• 沒有找到結果。

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影響因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影響因子之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影響因子之研究. 研究生:梁惠茹. 撰. 指導教授:方至民. 博士. 李清潭.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2) 謝詞 僅以此論文獻給眾多支持、鼓勵我的人,沒有你們,我無法擁有今日的小 小成績。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方至民博士,在進中山企研之前我早已知曉老師認真 教學的名聲,在上過老師的課後更加深了一定要成為方老師門生的決心,有幸 能成為方老師的指導學生是我這兩年研究所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在這 一年的相處下,老師不僅在課業上為我指點迷津、帶著我一步步完成論文,更 在我面臨到挫折、難題時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與開導,您對我的關心讓我銘感 五內。 感謝口試委員蔡憲唐教授、李清潭教授及曾志弘教授,對我的論文不足及 缺失之處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及建議,使此篇論文能更臻完整。志弘學長在我 的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我許多支持與鼓勵,並花心思為我解答許多統計問題, 在此要特別向他致上謝意。另外,我也要深深感謝博士班的良杰學長,從論文 的發想、研究架構、問卷設計及統計實證…都不厭其煩的為我解答疑惑及提供 援助,多虧有您才能使這本論文能順利完成。 在這兩年的研究所中,能認識到一群好朋友是我最大的收穫。謝謝陪我關 在圖書館整整兩個禮拜的阿花跟小愷,沒有妳們的陪伴與強力的支持,這本論 文不會完成;謝謝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湘琳,在我面臨到學業及情緒困擾時總能 為我指引出一條明路,妳對我的鼓勵與無條件的支持讓我永誌在心;謝謝室友 家慧,妳的灑脫性格與不厭其煩聽我訴苦的包容讓我覺得能有妳當室友真好; 謝謝科君陪我一起度過 2004 的情人節,妳對我的當頭棒喝與關心我會一直記 得;謝謝同門的剴棚與小洪,能忍受我的碎碎念與焦躁性格,我在學業上也得 到了你們許多的協助;謝謝建宏,在我遇到挫折時總能對我伸出援手,從你身 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謝謝孔哥、超逸、俊宗、林老師,跟你們相處是非常愉 I.

(3) 快的經驗。 在此要特別感謝高雄地院的林水城庭長與陳銘珠法官,在我面臨到重大的 人生挫折時對僅有數面之緣的我伸出援手、拉我一把—林庭長的一席話重新給 予我力量,讓我對自己重新建立起信心;我尤其要感謝陳銘珠法官,她對待我 如同親生姊妹,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不斷地關心我、開導我、帶我散心,沒有她 我絕對無法撐過這幾個月的人生低潮期,更不可能有動力去完成我的學業,我 何其有幸能遇到您,對您的感謝真是難以用筆墨形容,我會努力讓自己過得更 好、更穩健來回報您,在此也要對師丈及他們一雙可愛的女兒致上謝意,感謝 他們在我打擾他們的家庭聚會時用微笑與熱情來接待我,能遇見你們真是我三 生修來的福氣。 感謝我的好友與同事,嘉琪、淑鑾、珀慈、淑如、嘉誼,妳們真正讓我明 瞭了”What friends are for”的含意,妳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我會一直記得,我們 要做一輩子的好朋友喔!謝謝陪我度過許多人生關卡的志宗,多虧有你的支持 我才能順利地走到今天,也謝謝你給了我重新檢視自己個性的機會,我從中獲 得了許多的成長,祝福你有著更美好的將來。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最最親愛的家人,爸、媽、惠珍、慧婷、惠琦、玲 銀,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的我,謝謝你們對我無盡的包容與支持、永遠做我最 強而有力的後盾與避風港,僅將我獲得的碩士學位榮耀獻給我最深愛的家人。. II.

(4) 摘要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是近二十年來對全球商業活動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 著眼於大陸廉價的原物料、充沛低廉的勞動力及廣大的內需市場,多國籍企業 紛紛進入大陸佈局、設立生產據點或子公司,希望能在這個巨大的新興市場取 得營運優勢,進一步提升多國籍企業的整體績效。不過大陸特有的黨政制度、 中國人重視關係的社會文化,對多國籍企業而言有很高的障礙,所以形成了多 國籍企業在進入大陸市場及營運時加重了對台灣子公司依賴程度的現象,使得 目前許多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間存在著高度的互補情形。 本研究以多國籍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四大面向—產業特性、事業型態、母子 公司因素、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對影響其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的因子進行探 討,希冀能建立對目前兩岸子公司呈現互補型態更完整、更具解釋力的模型。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先針對六家企業進行深入訪談,繼而推導出命題,接著以 發放問卷的方式蒐集資料,並透過統計分析進行實證研究。 研究發現,當多國籍企業所處的產業具有下列產業特性時,會使兩岸子公司 呈現互補型態:1.產業技術更新速度愈快;2.受大陸政府法令支持愈多;3.國際 競爭程度愈高。 在事業型態方面,當多國籍企業所面臨的顧客需求一致性程度愈高,其兩岸 子公司會呈現互補型態。 在母子公司因素方面,發現以下因素會使兩岸子公司呈現互補型態:1.子公 司依賴母公司核心資源之程度愈高;2.兩岸子公司價值活動範疇愈相近。. 關鍵字: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互補. III.

(5) Abstract China changed its communistic economy policy to the open one during these 20 years. China’s cheap labor force, plentiful natural resources and vast market have attracted lots of MNC to settle subsidiaries/manufacturing plants there. But the uniqu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ystem of China and the special culture of Guan-Xi had made many MNC fail in the entrance of China market. Therefore, many MNC rely on th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of Taiwan subsidiaries.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extent to which factors would affect the interactions, especially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ubsidiaries.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in which MNC are,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crease the extent of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ubsidiaries: 1.The higher speed of technology replacing in the industry; 2.The more support by China government; 3. Their affiliated industries are highly globalized. Regarding the business models of MNC, the more consistency of which their customers’ need have, the higher degree of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ubsidiaries are. Regarding specific of parent companies and subsidiaries,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crease the extent of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ubsidiaries: 1.Subsidiaries rely more on HQ to get core resourses; 2.The more activities which Taiwan and China subsidiaries have in common.. Keywords: MNC, Taiwan and China subsidiaries, interaction types, complementary. IV.

(6) 目錄 摘要 ............................................................................................................................. III Abstract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研究目的................................................................................................4 研究流程................................................................................................5 論文架構................................................................................................6. 文獻探討與假設提出 ...................................................................................7. 第一節 相關文獻探討........................................................................................7 一、多國籍企業子公司之研究....................................................................7 二、多國籍企業台灣子公司與大陸子公司之研究..................................13 三、產業特性之研究..................................................................................19 四、多國籍企業母—子公司之研究..........................................................22 第二節 個案訪談..............................................................................................26 一、個案背景介紹......................................................................................26 二、個案內容整理......................................................................................34 第三節 研究架構..............................................................................................40 第四節 研究假設之建立..................................................................................42 一、產業特性..............................................................................................42 二、事業型態..............................................................................................46 三、母子公司因素......................................................................................47 四、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性定義......................................................................52 一、自變數..................................................................................................52 二、應變數..................................................................................................55 第二節 問卷設計..............................................................................................56 V.

(7) 第三節 抽樣方法..............................................................................................5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60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60 二、信度分析..............................................................................................60 三、效度分析..............................................................................................61 四、共線性診斷(Pearson 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61 五、羅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s) .................................................6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實證結果 .................................................................................63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分析..............................................................................63 第二節 信度分析..............................................................................................64 第三節 效度分析..............................................................................................66 一、產業特性..............................................................................................66 二、事業型態..............................................................................................68 三、母子公司因素......................................................................................68 四、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70 第四節 變數相關係數分析..............................................................................72 第五節 實證研究結果分析..............................................................................74 一、產業特性..............................................................................................74 二、事業型態..............................................................................................77 三、母子公司因素......................................................................................78 四、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結論..............................................................................................84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87. 參考文獻 .....................................................................................................................88 本研究之問卷內容 .....................................................................................................93. VI.

(8) 圖目錄 圖 1- 1:研究流程圖 ....................................................................................................5 圖 2- 1: 「多國籍企業經營大陸市場對台灣子公司知識資源依賴程度探討」架構 ..............................................................................................................................15 圖 2- 2:「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中介角色探討」架構 ....16 圖 3- 1:研究架構圖 ..................................................................................................41. VII.

