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變.家族.地方產業:宜蘭蜜餞老店「老增壽」的百年經營
151
0
0
全文
(2) 謝辭 終於把論文「生」出來了。撰寫過程中,最感激的莫過於我的指導教授施志汶 老師,您的費心指導與支持鼓勵,使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同時,也要感謝蔡淵 洯和陳惠芬兩位老師不吝指教,您們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獲益良多。 四年來,修課和撰寫論文,讓我時常無暇兼顧家務,家人總是在精神上、行 動上給予持援,尤其是公婆、爸媽的體諒及幫忙照顧小孩,使我無後顧之憂。 工作上,情義相挺的同事們,特別是獨自鎮守學務處兩個暑假的昱宣、救我 電腦硬碟兩次的雅菁夫婦,及不嫌麻煩陪我去拍攝楊桃糕製作的聖倉,還有當初 支持我進修的唐校長,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能分享我的喜悅。 一篇論文的產生需要匯集許多資料,「老增壽」的小祺大哥、秋美姊、黃大 哥、美姬姊、怡君,你們的熱心配合,讓我在材料蒐集更為詳盡周全。還有已故 的秋煌阿嬤,我終於實現對您的承諾,將您的故事記錄下來了。 背著沉重的行囊踏入宜蘭縣史館,一個舒適、沉靜的寫作空間,笑臉迎人的 美淑姊、小蘭及其他服務人員,你們的關心與鼓勵,陪伴我渡過苦悶的寫作過程。 最後,難得的緣份讓我有幸遇到一群同學伙伴:巧玲、玉君、姿含、曉芸、 秋雅、慈娟、安亭、惠雯、瓈瑩、佳穎、美芳、欣穎和雅婷,大家互相關懷勉勵, 讓我倍感溫馨,祝福大家都能順利畢業。.
(3) 摘要 近年來,宜蘭縣針對宜蘭市傳統商店進行史料蒐集暨訪問,希望透過「口述 歷史」呈現各行各業的發展史,此舉廣泛引起傳統商家開始重視店史。傳承一百 五十年的「老增壽」蜜餞鋪,是目前宜蘭歷史最悠久的蜜餞老店,它的存在同時 見證了宜蘭歷史的發展。 本研究將從清領、日治、戰後迄今,闡述「老增壽」的創立、發展、傳承、 創新,透過歷代經營者的事蹟,建構朱氏家族的歷史,並呈現老店百餘年來的傳 承與發展。從歷史的脈絡,考察老店在經營理念、組織管理、產品製作與銷售策 略等方面,如何因應不同時代做調整和應變。. 關鍵字:宜蘭、老增壽、蜜餞、菓子、糕餅.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第二章 老增壽的創立與發展 .................................................................................13 第一節 清末老店的崛起:朱應賓....................................................................14 第二節 太陽旗下的榮耀:朱婦黎....................................................................26 第三章 老增壽的傳承與創新 .................................................................................43 第一節 動盪時代的延續:朱耀南....................................................................44 第二節 戰後風華的再現:朱金波、陳秋煌....................................................58 第三節 新舊融合的蛻變:朱鴻祺、夏秋美....................................................74 第四章 老增壽的經營與行銷特色 .........................................................................83 第一節 經營理念的與時俱變............................................................................86 第二節 組織管理的制度化................................................................................92 第三節 產品製作與行銷策略............................................................................99 第五章 結論............................................................................................................ 119 徵引書目 ...................................................................................................................123 附 錄…..……………………………………………………………………………135.
(5) 表 次 表 2-1-1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21 表 2-1-2 「東京勸業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22-23 表 2-1-3 「第十回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菓子類受獎名單................................24 表 2-2-1 1910-1919 年宜蘭地區蜜餞工廠生產概況..............................................27 表 2-2-2 1928-1930 年間宜蘭地區的菓子商號......................................................28 表 2-2-3 1909-1911 年「老增壽」原料數量價格與製品數價格..........................29 表 2-2-4. 1895-1945 年各種展示活動統計一覽......................................................32. 表 2-2-5 「東京拓殖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34 表 2-2-6 「東京大正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名單....................................36 表 2-2-7 「始政二十年紀念物產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名單................36 表 2-2-8 「第七回日本產業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名單........................37 表 2-2-9 「大典紀念飲食品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者............................37 表 2-2-10 朱耀南等兄弟姪共同經營老增壽號《契約書》(1937) .......................39 表 2-2-11 朱耀南等人共同經營老增壽號之《覺書》(1937) ...............................40 表 3-1-1 1935 年「臺灣博覽會」宜蘭郡捐獻表...................................................45 表 3-1-2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48-49 表 3-1-3 小口加工業務用砂糖購入證....................................................................54 表 3-1-4. 1946-1949 年舊台幣發行的金額..............................................................55. 表 3-1-5. 1947-1958 年宜蘭縣果品產收量..............................................................55. 表 3-1-6 1952 年宜蘭縣蜜餞加工廠一覽...............................................................56 表 3-1-7. 1951-1959 年臺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56. 表 3-2-1. 1959-1993 年宜蘭縣果物產量.............................................................59-60. 表 3-2-2. 1950-1980 年代宜蘭縣各項果物產區分布..............................................61.
(6) 表 3-2-3. 1951-1992 年臺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62-63. 表 3-3-1. 1996-2007 年參與宜蘭「童玩節」遊客人數統計表..............................75. 表 4-1-1 全國知名百年糕餅店一覽........................................................................84 表 4-2-1 朱耀南時代職務分工................................................................................94 表 4-2-2 朱鴻祺時代職務分工................................................................................95.
(7) 圖 次 圖 2-1-1 朱應賓與楊巧涼........................................................................................15 圖 2-1-2 宜蘭城略圖................................................................................................17 圖 2-1-3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臺北州出品解說書) ...................18 圖 2-1-4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展示平面圖....................................20 圖 2-1-5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內展品陳列配置圖........................20 圖 2-1-6 「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內陳列之米粉、麵、菓子類....................23 圖 2-2-1 朱婦黎、吳阿絲(右圖中抱小孩者) .........................................................30 圖 2-2-2 朱明賜家庭生活照....................................................................................30 圖 2-2-3 朱耀庚婚禮(1934.2.4) ...............................................................................31 圖 2-2-4 「第一回臺灣南部物產共進會」會場布置............................................33 圖 2-2-5 「第八回全國特產品博覽會」新聞報導................................................35 圖 2-2-6 朱耀西仰毒自殺新聞報導........................................................................38 圖 2-2-7 朱婦黎持有〈宜蘭實業株式會社〉株劵(股票) .....................................41 圖 2-2-8 朱婦黎六十大壽興建的透天厝(今許明哲耳鼻喉科) .............................41 圖 3-1-1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會員名冊............................45 圖 3-1-2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第一會場配置圖............................46 圖 3-1-3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受賞者一覽....................................47 圖 3-1-4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賞牌................................................48 圖 3-1-5 「酒煙鹽小賣組合定期總會」新聞報導................................................51 圖 3-1-6 宜蘭公校創立三十五週年紀念祝賀會....................................................51 圖 3-1-7 砂糖配給系統圖........................................................................................53 圖 3-2-1 朱耀西妻廖綏............................................................................................64 圖 3-2-2 朱金波「華僑會員登記證」....................................................................64.
(8) 圖 3-2-3 陳秋煌與子女合照....................................................................................65 圖 3-2-4 朱耀南與眾姪兒共立〈承諾書〉(1957) .................................................67 圖 3-2-5 朱耀南立〈土地持分壹部贈與證書〉(1959) .........................................68 圖 3-2-6 1970 年代「老增壽」販製麵包時期的店面樣貌. 70. 圖 3-2-7 「老增壽」榮獲宜蘭市店舖裝飾競賽頭獎(1963) .................................71 圖 3-2-8 現今中山店的風貌(宜蘭市中 山 路 三 段 68 號 ) ...................................71 圖 3-2-9 捐獻收據單................................................................................................72 圖 3-3-1 圖 3-3-2. 1996-2007 年「宜蘭國際童玩節」日淨購票人數統計 1996-2007 年宜蘭縣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 76 77. 圖 3-3-3 朱鴻祺全家福(2014) .................................................................................79 圖 3-3-4 重新裝潢的中山店一隅............................................................................80 圖 3-3-5 吳沙店內一隅............................................................................................81 圖 4-1-1 1973 年陳秋煌向「國泰產物保險」投保之火災保險單.......................90 圖 4-3-1 金棗果實處理方式..................................................................................100 圖 4-3-2 李子果核處理方式..................................................................................101 圖 4-3-3 「老增壽」產品一覽.......................................................................103-104 圖 4-3-4 「第十回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受賞報導..........................................106 圖 4-3-5 「老增壽」的廣告文宣(1) .....................................................................107 圖 4-3-6 「老增壽」的廣告文宣(2) .....................................................................107 圖 4-3-7 「老增壽」的廣告文宣(3) .....................................................................108 圖 4-3-8 宜蘭城略圖.............................................................................................. 111 圖 4-3-9 「老增壽」參與展示活動(時間不詳) ................................................... 112 圖 4-3-10 日本《實業工商信用錄》商家名錄.................................................... 113 圖 4-3-11 「老增壽」門市位置 ............................................................................ 114 圖 4-3-12 香港旅客來店採買(2014.3.2) ............................................................... 116 圖 4-3-13 店員主動提供產品試吃(2014.3.2) ....................................................... 117.
