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成長 – 神聖羅馬帝國-rev.pdf (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成長 – 神聖羅馬帝國-rev.pdf (下)"

Copied!
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待機取代賀漢斯道芬王朝的威爾夫

(Welf)

“影子王朝”

皇帝洛泰爾三世之女Gertrud of

Süpplingenburg of Saxony (左)

Henry the Proud

Welf I, Duke of Bavaria (r. 1070-1077, 1096-1101)

Welf II, the Fat + Maltida of Tuscany Henry the Black + Wulfhilde of Saxony, of Billung Dynasty (ended)

+

=

Henry the Lion

(4)
(5)
(6)

其中一子,在英

國長大的鄂圖

將成為鄂圖四

世—威爾夫王

朝的唯一一任

神聖羅馬皇帝

(7)
(8)

宮廷文化培養了行吟詩人

(9)

帕爾齊瓦

(

Parzival

)

的傳奇

史詩與英雄傳

艾森巴哈

Wolfram von Eschenbach (c. 1170- c. 1220)

(10)

崔斯坦

(Tristan)

的傳奇

斯特拉斯堡的哥弗黎

Gottfried von Strassburg (??- c.1210)

史詩與英雄傳

(11)
(12)

《尼布龍根之歌》根據古日爾曼傳說,成書地點可能

(13)

Henry VI (1165–r. Germany, 1190-H.R.E., 1191-Sicily,1194-1197)

亨利六世

賀漢斯道芬王朝

(14)

亨利六世與西西里諾 曼王國的女胤康斯坦 絲(Constance, 1154–1198)的 聯姻使他的王朝得以 伸張至南義大利

(15)
(16)

威爾夫王朝的鄂圖四世(

Otto IV

,

1175–

d.r.

-1198-

r.

1198-

H.R.E.

1209-1215-1218)受

英國支持,教皇英諾森三世支持他

成為神羅馬皇帝,後雙方反目成仇

亨利六世死後,其弟斯瓦比亞的腓力(

Philip of Swabia,

1177–

d.r.

1198-1208)繼任為德意志國王,受法國支持

兩王並列與只

有一屆的威爾

夫王朝

(17)

英諾森三世

時代,

教廷的勢力如日

中天,不只是德意

志並立的兩王都

把境內主教任命

權讓給教廷,作為

教皇支持的條件,

而且歐洲的邦國

包括英國皆成為

教廷的附庸。

(18)

1215年, 英諾森 三世召開顯示教 會威勢的第四次 拉特朗大公會議 (4th Lateran Council) ,盛況空 前,有1,200位歐 洲各地的主教、 方丈、貴族參加, 認可教皇支持的 斐德列二世為德 王,裁定教條與異 端,修訂舊法,制訂 新法,尊奉教皇為 上帝指派的世上 最高領袖。 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決定猶太人與穆士林 必須身著羞辱標記,乃後來納粹排猶法令規定 猶太人外衣上必須釘上黃色猶太星的濫觴

(19)

賀漢斯道芬王朝

(

Hohenstaufen Dynasty

)

Frederick II (1194-r.Sicily 1198-Germay 1215-H.R.E. 1220-1250)

斐德列二世(Frederick II,

1194-1250)

成為了德意志、

義大利、勃艮第、耶路撒

冷的國王,自1220起又兼

神聖羅馬皇帝。神聖羅馬

帝國必須囊括義大利的夢

想似乎在他一人身上獲得

實現。

(20)

斐德列二世在甫被擁立為德意志 皇帝(還未正式化)時已於1212年9 月26日頒布“西西里金印詔書”, 將波希米亞普列米斯 (Přemyslid) 朝的公爵歐塔卡一世(Otakar I, 1155-r. 1198–1230)升等為國王。

Golden Bull of Sicily

後來斐德列二世與教皇鬥爭,歐

(21)

教皇格列高裡

九世

(Gregory

IX, r. 1227-1241)

把他開除教藉,

斐德列二世

率第六次十字

軍收復了耶路

撒冷,因為無主

教敢替他加冕,

他遂將自己加

冕為

耶路撒冷

國王

(1229)。

斐德列二世憑外交手腕從阿尤 布王朝手中收回了耶路撒冷

(22)

