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漢語不使用零代詞的機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漢語不使用零代詞的機制"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

漢語不使用零代詞的機制

1

陳俊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摘要

本研究有鑑於傳統研究對於語言類型中「代詞脫落參數」探討的不 足之處:先行研究對漢語和英語的探討,多在於指出兩種語言在指稱舊 信息時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法:漢語多以「零代詞」來指稱前文提過的 已知信息,而英語則用「代詞」來表達。然而,漢語固然為代詞脫落語 言,以零代詞來指稱前後文的名詞做為語言使用的常態。但遇到特定的 情況,漢語亦可捨零代詞,改以代詞來進行指涉功能。但其捨零代詞而 就代詞乃基於何種理由,在此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本文認為漢語捨 零代詞而就代詞的整體動因,除了句法和語義的要求外,其篇章功能主 要與語言交際時的認知處理有關,符合了「關連理論」的最省力原則: 即漢語人稱代詞「他/她/他們」的出現,乃提醒讀者或受話者在篇章 中即將進入某種事件的轉變,可視為一事件標記,有別於漢語一般透過 主題鏈的零回指形式來表達同一事件的篇章銜接方式。本研究從三個漢 語語料庫中,歸納出使用人稱代詞時,六種標記事件轉換的情形。 關鍵詞:代詞脫落參數,主題鏈,零代詞,人稱代詞,事件標記本文為國科會研究計畫(NSC 96-2411-H-003-044)的成果報告改寫而成,其初稿 〈漢語代詞脫落與否的機制與其教學應用〉曾宣讀於全美中文教師學會 2007 年 年會(德州.聖安東尼,2007 年 11 月 16-18 日)。在此感謝國科會提供經費補助, 使計畫得以順利完成。同時感謝計畫研究助理劉欣怡、鄧麗君、清尾奈津子在語 料蒐集與初步語料分析上的協助。 1 作者特別感謝兩位匿名評審對本文內容與文字的細心建議與指正。

(2)

1. 前言 語言類型中的「代詞脫落參數」(prop-drop parameter)將世界語言區 分為「代詞脫落語言」,如漢語,以及「非代詞脫落語言」,如英語2 。漢 語為重意合(parataxis)的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篇章中語段的擴 展是以發話者的意念為主軸,無須透過形態變化、連詞或代詞等外在的銜接 手段;只要有適當的語境,都可以省略主語或賓語,或者兩者同時省略,因 為所省略的代詞,都極易從語境中推衍而出。此有別於形態變化豐富的英 語,是重形合(hypotaxis)的屈折語(inflecting language),故傾向使用代 詞來指涉上文所代表的實體(entity)(Levinson 1983:85; Crystal 1991:17), 所指涉的實體稱為先行詞或先行項。 漢語做為第二語言習得的文獻常記載,母語為英語學生在學習漢語時, 經 常 添 加 了 原 本 應 省 略 的 代 詞 , 因 而 產 生 表 達 不 通 順 或 語 義 混 淆 的 現 象 (Xie 1992;高寧慧 1996)。而英語為母語者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充斥著多 餘的代詞,顯然與代詞在英語篇章中的使用頻率有關。英、漢語第三人稱在 篇章中使用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已為許多學者所注意,而且透過量化研究, 皆顯示英語篇章中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漢語(趙世開1996:188-189 ; 熊 文 華 1997:207 ; 趙 宏 , 邵 志 洪 2002:174-175 ; 許 餘 龍 2002:30-31)。例如,許餘龍(2002)便檢視了英語書面指稱詞的篇章分布情形,發 現英語篇章中(根據Ariel 1990),代詞佔指稱詞總數的70%,而漢語篇章 中,代詞僅佔13.2%,零代詞則高達56%。以上的數據說明了在英語篇章中 代詞的使用極為廣泛,遠多於英語其他的指稱形式;而相對於英語中代詞的 指稱功能,在漢語則大部分是透過「零代詞」(zero anaphor)的形式來表 達 ( 許 餘 龍 2002:382) 。 之 所 以 稱為 零 代 詞 , 是 因 其 具 有代 詞 的 語法 特 徵,但無表層的語法形式和實際的語音形式,常以空位符號「Ø」表示,是 一種替代省略(Halliday 1985),詳細數據如【表一】所示。 2 陳俊光(2007:238-239)指出,代詞脫落語言包含:漢語〔漢藏語系〕、日語、 土耳其語〔阿爾泰語系〕、阿拉伯語〔閃米特語族〕、波斯語、波蘭語、美式手 語,以及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印歐語系〕等。非代詞 脫落語言則包含英語、德語、法語〔印歐語系〕等。

(3)

【表一】英、漢語指稱詞語的篇章分布(合併修改自許 2002:380-381) 指稱詞語形式 英語 漢語 零代詞(Ø) N/A 690 56% 反身代詞 N/A 17 1.3% 代詞 529 70% 163 13.2% 指示詞語 84 11% 17 1.3% 專有名詞和有定描述語 142 19% 348 28.2% 合計 755 100% 1235 100% 本文從認知策略和溝通 的視角出發 ,檢視漢語制約「零回指」(zero anaphora)3和「代詞回指」(pronominal anaphora)的因素,以供對漢語為 第二語言教學的參考。本文組織架構如下:第一節為前言,說明漢、英語常 態的指稱形式分別為零代詞和代詞。第二節主要探討漢語零代詞和代詞的相 關研究與理論,並說明漢語零回指和代詞回指在指稱功能上的差異。第三節 敘述本文的研究方法、語料來源。第四節透過實際的語料分析,探討漢語第 三人稱代詞在句法、語義和篇章方面的使用制約。第五節為結論。

2. 漢語「零代詞」和「代詞」的相關研究

2.1 漢語「零代詞」的相關研究與理論

2.1.1 語言類型的結構觀點:代詞脫落、主題顯著 文獻指出,漢語為代詞脫落的語言,因此使用零回指的頻率遠高過英 語,而所牽涉的情況也複雜許多(Li and Thompson 1979,陳平 1987)。從 語 言 類 型 的 角 度 來 看 , 漢 語 為 主 題 顯 著 的 語 言 , 主 題 ( topic ) 和 述 題 (comment)之間的連接,以意合為主 ,故無需憑藉外顯的語法銜接手段 (cohesive devices),而是靠句子內在的連貫性(coherence)來拓展議論、 敘述。而主題的鮮明性(譚成珠 1997)4,很容易成為受話者突出的心理實 體,自然成為零代詞的先行詞首選。同時,漢語零回指的指涉範圍也遠大於 英語,因為主題顯著的漢語,其主題本身便具有極強的篇章延續性(Givón

3「零回指」(zero anaphora)是指用「零代詞」(zero anaphor)來指涉前文已提 過的實體。「零回指」是指稱的方式或機制,而「零代詞」是指具有指稱功能的 零形式代詞「Ø」。

4 譚成珠(1997:47)指出,主題(或稱話題)具有鮮明的“共知性”和“導向性”,因 其先提出議題,以引起交際雙方的重視(共知性),同時規定了陳述的具體範 圍,使目標明確(導向性)。

(4)

1983)5。相對 於漢語 , 英語為主語 顯著語言 , 第三人稱代 詞的零回 指 很 少,多由一個主語統領多個動作,而以主語充當零代詞的先行詞,其所指涉 的範圍(scope)相當有限,這是因為主語和述語之間有嚴格的語法規則約 束(Tsao 1979)。因此,零代詞在漢語中的出現頻率很高,可歸因於漢語 的各種語言特性(如:代詞脫落、主題為主、孤立型/意合),有別於英語 的語言特性(如:非代詞脫落、主語為主、屈折型/形合)。職是之故,學 者認為零回指在漢語是屬常規、無標的指稱方式,而在英語則以代詞回指為 常規、有標的指稱方式(Li and Thompson 1979,何兆熊1986)。

漢語既為一種高度代詞脫落的語言類型,除非有特別的理據,通常使用 零代詞來替代上文已出現的信息,但零代詞的照應(reference)關係,不僅 適用於指涉對象位於上文的「回指」(anaphora),同時也通用於代詞指涉 對象位於下文的「下指」(cataphora)。而英語由於是非代詞脫落的語言, 通常須使用代詞來回指上文的已知信息或預指即將出現於下文的名詞,如例 (1)、例(2)所示。

(1)a. 英語 A:”Where is the lobster?” (回指) B:”Mom is cooking it.”

b. 漢語 A:「龍蝦在哪裡?」

B:「媽媽正在煮 Ø‧。」 vs. ?「媽媽正在煮它‧。」 (2)a. 英語: “As soon as he finished the lobster, John ran out and

played.” (下指) b. 漢語: 「Ø‧一吃完龍蝦,約翰就跑出去玩了。」 vs. ?「他‧一吃完龍蝦,約翰就跑到出去玩了。」 英語(1a)中的答句 B,必須用代表已知信息的代詞「it」,來回指問 A 句中的「the lobster」。然而,漢語(1b)中的答句 B,只能用零代詞 「Ø」,來回指問句 A 中「龍蝦」,而不能用非人稱代詞「它」來指涉。非 人稱代詞「它」鮮少出現在賓語位置,而多以零代詞「Ø」的方式出現,此 一現象已為許多學者所指出(Chu 1999:254;Xing 2006:180)。在下指照應 5 Givón(1983)將話題延續性區分為三種:主題延續性(thematic continuity)、行為 延續性(action continuity)、話題/參與者延續性(topic/participant continuity)。其中 以主題延續性的範圍為最大,是其他延續性的發源地。

(5)