(9) 朱氏家族世系圖. 朱 阿 紅 沈 貞 一 朱 應 賓 楊 巧 涼. 朱 源 榮 林 伴. 朱 婦 黎 吳 阿 絲. 朱 元 昌 林 鳳. 耀 鴛 阿 純. 南 鴦 定 容. 朱 耀 西 廖 綏. 朱 郭 李 林. 朱 耀 乾 張 阿 媛 朱 耀 坤 朱 李 阿 蓮 葉 朱 耀 庚 陳 秀 貞 朱 耀 中 林 彩 月. 朱 金 波 陳 秋 煌. 朱 鴻 祺 夏 秋 美.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閩南人俗稱「鹹酸甜」即蜜餞, 1 在宜蘭特產中,列居四寶之一, 2 具有歷久 不衰的地位。追溯宜蘭地區製作蜜餞的歷史,主要是因為早期交通不便,所盛產 的農產品,無法及時銷售到外地,為避免農產品腐壞、浪費,便加工製成乾貨, 以便保存,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地方口味。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特產往往成為地 方認同和文化標記,如同鄧景衡在〈鄉土小吃:認同的虛像?抑或文化的創造基 因〉一文中提到:「土產成為地方意象符號,滲透常民生活脈絡,作為地方意象 而結構化人們對時空的認識,鐵蛋之於淡水、金棗之於宜蘭、甲仙與芋頭酥、白 河與蓮子,它已成為地方標誌。」 3 蜜餞源起,說法不一,但可知悉它在從傳統禮俗中,舉凡生命禮俗、宗教祭 儀、婚喪喜慶、宴客、贈禮等,都扮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祭拜至尊最高 的玉皇大帝(天公),所供奉於頂桌的以齋素為主,配合的祭品有糖做的糖塔,及 水果蜜餞所作的糖棧,都是呈現供桌上的莊嚴隆重。 4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 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一文中也提到:「舉行臺 灣料理宴席時,餐桌除了主菜之外,會另擺設花四碟、水果四碟、蜜果四碟,這 些小碟即所謂的「豎碟」,水果常見者為:香蕉、梨子、甘蔗、龍眼、柑、李子、 桃子。乾果類包括:瓜子、土豆仁、杏仁、橄欖、葡萄乾,另外也有用李子糕、 5. 糖漬李仔、明薑、冬瓜、楊桃等糖漬者。」 雖說至今日宜蘭地區的宴客配菜中, 蜜餞不是必備的食材,但仍有不少人在辦喜宴的時候,以蜜餞做為「尾點」餽贈 的習慣。由此可見,蜜餞在社會、風俗、文化中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1. 2 3. 4 5. 袁丙午,〈臺灣之蜜餞加工業〉,《臺灣銀行經濟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66),頁 308。 宜蘭四寶即蜜餞、鴨賞、膽肝、羊羹,而蜜餞早期以金棗糕、李仔糕最富盛名。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上)》(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2),頁 79。 李豐楙撰, 《臺灣節慶之美》(宜蘭:傳藝中心,2004),頁 46。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 研究》,第十五卷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9),頁 160。 1.
(11) 然而回歸平實,蜜餞是多數宜蘭人心目中的故鄉味,更是童年甜蜜的回憶。 記得小時候,蜜餞是筆者喜愛的零嘴之一,卻是奢侈的享受,因為在1980年代, 蜜餞一斤要五、六十塊,我當時就讀國小的學費一學期是四百多元,所以,偶爾 湊個五元、十元,到𥴊仔店去買點嚐鮮,李、梅、棗鹹酸甜的滋味讓人覺得好過 癮。大學時代,離鄉求學的歲月裡,蜜餞是令我懷念的家鄉美味之一,每次回家 總會補足貨源,一方面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排解思鄉之情,另一方面與師長同 學分享。甚至現在逢年過節,蜜餞仍是不可或缺的伴手禮,它代表著宜蘭人的「濃 情蜜意」。談及至此,似乎脫離不了一般人寫家鄉史的情懷,但有另一股強烈的 動機驅使我選擇研究該主題。回想碩一課程結束那一年,因為對論文研究有初步 的想法,加上長輩的引薦,使我有幸認識「老增壽」蜜餞舖的老阿嬤-陳秋煌女 士。經過幾次訪談,進而發現這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其實是老店延續至今的關鍵 人物,透過她而概略瞭解老店的歷史。但很不幸的地,她在2011年6月中便過世 了。記得我曾和阿嬤說過,要將她的故事寫出來,基於對她的承諾及尊敬,促使 我下定決心要為這家老字號留下較為完整的歷史記錄。 綜觀宜蘭地區販售蜜餞為主的店家,以「老增壽」歷史最為悠久。1867 年(同 治七年)開業的「老增壽」,原是一家不起眼的漢藥舖,創始人朱應賓是一位漢 醫,將金棗、楊桃醃製成保健顧嗓的天然藥材販售;第二代沿用「老增壽」名號 成立蜜餞行及加工廠;日治時期則屢獲各項食品博覽會大獎,頗受日本皇室的喜 愛,獲頒「王賞」紀念獎牌,傳承至今約 150 年的歷史。 6 歷經清末、日治、戰 後至今,可說為各個時代留下最好的見證,她的存在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正如 吳恩文呼籲:「飲食文化是種能非常具體表現一個民族文化的方式,它跟生活息 息相關,隨時隨地都與人發生連結。臺灣曾有如此美麗動人的篇章,並且是透過 食物傳遞,卻又如此親近簡單,我們應當更重視並尊崇這些老商號,她們超越了 溫飽和味道,成為了生活史。」 7. 6 7. 張尊禎,《臺灣老字號》(臺北:上旗文化,2004),頁 109。 臺北市文獻會,《百號齊名-臺北老商號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12),頁 10。 2.
(12) 基於上述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個人情感及歷史意義等因素,本論文以百年 老店「老增壽」的發展為主題,研究範圍以朱應賓(第一代)至朱鴻祺(第五代)為 限,將針對四個核心問題作深入探討:第一、就「老增壽」與宜蘭蜜餞產業的起 源和發展,作概略性的論述。根據林景明〈臺灣之蜜餞事業〉文中的一段描述指 出:「臺灣蜜餞加工據聞起源於 60 年之前,最初製造者,以現在宜蘭縣老增壽 蜜餞舖加工金棗糕(係屬金棗蜜餞)為嚆矢;然後傳布中南部一帶,形成農村之一 副業。」 8 關於此一說法,林氏在文中並無引證說明,但也透露「老增壽」在早 期蜜餞產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第二、闡述「老增壽」的創立與傳承,著重歷代 經營者的事蹟作為及其影響逐一作介紹。大部分的老店多是家族經營的模式,經 營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婚配對象往往對老店的發展有某種程度之影響,但 多數老店對此並無完整詳細的記錄,後代多賴前人口傳保存歷史,因此,容易造 成無法確切知悉具體年代,或資料不易查證的問題。所以,筆者希望藉由經營者 口述轉化為文字詳實記錄。第三、一般傳統老店很少整理自己的店史與文獻,所 以,本文預期將「老增壽」相關的文史資料,舉凡私人的族譜、書信、古文書等, 作系統性整理,並予以呈現。另外,從《臺灣日日新報》、《宜蘭廳報》等史料 中,蒐集不少與「老增壽」相關的得獎報導,逐漸讓老店經營者意識到店史的重 要性。2011 年 10 月中,「老增壽」吳沙店重新裝潢時,便使用大量的文史資料 做為布置的素材。透過本研究讓老店經營者以自己的歷史為榮,消費者到老店 時,也能瞭解老店文化和歷史,讓文化內涵融入交易和消費行為之中。 9 第四、 歷經清末、日治時代、戰後蕭條、七○年代工商業起飛進入現代社會,老店隨著 時代轉變反映出不同的經營樣貌。傳承近 150 年的老字號能屹立不搖,其經營者 的經營理念、經營策略、組織制度、產品製作與行銷、歷史意義等面向,皆是老 店經營成功的關鍵,值得深入探究分析。. 8. 9. 林景明,〈臺灣之蜜餞事業〉,《臺灣銀行經濟季刊》,第七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5),頁 76。 潘國正等,《新竹老店‧城市容顏》(新竹:新竹市政府出版,2004),頁 10。 3.
