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國小教師數位閱讀科技學科教學內容知識內涵/ 14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國小教師數位閱讀科技學科教學內容知識內涵/ 149"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探討國小教師數位閱讀科技學科教學內容知識內涵

陳新豐 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本文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在數位閱 讀的環境下,科技學科教學內容知識 之內涵,Shulman(1986)指出,影響教 師專業知能最重要的知識之一即是學 科 教 學 知 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教師必須瞭解學生 於學習的內容主題上,所擁有的先備 知識與迷思概念,並且能夠針對前述 之迷思概念,擬定適當的教學策略, 以強化學生的學科內容概念。Aksu、 Metin 與 Konyalioglu(2014)提及,學科 教 學 知 識 (PCK) 為 學 科 內 容 知 識 (Content Knowledge, CK)與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Knowledge, PK)的結合, 科技學科教學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是將 Shulman(1986)所提出的 學科教學知識(PCK)融入科技學科知 識(Technology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 與 科 技 內 容 知 識 (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 TCK)中的複合性 知 識 (Schmidt, Baran, Thompson, Mishra, Koehler, & Shin, 2009)。其中包 含了科技知識(Technology Knowledge, TK)、教學知識(PK)以及學科內容知識 (CK)等三種。本文所探討之數位閱讀 科技學科教學知識內涵架構,乃是參 考 Shulman(1987)所提出之教師教學專 業知識之七項類別,並且加入 TK、PK 以及 CK 等三種知識的內涵

二、教師教學專業知識

Shulman(1987)提出教師教學專業 知識包括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知 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 者知識與特質、教育情境知識以及教 育目標知識等,以下將逐項加以說明。 (一) 學科內容知識 學 科 內 容 知 識 (content knowledge),係指教師對於特定科目中 概念與知識內涵的了解情形。 (二) 一般教學知識 一般教學知識(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係指適用於各學科領域的 一般性教學原則與策略,包括班級經 營與組織所有的學科內涵。 (三) 課程知識 課 程 知 識 (curriculum knowledge),所代表的是指教師對教材 及課程安排的理解與掌握,課程知識 是教師一職的主要工具。 (四) 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所指的是融合學科與教學 法的知識,此為教師所特有的領域, 是教師本身的一項專業能力。

(2)

(五) 學習者知識與特質

學習者知識與特質(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所代表 的是對學習者知識以及其特質的了解。 (六) 教育情境知識 教 育 情 境 知 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包括對教室或小 組的運作的安排、學區、社區與文化 等教育環境的了解。 (七) 教育目標知識 教 育 目 標 知 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這個部分所指的是 對於教育目標、目的、價值以及其哲 學、歷史背景的知識。 Shulman(1987)在上述七種教師教 學專業知識的內涵中,特別強調學科 教學知識(PCK)的重要性,並且指出學 科教學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整合學 科內容知識(CK)以及教學知識(PK), 使得教師了解如何組織教學內涵,針 對學習者的興趣與能力,提供適當的 表徵方式來進行教學。

三、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Schmidt 等人(2009)提出之科技學科 教學知識(TPACK),包括學科內容知識 (CK)、教學知識(PK)、科技知識(TK)、 學科教學知識(PCK)、科技內容知識 (TCK)、科技學科內容知識(TPK)以及科 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等,分別說明 如下。 (一) 學科內容知識 學科內容知識(CK),所指的是學 生要學習或者是教師要教學的內容, 教師教學中需要了解教學的內容,以 及知識的本質。Shulman(1986)提出主 題內容知識在教師的教學以及解決教 學上問題的技巧等兩方面有很大的關 係,具體來說主題內容知識包含主題 觀念知識、理論、想法、組織架構還 有對主題內容優劣的了解。 Aksu 等人(2014)認為學科內容知 識(CK)是 PCK 的基礎也是重要的構成 要素,其中包含對主題的認識以及主 題的組織架構,若教師主題內容知識 不豐富,不可能進行教學活動。Aksu 等人(2014)研究中所發展的學科教學 知識(PCK)量表中的學科內容知識包 括 7 個項目,分別是(1)了解關於課程 的相關資訊以及原理、(2)了解關於課 程主題的背景知識、(3)了解課程主題 的關鍵意義、(4)了解有關課程主題的 理論與其他原理、(5)了解主題內容的 基本定義、(6)不斷地增進課程教學的 方法以及(7)判斷課程不足之處,因此 可將主題內容知識歸類主題內容的意 義、內涵以及所需之能力與策略等三 個向度。 (二) 教學知識 教學知識(PK)所指的是教學與學 習過程的原則與策略,De Jong 與 Van Driel(2004)提出教學知識包括學生學 習 困 難 知 識 (Knowledge of Students’ Learning Difficulties, KSLD)以及教學 策 略 與 活 動 知 識 (Knowledge of

