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之視譜打擊系統實作與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之視譜打擊系統實作與研究"

Copied!
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榮桂. 博士.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之視譜打擊系統實作與研究 Implementing on Using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to Design the Sight Reading Rhythm Systems. 研究生:陳牧弦.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一. 月.

(2) 誌謝. 首先要對我的父母親以及老弟致上最大的感謝,有你們的全力支持,不論是 精神上還是實質上的幫助,才讓我在台北沒有後顧之憂的完成這篇論文,還有小 阿姨一家人的鼓勵,讓我隻身一人在外也能感受到家人陪伴。學校中要謝謝何榮 桂老師的指導,不僅僅是在學術上的指導,也讓我瞭解到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假使沒有這些,我研究生涯的收穫將會損失不少,文偉在論文上的指點常使我茅 塞頓開,永進學長在細節上的提醒也幫助我很多,另外還要謝謝成婷幫我找老師 拉學生做實驗,如果沒有學長還有成婷的幫忙,我可能懵懵懂懂的連自己到底在 幹什麼都不太清楚。 接下來我想要謝謝鎮安還有景麟兩位戰友,從剛開學就受到兩位在課業上跟 生活上的幫忙,跟你們打球的回憶對我來說也是最珍貴的,這幾年還好有你們! 還有佩樺學姊對我的照顧,讓我在實驗遇到低潮時都可以順利度過危機,學弟瑞 鴻跟其他所上的好朋友,慧萱、思翰、適佐,也謝謝你們的陪伴還有支持。還有 幾位好朋友,思宏、子萱、士達、煙仔、大鈞、駿逸、凱翔,留在我身邊一直幫 我打氣,這本論文是屬於你們大家的,雖然沒有做得完美,但我還是很想要跟你 們分享,最後謝謝振全、小虎、阿欽,謝謝你們讓我圓了一點小夢想,雖然對你 們來說可能有點微不足道,但對我卻是意義重大,謝謝你們。. ii.

(3) 摘要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之視譜打擊練習系統實作與研究 陳牧弦 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使得電腦運算的速度提升以及聲光效果也越來越豐 富,不但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也讓教育的方法變得更多元,而結合 將電腦跟音樂教育的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也隨之發展而出。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有許 多種實施方向,像是樂理上的學習、樂器技巧的教學,還有些是專門提供學生練 習機會的軟體,都是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所提供的功能,而使用者透過這些功能的 幫助,讓他們在學習上更加有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結合小鼓練習中視譜打擊的部分,是 否可以輔助學生進行學習,提升他們在練習上的效率。研究者以 56 名國小學生 來作為實驗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將使用研究者自行建構之系統,來作 為教學方法,另外一組學生則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在經過數次教學以及練習後, 進行視譜打擊測驗,來評估學習的成效,並且在測驗結束後,請使用本系統的學 生來填寫系統滿意度問卷,以了解他們對於本系統的看法。然後運用統計方法, 分析出使用本系統來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的確可以提升學生在學習視譜打擊 上的成效。而多數使用過本系統的學生,都對於此套軟體抱持著正面的評價,認 為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不但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也可以讓他們對視譜打擊的 學習變得更有興趣。 關鍵字:電腦輔助音樂教學、音樂教育、節奏教學、視譜 i.

(4) ABSTRACT Implementing on Using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to design the Sight Reading Rhythm Systems. CHEN MU-HSIE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processing speed of computer increasing and getting more sound and anime effect, this situation made people change their style in working and living. and, it has changed the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 The new i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computer and music,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become to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CAMI) . this instruction is designed for many aspect like teaching music theory and drill instrument skill, when user following it learning they can obtain more than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nd get more efficiency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build a system that provide a platform to practice for sight reading and rhythm, student beating with half note, quarter note, and eighth note, and we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between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 56 student assigned 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are using system that I building , the second group are using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is comparison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attitude and efficiency in learning toward sight reading and rhythm after four weeks of CAMI teaching.. Keyword: computer 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rhythm, sight-reading 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視譜與節奏教學 ............................................................................................... 4. 第二節. 電腦輔助教學 .................................................................................................... 6. 第三節.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 8. 第四節. 打擊樂器-小鼓 ................................................................................................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 15. 第一節. 受試者 ................................................................................................................ 1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1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7. 第四節. 實驗過程 ........................................................................................................... 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7. 第一節. 實驗結果 ........................................................................................................... 37. 第二節. 滿意度分析 ....................................................................................................... 42. 第三節. 討論 .....................................................................................................................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8 iii.

(6) 第一節. 結論 ..................................................................................................................... 48. 第二節. 建議 ..................................................................................................................... 49. 參考文獻 ............................................................................................................... 52 附錄一 視譜打擊測驗卷 ..................................................................................... 55 附錄 2.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滿意度調查表 ........................................................... 58. iv.

(7) 表次 表 3-1 正式施測之受試者人數 ........................................ 15 表 3-2 前測成績之敘述統計 .......................................... 15 表 3-3 實驗設計 .................................................... 16 表 3-4 預試結果 .................................................... 32 表 3-5 研究時程 .................................................... 36 表 4-1 節奏打擊成就測驗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37 表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普通打擊項目分析之描述統計 .................. 38 表 4-3 普通視譜打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39 表 4-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打擊法分析之描述統計 .................... 39 表 4-5 自然打擊法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40 表 4-6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交替打擊法分析之描述統計 .................... 40 表 4-7 交替打擊法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41 表 4-8 視譜打擊成就測驗分析之描述統計 .............................. 41 表 4-9 視譜打擊成就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42 表 4-10 學習者對於系統使用滿意度.................................... 42. v.

(8) 圖次 圖 3-1. 系統建構畫面 ............................................... 18. 圖 3-2. 物件設計畫面 ............................................... 19. 圖 3-3. REASON 操作畫面............................................. 20. 圖 3-4. 音效建立畫面 ............................................... 20. 圖 3-5. 系統主畫面 ................................................. 21. 圖 3-6. 音符說明選項 ............................................... 22. 圖 3-7. 二分音符說明以及圖示範例 ................................... 23. 圖 3-8. 四分音符說明以及圖示範例 ................................... 24. 圖 3-9. 八分音符說明以及圖示範例 ................................... 25. 圖 3-10 練習選擇畫面 ............................................... 26 圖 3-11 速度選擇畫面 ............................................... 27 圖 3-12 練習進行中之畫面 ........................................... 28 圖 3-13 自然打擊法之練習畫面 ....................................... 29 圖 3-14 交替打擊法練習畫面 ......................................... 30 圖 3-15 實驗流程圖 ................................................. 35. vi.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音樂是由悅耳的聲音旋律以及鮮明的節奏所構成,旋律(tone)以及節奏 (rhythm)兩者間又可以藉由不同的樂器搭配, 形成我們所聽到的各式曲調 (melody),音樂學習對於國內的國小學生來說,為歸類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學 習科目,課程目的是希望能藉由音樂來陶冶學生藝文之興趣與嗜好,也可以讓學 生能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與素養。 音樂教育基礎應始於節奏教學(郭美女,1998),因而培養國小學童擁有良 好的節奏感以及加強他們的節奏能力,可以讓他們在理解音樂跟表現音樂上有明 顯的進步。 許多研究顯示,兒童到了七歲,就會開始發展出拍號的概念(Gembris,2002) 。 拍號可以用來紀錄節奏以及旋律,但大部分在實際演奏中,閱讀節奏的成分會比 閱讀旋律音符高低來得大(鄭世文譯,1993)。所以要增進學生實際演奏能力, 我們可以由此方向來做加強與改善。 依據教育部的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為輔導學 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資訊科技 在不同學科中,對教學方式、教材以及練習方法都帶來了影響跟改變,許多教材 的編製也開始以資訊科技為方向來發展,這樣的教育改革已經為傳統教學帶來新 的風貌,也成為許多教育學者專家所深信不疑的事實(Dexter ,Anderson, & Becker, 1999 ;Dias, 1999)。. 1.

