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897年之日本水產博覽會對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897年之日本水產博覽會對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的影響"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897 年之日本水產博覽會對日治初期

臺灣鹽業政策的影響

黃馨瑩 *

摘 要

博覽會的概念由歐洲興起,在近代日本派出外交使節團與歐洲各國 商討外交問題,並學習西方新知、技術和制度時,由外交使節團將該概 念帶回日本,對於急需富國強兵的日本來說,博覽會正是一項能夠殖產 興業的利器,但基於在國力不足以保護國內產業的前提下,日本捨棄舉 辦當時蔚為風潮的萬國博覽會,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刺激日本國內產業競 爭的內國博覽會。然而在第一次及第二次的內國博覽會中,水產業被劃 入農業一項,為了能夠提升水產業的技術、交流各地的漁業資訊,日本 決定在 1883 年舉辦水產博覽會。1895 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 在剛接收臺灣的臺灣總督府為了收攬民心、母國的經濟利益,決定將臺 灣食鹽專賣制廢除,但沒想到臺灣鹽業貿易習於專賣制度,突然的廢除 不但未讓人民獲利,反而使得臺灣鹽業崩潰,中國鹽大量輸入臺灣。另 一方面,日本國內原本食鹽生產過剩,急需尋求外銷市場以穩定鹽價, *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2)

但在經過甲午戰爭後,反倒從生產過剩的情況,轉變為國產食鹽成本大 漲,同時低價的外國鹽趁機進入日本國內鹽業市場,導致日本國內鹽業 經營條件惡化。在第二次水產博覽會上,總督府將臺灣從接收日鹽的市 場定位,轉為提供臺鹽給日本,積極推廣臺灣鹽業,並邀請日本實業家 前往臺灣投資。水產博覽會結束後,日本迅速地擬出食鹽專賣規則的草 案,送交給內閣大臣,在與農商務省幾經衝突後,臺灣鹽業從自由貿易 再度變回了專賣制。 關鍵詞:博覽會、水產、鹽業、專賣制度、臺灣總督府

(3)

一、前 言

有關臺灣鹽業史的研究,在歷史學中向來較不為人所注目,尤 其是特別針對日治初期有關臺灣鹽業政策的研究,更加稀少,一方 面在食鹽不比茶、糖或樟腦,並非顯眼的經濟作物,另一方面是日 治初期臺灣政治上的混亂以及史料的侷限,使學者們以往較關注日 治時期的政治、殖民問題,導致有關日治初期臺灣鹽業史研究不甚 蓬勃。儘管如此,仍有一些論著觸及此一課題。目前關於臺灣鹽業 的研究成果方面,盧嘉興有多篇討論臺灣南部鹽業發展的論著,1 汪洋、張繡文、李秉璋等人主要以長時間去探討臺灣鹽業發展和其 流通結構,並非特別關注日治初期臺灣鹽業的情況,黃紹恆有針對 日治初期臺灣鹽業專賣政策的形成加以討論的論文,文中指出由於 六三法賦予臺灣總督府在施政上的「自主性」,讓臺灣總督府在財 政壓力下,能夠和日本政府協調日本國內製鹽業與臺灣製鹽業的利 害衝突,並排除日本國內的掣肘,重新實施食鹽專賣。2晚近的研 究者,則將焦點放回清領時期的臺灣鹽業,如鄭博文、陳鳳虹等人。3 就上述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可發現幾個問題:第一,日治初 1 盧嘉興,〈臺灣古鹽場考〉、〈日據以前臺灣鹽場沿革〉、〈光復以前臺灣 的鹽務機構〉、〈光復前臺灣的製鹽工資〉,《臺灣研究彙集》(臺南市: 出版者不詳,1981);盧嘉興,〈清季臺灣北部之鹽務〉,《臺北文物》,7: 3(臺北:文獻委員會,1958),頁 56-65。 2 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經濟論 文叢刊》,26:1(臺北,1988.3),頁 91-124。 3 鄭博文,〈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陳鳳虹,〈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 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

期的鹽業政策究竟有著何種面貌?李秉璋 在論著中強調日治時期 臺灣食鹽專賣對於清代和二戰後的國民政府有著「承先啟後」的地 位,而黃紹恆則偏重法律賦予總督府的權限,強調六三法給予臺灣 總督府施政空間,能夠不受到日本國內的干擾制定臺灣鹽業政策。 然而 1897 年,日本國內舉辦水產博覽會,當時鹽業被歸類在水產 業中,而臺灣又是日本第一個獲得的殖民地,參與水產博覽會對總 督府來說是不得不為的情況下,這對日治初期的臺灣鹽業有著什麼 樣的影響?第二,參與水產博覽會的前後,臺灣總督府對於臺灣鹽 業又有什麼樣不同的認知,這樣的認知是否影響臺灣鹽業政策的變 化? 1895 年,臺灣總督府在剛統治臺灣的那年,便決定要廢止實行 在臺灣已久的食鹽專賣制,然而歷經不過 5 年,在 1899 年,臺灣 總督府又決定要恢復食鹽專賣,此一政策的轉變耐人尋味。然而要 討論水產博覽會對鹽業政策帶來什麼變化之前,必須先了解博覽會 的形成背景、博覽會的功能,以及日本對博覽會的認知,另外也必 須了解清末時期臺灣鹽業的情況。了解清末臺灣鹽業及水產博覽會 的背景,才能深入探討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於臺灣鹽業政策反覆 的理由。 因此本文先對博覽會 出現的背景以及日本參加博覽會的情 況 作一簡單的概述,說明博覽會的舉辦是如何從歐洲影響到日本,而 成為殖民地的臺灣又如何藉著日本來接觸到博覽會。之後將把焦點 轉回臺灣,先簡單說明清代食鹽專賣制的變化後,再討論臺灣總督 府接收臺灣後,如何藉由鹽業調查來了解臺灣的鹽業,並基於何種 理由廢止食鹽專賣制。接著討論參與水產博覽會如何對臺灣的鹽業

(5)

政策成影響,最後則說明參加完水產博覽會後,臺灣總督府對鹽業 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最後決定恢復食鹽專賣制度。

二、從萬國博覽會到水產博覽會

在十八世紀末,由於自由平等與大眾化的觀念出現、人文主義 思潮盛行、博物學中嶄新的分類系統以及歐洲開始重視起手工藝品 與發明物,因此出現了不同於市集或賽會,僅展示而不販售的展覽 會。但真正具有國家規模的展覽會是在 1798 年法國的戰神廣場所 舉辦的產業博覽會。這場產業博覽會的成功,不但讓法國開始定期 舉辦產業博覽會,同時也刺激了歐洲各國,讓歐洲各國前仆後繼地 開辦同樣性質的博覽會。博覽會也從振興產業的功能,逐漸轉變為 能夠代表國家重要政治和文化意涵的角色。史上第一場「萬國博覽 會」在 1851 年 5 月 1 日開幕,這場博覽會一共有 34 個國家願意參 與,展覽期共 5 個月,參觀人數則超過六百萬人次。「倫敦萬國博 覽會」的舉辦,正式宣告著「博覽會時代」的來臨。之後有能力的 歐美各國,都試圖以舉辦博覽會來互別苗頭。4 1862 年,日本為了跟英國交涉江戶、大阪、兵庫、新潟四城的 開港、開市問題,特地派出「竹內使節團」前往歐洲,使節團在 4 月底到了英國。5恰巧 5 月 1 日英國要舉辦萬國博覽會,便邀請了 4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 2005),頁 48-58、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 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10),頁 26。 5 以竹內下野守保德為正使共 38 人,其中也包含了福澤諭吉、松木弘安及福地 源一郎等人。

