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電視名嘴(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員)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電視名嘴(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員)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電視名嘴(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員)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

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3-066-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1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胡幼偉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祝心瑩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賴筱桐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03 月 26 日

(2)

台灣電視名嘴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壹、緒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深入了解所謂電視「名嘴」的職業生涯及工作型態。近年來,電視名 嘴對時政的議論,固然是一部份民眾在日常新聞報導之外,藉以更加了解台灣各種政治、經濟、 或社會現象的管道;但不容諱言,「名嘴治國」、「名嘴亂政」、乃至「名嘴辦案」等來自於閱聽人 或政治人物的強烈批評,也所在多有。最近的例子是,對於卸任總統陳水扁及家人疑似涉入貪污 及洗錢案件,多位電視名嘴在談話性電視節目中大發議論,以致民進黨籍立委在2008 年 10 月 8 日要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要管制各家政論節目的「名嘴辦案」現象;而通傳會也在當日立即表 示,要考慮在廣電三法修法時,納入相關規範。此外,新台灣雜誌第638 期中《名嘴歌廳秀,求 官踏腳石》一文中也批評說:「藍綠對峙下大量製造的政治名嘴,儼然成為一種熱門的新興行業, 也是求官踏腳石。為了賺通告費,他們得配合電視收視群的政治取向,甚至激情演出,刺激收視 率,樂當政治變色龍」。(李心怡, 2008, pp.26-28) 的確,如果用Google 搜尋關鍵詞「電視名嘴」,負面的批評真是多如牛毛。從傳播研究的 角度而言,這至少標示著電視名嘴已是一類廣受台灣社會大眾注意的特殊傳播工作者;而且這 類傳播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與工作內容,已至少被部份閱聽人或政治菁英認為,可能對政治乃至 司法體系的決策過程會產生重大影響,或對部份民眾的政治認知產生強化或動員效果。有見於 此種名嘴文化的顯著性,傳播學界似應對這種近年來興貣的特殊傳播工作型態,進行有系統而 深入的研究,讓學界及社會大眾對電視名嘴的理解,脫開想當然爾的判斷或神祕猜測的面紗, 代之以對名嘴文化的事實掌握,如此才能進一步談到如何合理規範電視名嘴的工作內容,這是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當然,要研究電視名嘴,首先尌要界定何謂電視名嘴。這不是容易的事,但必定是本研究 首要之務。在審慎考慮後,本研究決定將電視名嘴界定為,以接電視談話性新聞節目通告為主 要生活收入,而未在媒體之外的任何機構擔任領有固定薪俸正職的電視新聞評論員。換言之, 像某些現職民意代表、專任教師、專職黨工等一般也可能被稱為名嘴者,都不在研究範圍內。

(3)

的確,這樣的界定會排除若干名嘴於研究對象中;但之所以如此界定,是為了將研究焦點聚集 於專職電視名嘴而非兼職電視名嘴。畢竟,電視名嘴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為電視名嘴已經成 為台灣新興的一種專職傳播工作角色。這些專職電視新新聞評論員密集固定地出現於談話性電 視新聞節目中,已不再是偶爾參加節目的來賓,他們以接通告上節目領車馬費為生,不在媒體 之外有其他正職。這樣的專職電視名嘴,可能已發展出不同於傳統電視新聞工作者的獨特傳播 工作型態,但他們到底如何工作,以維持電視名嘴職業生涯於穩定狀態,而這樣的工作型態與 談話性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特性究竟如何相互影響,以至於電視名嘴及其出現的談話性電視新 聞節目,既是部份閱聽人獲取時事評論不可或缺的管道,又是常遭批評的對象,都還有待實證 研究資料揭露事實。此外,部份電視新聞評論員之所以會被稱為名嘴,固然與其論政方式有關, 而在談話性電視新聞節目中頻繁到一定程度的曝光率,更是這些電視新聞評論員被稱為名嘴的 基本條件。尌此而論,將另有正職或不定期曝光的電視新聞節目來賓排除於電視名嘴定義之外, 也較能確保電視名嘴在概念與定義上之相符。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包括: 一、電視名嘴如何進入此一傳播工作領域?電視名嘴對此一工作角色的自我認知為何? 二、電視名嘴的社會背景與知識背景為何? 三、電視名嘴是否具有特定政治傾向? 四、電視名嘴需要具備的工作技能為何? 五、電視名嘴的日常工作型態為何? 六、電視名嘴與談話性電視新聞節目內容型態之間有何關聯? 七、電視名嘴對其經常參與的談話性電視新聞節目有何建議? 八、電視名嘴如何維持專職名嘴生涯的穩定性? 九、電視名嘴的長期職業生涯規劃為何?是否有藉名嘴工作轉往其他工作領域的規劃? 十、電視名嘴對其個人的社會影響力有何評價?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以深度訪談法 (in-depth interview) 蒐集資料。誠如 Jankowski 和 Wester (1991, p.60) 所指出的,深度訪談法常被用於研究媒介組織內的制度與規章,而本研究正是要從制度面著 手,完整勾勒專職電視名嘴進入此一新興傳播工作領域的途徑、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日常

