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一、總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一、總說"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一、總說

星雲大師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 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 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 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 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

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 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此篇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

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 人間佛教的生活,三、佛陀人間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 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現狀,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 於本刊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 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

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2)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懷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毘羅衛國,

是淨飯王的王子,姓瞿曇,名悉達多。

佛陀出家成道前,雖然貴為一國王子,在王宮裡享受著人間的榮 華富貴;但他反觀一般平民百姓,為了生活必須百般奔波營求,尤其 當時的印度社會,人民依出生的身分、階級、職業等不同,分有「婆 羅門(宗教師)、剎帝利(王公貴族)、吠舍(工商界)、首陀羅(賤 民)」等四種姓。這個階級制度讓人民天生就必須被迫接受「尊卑貴 賤」的差別待遇,造成社會種種不平等的現象,也讓那些低下階層的 人民更加苦上加苦。

當時佛陀雖然尚未出家,還是身處王宮的悉達多太子,但他關懷 社會民生,尤其在「遊歷四城門」(《佛本行經》)之後,更加深刻 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對生死無常感到無奈。為了打破人我階 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實現「眾生平等」的佛法真義,藉此解決社會人 事的紛爭、對立,幫助眾生減少內心的憂悲苦惱,進而認識生命的真 諦,解開生死的迷惑,增加人生的幸福解脫,佛陀於是發心出家修道,

經過多年的苦修、冥想後,終於證悟「緣起」而成道。

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間大眾,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

「中道」生活,才能解決有關「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

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為了給予當時的社會大 眾「示教利喜」(《法華經》);也正因為佛陀的慈悲教化,人間就 這樣有了「佛教」。

由此可見,「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為了 解決人間的問題,所以發願出家,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

(3)

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的佛教,人 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 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

如此說來,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 教」,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還要特別揭櫫「人間佛教」,何必要特別 標榜「人間」兩個字呢?

主要的是,因為佛陀時代距離現在已有二千六百年的時間,在這 個漫長的弘傳過程中,因為人為的諸多因素,包括弟子對「佛陀教法」

及「佛所制戒」產生許多的歧見與異說,形成很多不同的教派與思想 主張,使得佛教因為教徒的種種分歧而不容易團結、合作,造成佛教 發展的困難。

再者,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由於政治、社會變遷等因素,使得佛 教慢慢走入山林,形成「清修自了」的遁世佛教。加上過去佛教裡的 一些法師說法,總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場,過分強調「出世思想」,經 常否定現實人生所需要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等。例如,提到財富,

就說「金錢是毒蛇」;談到夫妻,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說起兒女,

就說「都是一群討債鬼」。因為傳統佛教不重視人間生活,失去了人 間性、生活性,因而為世人所詬病。

現在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希望重整如來一 代時教,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倡 導,能夠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藉此把各種的異說、

分歧與不同,通通統合起來,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因為唯有如此,

才能把佛陀當初的開示、教化,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普羅大眾都能 藉由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得以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才是佛陀

「降世說法」的本懷。

(4)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

人間佛教,是佛陀的一代時教;人間佛教,未來必然是世界人類 的一道光明。我們看,現在舉世都在追求「和平」,都在倡導「自由、

民主、平等」。其實早在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時間,他就發出了一個重 要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

卷五一)

這句話說明,每一個人的自性裡都跟佛陀一樣,本來就具足佛性,

只要我們把自己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都能做自 己的主人,而不必受任何人主宰,也沒有另外一個神明可以控制我們。

所以佛教講「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要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對弟子 教誡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卷二四),因此「皈 依」的主要意義,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民 主、平等」精神的偉大學說,所謂「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

同為釋氏」(《增一阿含經》卷二一),尤其佛陀對於男女、四眾平 等非常重視,但當今一些不了解佛陀本懷的傲慢弟子,自抬身價,覺 得自己的身分比別人高貴,實是最大的邪見。