(6)

日本使節團一同參與。日本使節團參與了英國萬博博覽會一事,除 了帶給英國視覺衝擊,在倫敦引起了相當程度的話題外,對於日本 來說,更是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竹內使節 團的成員在參觀博覽會 後,立刻敏銳的捕捉到博覽會對國家政經建構的效果,團員之一的 淵邊德藏在他的著作〈歐行日記〉中,提到: 原本此展覽之企圖,在以博覽各國產物之名、匯集海內外之商 人,使其自國所誇之產物、製品、器械等為人所見,以增多本 國產品輸出而獲取利益;……本國則因尚未諳此意,未能積極 賣弄產物於他人。6 淵邊認為日本不理解博覽會具有將物品集中展示,讓日本的產品迅 速有效的推廣出去的效果,因此只拿出一些粗俗的文化產品,錯過 這次的宣傳機會,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這是日本人首次體認到舉 辦博覽會,是創造一種將展示物品集中在特殊展覽空間,並具有促 進商品銷售及流通的效用。 福澤諭吉身為另一位竹內使節團的成員,則是在回國後寫出了 《西洋事情》一書,該書內容中指出歐西博覽會的意義在於藉著嶄 新器物的陳列,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可取他人之長以利己,同 時也將英文的「Exhibition」翻譯成「博覽會」,介紹博覽會這個名 詞到日本,此外福澤也認為博覽會這個場所,就像是一個能夠交易 智力功夫的地方,在其中的各種展示品,能夠讓愚笨的人看了之後 自我勉勵加以學習,而聰明的人則可藉此自我反省,也就是說福澤 不但將博覽會的概念引進日本,同時也發現到參加博覽會能夠促進 6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 2005),頁 77。

(7)

技術交流,讓技術相互碰撞後,產生出新的火花。7 在英國倫敦博覽會的刺激下,日本各地興起了參與博覽會的風 潮。在 1873 年以前,日本並非由中央統一參展,而是各地自行準 備展覽物品參加,直到 1873 年的維也納博覽會,日本才第一次以 中央出資、官方指定人員並以中央名義進行統籌的方式參與萬國博 覽會。日本以相當慎重的態度去面對這次的參展,不但特別在 1872 年成立統一規劃參觀人員及參展的事務,文部省博物局更是極準備 參展物品。其中領導「臨時博覽會事務局」的佐野常民,在此次參 展扮演著相當於靈魂人物的關鍵角色。8 在參加博覽會之前,佐野就列舉參加這次博覽會的目的:(1) 收集及展示精良物品,使日本國土之豐饒、人民之巧技為海外所周 知;(2)觀摩各國之物產、學藝之精妙,並傳習其機械技術;(3) 在日本籌備創建博物館、開辦博覽會之基礎;(4)整備日本製品成 為各國之日常用品並增加輸出之途徑;(5)調查各國製品之原價、 售價及供需狀況。9從佐野提出的目的,可以發現淵邊德藏和福澤 諭吉索提倡的建議發揮了影響力,因此參加博覽會不單只是為了增 加外國對日本產品的認識或是增加貿易的通路,更重要的是要藉著 參加這次博覽會,將博覽會中的外國技術引入日本,並學習如何開 辦博覽會,開啟民智。 在維也納博覽會期間,恰好也是日 本派遣岩倉使節團前往歐 7 國雄行,《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府の博覧会政策》(東京:岩田書院,2005), 頁 22-23。 8 《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府の博覧会政策》,頁 31-34。 9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視 線之現代》(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10),頁 111-113。

(8)

洲,與西方各國進行改正條約的時候,因此岩倉使節團也順道參觀 了維也納博覽會。參觀之後,岩倉使節團認為博覽會場如同是一個 濃縮世界萬國的空間,各國展覽的場地,就像國與國之間的邊境一 般。參觀萬國博覽會一圈,就相當巡遊世界一周,而各個國家的參 展物品相互競爭的情況,幾可比擬戰爭。在這個博覽會場上,不論 是大國還是小國都沒關係,在這個「和平的戰爭」中,就算是小國 也能夠藉著參展物品,而名列文明之國,在這種認知下,維也納博 覽會給予以摸索國家方針之旅的岩倉使節團,相當大的衝擊。10 身為岩倉使節團成員之一的久米邦武,在回國之後的著作《米 歐回覽實記》中,明確指出舉辦博覽會具有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 效果,同時也是讓日本進行現代化的機制: 博覽會,即「エキスビション」,乃蒐集各國物產,於一樓宇之 內陳列供眾人觀賞,以廣之各地人民之生意、土宜、工藝與嗜 好、風俗者也。一則集結眾人,持其物品供他人觀賞,以增廣 其買賣聲譽、求得永久利益;二則觀看他人物產,思考若自己 欲如此作為,從今應作何努力,俾達到順應各方嗜好、廣增我 國生意之目的……是以,為求興盛貿易、獎勵製作、廣增眾見, 乃應規劃此一重要會場作為國民之治安、富強之媒助。11 久米邦武看到了博覽 會的會場設計及展場配置,也就是「 陳 列」,是博覽會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他同時也體認到博覽會不但 有著促進產業發展與商品流通的效益外,如果規劃得宜,就能夠讓 國家產生「國富民安、產業興盛」的情況,此外,他也產生「博覽 10 《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府の博覧会政策》,頁 34-35。 11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視 線之現代》,(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10),頁 113-114。

(9)

會乃是太平之世中不用軍事力的工業戰爭」的危機感。 至於負責籌劃、主導 整個參與博覽會事務的佐野常民在回 國 後,提出了《澳國博覽會報告書》,書中指出利用眼睛所見開啟民 智的方式能夠超越語言和文字的障礙,因 此不論是博覽會或博物 館,都是廣開民智、推動工藝發展最方便的途徑: 博覽會之主旨,乃是透過眼目之教,開啟眾人之智巧技藝。凡 觸動人心之事務,所能產生感動認識者,皆多從眼視之力所由 來。國家語言雖異,人之情意相通,藉由手藝可知悉其大概, 因物之妍媸美醜而散發愛憎好惡不同之情感,或因形質體狀而 理解製式用法,皆是仰賴眼視之力。古人有云,百聞不如一見 也。開啟人智、推進工藝之最捷徑最便利之方,即在此眼目之 教也。12 此外,佐野在參加這次維也納萬博後,深深感受到日本工業技術遠 落後西歐各國。因此特別建議日本自行舉辦萬國博覽會,藉著招納 西歐機械產業以刺激日本產業體質的改變。 雖然佐野這麼提倡,然而當時日本尚未廢除與西歐列強的不平 等條約,因此內務卿大久保利通擔心貿然召開萬國博覽會,不但不 能使國內的產業進步,反而會使外國貨物充斥日本市場,讓原本弱 勢的國內產業崩潰。以 1875-1877 年間的日英貿易觀之,僅三年間 日本對英國的平均貿易逆差即達到 85,359,493 日元,可發現當時日 本國內的產業已有敵不過「舶來品」入侵的情況。在考慮到日本產 業的弱勢,即使大久保認為引入外國技術以刺激日本工業發展的構 想不錯,卻只能保守的先舉辦內國博覽會,藉此免除外國貨品入侵 12 《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頁 114-115。

