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之母職形象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之母職形象探討"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雅容 博士

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之母職形象探討

研 究 生:傅曉恩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謝誌

「築夢踏實」,感謝三年來許多人的協助與支持。 首先,謝謝雅容老師的指導,使得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同時,謝謝口試委員 傅秀媚博士與張秀玉博士撥冗審查我的論文,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得本論文 更趨完善。 其次,謝謝接受我訪問的六位家長,因為有你們的母職經驗分享,才能勾勒 出本論文之母職形象。 另外,謝謝在早期療育研究所的求學與論文寫作過程中,陪伴我一起努力過 的同學們,雅靜、玉麗、芬玲、美枝、美雪、惠雯、香里、長祿、素翠、家綺、 瑞鑾、廣文、雅伶、雯玲、羿炘、雅惠、育菁。 最後,謝謝我最迷人的老公、婆婆、娘家爸媽以及宛玲、佩芬、曉萍、培琦 的支持與鼓勵,因為有你們的協助家務與照顧孩子,讓我得以完成學業。謝謝曉 慧、怡雯在論文寫作上的鼎力相助。謝謝秉桓、昀芷兩位寶貝,常常為媽媽「加 加油」。 謝謝大家,認識你們真好。願大家平安喜樂一輩子~ 曉恩 二○一○年七月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特殊需求幼兒媽媽投入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職工作所呈現之 母職形象。研究者以符號互動論為研究架構,邀請六位南投縣特殊需求幼兒媽 媽共同參與研究,並以訪談方式進行研究資料的收集。最後,依訪談內容做分析 與討論。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特殊需求幼兒母親的主觀經驗: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母親成為照顧特殊 需求幼兒的主要人物。而且,特殊需求幼兒母親隨著特殊需求幼兒之不同障礙類 別與障礙程度而有不同的因應方式。 二、受訪者對一般幼兒之母職工作看法:每個人都可以取代一般幼兒的母親 的母職工作,照顧孩子的生活與送孩子補習、學才藝。然而,特殊需求幼兒對母 親的依賴卻無可取代。 三、從與他人的互動看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職工作:1.與家庭成員的互動,具 明顯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教導」學習面對特殊需求幼兒的技巧;疑似特殊需求 幼兒的家人往往成為特殊需求幼兒母親帶孩子接受「早期療育」的阻力。2.與專 業人員的互動,專業人員提供特殊需求幼兒母親正式支持的力量。3.與他人的互 動,目前的社會環境對特殊需求幼兒越來越友善,包括立法、教育資訊等。 依據上述之發現,研究者從早期療育實務工作者、特殊需求照顧者相關服務 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母職、母職形象、符號互動論

(4)

An Exploration on mothering-image for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mothering-image for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he framework in this study was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 qual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 and six mothers as interviewers. The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mothers are key persons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ldren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labor division of gender. And they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by themselves.

2. When interviewers compare with other mothers whose children are normal, they may feel un-replaceable about their motherhood. 3.The viewpoint on mothering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the aspect of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1) mo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mothers who have the children with significant special needs taught the families skills to take care of them. (2) mothers and the professionals: the professionals offer the mothers who have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he formal system information.(3) mothers and others: the current community is more friendly, including

legislations,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so 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s, the relevant services of

(5)

caregivers and further studies in the future.

(6)

目 次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次………Ⅷ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符號互動論的概念及相關實證研究...11

第二節 母職之相關論述與台灣社會母職的實證研究...16

第三節 育有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的處境...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與資料蒐集...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信效度...25

(7)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的省思...33

第四節 研究場域的背景與資源使用的限制...35

第四章

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之母職形象分析

第一節 特殊需求幼兒母親的主觀經驗...43

第二節 受訪者對一般幼兒之母職工作的看法...63

第三節 從與他人的互動中看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職工作....72

第四節 特殊需求幼兒母親的母職形象...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4

第三節 未來研究...96

(8)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97

貳、英文部分...104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107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09

附錄三 受訪者資源取得相關地理位置圖...110

(9)

表 次

表 3-1 受訪者訪談時間表...26

表 3-2 本研究受訪者基本資料表...29

表 3-3 本研究受訪者之先生的基本資料表...29

表 3-4 本研究受訪者之特殊需求幼兒的基本資料表...30

表 3-5 受訪者目前使用教育、醫療復健、社會福利資源的情形...40

表 3-6 受訪者資源使用限制...41

(10)

第一章 緒論

前言

「不論有多少位專業人員來教導特殊兒童,其影響之程度,仍不及特殊兒童 之父母親對其孩子的影響。」 ~Bascalia(1975) 子女的出生,使得一對夫妻發展成為一個家庭,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社 會地位,他們的身份不僅僅是夫妻,同時也是孩子的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長 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提供孩子成長和發育所需的慈愛、注意和保護, 例如嬰兒期間的餵哺、啼哭…,父母常常得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同年紀 的孩子通常有著不同的特質,養育的需要並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削減,只是 轉換成不同的形式,因此,父母永遠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並從中尋求安慰與 安全感。學齡前的孩子大多依附家庭而生活,通常父母親在療育中扮演的角 色:經由諮詢取得適當的資源及支援,以及經由早療單位服務人員的指導而 對嬰幼兒直接進行教育與復健,所以,父母親是給予特殊需求幼兒最大幫助 的人,也是最重要的影響人。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的的母職形象。第一章緒論,分以 下四節來說明,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問題與目的、名詞解釋與研究的重要 性。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大多數的父母選擇生育孩子都有許多的理由,包含傳宗接代、豐富生活 意義,以及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陽琪、陽琬,1995)。新生命的出生常為一 個家庭帶來喜悅與希望,父母親希望他(她)聰明、健康與人見人愛,然而, 當父母觀察到孩子的發展和其他同齡的孩子有明顯差異時,對父母親是一種 壓力,也是一種威脅,他們必須面對養育特殊需求幼兒的失落感與震驚、否 認、生氣、沮喪、罪惡感、接納等情緒反應及其調適的歷程(何華國,2006; 吳美姝,2007)。 近年來,特殊需求幼兒的健康照護呈現多元化的需求:醫療、教育與社 會福利,以對特殊需求幼兒提供持續性與系統性的服務。根據教育部特殊教 育通報網(2009)之「98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顯示, 學前階段之學生人數為9398人,這意味著整個社會可能有9398個家庭的成員 要面臨特殊需求幼兒長期照護的挑戰,包含不同的療育、每天持續的照顧、 預後的不確定感等,這些擔負起照顧工作的人大多為特殊需求幼兒的父母親 (王慧儀、鐘育志,2000)。 研究者藉著學前教育工作的平臺,有許多的機會接觸學前的特殊需求幼 兒與其家長。從我的工作經驗中發現,家長對孩子發展的認知可能會影響其 帶孩子的方式,例如:家長否認孩子可能為發展遲緩兒,認為孩子說話口齒 不清楚,只是「大雞慢啼」;或者家長不了解特殊需求幼兒的發展特徵,認為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只是「母親沒為孩子做個別的認知教導」;或者家長 害怕被貼「標籤」、被人背後指指點點;或者家長不知道如何尋求協助,以幫 助孩子的發展;或者家長完全代勞孩子生活自理的事務,他們認為孩子年紀 小、動作慢,等孩子長大了就會自己動手做。除此之外,我也發現大部分的 家長仍然遵循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即女性為孩子的主要 照顧者,男性多半僅扮演經濟賺取者的角色。據此,研究者經常看著特殊需 求幼兒的女性照顧者,除了照顧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同時,母親也成為參

(12)

與孩子療育與恢復健康狀況的靈魂人物。例如,許素彬(2008)以分層抽樣 的方式,針對台灣二十四個縣市九十三年度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與個管員 夥伴關係成效之影響,結果指出近六成的母親的職業為家管,顯示孩子的主 要照顧者以母親居多;陳俞君(2006)的研究也發現特殊需求幼兒母親認為 親子互動對特殊需求幼兒的各項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認知、情緒、 社會和身體動作發展方面。 基於上述的討論,本研究將關注的焦點放置於育有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 之母職形象議題。

