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籍學習者之狀態動詞語義分析研究-以「大」之多義性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法籍學習者之狀態動詞語義分析研究-以「大」之多義性為例"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法籍學習者之狀態動詞語義分 析研究-以「大」之多義性為例 Sense Analysis of Stative Verb by French Learners-A Study of Polysemy “Big”. 指導教授:洪 嘉 馡 博士 研 究 生:鄭 語 箴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七 年 二 月.

(2) 謝辭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 傳道書3:11 翻著這本即將完成的碩士論文,腦袋回憶起過去兩年半的碩士生 活,從當初懷著緊張又焦慮的心情進入新的環境與生活,直到現在帶著 滿滿的自信與勇氣,準備為這段日子畫下一個非常完美的句點。能夠完 美地畫下這個句點,真的要感謝這兩年半的碩士生活中,所有陪伴我度 過所有大大小小事情的每位師長、同學、朋友與家人,謝謝你們讓我蛻 變得更好、更優秀。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洪嘉馡老師。謝謝老師這一年的指 導與鼓勵。每次一開學,您總會說:「你的事比較重要,我們先來排時 間吧!」,因此,我們總是能按計劃完成每兩周咪聽(meeting)一次,而且 每一次的討論總是能在歡樂的氛圍中獲得更多新內容與知識,我想,應 該沒有研究生像我一樣這麼愛找您開會吧!這一年的時間裡,您不僅指導 我的論文,同時在生活中您也讓我更瞭解何謂「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的道理並且對於人生規劃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支持。能成為您的指導 學生,是我碩士生活裡最寶貴的一件事! 同時,真心感謝所有幫我蒐集問卷受試者的老師、朋友們,非常謝 謝你們提供管道讓我能尋找合適的受試者。特別感謝遠在法國史特拉斯 堡的兩位可愛又熱心的朋友,綺琦與綺瑄,沒有你們在法國幫我奔走、 發放問卷,我想,這份論文一定無法這麼順利地完成!謝謝你們的義氣相 挺,真心真誠地再次感謝,望你們在法國一切安好、順利! 此外,我也要感謝所有碩班的同學與室友,謝謝你們陪我一起笑、 一起鬧、一起瘋、一起哭以及一起度過這兩年半的時光。感謝碩班的朋 友們,淑美姊、勤源、昀柔、若文、季昀、亞婷,若是沒有你們,我的 碩士生活一定不會這麼精采,謝謝你們豐富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歲 月;感謝欣玠、如耘,謝謝你們成為我最棒最愛又默契最合的室友,陪 我笑鬧又常常補充滿滿的正能量給我,能認識你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 運很幸福。 ii.

(3)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與妹妹,你們是最堅強又最柔軟的 後盾。謝謝爸爸與媽媽支持我的許多決定,接收我所有的喜怒哀樂並隨 時張開雙手歡迎疲倦的我回家中場休息;謝謝妹妹的古靈精怪、調皮可 愛讓家裡時時充滿笑聲,溫暖每次回家中場休息的我。沒有這麼溫暖又 充滿愛的家,我想我無法這麼順利的完成我的碩士學位,謝謝你們,我 愛你們! 兩年多的碩士生活,真心感謝在這一路上所有提攜、鞭策、陪伴我 的所有人,謝謝你們讓我更加進步與成長,更感謝神讓我與你們相識、 學習,並在最好的時間把最好的你們帶到我的身邊。. iii.

(4) 法籍學習者之狀態動詞語義分析研究以「大」之多義性為例 中文摘要 本文以狀態動詞「大」之多義性為主,輔以真實語料分析、動詞詞義 的模組屬性表徵(MARVS)理論應用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母語為法語、以 華語為第二外語之法籍學習者的問卷回饋,探討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 習者其對於狀態動詞「大」之多義性的學習難點與過程。 本研究透過中研院平衡語料庫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彙整出既是高詞 頻又是多義詞之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分類,並以MARVS理論進行更深 度、精確的義項分類分析,確定中文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共計十二類; 同時,從線上與紙本之法漢辭典、法法詞典、法文語料庫(WoNef)中整理 出法文“grand(大)”之所有義項,確定法文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共計十 類,之後將中、法狀態動詞「大(grand)」之多義義項進行對比分析、統 整,找出中、法狀態動詞「大(grand)」義項對應關係並預測法語為母語之法 籍華語學習者在這些義項上的學習難點。最後,透過紙筆測驗的問卷設計找 出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對於狀態動詞「大(grand)」之義項認知情 形,從題目與受試者兩大面向分析並歸納其在多義詞「大(grand)」義項的學 習難點,希冀能找出以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在多義詞義項教學上最 佳的教學脈絡與方式,供華語教學者與教材編輯者參考,在教學或教材上能 更符合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的需求。. 關鍵詞:狀態動詞、多義詞、對比分析、語料庫. iv.

(5) Sense analysis of Stative verb by French learners- A study of polysemy “big”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we mainly use ambiguous "Big" as stative verb, supplemented by true corpus analysis and The Module Attribute Representative of Verbal Senantives (MARVS) to research participants: Feedback from French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who are learning French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y and process of polysemy for French native speakers 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Chinese in stative verb – Big. Through the Acadebia Sinica Balanced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it sorts out the sense categories of stative verb –Big, which include both high frequency words and polysemous words. Futhermore, MARVS theory brings out deeper and more precis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sentiment to determine the Chinese stative verb- Big in a total of twelve catego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rench-Chinese dictionary and French-French dictionary sorted out all the meaning of the French "grand", determining the French stative verb – Big in a total of ten categories. W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grand", a Chinese and French stative verb as well. We also found out the correspondence in the meaning terms of the Chinese-French verb "grand". Furthermore, we predicted the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learners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French on these meanings. Finall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we found out how the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tative verb "gran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quiz and the participants, we are able to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the polysemous "grand." We hope to find out the best teaching context and method for both French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who are learning French in polysemous. v.

(6) This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hinese teaching staff and textbook editors in order to help French native speakers to learn Chinese better.. Keywords:Stative verb, Corpus analysis, polysemy, contrast analysis. vi.

(7) 目錄 表目錄 ................................................................................................................................ X 圖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之區辨 ......................................................... 5 第二節 多義詞定義與相關研究 .................................................................................. 9 一 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10 二 轉喻(Metonymic) ................................................................................................ 10 三 意象圖示(Image Schema) .................................................................................. 10 第三節 動詞分類與研究 ............................................................................................. 12 一 動詞定義 .............................................................................................................. 12 二 動詞分類 .............................................................................................................. 13 三 狀態動詞 .............................................................................................................. 15 第四節 MARVS理論 ................................................................................................... 16 一 事件結構模組和事件內部屬性......................................................................... 17 二 論元角色模組和論元角色內部屬性 ................................................................ 17 第三章 研究計畫與目的................................................................................................. 18 第一節 研究議題 ...........................................................................................................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9 第四節 語料來源介紹 ................................................................................................. 20 一 中文語料來源...................................................................................................... 20 二 法文語料來源...................................................................................................... 21 第四章 「大」語料檢測與分析結果 ............................................................................ 23 vii.

(8) 第一節 中文「大」之義項分類結果 ........................................................................ 23 一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國語辭典-狀態動詞「大」之分類結果 ................... 23 二 中研院平衡語料庫中狀態動詞「大」之分類分析結果 ................................ 27 三 MARVS理論分析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分類 ............................................... 29 第二節 法文“grand(大)”之義項分類 ................................................................ 36 一 新法漢詞典、法語助手檢測法文“grand”之義項分類 .............................. 36 二 WoNef檢測法文“grand”之義項分類 ............................................................ 40 三 法法辭典檢測法文“grand(大)”之義項分類 ............................................ 42 第三節 中文「大」與法文“grand”之詞義對比分析 .......................................... 45 第五章 實驗設計 ............................................................................................................. 47 第一節 實驗設計步驟 ................................................................................................. 47 第二節 實驗結果與分析 ............................................................................................. 47 一 受試者背景資料初步統計結果 ........................................................................ 48 二 以受試者為主的分析(By subject analysis) ...................................................... 49 三 以題目為主的分析(By item analysis)............................................................... 51 第六章 綜合討論 ............................................................................................................. 56 第一節 以受試者為主的分析(By subject analysis) .................................................. 56 一 受試者的背景 ..................................................................................................... 56 二 受試者年齡.......................................................................................................... 74 三 受試者學習中文的時間 ..................................................................................... 88 第二節 以題目為主的分析(By item analysis) .......................................................... 96 一 外顯類義項間之統計與比較分析 .................................................................... 96 二 內省類義項間之統計與比較分析 .................................................................. 102 三 外顯與內省類義項間之統整分析 .................................................................. 111 第七章 結論 ................................................................................................................... 113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11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15 參考文獻......................................................................................................................... 116 viii.