(4)

工作型態、與談話性節目製作團隊的互動模式,名嘴生涯規劃的考慮因素、以及名嘴對自身社會影 響力及社會責任的認知。因此,適合運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在進行訪談時,將以半結構化的訪 談題綱,對受訪者進行訪問。訪談題綱的內容,將緊扣前述十項研究問題,以確保每一研究問題都 能獲得對應資料,並因訪談過程保有一定彈性,而不致遺漏任何由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所提供,與 研究主題有關的重要訊息。基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與前述相關文獻的指引,筆者將對每一位接受深 度訪談的電視名嘴提出以下訪談題綱: 一、 請說明您在成為電視名嘴前擔任何種工作,又如何從原工作崗位轉而成為電視 名嘴? 二、 請說明電視名嘴為何會成為台灣的一種新興傳播工作型態? 三、 在決定成為電視名嘴的職業決策過程中,個人性格及自我效能感產生何種影 響? 四、 在決定成為電視名嘴的決策過程中,個人的社會背景,包括性別、家庭背景、 教育程度、政黨傾向等因素產生何種影響? 五、 在決定成為電視名嘴的決策過程中,個人的人際互動脈絡產生何種影響?是否 曾因他人鼓勵而決定成為電視名嘴? 六、 在決定成為電視名嘴的決策過程中,社會環境因素產生何種影響? 七、 在成為電視名嘴前的職業生涯對決定成為電視名嘴產生何種影響? 八、 個人對於電視名嘴做為台灣一種新興的傳播工作類型,有何職業心像? 九、 綜合而言,影響個人成為電視名嘴的最主要因素為何? 十、 個人認為要勝任電視名嘴工作,需具備哪些條件? 十一、 請說明個人從事電視名嘴工作的例行工作方式為何? 十二、 請說明個人從事電視名嘴工作時,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型態為何? 十三、 請說明個人從事電視名嘴工作時,與談話性節目工作人員的互動型態為何? 十四、 請說明個人從事電視名嘴工作時,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工作人員,以及電視 台經營管理者的權力關係為何? 十五、 請說明個人從事電視名嘴工作時,最主要的工作成尌為何? 十六、 請說明個人從事電視名嘴工作時,最常遭遇的困難為何?解決困難的方法為 何?

(5)

