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考察點(二) 南越王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考察點(二) 南越王墓"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考察點(二)

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2)

考察工作紙設計簡介

考察點名稱 南越王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主題(如適用) 從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看漢初廣州及其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 設計者 姓名:廖德明老師

學校: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學科

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

學習目標

 讓學生對漢初廣州及其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有初步的了 解;

 學生能從歷史實物提取資料加以分析;

 培養學生共融的態度,接納及欣賞不同地域的文化。

(3)

從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看漢初廣州及其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

歷史小知識: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 867 號,是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音:沒)的陵墓。趙 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陵墓於 1983 年 6 月被發現,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及「趙」玉 印,證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

一、熱身練習:

學生可預先在網上搜尋有關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資料,以加深對西漢南越王墓的認識。

細閱以下兩段資料:

資料一:

「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資料二:

「(粵地)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音:古)

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班固《漢書·地理志(下)》

以上兩段資料反映出當時廣州貿易的情況是怎樣的?

説明

在漢初時, 廣州已有不少的商業活動 ,是一座大都市 。

廣州城乃瀕臨海洋的 城 市,聚集犀、玳瑁 、珍 珠之類的物品, 中原不少商人到來進行買 賣 而得以致富 。 廣州市場上的犀角、象 牙 、玳瑁等 都 是從海外進口的 ,可見當 時 已有海上貿 易 。

(4)

二、考察活動練習:

試根據考察期間觀察所得,完成下表:

南越王國的簡介:

時期 事蹟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 219 年) 屠睢 ( 音:雖 ) 領兵平越族失敗。

始皇帝三十一年(前 216 年) 任囂為主帥,趙佗為副帥,再次攻越。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 年) 秦統一嶺南,趙佗為南海郡龍川縣令。

漢高祖四年(前 203 年) 趙佗以番禺(今廣州)為都城,建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

漢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 詔封趙佗為南越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 漢廷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僕攻南越,南越國亡。

資料三:船紋銅提筒

1. 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幅描繪戰船凱旋而歸的情景。試描述圖中所見的圖像,並分析其對當時貿易有 甚麼影響?

船外飾有海鳥、海龜和海魚,顯示船隻正在航行中。他們手持武器。例如:弓、劍。其中一人扯着 裸體俘虜的長髮, 另一人一手提著斧,另一手提著 一個首級,這正是打勝仗後回歸的情景。

可見當時的南越國 應 有一支 強大 海師, 而 且 擁有一定的造 船 技 術 ,相信當時南越國能透 過 水路到遠 方和其 他 國 家 進行貿 易。

(5)

資料四:蒜頭紋銀盒

2. 根據以上相片,銀盒的風格與哪個地區的銀器相似?試描述它的工藝方面有何特點?由此推測當時 的貿易和文化上有何特點?

相似地區 與西亞波斯1帝國的銀器相似。

工藝特點 銀盒進入中國後,工匠根據漢代銀器的特點,在蓋子上焊接了蓋鈕,在盒 底加了圈足,還在器身上留下了許多銘文。

貿易、文化交流情況 銀盒可說是當時嶺南地區最早的「舶來品」,說明南越時期已與西亞地區 有貿易往來。

西漢時期,廣州已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資料五:金扣象牙卮

3. 上圖文物除了金屬外,還用了什麼物料製造?王墓中藏有的這種物料有甚麼特點?而這些物料的 出現,反映當時中外貿易及文化交流方面有何特點?

1 波斯是指曾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所建立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等。

(6)

使用物料 象牙

物料特點 大象牙 5 根,每根長 120—126 釐米,從形態與特徵及大小比例來看,這些 與今天的非洲象很接近,而與現在的亞洲象有較大的區別。

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 說明當時已輸入非洲的象牙,再由中國的工匠加工,作為日常生活的用 品。

資料六:乳香

4. 熏爐所燒的乳香,產自甚麼地方?這說明了什麼貿易情況?