因為從「佛性平等」,說明一切「眾生」本來就應該受到「平等」

的對待,這是何等尊重,何等神聖,何等高貴的一句話!乃至後來佛 陀又創建了「六和敬」的僧團,並且制定各種戒律以維護僧團的和樂,

甚至教導在家信眾要受持五戒,要奉行十善。

「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過 去一般人不懂,總以為受戒會因為戒條的約束而不得自由,因此有人 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持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因為違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5)

反法制戒條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牢獄的災難,所以才會失去自由。

所謂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

的意思。

第一、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權利的自由(不殺生);

第二、不侵犯別人的財富而尊重其擁有財富的自由(不偷盜);

第三、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不邪淫);

第四、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自我宣傳獲取別人的信仰,不貶抑     他人、不造謠生事而尊重他人信用的自由(不妄語);

第五、不吸食麻醉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讓人類互    相戕害的食品,這就是尊重自他健康的自由(不飲酒、不    吸毒)。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 起,因此《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甚至《大 般涅槃經》更說:「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由此可見 戒的重要。

人間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持戒,就不會侵犯別人,自然 不會受到因果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此自己和他人都能獲得「自由」,

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從五戒的教示而發展為「十 善」,也就是身體沒有「殺生、偷盜、邪淫」等行為,口中沒有「妄語、

綺語、兩舌、惡口」等言論,內心沒有「貪欲、瞋恨、愚癡」等三毒。

五戒十善,是佛陀初步給予人間的指示,不但為社會大眾訂下了 一個行事的依循標準,也讓人生有了明確的依歸和指標,所以「人間 佛教」就從這裡開展出來了。因此說,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有的教化,

「人間佛教」追根究底,它確確實實是溯源自佛陀的教法。如太虛大 師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

(6)

道能完成了,佛道就會完成。

後來由於佛教的演進,大乘佛教更加倡導菩薩的精神,合乎佛陀 的本意、合乎人間的精神。每一位菩薩都是因為發菩提心而來成就菩 薩道,所以菩提心也成為人間佛教的根本。

只不過,由於弟子的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的理解,乃至在修持 體悟上各有不同,對佛陀的教法就有了不同的見解和主張,甚至各自 執著自己的理念、想法,於是產生了所謂的「我執、法執」,也因此 使得佛法的信仰難以統一,甚至影響了佛教的發展。

例如:佛陀入滅後不久,便由於弟子在教義與戒律行持上有各種 不同的執著,分裂成很多的部派,所以稱為「部派佛教」。後來隨著 時空的流傳,在時間上有了原始佛教和印度大乘佛教的說法;在空間 上,因地理位置又分出南傳、北傳、漢傳和藏傳的佛教。甚至佛教的 傳播愈傳愈廣、愈久、愈大,因此又發展了韓國式的佛教、日本式的 佛教、泰國式的佛教、西方人的佛教等等。光是在中國,就分有八大 宗派,單指禪門吧,又有一花五葉、五家七派的說法。

儘管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有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 各得解」(《維摩詰經》),但其實「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楞 嚴經》),只要大家不是在人我是非上紛爭計較,而是因為對教義的 認知、理解,乃至對修持的方法、體驗不同,因此有了各自弘化的法 門與方向,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就如同中國的大乘八宗,不也是 各有自宗的「判教」標準嗎?但是並沒有因此分裂佛教,反而讓佛教 如同百花開放,更顯得它豐富而多元,更能順應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 需要;因為大家所信仰的,都是同一個佛陀,大家所弘揚的,也都是 佛陀根據「三法印」對人間說的一代時教。

然而,晚近以來,由於西學東漸,許多學者不以信仰來研究佛教,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7)

以偏執的成見兀自評判,徒然增加教義的分歧與佛教的分裂;有鑑於 此,近百年以來,有識之士對於佛教的弘傳,就希望能找出一個共識,

讓大家一起來發展佛教,於是「人間佛教」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首先在大陸,過去有太虛大師在各地講說「人生佛教」,1932 年,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年創刊號)傳播人間佛教的信 仰;以及一些當代學者和開明的四眾弟子,如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 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宣揚文化等,乃至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 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佛教,大家都覺得應該要用「人間佛教」來回歸 佛陀的本懷,讓佛教秉承當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在人間自覺 覺他、自度度人,透過「緣起中道」、「法界一如」、「同體共生」、「眾 生平等」等佛法義理與思想,共同來促進世界和平,共謀人類的幸福,