十七、 身為全職專業的電視名嘴,對此一傳播工作的穩定性有何評估? 十八、 身為全職專業的電視名嘴,是否曾考慮放棄此一工作,轉而從事其他工作?如 果放棄電視名嘴工作,主要考慮因素為何? 十九、 身為全職專業的電視名嘴,個人對自我工作表現上的期許為何? 二十、 身為全職專業的電視名嘴,對部份社會成員對電視名嘴的批評有何回應? 此外,除了對電視名嘴進行深度訪談,筆者也對談話性節目工作人員進行深訪。以針對電視名 嘴的職業生涯及工作型態蒐集更多資料。訪談題綱為: 一、 電視名嘴需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勝任電視名嘴工作? 二、 電視名嘴如何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及工作人員互動? 三、 電視名嘴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及工作人員的權力關係為何? 四、 電視名嘴與開闢談話性節目電視台的經營管理者如何互動?彼此權力關係為 何? 原則上,將對每位受訪者進行兩小時的訪問,並視需要再進行第二次訪問。實際進行訪談時, 研究人員會先對受訪者說明研究目的,並依預擬的訪談題綱,請受訪者回答問題。由於是半結構式 的訪談。研究人員可以因受訪者對問題的回答內容,適時追問預擬題綱中未包括的問題。 同時要說明的是,本研究之所以採取對名嘴個別深度訪談,而不以名嘴焦點團體訪談方式蒐集 資料,除了考慮到研究對象工作繁忙,難以聚集的因素外,藉由較私密的一對一訪談了解名嘴的職 業生涯與工作型態,也較能確保質性資料的信度與效度。至於以觀察法了解名嘴的工作方式,除了 未必能獲得每一節目製作單位同意的困難外,研究人員的觀察行動對名嘴日常工作方式的影響,也 是可能減低資料信度與效度的不利因素。因此,在審慎考慮下,深度訪談還是比較理想的資料蒐集 方法。 在研究對象方面,採取立意抽樣。選擇 14 位專職電視名嘴及 2 位談話性節目製作團隊成員為 本研究受訪者。為使研究結果盡量完整呈現事實,受訪者將包括不同性別、年齡、新聞工作年資、 擔任名嘴或參與談話性節目製作年資的名嘴及談話性節目工作人員。在研究過程中納入談話性節目

(6)

製作單位成員受訪者,一方面是為了更完整地蒐集資料;二方面也可以將這類受訪者提供的訊息與 名嘴受訪者對問題的回答相互比對 (cross-validate),以提昇訪談結果的效度。為完整了解名嘴文 化的全貌,研究人員請受訪者敘述自身經驗外,也將鼓勵受訪者尌其他名嘴或談話性節目製作者的 工作方式,提供訊息。全部訪談結束後,研究人員在助理協助下,分析訪談現場筆記及訪談紀錄逐 字稿,以回答本研究各項研究問題,並尌研究發現的涵義深入討論。深度訪談受訪者相關資料見於 表一所示。為使所有受訪者能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每位受訪者皆以代號示之,而不顯現本名。 表一、電視名嘴研究受訪者相關資料一覽表 代號 性別 年齡 資歷 A 男 40~50 雜誌主編 15 年 B 男 40~50 報社記者 10 年 C 男 40~50 報社記者 16 年 D 男 40~50 報社記者 14 年 E 男 30~40 報社記者 11 年 F 男 60~70 黨工 25 年 G 男 50~60 報社記者 25 年 H 男 50~60 報社記者 18 年 I 男 50~60 報社記者 15 年 J 男 60~70 報社、雜誌記者 30 年 K 女 50~60 報社記者 18 年 L 女 40~50 報社記者 18 年 M 女 40~50 報社記者 15 年 N 女 40~50 雜誌、報社記者 16 年 O 男 30~40 談話性節目主持人執行製作 12 年 P 男 30~40 談話性節目主持人執行製作 10 年 本研究順利完成後,將是國內一項針對電視名嘴職業生涯及工作型態的完整研究。 也是關於媒體「傳播者」的另一項有系統的探索。如前所述,由於電視名嘴的工作方式,已被相當 數量的閱聽人或政治菁英認定為社會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獲致的研究發現,將對於備受關 注的名嘴現象,提供事實資訊。研究人員深信,惟有先完整了解電視名嘴的職業生涯及工作方式, 才能理解隱藏在電視名嘴飽受質疑或批評的發言取向與發言風格下的結構性因素,也才能據以進一 步討論,電視名嘴在談話性節目中應如何表現,才算善盡社會言責的規範性議題。當然,研究人員 也希望藉由本研究的深度訪談過程,讓受訪的電視名嘴及談話性節目工作人員,有機會重新檢視名 嘴文化中的各項元素,並與研究人員共同思考,名嘴在電視上的發言,以及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型態,

(7)

