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0 矩陣的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410 矩陣的應用"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右圖是艾薛爾的作品《漩渦》,圖中大小不同的魚之間存在著伸縮關係,而 大小相同的魚之間存在著旋轉關係。事實上,只要利用伸縮、鏡射、旋轉,有系 統地變換圖案的大小、位置與角度,便可產生如圖 1 的畫面。 ▲ 圖 1 如何利用二階方陣將坐標平面上的點作變換是本單元所要學習的內容。

甲 平面上的線性變換

凱利 (A. Cayley,英,1821 ~1895)是矩陣理論的 先驅,在該領域有著無 可取代的重要貢獻。 在坐標平面上,如果將點

P x y

 

,

依線性關係式

3

2

x

x y

y x

y

 

  

對應到點

P x y

  

 

,

,那麼這關係式可用矩陣表示為

3

1

1 2

x

x

y

y

  

 

  

 

  

 

例如:當點 P 的坐標為

 

3, 2

時,由上列的關係式, 得

3

1 3

7

1 2 2

7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對應到的點為

P x y

  

   

,

P

7, 7

(2)

在上例中,我們稱二階方陣

3

1

1 2

將點

P

 

3, 2

作線性變換到點

P

 

7, 7

, 而且點

P

 

7, 7

稱為點

P

 

3, 2

的對應點,如圖 2 所示。 ▲圖 2 一般而言,將平面上點的線性變換定義如下。 平面上點的線性變換 設二階方陣

A

a b

c d



。在坐標平面上,當點

P x y

 

,

依線性關係式

x

a b x

y

c d y

  

 

  

 

  

 

(即

x ax by y cx dy

 

,

 

) 對應到點

P x y

  

 

,

時,稱二階方陣 A 為坐標平面上的一個線性變換,且點

 

,

P x y

  

稱為點

P x y

 

,

的對應點。 來練習點的線性變換。 【例题 1】 設二階方陣

3 2

2 1

A

 

(1) 已知 A 將

P 

1, 2

對應到

P

點,求

P

點的坐標。 (2) 已知 A 將 Q 點對應到

Q

 

5, 4

,求 Q 點的坐標。 Ans: 【詳解】 (1) 因為

3 2 1

1

2 1

2

0

   

   

   

 

(3)

(2) 設Q 的坐標為

 

x y

,

。因為

3 2

5

2 1

4

x

y

   

   

   

, 所以

 

1

3 2

5

1

1

2 5

3

2 1

4

1

2 3 4

2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Q 的坐標為

3, 2

【隨堂練習 1】 設二階方陣

2 1

5 3

A

 

(1) 已知 A 將

P

2, 1

對應到

P

點,求

P

點的坐標。 (2) 已知 A 將 Q 點對應到

Q

 

3, 4

,求 Q 點的坐標。 Ans: 【詳解】 (1) 因為

2 1 2

3

5 3

1

7

   

   

   

, 所以

P

2, 1

的對應點

P

之坐標為

 

3, 7

。 (2) 設Q 的坐標為

 

x y

,

。 因為

2 1

3

5 3

4

x

y

   

   

   

, 所以 1

2 1

3

3

1 3

5

5 3

4

5 2 4

7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Q 的坐標為

5, 7

。 利用矩陣的運算可以求得代表線性變換的二階方陣,底下來做個練習。

(4)

【例题 2】 已知二階方陣 A 分別將

P

3, 1

Q 

1, 2

對應到

 

9,8

P

Q  

8, 1

,求 A。 Ans: 【詳解】 設

A

a b

c d



。依題意可得

3

9

,

1

8

a b

c d

   

   

   

1

8

2

1

a b

c d

   

   

   

。 將上列二式合併寫成

3

1

9

8

1 2

8

1

a b

c d



 



 



 

故二階方陣 A 為 1

9

8 3

1

8

1

1 2

9

8

1

2 1

8

1

5

1 3

2

3

3 1

a b

c d

 



 

 



 



 

 

 



【隨堂練習 2】 已知二階方陣 A 分別將

P

 

2,1

Q

0, 1

對應到

 

0, 5

P

Q  

2, 3

,求 A。 Ans: 【詳解】 設

A

a b

c d



, 根據題意可得

2

0

a b

   

a b

   

0

2

(5)

將上列二式合併寫成

2 0

0

2

1

1

5

3

a b

c d



 



 



 

故二階方陣 A 為 1

0

2 2 0

5

3 1

1

0

2

1

1 0

5

3

2

1 2

1 2

1 3

a b

c d

 



 



 







在例題 1 中,二階方陣

3 2

2 1

A

 

分別將 P(1,2)與 Q(3,2)對應到 P(1,0)與 Q(5,4)。今在直線

PQ y

:

2

上取一點 R(4,2),計算

3 2 4

8

2 1

2

6

   

   

   

即方陣 A 將

R

4, 2

對應到點

R

 

8, 6

;同時注意到:點

R

 

8, 6

會落在直線

: 2 3

2 0

PQ

 

x

  

y

上,如圖 3(a)所示。這個現象並非偶然,事實上,當 R 點為 直線 PQ 上的任何一點時,經過 A 變換後的

R

點也會在直線

PQ

 

上。 (a) (b) ▲圖 3 由上述亦可推得,向量

PQ

經過 A 變換後,仍然會是一個向量,即向量

PQ

 

, 如圖 3(b)所示。將以上線性變換的性質整理如下。

(6)

線性變換的性質 若二階方陣

A

a b

c d



的行列式不為 0,則坐標平面上的線性變換有以下性 質: (1)直線經過 A 變換後仍為直線。 (2)線段經過 A 變換後仍為線段。 (3)向量經過 A 變換後仍為向量。 那麼,要怎麼進行向量的線性變換呢?例如向量

u 

 

1, 2

經過二階方陣

1

1

0 2

A



變換後,會是什麼向量呢?首先,將向量

u 

 

1, 2

視作向量

OP

其中 O 為原點,P 為點

 

1, 2

,如圖 4 所示。接著,因為

1

1 0

0

0 2 0

0

   

   

   

1

1 1

1

0 2 2

4

   

   

   

所以 O 點經過 A 變換後仍為 O 點,

P

 

1, 2

經過 A 變換後為

P 

 

1, 4

。 ▲ 圖 4 最後,綜合以上可得:經過 A 變換後,向量

u 

 

1,2

的對應向量為向量

 

1, 4

因此,當我們處理向量

u

 

a b

,

的變換時,只需考慮點

 

a b

,

的對應點即 可。來練習一道例題。

(7)

【例题 3】 設二階方陣

2 4

3

3

A



。已知 A 將向量

u 

 

2,3

對應到向量

u

求向量

u

Ans: 【詳解】 因為

2 4 2

8

3

3 3

3

   

   

   

, 所以向量

u 

 

2,3

的對應向量為

u 

 

8, 3

【隨堂練習 3】 設二階方陣

4

3

1 2

A



。已知 A 將向量

u

對應到向量

18, 7

u  

,求向量

u

Ans: 【詳解】 因為

4

3

18

1 2

7

x

y

   

   

   

, 所以 1

4

3

18

1

2 3

18

3

1 2

7

5

1 4

7

2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向量

u

3, 2

(8)

接下來介紹向量經過矩陣變換後的線性組合意涵。首先,設向量

u

 

x y

,

經過

1

3

2

4

A



變換後對應的向量為

u

 

x y

 

,

,其關係式為

 

 

1

3

1

3

2

4

2

4

x

x

y

x

y

x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著,利用矩陣的加法與係數積,將上式改寫成

 

 

1

 

 

1

3

1

3

3

2

2

4

2

4

4

x

x

y

x

y

x

y

y

x

y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後,設

a

 

1,2 ,

b

  

3, 4

,那麼,以上矩陣的關係式可用向量表示成

u

 

x a y b

, 也就是說,向量

u

 

x y

 

,

可視為二階方陣 A 中第一行與第二行所對應向量

a

b

的線性組合,且線性組合的係數來自於向量

u

 

x y

,

中的 x 與 y。 二階方陣乘向量的線性組合意涵 設二階方陣 1 1 2 2

a b

A

a b



,且

a

a a

1

,

2

,

b

 

b b

1

,

2 。在坐標平面上,若向量

 

,

u

x y

經過 A 變換對應的向量為

u

 

x y

 

,

,即 1 1 2 2

a b

x

x

a b

y

y

 

 



 

 

 

 

 

, 則

u

 

x a y b

。 事實上,以上的線性組合意涵與第三冊學過的「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向量 觀點」是殊途同歸的:第三冊學過可將聯立方程式

3

x

 

y x

 

(9)

從向量的觀點寫為

  

1, 2

3, 4

  

,

x

   

y

x y

 

, 又此聯立方程式的矩陣表示為

1

3

2

4

x

x

y

y

   

   

   

, 所以向量

u

 

x y

 

,

可視為二階方陣

1

3

2

4

中第一行與第二行所對應向量

 

1, 2

 

3, 4

的線性組合。

(10)

乙 重要的線性變換

接下來,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線性變換。 (一)伸縮 圖 5 是常見的地圖局部放大圖,其做法是以一個點為中心,沿著同一個方向 將圖片的尺寸等比例放大。這個原理與坐標平面上的伸縮是一樣的。 在坐標平面上,若以原點 O 為中心,將點

