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八章 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八章 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八章 經濟的繁榮與變遷 第一節 農業與工商業的發展 一、欣欣向榮—宋代以後的農業生產 (一)生產的誘因—土地私有化 1.土地制度的改變 2.結果: 田地多為庶民地主所有 佃農耕作更加勤奮,土地單位產量提高

均田制

土地私有化

部曲

地主、佃農

契約關係

1.可以遷徙 2.人身自由度較高 3.生命財產受法令保護 4.可保留部分生產 (二)生產力的提升 1.新耕地的增加 開墾荒地政府為課稅、權貴為田產、小農為生存 增加耕作面積梯田、葑田、圩田 移民實邊邊疆地區農業生產力與人口戶數增加 元、明:軍隊在雲南屯田 清初:鼓勵漢人移墾雲貴高原

(2)

2.新作物的引進 時間: 北宋真宗時期:占城稻引進可在不易取水處種植 明中葉以後:玉米、番薯、馬鈴薯由美洲傳入乾旱山 坡地可種植 影響:清代以後 番薯成華南窮人的主食 玉米在雲貴高原廣泛種植

新作物引進路線及分布圖

3.農耕技術的進步 宋代以前:直接在稻田裡播種 宋代以後: 技術秧田育苗 工具秧馬、龍骨踏車、翻車、筒車

秧馬

龍骨踏車

(3)

4.農產品商業化 二、工商業的興盛 (一)手工業生產勃興 1.市場需求促使手工業生產技術進步 2.各地環境條件不同手工業區域性和專業化 佛山 鐵器 杭湖 絲綢

景德鎮瓷器

(4)

3.棉花革命 元初黃道婆於松江(今上海)傳授 明代時,棉布成為日常衣料 明中葉後,棉織業為江南副業「機戶」出現 農田轉種經濟作物蘇州、常州從糧食輸出區變成糧食輸 入區

宋代

蘇常熟,天下足

湖廣熟,天下足

明代

(二)專業化市鎮與全國市場形成 1.專業市鎮的形成 時間:宋代開始,明清蓬勃發展 代表:江南市鎮如以絲綢聞名的烏青鎮和南潯鎮 2.全國市場 江南專業 化市鎮 絲綢、棉布、瓷器

全國

市場

米、麥、棉花、桑葉

輸出手工業產品

輸入糧食、經濟作物

形成全國性商業網路

(5)

三、商人與行會 (一)行會(同業)、會館與商幫(同鄉) 1.行會:唐代已有「行」,宋代發展完備 同業商人組成 訂規約,調停糾紛 壟斷事業 2.會館:明清時,同鄉商人、行會在各地設據點,供住宿接洽 3.商幫:同地緣或血緣的商人集成徽州商人(徽商)及山西商人 (晉商)勢力最大 位於甘肅張掖的山西會館 *明清中國十大商幫:晉商、徽商、陝商、福建閩商、廣東粵商 、江右(江西)贛商、洞庭蘇商、寧波浙商 、龍游浙商、山東魯商 (二)商人的地位地位有提升,但仍受限制 1.政府政策仍以農業為重 2.商業仍為各行業之末 3.商人活動受官吏控制 4.商人獲利後置產、捐官,不擴展事業 阻礙工商業進一步發展 胡雪巖以杭州經營的錢莊為本業,發跡後擴展至各行各業。 1866年他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 督後,又為其向英國匯豐銀行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 火。他依仗湘軍權勢,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 以上,是當時中國首富,也曾獲得慈禧親授的紅頂戴和黃馬 褂,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人!

