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察(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察(II)"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察(第

2年)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1-2410-H-004-103-MY2 執 行 期 間 : 102年08月01日至104年07月31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高莉芬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雯麗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于萱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晶芬 報 告 附 件 :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年後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0 月 30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本計劃以「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 察」為專題進行研究。例來學界對於「感生」神話研究大都重視感 生之客體研究,或置於聖王聖人神話敘事之脈絡的進行探討,強調 「聖人感生」之神聖意涵,或是將聖人之「感生」與兩漢政治、經 學思想、讖諱思想進行分析,已有豐富的成果。然感生之「感」的 主體以及「化生」之「化」的主體:「神女」,也即以神女為主體 的研究,卻未有系統之研究論述,因此本計劃主要以上中古神話敘 事中具有神聖性與神異性的「神女」為研究對象,在現存上中古文 獻記載中以「感生」與「化生」兩類「生」的相關敘事進行探討。 梳理上中古神話中「神女」生命敘事類型,以及在不同時代、不同 文本中的發展與變化,比較不同文本或異文中,神女敘事的差異、 神女敘事行動功能與象徵,藉由敘事母題(motif)與功能 (function)的研究視角,探究上中古神女在相關感生與化生的敘事 中,神女敘事的功能、結構類型與發展變化,以及在這些生命敘事 中所蘊涵的生命觀與宇宙思維。 中 文 關 鍵 詞 : 神女、感生、化生、變化、生殖

英 文 摘 要 : Birth :The narratives and symbols of Goddesses in Ancient China

(3)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期末報告)

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察

(第 2 年)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MOST 101-2410-H-004 -103 -MY2

執行期間:102 年 08 月 01 日至 10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

計畫主持人:高莉芬

計畫參與人員: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雯麗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于萱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晶芬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含下列出國報告,共 ___ 份:

□執行國際合作與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期末報告處理方式:

1. 公開方式:

□非列管計畫亦不具下列情形,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是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 □否 □是,

(請列舉提供之單位;本部不經審議,依勾選逕予轉送)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0 月 30 日

(4)

目錄

摘要... 3 一、 前言及研究目的... 4 二、 文獻探討... 5 (一) 感的思維模式與感生神話相關研究... 6 (二) 變形神話與變化神話相關研究... 7 (三) 東西方文化思維與神話思維研究... 9 三、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 10 (一) 「神女」的定義與研究範圍... 10 (二) 研究方法... 11 (三) 研究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11 1. 感生與化生神話中神女的身體敘事與象徵思維... 11 2. 漢代畫像石中神話圖像誌考察... 11 四、 結果與討論... 12 (一) 審查意見回應與研究計畫修正... 12 1.集中論題進行研究 ... 12 2. 深化單一女神研究:女媧與西王母 ... 12 (二)、具體研究成果與討論 ... 13 1. 出席學術會議,發表會議論文與學術期刊論文共計 4 篇... 13 2. 中國大陸地區漢代畫像石實境考察(參移地研究報告)... 14 3. 台南地區女神信仰與傳說田野調察(參附錄二)... 14 參考文獻... 15 附錄一:〈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 附錄二:執行科技部研究計劃台南女神信仰與傳說考察行程

(5)

摘要

中文摘要 : 本計劃以「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 考察」為專題進行研究。例來學界對於「感生」神話研究大都重 視感生之客體研究,或置於聖王聖人神話敘事之脈絡的進行探討, 強調「聖人感生」之神聖意涵,或是將聖人之「感生」與兩漢政 治、經學思想、讖諱思想進行分析,已有豐富的成果。然感生之 「感」的主體以及「化生」之「化」的主體:「神女」,也即以神 女為主體的研究,卻未有系統之研究論述,因此本計劃主要以上 中古神話敘事中具有神聖性與神異性的「神女」為研究對象,在 現存上中古文獻記載中以「感生」與「化生」兩類「生」的相關 敘事進行探討。梳理上中古神話中「神女」生命敘事類型,以及 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本中的發展與變化,比較不同文本或異文中, 神女敘事的差異、神女敘事行動功能與象徵,藉由敘事母題(motif) 與功能(function)的研究視角,探究上中古神女在相關感生與化生 的敘事中,神女敘事的功能、結構類型與發展變化,以及在這些 生命敘事中所蘊涵的生命觀與宇宙思維。 中文關鍵詞: 神女、感生、化生、變化、生殖

英文摘要: Birth :The narratives and symbols of Goddesses in Ancient China 英文關鍵詞: birth, Goddesses, myth, legend, ribirth

(6)

感生與化生:

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察(2/2)

期末研究成果報告

壹、

報告內容

一、

前言及研究目的

神話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解 釋,以及對種族生命存在的哲思。卡 西勒(Ernst Cassirer,1874-1945)曾云: 「神話並不滿足於描述事物的本來面 目,而且還力圖追溯至事物的根源。」 1 ,神話訴說人類的生命哲學與存在處 境。神話的講述本身即是與宇宙本體 聯結的憑證。女性神祇的敘事常常關 係著原初宇宙與生命的起源。在中國 有關神女敘事之中,關乎此類的敘事, 大都以片斷性、意象性的方式記載傳 錄,缺乏豐富完整的情節敘事。然而, 事實上,神女乃以更為細緻、細密地 方式被隱藏、遮蔽於各種類型的敘事 之中,她(祂)們的身份可能是感生 聖王的處女、亦神亦人的女性精怪, 或是掌不死權能的西王母,或是以陰 性特質顯現的神祇,或是做為人間聖 王的伴侶、生育人間英雄的貞潔聖女, 或是獨行於山林藪澤的自由神靈,姿 態萬千,各具風神。 除了為人所熟知的女媧、常羲、 羲和、精衛、瑤姬、姮娥、娥皇、女 英、簡狄、姜嫄、女脩、華胥氏、塗 山氏、雒嬪、宓妃、織女之外,尚有 玄女、女魃、素女、赤女女子獻、武 1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語言與神話》(台 北:桂冠出版社,1998 年),頁 14。 羅、青要玉女、嫫母、女夷、宵明、 燭光、握登、阿女、安登、伊尹之母、 塩神、華岳神女、慶都、沙壺、修己、 純狐、徐偃王之母、鄒屠氏之女、竹 王之母、登比氏、扶都、附寶等等, 祂們彼此之間或相互關聯,或隸屬不 同神祇系統,或解釋特定地理方志傳 說,或附隨於災異讖諱書寫之中,其 後,又各自經歷消長變化、拈黏複合 的歷史發展與形象嬗變。 值得注意者,這些散見於古籍文 獻中具有神性的女子,往往會與「感」、 「生」、「化」等觀念相互聯結並置出 現。如女媧,《楚辭‧天問》王逸注: 「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2」《淮 南子‧說林》:「黃帝生陰陽,上駢生 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 化也。3」《說文》卷十二下:「媧,古 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4」再如女尸, 《山海經‧中山經》:「姑媱之山,帝 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草,其葉 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 於人。5」再如女娃,《太平御覽》記載: 2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 版社,1991 年),頁 104。 3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 局,1989 年),卷 17,頁 561。 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 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 年), 頁 623。 5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 年),頁 142。