P x y

 

,

沿著 x 軸方向伸縮 h 倍

h

0

,且沿著 y 軸方向伸縮 k 倍(

k 

0

)後,得點

P x y

  

 

,

,則

x y

 

,

該如何 求呢? ▲ 圖 5 如圖 6,根據平面上伸縮的定義,得

0

0

x hx hx

y

y ky

x ky

  

   

, 即

0

0

x

h

x

y

k y

  

 

  

 

  

 

。 ▲ 圖 6 我們將這個以原點 O 為中心作伸縮的線性變換整理如下。

(11)

伸縮矩陣 在坐標平面上,若以原點 O 為中心,將點

P x y

 

,

沿著 x 軸方向伸縮 h 倍(

h

0

), 且沿著 y 軸方向伸縮 k 倍(

k 

0

)後,得點

P x y

  

 

,

,則

0

0

x

h

x

y

k y

  

 

  

 

  

 

。 這類矩陣

0

0

h

k

稱為伸縮矩陣。 來練習伸縮變換。 【例题 4】 已知正方形 PQRS 的四個頂點坐標為

P

  

6, 6 ,

Q

6, 6 ,

 

R

 

6, 6 ,

 

S

6, 6

將此四個頂點分別以原點 O 為中心,沿著 x 軸方向伸縮 2 倍,沿著 y 軸方向 伸縮

1

3

倍,得

P Q R S

   

, , ,

四點。 (1) 利用伸縮矩陣求

P Q R S

   

, , ,

四點的坐標。 (2) 求四邊形

PQRS

   

的面積。 Ans: 【詳解】 (1) 依題意,此時的伸縮矩陣為

2 0

1

0

3

。代入

P

 

6, 6

,得

2 0

6

12

1

6

2

0

3

   

 

   

   

, 即

P

 

12, 2

。用同樣的方法,可得

12, 2 ,

 

12, 2 ,

 

12, 2

Q

R

 

S

。 (2) 因為四邊形

PQRS

   

是長為 24,寬為 4 的矩形, 所以其面積為

24 4 96

 

(12)

【隨堂練習 4】 已知伸縮矩陣

2 0

3

0

2

A

 

O

     

0, 0 ,

P

3, 0 ,

Q

0, 2

三點分別對應到

O P Q

  

, ,

三點。 (1) 在坐標平面上畫出△

OPQ

  

(2) 求△

OPQ

  

與△OPQ 的面積比。 Ans: 【詳解】 (1) 在伸縮的矩陣表示中,代入

O

 

0, 0

, 得

2 0 0 0

3 0 0

0

2

   

 

   

   

,即

O

 

0, 0

。 用同樣的方法,可得

P

   

6, 0 ,

Q

0, 3

。 在坐標平面上畫出△

OPQ

  

,如圖所示。 (2) 因為△OPQ 的面積

1

3 2 3,

2

   

1

6 3 9

2

OPQ

     

, 所以△

OPQ

  

與△OPQ 的面積比為

9: 3 3:1

。 (二)旋轉 圖 7 是引言中提及的艾薛爾作品《漩渦》,其中將紅色的魚以作品中心逆時 針旋轉

90

即可得到藍色的魚。坐標平面上的旋轉也是一樣的道理,說明如下。

(13)

▲圖 7 在坐標平面上,若以原點 O 為中心,將點

P x y

 

,

依逆時針方向旋轉

角後 得點

P x y

  

 

,

,則

x y

 

,

該如何求呢? 如圖 8,在坐標平面上,點

P x y

 

,

滿足

cos

sin

x r

y r

 

,其中

r OP

 

0

若以原點 O 為中心,將 P 點依逆時針方向旋轉

角後得點

P x y

  

 

,

,則

,

OP OP r OP

與 x 軸正向的夾角為

 

,且

x y

 

,

滿足

cos

sin

x r

y r

 

 

 

 

。 利用和角公式展開,得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x r

x

y

y r

x

y

 

 

 

 

 

 

。 這關係式可用矩陣表示為

cos

sin

sin

cos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圖 8 將以上的結果整理如下。

(14)

旋轉矩陣 在坐標平面上,若以原點 O 為中心,將點

P x y

 

,

依逆時針方向旋轉

角後得點

 

,

P x y

  

,則

cos

sin

sin

cos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這類矩陣

cos

sin

sin

cos

稱為旋轉矩陣。 下面是旋轉變換的一個應用。 【例题 5】 已知正三角形 OPQ 中二頂點坐標為

O

   

