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探究/ 7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探究/ 76"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探究

施又瑀 大葉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臺灣經濟奇蹟帶領我國躋身亞洲四小龍之首,然而隨著經濟起飛踵繼而來的 環境汙染和破壞,也逐漸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為了不讓環境被恣意的摧殘,戕 害生活的品質、侵蝕人們的健康,有必要喚醒社會大眾正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2010 年 5 月 18 日《環境教育法》通過立法,總統府於 6 月 5 日公布。其中第三 條指出,環境教育係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 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 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中華民國總統府,2010)。 而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手冊(教育部,2017),環境 教育議題的學習目標主要為:1.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 挑戰;2.思考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3.執行綠色、簡樸與永 續的生活行動。而其學習主題為「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 防救」、「能源資源永續利用」五大項,環境倫理探討人與生態環境的倫理關係、 永續發展在尋求的發展策略、氣候變遷強調地球環境的變動與衝擊、災害防救介 紹災害的成因與影響、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則聚焦環境的基礎理論與原則(高翠 霞、張子超(2016)。相較過去的九年一貫課程,十二年國教將重大議題回歸各 領域,並將議題內涵整合納入相關的領域課程綱要中,使兩者的理念與內涵等密 切結合,讓學生在原有的學習時數中透過跨領域的多元視角方式,對議題的學習 能獲取較寬廣與較完整的學習(張芬芬,張家育,2015)。 一般而言,議題的產生係源於時代變遷或社會思潮所衍生,歷經時間累積或 近期內所浮現,而攸關社會發展成為關注的焦點,需要尋求解決之道,識者認為 有必要在學校強化學生對該議題的認識,以裨益學生在生活中面對這些議題時的 理解與表現(李孟娟,2006;黃嘉雄、黃永和、張嘉育、鄭淵全、白亦方、田耐 青、方玉如,2011)。而 Liu (2015)則認為,各學習領域教師是否關切環境議題、 願意深入瞭解議題的多元面向且具備足夠的議題教學能力,是此類學習內容能否 現出在課堂教學關鍵因素。但傳統上教師被期望對爭議性議題保持價值中立,特 別是環境問題會影射某些政治立場(Oulton, Dillon, & Grace, 2004),所以教師面對 新興課程和教育議題的接受度,往往是決定變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揆諸實

(2)

二、環境教育議題的重要性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所納入的議題,共計19項,其中的性別平 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四項被歸類為「重大議題」,其考量的 依據主要基於三項規準:(1)當前國家重大政策,且有重要法源依據;(2)全 球關注之議題;(3)培養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關鍵內涵(張芬芬、張嘉育, 2015:27)。承接上述,環境教育議題的重要性如下: (一) 掌握社會的脈動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學生的學習應該與時俱進,才能融合於時代與國際社 會,昂然迎向未來。傳統的課程經由長期的規劃,某些課程背離了社會脈動,往 往無法及時回應社會上的議題,尤其忽略環境教育的「播種」。因此,學校有必 要針對環境教育議題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引導學生認知環境,體認社會大眾的 環境意識與現實、關懷環保事件的能力與改造環境的胸懷,裨益維護環境的品 質,成為良好國民與世界公民。 (二) 關注生活的品質 環保議題攸關生活品質,不僅是臺灣社會關注的,且被全世界先進國家所共 同重視,若未能妥善解決會危害社會之健全發展與和諧,甚至引發國際紛爭。爰 此,政府將其納入重大議題依法授課,學生可以在校學習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以 解決生活的問題;教導保護動植物、護衛環境生態、愛惜水資源等,可以營造自 然健康的生活環境。所以重大議題可以引導學生跳脫學校藩籬,與生活密切結合 感受其價值性與意義,裨益學生關注生活品質。 (三) 拓展學習的領域 重大議題通常具有跨領域性質,需要從不同的視角審視、批判與學習,所以 常常採取跨領域/科目的融入課程設計,藉此可以獲得較寬廣與完整的認識。而 環境教育議題常涉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爭議和衝突,可以讓學生學習在這些 衝突點上進行批判思考,學習利用更多元的觀點去檢視與看待人、事、物,讓學 生更成熟、更理智。環境教育議題除了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強調情意的培養, 尤其是價值的反省與態度的養成,符應了十二年國民教育核心素養的教育。