產地來源 阿拉伯半岛

貿易情況 說明當時已與阿拉伯半岛地區有貿易來往。

三、延伸問題:

試從以上幾件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分析及推測漢初廣州與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情況。

參考答案:漢初廣州已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貿易城市/入口的貨物多樣化、生活化/貿易的地區遠至西 亞波斯帝國、非洲、 阿 拉伯地區等/中國亦能吸收外地的文化,與中國本土 文化相互 結合。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7)

考察工作紙設計簡介

考察點名稱 南越王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主題(如適用) 從漢代南越王墓看嶺南古代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 設計者 姓名:李揚盛老師

學校: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學科

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

學習目標

 透過各種歷史文物背後所隱含和表達的文化,從而了解古 代嶺南人民的生活情況;

 從文物展品中推敲出當時嶺南人民與外地的交流,了解古

代海上絲綢之路已具發展的雛型。

(8)

從漢代南越王墓看嶺南古代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

習作指引:

本習作是配合中四級必修部分甲部單元二秦漢統治政策,習作設計為補充課程以外的知識。

活動流程:

教師可編排學生以 2-3 人組成一組,分別聆聽相關展品講解(教師可依據下面的講解稿),然後每組分 別完成一份工作紙(工作紙共有三種)。當完成小組工作紙後,學生再完成個人工作紙。

歷史小知識: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音:沒)的陵墓。

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陵墓於 1983 年 6 月被發現,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及「趙 」玉印,證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

一、考察前準備:

學生於博物館可近距離觀察此展品,並於網上或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完成填寫工作紙上各項資料及回 答有關問題。

教師參考資料:

有關「絲縷玉衣」的簡介:

  絲縷玉衣展品長 173 厘米、肩寬 44 厘米。根據考古學家推斷,應為殮服。玉衣總共由 2291 塊青 玉片黏連綴接而成。

  它的外形與人體形狀基本一樣,分頭套、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部分。為便於穿著,各 部分分別製作。其中頭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鑽孔,以絲線連綴;其餘玉片用麻布襯裡,每塊 玉片表面用窄絲帶作交叉黏貼,然後再用寬絲帶沿玉片的邊緣作縱橫黏連。

  玉衣軀幹部分大多利用廢舊玉器或邊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貼在麻布襯裡上,再用紅色絲帶在表面 對角黏貼而成,十分規整鮮豔。

  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復 原,可以想像兩千多年前製作玉衣是如何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在玉衣的下面擺放有 5 塊玉璧。玉璧的表面還留有絲帶繞過璧孔的痕跡,說明 5 塊璧原是用絲帶 系在一起的。

  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對造型各異的龍形玉握。在考古學上,所謂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

令屍體手部握著。

  這件玉衣,顯示了中國古代綴玉殮屍的葬俗。有關葬俗,從戰國開始流行,到西漢時演變出以玉 衣為葬服,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到東漢,發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級制 度。南越王墓出土殮服,玉片皆以絲帶綴連,故稱之為「絲縷玉衣」。

整理自百度百科「絲縷玉衣」

(9)

有關「船紋銅提筒」的簡介:

  船紋銅提筒可作盛器使用,其製造材料為銅,外形像一個筒,筒的上部有對稱的「雙耳」可以用 繩繫著,因此稱為「提筒」。銅提筒是一種獨具地域特點的文物。

  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提出,提筒類器物在這墓中共出土 9 件,其中船紋銅提筒出土時 3 件大小相套 在一起,保存完好,但均欠缺蓋,或許原有木蓋。而現在所看到的這件提筒就位於三件中最內的位 置,也是三個提筒中唯一具有船紋紋飾的一件。

  船紋銅提筒主要形制如下:

 外形較小。器身有 4 組紋帶,均為船隻刻紋,刻於器腹中部。

 船紋為飾羽的人和船,共 4 隻,形象大同小異。4 船首尾相連。船身修長呈弧形,兩端高翅像水 鳥。首尾各豎兩根祭祀用的羽旌(音:晶),船頭兩羽旌下各有 1 水鳥。中後部有 1 船臺,台下 置 1 鼎形物。中前部豎 1 長杆,下懸木鼓。每船有 5 羽人,均飾長羽冠(個別無),冠下有雙羽 翼,細腰,下有羽毛狀短裙,赤腳。