如何才能發揮更多的正向社會功能。 參、主要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從職業生涯的觀察角度切入,探索在台灣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工作的所謂名嘴,究竟是因 為哪些因素的影響而進入此一工作領域中,同時也想一併了解,要從事這項新興而獨特的新聞傳播 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及名嘴的工作型態、名嘴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製作單位人員及電視 台經營者之間的權力互動關係。其他相關問題包括:了解名嘴的在工作中的主要成尌與困難、名嘴 對此項工作的自我期許,以及他們對外界批評的回應。 經過對十四位專職名嘴及兩位談話性節目製作人員的深度訪談後,本研究發現,目前以接通告 為主要收入的專職名嘴,多半在進入此一職業生涯領域前,任職於平面媒體,負責某類新聞採訪工 作,並大半已累積了至少十年的新聞採訪經驗。他們在平面媒體工作時,多半並無轉入電視圈擔任 新聞評論員的生涯規劃。然而,在有線廣播電視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相繼立法完成後,台灣的衛星 電視頻道陸續出現於全台各有線電視系統中,逐漸成為台灣民眾最主要的大眾傳播訊息來源。其中 快速增加的衛星電視新聞頻道,也逐漸取代了報紙,成為多數民眾主要的新聞類資訊來源。報紙則 是由於印報成本不斷增加、讀者人數持續下降、廣告收益不增反減等因素衝擊而日趨沒落。平面媒 體資深記者轉往衛星電視新聞台工作者比比皆是。 而在民國85 年左右,相繼成立的衛星電視新聞台基於節目製作成本較低、又可以滿足觀眾對 電視新聞評論資訊需求的考量,紛紛推出電視談話性節目。在獲得觀眾初步好評後,如雨後春筍般 出現的談話性節目因為需要較多人次的來賓在節目中分析或評論重大新聞事件,便開始邀約相對於 電視新聞記者而言,更了解新聞事件背景及內幕的平面媒體資深記者參加談話性節目。於是,眼見 平面媒體日漸沒落而電視已成為主流新聞媒體的若干位資深平面媒體記者,便在此一大眾傳播生態 轉變的過程中,因為在電視談話性節目中的表現受到觀眾歡迎,而獲得開創另一職業生涯的機會, 之後便從偶爾上節目轉為離開平面媒體,專以接談話性節目通告為生,在頻繁地出現於談話性節目 後,因知名度大增而成為今日人們稱呼的所謂名嘴。 綜合名嘴們在訪談中所言,平面媒體沒落而電視成為強勢媒體,談話性節目製作成本較低且滿 足觀眾對新聞事件內幕或評論性資的需求,以及台灣社會幾乎年年選舉或接連發生重大治安或貪瀆

(8)

事件,可以說是促成談話性節目興旺、名嘴應運而生的三項主要客觀因素。至於由平面媒體資深記 者轉任電視新聞評論員的名嘴,當初或因在平面媒體的表現被電視台相中,或因新聞同業的推薦或 介紹而嘗詴參加電視談話性節目,又具備若干主觀條件,包括:在多年新聞採訪經驗中已累積對某 類社會問題的深入了解、希望從記者轉任新聞評論員以發揮個人影響力、擁有接受新工作挑戰的積 極性格,以及能夠以便給的口才及敏捷的臨場反應,在談話性節目中與主持人及其他來賓談論時事, 在節目中的表現能受觀眾肯定,便終於在個人主觀意願與條件及客觀因素的配合下,決定離開平面 媒體,進入電視名嘴的職業生涯領域。換言之,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名嘴的誕生,可以說是時勢 造英雄的結果。至於性別、年齡、政治傾向等個人社會背景,則並非影響名嘴進入此一職業領域的 關鍵因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名嘴在成為電視新聞評論員之前,對此一傳播工作角色多半 有正面心像。同時,在擔任平面媒體記者時,多半已對成為新聞評論員心嚮往之。由於平面媒體缺 乏讓資深記者轉任評論員的制度設計,這些早想從事新聞評論工作的資深記者,便樂於在機會來臨 時,轉往電視談話性節目評論時事。對名嘴而言,從平面媒體轉往電視圈發展,原不在他們的職業 生涯規劃範圍內,但從記者轉任評論員,卻是名嘴樂於接受的工作角色轉換。 平面媒體資深記者出身的名嘴雖然轉入他們原本不熟悉的電視新聞職場工作,但由於電視新聞 評論仍然是一種新聞工作,名嘴每天仍如往常在平面媒體工作時一般,從清晨開始,尌要經由閱讀 當天主要報紙,輔以雜誌、書籍或網際網路中和重大新聞事件有關的資訊,以掌握每日新聞重點。 有時為查證新聞疑點或取得更多新聞事件內幕資訊,還要以電話採訪過去熟識的消息來源,或甚至 親赴新聞事件現場蒐集訊息。不過,在平面媒體任職時,他們只負責新聞採訪與報導,轉任電視新 聞評論員後,除了要了解新聞事件詳情,還得在談話性節目中分析或評論新聞事件時,提出個人觀 點,而不能只像一般記者一樣,為觀眾說故事而已。因此,如何加深個人對新聞事件涵義的洞察力, 便成為名嘴的一項重要功課。多位名嘴在訪談中尌表示,如何對重大新聞事件提出獨到的觀察及深 刻的分析或批判,是工作上的一項挑戰。如何在經常上節目的狀態下,不讓觀眾覺得自己說來說去 都是同一套道理,是名嘴在工作中必頇克服的一項困難。於是,有名嘴在訪談中表示,在接觸報章 雜誌之外,還要從書本中吸收知識,也是重要的工作。 關於名嘴在職場上和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節目製作人員,以及電視台經營者之間的權力互動, 研究結果顯示,名嘴雖然經常參加談話性節目,和節目主持人、節目製作人員,以及電視台經營者 之間,基本上維持一種相互尊重的互動關係。互動頻率增加後,雙方可能發展出類似朋友的情誼, 但在職場之外,並無密切來往。多位名嘴在訪談中表示,他們尊重談話性節目製作單位對節目主題