(9) 表目錄 表 2- 1:六家企業之母公司特質比較 ......................................................................34 表 2- 2:六家企業之台灣子公司特質比較 ..............................................................36 表 2- 3:六家企業之大陸子公司特質比較 ..............................................................37 表 2- 4:六家企業之兩岸子公司特質比較 ..............................................................38 表 3- 1:研究變項與問卷內容 ..................................................................................56 表 4- 1:樣本特徵分析 ..............................................................................................63 表 4- 2:各變數之基本統計值 ..................................................................................65 表 4- 3:產業內技術更新速度主成份分析表 ..........................................................66 表 4- 4:地主國政府法令政策主成份分析表 ..........................................................67 表 4- 5:國際化競爭程度主成份分析表 ..................................................................67 表 4- 6:顧客需求一致性主成份分析表 ..................................................................68 表 4- 7:子公司依賴母公司核心資源之能力主成份分析表 ..................................68 表 4- 8:兩岸子公司價值活動範疇主成份分析表 ..................................................69 表 4- 9:兩岸子公司能耐差距主成份分析表 ..........................................................70 表 4- 10:人力素質差異主成份分析表 ....................................................................71 表 4- 11:變數相關係數表(Pearson 相關係數)..................................................73 表 4- 12:產業特性對兩岸子公司成互補型態之羅吉斯迴歸結果 ........................75 表 4- 13:事業型態對兩岸子公司成互補型態之羅吉斯迴歸結果 ........................77 表 4- 14:母公司因素對兩岸子公司成互補型態之羅吉斯迴歸結果 ....................79 表 4- 15:兩岸子公司資源不對稱性對兩岸子公司成互補型態之羅吉斯迴歸結果 ..............................................................................................................................80 表 5- 1:研究假設之檢定結果 ..................................................................................84. VIII.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近二十年來對多國籍企業營運策略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 調整—由幾近封閉、以農業為主的計畫經濟制度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大舉開放其國內市場及積極吸引外商進入大陸投資。著眼於中國大陸廣大的市 場、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及豐富的原物料,多國籍企業紛紛進入大陸佈局、設立 生產據點或子公司,希望在這個新興的巨大市場上掌握資源及取得營運優勢以 促進多國籍企業整體績效與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中國大陸成了多國籍企業目 前及未來最重要的策略佈局考量。根據 BNP 百富勤的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八成 的頂級企業已在大陸投資;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統計公報,2003 年外商及港澳台企業投資於大陸的工業金額達 11,174 億人民 幣,比 2002 年增長 20%,且外商於大陸的直接投資金額為 1,150 億美元,顯 示出多國籍企業對大陸市場的重視及高度的資金投入。 不過,大陸政府雖追求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但其獨特的黨政制度、不完善 的法令政策及中國人重視關係、人情…等獨特的社會文化因素,也讓習慣於市 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多國籍企業在進入大陸市場時遭遇到許多困難(Khanna & Palepu,1997) ,不得不改變其以往進入其他國家時所採取的模式,進而在大陸 市場的進入與營運層面上加重對台灣子公司的依賴。台灣與大陸雖然分隔了五 十餘年,但仍具有高度相同的民族性及社會文化特質,且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經 濟發展模式而言,台灣經過了長時間經濟發展的積累,無疑造成兩岸間形成了 資源累積位階上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以 Luo(1999)所做的觀察,是體 現在經濟、文化、體制等諸面向上,可說兩岸具有相當大的資源互補性存在。 因此,許多多國籍企業為了降低營運風險,選擇利用及槓桿台灣子公司的資源 以增進其在大陸市場的經營績效,希冀藉由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瞭解中國人 1.

(11) 性格特質及在技術、知識累積上領先大陸子公司…等優勢來提高多國籍企業經 營大陸市場的成功率。所以,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間的資源如何流動、雙方 互動的過程與實質內容…等議題皆成為目前學界亟欲探討的方向。 然而我國目前針對多國籍企業台灣及大陸子公司間互動的學術探討,其研 究重心多以多國籍企業之母公司特質、兩岸子公司因素與大陸經營環境等構面 來進行兩岸子公司互動行為的剖析(柯秋霜,2002;陳耿彬,2003) ,這些研究 係只針對多國籍企業公司內部的因素進行討論,而未將多國籍企業所處的產業 環境及隨產業不同而改變的基本企業活動型態納入考量,亦即上述研究忽略了 多國籍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及其事業型態是否可能在其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間 的資源流動方式扮演了先天上的決定性角色。而在策略領域中,產業結構對企 業策略及其經營績效實有很大的影響效果,I/O Model 甚至認為產業環境是決定 企業營運是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亦即對企業而言其經營績效的主要決定因素 在於其外在產業環境的影響而非企業內部之資源與策略,因此本研究認為在探 討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資源互動的議題上應將產業環境列入考量,才能讓研 究架構更趨完整。 此外,引起學生想探討此研究主題的另一個強烈動機為學生於 92 年 3 月至 92 年 6 月曾參與一專案計畫,此專案主題為探討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之間是 否有具體的資源流動情形、造成上述流動的原因為何…等議題,研究方式為挑 選不同產業的知名公司進行實地企業訪談,此專案累積的訪問個案公司包括: Johnson & Johnson、Dell、Starbucks、IBM、P&G、Unilever、Lucite International、 Vantico 等多個產業的領導廠商,在綜合了訪問結果後,學生發現處於相同產業 的公司有著極為類似的資源流動情形,如:同處在日用消費品產業之 P&G、聯 合 利 華 其 兩 岸 子 公 司 間 的 互 動 極 少 , 而 化 工 相 關 產 業 的 Vantico 、 Lucite International 則有高度的資源流動情形。在這些訪談結果的初步佐證下更加強了 學生想以產業類型及事業型態進行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間資源互動議題探討 2.

(12) 的動機。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望在兩岸子公司之間互動議題的研究上,除了探討母 子公司特性及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的企業內部因素外,亦加入多國籍企業產業 類型及其基本事業型態的外部環境因素進行討論,希冀以更宏觀的角度來進行 跨產業的探討,期望能對影響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間的資源互動情形及其背 後成因建立起更完整、兼顧企業內外環境的解釋模型。.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多國籍企業所處產業之產業特性對於兩岸子公司間互動型態的影響。 二、探討多國籍企業之事業型態對於兩岸子公司間互動型態的影響。 三、探討多國籍企業之母子公司因素對於兩岸子公司間互動型態的影響。 四、探討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對於兩岸子公司間互動型態的影響。 五、以多國籍企業在台子公司為實證研究對象,驗證本研究理論架構,建立解釋 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之模型。. 4.

(1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係先針對目前多國籍企業的兩岸子公司資源互動情形進 行初步瞭解,據此擬定研究主題,並確立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之後先 行擬定初步研究架構並同步進行企業訪談,佐以相關文獻的歸納與整理,進而 確定研究架構,隨後進行問卷之設計,在經過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後,進行假 設驗證,最後得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蒐集與整理. 企業訪談. 確定研究架構. 問卷調查. 統計分析與驗證假設. 結論與建議 圖 1- 1: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1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之章節架構分為五章,說明如下: 第一章. 緒論:條列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及論文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提出:首先針對以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為題之文獻進行 回顧,再以現有針對多國籍企業之兩岸子公司 為題進行研究的文獻加以闡釋,最後分別針對 產業環境特性、多國籍企業母—子公司為主題 進行探討。之後說明個案訪談之發現,並綜合 文獻整理與個案訪談內容進行研究架構與假 設之推導。.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確定定義及衡量研究變數、設計問卷、限制研究樣 本、問卷回收、資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針對問卷所收集的樣本做一基本的描述,對研究假設進行 統計分析驗證,並針對實證研究結果加以分析與解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及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提出.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間互動關係的背後成因,因此 將先針對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探討,再對現有針對多國籍 企業之兩岸子公司為題進行研究的文獻加以闡釋,最後將對本研究提出的產業 特性及多國籍企業母子公司變數進行相關文獻的釐清。 除文獻理論的探討之外,本研究亦進行六家公司的個案深度訪談,藉由實 際訪談熟知兩岸子公司事務之企業高階經理人來瞭解其實際互動狀況為何,希 冀從各公司的不同特質與因素面對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的背後成因進行實務上 的探索與瞭解。 在綜合文獻整理與個案訪談內容之後,接著進行研究架構與假設之推導, 希望透過理論與企業實務的結合以增加本架構與假設之完整性與解釋能力。. 第一節. 相關文獻探討. 一、多國籍企業子公司之研究. (一)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的演化歷程 在多國籍企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子公司扮演著較簡單且消極的角色,往往 只擔任在某個國家生產或銷售的任務角色,所擁有的資源在質與量上均是有限 的,且彼此間的互動並不頻繁,因此早期的研究觀點多從多國籍企業母公司角 度出發(如:Vernon,1966;Dunning,1981) 。自 1980 年代開始,現今多國籍 企業的研究建構在整合以及回應架構(Prahalad & Doz, 1987)下,學者們對 多國籍企業的研究已由母國公司觀點(Vernon, 1966),逐漸轉向於對子公司 重要性的重視(Bartlett & Ghoshal, 1989),針對子公司探討的主題包括:子 公司策略分類(Jarrillo and Martinez,1990;Taggart,1998)、多國籍企業對不 7.