斐德列二世在帕勒莫(Palermo)的諾曼宮(Palazzo dei Normanni)乃他的“大朝廷”所在地,乃 “西西里詩派”(1230-1266)的集合地, 作為義大利方言文學之始,它比但丁早了半個世紀。

斐德

列二

世最

穩固

的權

力基

礎在

南義

大利

和西

西里

(23)
(24)

他懂六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超越同代人狹窄的西方

中心論,懂得欣賞優越的伊斯蘭文化,他在西西里的“大朝

廷”(

Magna Curia

)操作如伊斯蘭世界以宮廷為本的文化中

心,他的中央集權政府,也遠遠走在歐洲封建主義前頭。

斐德列二世有

「世間的神奇」

(Stupor Mundi )

之稱

(25)

斐德列二世在1220即神 聖羅馬皇帝位後只耽了 五年,讓在同年加冕為德 意志國王的兒子亨利七 世管理德意志,他本人只 於1236年回去了一趟。

Henry VII

(1211–r.1220-1242)

斐德列二世如此做乃棄車保帥: 集中全力統一帝國 在阿爾卑斯以南的部分:義大利,包括併吞教皇領。

1231,亨利起兵造反,斐德列為了平亂,只得承認兒子對王公們已作出

的讓步,於1231年頒布了致命的“對王公讓步法令”(

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

),國王放棄了某些王權(

“Regalia”

): 鑄幣權、在帝國的德意志

部分徵收境內釐金權、以後皇帝立法必須經他們同意,等等。

對王公讓步法令的內容基本上與

1220亨利即位時“與教會王

公簽訂的盟約”(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相同。

從此德意志境內的世俗與教會王公分離主義的傾向倍增。

(26)

Pope Innocent IV (c. 1195-r.1243-1254)

斐德列

英諾森四世

身上遇

到了對手:皇帝圍困羅馬,教皇

逃避法國境內,組反帝同盟。

北義大利城邦早已分裂成親

皇帝的

吉別林派

(

Ghibellines

)

親教皇的

桂爾夫派

(

Guelphs

)。

Guelphs乃Welf的義大利語發音,倫巴德 同盟抵抗紅鬍子斐德列時已沿用 Ghibellines乃賀漢斯道芬陣營的一座 城堡名Waiblingen的義大利語發音 Parma的吉別林軍攻打Vittoria

(27)

斐德列二世死於1250,教廷不理會 他的繼承人康拉丁(Conradin)的主: 教皇烏爾班四世於1264年將西 西里王國拍賣給法王路易九世之 弟安茹公爵查爾士(Charles of Anjou),代價是年貢10,000盎士黃金, 但不及簽約,其繼承人克萊孟四世 因迫於形勢,以8.000盎士成交。 安茹的查爾士於 1266年成為西西 里國王,於1282被 逐出該島 此後定都於拿不 勒斯,成為「拿不 勒國王」,統治至 1285

(28)

在帕勒莫

(Palermo)

爆發擴

散及全島的「西西里晚禱事

件」

(Sicilian Vespers,

1282-3-30)

,導致對土著對佔領者

安茹王朝法國人進行大屠殺

阿拉崗王國

成為

了西西里的新統

治者, 法國與阿

拉崗的戰爭延續

至1302年

(29)

在北義大利

,

吉別林派

桂爾夫派

鬥爭一直延伸至

15世紀,已於原初的

事主無關

,成為製造分裂的旗號。城

邦之間的戰爭以此兩面大旗幟對立

,

城邦內戰往往亦以此名目分裂。義

大利的統一建國遙遙無期。

在佛羅倫斯,桂爾夫派鬥倒了吉別林派後,自身 分裂成「黑」「白」兩派,詩人但丁屬於反教 皇的白桂爾夫派,黑桂爾夫派上臺後遭放逐 1447年,米蘭城邦中兩派合作,建立 「黃金的安勃魯斯共和國」(Golden Ambrosian Republic),但不久又開始互鬥 爭,政變頻盈,屠殺不斷

(30)

