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思想史「心」專題思想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思想史「心」專題思想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中國思想史「心」專題思想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7-2410-H-004-134-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蕭裕民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郭凱文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翁健鐘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欣儀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怡劭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0 月 31 日

(2)

目錄

一、報告內容

1、前言…2 2、研究目的、文獻探討…2 3、研究方法…3 4、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4

二、參考文獻…5

三、計畫成果自評…7

(3)

一、報告內容

1、前言 「心」在《莊子》思想中,是往「道」的方向去實踐、去體道的關鍵1,同 時也是《莊子》討論世間種種現象時著重的重心,它在《莊子》思想中的重要性 自不待言。所以,若要體會或解析《莊子》思想,「心」乃是一個必須去正視揣 摩或詳加探討的部分,也是瞭解《莊子》思想各部分所須採取的必要進路之一。 透過對於《莊子》中的「心」的瞭解,有助於更加清晰地瞭解《莊子》思想的許 多面向,提升對於《莊子》思想的瞭解層次。因此,對於《莊子》所論之「心」 做聚焦性的深入探討,具有相當的必要性。 2、研究目的、文獻探討 回顧以往關於《莊子》的研究,歷代主要見於注疏本之內的論述中,對於 「心」之研究較為片段;而現代的研究中,雖幾乎很少不涉及「心」這個議題, 然而多數並未針對心進行聚焦專論,或者偏採某一層次或某一面向討論,而且往 往很容易被當成一個已知內容或採取一個常見的理解2運用於各項討論之中。或 有對心進行聚焦專論者,例如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四章3對於莊 子、荀子之心有所討論,提出《莊子》中的「心」之兩層涵義,「一可借用佛家 之名詞,稱之為情識心,此為一般人之心。一為由此人心而證得之常心或靈臺心。 此為一超知識而能以神明遇物之虛靈明覺心。凡人之言理而及於空理或遮撥義之 名理性理,無不本於人之虛靈明覺心。」4此「乃吾人之心暫停對外在事物之感 應,亦暫不求對外物之知識,而回頭反省時,乃真覺其存在者。」5 此為人經過 虛心、靜心等工夫而得之靈光照耀,是復得之常心,是一虛靜之觀照心,而名之 為一純粹之虛靈明覺心。唐君毅此論對心做頗多討論,然對於「心」這個詞語所 應含括的意涵範圍似乎指出得不夠清晰完整。蓋「心」之意涵,除一般意義之情 識心以外,應涉及終極根源性存有之「道」,亦涉及所謂「物」的範圍,而該書 未能彰顯,此其中仍有可再詳論且須再詳論者。關於此,蕭裕民在其《遊心於「道」 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6一書中關於「心」的專 節有所討論。該文明白地指出了《莊子》中「心」的內容範圍含括了「物」與「道」。 1  蕭裕民:〈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論《莊子》思想之基本架構〉《中山人文學報》,第 23 期,2006 年 12 月,頁 45‐74。  2  例如精神、境界、與物相對的心…等等。  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四章〈原心下:莊子之靈臺心荀子之統類心與大學中庸 之德行工夫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4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 12《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第三章〈原 心上:孟子之性情心與墨家之知識心〉,頁 94。另參考第四章〈原心下:莊子靈臺心荀子之統類 心與大學中庸之工夫論〉。  5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 12《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頁 123。  6   參見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第二部第 一章第四節,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年 1 月。 

(4)