一時風起雲湧,「人間佛教」成為世界宗教的主流。

三好、四給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

說到人間佛教,如前提及,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因為佛陀出 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為人間 而說的,如此,不稱為人間佛教,要說是「六道眾生」中的哪一類佛 教才好嗎?難道是要稱畜生的佛教?還是地獄的佛教、阿修羅的佛教、

餓鬼的佛教才好嗎?

佛教確實是佛陀為「人間」而說,所以現在我們談說人間佛教,

應該要從「人間的佛陀」說起。我們從佛教的史傳記載可以知道,佛 陀是人不是神!佛陀的一生在歷史上都有明確的史據可考,佛陀是覺 悟的聖者,他不是像一般宗教的教主,許多都是玄想出來的神明,如

(8)
(9)

玄天上帝、無生老母,或是被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玉皇大帝等。

佛陀既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像某些人被刻意「神格 化」而才受到崇拜。佛陀確實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他對於人心、

人性、人格等所有人的問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與實證。因此成道後 的佛陀,他的道德、人格,他的慈悲、智慧都已經獲得了圓滿的修證,

他所宣說的教法,如緣起、中道、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諦,乃至 因果、業報、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都是真正能夠讓人們安定 身心,進而解決生活、生死與生命等人生課題的無上真理。

例如,佛教講「業報」,所謂「業」,就是「行為」,我們每個 人今生的幸與不幸、命運的好與壞,都是自己行為造作的結果,也就 是「業力」所致。因此,對於一般佛教徒喜歡在佛前祈福,我認為「消 業」比「祈福」更重要;只要我們大家都能行三好,身做好事(就是 善)、口說好話(就是真)、心存好念(就是美),內心有了善的力量,

自然消災免難、增福滅罪,所以人人都要奉行「三好」,並且實踐「四 給」。

「四給」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信心」自然不會說話傷人,「給人歡 喜」自然會隨喜讚歎,這就是「說好話」(口業淨化);「給人希望」,

別人有挫折,會給予鼓勵、關心、祝福,這就是「存好心」(意業淨化);

「給人方便」,行事自然不會官僚而主動助人,這就是「做好事」(身 業淨化),所以「三好」、「四給」融和了菩薩道的四無量心,都是 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

只是人之性,在於有所得,因此一般人都害怕布施給人,也怕 為善會吃虧、受委屈,因此感到善門難開、善事難做。其實布施就如 播種,你不在田裡播種,怎麼能長出禾苗,怎麼能生出五穀呢?你不

(10)

植栽種樹,怎麼能夠開花結果呢?這就是佛教的「因果觀念、業報思 想」。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經把這種人生不變的真理,普遍的 在人間流傳了,這都是人間佛教。

因此,人間佛教並不是讓人迷信的膜拜,也不是叫人盲目的奉獻,

人間佛教是啟人智慧、是教人明理的智信宗教,只要我們能奉行人間 佛教,就能擁有佛法的智慧,就能了然生命的去來,如此不但現世「生 活」能夠安心自在,還能免於「生死」的憂悲恐懼,最終得以圓滿「生 命」的意義價值。

甚至,不但我們自己受益,還能惠及子孫後代,因為有了佛法信 仰,我們就能夠「以無盡燈傳承後代,以自性佛覺悟心性,以三法印 印證佛法,以四聖諦統攝信心,以五乘法貫通法界,以六度門進入佛 國,以七覺支開展智慧,以八正道圓滿修證」。

換句話說,人間佛教的信仰是真正符合「信實、信德、信能」的 宗教,能讓我們每一個人獲得生活的安住,讓我們從凡夫的煩惱裡解 脫出來,讓我們看清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而有,自性本「空」;