(9) 中文 ............................................................................................................................. 116 英文 ............................................................................................................................. 119 網路資源 ..................................................................................................................... 122 附錄 問卷〈一〉 ........................................................................................................... 123 附錄 問卷〈二〉 ........................................................................................................... 133. ix.

(10) 表目錄 表 二-1 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三者之例句與說明 ....................................... 7 表 二-2 學者對於多義詞之定義 ................................................................................... 9 表 二-3 歷年學者探究多義詞義項關係之角度彙整 ................................................. 11 表 二-4 學者對動詞分類的各種方式 ......................................................................... 12 表 二-5 趙元任動詞分類法 ......................................................................................... 13 表 二-6 狀態動詞研究之整理 ..................................................................................... 15 表 四-1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大」之義項說明 ......................... 24 表 四-2 中研院平衡語料庫對於「大」之義項分類分析 ......................................... 27 表 四-3 新法漢大辭典與法語助手對於“grand”之義項分類說明 ............................ 37 表 四-4 WoNef對於“grand”之義項分類說明 ............................................................ 40 表 四-5 《La Rousse》對於“grand”之義項分類說明 ............................................... 42 表 四-6 整合法文“grand”義項之結果 ........................................................................ 44 表 四-7 中法各自對於中文「大」之義項類別呈現 ................................................. 45 表 五-1受試者基本資料統整 ..................................................................................... 48 表 五-2 受試者問卷答題狀況 ..................................................................................... 49 表 五-3 每份問卷答對率之相關統計數值 ................................................................. 50 表 五-4 題型分配情形 ................................................................................................. 52 表 五-5 每題答題情形統計 ......................................................................................... 52 表 五-6 每題問題答對率之相關統計數值 ................................................................. 54 表 六-1 七名受試者的問卷答對率與基本資訊 ......................................................... 60 表 六-2 受試者2之問卷作答統計情形 ....................................................................... 62 表 六-3 受試者2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64 表 六-4 受試者5的問卷作答情形 ............................................................................... 66 表 六-5 受試者5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68 表 六-6 受試者12之的問卷作答情形 ......................................................................... 70. x.

(11) 表 六-7 受試者12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72 表 六-8 受試者分群之年齡統計 ................................................................................. 75 表 六-9 受試者6之問卷作答內容情形 ....................................................................... 77 表 六-10 受試者6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78 表 六-11 受試者9之問卷作答內容 ............................................................................. 81 表 六-12 受試者9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82 表 六-13 受試者11之問卷作答內容 ........................................................................... 84 表 六-14 受試者11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86 表 六-15 受試者學習時間之總統計數值 ................................................................... 88 表 六-16 受試者1之問卷答題內容情形 ..................................................................... 89 表 六-17 受試者1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90 表 六-18 受試者10之問卷答題內容 ........................................................................... 92 表 六-19 受試者10之問卷作答總統計數值 ............................................................... 94 表 六-20 外顯類題號與答對率之統計數值 ............................................................... 96 表 六-21 外顯義項類別掌握度 ................................................................................. 102 表 六-22 內省類題號與答對率之統計數值 ............................................................. 103 表 六-23 內省義項類別掌握度 ................................................................................. 111 表 六-24 外顯與內省掌握度統整結果 ..................................................................... 111 表 七-1 母語為法語之法籍學習者對狀態動詞「大」之義項掌握能力表 ........... 113. xi.

(12) 圖目錄 圖 二-1 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三者之關係 ................................................... 6 圖 二-2 Teng(1974)漢語動詞分類法 .......................................................................... 14 圖 二-3 Eventive information in MARVS ................................................................... 16 圖 三-1 研究步驟與方法 ............................................................................................. 20 圖 四-2 法語助手關於“grand”義項呈現方式 ............................................................ 37 圖 四-3 WoNef對於“grand”的原始呈現模式 ............................................................ 40 圖 四-4 《La Rousse》關於“grand”呈現方式 ........................................................... 42 圖 五-1 實驗設計流程 ................................................................................................. 47 圖 五-2 問卷答對率之盒鬚圖 ..................................................................................... 50 圖 五-3 題目答對率之盒鬚圖 ..................................................................................... 55 圖 六-1 史特拉斯堡大學中文系六大課程綱要 ......................................................... 57 圖 六-2 史特拉斯堡大學中文系大三(semestre5)之課程內容 .................................. 58 圖 六-3 第10題十五位受試者答題情況 ..................................................................... 97 圖 六-4 第30題十五位受試者答題情況 ..................................................................... 99 圖 六-5 第20題十五位受試者答題情況 ................................................................... 101 圖 六-6 第2題受試者答題情形 ................................................................................. 104 圖 六-7 第6題受試者答題情形 ................................................................................. 106 圖 六-8 第19題受試者作答情形 ............................................................................... 107 圖 六-9 第13題受試者答題情形 ............................................................................... 109 圖 六-10 第15題受試者答題情形 ............................................................................. 109. xii.

(13) 第一章 緒論 一字(詞)多義為詞彙語義學中相當特殊且重要的議題,過去研究該議 題的學者相當多,因此對於多義詞的定義也眾說紛紜。從廣義而言,一 詞多義(polysemy)是一個字詞具多種意義的表現性質(Lyons, 1977;李菁菁 2014);以狹義而言,所謂的多義詞為一個字詞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且 意義間具密切關係,同時辭典編撰者會將多義詞其各種意義列於相同詞條 中,以便比較彼此間的共同成分或該字詞過去的歷史演變(Allan, 1986、Saeed 2000、Lyons, 1977),而中文動詞裡便存在許多既是高詞頻的字詞同時又是 多義詞,如狀態動詞「大」,其字義可以說明外顯層面的體積與面積,也可 以說明內省層面的深度與廣度。所謂的中文動詞是指一個句子的句法、語義 結構的重點核心(Levin, 1993),即一個句子中動詞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且 會受到句中其他成分所傳遞的信息影響進而產生其他語義,其中,狀態動 詞更是漢語語言學中十分特別且獨有的現象,因此,中文狀態動詞在華語教 學上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若該狀態動詞同時又是多義詞,那麼從華語教學 角度而言,如何讓華語學習者能在一個句式中,正確辨認與使用多義詞,實 為華語教學中重要課題之一。 本研究欲瞭解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在學習狀態動詞多義性之 過程與順序,故先透過中研院平衡語料庫1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2 彙整出 既是高詞頻又是多義詞之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同時從法語辭典3中整理 出法文“grand(大)”之義項,而後進行中法狀態動詞「大(grand)」之義項 間的分析與對應,透過問卷設計找出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對於狀 態多義動詞「大」的義項認知情形,進而分析並歸納其針對多義詞義項的學 習順序,以期找出針對母語為法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多義詞義項教學上的脈絡 與方式,供華語教學者與教材編輯者參考。. 1.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標記與料庫4.0版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cgi-bin/kiwi/mkiwi/kiwi.sh)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FIjp.P&o=e0&sec=sec1&index=1) 3 LAROUSSE (http://www.larousse.fr/dictionnaires/francais) 1.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中文裡,有一類僅中文特有、表動作行為的詞類,然而並不等於中 文語法裡廣泛而言的一般動詞,但它包括動詞中相當多的一部分,是指 表示人或物的活動型態而能充當謂語的那些詞,即所謂的狀態謂語(符淮 清,1996)。狀態謂詞主要用於描述事物的狀態,屬於語法範疇中動詞內 具備「狀態」義的詞語,其語義、句式呈現是為了組織顆粒度更縝密的 詞彙語義概念(陳萍萍,2011)。而狀態謂詞又可以再細分為狀態動詞與狀 態形容詞,狀態動詞強調事物活動變化的態勢;狀態形容詞則說明事物性質 的情況(范曉,2003)。狀態動詞在中文語法中對於事物活動變化的描述,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細膩的語義特徵用以說明描述對象的狀態改 變,實屬句子成分中相當特殊的一部分,正因為狀態動詞的多義詞詞義特 性與其在句子中的語法特殊性,對華語學習者而言亦是學習難點之一,故本 文將以狀態謂詞中具「狀態」語義且強調事物變化形態的狀態動詞為研究 重點,選定屬於高詞頻同時亦是多義詞的狀態動詞「大」,深入探討以華 語為外語之學習者對於多義動詞認知順序與情形。 在華語教學上,不論是課堂教學或教材編寫方面,中文狀態動詞對於以 華語為外語之學習者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語法,學習者必須學會狀態動詞 的使用方式,才能避免過度氾濫使用一般動詞「是」字。從本研究者過去的 華語教學經驗4中,常可以看見學習者在一堂課程中,至少出現兩到三次一 般動詞「是」的錯誤用法,然而以華語為外語的學習者而言,不論國籍、年 齡最常出現的語法偏誤即是不知道該句子其實已經有狀態動詞,卻又另外加 入一般動詞「是」,造成句子中出現過多的動詞,舉例如下:  他「是」很大,可以自己解決很多事情了。  我的工作壓力「是」很大,你不要再來搗亂! 此外,在教材撰寫上,法國白樂桑教授編撰《漢語語言文字啟蒙》(2009)一 書,第一課「中國很大」即談到狀態動詞的使用,並將其列為第一課重要 語法點,說明狀態動詞對於以華語為外語之學習者的重要程度。若狀態動詞 4. *這個蘋果是很大、*如果天氣是很好,我要去打棒球 (學生為德國籍/45 歲/使用的教材為《當代中文課程一》/語料紀錄時間 10/20 上午九 點至十一點/語料記錄地點 台灣台北) 2.