(17) 同型態子公司的控制機制(Nobel and Birkinshaw,1998) 、子公司之主導性行為 (Birkinshaw and Hood,1998)…等議題。 早期學者在探討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係時,均假設子公司的企業能力優勢 (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的發生係來自母公司將技術移轉至海外子公司的 網路(Vernon,1966)。不過隨著海外子公司規模的成長、自有特殊資源的發展及 與地主國當地環境及產業因素的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對多國籍企業而言,母公司 不再是子公司競爭優勢唯一的來源,子公司在企業競爭力上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Birkinshaw &Hood,1998; Hedlund,1986; Bartlett & Ghoshal,1989)。 子公司角色及地位的演進,基本上是經由資源的累積和特殊能力的發生所形 成(Hedlund,1986)。近幾年來,國外學者針對子公司的研究建立許多策略類型, 並建議一些子公司應扮演的不同角色和職責(Bartlett & Ghoshal,1986; Jarillo & Martinez,1990; Birkinshaw & Morrison,1995; Taggart,1997,1998)。多國籍企 業的子公司是在地主國增加價值的實體,且能實行單一活動(如製造)或整體價值 鏈的活動(Birkinshaw & Hood,1998)。而其子公司的發展涉及子公司能力的增加 或萎縮和相應的特殊權利建立或損失(Galunic &Eisenhardt,1996)。 Rugman and Verbeke(1992)認為多國籍企業的企業能力優勢源自於母公司, 然 而 子公司在創造和維持這些優勢時亦扮演相當重要的部分,Bartlett and Ghoshal(1986)即是假設子公司的角色是由母公司根據所認知之子公司的潛能和 當地市場的策略重要性來加以劃分。故母公司分派(Head office assignment)的角色 是子公司演化的一個關鍵角色,主要觀點是基於總部的管理負責全公司的策略命 令,並瞭解子公司應被分派何種最佳的角色,以確保策略的執行。許多研究亦集 中在結構背景的構面(Bower,1970),如控制和協調機制能用來監督子公司經理 人的行為和決定子公司的角色(Birkinshaw & Morrison,1995; Ghoshal,1986; Gupta & Govindarajan,1994; Roth & Morrison,1992)。亦有學者建議子公司分派 的角色係更直接地根據其認知的重要性或市場的展望(Bartlett & Ghoshal,1989)。 8.

(18) 第二種子公司演化來自子公司抉擇(Subsidiary choice),其回應的是子公司角 色以較廣泛的範圍來決定其自我的管理,假設子公司較總部更瞭解當地的市場與 潛能,則能以最佳的狀況來決定子公司角色如何扮演。而此種觀點的子公司角色 決定因素來自子公司的特有資源和潛能,子公司自我管理的渴望和子公司員工的 主動和努力(Roth &Morrison,1992)。 第三種子公司演化來自當地環境決定論(Local environment determinism),即 多國籍企業在每個多重環境中營運均有其自己特殊的特徵,而每個子公司的角色 大部分被視為當地市場的機會與限制的機能(Ghoshal & Nohria,1991)。如果預期 當地國家的市場戰略性相當重要,且當地競爭者、供應商和顧客的動力相當高 (Porter,1990),則子公司必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再者,產業因素如當地回應壓力 和全球整合(Jarillo & Martinez,1990),亦是環境決定論的重要觀點。 Birkinshaw and Hood(1998)具體的提出子公司的演化是由母公司分派、子公 司自主性和當地環境決定論三者機制的互動來決定子公司的角色。並分別就子公 司演化過程,整理出五種理論基礎,分別是「產品生命週期模型」(Vernon,1966)、 「國際化過程模型」(Johanson & Vahlne,1977)、「網路觀點模型」(Johanson & Mattson,1988; Ghoshal & Bartlett,1991;Rugman &Verbeke,1992)、「決策過程 模型」(Bower,1970)以及「區域發展模型」(Young,Hood & Peters,1994)來探 討子公司演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職責。Chang(1995)亦說明子公司的成長來 自資源承諾和能力建立的循序過程。故子公司發展的驅動力中,母公司分派扮演 相當重要的角色(Jarillo & Martinez, 1990; Malnight,1995,1996)。但是Birkinshaw and Hood(1998)卻認為母公司分派並不是子公司演進的唯一決定因素,只可能發 生在早期階段,因為子公司在早期階段資源和潛能並不是非常的先進之故。 Bartlett & Ghoshal 是以整體企業的層次﹝corporation level﹞來思考企業旗 下各子公司所處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子公司資源與能力的多寡,加以劃分子公司 所應擔負的角色。 9.

(19) (二)子公司間之關係與互動型態 在子公司間之關係與彼此資源分享的議題上,Bartlett and Ghoshal(1989)提 出的「多國籍企業企業網絡觀點」認為多國籍企業的資產散佈在全球的子公司 中,子公司之間是相互交流與依存的,而且知識是分享的;另外,Anderson, Hakansson and Johanson(1994)認為公司的事業單位間會有雙元(dyadic)的 焦點關係(Focal Relationship)存在。 由於本研究係以多國籍企業為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母公司與子公 司、子公司與子公司間皆會進行資源或知識的交流以達到最大的效益,本研究所 持的觀點與網絡觀點所持的理念相同,因此本研究以下僅針對網絡觀點進行文獻 探討。 網絡觀念源自於社會心理學和組織間關係理論(Benson,1975),從網絡的構 成來看,網路是節點(個人、組織或事件)相互連結而形成的關係,網絡成員藉由 連結關係的安排,取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Johanson & Mattsson,1987; Jarillo, 1988)。為了呼應子公司的角色與地位及子公司間的關係在經營環境中日益增加 的重要性,Ghoshal & Bartlett(1990)提出了多國籍企業的網絡觀點。 在早期的國際企業領域中,多把多國籍企業為一個整體,研究其整個組織結 構、策略,而Bartlett & Ghoshal則秉持著「多國籍企業為產品、資金與知識流所 交織的網路觀點」,以整體企業的層次(corporation level)來思考其旗下各子公 司所處市場的重要性及子公司資源與能力的多寡,並依此加以劃分子公司所應擔 負的角色。 網絡觀點特別針對『存在於多國籍企業中子單位網絡之連結』加以闡釋,並 認為多國籍企業的優勢可以來自海外的子公司,而非僅由母公司流向各子公司, 此觀點是其與先前相關理論的最大不同處,因此此觀點認為多國籍企業的資產是 10.

