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数集与函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数集与函数"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数集与函数

微积分课程

2020 年 8 月 29 日

(2)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3)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集合

.

A

.

.

实数集

.

B

.

.

区间

.

C

.

.

邻域

.

D

(4)

.

.

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5)

.

.

集合的表示法

1 列举法:比如 A = {,b,c,d}

(6)

.

.

全集与空集

由所研究所有对象构成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为 Ω.

(7)

.

.

子集与包含

如果集合 A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则称 A 是 B 的子集. 记为 A ⊂ B 或 B ⊃ A 或称为 A 包含于 B,或 B 包含 A

(8)

.

.

集合的运算

1 交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2 并运算:A∪ B = { |  ∈ A ∈ B} 3 差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4 补运算:A = { |  ∈ Ω 且  ̸∈ A}

(9)

.

.

集合的运算

1 交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2 并运算:A∪ B = { |  ∈ A ∈ B} 3 差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4 补运算:A = { |  ∈ Ω 且  ̸∈ A}

(10)

.

.

集合的运算

1 交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2 并运算:A∪ B = { |  ∈ A ∈ B} 3 差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4 补运算:A = { |  ∈ Ω 且  ̸∈ A}

(11)

.

.

集合的运算

1 交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2 并运算:A∪ B = { |  ∈ A ∈ B} 3 差运算:A− B = { |  ∈ A 且  ̸∈ B} 4 补运算:A = { |  ∈ Ω 且  ̸∈ A}

(12)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3)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4)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5)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6)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7)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8)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19)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20)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4 对偶律 A∩ B = A ∪ B A∪ B = A ∩ B

(21)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A∩ B = A ∪ B A∪ B = A ∩ B

(22)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A∪ B = A ∩ B

(23)

.

.

集合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 B ∩ A A∪ B = B ∪ A · · · · 2 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A ∪ B) ∪ C = A ∪ (B ∪ C) · · · · 3 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A ∪ B) ∩ C = (A ∩ C) ∪ (B ∩ C) · · · ·

(24)

.

.

集合的笛卡尔乘积

设有集合 A 和 B.对任意的  ∈ A,y ∈ B,所有二元 有序数组 (,y) 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与 B 的笛卡 尔乘积,记为 A× B,即有 A× B = {(,y)| ∈ A,y ∈ B}

(25)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集合

.

A

.

.

实数集

.

B

.

.

区间

.

C

.

.

邻域

.

D

(26)

.

.

数集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复数集 C

(27)

.

.

数集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复数集 C

(28)

.

.

数集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复数集 C

(29)

.

.

数集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复数集 C

(30)

.

.

数集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复数集 C

(31)

.

.

数集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复数集 C

(32)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集合

.

A

.

.

实数集

.

B

.

.

区间

.

C

.

.

邻域

.

D

(33)

.

.

有限区间

区间可分为有限区间和无限区间两类.有限区间有如 下四种(其中  和 b 称为区间的端点): (,b) = { |  <  < b} 开区间 [,b] = { |  b} 闭区间 (,b] = { |  <  b} 左开右闭区间 [,b) = { |   < b} 左闭右开区间 例子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 1 <  < 3} (2) { | −5  < 0}

(34)

.

.

有限区间

区间可分为有限区间和无限区间两类.有限区间有如 下四种(其中  和 b 称为区间的端点): (,b) = { |  <  < b} 开区间 [,b] = { |  b} 闭区间 (,b] = { |  <  b} 左开右闭区间 [,b) = { |   < b} 左闭右开区间 例子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35)

.

.

无限区间

无限区间有如下五种: (−∞,b) = { |  < b} (,+∞) = { |  > } (−∞,b] = { |  b} [,+∞) = { | ¾ } (−∞,+∞) =R 例子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  < 3} (2) { |  ¾2}

(36)

.

.