0, 0 ,

P

4, 2

,求頂點 Q 的坐標。 Ans: 【詳解】 如右圖,因為△OPQ1與△OPQ2都是正三角形, 所以所求的頂點 Q 有二解,分別計算如下: ① 以O 為中心,將 P 點逆時針旋轉

60

後得

Q

1點。 利用旋轉矩陣,計算

cos60

sin60

4

sin60

cos60

2

 

 

 

 

1

3

4

2

3

2

2

2

3

1

1 2 3

2

2

 

 



  

, 得

Q

1的坐標為

2

3,1 2 3

。 ② 以O 為中心,將 P 點順時針旋轉

60

後得

Q

2點。 利用旋轉矩陣,計算

(15)

1

3

4

4

2

3

cos 60

sin 60

2

2

2

2

sin 60

cos 60

3

1

1 2 3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

Q

2的坐標為

2

3,1 2 3

。 綜合①與②所得,頂點Q 的坐標為

2

3,1 2 3

2

3,1 2 3

【隨堂練習 5】 如右圖,已知中心為原點 O 的正八邊形之一個頂點為

 

4, 2

A

,求此正八邊形的另二個頂點 B 與 C 的坐標。 (小提醒:直線 BC 不垂直 x 軸) Ans: 【詳解】 (1) 以O 為中心,將 A 點逆時針旋轉 45後得 B 點。 利用旋轉的矩陣表示,計算

2

2

cos45

sin45

4

2

2

4

2

sin45

cos45

2

2

2

2

3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得B 的坐標為

2,3 2

。 (2) 以O 為中心,將 A 點順時針旋轉 90後得 C 點。 利用旋轉的矩陣表示,計算

4

0 1 4

2

cos 90

sin 90

2

1 0 2

4

sin 90

cos 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C 的坐標為

2, 4

(16)

來做一題結合伸縮與旋轉的線性變換。 【例题 6】 在坐標平面上,

O

   

0, 0 ,

P

5, 2

,且 Q 點在第一象限。已知△OPQ 為等腰直 角三角形且

  

P

90

,求 Q 的坐標。 Ans: 【詳解】 如右圖,分二步驟計算如下: ① 以O 為中心,將 P 點逆時針旋轉

45

後得

P

點, 而且

P

落在

OQ

上(因為

POQ

 

45

)。 利用旋轉矩陣,計算

cos45

sin45

5

sin45

cos45

2

 

 

 

 

2

2

3 2

5

2

2

2

2

2

2

7 2

2

2

2

 

 

 

, 得

P

的坐標為

3 2 7 2

,

2

2

。 ② 因為

OQ

2

OP

2

OP

,所以以O 為中心, 將

P

點沿著x 軸方向伸縮

2

倍, 沿著y 軸方向伸縮

2

倍後得Q 點; 利用伸縮矩陣,計算

3 2

2

0

2

3

7

0

2 7 2

2



 

  

 

 

, 得Q 的坐標為

 

3, 7

(17)

【隨堂練習 6】 在坐標平面上,

O

  

0, 0 ,

P

2, 3

,且 Q 與 R 兩點都在 第一象限。已知 OPQR 為矩形且

OP OR

:

1: 3

,求 (1) R 的坐標。 (2) Q 的坐標。 Ans: 【詳解】 (1) 分二步驟計算R 的坐標如下: ①以 O 為中心,將 P 點逆時針旋轉 90後得

P

點, 而且

P

落在

OR

上(因為

POR

 

90

), 利用旋轉矩陣,計算

cos90

sin90

2

0

1 2

3

sin90

cos90

3

1 0

3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

P

的坐標為

 

3, 2

。 ②因為

OR OP OP

3

3

,所以以 O 為中心,

P

點沿著 x 軸方向伸縮 3 倍, 沿著 y 軸方向伸縮 3 倍後得 R 點, 利用伸縮矩陣,計算

3 0 3

9

0 3 2

6

   

   

   

得 R 的坐標為

 

9, 6

。 (2) 設Q 的坐標為

 

a b

,

。 因為

PQ OR

,即

a

2,

b

  

 

3

 

9, 6

, 所以

a

11,

b

3

。故Q 的坐標為

 

11, 3

(18)

(三)鏡射 圖 9 是常見的城市倒影照片,使用的影像編輯手法即為鏡射。接下來說明坐 標平面上的鏡射。 ▲ 圖 9 在坐標平面上,直線 L 是過原點且斜角為

的直線。若點

P x y

 

,

對於直線 L 的對稱點為

P x y

  

 

,

,如圖 10(a)所示,則

x y

 

,

該如何求呢? (a) (b) ▲圖 10 在圖 10(b),設

OP

與 x 軸正向的夾角。首先,將點

P x y

 