(7)

「炎帝之女娃遊于東海,溺而死。化 為精衛,其狀如烏,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堙東海。6」 又如羿妻嫦娥,張衡《靈憲》載: 「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 之,奔月。將往,占於有黃,有黃占 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 逢天晦芒,毌驚毌恐,後且大昌。嫦 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7」值得思 考者在於,女性神祇與「化」之結合, 其間自有屬於非類相生的神話色彩, 如「女媧化生萬物」、「嫦娥化蟾」等, 無論是新生命的誕生或是個體經變形 後新的生存境域的轉出,「化」本身都 在此生生相續的流轉中成為極具動能 的轉換儀式,凡此又可見在此類敘事 中女性神祇以其「陰性」的性別特徵 所具有的生育功能及伴隨「神格」而 來的各種職能、屬性而呈現的紛繁、 活潑的思維如何活躍周旋於各類敘事 中,而發揮在各類敘事脈絡中所顯現 的特定語境適用的功能意義。其中涉 及中國思維中對於「化」之豐富釋義 與其中所含融著中國人對於「生」之 始源及其去處的想像與闡釋。 神女的神話敘事是我們憑藉以進 入中國傳統思維與語言表述的一個入 口,神話講述往往就留下隙缝,以供 周旋、迴轉,然後容納進新的元素, 而成為一種永遠在調整變化著的動態 敘事文本,而供各代體察者進入其中 填補意義的空白,而開出可自語言層 6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卷 887,頁 4074-2。 7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文》卷15,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 書局,1991年),頁104。 面、結構層面、意蘊層面的多向性理 解。 本研究計劃則是在「感生」與「化 生」此二類與生殖、生命相關的神話 敘事中,以神女敘事為考察重點,探 討中國上中古的神女敘事特色及其深 層象徵思維,神女們各自在不同的歷 史書寫、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如何塑 寫與轉化?不同系統的文本又寄寓了 何種意圖與象徵?進一步漢代思想家、 文學家、乃至於藝術創造者如何回應 被重塑後的神女形象?在回應的過程 中又如何解構與重建了神女的意符與 形貌?進而開展其時代的意義與生命 精神。

二、

文獻探討

中國神話學界對於中國神話的女 性神祇研究可見於王國維、謝六逸、 茅盾、顧頡綱、聞一多、孫作雲等人 在其神話研究或略述及女性神祇,如 聞一多〈姜嫄履大人迹考〉、〈高唐神 女傳說之分析〉等8,近年來隨著西方 女性主義神話學、民俗學與考古材料 的發掘女性研究漸受重視,但大多數 的研究主要仍以單一神祇為主,如女 媧神話、西王母神話、高唐神女神話、 嫦娥神話等皆已取得豐碩的研究,尤 其西王母研究更有《西王母文化研究 集成》共六大卷的成果9,但對於上中 古其他女性神祇的神/神、神/人關 係與象徵考察之研究則相對冷寂。再 如近年來在出土文獻中如〈楚帛書〉、 8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三卷)(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9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西王母文化 研究集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8)

〈包山楚簡〉、〈秦簡日書〉以及〈郭 店楚簡〉、〈上博簡〉等材料中亦載有 與神女、感生與化生相關的敘事,提 供了同中有異或完全不同於傳世文獻 的文本,亦為上中古神話中神女生命 敘事研究的重要參考材料。與本計畫 相關之研究成果可以分為為以下幾類 論述: (一) 感的思維模式與感生神話相 關研究 「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維模 式之一,楊儒賓 79 年度國科會研究計 晝:「中國古代感通的思想與神話思維 模式」(1991 年 12 月)的研究成果,即 從莊子語言運用來探討「感通」的思 維模式,而李豐楙〈感動、感應與感 通、冥通: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 譯寫〉10一文更深刻釐析了「感應」與 「感動」此二關鍵字的思維方式,並 論述了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譯寫的 觀念。這些對於「感」的思維研究, 有助於釐清掌握感生神話中「感」的 概念與行動。關於感生神話的研究, 學界大多以「帝王」感生神話為專題 進行探究,日本漢學家多以「異常出 生」定義「感生」神話,相關研究成 果如有:白鳥清〈殷周の感生傳說の 解釋〉11、出石誠彥〈上代支那の異常 出生說話について〉12等,森三樹三郎 《支那古代神話》中有專章〈帝王の 10 李豐楙:〈感動、感應與感通、冥通:經、 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譯寫〉,《長庚人文社會 學報》第 1 卷第 2 期,2008 年。 11 ﹝日﹞白鳥清:〈殷周の感生傳說の解釋〉 《東洋學報》第 15 卷 4 號(1925 年 7 月)。 12 ﹝日﹞出石誠彥:〈上代支那の異常出生說 話について〉,《民族》第 4 卷第 4 號(1929 年 1 月)。 感生傳說〉探討殷周始祖的感生傳說13 安居香山亦撰有〈感生帝説の展開と 緯書思想〉將之納入統一王朝君主的 神權化與其時的五德終始說中討論14, 飯島良子〈五精感生說と後漢の祭祀 —鄭玄注にみる〉15 ,日本學者大都重 視三代始祖感生神話的探討,且研究 重心以帝王與政治思想史的探討為主。 學界對於感生神話研究常從帝王 瑞應、緯書政治與經學思想等視角探 討,如有楊寬〈略論古帝王之瑞應說〉 16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 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17、魯瑞菁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 感生神話內容析論──論其與兩漢經 說的關係〉18、〈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說 述論〉19二文對於三代始祖感生神話與 漢代經學、漢代讖諱思想間之關係有 深入的梳理。冷德熙有專著《超越神 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20 探討聖王 神話與緯書政治神話間的關係。 13 ﹝日﹞森三樹三郎:《支那古代神話》(京都: 大雅堂,1944 年)。 14 ﹝日﹞安居香山:〈感生帝説の展開と緯書 思想〉,《日本中國學會報》第 20 集(1968 年 10 月),頁 63-78。 15 ﹝日﹞飯島良子:〈五精感生說と後漢の祭 祀—鄭玄注にみる〉,《史學雜誌》101 卷第 1 期(1992 年),頁 1-38。 16 楊寬:〈略論古帝王之瑞應說〉,《大美晚報‧ 歷史週刊》1936 年第 20 版。 17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 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 28 期(2010 年 4 月),頁 35-82。 18 魯瑞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 感生神話內容析論──兼論其與兩漢經說的關 係〉,《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9 魯瑞菁:〈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說』述論〉,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 3 輯),2007 年 11 月。 20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