(10) 電腦輔助教學便是其中一個應用方向,也是資訊科技融入運用的一環。從九 十學年度起,在九年一貫新課程方案中,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課程裡面, 都會應用資訊內容,來融入自然與科技等七大領域中,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不像 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受到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所以可以在各科教學上帶來便利, 以及為教學法增加許多的可能性(李友文,2003)。 電腦輔助教學是指利用電腦呈現教材,並且可以與使用者產生交流跟互動的 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電腦,來實施對於學生的個別教學,如此一來 便可以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提供適合個人情況的教學(洪榮昭、劉明洲,1999), 而跟一般普通的教學影片、或者電腦化書籍比較起來,電腦輔助教學還另外擁有 了特別的互動性,讓電腦可以重複與學生進行練習,並且在練習過程中,不會因 為隨著時間的經過而出現錯誤,比起一般正常的老師而言,正常的老師在經過長 時間的教學之後,可能出現錯誤的機會就會上升,另外一方面,在實際上課的情 況中,老師往往無法在課堂上顧及到所有的學生,因此讓有些學生無法獲得適當 的學習,但是如果使用電腦在一旁作為輔助工具,那麼便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獲 得充分的吸收。 因為電腦輔助教學所擁有的這些特性以及優點,使得我們可以利用電腦,來 融入音樂科教學,發展出專門的應用類別,稱做電腦輔助音樂教學(CAMI)。大 部分的音樂教學軟體,在內容的編排以及功能的設計上,都會運用電腦所擁有的 多媒體優勢,學生可以在電腦螢幕上看到軟體呈現的教學畫面,耳朵也能聽到音 樂、音效,因此不但在音樂上的學習可以收到及時的回饋,學生也能因為上課過 程變得有趣,而更加有動力去學習音樂科目。本研究便是希望能藉由電腦輔助音 樂教學的優點,來自行設計視譜打擊練習系統,透過電腦輔助的方式,實際應用 在教學上,提升學生在音樂課上面學習視譜打擊的成效,讓學生對於視譜以及打 擊拍點的練習變得更有興趣。 2.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利用電腦科技建構以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為平台之練習系統, 探討以研究者自行設計的系統,來作為國小學童音樂課時所使用之視譜打擊教材 的可行性,以進行視譜打擊練習的方式來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並且比較電腦 輔助音樂教學方式以及傳統教學方式之差異,探討在兩種教學方式之下,對於學 生在學習上的成效差異為何,並且瞭解學生對於使用本系統之滿意度。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 探討實施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後,國小六年級學生在視譜及打擊上的學習 是否更有成效? 1.使用本系統來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是否可以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在 學習普通視譜擊拍上的成效? 2.使用本系統來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是否可以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在 學習自然打擊法上的成效? 3.使用本系統來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是否可以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在 學習交替打擊法上的成效? (二) 探討在實施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後,實驗組的學生對於使用本系統來學習 視譜以及打擊的滿意度為何?. 3.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章介紹相關文獻,分別說明其意義、理 論及研究結果。. 第一節. 視譜與節奏教學. 在教育部所頒佈的九年一貫課程中,將原有的科目分為七大領域,包括了: 語文、健康教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等,在這些 領域裡,音樂科目被歸類在藝術與人文素養領域中,裡面的教材編選項目指出, 基本的音樂學習內容:包含音樂知識、音感、視譜、歌唱、樂器演奏、創作、音 樂欣賞等範疇,除了以上的學習方向,教育部也建立了教育部資訊教育資源中心 國小音樂學習加油站的網站,要讓學生能運用相關資訊科技來輔助在音樂科目上 的學習,在進行國小音樂課時,希望能夠透過節奏樂器,或身體樂器來表現節奏, 將演唱的歌曲搭配伴奏,接下來,還能進一步的透過節奏樂器的演奏,搭配上曲 調樂器,進行個人演奏或者是團體的合奏。要達成上述的目標,學生必須要認識 音樂符號與其他記譜符號,如:音符、譜號、拍號、小節線、簡譜、圖形譜,並 且在之後從事基礎的讀譜練習,如:固定唱名、邊聽音樂邊指認樂譜中的音樂符 號。 由上述可知,學生在國小時期時所接觸到有關譜號的課程,在音樂課中佔有 一定量的重要性,在進行視譜時,譜面中有表示節奏的拍號、音符以及休止符, 這些表示方法,可以幫助演奏者閱讀節奏,並且順利演奏出正確的節拍。『音樂 教育基礎應始於節奏教學』 (郭美女,1998) ,在音樂教學上,常會強調要培養學 生的節奏感,讓他們節奏更穩定,而節奏感好的學生,節拍會較穩定,演奏也常 會有比較好的表現,節拍為節奏的基礎,在視譜演奏裡,Kenneth Wollitz 認為「視 4.

(13) 譜演奏」中閱讀節奏的成分比閱讀音高來得大(鄭世文譯,1993),因此讓學生 充分了解音符的時值是相當重要的。 時值(Duration) ,意思是指聲音維持、或者無聲的持續時間,所以時值會藉 由休止符跟各類音符,來表示這段時間的長短,時值為構成節奏的基本成分,學 生在節奏的結構理解上應該要能分辨節奏速度快慢、拍子、所佔的時值、並且跟 著唱出歌曲,Campbell & Scott-Kassner(1994)認為在閱讀以及聽寫方面,要能夠 寫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跟這些音符的休止符。 拍子(Beat)通常是從樂譜裡面的小節數來考慮,在每一份樂譜中的每一個 小節都會有可能有拍子上的差異,例如 4/4 拍、3/4 拍,所以會產生許多不同拍 數的組合,而速度(Temple)為拍子的發生速度,在樂譜中,傳統是使用義大利文 的古典術語來代表樂曲的速度快慢,由慢到快的順序為極緩板(grave) 、最緩板 (largo)、慢版(adagio)、緩板(lento)、行板(andante)、中板(moderato)、快板 (allegro)、急板(presto)(Radocy&Boyle,2003)。而由於科技越來越進步,現 在使用的節拍器,速度常常以 BPM(Beat Per Minute)來表示樂譜的行進速度, BPM 是以每分鐘音符跳動次數來作為計算方式,假設目前的 BPM 為 60,如以 四分音符作為單位,那麼就是一分鐘內,跳了 60 次四分音符,相當於一秒一次。 維持速度以及節拍是演奏樂器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學童常常可以在欣賞 音樂或是演奏時,初步的掌握節拍,但是容易發生不穩定的情況,一旦發生不穩 定,音樂的律動便會受到影響,那麼在音樂表現上就會有所誤差。所以教師應該 要能知道學生的節奏能力是否足夠。Gembris(2002)提出測試兒童節奏能力的 發展有數種方向:他們必須瞭解歌曲中節奏的結構,辨識出節奏差異及變化,並 可重複出之前所聽到的節奏,然後打擊出來,這也符合了陳振泉(2000)提出的, 在節奏教學中,以視奏教學及聽寫教學為主,視奏教學,依照「視譜→節奏感→ 奏出」之過程進行;聽寫教學,則依照「聆聽→節奏感→寫譜」之過程進行。 5.

(14) 第二節. 電腦輔助教學. 隨著電腦計算能力成長,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我國從淡江大 學最先引進電腦輔助教學,淡江大學在購入 IBM 370 系統之後,便成立了編寫 教材軟體的團隊,來發展 CAI,在之後也陸續有其他教學單位開始跟進。在 1980 年代,則有較多單位如國科會、資策會等加入研究的行列(陳玉玫,2002)。 綜合電腦應用於教學的好處,游惠美(1997),整理出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 如下: 一、個別化教學 電腦輔助教學能夠依照每個學生的不同,實施個別化教學,進而達成『因材 施教』的教育理想,使用輔助教學的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理解、學習的程度,來 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進度,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並不會因為程度不同,而互相 影響以及干擾彼此的學習。 二、互動式的學習 由於電腦並非只是像影片、音樂、這樣單方面的輸出畫面聲音,電腦還能經 由計算處理使用者輸入進來的資訊,經過電腦計算之後的結果,在回饋給使用者, 形成兩者互動學習,互動的情況將可以加強學習者的印象來增加學習的效果。 三、不受時空限制 使用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來學習,可以不受到時間及地理的限制,學習也不一 定要在正常上課時間,地點也不用在教室,只要手邊有電腦,便可以利用適合的 時間來進行學習,減少了對於學習的限制。 6.