 其中 1 人高立於船臺上,左手前伸持弓,右手執箭;第 2 人立船臺之羽人頭戴矮冠,左手持靴形 鉞(音:月),右手執首級(首級披髮),似屬主持祭祀的首領形象。

 船臺前 3 人。頭一人亦左手前伸持弓,右手執箭;第 2 人坐鼓形座上,左手執短棒擊鼓,右手執 一物;第 3 人(僅靠船臺者)左手執 1 裸體俘虜(俘虜長髮),右手持短劍。船尾 1 人划槳。

整理自百度百科「船紋銅提筒」

有關「波斯風格銀盒」的簡介:

  這件銀盒乃出土自墓主人棺槨的「足箱」內。整個銀盒呈扁球形,整個銀盒高 12.1 厘米、蓋的直 徑為 14.3 厘米、腹徑 14.8 厘米,重 572.6 克,蓋重 243.8 克。器身有子口,蓋與盒身相合之處的上下 邊緣各飾有一匝穗狀紋帶,上有穀粒般的凸起,表面有極薄的鎏金。盒身和盒蓋上都有對向交錯的蒜 頭形凸紋,紋樣是用模子錘而成的。

  這件銀盒在造型和製造工藝上與同時代的中國銀器有著明顯差異。首先,銀盒從造型到紋飾都與 漢代及以前的器皿風格不同,但與西亞波斯帝國時期的銀器中紋飾極為相似。

  其次,漢代的銀器一般是鑄模製成的,而這件銀盒卻是錘製成,這種工藝正是當時西亞普遍流行 的技術。

  第三,經化學分析,銀盒的銀含量與墓中其他銀器的銀含量並不相同。由此可知,這件銀盒確實 是一件舶來品,從西亞經海路傳入了南越國後,能工巧匠們根據漢時器皿的特點進行了加工改造,在 它的蓋上加了三個小鈕,又在其底部加一個銅圈足,並在蓋面和底部刻上了漢字銘文,使其又具有中 國的傳統風格。

  這件銀盒實為一件中西合璧的精品,是目前已知廣州地區發現最早的一件舶來品。經專家研究,

這件銀盒很可能是從安息傳入的。因此,這件銀盒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好的見證。

整理自百度百科「波斯風格銀盒」

(10)

二、考察活動練習:

工作紙一(小組習作):絲縷玉衣 資料一:

圖片來源:香港教育城

附圖一:展於南越王墓博物館內的絲縷玉衣(為修整復原的南越王墓出土殮服)

試根據考察期間所得,回答下列問題:

1. 在展館所見的附圖一的文物是哪個朝代、誰人的葬服?

這是西漢時期,南越文王趙

的葬服。

2. 它是用甚麼和多少件物料粘連綴接而成?

它是用 2291 塊青玉片以絲帶綴連而成。

3. 此絲縷玉衣主要分成哪幾個部分?為甚麼要分別製作而成?

分頭套、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部分。各部分分別製作,為的是便於穿著。

4. 玉衣軀幹部分是怎樣製成的?

玉衣軀幹部分大多利用廢舊玉器或邊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貼在麻布襯裡上,再用紅色絲帶在表面對 角粘貼而成。

5. 玉衣的手套一端藏著甚麼?這有甚麼含意?

玉衣的手套一端藏著是一對造型各異的龍形玉握。古人認為人死時不能空手而去,要握著財富和權 力,故須手握東西。

6. 戰國時代至西漢,當時代的人為甚麼要以玉衣為葬服?

因為當時的人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

7. 試從《後漢書.禮儀(下)》中找出使用玉衣的等級制度。並找出現時出土不同等級的玉衣文物例 子。

根據《後漢書.禮儀(下)》的內容指出不同的身份,使用的線縷也有差別,皇帝、皇后可以使用 金線縫製的玉衣(即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而大貴人、長 公主則使用銅縷玉衣。而有關不同等級的玉衣文物例子:

 1968 年出土於 滿城 陵山 中山靖王 劉勝 墓。為劉勝金縷玉衣,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 1969 年出土於徐州土山一號漢墓出土的銀縷玉衣,現藏南京博物院。

 現保存於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館東漢「銅縷玉衣」。這件「銅縷玉衣」是 2004 年淮北市新體育 館施工中發掘漢墓時出土的。

(11)

工作紙二(小組習作):船紋銅提筒 資料二:

船紋銅提筒 筒上船 紋圖形

試根據考察期間所得,回答下列問題:

1. 同類的銅提筒一共出土了多少個?