(1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張秀玉、傅秀媚、林巾凱、劉芷瑩、吳淑亭(2008)以分層抽樣的方式, 針對台灣六個縣市在早期療育服務滿意度的研究指出,有近八成的兒童其主 要照顧者為母親。即「照顧者」等同於「母親」,研究者認為特殊需求幼兒 的母親努力參與療育工作可能是受到傳統文化之影響,或者可能是想建立「好 母親」的母職形象,以減低自身對孩子損傷的愧疚感與罪惡感,或者可能是 想澄清自己的生命價值,以擺脫社會對母親之失職與無福報的刻版印象。在 父權文化之下,「母親」等同於「母職」,女性總在肯定母職的前提下,調 整策略找出維繫母職與女性主體的平衡點(潘淑滿,2005)。所以,想藉此 研究機會了解任教場閾內的特殊需求幼兒母親在生活中的母職經驗。爰此, 本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是:育有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透過自身投入母職工作, 所呈現的母職形象為何? 本研究所指稱的「母職形象」,是母親個人根據照顧孩子的生活經驗來評 價自己,並從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中,覺知自己的意念、情感和 行為,以形成對自己整體的主觀評價,並調整、改變對自我的認知,這包含 過去的家庭生活經驗、對目前母親職責的實踐,也包含別人如何看待她從事 母職工作的看法。因此,為回應本研究問題,研究者企圖以符號互動論 (symbolic interactionism)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即是他們著重日常行為, 強調溝通和互動的重要性。本研究採用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934) 探討社會互動的三項基本前提(Blumer, 1969/1986),分別為:一、人們針 對眼前事物(things)採取行動乃因這些事物對他們有意義。二、我們觀察 其他人如何回應事物(社會互動)而知道他們的意義。三、持續互動的結果, 我們用來與別人交往的聲音、手勢、表情、及體態等獲得符號的意義(引自 林瑞穗,2004:89)。簡言之,符號互動論者從微觀的角度探討個體在社會中 的角色,個體的行為深受情境與經驗的影響,因此,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情 會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對相同的事情也可能會有不同

(14)

的看法。所以,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 一、希望透過母親從自身與孩子的互動中,呈現受訪者對照顧特殊需求幼兒 之母職工作的主觀感受。 二、特殊需求幼兒母親之母職工作是否不同於一般幼兒之母職工作,呈現受 訪者對他人照顧正常幼兒之母職工作的看法。 三、希望透過母親從自身與他人的互動中,呈現受訪者對照顧特殊需求幼兒 之母職工作的意義。 四、結合前三項之討論,勾勒出為人母親所表徵的意象。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幾個重要名詞解釋,分述如下: 一、特殊需求幼兒 根據「特殊教育法」(2004)第三條規定「身心障礙,係指因生理或心 理之顯著障礙,致需特殊教育和相關特殊教育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其包含: 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 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及其他顯著障礙等12類別。」; 又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六條指出「發展遲緩兒童,係指在 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 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 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經評估為發展遲緩兒童,每年至少應再評估一次。」 本研究所指「特殊需求幼兒」,是指三歲到六歲疑似發展遲緩幼兒,或 持有發展遲緩證明書之幼兒,或有身心障礙手冊之幼兒,目前就讀幼托園所。 二、母職 女性成為母親之後,即在家庭中佔有一定地位。邱育芳(1995)認為母 職是一種角色、功能,也是一種職務。母職是社會建構的一組活動和關係, 是女性在成為母親後一切與身為一個母親有關的經驗,包括有生育、撫養、 教育、照顧、看護、工作與生活(莊永佳,1999;李佳音,2002;王光宗, 2004)。在社會環境約定俗成的形塑下,母親被期待能付出自己全部的心力, 去妥善照顧孩子、先生,甚至整個家庭,同時稱職地扮演家庭情感支持者的 角色。因此,母職的內涵及任務深受社會環境所影響,是一連串被社會所認 同的行為、規範與意識型態(張瀞文,1997),也可以是指女性在日常生活 中所擔負的責任(潘淑滿,2005)。當社會情境改變,則母職的觀點也會透 過協商對話活動,被彈性調整(劉惠琴,2000)。所以,在家庭中,特殊需 求幼兒的母親必須調整自己以符合社會環境的期許,這一切的努力都可稱為 母職經驗。

(16)

本研究將「母職」定義為一切與其母親身分有關的經驗包括生育、教育、 養育、看護、生活與社會人際互動關係的體驗。 三、母職形象 研究者採用自我形象來界定母職形象,「形象」是指人們以自己的生活 經驗做為基礎,再結合主觀情意與外在形象而形成對某個領域的意象(郭重 吉、蔣佳玲,1995);而「自我」則是由個人對身體、能力、他人、家庭、 團體、社會價值、生活目標及社會結構等的態度組成(郭為藩,1996)。因 此,自我形象(image)是一種自我概念,是瞭解個人的重要線索。 自我形象的形成與發展是主觀的產物,在過去的研究都以「自我概念」 來解釋自我形象。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 能力、興趣、慾望的瞭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 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黃德祥,1994;張春興,1996)。個 體會根據生活經驗來評價自己,並從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中,覺 知自己的意念、情感與行為,形成對自己整體的主觀評價,並調整與改變對 自我的認知。 本研究將「母職形象」定義為特殊需求幼兒母親在照顧特殊需求幼兒的 主觀感受,與其在執行母職工作時,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環境間的關係和經 驗。

(17)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者將研究的重要性,簡述如下: ㄧ、從孩子方面而言: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與家庭是不可分離的,父母的言行舉止、價值觀、 生活習慣或各項認知,都會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所以,身為人父人 母者,能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及親子關係是極為重要的。 親職的任務包含生育、養育、教育,以及工具性及情感性的功能,如對 兒童生理上的了解與照護、對其情感上的支持、對孩子的管教,與自身為人 父母的承諾等。所以,對特殊需求幼兒而言,親職功能不僅影響著兒童生理 及心理上的各項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早期療育的過程與結果。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孩子的行為態度深受父母的影響,而孩 子的行為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的形象。因此,當特殊需求幼兒的母 職工作偏重於母親時,孩子的行為態度也就深受其母親的影響,並且從孩子 的行為映照出母親的自我形象。雖然,特殊需求幼兒的自我概念通常來自於 周遭人對他們的反應,與社會對他們的看法,但研究者認為母親對特殊需求 幼兒的教養態度,才是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我,並適當的回應他人和社會。 據此,研究者認為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親除了生育、養育工作之外,她應該要 自我審視並正視其母職形象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以協助特殊需求幼兒的發展 與成長。 二、從社會支持方面而言: 社會支持是指個人主觀感受到支持的作用,意即個人透過人際關係的交 流互動,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愛與關懷,以及他人對自己行為與價值觀的認 同和肯定,而給予協助。社會支持依其來源可分為兩大支持系統:1.非正式 支持系統,通常是指家人、親朋好友、鄰居或同事等認識的人,給予個人日 常生活或情緒上的支持或協助。2.正式支持系統,是藉由組織的特質與目標 來提升個人的福利,包含政府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宗教團體或社會團體,

(18)

例如:早療中心、復健中心等。除此之外,社會支持內容也可歸納為三種類 型:1.工具性支持,是個人在實質上接受到的幫助,例如提供物質與經濟上 的協助,或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援,以及實際照顧之協助和家事協助等。2.訊 息性支持,是提供個人想法或意見以利個人運用以解決問題,包括指導、建 議或回饋等。3.情緒性支持,是指個人可從他人得到關心或傾訴,包括正向 的情感表達及肯定的讚賞,例如,信任、關心、尊敬、讚賞。 當一般正常兒童的母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上瓶頸時,常常需要藉助 外力他人的協幫助以渡過難題,這些外力他人協助包含長輩、親朋好友、街 坊鄰居的經驗談或報章雜誌等,然而,面對養育特殊需求幼兒所帶來的困擾, 對母親的幫助為何呢?研究者整理幾篇文獻(Mahoney、 O'Sullivan& Dennebaum,1990;王天苗,1993;陳凱琳,2000;吳佳賢,2002)後發現, 特殊需求幼兒母親最需要的正式支持系統來源分別是老師、社工老師、治療 師,與醫師,以提供訊息性支持為主,如家庭指導、臨托、教育與復健的訊 息,及其非正式支持系統方面,以配偶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其次為兄弟姊 妹、其他特殊需求幼兒的家屬、祖(外祖)父母,以提供情緒性支持為主, 並提供日常生活相關事宜的支持。 以少年天使-肯尼為例,母親認為失去雙腿的肯尼還小,就很自然的幫肯 尼打理一切,父親希望母親盡量讓肯尼獨立,母親總是偷偷的幫忙肯尼,直 到醫師明白地指出母親偷偷幫忙肯尼的行為與態度,將會造成肯尼未來生活 的限制,母親經過一番省思,終於放手「讓肯尼凡事自己做」(李家純,2001)。 當肯尼的母親忽略其對母親職責做省思的時候,醫療人員告知他並協助他, 使他勇於面對孩子的殘缺,自省其母親職責,讓孩子凡事自己動手做,而使 得肯尼雖然失去雙腿,卻能夠善用雙手處理自己身邊的事務。因此,當特殊 需求幼兒母親需要支持系統的時候,應使得特殊需求幼兒母親能從支持系統 中得著照顧特殊需求幼兒的力量,並且冷靜的面對這份長期的照護工作、接 受這份長期的照護工作、處理這份長期的照護工作。