(15) 四、減少教學時間、提升教學品質 在上課中,課堂練習所花費的時間佔了一定的量,教師常必須在課堂上帶領 學生來做練習或解題的動作,因為這樣才能及時給予學生更正,而如此耗費時間 的動作,可以藉由 CAI 來做改善,CAI 能夠讓學生自己私底下重複練習,不需 要老師在旁邊也能知道自己練習的結果正確與否,所以降低了在課堂上練習的時 間。 五、增進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電腦可以表現的聲光效果,可以給予使用者各種感官刺激,讓他們實際動手 操作、去體驗生動有趣的畫面和音樂,這樣的遊戲式學習,除了可以給予學生立 即的回饋,還能夠幫助增加注意力,並且提升學習的興趣。 六、增加學生的信心 由於學生在面對電腦時,電腦不會因為他的表現好壞,而給予情緒上的反應, 所以不會有學生因為課業問題,平常獨自面對老師的壓力。 七、客觀的評量 電腦在檢查學生面對問題的解答時,是根據程式內部的演算法來判斷,而非 教師個人的認定標準,所以在給予學生評量時會較客觀。. 7.

(16) 第三節.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Computer 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簡稱 CAMI,便是 將電腦輔助教學應用到音樂教學方面,來幫助教師在音樂上的教學以及提升學生 自我練習效率的教學,尤其是協助初學者提升他們的練習效率。由於樂器學習與 其它學科不同之處在於樂器演奏除了一般學科所要求的知識理解外,還須透過技 能的反覆練習(Percival, Wang & Tzanetakis,2007)。不過對於一般的學習者而言, 在一開始進行練習時,較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為缺乏立即的成就感,並且也沒 有辦法在個人練習時收到即時回饋,這種情況容易使學習者興趣低落,甚至中斷 樂器學習之路(Percival et al., 2007)。 另外練習的過程中,初學者通常缺乏足夠的知識覺察自己的錯誤(Yin,Wang & Hsu, 2005),而導致練習的效率不佳,他們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去練習,但所獲得 的練習結果是無效或者是錯誤的,因此透過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來進行學習跟練習, 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發生,電腦會給與使用者提示,讓使用者在學習時,可以同時 對自己的練習情況進行判別,並且電腦也會提供演奏表現的即時回饋,這樣不僅 能加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提升練習效率(Fober,Letz & Orlarey,2007)。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可以依照學習理論與運用發展,從 1960 到 1900 年之間分 為五個時期(William & Webster,2005:蘇金輝,2005:曾善美 2009): 一、1960 年代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由 1960 年代開始發展,剛開始的發展重點放在傳統媒體 與大型電視,強調畫面與聲音等聲光效果,一直到 1960 年代後期,開始與音樂 教育做出結合,史丹佛大學在 IBM 的大型主機上面,開發了一套聽力訓練軟體, 但因為當時的電腦還是屬於高價位產品,並且需要花費人力金錢來做維護,電腦 8.

(17) 主機所佔的空間也大,所以在該年代,只能在大學校園中透過研究經費的支持, 讓一些音樂學者來研究與使用。 二、1970 年代 到了 1970 年代,電腦硬體的發展,帶動了音樂軟體的開發,以及技術上的 增進,越來越多新的音樂軟體被開發出來,硬體方面也出現了數位-類比的轉換 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簡稱 DAC,於是電腦以及傳統音樂使用的錄音、 播放工具,可以更順利得做連結,加上電腦的價格逐漸趨於平價,體積也較之前 的大型主機小,運算速度往上提升,所以電腦在音樂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也成 為了常用的輔助性教學工具,像是由伊利諾大學的柏拉圖 (PLATO) 系統,被開 發出用來進行對大學生節奏教學的研究,德拉瓦大學與北德州大學所發展出的音 樂教學系統,都是此時期所開發出的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 三、1980 年代 1980 年代初期,光學碟片(Compact Disc)為多媒體界建立了之後幾十年的發 展規格,音樂或者軟體可以存放在光碟中,光碟容量比起當時的音樂卡帶以及磁 片多上不少,可以呈現更多多媒體內容,另一方面,樂器數位介面(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簡稱 MIDI 的技術規格在音樂工程界被確立,這項技 術使得音樂在演奏、創作、錄音跟播放等方面都能方便應用,至今音樂編曲設計 軟體還是以 MIDI 作為訊號規格來傳導,目前如 REASON、PRO TOOLS、SONOR、NOODLE 等軟體就為此類型的音樂設計軟體,而在當時,Williams 與 Pete 分別發展出一 系列的音樂教學軟體,Lambs 也創造出專門為孩童設計的個人電腦創意作曲工具, 在此時期應用的重心放在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在設計上也兼具實用性以及人性化, 雖然還是以個人的單機學習為主,但是已經開始強調互動式的學習。 四、1990 年代 9.

(18) 這時期的焦點,已經從之前對電腦的硬體技術,轉換成對人的教學角度,是 此階段的發展重點,並且強調對於人類認知的研究不能以個體為基礎,從教導的 教師到學習的學生觀點出發,根據他們的需求而製作的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系統, 必須具體表現出人性化來,使整個學習環境展現出更有智慧的行為 (Riecken,1992)。 到了 1990 年代中期之後,網際網路化的多媒體教學平台成為教學上的重要 輔助學習工具,像是 ADOBE 公司的 FLASH、Authorware 等等的網路軟體工具 也是從當時開始出現,這些都是功能強大的整合式軟體,可以讓從事教育的設計 者,依照學生的需求,設計出適合的網路教學系統來進行電腦輔助教學。 五、2000 年代 隨著網路的速度提高,多媒體表現規格也隨之上升,許多音樂教材可以以在 線上或者下載之後離線使用,這些教材都有可能是用數位音樂跟電腦音樂的方式 來設計或規劃,這些工具也帶動了數位音樂實驗室、多媒體音樂實驗室的興起。 此時期的音樂科技發展為傳統的音樂界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與衝擊,互動音樂的風 潮結合及時影像的處理,讓電腦在音樂方面的表現更加多元,由於電腦科技可應 用於音樂各領域,包括了音樂理論與研究、樂曲創作錄製、音樂欣賞與演奏、樂 器教學與練習等方面,因此如何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將是音樂教學者、教學設 計者,所要面對的挑戰。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蓬勃發展之時,教育部亦指出九年 一貫課程中的資訊融入教學,希望教師藉由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為特色來進行有意 義學習,期盼能因此增進教師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技能與素養,達成課程改革與 教學創新之目標。所以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學科之外,在音樂領域的教育者也應學 習用電腦當作一個有效的音樂學習方法(Leonhard,1999)。. 10.

(19) 音樂教學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些需求可以透過電腦的幫助, 及時配合教師的教學進度,來因應上課時會遇到的情況,例如立即改變樂器音色、 樂曲行進速度、或者讓學生進行創作編曲,這些經由資訊科技而產生改變的教學 方法,都是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所帶來的好處,因為電腦所呈現出來的聲光效果可 與人的知覺可以產生直接聯繫,Bagui 則指出多媒體所具有的雙重訊號特點,正 可使資訊能經由不同的方式被處理, 讓學習者可經由多重路徑來吸取知識, 有 助於知識的記憶(Bagui,1998),如果能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聲音方面的表 現,那麼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根據 Bowyer(2003),現今教育的音樂軟體有五種類型:訓練及練習式 (Drill-and-Practice)、個別指導式(Tutorial)、遊戲式與模擬式(Game& Simulation )、發現式(Discovery)及問題解決式(Problem-Solving)等。而電 腦輔助教學軟體很少是單純的某一種形式,可能是多種形式的組合,分述如下(朱 則剛,民 88):. 一、. 訓練及練習式(Drill&Practice). 訓練以及練習通常是用來輔助正式教學的,電腦軟體可以提供學生練習的機 會,讓學生在電腦上做反覆的練習,這種設計形式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很常見, 原因在於『反覆』的特性,很適合以電腦運算的方式發揮,而由於電腦只是聽從 程式指令,所以不會沒有耐性,也不會出錯誤,所以像是語文類的學習、數學類 的計算等等,都常會以此種形式來做運用。. 11.