(1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文獻回顧 早期研究蜜餞業與百年老店歷史的資料有限,多散見於糕餅業之中,因蜜餞 業早期並無一定的規模,生產設備簡單,因此在一般的糕餅工廠中即可製造。10 一些蜜餞業者會選擇加入糕餅同業工會,「老增壽」目前就是屬於糕餅公會的一 員。近年來,關於糕餅、老店及展覽活動的研究著作陸續出爐,這些研究成果對 筆者在撰寫論文時,提供觀點及內容的建構,有莫大的幫助。茲將相關的著作分 成「日治時期糕餅業相關研究」 、 「日治時期展示活動之研究」 、 「產業經營之研究」 三類作說明: (一) 日治時期糕餅業相關研究 關於日治時期蜜餞業的研究,主要被納入糕餅業或菓子業之中。根據〈臺灣 の特殊食物製造法調查報告〉所調查的臺灣人特殊食物中,有許多糕餅涵蓋其中, 包括:鹽梅餅、七珍梅、蜜餞、新港飴、臺灣餅類等。 11 近年來,研究日治時期 糕餅業和菓子業的相關碩士論文有兩篇: 1..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作者從清代臺灣之. 糕餅、蜜餞著手,但內容卻是以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業為核心,主要論述在臺日 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業之概況,日本製菓技術對臺灣糕餅製作的影響, 將臺灣盛產水果融入菓子製造,進而研發出具有臺灣風味的「臺灣菓子」,再由 廣告宣傳、展示、餽贈與人際網絡、營養保健等面向,觀察菓子食品所帶來的味 覺文化。作者雖然未對臺灣傳統糕餅、蜜餞深入探討,但對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 業的轉變與發展,提供相當豐富的資料與描述。 12. 10. 袁丙丁,〈臺灣之蜜餞加工業〉,頁 308。 池野隆吉、周雲祥,〈臺灣の特殊食物製造法調查報告〉,《臺灣藥學會誌》,43 期(1931.8), 頁 22-38。 12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0 年。 11. 4.
(14) 2.. 劉俐君〈政治與食品-現代國家治理下的臺灣糕餅業(1895-1980)〉一文,. 就日治時期整體政經環境與政策變遷來探討臺灣糕餅業發展,尤其著眼於分析政 府制定糕餅政策之用意,試圖說明國家權力、政策和制度規範等政治力量對糕餅 業何種影響,進而闡述政治與食品間交互關係,以呈現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糕餅 業的發展概貌。 13 該文第二章「日本殖民統治與臺灣糕餅業」對於國家政策對產 業的影響,蒐集相當豐富的糕餅統計調查、臺灣糕餅展覽與獎賞等資料,有助於 本文第四章對經營策略、品牌形象等研究,參酌應用。 (二) 日治時期展示活動之研究 日治時期,由於各類博覽會、勸業共進會、品評會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手 段,因此總督府通常會給予補助,並且優等者可獲頒獎賞,臺灣各地的特產經常 參展中脫穎而出,締造光榮。所以,有關博覽會、勸業共進會及品評會的著作, 亦相當值得參考與運用,以下將針對相關作品簡略作說明。 1..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一書,1860年代,. 日本首度接觸歐美博覽會,不僅積極參加各國博覽會,還開始在國內大力倡導這 種展示活動,以彰顯自身「文明開化」和實現「殖產興業」,企圖藉此形塑亞洲 新帝國的形象。1877年到1911年為止共舉辦五次內國勸業博覽會,規模一次比一 次更浩大,並且開始評比展出物,激勵展出物能更加精緻。 14 該書運作大量豐富 的博覽會、共進會報告書、檔案、報刊、專書與論文,提供筆者在蒐集研究資料 時,掌握較具體相關的方向。 2..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主要以「始政四. 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簡稱「臺灣博覽會」)為研究主題,就臺灣展覽活動的 發展作一探討。1935 年(昭和10年)臺灣博覽會的舉辦,為日治時期最大規模 的展覽活動,由於舉辦時間,趨於日治末期,因此可從這場博覽會檢視並觀察整 個日治時期展覽活動,及殖民統治的成果。. 13. 15. 劉俐君,〈政治與食品-現代國家治理下的臺灣糕餅業(1895-198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系碩士論文,2012 年。 14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15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 年魅力臺灣 SHOW》(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年)。 5.
(15) (三) 產業經營之研究 1.. 陳奐妤〈百年老店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一文,透過文獻研究與問卷訪談諸. 位專家先確認台灣百年老店經營成功關鍵為「產品構面」 、 「經營管理構面」 、 「內 部組織構面」 、 「外部環境構面」 、 「歷史意義構面」五大構面,再利用訪談問卷調 查台灣百年老店經營者,且利用分析網路程序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探討台灣百年老店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 16 該研究啟發筆者在第四章「老增壽經 營與行銷特色」的章節建構,並提供老店經營值得探究分析的重要面向。 2.. 張尊禎,〈台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研究〉,以歷史學文獻資料的分析,深入. 探討餅食的歷史傳統、社會情境和文化脈絡;藉由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採集,了解 台灣餅鋪概況與各地特殊的餅食風俗,了解餅與人、餅與土地的關係,進而行銷 台灣,立足國際。17 特別是該文的第四章,針對台灣餅舖的經營做分析,並詮釋 老餅舖的歷史意義及重要性。 3.. 巫旻樺〈百年糕餅產業成長歷程之研究─以舊振南餅店為例〉,將影響舊振. 南餅店之時空變遷,分為內部與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從糕餅業在臺灣之時空變 遷談起;內部因素,討論企業文化對個案之影響。其研究發現,臺灣的糕餅產業, 受到外部經濟層面影響甚鉅。並比較全台百年糕餅老店,其之所以傳承百年,多 是跟隨著時代進步並調整自身之腳步,且「定位」 、 「品牌管理」與「持續研發創 新」是百年傳承立於不敗之地之重點部分。 18 該文參考許多探討經營策略、產業 成長、品牌概念、行銷策略等概念的論文研究,提供本文在產業與經營方面諸多 觀點及分析的面向,值得參酌運用。. 16. 陳奐妤,〈百年老店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國立臺北技術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 年。 17 張尊禎,〈台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8 年。 18 巫旻樺,〈百年糕餅產業成長歷程之研究─以舊振南餅店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飲食 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6.
(16) 4.. 林莉娟〈地方傳統產業「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存在 30 年以上的地方傳. 統文化創意產業業者為樣本,並依產業特性進一步分為工藝類、食品類、糕餅類 三大類。其研究目的在找出地方傳統產業創新的軌跡,探討老字號業者在產品創 新、行銷通路、行銷活動等構面上,採用何種創新與行銷的手法,及是否有尚待 開發的手法,未被普遍採用的原因又是為何。其中,食品與糕餅業者業績則有相 當的比重來自網路購物,改變了地方特產侷限在地銷售的特性。 19 對筆者在產品 行銷策略的撰寫,提供不少思維和方向。. 二、史料分析 關於蜜餞業的研究缺乏集中與詳細的記錄,所蒐集的史料散見於各處。其中 官方史料如檔案、專書、報告等;一般史料以報章、雜誌及口述歷史為主。茲將 針對日治時期、戰後迄今之各類史料分別作說明。 (一)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官方與私人所留下的記錄與資料相當豐富,本論文主要運用的史 料包括:政府公報、統計資料、調查報告、家族史料、其他出版品等,茲將分類 說明。 1.. 政府公報 所謂「公報」係指臺灣總督府及各縣、廳、州、市所役,經過判行的有關行. 政司法命令之公文書及施政資料排印公布出版,與經刊行公文的原檔案具有同等 的史料價值。公報類型主要有臺灣總督府府報(官報)及地方州廳市報,如《臺灣 日日新報》(1896-1944)、《宜蘭廳報》(1898-1920)、《宜蘭市報》(1940-1943)等。 該類資料刊載關於地方政府政策、法令、褒賞、商事等, 20 將有助於釐清日治時 期經濟產業發展的情形,及蒐集與「老增壽」相關報導的史料。. 19. 林莉娟,〈地方傳統產業「創新經營」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 論文,2008 年。 20 王世慶,〈日據時代臺灣政府公報及其史料價值〉,《臺灣史料論文集》,上冊(台北:稻鄉出 版社,2004),頁 271-318。 7.
(17) 2.. 統計資料 日治時期,總督府對於殖民產業的發展相當重視,針對各項產業進行統計、. 歸納及量化分析,藉由《臺灣商工要覽》、《臺灣總督府統計書》21 等統計資料, 可清楚反映日本殖民經濟政策與產業的發展情形,是瞭解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經 濟不可或缺的史料。 3.. 調查報告書 政府主導的各次勸業共進會、展覽會的出版品亦是重要的史料,如《參觀臺. 灣勸業共進會報告書》、《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等。在「始政四十周 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相關出版品方面有《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 贊會會員名簿》、《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事務報告》、《始政四 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寫真帖》、《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受獎者一覽》、 等出版品,都是當時舉辦該博覽會最直接的一手資料。 4.. 家族史料 由「老增壽」現任老闆朱鴻祺提供不少古文書,諸如《朱東山家譜》 、 《戶口. 名簿》 22 、 《朱婦黎覺書》、 《領收證》 、《宜蘭信用組合出資證劵》、《宜蘭實業株 式會社拾株劵》 、 《契約書》 、 《臺灣勸業無盡株式會社》 (無盡契約證書)等史料, 有助於瞭解該家族經營傳承的歷史、經營規模、經營策略與內部組織。 5.. 其他出版品 《蘭陽》 23 、《宜蘭郡要覽》 24 、《宜蘭街勢一覽》 25 、《臺灣農事報》 26 、《趣. 27 28 味の臺灣》 、《【昭和五年】臺灣官民職員錄》 、《【昭和十一年】臺灣總職員. 21.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第十三目錄記錄的是工業,內容包含工產總額,原動機有無之工場,原動 機種類別以及馬力、職工數、貸銀、再製茶、製糖工廠、製糖、再製糖、製粉、麵類、醬油及 味增,蜜餞及果子類。 22 朱應賓、朱婦黎、朱耀南。 23 幸田青綠,《蘭陽》(宜蘭:臺灣新聞社宜蘭通信部,1927)。 24 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課,《宜蘭郡要覽》(臺北州: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課,1934 年)。 25 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課,《宜蘭街勢一覽》(出版地不詳:臺北州宜蘭郡宜蘭街役場,出版年 不詳)。 26 宜蘭廳農會, 《臺灣農事報》(臺灣:臺灣農友會,1912)。 27 宮川次郎,《趣味の臺灣》(台北:臺灣日日新報,1941)。 8.