(9)

及節目進行流程的安排,但不願個人的發言內容受到限制或干預,如果不能在節目中暢所欲言,寧 可放棄通告以維持身為評論員的獨立自主性。也基於這種獨立自主的自我要求,名嘴彼此之間雖多 半熟識,但也鮮少針對新聞時事交換意見。這或許也是因為名嘴們在上節目時,雖然同為來賓身份, 但在發言時仍有競爭關係,於是,名嘴便不太願意與同行分享自己對新聞時事的獨到觀點或獨家蒐 尋到的資訊。 身為名嘴,除了經常要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及節目製作單位人員互動外,如何與亟欲拉攏名嘴 的政界高層互動,也是值得了解的一個問題。訪談結果顯示,除極少數例外,一般而言,名嘴們多 半並不完全拒絕與黨政高層互動。名嘴們的主要考量是,與黨政高層見面,可以進一步了解重大政 策的決策過程與政策內涵,這當然是名嘴在節目中分析或評論時事時的重要參考資訊。但黨政高層 若純粹為拉攏名嘴,不為政策說明,或遭逢危機時想請名嘴代為緩頰而設宴招待,尌未必能夠如願。 基本上,根據接受訪談的數位名嘴表示,他們如果與黨政高層見面,是以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去了解 政治人物提供的資訊。也正是因為這種身份,大多數名嘴即使與黨政高層對話,仍會注意保有個人 對公共政策的獨立判斷,而不被政治人物利用或收買。但不可諱言,在過去十年中,確有名嘴為增 加個人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不但毫不避諱地與特定政治人物密切互動,成為政治人物的幕府之賓, 甚至主動出力為政治人物拉攏其他名嘴,企求為政治人物共同效力,這也尌難怪外界會有「名嘴治 國」的批評。 當然,在政治人物之外,名嘴因為具有相當知名度,也難免要花時間與談話性節目觀眾,特別 是一些仰慕者互動。從十四位接受訪談的名嘴意見中可以察覺,名嘴們對此多半低調以對。由於電 視台會注意名嘴在節目中發言時的節目收視率,名嘴對於觀眾不能全不理睬;但名嘴們也很清楚, 若是對觀眾的要求,特別是所謂的陳情請託有求必應,既太花時間,也力有未逮。所以,為省去麻 煩,大多數名嘴既不經營所謂粉絲團 (仰慕者的組織),也不直接涉入民眾對其陳情的司法案件中, 而是接到陳情時,將其轉給民意代表或司法單位處理。整體而言,為在談話性節目中保持表現水準, 名嘴們會將多數時間用於準備在節目中的發言內容。畢竟,這是維繫他們名嘴職業生涯的基本功 課。 訪談結果也顯示,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員雖被許多人稱為名嘴,但其工作的穩定性極低。名嘴在 本質上還是電視談話性節目來賓,因為有幾乎每天播出的談話性節目,才會造尌出這些名嘴;談話 性節目一旦不復存在,名嘴當然也尌失去了工作場域。其次,名嘴以接談話性節目通告為生,但並 非任何電視台的專屬正式員工。即使與某家電視台約定只上該台的談話性節目,也和所有名嘴一樣,