(15) 同時亦為多義詞,則對於以華語為外語之學習者而言,將是一大挑戰,因為 該狀態動詞將會受到句中其他成分傳遞的信息影響而出現其他不同語義(許 尤芬,2012),以華語為外語之學習者該如何判斷、理解並正確使用,為狀 態動詞多義性的教學重點核心。然而以華語為外語之學習者可能因為其背 景、環境、語言等因素,在狀態動詞多義性的學習上出現不同的學習難點 或困境,因此本文將研究對象聚焦於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從中 整理出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在狀態動詞多義性的學習依序、模式 與共同難點。 本研究將分析並比較中、法狀態動詞「大(grand)」之多義現象,同時透 過紙筆測驗的問卷設計,深入瞭解以法語為母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對於狀態 動詞多義性的認知情況與理解程度,彙整出以法語為母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 在狀態動詞多義性學習上之難點,以期提供未來華語教師與華語教材編寫者 參考,在狀態詞多義性的華語教學課堂設計或教材編撰上能更符合本研究對 象之需求。.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從語料分析、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三大面向進行狀態動詞多 義性之探討,論文共計八章,章節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並且建構整篇論文之研究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從多義詞(polysemy)、歧義詞(lexical ambiguity)與同形 異義詞(homonyms)之分辨聚焦於多義詞(polysemy)的過去文獻研 究,同時探討過去前輩對動詞之分析,最後再深入探究本研究所 使用的理論(MARVS)其背景與過去研究應用成果。 第三章 研究計畫與目的:透過第二章節回顧前人研究整理,找出本研究 之創新研究議題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第四章 「大」語料分類與分析:從中文與法文兩個語言分別分析兩者語 言中狀態動詞「大(grand)」的多義性,進行義項分類並結合中文 「大」與法文“grand”的詞義對比分析結果。 3.

(16) 第五章 實驗設計:說明本研究之實驗步驟與實驗結果之統計數值。 第六章 綜合討論:分別由受試者與題目兩大角度探討本研究實驗結果, 彙整出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在狀態動詞多義性學習上的 難點與弱點。 第七章 結論:回顧本研究之研究重點並歸納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同時提 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情況。. 4.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與多義詞(polysemy)、狀態動詞(Stative Verbs) 相 關 , 所 依 據 的 研 究 理 論 為 動 詞 詞 義 的 模 組 屬 性 表 徵 (The Module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 MARVS)。故本章將深入介紹 本研究依據的主要理論以及關於多義詞與狀態動詞的相關研究。 本 章 將 分 為 四 節 , 第 一 節 說 明 歧 義 詞 (lexical ambiguity) 、 多 義 詞 (polysemy)與同形異義詞(honomyny)之關係;第二節探討多義詞(polysemy) 的定義與其過去相關的研究;第三節探究動詞過去相關研究並針對狀態動 詞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與文獻回顧;第四節則探討本研究使用之理論: MARVS理論,一套關於分析動詞詞彙語義的屬性表徵。期望透過前人的 研究與貢獻,發掘第三章關於本研究的研究議題。. 第一節 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之區辨 在語言學領域中,學者們經常一同探討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 詞的差異性。上述前兩者從表層定義而言,皆可被廣泛說明為一個詞的詞 義在定義上是不清楚、模糊的,意即兩者皆可被說明一個詞具兩種或兩種以 上的詞義。因此,深入探討多義詞前,本節將先釐清並說明歧義詞、多義詞 與同形異義詞的關係。 Frawley(1992)將「歧義」定義為「單一又清楚的語言形式 (a single overt form)而且明顯具有兩種以上意義」,這裡所謂的語言形式包括詞彙(words)、 詞組(phrases) 、句子 (sentences)與語法結構(grammar structural),其中,當句 子裡因為某一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詞彙語義(多義詞或同形異義詞 )而導 致句子有兩個以上不同的 句義時,即稱為詞彙歧義 (words ambiguity) 。而. Chinese Wordnet(2010)則更進一步聚焦、單一說明歧義詞的定義,即一個 完整的詞彙或句子可以被界定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思,如「關門」 5該 詞在詞義上可以被表示成可以被界定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思。實質上, 上述定義無法完整解釋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之間的差異,然而卻可以從中 發現歧義詞的語義概念屬於較廣泛的統稱,而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屬於歧 5. 更詳細的說明將呈現於表二-1 5.

(18) 義詞之下需更詳細的探討才能區分。故正如Lyons(1977)所提出之論點:歧 義詞屬於廣義的多種詞義現象,其可以再藉由詞義間是否具關聯性進而 細分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若該詞具歧義現象、單一表徵形式同時彼此義 項間具相關聯性的,即可被稱為多義詞;反之,若該詞具歧義現象、多重 表徵形式同時彼此義項間是不具任何關聯性甚至詞性也完全不同,便可 以被歸類為同形異義詞,如圖 二-1所示。. 圖 二-1 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三者之關係. 6.

(19) 表 二-1 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三者之例句與說明 歧義詞. 多義詞. 同形異義詞. 實 關門 吃豆腐 Bank/火爆 際 例1. 將門關上 1. 口中咀嚼豆腐 Bank 子 如:颱風要來了,你快去把關 如:妹妹在餐桌上一邊吃豆腐 1. financial institution 一邊看電視。 門並鎖好。 Ex. I want to open an account 2. 商店歇業或暫停營業. 2. 佔人便宜,若用於男女關係則 at a bank.. 如:現在才晚上八點,許多商 店卻都關門了. 有男方對女方做出不禮貌的行. 2.. edge of a river. 為之義。 Ex. They stood on the river 如:女孩子要小心職場性騷擾. bank to fish. 許多心懷不軌的人可能會趁機 吃豆腐。 ※中文裡類似的例子:火爆 1. 個性急躁、易怒 如:他的個性很火爆,所以 很多人不敢與他親近。 2. 某事如火如荼地進行 如:這起誹聞最近在網路上 很火爆,許多人都在議論。. 說 明. 一個詞具有兩種,同時廣義而 上述兩個意義是有相關性的。 上 述 例 子 中 的 個 別 兩 個 意 言可以被歸類於歧義詞。. 在中國湖南地區,喪家所準備 義,不僅意義不同連詞性也 的飯菜中以「豆腐」為主,故 完全不同,同時義項間並無 在當地,去喪家吃飯稱之「吃 關聯性。 豆腐」。而有些人會厚臉皮地 在治喪期間不斷地去吃飯,故 後來延伸為佔人便宜之意。. 7.