(20) 建立在全球的子公司中,且子公司之間存有相互交流與依存的關係,並會加以分 享知識(Bartlett and Ghoshal, 1989;Malnight, 1996),而多國籍企業母公司 則會針對旗下子公司之活動進行協調,以追求多國籍企業整體的共同目標,達到 整體之最適化。 Ghoshal and Westney(1993)認為新的多國籍企業之理想模式(ideal type) 應該具有散布(dispersion:子公司有自己的市場、技術系統與競爭者)、互依(子 公司間經由人員技術產品的互通而連結在一起)、緊密連結(全球競爭是以A 地 的行動回應B 地所受威脅,因此需要緊密的溝通與協調策略)、跨單位學習(分 支機構的角色是開發特定環境中的條件,形成分支的創新) 、與結構上的彈性(管 理程序可能因產品、國家甚至決策而異,而且正式結構比起高階管理者的共同價 值觀的重要性低)。. (三)子公司間之資源流動 在子公司間具體互動的議題方面,Gupta and Govindarajan(1991)探討多國籍 企業子公司的策略角色時,認為多國籍企業可被視為不同國家子公司間資本流 動、產品流動與知識流動三種交易型態的網路類型。由於經濟環境的發展越趨完 善,資本與產品流動已無國界限制,而經營知識則成為企業制勝的關鍵。但其研 究乃是針對子公司之角色進行分類,所以探討焦點仍集中於探討單一焦點子公司 在資源上的流入與流出(inflow and outflow),並未無法清楚且具體地描述出子 公司間的資源互動類型。 另外,Gupta & Govindarajan(2000)延續他們在 Gupta & Govindarajan(1991) 的論點,認為應由知識而非資訊的輸出以及輸入來觀察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子 公司之間的關係,並提出可用來觀察這種網絡結構間知識流動的三種方式,分 別為節點(nodal)、對偶(dyadic)、以及系統(systematic)。 11.

(21) Gupta & Govindarajan(1991)以某一焦點子公司的知識輸出入觀點,將子 公司區分為分成全球創新者(global innovator)、地區創新者(local innovator)、 執行者(implementer)與整合者(integrated player)四種型態,並以知識流動 的高低程度成功的連結了各子公司之間的互賴差異。Rosenzweig & Singh (1991) 由體制理論入手,討論某一焦點子公司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其將各國環境視為 具有差異性的組織場域,強調焦點子公司面對母公司內部以及體制環境(當地 及其它子公司的環境)的同形壓力時,組織結構以及過程的同形化議題。 在對偶(dyadic)關係的議題上,O’Donnell(2000)利用代理理論觀察某 二個子公司之間所形成的對偶關係及其互賴程度的變化,該研究點明了單一子 公司的改變會造成母公司控制改變,更進一步說明二個子公司之間關係的變化 亦會造成母公司控制方式的變化。Foss & Pedersen(2002)也認為子公司間相 互依賴的程度以及類型,強力地影響了管理子公司關係的管理系統選擇。 系統觀點即以整個網絡觀點切入觀察子公司之間的關係,以 Malnight 於 1996 年針對花旗銀行及 2001 年針對二家以母國中心策略的二家大藥廠進行研 究後所形成的網絡結構為主。Malnight(2001)提出新的國際化策略就是要達 到效率、創新、以及彈性,要達到此三者的組織結構設計就是要強調組織內部 的差異化,以及相互依賴,在新的結構特性中,出現三種層次不同的網絡結構, 分別為知識分享網絡(目的是要槓桿使用專業的知識及強化創新) 、資料分享網 絡(目的是經由整合全球分散及重複的活動而達到速度及彈性) 、設備分享網絡 (目的是要以全球專業化的生產設備達到規模的優勢)。. 12.

(22) 二、多國籍企業台灣子公司與大陸子公司之研究. 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相關議題一直是世界上政治領域的研究焦點,但近年來中 國大陸在經濟上採取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後,大陸成為世界各國多國籍企業目前及 未來最重要的投資地區與主要生產基地。而新興市場的特色表現在其體制環境上 的缺陷(Khanna & Palepu, 1997) ,且大陸的共產體制及獨特的社會風氣、講求 人情關係的處事態度對非台籍的多國籍企業而言有很高的進入障礙,在面對不透 明度極高的狀況下,對於多國籍企業在大陸設立運作的子公司是相當大的挑戰, 因此國外學者亦開始將部分研究重心轉往大陸,針對關係、多國籍企業於大陸的 本土化(Luo,2000)…等議題進行探討。 Porter(1990) 提 出 地 理 的 接 近 性 (geographical proximity) 和 文 化 的 相 似 性 (cultural similarity),會使得當地公司間的技術移轉比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移轉 更為有效,也就是當地理位置愈接近,文化愈相似,資訊流通會更順暢,此點可 由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多國籍企業依賴台灣子公司累積的能耐與人力資 源、及瞭解大陸風俗民情的優勢以提高大陸子公司在營運上的成功率獲得驗證。 不過目前國外學者並無發表以多國籍企業台灣及大陸子公司相關主題的文 獻,反倒是國內學術界在感受到大陸經濟開放後對台灣所造成的直接、巨大影 響,發表了許多兩岸之間議題的研究,如:學者鄭陸霖(1999)以及劉仁傑(2001) 均曾提出了台灣企業可以為國際企業赴大陸投資的「介面」的角色,以重新尋求 二岸在國際分工上的重定位,企圖為台灣企業提出建言。 本研究以下將針對以多國籍企業的兩岸子公司為題的國內文獻進行探討。. (一)台籍多國籍企業台灣與大陸子公司之關係 就國內相關研究而言,以多國籍企業子公司間關係作為研究主題的碩博士 13.

(23) 論文數目並不少,但其多國籍企業的定義多指涉為台籍企業以進行台灣母公司 與大陸子公司間之議題探討,包括母-子公司控制機制(李韶洋,1993;余明助, 1999;林雅惠,2002) 、台商投資大陸時台灣母公司與大陸子公司的互動機制(呂 重昀,1998),與本研究主題較無實質上之關連。 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是探討台灣母公司與大陸子公司之間的知識移轉及流 動方向,洪國堅(2001)以移轉知識的特徵、知識來源的特徵、知識接受者的 特徵、知識移轉管道的特徵來探討知識流動的要素對於台灣母公司對大陸子公 司的知識移轉,其研究發現知識複雜度越低、非正式溝通管道越豐富,有助於 台灣母公司對大陸子公司的知識移轉;母公司進入大陸採低涉入模式、子公司 台籍幹部比例越高、子公司幹部教育程度越高、母子公司價值觀越相近,則越 有益於母公司對子公司知識的移轉;而母公司進入大陸時間越短、子公司分權 的程度越高、母子公司價值觀越相近,則有助於大陸子公司知識的吸收與大陸 子公司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康世迪(2002)則針對國際企業子公司知識促動 要素、互動機制及其知識流動方向進行討論,根據其迴歸分析結果顯示,企業 的產業別、價值活動、子公司成立方式以及子、母公司的自主權程度等對知識 流動有顯著差異影響。 縱然上述文獻與本研究相關,但因其探討對象之多國籍企業母國為台灣, 與本研究設定之多國籍企業為非台籍公司有所差異,故以下針對非台籍的多國 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之研究再進行探討。. (二)非台籍多國籍企業台灣與大陸子公司之關係 目前國內與本研究議題相關性較高的論文包括: 「多國籍企業經營大陸市場 對台灣子公司知識資源依賴程度之探討」(柯秋霜,2001),與「多國籍企業投 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中介角色探討」(陳耿彬,2003)。前述論文的多 國籍企業定義為母國為台灣以外國家的跨國企業,針對其兩岸子公司間的知識 14.

(24) 資源流動及台灣子公司在母國進入大陸投資時所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為何進行 討論,與本研究主題有較直接的關連性,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兩篇文獻進行深 度的探討。. (1)多國籍企業經營大陸市場對台灣子公司知識資源依賴程度之探討 在探討兩岸子公司的知識資源流動上,柯秋霜(2001)認為母公司特質、 台灣子公司資源特質及大陸當地資源特質是影響母公司對台灣子公司知識資源 依賴的三種主要驅動力,其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MNC 母公司因素. 母公司對台灣子公司 的知識資源依賴程度. 台灣子公司因素. 大陸當地環境因素 圖 2- 1:多國籍企業經營大陸市場對台灣子公司知識資源依賴程度之探討架構 資料來源:柯秋霜,2002, 《多國籍企業經營大陸市場對台灣子公司知識資源依 賴程度之探討》 其研究結果顯示:在母公司特質方面,大陸市場的進入模式為合資、與大 陸市場的接觸開發經驗較台灣子公司晚、兩岸子公司價值活動越相似,會使母 公司對台灣子公司的知識資源依賴度增加;在台灣子公司資源特質方面,其策 略性角色為策略領導者或貢獻者、愈積極主動爭取開發大陸子公司、與大陸子 公司的價值活動分工模式愈明顯,會增加台灣子公司的知識能耐移轉;而大陸 政經環境不確定性越高、當地產業價值體系越不完整,也會讓母公司在知識資 15.