情況亦是如此,如英語(2a)必須用人稱代詞「he」,來預指下文的名詞 「John」6 ,而漢語(2b)則必須用零代詞「Ø」,來下指「約翰」,而不能 用 人 稱 代 詞 「 他 」 , 因 為 漢 語 顯 鮮 少 使 用 「 代 詞 下 指 」 ( pronominal cataphora)的照應形式(劉宓慶 1985;高寧慧 1996;劉禮進 1997),甚 至有些學者認為漢語並不允許該用法(王宗炎 1994;王燦龍 2006)。 此外,漢語允許在主題主控下的「代詞刪略」(pronominal deletion), 以達成篇章的連貫性,此即所謂的「主題鏈」(topic chain)(Tsao 1979), 此為篇章常見的主題延續現象。在主題鏈中,篇章除了起首位置的主題之 外,其後所有共指的代詞都會予以刪略,並以空位符號「Ø」表示。然而, 英語通常不允許代詞刪略,因此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常常在句子以上的 層次重複過多的人稱代詞,因而出現不合語法的篇章(Xie 1992;曹逢甫 1994;崔頌人 2003)。例如曹逢甫(1994:129-130)便比較漢語母語者和母 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看圖說故事的語料,研究他們代詞刪略的情形,結果 顯示漢語母語者的代詞刪略情形是英語的六倍。該研究更顯示,母語為英語 的中級漢語學習者,其中介語的代詞刪略比率雖然較母語英語為高,但仍遠 低於漢語母語者,如以下例(3)中各語段所示,包括了漢語母語者語料、 英語母語者語料,及英語母語者的華語中介語語料。 (3)a. 這是一個中年的男子‧‧‧‧‧,Ø 剛從地鐵往外走去,Ø 手裡拿著一卷 報紙,Ø 低著腦袋,Ø 心情非常沉重,Ø 往家的路上走去。 (漢語母語者語料)

b. This man has just gotten off work and he’sreturning home.And he

has a lot of thoughts on his mind, because he must tell his family, at least his child and his immediate family, of the bad news.

(英語母語者語料) c. 那個男人很不高興,他,他現在要回家。 他最近,他今天沒有工作,他失業。 他想一想,我要,我要告訴我的太太,我要告訴我的媽媽, Ø 也告訴孩子。怎麼辦?我不高興。(漢語中介語語料) 6 Quirk et al.(1985:351)指出,英語使用「代詞下指」照應的制約為:所指稱名 詞所在的結構等級必 須高 於代詞所在的結構。 上例 (2a)的代詞「he」位於分 句,其結構等級低於位於主句中的名詞「John」,故符合了使用下指的條件。

(6)

例(3a)很自然地採用零回指(代詞脫落)的形式,清楚展示漢語母語 者運用主題連續性的篇章模式:主題「中年的男子」僅在篇章起始的位置出 現過一次,其後五個共指的人稱代詞「他」均被刪略,並以零代詞「Ø」加 以標記。另一方面,例(3b)英語母語者的語料也可作為英語不允許代詞刪 略實證:這段文字一共有三個人稱代詞「he」,所指稱的都是篇章開頭的名 詞組「the man」。最後,母語為英語的中級母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中總 是添加了多餘的名詞組,例(3c)便是個中實例。對漢語母語者而言極其自 然的代詞脫落,在母語為英語的學生語料中除了使用一個零代詞外,共用了 十個代詞(「他」和「我」)來回指主題,因而使得這段語料顯得冗贅拗 口,不像道地的漢語用法。 2.1.2 信息處理的認知觀點:「語言經濟原則」 如前文所提,零代詞是種替代省略,「省略」(ellipsis)是指將篇章中 某些結構省略(但仍可在上下文找到),從而達到避免重複,突出新信息的 目的。而「替代」(substitution)是指在篇章中使用某些詞語代替上文中已 出 現 的 語 句 現 象 , 以 達 到 使 語 言 簡 潔 目 的 , 同 時 也 使 上 下 文 相 互 銜 接 (Halliday 1985)。因此,零回指可以說是種語言縮減(language reduction) 現象,表示被刪略的語言內容為已知信息,語言交際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新信 息上,以產生更好的交際、理解或信息處理的效果(彭宣維 2000;鄭貴友 2002;朱迎春、陶岳煉 2004),以符合「語言經濟原則」,即應以最小的 代價(省時又省力),換取編碼和解碼時最大的收益(Marinet 1964; Leech 1983)。 黃宣範(1990)亦說明漢語之所以傾向把句首的名詞當作主題,並且在 緊接其後的幾個句子都傾向維持相同主題。這是因為在人際溝通中,此種方 式最符合認知結構與注意力的精簡原則,同時也最能減輕記憶力和注意力的 負擔。以上漢語例句(3a)透過零回指的主題鏈形式,便代表了此種精簡原 則。 張欣戊與鄭玲宜(1988)也觀察到代詞脫落的現象。他們指出語言在傳 達信息時,必須兼顧簡潔以及清楚兩種要求。為了簡潔,就得儘量省略已知 信息;為了清楚,就要儘量增加重複成分。根據張與鄭,漢語比較傾向簡 潔,因而某些時候得犧牲清楚。為求簡潔就必須隱去已知信息。因此,受話 者需依靠其對情境的瞭解及自身的百科知識(encyclopedic knowledge),來

(7)

推衍出隱去的信息。 總而言之,漢語是個相當注重語用推衍的語言,除非有特別的理據, 否則在一般情況之下,都可省略主語或賓語,即所謂的代詞脫落。漢語也傾 向使用代詞脫落的零代詞形式,來進行指涉的功能,如以下例(4)的對話 所示。 (4)(甲,乙二人為朋友。他們正從教室往外走。) 甲︰「下雨了﹗」 乙︰「Ø 帶傘沒?」 甲:「Ø 忘了﹗」 乙:「Ø 記性不好喔。」 甲:「請 Ø 原諒 Ø﹗」 乙︰「Ø 罰 Ø 一碗牛肉麵﹗」 甲︰「好吧﹗Ø 恭敬不如從命。」 例(4)中甲與乙的對話中,主語或賓語都可省略,因為可以輕易地從 語境推衍出來。例如第三句甲的答句「忘了」中的賓語「帶傘」可省略,因 為上文第二句乙的問句「帶傘沒?」中已經出現過。其餘省略的各句都是人 稱代詞 「(你)帶傘沒?」、「(我)忘了」、「(你)記性不好喔」、 「請(你)原諒(我)」、「(我)罰(你)一碗牛肉麵」,以及「好吧﹗ (我)恭敬不如從命」。這是因為該對話只有兩個人,言談的對象相當清 楚,為了使信息簡潔,一一省去了人稱代詞。同時,也刪除了重複的信息, 以符應語言的經濟原則。此時,若將省略的主語或賓語補回,整段對話則會 顯得冗贅拗口。 2.1.3 對外漢語的教學觀點:以簡馭繁的教學操作 如上所述,漢語使用零代詞的理據,乃是為了達到信息處理時的「語言 經濟原則」。因此,宋如瑜(2008:124)指出,對外漢語教師在傳授零代詞 的知識時,在認知上也必須是可理解、符合邏輯的。同時,因人腦短期記憶 容量有限7,漢語教師所傳授的規則不宜太多,以避免加重學習者的記憶負 7 短期記憶只能承載5到9(7±2)個意元(即最小的信息區塊),若信息未能即時 編入長期記 憶中,在 短期 記憶中只能 停留15 到30 秒鐘(Miller 1956;吳世雄 1998;李玉琇 2000)。

(8)

擔。宋根據教學需要,將學者的研究結果歸納成適合漢語學習者建立的四條 簡則,如【表二】所示。 【表二】零代詞機制的記憶口訣(引自宋 2008:125) 規則 記憶口訣 例子 承前省 前面說了,後面不必說 王明今年十五歲,Øw住在金魚胡同。 (Øw:王明) 蒙後省 後面會說,前面不必說 Øw離開父母之後,王明就沒有靠山了。 (Øw:王明) 當 前 省 、 共知的 你知我知,不說也清楚 A:Øy去哪? B:Øi去吃飯, Øy+i一塊去吧! (Øy:你;Øi:我;Øy+i:你我) 泛 指 省 、 一般的 人人有分,所以不說了 前有落石, Ø儘速通過。 (Ø:過路者) 上 表 的 「 承 前 省 」 、 「 蒙 後 省 」 分 別 為 本 文 之 前 討 論 過 的 「 回 指 」 (anaphora)、「下指」(cataphora);「當前省」則是以上例(4)所指 的語境推衍,該語境中對話者只有兩個人,言談的對象相當清楚,因此主語 代 詞 皆 可 省 略 。 至 於 「 泛 指 省 」 顧 名 思 義 即 是 泛 指 語 境 中 的 任 何 人 ( 實 體),故代詞亦可省。「當前省」和「泛指省」所指涉的對象(先行詞)並 未出於篇章的前文中,而是在語境這個外部環境中,因此文獻上稱之為「外 指」(exophora),有別於「內指」(endophora),包含了先行詞出現於上 文的「回指」與出現於下文的「下指」(Halliday and Hasan 1976)。

2.2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相關研究與理論

2.2.1 漢語「代詞回指」的研究相對不足 漢語做為一種代詞脫落的語言,以用零代詞來指涉上下文的名詞,是語 言的常態,其使用頻率遠高於代詞(陳平 1987,廖秋忠 1992)。然而此種 語言機制,卻造成許多母語為英語者在學習漢語的一大難點,因為相對於漢 語中的零代詞形式,英語則大部分是透過代詞的形式來表達。因此,英語的 「 代 詞 回 指 」 與 漢 語 的 「 零 回 指 」 乃 屬 於 「 功 能 性 對 應 」 ( functional equivalence)(曹逢甫 1993:122;陳俊光 2007:321)。但是漢語除了大量 使用零代詞外,有時亦以代詞來進行指涉功能的現象,此為漢語指稱系統的 有標用法。相對而言,英語使用代詞來進行指涉功能乃是屬於無標、常態的

