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台灣、日本及荷蘭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研究(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台灣、日本及荷蘭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研究(II)"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台灣、日本及荷蘭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研究(II)

計畫編號:NSC 94-2413-H-009-001 執行期限:2005/08/01 ~ 2007/01/31 主持人:戴曉霞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的統計,2001 年全球約有一百六十四萬學生在他國就讀,他 們的學雜費、生活費和旅費構成一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大市場(OECD, 2003),是吸引最 多外國學生的美、英、法、德和澳洲等國重要的外銷產品。由於招收外國學生不只具有 短期的經濟效益,更有利於長期政治、經貿關係的耕耘、學生「全球性能力」的培養和 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故工業先進國家和區域性組織(如歐盟)將之視為既是高等教育、 也是政治和經濟的重要策略。 外國學生市場因為涉及龐大商機,且工業先進國家多為高等教育的「輸出國」,每年 獲取可觀的貿易順差,因此亟思促成此一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降低輸入國對此一市場的

管制,最明顯的作法是透過世界性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

WTO)的運作。WTO 及其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簡稱 GATT)在製造業和農業等傳統的貿易產品之外,將保險、金融、運輸、建 築及教育等十四項服務業也納入國際貿易的項目,並在 1994 年完成《服務業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簡稱 GATS),希望藉由透明化和漸進自由化原 則建立多邊性架構(國貿局,2002)。 由於日本和我國同屬亞洲,英語並非普遍的授課語言,因此在招收外國學生方面有 相似的困難。但是日本在將近二十年前就已經體會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別是招收外國學 生的重要性,因此早在 1983 年就制訂了吸引外國學生的策略與目標。雖然日本原訂在 2000 年能有十萬名外國學生的目標一直要到 2003 年才得以完成,但其採取的各種鼓勵外 國學生前來就讀的各種配套措施,包括中央層級的移民、簽證規定及獎學金的提供,地 方(例如企業的協助)和大學層級的各種協助(例如學制的調整、語言學習、文化和生 活適應等),對於目前正在擬定各種吸引外國學生策略的我國而言,極具參考價值。此外, 日本在吸引外國學生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也遭遇一些不如預期的現象,例如學生來源、 就讀科系過於集中,甚至為了衝高外國學生的量,而較為忽略學生的素質所引發的社會 問題等(例如報載外國學生涉入滅門血案、有些外國學生名為留學,實為打工,甚至非 法移民等問題)。

(2)

荷蘭雖然地屬歐洲,和我國並無地緣關係,但荷蘭為了克服非英語系國家在招收外 國學生上的限制,十餘年來採取廣開英語授課之課程的策略,其所開出的英語授課課程 數量龐大,就歐洲而言,僅次於英國。然而,此一策略在吸引外國學生上並不十分成功, 而且英語授課也有加重教師負擔、降低課程之廣度與深度等負面影響。荷蘭的經驗對於 擬推動「加強英語授課,以提昇國際化程度,吸引外國學生」的我國而言,無疑具有重 要參考價值。 從日本和荷蘭的經驗可以發現,在英語霸權的籠罩之下,非英語系國家要推動高等 教育的國際化和招收外國學生的困難倍增,但是由日本和荷蘭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也可 以看出,面對高等教育產業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各國已經沒有閉關自守的空間和自由。 所謂「攻擊是最好的防衛」,各國唯有盡力提升本身的高等教育品質,並擴張國際版圖和 影響力,才能以較平等的地位和他國進行國際交流,否則只有淪為全球高等教育體系的 邊陲,接受核心國家的宰制,喪失高等教育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由於我國和日本、荷蘭面對相似的挑戰和困境,且日本和荷蘭對國際化議題的關注 及政策的制訂上都比我國早了十到二十年,先行者的經驗(包括政策內容、實施方式與 過程、各層級的配套措施、政策實施的成果與困難、政策的回顧與檢討及政策的修訂等), 對目前才起步的我國而言無疑可以提供「他山之石」的寶貴借鏡。

