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ARCS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ARCS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運用 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

林邵珍* * 南投縣旭光中學教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暑期教學碩士班 壹、前言 就學習而言,動機乃是影響學習歷程的要素,要有效進行長期有意義的學 習,動機是絕對必要的。動機是一種促使個體進行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力,是指引 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目標的內在作用(張春興, 民 85)。因此,教師欲增加其教學效果,就必須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深入的了解。 在任何教材的教學策略裡,應將這個激勵個體學習的因素列入考慮,生活科技教 學亦不例外。 生活科技在目前國中課程裡,被歸為藝能科,不同於國、英、數等升學考試 科目;且受到以往傳統工藝教育的影響,許多人無法瞭解此科目的真正意義,因 此也常受到學校、家長、教師、及學生的不重視,學生上起課來,常是隨隨便便、 應付了事。因此,要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並使其動機能長久維持下去,就要靠 生活科技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費心規劃出一個適切的生活科技教學策略。基於以 上所述,本文之重點在於以 Keller 的 ARCS 動機模式來探討歸納符合動機理論 架構的生活科技教學策略設計要領,並探討如何在學生學習歷程中激發其學習動 機,將理論與實際的教學策略連貫,以期達成幫助學習並激勵學習動機的目的, 使生活科技課程更能啟發學生求知的好奇心以及對相關知識的探索,期望能供國 中生活科技教師從事教學時的一個參考。 貳、ARCS 動機模式概述 ARCS 動機模式是 Keller 以其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系統化設計模式為基礎, 整合動機理論與相關理論所提出的(李文瑞,民 79)。他認為傳統以來的教學設計 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關注太少,任何一種教學設計所發展出來的教材,若無法引 起學習者的興趣或專注,學習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此,期望 ARCS 動機模 式能提供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動機需求確認與了解教學的設計策略,以促學習動 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與表現。 一、ARCS 模式的理論基礎 Keller(1983)檢討當前系統化教學模式,而將心理學有關動機理論的研 究結果與教學設計模式整合起來,提出學習動機、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關 係(如圖一),並於 1984 年提出了 ARCS 動機設計模式,將之區分為四個要 素,目的在於幫助課程設計或改進教學。ARCS 乃英文 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相關)、Confidence(信心)、Satisfaction(滿足)四字的縮寫,強調引

(2)

起學習者的動機必須配合此四要素的運用,才能達到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 Keller 認為 ARCS 動機設計模式適用於所有年紀的學習者,其架構乃根 據:(一)對能在課程中引起高度動機之教學者的實務觀察行歸納分析與; (二)對當今的學習動機理論(如:Gagne,Bruner,Bandura,Weiner 等人之理 論)作一個演繹分析復加以歸納而成。因此 ARCS 模式整合了我們已知的 許多動機理論,動機理論的提出在於強化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使教材的設計 更能符合激勵學習者的參與及互動並提供了理論的組織與實務的應用(許淑 玫,民88)。 圖一 學習動機、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關係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 Keller,1983 二、ARCS 模式的主要意涵 ARCS 動機設計模式的重點在於如何兼顧個人的內在因素(如:個人的價 值、期望、能力、程度及認知價值等),及教學環境的外在因素(如教學管理 設計等規劃的配合)。以下將分別說明 A、R、C、S 模式四個要素(如表 1), 簡單呈現其定義與教學時所需考慮的問題(Keller,1987)。 (一)引起注意 在此模式中第一要務是要引起興趣和維持學生注意。如果學生對一個 主題沒有相當的注意力與興趣,則學習成效必不佳。但要引發學生的注意

(3)