无限区间

无限区间有如下五种: (−∞,b) = { |  < b} (,+∞) = { |  > } (−∞,b] = { |  b} [,+∞) = { | ¾ } (−∞,+∞) =R 例子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  < 3} |  ¾

(37)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 + y| || + |y| | − y| ¾|| − |y|

(38)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 + y| || + |y| | − y| ¾|| − |y|

(39)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 + y| || + |y| | − y| ¾|| − |y|

(40)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 + y| || + |y| | − y| ¾|| − |y|

(41)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 + y| || + |y| | − y| ¾|| − |y|

(42)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 − y| ¾|| − |y|

(43)

.

.

绝对值

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定义为 || = ( , ¾ 0 −,  < 0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设 ,b > 0): || < b 等价于 −b <  < b || >  等价于  < − 或  >   < || < b 等价于 −b <  < − 或  <  < b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44)

.

.

区间

例 1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 − 2| < 1©. (2) ¦ | + 3|¾ 5©. (3) ¦ 1 | + 1| < 4©.

(45)

.

.

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 + 2| 3© (2) ¦ | − 4| > 7© (3) ¦ 2 < | + 3| 5© 解答 (1) [−5,1] (2) (−∞,−3) ∪ (11,+∞) (3) [−8,−5) ∪ (−1,2]

(46)

.

.

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 + 2| 3© (2) ¦ | − 4| > 7© (3) ¦ 2 < | + 3| 5© 解答 (1) [−5,1] (2) (−∞,−3) ∪ (11,+∞)

(47)

.

.

区间

例 2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2−  − 2 < 0© (2) ¦ 2+  − 6¾ 0© 练习 2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2+ 2 − 3 0© (2) ¦ 2− 3 + 2 > 0© 例 3 用区间表示数集 ¦ |2− 3 − 2| < 2©.

(48)

.

.

区间

例 2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2−  − 2 < 0© (2) ¦ 2+  − 6¾ 0© 练习 2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2+ 2 − 3 0© (2) ¦ 2− 3 + 2 > 0© 例 3 用区间表示数集 ¦ |2− 3 − 2| < 2©.

(49)

.

.

区间

例 2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2−  − 2 < 0© (2) ¦ 2+  − 6¾ 0© 练习 2 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1) ¦ 2+ 2 − 3 0© (2) ¦ 2− 3 + 2 > 0©

(50)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集合

.

A

.

.

实数集

.

B

.

.

区间

.

C

.

.

邻域

.

D

(51)

.

.

邻域

 的邻域 U(): ¦ | − | < δ© = ( − δ,+ δ)  的去心邻域 U˚(,δ): ¦ 0 < | − | < δ©= ( − δ,) ∪ (,+ δ)  的左邻域:( − δ,)  的右邻域:(,+ δ) 其中  称为邻域的中心,δ 称为邻域的半径.

(52)

.

.

邻域

 的邻域 U(): ¦ | − | < δ© = ( − δ,+ δ)  的去心邻域 U˚(,δ): ¦ 0 < | − | < δ©= ( − δ,) ∪ (,+ δ)  的左邻域:( − δ,)  的右邻域:(,+ δ) 其中  称为邻域的中心,δ 称为邻域的半径.

(53)

.

.

邻域

 的邻域 U(): ¦ | − | < δ© = ( − δ,+ δ)  的去心邻域 U˚(,δ): ¦ 0 < | − | < δ©= ( − δ,) ∪ (,+ δ)  的左邻域:( − δ,)  的右邻域:(,+ δ)

(54)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55)

.

.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定义

.

A

.

.

函数的记号

.

B

.

.

自然定义域

.

C

(56)

.

.

定义 1 设非空数集 D R,如果存在一个对应规 则 ƒ ,使得对每个  ∈ D,都有一个确定的实数 y 与之对应,则称 ƒ 为定义在 D 上的一个函数,记为 ƒ : D −→ R,简记为 y = ƒ (). 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Z = ¦y y= ƒ (), ∈ D© 称为值域.