(6)

四、貨幣經濟的發展 (一)紙幣的出現 1.春秋時代:開始使用金屬貨幣以銅為主 2.魏晉南北朝:因銅料短缺,曾短暫使用鐵錢 3.唐代:出現飛錢為匯兌憑證,是紙幣的前身 4.北宋:正式出現紙幣 原因:銅錢、鐵錢太重,攜帶不便 結果:四川商人發展出「交子」,後來改 由政府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北宋的交子 唐代的飛錢 5.南宋: 又發行「會子」、「關子」 結果發行過量,導致指幣貶值,物價上漲 內憂外患,經濟情勢惡化 缺乏準備金概念 6.元、明:發行寶鈔因發行量沒有限制,再次貶值 南宋會子 元代至元寶鈔 大明寶鈔

(7)

(二)白銀帝國 1.時間:明代中期 2.背景: 紙鈔廢止因嚴重貶值,16世紀初已無人使用 白銀增加 大航海時代,西方商人來華貿易拉丁美洲白銀流入 中國 中國本身亦有開採 形成「銀銅雙幣制」大額貿易用銀,小額交易用銅錢 賦役改革「一條鞭法」按畝徵銀 3.結果:商人和農民都被拉進白銀經濟之中 第二節 人口移動與南方的發展 一、人口逐漸南移 (一)中國人口四次大量南遷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穩 (二)人口南移的影響 1.南方經濟逐漸發展,文化提升 2.人才分布呈現南盛北衰科舉甚至要保障北方士人 3.11世紀末(宋神宗年間),南方人口正式超越北方 時 間 影 響 東漢末年 江南、四川因孫吳及蜀漢的經營,人口及經 濟逐步發展 永嘉之禍 勞動力及生產技術移入→促進農業發展 安史之亂 北方戰亂、黃河決堤,人民南下避難 靖康之難 江南成為新經濟文化重心

(8)

二、江南持續的經濟發展

開發大量耕地

政府重視水利設施

江南成為重要農業生產區

生產技術及

工具引入

南方自然

條件

江南在唐時為重要產米區,宋時是精耕細作的典範

三、經濟中心南移與大運河 (一)唐~清的政經情形 1.政治中心北方 經濟中心南方 2.政治中心仰賴經濟中心 (二)大運河的興修與運作 隋 修建貫穿南北的運河 唐 糧食從南方補充,東南成為財賦要地 北宋 建都汴京(開封)黃河運輸補給線起點 元 運河阻塞,仰賴海運,但風險大開鑿大運河 明、清 大運河成經濟動脈

(9)

四、人口的變化 (一)人口增加的情形 1.人口增加的條件(宋代~清初) 2.人口的變化

北宋:人口約在一億左右

宋~明政權交替之際:因戰亂而略下降

明中葉後:政治、社會安定+政策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以清康熙五十㇐年(1712) 全國丁稅總收入訂定限額

,即後來出生的人丁,不用抽丁稅來鼓勵生育。

(10)

3.影響 明、清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幾近停滯 對土地利用接近當時極限 陷入人口增長及勞力密集相互激盪 的惡性循環

為了獲得更多勞動力

催生更多的人口

為了養活增加的人口

投入更多勞動力生產

惡性循環

※中國學者伊懋可稱之為「高度均衡的陷阱」

(二)過剩人口衍生的社會問題 1.人地比例失調 南宋已出現問題,清代更嚴重 以1724年(雍正二年)和1812年(嘉慶十七年)比較 全國耕地增加一成多(683萬頃791萬頃) 全國人口增加一倍多(1.5億3.6億) 1851年(咸豐元年),人口突破4.3億

田地面積開發<人口成長率

(11)

2. 平均生產力下降

每人平均生產力示意圖

3.糧食不足 清中葉以後,糧食產量不足提供人民所需 飢荒問題造成部分人民淪為盜賊,或加入反政府行列 4.限制工商業發展

農戶田地

面積狹小

人口過剩

家庭手工

業發達

大型工廠

無法競爭

勞力廉價

生產技術

停滯

工業無法

進一步發展

(12)

第三節 海上交通與貿易 一、海上交通的全盛期—宋元時代 (一)宋代海上貿易興起的背景 1.背景: 唐代中葉起:戰爭破壞北方,國家財政仰賴東南 宋代: 經濟重心南移促進海外貿易興盛 指南針運用航海 造船業進步 2.主要貿易商品