貳、文獻探討

根據 WTO《服務業貿易總協定》的分類,教育服務分為初等、中等、高等、成人和 其他教育五種,提供的模式(mode of supply)和其他服務業一樣可分為四類:「跨境服務」

(cross border supply)、「境外消費」(consumption broad)、「境內商業據點服務」(commercial presence)和「境內自然人服務」(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國貿局,2002)。就高等教 育的國際化而言,四種提供的模式及其特性、類型和規模可分列如表 1: 表 1 高等教育貿易的四種提供模式 模式 特點 類型 規模 跨境服務 服務本身跨境,提 供者和消費者都無 須跨境  遠距教育  網路教育  虛擬大學 目前規模相對而言 還不大,但隨著通 訊技術和網路的普 及,發展可期 境外消費 消費者到他別國接 受服務  傳統的留學 是目前高等教育國 際市場中最主要的 部分,且繼續成長 境內商業據點服務 服務提供者到服務 消費地建立據點以 提供服務  分校  雙聯學位課程 (twinning programs) 英國和澳洲在中 國、香港及東南亞 國家最常採取的方 式,是僅次於傳統

(3)

 授權(franching arrangements) 留學的主要市場 境內自然人服務 提供服務的個人前 往消費者所在地, 提供短期性的服務  教師及研究者 應聘國外 隨著教育人員流動 的增加,重要性和 市場逐漸擴大,但 目前除了歐盟的交 換方案外,多屬小 規模或個人性活動 資料來源:OECD(2002a).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p.92). Paris: the Author.

由表 1 可以看出,就目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而言,傳統的留學,亦即學生前往他國 就學仍是最主要的方式。表 2 呈現 1980 年到 1995 年間十個吸引最多留學生的地主國 (host country),從表 2 可以發現:  留學生前往的國家相當集中,以 2001 年為例,十大地主國的前三國(美、英、德) 吸引全球 54.7%的留學生,前五國(美、英、德、法和澳洲)吸引 71.1%的留學生。  就地主國的語言來看,2001 年的前十大中有三個英語國家,共吸引了全球 50%的留 學生。  就地主國的所屬洲別來看,2001 年的前十大中有六個為歐盟國家,共吸引全球 39.1 %的留學生。  在 1980 年代持續出現的黎巴嫩和埃及,到了 1990 年代以不再出現在前十大名單中, 而由異軍突起、持續竄升的澳洲和日本取代。  雖然美國一直是最吸引外國學生的國家,但其在全球留學生市場的佔有率有下降的 趨勢。  我國吸引的外國學生數明顯偏低。 表 2 全球十大留學生地主國之留學生人數及其佔全球留學生之比率,1980-2001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美 121,362 28.3 美 311,882 33.8 美 407,529 34.9 美 453,787 28.2 美 475,169 28.9 法 36,500 8.5 法 110,762 12.0 法 136,015 11.6 英 197,188 12.2 英 225,722 13.7 德 26,783 6.2 蘇聯 62,942 6.8 德 91,926 7.9 法 170,574 10.6 德 199,132 12.1 黎巴嫩 18,811 4.4 德 61,841 6.7 英 70,717 6.1 德 159,894 9.9 法 147,402 9.0 加拿大 17,414 4.1 英 56,003 6.1 蘇聯 66,806 5.7 俄 73,172 4.5 澳洲 120,987 7.4 英 16,154 3.8 黎巴嫩 31,018 3.4 加拿大 35,187 3.0 澳洲 69,819 4.3 俄 64,103 3.9 蘇聯 16,100 3.8 加拿大 28,443 3.1 澳洲 28,993 2.5 日本 53,847 3.3 日 63,637 3.9 埃及 14,008 3.3 義大利 27,784 3.0 日本 23,816 2.0 加拿大*35,451 2.2 西班牙 39,944 2.4 阿根廷 7,103 1.7 埃及 21,751 2.4 瑞士 22,621 1.9 比利時*34,966 2.2 比利時 38,150 2.3 義大利 7,103 1.7 羅馬尼亞 15,888 1.8 義大利 21,416 1.8 奧地利 26,883 1.7 奧地利 31,682 1.9 (台灣 3,720 3,769 5,900 5,197 6,380)