,

對於 x 軸作對 稱,得對稱點

,

Q x

y

。 其次,因為

OQ OP OP

,且

2

QOP

   

    

所以,以原點 O 為中心,將

Q x

,

y

點依逆時針方向旋轉

2

後可得點

P x y

  

 

,

。 最後,利用旋轉矩陣,得

cos2

sin2

sin2

cos2

x

x

y

y

  

 

  

 

  

 

cos2

 

x

sin2

y



(19)

cos2

sin2

sin2

cos2

x

y

 



 

 

我們將以上這種變換稱為對直線 L 的鏡射,並將結果整理如下。 鏡射矩陣 在坐標平面上,直線 L 是過原點且斜角為

的直線。若點

P x y

 

,

對直線 L 鏡射 得點

P x y

  

 

,

,則

cos2

sin2

sin2

cos2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這類矩陣

cos2

sin2

sin2

cos2

稱為鏡射矩陣。 底下來練習鏡射變換。 【例题 7】 已知直線

L y

:

3

x

,求點

P

 

4, 2

對直線 L 鏡射的對應點

P

之坐標。 Ans: 【詳解】 因為直線 L 通過原點且斜角為 60, 所以利用鏡射矩陣,計算

cos120

sin120

4

sin120

cos120 2

 

 

 

 

1

3

4

2

3

2

2

2

3

1

1 2 3

2

2

 

 

 



  

, 得對稱點

P

的坐標為

 

2

3,1 2 3

【隨堂練習 7】 已知直線

L y

:



x

,求點

P

 

4, 2

對直線 L 鏡射的對應點

P

之坐標。 Ans:

(20)

【詳解】 因為直線 L 通過原點且斜角為 135, 所以利用鏡射的矩陣表示, 計算

cos270

sin270

4

0

1 4

2

sin270

cos270

2

1 0 2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對稱點

P

的坐標為

 

2, 4

。 直線

y x x

,

軸與 y 軸是探討鏡射時常討論的三條對稱軸。因為

y x x

,

軸與 y 軸皆通過原點且其斜角分別為

45 ,0

 

90

,所以有以下結果(參考圖 11): (1) 以直線

y x

為對稱軸的鏡射矩陣為

cos90

sin90

0 1

sin90

cos90

1 0

 

 

 

 

(2) 以 x 軸為對稱軸的鏡射矩陣為

cos0

sin0

1 0

sin0

cos0

0

1

 

 

 

 

(3) 以 y 軸為對稱軸的鏡射矩陣為

cos180

sin180

1 0

sin180

cos180

0 1

 

 

 

 

。 ▲圖 11 (四)推移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網頁介紹了建築碰到地震 的狀況,當地震來臨時,如圖 12(a)的長方形空間就會變形 成如圖 12(b)的平行四邊形,這就是水平推移的概念。 在坐標平面上,若點

P x y

 

,

的 y 坐標保持不變,而將 x 坐標增加 y 坐標的 k 倍(k 是一個常數),得點

P x y

  

 

,

, 如圖 13 所示,則

x y

 

,

滿足

(21)

x x ky

y y

 

 

, 即

1

0 1

x

k x

y

y

  

 

  

 

  

 

這個沿 x 軸推移 y 坐標 k 倍的線性變換,可以用矩陣 表示如下。 水平推移矩陣 在坐標平面上,若將點

P x y

 

,

水平推移 y 坐標的 k 倍,得點

P x y

  

 

,

,則

1

0 1

x

k x

y

y

  

 

  

 

  

 

。 這類矩陣

1

0 1

k

稱為水平推移矩陣。 來練習推移變換。 【例题 8】 已知矩形 OPQR 的四頂點坐標為

O

       

0, 0 ,

P

2, 0 ,

Q

2,1 ,

R

0,1

。分別將此 四個頂點水平推移 y 坐標的 3 倍,得

O P Q R

   

, , ,

四點,求四邊形

OPQR

   

面積。 Ans: 【詳解】 利用水平推移矩陣,代入

R

 

0,1

,得

1 3 0

3

0 1 1

1

   

   

   

, 即

R

 

3,1

。用同樣的方法,可得

     

0, 0 ,

2, 0 ,

5,1

O

P

Q

即 O 與 P 兩點的對應點是自己本身。 因為四邊形

OPQR

   

是底為 2, 高為 1 的平行四邊形,所以其面積為

2 1 2

 

。 ▲圖 13

(22)
(23)