(3)

(四) 成就現代好公民 莊明貞(2003)指出,為回應知識社會全球化的趨勢和反映在地的本土脈動, 將重大議題納入課程規劃誠屬一種好方法,緣於它關係到國民培育與公民陶養的 關鍵內涵。環境教育議題廣受全球關注且有國際法源依據,而我國也已訂定環境 教育法並設置專責單位,希冀培養優質的國民並扮演稱職的世界公民角色。學校 透過環境教育議題的教學,輔導學生關心周遭環境進而關懷整個地球生態,藉此 培養世界公民的素養與責任(Wraga,1999;湯梅英,2002)。

三、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模式

議題本身多具跨學科之性質,透過融入領域、活動以及環境中,藉以拓展學 習視野,冀期引領學生對生活現象獲致較豐富多元與完整透徹的認識,並能裨益 核心素養的陶養。一般而言,學校可運用下列方式進行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規 劃與教學設計: (一) 融入正式課程模式 環境教育議題可以融入各領域/科目之學習重點,並與議題實質內涵連結、 延伸、統整與轉化,強化對學習重點的探究、思辦與實踐的能力。此外,在教學 中亦可適時隨機融入相關社會時事進行討論、對話、批判與反思,增進學習品質。 融入正式課程有兩種方式: 1.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係指從各領域課程中,擷取與環境有關之教 材,適切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課程; 2.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係指將適當的環境主題或環境成份融入現行各領域 課程中。 (二) 融入非正式課程模式 環境教育議題可以適切融入非正式課程,如融入週會、班級活動、社團活動、 服務學習、閱讀、校外教學、校慶活動、園遊會,或是融入選手培訓及學校特色 活動進行。例如舉辦體驗營/研習營,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環境教育之精神與內涵;

(4)

1. 主題月或主題週的型態:以一月一主題或一週一主題形式,來彰顯環境教育 議題。可將環境教育議題轉化為班會討論之提綱,抑或配合主題月或主題週 做學校情境之佈置,亦可利用學生朝會、集會等特定時間做主題的宣導或活 動。 2. 專欄文章:可利用學校發行之校刊、週訊、或班刊等,設置專欄,蒐集環境 教育相關之資訊與文章,增進親師生之認知。 3. 活動競賽型態:學校可運用多元的競賽來展現,如海報設計比賽、書籤設計 比賽、作文比賽、辯論比賽、有獎徵答、漫畫比賽、影音設計比賽…等,均 可作為環境教育議題融入非正式課程之設計方式。 (三) 融入潛在課程模式 李琪明(2004)指出,潛在課程著重在情感層面,包括學校環境的軟硬體布 置、校園氣氛與文化之營造,以及師生關係等面向。學校可善用現有之空間設備, 經營環境教育議題之步道,適切張貼相關之作品、競賽成果、宣導資料等,產生 境教效果;教職員工透過身教的身體力行,形塑楷模學習的共創美好環境;進而 藉由制教和動教的建立,比如垃圾分類制度,或者實踐活動的教育,如志工服務、 認養活動、環保參訪及社區勞動服務等,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原則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是學校整體的課程發展,在規劃與設計時有幾項原則 提供參考: (一) 統整發展原則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時,應注意課程統整性,避免片段、矛盾與缺漏。「統整」 包括在各年段的縱向連貫,以在各領域的橫向整合。具體而言,各《領綱》「核 心素養」與各議題學習目標/核心價值之間,應具良好統整性;而各《領綱》「學 習重點」與各議題的「學習重點」間,也應具良好對應性。各《領綱》的「實施 要點」與議題融入的「實施建議」之間,也應整合良好,在此基礎上才具備課程 永續發展的能量。

(5)

