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1節 大航海時代~清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1節 大航海時代~清治"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歷史中的臺澎金馬 第一節 大航海時代~清治 一、在漁場與航道上的澎湖 閩南漁民的漁場、漢人居住 軍事考量,設置巡檢司 海禁政策,「墟澎」

澎湖成為日本、中國沿海 走私貿易據點 壓制反明勢力 防範倭寇 十六世紀中葉,明朝加強對澎湖的管理 臺灣成為走私商人和海盜的聚集地 鄭和航海圖中的平湖嶼 --澎湖群島 *荷蘭人的選擇

尋找東亞貿易理想據點

→臺灣海峽是東南亞與東北亞 海路交通要道 →與中國、日本交通便利

澎湖成為荷蘭

首要目標

1604年:占領澎湖,被沈有容 諭退 1622年:再次占領澎湖並建城 1624年:經由海商李旦斡旋後 轉至大員(臺南安平) 1

(2)

二、鄭氏來臺 (一)背景:抗清事業陷入困境 1.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 1659年,北伐南京失敗軍力受損 清朝頒布「海禁令」與「遷界令」 ,加以封鎖決定另闢抗清基地

清廷將沿海人民遷往內地,

稱為「遷界」

2.進攻臺灣 1661年,由金門料羅灣出發,先將澎湖納入統治 1662年,荷蘭投降,撤出臺灣

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

3

(3)

(二)建置政制 1.改稱: 赤崁附近一帶改為東都明京 臺灣改為東都(鄭經時改為「東寧」) 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改為安平鎮 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 改為承天府

今日的台南市中心

2.新增: 承天府以北天興縣(鄭經時稱「天興州」) 承天府以南萬年縣(鄭經時稱「萬年州」) 澎湖安撫司(因人口稀少,故不設縣) 南、北路安撫司(鄭經時增設,主管原住民事務) 3.行政中心:鄭成功仍在廈門(奉永曆(桂王)正朔,政由己出) 鄭經完全移至臺灣(建國東寧,別立乾坤) 5

(4)

(三)與清帝國的對抗 1.談判交涉

七次和談,立場差距甚大,談判不成功

仿朝鮮納貢不薙髮

保有中國大陸沿海的

經濟利益及據點

徹底投降

(登岸、請降)

奉清正朔可保

既有地盤

鄭經方面

清朝方面

2.三藩之亂 時間:1673年 鄭經聲援: 目的:控制華南沿海貿易 結果:作戰失利,1680年退守 臺灣,翌年逝世 影響: 鄭氏政權: A.軍力大損 B.失去中國大陸沿海據點 清帝國:消除內憂,全力對付鄭氏政權 耿精忠 尚之信 吳三桂

清初三藩的勢力範圍

7

(5)

3.鄭克塽降清 長子 次子 1681年逝世

任監國→東寧政變被殺

繼王位→馮錫範操控

鄭經

鄭克

鄭克塽

1683年

施琅攻臺

鄭克塽

清帝國攻打臺灣

澎湖海戰

降清

結束鄭氏

在臺統治

三、清帝國治臺 (一)棄留之議 1.棄臺主張

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

不得無所損。

反對官員

反對理由: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建議方案:遷漢人移民回中國大陸

納入

版圖

9

(6)

1.為東南海防要地,防外力入據

2.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3.移駐原有官兵,不增加財政負擔

1684年(清康熙23年)

臺灣納入版圖

成清帝國邊陲

2.留臺主張:施琅建議 (二)地方邊陲的治理 1.清廷的想法 排除敵對力量進入臺灣 不信任居臺人民 2.結果限制了臺灣的發展

清朝的消極治臺政策

11

(7)

(三)頻繁的民變 1.背景 欠缺士紳維持社會秩序 地方行政控制力不足

福建省

臺灣府 (知府) 鳳山縣 (知縣) 臺灣縣 (知縣) 諸羅縣 (知縣)

人力配置不足

重心置於

臺灣南部

大甲到淡水僅配置 一百二十名駐防部隊 吏治敗壞 消極治理行政工作不上軌道 天高皇帝遠 官員編制不足

例:朱一貴事件(1721)前,諸羅、鳳山知縣

不到縣治上任,在府城辦公

臺灣地處邊陲,監察考核鬆散

1.給予胥吏差役(基層行政人員)需索空間

2.素質不佳

13

(8)

2.三大民變 朱一貴事件 時間:1721年(康熙60年) 起因:臺灣知府王珍苛政 過程:攻陷臺灣府城,稱王自立 敗因:閩客內鬨 清廷檢討統治機制: A.調整行政區劃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B.懲治逃至澎湖的官員 C.厲行「封山」避免亂黨逃入山區 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林爽文事件 時間:1786年(乾隆51年) 起因:官府查緝天地會,林爽文受牽連 平定: A.泉州、客籍義民協助官府抵抗漳州籍的林爽文 B.諸羅縣民堅守城池,乾隆皇帝將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 嘉其忠義 影響:清廷決定積極在臺灣以堅固的建材改建城池 林爽文事件時,新竹新埔客家居 民組織義民軍,保衛自己的家 鄉。事後,鄉民撿集死難骨骸共 15