(20) 二、. 個別指導式(Tutorial). 教師在上課時最常面臨到的一個問題便是班上的學生程度不一,但是如果要 依照每位學生的程度來做個別指導,又會花上太多時間,那上課時間變得不夠, 教學進度也會受到影響導致落後,但是現在靠著電腦的運算功能,電腦可以在課 堂上及時分析學生的反應,把學生的反應跟電腦程式中的預設反應來做比較,比 較出來的結果,可以讓電腦選擇,並且給予學生適當的回饋,來達成適性化教學 的目的,它將扮演教師的輔助角色,來協助教師回應所有學生,此方式在教學上 對於老師的幫助非常大。 三、. 遊戲式與模擬式(Game&Simulation). 因為電腦聲光效果的關係,所以電腦非常適合作為遊戲的平台,如果以這樣 的方式來呈現教學,便可以同時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遊戲為一種有趣的形式, 在遊戲過程中可以感到樂趣,這樣會對學習者產生強烈進行遊戲的動機,藉由遊 戲中的具體目標、任務、問題等等,來與使用者產生互動,這些互動像是解決問 題、克服挑戰,等等的過程,可以讓學習者在遊戲中獲得自我滿足感,除了自我 滿足感之外,讓使用者在解決遊戲問題時,也獲得設計者想要提供的知識內容, 像是技能的學習、理解原理、瞭解原則,也可藉由模擬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經驗 等等。 四、. 發現式(Discovery). 發現式學習一般來說指的是一種引導式的發現學習模式(guided discovery) , 利用漸進的方式來誘導學生學習,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發現背後的原理,學生在 獲得引導之後,主動的去探索,並且思考問題,所以在之後對於教材內容會更瞭 解,獲得的知識也更有記憶。. 12.

(21) 五、問題解決式(Problem-Solving) 讓學生在課程軟體中,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問題解決的方法主要有嘗試 錯誤法和頓悟法,嘗試錯誤法是基於對於問題,來做出解決方法,然後再根據反 應,來修正解決的辦法,直到成功的解決反應。 所以在現今科技生活化的時代中,電腦與音樂教學做結合,產生了各種不同 的教學方向與呈現形式。電腦影響音樂教學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電腦音樂創 作部分,有編曲、作曲、寫譜等應用,還有音樂製作與演奏以及音樂教學、練習 上的應用等等。例如楊淑茹(民 90)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 學自製教具之實徵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音樂基本能力測驗成績進步達 顯著差異,且直笛吹奏能力優於控制組學生。近七成的學生認同 CD 有助於熟練 節奏、保持速度、穩定節拍、練習多聲部合奏,還能提醒、示範老師上課的講解 內容。研究亦提到此種教學方式之優點在於老師不用抄寫黑板,減少時間浪費, 也能輕鬆教學,兼顧學生的學習情形。楊麗雪(民 92)的「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 奏教學之實徵研究」結果顯示,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能有效提昇音樂基本 能力,也能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13.

(22) 第四節. 打擊樂器-小鼓. 小鼓是在直徑約 30~40 公分的扁平圓筒上,從上下鼓面覆蓋皮革或是尼龍膜, 鼓身常見的材質有金屬如鋼(Steel)、不銹鋼(Stainless Steel)、鋁(Aluminum)、青 銅(Bronze)、磷青銅(Phosphor Bronze)、黃銅(Brass)、銅(Copper),另外木頭材質 如菩提木(Basswood)、楓木(Maple)、樺木(Birch)為、櫸木(Beech)、櫻桃木(Cherry)、 胡桃木(Walnut)、桃花心木(Mahogany)、橡木(Oak),為較常見的木料,樂器的背 面裝有弦線或鋼絲等線狀響弦的小型扁鼓(錢萬輝,1979)。在打擊小鼓時,樂手 通常以兩支鼓棒作為打擊工具,小鼓的正面為打面,背面裝有設數根響弦的稱為 響面,當鼓棒從正面敲下打擊時,背面的響弦會因為震動而發出清脆的聲音(蔡 盛通,2003)。小鼓的聲音具有明顯突出的特色,聲響的穿透力極佳,聲音的力 度變化很大,所以可以在許多表演類型上表現出適當的演出(梁廣程、潘永璋, 1994)。 朱宗慶(1984)認為,無論要學習哪一種打擊樂器,最好都應該從小鼓學起, 如果將打好小鼓的基礎練好,那麼在學習其他的樂器演奏方式必會感到勝任愉快。 在所有持棒演奏的敲擊樂器來說,小鼓握棒與敲擊練習無非是使用其他持棒敲擊 樂器的基礎,連基礎敲擊練習使用的打擊練習版,都是模仿小鼓而設計的。因此 如果掌握小鼓的演奏技巧,相信在演奏其他持棒的敲擊樂器將不會感到陌生。 廖樹浯(1977)將小鼓的演奏方式分為三種,分別為左右單打、雙手交互單打 以及滾打法(Roll)。劉添珍(1982)亦將此三種打擊方式稱為:單擊(Single Stroke)、 雙擊(Double Stroke)、滾擊(Roll)。單擊的打擊為其中一隻手在做一下打擊動作時, 同一時間只會發出一個聲音,而雙擊則是在一個打擊動作中,同一時間會有兩個 聲點出現,而不論是單擊或雙擊,都是學習自然打擊法與交替打擊法的基礎擊 法。 14.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對象,第二節為研究設計,第三節為研究工具, 第四節為實驗過程,實驗主要的目的是探討傳統音樂教學以及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在學生的節奏學習上之成效比較,以量化的研究方法為主,以及在使用此系統後, 進行學生對於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的滿意度調查。. 第一節. 受試者. 本研究選取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之學生為實驗對象,每班 28 人,總 共 56 人,學生皆具備資訊課程經驗。 表 3-1 正式施測之受試者人數. 組別. 性別. 男. 女. 合計. 實驗組. 15. 13. 28. 控制組. 14. 14. 28. 合計. 29. 27. 56.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28. 7.14. 2.88. 控制組. 28. 8.07. 2.67. 表 3-2 前測成績之敘述統計. 組別. 性別. 15.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來增進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節奏視譜 能力,使用的是準實驗研究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組學生以研究者自 行設計之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來進行節奏視譜教學以及練習,控制組則採用傳 統音樂教學模式,實驗設計如表 3-3 所示: 表 3-3 實驗設計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O1. X1. O2. 對照組. O3. X2. O4. O1 與 O3:為前測階段,表示兩組受試者接受實驗課程之前的節奏視譜能力測驗。 O2 與 O4:為後測階段,表示在兩組受試者接受過實驗課程之後,再接受節奏能力 測驗,並且對於實驗組,會另外進行電腦輔助教學的滿意度調查表填寫。 X1 與 X2:X1 是對於實驗組的實驗課程實施,將以電腦輔助節奏教學的方式進行教 學;X2 是對於對照組的課程實施,將以一般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本實驗將進行一共四週的實驗課程,每週花費的時間為四十分鐘,實驗組與 對照組會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學,在進行教學之前,以前測來對兩組受試者實施『節 奏視譜能力測驗』,在測驗中的試題說明以及測驗的節奏內容設計,均由研究者 負責,進行教學時傳統教學組與電腦輔助教學組之教學者為學校同一位專任音樂 老師擔任,使教學一致。在實驗結束之後,再對受試者實施後測,並且針對實驗 組進行『電腦輔助教學滿意度調查表』,來瞭解學生對於練習系統的想法。 16.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分為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視譜打擊測驗及系統滿意度調 查問卷 一、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 (一)Game Maker 本研究中的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使用 Game Maker 軟體來進行系統開發設計, 在 Game Maker 軟體中,所有的開發工作都可以在同一個開發環境中完成,這些 工作可能包含,資源的收集、設計與整合、程式碼(GML)撰寫、參數設定以 及執行測試,另外 Game Maker 中 的程式設計採用物件化的觀念來進行,遊戲 是由一個個的物件所組成,設計師設計這些物件的行為以及相互間的互動關係, 並將其放置於場景中的適當位置便可以完成遊戲的設計。. 17.

(26) 圖 3-1 系統建構畫面 程式中的擁有許多預設動作,可以運用拖拉,成為設計工具,另外 GAME MAKER 也可以自行輸入或設計圖片、動畫、影像跟聲音,這些自行創造的素材,將可以 在程式中被定義成有作用的物件,控制這些自行創造的物件,可以使得所創造的 遊戲內容更加豐富。. 18.

(27) 圖 3-2 物件設計畫面 (二)Reason Reason 是由瑞典軟體公司所開發的音樂製作軟體。它可以用內建的功能, 來模擬許多音樂製作工具,像是電子樂器合成器、混音器、取樣機、以及編曲機 等等,音樂工作者可以藉由此類的音樂製作軟體,來做創作、編曲、錄音等工作, 其他相似的音樂軟體還有 Pro Tools、Logic、Cubase、Sonar 等等。. 19.

(28) 圖 3-3 Reason 操作畫面 REASON 的內建鼓機 Redrum 可以做出 64-step 的爵士鼓節奏,來供給編曲者 編輯,我們的系統將使用 Redrum 來當作聲音來源,以此方式,模擬出系統中打 擊小鼓的聲音。. 圖 3-4 音效建立畫面 20.