(9)

(二) 變形神話與變化神話相關研 究 關於變形神話的討論,視角多元, 有來自哲學、宗教、神話、小說諸面 向的切入焦點。哲學、宗教方面,如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 想溯源〉21、楊儒賓亦有〈昇天、變形 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 教相關的三個主題〉22、佐藤將之〈中 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 意義〉一文,則從先秦思想文獻與出 土文獻資料中,探討「變化」概念的 發展23。而在小說方面,樂蘅軍〈中國 原始變形神話試探〉24自力動與靜態兩 型討論,論其背後對生存、死亡的恐 懼、想像,而徐志平〈『人化異類』故 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 25則將變形神話分為兩類:「死生變形」 與「趁境變形」兩類、康韻梅《中國 古代死亡觀探究》更指出變化神話乃 是以死亡銜接生與再生的關鍵點即賦 與「死即是生」之積極義26。就神話出 發,分析其變形情節者則有浦忠成〈神 話之中的變形〉依敘事情節分為圖騰 變形、遭遇危機之變形、懲罰性之變 21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 源〉,《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年),頁 101-149。 22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 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 究》第 7 卷第 1 期(1989 年 6 月),頁 223-253。 23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變化」觀念演變暨 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 3 期(2005 年 6 月),頁 51-86。 24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 版社,1984 年),頁 5。 25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 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 6 期, 頁 382。 26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忠: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頁 47。 形、解脫死亡之變形幾類27,這些討論 多指出變形乃在對死亡恐懼、逃避而 企圖藉神話思維以超越的特點,此外, 王孝廉則在〈死與再生-回歸與時間 的信仰〉以圓形時間回歸的討論中指 出,變形乃是死與再生的重要過渡階 段28,至於變化神話與化生的相關研究 則有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 非常的文化思維》29所收錄歷年相關主 題研究,建構出常與非常結構思維系 統。趙雲鮮有〈化生說與中國傳統生 命觀〉30,凡此研究多關注中國傳統哲 學中神話元素如何混融於民族思維、 原始宗教、生命觀中,這些相關研究 成果皆與本專題相關涉的重要參考資 料。 女性神祇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則有 過偉《中國女神》31一書,蒐集了漢族 及少數民族中女神之材料,涉及原始 女神、口傳中的女神、民俗信仰中的 女神之材料,共計有五十六個民族, 一千多位女神,資料豐富,凸顯中國 女神的多種面相;龔維英《女神的失 落》32則以「母權論」為立論的基礎, 指出上古女神隨著母系氏族過渡到父 系氏族,母權為父權制所取代,進而 得出女神降格的結論,本書排除了大 27 浦忠成:〈神話之中的變形〉,《花蓮師範學 院學報》第 5 期,頁 50-54。 28 王孝廉:〈死與再生-回歸與時間的信仰〉 《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 仰》(臺北:時報文化企業公司,1987 年), 頁 572。 29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 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30 趙雲鮮:〈化生說與中國傳統生命觀〉,《自 然科學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頁 366-373。 31 過偉:《中國女神》,(南寧:廣西教育出版 社,2000 年)。 32 龔維英:《女神的失落》(開封:河南大學出 版社,1993 年)。

(10)

量的女性神祇進行研究,其間對於上 中古女性神祇間之關係與升降、轉移、 變化、融合可有更細緻與全面的考察。 除匯整研究文獻材料之外,參照西方 女性主義神話學者亦有之,如葉舒憲 《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 愛與美主題》33、《千面女神:性別神 話的象徵史》34分別從原型批評、圖像 學、比較神話學等視野探討中國古代 與西方女神文明與文化,其後在〈「豬 龍」與「熊龍」──「中國維納斯」與 龍之原型的藝術人類學通觀〉中又提 出對史前女神研究方法,在三重證據 法前提下,提出「四重證據」(考古實 物與圖像)強調神話研究必須結合與 圖像資料強調神話研究必須結合考古 與圖像資料,才能有新的解讀,葉舒 憲以新的材料與新的研究視野,進而 開展出不同於前輩學者的女神研究。 此類研究見於國外學者亦有,M.艾瑟. 吟婷《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1992 年)、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 《大母神》(1998 年)、馬麗加·金芭塔 絲(M.Gimbutas)《活著的女神》(2008 年)、松村一男《女神神話學》(1999 年)、田中雅一《女神—聖と性の人類 学》(1998 年)等專著,皆為本計劃重要 之研讀專著與立論參考資料。在主題 研究方面,以西王母圖像研究較多, 如 Michael Loewe, Ways to paradise: 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 (1979); Suzanne E. Cahill, Transcendence & Divine Passion: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33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 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年) 34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徵史》 (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 年)。

China (1993)。在 Michael Loewe 的 《Way to Paradise》(1979 年),對漢代 西王母及相關出土文獻漢代畫像石、 TLV 鏡等進行考察,探究西方神話、 宗教與其宇宙論,為本計劃重要之參 考文獻,而有關漢代畫像石研究者有 長廣敏雄《漢代畫像石》(1969 年)、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 思想性》(2006 年)、《禮儀中的美術: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2005 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 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2004 年)、信 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2000 年)、 李 淞《論漢 代藝術 中 的西王母圖 像 (2000 年),國內學者李豐楙、邢義田 亦有相關研究,凡此研究可提供對於 女性神祇形象之探討,以及女性神祇 神格發展之考察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運用考古材料及出土文獻方面,如顧 頡剛《古史辨》、楊寬《中國上古史導 論》35、呂思勉《秦漢史》36、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37、裘錫圭《先秦出 土文獻與古史傳說》38,陳泳超《堯舜 傳說研究》39、郭永秉《帝系新研── 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 王系統研究》(2008 年)40,則藉由對 《子羔》、《容成氏》考察戰國時代的 35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古史辨(第 七冊)》(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 年)。 36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5 年)。 3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市:聯經出 版,1983 年)。 38 裘錫圭:《先秦出土文獻與古史傳說》,收入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 版,2004 年)。 39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 大學出版,2000 年)。 40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 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2008 年)。

(11)

