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Copied!
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 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以師大學生為例. 研究生:侯明玉 撰. 中華民國一0一年一月.

(2)

(3)

(4) 致謝辭 重回學校唸研究所的時間終於要結束了,在這三年來,當中有著許多的心情 和變化,有期待、興奮、焦慮、迷惘、滿足、沮喪、艱苦,然而隨著論文完成的 時刻,有更多喜悅、成就與自我實現等美好的感覺伴隨而來。 能夠順利完成學位論文並在求學過程有所獲益,首先不得不先感謝我的指導 教授陳李綢老師,從進入研究所的那一年開始便跟著老師學習與許多接觸的機 會,直至將畢業的此時此刻,依然受到老師莫大的關愛和照顧,她對學生的支持 和愛心,實在令人備受感動。再來就是要感謝我的口試委員吳淑禎老師和何英奇 老師,我很慶幸在我研究所的最後一年能認識到淑禎老師,她不但帶給我專業方 面的成長,同時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給予我許多的肯定和支持,李綢老師和淑禎 老師也為我樹立了一位優良媽媽和智者該有的典範和榜樣。而英奇老師親切、細 心與溫和的態度,不但減低我在口試時充滿焦慮和擔憂的心情,在學術論文上也 提供我許多寶貴的觀點和建議,才能使得我的論文臻於完整和充實。另外還要特 別感謝系上的秀蘭老師、順良老師、佩怡老師、世華老師以及所有曾經教導過的 老師們,要不是有您們的悉心教導和幫助,也不會讓我感到有滿載而歸的那種滿 足以及成就感。而系上助教們的殷切幫助和耐心指引,也使得我這外地生在求學 過程更感放心與安心。當然一定少不了我那些碩士班既可愛又貼心的同窗摯友 們,有你們的作伴、關心、協助和勉勵,陪我走過許多緊張、憂心和困惑的時刻。 最後充滿感恩的心情,感謝我的父母、妹妹和家人們,全心全力的支持我進 修和學習,讓我沒有後顧之憂與壓力地去做我喜歡的事、圓我的夢和實現自己的 理想。我愛你們~. 明玉 2012 年 2 月於臺北. i.

(5)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於瞭解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心理健康現況,以及探討 大學生的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間關係,並且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於身心困 擾及心理健康的差異性。本研究使用之資料來自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針 對大一學生所做的「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以及「心理健康量表」調查資料, 共得到有效問卷共 1,331 人。調查所得資料以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 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研 究所得的結果和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身心方面感到最為困擾的項目依序是:情緒困擾、生涯困擾以及時間 管理困擾。心理健康方面則以家庭的和諧度為最好,自我悅納程度較弱。 二、不同性別方面在「生活困擾」 、 「時間管理」 、 「生涯困擾」 、 「人際困擾」 、 「感 情困擾」 、 「情緒困擾」和「生理困擾」等七項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感情 困擾」得分比男生低。 三、不同學院方面則在「生活困擾」 、 「時間管理」 、 「生涯困擾」 、 「人際困擾」 、 「情 緒困擾」 、 「生理困擾」等六項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教育學院學生的身心 困擾程度較高,而運動休閒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則相對較低。 四、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只有「家庭和諧」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 生的家庭和諧度比男生好。 五、不同學院方面,在心理健康量表中「自我悅納」 、「人際關係」 、「情緒平衡」 均達到顯著差異。結果顯示藝術學院學生在「自我悅納」方面相較其他學院 為低。 六、大學四年級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一年級學生來得好,且 21 和 22 歲學生在 心理健康得分上亦顯著高於 18~20 歲學生。 七、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存在。顯示身心困擾愈高的學生其 在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則愈低。心理健康中的「自我悅納」 、 「人際關係」和「樂 觀進取」與身心困擾量表中之「情緒困擾」間的關係最為密切,表示愈能夠 ii.

(6) 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愈好和傾向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其情緒困擾方面的問題 就愈低。而「情緒平衡」又與「情緒困擾」 、 「精神困擾」 、 「人際困擾」有高 度關係,顯示若情緒愈趨穩定,出現精神、人際和情緒方面困擾問題的情形 也就愈少。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輔導 相關單位以及實務研究工作之參考。. 關鍵字: 關鍵字:大學生、 大學生、身心困擾、 身心困擾、心理健康. iii.

(7)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justment Problem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NTNU students Hao Meng Iok.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justment problem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from previous survey done by the Health Centre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cross freshmen student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Adjustment Check List(CSACL) and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MHM). A total of 1,33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s metho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major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major influences for NTNU freshmen were emotion problem, career problem and time management problem..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living problem, time management problem, career problem, interpersonal problem, affection problem, emotion problem and physical problem in CSACL. Female students get lower scores of affection problem than male students.. 3..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towards. living. problem,. time management. problem,. career. problem,. interpersonal problem, emotion problem and physical problem in the CSACL.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had higher scores in the CSACL th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Recreation. 4.. Data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mily harmony for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MHM.. 5..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towards self-ac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balance at the MHM. College of Arts get the lowest scores of self-accept in the MHM.. 6..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uld be found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ades. iv.

(8) towards the MHM. Senior students get a higher score than freshmen. Students between 21 and 22 years old get a higher score than those between 18 and 20. 7.. Adjustment problem and mental health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with high level of adjustment problem tend to get a lower score in the MHM. Study shows that self-accept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optimism in MH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motional problem in CSACL. Furthermore, emotional balance is also related to emotional problem, spiritual problem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s and serves as references for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djustment problem, mental health. v.

(9) 目次 致謝辭............................................................................................................................. Ⅰ 致謝辭 中文摘要 Ⅱ 中文摘要......................................................................................................................... 摘要 英文摘要......................................................................................................................... Ⅳ 英文摘要 目次................................................................................................................................. Ⅵ 目次 表次................................................................................................................................. Ⅷ 表次 圖次................................................................................................................................. Ⅸ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身心困擾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心理健康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相互關係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研究程序和步驟.......................................................................................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與分佈情形........................................................... 2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身心困擾及心理健康之差異情形............... 31 第三節 大學生其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相關情形........................................... 36 第五章 討論 .................................................................................................................. 43 第一節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討論....................................... 43 第二節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情形............................................... 4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49 vi.

(10) 第一節 結論........................................................................................................... 49 第二節 建議........................................................................................................... 51 中文參考文獻................................................................................................................. 54 英文參考文獻................................................................................................................. 61. vii.

(11) 表次 表 3-1 研究樣本之背景變項詳細資料............................................................................ 23 表 4-1 大一學生在身心適應量表中的各困擾項目排行 .............................................. 29 表 4-2 身心適應量表的相關研究調查結果情形比較................................................... 30 表 4-3 大一與大四學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反應情形 .............................................. 30 表 4-4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身心困擾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 31 表 4-5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 32 表 4-6 不同學院大學生在身心困擾量表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3 表 4-7 不同學院大學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4 表 4-8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心理健康量表差異分析摘要表 .......................................... 35 表 4-9 不同年齡大學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6 表 4-10 不同身心困擾程度之大學生其在心理健康差異分析摘要表......................... 37 表 4-1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身心困擾之積差相關矩陣.............................................. 39 表 4-12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40. viii.