從「空」就能徹悟自己的真如佛性。然後從人到佛,可以獲得人格的 昇華,人性的完成,繼而了脫世間的紛爭而獲得歡喜自在。所以人間 佛教是人間真正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能夠幫助眾生在人間過著幸福 安樂的生活,這就是佛陀說法度眾的本懷。

人間佛教不是某一個人的,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正因為人間佛教 是普羅大眾都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要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法華經》),因此現在我們弘揚人間佛教,應該著重在宣 說佛陀證悟的真理,如緣起、中道、因果、業報,乃至無常苦空等人 間所需要的義理。

尤其要能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如人間性、生活性、利他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11)

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等。甚至我常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

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我們要確實把握這些原則與方向去推動、

發展,而不是只在一些旁枝末節的生活儀軌上計較,徒然造成佛教徒 之間的互相批評、指責,甚至彼此排斥、毁謗,這都是在分裂佛教。

還記得 1963 年,我們代表中國佛教訪問世界佛教,在日本,大正 大學石橋湛山校長對我們代表團提出的一段話。他說:

「你們今天代表中國佛教來訪問我們,但你們的內心其實是看不 起我們日本佛教的,因為日本的僧人現在都已經有了家庭,各自娶妻 生子,你們覺得日本佛教沒有戒律。

甚至你們也看不起泰國的佛教,覺得泰國佛教光是靠信仰和供養,

沒有什麼學術、義理;但相對的,泰國佛教其實也看不起你們中國佛 教,認為你們已經遠離了原始佛陀時代的戒律生活,名義上是大乘佛 教,實際上對佛法都沒有真正的了解。乃至日本佛教也看不起中國佛 教,因為日本佛教儘管宗派多,但沒有人派;中國佛教不但有宗派而 且有人派,這是讓日本佛教詬病的地方。」

像以上這種情況,大家互相歧視,彼此互不認同,如此哪能彼此 親信、交流、互訪、往來呢?又怎能找到佛教共存共榮的成就呢?因 此我們研究人間佛教,從人的性格來看,要讓世間的每個人都能團結、

統一、合作、共識,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所以,佛教在行事上,就不要太計較,在義理上像三法印、四聖 諦、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等,把佛教單純化,或許將 來佛教能夠普遍發展。假如太多的談玄說妙,只有讓佛教提早消滅,

不能為佛教增分,因為現代的人都要求單純;我們看,禪門在中國歷 史上所以一枝獨秀,就是回歸佛陀本懷──信仰、修行單純化。

特別是各地的佛教,由於文化、語言、習俗、氣候、地理環境的

(12)

不同,自然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生活樣貌。就拿原始佛教時代的僧 團來講,僧侶們過著清淨的修道生活,所謂「偏袒右肩、托鉢乞食、

樹下一宿」;但這是在氣候炎熱的印度,如果把地點換在大雪飄飄的 西伯利亞或中國的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出家人還能偏袒右肩去托鉢乞 食嗎?尤其像在中國社會,乞食被視為是乞丐的行為,你說,在這樣 的情況下,比丘、比丘尼們還能實行「次第托鉢乞食」的儀制嗎?

所以,形式的佛教,大家必須要重新思考;要在精神上、義理上、

心靈上、生活裡,找尋信仰的宗要。如此,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 人心思潮。

人間佛教的生活修行

我們看,在中國的佛教,從過去祖師大德們,在他們的信仰、悟 道等修為中,早就已經發出人間佛教的訊息;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佛 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再如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農禪生活等。這種叢林的禪門生活,其實也都是依循著佛陀當初在 印度建立教團的示範。

只不過這時候的中國佛教,因為知道在生活形式上與印度不同,

不能因循過去,所以才有「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也就是「避 開戒律,另訂清規」,而依叢林寺院的清規制度來發展中國佛教,因 此才發展出中國佛教的特色,甚至開創出隋唐時代「八宗並起」的 盛況。

說到中國的大乘八宗,不管是重在慧解的「天台宗、華嚴宗、三 論宗、唯識宗」,或是以行持為要的「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13)

眾。他們或者從事慈善公益來福利社會,因此受到普羅大眾的信仰;