(4)

Encyclopedia (p.113). Chicago: St. James.; OECD (2003). Education at a Glance.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2& 1993).UNESCO Statistical Year Book. Paris: the Author; Welch, A. (2002). Going global? Internationalizing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in a time of global crisi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6 (4), 442; 教育部(200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加拿大為 1993/94,比利時為 1994/95 統計數字。 表 3 呈現 1980 年到 1995 年間留學生的主要母國 (country of origin),從表 3 可以發 現:  自 1985 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主要的留學生母國,馬來西亞、希臘、摩洛哥和印度 也長居母國的前十大。  美國、德國和日本不只是主要的地主國,也是主要的母國。  伊朗的留學生自 1980 年代之後明顯下降。  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我國前往他國的留學生之人數雖然進不了全球前十大,但是 就留外學生和人口之比率來看,應該已達「世界水準」。 表 3 主要留學生母國及人數,1980-2001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伊朗 58,204 中國 53,378 中國 93,347 中國 121,371 中國 131,138 馬來西亞 32,850 馬來西亞 38,980 日本 39,258 日本 64,284 南韓 70,925 希臘 30,597 伊朗 37,054 摩洛哥 36,595 希臘 54,072 印度 62,018 中國 27,055 希臘 34,267 德國 34,850 德國 49,876 日本 55,499 奈及利亞 23,715 摩洛哥 29,683 南韓 32,986 馬來西亞 49,413 希臘 55,076 摩洛哥 20,981 南韓 25,978 印度 32,972 土耳其 41,901 德國 54,644 美國 19,692 約旦 24,410 希臘 32,184 義大利 40,663 法國 47,722 香港 19,646 香港 24,293 馬來西亞 31,497 印度 40,448 土耳其 44,254 西德 16,894 西德 23,114 伊朗 30,555 法國 39,152 摩洛哥 43,671 約旦 15,833 美國 20,614 香港 28,954 香港 36,481 義大利 41,518 印度 20,389 義大利 25,647 摩洛哥 36,595 馬來西亞 32,929 日本 17,926 美國 24,174 美國 36,181 印尼 32,130 加拿大 17,205 土耳其 21,460 加拿大 29,643 美國 31,558 (台灣 5,933 5,979 19,291 24,751 32,162)

資料來源:Cummings, W. K. (1991). Foreign Students. In P. G. Altbach (e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 Encyclopedia (p.113). Chicago: St. James.; OECD (2003). Education at a Glance.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2& 1998).UNESCO Statistical Year Book. Paris: the Author; 教育部(2001& 2002)。中華民

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根據 OECD(2003)的估計,2001 年全球約有一百六十四萬留學生。這些學生的旅費、 學雜費、和生活費等費用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根據 Larsen 等人的研究,此一市場的價 值在 1998 年就超過三百億美元,約佔全球服務出口值的 3%(引自 OECD, 2002 a)。從 表 4 可以看出,以四大吸引外國學生的英語國家為例,來自外國學生的收入成為相當重

(5)

要的服務出口項目。外國學生對澳洲尤其重要,其收入佔高居澳洲服務出口的第三位, 以及全國出口項目的第十四位(OECD, 2002 a)。 表 4 來自外國學生的收入及其佔服務出口總額之比率 1989 1997 2000 收入 佔服務出口 收入 佔服務出口 收入 佔服務出口 (百萬美元) 總額% (百萬美元) 總額% (百萬美元) 總額% 澳洲 584 6.6 2,190 11.8 2,155 11.8 加拿大 530 3.0 595 1.9 796 2.1 英國 2,214 4.5 4,080 4.3 3,758 3.2 美國 4,575 4.4 8,346 3.5 12,280 3.5 資料來源:OECD(2002a)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p.99)Paris: the Author.