(25) 源的移轉上愈加依賴台灣子公司。 此論文的貢獻在於指出知識資源流動的方向係由台灣子公司流向大陸子公 司,及兩岸子公司在能耐累積上確有不對稱之現象,且台灣子公司的策略角色、 自發性行為亦會影響知識資源移轉之程度。不過此研究僅未對兩岸子公司間可 能存在雙向的互動關係做進一步的研究,以致於無法將兩岸子公司間的互動類 型作一動態、完整的探討。. (2)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中介角色探討 陳耿彬(2003)對台灣子公司在多國籍企業進入大陸市場時所扮演的中介 角色進行討論,其研究係以多國籍企業母公司之管理控制方式、營運狀況及台 灣子公司成立年數、能耐高低、策略角色,來探討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 時台灣子公司的主導行為、中介角色及在大陸子公司不同的成長階段中介入的 程度,其研究架構如下:. 母公司因素. 台灣子公司因素. 大陸子公司因素. 圖 2- 2:「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中介角色探討」架構 資料來源:陳耿彬,2003, 《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中介角 色探討》 其主要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子公司對於母公司大陸投資的中介角色為任務 性角色,而且視其能耐及資源來決定介入的深度;若台灣子公司成立年數越久、 累積較多的能耐與經驗,則母公司會要求台灣子公司提供較多的協助;台灣子. 16.

(26) 公司的策略角色為領導者或傳送者時,母公司越依賴台灣子公司協助大陸子公 司之建立與營運。此研究之貢獻於將母公司與兩岸子公司之間的因果、互動關 係加以凸顯,且再次確認了兩岸子公司間累積的資源不對稱性對兩者的互動確 有極為明顯的影響,並對台灣子公司在大陸子公司不同成長階段提供之能耐種 類與介入程度加以闡述。 然而,此研究亦只考慮到台灣子公司對大陸子公司單向的能耐移動方式, 忽略了隨著營運時間的增長大陸子公司亦可能將其累積的能耐與技術反向移轉 至台灣子公司之可能性,即此論文並未完整探討兩岸子公司間的雙向互動關 係;此外,此論文的研究對象包括:Vantico、Ciba S.C.、Huntsman、DSM,同 屬化工產業,在固定住產業這個變數後,此論文仍主要針對企業內部因素對兩 岸子公司互動進行探討,而未考慮到產業結構不同可能替兩岸子公司彼此的互 動型態與內涵所造成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截至目前針對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 中介角色及探討兩岸子公司間之資源互動議題所進行的探討,其在研究架構上 仍有不完整之處,如:未針對產業環境對其互動可能造成的影響以進行跨產業 的大規模研究、未考慮到資源流動的完整類型應包含資本、產品及知識三大類、 及未考量到兩岸子公司間可能存在的雙向互動型態(e.g. 獨立、支援、依賴、 分工、互補、重疊) 。因此,本研究試圖以前述論文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加入產 業結構及該產業之基礎事業類型兩個變數,以跨產業的方式進行多國籍企業投 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角色探討,及外部產業環境是否會對兩岸子公司 間的互動造成影響的探討,並以母子公司因素及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作為企業 內部環境影響因素對其互動的代表變數,希望透過同時進行產業類別、事業型 態、母子公司因素及兩岸子公司特質差異等四個自變數的探討,以產業環境及 公司內部環境兩大方向對多國籍企業投資大陸子公司時台灣子公司的中介角 17.

(27) 色,及探討兩岸子公司間之資源互動類型提出較完整且宏觀的解釋模型,以補 足前述論文只著重在探討企業內部因素(母公司決策、子公司資源類型…)之 不足。. 18.

(28) 三、產業特性之研究. 產業的廣義定義為由一群生產彼此可替代的產品的企業所組合而成,所以企 業在設定營運策略時多會先進行產業環境的分析,不過學術界對產業環境的研究 似乎也多僅止於利用 Porter 之五力分析作為分析產業環境的工具,少有針對產業 結構的不同要點進行其對多國籍企業的影響,遑論用產業間的不同特點作為探討 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資源互動之變數。而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產業特性,且不 同產業間的特性眾多,極難用統一的尺度或標準加以定義與分類。以下本研究將 針對可能會影響到多國籍企業兩岸子公司互動型態的產業特性加以提出,並針對 文獻進行探討。 (一)產業進入障礙 Bian(1956)首先提出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以及絕對成本優勢為市場進入障 礙,許多策略管理理論與企業研究奠基於此進而指出進入障礙是影響企業績效的 關鍵產業結構特性(Hofer and Schendel,1978; Porter,1980; Mcdougall.,1992), 而進入障礙的存在可以導致較低的進入廠商數目以及可能得以提昇現有廠商的 獲利能力,現有廠商可透過進入障礙的建立來嚇止新進入者或潛在進入廠商的進 入,如:擴大規模經濟以降低生產成本或是建立產品差異化。 Porter(1980)進而提出六個主要的障礙來源: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資本需 求、轉換成本、配銷通路的取得、政府政策。 1.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Porter(1980)認為規模經濟係指某一產品(或投入 生產的作業或功能)某段期間內絕對產量增加時,單位成本下降的現象。 2.產品差異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指現有廠商由於過去的廣告、顧客服務、 產品特色或較早進入產業等原因而具有品牌認同度與顧客忠誠度。此之所以成 為進入障礙,是因為新進入者必須投注大量資金,才能打破既有的顧客忠誠 19.

(29) 度。公司運用差異化的方法是為了塑造獨特的產品形象或品質,然而為此必須 付出高額的研發支出以、維持先進生產技術的重大成本以及向價值鏈夥伴採購 的原物料等成本。 3.資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s):必須投注大量財務資源才能夠競爭的條件也會 構成進入障礙,特別是在風險高又難以回收的早期廣告或研發費用上。資金不 僅是購買生產設備的必要條件且也是顧客賒款、存貨與支付開辦損失的必要來 源。 4.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轉換成本是指買方廠商從一家供應商更換到另一家 供應商所產生的〝一次成本〞,轉換成本可能包括重新訓練員工的成本、增加 輔助設備的成本、測試或修改新資源使之適用的成本與時間等等,假若這些轉 換成本偏高,新進入者必須大幅改善成本或提高績效,方能吸引買方上門。 5.配銷通路的取得(Access to Distribution Channels):若新加入者必須先為其產品 取得配銷通路則可構成進入障礙,因為產品的可能通路皆被產業內的現存廠商 所搶佔,因此新進入廠商必須透過價格促銷、合作廣告等方法以獲得通路對產 品的接受。 6.政府政策(Government Policy):政府可透過有條件的授權、對取得原料的限制 等方法來限制或阻止潛在進入者的進入。. (二)地主國政府政策與法令 地主國政府的政策與法令對多國籍企業有極大的影響,尤其在母公司選擇進 入特定地主國時,當地的環境及政府政策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地主國政府政策對於母公司在決定子公司角色時,往往扮演推波助瀾或是拒 人千里的關鍵地位,不但影響多國籍企業進入當地市場的意願,並且對於當地的 子公司日常的經營活動均有很切身的影響。而政府的法令對於子公司來說,也未 20.

(30) 必全然是限制條件,當政府在法令上有所變革時,連帶也影響子公司與當地環境 的 互 動 程 度 。 Hamilton and Kashlak(1999) 亦 指 出 地 主 國 限 制 (host country restrictions)亦會影響多國籍企業的控制系統,政治風險和政治差異亦被視為影響 策略性和戰術性的行為,而這些政治性的限制包括利潤匯回限制、價格管制、國 家特有的稅賦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相同的,Miller(1993)和Werner, Brouthers and Brouthers(1996)亦認為政府稅賦政策,貨幣政策進口貨品關稅,利用法令的 限制影響企業部門和價格管制均視為環境不確定的因子。 另外,從地主國的法令政策中可引伸出地主國政府對某特定的支持程度。 本研究認為若某產業在進入不同的地主國時皆能獲得相關優惠措施或稅賦減 免,則該產業多是能帶動地主國中下游產業發產的上游產業、或是能帶動當地 經濟發展的特定產業,亦有可能是該地主國亟欲在當地培植的重點產業。. 21.