古史傳說,對於研究上古古史傳說有 不可忽視的價值,此類研究中涉及神 女與古代聖王的討論均為本計畫重要 參考資料。 (三) 東西方文化思維與神話思維 研究 神女論述與書寫研究成果甚豐, 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高唐神女與巫山 神女的探究上。研究視角兼有考古、 文獻、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語 言學等學科。郭沬若〈釋祖妣〉為較 早討論高唐神女之作41、聞一多有〈高 唐神女傳說之分析〉42、陳夢家〈高禖 郊社祖廟通考--釋《高唐賦》〉43, 自郭氏指出高唐即高禖、郊社之音變 後,聞一多踵續其研究成果,指出高 唐神女原型為楚人先妣兼高禖神,而 在宋玉賦作中則轉而為奔女;陳夢家 則又以為高唐神女具有尸女身份,而 楊琳〈巫山神女原型新探〉44則指出神 女為雲夢神社尸女且反映當時求子祈 雨的宗教習俗;蕭兵〈神妓女巫和破 戒誘引〉45則以高唐神女與古代宗教巫 女神妓的關聯,連鎮標則指聯繫赤帝 之女解釋巫山神女46;此外,涉及考訂 者尚有袁珂〈宋玉〈神女賦〉的訂訛 41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 1931 年)。 42 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清華學 報》第 10 卷第 4 期(1935 年 10 月)。 43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釋《高唐 賦》〉,《清華學報》第 11 卷第 1 期(1936 年 1 月)。 44 楊琳:〈巫山神女原型新探〉,《文藝研究》 1993 年第 4 期。 45 蕭兵:〈神妓女巫和破戒誘引〉《民族藝術》 2002 年第 1 期。 46 連鎮標:〈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及其演變〉 《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4 期。 和高唐神女故事的寓意〉47、俞平伯〈宋 玉夢神女非襄王夢神女〉48等文,亦有 研究將高唐神女原型實指為靈芝,如 袁珂、尹榮方等49,再如將高唐神女視 為中國愛與美之女神的代表著作則有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50,主要 分析高唐神女如何由性愛女神轉變成 為中國美神,其又撰有〈中國文學中 的美人幻夢原型〉指出帝王性愛型、 凡人情戀型、隔水伊人型、異女荐枕 型四種類型,並討論其間的承轉變化51; 此外,亦有推論《楚辭》山鬼即為楚 地巫山女神之相關論述,此說見於清 代學家顧天成,其後有郭沫若《屈原 賦今譯》隨之,爾後馬茂元、陳子展、 聶石樵、金開誠、湯炳正等接納其說52。 臺灣學界相關成果則有鄭毓瑜《性別 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53 專 章〈美麗的周旋──神女論述與性別演 義〉探究〈高唐賦〉、〈神女賦〉、〈洛 神賦〉等中的神女書寫與象徵,魯瑞 菁則有《〈高唐賦〉的民俗神話底蘊研 究》從民俗學、神話學指出,高唐神 女具備「大地母」﹙the Great Mother 47 袁珂:〈宋玉〈神女賦〉的訂訛和高唐神女 故事的寓意〉,《光明日報》1961 年 5 月 21 日。 48 俞平伯:〈宋玉夢神女非襄王夢神女〉,《光 明日報》1962 年 8 月 19 日。 49 見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1979 年),頁 94-98;尹榮芳:〈靈芝傳 說與〈高唐〉、〈神女〉賦的寫作〉,《神話求原》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頁 168-176。 50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 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年)。 51 葉舒憲:〈中國文學中的美人幻夢原型〉《文 藝爭鳴》1992 年第 5 期。 52 詳見潘嘯龍:〈《九歌‧山鬼》研究辨疑〉《安 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年 第 1 期的討論。 53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 述》(臺北:里仁書局,2003 年)。

(12)

Worship﹚崇拜的原型54。這些研究無 論是自神話、宗教、禮俗角度出發關 注高唐神女之原型,或者自文學書寫 中發掘其間所隱含的仙界想像、政治 隱喻,「神女」做為眾家的研究重點, 做為容受政治、文學等多重領域的意 象 、 象徵 皆為 本計 畫 重要 之參 考 資 料。

三、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

行進度

(一) 「神女」的定義與研究範圍 本計劃以「感生與化生:上中古 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與象徵考察」 為專題進行為期兩年之研究。因研究 材料零碎片段散見於不同文本中,蒐 羅不易,又再申請延長一年。 先秦以來的女性神祇大都以「神女」 名之,而「神女」一詞有「神聖女」 的意涵,如許慎《說文解字》曰:「媧, 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55 」郭璞《山 海經》注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 女媧為「化生」萬物之創世女神,即 以「神聖女」、「神女」名之。也有天 帝、神祇之女-「帝」之「女」之概 念,如:瑤姬─赤帝之女,精衛─「帝 女」,而這些帝女亦有死後「化生」的 神異敘事,赤帝女瑤姬即為「巫山神 女」。另外在有些神話敘事中的女性僅 以「女」、「女子」或「母」名之,雖 未有「神女」之名,但卻仍具「神女」 54 魯瑞菁:《〈高唐賦〉的民俗神話底蘊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 年。 55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 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 年), 頁 623。 特質,如郭璞注《山海經》:「赤水女 子獻」云:「神女」;又如《楚辭.天 問》:「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王 逸注云: 女歧,神女,無夫而生九子也。56 女歧,「無夫而生九子」,王逸注中即 以「神女」名之。在漢人的概念中,「神 女」乃是與常俗女性相對,具有神性 的女子的概念。而「無合」、「無夫」 生子即是其而此一神性的具體展現。 女歧以「神女」名之,即來自其具有 「無合」、「無夫」生子的神性;而「巫 山神女」則是以帝女未行而亡,「化為」 瑤草的神異性來表現。「神女」的神性 表現在超世俗性、自然性的「神聖」 與「神異」此二複合詞詞義上。由於 「女神」(goddess)一詞出現較晚, 在現代語言學中,用以對應「男神」 的概念,因此本研究回歸原始語境, 使用「神女」一詞進行研究,意指在 神話敘事中具有神性的女性。 在「感生」與「化生」兩類「生」 的相關神話敘事中,以「神女」為主 體進行探究,梳理上中古神話中「神 女」生命敘事類型,比較不同文本或 異文中,神女敘事的差異、神女敘事 行動功能與象徵,探究上中古神女在 相關感生與化生的敘事的發展變化, 以及在這些生命敘事中所蘊涵的生命 觀與宇宙思維。歷來神話學界對於感 生與變形神話試圖運用圖騰(totem) 理論進行探討,也累積不少的成果57 56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 版社,1991 年),頁 89。 57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 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 2 期(2004 年 5 月),頁 1-45;〈圖騰與神話〉, 《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13)