(29) (三) 本系統操作畫面 系統的說明如下: 本系統包含總共包含四大部分,以下將分別詳列其功能. 圖 3-5 系統主畫面. 21.

(30) 1. 基礎音符說明 本系統第一個部分為基礎音符的學習,在這些基礎音符說明中,除了先以文字 以及圖片來介紹音符種類,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理解音符所代表的聲音長度, 所以也加入了聲音試聽功能,這些功能的內容包含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 音符以及四分音符休止符等國小音樂課常用音符,學生只需要透過滑鼠指標在選 單上面來點擊想要瞭解的項目,便可以進入介紹畫面,在介紹畫面中,透過點選 左上角的音符,即可以小鼓打擊聲音,來播放音符的聲音時值,播放的長度為兩 小節,第一小節為節拍器之提示音,第二小節則多加入小鼓示範聲音,如圖 3-6 到圖 3-9 所示. 圖 3-6 音符說明選項. 22.

(31) 圖 3-7 二分音符說明以及圖示範例. 23.

(32) 圖 3-8 四分音符說明以及圖示範例. 24.

(33) 圖 3-9 八分音符說明以及圖示範例. 25.

(34) 2. 基礎視譜練習 基礎視譜練習項目中,包含五個視譜練習,這些由音符所組成的譜面,在越往 後面的練習,音符種類之間的組合則越多樣化,例如前一題練習主要的音符為四 分音符與四分休止符,再來的練習則會有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組合。 在選擇練習時,每個練習將會在分為三種速度,分別為慢速、中速、以及快速,. 圖 3-10 練習選擇畫面. 26.

(35) 這些速度的選項將可以讓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自己需要的速度,有些學生在視譜 上會有些困難,並非他們無法瞭解音符的長度時值,而是樂曲的行進速度太快, 造成他們在視譜上的障礙,所以本系統讓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情況來做調整。. 圖 3-11 速度選擇畫面. 27.

(36) 當選擇完練習以及速度之後,便會進入練習譜面,在練習一開始時,會有節拍 器隨著譜面來進行播放,節拍器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譜面正確的行進速度,進而協 助他們打擊出音符打點,每次的練習長度為八小節,當練習結束之後,學生可以 在左上角瞭解他們打擊的分數,此分數用意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非以練習 題型當作測驗。. 圖 3-12 練習進行中之畫面 練習畫面中,會有一條偵測棒,偵測棒將負責判定學生打擊音符之時間點,移 動的音符會經過這條偵測棒,學生必須在音符與偵測棒接觸的同時,按下相對應 的鍵盤指定按鍵,來做為打擊的動作,此時經過電腦處理判斷,如果有達成上述 的條件,那麼表示打擊的節拍正確,便可以順利將該音符消除,當音符隨著打擊 動作而消失。相反的,要是在音符與偵測棒未接觸的時間點,像是過於提早,或 者延遲的情況下打擊,那麼音符將不會因為按下打擊鍵而消失。 28.

(37) 3. 雙手視譜練習. 在這個項目中,除了打擊正確與否的判斷方式跟『基礎視譜練習』中的一樣之 外,還多加入了另外一項打擊規則,那便是小鼓打擊方法中的打擊順序,打擊順 序依照小鼓打擊方式分為,自然打擊法以及交替打擊法。 自然打擊法,便是打擊的音符是在單數時,打擊所用的手則為右手,反過來說, 如果打擊的音符是在雙數時,打擊所用的手則為左手,如圖 3-13 到 3-14 所示。. 圖 3-13 自然打擊法之練習畫面. 29.

(38) 另外的交替打擊法,則是用前一個音符打擊所使用的手為參考,下一個打擊動 作使用的手為前面一個的相反,依照打擊的情況,來做雙手的切換,也就是說如 果我們第一個音符點使用右手來做打擊,那麼接下來的下一個音符,不管他的位 置在哪裡,我們都將使用左手來做處理。. 雙手視譜練習中便是以上述規則,來作為練習目的,在此練習譜面上的每一個 音符,上面都會有 R 以及 L 來做標示,R 代表右手、L 代表左手,依照使用者在 選單上所選擇的不同打擊法,在譜面上出現的左右手打擊順序則會跟著做改變。. 圖 3-14 交替打擊法練習畫面. 30.

(39) 當在練習中做打擊時,除了打擊的時間點要對上節拍之外,還必須在另外考慮 到左右手的差別,不像前面的『基礎視譜練習』只需顧慮到打擊節拍的正確與否, 如果左右手的打擊以及打擊時間點兩者皆正確的話,系統一樣會在使用者分數加 上十分,但只要其中一項無法做正確的打擊,那麼使用者的分數則會到扣十分。 4. 系統操作說明 當系統開始執行時,使用者可以看到『系統操作說明選項』,此功能用意為指 導使用者如何使用本系統,除了一般滑鼠點選操作之外,另外也說明在打擊練習 中,如何操作鍵盤來做練習,以及在練習上的規則、打擊點的判定、分數的計算, 還有『基礎視譜練習』與『雙手視譜練習』中的不同之處,在系統操作說明中都 會有講解,讓使用者在使用本系統時,不會因為操作上的不熟悉而造成困擾。 二、音樂節奏成就測驗 (一)編製預試試題 本研究之音樂節奏成就測驗,是以國小音樂課之教學目標做為參考,並且加以 整理編製,主要內容為測試受試者在經過電腦輔助教學後,對此課程之熟悉程度。 測驗題目中的類型分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休止符之間的組合。 (二). 試題預試. 為得知測驗試題是否適合實驗對象,研究者先依照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正,之 後以改過的題目進行預試,預試對象為同國小中非實驗班級的另外兩班學生,共 計 56 名,由研究者本身對學生進行預試,施測時間為 80 分鐘,在測驗過程中, 先以試卷上的說明以及口頭說明替學生講解作答方式,如有學生在過程中提出問 31.

(40) 題,會加以紀錄,作為修改題目或修改作答說明之參考。 以預試結果作為分析的資料,藉此瞭解試題的難度以及鑑別度,最後選出十 二題試題,其難度與鑑別度如表 3-4。 表 3-4 預試結果. 答對百分比 試題. 難度. 鑑別度 高分組(PH). 低分組(PL). 1. 0.64. 0.87. 0.31. 0.56. 2. 0.50. 0.81. 0.31. 0.5. 3. 0.83. 0.93. 0.62. 0.31. 4. 0.67. 0.93. 0.31. 0.62. 5. 0.75. 0.87. 0.5. 0.37. 6. 0.45. 0.81. 0.18. 0.62. 7. 0.66. 1.00. 0.31. 0.68. 8. 0.71. 1.00. 0.43. 0.56. 9. 0.37. 0.81. 0.25. 0.56. 10. 0.60. 0.81. 0.31. 0.5. 11. 0.62. 0.93. 0.25. 0.68. 12. 0.73. 0.93. 0.5. 0.43. 32.

(41) (三). 測驗方式. 本測驗方式採取看譜擊拍測驗,共分為三大部分,來瞭解學生的視譜能力。 第一部分為基礎視譜打擊,為四四拍題目,每題兩小節,學生需正確拍擊出試題 上所表示的音符題目。第二部分為自然打擊測驗,為四四拍題目,每題兩小節, 學生除了需正確拍擊出題目所示之音符之外,還必須注意拍擊音符所使用的手法, 如節拍以及手法完全正確,該題標示為正確,如其中一項錯誤,則該題標示為錯 誤。最後一部分為交替打擊測驗,題目格式皆同上一部分,但所使用的打擊手法 為交替打擊手法,測驗的正確與否也與上一部分的判定方法相同。 當測驗開始時,研究者會先給學生聽節拍器,在 BPM 為六十的速度下給予測 驗,每位學生在每題的答題機會為一次,試題答題正確該題獲得一分,但要是速 度、節奏、或者手法其中一項不正確,均判定為答錯。在進行測驗時,研究者會 在教室外,依序班級座號請學生出來受測,以避免其他還未受測學生,聽到或看 到測驗題目,使得測驗準確性受到影響。. (四)信度與效度建立 當測驗題目初稿完成後,與其他專家根據本研究教學內容與目標、對測驗之 架構以及內容,還有題目講解方法,提供意見作為之後修正的參考,以建立內容 效度,並確立內容之有效性,整理統整之後以修正過的題目進行預試,藉以統計 難度以及鑑別度。信度的建立則以 Cronbach α 係數來做檢驗信度,α值為 0.778, 顯示測驗具有內部一致性。. 33.