(31) 四、多國籍企業母—子公司之研究 (一)國際策略類型 Prahalad(1975)和Doz(1976)分別提出整合與回應的全球策略觀念,並建議全 球產業參與者運用此兩種構面來發展競爭的態勢,整合(integration)係指跨國活動 的協調企圖建立有效率的營運網路和透過位置的相似性來取得優勢極大化,回應 (responsiveness)則是企圖回應不同地主國國內的特殊需要。 Prahalad and Doz(1987)進一步提出「整合--回應」架構,假定在單一全球產 業內,個別的競爭者將認知壓力的差異。而全球性產業經理人感受到環境壓力主 要來自全球整合(global integration)與地區回應(local responsiveness)兩方面,故企 業為平衡相互衝突的壓力,產生了三種國際策略。 1.全球整合:來自全球顧客偏好相似性;規模及範疇經濟;累積知識的可轉 移性,而全球整合企業聯結跨國活動企圖使成本極小化。 2.地區回應:多國籍企業子公司在各個不同國家營運,必須對當地市場結構、 消費者及政府機構有所回應,以保持本身機構合法性、其目的 亦在於回應當地的需求。 3.多元集中(multifocal):多元集中的企業則透過協調來回應全球整合與地區回 應的壓力。 Porter(1986)將母國公司的策略區分為二種,分別為全球策略(global)以 及多國策略(multidomestic)策略。依其提出之協調-構形的母公司全球策略分類 方法,全球策略的特徵是子公司之間的活動是高度的協調,而活動的構形在地理 的分佈上是較集中的,故一個完整的價值活動是要多個國家同時完成的;而多國 策略則是子公司之間的活動協調程度較低,而活動的構形則在地理上的分佈是分 散的,故可知價值活動多半是在單一個國家完成。 22.

(32) 由於產業不同會影響其整合程度,連帶使企業國際化的策略重點亦不同。 Bartlett and Ghoshal(1989)由組織與產業的層次探討整合與回應,並將國際化發展 的產業來區分為「全球性產業」、「多國性產業」「國際性產業」及「跨國性產 業」。 1.國際策略:企業面對的是相對較低的當地回應壓力和成本遞減壓力,因此 國際企業通常藉由轉移由母國所發展出的差異化產品到新的海 外市場以創造價值;而產品創新功能則集中於母國。國際化策 略就是提供所有國家的顧客標準化的產品,海外子公司僅被授 權對產品作些許修正,以符合當地的偏好與需求。 2.多國策略:如果當地回應的壓力高而成本遞減壓力低時應採用多國策略, 因其可快速回應每一國家不同顧客需求,同時將母國發生的技 能和產品轉移到國外市場,並傾向於建立整套價值創造活動。 3.全球策略:主要是追求低成本策略,採用全球化策略之企業,由某些具有 低成本優勢的地方生產標準化產品,然後供應全球市場。且僅 以有限的修改以適應不同的需求狀況,標準化產品使得企業能 夠達到全球性的規模經濟要求,進而降低成本、降低售價。 4.跨國策略:試圖同時達成低成本和差異化優勢,企業必須利用以經驗為基 礎的成本效益和位置經濟,轉移企業內的特異能力,並同時注 意當地回應的壓力。. 23.

(33) (二)母公司資源累積 由於多國籍企業母國公司具有知識散佈的中心角色(Ghoshal & Bartlett, 1989) ,且母公司的設立及營運期間皆較長,故母公司本身在資源累積方面相較 於子公司將較多。另外,母國公司亦要協調本身的國際價值鏈的分工以創造出 最大價值(Porter, 1986) ,所以母公司多有設計公司內部的知識資源累積及分 享機制,希望透過子公司將其知識及核心資源回報給母公司、讓母公司累積更 多的資源,再加以傳遞散佈於不同子公司,以追求多國際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 化。 針對上述文獻發現,本研究將母國公司本身的能耐以及子公司依賴母公司 核心資源之程度列為影響兩岸子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母公司本身的能耐愈 強,也愈可能提升大陸子公司所具有的價值活動,且母公司內部其它子公司亦 可能因為母公司能耐的移轉而成為技術傳佈者的角色。. (三)子公司依賴母公司資源之程度 以資源依賴理論觀點(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來看,組織A擁有權力 影響其他組織B,是因為組織B依靠組織A的資源。 在多國籍企業組織中,子公司依賴多國籍企業的資源可以分成實體資源與知 識資源(Gupta and Govindarajan, 1991)。根據Pfeffer and Salancik(1978), 依賴是由三個因素所決定。第一,資源的重要性,視交易中的數量與資源的關鍵 性(criticality);第二,外在行動者控制資源使用的程度,即資源所有權、接近 權、管制權;第三,資源的集中度,或是外在行動者具有較少競爭者或是替代品 的程度。 在多國籍企業組織中的實體資源流動,包括:製成品、在製品、零組件等, 皆是屬於多國籍企業內部正常內部移轉、銷售的程序。知識資源則包括技術與管. 24.

(34) 理知識(Ghoshal and Bartlett,1988;Gupta and Govindarajan, 1991;Roth and Morrison, 1992),因為知識資源具有如前述Pfeffer and Salancik(1978)之資 源關鍵性、外在行動者對知識資源控制較為謹慎,以及當知識資源價值與可替代 成反比(Barney, 1991)之情況下,知識資源更能反映出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的 依賴程度。 因此在本研究中之子公司對母公司核心資源的依賴是專注於知識資源方面。. 25.

(35) 第二節. 個案訪談. 本研究共訪談了六家公司,包括英商璐彩特國際公司(Lucite International) 、 汎達化學工業公司(Vantico International S.A.)、康寧玻璃公司(Corning Glass Works) 、飛利浦公司(N. V. Philips) 、台灣麥當勞餐廳(Taiwan McDonald’s)及 家樂福(Carrefour),個案訪談時間為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 由於訪談公司橫跨了不同產業,對本研究希望以產業特性為主要構面進行其 對兩岸子公司互動的探討有極大的幫助,故本研究以下將針對訪談公司背景進行 介紹,並將訪談內容加以整理如後。. 一、個案背景介紹. (一)英商璐彩特國際公司 英商璐彩特國際公司成立於2002年,為一間壓克力及其衍生產品製造的公 司,經由英商英力士壓克力公司更名而成,英力士集團於2000年併購英國帝國化 學工業公司(ICI)的壓克力事業部成立英力士壓克力公司,而ICI的壓克力事業 部則是於1993年購併杜邦公司北美壓克力事業部而成,是壓克力產業的全球領導 者。璐彩特國際公司主要生產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 Monomer, 為壓克力的一種)以及其相關衍生產品為主,其中,壓克力產品的產量佔全球約 60%。該公司產品線非常廣,產品的特質綜合了光線的傳導、物體表面的堅硬度 維持、卓越的防風雨能力、高度可延伸的強度,由於其產品中主要成分為Acrylic (丙烯酸、壓克力),也因此具有增加產品表現及生命的能力。 台灣子公司名為高雄塑酯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1976 年,原為帝 國化學工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學公司合資成立,其中,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出資 26.