或者是宣說法要來教化人群,因此當時許多高僧大德都能與一些學者 名流交誼往來,甚至應邀為帝王、大臣說法。這就如同佛陀當初也是 出入王宮為各國國王說法,甚至把護法的責任付予王公大臣,這就是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

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因此人間佛教既要符 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要的」。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國家 的保護,也不能缺少社會大眾的因緣成就。可以說,人從出生那一刻 開始,就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各種資生物用的物質生活,這就有賴士農 工商等社會大眾的相互幫助。有了吃穿日用,精神方面還要有親情、

愛情、友情、恩情等各種淨化的感情生活,乃至提升人格、性靈的藝 術生活;更重要的是,人有生死問題,所以不能沒有信仰的生活;因此,

我提出「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檀 那」,我也曾為人間佛教提出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 間因緣、心意和樂」,我認為讓大家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

人間的生活,需要有佛法的指導,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 梅花便不同」;有了佛法,生活的意義就不一樣。

在中國民間有「第一經」之稱的《金剛經》,開頭序文就說:「爾 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段經文,看起來只是世間上一般世俗生活的一頓早餐,實際上,

這頓早餐的內容意義非凡,它含有悟道者走入人間「自覺覺他,自度 度人」的修持與慈悲、智慧。

例如「食時,著衣、持鉢」,這是說到了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衣 冠整齊、形容威儀、安詳有序的依照規矩,手持瓦鉢次第去乞食,這

(14)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是持戒的精神。「次第乞已」,就是不分貴賤,不揀精粗,不分貧富,

這是忍辱、平等、隨緣、隨喜的精神。再者,托鉢時,信者以飯食供 養僧團的生活,僧團就以佛法開示信徒,讓大家心開意解,所謂「財 法二施,等無差別」,這是布施的實踐。飯後整理衣、鉢、具等用品,

接著潔身洗足,晏然端坐,以禪坐安定身心,這就是精進波羅蜜。

飲食的好與不好,社會對佛教的信與不信、對僧團各種的看法,

都需要忍辱波羅蜜,要想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必須 要讓般若來統攝。因此,六度在大乘佛教裡,即是人間佛教生活的準則。

這一段簡單的托鉢生活,可以說,就是般若智慧光明的普照,是 如來放光的生活。著衣、持鉢,是手上放光;城中乞食,是足下放光;

次第乞食,是眼睛放光;飯食訖,收衣鉢,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敷 座而坐,是通身放光。

這是一般通俗的生活,卻把佛陀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現 無遺。這當中不但是佛陀實踐六度波羅蜜的示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 佛教的深義。因此,佛法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我們對佛陀行化之間 的悲心宏願,也要能深一層的去透視,才能真正了解佛法。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可惜的是,過去佛教的傳播,因為人性的脆弱,也由於信徒的自 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夠,一直都只是把佛陀當成保護傘,當作是靠山。

生病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健康;家庭人事不和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家 庭和諧;貧苦窮困了,要求佛陀能幫他發財富貴……。

如果是藉著佛陀的威德加持來給予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提升,這 是可以的;但我們對佛陀的信仰,不能只是貪求、要求、祈求,像兒

(15)

女對父母要求這個、要求那個,這是長養貪心,不是信仰的真義。相 反的,應該是為信仰來奉獻、服務、供養,信仰的意義就是一種捨己 為人,犧牲小我,成就大眾。

因此,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是不 求回報;佛陀一生示教利喜,所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這 種利益眾生,對人間犧牲、奉獻的精神,是人間至難、至尊、至貴的 行為。所以今日我們要讓佛教確實「人間化」,首先要建立人間佛教 的思想,如經文所言的「佛起大悲心,饒益諸世間」(《別譯雜阿含經》

卷一),從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會產生人間佛教的言行,必能歌頌 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樂,乃至推動利他的工作、發起助人的服 務等。

以《維摩經》的維摩居士為例,他就是人間佛教的模範行者;甚 至《法華經》的〈譬喻品〉等,《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等思想,

都是今後人間佛教重點意義的宣揚。

換句話說,人間佛教要有利他性與普濟性,「人間佛教」是以菩 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弘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陀 對人間的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這就是菩提心。