(9)

用法。因此,漢語代詞(有標用法)和英語代詞(無標用法),除表面上的 形式對應外,必各自有不同的篇章指涉功能。如何使用有標的漢語人稱代詞 亦是另一學習難點。換言之,對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而言,如何在漢語 篇章中有效地使用無標‧‧的「零回指」與有標‧‧的「代詞回指」,避免「不該用 而 用 」 ( 該 用 零 代 詞 卻 用 代 詞 ) 與 「 該 用 而 未 用 」 ( 該 用 代 詞 卻 用 零 代 詞),是兩大學習的挑戰。 如上節所示,對於零代詞的學習與教學應用,相關的研究相當豐富。然 而,漢語選擇捨常態的零代詞而使用有標的代詞形式來進行指涉功能的理據 為何,在此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這正是本文欲探究之處。譬如,董秀芳 (1998)指出,對於漢語零回指與代詞在使用上的區別,還未能發現明確的 規則。原則上,當篇章連續性較強時傾向使用零回指,而當連續性不強或有 意強調所指對象時則傾向使用代詞回指,但有時候兩者的選擇具有一定的任 意性、隨機性。封宗穎、邵志洪(2004)也認為漢語使用零回指或代詞回 指,並無強制性的規則,而只有一些大致的原則,與句法結構和語用有關, 但他們則並未指明所謂的句法或語用原則為何。 2.2.2 漢語「代詞回指」的制約因素 對於漢語代詞回指的制約,其他學者則提出一些較具體的原則,分述如 下: 2.2.2.1 連詞 Li and Thompson(1979)曾經做過例(5)中的調查,他們將第三人稱 代詞「他」全部刪除,然後請母語者在括號中填上他們認為需要加「他」的 地方。結果括號 (5d)中填寫「他」的人數的比例最高(76%)。Li and Thompson 認為很可能是轉折連詞「但」吸引了大多數人填代詞。 (5)a. 這王冕天性聰明,b.(6%)年紀不滿二十歲,c.(12%)就把 那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d. 但(76%)性 情 不 同 , e. ( 2% ) 既 不 求 官 爵 , f. ( 0% ) 又 不 交 納 朋 友 , g. (2%)終日閉門讀書。(引自徐赳赳 1990:332) 徐赳赳(1990)則進一步考察了漢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 6 個連詞(但是 /但、可是、然而、於是、不過、因為)後主語的使用情形。結果發現這些

(10)

連詞後的主語,總數 78 個當中,代詞佔 50 個(64.10%),名詞 17 個 (21.79%),零代詞 11 個(14.10%)。以上調查顯示代詞的使用比例遠遠 高於名詞和零形式,支持了連詞後的子句主語趨向使用代詞的觀點。 高寧慧(1996:69)進一步說明連詞後面的子句趨向使用代詞,這是因 為連詞(特別是轉折連詞)的出現,乃標記語義即將產生變化,意味著新主 題 鏈 的 開 始 , 因 此 趨 向 於 使 用 代 詞 而 捨 零 代 詞 。 此 外 , 高 引 用 Li and Thompson(1979)與陳平(1987)認為「存現句」中(existential construc-tion)的名詞性成分後的子句主語時,則趨向於使用零代詞,因為在篇章中 存現句的功能是引入主題,後面的子句再對這個主題加以說明,因此常用主 題鏈的零回指形式。有關此點,本文將在 4.3.1 進一步討論。 2.2.2.2 時間詞 學者 亦指出漢語的時間詞 後也趨向使用代詞 。例如,徐赳赳(1990) 統計 373 個時間詞或時間短語,發現其後子句主語使用代詞「他」共 203 個 (54.42%),名詞佔了 82 個(21.98%),零代詞則有 88 個(23.5%),顯 示了時間詞後傾向使用人稱代詞。徐並說明篇章中在時間詞的後面,所敘述 的往往是一個新事件的開始,因此趨向於使用代詞,如例(6)所示,時點 「1929 年」和時段「抗日戰爭後」之後的人稱代詞「他」都標記新事件的 發展。 (6)伍禪同志,1904 年 8 月 31 日出生於廣東省豐縣。1929 年他‧赴日 本留學,1931 年“九一八”事件後回國,創辦刊物,宣傳抗日。 抗日戰爭後,他‧前往沙勞越…。(《人民日報》1988 年 12 月 25 日) 另一方面,從敘述時間交替的觀點,屈承熹(1992:44)則認為漢語捨 零代詞而使用人稱代詞的理由,是用來表明敘述時間的改變。屈承熹就以下 例(7)的語段,調查漢語母語者對第三人稱代詞的用法。 (7)a. 李大林今年十七歲,b.(0%)高雄市人,c.(5%)現在就讀於 富 華 中 學 高 中 二 年 級 , d. ( 75% ) 從 八 歲 起 就 喜 歡 游 泳 , e. (0%)天天吵著服務於台塑公司的父親帶著他到游泳池泡水,f. (10%)從此就與水結了不解之緣。(屈承熹 1992:44)

(11)

屈指出,例句(7)中,凡有百分比的地方,都是人稱代詞「他」可能 出現之處。結果發現有75%的受試者認為(7d)之前應有「他」字,很明顯 是藉著使用人稱代詞「他」來分段。換言之,(7a),(7b),(7c)應視 為一段,因為這三段都是描述李大林的現況,而從(7d)起卻是倒敘他的過 去,是新的一段。因此,藉由人稱代詞「他」的使用,標記了時間的轉移。 此外,高寧慧(1996:65)從偏誤分析的角度,認為以上針對零代詞和 人稱代詞的實證調查結果,對於分析漢語學生的病句十分有幫助。 ( 8 ) a. 第 三 天 早 上 我 到 自 由 市 場 買 螃 蟹 , b.* 以 前 Ø 也 常 常 來 這 裏,……(高寧慧 1996:65) 高指出在例(8b)中的時間詞「以前」後應用代詞人稱「我」,而不能 用零代詞「Ø」,她稱之為主語缺失。她在其分析學生偏誤過程中,發現時 間詞、連詞後的主語缺失並不限於「他」,還包含「他們、我、這、那」等 代詞。這些偏誤從反向證明,時間詞、連詞後子句主語趨向使用代詞這個結 論不僅適用「他」,也適用於其他代詞。 2.2.2.3 敘述情節不同 曾竹青(2000:137)提出代詞出現還受情節的影響,當情節改變時,則 不宜用零回指,而應用代詞回指,如例(9)所示。 (9)鄭振鋒隱姓埋名,典衣節食,正肆力於搶購祖國典籍,用個人有 限的力量挽救“史留他邦,文歸海外的大劫”。他‧要我勸說張愛 玲,不要到處發表作品,……。(柯靈《遙寄張愛玲》) 曾指出例(9)中的人稱代詞「他」不可省略,不能以零代詞回指「鄭 振鋒」,因為前後兩句的情結不同,前一句敘述的是“鄭振鋒搶救祖國典 籍”,後一句敘述的是“他要我勸說張愛玲”。 2.2.2.4 避免語義混淆 陳俊光(2007:243)引用以下的例句,指出如果篇章上文中出現兩個以 上的人物或事物,漢語則使用代詞而不用零代詞,以免造成語義混淆。 (10)a. 我記得我剛到中國的時候,b. Ø 在一個朋友家裡吃飯,c. 我

(12)

因筷子拿得不好,d. Ø 也鬧了笑話。(崔頌人 2003:12) 例(10c)中,第一人稱代詞「我」的使用是必要的,因為若省略人稱 代 詞 , 而 使 用 零 代 詞 「 Ø」 , 便 無 從 得 知 零 代 詞 所 指 涉 的 對 象 , 究 竟 是 「我」還是「朋友」,因此會造成語義混淆,不知究竟是誰「筷子拿得不 好」並且「鬧了笑話」。 2.2.2.5 內外在的轉變:標記新事件的產生 陳俊光(2007:245)指出漢語捨零代詞而就人稱代詞的重要機制,是標 記事件的新發展,包括內在情緒的改變,他舉例(11)加以說明。 (11)a. 白雪公主吃了這個毒蘋果之後呢,b. Ø 就昏睡不醒。c. 七個 小矮人回到家裡面,d. Ø 看到昏睡的白雪公主,e. 他們‧‧非常傷 心,f. Ø 又很悲憤,g. 所以他們‧‧決定要去找那個壞心的王后嗯算 帳。(鄧立立 2000:92) 漢語母語者在(11b)使用了零代詞「Ø」,因為(11a)與(11b)被 視為有關白雪公主的同一事件。同時(11d)也使用了零代詞「Ø」,因為 (11c)與(11d)中的「回到家」和「看到…白雪公主」,是兩個連續的動 作,都在描述七個小矮人的外在動作(「回到」和「看到」),故被視為有 關七個小矮人的同一事件,所以人稱代詞「他們」不能出現在(11d),否 則將破壞(11c)與(11d)為同一事件的連貫性。然而,(11e)和(11g) 分別使用了人稱代詞「他們」,乃有其必要性,因為它們標記了兩個事件的 新發展,也就是說(10e)中「他們」的出現,標記了從外在到心裡狀的轉 變,即七個小矮人從兩個連續的外在動作,轉變為「傷心」和「悲憤」兩個 連續的心理狀態。(11f)也使用了零代詞,因(11e)和(11f)是表示七 個小矮人心理狀態的同一事件。相對地,(11g)用了人稱代詞「他們」, 亦是標記了另一新事件的開始,即七個小矮人從傷心與悲憤的心情,轉變到 決定採取具體行動。因此,例(11)中的篇章語段一共歷經了三個不同的事 件,因而藉著兩次有標的第三人稱代詞「他」,來標記事件的轉換。 綜合以上的研究 ,漢語使用代詞的機制大概可分別 (1)避免語義混 淆,(2)連詞之後的語義變化‧‧(3)標記敘述時間的改變‧‧,(4)敘述情節 不同 ‧‧,(5)內外行為的轉變‧‧。除了(1)之外,可看出其他四種使用代名詞