(12)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2 圖 4-1 大學生身心困擾對心理健康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 42.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在提出有關本研究的動機和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並針 對重要名詞作明確的定義。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目前受到相當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校園的高關 懷與高危機學生的篩選與輔導。大學生是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族群,從年齡來 看大學階段正值人生的青春期後期,也是進入成人期的準備時期,這個階段因為 發展與角色的轉變,他們必須負起更多的責任、自主和獨立的能力,以致心理方 面出現較多的困擾,變化亦較為激烈,許多心理矛盾與衝突慢慢突顯出來。同時 由於此時期正處於人生發展的高峰期,需要從環境及與人的接觸中來認同自我、 肯定自我。根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18~20幾歲此時期的大學生其生命 週期發展任務是「自我統整」對「角色混淆」與「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 也就是說青年期需要發展一種身份的意識,他們需要知道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透過嘗試各種的社會活動和角色,來探索自己的興趣、喜好、需求、價值信念以 及未來的方向,從而能掌握自己的各種狀況並知道自己將要如何以及該做些什 麼。同時因為情感歸屬和親密的需求,讓個體對異性充滿好奇與興趣,渴望得到 同儕關係肯定與滿足,以建立友愛和親密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許多的職業生 涯發展理論也強調此時期是處於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 發展和發現自己的需求、興趣、才能,藉由認識自己、了解工作以及發展自己的 能力等來完成職業陶冶或試探的任務(super,1957;Schein,1974;劉德生,1994)。 以上意味著大學生必須面對許多關乎未來發展的重大抉擇與任務,包括科系 的選擇,規劃學習生活、適應新環境與新的角色任務、未來的職業選擇與人生目 標的規劃、也牽涉個人情感如建立友伴關係和婚姻對象的選擇等的課題,這些都 得靠他們自己去摸索。為此,大學四年的學習經驗與奠定下來的發展基礎,將對 個人一生有多方面深遠的影響。從專業教育的觀點而言,大學是助人成長的重要 1.

(14) 關鍵,因為在進大學之前的十二年中小學教育,幾乎全為進大學而準備,大學之 後的職業生活又必須靠大學時修習的專長知識,因而此時期特別重要(張春興, 1985)。在這過程中,若無法清晰理解到自己的自我意象以及需要,就會出現所謂 的認同危機,而表現出焦慮不安、興趣模糊、目標不定、角色投注不足、缺乏求 學動機等,而導致大學生在生活、學習、情緒以及人際適應方面等產生重重困擾(引 自 黃 欣 妏 、 曹 俊 德 , 2009) , 此 即 Erikson 所 稱 的 「 不 良 的 發 展 」 狀 況 (mal-development),它包括會引起精神官能症的「適應不良」和引起精神病的「有 害的發展」,對個體的人生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基於上述原因促使研究者對 大學生這一群族的關注以及研究的興趣。 宋維村(1991)認為青少年從高中到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心理障礙,亦 即引發輕型精神官能症的關鍵期。美國心理疾病全國聯盟在一項研究發現,美國 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每3位大學生就有1位表示曾長期深受憂鬱症困 擾,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曾有自殺的想法或感覺,另外,有七分之一的大學生出 現不正常的行為。回觀國內,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 教授指出,青春期年齡族群的壓力多半來自於「感情」、「工作」和「學業」三方 面的壓力,面臨繼續升學或是就業的重要抉擇,或進入社會的現實壓力與理想抱 負有落差,或是感情和人際關係不睦,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在沒有適當的紓發、 調整及協助之下,特別容易受到憂鬱情緒或憂鬱症的影響,極有可能出現自殺或 自傷之行為。董氏基金會在2004年所做的一次調查中也發現,19-24歲的青年學子, 自殺率逐年攀升,已是這個年紀的主要死因,另外根據董氏基金會連續五年來所 做的調查也顯示,每4個大學生及每5個青少年,就有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的困擾, 需要專業協助。回應行政院衛生署(2006)報告的資料顯示,「特定年齡組死亡原因」 的自殺死亡率順位中,以15-24歲的青年組排序最高,佔青年人口主要死亡的第二 位,僅次於事故傷害,顯示這個年齡層對心理困擾可能相對地高於其他的年齡層, 可見現今大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以及心理健康素質的嚴重性。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周逸衡曾表示,大專生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時,有些人能把這個階段的轉換 視為成長,有些人卻無法適應變動而出現痛苦或憂鬱的情形,究竟現今大學生在 面對適應和困擾的問題時,其心理健康程度又是如何?這是值得我們加以關注與 重視的焦點。 2.

(15) 二、大一新生的適應與關鍵性 大一新生的適應與關鍵性 在大學階段又以大一學生的問題特別複雜,更需要特別的關懷,在經歷聯考 的壓力與緊張之後,剛進到大學的新生,由於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係等 因素與高中時期有著極大的不同和改變,無論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都處於一個適應 的階段,當中可能出現各種的心理困擾或問題,為此盡快協助他們渡過這徬徨、 迷惘與困惑的時期,使其能做好心理與角色的調整以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是 學校以及輔導單位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有項研究指出大一學生在他們的生活裡渴望與人建立親 密關係,對外在的世界充滿好奇,欲圖展翅飛翔、開拓視野,不想受到拘束與牽 絆;同時,他們不喜歡擔當責任,也不願意沉潛努力,最好不必付出、不需再受 鍛練,可是又無法不顧就業現實,大一學生的這些期待有些自相矛盾。在調查資 料中還發現,94 學年度各院校大一學生在大學期間便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有相當的 構思與期待(引自葉紹國,2006)。從上述可發現大一學生承受著許多的壓力、困惑、 責任與挑戰,也是相當矛盾、掙扎與衝突的一個時期。 國內有許多研究發現大學低年級比高年級學生有較多適應上的困擾(簡茂發, 1986;洪冬桂,1986;姜立萍、孫乙仙,1995;潘正德,1996;吳正勝,1981; 黃春枝,1999);某國立大學曾對一年級學生以會談及心理測驗方法研究,發現約 有三成大一學生有心理困擾,所遇的困擾依次是對將來出路感到徬徨、能力不夠、 志願不符和功課壓力太大(黃春枝,1999),可見不少大一新生對新環境的適應欠 佳,及其引發的心理或心身症狀(陳慶餘、吳英璋,1987;俞筱鈞、黃志成,1987) 普遍且嚴重。加拿大心理學家Han Selye(1956)認為大學新生出現的這些問題實際上 是心理適應的問題。適應是對突發環境變化的一種心理、生理反應,稱之為“適 應性綜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新生若不儘快自我調整以適應全 新的環境,將對學習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障礙。可見,新 生在轉換階段的順利與否,將成為學生大學生活成功的關鍵。Upcraft、Gardner與 Barefoot(2005)指出,成功的大學生活大多取決於新生第一年的經驗,而一個「成 功」的大一學生,應該在學術智能、人際、生涯、身心健康、認同、精神生活與 信仰、多元文化、公民責任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由此可見學生的心理社會 層面的發展應當被視為是大學教育中的關鍵發展重點。而國內外學者也認為雖然 3.

(16) 大學生在生理和智力上已達相當程度的發展,但在心理、情緒上、社會生活上則 未達發展成熟的程度(金樹人,1990;潘正德,1996、2007;張春興、黃淑芬,1982)。 在大學生活中屢屢產生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從心理衛生的立場,增進大學生的 心理健康,成為適應良好的人是大學諮商與輔導的目標之一,也是學校師長們極 需努力協助與輔導的部份,只有當學生培養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時,才能因應 離開校園之後所面對的各種人生課題。為充分了解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困擾以及心 理健康現況,以作為學校相關教育單位與往後輔導諮商實務工作的策略與措施的 擬定參考,即是本研究另一欲探討的動機與目的所在。 三、發掘大學生 發掘大學生的正向 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 的正向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給健康概念所下的定義(衡量) 是否健康的標準裡提到,除了擁有健康(生理)身體,沒有疾病或病態行為,在其他 方面應該還包括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面對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且感到滿意,不 會感到緊張、疲倦和焦慮;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接受任務與挑戰;情緒穩 定,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有自控感,積極排除阻礙與困擾,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 種變化等,從中可見健康一詞意涵著正向積極的要素。近代正向積極心理學的崛 起與發展,它强調心理學不僅要研究人或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研究人的 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著名的正向心理學提倡者 Martin Seligman 教授,他們認為 每個人若能察覺自己、從正面看到自己、找出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對未來充滿希 望,便會產生正向情緒與能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突破難關(引自郭木財,2011)。 美國心理學家 Marie Jahoda(1958)也提出積極的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自我覺察的能 力、自我發展和實現的能力、對現實的覺知與感知能力、統一和整合自我的能力、 自主和自我調控的能力以及掌控改善環境的能力。 在回顧過去國內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做的研究裡,發現大多以負向、消極 或精神疾病向度來探討有關心理健康、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與心理問題(曾文志, 2008;李燕鳴、陳福士、劉文玲,2002;謝琇玲,1998;柯慧貞,2004;王春展, 2004;施建彬,2004;黃韞臻、林淑惠,2009;李秋娓、黃怡婷、顏君瑋,2008; 黃欣妏、曹俊德,2009;俞筱鈞、黃志成,1987;林哲彥,1999;施俊名、吳裕. 4.