中國

絲綢、瓷器等

香料、象牙、

檀香木、珊瑚等

中國錢幣因此外流, 甚至引發錢荒 宋代海外貿易進口 的香料檀香

(13)

3.政府的重要財庫—市舶司 任務:徵稅,並處理貨物、船舶出入港口、招商等事宜 重要據點:廣州、泉州、明州、杭州

南宋

版圖縮小

財政困難

版圖縮小

財政困難

貿易收入成

重要財源

貿易收入成

重要財源

重視市舶收入

獎勵海外貿易

重視市舶收入

獎勵海外貿易

宋代泉州市舶司遺址 (二)元代的海上交通 1.陸海交通均盛泉州是世界級商港,大都是世界經濟重鎮 2.海上貿易積極:民間貿易+官方船隊 3.商品: 出口:瓷器、絲綢 進口:香料、毛氈 泉州古港一角

(14)

二、明代的海上交通 (一)海禁政策 1.海禁政策的實施: 原因:防範其餘反元勢力(張士誠、方國珍)+日本倭寇 實施者:明太祖 內容:禁止人民出海、外商來華 結果:海上貿易頓挫走私貿易取代

倭寇

明軍

2.走私與海禁 走私原因 東南沿海居民:地狹人稠,迫於生計 豪門、海商: A.為利益鋌而走險配備武裝,大規模走私 B.變為海盜,與倭寇勾結侵擾江蘇、浙江沿海 倭亂的平定 時間:1566年(明世宗嘉靖45年) 將領:俞大猷、戚繼光於浙東招募農民、礦工,編成 戚家軍

(15)

海禁的興廢 倭亂平定後有限度開放海禁,海盜漸減 明末時禁時廢 A.日侵朝鮮、明末民變實施海禁 B.考量政府稅收、人民生計廢海禁 清初防堵鄭氏,實施海禁 清康熙年間鄭氏投降,廢海禁

例如鄭芝龍集團

實施海禁時變成海盜

開放海禁時變成海商

(二)朝貢貿易明代海禁期間,唯一允許的貿易形式 商人混入使節團,在榷場或港口行商 東亞和印度 半島諸國

朝貢貿易網路

懷柔政策

厚往薄來

賺取暴利

(16)

(三)鄭和下西洋 1.時間:明成祖~明宣宗 2.目的:尋找惠帝、經濟利益與宣揚國威 3.影響: 經濟:進行官方貿易滿足財政需求 政治:宣威異域,使萬邦來朝 4.後續發展:耗費龐大,七次遠航結束後,官方航海沉寂 1405年~1433年,共七次 (四)華商貿易網絡 1.華商貿易網絡的形成

宋、元 海上貿易興盛→少數商販和移民移居海外

明、清

人口壓力+經濟利益→許多人投入海上貿易

成員:廣東與閩南兩大華商集團

範圍:日本中國沿海、臺灣東南亞

十六世紀末在爪哇經商 的中國商人

(17)

2.白銀的流通 原因: 明代實施「一條鞭法」白銀需求量增加 西、葡採集美洲白銀購入中國絲綢、茶葉、瓷器 結果: 白銀串聯歐、美、亞三洲的商業 白銀成為第一波全球化浪潮關鍵

中國白銀產量不足,當時主要白銀來自日本

十六、十七世紀世界貿易體系示意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據勞動部 110 年第 1 次人力需求調查,110 年第 2 季「營建工程 業」的人力需求相較第 1 季淨增加約 2,496 人,係近十年來新高;另 據營建署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107 年 11 月 28 日 發管字第 1070330397 號函. 為因應勞動基準法第 38 條第 4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近年科技業工程師、客運業駕駛、保全人員及醫療機構醫師等接連發

近年來受高等教育普及化影響,教育養成年限拉長,年輕勞動力初次進入勞動市場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中彰投區 特色產 業勞動 力發展趨 勢調查 -金屬 製 品製造業.

105 年第二季(4-6

106 年第三季(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