雖然學生至他國就學還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最主要的方式,但是開辦分校、雙聯學位 的「在地留學」(offshore education)及以遠距/網路等進行的跨國學習可說是潛力不可限 量的新潮流。澳洲和英國是開拓各種「在地留學」課程最積極的國家。在 1994 和 2001 年間,「在地留學」學生佔澳洲外國學生的比率由 19.3%增加為 33.2%,在澳洲註冊的新 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學生約有 50%參與「在地留學」課程(OECD, 2002 a:104)。英 國在 1990 年代初期由多元技術學院升格而來的新大學,在開辦「在地留學」課程方面非 常積極。根據 P. Bennel 和 T Pearce 兩人 1997 年的調查,英國各大學校院所開設的「在 地留學」課程中,約有 65%是由新大學開辦的,牛津、劍橋、愛丁堡等老牌大學則完全 不開設此類課程。這類課程目前多集中在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中國和印度則被視 為未來最有開發潛力的新市場(Bennel & Pearce , 2002)。

參、結果與討論

一、日本、荷蘭及台灣之外國學生政策 (一)日本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外國學生政策 對日本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而言,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可說是最蓬勃發展的時期。 1980 年代之前,由於日本社會封閉的特性,日本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相當有限。在 1980 年代之前,不論是作為留學生的母國或地主國,日本都排不上全球前 十名(請參見表 2 及表 3)。1980 年代之後,隨著日本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卓越表現,國 際化開始成為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議題。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到日本來留學,文部省在 1983 年發表「面對 21 世紀的外國學生 政策宣言」(The Declaration Concerning Foreign Students Policy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並推出了「到 2000 年招收十萬個國際學生計畫」(100,000 by 2000 plan),希望藉此促進 日本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瞭解與友誼、強化日本在全球社會的力量、協助日本經濟和社會 的國際化。此一計畫分兩期實施,第一期(1983-1992)預估每年外國學生的增加率為 16.1 %,第二期(1993-2000)每年的增加率則預估為 12.1%。

(6)

此一計畫第一期相當成功,在 1983-1992 年間,外國學生每年增加率平均為 20.1%, 超過預估的 16.1%。到了計畫的第二期,特別是在 1995 年之後,外國學生人數的增加開 始停滯,甚至出現不增反減的現象,外國學生的數目在 1996 到 1999 年間,一直維持在 五萬人左右。1999 年和 2000 年之間雖然增加了近一萬人,達到六萬四千餘人,但是和此 一計畫預定十萬外國學生的目標還是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儘管外國學生的人數不如預 期,但是由於有明確的政策及配套措施,日本在吸引外國學生上還是有相當耀眼的表現。 從表 2 可以發現,自從 1990 年以來日本就長居「全球十大留學生地主國」名單之內。 雖然日本在招收外國學生的數量上表現不錯,但就日本境內外國學生的洲別結構而 言,卻出現相當集中的情形。從表 5 可以發現,自 1980 年代以來,日本境內的外國學生 便有近八成來自亞洲國家,在日本實施「2000 年招收十萬個外國學生計畫」(100,000 by 2000)計畫後,從 1990 年到 2000 年,日本外國學生人數雖有成長,但此一計畫卻吸引 了更多亞洲學生(戴曉霞,2006)。自 1990 年之後,日本境內的外國學生已有九成來自 亞洲國家,呈現出強烈的區域化現象。 表 5 1980-2000 日本境內外國學生之洲際分佈 年代 總數 外國學生來源地 非洲 美洲 亞洲 歐洲 大洋洲 未註明 1980/1981 6,538 98 804 5,229 317 86 4 1.50% 12.30% 79.98% 4.85% 1.32% 0.06% 1990/1991 45,024 335 2,058 41,559 806 259 7 0.74% 4.57% 92.30% 1.79% 0.58% 0.02% 2000/2001 63,637 676 2,235 58,170 2,106 443 7 1.06% 3.51% 91.41% 3.31% 0.70% 0.01% 資料來源:UNESCO (1983,1994).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 UNESCO(2003).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3. Retrieved March 31, 2004, from