(36) 60%,而中國石油化學公司出資 40%成立。2001 年時,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出售 此壓克力事業部予英商璐彩特國際公司。台灣子公司的產品主要仍以國內銷售為 主,是台灣最大的壓克力生產廠商,其中有 20%的產量銷往中國大陸。目前營業 額為台幣 30 億元,員工人數則有 128 人。 大陸子公司—璐彩特(中國)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3年成立,但ICI 於1990年代即在北京及上海設立銷售辦公室,負責銷售歐美以及亞洲各生產據點 所生產的產品。目前大陸子公司正在進行設立年產量9萬噸壓克力的新生產據 點,預計於2005年開始投產,主要銷售對象為大陸當地的中下游廠商。 就兩岸子公司的互動來說,由於目前大陸子公司正處於建廠階段,所以母公 司指派外籍管理及技術人員及台灣中高階主管組成建廠小組。選擇依賴台灣子公 司的原因為台灣子公司發展較早,技術及營運模式已趨成熟,再加上兩岸文化、 語言相通的情形,一旦大陸子公司在製程或營運管理上需要經移轉承時,會由母 公司在確認所需的人員特質及技術後,直接要求台灣分公司派遣人員前往協助, 並將成為未來大陸實際營運後之中階主管。目前台灣子公司人員以出差、長期派 駐的方式,協助大陸子公司的外籍高階主管及當地技術人員。在大陸子公司的人 事制度上主要仿照台灣的人事制度,而不是母國本身的,主要是因為兩岸的文化 相近。. (二)汎達化學工業公司 Vantico International S.A. 成 立 於 2000 年 , 原 來 為 瑞 士 Ciba Speicialy Chemicals Corp.的Performance Polymer部門,經由”經營者買下”(Management Buy-out) 而 獨 立 , 其 資 金 來 源 為 德 意 志 銀 行 底 下 之 Morgan Grenfell Private Equity。而Ciba S.C.又是由Ciba-Geigy 之工業部門(Industrial Division)於1996年因 應Ciba-Geigy及Sandoz合併成為Norvatis公司而脫離成立的。Vantico之主產品項. 27.

(37) 目為結構、複合材料用樹脂系統、塗料用樹脂系統、電子電機用絕緣材料、接著 或模具用樹脂系統、光感性複合物等。 台灣汎達化學工業(股)公司成立於1982年,原名為興亞化學公司,是由瑞士 Ciba-Geigy與美國OAK及台灣長興化學公司等所合資。Ciba-Geigy 佔有51%股 份,提供建廠及生產的技術,而長興化學提供行政、基礎人力及工程協助,建廠 的規劃資料來自瑞士母公司,但執行完全靠本土的團隊。營運以後,隨著市場的 成長與銷售需求增加,從1986年到1998年有多次的生產產能擴充,年產量由初始 的6,000公噸提升至33,000公噸,這些擴充計畫亦皆由台灣團隊獨立完成。從 各階段的營運及擴充過程中,人員不斷累積豐富的經驗,台灣子公司的能耐亦隨 之提升。在2000 年,由於Vantico 的成立,更名為汎達化學工業(股)公司,並且 由Vantico100% 獨資擁有。 廣 東 汎 達 化 工 公 司 成 立 於 1995 年 , 原 名 為 廣 東 汽 巴 高 分 子 公 司 , 由 Ciba-Geigy 之高分子部門投資95%,加上設廠當地投資開發公司的5%股份所組 成。投資設立此新生產廠的策略目的,在於因應大陸當地市場的需求及發展潛 力。設廠的投資方案是由當時(1995年)之高分子部門亞太區主管,經由市場評估 後,向母公司提案,經核准後母公司提撥資金,進入建廠階段。 在兩岸子公司互動方面,大陸子公司的建廠團隊主要成員從各子公司選派, 而負責此建廠專案的專案總經理由原台灣子公司之總經理轉任,主要考量點為其 在台灣子公司的豐富建廠及管理經驗,並且容易與當地政府機關、公家單位做溝 通。在大陸子公司營運上軌道之後,目前大陸方面的生產管理仍由台灣子公司的 經理人員接手負責,在生產設備及製程條件的調適階段、新產品引進時,台灣子 公司亦需派遣生產幹部出差到大陸子公司給予協助。由於台灣子公司與大陸子公 司產品類別相似,故技術方面的交流互動非常頻繁,並經由亞太區行政架構,在 資源上產生互補的情況。. 28.

(38) (三)康寧玻璃公司 康寧玻璃公司成立於1851年,目前在全球16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工廠或合資 公司,共計有70餘個營業單位,並在全球16個國家擁有50家合資公司的股份,全 球員工人數有22,000餘人。目前康寧玻璃公司的組織設有四個事業部,分別為 生命科學、通訊設備、液晶顯像、以及環境科學。而產品的行銷以及銷售活動是 由康寧國際公司(Corn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IC)負責,下轄數個以地 理區別的單位。目前康寧玻璃的產品,在相關市場中都居於領導地位,包含光通 訊、廢氣控制、以及玻璃顯示基板等,其中,玻璃顯示基板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佔 全球的50%。 台灣子公司的設立可以追溯至1971年合資成立專門從事生產電視映像管的 太平洋玻璃公司,其後於1986年更名為台灣康寧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此公司的成 立曾使台灣成立全球最大眼鏡類產品代工生產基地。台灣首座專門生產液晶顯示 玻璃廠成立於1999年,座落於台灣台南科學園區,選點考量就是就近供應台灣顯 示器製造廠商玻璃基板,此工廠也是全台灣第一座主動陣列液晶玻璃(AMLCD) 基板的生產工廠。 康寧玻璃公司各個事業部進入中國大陸的時間甚早,迄今已有 20 餘年,但 最近幾年康寧玻璃在大陸開始有所成長。1998 年康寧玻璃在中國的業務尚不滿 100 員工,亦無任何生產據點,在 2003 年時,康寧已投資了 5 億美元,生產據 點遽增至 8 個,員工人數將近 1500 人,除顯示玻璃事業部尚在規劃投資外,其 餘事業部皆已在中國大陸投資,目前大陸業務的重點是放在通訊設備以及環境科 學上面。 在兩岸子公司的互動上,雖然康寧顯示玻璃事業部目前在中國尚無設立生產 據點,但投資的計劃卻已底定,目標是生產更為高階的第六代液晶顯示玻璃基. 29.

(39) 板,生產據點設在蘇州,預計2007年可以開始投產。目前中國大陸所需的顯示玻 璃基板由台灣的子公司供應,未來中國大陸建廠時所需的人力、建廠技術等,將 由台灣子公司支援。. (四)飛利浦公司 飛利浦公司成立於 1892 年,由製造白熾燈泡起家,發展迄今,飛利浦公司 已成為一個跨足照明、消費性電子產品、家電、電子零阻件、半導體、以及醫療 系統等領域共計 60 種事業的大型跨國公司。飛利浦公司總部位於荷蘭,其組織 結構最高層為集團委員會(Group Management Committee),其下區分為五個產 品事業部(product division,PD)以及國家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s,NO)所 構成的矩陣式組織。五個產品事業部分別為消費性電子、家電與個人、照明、醫 療系統、以及半導體。每個產品事業部之下又分為數個事業群(business groups) , 事業群之下設有事業單位(business units) ,不同的事業單位可能會負擔行銷、生 產、以及研發功能的一部份或全部,簡稱為 BMP。 台灣飛利浦成立於 1966 年,其第一個工廠位於高雄加工出口區,即建元電 子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生產電腦記憶磁盤。目前,台灣飛利浦是半導體亞太 業務總部、全球顯示器總部、顯示系統事業總部、以及資料儲存事業單位。飛利 浦建元電子廠隸屬於封裝測試組織,封裝測試組織成立於 1997 年,其全球總部 設立於新加坡,負責管理飛利浦全球的封裝測試事業單位,飛利浦封裝測試組織 共有五個,分別設在台灣高雄(簡稱 PSK)、泰國(簡稱 PST)、菲律賓(簡稱 PSPi 以及 PSC) 、以及中國大陸蘇州(簡稱 ATO5) 。除了台灣外,其餘皆是勞動 成本較低的地區,而飛利浦建元電子廠被定位成為少量以及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線。 飛利浦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子公司成立於 1985 年,是由飛利浦、北京無線. 30.