丙 線性變換的面積比

由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線性變換可能會將原圖形改變,例如圖 14 中黑色魚 由外而內按固定的比例伸縮而改變其大小。那麼,經過線性變換後的新圖形的面 積與原圖形的面積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呢? ▲ 圖 14 以三角形為例,因為平面上的線段經過線性變換後仍為線段,所以三角形經 線性變換後仍為三角形。因此,當使用線性變換來變換一個三角形時,只要逐一 計算出三頂點變換後的位置,再連接三邊就可得變換後的三角形。底下,我們來 計算坐標平面上的三角形經線性變換後,新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的面積比。 不失一般性,將原三角形的三頂點設為

P

 

0, 0 ,

Q x y

1

,

1

R x y

2

,

2

,經過 二階方陣

A

a b

c d



作線性變換後的對應點分別為

 

0, 0 ,

1 1

,

1 1

 

,

2 2

,

2 2

P

Q ax by cx dy R ax by cx

dy

, 如圖 15 所示。 ▲圖 15 因為

PQ

 

x y PR

1

,

1

,

x y

2

,

2

,所以

(24)

△PQR 的面積 1 1 2 2

1

|

|

2

x

y

x

y

。 又因為

PQ

 

ax by cx dy PR

1

1

,

1

1

,

 

ax by cx dy

2

2

,

2

2

,所以 △

PQR

  

的面積 1 1 1 1 2 2 2 2

1

|

|

2

ax by

cx dy

ax by cx dy

1 1



2 2

 

2 2



1 1

1

2

ax by cx dy

ax by cx dy

1 2

1

2

acxx

adx y bcx y bdy y

1 2

2 1

1 2

acxx

1 2

bcx y adx y

1 2

2 1

bdy y

1 2 1 2 2 1 1 2 2 1

1

2

adx y bcx y bcx y adx y

1 2 2 1

 

1 2 2 1

1

2

ad x y

x y

bc x y

x y

1 2 2 1

1

2

ad bc x y

x y

1 1 2 2

1

|

| |

|

2

x

y

a b

x

y

c d

|

a b

|

c d

(△PQR 的面積)。 這結果告訴我們:變換後三角形的面積為變換前的

|

a b

|

c d

倍。 線性變換的面積比公式 若二階方陣

A

a b

c d



將平面上的△PQR 變換成△

PQR

  

,則 △

PQR

  

的面積

|

a b

|

c d

△PQR 的面積。 底下練習線性變換的面積比公式。

(25)

【例题 9】 已知二階方陣

1 2

3 4

A

 

將△PQR 變換成△

PQR

  

,且△PQR 三頂點坐標為

     

1, 2 ,

4, 6 ,

3, 7

P

Q

R

,求△

PQR

  

的面積。 Ans: 【詳解】 因為向量

PQ

 

3, 4 ,

PR

 

2,5

所以△PQR 的面積為

3 4

1

7

|

|

2 5

2

2

。 利用線性變換的面積比公式, 得△

PQR

  

的面積為

1 2

|

|

3 4

△PQR 的面積

7

2

7

2

   

【隨堂練習 9】 已知坐標平面上兩點

P

  

5, 2 ,

Q 

3, 2

,且二階方陣

1 4

2 5

A

 

,求由

OP

OQ

決定的平行四邊形經 A 線性變換後的四邊形之面積。 Ans: 【詳解】 因為向量

OP

 

5,2 ,

OQ

 

3, 2

, 所以

OP

OQ

決定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5 2

|

| 16

3

2

。 利用線性變換的面積比公式, 得

OP

 

OQ

 

決定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26)

1 4

|

|

2 5

OP

OQ

決定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3 16 48

   

。 最後,利用線性變換的面積比公式,分別來計算平面上的一個三角形經伸縮, 旋轉,鏡射或推移變換後,所得新三角形的面積與原三角形的面積之關係: (1) 伸縮:因為

0

0

h

hk

k

,所以沿著 x 軸方向伸縮 h(

h

0

)倍,沿著 y 軸方向 伸縮 k(

k 

0

)倍後面積為原來的 hk 倍。

(2) 旋轉:因為

cos

sin

cos

2

sin

2

1

sin

cos

,所以旋轉後面積保持不變。

(3) 鏡射:因為

cos2

sin2

cos 2

2

sin 2

2

1

sin2

cos2





,所以鏡射後面積保持不 變。 (4) 推移:因為

1

1

0 1

k 

,所以推移後面積保持不變。

(27)

丁 轉移矩陣

矩陣在機率問題上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底下將從一道「市區與郊區之間的人 口遷移」問題開始,來探討它的應用。 ▲ 圖 16 假設某城市的市區與郊區目前的人口比例分別為 a 與 b,其中

a b

 

1

,且每 年人口遷移的狀況如下: 住在市區的人隔年有 90%仍留在市區,另 10%遷移至郊區; 住在郊區的人隔年有 20%遷移至市區,另 80%仍留在郊區。 上述遷移的狀況,可用圖 17 的樹狀圖呈現如下。 ▲圖 17 由樹狀圖得知: 一年後市區人口的比例為