(10)

的危機,並進行保護獎勵國內各項產業發展的政策。基於保護獎勵 國內工業及財政不足的理由,大久保拒絕了佐野的提議,只接受將 佐野的建議修改成舉辦「內國」博覽會的方式來進行考慮。13 之後日本藉著不斷參與萬國博覽會,快速獲得歐洲各國最新產 業技術知識,以及大量購買當時日本缺少的新型機械,加速國內的 機械技術與工業化,以水產方面為例:在 1878 年的巴黎萬國博覽 會,勸農局局長松方正義等人前往參加時購入了能夠製造罐頭的機 器,並將機器放置在千葉縣,最後設置教育場所將技術廣傳。直到 國內技術有所小成,日本才逐漸帶著增加國內產品輸出的企圖,將 日本的產品送去國外展覽。那時參加博覽會對日本已經不只是單純 獲得知識跟技術的管道,同時也是推銷國內產品的一個方法。14 著日本開始興起自行舉辦博覽會的想法。 透過岩倉使節團和參與萬國博覽會所得到的經驗,政府體認到 以博覽會作為產業獎勵政策是相當有效的,因此推動博覽會也成為 當時「殖產興業」政策的一環,同時基於財政困境及保護國內產業 的考慮下,政府以國內規模的博覽會代替當時相當流行的萬國博覽 會。舉辦第一次內國博覽會的契機來自於 1876 年大久保利通上書 給三條實美的建議書,書中提到博覽會舉辦的宗旨在於「將萬物毫 無遺漏蒐集於同一場所,調查物件之品質良否,考究人工之巧拙, 令識者加以評論,使百工相互砥礪,以開商品銷售之途」,也就是 在全國收集各種產物,加以陳列並進行調查和審查,然後頒獎給優 秀的參展品,讓博覽會能夠同時具有物產 調查和產業獎勵兩種功 13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頁 79。 14 二野瓶德夫,《日本近代漁業史》(東京:平凡社,1999),頁 103-104。

(11)

效。另外大久保在書中也提到以往國內所舉辦的博覽會,大多不脫 離古器舊物的展覽範疇,因此各縣雖然有嘗試舉辦博覽會的類似活 動,但卻「未聞有得其方法或連年開辦而有明顯進步之效果者」, 這一點在新的博覽會中必須避免,而在新舉辦的博覽會也背負了要 挽救傳統產業的頹勢的任務。15 在 1877 年日本以萬國博覽會為範本,舉辦了第一次內國博覽 會。政府藉著舉辦內國博覽會,成功的達 到調查及振興產業的目 的:在調查、收集參展品並加以陳列時,政府從中發覺到了國內優 良的資源及優秀的人才;會後的檢討報告中,也讓政府察覺到以往 產業政策推行時所產生的問題,並提供了政府將來產業政策的修正 方向。就這樣內國博覽會的成功,加深了政府舉辦博覽會的動力, 於是內國博覽會又成為地方舉辦博覽會的典範,不論展示、陳列方 法或是審查標準,就這樣深入日本各地,促進著各地的產業發展與 獎勵。 在第一次內國博覽會結束後,大久保利通體會到博覽會對於政 府推動殖產興業的效果,因此在 1877 年 12 月再次上書給太政大臣 三條實美說明他對博覽會的將來計劃,書中主要方向有四:(1)藉 著舉辦內國博,讓不了解博覽會的人也能一同參與;(2)藉由博覽 會的功效,讓農工各產業逐漸進步;(3)為了讓參展者有目標,建 議內國博五年舉辦一次;(4)推動地方的小型博覽會。16前三點很 15 《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頁 118-120;《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 府の博覧会政策》,頁 53。 16 「(1) 博覧会を知らなかった者內国博開催を契機に奮起し、今後の開催 を希望している、(2) 博覧会は農工をはじめ諸產業を漸次進步させる、 (3)出品者の目標を定めやすくするため內国博は五年ごとの開催とする、

(12)

快的被認可,因此立即通過在 1881 年舉辦第二次內國博覽會的事 項。另一方面,參加過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勸農局局長松方正義,延 續大久保的政策,將法國地方經常舉辦的農產競爭會(concours), 這個制度引入日本,成為之後在地方上經常舉行的共進會。17 舉辦的兩次內國博覽會後,農商務省發現雖然內國博覽會的重 心都擺在農業及工業上,但各地方有關水產的展覽品,藉著博覽會 這個空間展出後,即使並非展覽重點的水產業,各地方有關水產的 情報、漁業發展的程度也開始產生交流,甚至有著各地漁業技術的 比較和刺激。加上 1880 年 日本參加了柏林的漁業博覽會,得到有 關德國漁業政策的情報,政府開始體認到水產物乃是「富國的一大 利源」,18振興漁業是相當重要且緊急的課題,因此促進了農商務省 想舉辦水產博覽會的企圖。19 1881 年 5 月日本政府決定要舉辦水產博覽會,然而在經費上卻 遇到困難。該年農商務省向中央申請米、麥等三種共進會和水產博 (4)地方ごとに小博覧会を開催する見込みがある」大久保利通,〈将来博 覧会開設方之儀ニ付伺〉轉引自《博覧会の時代─明治政府の博覧会政策》, 頁 82。 17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頁 88。 18 「夫れ水陸二產の饒なる、至る所として產出せざるなし、而して之れを利 用するの多寡は、人為の巧拙に在り、而して其の昌盛を謀り、国の富源を 開かん欲せば、則ち之れを一場に蒐集し、以て互に其の利害得失を較查す るに如かず、曩きに内国博覽会の挙あり、爾来陸生に係かる、農工產の共 進会等、比々各地に隆起し、其の改良進歩に、著るしき裨益を與与へ尠な しとせず、能く其の事業を拡張し、其の方法完全するを得ば、或は之れに超 駕することも未だ以て知るべからず、是れ本会開設する所以なり」轉引自関 根仁,〈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 19 関根仁,〈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日本研究》,671(日本:日本 研究社,2004.4),頁 63。

(13)

覽會的兩大種費用,中央給了共進會調查預算的指示,卻並未對水 產博覽會下達任何有關的指示,同年 12 月,農商務省強調「水產 博覽會跟共進會那種只收集數種水產物的展覽會不同,是屬於將全 國有關水產事物加以蒐集陳列出來的活動」,20在次年的經費中以作 為不同支出的名義,請求水產博覽會 4 萬 8000 円的費用,然而大 藏省以財政困難為由,希望農商務省能夠以利用第二次內國博覽會 的建物為主,將預算縮減為 2 萬。政府最後採用大藏省的意見,在 1882 年 6 月決定水產博覽會的經費,而同年 7 月農商務省發佈公告 將在東京的上野公園舉辦水產博覽會,並在上野公園內設置水產博 覽會事務所,事務總裁由皇室擔任、副總裁則是內務卿等,總裁與 副總裁算是名譽職,真正處理事務的事務幹事由田中芳男擔任,而 出品課長(展覽課長)則是任命參加過國外各種博覽會的關澤明清 來處理有關展覽品的統籌。21 1883 年 3 月 1 日,日本在東京的上野公園展開第一次以水產作 為主題舉辦的水產博覽會,此次博覽會大概募集 1 萬 5 千個展覽品, 展覽品皆為各府縣的政府機關所提供,會場上將展覽品的擺設分為 四大區:漁業、製造、養殖與「圖書與圖鑑。展覽品主要以一、二 區的漁業跟製造為大宗,佔全體的展覽品 95%以上,而第三區養殖 的展覽品最少。 第一區的漁業部中分為漁業、漁場、捕獲物三類,主要展出全 20 「周ク全国ノ水產上ニ関スル出品ヲ蒐集陳列スル啻ニ數種ノ採集ニ止マル 共進會ノ如キモトハ相異」轉引自関根仁,〈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 21 関根仁,〈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日本研究》, 671 期(日本: 日本研究社,2004.4),頁 64。