不過,關於心的內容範圍含括了「道」這部分,論證得不多。7綜而言之,既有 的研究所不足而本研究所希望處理的,是彰顯《莊子》中「心」的內容除了一般 意義的「心」以外,並含括到「道」與「物」。而其中「「心」的內容含括到「道」」 這個部分,牽涉到對於「心」的根本理解,並涉及由此展開的對「心」以及對更 廣泛的整個思想體系之理解的可能差異,是理解《莊子》「心」的思想乃至整個 《莊子》思想極為關鍵且具有特色之處。若要較為嚴謹地凸顯出此觀點,則須對 於論證比較少的此部分予以著重討論。此即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其次,再配合關 聯融會的相關討論,對於《莊子》中的「心」做一個較為完整的論述。 3、研究方法 要進行此項工作,在方法上,首先要留意的是,「心」這個詞語(或此詞語 所涉及之概念),在不同的用語脈絡上有著不同的意涵。此乃因思想家在各篇章 論述中,論述的主旨可能涉及不同範圍或不同層次,同一詞語在不同情況中所連 結的概念有所差異,甚至某些詞語在該思想家的某些論述中被賦予特殊的意涵, 而有不同於一般使用的意義。在此情況之下,特別像「心」這個意涵範圍十分廣 泛的詞語,在不同語脈中所連結的概念便不只一種,而這些不同的概念(或概念 所代表的東西),便構成了「心」這個詞語的內容。而「心」這個詞語的內容, 以及相關內容與思想中其他部分所構成的有機關係,便可稱為關於「心」的思想。 基於此,區分字詞意涵範圍,並對於未必能直接理解或易有疑義的部分分別予以 論述證立,乃為基本的方法,以期合而鋪展出「心」的較完整內容。 其次,未必能直接理解或易有疑義的部分,或因有較多詮釋空間,或因某 些層面或某些範圍遠超出一般理解之認可而不易被接受,往往也是容易落於研究 者各作詮釋各說各話的情況。若要改善此種情況,需要對於此議題有更多不同角 度或不同路徑或聯繫相關關係的關聯證成之論證(或可名為「雙路線論證」或「多 路線論證」),以降低研究者主觀片面詮解的可能性,增強論證的有效性。因此, 在本研究中,希望不同於既有研究中所採取的路徑,從另一條論述路徑來進一步 論證「心」的內容含括到「道」的部分,以加強論證效果,並且再整合入其他相 關議題,針對「心」做更融通的闡述。 此外,附帶說明一下將《莊子》書視為一體來處理的問題。固然學者們研 究《莊子》思想時看待《莊子》文獻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大致而言,將內篇視為 具有相當一致性的思想體系來研究,是被接受的。而且,在研究中將外、雜篇裡 許多與內篇思想相呼應的文獻一併納入討論,也是常見的情況。這些部分構成了 且代表了《莊子》書之思想內涵的主要部分,因其不出於一人之手,故可以「《莊 子》思想」視之。而實際上,經過進一步的探究可以發現,《莊子》書中大部分 的文獻,其思想內容其實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8。那麼,若採「《莊子》思想」 7  除了以上所舉之外,陳鼓應也有〈莊子〈內篇〉的心學—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專論《莊 子》之「心」,但因仍未見於書籍期刊正式發表,暫不引用。  8  參見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 ,興大人文學報,第 36 期,2006

(5)

這樣的觀點,以全書為範圍來處理文獻,應是可行的方式。進而言之,此處所討 論的「心」,在全書中本沒有一致的意涵,在不同脈絡中各有其偏重的不同意涵, 而這些不限於只出現在內篇的不同意涵,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討且運用於整合出 「心」的意涵範圍。因此,在做法上,對全書不另做劃分區別,更無影響。 4、結果與討論(含結論與建議) 本計畫研究成果包含兩部分,其一為《莊子》「心」專題研究之論文(修 改中),其二為研究此專題時瞭解到的後續相關比較研究主題(將置於儒釋道三 家研究之後進行)。《莊子》「心」專題研究之論文綱要如下: 一、前言 二、《莊子》中「心」之意涵範圍含括道與物 三、「心」的意涵含括存有意涵之「道」的進一步證成 1、「道」的描述特性與「心」之類同性 2、由《莊子》文獻看「心」、「道」關係 3、由工夫角度說明「心」之意涵涵蓋到「道」的必要性 4、由主觀/客觀兼涉及主體/客體兼涉的角度論《莊子》心的內容兼涉 感知與存有 5、由心物關係的角度論「心」的意涵涵蓋萬物根源的「道」 四、「心」與《莊子》思想體系中其他部分之關係 1、「心」與「氣」 2、「心」與「樂」、「逍遙」 五、兼論《老子》中的「心」 六、結論 概言之,本計畫研究之結果即為進一步證立《莊子》「心」之意涵範圍含括到「道」 與「物」。此理解對於融貫理解《莊子》思想的其他部分,有相當的作用。可以 打通主體精神與所謂客體之物之間的區隔,也可以解消心與道之間的間隙,有助 於更合理地解釋各項工夫論述。此外,也可以對於一些情感或境界上的陳述有重 新的理解。而且,更強調地從「心」的角度出發去閱讀《莊子》中的文獻,可以 更切近文本脈絡而提高理解的通暢度。 建議事項: 人文學科研究,書籍實為研究中主要的研究需求之一。但有些書籍未必能 於申請計畫時直接提列書籍採購,往往有些臨時看到之書,也或許未必那麼直接 相關,也在需要購買之列。而且,提列書籍採購從提經費、到購買、到圖書館編 目等等,須經過繁雜程序,無異增加行政庶務的負擔。加之研究用到的某些書籍 在實際的研究運用過程中可能畫線畫得很亂,或甚至是把書籍拆掉剪貼重編,如 年 3 月,頁 159‐186。 