像「九色鹿」裡的鹿王,為他的同類犧牲;像「鸚鵡銜水」救火,

不管火救不救得了,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願力,是他的菩提 心。這種精神和行為合起來就是菩薩道,菩薩道才是人間佛教,所以 弘揚人間佛教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故《華嚴經》

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就是要有「入世」的精神,還要有「出世」的思想,也就 是要能「入於世間」,而又「不著於世間」;等於宋朝岳武穆所說,

一個國家要有辦法,必須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佛教也是一樣,

(16)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如果沒有出世、入世的調和,那佛教也發展困難,因此人間佛教強調,

「菩提心」是信仰與修行的根本。

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 濟重於獨修。」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唯有發菩提心 的人,才堪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揚人間佛教。

當今的佛教徒,都希望成佛,在經典裡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

光是信仰的完成,就要一大阿僧祇劫,那是多少時間?因此,佛教現 在最重要的,不是在念佛、求佛、拜佛而已,應該是在行佛。所謂行 佛者,要經過千生萬死、千錘百鍊,慢慢才能與佛相應,才能悟道;

如果到了悟道的階段,還怕佛道不能完成嗎?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

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佛果」在「眾生」身上求,

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自 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 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菩提心也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就拿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的四大菩薩為例,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文殊菩薩大智大慧的 般若,普賢菩薩大修大行的行持,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 獄」的犧牲自我、救度眾生的願力,這才能代表今後佛教能普及社會、

為人所接受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如果不能把四大菩薩的「悲智願 行」發揮,只在祈求、香火的尊重上著力,那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是起 不了積極作用的。

為了把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加以發揚,藉以推動人間佛教,

我曾以「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為題,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 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因為人間憂悲苦惱等問題(苦)

(17)

要解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世間眾生貪瞋癡等無明業障

(集)要解脫,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眾生要修學各種重要 法門,因此「法門無量誓願學」(道);最後信仰的目標是成就眾生 獲得圓滿的大解脫,因此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滅)。

人間佛教的發展方向

現在的佛教所需要的,應如過去太虛大師、慈航法師都曾提倡的

「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 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以文化弘揚佛法,第 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雖然世間在教育、文化、慈善各方面,也有做到培養人才、維護 社會安定的作用;但是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共修,更超越社會 世俗的行事,因為佛教講究無相、無我、無著、無求,呈現一個無窮 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佛教不同於一般社會之處。

因此,人間佛教積極從四聖諦延伸而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

不但是自我修行,也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 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間佛教成為「行解並重、古今一體」的佛教。

之所以把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與「四聖諦」的根本佛法相互 結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認為佛教不能光是坐談理論,佛 教更應該起而為人間解決問題。因此,佛法不能只是以「苦集滅道」

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還必須要有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宇 宙人生的問題。「四聖諦」的內容──要斷集、除苦;要修道、圓滿,

從而達到人生的解脫之境。而如何從理解「四聖諦」,進一步實踐「四 弘誓願」,便成為人間佛教重要的精神內涵與實踐之道。用「四弘誓

(18)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願」的力量去救度眾生,人間佛教才能為今後眾生所接受,才是未來 世界的光明。

另外,這裡還要特別提出一點,就是常見一些研究佛教的學者,

只憑著個人思想理念,把這個教派與那個教派互相比較;印度的與中 國的比較、最初的與現代的比較,這本經與那本經、這個教授和那個 教授,比較來、比較去,你說我的不究竟,我說你的不透澈。其實這 都是在褻瀆佛教,把佛教分裂得支離破碎,其結果到底是不是佛陀的 本懷呢?

在我們覺得,這已經褻瀆了佛教的尊嚴。我們有看過世界上有人 敢對耶穌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做這樣比較、研究的嗎?