0.9

a

0.2

b

; 一年後郊區人口的比例為

0.1 0.8

a

b

。 這些資訊可用矩陣表示如下:

0.9

0.2

0.9 0.2

0.1

0.8

0.1 0.8

a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 

 

一年後市區人口的比例

一年後郊區人口的比例

。 接下來,令 目前 隔年 市區 郊區 市區 0.9 0.2

(28)

(1)

0.9 0.2

0.1 0.8

A



。 (2)

X

0

a

b

 

 

 

。 (3)

X

n表示 n 年後市區與郊區人口比例的矩陣,即 n

X

n

n



年後市區人口的比例

年後郊區人口的比例

。 那麼,當求一年後人口比例的矩陣

X

1時,其計算過程相當於作矩陣 A 與

X

0的乘 積,即 1 0

0.9 0.2

0.9

0.2

0.1 0.8

0.1 0.8

a

a

b

X

AX

b

a

b

  

  

  

。 同樣地,兩年後人口比例的矩陣為 2 1

X

AX

依此類推,可得三年後、四年後…乃至於 n 年後的人口比例的矩陣分別為 3 2

,

4 3

, ,

n n1

X

AX X

AX

X

AX

。 接下來,以實際的數據練習使用矩陣來計算上述市區與郊區的人口比例。 【例题 10】 承接上述的遷移狀況,已知目前市區與郊區人口的比例分別為 70%與 30%, (1) 一年後市區與郊區人口的比例。 (2) 兩年後市區與郊區人口的比例。 Ans: 【詳解】 根據例題 10 之前課文的敘述, 可得

a

0.7,

b

0.3

,即 0

0.7

0.3

X

 

 

 

。 (1) 因為 1 0

0.9 0.2 0.7

0.9 0.7 0.2 0.3

0.69

0.1 0.8 0.3

0.1 0.7 0.8 0.3

0.31

X

AX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 因為 2 1

0.9 0.2 0.69

0.9 0.69 0.2 0.31

0.683

0.1 0.8 0.31

0.1 0.69 0.8 0.31

0.317

X

AX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兩年後市區與郊區人口的比例分別為 68.3%與 31.7%。 例題 10 中的方陣

0.9 0.2

0.1 0.8

A



具有下列兩個特性: (1) A 的每一個元都是大於或等於 0 的實數。 (2) A 中每一行的各元之和都等於 1。 當一個方陣具有上述兩個特性時,稱此方陣為轉移矩陣, 例如下面兩個矩陣都是轉移矩陣:

3 1

1 0.4

5 3 ,

2 2

0 0.6

5 3

 

 

。 雖然例題 10 也可以使用樹狀圖來求得一年後人口的比例,但是如果想要求 更多年以後人口的比例,樹狀圖會相當的龐大與複雜;相較之下,利用轉移矩 陣計算就較為簡便了。再練習一道轉移矩陣的應用問題。 【例题 11】 某銀行統計其信用卡客戶每月的還款情形發現: 準時還款的人隔月有 80%仍準時還款,另 20%會延遲還款; 延遲還款的人隔月有 40%會準時還款,另 60%仍延遲還款。 (1) 寫出描述上述現象的轉移矩陣A。 (2) 已知本月的客戶中有 75%準時還款,分別求一個月後 與兩個月後此批客戶準時還款人數的比例。 Ans: 【詳解】 ▲ 圖 18

(30)

(1) 依題意製作右表,並得符合題意的轉移矩陣

0.8 0.4

0.2 0.6

A



。 (2) 因為本月的客戶中有 75%準時還款, 所以 0

0.75

0.25

X

 

。 依序計算 1 0

0.8 0.4 0.75

0.7

0.2 0.6 0.25

0.3

X

AX





  

  



  

; 2 1

0.8 0.4 0.7

0.68

0.2 0.6 0.3

0.32

X

AX

  

  

  

。 故一個月後與兩個月後此批客戶準時還款人數的 比例分別為 70%與 68%。 【隨堂練習 11】 某公司針對新進三年內的員工輪調規則如下: 總公司的員工隔年有 15%調到分公司; 分公司的員工隔年有 35%調到總公司。 (1) 寫出描述上述現象的轉移矩陣A。 (2) 已知今年新進且簽約三年的員工中有 50%在總公司, 求一年後與兩年後此批員工在總公司人數的比例。 Ans: 【詳解】 (1) 依題意製作表,並得符合題意的轉移矩陣

0.85 0.35

0.15 0.65

A



。 今年 明年 總公司 分公司 總公司 0.85 0.35 分公司 0.15 0.65 本月 隔月 準時 延遲 準時 0.8 0.4 延遲 0.2 0.6

(31)