(19)

三、從母親方面而言: 任何新生兒的誕生,都會造成家庭結構與動力的改變,包括家庭生活方 式、經濟狀況等等,當家中出現特殊需求幼兒時,母親需要對特殊需求幼兒 的障礙類別與障礙程度所帶來的照顧模式,投入更多的照顧心力與時間,例 如:復建訓練、醫療、教育、經濟與孩子的未來。洪惠芬(2008)的研究指 出,提供「依賴者」所需要的照顧服務是任何一個人作為照顧者必須要承擔 的道德責任,當「照顧者」在履行他對「依賴者」的道德責任時,她自身的 需要、以及他對自己人生的計畫將會因而受到的擱置與限制。於是,當母親 像顆陀螺般的隨著孩子轉呀轉時,這些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職」工作是其沉 重的負荷?還是甜蜜的負荷?或者有其他的意義。據此,本研究希望透過特 殊需求幼兒母親對其「母職」的述說,進而呈現其多元豐富的母職形象。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能深入了解特殊需求幼兒母親的母職形象,本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 為「符號互動論的概念及相關實證研究」;第二節「母職之相關論述與台灣社 會母職的實證研究」;第三節「育有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的生活樣貌」。

第一節 符號互動論的概念及相關實證研究

一、符號互動論 在社會學理論中,符號互動論是最主要的微觀理論架構,此派理論聚焦 於個人的互動模式。此派學者雖然承認大型社會結構的存在,但是,他們也 指出,社會是由日常生活中一起互動的人們而產生(Stolley, 2005)。其運 用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在互動過程中以符號(如:語言、文字、 手勢、表情..等)來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符號的意義隨個人與情境脈絡, 而有不同的詮釋,並從中解釋產生與之相呼應的結果(王雅玄、陳幸仁, 1998)。有關符號互動論,僅就以下的理論敘述之:

布魯默(Herbert Blumer, 1937)在<人與社會>(Man and Society)一 書中提出符號互動論,並對該理論做最簡潔的論述:1、人類對待事物的行為 係以此等事情對他們意義為基礎;2、這些意義乃是人類社會互動的產物;3、 透過每個個人用來處理各自所遇到的符號的詮釋過程,這些意義得到修正與 運用;上述三個基本前提可作為瞭解符號互動論的入門基礎(引自周雅容, 1996:78)。符號姿勢的意義遠超越動作本身。例如,握手是西方社會問候 的符號姿勢。握手所表達的意義超過手指和手掌的相互抓住,它表示雙方共 同理解社會互動正在開始;若不接受握手表示不願意互動,並希望保持社會 距離,如此共享符號的意義,可使日常社會互動有秩序和可預測。 因為同一符號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有不同的意義,因此獲得共享的符號

(21)

意義並不容易。例如:在等著上公車時,你瞪著擠到你前面的人,你的臉龐 可能被詮釋為生氣的樣子;但是,當你瞪著走過教室走廊的異性時,你的臉 龐可能被解讀為充滿被異性吸引的興趣(引自林瑞穗,2004:89)。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 1934)主張詮釋符號信息有賴於我們採取別人角色的能力。 角色取得指涉想像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判斷他如何思考和感覺,以及預測 他進一步的行動。角色取得是全然了解別人想要表達的意義之重要部分。角 色取得有助於我們按別人的意思說話和行動,在大多數的社會互動中,我們 對他人的言行快速的排練幾次回應的方式,然後挑選可能達成最好或最接近 目標的回應方式(引自林瑞穗,2004:92),這種過程就是符號互動論的解 釋、分析與反應的現象。 另一個中心概念就是扮演他人角色(或角色採取)。我們想像他人的觀念 如何?而後將此想像來的化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也就是,把自己看作是他人, 依照我們的想像力扮演那人角色,即「把自己放在他人立場上」,很類似於: 如果我是那個人我會怎麼辦,因為只有這樣,我們能了解他人的立場是什麼? 為什麼他會那麼做?有了這種想像力,我們將依此修正我們的行為,協調互 動。符號互動論者認為這種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是人與人合作的基礎,是與 人和平相處的基礎,使得我們能順利週轉在複雜的社會互動關係之中。從符 號互動論的立場來看,社會只不過是一群以符號來互動的人群。這些人相互 溝通,一同合作,尊重對方,並且共同發展出一套大家遵守的觀念和法則。 簡單的來說:個人影響社會,社會也影響個人;個人創造社會,社會也創造 個人,兩者不可分割(引自陳月娥,2007:44)。 總之,符號互動論的主要概念包括:符號、自我、情境定義以及扮演他 人的角色。行動者會根據自己的目的與對他人行動的了解,修正個人行動的 方針;也就是說,個體所表現行為,是綜合個體的自我體會、與他人互動所

(22)

得的意義,以及其他個體對周遭環境的互動。 二、相關實證研究 莊竣博(2000)以實用主義與符號互動論為後設理論的分析框架,與紮 根理論研究法,用以表達對此生育了發展遲緩兒童之母親的孩童概念及其家 庭關係現象場下的實質理論運作形式。研究者從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的三項 基本前提:意義、社會互動、詮釋過程探討生育了發展遲緩兒童的母親如何 對於自身、他人、社會關係與環境及其行為的進行理解和詮釋。 徐宗國(2001)以符號互動論研究男護士詮釋他們的工作經驗、適應、 生存與開拓發展,以及他們加入一個原屬女人的工作世界可能帶來的影響。 研究者將行動者(男護士)在環境中的適應策略及結果視為研究重點,因此, 在研究過程中特別留意男護士所處的大環境以及其立即的情境特色,研究結 果發現護士的工作原型是「溝通、協調」,而男護士的適應策略為「男性化 情境管理」、「對護理的重新定義」並積極倡言男護士的男性氣質及男性身 份的優勢為自己在一個原屬於女人的工作環境找到貢獻的空間。 黃宗堅(2006)以符號互動論研究家人間的關係,其意涵與應用觀點分 別為:不同的家庭成員對家人的關係可能各有所解讀,家人觀點對家人關係 理解的一致性或差異性,呼應符號互動論假設中的「研究者必須根據行動者 的意義來理解人類的行為」,也就是家庭中的不同的成員和家庭外的觀察者, 都是各自從他們主觀的認知經驗中反映他們對家庭的看法。再者,從符號互 動論的「行動者主觀界定了脈絡和情境,並且在其中建構其意義」來看,原 本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溝通媒介,如以西方文化所設計的量表,這些向度 應用於台灣社會的家庭系統,其建構的意義與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此外, 就「個體擁有心靈」的理論假設而言,重視個體本身對家人關係可是交互影 響或互為因果的。因此,符號互動論強調人類行為深受經驗與情境的影響,

(23)