(17) 益,2008),因未能了解到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正向特質和能量,因此,本研 究欲以積極正向面來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探討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在大學生的發 展現況如何?而這些概念變項在性別、年級、年齡以及學院間的差異又是如何? 並且進一步釐清這些概念變項之間的關係情形。遂將各探討的面向具體陳述如下: (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院)大一學生在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的差異情形。 (二) 探討不同年級和年齡之大一和大四學生在心理健康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高中低分身心困擾組在心理健康的差異情形。 (四) 瞭解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和目的,提出本研究將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目前大學生的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的現況為何? (二)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了解不同程度的身心困擾其在心理健康的情形為何? (四)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之間有何關係存在?. 二、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2-1. 不同性別之大一新生其身心困擾是有差異的。 2-2. 不同學院之大一新生其身心困擾是有差異的。 2-3. 不同性別之大一新生其心理健康是有差異的。 2-4. 不同學院之大一新生其心理健康是有差異的。 2-5. 不同年級之大一和大四學生其心理健康是有差異的。 2-6. 不同年齡之大一和大四學生其心理健康是有差異的。 3-1. 不同身心困擾程度之大學生其心理健康是有差異的。 4-1. 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有顯著的關係。 5.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變項及觀念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 大學生(college students) 大學生. 本研究對象之大學生是指九十九學年度註冊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一年級 及四年級的在學學生。. 二、. 身心困擾(adjustment problem) 身心困擾. 身心困擾是指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在身體、心理以及社會三大方面感受到的 問題、適應以及困擾的狀況。本研究中的身心困擾乃引用自朱錦鳳(2002)所編製「大 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中所列之有關:生活困擾、時間管理困擾、生涯困擾、學 習困擾、家庭困擾、人際困擾、感情困擾、情緒困擾、精神困擾、生理困擾等十 個困擾向度所篩檢呈現的反應結果。得分越高,表示學生承受的身心困擾就越大。. 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 一般對於心理健康的界定通常是採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認 為一個人的健康應該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亦即 指生理、心理與社會關係三方面達到最佳狀態和協調。而本研究所指的心理健康, 包括生理、心理與情緒方面有良好的調適和健全的發展,是從積極面向來界定一 個人在生理上接納自己的程度、情緒感受的平衡、人際相處和社會支持的滿意度, 以及能否以樂觀進取態度來適應生活。故本研究採用陳李綢(2011)編製「心理健康 量表」中的五大指標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情 緒平衡、家庭和諧以及樂觀進取。研究對象在此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其心理健 康程度愈好。.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文獻,用以建立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探討身心困擾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探討心理 健康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探討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相互關係研究。. 第一節 身心困擾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一、困擾的意涵和內容 在整理國內文獻資料時,發現許多探討困擾的研究,其使用的名詞和內容並 不相同,有的研究探討心理困擾或是需求困擾,有的研究則採用行為困擾,也有 些是有關身心適應或生活適應等的問題。 困擾的意義是指個體面對一種引發不愉快情緒的情況或問題,無法以過去的 行為方式有效的加以處理,使自己陷於苦惱之中(賀孝銘,1989)。根據國外學者 Jersild(1933)的研究,指出情緒的成熟是由先天的原因及後天環境所形成的;而 Bridges(1932)也認為個體在誕生時只有漠然的一種興奮情緒,但以後隨著社會的訓 練分化成為興奮、快樂和不快樂,而困擾(苦惱)是不快樂的其中一種形式。它是一 種當主體意識到與現實環境不調和,而急於消解這些不調和時,產生的焦急與紊 亂的心情,是主體極力想抗拒或退避一些不能適應的事,而又自覺無力時,那種 失意、懊喪的感傷與不滿,也是一種主體對臆測的可能失敗或危險,所產生的不 安與緊張的心境,它是由於不適應而不斷增加緊張壓力,使主體減少有效動作能 力的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引自呂少卿,1985)。 針對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的定義,Mirowsky 和 Ross(1989)認為它屬 於一種主觀上的不愉快狀態,是壓力所造成的。而國內學者柯進雄(1993)則認為困 擾即憂慮苦惱之意。張春興(1996)指出困擾亦即問題(problem)。在認知心理學的觀 點認為「問題」是指在有目的待追求而尚未找到適當手段時所感到的心理困境, 而問題的存在與否是主觀的認知與感受。對知識經驗差的人是問題,對知識經驗 豐富的人未必是問題,對有所追求者是問題,對一無所求者則未必是問題。許朝 信(1999)也認為困擾的意義是指個人無法有效解決內心之衝突或滿足內在需求,而 導致心理或情緒方面之不安,進而影響其行為的狀態。也有學者定義困擾乃是個 7.

(20) 體主觀認知與外在環境的落差或不符而造成其自身心理狀態的不平衡(白青平, 2000;呂振發,2002;劉金松,2002)。 另外有些學者則把困擾視為是日常生活的 壓力累積,強調個體遭遇許多問題而形成心理不平衡而產生問題(李坤祟,1998; 周意茹,1995;謝麗紅,1990)。洪智倫(1994)認為困擾是生活目標受到阻礙而無 法達成時所造成的個體情緒不安穩的狀態,當生活與環境的互動出現無法協調時 便會引發身心的失衡而導致身心困擾的狀況(鄭秀慧,2008;曾淑華,2002;陳燕 珠,2004)。 小結: 小結: 綜觀以上所述,可見困擾是一種心理的狀態,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感受和體驗, 它是由外在事物或環境影響而刺激個體無法有效滿足其心理、生理和社會的需求 而產生的內在衝動和矛盾的不平衡狀態,若個體無法立刻有效應付與解決外界壓 力和環境變化,且內在和外在無法達到調和一致時所衍生出的一種負向的感受和 情緒,其表現大多為緊張、焦慮、不滿足、失望、沮喪、悲觀憂愁或情緒低落等。 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的身心困擾主要是因為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接觸面變 多,加上社會發展快速的變化與競爭激烈,以致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發生許多的 問題與困擾,如生活、家庭、經濟、課業、人際和未來的方向等,在目前各方面 所碰到困難無法立刻滿足、解決而產生的渴望、憂慮、情緒不安的狀況,將對心 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和作用。. 二、大學生之身心困擾理論 (一 一)、 、生物學派 美國青年心理學先驅 G. Stanley Hall(1904)在其所著作的書中強調青少年因生 理結構的影響,導致身體驟然變化,內心產生劇烈的改變,以致青春期出現所謂 的「風暴期」,造成情緒表現強烈、不穩定的情形,這完全是由於青春期生理變 化而導致的身心失衡所致,在性生理的成熟產生性驅力無法滿足,而理性發展又 未成熟時所引起的不能化解,這些生物變化引起的情緒不安與困擾是不能避免的 普遍現象。 除了HaIl之外,Anna Freud(1946,1958) 不單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青年期困 8.