圖 1 日 本 外 國 學 生 人 數 之 變 化 , 1 9 8 3 - 2 0 0 4 10428 12410 15009 18631 22154 25643 31251 4134745066 4856152405 53787 53847 5292151047 51298 55755 64011 78812 95550 109508 117302 0 2 0 0 0 0 4 0 0 0 0 6 0 0 0 0 8 0 0 0 0 1 0 0 0 0 0 1 2 0 0 0 0 1 4 0 0 0 0 1 9 8 3 8 4 8 5 8 6 8 7 8 8 8 9 9 0 9 1 9 2 9 3 9 4 9 5 9 6 9 7 9 8 9 9 2 0 0 0 1 2 3 4 Uni t : pe rson

(7)

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GED_EN.pdf

(二)荷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外國學生政策

1980 年代中期之後,面對來自日本及美國的國際競爭,歐洲國家除加速整合之外, 也開始積極推動各種跨國性的教育與訓練方案,加強歐洲各國學生的流動性及獲得國際 經驗的機會。在歐盟(European Union,簡稱 EU)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簡稱 EEC)所推動的各種交流方案中,以 ERASMUS 的規模最大,在 1987-1993

年間,二十萬學生和一萬五千位教授參與交換活動,共計進行了 2200 個「聯合學習計畫」, 涵蓋 700 個密集班和 800 個合開課程。 受到全球化和 EEC 各種交流方案的影響,荷蘭各大學在 1980 年代中期之後也逐漸 開設以英語授課的課程,以吸引 EEC 會員國和其他地區的學生前來就讀。越來越多荷蘭 大學以英語教學的現象,在 1980 年代後期開始引起廣泛的注意和討論。荷蘭國會於是要 求教育部要阻擋這種獨尊英語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長乃指派一個委員會來調查是否有必 要以立法來規範以荷蘭語作為教學語言,並在 1993 年通過「高等教育及研究法案」(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ill),規定除了少數例外,所有教學和考試都要以荷語進行。

儘管如此,為了強化荷蘭的高等教育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荷蘭各大學校院還是

以廣開英語授課課程作為主要策略。根據「荷蘭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組織」(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簡稱 NUFFIC) 的統計, 2003-2004 學年荷蘭大學校院計有 666 門課完全以英語教學,預計到了 2004-2005 學年, 以英語授課的課程將高達 901 門。就歐洲來看,荷蘭英語教學的課程數量僅次於英國 (NUFFIC,2003)。只是,荷蘭的策略在吸引外國學生上,效果並不顯著。荷蘭的外國 學生數成長緩慢,到 2001 年也只有一萬六千餘人。之後,由於歐盟內部的流動加速,荷 蘭的外國學生到 2003 年成長到 20,531 人(如表 6)。 表 6 1998-2003 荷蘭境內外國學生之洲際分佈 外國學生來源地 年代 總數 非洲 美洲 亞洲 歐洲 大洋洲 未註明 1999 13,619 2311 823 3,180 6,639 35 631 2001 16,589 2,559 920 3,308 9,205 42 555 2002 18,874 2,686 964 3,803 10,775 47 599 2003 20,531 2,446 1,085 4,382 11,814 53 724 資料來源:UNESCO (2006).UNESCO Statistical Year book.. Paris: the author ; UNESCO(2006).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Retrieved Jan31, 2007, from

(8)