(13)

的機制,皆與篇章上下文中的某種改變有關,故本研究認為篇章中使用代詞 的理據可統稱為:標記‧‧事件的‧‧‧轉換‧‧,或簡稱事件標記‧‧‧‧。

2.2.3 使用代詞的認知觀點:「關聯理論」

Sperber and Wilson(1995)提出語言交際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使用兩條相關的規則來描述「關聯性」:(a)從語句中所能獲 得的信息愈多,其關聯性愈大;(b)在信息處理中所需投入的努力越大, 其關聯性愈小。關聯理論將語言交際視為一種認知活動,因此具有關聯性的 語言現象,才易於為人所接受與理解,以利語言交際的進行。 劉麗華(2005)將關聯理論與篇章研究結合,她認為”關聯性”可以視 為篇章中的”連貫性”,因此在篇章處理上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其連貫性就 越大。由於零代詞無任何實際的語法和語音形式,因此使用它時所付出的努 力應該是最小的,所以篇章的連貫性也愈強。劉認為漢語中指稱中的零回 指、代詞回指、名詞回指,若以付出的努力大小進行排序,應是零回指 < 代詞回指 < 名詞回指。因此,零回指的連貫性最強,而名詞回指則最弱。 此 亦 呼 應 了 Chen( 1990) 的 看 法 , 她 認 為 零 回 指 、 代 詞 回 指 、 名 詞 回 指 中,零代詞通常連接同一主題鏈下的子句,故子句間的關係較緊密。代詞回 指通常位於主題鏈的起首位置,相對而言,語義的連結較零回指鬆散。而名 詞指稱通常用於開啟段落,與前一個單位在語義的關聯性更小。同樣地,高 寧慧(1996)指出段落與段落之間趨向用名詞性成分接應;主題鏈與主題鏈 之間趨向用代詞接應;而同一主題鏈內部的子句之間則趨向於用零形式接 應。因此,同一段落內部的接應手段有逐步簡化的趨勢,即沿著名詞性成分 → 代詞 → 零代詞的方向變換。 本文認為漢語的代詞回指機制亦可用關聯理論來解釋。Chafe(1984) 檢 視 英 語 書 面 和 口 語 料 中 副 詞 子 句 的 分 布 , 發 現 位 於 句 首 的 because子 句 ( 40% ) 和 後 置 的 because 子 句 ( 60% ) 有 其 不 同 的 功 能 : 前 者 具 有 指 標 (guidepost)作用,以導引下文之用,而後者則是對其前的主要子句加以補 充說明(added comment)。與英語句首的連詞「because」類似,位於句首 的代詞「他、她、他們」亦可以充當具有指標作用的篇章標記,以為下文提 供連接的線索。換言之,當篇章上下文若涉及各種改變時(如:語義、敘述 時間、情節、內外在為等事件的改變),藉著有標‧‧的「代詞回指」形式,便 能提醒讀者或受話者注意該轉變即將開始,以符合信息處理上的最大省力效

(14)

應,而獲得到最大的關聯性。反之,倘若篇章的發展一旦經歷不同事件時, 卻仍然大量地使用無標‧‧的「零回指」形式,會讓讀者誤以為整個篇章的語段 所指的都是同一事件(例:相同語義、相同時間點、相同情節),便從而失 去了從語句中所能獲得的最大信息,降低了語言交際的關聯性。

2.3 漢語人稱代詞和零代詞的不同篇章功能

漢語通常透過零代詞的指稱方式,以一個主題鏈來表達同一事件中的主 題連續,該事件的一連串動活動,是按著時間的順序排列,全部由零代詞 「Ø」從中銜接,表示並無事件變化。 (12)這是一個中年的男子,Ø 剛從地鐵往外走去,Ø 手裡拿著一卷報 紙,Ø 低著腦袋,Ø 心情非常沉重,Ø 往家的路上走去。(上文 例 3 重引) (13)小明每天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Ø 打開冰箱 Ø 拿出可 樂,Ø 在沙發上 Ø 喝著可樂看電視,他‧老大可一點都不會想先 寫作業再說……。 如例(12)乃透過 5 個零代詞來回指第一句的主題「中年男子」,整個 語段只有一個主題鏈,描述該男子被解雇後的情形。相對而言,例(13)中 開始是用 4 個零代詞來銜接同一事件中「小明」所從事的連續活動,依照時 間順序來排列,直到最後一行的第三人稱代詞「他」的出現,才表示該事件 有了轉變,開啟了另一個可能的主題鏈,即從對小明的客觀描述(主題鏈 1),進入了的主觀評論(主題鏈 2)。 標記事件的轉換,乃是本文對第三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所提出的整體假 設。換言之,透過第三人稱代詞「他」的使用,標記篇章中的某一事件將進 入轉變。藉者「他」的有標使用(相對於零代詞「Ø」的無標用法),便能 有效地吸引受話者或讀者的注意,導引他們明確掌握事件之間的轉變,以節 省與人溝通時的認知處理力,也符合了 Sperber and Wilson(1995)所提出 的認知經簡原則-「關聯理論」。

2. 4 小結

漢語學習者若過度使用代詞(該用零代詞而未用),便會使篇章的整個 語段讀起來拗口不通順,費時費力,違反了「語言經濟原則」。但另一方

(15)

面,若過度使用零代詞(該用代詞而未用),便容易使讀者忽略了篇章中細 微的各種事件變化,違反了語言交際時的「關聯理論」。 以上的討論指出了母語為「非代詞脫落語言」的漢語學習者,雖然常常 在句子以上的層次重複過多的人稱代詞「他」,以致造成”一他到底”的現 象,但解決之道並非是任意將人稱代詞「他」改為零代詞「Ø」即可。因為 屬於「代詞脫落語言」的漢語,亦非出現一名詞,而後便全部都是”一 Ø 到 底”的現象。零代詞與代詞的替換有其微妙之處,值得進一步研究,並將研 究結果提供給漢語教師在規劃課程或編寫教材時之參考,俾使漢語學習者能 完整掌握零代詞與代詞(代詞脫落與否)的指稱功能。

3. 研究方法與步驟

3.1 語料蒐集

如上節所示,封宗穎、邵志洪(2004)認為漢語使用零回指或代詞回指 的制約,有時與句法結構有關。同時,陳俊光(2007)亦指出使用人稱代詞 的原因一乃是避免語義混淆(如本文 2.2.2.4 中的例 10c 所示)。因此,為 了避免以偏概全地將漢語所有出現的第三人稱代詞,皆視為具有”標記事件 轉換”的篇章功能(相對於”標記同一事件”的零代詞),因而忽略了第三 人稱代詞的出現,也可能主要是為符合句法或語義上的要求而已。因此,本 文的語料的分析將檢視句法、語義、篇章三個語言層面的分布。不過,本文 的研究重點乃在篇章層面,主要的目的是透過大量的語料,來具體驗證漢語 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制約。 另外,本研究亦考慮「語體」(style)(如書面、口語)8的不同是否 影響不同語言層面的分布,因此所檢視的語料來源包括三方面:中研院「現 代漢語平衡語料庫」、「聯合知識庫」、「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等約 500 筆左右原始語料。中研院平衡語料庫和聯合知識庫所收錄的語段較長, 而北大語料庫所納入的語段長度較短,為讓三個語料庫之代詞出現次數較趨 一致,故本研究所蒐集的北大語料庫語料段數目較多。三個語料庫中,平衡 語料庫和北大語料庫包括書面及口語語料,而聯合知識庫則為書面語料,三 者語料性質分述如下。 8 「語體」又稱「文體」或「風格」是指說話或寫作時所使用的語言變體,從一般 的非正式用語到正式用語之間的變化,乃是受語境類型、談話對象、地點、談話 議題所支配的特定選擇(Richards, Platt & Platt 2000: 451)。

(16)

3.1.1 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簡稱中研院語料庫) 「中研院語料庫」(Sinica Corpus)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完整詞類標記的 漢語平衡語料庫,其語料的分類與選取,包括哲學、科學、社會、藝術、生 活和文學,本文從中搜索到 5000 筆語料,擷取其中前 136 段語段(代詞出 現數為 325 次)來進行統計、分析與佐證。 本研究所蒐集的「中研院語料庫」的語料,都囊括在「中文詞彙特性速 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之內。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為一結合鉅 量語料庫的語法知識產生系統,其與十四億字的 LDC Chinese Gigaword 語 料庫結合後,提供了絕大部分中文詞彙實際使用的規則性描述,可應用於辭 典編撰、華語文教學、語言學研究與自然語言處理。「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 統」與呈現單句語料的「中研院語料庫」不同的是,該系統的語料可擴展上 下文的查詢,即可方便擷取該段語料之上文或下文,此上下文擴展的功能, 對篇章研究有非常大的助益。該系統的內容包括書面語、演講稿、劇本、台 辭、談話和會議紀錄等,演講稿、劇本、台辭、談話和會議紀錄等皆屬口語 語料,然該語料庫並未註明書面語料和口語語料的相對比例為何。

