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什麼是真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什麼是真理?"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什麼是真理?. 什麼是真理? 王筱玫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系 碩一班. 「什麼是真理?真理在哪裡?」這在我閱讀苑舉正這篇<從無基礎知識到向理性說再見-論 費耶阿本(P.Feyerabend)對『批判理性主義』的批判>文章後,心中開始存疑的問號,我想若 是問信仰基督耶穌者他們會說上帝是真理,問回教徒會說阿拉是真理,問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他 們也許會告訴我證嚴法師是真理,而問我,我認為真理是科學根據的客觀理論,但讓我重新思 考的是,「真實」的真理到底存在哪裡?我認為的科學根據,或許只是大家所接受的「規則」 , 似乎,大家對真理的解釋都存在於每一個人所選擇的信仰中。 苑舉正這篇<無知識基礎到向理性說再見>文章中,藉由分析費耶阿本與其師波普 (K.Popper)之間對知識本質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討論,而發現早期在費氏的「無基礎知識」與波 普的「回到先蘇哲學」 ("Bake to the Pre-Socratics")在立場上皆無太大區別,兩人皆認為發揚理 論解釋功能的關鍵在於先蘇哲學家(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y ),尤其是愛奧尼學派(the Ionian School)提出的「大膽的假設」之思辨的精神(the speculative spirit)與「反教條化」之批判的態 度(the critical attitude) 。只是,在於費氏引用波普的概念,表示理論是人的產物,所以它會出錯, 檢驗理論重點於「發現」而非「證成」 。當費氏到後期階段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時,開始以「理 論影響」 、理論與理論之間「不可共量性」來區隔他與波普的立場,以下列三點來區分:第一、 在理論與觀察中費氏認為「觀察是理論的」,而波普提出的觀點為「觀察是理論充滿的」,理由 在於費氏認為觀察是理論衍生出的陳述,沒有理論則無須論及觀察,觀察本身就是理論。然而, 波普卻認為所有的觀察陳述充滿了理論的因素讓我們做判斷;第二、費氏提出理論與理論之間 的「不可共量性」概念,即為費氏較以理論和理論間建構出另一個理論,但建構出的新理論, 還是有可能再被「舊理論」再超越。波普卻認為新理論之所以會被接受是因為超越了舊理論;.

(2) 什麼是真理?. 第三、費氏認為科學的目的在於擴充經驗知識的範圍強調「發現的持續」 ,而波普認為是尋求合 理的解釋強調「發現的確認」 ;但苑舉正認為費氏與波普基本立場依舊是相似的,只是費氏放棄 了知識進步(the progress of knowledge)觀念,而波普認為這是科學實踐的基本概念。 費氏在「批判理性主義」的批判中提到所有理論都有其意義,不應當視哪一個特定理論為 標準答案,其實費氏並不是排斥哪些特定的觀點,只是絕不如教條般視某些特定觀點為「真理」 。 然而苑舉正認為費氏提出強調「人性的變化」 ,會影響方法論所應抱持的態度,波普卻提出「方 法的嚴格應用」足以解釋在變動中成長的科學知識;描述至此,我的問題「什麼是真理?真理 在哪裡?」似乎開始有解答了。如果應用於台灣的舞蹈現況,我認為台灣的當代舞蹈風氣似乎 可以為解釋「盲從」 、自奉的「主流、正統」為圭臬的狀態,完全視「主流的領航者」所帶領的 舞風為教條,但從未仔細思辨過那是什麼,就一頭熱的栽進那漩渦,例如:雲門舞集算是台灣 舞蹈界的「主流的領航者」 ,前些年作品「水月」的推出帶動了太極導引的風潮,舞蹈學子們即 奉太極導引為必需學得之技術,有學習極具優越感,沒學過的則是充滿嚮往學習的心,但沒有 學習太極導引就不能跳舞嗎?訓練跳舞方式千百種,太極導引本質也只是一個訓練身體的方 法,但那一頭熱時期卻很少有人質疑!若是依費氏所提的概念,把太極導引視為ㄧ元素,與其 他不同訓練身體的方式結合,或許更能開創建構出另一個獨創的全新舞風。 最後,我提出四點我的質疑與觀點:第一、費氏所提之「不可共量性」很可能由於沒有一 個度量的準則,而使每種觀點在邏輯推論上容易造成各說各話,造成建構新理論的阻礙。第二、 我同意如費氏與波普所認為「反教條化」可激發批判的態度, 「規則」讓大家接受了「優越價值」 。 第三、我同意費氏與波普所提理論是人的產物所以會出錯,所以要不斷的觀察與發現而提出懷 疑,但絕非是「為反對而反對」 。第四、當我同意了以上兩點,但似乎我也掉進了一個「真理」 理論的漩渦。所以我認為世間萬物皆都會被質疑,所有理論皆會被批評或取代,沒有一個理論 是絕對的,但或許依靠證據協助追尋一個合理的解釋,來輔助自己釐清事件的本質,不要視大 家所接受的「規則」為唯一答案,因為很容易又陷入另一個「真理」的漩渦。. 2.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coordinates consisting of the tilt and rotation angles with respect to a given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A pole figure is measured at a fixed scattering angle (constant d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