(20) 由上圖(圖 二-1)清楚瞭解三者的關係與定義後,再輔以上表(表 二-1) 三者各別例句的詳細說明,以期能更加釐清歧義詞、多義詞與同形異義詞 之不同,故以下將更聚焦於探討多義詞定義與其相關文獻。. 8.

(21) 第二節 多義詞定義與相關研究 透過上圖(圖 二-1)的呈現,可以看出多義詞在定義上的核心重點:(1) 屬於單一表徵形式、(2)詞義義項之間具關連性,此後許多學者開始針對多 義詞提出更完整的說明同時從義項間關聯性的角度進行探討,由於探討多 義詞之學者眾多,故本研究彙整經常被提及與引用的學者以及其提出的觀 點,以便更具系統性地瞭解多義詞的定義,如下表(表 二-2)所示。 表 二-2 學者對於多義詞之定義 學者. 多義詞的定義. Zwick & Sadock(1975). 一個詞具有不同意義但每個意義間具關連性. Sweetser(1986). 一詞多義為單一語言形式而且具有一套既相關但又具 區別性的義項. Taylor(1989). 一個詞彙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解釋. Saeed(2000). 多義詞是指義項間關聯的詞,並且辭典編撰者會將多義 詞的詞義列入相同詞條中,顯現出其義項間的共同成分 與特色、該詞的歷史淵源及演變等. 上表(表 二-2)所有定義皆打破傳統語義學對於多義詞的概念,即認為多 義詞各個意義間是沒有任何關連性的。因此,多義詞義項間是如何展現其關聯 性與區別性則成為後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多義詞之核心概念。 趙豔芳(2001)曾提出多義現象概念,即是人類利用認知手段(如轉喻或 隱喻),讓一個詞的基本詞義或中心詞義向外延伸出其他義項的過程,屬 於人類認知範疇與概念化的結果。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們開始從認知語言 學角度研究多義詞,其中多以概念譬喻、轉喻與意象圖式角度切入,正如以下 將先說明前述三者的定義,再以表格形式呈現過去從這些角度切入多義詞研究 的文獻。. 9.

(22) 一 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Lakoff & Johnson(1980)認為語義延伸的本質為譬喻(metaphor),進而 提出概念譬喻理論,主張以另一件事物描述某一件事物,是由各種領域間 相互映射的結果,如時間是金錢、人生如戲等,由此也就說明譬喻不僅只是 學習語言用辭的方式,也是人類概念系統化的一部分,人類必須透過譬喻 (metaphor)、轉喻(metonymic)兩種方式並融合自身經歷與體驗以形成人 類語言的概念認知系統。當一個詞從某一領域投射至另一領域時,在這過程 中會摻入各式因素,包含人的身體與社會互動後的經驗與體驗、人的心理狀 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以及人的大腦認知發展等,透過這些因素進 而能理解並瞭解新的義項,故Lakoff(1993)認為概念譬喻的中心論點某種程 度上可以說是體驗論(experientialism);Sweetser(1990)同樣主張概念譬喻就 是語義延伸的主要建構模式(major structuring force)。. 二 轉喻(Metonymic) Lakoff & Turner(1989)轉喻與概念譬喻相似,皆是說明語義延伸的過 程,兩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概念隱喻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領域的映 射,而轉喻只出現於同一領域中,即同一個經驗域的映射,而Ahrens et al.(1998)認為轉喻延伸是由基本義(origin)為核心的語義向外延伸之概 念,而這種語義延伸可能是部分代替整體或整體代替部分的現象,如「這把 剪刀很利」,便是用剪刀(整體)代替刀鋒(部分)的語義延伸現象。. 三 意象圖示(Image Schema) Lakoff & Johnson(1987)主張人與社會中的其他人事物接觸時,會記 憶曾經反覆出現的事件軌跡或生活經驗,進而在認知上歸類出一系列的 意象圖示,故所謂的意象圖示是經由體驗者過去的經驗、認知而形成;而 Langacker(1987)則提出語義結構可以從意象概念表示,即人們可以從意象 圖示掌握該詞之詞義。因此,認知語言學角度包含概念隱喻、轉喻或是意 象圖式,其旨在於將抽象意義具體化(蕭惠貞,2013),而其理論背景多為 框架理論或原型理論。. 10.

(23) 表 二-3 歷年學者探究多義詞義項關係之角度彙整 概念譬喻 Lakoff & Johnson(1980). 轉喻. ˇ. 意象圖式 ˇ ˇ. Langacker(1987) 王文斌(2001). ˇ. 吳恩峰(2004). ˇ. 張建理(2005). ˇ. Littlemore(2009). ˇ. 蔡惠玲(2009). ˇ. 羅云普(2011). ˇ. 許尤芬(2012). ˇ. ˇ. 歐德芬(2013). ˇ. ˇ. 蕭惠貞(2013). ˇ. ˇ. 周瑜珊(2015). ˇ. ˇ. 梁雨晨、李天賢(2015). ˇ. ˇ. ˇ. 黃奕寧(2015). ˇ. ˇ. ˇ. ˇ. ˇ. ˇ. 透過上表(表 二-3)可以看出多義詞的研究近乎從認知角度著手,其 中,因為動詞的多義性較為複雜,故關於「動詞」之語義延伸的探究,仍然 屬於較新穎的研究方向,如羅云普(2011)研究「放」;許尤芬(2012)對於 「發」之研究;歐德芬(2013)對於「看」之研究;蕭惠貞(2013)研究「洗」 字;黃奕寧(2015)研究「吃」與「發」等。 而上述這些研究除了探究多義詞間的義項關聯性外,同時也想解決華 語學習者在詞彙學習上的難點,因為越高頻的詞彙,其義項可能越加繁雜, 正如狀態動詞「大」,因此該如何正確辨認與使用所學習的詞彙,實為華語 為第二外語學習者之難點(蕭惠貞,2013;邢志群,2011;張博,2008)。 11.

(24) 第三節 動詞分類與研究 對於動詞一般的歸類方式分為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而不同的學派 在分類上的名稱也有所不同,如下表(表 二-4)所示。及物動詞與不及物 動詞差別性在於及物動詞後須加受詞,相反地,不及物動詞後則不加受 詞,而本研究要探討的狀態動詞屬於不及物動詞中的一個類項。然而,如 此分類方式過於簡略,故以下將更深入的理解動詞分類與狀態動詞定義。. 表 二-4 學者對動詞分類的各種方式 動詞分類. 主張該分類之學者. 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 趙元任(1968) Liand Thompson(1968) 袁毓林(2010). 行動動詞、靜態動詞. 李英哲(1971). 狀態動詞、動作動詞. 曹逢甫(1990). 動作動詞、靜態動詞、變化動詞. 鄧守信(2009). 一 動詞定義 Jespersen(1924):「動詞能賦予整個結構一種特殊的完成感,能傳遞 一則或多或少或完全的信息,這是句中其他成分如名詞、形容詞所無法呈 現的,意即動詞可以賦予一種生命力。」;Robins(2000):「動詞指明涉 及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的動作」透過先前的研究,便可看出動詞的定義與其 重要性。呂叔湘(1992)將漢語詞類分為七大類,分別為動詞、名詞、形容 詞、限制詞(副詞)、指稱詞(代詞)、關係詞、語氣詞,其中動詞與形容詞 分別為兩個主要大類,故彼此間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屬性,然而,同一本書 裡(1992)卻又提及動詞中仍有一部分可以用來像形容詞,反之,形容詞中 也有部分可以用來當作動詞,甚至有許多是字同時兼具形容詞與動詞的性 質,另外,有一類表示心理變化的字,如喜、怒、哀、樂等,應該也歸類 於動詞中。故動詞不僅重要同時也是七大詞類中數量最為龐大的一類。 12.