3.1.2 北

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簡稱北大語料庫)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收納人民日報及其他語料,包括小說創 作、文學、電視電影、戲劇、北京話口語等,語料類別包羅萬象,其中書面 語和口語的詳細比例亦未註明。本文採用的北京大學語料庫線上版,檢索系 統以漢字為基本單位,本文從其中搜索得到 1452950 筆語料,選取前 238 段語料(代詞出現數為 289 次)進行分析。 3.1.3 聯合知識庫 除了「中研院語料庫」和「北京語料庫」之外,本研究亦選擇「聯合知 識庫」作第三個語料來源,原因在於其提供篇章段落形式的上下文,此特點 有益於本研究篇章部分的探討。「聯合知識庫」蒐羅的語料來自聯合報、經 濟日報、民生報(民生報資料至 2006/11/30 止)、聯合晚報及星報(星報 資料至 2006/10/31 止)等五大報在過去五十年來共發行了一百卅萬個報紙 版面、一千多萬則新聞、七十餘億個字。本研究蒐集時間從 2008 年 9 月初 至 2008 年 11 月底,一共 128 段語段(代詞出現數為 327 筆)。

3.2 研究問題

綜合以上的文獻探討與討論,本文的研究問題有二:

(17)

第一、驗證本研究篇章「事件標記」的整體假設,即漢語捨零代詞而使用第 三人稱代詞的主要功能乃在標記篇章中的事件轉變,並進一步釐清 「事件標記」各種具體的細部制約。 第二、探討以上的選用制約,是否因語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體現。

4.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綜合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在句法、語義、篇章的分布情形如 下(詳細數據參見附錄總表)。 【表三】句法、語義、篇章制約的分布 使用代詞的制約 中研院語料庫 聯合知識庫 北大語料庫 平均 符合句法要求 65 20% 123 37.6% 73 25.3% 27.6% 避免語義不清 44 13.5% 63 19.3% 68 23.5% 18.8% 標記事件轉換 216 66.5% 141 43.1% 148 51.2% 53.6% 人稱代詞總數 325 100% 327 100% 289 100% 100% 從【表三】中得知,三個語料庫在符合句法要求、避免語義不清,以及 充當事件轉換標記的三方面的平均比例,分別為 27.6%, 18.8%, 53.6%,顯 示三個語言層面對使用代詞的排序為: 篇章 > 句法 > 語義。此結果說 明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最大制約整體而言乃在篇章方面,佔了二分之一以上 (53.6%);其次是句法的制約,佔了四分之一強(27.6%);而以語義制 約居末(18.8%,),佔了不到五分之一。此結果顯示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最 主要功能乃在標記篇章中事件的轉換,證實了本研究篇章「事件標記」的整 體假設。也為本文探討「第三人稱代詞」的細部篇章功能,提供了進一步的 研究理據。 以下分別從句法、語義、篇章三個語言層面來檢視三個語料庫中使用人 稱代詞的比例。基於句法要求而使用的第三人稱代詞,三個語料庫的比例分 別為 20%, 37.6%, 25.3%。而其中以書面語料的聯合知識庫,其所佔的比例 37.6%為最高,顯示因句法的要求而使用人稱代詞的比例,在書面用語中最 高。就避免語義不清而言,中研院語料庫、聯合知識庫、北大語料庫的比例 分別為 13.5%, 19.3%, 23.5%,三者之間的差距不大,顯示語體的不同的並 未對語義方面造成顯著的差異。以篇章功能來看,中研院語料庫、聯合知識 庫、北大語料庫,使用的第三人稱代詞來標記事件轉換,其比例分別為語料

(18)

總比數的 66.5%, 43.1%, 51.2%。其中以中研院語料庫所佔比例 66.5%為最 高,而以書面語料聯合知識庫的比例 43.1%則為最低,顯示了使用人稱代詞 來表達篇章功能的比例,在書面用語中最低。 從以上的數據可看出,聯合知識庫基於篇章因素而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 比例在三個語料庫中最低(43.1%),而其出自句法制約的比例在三個語料 庫中卻是最高(37.6%),顯示在書面語料的聯合知識庫中,第三人稱代詞 的篇章功能和句法制約呈消長現象。此結果可從內部的大腦短期記憶侷限及 外部的語言媒介形式兩方面來解讀: 第一,就記憶侷限而言,人稱代詞在篇章中具有指標作用,符合了「關 聯理論」(Sperber and Wilson 1995)的語言交際使用原則,即藉著「他、 她、他們」的出現,以提醒讀者或受話者下文即將進入某種事件的改變。而 書面體 ‧‧‧ 的特點本來就讀者可以反覆閱讀以明白句意,因此人稱代詞做為指標 功能的必要性,便自然低於瞬息萬變的口語‧‧溝通交際,因為在口語中受話者 因短期記憶的容量與注意力皆有限,因此必須仰賴於外顯(有標)的人稱代 詞,以提供正確解讀下文的重要線索,此說明了為何本研究中第三人稱代詞 的篇章功能,書面體的聯合知識庫中其使用比例最低(43.1%)。9 第二,就語言形式而言,書面語句式和口語句式的最大分別是句子的長 短:書面語多用長句,而口語則多數用短句,而且出現相當比例的非完整句 (黃宣範 1990)10,因此口語體對語法的要求自然低於書面體,這也可說明 為何以書面體的聯合知識庫,在語法上的制約(37.6%)高於其他兩個語料 庫。 9 除了「語體」(style)的差異外,「語域」(register)的不同,亦可能是影響要 素之一。「語域」是指與某類使用場合相有關的一系列語言特徵,如科技、醫 學 、 法 律 、 宗 教 、 文 學 、 新 聞 、 網 球 等 領 域 ( Richards , Platt 和 Platt 2000:392)。平衡語料庫所囊括的語域較廣,包含社會、生活、文學、科學、藝 術等。聯合知識庫屬於新聞語域,而北大語料庫則主要以文學語域(歷史小說) 為主。本研究顯示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在新聞語域的使用比例低於文 學語域,也顯示新聞語域中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相對於其他語域似乎較為侷限。 有關代詞篇章功能與各種語域與之間的確切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10 黃宣範(1990)指出其收集的漢語語料 1,859 個子句,其中非完整句子 533 句 (28.6%)。完整句中,常出現的主謂結構共 988 句(佔 52.2%),其餘為未帶 主語的完整句 338 句(18.2%)。其中每個句子平均長度為 6.32 詞,支持 了 Miller(1956)的說法:人類的短期記憶系統只能儲存 7±2 意元。

(19)

4.2 細部討論:句法和語義制約

以下從句法、語義、篇章三方面,依次說明漢語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制 約。 4.2.1 符合句法要求 漢語既為代詞脫落語言,原本就不需要出現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代詞(例 如:”Ø 去吃飯!”或”張三大家都喜歡 Ø”),因此句法制約鮮少體現在主語 或動詞的賓語(動賓),而較常落在以下的四類:(1)充當介詞賓語的代 詞(介賓代詞),(2)身兼主語和賓語的代詞(兼語代詞),(3)賓語子 句中的主語代詞(子句主語代詞),以及(4)連詞所連接的並列代詞(連 詞前後代詞)。詳細語料例示如【表四】中三個語料庫的語料所示。 【表四】句法制約的分類與語料例示 符合 句法 要求 中研院語料庫 聯合知識庫 北大語料庫 有 一 天 , 一 位 小 朋 友 跑 著 、 跑 著 , 不 小 心 跌 倒 了,坐在地 上哭叫不休, 他 的 媽 媽 趕 緊 把 他‧扶 起 來,他還是 哭個不停。不 管怎麼哄都哄不住。11 爸爸的態度 自然引起我們 做子女的極 端不滿,言詞 間 , 不 免 對 爸 爸 有 些 譴 責。當媽媽 手術後,爸爸 堅持照顧媽 媽,我們雖然 不放心,也只好由他‧。 白居易寫完 一首詩,總先 念給不識字 的老婆婆聽, 如果有聽不 懂的地方,他 就修改一直 到能夠使她‧聽 懂。 介賓 代詞 介詞 ”把”的賓語 介詞 ”由”的賓語 介詞 ”使”的賓語 因 為 何 先 生 向 來 孜 孜 不 倦,無論是 給他複雜、困 難的構想製圖,還是要 他‧ 裝 置 一 個 擺 放 機 器 的 架 子,他都精 心打製,毫不 茍且。 教育部指出 ,此次的初級 培訓除教授 最新體適能知 識及技巧, 使參與學員未 來 能 勝 任 體 適 能 檢 測 工 作,還要訓 練他們‧‧能開出 基本的運動 處方,協助學 生提升體適能。 藺相如回到 趙國,趙惠文 王認為他完 成了使命,就 提拔他‧為上大夫。 兼語 代詞 “要”的賓語和 ”裝置 ”的 主語 “訓練”的賓語和”開出”的 主語 “提拔”的賓語和”為 ”的主 語 子句 主語 代詞 有位任職於 政府部門的要 人,平日極 其忙碌,為求 舒緩工作壓 力,遂組合友 人打羽毛球 。據其球友對 他的側面觀 察,發現他‧最 特偵組將陳 鎮慧增列違反 洗錢防制法 、利用職務侵 占公款、利 用職務詐取財 務三條大罪 的被告,檢察 官提醒她‧所 犯案件最重可 因此,大夥 兒議論紛紛, 都說張衡的 地動儀是騙人 的玩意兒, 甚至有人說他‧ 有意造謠生事。 11 例句符號標示:「小朋友」底部虛線表先行詞;「他」上面的點表人稱代詞; 「把」粗體+底部實線表討論重點。