並不難,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學生持續其注意力與興趣於課程上,此即 引起注意的重點(李文瑞,民 79)。另外,在教材中運用各種不同的設計策 略,以維持學生對該知識的新鮮感,也是必要考慮的。 (二)切身相關 模式中的第二要素是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切身相關的體認,雖然新鮮的 事物能幫助注意力的集中,人們對於任務性的學習,卻往往傾向結合與本 身已熟悉與了解的知識。因此,符合學生的特性、知識與文化背景的設計, 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為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除此之外,教師可善用 技巧說服學生這個課程與將來生活和工作生涯有相關,即學習者亦須覺知 到個人的需求被教學所滿足。因此,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目標,讓學生認識 參與教學活動的優點並妥適地把握熟悉感,連結學生的先前經驗,以引起 學生的學習動機(許淑玫,民 88)。 (三)建立信心 信心與學生對成功或失敗的預期有關,且會影響學生實際的努力與表 現。教師在成功地引發學生注意力與輔導學生對學習產生切身相關之後, 若是忽略了學生原本就已經對某科目產生了畏懼之心,覺得它過於困難; 抑或覺得內容不具挑戰性,過於簡單,此兩者都將扼阻學生學習動機的維 持,影響有效的教學與學習,此即信心問題。因此在教學計畫中,設計配 合學生個別能力的課程,協助每個人獲得成功,確保其繼續學習的信心(許 淑玫,民 88)。 (四)獲得滿足 滿足感是學生對習結果所產生的一種評價,個人的滿足是動機能繼續下 去的重要因素。提供學生學習的滿足感,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讓他們經由自我 表現的機會,將所學的知識概念或動作既能運用於環境中。故教師在教學時 應維持公正,注意課程起始目標是否與學生所學的結果吻合;運用內、外在 增強的回饋方式,並提供情境化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知識得以學以致用的滿足 感(許淑玫,民 88)。 表 1 ARCS 模式的四要素 組 成 要 素 定 義 教 學 時 所 考 慮 的 問 題 A.引起注意 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刺激學生 的好奇心。 R.切身相關 能滿足學生個人的需求和目 標,使他產生積極的學習態 度。 如何讓學生覺得這個東西值得投 入心力去學習?並激發其學習意 願。 C.建立信心 協助學生創造正向的成功與 期望,相信成功操之在己。 S.獲得滿足 因成就而得到內在或外在的 鼓 勵 , 產 生 繼 續 學 習 的 慾 望。 如何藉由教學來幫助學生學好, 並建立未來學習的信心與自我診 斷成功的能力?同時也讓他們相 信成功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資料來源:引自 Keller,1987,p2。

(4)

三、ARCS 動機模式的應用 A、R、C、S 四項因素環環相扣,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同 時讓自己的教學同時具備,始能讓學生的學習產生良性的循環,缺乏任一 環節都將使整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Keller 強調 ARCS 具有診斷性的性質 與處方性的功能,意即若學習者在這四個條件中有所匱乏與不足時,教學 者可以針對其不足之處施以系統化的教學策略,修補學生不足之動機,以 提高學習效果。茲歸納 ARCS 動機類別與教學策略(如表 2)。但真實的教學 情境便變化多端加上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學者在運用 ARCS 模式時,應視 實際情境,評估學生需求,設計適合的教學策略。 表 2 ARCS 動機類別與教學策略 類 別 與 次 類 別 教 學 過 程 中 思 考 的 問 題 激 發 動 機 的 策 略 A.引起注意 1.感官的吸引 2.問題的探究 3.用變化維持 1. 我 如 何 捕 捉 學 生 的 注 意 和 興 趣? 2.我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的態度? 3.我如何維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1.用新奇、非預期的方法捕捉 學生的注意。 2.用奇特的問題維持好奇心。 3.變化教學的方式。 R•切身相關 1.似曾相識 2.目標導向 3.過程導向 1.我如何連結教學與學生的舊經 驗? 2.如何讓學生了解課程能滿足其 需求? 3.如何在學生過程中,提供學生適 當的責任、自我訓練的表現的 機會。 1.結合學生的先前經驗,提高 課程的熟悉度。 2.藉著陳述教學與個人目標 的相關性,以產生實用的 知覺。 3.提供符合學生動機與價值 學習機會,如自我學習或 合作學習…等。 C.建立信心 1.學習必備的條件 2.成功的機會 3.操之在我 1.如何讓學生了解要成功的完成 這門課程所必備的條件? 2.如何使學生知道那些學習活動 和 經 驗 可 協 助 其 提 高 學 習 能 力? 3.如何讓學生知道成功是控制在 自已的努力? 1.訂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協助 學 生 創 造 正 向 的 成 功 期 望。 2. 提 供 學 習 者 在 適 度 範 圍 內,可以自我控制自我的 學習。 3.提供學習者有機會可以成 功的達到具有挑戰性的目 標。 S.獲得滿足 1.自然的結果 2.正向的結果 3.維持公正 1.如何提供機會讓學生應用新學 得的技能? 2.我能提供那些增強鼓勵學生的 成就? 3.如何協助學生對成功創造正向 1.提供情境讓學生一展所長。 2.提供正向的結果,諸如:口 頭讚美、獎勵。 3.對於成功維持一致的標與

(5)