三)台灣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外國學生政策 由表 3 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留外學生之人數進不了全球前十大,但是就留外學生 和人口之比率來看,應該已達「世界水準」,但由表 2 也可以看出,前來我國留學的外國 學生數多年來一直偏低。由於上述兩類學生數有明顯落差,至使我國的「高等教育輸入 值」遠大於「高等教育輸出值」,長期處於「高等教育輸入國」的狀態,也成為美、英、 加、澳洲及紐西蘭等「高等教育輸出國」亟欲擴大佔有率的市場。這種情況在我國成為 WTO 會員,開放高中職以上教育市場,同時必須提供提他會員國最惠國待遇之後,更為 明顯。 為了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及扭轉「高等教育輸入國」的處境,高等教育國際 化也成為我國這兩年來的重要政策。舉例來說,教育部在 2001 年公布的「大學教育政策 白皮書」,在「我國大學教育問題分析」一章中就以「大學教育國際化程度不足」為六大 問題之一,並認為應以英語授課及提升我國大學水準,以使「我們的大學所授的學位具 備國際競爭力」(教育部,2001:27)。由於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相關問題,在我國正式加 入 WTO 之後更為急迫,教育部在 2003 年 8 月 26 日行政院首次召開的「教改跨部會協調 會報」中,提出「宏觀高等教育方案」,討論提昇我國大學之競爭力及吸引外國學生的策 略。根據該方案,教育部規劃未來五年以五百億的預算,大幅提昇我國大學在亞洲及世 界的排名;該方案也計畫擴大招收外國學生,希望外國學生人數五年後能增加為 29,400 人(何榮幸,2003)。此外,教育部草擬並在 2003 年 9 月 23 日公布的「大學評鑑指標」 中,亦將「外籍生比率」列為 17 項「量的指標」之一,鼓勵大學多招收外國學生。 為了「鼓勵優秀外國學生來台留學、…拓展對外關係、強化邦誼、增進與外國政府、 學校、文教機構及團體等之教育學術交流合作關係」,教育部在 2004 年 2 月 26 日公布由 教育部和外交部編列新台幣兩億五千萬元預算,共同設置「台灣獎學金」。台灣獎學金分 為以下六類(教育部,2004): 1. 中文獎學金:提供外國學生在我各大學附設之國語中心研習中文,待遇每名 每月新台幣貳萬伍仟元,期限最長為一年。依受獎生實際就學月份發給。 2. 大學部獎學金:提供外國學生來台在我大學校院攻讀學士學位,待遇每名每 月新台幣貳萬伍仟元,期限最長為一年。實際核給期間,自受獎生註冊入學 月起至受獎期間屆滿或該生畢業、結業、休學、退學月止。 3. 研究生獎學金:提供外國學生來台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待遇每名每月新台 幣參萬元。攻讀碩士者最長二年,博士者三年,實際核給期間,自受獎生註 冊入學月起至受獎期間屆滿或該生畢業、結業、休學、退學月止。 前述三類獎學金預計每年共約三百名。受獎生之甄選由教育部與外交部透過 駐外單位辦理。 4. 外交獎學金:為促進國際友誼、增進雙邊關係而設置,待遇每名每月新台幣 參萬元,並提供來回經濟艙機票,可就讀中文、大學部或研究所,期限分別 比照上述有關規定。對象原則上以邦交國或開發中國家為主,本類獎學金由 外交部與教育部共同辦理,每年名額預定約二百人。

(9)