(25) 二 動詞分類 關於漢語詞類中的動詞,實則上可以再細分。而不同的學者會從不同 的角度分析動詞,以下將介紹兩者最主要的動詞分類方法。 (1) 趙元任(1968)動詞分類系統 以下為作者根據趙元任(1968)的動詞分類系統所統整的表格:. 表 二-5 趙元任動詞分類法 動詞分類項目 1. 不及物動作動詞(Vi). 2. 不及物性質動詞或形容詞(A). 3. 狀態動詞(Vst). 4. 及物動作動詞(Vt). 5. 及物性質動詞(VA). 6. 分類動詞(Vc). 7. 是. 8. 有. 9. 助動詞(Vx). 透過上表(表 二-5)可以看出,趙元任(1968)將動詞主要分為動作動詞與 性質動詞,兩者皆又細分及物與不及物,分類準則並非根據動詞是否帶賓 語決定,而是帶何種賓語所決定。趙元任(1968)指出不論及物動詞或不及物 動詞其實皆可以帶賓語,但不及物動詞所帶的賓語有其限制性。此一觀點 對於賓語的定義只建立於表層結構上,只要出現於動詞後的名詞即稱為賓 語,然而從深層結構來看,關於不及物動詞所能接的賓語實際上都不是動詞 所及的內容或影響的對象,故嚴格來說不得將其視為不及物動詞後所能接得 賓語,僅能將其視為動後名詞。. 13.

(26) (2) Teng(1974)漢語動詞分類 Teng(1974)針對漢語動詞進行分類時,依據來源分別為三位學者之理論: A Fillmore(1970)的格語法理論(case grammar):即一個句子中動詞與其他 成分之間的關係。 B Lakoff(1970)的特徵結合論(feature incorporation):即針對動詞其語義 是動態或是靜態,進而各自區分為一類,如「跳」、「跑」為動態類別,而 「唱」、「摸」為靜態類別。 C Chafe(1967)的動詞中心說理論(verb-central):其中,Chafe(1967)提 及動詞因其性質可以分為「動作」、「狀態」與「過程」三類,而第 三類動詞理論即是過程動詞理論。 Teng(1974)從中發現Lakoff(1970)所提出的相對語法理論,實際上無 法說明某一類動詞的現象,即某些動詞無法被歸類,如「死」、「老」、 「怒」、「恨」等,故必須建立第三個動詞類別,清楚定義並規範這些較 具抽象性語義的動詞,故Teng(1974)的漢語動詞分類為動作動詞、狀態動 詞與變化動詞,如下圖(圖 二-2)所示。 動詞分類. 及 物 動 詞. 變化動詞. 狀態動詞. 動作動詞. 不 及 物 動 詞. 及 物 動 詞. 不 及 物 動 詞. 及 物 動 詞. 圖 二-2 Teng(1974)漢語動詞分類法 實際上,後來許多學者在動詞分類上大致參照這樣的分類方式(李英 哲1971、曹逢甫2009、鄧守信2009、袁毓琳等2010)故動詞屬整個詞類系統 中的一部分,而動詞的次類大項為動作動詞、狀態動詞及變化動詞,下 一小節將探討動詞次類大項中,狀態動詞之定義、特徵與相關研究。 14. 不 及 物 動 詞.

(27) 三 狀態動詞 狀態動詞為動詞的一類,故本身便會同一般動詞一樣,受到句中其他 成分所傳遞的信息影響而產生其他語義(許尤芬,2012)。經由Teng(1974) 對於動詞分類的方式(圖 二-2),可看出狀態動詞分成及物狀態動詞與不及 物狀態動詞,而不及物狀態動詞正是所謂的狀態形容詞(許秀霞,2008),如 「大」、「好」、「多」等。 關於及物狀態動詞與不及物狀態動詞之詳細語義、語法特徵,本研究 參照Teng(1967)與范曉(2003)對狀態動詞之分析,將其彙整並呈現於下 表(表 二-6)。 表 二-6 狀態動詞研究之整理. 定義. 及物狀態動詞. 不及物狀態動詞. 事物活動變化的狀態. 事物性質或屬性的狀態. 語義特徵 又可細分兩類:. 又可細分兩類:. 1. 活動動詞:表示某種事物活動態勢或 形狀。如他的腳受傷了. 1.摹狀式狀態形容詞:利用摹 狀方法來表示事物 的狀態。. 2. 隱現動詞:表示事物的出現或消失, 即事物從有到無或從無到有的變化狀 態。如他今天沒出現. 如困難重重 2.比喻式狀態形容詞:利用比喻的方式 說明事物的狀態。 如世界很大. 語法特徵 1.僅作謂語. 1.可做謂語或定語. 2.前面可加入否定副「沒」表示未實 現後面可加入「了」表示已實現. 2.前面不可加入否定副詞「沒」 後面不可加入「了」 3.僅作定語時,不受「很」修飾. 透過上表(表 二-6)說明狀態動詞中又可分為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 (狀態形容詞),而兩者間有其差異性同時又可再繼續細分,其中,不及 物動詞中的比喻式狀態形容詞即為本研究之探討重點。 15.

(28) 第四節 MARVS理論 本研究所探討的狀態動詞「大」不僅具多義性同時也具歧義性,故單 純從中文詞彙網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與中研院平衡語料庫中看狀態 動詞「大」之義項,在義項分類仍不夠精確,為了強化分類的區別性, 本研究將從狀態動詞「大」的詞義內部結構進行探討,故選擇動詞詞義 的模組屬性表徵理論(MARVS)為本,作為探討狀態動詞「大」的詞義內 部結構之核心理論。 MARVS理論,指 的 是 動 詞 詞 彙 語 義 的 模 組 屬 性 表 徵 (The Module 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nantics (MARVS))理論,這是一套分 析中文語料裡動詞詞彙語義的表達模組。在MARVS理論中,動詞的每個 詞義都是由某一事件訊息結構(Event Information)表達,而創造某一事件訊 息結構的來源則包含兩個不同型態的模組:事件結構模組(Event Modules)與 論元角色模組(Role Modules),兩者又各自與兩種不同屬性連結,分別為 事件內部屬性(Event-Internal Attributes)與論元角色內部屬性(Role-Internal Attributes)(Huang等 , 2000;Chung和Ahrens,2008)。因此,事件訊息 (Eventive Information)是被附屬在動詞的詞義(Sense),動詞有不同的詞 義,將有不同的事件訊息。整個理論框架如下圖(圖 二-3)所示:. 圖 二-3 Eventive information in MARVS. 16.

(29) 以下將針對事件結構模組(Event Modules)與論元角色模組(Role Modules)詳細說明其概念意義。. 一 事件結構模組和事件內部屬性 事件內部屬性(Event-Internal Attributes)指和語義屬性有關的事件,其 附屬事件結構模組(Event Modules)中,同時事件內部屬性與事件自身的語 義是相互具關連性的,因此本研究將針對這個論點從事件內部屬性探討 狀態動詞「大」之詞義內部屬性。. 二 論元角色模組和論元角色內部屬性 論元角色包含事件所聚焦的論元,即語義角色。通常會包括所有必要 的論元角色然而也可以包含一些具選擇性的論元角色或附加修飾語(Huang 等,2000),關於這些常被提及且考慮的論元角色為:主事者(Agent)、原 因(Cause)、起因者(Causer)、對照(Comparison)、經驗者(Experience)、目 的 (Goal) 、 工 具 (Instrument) 、 增 加 主 題 (Incremental Theme) 、 位 置 (Location) 、 所 在 地 (Locus) 、 方 法 (Manner) 、 範 圍 (Range) 、 接 收 者 (Recipient)、來源(Source)、目標(Target)、主題(Theme)等。這些主要論 元被用來說明在論元角色模組中如何與其他某些具選擇性的論元或附加修 飾詞進行搭配。其論元角色的內部屬性即為上述常被提及且考慮的論元角色 的內部語義,如感受(sentience)、設計(design)、影響(affectedness)。因 此本研究將針對從論元角色的內部屬性(Role-Internal Attributes)討論狀態 動詞「大」之詞義相關的內部論元角色屬性。. 17.