(57)

.

.

定义 1 设非空数集 D R,如果存在一个对应规 则 ƒ ,使得对每个  ∈ D,都有一个确定的实数 y 与之对应,则称 ƒ 为定义在 D 上的一个函数,记为 ƒ : D −→ R,简记为 y = ƒ (). 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Z = ¦y y= ƒ (), ∈ D© 称为值域.

(58)

.

.

注记 两个函数相同,当且仅当两者的定义域和对应 规则都相同. 例 1 研究 y =  和 y = 2 是不是相同的函数. 例 2 研究 y =  和 y =p2 是不是相同的函数.

(59)

.

.

注记 两个函数相同,当且仅当两者的定义域和对应 规则都相同. 例 1 研究 y=  和 y = 2 是不是相同的函数. 例 2 研究 y =  和 y =p2 是不是相同的函数.

(60)

.

.

注记 两个函数相同,当且仅当两者的定义域和对应 规则都相同. 例 1 研究 y=  和 y = 2 是不是相同的函数. 例 2 研究 y=  和 y = p2 是不是相同的函数.

(61)

.

.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定义

.

A

.

.

函数的记号

.

B

.

.

自然定义域

.

C

(62)

.

.

函数的记号

例 3 已知 ƒ() = ( + 1),求 ƒ ( − 1).

(63)

.

.

函数的记号

例 3 已知 ƒ() = ( + 1),求 ƒ ( − 1).

(64)

.

.

函数的记号

练习 1 已知 ƒ(3 − 1) = 92+ 6 − 2,求 ƒ (). 解答 ƒ() = 2+ 4 + 1. 练习 2 已知 ƒ(−1+1) =  + 2,求 ƒ (). 解答 ƒ() = −3−1

(65)

.

.

函数的记号

练习 1 已知 ƒ(3 − 1) = 92+ 6 − 2,求 ƒ (). 解答 ƒ() = 2+ 4 + 1. 练习 2 已知 ƒ(−1+1) =  + 2,求 ƒ (). 解答 ƒ() = −3−1

(66)

.

.

函数的记号

练习 1 已知 ƒ(3 − 1) = 92+ 6 − 2,求 ƒ (). 解答 ƒ() = 2+ 4 + 1. 练习 2 已知 ƒ(−1+1) =  + 2,求 ƒ (). 解答 ƒ() = −3−1

(67)

.

.

函数的记号

练习 1 已知 ƒ(3 − 1) = 92+ 6 − 2,求 ƒ (). 解答 ƒ() = 2+ 4 + 1. 练习 2 已知 ƒ(−1+1) =  + 2,求 ƒ (). 解答 ƒ() = −3−1

(68)

.

.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定义

.

A

.

.

函数的记号

.

B

.

.

自然定义域

.

C

(69)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2) 对数里面要求大于零; (3) 分母要求不能等于零.

(70)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2) 对数里面要求大于零; (3) 分母要求不能等于零.

(71)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2) 对数里面要求大于零; (3) 分母要求不能等于零.

(72)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2) 对数里面要求大于零; (3) 分母要求不能等于零.

(73)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2) 对数里面要求大于零; (3) 分母要求不能等于零.

(74)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3) 分母要求不能等于零.

(75)

.

.

自然定义域

对未指明定义域的函数,通常根据函数表达式确定它 的自然定义域.例如 (1) y =p 的定义域为 D = [0,+∞), (2) y = log 的定义域为 D = (0,+∞), (3) y = 1 的定义域为 D = (−∞,0) ∪ (0,+∞). 求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时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根号里面要求大于等于零;

(76)

.

.

自然定义域

例 6 用区间表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 ln(2 + 6) +p5−  (2) y = ln(−5)1 练习 4 用区间表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 4−1 2 +p+ 3 (2) y = ln(+1−1)

(77)

.