(42) 三、電腦輔助節奏教學滿意度調查表 (一)調查問卷內容 本『電腦輔助節奏教學滿意度調查表』只針對實驗組學生來實施,實驗組學生會 填寫一份由研究者所編製之紙筆式問卷,其內容見附錄 2,問卷內容總共有 14 題,包含設計、功能、興趣三方面,目的是藉此來瞭解學生對於使用過本系統之 後的反應,以及對本系統的學習滿意度 (二)填答選項與計分方式 問卷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形式,受試者填答的選項分為非常同意 4 分、同意 3 分、 不同意 2 分,以及非常不同意 1 分。填答之後所得之總分越高,則表示該填答者 對於電腦輔助節奏教學課程的滿意度越高。 (三)信度建立 本問卷的信度是求其內部一致性,經 Cronbach α 係數信度檢定,其α值為.758, 顯示問卷具有內部一致性。. 34.

(43) 第四節. 實驗過程. 為了解使用本系統後,對於學生的教學成效影響,實驗流程如圖3-15所示。實驗 先由視譜打擊測驗作為前測,經前測步驟後,分別對於實驗組及控制組用不同的 教學法做教學,結束教學後再進行後測,並且收集資料後分析。. 前測. 教學. 使用本練習系統. 使用傳統教學 法. 視譜打擊測驗. 視譜打擊測驗. 系統滿意度問卷. 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 圖 3-15 實驗流程圖. 35.

(44) 實施流程分述如下: (一) 前測:以台北市國小六年級的兩個班級學生作為受試者, 前測測得之 成績為『視譜打擊能力測驗』之得分,經過統計處理後,作為實驗教 學後的分析對照資料。 (二) 實進行實驗教學:實驗組的 28 位學生於電腦教室中進行,使用 3 週, 每週 1 節的課程來教學,而控制組於傳統教室中進行教學,教學時間 同實驗組,每節上課時間為 40 分鐘。 (三) 後測:實驗教學結束後,研究者再以『視譜打擊測驗』來評量經過實 驗教學後,受試者之成績,並與前測來進行統計跟資料處理。. 表 3-5 研究時程. 週次. 實驗組. 控制組. 第一週. 前測. 前測. 第二週. 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使用傳統講述教學. 第三週. 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使用傳統講述教學. 第四週. 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使用傳統講述教學. 第五週. 後測. 後測. 第五週. 系統滿意度調查表. 36.

(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主要目的為探討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對於學生在節奏視譜能力的影響,並 且呈現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進行結果之討論,來瞭解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對於使用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的反應。第一節為實驗結果,呈現學習成效結果與問卷分 析。第二節為討論,探討這些實驗結果。. 第一節. 實驗結果. 本研究將使用共變數分析實驗組以及控制組的成績,以前測成績作為共變數, 並且將後測的內容分為普通節奏打擊、自然打擊法以及交替打擊法等三個不同的 打擊法做討論,討論包含了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每個打擊法上的描述統計以及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來比較兩組學生,使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後,在三種打擊法上 的學習成效,其內容如下所列。 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前,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如表 4-1 所示。 表 4-1 節奏打擊成就測驗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60. 1. .60. .16. 誤差. 186.30. 52. 3.58. *p<.05 **p<.01. 37.

(46) 由表 4-1 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摘要表之結果的得知,p>.05,未達顯著水 準,表示兩組回歸線的斜率相同,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可繼續 進行分析。 (一)普通節奏打擊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普通節奏打擊分析之描述統計如表 4-2 所示,視譜打擊 成就測驗中的普通打擊項目,滿分為 4 分,包含原始成績與經過共變數分析調整 後之成績。普通打擊項目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4-3 所示,由表可以得知 F 值為 1.282,p=.263,未達.05 顯著水準,即實驗組在經過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後,在普 通節奏打擊上的學習成果並不顯著,後測成績沒有因為不同的實驗處理而有顯著 的差異存在。. 表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普通打擊項目分析之描述統計 變數. 組別. 共變數分析調整.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普通打擊. 實驗組. 前. 28. 3.00. 0.98. 後. 28. 3.03. 0.14. 前. 28. 2.85. 1.00. 後. 28. 2.81. 0.14. 控制組. 38.

(47) 表 4-3 普通視譜打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共變數(前測). 25.212. 1. 25.212. 47.356. 組別. .682. 1. .682. 1.282. 誤差. 28.217. 53. .532. *p<.05 **p<.01. (二)自然打擊法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打擊法分析之描述統計如表 4-4 所示,視譜打擊成 就測驗中的自然打擊項目,滿分為 4 分,包含原始成績與經過共變數分析調整後 之成績。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4-5 所示,由表可以得知 F 值為 5.279,p=.026, 達.05 顯著水準,代表有顯著差異,即實驗組在經過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後,其學 習成果優於控制組。 表 4-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打擊法分析之描述統計 變數. 組別. 共變數分析調整.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然打擊法. 實驗組. 前. 28. 3.53. 0.74. 後. 28. 3.59. 0.14. 前. 28. 3.17. 0.77. 後. 28. 3.11. 0.14. 控制組. 39.

(48) 表 4-5 自然打擊法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共變數(前測). 1.943. 1. 1.943. 3.535. 組別. 2.901. 1. 2.901. 5.279*. 誤差. 29.129. 53. .550. *p<.05 **p<.01. (三)交替打擊法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交替打擊法分析之描述統計如表 4-6 所示,視譜打擊成 就測驗中的交替打擊項目,滿分為 4 分,包含原始成績與經過共變數分析調整後 之成績。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4-7 所示,由表可以得知 F 值為 4.400,p=.041, 達.05 顯著水準,代表有顯著差異,即實驗組在經過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後,其學 習成果優於控制組。 表 4-6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交替打擊法分析之描述統計 變數. 組別. 共變數分析調整. 人數. 平均數. 交替打擊法. 實驗組. 前. 28. 3.285. 1.013. 後. 28. 3.28. .19. 前. 28. 2.714. 1.049. 後. 28. 2.71. .19. 控制組. 40. 標準差.

(49) 表 4-7 交替打擊法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共變數(前測). 1.419. 1. 1.419. 1.343. 組別. 4.650. 1. 4.650. 4.400*. 誤差. 56.009. 53. 1.057. *p<.05 **p<.01. (四) 視譜打擊成就測驗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整體的視譜打擊成就分析之描述統計如表 4-8 所示,視譜 打擊成就測驗中的交替打擊項目,滿分為 12 分,包含原始成績與經過共變 數分析調整後之成績。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4-9 所示,由表可以得知 F 值 為 8.014,p=.007,達.05 顯著水準,代表有顯著差異,即實驗組在經過電腦 輔助音樂教學後,其學習成果優於控制組。 表 4-8. 視譜打擊成就測驗分析之描述統計. 變數 視譜打擊. 組別. 共變數分析調整. 人數. 平均數. 實驗組. 前. 28. 9.82. 2.12. 後. 28. 10. .357. 前. 28. 8.75. 2.22. 後. 28. 8.56. .357. 控制組. 41. 標準差.

(50) 表 4-9. 視譜打擊成就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共變數(前測). 68.449. 1. 68.449. 19.409**. 組別. 28.263. 1. 28.263. 8.014**. 誤差. 186.909. 53. 3.527. *p<.05 **p<.01. 第二節. 滿意度分析. 本章主要呈現實驗與問卷調查所得到的結果,首先敘述受試者參與實驗的測 驗結果,並且說明 表 4-10 學習者對於系統使用滿意度 非常. 非常. 同意 同意% 不同意 不同意% % % 第一部分 軟體設計方面 1.我對這個軟體的整體畫面設計(色彩、圖片、 4 排版)覺得很滿意。. 20. 14.28 71.42. 2.程式中按鈕的位置非常明顯(功能選擇、畫面 選擇),讓我一看就知道要按哪裡。. 6. 17. 21.42 60.71. 3.我在點選按鈕時可以很容易點到,並且成功選 10 取我要的功能。. 16. 35.71 57.14. 42. 3. 1. 10.71. 3.57. 5. 0. 17.85. 0. 2. 0. 7.14. 0.