積極的感覺? 結果,學習的最後結果與 起始設定的目標和期望一 致。 資料來源:引自 Driscoll,1994; Keller,1990。 參、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生活科技教學之運用 前述說明 ARCS 動機設計模式中,四項因素之主要涵義。但是身為教師或 教學設計者的我們,最在意的是要如何做才能激發學生這種內在的心理情境,使 學生能願意且快樂的學習?Keller 對於四大主要內涵各提出了三項近似於方法 的指引(林思伶,民 86),筆者配合生活科技的課程,將適用於生活科技教學之方 法,做重新歸納整理如下: 一、引起注意的方法 教師可由三方面著手: 1.利用「感官的吸引」,即利用較不尋常的呈現方式,使學生的感官受到 刺激而引起注意,如不同的聲量、色彩、不尋常的畫面等,生活科技 的教學,教師可多蒐集一些新的科技產品圖片資料,使學生產生好 奇,吸引學生的注意; 2.使用「問題探究」的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或好奇,如在運輸科技教學 時,可以問學生:你知道造成塞車的因素有哪些,要用什麼方法來解 決塞車問題呢?提出一些具有適度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好奇而 願意加以研究; 3.利用「變化」來維持學生的注意與新鮮感,如;教師可用不同的教學 方法,善用媒體,尤其生活科技的教學,重視運用生活上的科技,現 在幾乎每個教室都有電視,且都有網路,身為一個科技教師,更是應 該好好利用這些資源,不定期的使用新奇的方法或途徑來呈現教學內 容,學生會更有興趣且期待這門課。 二、引發切身相關的教學策略 使學生覺得課程與其有「切身相關」的方法,有以下三種方式: 1.「似曾相似的效果」或「熟悉」的感覺使學生不致對該教材或課程太 陌生,進一步覺得「有關」。在生活週遭有許多的例子可應用在生活 科技課程上,如在南投、台中地區的學生,對九二一地震印象深刻, 房子傾倒的原因,及學校新建校舍可引入營建的論題;由網路上的一 些話題、或電視新聞報導來討論傳播的重要性與正確性與其倫理道德 等,這些均能使教材或課程不再感到死板,讓學生從有親切感到有「相 關與熟悉」的感覺。 2.「目標取向」的建立。教師可提出學習活動本身的重要性或指出學生 通過該課程的好處。如:學習水龍頭、日光燈的更換、馬桶的維修等 住家設備的維護與修繕,以後家裡遇到這種問題就可自己解決,不用

(6)

找人來修理,可節省時間又及金錢;學了平面配置圖,以後有機會和 家長出去看房子,不但看得懂並能提供意見,爸媽會覺得很驚訝。且 生活科技內容和未來職場的工作相關,學會了,對以後的工作有許多 的幫助。這些都是「目標取向」的概念。 3.「配合學習者的動機需求」。心理學者對人類的需求種類,有不同的說 法,但針對學習的需求可採用一些重要的動機需求:成就的需求,友 誼、同伴感的需求等。教師在教學策略上若能注意學生的需求類型, 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滿足需求的感覺(林思 伶,民 86),如製作動力小汽車,製作完成後來個全班大賽,比造型、 比速度可以使學生有成就感。若發現有些學生同伴、友誼需求較強, 在安排學習活動時,便可避免需要太多需要「競爭」的活動;反過來 對於成就需求較高的學生,「競賽式」的學習活動,反而能使其獲得 成就感。 三、建立學生具有自信心的教學方法 1.使學生清楚知道他所要達成的目標:若能讓學生知道他們已具備學習 該課程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學生將會有更強烈的自信。如在二年級課 程,「常用器具的設計與製作」,就可提到一年及時所學過的「識圖與繪 圖」,是他們已具備的知識技能,這樣在設計時,繪圖就不成問題了。 相反的,若學生未能完整的具備該先備知識,教師就應設法補救該先備 知識,減少學生的恐懼感。以「暖身活動」來激發學生好奇心也是一個 方法。也就是老師可能不在課堂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將學什麼,而以一些 活動或討論來做所謂的「暖身運動」。此時,老師若能給學生一些正面 的回饋,也能建立學生的自信,減少其對學習產生的疑慮或不安。如: 老師可提問,在日常生活上有沒有什麼感到很不方便的?或把問題縮 小,如:家裡的書架(或任何家用品)在設計上,有沒有什麼不良的地方 或使用不便之處?讓同學自由發言、討論,再帶進家用品的設計與製作 主題中。因此,具體的描述目標或藉由賣關子的方法,只要教師使用得 當,都能收到「利用學習要求」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信心,進而學生 對學習該課程的學習動機(林思伶,民 86)。 2.提供學習成功的機會:提供學習成功的機會與經驗時,因學習的對象不 同,應考慮不同的情境。有些學生能力較差,教師若能常給予指引與 回饋,可幫助其獲得學習的成功機會。而對於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 應提供具有挑戰性的作業或活動以避免這些學生感到無聊,才能持續 其學習動機。而在同一個班級內,要使能力不同的每位同學同時不感 到課程太難或枯燥,又覺得課程具有挑戰性是件不容易的事。也許分 組活動、同儕學習、合作學習等方法是可應用的策略(林思伶,民 86)。 3.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控制:通常我們學習活動的進行都控制在教師手中, 可是 Keller 強調,教師的控制應著眼在指引學生學習的經驗與學習目