(40) 電廠、以及中國電子進出口北京公司所共同出資設立,其中飛利浦佔 80%,中方 佔 20%。迄今飛利浦在中國計有 9 個獨資子公司、18 個合資子公司、以及 11 個 代表處,總投資額近 25 億美元,目前飛利浦公司中國區總裁是張玥,出身於台 灣飛利浦公司。在封裝測試方面,位於中國大陸蘇州的飛利浦半導體封裝測試廠 (即 ATO5) ,設廠的評估時間約在 2000 年,主要是由位於新加坡的 ATO 的總部 所評估,總投資額約 10 億美元,已於 2002 年開始封裝測試的運作。 在兩岸子公司互動方面,台灣的飛利浦建元電子對於蘇州封裝測試廠有著相 當大的貢獻。初期由於大陸的測試人才不足,需要台灣的人才支援及協助培訓, 因此派出在建元廠集技術及管理層次的經理級幹部前往大陸支援,總計派出十餘 位人員前往,而籌備處的總經理為台灣建元廠的總經理,派任大陸廠的幹部中包 含人事,物流,生產,品管等,這些人兼具技術及管理的能力,對於大陸子公司 的管理面有相當大的助益。. (五)台灣麥當勞餐廳 麥當勞總公司創立於1948年,以品質(Quality)、服務(Services)、衛生 (Cleanness)和價值(Value)為公司的經理營理念,至今QSC&V已成為麥當勞 最引以為傲的文化。除了對經營理念的堅持外,麥當勞更秉持著專業的精神只專 注於耕耘速食本業,積極地從事產品及技術的創新,從不涉足於其他行業。同時 更把員工、上下游供應商都視為是麥當勞大家庭裡的一員,大家共同為追求更高 的顧客滿意而努力。目前在六大洲121個國家裡,擁有超過31000家麥當勞速食餐 廳門市,全球年營業額約400億美元。 1983年麥當勞總公司與孫大偉先生以各持有50﹪股份的形式,正式將麥當勞 引進台灣市場,在1984年1月28日成立在台第一家門市,為台灣的速食業掀起了 一陣旋風。1993年,雙方因為經營理念漸行漸遠,經過討論取得共識後,決定結. 31.

(41) 束合資關係,並由麥當勞總公司收回所有股權,獨資經營。當時因為並沒有可以 完全接手的台灣幹部,所以在過渡時期裡,先由美國總公司派人來台指導,直到 台灣幹部已經可以完全掌握營運狀況時,就將經營權移交給台灣幹部,維持著麥 當勞一向的本土化原則。目前台灣麥當勞穩居國內速食業的龍頭地位,不論是管 理制度、服務水準,或是社會公益形象都是業界的標竿,目前全台約有350家門 市。 麥當勞大陸子公司於 1988 年由美國總公司開始進行籌備,1990 年麥當勞在 深圳開設了大陸的第一家麥當勞餐廳,目前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四個 直轄市以其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東、 山西、安徽、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和陝西等 17 個省的 74 個大、中城市開 設了約 500 家餐廳,在大陸的餐飲業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自進入大陸開業以來, 麥當勞大陸的總投資,包括麥當勞供應網路體系的投資已超過 7 億美元。 在兩岸子公司互動方面,由於歷經了兩任外籍總經理失敗的結果後,自1989 年開始母公司即要求台灣子公司相關人員前往協助大陸子公司進行開發與管理 制度上的協助,另亦有新加坡、香港…等子公司人員前往協助,目前大陸子公司 的華北地區負責人即是由台灣子公司挖角的經理人所擔任。. (六)家樂福 成立於1959年的家樂福,是由三位來自法國東南部薩瓦地區的零售商所共同 組成的,以中小企業為起家的家樂福,和大多數的歐洲企業一樣,是個典型的家 族企業。經過40多年來的經營,至2003年底,整個集團總營業額達近887億歐元, 全球經營的營運據點遍佈全球歐、美、亞三大洲29國家,店數達10378家,客戶 高達20億人,全球員工數超過420000人。目前家樂福在經營規模上僅次於美國 Wal-Mart,是全世界第二大、歐洲第一大的跨國大型流通、零售業。 32.

(42) 1987年法國家樂福集團和統一企業合資成立台灣家福公司,1989年第一家家 樂福量販店於高雄大順店開幕,是家樂福在亞洲市場開設的第一家門市,目前總 店數達32家,員工人數超過9000人,營業額約達500億台幣。. 家樂福公司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了當時規模最大的大賣 場。目前,家樂福在大陸23個城市相繼開設了41家大型量販店及55家折扣商店, 擁有員工25000人。 在兩岸子公司的互動上,在大陸子公司設立期是由在台表現優異的台灣子 公司總經理擔任建立大陸子公司、開拓大陸市場的責任,他帶領了多位在台的法 籍員工與台灣幹部一同進入大陸子公司,台籍幹部多擔任區經理以上之職位,將 產品等相關經驗移植至大陸,但目前大多數台籍幹部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已陸續 回台,目前大陸子公司中非大陸籍的外派員工約有 80 人左右。. 33.

(43) 二、個案內容整理. 茲將訪談內容整理比較如表2-1 ~ 2-4。 (一)個案母公司特質比較 表 2-1 六家企業之母公司特質比較. 個案公司名稱 特質 母公司國籍 母公司所屬產 業類別 母公司所屬產 業導向 產業技術更新 速度 產業國際競爭 程度 顧客需求一致 性程度 母公司握有核 心資源程度 子公司依賴母 公司資源程度. 璐彩特國際. 汎達化工. 康寧玻璃. 飛利浦. 麥當勞. 家樂福. 英國. 盧森堡. 美國. 荷蘭. 美國. 法國. 化工製品. 化工製品. 食品/速食. 零售. 技術. 技術. 玻璃、汽車用品、 半導體、電子電器 生命科學等. 產品. 技術. 技術(專利權). 成本. 資金(熔爐成本). 相對快. 相對快. 相對快. 相對快. 相對慢. 相對慢. 相對高. 相對高. 相對高. 相對高. 相對高. 相對高. 相對中. 相對低. 技術. 相對高. 相對高. 相對高. 技術. 相對高. (經營 know-how) (經營 know-how). (主要產品不變、 (商品種類、行銷 行銷依地區改變) 需依地區改變)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事業群總部). 高. (產品配方、SOP、(產品陳列、SOP、 品牌). 採購). 高. 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 所示為各受訪公司之母國公司特質。由表中所列的各項特質中,最主 要可發現在產業別及顧客需求一致性有相當大的歧異性。就產業別而言,可分為 必需設立生產據點的製造業(化工、玻璃、半導體)及需設立門市據點的服務業 (速食、零售)兩大類;另由於顧客類型的不同,前四家企業的顧客皆為中下游 廠商,所以在顧客需求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後兩家的顧客皆為末端消費 者,所以其顧客需求較無一致性,麥當勞的主要核心產品(漢堡、薯條)雖為全 球相同,但其餘的非核心產品則可由各子公司因地制宜、隨顧客偏好調整,如台 34.

數據

表 4- 2:各變數之基本統計值  變數  平均值  標準差  Cronbach α 值 1.產業特色導向      產業特色導向 Dummy 1      產業特色導向 Dummy 2  0.4138  0.1552  0.4968 0.3652  2.產業內技術創新速度  0.8897 1.5762 0.9355  3.地主國政府法令政策支持  3.8707 1.4152 0.8408 產業特性 4.國際競爭程度  5.4828 0.9998 0.7254  事 業 型 態 1.顧客需求一致性程度  4
表 4- 11:變數相關係數表(Pearson 相關係數)  兩岸子公司 互補  產業特色導向D1  產業特色導向D2 產業技術創新速度 地主國法令政策 國際化競爭程度 價值鏈D1  價值鏈D2  顧客需求一致性  子公司依賴母公司程度 兩岸子公司價值活動 大陸子公司階段D1 大陸子公司階段D2 兩岸子公司能耐差距 人力素質差異  兩岸子公司互補  1.000           產業特色導向 D1  0.041  1.000           產業特色導向 D2  -0.062  -0.360 1.00
表 4- 12:產業特性對兩岸子公司成互補型態之羅吉斯迴歸結果  解釋變數  B S.E.  Wald  顯著性  自變數    產業特色導向              產業導向 Dummy 1 1.091 0.745 2.143 0.143              產業導向 Dummy 2 1.327 1.121 1.403 0.236  產業內技術創新速度  0.627 0.271 5.367 0.021 ** 地主國政府法令政策  -0.797 0.309 6.642 0.010 ** 國際化競爭程
表 4- 14:母公司因素對兩岸子公司成互補型態之羅吉斯迴歸結果  解釋變數  B S.E.  Wald  顯著性  自變數  子公司依賴母公司程度  0.611 0.332 3.380  0.066*  兩岸子公司價值活動範疇  0.918 0.374 6.022 0.014** 控制變數    母國國籍 Dummy 1  -2.411 1.110 4.720 0.030** 母國國籍 Dummy 2  -1.549 0.761 4.146 0.042** 常數   -6.040 2.516 5.76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