(14)

國各地的漁業用具、漁場圖及漁獲物,藉著展示各地的漁具、漁法, 讓參觀者可以發現各地漁業技術的差異,進而發掘優良的漁業技術 或漁具,將之普及到全國各地。第二區的製造部則有食用品、雜用 品、製造用具及海鹽四類,這區主要是展出各地傳統的水產加工品 和製造法,目的也是在比較、找出優秀的水產加工品跟製造方法並 將其普及到全國各地。第三區的養殖部只分為養育、移植和搬運兩 類,展覽品跟一、二區比較起來也是少的可憐。即使如此從各區的 得獎率來看,第三區的參展品雖然總數少,但是得獎率卻比其他三 區高出不少,由此可見日本對於養殖業的期待和重視。第四區的「圖 書與圖鑑」部也只分為圖書機械和有效有害的禽獸等兩類,主要是 以跟水產有關的圖書、統計資料為中心,也有從各地收集來的水產 誌跟圖鑑。在水產博覽會舉辦後,由於展出這些圖書資料,因此各 地也開始重視跟漁業相關的編輯撰寫,開啟了日後各地進行水產誌 編撰的契機,同時因為有這些統計資料,讓政府能夠掌握全國初步 的水產狀況。22 水產博覽會在 1883 年 6 月 8 日閉幕,幹事田中芳男對於此次 博覽會的參展情況相當滿意,認為各府縣收集而來的展覽品中,有 些參展品甚至出乎他的預料之外 23。而以日本第一次特別將水產來 當作博覽會主題的情況來說,這次的博覽會不但參展的情況良好, 22 関根仁, 〈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日本研究》,671 期(日本: 日本研究社,2004.4),頁 67-72。 23 「本会ハ創始之開設ニ有之候処、無慮壱万千有余支出品者ニシテ実ニ予想 外之蒐集ニ有之、之レ畢竟貴府庁御奨励之宜キヨリ漁業者等ノ本会旨主ヲ 奉シ、斯ク出品者有之候ニ外ンアラス、拙官ニ於而モ滿足」轉引自関根仁, 〈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

(15)

各府縣的配合度相當高,使中央部門更加 了解各地漁業差異與實 況,同時也徹底發揮了博覽會的影響效果,讓各地方開始舉辦有關 水產共進會和集談會。

三、專賣制度的廢止與第二次水產博覽會

日本在 1895 年從清朝的手中接收臺灣,在剛佔領臺灣之際, 總督府立即在 1895 年 9 月公佈「產業調查報告要點」,並展開進行 各項經濟產業的調查工作,目的是了解當時臺灣的現狀,以作為施 政的參考資料。針對鹽業部分,臺灣總督府特地成立「鹽政調查委 員會」,從臺北地區進行鹽業調查,其調查內容除了針對當時的食 鹽專賣制度外,也包含了專賣機構及當地食鹽價格等內容。24在調 查過後,鹽政調查委員會作出了以下結論: 一、官方收買食鹽價格每斤 2 厘 5 毛,零售價格每斤 1 錢 6 厘, 獲利每斤 1 錢 3 厘 5 毛。 政府從食鹽專賣所獲實質收入不多,反而招致官員腐敗。 二、官府利用專賣權買低賣高,加重消費者的負擔的行為就如 同徵收重稅 三、鹽是人類生活必需品,當以廉價供給。 四、鹽價必須依照供需情況保持適當水準,這並非政府所為之 事。 五、官吏為求一切收購販賣合法,並防止私賣的情況,屢屢使 用非常手段,以致有重刑嚴罰之弊,且需花費極大的心思。 24 〈塩取調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671 冊,第 11 門「稅務門賦 稅部」,1895 年 01 月 01 日。

(16)

六、純粹營業性質的事業有誘致官吏污行之弊。 七、官鹽之制妨害製鹽事業之發達。 八、廢除官鹽之制給予民間自由買賣鹽,隨著需要供給的一致, 保證價格平均,鹽業者及消費者都得享其利,當地的鹽業 也會發達。 九、依現行的《大清國大日本國修好條規》(中文簡稱:《中日 修好條規》;日文簡稱:《日清修好條規》,於 1871 年 9 月 13 日簽訂),日本人沒有出口中國內地製鹽的權利,而日 本國內的產鹽量相對於消費額而言尚有剩餘,因而急求銷 路。若給予人民自由營業,或許將來臺灣當地能夠成為日 本製鹽之市場。25 上述結論說明總督府若延續清代的食鹽專賣制,所得到的好處不過 是財政上買低賣高的利益,若政府想確保這項專賣利益,勢必得耗 用大量的行政資源,且容易招致民怨,整體來說,鹽政調查委員會 的結論偏向於廢除在臺灣實施已久的食鹽專賣制度。 1895 年 7 月 31 日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出示文告,確定臺灣食鹽 專賣制的廢止: 鹽乃百味之祖,人間不可一日缺乏。向來臺地鹽務總歸官辦,壟 斷其利,而民困已甚矣。我大皇帝體念民艱,痛恨宿弊,特命本 總督,一切弊賣進行革廢。鹽乃日食之需,豈有官辦私販之理, 自示之後,無論鹽販食戶,概行自買自賣,以便民生。爾諸色人 等,當之聖皇體恤愛民之至意,其各凜遵,切切特示。26 從廢除食鹽專賣的公告來看,總督府是看到了清代施行專賣的弊害 25 松下芳三郎,《臺灣鹽專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2010),頁 25-26。 26 《臺灣鹽專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2010),頁 25-26。

(17)

而決定加以廢除,希望藉著自由經營的模 式,不但鹽業會興旺隆 盛,而人民也能得到廉價的食鹽。公告中闡明鹽是民生必需品,天 皇體恤臺灣百姓之辛苦,才命令總督府廢除專賣制度,換句話說總 督府廢除食鹽專賣的重要原因,不單只是財政上的考量,而是為了 收攬民心。畢竟當時臺灣總督府尚未全面控制臺灣,而各地抗日行 動頻傳,如果藉由廢止專賣制度,避免食鹽專賣衍生的弊病,讓臺 灣人民能夠獲得廉價食鹽,就有可能減低臺灣民眾對臺灣總督府的 反感。 1895 年廢除食鹽專賣制度後,隔年總督府就接到第二次水產博 覽會要舉辦的消息,原本在進行的水產業(包括鹽業)的調查,也 從針對當地的氣候、居民人數及漁業方法及工具等等的紀錄和收集 資料轉為開始尋找能夠參展的展覽品。在鹽業調查報告中,總督府 發現臺南的鹽業製鹽的方式是直接利用太陽曝曬,讓海水蒸發以獲 得食鹽,比起日本國內所採取煮鹽的方式,臺南當地製造費大約只 需要日本國內的四分之一。同時雖然臺鹽在搬運過程中有混入雜質 的情況,導致外觀不佳、鹽中混合物較多,但從化學檢驗上,臺鹽 比日本普通的食鹽含有更多的氯化鈉跟氯化鈉,也就是說臺鹽在成 分上是優於普通的日本鹽。27最後總督府收集到了 358 件的展覽 品,其中以教育學藝及經濟部門的參展品最多,水族部門的展品最 少,而直接與鹽業有關的產品有兩項,分別是臺人與日人自製的食 鹽。28 27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局調查、大日本水產會發行,《臺湾総督府民政局殖 産部報文 第一巻第一冊 水産之部》,東京:1896,頁 11-152。 28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出品目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