(18) 錄》 29 、《【昭和十一年版】日本實業商工信用錄》 30 等刊物,其中不乏日人對蜜 餞產業的介紹與「老增壽」早期的記錄,較特別的是蒐集到的廣告史料亦相當重 要,臺灣現代化商業活動係由日本人引進,日本商人將母國的商品與商業機制帶 入殖民地,從當時的報紙廣告可以發現商品種類極為多元,顯示日治時代的臺灣 社會已是進步的工商社會。 31 (二) 戰後迄今 二戰結束後,蜜餞業在臺灣食品產業發展上,並不被重視。所以,相關研究 與資料自然不多,只能從一些檔案、志書找到零星描述,或藉由報章雜誌、電子 媒體的報導窺知一二,其內容往往大同小異且偏重通俗性的介紹,無深入專門的 研究。但仍將所蒐集的官方檔案、地方志書、報章雜誌、相關出版品分別作說明。 1.. 官方檔案 以《臺灣省政府公報》、《臺灣省議會公報》、《臺灣省議會議事錄》為主,. 該類文獻史料內容多偏向政策面,諸多是關於業者希望政府實施鼓勵措施、稅率 的調整等。不難看出戰後蜜餞業非重點產業,甚至曾有一段艱辛的發展歷程,藉 由有限的研究資料,可釐清政府對蜜餞業所採取的措施與政策,及具體了解大環 境對產業的影響。 2.. 地方史志 「蜜餞」雖是宜蘭代表性的特產,「老增壽」亦是傳承悠久的老字號,但在. 《宜蘭市志》、《宜蘭市志大事記》、《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民眾生活 史》 、 《礁溪鄉志》等志書中,關於蜜餞業與老增壽的敘述卻著墨不多,若有,多 屬概論性的介紹,缺乏深入的歷史探討與分析。 3.. 報章雜誌 戰後初期,《臺灣銀行季刊》有較多食品加工業的介紹,但以鳳梨、柑橘、. 28. 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市: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 所,1930.9.30)。 29 鳥居兼文,《臺灣總職員錄(昭和 11 年)》(臺南市:南方文化普及會內,1936)。 30 作者不詳,《 【昭和十一年版】日本實業商工信用錄》(東京:日本實業商工會,1936.3.25)。 31 鄭自隆,《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台北:華泰出版社,2008),頁 8。 9.
(19) 香蕉等產業居多,論述蜜餞業發展的主題極少。直到近二十年來,傳統老字號的 品牌魅力吸引《經濟日報》、《壹週刊》、TVBS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大愛 電視台等平面與電子媒體相繼訪問,甚至綜藝節目安排單元製作,這類資料將有 助於瞭解老店在現代化社會中,如何透過媒體廣告行銷,建立品牌形象的地位。 4.. 相關出版品 戰後至今,並無蜜餞業的專門著作,早期蜜餞常被納入為糕餅業,但近來糕. 餅類的專書著作鮮少提及蜜餞。一般介紹旅遊特產的書如《食在宜蘭好風味》 、 《蘭 陽風土記事》多半通俗簡略,唯有在《百號齊名-臺北老商號的故事》 、 《新竹老 店‧城市容顏》 、 《臺灣老字號》 、 《臺灣伴手禮老字號》等著作,能找到較為深入 性的論述,可提供本文研究的基礎資料。. 10.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文由蜜餞產業結合百年老店的歷史發展為主軸,在研究方法運用擬採質性 研究與量化研究並用。探討老店歷史發展的部分,以質性的文獻研究法與口述法 為主;分析蜜餞產業變化的部分,則應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獻研究法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亦為撰寫歷史的重要素材,其重要性不容質疑。蒐 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史料,舉凡檔案、調查統計報告、書信、報刊、廣告、照片… 等。各類史料中,最為特別是老照片。如果要認識歷史,除了文字以外,必須要 有照片。把這些影像串起來,就可以知道用文字敘述以外的臺灣歷史,從圖象產 生更多的感覺,以及將歷史的記憶擴大加深。 32 針對不同特色的史料,研究者能 重新檢視史料與研究主題之間的相關性,進而以開闊的視野,和從不同的角度, 建構歷史的真實面,並賦予適當的詮釋。 (二) 口述法 2011 年,宜蘭縣史館針對宜蘭市傳統商店進行史料蒐集暨訪問,透過「口 述歷史」呈現大眾生活文化,及各行各業的發展史,「老增壽」也名列其中。基 本上,「口述歷史」是保留及呈現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口述訪問所得的史料, 與其他文獻史料一樣,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 33 針對 本文,筆者設定訪問的對象主要是老店的經營者陳秋煌(第四代)、朱鴻祺與夏秋 美(第五代)、製作楊桃糕的師傅黃文淵,以及店內較資深的員工,訪談內容主要 涉及家族發展歷程、經營策略、產品製造與產品行銷。傳承 150 年的老店,代代 靠著口耳相傳來記錄歷史,隨著老者的消逝,年輕一輩對歷史的一知半解,有必 要搶救這些可能消失的歷史。誠如許雪姬教授曾說:「如果這一代的歷史沒有被. 32. 許伯鑫,〈影像記錄的運用與解讀〉,《宜蘭文獻雜誌》,71-72(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8),頁 141-143。 33 陳三井,〈口述史料的採集及其價值〉,《史學與文獻》(台北:學生書局,1998),頁 182。 11.
(21) 採集下來,那就是我們的責任。」34 此外,臺灣的歷史一直以男性為中心,以男 人的觀點去看歷史。我想社會多元化後,這一定要做調整,女人在歷史上的地位 跟價值。35 戰後, 「老增壽」能繼續承傳延續,其女性經營者具有絕對的影響性。 (三) 量化分析 歷史研究的量化分析,即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歷史描述、分 析及解釋。 36 舉例來說,透過日治時期的經濟統計資料,可從具體數字說明分析 當時的產業發展狀況;藉由戰後宜蘭地區的果物產量和產區,可了解「老增壽」 製作蜜餞的原料來源;舉辦「國際童玩節」對的經濟效益,亦可透過研究數據來 解析。 二、章節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同時針對目前相關研究 成果作說明,並進一步提出研究方法與綱列論文的節章架構。 第二章「老增壽的創立與發展」、第三章「老增壽的傳承與創新」就「老增 壽」與宜蘭蜜餞產業的起源與發展,作概略性的論述。再闡述老店歷代經營者的 相關事蹟,主要分為四小節,其順序為:朱應賓、朱婦黎(妻吳阿絲)、朱耀南、 朱金波(妻陳秋煌)及朱鴻祺(妻夏秋美),以口述訪談的內容為基礎,再透過文獻 資料佐證,具體呈現出老店從清末迄今的傳承歷史。 第四章「老增壽的經營與行銷特色」從歷史的脈絡,考察老店在經營管理上 如何因應不同時代做調整和轉變。各小節依序為:經營理念的與時俱變、組織管 理的制度化、產品製作與行銷策略等面向,作探討與分析。 第五章「結論」,除總結研究成果之外,將概略比較「老增壽」與其他老店 在經營上的差異,及說明現今環境變遷對「老增壽」的影響,與「老增壽」未來 的願景。 34. 許雪姬,〈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宜蘭文獻雜誌》,30(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 頁 14。 35 張文義,〈口述歷史的準備與進行〉,《宜蘭文獻雜誌》,30(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 頁 43。 36 楊豫, 《西洋史學史》(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頁 678。 12.
(22) 第二章. 老增壽的創立與發展. 清道光年間,朱應賓隨父親渡海來臺,輾轉入蘭創立「老增壽」,開啟宜蘭 蜜餞製作的新紀元。至甲午戰後,臺灣淪為日本統治,殖民者對殖產興業的重視, 帶動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尤其在「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方針下,臺灣的農業 技術的改良,水利措施的興建,以致農業產量大增,豐沛的果物,以及製糖業的 興盛,提供蜜餞製造良好的先決條件。同時,在殖民者積極改善蜜餞製造方法及 推動獎勵措施的情況下,蜜餞產業遂得以穩定成長。 本章聚焦於清領時代與日治時代為主。從不同的時代背景,探討「老增壽」 在創立發展過程中,面臨政權更替的關鍵時刻,第一代、第二代經營者所扮演的 角色及其重要性,對整個朱氏家族發跡的影響。本章共分為兩節,依次為「清末 老店的崛起:朱應賓」、「太陽旗下的榮耀:朱婦黎」,將針對朱應賓、朱婦黎 在家庭婚姻、事業發展家業傳承等方面深入介紹,以期呈現朱應賓早期的開創事 業、奠定基礎;朱婦黎洞察先機,善用經商手腕,締造事業巔峰。. 13.