(30) 第三章 研究計畫與目的 經由整個第二章節的文獻回顧,可以歸納出先前的多義詞研究皆以 Lakoff(1980)為首所提出新的認知心理學之三大視角,分別為概念譬喻、 轉喻與意象圖示,進行多義詞的研究與分析,而這些研究又可以細分為兩 大研究目標:以華語文教學為導向,包含教材檢視、教學建議(蔡惠玲, 2009;許尤芬,2010;歐徳芬,2012;蕭惠貞,2013;周瑜珊,2015)與 以漢語語言本體分析為主(王文斌,2001;吳恩峰,2004;梁雨晨、李天 賢,2015)。然而以華語教學為主的多義詞研究,本研究認為最主要的研究 目標在於如何解決或理解華語學習者在詞彙學習上的難點,讓以華語為外語 之的法籍學習者能正確了解每個詞彙的多種義項,同時懂得如何運用得當。 藉由回顧過去的研究,發現聚焦於單一國籍學習者之多義詞學習的文 獻,不僅數量較少同時多以美國地區為主,即多為英漢多義詞之對比分析研 究(陳佳,2003;王桂花,2008;張瑞華,2008),針對歐洲華語學習者在 多義性詞彙學習上的研究較為匱乏,故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核心價值在於 期望能從中法多義詞對比分析後,試著找出母語為法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在 中文多義詞學習上的難點與偏誤,進而完善目前針對母語為法語之法籍人士 所使用的教材或教學方式。 故本章除了提出本研究之研究議題與目的,同時也將提出本研究之研究 計畫、時程與實驗設計內容。以下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議題;第二節研究目 的;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與第四節語料來源介紹。. 第一節 研究議題 根據中文詞彙的特性,一般而言,越高頻的詞彙,其義項可能越加繁 雜,同時若該詞彙又是以華語為第二語言之學習者較難掌握的狀態動詞,常 常成為在華語學習上最大的難點(蕭惠貞,2013;邢志群,2011;張博, 2008)。故本研究依據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數據統計結果,挑選狀態動 詞「大」成為本研究針對中法學習者之多義詞對比分析的語料。透過第二章 節的文獻回顧與第一章節本文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核心議題為:. 18.

(31) (一) 中文狀態動詞「大」與法文“grand”之多義現象的類別比較狀況? (二) 對於以法語為母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而言,對於中文狀態動詞 「大」之多義類別的使用情況? (三) 以法語為母語之法籍華語學習者為主,中文「大」之狀態動詞多 義類別之華語教學順序?.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不論是教材或是華語學習者在課堂中的實際回饋,皆一再突顯出狀態 動詞多義性之學習難點在華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困難度與複雜性,因此,本 研究認為針對狀態動詞多義性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悉有其必要性,以期提升 華語學習者在狀態動詞多義性上的學習效率並在教材編寫上更符合教學者與 學習者雙方的便利性。 透過第二章關於狀態動詞文獻回顧、第四章語料分析與第六章法籍華 語學習者之問卷回饋與統計,期望未來在教學中,更能增加學生對於狀態動 詞的理解並協助其提高使用的正確性;在教材上,針對狀態動詞語法編寫上 能更適切地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過去尚未出現針對語料庫中的狀態動詞「大」之相關研究,亦無關 於語料庫「大」之詞類分布情況,故本研究將從語料庫著手,進行分析與統 整,期望能對語料庫中的狀態動詞「大」的多義現象做更全面、完善之剖析 研究,故本研究採文獻研究法與語料庫分析法。 關於本研究之語料相關來源與分析情形,將於下一節探討,以下為本 研究之研究步驟:. 19.

(32) 圖 三-1 研究步驟與方法. 第四節 語料來源介紹 本研究的中文語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而初步的詞類分類 依據則採用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成語辭典;法文語料來源則為新漢法大辭 典、法法辭典以及法文語料庫WoNef。以下將針對中文的平衡語料庫、中文 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以及法文的漢法大辭典、法法辭典、法語助 手與語料庫,進行詳細介紹。. 一 中文語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簡稱中研院語料庫 Sinica Corpus),所蒐集 的文章為1981年到2007年之間,是一個包含一千多萬目詞的帶標記平衡 語料庫。自2013年起,將一千多萬目詞的帶標記平衡語料庫開放對外查 詢,其所蒐錄的資料來自各種不同語式(如書面語、演講稿)、各種不同文 體(論說、敘述)、各種不同媒體(報章雜誌、網路、書籍)與各式不同學 科(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生活哲學等)。整個語料庫中共含括19,247篇文 章、1,396,133句數、11,245,330個詞數(word token)、239,598個詞形(word type)與 17,554,089個字數(character token)。. 中文詞彙網路2.0版(Chinese Wordnet 2.0) 中文詞彙網路(Chinese Wordnet 簡稱中文詞彙網),為中研院20032010之計畫,目的是在提供完整的中文詞 義(sense)區分以及成為詞彙語 20.

(33) 意關係知識庫,即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下兼顧詞義與詞義間的精準表達。而 在中文詞網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核心元素,一為以詞義為根本的詞彙分組,二 為連繫整個詞彙分組的語義關係,透過這兩個要點進而組成一個繁複嚴密的 詞彙網絡。中文詞網於2006年開放查詢,其所收錄的詞條(entry)是以現代 常用漢語為範圍,不收錄古代漢語或現已不用的詞彙,目前整個資料包 含10,363個詞目與27,271個詞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目前最新為2015年第五版試用版,此辭典目的 在於讓所有教學者及對歷史語言有興趣的研究者及一般民眾能有一個具 公信力又標準的字詞查詢平台。其收錄古代至現代各類詞語,兼採傳統音 讀,並援引文獻書證作為例證,目前統計所收錄的字詞僅至2007年第四 版:總筆數為166,176(含單字筆數、異體字與語詞紀錄筆數);網路光碟 第三版:總筆數為165,930(含單字筆數、異體字與語詞紀錄筆數)。. 二 法文語料來源 《新》法漢大辭典 《新》法漢大辭典由最初的法漢大辭典改編而成,刪去詞目中的人名、 地名及不常用的說略詞,同時新增少數詞目,故總詞目數在一增一減的情況 下基本上保持不變,約為七萬多條詞目。範圍包含一般日常生活詞語外,還 涵蓋其他領域如音樂、藝術、經濟等相關詞彙以及近年來的新生詞彙。詞目 囊括範圍更廣,因此更適合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使用,故成為台灣法語學習者 常使用的一本工書。. 法法辭典《LA ROUSSE》 《LA ROUSSE》是法國最著名的免费在線百科全書和法語字典,為 多數法語學習者常用的學習工具。該辭典共收錄135,000個定義解釋、 6000篇文章以利法語學習者能盡量避免某些法文錯誤、92,000個同義詞與 21.

(34) 29,000反義詞以及15,000個同形異義詞,故此辭典成為多數法語中高級以上 學習者最常使用也不可缺少的法法辭典。 法語助手 從最原本的「輕鬆查變位」版本,到現在融法語辭典、變位查詢、法語發 音、單詞舉例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習教育軟體,《法語助手》成為多數法語學習 者必備的工具,同時也是單辭量最大(詞條量約354,439)的中法互譯辭典線上 軟體。《法語助手》從2001年開始,始終專注於法語學習領域,不斷更新 完善,已經先後推出了7個主要版本,最新版本為8.2.1.2,成為法語電子詞 典的標準。除了《法語助手》電腦軟體外,同時另外開發了《法語助手》掌上 型電腦版和智慧手機版,方便了赴法留學人員的使用,受到了法語工作者以及 赴法留學生的肯定。. WoNef 法文版的Wordnet,整個語料庫的來源皆於2014年翻譯Wordnet 3.0而得之。 所有存在於Wordnet 3.0的詞義、詞類皆翻成法文,並且免費提供給所有法語人 士使用。. 22.

(35) 第四章 「大」語料檢測與分析結果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與中文狀態動詞「大」、法文 “grand”語料檢 驗、分析相關,故本章將深入說明本研究對於中文狀態動詞「大」、法 文“grand”之檢測、分類結果。 本章將探討中文狀態動詞「大」之語料整理與歸納狀況以及法文 “grand”義項分類結果,同時針對中文「大」與法文“grand”的詞義進 行對比分析,以期能預期法籍中文學習者之學習順序與難點。以下分別為 第一節中文「大」之義項分類、第二節法文「大」之義項分類以及第三節 中文「大」與法文“grand”的詞義對比分析。. 第一節 中文「大」之義項分類結果 本節將透過中文詞彙網路2.0版(Chinese Wordnet 2.0)、教育部國語辭典 以及中研院平衡語料庫看中文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分類,最後再由MARVS 理論檢測出更精準、深入的義項分類結果。. 一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國語辭典-狀態動詞「大」之分類 結果 結合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其對於「大」之詞義義 項,共可分為十二類6,分別為:(1)度量衡(體積、面積、容積) (2)數量(數 目) (3)懷孕 (4)時間 (5)排序(年紀、排行、成熟) (6)尊稱 (7)重點(重 要、主要) (8)力量(強度) (9)程度(深度) (10)程度(廣度) (11)煩惱 (12) 搬弄是非,這些分類義項即為下一節語料分類之依據來源。 下表(表 四-1)將呈現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大」這十二 類的義項說明,上述的分類義項說明即為下一節語料分類之依據:. 6. 參照《同義詞詞林》梅家駒等(1993)對於「大」之義項的分類方式。 23.