.

自然定义域

例 6 用区间表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 ln(2 + 6) +p5−  (2) y = ln(−5)1 练习 4 用区间表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 4−1 2 +p+ 3 (2) y = ln(+1−1)

(78)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79)

.

.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奇偶性

.

A

.

.

函数的周期性

.

B

.

.

函数的单调性

.

C

.

.

函数的有界性

.

D

(80)

.

.

函数的奇偶性

定义 1 给定函数 y = ƒ (), (1) 若 ∀ ∈ D,总有 ƒ (−) = ƒ (),则称 ƒ () 为偶函数. (2) 若 ∀ ∈ D,总有 ƒ (−) = −ƒ (),则称 ƒ () 为奇函数. 例子 , 3, 1 , 1 3, sin , tn  为奇函数. 例子 2, 4, 1 2, 1 4, cos  为偶函数.

(81)

.

.

函数的奇偶性

定义 1 给定函数 y = ƒ (), (1) 若 ∀ ∈ D,总有 ƒ (−) = ƒ (),则称 ƒ () 为偶函数. (2) 若 ∀ ∈ D,总有 ƒ (−) = −ƒ (),则称 ƒ () 为奇函数. 例子 , 3, 1 , 1 3, sin , tn  为奇函数. 例子 2, 4, 1 2, 1 4, cos  为偶函数.

(82)

.

.

函数的奇偶性

定义 1 给定函数 y = ƒ (), (1) 若 ∀ ∈ D,总有 ƒ (−) = ƒ (),则称 ƒ () 为偶函数. (2) 若 ∀ ∈ D,总有 ƒ (−) = −ƒ (),则称 ƒ () 为奇函数. 例子 , 3, 1 , 1 3, sin , tn  为奇函数.

(83)

.

.

函数的奇偶性

例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ƒ() = 4− 22+ 1 (2) ƒ() = 3+  (3) ƒ() = 2+  + 1 练习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ƒ() = 1cos −2 · · · ·偶函数 (2) ƒ() = ee−1+1 · · · ·奇函数

(84)

.

.

函数的奇偶性

例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ƒ() = 4− 22+ 1 (2) ƒ() = 3+  (3) ƒ() = 2+  + 1 练习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ƒ() = 1cos −2 · · · ·偶函数 · · · ·奇函数

(85)

.

.

函数的奇偶性

例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ƒ() = 4− 22+ 1 (2) ƒ() = 3+  (3) ƒ() = 2+  + 1 练习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ƒ() = 1cos  · · · ·−2 偶函数

(86)

.

.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奇偶性

.

A

.

.

函数的周期性

.

B

.

.

函数的单调性

.

C

.

.

函数的有界性

.

D

(87)

.

.

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 2 对于函数 y = ƒ (),如果存在正常数 T 使得 ƒ( + T) = ƒ () 恒成立,则称此函数为周期函数;满 足这个等式的最小正数 T,称为此函数的周期. 例子 y = sin  和 y = cos  以 2π 为周期. 例子 y = tn  和 y = cot  以 π 为周期.

(88)

.

.

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 2 对于函数 y = ƒ (),如果存在正常数 T 使得 ƒ( + T) = ƒ () 恒成立,则称此函数为周期函数;满 足这个等式的最小正数 T,称为此函数的周期. 例子 y = sin  和 y = cos  以 2π 为周期. 例子 y = tn  和 y = cot  以 π 为周期.

(89)

.

.

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 2 对于函数 y = ƒ (),如果存在正常数 T 使得 ƒ( + T) = ƒ () 恒成立,则称此函数为周期函数;满 足这个等式的最小正数 T,称为此函数的周期. 例子 y = sin  和 y = cos  以 2π 为周期. 例子 y = tn  和 y = cot  以 π 为周期.

(90)

.

.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奇偶性

.

A

.

.

函数的周期性

.

B

.

.

函数的单调性

.