(21) 擾和狂飆的現象,她更從心理分析論觀點補充說明狂飆是源於內在衝突(internal conflict)的結果。她指出青春期以前的一段潛伏期(兒童期後),在情緒上之所以比 較平靜,那是因為他的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趨於調和均衡所致。到 了青春期,由於生理變化使驅力(sex drive)增加,使得一向潛伏著的本我部分的衝 動性增加,導致三個我之間的關係失調,衝突加大。由此觀之,Anna Freud也認為 狂暴期是無可避免的普遍現象,由性驅力構成的本我衝動是本能性的,青春期性 生理變化也是本能性的,這成為青年期的特徵,也是必然的。所以青春期的情緒 不安只是個體自身的困擾,與社會文化的因素無關(引自張春興、黃淑芬,1982)。 1973 年 Rogers 認為青少年不論什麼困擾,大都由青少年期身心發展特徵所 引起(王煥琛、柯華葳,1999)。張春興(1996)認為,青少年因內分泌的改變,使得 個體生理處於失衡的狀態,而心理情緒亦不甚穩定,容易衝動、緊張與發生衝突, 此外,青少年易對發展中的身體意像感到不滿,且生長快速導致睡眠不足、疲憊 倦怠,影響情緒。他們在生理適應與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可能產生調適上的 困難,以致產生問題和行為困擾(黃德祥,1998)。. (二 二)、 、需求層次論 在Maslow(1970)的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描述人類動機時提到一個 重要且關鍵的概念,他將需求定義為「個人所有」與「個人所想有」兩者間的差 別,若兩者之間有距離就會激發動機,而人會因為需求不能立即達成時產生困擾, 所以動機是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內在力量,也是人類強烈的行為驅力。它是由不同 性質、不同層次的需求所組成,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隸屬、 尊重、自我實現等(張春興,1996)。當個體預達成目標的行動過程受到限制或不容 許,使得「需求-行動-目標」的歷程無法順利進行時,會造成個體的挫折感,持續 的挫折感會使個體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此狀態就稱為困擾。大學生隨著 年紀的增長,所接觸的範圍和認識的層面相對增加,因而引發的需求和慾望亦相 對提昇,然而他們在此階段有著種種的限制,在現實不容許獲得滿足的情況之下, 造成許多的挫折、困擾和調適的問題。. 9.

(22) (三 三)、 、壓力-適應觀點 壓力 適應觀點 從壓力的觀點來說,壓力來源主要可分為:1.重要生活事件;2.生活中的小困 擾;3.災變事件;4.社會事件或現象。吳蘇、林紀玲(2000)認為生活壓力是個體在 某種特殊情境或刺激時,感受到身心平衡受到威脅與影響的狀態。它包括兩部分, 其一是客觀生活壓力,即日常生活所遭遇事件之刺激;其二是主觀生活壓力,即 個體對刺激主觀感受到的困擾程度(江承曉,1991;陳清泉,1990)。Hans Selye(1956) 將健康或愉快的壓力稱之為優壓力(eutress),而將不健康或不愉快的壓力稱之為苦 惱(distress)。本文所指的心理困擾屬於上述壓力源的第二項,即大學生在日常生活 中所遭遇到的種種輕微問題與困擾的壓力,它帶給個體不愉快的經驗,將影響大 學生的生活適應和身心健康。 張春興(1989)認為壓力是個體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緊張狀態,舉凡外 界的人、事、物都會造成個人生理及心理的反應。不過他亦指出壓力某程度具有 警示的功能,可使人面對壓力源,進而消除壓力源,解除威脅。壓力似乎是生活 的一部份,是日常活動的產物,只要人活著,就會有壓力(Hinkle,1973)。歐慧敏 (1996)也認為壓力不一定會造成生活困擾,若個體面對壓力時能採取正向的態度與 策略,將有助於抒解壓力以及減少困擾,所以從適應的觀點來看,困擾和調適便 成為一體兩面的狀況,若個體沒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與適應能力,則其容易在人格 發展與行為上產生許多困擾問題(劉永元,1988)。精神病理學家 Frankl(1961)也曾 在他的書中強調困擾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有煩惱或困擾並不代表他的人生是不充 實的,相反,人會因為面臨或經歷困擾而變得成長、成熟,所以困擾不只是帶給 人們不快樂,它還牽涉關乎到它能否使人變得成熟的問題,而適當的壓力可以激 發人的潛能,提昇挑戰力和成就感。有效的適應,是個人能夠達到統合及完整狀 態的過程(Roy & Andrews, 1991、1999),張照明(2003)即以此作為評定心理健康的 標準。為此本研究以測量個人主觀感覺和經驗來作為衡量個人的身心困擾與生活 適應的指標,一方面除了欲了解和分析大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以外,同時也希望 透過探討他們的心理狀況,以協助發掘並了解能幫助發揮他們情緒、能力、特質、 性格以及人際等穩定健全發展的因素。. 10.

(23) 小結: 小結: 綜而言之,生活的困擾和適應是成長發展階段必有的需求和經歷,它是個體 處於外在環境下,為了滿足內在需求所引發的一些改變、混亂與失衡狀態,在此 過程個體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並與環境維持互動關係,而良好的生活適應則是個 體與環境間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和諧與健康的狀態,個體能在合宜的因應與調適 下,從而達到自我的滿足與困擾問題的解決。. 三、大學生的身心適應困擾相關研究 中國有句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表示挫折和困擾的事情是人 生裡常有的現象和發生的事情。曾有心理學家形容青春期是『困擾期』的階段, 可想而知正值青春期後期的大學生,其所面臨的困擾以及問題尤其深遠與廣大。 隨著大學入學錄取率的不斷攀升,不但學生的學科能力讓人憂心,就連大學生的 心理素質亦不得不為師長們關切和注意的。加上現今社會經濟的不穩定,面對社 會快速腳步與激烈的競爭,更使得大學生承受許多無形的壓力而衍生不同面向的 問題和困擾。 Emme(1993)是最早研究大一新生經驗感到困擾問題的人,他在研究中指出課 程、宗教、社交、倫理與他人關係、社團活動能力、經濟、職業等為大一新生主 要的適應困難問題。Mooney(1950)是另一個有名研究大學生適應問題的學者,他 以多年的輔導經驗分析青少年困擾項目編製了後來廣為社會心理學家、心理學家 及教育學家所使用的孟氏行為問題困擾調查表(The Mooney Problem Check List)。 在美國研究大學生的主要困擾問題為:大學課業的適應、社交與休閒活動、對自 己的態度、與他人關係、經濟與生活狀況(Villanova & Bownas, 1984;Hensley, 1991;Rickinson, 1996;Hurtado, 1996)。最新一份澳洲的調查研究中指出大多數的 大學生都面臨有關心理困擾的問題。其中發現有1/5的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在 此調查中大學生心理困擾的比例(83.9%)是普通人口的3倍之多(Nauert,2010)。英 國Leicester University(2002)亦有研究指出大學生感受到的壓力或困擾原因,包括學 習議題、生活的調適(如:金錢不足)、心理和情緒的問題、關係建立等,近期中國 的大學生雜誌社、中國大學生網有份關於《2010-2011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11.