(23) 第一節. 清末老店的崛起:朱應賓. 臺灣蜜餞的製作,係傳自福建、廣東,福建俗稱「酸鹹甜」,廣東稱為「涼 果」或「蘇味」。 37 據康熙 56 年(1717)所修《諸羅縣誌》〈物產志〉記載:「木 瓜…切細片,漬以糖或鹽,味殊佳。」 38 又據乾隆 29 年(1764)重修《鳳山縣志》 〈物產篇〉:「橘,近有曬乾和糖為餅者。」 39 其附錄並載:「赤嵌筆談:檨三 種, 40 香檨、木檨、肉檨。香檨,檨大味香,不多可得。所食者,木檨、肉檨; 曬乾用糖抹蒸,亦可久藏。」41 由此可知,臺灣蜜餞製作的歷史至少有二百多年, 時間相當久遠。 至於宜蘭地區製作蜜餞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製造金棗糕、李仔糕始於道光 42 23 年(1843)噶瑪蘭廳通判朱材哲。 宜蘭多雨,枕頭山一帶的山坡地,因土面. 石底,土鬆利濕,因地制宜果樹特別繁茂。若無颱風侵襲,枝枝纍纍都是金棗、 李子,只可惜酸澀味濃烈,多食傷胃,當地居民視若糞土,或餵豬、或任其腐爛 廢棄。朱材哲到任後,見此情形,深覺可惜。遂命熟諳製作金棗李子蜜餞的師爺 就地取材,著手研發,其所秘製成功的鹽酸甜,眾人無不讚嘆為人間美味。而朱 材哲為發展地方特產品,乃將製造秘法公諸於世,民眾競相仿製,鹹酸甜遂成為 宜蘭地區的名產。 43 朱材哲與蜜餞業發展雖無史料佐證,但朱材哲曾任噶瑪蘭通 判,對宜蘭地區早期的經發展必然有影響。另一說是源自朱應賓創立的「老增壽」, 根據〈宜蘭廳下ニ於ケル果物蜜糕ニ關スル調查〉所載,朱家遠祖朱東山原籍清 44 國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擅長製作蜜餞。 因此,朱應賓創立的「老增壽」,雖. 屬漢藥鋪,但其製作販售來治咳嗽的金棗糕、楊桃糕等,與蜜餞製作不無關係。. 37. 袁丙丁,〈臺灣之蜜餞加工業〉,頁 308。 周鐘瑄主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諸羅縣志》(台北:文建會,2005),頁 283。 39 王瑛曾編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重修鳳山縣志-下》(台北:文建會,2006),頁 393。 40 檨:即芒果。 41 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下》,頁 400。 42 陳淑均, 《噶瑪蘭廳志》(第一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160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 58。朱材哲,湖北監利人,由進士庶常改部外補同知,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署。 43 蘭陽博物第 45 期: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46&k=216,2008 年.10 月。 44 宜蘭廳農會,〈宜蘭廳下ニ於ケル果物蜜糕ニ關スル調查〉,《臺灣農事報》(臺灣:臺灣農友會, 1912),頁 40。 38. 14.
(24) (一) 家庭與婚姻 清道光年間,朱應賓(1841-1912)的父親朱阿紅渡海來台,最初落腳新竹竹 東、芎林一帶。1860 年代,舉家遷居噶瑪蘭廳(1875 年改制為宜蘭縣)。同治元年 (1862),朱應賓與楊巧涼(1845-1926) 45 結婚。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記錄得知,楊氏 纏足,推測她的家境小康,對於朱應賓創業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助力。婚後,兩人 育有五名子女,分別是朱炎榮(元泰)、朱婦黎、朱阿扁(元昌),長女名不詳、次 女朱阿選。 46. 圖 2-1-1 朱應賓與楊巧涼個人照 資料來源:朱鴻祺提供。. 45 46. 父楊萬教、母楊陳招治,次女,宜蘭廳‧員山堡‧七結庄人。 游慧如整理,《朱東山家譜》,2007。 15.
(25) (二) 創業與奠基 創業之初,朱應賓以挑擔的方式行走販賣,活動區域主要在今宜蘭城市場一 帶。由《宜蘭城略圖》可知,清代宜蘭的市集主要分佈在今日中山路兩旁(參見 圖 2-1-2), 47 各行各業匯集,亦為人潮聚集之地。沿街行醫的經營模式,容易累 積人面,待積蓄充足後,便選擇在今中山路成立「增壽堂」漢藥鋪。根據【圖 2-1-3】《產業館出品解說書(臺北州)》記載,「老壽堂」創立於 1867 年(明治 元年),店舖初名為「增壽」、「增壽堂」, 48《【昭和十一年版】日本實業商工 信用錄》、《朱婦黎覺書》已出現「老增壽」的稱法。 49 按日治時代戶籍資料上 的登錄,朱應賓職業登記為藥種商,根據明治 34 年府令第四七號〈臺灣藥劑師 藥種商製藥者取締規則〉,法令特許藥種商可兼業行醫製藥,同年十二月三十日 考試合格領有許可狀者,宜蘭廳下當時的藥種商有 86 人,醫生在診所內診察病 人的費用是拾錢,至病患家看診一次是二十錢,行醫收入豐厚者月達六、七百至 千元,一般平均收入也有四、五百元,醫生一年固定收入二萬元內外,算是收入 優渥的行業。50 此外,根據朱鴻祺轉述長輩的說法,朱應賓亦擅長堪輿之術(地理 師),雖缺乏資料支持此項說法,但從其曾收過弟子,及預先確立身後風水寶地 等跡象,朱應賓應具備一定的堪輿能力。當時通曉醫術、堪輿的人社會地位頗高, 與醫師同列為「上九流」。 51 因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朱亦曾擔任保正, 52 保正 屬於地方菁英,保正一職提升朱家的地位,對日後朱家事業發展確有其影響。在 臺灣民間食補養生的社會氣氛中,使一般民眾信任並願意購買「老增壽」製作的 蜜餞,也透過保正一職與政府的聯繫,使「老增壽」的產品成為日本貴族的盤飧。. 47. 林正芳,《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宜蘭縣政府,1994),頁 157。 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臺灣官民職員錄》(台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 所,1928.8),頁 126。 49 作者不詳,《 【昭和十一年版】日本實業商工信用錄》,頁 62。 50 林確堂,〈過渡期に於ける醫藥界と本島人〉,《臺法月報》(台北:臺法月報發行所,1917), 頁 8-9。 51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頁 181-182。 臺灣社會的上九流依次是:師爺、醫師、畫工、地理師(堪輿)、卜卦、相命、和尚、道士、 琴師。 52 游慧如整理,《朱東山家譜》,2007。 48. 16.
(26) 圖 2-1-2 宜蘭城略圖 資料來源:林正芳,《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宜蘭縣政府,1994),頁 157。. 17.
(27) 圖 2-1-3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臺北州出品解說書) 資料來源: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撰,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整理(微捲),《產業館 出品解說書(臺北州)》( 臺北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994,頁 220。 18.
(28) 創業之初,「老增壽」以漢藥鋪為主,後來卻在蜜餞製售上大放異彩,多數 人歸功於第二代經營者朱婦黎,其實早在朱應賓時代,「老增壽」生產的蜜餞就 已多次參加博覽會、共進會,且屢獲佳績。 1..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 明治 36 年(1903),大阪舉行第五屆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物產首次有機會參. 加展示,總督府企圖藉由此次機會宣傳在臺灣的政績,故在博覽會前已頒布〈第 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設備辦法〉,並諭令地方州廳: 「…茲擬於明治三十六年,在大阪市,開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到此時, 自應將臺灣產物,彙送該會,陳列眾覽。總督府,亦設法保護,並應幫助出品費 用,臺島人士,各自留意,自今預備,以便該年彙送出品。而此時,將臺島物產 之風,博示天下公眾。…」 53. 博覽會特別設置占地 1600 多坪的「臺灣館」,館內展示臺灣農業、林業、 工業、水產四大類展品。展示品中「菓子類」以果實貯藏品居多,特別是砂糖漬、 蜜漬類,日本菓子以芭蕉菓子、芭蕉羊羹和芭蕉煎餅為主,臺灣菓子陳列於第九 區(ヌ),陳列品則包括鳳梨糕、李仔糕、綠豆糕、蜜楊桃、柑餅、白冬瓜、蜜柑 砂糖漬和佛仔柑砂糖漬等。 54. 53. 臺灣協會,〈第五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會會報》(東京:臺灣協會,1900 年 4 月 30 日), 頁 78。 54 月出皓,《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賛會,1903),頁 118。 19.
(29) 圖 2-1-4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展示平面圖 資料來源:月出皓,《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頁 6。. 圖 2-1-5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內展品陳列配置圖 資料來源:月出皓,《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頁 83。 20.