(3)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KISA) ; Kaya(2009) 指 出 , 課 程 知 識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KC)與評量 知識(Knowledge of Assessment, KA)是 學科教學知識(PCK)重要的構成要素。

Magnusson 、 Krajcik 和 Borko (1999)另外指出課程知識(KC)可以幫 助 教師明白學生學習 主題的目標。 Kaya(2009)將學科教學知識分為學科 內 容 知識 以及教 學知 識, 教 學知識 (PK)又包含課程知識(KC)、教學策略 與活動知識(KISA)、學生學習困難知 識(KSLD)以及評量知識(KA),以下將 說明 Kaya(2009)所提出教學知識的內 涵。 1. 課程知識 在 課 程 知 識 (KC) 方 面 , Bukova-Güzel(2010)提出,當教師依據 課程以及教材計畫活動,並且考慮到 這些教材的使用,此時教師對於課程 的瞭解即具有相當的程度。課程知識 (KC)包含(1)意識到課程的要素;(2)意 識到教學工具的多元性並且使用;(3) 了解測量學生學習的工具並且運用; (4)了解課程垂直與水平的知識等四個 向度,綜合言之課程知識(KC)包括了 解課程要素、意識教學工具多元性、 了解測量學習工具以及連結水平及垂 直的知識。 2. 教學策略與活動知識 教學策略與活動知識(KISA),依 據 Bukova-Güzel(2010)提及的「教學策 略與多元呈現方式」下包括使用適當 的教學策略、連結真實生活、多元且 適當的教學表徵以及運用多元的教學 活動內涵。 3. 學生學習困難知識 學生學習困難知識(KSLD),根據 Bukova-Güzel(2010) 提 出 學 科 內 容 知 識 架 構 中 的 一 環 , 學 習 者 知 識 (Knowledge of Learner)中的兩個向度 包括(1)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將會遇到甚 麼困難以及(2)了解學生可能會有的迷 思概念。 4. 評量知識 評 量 知 識 (KA) 方 面 , Halim 、 Zakaria、Meeran、Abdullah(2012)認為 科 學 教 學 與 評 量 知 識 (knowledge of assessment)、教學知識(knowledge of pedagogical) 還 有 課 堂 情 境 (classroom context)三者之間有密切相關。其中評 量知識(KA)為學生強調並認為學生需 要更優質的評量,這也顯示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較少注重於評量學生是否理 解教學內容,評量知識具有(1)教師的 評量應該要可以評估學生對主題的理 解;(2)教師的問題應該要可以評估學 生對主題的理解;(3)教師的評量應該 考慮到學生的獨特性來加以設計等三 種特性。 (三) 科技知識 科技知識(TK)包括各種科技的相 關知識,教師若擁有科技知識,便能 夠在教學中運用科技工具作為教學設 計以及適時呈現教學策略的方法之一

(4)