(10)

必頇要有通告,才能獲得參加節目的酬勞,而發或不發通告給哪一位名嘴,完全是節目製作單位, 特別是節目主持人的權力。名嘴知名度再高、或是在節目中發言時的收視率再好,也不能干預節目 製作單位對來賓名單的安排。當然,名嘴若是較受觀眾歡迎,獲得通告的機會,甚至獲得的酬勞都 可能較多,但即便如此,名嘴每天還是只能被動地等待上節目的機會。因此,和在平面媒體任職時 相比,成為名嘴後,這些新聞工作者的知名度及對社會的影響力增加了,也許也滿足了一些虛榮感, 但卻長期面對工作不穩定的壓力。面對這種職業生涯中的特殊狀況,名嘴們有兩種應對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尋求上談話性節目之外的其他新聞工作機會,例如兼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以增加收 入,或是經由其他投資理財管道降低個人經濟方面的不安全感,也或許取得家人諒解,以家中其他 成員的固定收入做為自己的經濟後盾。在衣食無虞後,守住新聞評論員的基本工作倫理,包括:不 在節目中談自己不懂或風花雪月的八卦話題,也不參加政治立場鮮明的談話性節目,以免犧牲獨立 評論的公正形象、不接受政治人物的拉攏,也不為候選人輔選、不做政治或司法紛爭事件中的調人、 也不刻意經營與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節目製作人員或電視台高層的私人關係,以獲取更多通告。對 民眾的陳情,只給予適度的協助或建議。同時,不以名人自居,不經營名嘴仰慕者的觀眾組織。 另一種模式,則是只維持部份的工作倫理,例如,不談外行話題或不以名人自居,但為現實生 計考量,願意犧牲若干原則,與政治人物或政治立場鮮明的談話性節目建立合作關係,成為政治體 系運作的一環,甚至介入政治或司法紛爭中當貣調人。從訪談結果中可以看出來,只要名嘴工作的 不穩定本質依然存在,爭取特定政治立場觀眾的談話性節目繼續播出,這一類為謀生計而犧牲新聞 專業倫理,卻又能獲得部份觀眾支持的名嘴,尌必然會繼續存在於電視新聞評論的職場中,也會一 直成為外界批評的對象。 然而,不管以何種模式面對名嘴工作的不穩定性,訪談結果顯示,除了少數名嘴對不擔任電視 新聞評論員後的職業生涯已有規劃,大多數名嘴對於下一個職業生涯其實並無明確想法,只能做一 天算一天,直到無以為繼時,再謀其他生計。換言之,到目前為止,談話性節目名嘴雖已成為一種 新興的傳播工作角色,但從進入此一職業生涯過程的的偶然性,在此職業生涯中工作的不穩定性, 乃至此項職業前景的不確定性來看,所謂名嘴,能不能算是一種制度化的傳播工作角色,恐怕目前 還難下定論。這也意謂著對有志於從事電視新聞評論工作的年輕人而言,成為名嘴並不是一種可欲 的理想。因為,在電視新聞界,沒有一套確定的制度來招募或培訓名嘴,而尌算在偶然的機會下成 了專以接談話性節目通告為生的名嘴,也不能確定這樣的工作有多穩定或能維持多久,至於成為名 嘴後,在新聞職場中會有什麼樣的下一步職業生涯發展,電視新聞界中也還沒有制度性的設計。於

(11)

