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多媒體教材的使用及運用

Download (0)

Full text

(1)

93

或是,藉由這次事件,當作探討題材,

藉機學習相關知識。

在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目中,居里夫人遠 比拉塞福有名。但對於居里夫人,大多數僅 知道她是女性及鐳的發現者,但對於發現鐳 的過程及其它事蹟則幾乎一無所知。對於拉 塞福,也頂多僅知道α 粒子散射實驗,對於 此實驗的過程及意義,還有拉塞福其它的事 蹟更是一無所知。 當學生或民眾在閱讀居里夫人,或者恐 慌核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時,若能對原子結構 及原子核有基本的瞭解,對解答“輻射是怎麼 產生?”以及“核能是從哪兒來的?”等疑惑 ,應該是有助益的。當然,還可以進一步探 究科學家是怎麼知道原子的結構、如何探究 輻射的特性、如何讓原子核裂變產生能量等 等。作者從拉塞福、居里夫人及核災出發, 以核物理、核物理人、核物理與生活等三大 部分來建構此主題教材,這三部分是息息相 關、相輔相成的。希望能就此拋磚引玉,讓 更多物理教師們能共襄盛舉,趁著百年時機 ,建構相關教材。 格物致知網站『核子物理一百年』網址: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The me/NuclearYeay100/HomeNPY.htm

談多媒體教材的使用

及運用

伍瀀肇

高中物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本學年度,物理學科中心執行“縣市夥伴 學習群研習”活動,在 20 個縣市分別舉辦演 示教具製作工作坊、多媒體教材製作工作 坊、教學評量研習、新課綱教案教學分享等 四類高中物理教師研習,總共將近 70 場,這 些活動完全由 30 位種子教師們負責主講。個 人因已退休,分擔較多的場次,有多媒體教 材製作工作坊(有 6 場)以及演示教具製作工 作坊(1 場)。個人在進行了幾場報告後,有一 些感想,在此與大家分享。 這裡所謂的多媒體教材也包括教具演示 在內。目前在進行教學時有配合使用多媒體 教材的老師並不多:有些老師曉得有一些媒 體教材,但沒有在使用,因為怕麻煩;有些 老師在使用媒體教材時,這裡用一項、那裡 用一項,蜻蜓點水,沒有系統;有些老師使 用後發現效果不彰,就停止使用;當然,還 有許多老師不知道有媒體教材可以用。 為什麼使用效果會不理想?可能原因是 使用的時間點不恰當或使用方法不理想。的 確,使用媒體教材的方法有很多,見仁見智; 我個人以為,在開始一項新的學習之初,使 用媒體教材來引起注意與興趣,進而引發學 習動機,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應該是使用媒 體教材的最好時機,這時候也才能發揮媒體 教材的最大功能。我認為如果是在講解、說 明完概念之後,才演示教具,讓學生看到現

(2)

94 象,則其功能最多只是作到驗證罷了,對於 幫助概念的理解似乎不大。至於,我的作法 是,使用時只要演示呈現現象就好了,現象 呈現後讓學生自行觀察、自行發現、自行提 出問題,然後進行討論;如果,遇到學生不 能作到自行發現、自行提出問題時,再由老 師視機隨時提示,協助討論;以期學生能夠 自行建構概念,自我體驗概念的涵義。 教案是應該要規劃及設計的。在規劃及 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會有媒體教材的需求, 這個需求會讓我們、甚至於逼使我們找尋所 需媒體。有規劃及設計,會讓我們更有系統、 更有效率地使用媒體進行探究教學,在學生 無法提出他們自己的見解時,老師才能適時 給予最好的引導。最後,要強調的是利用媒 體教材來進行探究教學,而不是只是播放而 已,或者是為了演示而演示。舉例來說:要 如何理解及建構『都卜勒效應』的概念?開 始時,老師可以先什麼都不要講,直接就操 作都卜勒效應的教具,產生都卜勒效應的現 象;演示完成後,直接就問:看到了什麼? 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覺嗎?有什麼問題 嗎?讓學生講講他們自己的所見所聞、他們 自己的感覺;過後再進行討論他們的問題。 如果這樣,學生應該比較容易自行建構概 念。同時,相信在討論過程中一定會討論到 都卜勒效應成因的問題。我很幸運的找到一 個『都卜勒效應』動畫,在使用這個動畫時, 我是什麼都先不解釋,直接執行動畫,讓學 生有自行發現的機會與樂趣。當然,像這樣 的流程是需要規劃及設計的。在此,強力建 議能以科學探究的歷程來規劃及設計教案, 把學生以小小科學家來看待,老師是情境的 設計安排者。

當科普活動講師遇到科學

小玩家

科普活動的教學反思

謝甫宜

高雄市立嘉興國中 摘要:本文旨在反思科普活動的教與學,包括科 普活動講師與科學小玩家之互動、民眾或科學小 玩家對於科學學習與學習態度的迷思等,進一步 檢視科普活動未來的發展。本文主張,科普活動 講師對於學習之閾值過高的科學素材應謹慎使 用,以契合不同程度的學生作適切的調整;參與 科普活動應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科普活動的教 與學應同時兼顧情意、實作與認知層面的學習。 關鍵詞:科學小玩家、科普活動

壹、前言

Singer, Golinkoff, 和 Hirsh-Pasek (2008) 指 出 , 對 兒 童 而 言 , 遊 戲 就 是 學 習 (Play=learning),小學階段的好奇心、動機 與我能感(sense of mastery),是自信心與成功 學習的關鍵,遊戲可促進孩童在認知性與社 會性之情感上的成長。蕭次融等人(1999) 主張,科學遊戲就是把科學活動和遊戲結 合,讓同學從遊戲中體會科學原理。陳忠照 (2000)指出,「科學遊戲要以週遭環境的生 活素材進行科學性的活動;遊戲另闢科學學 習之蹊徑,科學啟發兒童智慧,遊戲帶來心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