個人行為是其心理狀態與外在社會價值兩者互動的結果;同一個問題,所處 的情境脈絡不同、詮釋的角度不同,其互動的結果就會不同;人類除了被動 處理訊息,與接受外在環境或他人的影響之外,也能主動對訊息或外在影響 產生回應。 羅晴云(2008)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瞭解女性志願役士兵加入部隊的 動機,並詮釋她們在部隊的角色。本研究除了上述觀點,同時使用性別角色 理論分析女兵在男性優勢的傳統職場中所面臨到的衝擊,以及女性志願役士 兵如何解讀軍隊組織與男性軍人所傳遞的符號的方式與詮釋其符號所代表的 意義。 由於,符號互動論者認為,社會是由一群互動中的個人所組成,個人的 互動行為會依情境的改變而不斷的修改和調整,因此,特殊需求幼兒母親透 過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對於社會文化所賦予的「符號」予以主觀意義的詮釋、 並給予情境定義,在不斷詮釋與反應的過程中,修改和調整個人的行為並形 塑其母職經驗(蔡文輝,1989)。 綜觀上述,特殊需求幼兒母親對自身母職的觀點,在某一種情境下可能 呈現某種詮釋;但是,在另一種情境下,其詮釋可能會有所改變,這些改變 是來自其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以應付當時的情境。這些逐漸內化的過程, 並透過其他成員對特殊需求幼兒照顧者角色的期待,建構了特殊需求幼兒母 親之「母職形象」。 三、研究者運用符號互動論的方式 人類不能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人類必須要與他人互動並從中學習各種 符號、生活規範以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個人會思考他 人對自己的期待,也會期待他人對自己進行思考、感受和反應,甚至會改變 自己的行為以順應所處的環境和他人。雖然同樣身為母親,但是面對不同的

(24)

生活處境可能會有不同的生活面貌,對養育一個特殊需求幼兒對母親而言, 可能不僅僅要面臨的照護工作之挑戰,還要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並調整 自己的角色,來順應自己所處的環境與人群。因此,研究者採用符號互動論 的概念,來設計訪談大綱,內容分為個人的基本資料與訪談內容,並依此分 析和討論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如何界定自己所處的情境,評估他人的觀點, 整合自我內在與外在社會互動的衝擊,以順應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他人。

(25)

第二節 母職之相關論述與台灣社會母職的實證研究

人在社會關係中佔有他人無法取代的位置與情感,而其存在與價值由其 扮演的角色而決定(余安邦、薛麗仙,1998)。在家庭中照顧者藉由養育子 女的成就來界定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大部分照顧者學習為人父母,都是來自 經驗與不斷的修正,同時,社會環境的差異也會造成價值觀的不同,對於子 女的教養態度也就不一樣(黃迺毓,1988)。從過去到現在,親職雖無分男 女,但受性別角色的影響,母職是親職中最常被提到的(高淑貴,1991)。 目前社會環境仍然認定當女人成為母親之後,必須把小孩、家人擺在最重要 的位置。本節先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詮釋受性別影響之母職經驗的學習,再提 出受社會階層、傳統父系社會與功利主義交相影響的社會女性主義母職,及 台灣社會母職相關實證之研究。 ㄧ、社會學觀點 (一)「母職」與「父職」的社會分工 女性是否等同於母職?女性長久以來被指定擔負種族繁衍的責任,其所 擔負的母職代表的社會意涵為何?部分社會學理論將母親角色定義為一個必 須負有照顧、養育、服務與安撫孩童等相關的責任的社會角色。而在親職的 分工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除了生育子女外,通常要比男性花更多時間在養 育照顧子女,社會上也普遍認同父職僅是單純提供家庭經濟的支持者,母職 則是獨立存在於所謂的父職之外。所以,學者張瀞文(1997)指出在男性未 能與女性對等實踐撫養子女的責任之前,母職即可視之獨立於父職之外。 (二)「母職」是由文化與社會所建構 殷商時期為母系社會的全盛時期,直到夏朝,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啟為父 系社會的開端,冶製業興起,改良工具,工藝進步,生產增加,財富增加,

(26)

社會的分工與交易增加財產,財產又投資於畜牧業與農業,在這樣的經濟社 會裡,身強力壯的男性被認為比女性更能勝任,於是,男女生產地位的轉變 男性在家族及社會地位逐步提昇(劉惠琴,2000)。 雖然台灣社會環境的價值觀逐漸改變,即男性開始負擔一部份的家務及 子女的照顧責任,但女性仍有較多的責任及心理負擔。以目前的台灣社會環 境而言,仍遵循家庭傳統價值,主張「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然而,當 女性也必須外出工作,不管女性的工作內容為何,其和男性最大的差異是, 回家後仍需負擔家務及教養小孩的責任(李竹君,2003)。羅國英(1997) 發現青少年仍清楚地呈現文化所規範的父職「養家」角色與母職「持家」角 色。循此,一個社會對母職的內涵與定義,其實是受文化與社會環境因素所 影響、所建構的。 (三)「母職」是社會化與學習的產物 傳統父權意識型態影響了社會對兩性的角色期待,也建構了「男尊女卑、 男強女弱」的性別結構,進而規範出不同標準的兩性行為,在家庭中也對父 母雙方產生不同的角色規範與角色期待。 兒童傾向模仿他們同性的父母,或是和自己最類似的一位,然後,透過 觀察來學習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張瀞文(1997)研究指出,女人的母職角 色對女性的生活、意識型態與性別不平等的複製有顯著影響。女性的母職是 社會化的產物,社會化也因母職的功能而得以運作,女孩從小被母親教導如 何成為女人、母親、照顧者與服務者。母女關係對小女孩的意義形成於家人 互動與家庭文化的脈絡中,每個人都帶著獨特的母女關係意義;這個幼年所 建構的意義,記憶深處的母女關係,似乎不易消退,年長之後,雖然身處的 情境已異,女性往往仍堅持原來所建構的母職意義(曾端真,2000)。女孩 在學習作「女孩的事」中,將自我與母親的形象相連結。在這過程中,行為

(27)

形塑強化的結果不斷轉換成被社會化者的個人意願,繼續作為強化母職認知 的資本,卽母親皆教導其女兒成為「好母親」為自身的職責。社會中普遍被 認可的性別角色認同主要經由母親對幼年子女傳遞的性別刻版印象而來,母 職的「代間傳遞」在此社會化的過程有顯著的功能,因此父權社會的「傳承」 得以延續(韓建忠,2007)。 二、台灣社會母職的實證研究 研究者試著從下述文獻中勾勒出台灣社會中的「母職」: 探討母職與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歷程,劉惠琴指出母職是個人在社會情 境中所建構,與實際他人或想像他人,共同建構出來的文化範本。當社會情 境改變,此文化範本亦會透過層層的協商與對話活動,做彈性的修改。即個 體與角色,與社會規範之間,存在著協商互動的歷程,透過互動中的角色取 代與角色創造的行動將意義在自我,他人與情境之間雙向來回的傳遞,因此, 透過個體與情境的互動,使個體產生了自我概念,提供了自發性行為的動機 基礎,同時建構了社會結構的內涵(劉惠琴,1999,2000)。母女關係受到 她體驗到的母女互動以及觀察家人與母親互動之影響,此意義受家庭文化與 社會情境的影響,小女孩長大後仍然會表現出當年所建構的母女關係。女性 對於自我存在的價值往往建立在家庭中如何扮演好妻職與母職的角色,並且 習慣性地將母職視為是女人個人的責任,即便是生物性的母親可以擺脫社會 性母職的責任與約束,卻是將社會性母職的責任與重擔,轉移到「母親的母 親」或是「父親的母親」身上(唐文慧、游美惠,2002;潘淑滿,2005)。 王舒芸(1996)研究指出環境機制與文化形塑母職天賦的合理性,如社 會提供的育兒資源、學習管道、機會與訊息、經驗承傳、育兒書籍和婦產科 訓練,都不鼓勵男性接觸與學習照顧孩子。在工業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的家 務分工似乎並不均衡,台灣社會也如此(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

(28)

母親被要求必須兼顧家庭與事業,僅僅是希望提昇女性家中地位或是貼補家 中的經濟需要,但是,並不鼓勵女性成為社會上有用的社會人。若女性外出 工作,母親除了擔任妻子的角色之外、並且要兼顧負擔家庭經濟來源,以及 必須照顧家中的老小與家務工作(張晉芬、李奕慧,2007;莊雪芳,2003)。 但是,謝秀芬(1998)的研究也發現有些女性會借助其他支持系統或更有效 率的安排生活,以兼顧工作與家庭。男性在參與家務的工作項目上有明顯的 性別區分現象,還會出現運用男性特權來避免不愉快的家務(王舒芸,1996; 賴爾柔、黃馨慧,1996)。相對於母職的種種限制,成為父親卻未影響丈夫 的工作時間,因為社會對父親的角色,仍是以事業為重,不用積極參與父職, 使得男性對於參與家庭的事務扮演被動、協助與遞補的角色(王行,1996; 王舒芸、余漢儀,1997)。研究也指出從女性角度而言,男性父親參與家務 工作是表示男性對家庭的重視與關心,對家人情感的付出、關懷與體諒,而 不是家務工作的多寡(唐先梅,2005)。性別差異透過社會化的過程而建構, 形塑了社會的性別角色,在這過程中我們學得男性應擔負「養家活口」的角 色,而女性則是「顧家的」、「善於照顧人的」的角色,於是,社會中的性 別角色影響其個人投入家務勞動。