(30) 根據明治 36 年(1903)7 月 1 日「褒賞授與式」中,臺灣參展品獲得名譽銀牌 1 名、一等賞牌 4 名、二等賞牌 19 名、三等賞牌 117 名、褒狀 636 名,共計 776 名,其中菓子類受三等賞銀牌者計 4 人,褒狀者若干名,朱應賓以李仔糕獲三等 賞,宜蘭廳唯一店家。 55 菓子類授獎的製品,多以香蕉、芭蕉、鳳梨、龍眼等果 物為原料,可見水果在臺灣糕餅與糖漬品製作的重要性。 表 2-1-1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 受賞菓子. 獎項. 受賞人名與廳名. 薑砂糖漬. 三等賞銀牌. 余傳爐. 臺北廳. 柚砂糖漬. 三等賞銀牌. 太田常太郎. 臺北廳. 李仔糕. 三等賞銀牌. 朱應賓. 宜蘭廳. 鳳梨飴. 三等賞銀牌. 藍鹽. 阿猴廳. 佛手柑砂糖漬. 褒狀. 紅增添. 苗栗廳. 李仔糕. 褒狀. 余朝光. 臺中廳. 龍眼糕. 褒狀. 楊啟明. 鳳山廳. 柑餅. 褒狀. 劉阿明. 苗栗廳. 佛手柑砂糖漬. 褒狀. 吉江多市郎. 臺北廳. 旺梨飴. 褒狀. 鳥居島之助. 臺南廳. 芭蕉飴. 褒狀. 角梅次郎. 臺北廳. 鳳梨菓. 褒狀. 小龜菊次郎. 臺中廳. 芭蕉實煎餅. 褒狀. 河村梅助. 臺北廳. 綠豆糕. 褒狀. 陳全福. 臺北廳. 資料來源:根據〈內國勸業博覽會獎牌到着〉、〈內國勸業博覽會獎牌到着(承前)〉,《臺灣日 日新報》,1904 年 10 月 1、2 日,第二版;月出皓,〈受賞人名表〉,《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 會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附件七整理製表。. 55. 〈內國勸業博覽會獎牌到着〉、〈內國勸業博覽會獎牌到着(承前)〉,《臺灣日日新報》,1903 年 10 月 1、2 日,第二版。 21.
(31) 2.. 東京勸業博覽會 明治 40 年(1907)於東京上野公園舉辦「東京勸業博覽會」,總督府在第二會. 場興建兩層樓高的「臺灣館」,占地約 220 坪,展示品中「菓子類」仍以果實貯 藏品最多,尤其是砂糖漬、蜜漬類。日本菓子以芭蕉菓子、芭蕉羊羹和芭蕉煎餅 為主,而臺灣傳統菓子類則包括鳳梨糕、李仔糕、綠豆糕、蜜楊桃、柑餅、白冬 瓜、蜜柑砂糖漬和佛仔柑砂糖漬等。 56 此次參展獲獎者,多半以香蕉、芭蕉、鳳 梨、龍眼等果物製成的菓子,糕餅類和糖漬類製品也頗受肯定,朱應賓此次參展 以金柑砂糖漬、李砂糖漬獲得紀念褒狀。 57. 表 2-1-2 「東京勸業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 56 57. 受賞菓子. 獎項. 受賞人名與廳名. 香蕉實. 紀念三等賞. 河野包治. 斗六. 鳳梨飴. 紀念三等賞. 松本壽江. 臺南. 鳳梨糕. 紀念三等賞. 鄭槌. 彰化. 新高飴. 紀念三等賞. 中島用吉. 臺北. 芭蕉煎餅、芭蕉松風. 紀念三等賞. 角梅次郎. 臺北. 龍眼肉糖. 紀念三等賞. 牛島方太郎. 臺北. 明姜砂糖漬. 褒狀. 郭杞. 臺北. 金柑砂糖漬. 褒狀. 朱應賓. 宜蘭. 蜜冬瓜. 褒狀. 林如梅. 臺中. 李砂糖漬. 褒狀. 朱應賓. 宜蘭. 蜜波羅. 褒狀. 羅欽. 基隆. 金英柑砂糖漬. 褒狀. 翁瑞柳. 臺北. 冬瓜砂糖漬. 褒狀. 許明來. 彰化. 柑餅. 褒狀. 劉永安. 新竹. 鳳梨醬. 褒狀. 林如梅. 臺中. 月出皓,〈出品通觀〉,《臺灣館》(出版地不詳:東山書屋,1907),頁 37-38。 月出皓,〈附錄:臺灣受賞人名錄〉,《台灣館》(出版地不詳:東山書屋,1907),頁 6。 22.
(32) 鳳梨醬. 褒狀. 邱旺. 南投. 龍眼飴. 褒狀. 太田常三郎. 臺北. 鳳梨糕. 褒狀. 陳吉. 鳳山. 大成糕. 褒狀. 徐運國. 苗栗. 梅花酥. 褒狀. 陳桂枝. 宜蘭. 龍眼糖. 褒狀. 鈴村良一. 臺南. 芭蕉煎餅、芭蕉羊羹. 褒狀. 河村梅助. 臺北. 鳳梨糕. 褒狀. 林川樺. 鳳山. 桔餅. 褒狀. 林柏嵩. 彰化. 冬瓜餅、豆沙餅. 褒狀. 蔡主. 彰化. 菓子花餅. 褒狀. 陳運. 臺南. 鳳梨煎餅. 褒狀. 池田忠左衛門. 臺中. 資料來源:根據月出皓,〈附錄:臺灣受賞人名錄〉,《台灣館》(出版地不詳:東山書屋,1907) 整理。. 圖 2-1-6 「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內陳列之米粉、麵、菓子類 資料來源:月出皓,《臺灣館》(出版地不詳:東山書屋,1907)。. 23.
(33) 3.. 第十回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1910) 明治 43 年(1910)的「第十回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設有「臺灣館」,占地約. 260 坪,於陳列室中展示臺灣菓子、蜜餞,此次參展的品物成績良好,其中臺灣 菓子業受賞者有第二等賞 2 人、第三等賞 4 人、第四等賞 6 人,朱應賓再度以李 仔糕獲得二等賞銀牌(參見表 2-1-3)。 58. 表 2-1-3 「第十回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菓子類受獎名單 受賞菓子. 獎項. 受賞人名與廳名. 李蜜餞. 二等賞銀牌. 劉永安. 新竹廳. 李仔糕. 二等賞銀牌. 朱應賓. 宜蘭廳. 鳳梨飴煎餅. 三等賞銅牌. 牛島芳太郎. 臺北廳. 芭蕉飴煎餅. 三等賞銅牌. 角梅次郎. 臺北廳. 冬瓜薑金桔蜜餞. 三等賞銅牌. 余傳爐. 臺北廳. 雙喜餅. 三等賞銅牌. 陳源. 臺南廳. 天門冬蜜餞. 四等賞褒狀. 陳金福. 臺中廳. 月餅. 四等賞褒狀. 郭靜邦. 臺南廳. 鳳眼糕. 四等賞褒狀. 鄭槌. 臺中廳. 薑糖漬. 四等賞褒狀. 林番王. 臺北廳. 薑糖漬. 四等賞褒狀. 櫻井芳之助. 臺中廳. 品餅涼糕. 四等賞褒狀. 陳安章. 臺南廳. 芭蕉煎餅. 四等賞褒狀. 藤谷源兵衛. 臺南廳. 芭蕉飴. 四等賞褒狀. 梅谷スエ. 臺南廳. 資料來源:根據〈受賞人名表〉,《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臺灣館第十回明治四十三年》(臺灣總 督府史料編纂會,1910),筆者整理所得。 58. 〈受賞人名表〉,《關西府縣聯合共進會臺灣館第十回明治四十三年》(台北:臺灣總督府史料 編纂會,1910),頁 11-19。 24.
(34) 根據明治 37 年《宜蘭廳治一斑》雖無蜜餞製造業相關資料,但從明治 36、 40、43 三次獲獎記錄顯示,「老增壽」在創業之初已奠定相當良好的基礎,且 其經營重心已逐漸轉向生產蜜餞為主,並在宜蘭蜜餞製造頗有引領風騷的地位。 (三) 家業傳承 朱應賓生有三子,長子炎榮(元泰),生平不詳;三子元昌(阿扁)繼承衣缽繼 續行醫,不幸染上鼠疫,英年早逝。實際繼承「老增壽」家業的是次子婦黎,婦 黎不擅醫術,卻傳承應賓製作蜜餞的技術,轉而投入蜜餞的加工製造,再憑藉其 靈活的經營手法,將金棗糕、楊桃糕、李仔糕發揚光大,普受市場歡迎。 有關朱應賓資料極為零散、有限,泰半得自朱家親友口述,再配合日治時代 戶籍、藥種商及獲獎記錄等資料,以建構朱應賓從治病行醫到創立「老增壽」歷 程。筆者亦認為朱應賓保正的身分,對「老增壽」的發展不無正面效益,加上次 子朱婦黎的配合下,奠定「老增壽」蜜餞舖的根基。. 25.