然對於感生與變形神話進行解釋與溯 源,並非本計劃的重心。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之研究方法運用文獻 整理考辨法、文學人類學四重證據法 進行研究資料的判讀與考辨。 本研究計劃擬以上中古傳世文獻、 地下出土文獻材料中相關神女神話敘 事為研究主軸,以傳世文獻之分析為 主,並運用出土文獻進行比較分析。 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指 出:「一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 問題,取用此新材料,以研求問題, 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潮流。」除了甲骨 文、敦煌文獻外,二十世紀出土的簡 帛文獻資料,也大大推展了中國學術 研究與發展,開展出新的成果。在這 些文本中其中有與上中古神話相關之 敘事,展現出不同於傳世古籍的文本 內容,將有助於釐清上中古神女敘事 之發展變化。其次,結合近年出土的 考古文物材料如漢代畫像石、漢代畫 像磚,漢墓壁畫圖像乃至於歷代神仙 傳圖繪等材料進行神話圖像誌的考察。 對於考古材料中女性神祇圖像的系統 彚整,不但可以進行神話圖像誌的研 究,也可以在與傳世文文獻文本的比 較視野中,相互印證,建構出較完整 的上中古神女神話體系。 (三) 研究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本計畫第一年主要以「神聖的母 親:感生神話中神女角色行動與敘事 功能考察」為論題,相關研究成果已 見於期中報告中。第二年計畫依原擬 進度之研究工作:第二年:變化的身 2006 年)。 體:感生與化生神話中神女的身體敘 事及其宇宙論考察: 1. 感生與化生神話中神女的身體敘 事與象徵思維 本計畫第二年從身體思維的角度 切入探討神女的身體敘事與象徵思維。 神女除了能「感」而致孕的生殖功能 外,亦有「化」的生命創生功能,女 媧一日七十化為創世神祇,在神女神 話本文中,神女除了創生功能以外, 尚有以身體變形轉化為其他物類的方 式的生命敘事,如帝女精衛化鳥、帝 女化為瑤草、嫦娥化為蟾蜍、塗山氏 化石生啟、馬頭娘化生等化生神話。 這類神話敘事中的神女之化生都具體 表現在身體的形變上,而這些身體形 變的敘事,除了大部份是屬於對非自 然死亡的生命秩序安頓思維,此外尚 有神女先「化」後「生」的生殖敘事。 此一先「化」而後「生」的生殖敘事 又開展出不同於「非自然死亡」的化 生類型值得進一步探討。第二年研究 以「女媧」、「西王母」為主。在西王 的研究中探討漢代畫像西王母仙境圖 中的配屬動物「蟾蜍」圖像,並結合 「嫦娥化為蟾蜍」的相關文本敘事, 從身體思維、生命觀與宇宙論的角度 重審上中古神女化生的神話敘事與象 徵考察。 2. 漢代畫像石中神話圖像誌考察 空間的直觀是神話思維的基本要 素,而上/下、左/右、東/西、前 /後二元概念則是空間劃分的基礎, 在漢代畫像石中的女性神祇,其在空 間中的位置常與神祇屬性與性別之間 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分析漢代畫像石

(14)

神祇結構:男神/女神、女神/女神,必 須先考察其空間形式,而除了空間形 式外,出現在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女如 西王母、女媧、嫦娥又以何種身體形 相出現?又體現何種象徵思維?神女 的身體與喪葬儀式、墓葬空間之關係 如何呈現?因此本計劃同時進行神話 圖像誌的考察,分析漢代畫像石中神 女之象徵系統進而與傳世文獻中的記 載進行分析比較。 本計劃為兩年期計劃,以「感生」 與「化生」神話敘事為主軸,進行上 中古神話敘事中的神女資料分類整理、 母題分析與象徵考察。進一步探索上 中古神女神話敘事結構及其所蘊涵之 身體觀、生命觀與宇宙思維。研究材 料除了傳世文獻外,並運用出土文獻 如簡帛、考古材料如漢代畫像石、漢 墓室壁畫等,進行神祇圖像學的整理, 探索上中古神女造象、方位空間、時 間系統與宇宙思維與生命敘事間的關 係。

四、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計劃以「感生與化生:上 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 考察」(2/2)(MOST101-2410-H- 004-103-MY2)以兩年為期,進行 上中古神話神女生命敘事及其象徵系 統考察。

(一)

審查意見回應與研究計

畫修正

一百零一年度研究計畫《感生與 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生命敘事 及其象徵考察》幸獲兩位評審支持得 以兩年為期進行研究。兩位評審所提 之修正意見大約有兩大方向: 審查意見一:「申請人最初所提研 究計畫論題範圍龐大,其後發表的成 果則相對集中於論題的一點,形成企 圖建構整體體系的研究計畫與發表單 一例子成果之間的落差。申請人本年 度所提計畫中並未說明將如何協調這 種落差。」 審查意見二:「目前似仍必須在單 一女神的文獻整理與研究基礎之上, 進一步集中論題,持續深化研究,始 具備從事整體女神類型與象徵系統研 究的成熟條件。」 兩位審查委員,皆肯定研究計畫 之方向,但也指出實際操作時研究之 重點與修正方向。筆者針對以上審查 意見,作以下之修正: 1.集中論題進行研究 本研究計畫原擬訂子題之一為: 「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女 生命敘事及其象徵考察(1/2)」。然此 一論題關涉層面甚廣,論題過大。故 依審查意見修正,第一年「集中論題」, 探究傳世文獻中的感生神話中的女性 神祇之的行動敘事,並以「履」、「吞」、 「見」、「夢」四類行動為主,進行類 型分類與功能考察以及研究詮釋方法 之思辨與檢討。 2. 深化單一女神研究:女媧與西王母 經由研究發現,在上中古的神女 敘事中,與生命觀、生死觀最密切相 關的兩位重要女性神祇即是「西王母」 與「女媧」。本研究計畫第二年集中以 「女媧」與「西王母」為研究對象。

(15)

西王母掌「不死藥」的敘事與漢人生 命、死亡觀息息相關。西王母在漢代 墓室中是靈魂的鍊度者,蟾蜍又名月 魄,對於漢墓中的蟾蜍圖像考察,「不 死」與「化生」,是這些敘事焦點,不 死藥/嫦娥/蟾蜍之間成為象徵「變 化」的生命形態符號。此與古代漢人 生命觀、靈魂觀有密切的關係。西王 母/嫦娥/不死藥/月/蟾蜍,共同構築 一套生命敘事符號。而具有神性的女 性神祇則是此一生命敘事情節中的關 鍵。此一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生與化: 漢畫西王母圖像系統中蟾蜍圖像與象 徵考察〉一文中。 而女媧的「生」與「化」的敘事 在先秦兩漢文化中亦具有重要的象徵 意涵。「女媧」在漢代畫像石中也是除 了西王母之外,另一重要的女性神祇。 「女媧」與「西王母在漢人的墓葬空 間 中 皆扮演著重要 的 生 命隱喻 與 象 徵。 本計畫依審查意見修正,第二年 集中以「西王母」與「女媧」此二神 祇相關生命敘事為主要探討對象。除 了傳世文獻外,亦運用出土文獻,乃 至於考古資料漢畫像等進行蒐集分類 與彙整,進一步與傳世文獻進行分析 比較,以見女神生命敘事的多重內涵 與象徵。