(29)

第三節 育有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的處境

Glenn(1994)指出,不同的時空、環境與種族、階級,會有不同的母職 經驗與倫理,因此,母親角色處境或身心特質的差異,都會影響每個女人的 社會條件,使得他們的母職經驗各不相同。生養一個特殊需求幼兒,對母親 而言是阻力或是助力,研究者試著從幾篇文獻所鋪陳的內容來探討其處境: ㄧ、對個人而言: 社會所建構的傳統母職形象,使得母親成為家中照顧特殊需求幼兒無可 取代的角色。也就是,育有特殊需求幼兒母親對特殊需求幼兒的關愛和協助 是促使特殊需求幼兒融入生活的重要推力。陳俞君、朱曉慧(1995)以早期 介入計劃觀察特殊需求幼兒與母親間的互動,研究發現母親與特殊需求幼兒 在互動時的教導策略與其對特殊需求幼兒的認知及其壓力感受有顯著相關。 同時,曹純瓊、章玉玲(2007)的研究也指出對特殊需求幼兒的正確認識與 期待、教養與分工、親密的親子關係營造與共享,是促成母親正向心理適應 的重要因素,面對母親教養特殊需求幼兒所產生的問題與心理壓力將會挑戰 母親的自我觀感與價值。劉毓芬(2005)以個案訪談探討自閉症兒童的母親 之心理歷程及其影響的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影響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 程的外在環境為:家庭、醫療單位、朋友、學校單位等四方面;內在自我成 長方面為:參與研習活動、參加協會和讀書會、宗教信仰、閱讀書籍及因應 壓力的策略等五方面。羅鈞令、蕭小菁(2006)以質性研究方法,探究有腦 性麻痺幼兒的母親之日常職能活動與職能經驗,研究結果發現母親的日常職 能活動之內容與安排主要受其對母親角色的觀念之影響,並且大多以照顧孩 子為生活的重心,忽略個人的休閒娛樂、休息或工作需求,同時母親的職能 經驗包括沒有自我、缺少控制感、時間與體力均感不足、生活步調緊張、以 及生活單調缺乏變化等,而家人的態度是影響母親職能經驗的重要因素。

(30)

二、對家庭而言: 母親和家裡的其他成員對特殊需求幼兒的不同期待與態度,對其家庭造 成影響,包括:家庭關係緊張、親職教養困難、家庭經濟壓力及心理情緒的 困擾等問題,廖珈琪(2007)探討影響學齡前兒童女性家庭照顧者托育資源 使用與學齡前兒童女性家庭照顧者生活品質之因素,研究發現配偶收入會顯 著影響市場資源的使用;配偶工作狀況、配偶職業類別會顯著影響國家資源 的使用;同時,使用國家資源者的整體生活品質較好,表示使用國家資源對 增進女性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仍有幫助。曹純瓊、章玉玲(2007)的研究 指出,母親會因為母職本能而辭職專心照護自閉症幼兒並為其成長需要主動 尋求與獲取社會支持及自我增能,而有正向心理適應,而父親則因擔負家庭 經濟因素而採配合態度。施怡廷(1998)對發展遲緩兒童的家庭進行訪談, 研究指出可協助照顧發展遲緩兒的人力較少,即使有協助者,並不足以解決 因兒童發展遲緩的特殊性需求,配偶的角色和支持在核心與折衷家庭中顯得 重要。研究指出透過早期療育服務的提供,除協助發展特殊需求幼兒及早接 受相關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相關資源,得以消除或是降低惡化其遲緩現象, 並且提供家庭支持,減少家庭的壓力,協助家庭成員對特殊需求幼兒遲緩與 障礙狀況之理解,提供家庭所需之支持,使家庭得以正常的運作並發揮應有 之功能(王天苗,1994;Bailey & Wolery, 1992)。

因此,育有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親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員與其一同面對照顧 特殊需求幼兒的生活,而且家庭功能越高者,母親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越高, 其健康狀況也越好。 三、對社會而言: 每位母親所面對的境遇,會因為個人的特質、所掌握的資源而有所差異, 如照顧經驗、年齡、教育程度、養育信念、夫妻感情、家庭的社經地位、家

(31)

庭融洽程度、社會文化情境,與母親所經歷的挑戰有極大關係(王天苗,1994; 黃玉苹,1999)。施怡廷(1998)研究指出社會福利給一般民眾是救濟的印 象,社會福利服務對象和方案仍多元以符合發展遲緩兒童需求,療育資源的 可近性與可得性為影響照顧者使用療育資源的重要因素。Meiseles(1989) 提出早期療育的理由是基於嬰幼兒的只能和發展是動態的,而且會受到環境 的影響,經由一連串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努力,可協助有障礙或發展危機的家 庭和及兒童發揮最大的潛能。社會大眾對特殊需求幼兒的標籤化,使得特殊 需求幼兒的母親陷入自卑的情緒中,但是各種社會關係中給予特殊需求幼兒 參與的機會和支持,將會建構其不一樣的生活樣貌,例如:家庭支援服務可 以增進母親心理穩定、正向教養態度,提供家庭指導,對幼兒行為和發展有 正向的影響。 綜合上述之研究,本研究期待能呈現特殊需求幼兒母親所面臨的挑戰與 經歷之面貌。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特殊需求幼兒母親投入母職工作之後所顯現的形 象,包含其生命歷練、對於自我的解讀,以及他人對於自我的評價,所產生 個人之主體性價值。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研究對象與訪 談的信效度、研究者角色與倫理、研究場域的背景與資源使用的限制,加以 說明。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本研究著眼於特殊需求幼兒母親之母職工作的主觀感受、對母職工作的 看法,與自身母職工作的意義,以勾勒出為人母親表徵的意象。這是一種主 觀意識的探究,涉及母親個人的生活及內心世界,在呈現其經驗歷程全貌時, 不僅是一個微妙複雜的動態歷程,同時應尊重受訪者的主觀知覺,並從其情 境脈絡中進行本研究之理解,以了解現象背後的真正意義(高敬文,1996)。 因此,本研究以符號互動論為的研究架構來討論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職形象, 並以3-6歲學齡前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親為對象,藉由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 以半結構性訪談為特徵,訪談者使用一般的訪談指引,收集本研究分析資料。 研究者把內容錄製起來,把焦點放在重要的或受訪者感興趣的主題,而形成 訪談的內容,鼓勵受訪者暢所欲言,據以謄成文稿,再做分析(王文科、王 智弘,2007)。 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而其終極活動是分析、詮釋以及呈現發現結 果(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當受訪者在談論其母職之特定事件或生活 經驗的主觀感受時,研究者將不預設立場的提問、並避免形式化的問答,深 入受訪者的內心世界,以雙向、互動的對話過程蒐集豐富且真實的資料。同 時,研究者要創造出一個接納、安全、信任與同理的訪談氣氛,讓受訪者對

(33)

其經驗的分享保有高度的動機與興趣,也關注每一個受訪者獨特的見解,以 及形成某一個經驗背後可能的情境脈絡。為達此研究目的,研究者於98年8月 起以滾雪球的方式,對特殊需求幼兒的母親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研究者 先從自己任教的幼稚園著手,發現無符合條件之對象,再商請通報中心的社 工老師介紹符合研究對象之母親,但通報中心基於資料保密原則,研究者無 法從中獲取研究對象,最後,研究者商請認識的南投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 師、學前啟幼班老師與公立托兒所護士介紹符合研究對象條件且願意接受訪 談者作為研究樣本。當決定受訪對象之後,研究者才開始進行訪談,如此重 覆幾次,當研究者發現已經無法從與受訪者的訪談中獲得更多的資訊時,研 究者即停止對該受訪者的訪談。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信效度