(二) 分工合作原則 環境教育議題在《總綱》中確立採融入式設計,《領綱》則將議題融入學習 重點中。爰此,學校層級課程發展著重在規劃與實施合宜的校本課程,或將環教 議題適切融入其他彈性課程、團體活動中。而一般教師的職責在理解議題課程的 精神與內涵,將環境教育內涵有系統或隨機的融入教學中,包括正式課程、非正 式課程以及潛在課程中。再者,學校各處室也應就環教議題做合理之分工與橫向 整合,衡酌學校資源和條件,包括師資專業知能、教科書選用以及學校設備等, 以建構完善可行的議題融入式課程,以增進學生學習的系統化。 (三) 彈性多元原則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的方式相當多元,學校可以因應地區特性與學生需求,將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領域學習課程」與「彈性學習課程」,以單一領域科際整合 式或跨領域融入環境課程實施;教師也可以選擇主題式的議題有系統或隨機式的 融入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中,以符應各個班級的特性與學生需求。 此外,教科書的編輯若能適切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不僅能補充教師單一 學科專長之外的知能,還能幫助教師藉教科書有系統的設計有效融入議題教學, 運用有限的教學時間,並且提醒教師不致缺漏重要的議題教學,使得議題不致流 於邊緣化或泡沫化,這也是學校的選項之一。 (四) 內融外加原則 環境教育議題可兼採「轉化式融入」與「附加式融入」。「轉化式融入」是 將環境教育「學習目標/核心價值」融入各領域「核心素養」,或將環境教育議 題「學習重點」融入各領域「學習重點」,緊密統整學習的目標與內容,再依此 設計課程。如此將環教議題與學習領域的原有結構解體,再緊密加以融合,促使 其學習目標、學習內涵都重新加以組織與整合為一體。「附加式融入」則是將環 教議題有關的概念和觀念,納入其他領域學習活動中。在現有的學域內容中加入 議題做為其中一部分,可以是一或數單元,可以集中在一學習領域,也可以分散 在相關的幾個領域中。

五、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困境與挑戰

(6)

(一) 學校方面 校長、主任未必具有堅強的議題意識,提供的支持、資源與支援較少;行政 處室間缺乏聯繫、學校相關軟硬體設備不足,以及過多的教育政令宣導及專案, 瓜分課程時間而未能達到成效。 (二) 教師方面 教師本身的意願不足,未能有效配合;囿於領域教學時數的限制流於紙上談 兵,淪為深度不足的附加課程;教師對議題的相關專業素養及知識概念不足,難 以熟練且適當地將議題融入教學中;再者,缺乏議題融入的課程與教材或相關資 訊不足,反映出其對教學資源的統整與取得、教學平台與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 以及教學影片著作權等的釐清。 (三) 學生方面 學生缺乏體驗及實踐的引導,家長常是潛在阻力。 (四) 課程方面 課程組織缺乏銜接性、課程缺乏落實機制及融入途徑。 此外,李孟娟(2006)在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的研究結論中亦指出:陽光國 小在重大議題融入教學之課程實踐歷程中,遇到下列幾個問題與困難:(一)學 校方面包含「行政處室間缺乏聯繫」;(二)教師方面包含教師缺乏「配合意願」、 「相關專業素養」、「相關知識概念」、「理念實踐」、「全程參與」和「壓力抒解」; (三)學生方面為「學生缺乏共同基礎」;(四)課程方面則為「課程組織缺乏銜 接性」、「課程缺乏確實落實」、「課程缺乏融入途徑」。上述問題和困難在陽光國 小課程領導者與教師們發揮專業素養後,問題與困難得以解決。

六、落實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策略

依據上述探討,茲就落實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的實踐,提出下列的建議: (一) 發揮專業的課程領導 課程領導的優劣攸關議題融入教學的成效。因此,校長、主任、學年主任及 領域召集人等,應充實課程領導的專業素養,秉持「落實」、「整合」、「參與」、「創

(7)