(18)

1897 年 9 月 1 日,在隔了 14 年後,日本在神戶舉辦了第二次 水產博覽會。簡單來說整個水產會場共有 6 個展覽館外加一個水族 館,水族館裡面不但分成水產館和水產物標本陳列館兩處,另外還 設有製鹽場,與其他展覽館位於不同地方。29日本舉辦第二次水產 博覽會的原因可從水產博覽會開幕式的長官致詞略窺一二,在開幕 當天有小松總裁 30以及大石事務官長 31、村田審查官 32與以下各事 務官及審查官等重要人士參加,在參加人員全數到席之後,由大石 事務官長代總裁讀開幕致詞,接著由葦原事務官將展出目錄呈於小 松總裁。接著由小松總裁朗讀以下敕語:33 為告第二次水產博覽會之成,朕茲舉辦開幕典禮。水產為我海 國重要之物品,可稱是富強之一源,故昔曾設於東京,今再於 神戶舉辦,必有更高遠之成就。汝等當精益求精,以圖國家富 強。34 在朗讀完敕語、地方官致詞完畢後,便由大石事務官長帶領小松總 187 冊,第 8 門「殖產博覽之類」,明治 30 年 8 月 11 日。 29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報 十月七日〉,《臺灣日日新報》(台北),1897 年 10 月 17 號──第 5 版。 30 小松宮彰仁親王(1846-1903),曾任大日本水產會的總裁。 31 大石正巳(1855-1935),曾任眾議院議員、農商務大臣等職。以農商務次官 的身分擔任第二次水產博覽會的事務官長。〈30 年 7 月 30 日 本年 9 月 1 日より 11 月 30 日まで神戸市に於て開設せらるべき第 2 回水産博覧会に於 てはの件〉收入於《明治 30 年公文雜輯 卷 18 物件下》,JACAR(アジア 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0126281800、(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2 村田保(1843-1925),在 1879 年參觀德國博覽會時,體認到需要在日本推 廣漁業的必要性,因此回到日本後,先後在成立大日本水產會、水產傳習所、 水產講習所上扮演指導的角色,同時積極推動設立漁業法與遠洋漁業獎勵法。 33 天皇對公眾頒布的文件。 34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報 十月七日〉,《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10 月 17 號─第 5 版。

(19)

裁與其下人員一同前往水產會場參觀展品。前往會場後又由大石事 務官長代小松總裁朗讀之致詞: 第二次水產博覽會既成,今日在此舉辦開幕儀式。我皇國之地 四周環海,水產之豐饒萬國不及,與陸產共為國家富源之要素。 故昔於東京設水產博覽會,今又再興於此地,以圖獎勵此業, 乃治世之盛舉。今算此會展出之物,數有五萬六千餘,幾為前 會之倍,亦是地方長官勸誘得宜;賞罰分明,予產業寬厚之獎 勵,必能感孚民心。勉眾人圖此業之興盛,以報聖恩。謹在此 開幕儀式呈上展出目錄、會場圖、展品位置圖。35 從天皇與小松總裁的致詞來看,兩次水產博覽會舉辦的原因皆是為 了促進水產業的發展,以期能夠善加利用日本四周的水產資源,達 到國家富強的目標。第一次水產博覽會的舉辦,成功的達成促進日 本各地水產技術交流的目的,以展覽品的數量相比,後者比前者多 出近 5 倍,因此天皇跟小松總裁更加期待第二次水產博覽會,能夠 更加提升水產業的興盛。 對照定期 5 年就舉辦一次的內國博覽會,兩次水產博覽會不但 舉辦的時間相隔 14 年,也並非定期舉辦,如果說「水產與陸產同 為國家富源之要素」,那麼第二次水產博覽會的舉辦,必定隱含著 國家對於水產業更為明確的期待。水產博覽會報中的第一回,特別 闡明水產博覽會的由來: 水產博覽會主要是為了獎勵促進水產事業、培養國家財源。首 先,我國地理四周環海、水產豐富,勝於其他國家,然而長期 35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報 十月七日〉,《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10 月 17 號──第 5 版。

(20)

以來水產業萎靡不振,必須先從啟發漁民的知識開始。因此明 治 16 年首先在東京開設了水產博覽會,圖發達全國水產業之遠 大目標。這就是本會創設的背景。十四年來相關行業不斷演進, 漁業與相關生產業也都有改良進步的趨勢,特別是出口海外的 產品比起過去幾乎是成倍增長。或許這一部分是大勢所趨,但 可以說水產博覽會也予其相當大的助力。觀之我國水產業,業 務方法尚不完整,因此有利潤不足的缺憾。為了振興此業促進 國富,開設第二次水產博覽會,使業者明瞭漁業得失、漁具優 劣、水產的保護繁殖、人工養殖水產、製作方法的好壞等,就 是許多方法中最刻不容緩的一項。因此在明治 28 年第四次內國 勸業博覽會之際,水產業者便於京都一同向農商務大臣提出開 設水產博覽會的建議,之後的水產調查會也提出開設本會的建 議,而貴族院也在第四帝國議會提出相同的意見。所以當局在 農商務大臣面前也漸漸認可開設本會的必要性。於是選定神戶 市楠町於明治 29 年以敕令第 149 號公佈了於本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間開設的消息,實屬興事。36 從上述的文章中,可以得知舉辦水產博覽會的前因後果,簡而言之 就是日本四面環海,但長期以來水產業萎靡不振,為了提升水產業 而舉辦第一次水產博覽會,其目的在於啟發漁民的知識。舉辦第一 次水產博覽會後,漁業及相關產業皆有改良進步的趨勢,水產品的 出口也大幅成長,然而日本水產業尚有進步空間,因此舉辦第二次 水產博覽會,其目的在於讓業者明瞭漁業得失、漁具優劣、水產的 保護繁殖、人工養殖水產、製作方法的好壞等。 水產博覽會場內的一號及二號館是各府縣展覽的主要場所,臺 36 大日本水產會出張所,《第二回水產博覽會誌第壹號》(神戶,1897),頁 3。

(21)