(51) 4.整體來說,我覺得這個軟體的操作方式算是容 易。 第二部分. 7. 18. 2. 1. 25. 64.28. 7.14. 3.57. 15. 2. 0. 7.14. 0. 1. 0. 3.57. 0. 6. 0. 21.42. 0. 功能方面. 5.在進行節奏視譜練習的時候,我可以因為音符 11 消失得知我的打擊點正確。. 39.28 53.57. 6.在進行節奏視譜練習的時候,我可以因為音符 12 沒有消失得知我的打擊點錯誤。. 42.85 53.57. 7.在進行節奏視譜練習的時候,節拍器可以幫助 10 我掌握節奏。. 12. 35.71 42.85. 8.程式中的基礎音符說明,有助於我認識音符。 10. 14. 4. 0. 50. 14.28. 0. 15. 1. 1. 39.28. 53.57. 3.57. 3.57. 8. 17. 2. 1. 28.57. 60.71. 7.14. 3.57. 9. 1. 32.14. 3.57. 6. 1. 21.42. 3.57. 5. 0. 17.85. 0. 6. 0. 21.42. 0. 35.71 9.程式中有播放音符示範功能,可以重複播放試 11 聽,有助於我認識音符。 10.整體來說,我覺得使用這套程式,有助於我 的節奏(視譜)能力。 第三部分. 15. 興趣方面. 11.使用這套程式來做節奏(視譜)練習,程式 的畫面能吸引我的興趣。. 3. 15. 10.74 53.57. 12.我會想要繼續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 2. 19. 7.14 67.85 13.我覺得使用這套程式來做練習很有趣。. 8. 15. 28.57 53.57 14.整體而言,我覺得使用套軟體來學習可以提 高我的學習興趣。. 6. 16. 21.42 57.17 43.

(52) 第三節. 討論. 本研究針對實驗結果加以討論,包含:(一)學生使用本系統之教學歷程, (二) 學生使用本系統之學習成效與分析,(三)學生對於本系統的滿意度調查。 (一) 學生使用本系統之教學歷程 實驗組所使用的系統於每次上課前,經由學校的網路分享,讓學生自行抓取, 由於程式已經是單一執行檔,所以不需要再經過任何安裝步驟,便可執行,在正 式使用前,先對學生講解如何操作系統,包含了此系統的各項功能初步說明、如 何選取各項功能、以及三種不同練習法的差別,當初步的說明結束後,如果學生 有不了解的,會讓學生針對系統說明不懂的地方發問,當學生了解系統的操作之 後,便開始介紹各種音符以及休止符所佔的時值,同時讓學生操作系統中的基礎 音符說明部分,並且播放音符的示範聲音,讓學生藉此了解這些音符的差別。 經過第一次課程的教學之後,學生應該對於課程所使用的音符以及休止符有所 瞭解。在第二次上課時,開始進入視譜打擊的部分,教師會先示範如何使用基礎 視譜練習的功能,以及如何選擇練習項目以及練習速度,當學生選擇完他們要練 習的題目,以及速度之後,便可以開始進行系統中的基礎視譜練習的功能,練習 在進行時,偵測軸會依照所選擇的節拍速度,移動到音符上時,此時便是打擊音 符的時機,學生可以藉由鍵盤按下對應的打擊鍵,來練習正確的打擊,但在練習 時會有一些狀況發生,例如少數學生有可能會因為操作按鍵的不熟悉,導致練習 無法順利進行,還有在之前課程的教學中對於音符的時值認識得還不夠清楚,使 得在練習中打擊點錯誤,這些因素都將會使學生感到挫折。教師在進行第二次教 學時,應利用時間再一次說明各種音符差異以及打擊的時間點,還有系統的操作 方式,避免上述情形發生。 44.

(53) 而系統中的雙手視譜練習部分,會在課程的第三週開始進行,課程目的為讓學 生練習在打擊樂器中的兩種不同打擊方法,分別為自然打擊法以及交替打擊法, 教師也會在課程開始時,針對兩種打擊方法做教學說明,讓學生了解打擊方法之 間的差異,在說明完畢之後,學生開始進行練習,而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整班統一由自然打擊法的項目開始練習,之後再進行交替打擊法的部分。在練習 中,學生常會因為新加入的打擊規則,而發生打點錯誤的情形,因為在新加入的 規則中,打擊必須依照打擊方法的規定,正確的使用左手或右手來進行打擊,而 不像之前的基礎打擊練習,只需要打擊點正確即可,老師在練習進行時,可以依 照學生練習的情況,來給與指導,並適時的提醒打擊法的差別。. (二) 學生使用本系統之學習成效與分析 本研究將探討學生在教學後之進步情形,其學習成效分析如下。. 1.. 視譜打擊成就測驗 在普通視譜打擊部分中,實驗組以及控制組學生間的學習成效,並沒有因為. 學習方法與過程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在自然打擊法以及交替打擊法的 項目中,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則出現顯著差異。原因在於普通視譜打擊部分,學 生進行實驗教學前,在音樂課就已經接受過相關的視譜課程,學生在認識音符上 已經有初步概念,學生也不太需要去顧慮打擊的方式,只需要照著拍點的位置來 做擊拍的動作,使得他們對於普通的視譜打擊練習比較能夠掌握,在測驗中也有 較平均的表現。. 45.

(54) 另外在自然打擊法與交替打擊法的部分,由於兩組學生的教學方式之差異,對 於依變項所造成的實驗處理效果顯著,實驗組學生表現在測驗的結果上優於控制 組的學生,對於兩種不同的打擊方式也較能表現出正確的打擊,代表使用電腦輔 助音樂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在學習打擊上的成效。 (三)學生對於本系統的滿意度調查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如附錄 2,希望能藉由問卷來瞭解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 統的受試者,在三次課程的實際使用後,受試者對於本練習系統的滿意程度。結 果如下。. 在問卷中的第一部份『軟體設計方面』主要為調查學生對於系統介面的滿意度, 大部分的學生皆對於軟體中畫面的排版、設計、功能選取感到滿意。此部份的第 二項目中,學生對於程式中的按鈕位置的滿意度,為此部分中滿意度較低著項目, 有 17.85%的學生不滿意按鈕的配置,認為對於他們要進行選取的動作時,按鈕 的位置較不明顯。. 問卷的第二部分『功能方面』 ,目的為調查系統所提供的練習功能以及示範功能, 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視譜打擊,而從學生在此部分中的填答得知,各項功能中 學生較為不滿意的功能為節拍器功能,所佔比例為 21.42%,他們認為節拍器並 不能幫助他們掌握節奏,另外也有 14.28%的學生認為,在音符的文字說明部分, 無法對他們認識音符有幫助,但整體來說,學生認為此套系統可以幫助他們學習 視譜打擊的項目中,非常同意之人數佔了 28.57%,同意的人數也佔了 60.71%, 顯示此套系統的功能獲得學生認同。. 46.

(55) 在問卷中的第 11~14 題,為對學生在興趣方面的調查,在第一項目中,學生對於 系統畫面的滿意度較低,有 32.14%的學生認為系統的畫面沒辦法吸引他們,並 且也有 3.57%的學生認為,系統的畫面完全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但在 14 題的 答題中,有 57.17%的學生認為整體而言,此套系統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並且另外有 21.42%的學生,完全認同此系統可以引起他們在學習視譜打擊上的 興趣。. 47.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對於學生視譜打擊能力的學習成 效影響,以及瞭解使用者對於研究者自行設計之系統的滿意度。本章將會在第一 節依照本研究的實驗結果來做出結論,第二節則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建議以及 改進.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使用研究者自行設計之系統來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的教學方 向以視譜打擊為主軸,期望提升國小學童在學習視譜打擊上的學習成效,透過電 腦輔助音樂教學,讓學生在音樂打擊領域學習得更為順利。 實驗組透過系統進行電腦輔助音樂教學後,實驗組學生於基礎視譜打擊項目 中,並沒有在學習成效上與傳統式教學法產生顯著差異,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生對 於基礎音符已經相當熟悉度,無論是使用傳統式教學方法,或者電腦輔助音樂教 學,兩組學生之進步幅度都不大。但實驗組學生於自然打擊法項目以及交替打擊 法項目中,測驗結果皆優於控制組學生,代表在視譜打擊教學中,電腦輔助音樂 教學比起傳統式教學法,較能提升學生在打擊方面上學習的效率,讓學生更熟悉 不同打擊法之間的差異,學生在學習時如能搭配電腦輔助練習,可以讓學習更有 效率,學習成果更為進步,因此使用研究者自行設計之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系統, 確實能夠提升學生在學習打擊的成效。. 48.