(二)、具體研究成果與討論

本計劃為兩年期,第一年 (101/8/1—102/7/31)相關執行成果已 於期中報告中說明,計有發表會議論 文〈感生與化生:上中古神話中的神 女生命敘事及其分析詮釋方法〉一篇、 漢畫女媧資料彙編,以及四川漢代畫 像石、漢代畫像磚移地研究與考察報 告,故不重述。 第二年(102/8/1—103/7/31)含申 請延長一年的執行成果,可分以下數 項: 1. 出席學術會議,發表會議論文與 學術期刊論文共計 4 篇: (1)〈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 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 戰線》,第 39 卷,2013 年第 6 期,2013 年 12 月。(本論文應為 101 年度本計 畫研究成果之一,論文出版誤植為 100 年度研究成果,特此說明。)(參附錄 一) (2)〈生與化:漢畫西王母圖像系 統中蟾蜍圖像與象徵考察〉2014 年 5 月 23 日-24 日出席國立東華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舉辦之「2014 海峽兩岸民俗 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計 畫之部分成果論文一。此文經會議宣 讀後, 目前正增補 投 稿於學術期刊 中。 (3)〈漢代畫像石中的「玄武」── 以陝北為主的考察〉,本文於 2014 年 10 月 17 日出席臺北松山慈惠堂舉辦之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文化論壇」,發 表研究計畫之部分成果論文。探討漢 畫中女神西王母與其他神獸間的關係 與象徵。 (4)〈生與再生:臺灣女媧神話與 信仰之變遷〉本文原訂於 2015 年 10 月 29 日-11 月 1 日受邀出席「中國女 媧文化研究中心」於北京涉縣所舉辦 之女媧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 未料於出發前一周主辦單位來信表示 本會議將延後舉行,在本結案報告完 成前尚未有進一步通知。

(16)

2. 中國大陸地區漢代畫像石實境考 察(參移地研究報告) 本計畫赴中國大陸進行漢代畫像 石相關資料蒐集與研究考察,分別於 2013 年 7 月 14 日至 21 日;2015 年 7 月 24 日至 28 日兩次至中國大陸進行 漢代神話圖像之實境考察與移地研究。 2013 第一年的計劃成果已於期中報告 說明。第二年於 2015 年 7 月 24 日至 28 日中國大陸山東地區進行,並以五 天為期,考察濟南市漢代石刻藝術館、 濟南市博物館、平陰縣博物館、臨淄 市博物館、臨淄市石刻藝術館、諸城 市博物館、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山東大學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考 察漢代畫像石與石刻,蒐集相關考古 文物與文獻資料,對於上中古神話神 女敘事相關圖像材料有更深入之掌 握。 3. 台南地區女神信仰與傳說田野調 察(參附錄二) 本計畫 2015 年 07 月 14 日至 2015 年 07 月 17 日共計四天,赴台南地區 進行與本研究計畫相關的女神信仰與 傳說在台灣當地的發展進行田野調查。 分別考察台南市大寮玄良亭、台南市 白河靈山寺女媧宮、台南市水仙宮大 禹廟以及台南市開隆宮七娘媽廟等地, 以見台南地區古代女神信仰與神話傳 說在今日台灣的發展與變遷。上中古 時期的女媧娘娘、西王母、織女(七 娘媽)、九天玄女等女性神祇雖然歷經 長時間的發展,但以其陰性及母性的 女神特質,對於凡俗人們而言,仍具 有祈求婚姻美滿、子嗣綿延以及長壽 安康等母親神的神職功能,跨越千年 而不變。但又隨著台灣移民社會及歷 史發展,而具有地方保護神的神祇功 能。對於台灣女神信仰的考察可以見 神話傳說在不同時空語境中的變與不 變。 上中古時期的神女或為創世神或 始祖神或為聖人之母、聖王之妻,神 女的「感生」,道出神女具有強大的生 殖力的神聖性;而神女的「化生」則 言說著神女的創生力與生化力;而在 現今民俗信仰中的女神們原初神聖的 生與化的職能逐漸弱化,但其掌握生 育與生命的特質仍是歷久彌新。女神 們以「神聖母親」之姿,「母娘」、「娘 媽」的身分在世十一世紀繼續庇佑著 他們廣大的信眾子民,趨吉避凶、圓 滿婚姻、繁衍子孫,言說著人們共同 對生活以及生命的永恆願望與企求, 綿延不斷。上中古時期的神女在今日 的宗教信仰發展與神話傳說的再生重 述,仍是一個值得持續觀察、深入研 究的課題。

(17)

參考文獻

古籍叢刊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9 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1981 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年。 ﹝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55 年。 ﹝漢﹞劉向撰:《列女傳》,北京:中國書店,2009 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3 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 年。 ﹝晉﹞張湛注:《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 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年。 中文專著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北京:龍門書局,1961。 于錦綉、于靜:《靈物與靈物崇拜新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毛文鳳:《死亡形而上學本體論導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年。 王 青:《漢代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8 年。 王 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王子今:《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下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2006 年。 王孝廉主編,﹝日﹞御手洗勝等著:《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 王憲昭:《中國各民族人類起源神話母題概覽》,北京:民族出族社,2009 年。 刑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年。 印 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 年。 朱 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88 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年。 何 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18)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年。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 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年。 呂 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5 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市:雲龍出版社,1999 年。 宋兆麟:《生育神與性巫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宋兆麟:《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年。 李 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李 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4 年。 李 淞:《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年。 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年。 李學勤:《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 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 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年。 周紹賢:《兩漢哲學》,臺北:文景出版社,1978 年。 周學鷹:《解讀畫像磚石中的漢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年。 俞偉超:《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 年。 容肇祖:《變形神話》,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 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6 年。 袁 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 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1996 年 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年。 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市:聯經出版,1983 年。

(19)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年。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年。 曹兆蘭:《金文與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 版社,1988 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年。 ﹝日﹞白川靜、加地伸行等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 年。 ﹝日﹞伊藤清司著,張正軍譯:《中國古代文化與日本》,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2 年。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縣:地平線出版社, 1980 年。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年。 〔法〕馬伯樂(Henri Maspero)著,馮沅君譯:《書經中的神話》,上海:商務印 書館,1939 年。 〔美〕M.艾瑟.哈婷(M.Esther Harding) 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 ──女性的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 〔美〕理安‧艾勒斯(Riane Eisler)著,黃覺、黃棣光譯,閔家胤審校:《神聖的歡 愛──性、神話與女性肉體的政治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年。 〔美〕理安‧艾斯勒(Eisler,R.)著,程志民譯:《聖杯與劍──男女之間的戰爭》,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1 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 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 三聯書店,2005 年。

﹝美﹞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施忠連譯:《漢哲學思 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年。 ﹝美﹞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 版社,1991 年。 〔英〕洛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金恒鑣譯:《蓋婭,大地之母》,臺北:天 下文化,1995 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B.)著,王啟龍,鄧小詠譯:《原始的性愛》,北 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年。 〔英〕霍克思(David Hawkes)著,丁正則譯:《求宓妃之所在》,載尹錫康、周