(24) 報告》 ,其資料顯示九成多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而人際交往壓力、就業 壓力、缺乏處理情感問題能力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回觀國內,近年來已有不少有關大學生心理困擾或適應的研究,這些研究發 現大學生的困擾議題很多,包括生理變化、離家、人際關係的緊張、感情問題、 生涯規劃、時間管理、課業學習、經濟的壓力、家庭關係、生活起居、睡眠的問 題、對唸大學的疑惑、自我期許、自信心、精神情緒以及社會適應等的困擾(何慧 卿,2007;姜得勝,2003;周玉真,2003;劉玉華,2004;簡茂發,1986;洪冬 桂,1986;金樹人、林蔚芳,1990;葉紹國,2006;李燕鳴、劉文玲、陳福士, 2002;黃欣妏、曹俊德,2007;張雍琳,2000;李金治,2003;陳李綢,1998; 黃慧貞,1987;謝琇玲,1998;董氏基金會,2005)。而針對不同議題或變項所做 的實徵研究,也有不乏的研究發現。 在年級方面,許多研究指出大學低年級比高年級學生有較多適應上的困擾, 且新生的生活適應相對比其他年級學生有更多的問題和狀況(簡茂發,1986;洪冬 桂,1986;姜立萍、孫乙仙,1995;吳正勝,1981;黃春枝,1999;潘正德,1996)。 涂雅玲(2008)、李燕鳴、陳福士和劉文玲(2002)的研究顯示大一新生生活適應問題, 以「家庭困擾」 、「精神困擾」 、「未來出路」困擾的比例最高。對自我外表感到不 滿意的大一新生,其生活適應問題愈趨困擾。上網時數愈高的大一新生,其生活 適應問題亦愈趨困擾。廖淑梅(2004)以技專校院研究生與大學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 應之比較,發現大學生的生活壓力以「自我期許壓力」最高,「人際關係壓力」 最低,且大學生在此兩項上亦均較研究生大。按照不同的學制也發現以碩士班新 生精神困擾程度最高,其次為進修部,最後為大學日間部,其中新生有心理健康 困擾的比率有 13.8%,而當中最常出現的精神困擾以「憂鬱症狀」居多(黃欣妏、 曹俊德,2007)。 就性別而言,不同性別在生活適應以及困擾上亦有顯著差異。吳佩玲、楊錫 林、江金山(2005)針對科技大學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穩定的研究,結果 發現在學校生活適應方面男生的常規適應顯著地優於女生,在情緒穩定方面女生 比男生較會憂慮自己的健康問題,且女生比男生缺乏自信及自我尊重,較在意別 人的批評。Mohanty(1980)針對17-20歲青年所做的研究發現男性在健康、情緒和社 交方面比女性適應得較好;而女性則在家庭方面比男性適應得好一些。而李燕鳴、 12.

(25) 陳福士和劉文玲(2002)針對東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男生 明顯較女生多有困擾。王仲匡(2004)也發現男大學新生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比一般女 大學新生差,適應上也比較不好,除了個人對學習環境的適應狀況及學習策略的 運用情形,以及自我價值觀的明確程度與女大學一樣外,其餘的適應表現都低於 女大學新生的表現水準。從身心適應來看男女在困擾的項目上亦其差異性,有些 研究指出男生的感情困擾大於女生(呂碧鴻、 、陳秀蓉、 、高美英,2006;朱錦鳳、段 亞新2002),女生一般則在情緒困擾、家庭困擾和生理困擾高於男生,然而也有研 究指出男生在情緒困擾最高,女生則以生活困擾較高(陳清平,2004)。 至於學院方面,廖淑梅(2004)發現不同學院的大學生在生活壓力上亦有顯著的 不同。吳佩玲、楊錫林、江金山(2005)指出工程學院學生之焦慮程度顯著地比管理 學院、人文學院與設計學院之學生為高。朱錦鳳、段亞新(2002)為東吳大學新生進 行普測調查時發現,法商學院在生活、時間管理及感情方面的困擾分數普遍比其 他學院高。 小結: 小結: 綜述以上,相關文獻對於大學生的適應以及生活困擾的探討頗多,輔導人員 與教師在學校環境和領域中從事工作,對於掌握學生的性質、發展、心理健康、 精神問題,甚至適應狀況的問題,都是極其重要與特別需要關切的議題。另外, 從上述以及許多的文獻得知,不同研究在不同的研究背景變項所得到的結果不盡 相同,有些可能持極其相反的論證,即使有些得到的結果有大部份相同,但仍有 少部份不一樣的地方。本研究以大學生最常碰到的困擾與適應問題,包括生活、 時間管理、生涯、學習、家庭、人際、感情、情緒、精神、生理等方面,採用「大 學生身心適應量表」來作為研究工具,以了解研究對象目前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 題以及困擾情形,並針對身心困擾在不同變項的情形作進一步的探究。. 第二節 心理健康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當提到「心理健康」時,我們第一印象常會以為是在討論心理有問題或患有 精神疾病的人,這是因為目前大多的心理衛生相關服務只偏重於關注心理疾病的 治療,而不是在如何提昇心理健康、生活品質和滿意或幸福感等的問題。而一般 13.

(26) 人談的健康,通常只會著重談身體或生理層面的健康,尤其現今生活忙碌,競爭 激烈,導致出現許多的身體問題和病痛,而且生機飲食和養生觀念日益普遍,這 不難發現人們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性,然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卻甚少人會談論或 關注的焦點。一個生理健康的人,其心靈往往因生理的健康而愈靈敏;同樣地,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往往因心理的健康而愈強健,人也就愈快樂幸福(王連 生,1995)。可見,健康是生理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兩者是極為密切、相互 促進且不可分的。 一、 心理健康的定義和內涵 「心理健康」一詞是從心理衛生的概念而來,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在英文裡 都稱為 Mental Health。朱敬先(1992)把兩者視為同一涵義;王以仁、林淑玲、駱芳 美(2006)認為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是一體兩面,以心理疾病之預防和心理健康的保 持與增進為目的,所發展出來的一門學問,即是心理衛生。吳武典和洪有義(1987) 也認為心理衛生是研究心理健康的一門學問,也可說是增進心理健康的一種服 務。從以上的定義可見,心理衛生強調的是手段、方法,而心理健康則是欲達成 的目標與境界(引自黃政昌,2008)。 傳統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重點放在負面和消極的定義,即研究有關身心失 調、憂鬱、緊張、焦慮、壓力等各種心理疾病的負向心理成份。因為正向心理學 的興起,強調幫助個體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以建立維持心理健康,為此積極的 心理健康,是將焦點放在良好的生活適應、身體功能健全、心理素質強韌之類的 正面指標(李新民,2004),Keyes(2006)也認為心理健康應指個體對生活存在著正向 的感覺,以及生活運作良好的程度。因此心理健康應該是關乎一個人的正向概念, 包括知道能夠怎麼享受生活、因應生活的問題與壓力、實現目標和潛能以及與人 維持良好的關係,在含義上心理健康應指為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同學者 對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定義和標準,茲將國內外學者的界定陳述如下: Combs(1962)指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有四種特質:第一種,積極的自我觀 念,能夠喜歡、接受自己,能體驗自己存在的價值,能面對和處理好日常生活中 遇到的各種挑戰。第二種,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同別人而不依賴或強求別人, 能體驗自己在許多方面和大家是相同的,能和別人分享喜怒哀樂,以及對未來有 14.

(27) 美好的憧憬。第三種,能面對和接受現實,不論其是好是壞或對自己有利或不利, 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與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去面對和接受現 實的考驗。第四種,能對自己、周圍的事物、人物及環境有清楚的知覺,不會迷 惑和徬徨,能善於發現和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以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從 而增進行為的有效性。 English 與 English 稱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 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 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引自劉焜輝,1976)。 Havighurst(1953)認為心理健康的個體應具有以下的心理特質:(1)幸福感受; (2)和諧的心態,包括內在和諧及與環境的和諧;(3)自尊感;(4)個人的成長,即潜 能的發揮;(5)個人的成熟,所作所為均合乎一己生理年齡的水準;(6)人格的統整, 言行一致,能有效發揮理性和意識的控制力;(7)與環境保持良好接觸;(8)在環境 中保持有效的適應,能有效處理人際關係,並在工作中尋求生活意義;(9)在環境 中保持自主的意識 。 Menninger 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 適應狀況(引自黃厚堅,1999)。 Derlega 與 Janda(1986)在其著作中提出心理健康之基本特性為:對現實有覺知 能力、擁有健康性格與良好人際關係、情緒表達能適當控制,以及可以正向的看 待自己。 賴保禎(1999)從消極面認為沒有心理疾病即為心理健康,從積極面則視心理健 康為身體上、心理上及社會上保持最佳情況與最高效能。 柯永河(1993)認為積極的心理健康觀點,不僅為沒有消極的心理症狀,還要更 進一步呈現積極正向的情緒經驗,並擁有積極心理經驗或特質。 劉焜輝(1976)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在那種心理狀況下能做良 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充分發展其身心潛能,此能更積極、更充實的 情況。 張春興(1995)認為心理健康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一般而言,一個心理健 15.

