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廖運範 肝病權威 走沒人走的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廖運範 肝病權威 走沒人走的路"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導讀 農業新生 文化記錄 表演藝術 法政社會 工程推手 自然科學 醫學貢獻 其他期別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記者群

廖運範

廖運範

肝病權威 走沒人走的路

肝病權威 走沒人走的路

2014-10-31 記者 戴裕蒨 報導   中研院院士暨長庚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醫師廖運範,是國內知名的肝臟病權威。師承台灣 肝病之父宋瑞樓,投入

B

型肝炎研究多年,他對慢性肝炎的臨床發展瞭若指掌,並在肝臟病的治 療與投藥上有豐碩的研究成果。   廖運範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先後在台大、榮總醫院服務。一九七六年加入長庚醫療團隊,創 立長庚肝臟研究中心,帶領團隊長期追蹤肝炎病患的病史,並在二

O

一一年彙整出版《迎戰

B

型肝 炎》一書,詳實記錄台灣

B

肝研究發展的背景、歷程及成果。此外,廖運範對

B

型肝炎投藥治療在 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更在二

O

一三年的歐洲肝臟研究學會中獲頒國際終生成就獎。 廖運範至今用來觀察檢體的顯微鏡,仍是最初來到長庚醫院所使用的那一台。(戴裕蒨/攝) 勇敢選擇 努力把它做好 勇敢選擇 努力把它做好   出生在桃園縣觀音鄉的廖運範,形容自己的個性就像典型的客家人:「敢言、直言,非常擇 善固執,不符合我的原則的事情我不能接受。」這樣的性格讓他在面臨選擇時,比起其他人更有 勇氣面對未知的挑戰,也更能堅定自己的態度,他說:「我就是選擇我認為應該做的,然後很努 力把它做好。」   廖運範在擔任第一年住院醫師時,被分配到病理科訓練六個月,無法直接接觸病患,只能對 器官檢體做病理檢驗分析。多數初出茅廬的住院醫師無不祈求自己能避掉這樣的「機會」,然而 這半年的經歷竟成為廖運範踏入肝臟病研究的契機。在病理科期間廖運範參與各科病例討論會, 遇上組織檢查的案例時,還必須往返內科與病理科之間,向當時的教授宋瑞樓請教,釐清檢驗結 果,並在科內討論會上報告。這樣的經歷讓廖運範體會醫師對病症應該追根究柢,而不是隨意下 診斷,唯有經過科學檢驗,才能真正找到源頭與根治的方法。   雖非自願到病理科受訓,廖運範仍然把握了這六個月的時間積極學習。尤其當時肝炎等肝病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2)

是台灣很常見的疾病,在病理科很常接觸到這類病例,廖運範不僅主動閱讀相關書籍《肝臟結構 與功能》,碰到問題也總是想辦法弄懂,開啟了他對肝臟研究的興趣。後來面臨選科時,有幸獲 得肝臟病之父宋瑞樓的青睞,加入研究團隊,廖運範從此一腳踏入肝病研究的世界。提到這段經 歷,他仍掩不住興奮地說道:「可能就是因為在那半年跟宋瑞樓教授的互動得到他的肯定,後來 宋教授竟然主動問我要不要加入他的研究團隊,真的是無上的榮寵。」 廖運範在訪談過程中提到,一項藥品是否具有療效,是需要經過長時間檢驗的。(戴裕蒨/攝) 創辦期刊 分享資源教材 創辦期刊 分享資源教材   跟隨宋瑞樓進行研究的廖運範,在當時已有能力於國際研討會中發表論文,表現可說是同輩 醫生中數一數二。一九七三年收到中部私立醫學院邀請擔任兼課老師的廖運範,有感於私校醫學 生資源匱乏,興起了創辦醫學期刊,提供醫學生自學教材的想法。   不顧當時俗諺「要一個人破產就叫他去辦雜誌」的說法,在醫師月薪僅有四千塊台幣的困境 之下,廖運範召集了十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功募集到十三萬元出版刊物登記費,出版了《當 代醫學》月刊,每月彙整台大醫院研討會、病例討論的內容,邀請醫院教授撰稿,或是翻譯國外 醫學相關研究報導。   然而,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廖運範在創辦刊物的過程中,也體認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樣 認同資源分享的理念。邀稿時,不僅常遇上醫界前輩冷眼旁觀,更有「廖運範才剛升主治醫師就 急著出名、賺錢」的說法傳出。     聽到這樣的傳言,廖運範覺得蠻悲哀的,他認為台大醫學院是醫界的龍頭,應該要充滿理想 性,然而事實卻非如此,他毅然決定離開台大醫院。他說:「我完全了解自己在龍頭老大(台大 醫院)的地方當醫生前途無量,假如我離開了就是到江湖闖蕩了,但我就是這樣選擇了。」 從零開始 研究 從零開始 研究