5. 各校自設獎學金:由各大專校院及其附設之國語中心,運用教育部核撥之外 國學生獎學金補助款及各校自行籌措之財源所設置者,其名額及待遇由各校 自行決定,預計每年可提供約三百二十五名以上。 6. 國合會獎學金: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運用該會自有基金之孳息,單 獨推動「國際高等人力資源培訓獎學金計畫」,與國內大學成立「國際合作策 略聯盟」,開設以英語授課之碩士、博士班,招收邦交國學生來台就讀,每年 提供名額約五十名。 此外,教育部在 2004 年公布的「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中,亦將「全球視野」 列為四大綱領之一,其策略包括推動教育國際化及擴大雙向留學等(教育部,2004),之 後更陸續推動各種擴大招收外國學生及鼓勵本國學生留外的專案計畫,舉例來說:教育 部在 2004 年 10 月 29 日公布「九十四年度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計畫」, 將根據外國學生數給予不同補助,藉以強化大學校院招收外國學生的意願與成效。依據 該補助計畫,欲申請第一等級(補助額度最高為新台幣一千萬元)之校院,外國學生數 至少必須佔全校學生數之 1%,且人數必須超過 100 人;申請第二等級(補助額度最高為 新台幣三百萬元)上項比率與人數分別為 0.6%及 50 人。教育部、經建會及國科會則於 2004 年 12 月 1 共同辦理「菁英留學計畫-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第一梯次申請,擴大獎 助各界出國留學,培養國際化所需人才,提昇我國國家競爭力。「菁英留學計畫」分為國 外攻讀博、碩士學位以及國外研修兩種留學類型。遴選方式將包括接受個人申請、企業 推薦以及由國內大學校院自行選送等三大類。 從表 7 可以發現,從 1980 年到 1990 年,台灣的外國學生中,亞洲籍學生佔了近六 成,不過美洲籍外國學生的比例亦維持在二成左右;然而到了 2000 年,台灣所招募到的 外國學生中,卻有超過七成為亞洲籍學生,而美洲籍學生的比例已經下降,顯示台灣外 國學生之區域化的特質日漸明顯。 表 7 1980-2000 台灣境內外國學生之洲際分佈 年代 總數 外國學生來源地 非洲 美洲 亞洲 歐洲 大洋洲 1980/1981 3,720 15 944 2,144 550 67 0.40% 25.38% 57.63% 14.78% 1.80% 1900/1991 5,900 13 1,295 3,580 930 82 0.22% 21.95% 60.68% 15.76% 1.39% 2000/2001 7,524 75 1,028 5,620 655 146 1.00% 13.66% 74.69% 8.71% 1.94%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10)

二、討論 儘管全球化浪潮自 1980 年代一波波席捲各地,全球性組織如 WTO 也試圖打破貿易 壁壘,實現「全球性單一市場」的美夢,但是除了北美地區可以稱霸全球之外,其他地 區則高度仰賴區域內交易。雖然將「美國化」視為「全球化」的核心成分太過簡化以「全 球化」為名的這股力量,但是從以上的分析也不難看出,不論是商品或服務(包括高等 教育)的國際貿易,美國是真正的全球性輸出國,因此對於打開更多國家的大門深感興 趣。當國家無法固守傳統的疆界和大門時,轉而與區域內其他國家結盟應該是相當自然 的回應之道。或許我們可以說,近年來區域化現象的深化,有極大的成分乃在回應全球 化和美國化。 從資訊的快速流通和各種遠距外包、供應鍊的快速興起,這個世界確實如 Thomas L. Friedman(楊振富、潘勛譯,2005)所說的越來越平了,但是當全球化開始廣泛地在政 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影響世界各國,並企圖建立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之後,其他 區域與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與既有之文化傳統,避免遭受全球化的蠶食鯨吞,反而必 須結合其他國家的力量,共同對全球化做出反擊。這也是近年來國際區域組織及或區域 合作/協商加速腳步的主要原因。 從圖 2 也可以看出,美國和其他英語系國家一直是吸引最多外國學生的國家。拜歐 盟各種流動方案所賜,德國和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則因洲內流動而增加外國學生人數。 事實上,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外國學生「近悅」多而「遠來」少,因此在制訂吸引 外國學生的相關政策時雖不免「放眼世界」,但最好務實地能「區域/在地思考」,不要對 「國際化」有過度的期待和太過浪漫的憧憬。 圖 2 留學生最多的國家

資料來源: UNESCO (2006).UNESCO Statistical Year book.. Paris: the author ; UNESCO(2006).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Retrieved Feb 14 , 2007, from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GED_EN.pdf

(11)