(57) 系統滿意度部分,實驗組學生對本研究所設計的視譜打擊練習系統持正向看 法,除了對系統介面感到容易操作之外,對於各項功能如打點判斷、示範、說明 也都相當認同,另外也對於在使用系統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表示同意, 願意再繼續使用電腦輔助教學系統,顯示本系統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正面的影 響。.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利用上述結果,分別從教師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法,未來教學應用 與後續研究這三點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對教師在教學上與學生之學習有所幫助。 (一)使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之建議 利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確實能夠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但是在實際教學情況, 以及運用上,建議應注意下列三項。 1. 掌握學生使用情形. 使用電腦輔助教學時,教師應掌握學生在課堂上的使用情形,避免學 生在課堂中因為使用電腦的緣故而分心,學生常在接觸電腦之後,便想 開啟電腦上與課程不相關的程式,例如開啟網頁瀏覽器或者作業系統中 內建之小遊戲,教師如無法控制學生的電腦畫面,那麼在課程開始前應 先對學生進行教導及叮嚀。 在開始使用練習系統後,教師需注意學生是否因為對於系統的不熟悉, 而造成學習上的困擾,雖然在實驗組學生中,所有學生均具備有操作電 腦的能力與經驗,但在使用一個新系統的情況下,還是有少部分的學生 會因為不熟悉,導致在練習時出現困難,而模糊了練習的焦點。 49.

(58) 2. 系統功能的改善 經過學生的滿意度問卷調查之後,有 21.42%的學生對於系統中節拍器 功能表示不滿意,在滿意度上不如其他功能,所以在節拍器功能方面, 應需要再多考量搭配練習的時機,並且往後可再改進節拍器功能,例如 增加直接微調節拍器速度的功能,以及提供不同節拍點之提示音,讓學 生可以依照自己的練習情況來使用節拍器。. 另外本系統在畫面呈現上,從學生的意見看來也無法獲得全部的認同, 在滿意度調查當中,認為畫面無法吸引他們的人數總共佔了 35.71%,顯 示本系統表現出的畫面較不受到學生喜愛。而系統在原本的設計中,因 考量到學習視譜打擊時,如畫面呈現出過多的聲光效果,將會干擾到學 生在視譜上的練習,但電腦輔助教學原本便是期望能藉由多媒體的優勢 來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因此透過本研究之結果,建議往後在電腦 輔助音樂教材上的畫面設計,應當有所取捨,兼顧趣味性以及可用性, 在不會干擾到學生學習,讓學生專心的情況下,使其聲光效果能夠吸引 到學生目光,提高學習意願。. 3. 系統內容的擴增 本練習系統可以供學生選擇練習的音符種類包含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等國小常用之音符,但在實際的樂譜中,還有其 他種類未包含在其中,例如各類奇數音符,如三連音、五連音、七連音 等較少見之音符,在之後也可納入系統的練習題型中,來增加學生在練 習中的打擊類型。. 50.

(59) 而本研究所建立的練習系統是以打擊為練習主軸,因此內容包含了基 礎視譜以及打擊法之練習,但系統中偵測判定軸的判定方式,也可運用 在不同的樂器練習上,未來研究能針對如長笛、鋼琴等樂器使用時間偵 測軸判定來發展練習系統,對於學童在不同樂器上的學習也應有所幫助, 如有足夠之硬體資源,也可將練習系統擴充為支援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樂器數位介面)樂器(如 MIDI 鍵盤、MIDI 打 點版)的輸入來作為控制方法,如此便可更加貼近使用真實樂器的練習 情況,更能提升學生在練習上的成效。. 51.

(60) 參考文獻 朱宗慶(1984)。節奏樂器基礎。臺中:藝青。 朱則剛、張霄亭(民 87)。教學媒體。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友文(2003)。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高雄師大學報,15,567~592。 洪榮昭、劉明洲 (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師大書 苑。 梁廣程、潘永璋(1994)。樂器法手冊。臺北:世界文物。 郭乃惇(民 85)。電腦音樂理論與實踐。臺北:樂韻。 郭美女(1998) 。基礎的音樂教育-節奏教學。國教之聲,32 卷 1 期頁 8-14。 陳玉玫(民 91)。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探討期刊論文。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泉(2000)。音樂基礎訓練教學研究講義。未出版。 曾善美 (2009)。音樂教育科技歷史發展之回顧與再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33 期, 397-424 頁。 游惠美(1997)。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法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輔助教 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楊淑茹(民 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學自製教具之實徵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麗雪(民 92)。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樹浯(1977)。小鼓奏法研究。台北市:廖樹浯。 劉添珍(1982)。鼓號樂隊組興表演。台北市:天同。 蔡盛通(2003)。台北市:五南。 鄭世文(譯)(1993)。K.Wollitiz 著。木笛實用手冊。台北:世界文物。 錢萬輝(1979)。西洋樂器研究(樂器法)。台北市:天同。 蘇金輝 (2010)。從音樂創作的發展探討數位音樂在教學上的實踐。台灣科 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報,Vol. 6,頁 85-107。 饒桂香(民 9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探究與應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 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研習教材手冊,頁 258-274。 Bagui, S. (1998) Reasons for increased learning using multimed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Vol. 7(1), 3-18. Bowyer, D. (2003).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philosophy embedded in pract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52.

(61) Campbell, P. S., & Scott-Kassner,C. (1994). Music in childhood: From preschool through the elementary grades. New York: Schirmer.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Fober, D., Letz, S., & Orlarey, Y. (2007). VEMUS-Feedback and groupware technologies for music instrument learning. In H. Spyridis,A. Georgaki, C. Anagnostopoulou & G. Kouroupetroglou (Ed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pp.117-123). Lefkada, Greece. Gembris,H.,& Davidson,J.(2002).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in musical development. In R.Parncutt& G.E. McPherson(Eds.),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musical performance(17-3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rbris(2002).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onhard, C. (1999). A challenge for change in music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Journal, 86, 40-44. Percival, G., Wang, Y., & Tzanetakis, G. (2007). Effective use of multimedia for computer-assisted musical instrument tutoring. In F. Friedland, W. Hürst & L. Knippin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Multimedia Education (EMME) (pp.67-76). Bavaria,Germany. Radocy, R. E., & Boyle, J. D. (2003).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4r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Riechen, D. (1992).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percep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design, (pp. 319-338). Yin, J., Wang, Y., & Hsu, D. (2005). Digital violin tutor: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beginning violin learners. In H. J. Zhang, T. S. Chua, R. Steinmetz, M. S. Kankanhalli & L. Wilcox (Ed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pp. 976–985). Hilton, Singapore.. 53.

(62) 54.

(63) 附錄一 視譜打擊測驗卷. 55.

(64) 56.

(65) 57.

(66) 附錄 2.電腦輔助音樂教學滿意度調查表. 同學你(妳)好:透過電腦輔助節奏教學之後,為了解同學們對本系統的滿意度, 所以以下問題請你(妳)只要視自己情況填上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即可,它們並沒有 正確答案,也不會列入成績計算,請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適切的回答,並在□內打勾。 作答時如遇有任何問題,請隨時舉手發問。謝謝你(妳)。 姓名:____________ 對電腦輔助節 奏教學系統的. 非常同意. 座號:______ 同意. 班級:_________.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敘述 第一部分. 軟體設計方面. 1.我對這個軟 體的整體畫面. □. □. □. □. 2.程式中按鈕 的位置非常明 顯(功能選擇、 畫面選擇),讓 我一看就知道 要按哪裡。. □. □. □. □. 3.我在點選按 鈕時可以很容 易點到,並且成 功選取我要的 功能。. □. □. □. □. 4.整體來說,我 覺得這個軟體 的操作方式算. □. □. □. □. 設計(色彩、圖 片、排版)覺得 很滿意。. 是容易。 5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ree uniform random numbers are used, the first one determines which BxDF to be sampled and then sample that BxDF using the other two random numbers.. Sampling

Output : For each test case, output the maximum distance increment caused by the detour-critical edge of the given shortest path in one line.... We use A[i] to denote the ith element

(2)Ask each group to turn to different page and discuss the picture of that page.. (3)Give groups a topic, such as weather, idols,

Write the following problem on the board: “What is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rectangle that can be inscribed in a circle of radius 4?” Have one half of the class try to solve this

In Case 1, we first deflate the zero eigenvalues to infinity and then apply the JD method to the deflated system to locate a small group of positive eigenvalues (15-20

Text A.. The activities that follow on p. 14-18 are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how teachers can use “scaffolding strategies”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when using print media

When Wasan mathematicians propose mathematics problems,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activiti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They construct Jutsu using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