(20)

發祥主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英〕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 麥田出版,1998 年。 ﹝英﹞弗雷澤(Frazer,J.G)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久大桂冠圖書公司, 1991 年。 期刊、會議專書論文 〔日〕御手洗勝著,王孝廉譯:〈顓頊與乾荒、昌意、清陽、夷鼓、黃帝祖神系 譜〉,《大陸雜誌》,第 51 卷第 5 期,1975 年。 云韜:〈破除男權「神話」──從女性主義視角試看上古感生神話〉,《語文學 刊》2011年第1期。 戶曉輝:〈跨文化視野下的女性原型母題〉,《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 19 卷第 2 期。 文崇一:〈九歌中河伯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0 年第 9 期 文崇一:〈九歌中的上帝與自然神〉,余崇生編:《楚辭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 社,1985 年)。本文原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4 年 17 期 王 青:〈商周秦漢時期政治神話的演變〉,《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北京: 中華書局,2007 年。 王 燕:〈《山海經》中變形神話蘊含的生命觀〉,《電影評介》2010 年 15 期。 王小健:〈「知母不知父」與商周始祖的感生神話〉,《歷史教學》2006 年 6 期。 王以憲:〈中國原姓與感生神話〉,《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 王志強:〈『西王母』神話的原型解讀及民俗學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 年第 1 期。 王明珂:〈表徵與文本:文物和文獻詮釋的橋樑〉,收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 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編:《海峽兩岸藝術史學與考古學方法研討 會大會手冊》,國立臺南藝術學院,2003 年。 外文專著(包含專書、期刊論文) ﹝日﹞安居香山:〈感生帝説の展開と緯書思想〉,《日本中國學會報》第 20 集, 1968 年 10 月。 ﹝日﹞伊藤清司:《中國の神話.傳說》,東京:東方書店,1996 年。 ﹝日﹞君島久子:〈天女の末裔:創世神話に見る始祖傳說の一型態〉,收入《民 間說話の研究:日本と世界》,京都:同朋舍,1987 年。 ﹝日﹞出石誠彥:〈上代支那の異常出生說話について〉,《民族》第 4 卷第 4 號, 1929 年 1 月。 ﹝日﹞森雅子:《西王母の原像:比較神話學試論》,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

(21)

2005。 ﹝日﹞大形徹:《魂のありか:中囯古代の霊魂観》,東京:角川書店,2000 年。 ﹝日﹞白鳥清:〈殷周の感生傳說の解釋〉,《東洋學報》第 15 卷 4 號,1925 年 7 月。 ﹝日﹞飯島良子:〈五精感生說と後漢の祭祀—鄭玄注にみる〉,《史學雜誌》101 卷第 1 期,1992 年。 ﹝日﹞福永光司:《中國中世的宗教與文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2 年。 ﹝日﹞林巳奈夫:〈漢代鬼神の世界〉,《東方學報(京都版)》,冊 46,1974 年。 ﹝日﹞廣畑輔雄:〈武梁祠畫像石『伏羲女媧圖』に関する考察──その日本神話 との関係について〉,《日本中國學會報》1968 年第 19 期。 ﹝日﹞鐵井慶紀:〈伏羲、女媧の伝說について〉,《支那學研究》1970 年第 35 期。

(22)

思想战线 2013年第6期第39卷№.6.2013 voI.39

墓门上的女神:

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及其象征考察

高莉芬 摘要:西王母图像系统是汉画重要主题之一,在不同地区又表现不同之差异与变异,而 此一现象,在陕北地区尤具特色。以现今发掘之陕北地区西王母图像考察,西王母几乎都是出 现在墓门门框立柱上,多与东王公左右相对配置出现,形成稳定之构图模式。西王母出现在作 为中介空间之墓门立柱上。其图像构成单元及其组合现象实具有特殊之空间功能及象征意义。 以陕北汉画像石为考察对象,可见西王母图像在陕北地区之特色及女神西王母之神格功能与象 征意涵。 关键词:西王母;汉画像;墓葬;图像;陕北汉画 一、前言:墓葬空间与图像叙事 20世纪以来,由于汉墓以及地下出土文物 的持续发掘,对于汉代神话与思想研究,提供了 更丰富多元的材料。墓葬以建筑形式安顿生死, 神话则以语言、文字、图像或仪式言说生死。汉 代丧葬建筑遗存可分为地上的祠堂、阙观与地下 形制多样的墓葬建筑两大类。在这些建筑中尚有 大量的汉画像资料,从艺术形式上分类包含汉画 像砖、画像石、壁画、帛画等,以具体的视觉图 像,图绘汉人的生活世界与想象。汉画像石、砖 之图像内容包涵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鬼祥 瑞、花纹图案四大类,①四类中又以描绘神祗祥 瑞形象与超自然世界的神话情节为常见的图像主 题。这些经由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与神话图像, 以直观视觉的符号形式,展现出与传世文献文字 典籍书写语境不同的神话叙事。汉画作为墓葬中 的装饰性、宗教性图像,除与墓室建筑本身有关 外,往往涉及特定群体的社会生活与对于死后世 界的想象。汉画像在墓室中的位置分布甚广,出 现在墓室壁、室顶、过洞、门柱、门楣、门扇, 到耳室、甬道、墓道等空间,②其中关于升仙主 题的图像,多与时人的长生信仰以及对于死后世 界的想象密切相关。墓葬建筑空间中的神祗、神 兽形象与神话意象不可单纯视之为装饰性艺术、 壁画或雕刻,而是与死亡有密切的联结,投射着 汉人的生死观、宇宙观与宗教思维的图像叙事。 在汉画像神话题材图像中,最重要的神祗无 疑就是女神西王母图像系统。西王母的神格和职 能与执掌长生不死密切相关,③在东汉部分地区 表现升仙内容的汉画图像中,除了女神西王母为 最重要的主神外,尚出现与其相对应的男神东王 公。在早期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单独出现居 多,小南一_郎研究指出,此一古层时期的西王母 乃是东西、日月、男女等宇宙二元要素的统合 者,至东汉晚期以后,西王母多与东王公共同配 置出现,遂使西王母从两性共具之神成为代表西 方、月亮、女性的阴的要素,而东王公则属于代 表东方、太阳的男性神,④西王母、东王公是汉 画不死仙境世界的重要主题,象征着宇宙更新与 再生的神秘力量。 西王母、东王公作为对偶神祗并置出现的图 像可见于山东地区,如武氏祠左石室东西壁上锐 顶画像、宋山小石祠东西壁画像、沂南汉墓中室 八角立柱画像,⑤等等。位于墓室或祠堂之顶端 王母、王公图像,多以东西相对、左右相对之方 基金项目:100年度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阶段性成果(NScloo一2410—H—004一116一) 作者简介:高莉芬,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博士(台湾台北,116)。 ①周学鹰:《解读画像砖石中的汉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l页。 ②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3年,第136页。 ③Mich∞lLoewe,脚s

to凡【md妇一‰吼i唧Q“∞£扣r,wrID撕,Taipei:sMc

PIlblishing,1994,p.97. ④[日]小南一郎:《西王母与七夕文化传承》,孙昌武译,载《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5页。 ⑤分别参见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l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50~53页图版,第65页图版、第66页图 版。第170页图版。 ・36・