灣所陳列的地方在一號館的左側,雖然總 督府認為「本島為新領 土,與內地的情況大不相同,如果與其他府縣一同展覽,將沒辦法 讓大家了解本島水產的情況」,37力圖向中央爭取更大的展示空間, 然而卻因為這次參展品數眾多,各府縣分配到的陳列空間相對變得 狹小,總督府原先想爭取到百坪以上的展覽空間,但最後只分配到 四十多坪的空間。38 臺灣在展覽場地的入口處掛有日本國旗、交叉的大旗、松田直 溫所寫的「臺灣」二字,以及臺灣產的貝類貼成行書做成的掛畫。 展場空間十分擁擠,入口放有臺灣人的模型。在展場中除了可以看 到總督府精心準備的各項展覽品:各類魚標本、臺灣漁村中常使用 的工具、照片及文字紀錄等等外,也可以看到三樣在臺日本人送往 展覽的參展品:首先是中川淺吉將日曬製成的食鹽裝在玻璃瓶裡展 出;佐野辨七的魚類標本出產於打狗,魚的吻部長三尺寬三寸,形 狀如劍兩刃生有鋸齒又像犬齒般;最後是鳳山縣的山隈惟男製造的 烏魚子。此外總督府為了能夠以更生動的方式介紹臺灣水產,也製 造了許多人型雕像,有兩個漁婦相對,其中一人製網而另一人撚繩 的雕像、魚商扛著魚籠的的雕像、製鹽工人拿著鹽搔站立在鹽田中 的雕像等等。39 在水產博覽會結束後,小松總裁在奧田農商務次官的引領下進 37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出品目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 187 冊,第 8 門「殖產博覽之類」,1897 年 8 月 11 日。 38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出品目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 187 冊,第 8 門「殖產博覽之類」,1897 年 8 月 11 日。 39 〈第二回水產博覽會報(四)〉,《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年 10 月 21 日 ──第 4 版。

(22)

入頒獎典禮的會場,代表天皇接受村田審查長的報告,同時小松總 裁也公佈天皇的敕語: 展品精美多樣更勝前回,朕深深嘉許之。今茲舉辦授獎典禮, 勉勵汝等精益求精、奮鬥不懈。首先要褒獎予北海道水產株式 會社,其促進海狗獵捕的發展;北海道的佐藤榮右為門,其促 進漁業發展;岡山的野崎武吉,其促進製鹽事業發展。前者其 功較高,賜予名譽金盃。得銀盃者共十八人、進步一等十七人、 二等四十人、三等六十七人;有功一等一百一十人、二等六百 二十一人、三等兩千三百七十三人。40 臺南的中川淺吉所製造的自製食鹽在此次博覽會中也獲得褒獎(獎 狀)。41

四、實施食鹽專賣制的另一個契機

從博覽會的參展物品、會場佈置到得獎,可以看出鹽業在此次 博覽會的重要性。臺灣是日本的新領土,更是日本第一個得到的殖 民地,因此總督府在展品選擇和展場佈置上格外用心,試圖宣傳臺 灣的物產豐富。水產的種類眾多,但在臺日人所製造的參展品只有 三樣:食鹽、水產加工品(烏魚子)和魚標本,代表著當時臺灣水 產中較具有特色及商業價值的物品。此外總督府所製造的展場雕像 中,特別展示臺灣鹽業的製作方法,背後代表的涵義即為積極推廣 臺灣食鹽讓日本人了解,畢竟日本多以煎煮法製鹽,對於日曬法較 40 〈褒獎授與式〉,《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11 月 25 日,4 版。 41 〈臺南關組の名譽〉,《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11 月 28 日,2 版。

(23)

不熟悉。此外,水產博覽會除了具有介紹 產品和交流技術的功能 外,許多從事水產貿易的業界人士也會前往參觀,若能在會場吸引 業界人士的目光,便能進一步開拓貿易市場。也就是說,總督府企 圖藉著展覽品和雕像的推廣,不單想讓日本民眾認同日本發起中日 戰爭後,獲得臺灣這塊殖民地是值得的,更期望藉由這次的展覽, 讓日本水產業界的人士,對於投資臺灣水產業產生興趣。 水產博覽會的總參展件數約 5 萬 6 千多件,獲得名譽金牌者 3 人、得銀牌者 18 人;進步一等獎 17 人、進步二等獎 40 人、進步 三等獎 67 人;有功一等獎 110 人、有功二等獎 621 人、有功三等 獎 2373 人、褒獎者共 8705 人。42臺灣以 358 件展覽品參展,雖然 只有一人獲得褒獎,但以參展件數最少的食鹽一類,43卻是唯一有 得獎的參展品,中川淺吉的自製食鹽得獎,無疑是對臺灣食鹽的一 種肯定。此外,以得獎的品項進行分析,以製鹽相關展覽品獲獎的 有:名譽金牌 1 人、銀牌 2 人、進步一等獎 3 人、進步二等獎 2 人、 42 大日本水產會出張所,《第二回水產博覽會誌第六號》(神戶,1897),頁 145。 43 第一部門漁業下有第一區鹹水漁業跟第二區淡水漁業;第二部門製造下有第 三區食用品、第五區藥用、工用及雜用品、第六區食鹽;第三部門養殖下有 第七區養殖;第四部門教育學藝及經濟下有第八區教育學藝、第九區經濟; 第五部門機械器具下有第十區製作機械及製造用具、第十一區儲藏搬運用 具;第六部門水族下有第十二區鹹水生物。總督府在參展物品中,第一區共 有 85 件展品、第二區共有 14 件展品,第一部合計有 99 件展品;第三區共有 51 件展品、第四區共有 31 件展品、第五區共有 25 件展品,第二部合計有 107 件展品;第七區共有 23 件展品,第三部合計有 23 件展品;第八區共有 107 件、第九區共有 10 件展品,第四部合計有 117 件展品;第十區有 13 件展品、 第十一區共有 2 件展品,第五部合計有 15 件展品;第十二區共有一件展品, 第六部合計有 1 件展品。總計 362 件展品,因總督府有幾件展品是合算一件, 本文是分開計算,因此本文比總督府計算的數量多了 4 件展品。

(24)

進步三等獎 0 人;有功一等獎 12 人、有功二等獎 69 人、有功三等 獎 49 人、褒獎者因資料不足無法得知。44水產博覽會特別在水族館 的會場中設置了製鹽場,會後的頒獎也以食鹽為一個頒獎重點,加 上大日本鹽業協會在 1896 年成立,但第一次開會卻是在水產博覽 會舉辦的期間,而且開會地點是在兵庫縣的會議事堂。45綜合以上 幾點,筆者認為日本舉辦第二次水產博覽會,除了讓業者明瞭漁業 得失、漁具優劣、水產的保護繁殖、人工養殖水產及製作方法的好 壞外,另一個重要目的在於解決日本鹽業遇到的問題。 日本鹽業所面臨的問題,可以甲午戰爭作為分界。18 世紀以來, 由於日本國內積極開闢鹽田,使得食鹽生產過剩,導致鹽價不斷下 跌,製鹽業者因此面臨經營危機,為解決食鹽生產過剩的問題,製 鹽業者開始共同實施休浜法(やすみはまほう)成功的穩定鹽價。46 然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產生的動亂,使得 1871 年(明治 4 年)鹽 價高漲,導致多數製鹽業者不願參與休浜 ,因此隔年鹽價由高轉 低,開始不斷下跌,加上當時日本勞工和石炭的費用上漲,使得鹽 業經營開始產生惡化。基於難以控制食鹽的生產量,日本國內的鹽 業經營者希望藉著日本政府允許將日本國 內的鹽對中國輸出的方 式,讓鹽業經營好轉,47但日本政府並不答應,於是製鹽業者分裂 44 大日本水產會出張所,《第二回水產博覽會誌第九號》(神戶,1897),頁 237-268 45 大日本水產會出張所,《第二回水產博覽會誌第七號》(神戶,1897),頁 207。 46 休浜法指的是一種調整鹽生產的方式,主要是藉著鹽田的休息(耕)以減少 鹽生產量,達到調節鹽供給量以維持鹽的價格和減輕生產費用的目的。 47 當時的鹽業經營者計算後認為在日本盛產鹽的地區中,一年間休息 5 個月的 情況下可生產 405 萬石以上的鹽,而日本全國人民有 3350 萬人,每人每天使