B

肝肝

40

年年   廖運範在一九七六年轉任長庚醫院,創立長庚肝臟研究中心。離開台大醫院的他認為:「我 的主戰場是看病,那我只要態度一樣,在哪裡看病人都是一樣的。然而醫學界卻流傳著一句順口 溜:「廖運範完蛋了,薪水越換越高、地方越換越糟。也曾經在回台大開會時,遇到有人揶揄他 :「廖醫師你在長庚做得好,我們都覺得你跟開業醫師不一樣。」   面對這些話語,廖運範只是一笑置之,因為這個轉換給他更多實踐理想的空間。少了台大的 設備和研究基礎,在

B

肝的研究上必須從零開始,從留下病人血清建檔做起,漸漸地才擴大設備 與規模,他說:「研究是為了解決病人的問題,這是需要時間累積觀察的,只要留下血清紀錄, 當有新的檢驗方式與治療藥物出現,回頭再把紀錄拿出來,就可以繼續新的研究。」   就這樣從頭來過,到了長庚醫院的第六年,一篇完整的研究論文才真正完成,廖運範依舊清 楚記得,那篇論文的內容是追溯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的過程,這是廖運範從事

B

肝研究以來一直想 要了解的,而他在這裡辦到了。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3)

長庚肝臟研究中心冰庫,保留了無數的病患血清紀錄。(戴裕蒨/攝) 執著研究 堅信臨床證據  執著研究 堅信臨床證據    「我覺得台灣很不幸有這麼多的

B

肝患者,但我善用了這個不幸,更瞭解了

B

型肝炎的發展和 治療。」廖運範認為肝病一直是台灣最嚴重的疾病,因此多年來他致力於觀察

B

肝患者病症發展 ,他說:「我擁有比英美學者更大的優勢,就是我看過更多的病例,因此我更能看到了這個病症 可能產生現象的全貌。」   對於

B

型肝炎的投藥治療,廖運範一直與主流英美派的學者持不同看法,更帶領亞太肝病研 究會制定用藥與停藥標準。雖然在國際研討會或期刊上常受到挑戰,但廖運範相信從病人臨床經 驗所歸納的科學證據,才是真正符合病人治療的準則。   一半以上的人生都投注在

B

肝研究的廖運範,二

O O

七年受邀到日本亞太消化系醫學週,主講

B

型肝炎發現後四十周年間,亞太地區對

B

肝所做的研究與貢獻,回國後竟被檢查出罹患大腸癌, 讓他有了為台灣

B

型肝炎研究史,留下紀錄的想法。   從早期全民注射

B

肝疫苗到今日的研究,廖運範幾乎沒有缺席,花了兩年時間,記錄重要的 台灣學術論文發表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過程中各團隊遇到的困難、發生過的有趣事件等,在《 當代醫學》期刊連載刊登,並在二

O

一一年集結成冊,出版《迎戰

B

型肝炎

──

從台灣經典講起》 一書。   現年七十好幾的廖運範,每天仍準時到辦公室報到,他亂中有序的辦公桌上擺滿了病人的看 診紀錄、待審查的研究計畫和論文。回顧自己的人生經驗,他覺得就像

Frost

的詩〈

The Road N

ot Taken

〉所寫的:「選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未來就此不同。」   「從台大到長庚,我選了一條沒有人走的路,而我的結果也完全不一樣。」不論是當初迫於 無奈到病理科學習,或者是後來毅然決然走出台大,廖運範都秉持一貫的態度。他說:「只要決 定做了,就是好好地做好,那我就會有所收穫。」 廖運範將蘇東坡的詞抄寫下來的手稿。(廖運範/提供)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 by IR@NCTU

(4)

Powered by

DODO v4.0

關於新客家人群像 聯絡我們

© 2007-2015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附件下載:

戴裕蒨.黃莉.pdf

TOP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無患過傳染病、地方性疾病 (如烏腳病)和其他重要內科 疾病,發病日期、使用藥物及診療情況。對患者以前所患 的疾病,診斷確定者可用病名 ;

為減少結核病接觸者就醫的經濟因素阻礙,我國自 2007 年 7

3.CKD Stage 5 病人照護目標,應進行慢性腎臟病之醫病共同決 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而非國學常識(佔極少 數)。如果在這方面的功力很淺,可以多買參考書的

 肺結核是可以治療的,必須長期服藥且連續規則服藥六個

而考量到 Covid-19 重症病患的需求,醫院的重症病床數量格外重要。根據統 計,在 OECD 國家間,每十萬人擁有之重症病床數量差距可達 10 倍(如下圖)。. 歐盟疾病管制局 (European

SF15140A 楊勝舜 利用 JKB-122 評估對於經干擾素(長效 型或短效型)或干擾素和 Ribavirin 組合 治療沒有反應的 C 型肝炎病毒陽性患 者之肝臟功能 (丙胺酸轉胺酶

IRB 編號 SC19025A 計畫主持人 吳明儒 通報次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