(35) 第二節. 太陽旗下的榮耀:朱婦黎. 日治時代,水果與糖產充分被利用於製造加工食品, 「臺灣的蜜餞果實很多: 鳳梨、木瓜、薑、柚皮、楊桃、金橘、李、枇杷、檨仔等。製法大致相當,將材 料清洗後是一切塊,與白糖及麥芽糖一起充分煮煉即成。製法不同的點,只是成 品乾潤的程度而已。分為糕、糖、餅:如鳳梨糕、李仔糕、枇杷糕、檨仔糕、楊 桃糕…。」59 根據總督府統計,蜜餞製造以彰化、新竹最多,嘉義、臺南次之,60 雖擁有相當豐富的原料製作蜜餞,但製造方式卻不甚進步,產量上無法滿足島內 需求,還須年年自中國輸入大量蜜餞,若能改善製造方式,不但可以提供臺灣島 內之需求,亦可輸往日本及海外。因此,臺灣總督府聘請中國廣東製造蜜餞的優 秀師父,並招集民間有志者,於大稻埕磨車街季芳號內,講習蜜餞製造法。 61 此 外,從《臺灣農事報》經常刊登有關「調查蜜餞製造方法」一事,亦得知總督府 對蜜餞業重視之一斑。基於總督府的推廣,及製造技術的改善,全臺蜜餞在製造 產量、銷售上有顯著的提升。至於,宜蘭地區的蜜餞製造不論在戶數、職工、製 品產量與銷售上,均呈現穩定成長之勢。(參見【表 2-2-1】). 59.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臺北:眾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頁 108。 〈蜜餞製造法講習〉,《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11 月 26 日,第三版;〈製造蜜餞〉,《臺 灣日日新報》,1908 年 11 月 27 日,第三版。 61 〈蜜餞の生產と原料〉,《臺灣日日新報》,1908 年 11 月 27 日,第三版;〈蜜餞產額〉,《臺 灣日日新報》,1908 年 11 月 28 日,第四版。 60. 26.
(36) 表 2-2-1. 1910-1919 年宜蘭地區蜜餞工廠生產概況. 時間. 戶數. 職工. 製品類(斤). 1910. 12. 15. 1120. 2740. 1911. 12. 12. 2400. 720. 1912. 10. 10. 2200. 704. 1913. 11. 11. 2530. 860. 1914. 12. 12. 2880. 1036. 13. 13. 4630. 1667. 1916. 14. 14. 5130. 1847. 1917. 15. 15. 6240. 2496. 1918. 14. 14. 7640. 3514. 1919. 14. 14. 8432. 6746. 1915. 62. 價額(円). 資料來源:宜蘭廳,《宜蘭廳第六統計書》(宜蘭:宜蘭廳,1914),頁 245;《宜蘭廳第七統計 書》(宜蘭:宜蘭廳,1916),頁 113;《宜蘭廳第八統計書》(宜蘭:宜蘭廳,1917),頁 140;臺 灣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二十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8),頁 483; 《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9),頁 495;《臺灣總督府第 二十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9),頁 473;《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三統計書》(臺 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21),頁 483;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課,《宜蘭街勢一覽》(出版 地不詳:臺北州宜蘭郡宜蘭街役場,出版年不詳),頁 43;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課,《宜蘭街 勢一覽》(出版地不詳:臺北州宜蘭郡宜蘭街役場,出版年不詳),頁 40;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 課,《宜蘭郡要覽》(臺北州:臺北州宜蘭郡役所庶務課,1934 年),頁 81。. 當時臺灣製造蜜餞以西部地區居多,宜蘭蜜餞在產量上無法與其相提並論, 但製造的品項卻具獨特風味,尤其以金棗糕、李仔糕聞名。茲舉林衡道在訪問蔣 渭川時就出現過這樣一段對話: 林:宜蘭地方,物產豐富,自古珍味、特味極多,如板鴨、膽肝、金棗、蜜餞等, 都是聞名於全省的。 蔣:宜蘭的金棗,以枕頭山的出產為正宗,以前都是生食的,到了日治時期,水 果產量增加後,才有金棗糕(金棗蜜餞)、李仔糕(李仔蜜餞)之出產。. 62 63. 63. 第一三工業,頁 140。蜜餞製造都分部於本城堡。 蔣梨雲、蔣節雲、蔣松平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附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頁 97。 27.
(37) 談及金棗糕、李仔糕的製造,以「老增壽」最具代表性。日治初期,「老增 壽」在朱應賓時期參展獲獎,逐漸打響名氣。第二代經營者朱婦黎的積極努力之 下,將「老增壽」的知名度推至高峰,當時的「老增壽」儼然成為宜蘭蜜餞產業 製造的代表,蜜餞成為宜蘭特產,名冠全臺。筆者查閱日治時代的商業與廣告資 料發現,當時宜蘭地區有被記錄的菓子商店家主要有七家,「增壽」(老增壽)亦 名列其中。 表 2-2-2. 1928-1930 年間宜蘭地區的菓子商號. 店名. 負責人. 電話. 登田商店. 登田友太郎. 45. 木村商店. 木村儀三郎. 37. 吉井商店(廣島屋). 吉井覺一. 132. 松島屋. 渡邊文造. 148. 永興. 李阿紹. 增壽. 朱婦黎. 金建發. 歐阿財. 資料來源: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 員錄發行所,1928 年 8 月 18 日),頁 126;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臺灣官民職員錄》 (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29 年 9 月 10 日),頁 139;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 錄發行所,《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文官武官民間職員錄發行所,1930 年 9 月 30 日), 頁 147。. 根據大正元年(1912),宜蘭農友會對宜蘭廳下果物蜜餞製造的調查發現,朱 婦黎所經營的「老增壽」在蜜餞製造上,不論產量、色澤、風味都相當具代表性。 此次調查對「老增壽」製造蜜餞的歷史淵源、蜜餞種類、製造方法、製造器具、 產量、貯藏與販賣,都有頗為詳細的介紹。. 28.
(38) 表 2-2-3 年份. 1909-1911 年「老增壽」原料數量價格與製品數價格. 種類名. 金棗糕 李仔糕 芏萊(鳳梨)糕. 洋(楊)桃糕 柚子皮糕. 800. 600. 500. 400. 100. 同上單價(円). 9000. 5600. 2500. 5000. -. 製品數量(斤). 560. 890. 500. 400. 100. 同上單價(円). 400. 520. 280. 280. 280. 原料仕入品(斤). 600. 700. 500. 400. 同上單價(円). 12000. 3600. 2500. 2800. 100 -. 製品數量(斤). 660. 490. 500. 400. 100. 同上單價(円). 440. 540. 500. 300. 280. 原料仕入品(斤). 700. 900. 900. 400. 同上單價(円). 14000. 5600. 2200. 2000. 100 -. 製品數量(斤). 700. 同上單價(円). 500. 680 660. 900 820. 400 220. 100 200. 原料仕 入品(斤). 1909. 1910. 1911. 資料來源:宜蘭廳農會,〈宜蘭廳下ニ於ケル果物蜜糕ニ關スル調查〉,《臺灣農事報》(臺灣: 臺灣農友會,1912 年),頁 42。. 由表【2-2-3】可知,「老增壽」在明治末期的原料購買的單價、製造產量及 製成品的單價,當時的產品已包括:金棗糕、李仔糕、芏萊(鳳梨)糕、洋(楊)桃 糕、柚子皮糕等。顯示朱應賓晚年,朱婦黎已參與父親的事業,並將事業重心轉 向蜜餞製造。所以,他當時配合宜蘭農友會調查提供的資料甚是清楚。 (一)家庭與婚姻 朱婦黎(1874-1934)是朱應賓的次子,明治 33 年(1899)娶吳阿絲(絲娘, 1877-1943)為妻, 64 吳阿絲曾是寡婦,父親吳再生擔任宜蘭廳四圍堡茅埔庄(今礁 溪鄉玉田村)的巡查補,家境富裕。她也是個纏足婦人,帶著豐厚的嫁妝嫁入朱 家,婚後也曾幫忙打理店面,對婦黎的事業幫助不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內助。 她育有七子,分別是耀西、耀南、明賜(過繼元昌)、耀乾、耀坤、耀庚、耀中, 耀坤一歲早夭。關於子女的教育狀況,僅知次子耀南是公學校畢業,其餘不詳。 65. 但從家族收藏的老照片中得知,朱家家境寬裕,物質條件不差,推測至少曾接. 受基礎的教育。 64 65. 父吳再生、母吳黃氏春,五女,宜蘭廳‧四圍堡‧茅埔庄人。 游慧如整理,《朱東山家譜》,2007。 29.
(39) 圖 2-2-1 朱婦黎、吳阿絲(右圖中抱小孩者) 資料來源:朱鴻祺提供 。. 圖 2-2-2 朱明賜家庭生活照 資料來源:朱鴻祺提供 。. 30.
(40) 圖 2-2-3 朱耀庚婚禮(1934.2.4) 宜蘭街「老增壽」店主朱婦黎氏五男耀庚君,與壯圍庄壯二陳開成氏長女秀貞娘聯婚,午後六 時,在宜蘭街公會堂開披露會,招待多數官民。 資料來源:朱鴻祺提供。. (二) 巔峰與榮耀 根據朱家長輩的說法,朱婦黎在父親晚年就已參與「老增壽」業務,且累積不 少參加共進會、博覽會的經驗。繼承父業之初,雖然具備藥種商、菓子商的雙重身 分,但「老增壽」在他的主導之下逐漸走向製造蜜餞為主的菓子業。他擅長對產品 開發和行銷,秉持父親參展提升知名度的模式,曾多次遠赴日本參加各項博覽會, 成績斐然,深獲好評。所出產的商品因而遠近馳名, 「來街仔,買婦黎糕」即是最 佳例證。. 31.