肆、參考文獻

李宛蓉譯 (1996)。大前研一著。民族國家的終結。台北:立緒文化。 周添成(1995)。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的互動。理論與政策,8(2),73-86。 孫治本譯(1999)。Ulrich Beck 著。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 夏鑄九等譯(1998)。Manuel Catells 著。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承立平(2006.1.24)。前瞻東協加三經貿整合的因應之道。台灣財經評論。2006 年 2 月 22 日取自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6/01/44-251.htm 連文榮(2005.1.25)。「東協加一」區域整合對我國出口之影響。台灣財經評論。2006 年 1 月 20 日取自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1/18-221.htm 陳懷東(2000)。新世紀人類社會大趨勢。台北:三民。 教育部(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經濟部技術處(2006.1.4)。「東協加一」、「東協加三」逐漸成形,避免經濟邊緣化之因應 措施。科技產業資訊室。2006 年 4 月 24 日取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olicy/policy_06_002.htm 曾慧雯(2006.2.5)。東協加三 我 GDP 下降 0.707%。自由電子報。2006 年 2 月 20 日取 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feb/5/today-p3.htm 傅振焜(譯)(1994)。P. Drucker 著。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 楊振富、潘勛譯(2005)。T. L. Friedman 著。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 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七輯,頁 301-28。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地區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第五十輯,第二期,頁 53-84。 戴曉霞(2006)。日本外國學生政策之分析。刊於作者著《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 頁 161-188。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ASEAN(2004).Overview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Retrieved May 16, 2004,

fromhttp://www.aseansec.org/64.htm

Carnoy, M.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Stromquist, N.P. & Monkman, K.(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testation across Cultures, 43-76.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Cobban, A. B. (1992). Universities: 1100-1500. In B. R. Clark & G. R. Neave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pp.1251-59. Oxford: Pergamon Press.

Europa (n.d./a).The history of European Union.Retrieved Feb 23, 2006 from http://europa.eu.int/abc/history/index_en.htm

Europa (n.d./b). Trade and the economy. Retrieved Feb 20, 2006 from

http://europa.eu.int/abc/keyfigures/index_en.htm

Europa (n.d./c). Financing regional policy. Retrieved Feb 23, 2006 from http://europa.eu.int/comm/regional_policy/themes/finper/finper1_en.htm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12)

Hirst, P. & Thompson, G (1996).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2005).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2005. Tokyo : the Author.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London: Routledge.

NUFFIC(2003).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is catching on. Retrieved September 3, 2003, from http://www.nuffic.nl/.

OECD(1995).Reviews of National Polices for Education: Finland. Paris: the Author. OECD(1997).Reviews of National Polices for Education : Greece. Paris: the Author. OECD(2004). Education at a glance : OECD indicators 2004. Paris; the author. Rugman, A. M. (2003). Regional strategy and the demise of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409-417.

Stallings, B. (1995).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development. In B. Stallings (ed.) Global

Change, Regional Response, pp.349-387.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ESCO (1984). 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2). 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4). 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5). 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6). 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UNESCO (1998). 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Paris: the Author.

UNESCO(2003)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3: 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 Retrieved March 31, 2004, from

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GED_EN.pdf

UNESCO(2005).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5: 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 Retrieved Jan. 25, 2006 from

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2005/ged2005_en.pdf

World Bank ( 2004).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5: Trade,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the Author.

UNESCO (2006).UNESCO Statistical Year book.. Paris: the author ; UNESCO(2006).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Retrieved Feb 14 , 2007, from

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GED_EN.pdf

伍、成果發表

1.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地區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 刊,第五十輯,第二期,頁 53-84。(TSSCI 期刊) 2. 戴曉霞(2006)。日本外國學生政策之分析。刊於作者著《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 頁 161-188。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戴曉霞、潘琇櫻(2006)。全球化或區域化?—主要地區及國家之外國學生來源分析。 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四期,頁 21-47。(TSSCI 期刊)

數據

圖 1 日 本 外 國 學 生 人 數 之 變 化 , 1 9 8 3 - 2 0 0 4104281241015009186312215425643312514134745066485615240553787 53847 5292151047 51298 55755 64011 78812 95550 109508 11730202 0 0 0 04 0 0 0 06 0 0 0 08 0 0 0 01 0 0 0 0 01 2 0 0 0 01 4 0 0 0 01 9 8 38 48 58 68 7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y 2002年,UNICEF,UNESCO, WHO 三個聯合國組織共 同建議各國中等學校應認知21世紀是一個資訊量

Member School of UNESCO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