(2) 因為今年新進且簽約三年的員工中有 50%在總公司, 即 50%在分公司,所以 0

0.5

0.5

X

 

 

 

, 計算 1 0

0.85 0.35 0.5

0.6

0.15 0.65 0.5

0.4

X

AX

   

   

   

2 1

0.85 0.35 0.6

0.65

0.15 0.65 0.4

0.35

X

AX

  

  

  

, 故一年後與兩年後此批員工在總公司人數的比例分別為 60%與 65%。 若我們繼續計算例題 11 中此批客戶三個月後與四個月後準時還款人數的比 例,則可得 3 2 4 3

0.672

0.6688

,

0.328

0.3312

X

AX

X

AX

。 觀察發現:準時還款人數的比例由 75%逐漸減少。如果長時間持續下去,準時還 款人數的比例會減少到零嗎?事實上,數學家已證明最終選用準時還款與延遲還 款人數的比例會趨近「穩定狀態」。更精確來說,依序計算

 

 

 

 

1 0 2 2 1 0 0 0 2 2 3 3 2 0 0 0 0

,

,

,

,

n n

X

AX

X

AX

A AX

AA X

A X

X

AX

A A X

AA X

A X

X

A X

當 n 趨向無限大時,矩陣

X

n會趨近一個矩陣 X,且矩陣 X 滿足: (1) 矩陣 X 中各行所有元的和為 1。 (2)

AX X

。 利用以上的兩個性質,可以來求例題 11 長時間持續下去最終準時還款與延遲 還款人數的比例: (1) 設長時間持續下去準時還款人數的比例為 k,即延遲還款人數的比例為

1 k

, 可得

1

k

X

k

 

(32)

(2) 因為 X 滿足

AX X

,所以

0.8 0.4

0.2 0.6 1

1

k

k

k

k



 



 



 

, 得

0.8

0.4 1

0.2

0.6 1

1

k

k

k

k

k

k

 

  

, 解得

2

3

k 

,即

2

3

1

3

X

 

 

 

 

 

 

。 也就是說,長時間持續下去,準時還款人數的比例會趨近

2

3

,並不會減少到零。 值得一提的是:在穩定狀態時,矩陣 A 與 X 會滿足

AX X

,即

2

2

1

1.6 0.4

2

0.8

0.4

0.8 0.4 3

3

3

3

3

0.2 0.6 1

0.2

2

0.6

1

0.4 0.6

1

3

3

3

3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時,準時還款與延遲還款人數的比例每月均保持不變。 【隨堂練習】 根據某地區統計資料顯示: 開車的人隔年有 30%改為不開車; 不開車的人隔年有 20%改為開車。 已知該地區開車與不開車人口的比例每年均保持不變, 求開車人口的比例。 Ans: 【詳解】 根據題意製作表, 今年 明年 開車 不開車 開車 0.7 0.2 不開車 0.3 0.8

(33)

並得符合題意的轉移矩陣

0.7 0.2

0.3 0.8

A



設該地區開車的人數比例為 k, 即不開車的人數比例為

1 k

,可得

1

k

X

k

 

。 因為開車與不開車的人數比例在每年均保持不變, 所以

0.7 0.2

0.3 0.8 1

1

k

k

k

k



 



 



 

, 得

0.7

0.2 1

0.3

0.8 1

1

k

k

k

k

k

k

 

  

,解得

2

5

k 

,即

2

5

3

5

X

 

 

 

 

 

 

, 故該地區開車的人數比例為

2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DP反映的是一地區的 生產成果,以核算期內 經濟活動的最終貨物服 務是否在本地區範圍內 生產為判別標準,不論 一件產品的生產者是本

有毒動植物中毒事件在溫帶地區及高度都市化區域較為少見,在許多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

迷迭香學名原意是海水的露珠,為常綠灌木植物,他有對生狹長的葉片,略帶

自己弄髒的,自己收拾乾淨(Clean up your own mess)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傷到別人要道歉(Say sorry when you hurt

 法國農業四個機構跨業合作研發成功的 Pl@ntNet App, 目 前已經可以辨識八百多種歐洲植物,中長期目標希望

透過 3D 打印技術 ,呈現長者設計的訓練工具,有效 修補長青的數碼隔膜 ,達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活

1.列舉不同投影法的地圖數幅 相同地區,採用不同的投影法所繪製的 地圖,用以呈現,在不同投影下同一地 區有面積、方向、形狀上的不同 2.臺灣地區 1/25000 的地形圖

對照 80 年之專業化數據可看出,北市 80 年時僅有五個地區有百貨進 駐,至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