是,不管是談話性節目製作單位或名嘴們,都是在「不知道能做多久,做一天算一天」的認知下生 活。問題是,如果在電視上評論時事真的是一項重要的新聞工作,關於這項工作的人力資源管理, 豈能像現況一樣毫無章法,而完全憑機緣決定?這是在討論所謂的名嘴現象時,必頇優先正視的問 題。 總言之,做為台灣新興的一種新聞工作角色,被通稱為名嘴的電視新聞評論員,在過去十多年 中,對台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以及增加民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不能說是完全沒有貢獻;但是, 所謂名嘴現象中的一些負面特質,也是電視新聞評論性資訊產製過程中需要檢討改進的問題。尌算 名嘴的誕生,是台灣傳媒事業發展史中的一種偶然,名嘴職業生涯的開展,也非名嘴在進入此一職 業生涯領域前所能預料,只要電視台一日還在製播談話性節目,名嘴的職業生涯及工作型態至少暫 時還會繼續存在。而且,從外界對名嘴現象的諸多批評來看,名嘴的表現,已成為觀察台灣電視新 聞專業水準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對名嘴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方式,從名嘴的個人特質到從談話性 節目製作生態的結構面切入,再做更多有系統的觀察研究,找出名嘴現象中負面特性的改進之道, 是傳播學界應該繼續進行的工作。當然,名嘴的自省、社會大眾的鞭策,乃至對談話性節目以及名 嘴工作管理規範的建立,也是使名嘴的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更趨穩健發展的必要因素。這是筆者在 完成本研究後的至深期盼。 其實,追本溯源,如果多數社會成員同意,在電視新聞工作團隊中,確實應該要有評論員的角 色;而社會大眾也的確需要接觸評論性質的電視新聞資訊,那麼,專業的電視新聞台應該將電視新 聞評論員納入新聞工作團隊編制內,成為電視台新聞部中的正式工作成員,給他們固定的薪資待遇 與福利,讓他們有穩定的工作環境與生活保障,也要求他們恪守一定的工作倫理。同時,也要將電 視新聞評論員的招募與培訓納入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中,如此才可以確保電視新聞評論員能長久為社 會貢獻智慧,而不是一種不知前景為何的不穩定工作角色。這是筆者在完成本研究後,對台灣電視 新聞界提出的一項鄭重建議。 希望有那麼一天,電視新聞評論員不但不再被稱為「名嘴」,也不會再被看成是不知會延續知 名度多久的電視明星;而真正成為受社會大眾信賴與敬重、遇到重大新聞事件時,能為閱聽人指引 思考方向的專業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2)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rker, D. C. (1999). Rushed decisions: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vote choice, 1994-1996.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6, 2, 527-539.

Betz, N. E. (1993). Counseling use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 22-26.

Betz, N. E., & Hackett, G. (1986).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career choic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 279-289.

Bloch, D. P. (2005). Complexity, chaos, and npnlinear dynamics: A new perspective o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 193-207.

Bright, J. E., & Pryor, R. G. (2008). Shiftwork: A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genda for change in career counsel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7, 63-72. DeSantis, A. M., & Quimby, J. L. (2004).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contextual

variables and career choice. 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113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Gibson, D. E. (2004). Role models in career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5, 134-156.

Gottfredson, L.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1, 545-579.

Gurevitch, M. & Blumler, J. G. (1990).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J. Lichtenberg (Ed.),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land, J. L. (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Horowitz, E. (1993). Talk show politics: The match that rekindles American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Huffman M. L., & Torres, L. (2001). Job search methods: Consequences for gender-based earnings inequal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 127-141.

(13)

Jankowski, N. W., & Wester, F. (1991). The qualitative tradition in social science

inquiry: Contributions to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K. B. Jensen & N. W.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Routledge.

Kanfer, R., Wanberg, C. R., & Kantrowitz, T. M. (2001). Job search and employment: A personality-motivation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 837-855.

Laufer, P. (1995). Inside talk radio America’s voice or just hot air? Car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2000).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 36-49. Lent, R. W., Hackett, G. (1987). Career sel-efficacy: Empirical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0, 347-382.

Livingstone, S. M. & Lunt , P. (1994). Talk on televisio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New York: Routledge.

Matelski, M. J. (1997). Daytim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Butterworth Heinemann. McLeod, J. M. (2000). Media and civic socialization of youth. Journal pf Adolescent

Health, 27, 45-51.