吉別林派採取神聖羅馬帝國的戰旗

桂爾夫派的戰旗反其道而行

15世紀末開始了長期性 義大利戰爭,當法王查爾士十三世 入侵義大利,他獲得桂爾夫派支持,而 吉別林派則支持神聖羅馬皇帝 麥克西米倫一世的擴張

(31)

斐德列二世死後,

德意志進入「群

龍無首時期」

(

Interregnum,

1254-1273

)。待奧地利

的哈布斯堡氏

(

Hapsburgs

)被選為

皇帝,王侯們已有

充分的時間鞏固

自身勢力。

(32)

Richard, lst Earl of Cornwall (1209–1272) 在「群龍無首時期」,英國約 翰王的次子康瓦爾伯爵李察居 然也在1256以四票當選為「羅 馬人的皇帝」,在任期間(1257-1272),只有匆匆地拜訪過四次。 康瓦爾伯爵李察任期間,「羅馬 人的皇帝」鬧雙胞案。喀斯底亞 的阿爾方蘇十世也獲三票支持, 在1257-1275間佔據該位。 Alfonso X (?-1284) of Castile

(33)

魯道夫一世

(

Rudolph I

, 1218 –

r.

1273-1291) 第一位成為

“羅馬

(34)

哈布斯堡王

朝發源於今

瑞士阿爾高

(Aargau)州

Schloss Lenzburg Habsburg Castle

(35)

哈布斯堡的對手波希米亞的歐塔卡二世 (Ottokar II Přemysl)原本當選呼聲最高

(36)

(37)

1276年,

魯道夫一世

從波希米亞王國手中獲得

奧地利

(Austria)

斯狄利亞

(Styria)

兩公國。

1278年,與他爭帝位不勝的

歐塔卡

二世

進行反撲,但於

8月26日戰死於

莫拉瓦之野戰役

(Battle of

Morava Field)

,從此奧地利成為

哈布斯堡

的大本營。

(38)

Nicholas III (r. 1277-1280)

教皇尼古拉三世支持哈布斯

堡的魯道夫一世,條件是一

紙教約(

1278

),除了以鄰近的

領土擴大了教皇領之外,還

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義大利和

勃艮地部分通通獨立出去。

1278年,尼古拉三世又改變羅馬

政府法: 外國人不准任文官

(39)

魯道夫一世從

歐塔卡二世

手中奪得

奧地利

斯岱利

等地,在

1282

封其子阿

爾拔和魯道夫於該地,後

來成為哈布斯堡的大本營。

其中一子阿爾拔後來成為“

日爾

曼人的皇帝

”,但從未在教皇手

中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

Albert I of Habsburg (1255-c. 1298-1304)

(40)

The Battle of Göllheim,1298

阿 爾 拔 必 須 先 在 戰 場 上 殺 死 前 任 皇 帝 阿 爾 道 夫 Adolf of Nassau (r. 1292-1298)

(41)

1000

1100

1200

1300

(42)

哈布斯堡王朝 盧森堡王朝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安茹王朝(境外) 神聖羅馬帝國 的疆界

(43)

盧森堡王朝 (House of Luxembourg: 1312-1313, 1355-1378, 1433-1437)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House of Wittelsbach: 1314-1347) 腓德列三世的 當選(1452-1493),使哈布 斯堡又重獲帝 位,除了1742-1745間中斷 了一陣,該朝 一直維持到帝 國末年: 1806

(44)

詔書指定七位「選帝侯」(Kurfürsten) 有資格選出「羅馬人的國王」,由教皇 加冕成為「神聖羅馬皇帝」,七票中 得四票即可當選,選舉必須在法蘭克福 舉行,加冕則必須在阿琛。選帝侯的 世襲領地不准分割。此詔書乃承認 帝國境內有獨立王國之正式化。

(45)
(46)
(47)

帝國議會的組成份子

乃有投票權的「帝國

邦」 (

Reichsstände

)

帝國邦都具有「御

前」(

Reichsfreiheit

Reichsunmittelbarkeit

)身

分,表示只居於皇帝

一人之下,在自己領

地內充分自治

(48)

帝國議會皇帝之

下的帝國邦中只

有一席是王國: 波

希米亞。神聖羅

馬帝國境內應該

還有一個勃艮第

王國,但一般是

德意志國王兼任,

在斐德列二世後,

已不設王位。

(49)