C

.

.

函数的有界性

.

D

(91)

.

.

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 3 设函数 y = ƒ () 在区间  上有定义,对于区 间  上的任意两点 1 和 2, (1) 若当 1 < 2 时有 ƒ(1) < ƒ (2),则称 ƒ () 在区间  上是单调增加的; (2) 若当 1 < 2 时有 ƒ(1) > ƒ (2),则称 ƒ () 在区间  上是单调减少的;

(92)

.

.

函数的单调性

例子 y =  在 (−∞,+∞)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ln  在 (0,+∞)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1/ 在 (−∞,0) 和 (0,+∞) 上单调减少. 例子 y = 2 在 (−∞,0] 上单调减少,在 [0,+∞) 上单调增加.

(93)

.

.

函数的单调性

例子 y =  在 (−∞,+∞)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ln  在 (0,+∞)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1/ 在 (−∞,0) 和 (0,+∞) 上单调减少. 例子 y = 2 在 (−∞,0] 上单调减少,在 [0,+∞) 上单调增加.

(94)

.

.

函数的单调性

例子 y =  在 (−∞,+∞)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ln  在 (0,+∞)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1/ 在 (−∞,0) 和 (0,+∞) 上单调减少. 例子 y = 2 在 (−∞,0] 上单调减少,在 [0,+∞) 上单调增加.

(95)

.

.

函数的单调性

例子 y =  在 (−∞,+∞)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ln  在 (0,+∞) 上是单调增加的. 例子 y = 1/ 在 (−∞,0) 和 (0,+∞) 上单调减少. 例子 y = 2 在 (−∞,0] 上单调减少,在 [0,+∞) 上单调增加.

(96)

.

.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奇偶性

.

A

.

.

函数的周期性

.

B

.

.

函数的单调性

.

C

.

.

函数的有界性

.

D

(97)

.

.

函数的有界性

定义 4 设函数 y = ƒ () 在数集  上有定义,如果存 在一个正数 M,对于所有  ∈ ,恒有 |ƒ ()| M,则 称函数 ƒ() 在数集  上有界.若这样的 M 不存在, 则称 ƒ() 在  上无界. 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有界,则称它为有界函数;否 则称它为无界函数.

例子 y = sin ,y = cos  是有界函数.

(98)

.

.

函数的有界性

定义 4 设函数 y = ƒ () 在数集  上有定义,如果存 在一个正数 M,对于所有  ∈ ,恒有 |ƒ ()| M,则 称函数 ƒ() 在数集  上有界.若这样的 M 不存在, 则称 ƒ() 在  上无界. 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有界,则称它为有界函数;否 则称它为无界函数.

例子 y = sin ,y = cos  是有界函数.

(99)

.

.

函数的有界性

定义 4 设函数 y = ƒ () 在数集  上有定义,如果存 在一个正数 M,对于所有  ∈ ,恒有 |ƒ ()| M,则 称函数 ƒ() 在数集  上有界.若这样的 M 不存在, 则称 ƒ() 在  上无界. 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有界,则称它为有界函数;否 则称它为无界函数.

例子 y = sin ,y = cos  是有界函数.

(100)

.

.

函数的有界性

定义 4 设函数 y = ƒ () 在数集  上有定义,如果存 在一个正数 M,对于所有  ∈ ,恒有 |ƒ ()| M,则 称函数 ƒ() 在数集  上有界.若这样的 M 不存在, 则称 ƒ() 在  上无界. 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有界,则称它为有界函数;否 则称它为无界函数.

(101)

.

.

函数的有界性

例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 cos  (2) y = 1 3+2 练习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1 2 (2) y = 2 1+2 解答 (1) |y| 32 (2) |y| 1

(102)

.

.

函数的有界性

例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 cos  (2) y = 1 3+2 练习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1 2 (2) y = 1+22 解答 (1) |y| 32 (2) |y| 1

(103)

.