實在說,學者們不宜用這種態度來討論這種聖言量,你們是在做研究,

但是卻讓佛教受到很大的傷害。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 較,一個宗教一切依據聖言量而不容許有許多的異說。

中央藝術學院田青教授曾說:「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 的人,要奉行佛法,才能成道。」確實如此!不能讚美佛法、沒有佛 法的受用,就不要談論佛法;佛法的行事可以討論,佛法的根本義理 可以研討、探究,但不可以論長道短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能互相尊重、

包容,了解、體諒,只憑著自我的立場、思惟,批評、褒貶,妄作論斷,

沒有從對佛教的信仰出發,所說的言論只有傷害佛教,不能為佛教的 未來建設廣大無邊的信仰,這是非常可惜的。

因為佛法不是在文字裡,佛法是在心裡,在宇宙的空間裡,在信 仰裡,如果說不懂得信仰裡無上的佛陀、淨化的佛法,也沒有條件來 議論佛教。

總之,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基於知道佛教的流 傳,有時間、地點、生活、習慣、文化的不同,大家要互相尊重包容,

(19)

彼此合作,不要排斥,讓人間佛教包容一切。

也因此,我們提出人間佛教以人為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的信 仰,當然,此間有深淺不同,有廣狹、類別不同,不必要求大家都是 一致。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有七、八十億人口,真正說,每個人的心 中對宗教都有高低程度的不同,說來應該就有七、八十億的宗教。

例如,崇拜土地公的,他的心中就是土地公的宗教;崇拜城隍爺 的,他的心中就是城隍爺的宗教;崇拜媽祖、耶穌的,他的心中就是 媽祖、耶穌的宗教等等。實際上,真正的宗教,等於學生在學校讀書 一樣,會有一級一級的分別,光是菩薩就有五十一位階,光是羅漢就 有四果的分別;因此,雖有層次不同,我們能諒解,但其最高的目標、

目的不容輕視,應該要普受大家的尊重。

佛陀雖然昭示世人皆有佛性,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或有不同,經 過歷代的祖師和各地的教派,也把佛教分成了人乘的佛教、天乘的佛 教、聲聞的佛教、緣覺的佛教以及菩薩道的佛教。在我們認為,人天 乘的佛教是入世思想的佛教,聲聞乘、緣覺乘是出世思想的佛教,大 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和出世的人間佛教。

因此,今天對於入山修道的苦行者,我們也尊重他是人間佛教;

對於弘化傳教的熱心人士,我們也認為他們是人間佛教;對於奉持五 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佛法,甚至只要能信仰,能對於社會有貢獻的,

我們都認為他是人間佛教的信者、行者。

人間佛教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因此在這段總說之後,後面將 分為幾個章節,陸續介紹佛陀最初傳教的內容、佛陀的人間生活、佛 教發展到各地的情況,以及到了現代如何總攝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我 們也希望為人間佛教做出一套「生活寶典」,讓人的一生,從出生、

入學、成年,到結婚、創業,甚至老了、病了、往生,都能有佛法的

(20)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指導,都能在佛法裡圓滿完成人的一生。

我們之所以要把人間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做一個多面向的 回顧與展望,主要也是希望藉此提供教界大眾,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內 涵、精神特質、發展脈絡及弘化方式,都能有個清楚的認識與了解,

並且回歸佛陀的本懷。你不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教,難道要把佛教分裂 成惡道眾生的佛教嗎?還是外道的佛教嗎?還是神權的佛教嗎?我們 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主要希望佛教界的大德們能共同信仰,

共同昇華,共同和 佛陀同在。

大 家 共 同 服 膺在一個人間佛教 之下,一起來弘揚 人間佛陀的教法,

讓人間佛教重新尋 回佛陀的本懷,讓 佛陀的慈悲、智慧 之光,再度普照寰 宇,真正為人間帶 來光明與希望,這 就是「人間佛教回 歸佛陀本懷」的主 要意義與目的。

佛陀說法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所謂宗教方法,是指 宗教幫助人實現心靈超越 的方法。不同的宗教,其 宗教方法也是不同的。基 督宗教的宗教方法可稱之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

能燒掉功德之林;瞋恨也如 同刀劍,會傷害我們的法身 慧命。在《法苑珠林》中記 載,瞋恚有六點過患:失善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