Comburg

Einsiedeln Abbey Fraumünster abbey Fürstenfeld Abbey

帝國境內有一大批御前修道院(Reichsabteien

ReichsklösterReichsstifte),頭上唯一的主子是

皇帝,但不一定在帝國議會中有一席之位。

(50)

條頓騎士團(

Teutonic

Knights

)與救傷騎士團

(

Knights Hospitaller

)等

組織的“鉅子”(

Grand

Master

)在帝國議會中都

有一票。

條頓騎士團

救傷騎士團

Grand Master and senior knights Hospitaller in the 14th century

(51)

帝國騎士

(

Reichsritter)

具御前

身分,至15世紀時組成

三個工會,但在帝國議

會中沒有席次

帝國騎士的來源有

兩種:自由騎士

(

edelfrei

)

以及早期

類似農奴的服役騎

士(

Ministerialis

)。

(52)

德意志的帝國自由市

(

freie Reichsstadt

)

理論上是直轄

於皇帝而非由王侯統治的城市,自成一單位參加帝國

議會,至13世紀它們成為新興的市民階級之權力中心

(53)

斐德列二世於

頒發給

呂貝克市

(

(54)

漢 撒 同 盟

城市同盟

(Städtebund)

(55)

斯瓦比亞城市同盟

Schwäbischer Städtebund

(56)

斯瓦比亞城市同盟

1333加盟的

全是自由市

1340年符騰堡

伯爵領加入

(57)
(58)

阿爾薩斯區的

10個帝國自由市於1354組成十城同盟

(59)

1291,阿爾卑斯山的山麓的斯威茲(

Schwyz

)、烏利(

Uri

)、

安特法爾登

(

Unterwalden

)三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城邦,為了

抵抗新興的哈布斯堡王朝

, 遂簽署了互相援助的「永久同

盟」誓約,邦名曰

Confoederatio Helvetica

, 乃瑞士的雛型。

瑞士城邦介於南 德與北義大利, 賀漢斯道芬王朝 遂賜與「帝國直 屬嶺」 (

reichsfrei

) 的 自由市地位 威尼斯共和國 米蘭公國 薩伏依公國 勃艮地 斯瓦比亞 洛林公國

(60)
(61)

摩爾嘎頓戰役 (Battle of Morgarten, 1315-11-15)

哈布斯堡取消瑞士山林諸邦

的自由市身分,它們起而反抗,

在兩場戰役中擊敗帝國部隊,

維護了在帝國內自由市身分

(62)

勞本戰役

中,伯恩

(Bern)

與它的山

林諸邦同盟打敗了

佛立堡

(Freiburg)

與它的勃艮地及哈

布斯堡疆土上某些

領主的同盟,奠定了

伯恩在未來瑞士中

的地位。佛立堡亦

成為同盟的一員。

Battle of Laupen (1339-6-21)

(63)

森帕赫戰役 (Battle of Sempach, 1386-7-9)

哈布斯堡大公李奧普三世為了雪摩爾嘎頓戰役之恥,發動

(64)
(65)
(66)

在聯合盧森堡王朝對付哈布斯堡

王朝方面,蘇黎世

(Zurich)

扮演了

(67)

The

13 cantons

of the

Old Swiss Confederacy

老瑞士同盟的13邦,大

(68)

神聖羅馬帝國

哈布斯堡領地

15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民國一○二年度.. 機關團體及其作業組織結算申報

1.圓桌武士:亞瑟王的圓桌是聖徒約瑟使用過的一張巨大圓桌。這張圓桌被視為 國寶,共有 250 個座位,可容納 250

三、參加「大專校院社團評選」之社團,應於完成線上報名後,上傳核章後之 社團評選報名表(附件 1-1)、社團組織章程、社團簡介文字資料、校內 社團評選紀錄等

書婷與芸樺分別在長度為55公里筆直自行車道的兩端相向而行,已知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 、區 議會、 香港教 育城 、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個人 親屬 師友 團體 國家

無國界記者組織(國際新聞自由監督團體)在本月 17 日公布一項針對全球記者的 最新調查,其結果顯示,今年全球記者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