(36) 表 四-1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大」之義項說明. 度量衡. 中文詞彙網路. 教育部國語辭典. 定義:. 定義:. (體積、面積、容積) 形容體積、容積、面積超過比較對象。 形容體積、面積、容量超過一 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 例句:. 例句:. 賣茶的老闆說選擇杯子也很重要,. 我喜歡背「大」包包出門,因. 「大」杯子用來喝,小杯子則用來聞茶 為可以放很多東西。 葉香氣。 數量(數目). 定義:. 定義:. 形容數目或數量超過比較對象。. 形容數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 對象。. 懷孕. 例句:. 例句:. 今日抗議民眾很多,因此警方動用. 妹妹很喜歡吃零食,家裡總是. 「大」批警方維持秩序。. 有一「大」堆餅乾糖果。. 定義: 形容懷孕,常與「肚子」連用。 例句: 自從懷孕後,每天挺著一個「大」肚子 上班,真的很累。. 時間. 定義:. 定義:. 時間比描述對象往前或往後一個單位。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 意味。 例句:. 例句:. 「大」熱天你還穿長袖,你不會熱嗎? 桌子上放著「大」前天我買的 24.

(37) 水果,你如果肚子餓就自己拿 去吃。 排序. 定義:. 定義:. (年紀、排行、成熟) 1. 形容年紀大. 1. 年紀較大的人。. 2. 生物體在發育過程中由小到大直到.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 成熟 3. 形容同輩社會關係排行第一的。 例句:. 例句:. 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弟們都很尊 他比我「大」兩歲,可是他的 愛這位哥哥。. 行為卻很幼稚。. 定義:. 定義:. 形容尊稱後描述的身份或機構。. 表示尊敬之詞。. 例句:. 例句:. 每次在拍賣場合上,總是能看間這位. 謝謝您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有. 「大」畫家的作品。. 幸能拜讀您的「大」作。. 重點. 定義:. 定義:. (重要、主要). 形容在相關對象中最重要的。. 形容不平常、重要的。. 例句:. 例句:. 尊稱. 今年春夏服飾在設計上需掌握一「大」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孩 要素,那就是色彩要十分鮮豔。 力量(強度). 子們都能平安快樂的成長。 定義: 形容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比 較的對象。 例句: 音樂的聲音太「大」,可以請. 25.

(38) 你將音量調小一點嗎? 程度(深度). 定義:. 定義:. 形容程度超過比較對象。. 形容深度超過一般,或超過比 較的對象。. 程度(廣度). 例句:. 例句:. 為了能考上好學校,學生的壓力都很. 這件事對他來說是個很「大」. 「大」。. 的挑戰。. 定義:. 定義:. 將特定對象的格局擴展。. 形容規模廣度超過一般,或超 過比較的對象。. 煩惱. 例句:. 例句. 身為一間公司的決策者,格局要. 這間公司的規模很「大」,制. 「大」,這樣才能替公司得到更多利. 度又完善,因此許多公司希望. 益。. 能跟他們合作。. 定義: 形容有困擾或煩惱。 例句: 這個問題讓我頭很「大」,不知道該如 何解決。. 搬弄是非. 定義: 形容愛講話、喜歡搬弄是非,常與「嘴 巴」連用。 例句: 他是一個「大」嘴巴,常到處說亂說別 人的秘密。. 26.

(39) 二 中研院平衡語料庫中狀態動詞「大」之分類分析結果 從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中,所取出的不及物動詞(VH)共計564,996 筆,其中關於狀態動詞「大」的筆數共計21,304筆,以下根據上表(表 四-1) 所說明的分類依據進行分類,其中,由於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中仍有部分 語料呈現不完整而無法分類,故在此又再分一類為其他,整個分類項目為十 三類,下表(表 四-2)為整個分類結果: 表 四-2 中研院平衡語料庫對於「大」之義項分類分析 分類大項. 分類細項. 例句. 語料筆數. 外顯. 度量衡. 1. 我在海邊撿到一塊「大」石頭。. 4,032. (直接可以看. (體積、面積、. 2. 這個蛋糕很「大」,我們可以一起吃。. 到或直接感. 容積). 受到的部分). 數量(數目). 1. 活動後,「大」量的人潮湧入捷運站。. 1,140. 2. 住了將近一個月的醫院,恐怕要支出一「大」 筆錢。 懷孕. 1. 自從懷孕後,她的肚子一天比一天還「大」。 8 2. 她挺了九個多月的「大」肚子,終於在今天卸 貨,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女孩。. 排序 (年紀、排行、. 內省. 一個弟弟。. 成熟). 2. 一般而言,年紀愈「大」學習能力就愈差。. 力量. 1. 許多人在那場「大」地震中喪命。. (強度). 2. 他的手勁很「大」,握得我的手腕都瘀青。. 時間. 1. 「大」過年期間,很多店都沒有營業。. (屬較深層、. 775. 12. 2. 每天「大」清晨,公園裡總是擠滿許多做運動. 內心感受的 部分). 1. 他是家裡最「大」的孩子,他還有一個妹妹跟 686. 的老人。 尊稱. 1. 他的父親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大」經濟學家。. 27. 507.

(40) 2. 我特別喜歡這位「大」書法家的作品。 重點 (重要、主要). 1. 你最「大」的問題在於做事不專心,難怪一直 4,014 無法升遷。 2. 每次推出新手機,各「大」電信就推出各式優 惠吸引客戶。. 程度(深度). 1. 自從金融風暴後,許多公司都面臨極「大」的 5,630 營運挑戰。 2. 這項政策制定後,勞資雙方將可獲得很「大」 的益處。. 程度(廣度). 1. 近來傳染病正在「大」流行,政府呼籲民眾盡 3,334 量避免出入公共場合。 2. 許多演員都希望導演能給他們更「大」的空間 來發揮他們的演技。. 搬弄是非. 1. 他那張「大」嘴巴,常常到處說別人的私事。 1 2. 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張「大」嘴巴,所以沒有人 敢跟他說秘密。. 煩惱. 1. 她太調皮了,讓老師們一個頭兩個「大」。. 3. 2. 這份工作太棘手,使他一個頭兩個「大」。 其他. 無法辨識(字詞缺少、關鍵字短缺)、專書、專有 名詞。. 透過上表(表 四-2)可以看出整個語料庫分布以內省類中的程度深與廣 為最大宗,此分析結果其實與中研院平衡語料庫之語料蒐集方向、範圍相 互符合,因中研院平衡語料庫中大多為現實語料且來自各個媒介,故從此分 析結果可以看出在台灣社會中所使用的語言方式較為內斂,在使用「大」字 時,其語義常是由「大」本身的核心語義延伸出來的延伸義。同時,此表亦可看 出狀態動詞「大」字之多義現象。. 28. 1,162.