(28) 康的人能符合以下的特質:情緒穩定;無長期焦慮、憂鬱;少心理衝突;樂於工 作,能在工作中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且樂於與他人交 往;對自己有適切了解和認識,且有自我悅納的態度;對於生活環境有適切的認 識,能切實有效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逃避。 小結: 小結: 從上述學者所定義的心理健康,可發現心理健康應是多面向的,更重視和強 調以積極的面向來提昇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而心理健康即幫助人們增進自我意 識,對自我有充分的了解,並增強其自我價值感,發展個人的潛能與特質,知道 自己的長處與缺點,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亦能善用資源和能力,以適應 生活的變動和工作上的需求,且更能與他人及環境維持和諧互動的狀態。簡言之, 心理健康即為個體內部協調與外部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狀態(Shi & Chen, 2004)。. 二、心理健康的理論 心理健康是個既複雜又抽象的概念,心理學家們對人類的心理健康發展出有 其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以下就行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人本理論和人格特質論 分述如下: (一 一)、 、行為理論 行為理論對心理健康與適應的看法是:強調學習歷程及個人與其環境之間的 相互作用,認為只要給予個體適當的瞭解與輔導,許多不良適應的行為都可以改 進,且增進心理健康之狀況。為此依行為理論的觀點,最佳之心理健康與適應, 乃個人改進與其環境交互作用之最大技巧與能力,雖然環境變遷是不可避免的事 實,但其足以使個體成長(引自洪宜昀,2002)。 (二 二)、 、精神分析理論 Freud 所提出的心性發展理論,認為心性發展的過程將決定一個人日後的心理 健康與否。而性的本能或性驅力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會以不同形式來表現其對追 逐快感的需要。Freud 將人類心性的發展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口慾期、肛門期、 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等五個時期。造成個體心理不健康是基於本我、自我和 16.

(29) 超我三者間的衝突和拉扯而成,當個體之自我不因本我的欲求和超我制裁而產生 焦慮,而是三者達到穩定協調時,此個體便是心理健康的人。 就臨床上來說,精神分析乃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然而精神分析的目 標其實就是要協助個案去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 三)、 、人本理論 Maslow(1954)認為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沒有困擾足以妨礙其心理效能的 狀態,也就是能達到實現自我的人,是具有積極的意義。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特 質是:能與家人朋友維持和諧的關係,他所選擇的目標能符合自己的能力,能選 擇適當的價值以作為其行為的準則,且能遵循這些準則而生活,他有統整的人格, 可適應其生活中消極不如意的一面。 Rogers 也認為健全人格者,是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功能的人,他們對生活採取 一種動態而富於彈性的生活方式,願意向經驗開放,能夠自由的感覺並信任自己 所經驗到的,同時具有自發性與創造性;自我與經驗的調和,能有助於心理健康 的人格。 (四 四)、 、人格特質理論 Allport 認為健全的人格為心理成熟的人格,具有自我擴張、溫暖而親切的社 會關係、安然與情緒相處、符合現實的知覺、有用的技能、有價值的工作、對自 己能客觀地認識、努力追求長程的目標(引自蔡孟如,2010)。 小結: 小結: 綜合以上的觀點,有的理論認為心理健康與個體本身的內在需求與特質有 關,有的則認為是個體的目標動機誘發其發揮潛能而達成,有些則是從社會環境 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健康的影響,儘管各家理論的看法不同,但都試圖從各自的理 論中去了解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因素和狀態,從而達致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為目的。. 三、. 心理健康的測量工具. 目前對心理健康的測量,已慢慢從傳統的負向趨向正向的看法,有不少研究 開始從正向的指標來探討心理健康的議題,例如自尊、幸福感、快樂感、生活滿 17.

(30) 意與適應程度,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採用負向的指標與量表來測量身心的健 康,如心理疾病、自傷、衝動、神經質、憂鬱、焦慮或精神症狀等(柯慧貞,1989; 黃君瑜、許文耀,2003;施健彬,2004;俞筱均、黃志成,1984;黃政昌、王蔚 竣,2008;劉奕蘭、吳家瑜,2004;許文耀,1999;賴保禎、賴美玲,2003)。國 內現在常用的心理健康量表有: 1. 症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由L. R. Derogatis於1975年編製,它是最廣的一種檢 查心理健康的量表。分別可測量身體化症狀、強迫性行為、人際間敏感、 憂鬱反應、焦慮反應、敵意行為、恐懼性焦慮、妄想意識、精神症狀傾向 等9個症狀因子。 2. 賴保禎、賴美玲(2003)的新訂賴氏人格測驗,由14個量表構成四項人格要 素,以了解個人在內外向性格、社會適應性、情緒穩定性及心理健康等的 人格特徵為主,適合國中至大專院校學生,作為鑑別受測者心理是否健康 之依據。 3. 曾氏心理健康量表為俞筱均、黃志成於1984年編製,其適用對象為大專以 上學生,是以測量一個人的憂鬱和焦慮負向指標來評估心理健康的程度, 協助診斷心理失調的傾向。 4. 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Health Questionnaire-CHQ)由鄭泰安等人於 1986參考Godberg所提出的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架構,編製適合華人 健康問卷的簡易精神症狀量表,大於15歲之受試者即可適用,多數用在社 區群眾之篩檢,主要測量輕微的精神疾病症狀包括憂鬱、焦慮、社交障礙 以及一些身體化症狀。 5. 張玨(1987)編製的「一般健康量表」(General Health Scale)則是從心理和 生理的層面來測量個體在生理狀況、焦慮和失眠、社交功能障礙以及嚴重 憂鬱四個向度的健康情形。 6. 「健康、性格、習慣量表」是由柯永河(1995)編製的一種臨床診斷工具, 可幫助受測者瞭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測驗內容包括三大部份:1.測量 有關精神疾病傾向、焦慮障礙傾向和人格疾患傾向三大類的心理疾病;2. 是評量整體心理功能概況;3.則為心理健康程度和作答誠實度自評。 18.

(31) 7. 劉奕蘭、吳家瑜(2004)所編製之「大學生身心健康量表」,分為三個向度: 包括憂鬱的情緒、認知及生理的症狀;身體的病痛和情緒性的孤寂感受來 衡量受試者的身心健康程度。 8. 黃政昌、王蔚竣(2008)編製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它是一種篩選性 評估工具,能幫助篩選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內容共有5個分量表,包 括測量受試者的憂鬱傾向、焦慮傾向、自傷傾向、衝動行為、精神困擾, 以及一個評估學生作答態度的效度指標。 小結: 小結: 上述這些常用的測驗或量表中不難發現其大多測量個人的精神症狀包括憂鬱 焦慮等負面的向度,對於個體正向的心理特質和指標並未測量得到或獲知,為此 本研究擬以正向積極的角度來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採用陳李綢(2011)所編製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將測量大學生大人際、家庭、情緒、健康與自我能力展現 等方面能否達到適應、幸福或滿意的狀態。. 四、. 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探討有關身心健康的研究尚算不少,但因研究對象的差異以及探討的 變項不盡相同,所得到的結論亦有異同,遂將相關的研究整理如下: 就性別而言,多數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有性別上的差異,而一般女生的心理健 康問題或憂鬱焦慮程度顯著大於男生(許崇憲,2008;崔珮玲,2004;張秋蘭,2000; 黃禎貞,2006;徐靜芳,2003;洪宜昀 2002;黃韞臻、 林淑惠,2009;李仁豪、 謝進昌、余民寧,2008;Sandanger、Nygard、Sorensen & Moum,2004)。然而亦 有研究指出不同性別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程度並無顯著差異存在(施建彬,2004)。不 同年級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亦有顯著差異,高年級的學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顯 著高於其他年級(胡婷婷,2007;崔珮玲,2004;Collishaw, Maughan, Goodman, & Pickles, 2004)。施俊名、吳裕益(2008)針對大一和大三學生所做的研究結果也發現 不同年級學生在身心健康指標上有顯著差異,大三學生無論在憂鬱情緒、身體病 痛或是孤寂感方面得分均比大一學生高。不過,黃韞臻、林淑惠(2009)在針對台中 五所大學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低年級較高年級出現較多的憂鬱症狀。蘇船利(2008) 19.