九個。

2. 船紋銅提筒在哪個墓室出土?

它出土於東耳室。

3. 它與其他銅提筒有其麼不同?

圖中的一個乃套於另兩筒內,是最內裡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具有船紋紋飾的。

4. 試描述船紋紋飾內五個羽人不同的形態。

五個羽人均飾長羽冠,冠下有雙羽翼,細腰,下有羽毛狀短裙,赤腳。船臺前三人。頭一人亦左手 前伸持弓,右手執箭;第二人坐鼓形座上,左手執短棒擊鼓,右手執一物。第三人(僅靠船臺者)

左手執一裸體俘虜(俘虜長髮),右手持短劍。第四人站在高台上,右手提著人頭,左手拿著斧頭 。 船尾一人搖櫓。

5. 根據考古學家推斷,這些船紋圖形反映了甚麼意義?

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戰船隊在戰爭結束後凱旋的場景。

(12)

工作紙三(小組習作):波斯風格銀盒 資料三:

試根據考察期間所得,回答下列問題:

1. 銀盒是在墓室哪一位置出土?

在主棺室內墓主人棺槨的足箱內發現。

2. 出土時銀盒內盛放著甚麼東西?

盛放著一些藥丸。

3. 試描述銀盒的造型。

整個銀盒呈扁球形,通高 12.1 厘米、蓋徑 14.3 厘米、腹徑 14.8 厘米,重 572.6 克,蓋重 243.8 克。

器身有子口,蓋與盒身相合之處的上下邊緣各飾有一匝穗狀紋帶,上有穀粒般的凸起,表面有極薄 的鎏金。盒身和盒蓋上都有對向交錯的蒜頭形凸紋,紋樣是用模子錘而成的。

4. 試從造工及造型分析,此銀盒是產自中國?還是舶來貨?

這件銀盒在造型和製造工藝上與同時代的中國銀器有著明顯差異:

銀盒從造型到紋飾都與漢代及以前的器皿風格迥異,反而在西亞波斯帝國時期的銀器中卻不難找到 與之極為相似的品種。

漢代的銀器一般是鑄模製成的,而這件銀盒卻是錘製成,這種工藝正是當時西亞普遍流行的技術。

經化學分析,銀盒的銀含量與墓中其他銀器的銀含量並不相同。且銀盒本身及附帶底座明顯有加工 痕跡。在它的蓋上加了三個小鈕,又在其底部加一個銅圈足,並在蓋面和底部刻上了漢字銘文,這 件銀盒實為一件中西合璧的精品。

由以上各方面分析,這件銀盒確實是一件從西亞經海路傳入了南越國舶來品,傳入後,能工巧匠們 根據漢時器皿的特點對其進行了加工改造而成。

5. 銀盒的出土如何証明西漢時已有海上絲綢之路?

銀盒的造型和製造工藝顯示它是舶來品,因此有些專家的研究指出,這件銀盒很可能是從安息(阿 拉伯)傳入的,而安息產品要從陸路運到我國困難是很大的,然而從海路運輸卻完全有可能。因此 , 這件銀盒正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好的見證。

(13)

三、延伸活動(個人習作):

1. 在參觀行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甚麼?請在空位貼上有關照片,或將該展品繪畫出來。並對 該展品作簡單的說明及介紹。

在此貼上/繪畫圖片

2. 是次參觀行程,有甚麼地方和你的預想不一樣?/整個參觀行程對你學習中國歷史有甚麼得益?

