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如何與學齡前幼兒談論死亡 / 9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如何與學齡前幼兒談論死亡 / 92"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8),頁 92-95

自由評論 第 92 頁

如何與學齡前幼兒談論死亡

黃彩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劉彥余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老師,我的爸爸生病住院了」 「他已經病好了」 「他後來住在醫院的冰箱裡」 「可是他不會回來了」 5 歲的小惠,語氣平平的對老師說 了這一番話,聽在老師的耳裡,不禁 眼睛酸酸的,然而在幼兒的心裡,究 竟死亡是什麼呢?

一、前言

還記得小時候和媽媽外出,每經 過喪家的門前時,媽媽總是捂著我的 臉要我別看,帶著我快快經過。年幼 的我不懂為什麼,但感受到的是一種 神秘、詭異、恐懼的氛圍。在我的幼 年成長中,對死亡議題帶著既好奇又 害怕的心態。這樣避談死亡話題的現 象,存在老一輩父母的身上。隨著知 識的普及、觀念的開放,現代的父母 較能接受與孩子談論死亡,但未必能 以適合的方式來讓幼兒了解,因此了 解幼兒死亡概念的發展,以正確而開 放的心態與幼兒談論死亡,更顯重要。 Hargrove(1979)研究指出約有 44%的兒童,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死亡 是什麼及死亡的其他意義。只有 8%的 兒童,其父母親曾對他們解釋什麼是 死亡。當幼兒面臨死亡的問題時,究 竟是否可讓幼兒瞭解死亡?答案應該 是肯定的,成人有必要將「死亡」明 確地告知幼兒,相信幼兒是有能力去 面對的(引自劉惠美,1988)。 Frelund(1977)研究指出學前階 段的幼 兒,已對死 亡 產生好 奇與疑 問。但死亡概念對多數幼兒而言是抽 象的,因此幼兒園教師也就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在教學中適時加入死亡教 育教學活動,幫助幼兒建立正面的態 度來面對死亡問題,減少對死亡的焦 慮與不 安 ( 引自汪欣 怡、黃馨慧, 2009)。

二、幼兒的死亡概念

幼兒的死亡概念發展階段,各學 者定義與研究焦點各有不同。 Nagy (1948)用作文、繪圖與訪談研究 3-10 歲的兒童對死亡的感覺和想法,提出 研究結果:3-5 歲的幼兒認為死亡是暫 時的、是一種分離,就像是到外地旅 行或是睡著了;5-9 歲兒童將死亡擬人 化,認為死亡是被死神帶走;9 歲以上 的兒童對死亡則具有普遍性、永久性 的理解能力(引自汪欣怡、黃馨慧, 2009)。 Kane(1979)以個別訪談方法, 提出研究發現:3 歲時對死亡有真實 感;5 歲時認識死亡是分離的、不能移 動的;6 歲時的兒童了解死亡的不可逆 性、普遍性、生物功能惡化及死亡的 原因;8 歲時認識死亡不再具知覺性。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8),頁 92-95

自由評論 第 93 頁 (引自汪欣怡、黃馨慧,2009)。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認 為 兒童 死亡 概念 的 認知 發展 可 分 為:第一階段:4-6 歲,這個年齡的兒 童自我中心很強,常把周圍的事物擬 人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活的。第 二階段:6-7 歲,認為會動的物體就是 活的,不會動的就是死的。第三階段: 8-11 歲,認為能夠產生自發運動才是 活的,否則就是死的。第四階段:11 歲左右,開始具有成人一樣的死亡概 念(黃松元,1983;劉崇蘭,1987)。 在幼兒階段中,幼兒對於死亡和 死亡原因的了解是片面的,其中還有 不少誤解,幼兒視死亡為一種暫時分 離或是可轉換的暫時狀態,例如認為 死者是在睡覺,死者可以復生,或是 死者變成另一種存在的方式,如:變 成天使了(蘇完女,1991)。 綜 合 上 述 學 者 的 研 究 結 果 可 得 知,3-6 歲學齡前階段的幼兒對死亡是 好奇的,已經開始察覺到生活中有一 種事件叫做「死亡」,但由於不瞭解, 孩子容易對它產生好奇,甚至覺得恐 懼。幼兒知道死亡是分離的、死亡是 不能移動的,但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 中心很強,常把周圍事物擬人化,以 為死亡只是暫時的想法,或將死亡擬 人化現象,就像是睡著了,或是去旅 行。所以,大人有必要給予明確的回 答,以免幼兒混淆與誤解。