(32) 對台東大學生所做的調查也發現,大一和大二學生比其他年級之自我肯定感顯著 偏低,憂鬱感則偏高的情形。不同學院學生在心理健康以及身心症狀上也有明顯 差異存在(施建彬,2004;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2005;陳姿羽,2010;楊聰財、 蕭淑貞、卓貴美、黃偉俐,2005)。 小結: 小結: 綜而言之,心理健康會受到許多包括個人內在特質、背景變項等因素的影響, 從上述研究可得知,目前大學生性別、年級、年齡、學院在心理健康之影響為何, 尚無一定的研究發現與結論,故本研究欲針對相關背景變項再作深入探索,以釐 清其與心理健康的關連性。. 第三節 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相互關係研究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個體經歷生活事件的數量與其身心健康具有關聯(Damush, Hays, & DiMatteo, 1997;McCullough, Huebner, & Laughlin, 2000),而影響心理健康 的因素裡,壓力是其中一個被視為重要的影響因素,Roglieri(1980)的實證研究指 出 個 人 對 壓 力 的 反 應 情 形 決 定 個 體 的 健 康 程 度 ; Nolen-Hoeksema, Parker & Larson(1994)也認為過多的壓力與沮喪存在正相關。Dwyer & Cummings(2001)和 Wintre & Yaffe( 2000)發現大一新生所感受的壓力程度會影響身心健康和適應。 國內研究也顯示,生活壓力和身心健康存在關係(王佩玲,1987;江承曉,1991; 郭至豪、郭靜晃,1997;彭秀玲,1986),經歷生活事件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壓力 越大,越容易引發自殺意念(葉在庭,2001);戴伯芬(2007)發現技職學生生活壓力 與身心健康呈顯著相關;葉明華(1981)以7所大學的學生為對象,研究顯示心理健 康與壓力成反比;曾巧芬(2001)的研究結果也發現生活壓力愈大,身心健康愈差; 黃慧貞(1982)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主觀壓力大小與憂鬱症成正相關;陳清泉 (1990)以 442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也發現主觀負向的生活壓力與大學生憂 鬱傾向有正相關;彭秀玲(1986)研究認為,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積極面呈 負相關;施建彬(2004)指出良好的心理健康與整體壓力感受存在顯著負相關關係; 總言之,一般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環境所需面對的情境引發的困擾或壓力都會影 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態(呂碧鴻、 、陳秀蓉、 、高美英,2006)。 20.

(33) 小結: 小結: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每天所遭遇的問題和生活各層面所面臨到的 困擾,以及他們主觀感受到的壓力、經驗、情緒等都會與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 關聯與影響性。本研究即欲了解目前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的相互關係為何。. 21.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之相關情形,以臺灣師範大學 一年級及四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從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每學年為 入學學生所作的身心調查資料庫而來,將一年級和四年級學生的背景變項、身心 困擾以及心理健康量表等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達到研究的目的。而本 章將依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和資料處理的方法分別叙述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者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以下的研究架構, 如圖 3-1 所示。本研究中共有三個主要的研究變項,自變項為「背景變項」,依變 項為「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自我悅納  人際關係  家庭和諧  情緒平衡  樂觀進取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年齡  學院.          . 身心困擾 生活困擾 時間管理困擾 生涯困擾 學習困擾 家庭困擾 人際困擾 感情困擾 情緒困擾 精神困擾 生理困擾.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2.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為 99 學年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為 1 年級以及 4 年級學生進行普查所做的「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得到的 結果,在研究者獲得相關單位和主管同意提供資料作為研究用途後,再經過剔除 無效資料後,共得到有效問卷共 2,659 人。為達到研究的目的與資料分析的正確和 嚴謹性,研究者再將資料進行統整和篩檢後決定將資料分成兩批來處理,惟當學 生均有填答「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和「心理健康量表」才納入作為本研究主 要的分析項目,其餘資料只作為了解大一和大四學生其在心理健康反應情形的比 較分析,從縱向的角度探討在大學四年的教育裡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和作 用提供參考的指標。因而最後能納入作為本研究了解與分析大學生身心困擾和心 理健康關係的資料合計共有 1,331 人。研究對象詳細的描述分佈情形如表 3-1:. 表 3-1 研究樣本之背景變項詳細資料 合計 學院. 性別. 教育學院. 312. 文學院. 299. 理學院. 250. 科技學院. 202. 運動與休閒學院. 90. 管理學院. 39. 藝術學院. 54. 音樂學院. 53. 國際與僑教學院. 32. 男. 562. 女. 768. 合計. 1,331. 23.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針對本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主要使用兩種研究工具以蒐集資料,一是朱錦鳳所 修訂之「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另一則為陳李綢所編製的「心理健康量表」, 各研究項目和工具說明如下: 一、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 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 目的在於蒐集研究對象的個人基本資料,以了解對象特質的分佈情形,並比 較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在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的差異情形。擬定的背景變項包含: 1. 性別:分成男性和女性。 2. 年級:針對研究目的分為1年級和4年級。 3. 年齡:按年級的就學狀況編類有18歲、19~20歲、21歲及22歲以上四組。 4. 學院:按學校學院的分類分成9大院別,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 科技學院、運動與休閒學院、管理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與國 際與僑教學院。. 二、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 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 本調查採用的是朱錦鳳(2002)所編製之「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它屬於困 擾檢核性質的調查工具。測量結果可以讓同學了解個人在生活、時間管理、生涯、 學習、家庭、人際、感情、情緒、精神、生理等方面的困擾及適應情形。全調查 表共 200 題,去除三題檢查是否專心作答的題目後,實際調查困擾的題數為 197 題。分為十個分量表(即 10 個困擾項目),而每個分量表各有 20 個題目,各分量表 的內容和說明如下: 1.生活困擾 生活困擾: 生活困擾:環境適應、生活品質經濟狀況方面的困擾。如交通不方便、金錢不敷 使用等。. 2.時間管理困擾 時間管理困擾: 時間管理困擾:時間規劃與生活作息方面的困擾。例:不能善用時間、生活沒有 規劃等。 3.生涯困擾 生涯困擾: 生涯困擾:性向、興趣、生涯規劃及前途方面的困擾。例:擔心畢業後無一技之 長、不知未來職場的趨勢等。 4.學習困擾 學習困擾: 學習困擾:學習方法與課業壓力方面的困擾。例:無法有效唸書、擔心被退學等。 24.