McMahon, M. L. & Watson, M. B. (2008). Systemic influences on career development: Assisting clients to talk their career stori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6, 280-288.

Nauta, M. M., Epperson, D. L., & Kahn, J. H. (1998). A multiple group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career aspirations among wome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5, 483-496.

Nauta, M. M., & Kokaly, M. L. (2001). Assessing role model influence on students’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decision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9, 81-99.

Nauta, M. M., Saucier, A. M., & Woodard, L. E. (2001).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cademic and career decisions: The impact of sexual orientation. The Career

(14)

Development Quarterly, 49, 352-362.

Patton, W., & McIlveen, P. (2009). Pratice and research in caree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8.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8, 118-161.

Quimby, J. L., & DeSantis, A. M. (2006). The influence of role models on women’s career choic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4, 297-306.

Shattuc, J. M. (1997). The talking cure. New York: Routledge.

Tang, M., & Russ, K. (2007).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career development of people of Appalachian cultur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6, 34-46.

Wanberg, C. R., Hough, L. M., & Song, Z. (2002).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multidisciplinary model of reemployment succ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 1100-1120.

Whitmarsh, L., Brown, D., Cooper, J., Hawkins-Rodgers, Y., & Wentworth, D. K. (2007). Choices and challenges: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women’s career patterns. The Career Develpoment Quarterly. 55, 225-236.

李心怡 (2008). 名嘴歌廳秀,求官踏腳石.新台灣雜誌, 638, 26-28. 李愷 (2003). 台灣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以談話性新聞節目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明譯 (2002). 布赫迪厄論電視. 台北: 麥田出版社. 林政谷 (2008). 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碩士論文. 林富美 (2006). 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 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新聞學研究, 88, 43-81. 高瑞松 (1996). 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結構分析—以 2100 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昀隆 (2010). 我國政論節目名嘴現象之研究:以 2100 全民開講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宜 (1994). 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

(15)

之關聯性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治仁 (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 163-203 彭芸 (1999). 談話性節目: 誰參加談話性節目?誰當選?—三合一選舉中談話性節目的議題 與來賓.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彭芸 (2001a). 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2000 年總統大選選民媒介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 題研究成果報告. 彭芸 (2001b).新媒介與政治: 理論與實證.台北: 五南. 楊意菁 (2004). 民意與公共性: 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 79, 1-47.

(16)
(17)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1/03/26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台灣電視名嘴(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員)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計畫主持人: 胡幼偉 計畫編號: 98-2410-H-003-066- 學門領域: 新聞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8)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胡幼偉 計畫編號:98-2410-H-003-066- 計畫名稱:台灣電視名嘴(專職電視新聞評論員)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1 100% 本 研 究 已 順 利 完 成,全文 53000 字, 將 交 由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為 傳播類學術專書.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2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9)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20)
(2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本研究已全部完成,將交由五南圖書公司出版成傳播類學術專書,預計於今年內出版.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為國內首次進行有關所謂電視名嘴職業生涯及工作型態大型研究.總計有 14 位電視 名嘴及兩位談話性節目製作人員接受深度訪談.由於本研究之順利完成,國人可從研究發 現中首次完整得知電視名嘴進入此一傳播工作領域的過程,名嘴日常工作方式,以及工作 中遭遇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經由本研究的深入探討,發現了電視新聞評論員 在台灣目前傳播職場上的不穩定性,而此種不穩定性是造成名嘴負面現象的主要成因.本 研究出版成書後,應當可以引起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及各電視新聞台重新檢視電視名嘴制度 之更替途徑,使電視新聞評論更能發揮正面的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ep 3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bonding groups and the number of lone pairs around the central atom.. These should sum to your result from

104 As shown in Figure 5, spin-restricted TAO- B3LYP and TAO-B3LYP-D3 (with a θ between 50 and 70 mhartree), TAO-PBE0 (with a θ between 60 and 80 mhartree), and TAO-BHHLYP (with a

„ „ The The extended nature extended nature of string theory introduces of string theory introduces addi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addi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localized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Implications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1973).Instrumentality theory and equity theory as complementary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本年度已協助視障者進入一般職場,就業職種為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