(20)

近有點變了 ,打球時注意 力較不集中 ,活力顯然大 不如前。 以 判處 10 年以 上有 期徒 刑,希望她‧配合查案。 動 詞 ”發現”後賓語子句 主語 “提醒、希望”後賓語子句 主語 動 詞 ”說”後賓語子句主 語 《桃花扇》 中那位秦淮名 妓李香君, …她‧和她的戀 人侯朝宗為 抗清扶明不惜 赴湯蹈火。 有一次學校舉行作文比 賽,國文老師將我與他‧叫 起,希望我們代表班上參 加學校的比賽。 劉備認為, 荊州本來是劉 表的地盤, 他‧和劉表是本 家,劉表死 了,荊州應該 由他接管。 連詞 前後 代詞 連詞 ”和”前的第一個主語 連詞 ”與”後的第一個主語 連詞 ”和”前的第一個主語 以下各例句中的代詞一旦脫落,便違反某種句法的制約,而一一形成病 句。 4.2.1.1 介賓代詞 漢 語 的 介 詞 賓 語 不 可 刪 略 , 否 則 便 形 成 所 謂 的 「 介 詞 擱 置 」 (preposition stranding),如病句(14b)。雖然漢語不允許介詞擱置的機 制(黃正德 1988),英語卻無此限制,如例(14c)的合語法句所示。 (14)a. 爸爸堅持照顧媽媽,我們雖然不放心,也只好由他‧。 →b*.爸爸堅持照顧媽媽,我們雖然不放心,也只好由 Ø。《聯合 知識庫》

c. I will soon get married to the man → He is the man that I will soon get married to.

4.2.1.2 兼語代詞 雖然漢語是代詞脫落語言,但該代詞若是身兼兩個連續動詞的主語和賓 語 時 , 即 所 謂 的 「 兼 語 句 」 ( pivotal construction) , 則 不 得 省 略 , 如 例 (15)。 (15)還要訓練他們‧‧能開出基本的運動處方。→ *還要訓練 Ø 能開出 基本的運動處方。《聯合知識庫》 4.2.1.3 子句主語代詞 同樣地,如果某個代詞是動詞後賓語子句的成分之一,則不得省略,否 則便會破壞該賓語子句的結構完整性,如例(16)所示。

(21)

(16)據其球友對他的側面觀察,發現〔他‧最近有點變了〕。《中研院 語料庫》 →*據其球友對他的側面觀察,發現〔Ø 最近有點變了〕。 此外,判別子句主語代詞與兼語代詞的方法之一,便是可在子句前加 「句補標記」(句標)(complementizer)「說」,如(17a);反之,若在 兼語代詞前加句標「說」,便形成病句,如(17b)。 (17)a. 據其球友對他的側面觀察,發現說〔他‧最近有點變了〕。 b. *還要訓練說〔他們‧‧能開出基本的運動處方〕。 4.2.1.4 連詞前後代詞 最後,被連詞12銜接的兩個並列代詞不得省略,因該連詞前後的兩個代 詞組成一個完整的對稱結構,故缺一不可,如例(18)所示。 (18)a. 〔他‧和劉表〕是本家,劉表死了,荊州應該由他接管。 《北大語料庫》 →* 〔Ø 和劉表〕是本家,劉表死了,荊州應該由他接管。 b. 國文老師將〔我與他‧〕叫起,希望我們代表班上參加學校的 比賽。 《聯合知識庫》 →* 國文老師將〔我與 Ø〕叫起,希望我們代表班上參加學校的 比賽。 如例(18a)的 連詞「 和」所連接的 兩個 並列 的主語代詞結 構,以及 (18b)的連詞「與」所連接的兩個並列的賓語代詞結構,都不可省略任一 代詞,否則便會破壞該並列成分的對稱性,及違反所謂的「並列成分制約」 (Coordinate Constituent Constraint)13(Schachter 1977)。

12 判斷介詞和連詞的方法之一為:介詞前的代詞可省,而連詞前的代詞則不可: 介詞「和」:我不和你去了 = O 不和你去了。

連詞「和」:我和你都是 10 月 10 日生的 = *O 和你都是 10 月 10 日生的。 13 Schachter(1977)提出「並列成分制約」(Coordinate Constituent Constraint,簡

稱 CCC),定義為並列構造的成分必須屬於同一語法範疇,同時具備相同的語 義功能。Schachter 認 為 CCC 能解 決 Ross(1967)提出的「 並列結構 制約 」 (Coordinate Structure Constraint,簡稱 CSC)因偏重語法而無法解釋的難題。

(22)

以上各例句使用人稱代詞的機制主要是源自於句法的因素,而與標記篇 章中的事件轉換較無直接關係。以下則繼續探討源自語義的制約因素。 4.2.2 避免語義不清 在某些特定語境下,使用零代詞可能造成語義混淆,故必須捨零代詞而 用人稱代詞。情形可分為兩種:一為篇章上文中若出現了兩個以上的人物, 若不使用人稱代詞,則無法得知人稱代詞所回指的確切對象為何,因而形成 語淆混淆(如本文 2.2.2.4 之例 10 所示),本文稱之為「指稱混淆」。另一 種情況則是,上文雖然只出現了一個指稱對象,但若不用人稱代詞而用零代 詞則易造成「指稱不明」,即所指涉對象可能是篇章上文的先行詞(內指照 應),亦可能是指向篇章外的實體(外指照應),包括敘述者、受話者或泛 指外部環境的任何人。以下從三個語料庫在避免「指稱混淆」和避免「指稱 不明」兩方面舉例說明,如【表五】所示。 【表五】語義制約的分類與語料例示 避免 語義 混淆 中研院語料庫 聯合知識庫 北大語料庫 當 決 定 了 那 「 最 後 的 」 道 理 後 , 便 得 堅 持 到 底 , 這 樣 才 能 有 所 達 成 。 讓 我 們 學 習 哥 倫 布 , 雖 然 他‧尚 未 驗 證 了 地 球 是 圓 的 最 後 答 案 , 但 始 終 「 堅 持 」 這 個 信 念 , 終 於 有 一 天 讓 他 發 現了新大陸。 蕙 說 , 阿 展 有 5 個 兄 弟 姐 妹,大姐也是脊髓肌肉萎縮 症患者,年前因病重而先走 一步,他‧能再撐多久,沒有 人敢打包票,在一家人要養 的經濟壓力下,家人能給他 的支持有限。 那 時 候 , 李 後 主 還 正 在 宮 裏 跟 一 批 和 尚 道 士 誦 經 講 道 , 宋 軍 到 了 城 外,他‧還蒙在鼓裏呢。 避免 指稱 混淆 避免”我們”和 ”哥倫布” 的指稱混淆 避 免”阿 展 ”和 ”其 他 兄 弟 姊妹”的指稱混淆 避免”李後主”和 ”和尚 道士”的指稱混淆 看 著 叔 叔 們 的 小 孩 , 他 們 不 會 說 , 甚 至 聽 不 懂 , 他 們‧ ‧爸 爸 媽 媽 所 說 的 話 , 或 許 他 們 不 會 重 複我的感想。 正在逛街,遇到賣場裡有個 孩 子 在 狂 吼 猛 嚎 , 走 近 觀 察,原來是一個年約四、五 歲的男孩吵著要買火車軌道 玩具,他‧媽媽不肯,當場給 了他連環掌。 華 佗 被 捕 離 開 家 鄉 的 時 候 , 隨 身 還 帶 著 一 部 醫 書 , 這 是 他‧根 據 多 少 年 來積累的經驗寫成的。 避免 指稱 不明 避免”小孩 ”和 ”敘述者” 的指稱不明 避免”男孩”和 ”敘述者”的 指稱不明 避免”華陀”和 ”其他名 醫”的指稱不明

(23)

以下各例句中的人稱代詞一旦脫落,使用了零代詞,雖然未違反任何 句法的制約,但將造成語義混淆,無法得知零代詞所指涉的確切對象為何。 4.2.2.1 避免指稱混淆 ( 19) a. 讓 我 們 學 習 哥 倫 布 , 雖 然 他‧尚 未 驗 證 了 地 球 是 圓 的 最 後 答 案。《中研院語料庫》 b. 阿展有 5 個兄弟姐妹 ,他‧能再撐多久,沒有人敢打包票。 《聯合知識庫》 c. 李 後 主 還 正 在 宮 裏 跟 一 批 和 尚 道 士 誦 經 講 道 , 宋 軍 到 了 城 外,他‧還蒙在鼓裏呢。《北大語料庫》 例(19a)「雖然他尚未驗證」中的人稱帶代詞「他」若省略,則會造 成指稱混淆,即「尚未體驗」的指涉對象,便可能是上文的「我們」或「拿 破崙」。其次,(19b)「他還能再撐多久」中的代詞「他」若省略,則下 一句「沒有人敢打包票」的指涉對象,便不知是第一句中的「阿展」還是 「5 個弟兄姊妹」的其中任一人。同樣地,(19c)中最後一句「他還蒙在 鼓裏呢」的代詞「他」若省略,則不知其回指的對象究竟是「李後主」還是 那批「和尚道士」,或是包含兩者。 4.2.2.2 避免指稱不明 (20)a. 看著叔叔們的小孩,他們不會說,甚至聽不懂,他們‧‧爸爸媽 媽所說的話。《中研院語料庫》 b. 原來是一個年約四、五歲的男孩吵著要買火車軌道玩具,他‧ 媽媽不肯,當場給 了他連環掌。《聯合知識庫》 c. 華佗被捕離開家鄉的時候,隨身還帶著一部醫書,這是他‧根 據多少年來積累的 經驗寫成的。《北大語料庫》 例(20a)最後 一句的 人稱帶代詞 「 他們」若 省略,則會造 成指稱 不 明,即「爸爸媽媽所說的話」的指涉對象,可能是篇章內部上文的「叔叔們 的小孩」(內指照應),也可能是外部語境中敘述者自己的爸爸媽媽(外指 照應)。再者,(20b)倒數第二句的代詞「他」若省略,則「媽媽不肯」 的指稱對象,不知是回指上文的「男孩」,還是外指敘述者自己的媽媽。同