(7)

標達成之上,因此,教師可使學生對自己學習有更多的控制(林思伶, 民 86)。如在生活科技實做課上,使學生明白具體的學習目標,要求學 生運用自我控制(時間、實際操作、與他人合作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並完成該項作品。增加學生的操控感,教師應適時給予正確的訊息回 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適當的評語或回饋是很重要的,教師可能應 一時的疏忽就失去了運用該機會來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例如:當學生 正確並完整的完成了該項作品時,教師可給予正面的回饋,如「我很 喜歡你的設計」,「你這個部分處理得很好」,「你想出來的方法很好」 來增加學生的自信與成就感。 四、增學習滿足感的教學策略 教師可用三個方式來幫助學生對學習的結果產生滿意。 1.課程結束後,馬上有機會利用所學的新知識,為一種自然產生的滿 足。這種滿足感和先前討論的「相關性」有關,如果在學習前,教 師使學生覺得該課程與其有密切的相係,且說明相關的內容,此時, 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的新知識應用於一些問題或任務上,則不僅驗證 先前建立的相關,且也滿足學會的成就感(林思伶,民 86)。如:學生 在課堂上習得了住家設備的維修,如抽水馬桶、水龍頭、日光燈、 排水管的修護等,回家若能馬上派上用場,必能得到滿足感。 2.教師選擇一些正面的回饋或報償來增加學生對學習該課程的滿意。 如學生在完成一作業或作品時,教師給予口頭或字面上的讚賞、給 予象徵性的報酬,或選拔出最好的作品、最認真工作的學生,常可 使學生達到成就與滿足。 3.維持公正。教師所提供的獎賞行為,在不同的學生眼中對其公平性 與適當性有不同的認知。因此維持公正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教師 應周延的考慮並注意維持獎懲的公正性。教師考慮外在有形的獎懲 方式時,也要同時考慮內在報酬的運用,如:當學生完成一項作業 或作品,使其上台報告,根據報告給予正面的讚賞,學生因此得到 成就感及得到其他同學的尊重與肯定而感到滿足。學生對於自己的 表現得到公開表揚往往也因此獲得成就感而對該學習活動感到滿 足(林思伶,民 86)。 肆、結論 在生活科技的教學上,因此科目並不屬於升學考試科目,學生常缺乏其學習 動機,儘管老師教得再認真,學生常還是不感興趣。因此本文之重點在於強調如 何在學生學習歷程中激發其學習動機並以 Keller 的 ARCS 動機設計模式來探討 符合的生活科技教學設計。本文所提的方法,多為 Keller 所建議,有些為筆者在 教學時的心得,期能與大家分享。希望生活科技教師們在編製教材或教學時都能 考慮到引起注意、切身相關、建立信心、感到滿足這些因素,提供學生新鮮、有

(8)

趣的學習活動,並善用這些動機策略,使得學生能對生活科技課更加喜愛,並能 持續其學習動機,使其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這不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嗎? 伍、參考資料 李文瑞(民 79):介紹刺激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式教學策略。臺 灣教育,479,22-24。 林思伶(民 86),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M.Keller) 阿課思(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53。 張春興(民 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許淑玫(民 88),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 16-23。

Keller.J.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J.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mance&Instruction, 26(8),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希望透過親子 活動,讓家長 與小朋友有機 會共同親近嘉 義八景,並用 音樂的形式來 詠讚嘉義。..

。當時人們發現的引擎在啟動後,機器會去尋找適合

媽媽將 651 元平分給 3 個孩子當零用 錢,爸爸又給每個孩子 125 元,請問現 在每個孩子有多少零用錢?. 換你試試看 換你試試看

按計算機得到 log 2 的近似值的確是十分簡便,但不免有學生會好奇,以前的數學家 是怎麼求出 log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市場學原理 電子商貿概論 營運管理學 商業財務學 專題習作. 選修單元(專修會計及財務) 計算機化會計系統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眼睛一眨,她就到了後面。最後,她直直地往 天上飛,飛到快看不見了,一轉身又直直的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