(任選一項作答)

(學生須提出有理據的答案。)

(14)

考察工作紙設計簡介 考察點名稱 南越王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主題(如適用) 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多元化文化交流 設計者 姓名:梁有華老師

學校: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學科

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

學習目標

 讓學生對漢代廣州文化交流的概況有初步的了解;

 讓學生搜集歷史資料,提升提取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 培養學生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域文化的態度。

(15)

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多元化文化交流

歷史小知識: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音:沒)的陵墓。

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陵墓於 1983 年 6 月被發現,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及「趙 」玉印,證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

一、考察活動練習:

試根據考察期間觀察所得,完成下列各題。

1. 南越王國的簡介:

時期 事蹟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 219 年) 屠睢領兵平越族失敗。

始皇帝三十一年(前 216 年) 任囂為主帥,趙佗為副帥,再次攻越。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 年) 秦統一嶺南,趙佗為南海郡龍川縣令。

漢高祖四年(前 203 年) 趙佗以番禺(今廣州)為都城,建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

漢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 詔封趙佗為南越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 漢廷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僕攻南越,南越國亡。

★現在的南越王墓為第二代南越國王趙

(又名趙胡)之墓。

資料一:船紋銅提筒

(16)

資料二:船紋銅提筒綫圖

2. 提筒(資料一)的製造材料是銅,筒的上部有對稱的「雙耳」可以用方便用繩繫著。有學者認為提 筒應是大型的儲物容器,亦稱提筒為缸。

3. 細看顯示刻在銅提筒表面的船紋綫圖(資料二)。試解答下列各題:

(i) 圖中的越人跟中原人士在服飾上有何不同?

A:喜歡用羽毛為材料。例如:羽冠和羽裙。

B:腳上沒有穿鞋。

(ii) 有言該銅提筒綫圖描繪了戰船凱旋而歸的情景。何以見得?

船外飾有海鳥、海龜和海魚,顯示船隻正在航行中。他們手持武器,例如:弓、劍。其中一 人扯着裸體俘虜的長髮,船頭亦懸着一個首級,這正是打勝仗後回歸的情景。

資料三:屏風銅人操蛇托座

(17)

4. 圖中的人物容貌及服飾有何獨特之處?

容貌方面:兩眼圓瞪,眼珠外突,鼻短而高,體形矮胖。

服飾方面:短袖短褲。

有歷史學者認為托座中的銅人外貌與中國人不同,他有可能是隨商舶來華而被賣為家奴,俗稱「崑 崙奴」,是海上交通貿易的證據。

5. 這件展品反映出甚麼南越文化特色?

南越地區山多森林多,當中蛇為常見的動物。而南越人早有抓蛇、食蛇的習慣,有些部落更以蛇作 為圖 騰 ,而操弄蛇更象徵袪 ( 音:區 ) 邪避惡 。這正好反映出南越地區的文化特色。

二、總結: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列舉了西漢時期全國的通都大邑,有 18 個在中原,只有一個在嶺南,那 即是番禺,即現在的廣州。書中如此寫道:「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加 上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你認為當時的廣州番禺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當時的廣州番禺是一個商貿海港 ,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受到中原和外族文化影響 的城市。

(18)

考察工作紙設計簡介

考察點名稱 南越王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主題(如適用) 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嶺南生活特色 設計者 姓名:黎惠賢老師

學校:聖貞德中學 學科

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

學習目標

 認識嶺南人(貴族)的生活文化;

 透過對文物觀察,提升學生分析能力;

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探究精神。

(19)

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嶺南生活特色 歷史小知識: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音:沒)的陵墓。

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陵墓於 1983 年 6 月被發現,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及「趙 」玉印,證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

一、考察前準備:

1. 學生進行考察活動前,已學習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中一級有關秦漢時期的課題,並掌握基礎知識及 相關概念。

2. 參考網址:學生宜瀏覽下列網址,以對西漢南越王墓的發掘及出土文物有初步的理解。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https://www.gznywmuseum.org/

二、活動流程:

1. 帶領同學參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解放北路 867 號)作實地考察。

2. 完成考察後,學生須完成工作紙一及二:

 工作紙一: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嶺南貴族的衣飾

 工作紙二: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嶺南的飲食文化

(20)

工作紙一: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嶺南貴族的衣飾

工作紙一:衣飾篇 一、物歸原主:

南越王墓出土中很多玉器,種類繁多,共超過 200 多件,請把以下三件從南越王墓考古的出土玉器,送 歸原主。並在括號內寫上擁有人(南越王/右夫人)是誰。

圖 1.龍鳳紋重環玉佩 圖 2.組玉配(B 組) 圖 3.玉劍飾

擁有人:(南越王) 擁有人:(右夫人) 擁有人:(南越王)

圖 1 至圖 3:仿繪自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覽品

二、玉器介紹:

學生在參觀期間,可選取兩件出土玉器作介紹。

展示玉飾相片 或 繪出圖像

玉飾名稱:________________

玉飾簡介:以扼要文字介紹外型特徵。

展示玉飾相片 或 繪出圖像

玉飾名稱:________________

玉飾簡介:以扼要文字介紹外型特徵。

(21)

三、我為「玉」狂:

南越王墓內有大量玉器作陪葬,試分析其原因。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共 200 餘件,種類多、刻工精細。玉器主要從墓的主室、東側室和西耳 室中發掘出來。器類有玉衣、玉璧、玉器皿、玉帶鉤、玉印章、玉劍飾以及各種玉佩飾等。

我認為墓內有大量玉器作陪葬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

1.玉石具有優良的質地和美麗的色澤,又能迎合人們的求美天性和祈求健康、避邪的心理。

2.在古代佩戴玉質裝飾品是達官貴人的身份象徵。而南越王貴為一國之君,身份地位超然,墓內 陪葬的玉器數量自然不少。

(22)

工作紙二:從南越王墓考古發現看嶺南的飲食文化

工作紙二:飲食篇 一、民以食為先:

南越王墓出土中有很多與飲食相關的陪葬品,包括有儲容器、炊煮器具、日用器具及酒器。當中製作物 料也多元化,試指出以下五件展品的名稱、製作物料及功能。

展品 名稱 製作物料 功能

圖 1

「長樂宮器」陶甕 陶泥 儲 藏 食 物 的 容 器

圖 2

角形玉杯 玉 飲酒

圖 3

番禺銅鼎 銅 盛載食物

(23)

圖 4

銅烤爐 銅 煎烤食物

圖 5

銅薑擦 銅 用來磨取生薑

二、嶺南飲食文化:

試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考古出土文物、相關的文字簡介及推想圖,解答以下兩項以見嶺南人的飲食 文化特色。

食物種類 推論的理據

禽畜類:

雞、豬、牛、羊 後藏室內有禽畜殘骨的出土。

館內《南越庖(音:刨)廚圖》有煮豬、羊的圖和字。

海產類 後藏室內有海產品貝殼的出土。

魚類 出土的釣魚器及相關的文字簡介、推想圖。

西漢時期嶺南人會吃甚麼東西?

(24)

試列舉理據,支持你的看法。

(學生可提出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西漢時期嶺南人愛喝酒嗎?

認為 西漢時期 嶺南人愛喝酒 。原因是:

南越王墓出土中有很多酒器。有用陶製、銅製及玉製的。 工藝細緻,可見西漢時期的嶺南人甚重視飲 酒文化及喜愛喝酒。

不認為 西漢時期 嶺南人愛喝酒 。原因是:

酒是奢侈品,墓主是南越國王,生活富足,喝酒當然 沒問 題。但於尚未開發的南越,一般百姓 生 活 未 必

富 裕 , 不一定有酒喝,談不上 愛喝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 的「趙 眜 」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 眜 。趙 眜 ,《史記》稱為趙胡,是南越國的第

參考答案:位於九龍城聖山(即宋王台公園附近)的考古現場,發現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方形古井及 大批文物,專家相信這是 1955

遷庇(今山東東平縣西北)、17 代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縣東),最 後第 19 代領主盤庚遷黄河北岸,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往後 至商紂時均以此地為國都(

卷三十九,《地理志》)。” 2 物產豐饒,地位險要。從隋唐至明清古漁

 它為小孩們提供 了一個有趣的生 活體驗,體驗了 在江戶時代作為 一個普通人生活 的感受。.. 旅客可以穿上和服,步

九日山位於泉州城西南安市旭(音:沃)山村,以風景秀美、古蹟眾多而聞 名,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現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 75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