(24)

樣地,(20c)最後一句的「他」若省略,則「根據多少年來積累的經驗寫 成的」的指稱便對象不明,不知是根據上文的「華陀」,或是華陀之前的名 醫。 以上各例句使用人稱代詞的機制源自於語義因素,亦與篇章中的事件 標記亦無直接關係。

4.3 細部討論:篇章制約

4.3.1 存現句的篇章回指功能 如 上 文 2.2.2.1 指 出 , 高 寧 慧 ( 1996: 63 ) 研 究 顯 示 , 「 存 現 句 」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中的名詞性成分在下文中也往往使用零代詞,因 為在篇章中存現句的功能是引入主題,後面的子句再對這個主題加以說明, 因此常用主題鏈的零回指形式,如例(21)所示。 (21)a. 如果有一個女子, b. (Ø ) 真正瞭解他的, c. (Ø ) 能去愛他, d. 那多麼好。(韋君宜《洗禮》) 本研究根據三個語料庫所蒐集的存現句語料,進一步檢視存現句常用主 題鏈的零回指形式這個論點。與第三人稱代詞有關的存現句語料,共約19筆 左右,如【表六】所示。

(25)

【表六】存現句的分類與語料例示 回指 形式 中研院語料庫 聯合知識庫 北大語料庫 有 這 麼 一 位 貿 易 公 司 的 董 事 長 , 他‧是 很 受 員 工 歡 迎 的 人 , 因 為 他 能 夠 與 員 工 融 洽 相 處 , 與 他 說 話 如 同 恩 師 般 親 切 可 感。 傳 說 蚩 尤 有 八 十 一 個 兄 弟 , 他 們‧ ‧全 是 猛 獸 的 身 體,Ø 銅頭鐵額,Ø 吃的 是沙石,Ø 兇猛無比。 很 久 以 前 , 在 日 本 有 一 位 身 分 崇 高 的 老 先 生 — 他 ‧ 是 某 地 方 領 袖 的 伯 父 。 他 年 紀 雖 已 老 邁 , 卻具足崇高的智慧。 自從西漢末年起,有一部 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 邊遠郡縣,他們‧‧和漢族人 相處久了,接受了漢族的 文化。 ( 有 ) 一 位 好 友 的 奶 奶 也 是 不 久 前 從 大 陸 經 香 港 來 到 臺 灣 , 她‧老 人 家 身 體 健 朗 、 聲 若 洪 鐘 、 健 步 如 飛 、 胃 口 奇 佳 , 一 點 兒 都 不 像 八 十 歲 的 老人。 叫我知道的,M 就那鼓樓 那兒,就咱們鼓樓那兒就 有 一 個 , 這 兩 年 看 不 見 了,N 有有一個,男的, 他 ‧長的是男樣,可是實際 呢 , 他 沒 有 鬍 子 , 有 一 個。 人稱 代詞 有 一 個 二 十 二 歲 的 墨 西 哥 女 子 , 當 她‧和 先 生 帶 著 兩 個 孩 子 移 居 美 國 時,Ø 被丈夫遺棄了。 我 有 一 位 朋 友 , 他‧自 己 不 喜 歡 交 女 朋 友 , Ø 卻 很 樂 意 替 周 圍 的 人 介 紹 男女朋友。 這叫這個珠珠市口吧,珠 市口東邊兒有,西邊兒有 一 有 一 地 方 叫□□路 , 那 一茶館兒,他們‧‧是這個買 買買這破爛兒的呀.. 火 車 快 開 的 時 候 , 有 一 位老太太,Ø 彎著腰,Ø 提 著 好 幾 盒 臺 北 出 產 的 糕餅,Ø 喘噓噓的趕來 那時候,蹇碩有個叔父, Ø 是個出名的惡霸,Ø 依 仗蹇碩的權勢在洛陽橫行 不法,誰也不敢惹 有 位 任 職 於 政 府 部 門 的 要 人 , Ø 平 日 極 其 忙 碌 , Ø 為 求 舒 緩 工 作 壓 力 , 遂 組 合 友 人 打 羽 毛 球。 有兩個販馬的大商人經過 涿郡,Ø 見了劉備,Ø 很 器重他,Ø 就出錢幫助他 招兵買馬。 那 時 , 有 一 個 二 十 二 歲 的 女 同 志 , Ø 立 刻 舉 起 了 手 , 說 她 願 意 扮 成 新 娘 , 擔 負 起 這 一 個 危 險 而且艱鉅的任務。 這是我媽媽家,……,有 個哥哥是,Ø 大哥,Ø 也 會好幾國外文,Ø 就到了 稅務局,Ø 到了稅務局聽 我媽媽講,……。 有 一 位 少 女 大 學 畢 業 以 後 , Ø 去 應 徵 文 書 的 工 作,Ø 被公司錄取 零代 詞 兩 千 多 年 前 , 中 國 有 一 個 巧 木 匠 , Ø 名 叫 魯 班。 不 過 美 聯 社 報 導 , 在 頒 獎 典 禮 場 外 對 街 , 有 一 些宗教狂熱人士聚集,Ø 舉 牌 高 喊 「 希 斯 下 地 獄 」 , 因 為 希 斯 在 「 斷 背山」飾演同志牛仔。 咱們家這人呢都,我有個 小 叔 子 Ø 就 是 這 麼 嚇 死 的,Ø 就是嚇死的,因為 他重驚嚇,……。

(26)

從以上 19 筆的存現句筆料中發現,緊接存現動詞「有」之後的子句主 語,有 9 句(47.4%)是使用人稱代「他」,其他 10 句(53.6%)則是使用 零代詞「Ø」,顯示存現句中的零回指形式稍多於人稱回指。但本文認為決 定使用零代詞或人稱代詞來回指前文的先行詞,應非取決於存現句該句式本 身,而是與語用意圖‧‧‧‧有關。換言之,漢語整體的指稱機制本來就傾向使用零 回指形式,無論是否是在存現句中。使用人稱代詞或零代詞的關鍵乃在於發 話者或敘述者是否欲標記事件的轉換,如以下例(22)所示。 (22)a. 有這麼一位貿易公司的董事長,他‧是很受員工歡迎的人,因 為他‧能夠與員工融洽相處。與他說話如同恩師般親切可感。 《中研院語料庫》 b. 我有一位朋友,他‧自己不喜歡交女朋友,Ø 卻很樂意替周圍 的人介紹男女朋友。《聯合知識庫》 c. 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Ø 銅頭鐵 額,Ø 吃的是沙石,Ø 兇猛無比。《北大語料庫》 例(22a)中,存現句中的引介主題(曹逢甫 1993)為「董事長」,而 下文的第一個主語並非零代詞,而是使用人稱代詞「他」,其目的乃在引起 受話者或讀者的注意,提醒他們篇章下文即將轉入不同的預期,即產生「對 比焦點」。換言之,透過「他」的出現,表示他這位董事長不同於一般的董 事長,不會令員工產生距離,而下文的另一個「他」則是對「受員工歡迎」 的敘述,做更進一部的闡釋,因此兩個「他」的出現代表篇章中經歷兩個轉 換。 例 ( 22b ) 中 的 引 介 主 題 為 「 一 位 朋 友 」 , 而 下 文 第 一 個 主 語 代 詞 「他」的出現,亦是引入一種預期的轉變(對比焦點),表示他這個朋友與 其他一般人不同,不喜歡交女朋友。而下文「不喜歡交女朋友」和「很樂意 替人介紹男女朋友」兩句所說的都是有關交友一事,因此視為同一事件,而 以零代詞來銜接。 例(22c)中的引介主題為「八十一個兄弟」,其後的第一個主語代詞 「他們」的出現,亦代表一種對比,表示他們這些兄弟與常人不同(對比焦 點),全是猛獸的身體。同時,藉著人稱代詞「他們」的使用亦開啟了一個 主題鏈,包含四個對這些兄弟各種描述的子句,但因為這些子句都是有關身

(27)