(6)

此皆不適用於繳回圖書館庋藏。既然人文學科不同於理工學科,書籍實為研究中 主要的研究需求之一,某些性質可與耗材或文書用品相比,因此,建議除了如目 前提列書籍採購的制度以外,應也在雜支項目中允許若干比例或若干額度用於購 買重要的或臨時所見的自用之書,以切合人文學科研究的實務,便利研究之進行。

二、參考文獻

本計畫研究中延伸之相關研究(不在本研究計畫內): 。蕭裕民:〈〈聲無哀樂論〉繼承傳統之下的轉變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台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 45 期,2009 年 6 月,頁 57-80。Î物的世界的發現 參考文獻: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7。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 25-26 冊),新文豐出版社。 。明‧《正統道藏南華經》(道藏精華第十七集之一),臺北:自由出版社, 1993。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收於《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7-8,臺 北:藝文印書館,1974,(據明萬曆六年(1578)刊本影印)。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1991 再版。 。明‧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1979 三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1984。 。清‧王夫之、王孝魚校,《莊子通》,臺北:里仁,1995。 。清‧頴著、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宏業書局,1977 年再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1991。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1992。 。黃錦鋐,《莊子讀本》,臺北:三民,1988 八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1994。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洲古籍,1988。

。Burton Watson 譯,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Graham, A.C., 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81。

。 Graham, A.C., “How much of Chuang-tzu did Chuang-tzu write?” in A.C.Graham,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Singapore :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6.

(7)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1998。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1993 四版。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1979 初版、1993 初版四刷。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1993 初版 2002 六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1993。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 1998。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 館出版,2001。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書泉,1995 初版 1997 二刷。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2000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1992。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1997 二次印刷。 。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 1992。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1991。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科,1987。 。 蕭 裕 民 :《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 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年 1 月。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1991。 。Robert E.Allinson(愛蓮心)、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 析》,江蘇人民 。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1990。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2001。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1996。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W.T.Stace 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1998 臺初版。

。魯道夫‧奧托、成窮周邦憲譯,《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6。

。威廉詹姆士著、唐鉞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萬年青書店。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1995。 。夏夫斯坦著、徐進夫譯,《神秘經驗》,台北:天華,1982。

(8)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漢斯‧格懊爾格‧加達默爾著、洪和鼎、夏鎮平譯:《詮釋學 II-真理與方法: 補充和索引》,台北:時報文化,1995。 。吉爾伯特‧萊爾,《心的概念》,台北:桂冠,1992。 。沈清松,《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 初版 1995 三刷。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98。

三、計畫成果自評(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

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是否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

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本計畫原申請三年期計畫,經核定通過一年,此為其中之第一年,執行的 部分為「《莊子》「心」專題研究」。實際執行的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預期目 標大致上皆已達成,唯論文投稿部分,因教學備課繁忙,書寫進度稍慢,尚未完 整完稿。 在學術價值方面,本研究中所提出的「心」的意涵範圍,在多數既有研究 的理解中未能全部涉及,但也有部分研究中牽涉的觀念與此隱然相契,特別是在 對於「心」與「道」的密切關係有所留意的其他研究中。實際上,不論對此論點 是否同意,至少在經過一定程度的證立之後,它不僅有助於重新解讀(或深化解 讀)某些《莊子》文本,也使得對於《莊子》所論之心(以及普遍而言所謂的「心」) 之理解,具有進一步開創革新的可能性,此在學術上應具有相當價值。 本研究成果之主要論文(關於《莊子》的「心」)將在修改完整後投期刊 發表。目前未儘速寫完投稿,除了教學因素以外,一部份因素是考慮升等時程的 限制(五年內著作才算,扣掉申請跑流程的時間,大約是四年半內的著作才算), 為免後續著作完成過晚,導致較早的著作過期,所以約略拖晚,希望盡量於後續 著作完成較多時集中在較短時間內發表。

(9)

附件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中國思想史「心」專題思想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7

2410

H

004

134

執行期間: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蕭裕民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郭凱文、林欣儀、林怡劭、翁健鐘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列管計畫 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政治大學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0 月 31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