壹、訪談對象 本研究選取研究對象的基本原則為: 一、特殊需求幼兒之照顧者,其身分為母親。 二、有意願敘說母職者。 三、本研究所指的特殊需求幼兒母親,不包含新移民女性、祖輩或替父母, 以排除不同社會文化、隔代教養與非父母所造成的影響。 基於上述研究對象之基本原則,先從研究者在南投縣任教的幼稚園內選 擇符合研究目的所預設標準的受訪者去蒐集資料,再商請鄰近學校之教師提 供符合資格之研究對象,但因鄰近學校符合條件之對象或特殊需求幼兒之照 顧者多為祖父母,所以,再商請南投縣巡迴輔導老師與中寮鄉幼托園所的老 師介紹其他可能適合接受訪問的受訪者6人;尋求結果埔里鎮1人,集集鎮1 人,草屯鎮1人,中寮鄉3人。 尋找出可能的受訪者之後,研究者先透過電話、或是當面與受訪者解釋 研究與訪談過程的細節,經充分溝通後,以確立受訪者名單,接著,研究者 將與受訪者討論最適當的場所及時間,再進行實地訪問。原則上,以不打擾 受訪者的日常生活並讓受訪者方便且感到自在的地方為主,計訪談六位受訪 者,訪談期間自2009年8月到2010年5月為止,研究者將訪談次數、時間與地 點整理,如表3-1受訪者訪談時間表:

(35)

表3-1受訪者訪談時間表 編 碼 受訪者 訪談日期/時間 訪談地點 訪談次數/ 時間總計 2009年08月25日16:00-18:00 學校 2010年03月08日13:00-14:00 家中 甲 義義 母親 2010年04月02日14:00-14:20 家中 兩次 共約200分鐘 2009年09月15日13:30-15:00 家中 乙 佳佳 母親 2010年03月23日13:30-14:00 家中 兩次 共約120分鐘 2009年11月30日11:30-14:00 家中 2010年03月23日12:40-14:00 家中 丙 惠惠 母親 2010年05月14日13:30-14:00 家中 三次 共約260分鐘 2009年12月2日09:00-11:00 學校 2010年04月09日09:20-11:00 學校 丁 沛沛 母親 2010年05月03日09:30-11:00 學校 三次 共約310分鐘 2010年01月06日14:00-15:10 工作地點 戊 竣竣 母親 2010年03月24日13:30-14:10 工作地點 兩次 共約110分鐘 2010年01月12日13:30-15:00 家中 己 婷婷 母親 2010年03月30日15:10-16:00 學校 兩次 共約140分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基於對受訪者隱私的保密,所有的受訪者均以暱稱來代表之,例 如編碼甲的幼兒,就暱稱為義義,該名幼兒的母親,就暱稱為義義母親來表 示,該名幼兒的父親,就暱稱為義義父親來表示。研究者依據訪談大綱個人 基本資料內容,將受訪者、受訪者先生與其特殊需求幼兒個人的基本相關資

(36)

料分述如下,並將這些相關資料整理成表3-2受訪者之基本資料表、表3-3受 訪者之先生的基本資料表與表3-4受訪者之特殊需求幼兒的基本資料表: 一、義義母親 義義母親為單親,高職畢業,育有三個孩子,和娘家母親同住。老三為 男生領有語言發展遲緩證明書,目前就讀中寮鄉○○公立托兒所普通班,懷 孕中感覺到胎動較為早,兩個姐姐分別就讀國小六年級與三年級,經濟來源 義義母親以打零工為主。 義義目前的狀況:具生理,粗、細動作,生活自理,認知,社會情緒發 展方面各項能力;義義活動量大,不是過動,語言發展比較慢,義義說話不 清楚,比較容易和同學吵架,有時候,說不清楚,就直接打人。 二、佳佳母親 佳佳母親,高職畢業,育有兩個孩子,和公公同住。老大為女生,就讀 住家附近之國小,為國小一年級,老二佳佳為女生,領有手冊為輕度智障, 目前就讀水里鄉○○國小附設幼稚園啟幼班,懷孕中一切正常,受訪者為家 管,先生為家庭經濟提供者。 佳佳目前的狀況:生理,粗、細動作,生活自理,認知,社會情緒發展 方面各項能力的發展都比較慢;佳佳已經會自己走路、在教室會自己搬椅子、 聽到音樂會搖動身體,但是,她還不會說話、也還不會自己到廁所尿尿、大 便,如果尿尿或便便在褲子裡會拉自己的褲子。 三、惠惠母親 惠惠母親,高職畢業,育有三個孩子,兩男一女,和先生原為桃園人, 目前租賃在草屯鎮,老大男生就讀國中,老二男生就讀國中,老三女生惠惠 領有手冊為中度聽覺障礙,目前就讀草屯鎮○○國小附設幼稚園啟幼班,懷 孕中一切正常,但是,惠惠為早產兒,早產兩個月,受訪者和先生一起在夜

(37)

市工作。 惠惠目前的狀況:具生理,粗、細動作,生活自理,認知,社會情緒發 展方面各項能力;惠惠語言發展比較慢,孩子說話臭乳呆,常常聽不見人家 叫她。 四、沛沛母親 沛沛母親,專科畢業,和公婆以及大伯、三叔、小叔家庭同住,婆婆認 為家務以女性家人為主。育有兩個孩子,老大女生就讀國小,和沛沛不同學 校,老二女生沛沛領有手冊為重度多重障礙,目前就讀埔里鎮○○國小附設 幼稚園啟幼班,懷孕中一切正常,不過,沛沛出生後立刻進加護病房,受訪 者為家管,偶爾回娘家協助工作,先生為家中主要的經濟提供者。 沛沛目前的狀況:具生理,粗、細動作,生活自理,認知,社會情緒發 展方面各項能力都不好;沛沛可以自己握加粗的湯匙進食,沛沛已經可以走 路,可以認家裡的人,但是口語能力不好,只會叫父親、母親。 五、竣竣母親 竣竣母親,專科畢業,和公婆同住,假日時,大伯和小姑全家會回來一 起同住。育有獨生子竣竣,疑似社會情緒障礙觀察中,目前就讀中寮鄉○○ 公立托兒所,懷孕三個月時,發生嚴重車禍,除此之外,懷孕中一切正常, 受訪者為職業婦女,雙薪家庭。 竣竣目前的狀況:具生理,粗、細動作,生活自理,認知方面各項能力, 而且能力都很好;竣竣在學校和在家裡判若兩人,在學校是老師眼中的乖寶 寶,但是,在家中,只要事情不如他的意,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摔椅 子、丟東西,因此,情緒發展面向觀察中。 六、婷婷母親 婷婷母親,高職畢業,平時自己帶著孩子和公婆同住。育有三個孩子,

(38)

皆為女生,老大就讀國小,老二婷婷就讀中寮鄉○○公立托兒所,為疑似發 展遲緩衡鑑中,老三尚未就學,懷孕中一切正常,受訪者為家管,先生在外 地工作,先生為家中主要經濟提供者。 婷婷目前的狀況:具生理,粗、細動作,生活自理,社會情緒發展方面 各項能力,而且表現都很好;只是婷婷個性比較拗,懶散,認知方面的學習 比較慢。 表3-2本研究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編碼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暱稱 義義母親 佳佳母親 惠惠母親 沛沛母親 竣竣母親 婷婷母親 年齡 32 27 42 43 42 32 家庭 單親家庭 折衷家庭 小家庭 大家庭 折衷家庭 折衷家庭 教育 程度 高職 高職 高職 專科 專科 高職 職業 打零工 家管 擺夜市 家管 公 家管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3-3本研究受訪者之先生的基本資料表 編碼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暱稱 義義父親 佳佳父親 惠惠父親 沛沛父親 竣竣父親 婷婷父親 年齡 32 39 43 51 44 32 教育 程度 國中 國中 國中 高職 大專院校 高職 職業 工 農 擺夜市 農 公 工 婚姻 單親 同住 同住 同住 同住 假日夫妻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9)