(41) 三 MARVS理論分析狀態動詞「大」之義項分類 在MARVS理論中,每個動詞義項皆由某一事件訊息結構表達,而創造 某一事件訊息結構的來源則包含兩個不同型態的模組,分別為事件結構模組 與論元角色模組,兩個模組又與其內部屬性相連結,稱之事件內部屬性 與論元角色內部屬性。若動詞語義屬性附屬於整個事件中,即為事件內 部屬性;若動詞語義屬性附屬於其他角色中,則為論元角色內部屬性。 本研究之狀態動詞「大」不僅具多義性同時更具歧義性,如「你的肚子 好像越來越大了」,此時可以解釋為單純食量好肚子變大,但同時也可能可 以說明因為懷孕所以肚子變大。因此面對具多義性與歧義性的動詞詞彙時, 若僅從外部探知仍嫌不足,故本研究將藉由MARVS的核心概念,從詞義內 部結構即事件內部屬性與論元角色內部屬性深入探討整個狀態動詞「大」 之每個義項。 藉由上表(表 四-1與表 四-2)對於狀態動詞「大」之分類結果,可分 為:(1)度量衡(體積、面積、容積) (2)數量(數目) (3)懷孕 (4)時間 (5) 排序(年紀、排行、成熟) (6)尊稱 (7)重點(重要、主要) (8)力量(強度) (9)程度(深度) (10)程度(廣度) (11)煩惱 (12)搬弄是非 等十二大類,以 下將藉由此順序套入MARVS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義項分析與分類。. (1)度量衡(體積、面積、容積)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中形容這一類義項為「體積、容 積、面積超過比較對象」。故必為某一主體在體積、容積或面積上超越另一 主體,而主體可能是人的器官或實體物品,如(1a)與(1b):. (1a):這個杯子比我的杯子還大 (1b):他的頭特別地大. (1a)與(1b)可以說明主體必為可以看見或觸碰之物體,同時以此一主體為 核心主軸進行描述或比較,故此類義項之內部結構屬於論元角色內部屬 性中「具體物件」之一類。 29.

(42) (2)數量(數目)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中形容這一類義項為「數目或數 量超過比較對象」即主體的數量、用量或數目超越另一主體的數量、用量或 數目,而主體可以是對實體物的數量(目)形容或是對抽象物的數量(目)形 容,如(2a)與(2b):. (2a):如果訂單量比一般人還大,貨運公司就能給更多運費折扣與優惠。 (2b):台灣夏季較長,國人對陽傘的需求量很大,消費能力也很強。. (2a)的主體是訂單量,屬於看得到並能以筆數計算的實體物數量形 容;(2b)的主體是陽傘的需求量,屬於對人們心理層次的抽象數量形容,兩 者皆為圍繞著某一主體數量(目)進行說明與形容,故此類義項之內部結構屬 於論元角色內部屬性同時可能因主體的不同,可以歸類於論元角色內部屬 性中的「具體物件」或「抽象物件」。. (3)懷孕 中文詞彙網路形容這一類義項為「懷有身孕,常與肚子連用」。從定 義可看出,主體即為人的肚子,說明某人的肚子體積因為「懷孕」而超越一般 人的肚子, 如(3a)與(3b):. (3a):結婚沒多久,他老婆肚子就大了。 (3b):妳的肚子好像變大了,妳懷孕了嗎?. (3a)與(3b)的主體皆為「肚子」,屬於看得見並能觸摸的實體物體。從 兩個例句中可發現其談論的都是肚子實際的變化情況,即以肚子為核心主軸 進行說明與闡述,故此類義項之內部結構屬於論元角色內部屬性中「具體物 件」之一類。. 30.

(43) (4)時間 中文詞彙網路形容這一類義項為「時間比描述對象往前或往後一個單 位。」;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則形容這一類義項為「時間上更前或更後,具 強調的意味。」由此可知,此類主體為「一段時間或某一時間點」同時此 「一段時間或一個時間點」比預估中更晚或更早出現,如(4a)與(4b):. (4a):一大清早,教室內外顯得格外明亮。 (4b):後天與大後天,氣溫將明顯偏低,請注意保暖。. (4a)的主體為「一個時間點」;(4b)則是「一段較長的時間」,兩個例 句呈現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某一時間將會發生某事或出現某種狀態,即強調 整個事件中的時間點。故此類義項之內部結構屬於事件內部屬性。. (5)排序(年紀、排行、成熟) 中文詞彙網路形容這一類義項為「歲數較大、生物體發展至成熟或同 輩關係中排行第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則形容這一類義項為「年齡較長或 排行第一」。透過義項的定義,可觀察該義項形容某生物體其年歲較長、較成 熟或於排行中位居第一, 如(5a)、(5b)與(5c):. (5a):他是我哥哥,他比我大三歲。 (5b):孩子大了,就要懂得放手,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5c):家中他最大,弟弟妹妹們都聽他的話。. (5a)是某一生物體其年歲較另一生物體年長,生物體兼具比較性關 係;(5b)實際上具歧義現象,此處的「大」並非形容生物體在外觀上有變化 而是形容在年歲增長、心理越來越成熟;(5c)同樣具歧義現象,此處的 「大」並非外觀的高壯龐大,而是指家中依據年齡的排行。通過(5a)、(5b) 與(5c)的例句,可以看出此類的「大」用於比喻某生物體的年歲、排行或心智 成熟的狀態,故此類義項之內部結構屬於論元角色內部屬性中「抽象物件」 之一類。 31.

(44) (6)尊稱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形容這一類義項為「尊稱某人後 並對給予身份或機構」。說明該義項形容某人或某單位具有一個崇高、令人 景仰的身分的身分,如(6a)與(6b):. (6a):在原住民的文化中,頭目的地位很大,村裡的人都要尊敬他。 (6b):在公司裡,董事長最大,任何決策都要經過他的批准。. (6a)特別指出在原住民文化這個事件範圍中,「大」用於形容「頭 目」是一個地位崇高、令人尊敬的身分,然而僅限於原住民文化當中;反 觀,(6b)則泛指某一身分其位高權重,令人景仰,故兩者看似相同的內容結 構,時則上則完全不同。因此,(6a)中「大」的義項內部結構屬於事件內部 屬性;(6b)中「大」的一項內部結構論元角色內部屬性中「抽象物件」之 一類。因此,整體義項將因為例句、情況的不同,而呈現兩種不同的內部結 構屬性。. (7)重點(重要、主要)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皆形容這一類義項為「在相關對 象中最為重要、不平常的。」透過義項的定義,可分析出此類義項可能具兩 種理解方式:第一,在某事件中最為重要且最引人注目的主體,該主體可能 是物件、生物體物件或機構;第二,某主體具相當重要、特殊的地位,故需要 特別強調。如(7a)與(7b):. (7a):憂鬱症、癌症和愛滋病是21世紀人類的3大疾病。 (7b):這個颱風最大特色在於其移動速度快、暴風圈範圍大。. (7a)說明在21世紀這個世代下,憂鬱症、癌症和愛滋病這三個是人類 最「主要」的疾病,故此處「大」形容這三種疾病在21世紀中是最為主要 的;(7b)的「大」則用於強調某一颱風最特殊之處。故(7a)中「大」的義項 32.

(45) 內部結構屬於事件內部屬性 ;(7b)中「 大 」 的 一 項 內 部 結 構 論 元 角 色 內 部 屬 性 中「具體物件」之一類。因此,整體義項將因為例句、情況的 不同,而呈現兩種不同的內部結構屬性。. (8)力量(強度)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形容這一類義項為「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 對象。」由此可知,主體產生或發出的聲量、力量或強度超過一般,而主體 為生物體或自然現象,如(8a)與(8b):. (8a):今天雨很大,你就別出門了。 (8b):爸爸大吼一聲,孩子們都乖乖站著不敢動了。. (8a)中「大」用於強調雨的強度非常強,而在這個事件下盡量不要出 門;(8b)中「大」用於強調爸爸的音量非常大,因此小孩在這個情況下不敢 亂動,故此類義項之內部結構屬於事件內部屬性。. (9)程度(深度) 中文詞彙網路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形容這一類義項為「抽象深度超 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說明某個事件或環境讓某一生物體或機構, 產生某種心理反應、感受或出現某種情況、狀態,如(9a)與(9b):. (9a):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讓我壓力很大。 (9b):金融風暴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極大的影響,許多投資人都相當擔 憂出現投資失敗的情形。. (9a)與(9b)的「大」同樣是在說明某個環境下,如剛出社會、金融風 暴,對個體或是所有人造成一連串心理深層的影響與變化,故此類義項之 內部結構屬於事件內部屬性。.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arabolic second-order directional derivative in the Hadamard sense of a vector-valued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 The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 an influent learning model to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learners in virtual classroom.. In this model, teacher prepares

“Big data is high-volume, high-velocity and high-variety information assets that demand cost-effec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nhanced?. insight and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The study of purpose: We use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tructur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economy theory by Mason-Bain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parents attending a study group designed by class teacher that include reading a chosen book and engag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