(25)

成兩派:一派希望政府透過制定法律,強迫實施休浜法以保障製鹽 業者的經營;另一派則希望能夠鹽業自主 ,透過改良技術減低成 本,甚至出口外銷。48 1894 年中日兩國因朝鮮問題而宣戰,當時身為貴族院及眾議院 議員的製鹽業者,認為這是一個要求日本政府同意向中國輸出食鹽 的好機會,因此創立了大日本鹽業同盟會,積極派遣會員前往中國 和朝鮮進行鹽業調查,從會員所作的調查報告中,同盟會認為由於 中國和朝鮮對內無法供給足夠的食鹽,因 此對於增進國家經濟來 說,能向兩國輸出食鹽的話,將會是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業。藉由這 個結論,議員們便向政府提出「對中國輸出食鹽的建議案」,針對 這個提案,政府派遣了農商務省技師奧健藏及香川縣的製鹽業者井 上慎太郎,49前往中國進行調查。奧健藏前往遼東半島調查後做出 了兩點結論:(1)遼東半島是個非常適合天日製鹽的鹽產地,而這 種製鹽方式不但簡單,製作費更是低廉的難以想像,從日本輸出食 鹽是件沒有希望的事情。(2)關於中國本土的鹽業情況,將來有必 用 3 勺的鹽,一年的消費量也不過 361,8000 石,也就是會有 43,2000 石的鹽 過剩,如果將這些過剩的鹽賣往中國上海,則可以獲得 109,6200 日圓的利益。 48 太田健一,《野崎臺湾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塩業‧臺灣塩業──(上)》 (岡山:ナイカイ塩業株式會社,2010),頁 40-43。 49 明治時期的鹽業家,做為鹽業改良論者而活躍。出生於讃岐的高松,明治 8 (1875)年以來為了鹽業界的團結四處奔走,之後為了生產調整的實施而參 加十州鹽田同盟,不久察覺到鹽業改善的必要性,而獨自在業界行動。20 年, 因為反對日本國的生產規則而和十州鹽田組合起了紛爭。28 年成為政府派遣 去中國調查鹽業的調查員。31 年被任命為鹽業調查會的委員。35 年當選眾議 院的議員。38 年 6 月通過實施鹽專賣制,之後就病亡。其著作有:『 日本塩 業改良の始末 』、『塩業改良論』、『日本塩業論』等書。

(26)

要精密的調查。50雖然在這次的調查中,無法找到井上慎太郎的調 查報告,然而從他在 1895 年 3 月寫出的《日本鹽業論》中,可以 看到他對中國鹽的想法: 中國鹽之所以高價……乃是因為被當做政府一種收稅的營業來 販賣……因此如果有一天,解除官方事業的獲利,放任其自由 買賣,將會造成價格大幅下降的結果,到時中國食鹽的輸入是 可預測的結果。51 由此可推斷他對不但對輸出食鹽到中國是採取警戒態度,甚至擔心 日本會大量進口低價的中國鹽。在兩位政府派遣調查員都不看好輸 出食鹽到中國的情況下,馬關條約中沒有簽訂解禁食鹽輸出,日本 鹽業界的對中國輸出的策略因而遭受挫折,此時在甲午戰爭後日本 新獲得的臺灣,就成為日本輸出食鹽的新對象。 前文有提到,總督府在接收臺灣後,設立了鹽政調查會進行臺 灣鹽業的調查,而委員會結論的第九點: 依現行的《大清國大日本國修好條規》,日本人沒有出口中國內 地製鹽的權利,而日本國內的產鹽量相對於消費額而言尚有剩 餘,因而急求銷路。若給予人民自由營業,或許將來臺灣當地 能夠成為日本製鹽之市場。52 正是反應日本當時急需開拓食鹽銷路的問題,總督府雖然在公告中 說明廢除專賣制是天皇為了體恤臺灣百姓,表面上看起來則是為了 統治需求鞏固民心,然而除了收攬民心外,總督府更希望藉由自由 50 太田健一,《野崎臺湾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塩業‧臺灣塩業─(上)》(岡 山:ナイカイ塩業株式會社,2010),頁 65-67。 51 轉引自《野崎臺湾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塩業‧臺灣塩業─(上)》,頁 67。 52 《臺灣鹽專賣志》,頁 25-26。

(27)

買賣,讓臺灣成為日本銷售食鹽的市場。 甲午戰後,日本鹽業因勞工薪資和石炭費用高居不下,日本鹽 業由生產過剩,轉變為國產食鹽成本大漲,低價的外國鹽大量進入 日本國內鹽業市場,導致日本國內鹽業經營條件惡化,為了防止日 本國內鹽業受到致命性的打擊,以貴族和眾議院議員、農商務省官 吏、製鹽業者以及從事買賣食鹽業者為會員對象,在 1896 年設立 了日本鹽業協會。協會設立的最初目的即為:(1)改良製鹽技術提 高鹽業生產以對抗外鹽的輸入。(2)開發成為日本新領土的臺灣鹽 業,以提供國內所需的食鹽量來和外鹽對抗。同年政府決定舉辦第 二次水產博覽會。53水產博覽會舉辦的地點在兵庫縣,鹽業協會第 一次開會的地點也在兵庫縣,加上以頒獎的方式鼓勵參展的食鹽, 可以斷定政府舉辦第二次水產博覽會的重 要目的就是為了增進鹽 業生產,那麼總督府又是如何看待水產博覽會呢? 從博覽會的展場中,可以得知總督府有意為臺灣鹽業做宣傳, 但這樣的宣傳除了要闡明臺灣是一個資源豐富的殖民地外,關於總 督府對於臺灣鹽業的想法其實並不清楚,但在第二回水產博覽會附 設的「水產諮問會」中便可以一窺究竟。臺灣總督府技師萱場三郎 54 在諮問會上對於臺灣鹽業現狀及條件做了相當程度的說明,並特別 強調: 目前從內地輸往臺灣的物品非常多,由臺灣輸往內地的物品非 常少,幾乎是空船而回。因此,如果能以低廉運費運回臺灣鹽 53 《野崎臺湾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塩業‧臺灣塩業─(上)》,頁 68。 54 亦為大日本鹽業協會的會員。

(28)