(41) 朱婦黎時代正值大正年間,是臺灣的展示活動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時代,臺灣 舉辦之展示活動,以品評會為名者有 39 次,展覽會之名者達 114 次,大型的共進 會在這二十年間亦舉辦了 4 次。66 根據「老增壽」吳沙店店內現保存的獎牌可知, 朱婦黎所參與的共進會、博覽會大多集中在大正時期。兹列舉如下: 表 2-2-4. 1895-1945 年各種展示活動統計一覽. 期別. 品評會. 展覽會. 共進會∕博覽會. 1895-1905. 6. 3. 0. 1906-1915. 11. 11. 3. 1916-1925. 24. 37. 1. 1926-1935. 15. 77. 3. 1936-1945. 4. 28. 0. 小計. 60. 156. 7. 資料來源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家庭 傳媒城邦分公司,2005),頁 241。. 1.. 第一回臺灣南部物產共進會(1911) 明治 44 年(1911)於臺南廳舉辦的「第一回臺灣南部物產共進會」 ,雖然以嘉. 義、臺南、阿猴三廳為主,但北部各廳亦有出品物參與展出,陳列品中菓子類屬 於第 8 部工業品中的第 32 類, 67 「老增壽」在此次參展獲得獎牌一面。. 66.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 公司,2005),頁 240。 67 南部物產共進會協贊會,〈附錄共進會案〉,《南部臺灣》(臺南廳:南部物產共進會協贊會, 1911),頁 209-214。 32.
(42) 圖 2-2-4 「第一回臺灣南部物產共進會」會場布置 圖片來源:南部物產共進會協贊會,〈附錄共進會案〉,《南部臺灣》(臺南廳:南部物產共進 會協贊會,1911),頁 209-214 。. 33.
(43) 2.. 東京拓殖博覽會(1912),銅牌。 大正元年(1912), 「東京拓殖博覽會」主要是介紹臺灣、朝鮮、北海道、樺太、. 關東州等各殖民地與領地的產業風俗,展品包羅萬象,包括:農產、林產、水產、 礦產、工業品和各類模型等。臺灣菓子表現優異,從獲獎名單可知,香蕉、芭蕉、 鳳梨、李子、金柑等水果製成的糕餅、蜜餞,深受日人的肯定與青睞。. 表 2-2-5 「東京拓殖博覽會」菓子類受獎名單 受賞菓子. 受賞人. 獎項. 蜜餞柑餅. 林田謄爾. 銅牌. 李糕. 劉求安. 銅牌. 蜜餞(明姜). 吳鮮. 銅牌. 文旦皮砂糖漬. 余傳爐. 銅牌. 芭蕉煎餅. 角梅次郎. 銅牌. 蜜餞金柑糖. 朱婦黎. 銅牌. 鳳眼糕. 鄭槌. 褒狀. 蜜餞柑餅. 陳全福. 褒狀. 芭蕉飴. 賓來福五郎. 褒狀. 芭蕉煎餅. 角正太郎. 褒狀. 冬瓜飴. 陳代魚. 褒狀. 李仔糕. 蘇祥. 褒狀. 蜜餞李仔糕. 朱婦黎. 褒狀. 資料來源:〈拓殖博覽會附本島出品的受賞〉,《臺灣時報》,1912 年 12 月 12 日,頁 41。. 3.. 大阪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1913),銅賞牌。. 4.. 第八回全國特產品博覽會(1913,水倉市),金牌。. 34.
(44) 圖 2-2-5 「第八回全國特產品博覽會」新聞報導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大正 4 年 3 月 31 日,第二版 。. 5.. 東京大正博覽會(1914) 於東京上野公園舉辦之博覽會,吸引進 7,500,000 人參觀,臺灣參展獲賞有. 260 品,其中宜蘭蜜餞獲獎者有朱婦黎、李阿紹、黃啟成等 3 人。. 35.
(45) 表 2-2-6 「東京大正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名單 賞級. 出品物. 住所. 受獎者. 銅牌. 金柑糕. 本城堡宜蘭街. 李阿紹. 銅牌. 金柑糕. 同. 黃啓成. 銅牌. 金柑糕. 同. 朱婦黎. 資料來源:《宜蘭廳報》,第六十八號,大正 3 年 12 月 1 日。. 6.. 帝國產業協會京都市紀念(1914)。. 7.. 始政二十年紀念物產展覽會(1914) 朱婦黎仍以金柑糕獲二等賞,另外,李仔糕、芭蕉實分別獲三、四等賞,為. 宜蘭地區獲獎數最多的菓子商。. 表 2-2-7 「始政二十年紀念物產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名單 賞級. 出品物. 住所. 受獎者. 二等賞. 金柑糕. 本城堡宜蘭街. 李阿紹. 二等賞. 金柑糕. 同. 朱婦黎. 三等賞. 李仔糕. 同. 朱婦黎. 三等賞. 芭蕉實. 同. 林闊嘴. 四等賞. 芭蕉實. 同. 朱婦黎. 資料來源:《宜蘭廳報》,第八十九號,大正 4 年 8 月 15 日。. 8.. 第一回全羅北道物產共進會(1915),蜜餞,紀念狀。 68. 9.. 帝國食料品博覽會(1915,名古屋愛知縣),蜜餞,二等賞。 69. 10. 第七回日本產業博覽會(1915,大阪市天王寺公園),朱婦黎與李阿紹同以金 柑糕獲三等賞。. 68 69. 《宜蘭廳報》 ,第七十五號,大正 4 年 2 月 20 日,頁 16。 《宜蘭廳報》 ,第八十二號,大正 4 年 4 月 26 日,頁 67。 36.
(46) 表 2-2-8 「第七回日本產業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名單 賞級. 出品物. 住所. 受獎者. 三等賞. 金柑糕. 本城堡宜蘭街. 朱婦黎. 三等賞. 金柑糕. 同. 李阿紹. 資料來源:《宜蘭廳報》,第八十九號,大正 4 年 8 月 15 日。. 11. 大典紀念飲食品博覽會(1915,名古屋),朱婦黎與李阿紹同以金棗糕獲二等 賞。. 表 2-2-9 「大典紀念飲食品博覽會」宜蘭地區菓子類受獎者 賞級. 出品物. 住所. 受獎者. 二等賞銀牌. 金棗糕、明姜(薑)糕. 本城堡宜蘭街. 李阿紹. 二等賞銀牌. 金棗糕、李仔糕. 同. 朱婦黎. 資料來源:《宜蘭廳報》,第九十七號,大正 4 年 12 月 20 日。. 其餘獲獎記錄尚有「第二回國產食料品博覽會」 (1916)、「大典紀念餅食品 博覽會」 (1917)、 「維新五十年紀念博覽會」 (1917)、 「北日本文明重要品博覽會」 (1920)、 「戰後發展全國工業博覽會」(1921)王賞、 「家庭博覽會」 (1922)二等賞、 「帝國製果競進會賞牌」 (時間不詳)、「帝國銘產鑒賞競進會賞牌」 (時間不詳), 以上參展成果,有部分僅留下獎牌,並未標示展覽會舉辦時間和得獎名次。 但可知「老增壽」能屢屢獲獎,不僅可以看出朱婦黎對蜜餞製作的投入與推 廣,同時,亦使「老增壽」在宜蘭菓子業能夠獨領風騷,朱婦黎在「老增壽」的 發展過程,實有承先啟後之功。致力於事業之餘,朱婦黎亦參與地方事務,曾於 昭和四年四月間(1929),響應宜蘭郡籌劃遷建「宜蘭公會堂」,捐助五圓。 70. 70. 宜蘭郡,《宜蘭公會堂誌》(宜蘭:宜蘭郡,1932),頁 18。 37.
(47) (三) 家業傳承 朱婦黎育有七子,除五子耀坤早夭,長子耀西衷愛攝影,不獲家族認同,最 後自殺身亡, 71 三子明賜過繼給弟弟元昌,其餘諸子都曾參與家族事業。昭和 9 年(1934),婦黎過世,遺孀朱吳阿絲肩負家族事業的的延續與發展。吳阿絲的見 證下,「老增壽」由兒子與孫子共同經營,由【表 2-2-10】可知,朱耀南等兄弟 姪當時協議的股份分配,主事者由股東推選,任期不拘,有指揮裁決權,然而實 際參與經營者,卻是朱耀南兄弟四人,從【表 2-2-11】可了解當時的職務分配與 薪資。此外,朱婦黎生前除了經營菓子業的獲利之外,還購買「宜蘭實業株式會 社」所發行的股票和大筆土地,這些土地遍及壯圍、二結、新店仔、大坡路、康 樂街,加上其配偶吳阿絲名下有礁溪、員山一帶的土地,朱家所擁有的土地相當 龐大。朱婦黎、吳阿絲往生後,這些土地主要分給了五名兒子及長孫朱金波。 72. 圖 2-2-6 朱耀西仰毒自殺新聞報導 資料來源:〈宜蘭特訊〉,《臺灣日日新報》, 1924 年 1 月 8 日,第六版 。. 71 72. 朱鴻祺口述,2011 年 8 月 19 日。 根據《朱婦黎覺書及領收證》(1937)。 38.
相關文件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依據瑞士生技協會(Swiss Biotech Association)本(109)年 6 月發佈新聞指出,瑞士 2019 年生技產業蓬勃發展,總營業 額計為 48 億法郎,較 2018 年增加 8
一、依行政院一百十一年 一月四日核定國發會 提送之「強化優秀僑 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 畫」 ,將取得我國副學 士學位僑外生納入評 點制適用,並以自我 國產業發展所需之相 關科系畢
在商業現代化進程中,連鎖化、大型化、資訊化的趨勢不斷演進,門市服務業發展 也從單店經營到多店經營以至連鎖經營的層次,以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