.

函数的有界性

例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 cos  (2) y = 1 3+2 练习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1 2 (2) y = 2 1+2 解答 (1) |y| 32 (2) |y| 1

(104)

.

.

函数的有界性

例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 cos  (2) y = 1 3+2 练习 2 证明下列函数为有界函数 (1) y = sin  − 2+1 2 (2) y = 2 1+2 解答 (1) |y| 3 (2) |y| 1

(105)

.

.

函数的有界性

类似地,我们可以定义函数有上界和有下界的概念. 对于所有 ,恒有 |ƒ ()| ≤ M ...有界 对于所有 ,恒有 ƒ() M1 . . . .有上界 对于所有 ,恒有 ƒ() ¾ M2 . . . .有下界 定理 ƒ() 有界 ⇐⇒ ƒ () 有上界而且有下界.

(106)

.

.

函数的有界性

类似地,我们可以定义函数有上界和有下界的概念. 对于所有 ,恒有 |ƒ ()| ≤ M ...有界 对于所有 ,恒有 ƒ() M1 . . . .有上界 对于所有 ,恒有 ƒ() ¾ M2 . . . .有下界 定理 ƒ() 有界 ⇐⇒ ƒ () 有上界而且有下界.

(107)

.

.

.

.

数集与区间

.

第一节

.

.

函数的概念

.

第二节

.

.

函数的性质

.

第三节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108)

.

.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

.

反函数

.

A

.

.

复合函数 .

B

.

.

初等函数 .

C

(109)

.

.

反函数

定义 1 设 y = ƒ () 的定义域为 D,值域为 Z.如果 对每个 y ∈ Z,有唯一的  ∈ D 满足 y = ƒ (),则可 以得到定义在 Z 上的函数 = ƒ−1(y),称为 y = ƒ () 的反函数. 例 1 求函数 y = 3 − 1 的反函数. 例 2 求函数 y = 2 ln  + 1 的反函数.

(110)

.

.

反函数

定义 1 设 y = ƒ () 的定义域为 D,值域为 Z.如果 对每个 y ∈ Z,有唯一的  ∈ D 满足 y = ƒ (),则可 以得到定义在 Z 上的函数 = ƒ−1(y),称为 y = ƒ () 的反函数. 例 1 求函数 y = 3 − 1 的反函数. 例 2 求函数 y = 2 ln  + 1 的反函数.

(111)

.

.

反函数

定义 1 设 y = ƒ () 的定义域为 D,值域为 Z.如果 对每个 y ∈ Z,有唯一的  ∈ D 满足 y = ƒ (),则可 以得到定义在 Z 上的函数 = ƒ−1(y),称为 y = ƒ () 的反函数. 例 1 求函数 y = 3 − 1 的反函数. 例 2 求函数 y = 2 ln  + 1 的反函数.

(112)

.

.

反函数

练习 1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y = −1+2 (2) y = ee−2

(113)

.

.

反函数

练习 1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y = −1+2 (2) y = ee−2

(114)

.

.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

.

反函数

.

A

.

.

复合函数 .

B

.

.

初等函数 .

C

(115)

.

.

复合函数

定义 2 设 y = ƒ () 的定义域是 D(ƒ ), = g() 的 值域是 Z(g),D(ƒ ) ∩ Z(G) 非空,则称 y = ƒ [g()] 为 y = ƒ () 和  = g() 的复合函数. 例 3 两个函数 y = p 和 = 1 − 2 的复合函数是 y = p1− 2 例 4 三个函数 y = sin 、 = 2− 1 和  = e 复合函数是 y = sin(e2− 1).

(116)

.

.

复合函数

定义 2 设 y = ƒ () 的定义域是 D(ƒ ), = g() 的 值域是 Z(g),D(ƒ ) ∩ Z(G) 非空,则称 y = ƒ [g()] 为 y = ƒ () 和  = g() 的复合函数. 例 3 两个函数 y = p 和 = 1 − 2 的复合函数是 y =p1− 2 例 4 三个函数 y = sin 、 = 2− 1 和  = e 复合函数是 y = sin(e2− 1).