(37) 5.家庭困擾 家庭困擾: 家庭困擾:家人溝通、父母管教及家庭狀況方面的困擾。例:與家人溝通困難、 家中發生變故等。 6.人際困 人際困擾 人際困擾:交友與人際互動方面的困擾。例:覺得孤單寂寞、過分在乎別人的看 法等。 7.感情困擾 感情困擾: 感情困擾:兩性交往及性方面的困擾。例:找不到感情的寄託、不能滿足性需求 等。 8.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情緒管理、自我概念方面的困擾。例:缺乏自信、情緒易受外界影響 等。 9.精神困擾 精神困擾: 精神困擾:心理健康、心理功能與精神症狀方面的困擾。例:暴食或厭食、有尋 死的念頭或想傷害自己等。 10.生理困擾 生理困擾: 生理困擾:身體健康、生理功能與壓力反應方面的困擾。例:體力差、易疲勞、 長青春痘、頭痛等。 作答方式為受試者依題號順序作答,若任何一題的敘述是目前自己的困擾, 就在該題敘述下畫一底題,當所有題目都作答完之後,再重新開始檢視先前劃過 底線的題目。如果任何一題劃過底線的題目是目前自己感到最困擾的,就在該題 號上再畫一個圓圈。計分分式為受試者僅劃底線的題目計1分,同時劃底線且題號 劃圈的計2分。按分量尺分別計算得分,分數愈高代表該分量尺的困擾程度愈高。 此外若受試者的困擾未出現在調查表題項內容中的,背面還設計有開放式的問答 題目空間,供受試者自由陳述其他的困擾。. 此 調 查 表 各 分 量 表 的 再 測 信 度 係 數 介 於 0.65∼0.93 之 間 , 內 部一 致 性 Cronbach's α 係數則介於 0.63∼0.86 之間。顯示本量表在分數穩定性或內部一致性 信度方面都尚算不錯。本調查表在效度方面提出適切的內容效度,除以問卷訪談 方式探討大學生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擾外,還諮詢從事輔導工作的專業人員,就 他們輔導經驗中個案常碰到的困擾案例作為編製題目的參考。各分量表的內部相 關介於.37~.73 之間,同時此調查表亦透過與「大專行為困擾調查表」作效度的驗 證,能有效測量到大學生的各類困擾問題。. 25.

(38) 三、心理健康量表: 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李綢於2011年依據積極正向心理學角度所編製的「心理健康量 表」為研究工具,全量表共有25題,分為五個分量表,採用五點量表計分,受試 者針對每一個題目的叙述,從「非常同意」、「同意」、「有點同意」、「不同 意」到「非常不同意」五點量表中,選擇一個最符合個人經驗的選項。正向題目 依序給予5分、4分、3分、2分、1分;反向題的計分方式則相反。分數愈高代表個 人心理健康程度愈高。現將分量表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1.自我悅納 自我悅納: 自我悅納:代表受試者接納自己的生理、形象及角色狀態。在此分量表得分愈高 者代表其自我悅納傾向愈顯著;得分低者代表對自我悅納愈不滿 意,身體狀態較不佳。 2.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代表受試者於群體或團體中的角色定位及互動交流達於一定程度的穩 定狀態。在此分量表得分愈高者代表其人際關係傾向愈顯著;得分 低者代表個人於群體及團體中的表現較為疏離。 3.家庭和諧 家庭和諧: 家庭和諧:代表受試者於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及與家人間的互動交流達於一定程度 的穩定狀態。在此分量表得分愈高者代表其家庭和諧傾向愈顯著; 得分低者代表個人於家庭關係中較無法獲得滿足及支持的動力。 4.情緒平衡 情緒平衡: 情緒平衡:代表受試者個人在情緒的處理及反應上達於一定程度的穩定狀態。在 此分量表得分愈高者代表其情緒平衡傾向愈顯著;得分低者代表個 體的情緒狀態欠缺穩定,容易起伏且導致焦慮、緊張等心理症狀。 5.樂觀進取 樂觀進取: 樂觀進取:代表受試者對於自我的日常表現及未來發展達於一定程度的認識及期 待有所作為。在此分量表得分愈高者代表其樂觀進取傾向愈顯著; 得分低者代表個體較缺乏自信,欠缺對未來目標的想望。 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77至.94之間,總量表Cronbach α係數為.92, 在重測係數方面則介於.59至.89之間,皆達顯著相關,可見本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及 穩定性亦頗佳。效度方面,該量表以因素分析來驗證建構效度,KMO值為.93,採 用主成分的因素分析法,經因素分析後五個分量表特徵值介於2.57~4.83之間,均 大於1,可以解釋之總變異量達69.44%,各題負荷量介於.49~.85之間,結果說明 此量表包含的五個因素都與心理健康有關。 26.

(39) 第四節 研究程序和步驟 本節主要目的在於陳述研究實施的流程及資料搜集過程,茲將程序說明如下: 一、首先閱讀收集文獻,與指導教授討論以確定研究主題及架構。 二、聯繫相關單位並向其申請所需之檔案資料。 三、取得資料,彙整篩檢有效的研究樣本。 四、依據資料編碼和登錄到電腦中。 五、資料輸入完畢後進行資料分析。 六、撰寫論文。.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經剔除填答不完整的問卷並確認資料無誤後,為回答各待答問題,以 SPSS19.0 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處理,採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 樣本 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分析,詳細說明如下: 一、描述統計 依研究對象在「身心困擾調查表」與「心理健康量表」兩問卷的填答結果, 求其平均數、標準差,以了解他們的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的狀況。 二、獨立樣本 t-test 以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為依變項,進行平均 數的差異檢定。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來探討研究對象之各背景變項的不同 水準,其心理健康和身心困擾是否有顯著性差異,若整體考驗達.05 差異水準,則 進一步進行薛費氏(Scheffé)事後考驗,來了解是哪兩個水準間之差異。. 27.

(40) 四、皮爾森積差相關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來考驗研究對象之心理健康和身心困擾間的是否有顯著相 關存在。 五、典型相關分析 典型相關分析 本研究另以典型相關分析來探討研究對象之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間之關係情 形。. 28.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節主要是根據研究架構、目的及假設,將研究對象所填答之資料加以整 理,分析並討論。結果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師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情 形;第二節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差異情形; 第三節旨在探討大學生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之相關情形。. 第一節 師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情形 師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和心理健康情形 本節將呈現研究對象師大學生在身心困擾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的結果情形, 以回答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問題一。 從表 4-1 可發現師大大一新生的身心適應困擾最高的依序為情緒困擾、生涯困 擾、時間管理、人際困擾、學習困擾、生活困擾、生理困擾;感情困擾、精神困 擾和家庭困擾的問題則較為其次。 表 4-1 大一學生在身心適應量表中的各困擾項目排行(N=1,331) 大一學生在身心適應量表中的各困擾項目排行 排序 分量表名稱 平均數 標準差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第6位. 第7位. 第8位. 第9位. 第10位.. 情緒困擾 生涯困擾 時間管理困擾 人際困擾 學習困擾 生活困擾 生理困擾 感情困擾 精神困擾 家庭困擾 總量表. 4.52 4.36 3.75 3.67 2.86 2.61 2.61 1.50 1.42 1.37 28.67. 4.94 4.94 3.61 4.49 3.25 2.67 2.95 2.22 2.40 2.39 24.48. 由表4-2可見,情緒困擾、時間管理困擾、學習困擾、生涯困擾和人際困擾似 乎是學校裡較普遍且容易出現的困擾情形,而時間管理和情緒困擾則是所有學校 研究調查出來學生共同主要且最為嚴重困擾的前三名,至於家庭困擾則是所有學 生最不感困擾的項目。 至於師大學生的身心適應和困擾情形,顯示雖然前三高困擾的分別為:情緒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ake a time step on current grid to update cell averages of volume fractions at next time step (b) Interface reconstruction.. Find new interface location based on volum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optimization problems, there arise various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for example, linear complemen- tarity problem,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For different types of optimization problems, there arise various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for example, 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We define Flat Direction Hybrid Inflation (FDHI) models as those motivated by the properties of moduli fields or flat directions of the standard model. For moduli fields with no

Since 1980, the problem-posing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nk of a math problem, which is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posing, and particularly the

 對任何input x, A’ 利用A, 先執行 個steps. 如 果這時候A accept x了, A’就accept x. 如果A還沒 accept x, A’就reject x. .

• If we know how to generate a solution, we can solve the corresponding decision problem. – If you can find a satisfying truth assignment efficiently, then sat is

Creative thinking /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