新」的原則,掌握課程的縱向連貫與橫向整合,帶領教師同僚進行課程的規劃、 運作與評鑑,輔以軟、硬體的充實以及疑難的解決,適時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 才能精進與落實環境教育議題的實踐。 (二) 強化對新課綱的理解 教師教學需熟稔理解新課程綱要之理念、精神與內涵,方能有助於環教議題 橫向統整與縱向連貫的通達,裨益精準分析其內涵並適切轉化融入於教學中。因 此,教師可參考各領域課程綱要草案附錄的「議題融入ΟΟ領域/科目課程綱要 說明」及議題融入說明手冊(教育部,2017),體認議題之類別、內涵及融入領 域/科目課程綱要學習重點的示例等,熟稔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的方式, 裨益適切融入教學。 (三) 推動協同合作之實踐 黃繼仁(2003)指出,課程實踐為教師理念到實際行動間,經歷多重辯證與 轉化所獲致的成果。誠然,落實環境教育議題的實踐需要教師同僚間的實際參與 及協同合作,從課程發想、構思、運作到評鑑,必須透過行政與教師間不斷的溝 通探討、凝聚共識、排除障礙,尋求理想的課程設計,才能裨益環教議題融入教 學的落實。 (四) 提升課程轉化的知能 吳清山、林天祐 ( 2011 )指出,課程轉化就是學習內容的具體化、抽象化以 及平行化,要充分掌握三種轉化之間的互動,才能確實做好課程轉化工作。爰此, 教師扮演課程轉化與詮釋的重要角色,必須掌握環教議題之核心概念與價值,連 結領域激發學生學習,讓學生相互探討啟發、實踐體驗,並收統整之效引導其知 識建構,達成學習重點,進而轉化為生活應用與實踐的素養。 (五) 驅動教師展現行動力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能否落實,繫於教師行動力的強弱。李孟娟(2006) 指出重大議題融入教學之課程實踐在教師的內在因素上受到的影響,主要為「經 驗」、「動力」、「理念」、「環境教育解讀」與「同儕互動」等,尤其與動力的關聯

(8)

參考文獻  方德隆、游美惠(2009)。2008 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 查。臺北市: 教育部。 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0)。〈制定環境教育法〉,《總統府公報》6925:1-9。 取自 https://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Bulletins/paper/pdf/6925.pdf  吳清山、林天祐(2011)。課程轉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203-204。 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 8-23。  李孟娟(2006)。國小教師重大議題融入教學之課程實踐研究--以環境教 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 林 志 成 ( 2016 )。 環 境 教 育 的 前 瞻 願 景 與 優 質 案 例 。 取 自 https://dyna.hcc.edu.tw/campus/data/web/934/files/201610191430521.pdf 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 課程與教學,19(2),27-51。 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444852436.pdf 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 莊明貞(2008)。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研修變革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 175,75-82。  張芬芬、張嘉育(2015)。 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4(3),26-33。  黃繼仁(2003)。課程慎思應用於教室層級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小學低年級教 師的語文課程實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湯梅英(2002)。重大議題之融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 設計與教學策略(頁 169-198)。臺北市: 師苑。

(9)

 鄂雪妹(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重大議題融入教學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 劉欣宜(2015)。十二年國教中教師應如何落實議題融入教學。教育研究月 刊,260,79-91。

 Liu, S.-Y. (2015). Teach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science classroom: Status,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In M.-H. Chiu (E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s in Taiwan (pp.371-386). Singapore: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 Oulton, C., Dillon, J., & Grace, M. M.(2004). Reconceptualizing the teaching of controversial is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6(4), 411-423.  Wraga, W. G. (1999).Organizing and developing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a: profiting from our predecessor. Social Studies, 90(5), 209-2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第四十九屆全國分區技能競賽 第二部份 競賽場地規劃與設備材料準備.

(七)國中、國小凡參加班隊組比賽,如未依競賽規程,以班為單位組隊或有冒名頂

(四)增加展能節競賽之基礎家具製作 (Furniture Making- Basic Course)、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角色設計 (Character Design)、資源回收材料設計 (Waste

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下稱本會)因辦理推廣各項水中運動活動(競賽)、志工活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三、 「攝影競賽」採個人參賽,每人參賽作品以一件為原則, 「國小組」 、 「國中 組」、「高中組」的參賽者可加一名指導老師,每位指導老師至多指導一名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