(Schmidt et al., 2009),能夠流暢地使用 資訊科技工具,即是具有良好的資訊 科技素養。 (四) 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PCK)代表的是教 學 過 程 中 的 學 科 內 容 (Shulman, 1986),學科教學知識整合了學科內容 知識(CK)以及教學知識(PK),目的在 於 在 學科教 學內發展 絕佳的教學實 務,學科教學知識包括以學科內容為 主的教學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內 涵,也包括學生在特定主題下的先備 知識、對於教學策略的認識理解、迷 思概念以及運用不用方式詮釋相同的 概念等。 (五) 科技內容知識 科技內容知識(TCK)代表的是如 何運用科技來創造特定主題表徵方式 (Schmidt et al., 2009),教師若善用科技 內容知識,可以改變學習者在特定主 題下的學習模式及了解學習的概念, 亦即科技內容知識即是扮演著教師對 於學科內容與資訊科技之間連結的角 色,讓資訊科技可以有意義地融入學 科內容。 (六) 科技教學知識 科技教學知識(TPK)所指的是教 師了解如何運用各種資訊科技與教學 中的知識,並且理解適當地運用資訊 科技將會改變教師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Schmidt et al., 2009)。 (七) 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所表 示的是教師能夠整合資訊科技於任何 主題內容中,教學所需要的知識。藉 由教學,教師可以了解學科內容知識 (CK) 、 教 學 知 識 (PK) 以 及 科 技 知 識 (TK)三種知識間的交互影響,並且在 學科內容中適當地使用教學方法以及 資訊科技(Schmidt et al., 2009)。亦即, 科技學科教學知識代表教師可以依據 教學對象的差異來調整,並且運用適 當地、不同的資訊科技來進行學科內 容 知識教學 ,以滿 足 不同的學生 需 求,達到促進學習概念的理解、表徵 以及溝通的目的。

四、結語

學科內容知識的起源來自於美國 教師的驗證制度(Shulman, 1986),綜上 所述學科內容知識包括教師的學科知 識、教學、課程、評量、學生知識、 學校情境與文化等之融合,期待教師 於教學中,可將數種學科領域的知識 加以整合,並以全方位的角度來思考 學科教學,綜言之,學科教學知識即 是指教師能用最有效的方式、最有力 的類比、例證、解釋及證明來表徵其 所教授的學科內容知識,以促進學生 的理解,亦即教師面對特定教學內容 時,能夠顧及學生特性和學習情境, 並融合個人信念,以適當的表徵方式 和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有效的學習。 科技、網路應用於教學是目前的 熱門趨勢與流潮,數位閱讀己經成為 目前年輕學子相當重要獲取資訊的來

(5)

源 , 數 位 閱 讀 評 量 (Electric Reading Assessment, ERA)是 PISA 於 2015 年針 對 15 歲國三學生調查的主要方式,也 正說明了數位閱讀是目前不可阻擋閱 讀方式之一,IEA 也於 2016 針對小四 學生實施線上閱讀(Online Reading)的 ePIRLS,因此探討數位閱讀中與科技 學科教學內容知識(TPACK)是刻不容 緩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 Aksu, Z., Metin, M., & Konyalioglu, A.C.(2014). Development of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cal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5(20):1365-1377.

 Bukova-Güzel, E. (2010) An investigation of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using solid objec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 5, 1872-1880.

 De Jong, O., & Van Driel, J. (2004).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CK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Chemistry Top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4), 477-491.

 Halim, L., Meerah, T. S. M., Zakaria, E., Abdullah, S. I. S. S. Tambychik, T.(2012).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n develop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cale for teaching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4(19):3558-3564.

 Kaya, O.N. (2009). 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mponent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Ozone layer depletion' as an exam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7),

961-988.

 Magnusson, S., Krajcik, J., & Borko, H.(1999). Natur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cience teaching. In J. Gess-Newsome & N. G. Lederman (Eds.),

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p.147-161).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 Schmidt, D. A., Baran, E., Thompson, A.D., Mishra, P., Koehler, M.J., Shin, T.S.(2009).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42(2),123-149.

 Schulman, L.S.(1987). Knowledge of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 1-22.

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 The The extended nature extended nature of string theory introduces of string theory introduces addi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addi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localized

Schematic phase diagram of high-Tc superconductors showing hole doping right side and electron doping left side.. The common Features in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