的話,則便能很容易防止中國鹽的進口。55 同為臺灣總督府技師,並擔任總督府農商課長的高橋昌,則在會場 中傳遞臺灣總督府歡迎日本國內鹽業者前往投資的期望,並保證總 督府會全力配合的訊息。諮問會中,更有日本人表示自己曾以個人 身分前往臺灣,尋求發展製鹽的可能性。56參與完水博回到臺灣的 萱場三郎,更是在臺灣發表這樣的談話: 臺灣在第二回水產博覽會中展出的品項相當有可看之處,數種 漁具都有符合學理上的應用的部分,而製造的概念意外地富有 趣味。我想參觀者主要是實業家、專業人士、以及其他少數可 能從土人處受益的族群。其中實業家雖然毫無採用其漁具的意 願,但對鹽田模型和其他製鹽相關的展品特別有興趣。目前日 本民生用的食鹽大半由中國的日曬鹽,在長崎或神戶加以精 製,比日本本土生產的食鹽更為便宜。此外中國產的食鹽品質 優良,鎂(苦土)含量極低,色澤明亮,結晶顆粒大,精製意 外地容易;而針對今日日本煤礦短缺、工資高漲的問題,其解 答或許就是採用日曬製鹽,因此更加引起實業家的注意。此外 臺灣適合製鹽的土地有兩千町步以上,工資低廉,對此產業也 有經驗,具有發展的潛力。57 說明已有日本製鹽業者表明對投資臺灣鹽業的興趣。 1897 年至 1898 年可說是臺灣鹽業政策轉變的關鍵時期,從臺 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目錄可發現,1897 年時總督府積極地向日本 55 轉引自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經 濟論文叢刊》,26:1,(臺北,1988.3),頁 109。 56 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經濟論 文叢刊》,26:1,(臺北,1988.3),頁 109。 57〈萱場展學士的談話〉,《臺灣日日新報》,1898 年 1 月 5 日,2 版。

(29)

各縣詢問當地的鹽業制度,背後似乎隱含著改變臺灣鹽業制度的想 法,在同年 11 月的水產諮問會上,高橋昌已然透露出歡迎日本業 者前往臺灣投資鹽業的切望,緊接著 1898 年 6 月,總督府向內閣 總理大臣山縣有朋提出臺灣食鹽專賣規則的申請草案。同時總督府 在參加完水產博覽會後,瞭解到在臺灣漁業中,水產製造業是相當 不足的一部分,不但水產製造品必須要從香港進口,同時由於技術 的不足,使得新鮮的漁獲在尚未運上岸前 就腐敗,導致漁獲量下 降。在製冰業尚未興起時,食鹽對於水產加工保鮮來說是一個必要 的產品。因此派遣殖產課的技手岸本納次郎前往澎湖進行製造水產 物試驗,此次試驗的主要內容就是針對水產加工品和食鹽。最後在 與農商務省幾番衝折後,日本政府以(1)專賣只能限於臺灣島內; (2)不在日本國內設置販鹽據點;(3)將來如果在日本國內銷售 臺鹽,其售價應與日鹽相同,且不得買外國鹽輸入日本等條件,同 意臺灣總督府實施食鹽專賣制度,58因此在 1899 年臺灣鹽業正式從 自由貿易再度改回專賣制。 總督府認為食鹽專賣制度必須重新實施的原因為:廢除專賣制 度本意是為了讓臺灣鹽業興隆,但反而造成鹽田荒廢。人民無法廉 價取得食鹽。加上西岸居民多使用上濱法這種最不好的方式製鹽, 影響鹽價。加上自由買賣的關係,距離鹽產地越遠,運費就越高, 使得以往全臺均一的鹽價有了極大的波動。如此一來不但違背當初 總督府收攬民心的立意,也失去原本實施專賣可獲得的財源。因此 應該好好利用本島天然優良的地勢與氣候發展鹽業,並擴大本島的 58 《野崎臺湾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塩業‧臺灣塩業─(上)》,頁 72。

(30)

鹽田規模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之後更可將臺鹽外銷日本以減少 日本產鹽的成本,他日亦可減少日本輸入外國鹽的數量。59在經過 水產博覽會後,總督府針對鹽業政策作出 了最符合統治利益的改 變:日本母國需要處於亞熱帶的殖民地來提供鹽及鹽市場,而中國 鹽大量進入臺灣市場,導致臺灣本島的鹽價混亂,加上水產博覽會 後,總督府希望增進臺灣水產製造業的不足,而水產加工品中最需 要的也是食鹽,食鹽的品質直接影響了加工品的品質,為了要壓低 加工品的成本,就更不可能放任鹽價飆漲 ,因此要發展水產加工 業,總督府有必要提升臺鹽的品質和製造 方法。總合以上幾點來 看,臺灣鹽專賣制在廢除短短幾年後又重新實施,其緣由固然與臺 灣本島鹽業崩壞有關,然而第二次水產博覽會的舉辦,也讓總督府 有機會迅速地對臺灣鹽業政策作一個修正。

五、結語

近代日本為了富國強兵積極向西方學習新知、技術和制度,外 交使節團遊訪歐美各國,固然是為了和各國討論外交問題,然而藉 由參訪各國,外交使節團往往帶回許多有利日本的知識和技術,博 覽會的概念正是由這種方式進入日本,被日本拿來當作殖產興業的 一項利器。在國力不足與保護國內產業的前提下,日本捨棄舉辦當 時蔚為風潮的萬國博覽會,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刺激日本國內產業競 爭的內國博覽會。內國博覽會包含日本國內所有重要產業的展覽, 59 〈臺灣總督府食鹽專賣事業第一編〉,《臺灣總督府檔案》庶務門「統計報 告類」,頁 4-5。

(31)

但這種包羅萬象的博覽會卻無法針對特定產業進行交流,就在這樣 的遺珠之憾中舉辦了水產博覽會。 不論是第一次水產博覽會或是第二次,舉辦目的都是「水產為 富國之一大利源」,但從展覽品的得獎分析,可以發現第一次水產 博覽會的重點在於鼓勵養殖技術,60第二次則是鼓勵鹽業發展。臺 灣在 1895 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臺灣總督府在統治臺灣不到一年 的情況下,必須前往日本神戶參加水產博覽會,除了肩負著展示臺 灣物產豐富的任務外,臺灣總督府在因參展而進行的水產調查中, 也逐漸發現臺灣鹽業上的優勢,以及撤銷鹽專賣制的政策不當。原 本以為廢除臺灣的食鹽專賣,不但能讓臺灣人民獲得低價的食鹽, 更進一步地讓臺灣成為日鹽外銷的市場,但總督府沒想到臺灣鹽業 貿易習於專賣制度,突然的廢除不但未讓人民獲利,反而使得臺灣 鹽業崩潰,中國鹽大量輸入臺灣。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原本食鹽生產過剩,急需尋求外銷市場以 穩定鹽價,但在經過中日戰爭後,反倒從生產過剩的情況,轉變為 國產食鹽成本大漲,同時低價的外國鹽趁機進入日本國內鹽業市 場,導致日本國內鹽業經營條件惡化。在第二次水產博覽會上,總 督府將臺灣從接收日鹽的市場定位,轉為提供臺鹽給日本,積極推 廣臺灣鹽業,並邀請日本實業家前往臺灣投資。水產博覽會結束 後,日本迅速地擬出食鹽專賣規則的草案,送交給內閣大臣,在與 農商務省幾經衝突後,臺灣鹽業從自由貿易再度變回了專賣制。 60 関根仁,〈明治 16 年水産博覧会の開催〉,《日本研究》,671 期(日本: 日本研究社,2004.4),頁 70-72。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22 年日本帝國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第 一所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目的為開啟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局長 江文若 2021年3月12日..

(臺中市烏日區高鐵東一路26號 臺鐵新烏日站4樓) 南部場 109年7月30日(星期四) 高雄商務會議中心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Secondly, processing religious surveys and drawing up religious laws during early colonial period had made a leg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for future Taiwan religions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課程分為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進步的科技 對台灣看世界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及來講好聽話

十八、經本府人力專案小組審查會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三月四日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