(9)

戴潮春事件 時間:1862年(同治元年) 起因:官府查緝八卦會黨戴怕受牽連 結果:清廷與地方鄉勇合力清剿平定霧峰林文察、 竹塹林占梅 意義: 臺灣歷時最長(三年)的民變 清廷首次以臺勇平定臺灣的民變 霧峰林家趁勢擴張,成為臺灣 中部大家族

戴潮春案功牌

(四)行政區劃的調整 1.一府三縣一府四縣二廳 朱一貴事件 增設淡水廳、彰化縣 原隸屬臺灣縣的澎湖地位 重要改設澎湖廳

◎考量關鍵、次序:

1.國防與治安

2.地方開發程度與財政收入(是否開墾?人口數?)

17

(10)

2.一府四縣二廳一府四縣三廳 原因: 乾隆晚期吳沙入墾蛤仔難 (蘭陽平原) 嘉慶年間海盜侵擾 結果: 1810年蛤仔難改名噶瑪蘭 1812年增設噶瑪蘭廳 3.十九世紀下半葉 外國勢力進入臺灣,進一步增設調整 (五)積極治臺 1.沈葆楨推動 來臺:1874~1875年牡丹社事件,以欽差大臣身分來臺 改革內容: 建議廢止「渡臺禁令」 推動「開山撫番」 調整行政區劃 A.北部發展日盛臺北府 B.牡丹社事件恆春縣 C.加強後山、內山治理 卑南廳、埔里社廳 19

(11)

展開洋務新政 採煤礦:於基隆以新式機器採煤 交通:購買新式輪船,航行臺灣、福建之間 新式砲臺:安平(億載金城)、旗後 位於臺南安平的億載金城 位於高雄旗津的旗後砲臺 2.丁日昌接續 來臺:1876年以福建巡撫身分來臺 改革內容: 整頓吏治 招徠廣東潮、汕人民移墾 架電報線府城 旗後(高雄)、府城 安平 農礦及財政(補充) A.推廣經濟作物茶葉、咖啡 B.籌劃開採石油 在沈葆楨建議下,福建巡撫 每年冬、春二季移往臺灣 21

(12)

3.劉銘傳來臺 背景:清法戰爭 1883年,清、法因越南問題爆發戰爭 1884年,法軍藉口購煤進入基隆,清廷派劉銘傳來臺 督辦軍務 戰事發展 A.劉銘傳來臺後,以基隆、淡水為防衛重點 B.法軍進攻淡水遭抵抗下令封鎖臺灣海峽,轉占澎湖 C.1885年法將孤拔病死雙方簽訂和約 劉銘傳的施政措施 臺灣建省 A.1885年臺灣建省 B.1888年臺灣與福建正式分治 擴充行政區劃設臺南府、臺灣府 、臺北府及臺東直隸州 推動土地改革:增加臺灣稅收 A.清賦:清丈不公,引發民變,如 施九緞事件 B.廢除大租戶:造成反彈,改以「減四留六」收場

劉銘傳為首任福建臺灣巡撫

23

(13)

官府

大租戶

小租戶

佃農

正供 大租 小租

官府

大租戶

小租戶

佃農

原大租 60% 小租 原大租 40%

Before

After

大租戶保留原來的六成大租,其餘四成由小租戶繳交賦稅給 政府 劉銘傳的洋務新政 交通方面: A.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 B.架設電報線(包含兩岸間的海底電纜) C.創辦新式郵政 軍事方面:設機器局、自製槍砲 教育方面:設新式學堂、電報學堂 大規模開採基隆煤礦 設立臺北城內電燈與自來水(補充) 1888年,劉銘傳點亮了臺北城第㇐盞路燈 25

(14)

• 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完成基隆臺北(大稻埕)段 • 第二任巡撫邵友濂完成臺北新竹段 • 日治時期1908年延伸至高雄,1921年延伸至屏東

臺灣的西部鐵路建設

清代的台北車站,1908年

拆除

(六)邵友濂接任 1.任職巡撫期間:1891~1894年 2.施政原則:改走保守平穩路線,以整頓吏治為主 大規模的新政導致財政困窘 清廷無暇積極建設 3.重要改革:將省會正式由橋孜圖(今臺中市)改設於臺北

確立臺北為臺灣政經中心的地位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現代測繪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地籍測量所用之儀器與方法

一次國際海洋法會議上,印度代表第三世界提議,各 國的採礦業者在進行深海採掘時,應該先支付給該地區

全球航運公司(Global Shipping Inc.)針對上海洋山深水港,為提升船隻 維修、調度、航運等服務效能,委託你所服務的公司開發「GSMS 船舶維 運管理系統( Global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一、採月薪支給,守衛每月薪資新臺幣 24,926

依所得稅法規定,得獎金額超過新臺幣 2 萬元以上之得獎者,需由執 行單位代扣 10%稅金,臺灣居住未滿 183 天之外僑人士不論得獎金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