附錄一

(23)

墓门上的女神: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及其象征考察★ 高翦芬★ 位呈现,围绕着王母、王公所出现的图景亦多采 对称性与相似性的构图。此外,王母、王公并置 出现的图像,尚出现在汉墓墓门之上,且又以陕 北地区为多并具特色。 陕西神木县、榆林县、米脂县、绥德县、子 洲县、清涧县等地,为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 之一。以陕北地区米脂县2005年发掘的三座画 像石墓为例,其墓葬形式,大都由墓道、封门、 墓门、甬道及墓室等部分组成。而陕北汉代画像 石选材和构图方面,大多表现在墓门与墓壁上。 这些画像石都是精心设计,组合配套后雕琢绘制 而成,并在浮雕的物象上施加墨线、阴刻、敷 彩,是雕刻和绘画给合并用的一种独特创作形 式。值得注意的是,西王母仙境图在陕北地区墓 门汉画像石中得到大量且鲜明的表现;与其他地 区相较。西王母出现的比例甚高,绝大多数完整 的画像石墓都有西王母的图像,且展现出不同于 河南及四川地区的特色。陕北地区汉画像石西王 母仙境图主要以墓门为构图空间,墓门由门楣、 左右门框和两扇门扉共五块石构组而成。西王母 图像主要出现在墓门两侧之立柱上,多与东王公 两两相对,分别配置于墓门左右立柱上,形成稳 定的套式构图。西王母出现在作为中介空间的墓 门之立柱上,其图像实具有特殊之空间功能以及 象征意义。 历来学界已对陕北、晋西画像石进行相关研 究,信立祥、蒋英炬在《陕西、山西汉画像石 综述》中指出,陕北、山西的汉画像石全部出 自墓葬。①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以纯石结构者 居多,但主要在墓门、后室门或耳室门用规整的 石材来构筑,室壁和室顶均以加工长方形砖状的 石片砌筑而成,因此,这类墓实际上是一种模仿 砖石混合结构的纯石墓。晋西地区的汉画像石墓 则流行砖石混筑法结构,其墓门、后室门、耳室 门用石材构筑,而室壁和室顶用长条砖砌筑。这 种墓室结构特点决定了陕西、山西汉画像石墓的 图像配置规律,即全部图像毫无例外地刻画在墓 门、后室门或耳室门的门楣、门柱和门扉部 位,②亦即此一地区的汉画像石主要以墓门周围 为其主要构图空间。李凇考察陕北地区的墓门立 柱画像,则更细致地将墓门画像分为10个区域, 其中西王母、东王公主要位于第3区、第4区, 即墓门两侧立柱之上部空间。⑧ 陕北墓门门柱画像画面空间可分为内外两 栏。内栏又分为大小不等纵向界格,或两格、或 三格、或四格、或多格,其构图模式大多采分格 构图排列,或分层构图排列模式,一格表现一个 主题的形式。西王母仙境图大都位于门柱的上半 部或上层空间,下层空间或为门吏、使者之造 像,或为博山炉等,配置较不固定。而不同之空 间配置也彰显出不同图像功能与象征意义。由于 西王母图像出现较早,且东王公多做为对称性图 像出现,因此本文主要以墓门立柱上半部空间西 王母仙境图像为探讨对象。此一地区墓门左右立 柱西王母之仙境图具有一致性,其整体构图可分 为四大单元:(1)西王母多与东王公配对出现; (2)柱型圣座;(3)仙界侍从;(4)仙禽神兽。 西王母(东王公)位于墓门左右立柱的中心, 高踞于柱型圣座上;仙界侍从或是手持圣物立 侍、或是跪侍于两侧,与高踞于柱型圣座上的王 母(王公)共同构成墓门左右立柱的上部空间; 而间杂在圣座间的仙禽、神兽则位于立柱之下部 空间,其图像单元与空间配置形成套式且稳定的 结构特色。 墓门门画装饰具有生死两界的门阈意义已为 学者所指出,墓门上所图刻的门画艺术与丧葬主 题相互关联。墓门,对生者而言,是将死亡封藏 于地下的另一世界,对死者而言,则是灵魂通过 而升登至仙圣他界的重要转换空间,④而王母、 王公也是墓主死后灵魂升登仙界或过渡至他界的 重要谒见神祗。但关于西王母图像意义究竟是 “升仙”抑或是“着籍”,学界仍有不同的论 证。⑤ 本文旨在考察陕北地区墓室墓门门框立柱上 半部西王母仙境空间图像,分析其图像构成单元 及其组合现象,以见西王母图像在陕北地区之特 色及女神西王母之神格功能与象征意涵。 二、定点与中心:柱型圣座——山与木 西王母作为墓葬图像的重要主题,一直是学 ①汤池:《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5页。 ②汤池:《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③李凇将墓门画像石分为lO个区域:第l区为流云边饰(两顶角或有日、月);第2区为墓主出行或瑞兽;第3区、第4区为西王母 (及东王公);第5区、为6区为门吏;第7区、第8区为门扇石,有朱雀和铺首图;第9区、第10区为玄武。李凇指出此布置和 搭配乃是稳定出现于陕北画像石各阶段的图像。参见李凇《从“永元模式”到“永和模式”——陕北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 像分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④龚诗文:《汉代莉像艺术的门户世界——试论墓门装饰的空间观》,《艺术学》1999年第20期。 ⑤李丰{事}从镇墓券、地券与汉画图像数据及上清经派所出道经等据而证,王母、王公所同职司的就是人死之后亡魂隶籍的至高职掌 者。参见李丰桥《独尊与并存:汉代丧葬礼俗的冲突与融合》,载《第二届儒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汉论文集》,台北:国立台 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5年,第575~581页。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是認識一座

小記者 林詠萱 張宜蓁 賴姸安

嘉大附小 陳佳萍 江嘉玲.. 從講解說明到實際製作,只有用40分鐘的時間,考驗小朋

Image source: www.kimbellart.org; www.panoramio.com; Hong Kong Museum of

本「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生物考科考試說明」(99 課綱微調)的編

 1968 年出土於 滿城 陵山 中山靖王 劉勝 墓。為劉勝金縷玉衣,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 1969

資料來源:攝 於香港文化博 物館 2015 年敦

印度教「大象與林伽」龕狀石構件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陳埭丁氏宗祠 ) ( 「萬人丁」寓意家族興旺 ). 明成祖勅諭 ( 清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