表3-4本研究受訪者之特殊需求幼兒的基本資料表 編碼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暱稱 義義 佳佳 惠惠 沛沛 竣竣 婷婷 性別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出生序 老三 老二 老三 老二 老大 老二 子女數 三個 兩個 三個 兩個 一個 兩個 障礙別 語言發展 遲緩證明 書 輕度智能 障礙 中重度聽 覺障礙 重度多重 障礙 疑似社會 情緒障礙 觀察中 疑似發展 遲緩衡鑑 中 備註 說話不清 楚、活動 量大、易 和同學吵 架、打人 不會說 話、包尿 布、在家 以哭來表 示拒絕 說話臭乳 呆、常常 聽不見人 家叫她 包尿布、 可自己走 路、只會 叫爸媽、 握加粗的 湯匙進食 各項能力 都很好、 在家常常 無法控制 自己的情 緒、就摔 椅子、丟 東西 各項能力 都好、懶 散、個性 比較拗、 認知方面 的學習比 較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先將訪談的資料整理成逐字稿,以便於將資料反 覆閱讀。除此之外,研究者也會依據本研究之問題與目的,以掌握訪談資料 的重點,並為每一個受訪者建一個資料檔案,本研究使用編碼方式為,以甲、

(40)

乙、丙、丁、戊、己的代號依序將受訪者編號,作為編碼稿的第一碼,以訪 談的次數作為編碼稿的第二碼,把每個訪談問題依序編一個流水號。例如, 「應該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吧!洗衣、煮飯、做家事,如果經濟能力不好的話, 還要上班吧!」(丙-3-8)這句話為研究者與第三位受訪者丙(惠惠媽媽) 之第三次訪談的訪談內容,其編碼稿的順序為第八,依此類推。 接著,再進行整體文本的重複閱讀,找出其在本研究問題中所涵蓋之主 題,以開放的態度進入受訪者的生活經驗,把握文字自身所顯示的重要訊息 並加以註記,同時寫下自己的看法,以求通盤理解文本的意涵。 直接摘述是質的研究中原始資料的基本來源,顯露受訪者的情緒深度、 組織世界的方式、他們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想法、他們的經驗,以及他們 的基本知覺(吳芝儀、李奉儒,1995),因此,研究者在報告撰寫時,研究 者會以變更字體(細明體)的方式直接引用訪談的內容。最後,為避免推論 超出研究資料所呈現的範圍,除了以訪談、觀察等第一手資料相互佐證,並 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研究者的分析與研究發現。 貳、訪談信效度 根據Guba(1990,引自潘淑滿,2009)的觀察,社會科學研究評估指標所 關心的是研究過程對研究測量與研究結果的真實性、應用性、一致性和中立 性的考量,但是轉化為質性研究的語言時,就是可信性、遷移性、可靠性和 可確認性。為提高本研究的信效度,研究者擬以上述四指標來做說明: 一、可信性(reliability): 為使本研究進行順利,研究者先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擬定訪談大綱(如附 錄二所示),並經過指導教授檢核與修正後,進行正式訪談,同時,邀請符 合本研究標準之受訪者,以期收到符合本研究目的之相關資料,提昇本研究 的可信性。

(41)

二、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在訪談的過程中,原則上,研究者會依訪談大綱進行正式訪談,但也會 因雙向互動而彈性調整訪談問題及順序。研究者對於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的 資料,除了做資料表面的陳述之外,也會將與研究目的相關之情境脈絡呈現 在研究報告中,以提昇本研究的遷移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會謹守研究者中立的態度並與受訪者保持良好關 係。同時,在訪談過後,研究者會盡快地將訪談錄音資料做逐字稿的整理。 在整理訪談內容的過程中,有語意不明的部分,研究者會主動聯繫受訪者, 使受訪者告知研究者做即時的修正,以提高逐字稿的信度和效度。 四、確認性(credibility): 研究者會將在研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做完整的保存與保管,以利於將之 撰寫成研究報告。同時,研究者會與指導教授討論分析逐字搞內容, 以提昇 本研究之確認性。

(42)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的省思

研究者是質性研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整個研究過程均圍繞著 研究者(陳向明,2007)。因此,研究者在進入研究場閾時,與受訪者建立良 好關係是研究成功的關鍵。雖然研究者是初次進行正式的學術研究,但以能 成為一個稱職的質性研究者自許。因此,研究者將要扮演的研究者角色與其 研究倫理歸納如下, ㄧ、研究者角色 我在同事鼓勵之下,鼓起勇氣重拾書本,報考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 究所,從研究所的學習經驗與研究報告的歷練豐富了我的分析能力、敏銳度 並且學會從談話中去理解他人的技巧。 在進入研究所就讀之前,通常,我下班了就直接回家照顧兩個稚齡的孩 子、忙著家裡的事。然而,在就讀研究所之後,我在每天舟車勞頓情形下, 對自己的小孩、家務工作,實在是沒有多餘的心力可以處理,所幸家裏有強 力的支持力量,讓我經過兩年的進修之後,還能繼續論文寫作。養育一個特 殊需求的幼兒,遠超過兩年的時間,對一個母親而言他們的支持力量在哪裡 呢? 在工作上,我是一個幼稚園老師,雖然我希望我能將在研究所所學得的 能力應用在我的研究上。但是,我會在訪談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和受訪者的 地位相等,不受工作中老師與家長的角色的影響,保持研究者與受訪者的關 係。除了真誠的傾聽受訪者的主觀感受,並且給予受訪者適當的回應,以鼓 勵受訪者暢所欲言,並充分掌握受訪者所表達的意義。以接納關懷的態度去 理解受訪者的語言及思想,以使研究者在訪談中掌握自己與受訪者的對話脈 絡。接著,我也希望我訪談的過程中,用錄音的方式錄下受訪者所述說的事 情,再將錄音檔轉成逐字稿,以利研究者分析及統整。最後,我希望研究過

(43)

程中,盡量保持中立,不預設立場、不妄下判斷,時時自我反思與覺察自我, 以避免落入自己的偏見中,影響研究結果,並盡我所能的,將訪談資料整理 成報告。 二、研究倫理的省思 正因為研究者本人就是一個「研究工具」,因而,研究者除了具有靈敏度 與精確度之外,嚴謹性也至關重要,所以,研究者會在受訪者簽署訪談同意 書(如附錄一所示)之後,才開始進行訪談,並尊重受訪者隨時中斷訪談、退 出訪談,或修正與刪除訪談內容。為保障受訪者的隱私權,受訪者所有訪談 文本資料絕對嚴格的保密,包括「暱稱」、妥善收藏、引用訪談資料時變更 字體、引用校名、復健醫療院所及引用語中使用孩子的名字時,一律以○○ 代替等,並且尊重受訪者的決定,包括不影響受訪者的情緒、意願與生活。

(44)

第四節 研究場域的背景與資源使用的限制

符號互動論以微觀的系統,聚焦於個人的互動,研究者在反覆閱讀文本 的過程後發現,在台灣地小人稠,各縣市因地制宜差異極大,要深入瞭解南 投縣之特殊需求幼兒之母親如何界定自己所處的情境脈絡,以順應自己所處 的環境和他人,則需先瞭解此地區的社會概況。因此,研究者將概略描述受 訪者所在之研究場域內的地理人文特性與目前的早療資源使用情形,及其資 源使用的限制,將使得研究者更能掌握研究場域內的受訪者資源之使用情形。 一、研究場域的背景 (ㄧ)南投縣地理人文特性 南投縣地處台灣心臟地帶,為全台面積第二大的縣市。主要地形為丘陵 及山區,區域內有玉山、合歡山等最高山脈,山地佔全境面積的95%。是台灣 唯一未靠海,也是唯一無縱貫鐵路經過之縣市。 南投縣的人口數,截至 96 年底,有五十三萬餘人口,其中男性占總人口 數 51.78%,女性占總人口數 48.22%。人口族群組成包括漢人、閩南人、客家 人、原住民、新移民等多元組合(原住民族包括布農族、泰雅族、邵族、賽德 克族)。境內縣民之祖先均由中原經閩、粵輾轉來台,其所用語言、風俗習慣、 倫理道德皆為中原正統之延續。 南投縣行政區域共劃分為13個鄉鎮市,由南至北,由西到東分別為竹山 鎮、鹿谷鄉、集集鎮、水里鄉、名間鄉、中寮鄉、南投市、草屯鎮、國姓鄉、 埔里鎮、魚池鄉、信義鄉、仁愛鄉,各鄉鎮之間地形蜿蜒崎嶇,易達性不佳。 所以,南投縣之地理人文所形成的地域特性為:地處台灣的中心,卻是 政經的邊陲,產業仍以傳統農、林為主;山勢切割,內部聯繫不便,交通問 題使得南投縣成為全國所有生活圈中旅行時間指標最差之生活圈;幅員廣