(117)

.

.

复合函数

定义 2 设 y = ƒ () 的定义域是 D(ƒ ), = g() 的 值域是 Z(g),D(ƒ ) ∩ Z(G) 非空,则称 y = ƒ [g()] 为 y = ƒ () 和  = g() 的复合函数. 例 3 两个函数 y = p 和 = 1 − 2 的复合函数是 y =p1− 2 例 4 三个函数 y = sin 、 = 2− 1 和  = e

(118)

.

.

.

.

函数的构建

.

第四节

.

.

反函数

.

A

.

.

复合函数 .

B

.

.

初等函数 .

C

(119)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6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sin  csc2 = cot2+ 1

(120)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6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sin  csc2 = cot2+ 1

(121)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6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sin  csc2 = cot2+ 1

(122)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6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sin  csc2 = cot2+ 1

(123)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6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sin  csc2 = cot2+ 1

(124)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6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sin  csc2 = cot2+ 1

(125)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csc2 = cot2+ 1

(126)

.

.

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 y = sin  2 余弦函数 y = cos  3 正切函数 y = tn  4 余切函数 y = cot  5 正割函数 y = sec  = 1 cos  sec2 = tn2+ 1 余割函数 y = csc  = 1

(127)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28)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29)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30)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31)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32)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33)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y ∈ (0)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34)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 ∈ (0 ) 例子 rccos(12) = π3,rctn(p33) = π6

(135)

.

.

反三角函数

1 反正弦函数 y = rcsin  ...  = sin y ∈ [−1,1], y ∈ [−π22] 2 反余弦函数 y = rccos  ...  = cos y ∈ [−1,1], y ∈ [0] 3 反正切函数 y = rctn  ...  = tn y ∈ (−∞,+∞), y ∈ (−π22) 4 反余切函数 y = rccot  ...  = cot y ∈ (−∞ +∞) ∈ (0 )

(136)

.

.

初等函数

下面这六种函数,统称为基本初等函数: 1 常值函数 y = c; 2 幂函数 y = μ; 3 指数函数 y = ; 4 对数函数 y = log;

5 三角函数 y = sin ,y = cos ,等;

6 反三角函数 y = rcsin ,y = rccos ,等.

由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函数复合

(137)

.

.

初等函数

下面这六种函数,统称为基本初等函数: 1 常值函数 y = c; 2 幂函数 y = μ; 3 指数函数 y = ; 4 对数函数 y = log;

5 三角函数 y = sin ,y = cos ,等;

6 反三角函数 y = rcsin ,y = rccos ,等.

由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函数复合

(138)

.

.

初等函数

下面这六种函数,统称为基本初等函数: 1 常值函数 y = c; 2 幂函数 y = μ; 3 指数函数 y = ; 4 对数函数 y = log;

5 三角函数 y = sin ,y = cos ,等;

6 反三角函数 y = rcsin ,y = rccos ,等.

由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函数复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线性拟合与二次拟合 数据拟合的线性模型 一次多项式拟合公式..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兄弟兩人合作的成果,是一部內容不斷擴充的文集,蒐集的故事最後多達 211 則。這部文集名 為《獻給孩子和家庭的童話》(K inder-und H ausm archen ),於 1812~1864 這 52

The content of the set of `sutra` is limited to the topics of aggregates, sources, dependent arising and so forth, whereas the Vast Texts are not included

收集 整合 分析

(by competitive Programming

僧集否。 (答云) 已集。 (師云) 和合否。 (答云) 和合。 (師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答云) 為諸 佛子剃頭授戒。 (師云) 善哉可爾 (答云)

。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眾生之類長夜自處幽冥無智之所。由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