三、與幼兒討論死亡話題的時機

在生活中有許多適當的時機,都 能與幼兒討論死亡的話題。 1. 幼兒主動提問與死亡有關的話題 時:幼兒因為好奇、聽聞或經驗與 死亡相關的事件而主動提問時,應 把握時機針對幼兒的疑惑進行討 論,並以幼兒能了解的程度、用 語,直接真實的回答幼兒的疑問。 2. 遇有親友或寵物死亡時:可藉周遭 發生的死亡事件,進行機會教育。 和幼兒討論死亡事件的發生、追思 的儀式、喪葬禮的進行等等,藉機 釐清幼兒對死亡的疑惑及舒緩悲 傷情緒。 3. 觀賞電視、電影和童書時:當觀賞 的 內 容 上 觸 及 與 死 亡 相 關 劇 情 時,可與幼兒討論關於劇中死亡事 件的真實性,是想像的情節或是戲 劇效果,以免幼兒被戲劇誤導,對 死亡產生錯誤的理解。於觀賞過程 中或之後對內容相互討論,藉此方 式探討死亡的相關問題。 4. 偶發事件:與死亡有關偶發的社會 事件、新聞,大人可藉此機會從事 件教學中與幼兒討論死亡話題。 5. 飼養、種植活動中的死亡事件:在 進行飼養、種植活動中遇到死亡的 事件,可藉此引導幼兒認識死亡, 也可與幼兒分享自己對死亡的看 法,進而教導幼兒尊重生命、愛惜 生命。 6. 戲劇及角色扮演遊戲:可將要傳達 的死亡概念透過戲劇傳遞出來。也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8),頁 92-95

自由評論 第 94 頁 可讓幼兒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 行,藉此過程協助幼兒認識死亡及 面對死亡的情緒處理。 7. 故事與繪畫:可藉由故事輔以繪畫 活動,引導幼兒表達出對情節的想 法與感受,再從幼兒的圖畫分享, 引發討論。 大人能以坦然的態度面對死亡, 就能善用時機以開放接納的心態來與 幼兒談論死亡話題。

四、與幼兒討論死亡的技巧

大人對死亡的主觀認知、面對死 亡事件的處理態度也會影響幼兒對死 亡的概念、看法及感受。所以大人應 釐清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以開放的 態度主動提供幼兒接觸討論的機會, 藉此澄清幼兒的死亡認知,協助幼兒 抒發情緒(陳淑霞,2003)。在教導幼 兒發展健康的「死亡概念」時,大人 要能坦然理性地對幼兒說明死亡,才 不 會 將疑 惑和 恐懼 的 情緒 傳導 給 幼 兒。 關於死亡,幼兒可能有許多的疑 問,當幼兒問起死亡的話題時,最適 當的回應就是據實以告。 1. 人為什麼會死?可以對幼兒解釋 死亡的原因,生重病、發生意外 等等。不一定年紀老了才會發生 這些事喔!有人年紀不大,但得 了無法治癒的病;有人因為意外 事件而死亡,所以並不一定老人 才會死喔! 2. 死了會怎樣?死亡就是身體沒了 呼吸、心跳,身體無法運作,就 好比玩具徹底損壞了,永遠無法 修復,再也不能使用了一樣。 3. 人 死 了 會 去 哪 裡 ? 若 幼 兒 這 樣 問,大人可依自己的信仰,向幼 兒說明人死之後,所進行的喪葬 過程與儀式,有機會讓幼兒接觸 喪葬儀式經驗,接納幼兒表達自 己的感受或情緒。 4. 爸爸媽媽會不會死?建議父母不 必主動提,但若是幼兒主動問起 而擔心時,父母的態度能夠坦白 並說明:「每個人都會死,不過, 那也要等到很久以後啊!因為爸 爸媽媽會一直陪伴你,直到你長 大。」

五、結語

關於死亡,大人隨時可在生活中 對幼兒機會教育,小至昆蟲、動植物, 大至寵物的生老病死。讓幼兒平常累 積正確 的概念,真 遇 到親人 有事故 時,幼兒接受的態度就會自然,才不 會留下陰影。 Kastenbaum 和 Aisenberg(1972) 曾指出如果我們對死亡愈了解,對於 生命的看法就愈積極(引自張淑美, 2001)。如果成人瞭解幼兒死亡概念的 發展,那麼就能適當地輔導幼兒,減 少幼兒對死亡的焦慮與不安,並從旁 協助使他們有正確的發展,建立正面 的態度。 參考文獻  汪欣怡、黃馨慧(2009)幼兒死亡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8),頁 92-95

自由評論 第 95 頁 概念之探究。生死學研究,10,123— 128。  陳淑霞(2003)幼兒死亡概念之質 性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  張淑美(2001)兒童生死教育之理 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3),31—39。  黃松元(1983)怎樣和兒童談死亡 教育。兒童教育,11,12—17。

劉崇蘭(1987)。浮生盡處,黃梁 夢醒─談死亡教育。學校衛生,13, 46-56。  劉惠美(1988)兒童死亡概念之發 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 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請嘗試 ping 其他城市的任何主機。這個動作應該是無法 達成,而會顯示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或 Request Timed Out。不過,您應該能夠

 對人最大的衝擊,就是複製人若稱呼 原來的本尊為大哥或大姊,本尊的父

1.設籍本市年滿 3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快的時 候,像我的女兒一樣,每 件事情都只會抱怨,只會 羡慕其他人,希望她看過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 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

你可別小看這些不同的光線,它們不但各 具功能,而且對整個地球的生態與環境至關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