體的描述,故視為同一事件,皆透過零代詞來銜接。 (23)a. 火車快開的時候,有一位老太太,Ø彎著腰,Ø提著好幾盒臺 北出產的糕餅,Ø 喘噓噓的趕來。《中研院語料庫》 b. 有一些宗教狂熱人士聚集,Ø 舉牌高喊「希斯下地獄」,因 為希斯在「斷背山」飾演同志牛仔。《聯合知識庫》 c. 有兩個販馬的大商人經過涿郡,Ø 見了劉備,Ø 很器重他,Ø 就出錢幫助他招兵買馬。《北大語料庫》 相 對 而 言 , 存現 句 ( 23a) 、( 23b)、 ( 23c) 中 的 引介 主題 「 老 太 太」、「宗教狂熱人士」、「大商人」的下文所用的都是零回指的形式,表 示其後對該引介主題的說明都屬於同一事件,故沒有使用人稱代詞的理據。 (23a)的主題鏈是描寫「老太太」趕火車這一事件,故透過三個零代詞來 連接「彎著腰」、「提著」、「喘噓噓的趕來」這三個連續的動作。(23b) 的主題是描寫「宗教狂熱人士」的抗議事件,透過零代詞來連接「聚集」、 「舉牌高喊」這兩個連續的動作;(23c)的主題鏈是描寫「兩個大商人」 賞識劉備這件事,透過三個零代詞來連接「見了」、「很器重」、「出錢幫 助」這些相關的連續動作。 綜合以上的語料與討論顯示,存現句本身應非決定選用零代詞與否的關 鍵因素,而是與發話者或敘述者是否有意轉換事件的語用意圖有關。倘若對 主題的一連串說明是屬於同一事件中的動作,則選用零代詞(主題鏈)的形 式。反之,對該主題的一連串說明若涉及某種改變,則選用人稱代詞以標記 事件的轉換,同時引出一個新的主題鏈。此一看法,與本研究人稱代詞作為 「事件標記」的整體假設一致。不過,以上的存現句語料僅有19句,往後研 究可以有大量的存現句語料,來進一步驗證其對零回指和人稱回指的確切制 約為何。 4.3.2 文獻代詞篇章功能的統整 本節將部份之前提過有關人稱代詞的篇章功能進加以統整,以建構本研 究的篇章分類架構。 4.3.2.1 敘述情節不同(無連詞的遞進關係) 如本文 2.2.2.3 所述,曾竹青提出篇章中情節改變時,宜用代詞回指, 如例(24)所示。

(28)

(24)上海淪陷後,文學界還有少數可尊敬的前輩滯留隱居,他們‧‧大都 欣喜地發現了張愛玲,而張愛玲本人自然無從察覺這一點。鄭振 鋒隱姓埋名,Ø 典衣節食,Ø 正肆力於搶購祖國典籍,Ø 用個人 有限的力量挽救”史留他邦,文歸海外的大劫”。他‧要我勸說張愛 玲,Ø 不要到處發表作品,Ø 並具體建議:她寫了文章,Ø 可以 交給開明書店保存,……再印行。(柯靈《遙寄張愛玲》) 例(24)中的第一句用引介動詞「有」,引介出主題句「少數可尊敬的 前輩滯留隱居」。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舉出「鄭振鋒」為前輩之一及其作為: 「購祖國典籍,避免史留他邦」。第三句更進一步承接第二句,具體說明 「鄭振鋒」的搶救行動為何:「要人勸張愛玲不要到處發表作品」。曾竹青 指出,上例中必須用代詞「他」來回指「鄭振鋒」,而不能用零代詞,因為 前後兩句的情節不同。但透過仔細的上下文分析14,整個篇章語段中,「可 尊敬的前輩」、「鄭振鋒」和「他」三者之間乃一脈相承。其中,名詞「鄭 振鋒」和代詞「他」乃各自開啟一個新的主題鏈,藉由「他」來標記兩個不 同事件(即主題鏈)之間的轉換:後主題鏈乃是對前主題鏈的進一步說明 (further elaboration)。因此,本文將「敘述情節不同」概念,重新分析為 「遞進關係」(incremental relation)。 4.3.2.2 轉折連詞(轉折關係)

如本文 2.2.2.1 所述,Li and Thompson(1979)、徐赳赳(1990)的研 究調查都顯示連詞(特別是轉折連詞)其後主語出現人稱代詞頻率較高,如 例(25)所示。 (25)這王冕天性聰明,Ø 年紀不滿二十歲,Ø 就把那天文、地理、經 史上的大學問,Ø 無一不貫通,但他‧性情不同,Ø 既不求官爵, Ø 又不交納朋友,Ø 終日閉門讀書。(改自上文例 5) 例(25)中的名詞「王冕」和代詞「他」各自開啟一個新的主題鏈,分 述不同的主旨,前主題鏈的重點在王冕的「天性聰明」,而後主題鏈的重點 在王冕的「性情不同」,因此藉由人稱代詞「他」來標記是對兩個不同事件 14 本研究查閱原文並提供了該語段的上文,以便釐清上下文的擴展關係。該句是 存現句後使用人稱代詞的另一例。

(29)

(主題鏈)之間的描述。而連詞「但」之後的「他」所開啟的新事件是針對 前一事件「天性聰明」,提出相反的預期(counter-expectation):「卻不求 官、不交友」,因此前後兩個事件之間的轉換關係是一種轉折(逆接)關 係 。 本 文 將 這 兩 個 事 件 之 間 的 關 係 稱 之 為 「 轉 折 關 係 」 ( contrastive relation),無論是否伴隨外顯的轉折連詞「但/但是」,因為漢語乃為意 合的孤立語,其內隱的轉折關係(連貫),不必然憑藉轉折連詞(銜接)來 傳達,後者僅是使前者更明確化而已。 4.3.2.3 非轉折性連詞(有連詞的遞進關係) 除了轉折連詞外,本研究發現其他連詞後出現人稱代詞頻率也相對較 高,如例(26)所示。 (26)有這麼一位貿易公司的董事長,他是很受員工歡迎的人,因為 他 ‧ 能夠與員工融洽相處,Ø 與他說話如同恩師般親切可感。(上 文例 22a 重引) 例(26)連詞「因為」之後使用代詞「他」的篇章功能乃是開啟了一個 新事件(新主題鏈),針對前一事件「他是很受員工歡迎的人」提出進入一 步闡釋:「因為他能夠與員工融洽相處」。因此,前後事件之間的轉換是一 種順接的「遞進關係」,可以在代詞「他」之前加上外顯的連詞「因為」, 使遞進關係更加明確化,亦可無需添加任何連詞,如上文例(24)所示。 4.3.3 本研究人稱代詞篇章功能的細部分類和語料分布 本文根據先行文獻和本研究實際蒐集的語料,將第三人稱代詞標記事件 轉換的功能,進一步區分為六類關係,分別為:「遞進關係」、「轉折關 係」、「敘述時間改變」(屈 1992)、「內外在的轉變」(陳 2007), 「存現句對比焦點」,「部分-整體關係」,一一簡述於下。 首先,「遞進關係」(進一步闡釋),表示兩個事件之間的連貫性是順 接方式(例 24、26),而「轉折關係」(與預期相反),則表示兩個事件 之間的的連貫性是逆接方式(例 25)。而無論是遞進或轉折關係,皆可選 擇使用或不使用相關的連詞。 其次,本文在順接方式中,另立「部分-整體關係」(part-whole rela-tion)一類,有別於「遞進關係」。雖然此二者皆屬順接方式,但「部分-

(30)

整體關係」的重心可視為一個「整體事件」,而其後說明該事件的具體例示 則可視為「部份事件」。「整體-部分關係」和「遞進關係」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前者每一個部分事件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每一部分事件都一一 指回「整體事件」。反之,後者中的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乃層層相扣,彼 此相承,而非是平行關係。 「敘述時間改變」是指事件的轉換涉及敘述時間的改變,可分為兩種情 形:第一種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的排列,如「1929 年」→「抗日作戰後」 (本文 2.2.2.2 例 6),另一種情形是現況描述和倒敘法交疊使用,如「現 在」→「從八歲起」(例 7)與「第三天」→「以前」(例 8)。 「內外在轉變」是指兩個事件的轉換涉及內外心情或行為的轉變,如從 外在動作(回到家、看到)轉變為內在情緒(傷心、悲憤),再轉變為外在 行動(決定去找)(例 11)。 最後,本文所謂的「存現句對比焦點」乃是針對存現句中涉及事件轉換 的一種描述。即當存現句中的引介主題後使用人稱代詞時,乃表示產生某種 與常態不同的對比焦點,即藉著人稱代詞的出現,標記新事件的開始(例 22)。 以上六類的事件轉換的標記,都是透過有標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她、 他們」來體現,有別於漢語表達同一事件(同一主題鏈)所用的無標零回指 形式。 如本文 4.1 綜合討論的【表三】顯示,中研院語料庫、聯合知識庫、北 大語料庫三個語料庫中,與篇章功能有關的人稱代詞使用比例,佔人稱代詞 為總出現率 53.5%,說明了人稱代詞具有重要的篇章功能。而細部的六類事 件轉換標記,其分布情形則如【表七】所示。 【表七】6 種事件標記的語料分布 事件標記 中研院語料庫 聯合知識庫 北大語料庫 遞進關係 107 49.5% 97 69% 97 65.5% 部分-整體關係 30 13.9% 0 0% 0 0% 敘述時間改變 38 17.6% 27 19% 21 14.2% 轉折關係 21 9.7% 16 11% 18 12.1% 內外在轉變 17 7.9% 0 0% 6 4.1% 存現句對比焦點 3 1.4% 1 0.7% 6 4.1% 人稱代詞總數 216 100% 141 100% 148 1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ying in with the modules and topics in the school-based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schools are encouraged to make use of the lesson plans in the resource

9 The pre-S1 HKAT is conducted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July every yea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newly admitted to S1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 language is considered endangered when “its speakers cease to use it, use it in fewer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It clarifies that Upāyakauśaly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accepted in Confucian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wisdom in Mahāyāna Buddhism which

It is useful to augment the description of devices and services with annotations that are not captured in the UPnP Template Language. To a lesser extent, there is value in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

In addition , from the result of The Manpower Utilization Survey and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minimum wages hike has a gr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