(45)

大,居住分散,照護不易,醫療、教育有落差;但縣內景觀資源豐富,加強 文化觀光產業可吸引人口與產業移入(南投縣政府,2009)。 (二)南投縣早療資源概況 陳順隆(2005)研究指出南投縣早期療育服務資源網絡運作存在著人力 規模、品質問題、便利性與使用者觀感的問題導致其滿足率普遍較為低落, 僅社會福利資源滿足率較高。以下將南投縣早療概況分成教育資源、醫療復 健資源與社會福利資源三方面說明: 1.教育資源 根據98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顯示,南投縣學前特殊需求幼兒共173人。就 特教類別而言,其中以被鑑定為發展遲緩幼兒所佔人數最多,約49%;其次依 序為智能障礙幼兒,約16%;多重障礙幼兒,約12%;其他依序為身體病弱幼 兒,肢體障礙幼兒,語言障礙幼兒,自閉症幼兒,聽覺障礙幼兒與嚴重情緒 障礙幼兒。就安置的形態而言,有29人安置於特幼班,約17%;144人安置於 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或學前巡迴輔導服務,約83%。但是,目前南投縣只有 一班學前巡迴輔導班,其學前巡迴老師需要服務如此龐大數量而且分散各鄉 鎮的的學前特殊需求幼兒,其服務是否能滿足所有安置於普通班級之特殊需 求幼兒仍待考量。 除了教育單位招收3-6歲身心障礙幼兒並接受學前特殊教育服務外,社政 單位也提供特殊教育的服務,南投縣發展遲緩兒童療育通報轉介暨個管中心 根據不同家庭需求,安排特教教師提供發展遲緩幼兒團體課程、時段療育及 到宅療育等;及一間私立發展中心提供發展遲緩兒童日托服務。 2.醫療復健資源 目前南投縣有一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七間早期療育暨復健醫療院 所,皆集中在人口密集度較高的埔里鎮、草屯鎮、竹山鎮及南投市等四個鄉

(46)

鎮(南投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2007),造成療育資源分配不均及資源輸送 的困難,例如住在集集的佳佳母親說: 「啊,我們從我們這邊要換車到名間去,嗯啊,啊名間的車較少,我就 不喜歡這樣奔波。」(乙-1-116) 根據2009年行政院衛生署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全台醫療機構及其他醫事 機構暨人員開(執)業場所執業醫事人員數,物理治療師2812人,職能治療師 1630人及臨床心理師584人,南投縣約佔2%左右,而語言治療師供不應求一直 是各縣市的問題,南投縣一些醫療院所更是面臨應聘不到語言治療師的窘 境,如義義母親說: 「我帶他去○○醫院時,醫師說老師的課都排滿了,要再等一等,所以, 現在和同儕互動多一些就好了。」(甲-3-20) 3.社會福利資源 目前南投縣有一個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暨個管中心位於南投市,該單 位承辦整個南投縣的通報、個管業務,及協助辦理各項療育補助及安排療育 服務,該單位於民國98年在埔里鎮設置一間兒童暨家庭成長中心,為社區內 發展遲緩兒童提供療育的據點,及安排各種親子活動或親職課程(中華民國 兒童早期療育發展協會,2009)。除此之外,南投縣尚有兩間私立早療機構: 位於埔里鎮的○○啟智中心與名間鄉的○○教養院;在家長團體方面則有一 群發展遲緩兒童家長所組成的財團法人○○小天使協會(南投縣特殊教育資 源中心,2007)。 二、資源使用情形與限制 (一)資源使用情形

(47)

研究者將受訪者目前使用教育、醫療復健、社會福利資源的情形整理, 簡述如下,並將這些資料整理成表3-5受訪者目前使用教育、醫療復健、社會 福利資源的情形: 1.義義母親 義義就讀托兒所中班時,義義母親帶他到埔里鎮○○醫院做衡鑑,義義 領有語言發展遲緩證明書,目前在學校上語言專業團隊課程,並接受學前巡 迴輔導老師的協助。義義家住在中寮鄉,最近的醫療資源為署立○○醫院, 在義義領有語言發展遲緩證明書之後,義義母親帶他到署立○○醫院就醫, 打算接受語言療育課程時,卻面臨語言治療師不足的困境,因此,醫師建議 義義母親讓孩子在學校多與同儕互動即可。又義義母親騎車到署立○○醫院 單程約20分鐘,若到竹山鎮○○醫院或埔里鎮○○醫院都需要自行開車或搭 公車到南投市再轉車到達目的地,其耗費在交通上的時間、金錢與體力,與 其交通療育補助費用不成正比。除此之外,因為義義為單親家庭,所以,義 義母親除了照料家中孩子之外,還需要肩負家中經濟重擔。但義義媽媽在早 療通報中心社工員的建議之下,使用社會福利資源,即申請特殊境遇婦女的 協助,使得義義媽媽因義義為六歲以下之兒童而領有托育補助的津貼。 2.佳佳母親 佳佳目前就讀水里鄉○○國小附設幼稚園的啟幼班,佳佳母親接受衛生 所醫師建議,帶佳佳到台中市○○醫藥學院做衡鑑,佳佳目前領有輕度智能 障礙手冊。佳佳的家住在集集龍泉,就近的教育資源為水里鄉○○國小附設 幼稚園啟幼班,就近的醫療復健資源為竹山鎮○○醫院。從佳佳的家到竹山 鎮○○醫院必須先坐車到名間鄉的轉運站,再轉車到竹山鎮○○醫院,佳佳 母親和佳佳同學的阿嬤兩人,一人輪流一個星期帶佳佳和阿嬤的孫子到竹山 鎮○○醫院上療育課程。佳佳母親說,我們這裡的公車,往水里鄉的班次比

(48)

較多,往名間鄉的班次很少,一天只有幾個班次,車子很少,每次都要等很 久。對佳佳的媽媽而言,就學的學校、復健醫療院所都離住家很遠,再加上 交通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本就醫、就學之不便情形,如同雪上加霜一般。因 此,佳佳目前除了到水里鄉接受學校教育課程之外,另外,還在竹山鎮○○ 醫院上語言課程和職能課程。 3.惠惠母親 惠惠目前就讀草屯鎮○○國小附設幼稚園啟幼班,惠惠母親和父親帶惠 惠到埔里鎮○○醫院做衡鑑,惠惠兩歲時,領有聽覺障礙手冊。惠惠家租賃 在南投縣草屯鎮,家中經濟狀況極差,沒有健保,所以,惠惠並沒有到醫院 上療育課程。目前惠惠由南投縣早療通報暨個管中心安排到宅療育服務一星 期一次。草屯鎮為南投現人口密度較高之鄉鎮,該鎮擁有較佳之交通與教育、 醫療復健資源,然而,家中經濟情形極差,雖然惠惠家住草屯鎮,惠惠母親 為本研究受訪者中,因為貧窮因素而導致使用到宅服務之早期療育資源者, 無法妥善運用住家附近的療育資源者。 4.沛沛母親 沛沛目前就讀埔里鎮○○國小附設幼稚園啟幼班,沛沛出生即因為身體 狀況極差,立刻被醫師安排住進初生嬰兒加護病房。沛沛嬰兒時期就在台中 市○○醫院做衡鑑,沛沛領有重度多重障礙手冊。目前沛沛母親仍帶著沛沛 持續在台中市○○醫院做追蹤。沛沛家住在南投縣埔里鎮,住家與埔里鎮○ ○醫院只要五到十分鐘車程,住家到學校也是五到十分鐘車程,沛沛母親說 這已經是沛沛上課最遠的路程了。因此,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沛沛母親安 排沛沛在埔里鎮○○醫院做語言、職能和物理的療育課程,同時,沛沛母親 也安排沛沛在距離住家約五分鐘路程的○○復健診所與○○復健診所做職能 治療和物理治療。沛沛母親為本研究中使用南投縣早期療育資源最佳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1 As an aside,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best way of motivat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 but I don’t know a better way and most sources you’re likely to check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Let f being a Morse function on a smooth compact manifold M (In his paper, the result can be generalized to non-compact cases in certain ways, but we assume the compactness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