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啟明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

方式之研究

研究生:蔡玉琳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研究者採取直 性研究方法,以十位台中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蒐集資料, 並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分為教學、人際及個人因素等三方面。教學 方面壓力來源為「學生程度差異過大」、「學生學習動機低落」、「任教班級數 過多」、「帶班導師造成教學壓力」、「家長干預教學」及「教學以外工作」。人 際方面壓力來源為「與主管互動」、「與同事互動」及「與家長互動」。個人因 素方面壓力來源為「自我要求」及「個人發展」。 二、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的反應分為生理、心理與行為等三方面。 在生理方面以「身體僵硬酸痛」人數最多;在心理方面以「情緒暴躁緊張」 人數最多;在行為方面以「工作效率變差」人數最多。 三、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面對工作壓力的因應方式分為直接因應與間接因應。直接 因應以「尋求同儕協助」人數最多;間接因應以「心情調適」人數最多。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供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及未來研究參考之用。 關鍵字:工作壓力、壓力反應、因應方式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to understanding English teachers’ working stressors and cop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dopt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researcher took ten English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s the object. The study aimed to: (1)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working stressors in elementary school.(2)examine the condi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coping with stress.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that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researcher obtaine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s following:

1. In terms of working stressors that English teachers encountered, the working stressors include teaching, interpersonal and personal factors. For teaching, the stressors are from “students in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 is too large "," students’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 to teach too many classes, "" teaching classes with instructors "," parents to intervene teaching " and " work exception to teaching ". For interpersonal, the stressors are from”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etent "," interaction with colleagues " and" interaction with parents”. In personal factors, the stressors are from “self-request" and " personal development”.

2. The stress responses of English teachers includ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For physical response, the rigid body aching is the highest. For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empered emotional tension is the highest. For behavioral response, the low efficiency of working is the highest.

3. The coping of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clude direct and indirect way. For direct way, peer to seek the assistance is the highest. For indirect way, mood adjustment is the highes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y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4)

目次

目次

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

---

---1

1

1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

---

---7

7

7

7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7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22 第三節 教師的壓力反應與因應策略---30 第四節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

---

---

---

---

---

---

---49

---

49

49

49

第一節 採用質性研究的原因---49 第二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50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51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3 第五節 研究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54 第六節 研究倫理---56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

---

---

---

---

---59

59

59

59

第一節 受訪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來源---59 第二節 受訪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壓力反應---73 第三節 受訪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壓力因應方式及成效---81

(5)

第四節 綜合討論---90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

---

---

---

---9

---

9

9

99

9

9

9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

---

---

---

---

---

---

---105

105

105

105

ㄧ、中文部分---105 二、英文部分---110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

---

---

---

---

---113

113

113

113

附錄一 試探性研究---113 附錄二 訪談大綱---116

(6)

表 目 次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分析---24 表 2-3-1 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師壓力因應方式的分析---35 表 3-3-1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 ---53 表 3-5-1 訪談細目---55 表 3-5-2 轉譯編碼示意---57 表 4-1-1 受訪教師工作壓力來源---59 表 4-2-1 受訪教師壓力反應---72 表 4-3-1 受訪教師壓力因應方式及成效---81 表 4-4-1 不同背景變項受訪教師工作壓力來源---90 表 4-4-2 不同學校規模受訪教師工作壓力來源---94 表 4-4-3 不同性別受訪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96 表 4-4-4 不同學校規模受訪教師壓力因應方式---97

(7)

圖 目 次

圖 2-1-1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9 圖 2-1-2 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式---11 圖 2-1-3 壓力循環模式 ---12 圖 2-1-4 Kyriacou & Sutch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17 圖 2-1-5 Mora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19 圖 2-1-6 Tellenback 等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21

圖 2-3-1 Lazarus & Folkman 壓力因應過程模式---34

圖 2-3-2 互動方式與因應方式---35

圖 3-3-1 研究流程---51

(8)

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的實際情 形,藉以提供相關單位及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作為參考。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說 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壓力幾乎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學生有升學壓力,上班族有工作壓 力,無論你扮演那一個角色都有其壓力存在。近 3 年內,就業者的壓力有逐漸上 升的趨勢,中國估計有 25.05%的上班族,認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壓力,而這些 壓力都造成個體身、心、靈方面的疾病(陳永儀,2007)。壓力如影隨形的出現 在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考試、讀書、升學、就業、工作等事件都會讓人深感到 壓力的存在,這些壓力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如何有效的面對壓力是現在人重要 的課題之一。 壓力這個名詞在 1950 年被 Selye 廣泛使用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拓荒者的心理 壓力。在 1960 年的研究開始出現和教師的焦慮有關,包含許多的相關研究也都 把重心放在教師身上(Kyriacou,2001)。1970 年代中期之後,國外的教師工作 壓力(teacher stress)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出現,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教師 有相當的壓力感受。英國倫敦泰晤士報曾針對 104 種行業作一個有關壓力指數的 調查,其研究結果發現壓力最大的前十種行業,依序為獄卒、警察、社工人員、 教師、救護車人員、護理人員、消防人員、牙醫及礦工,其中教師排名第四,其 結果顯示雖然教師是個穩定的工作,但是他們的工作壓力並不會低於其他行業的 工作人員(羅寶鳳,2004)。十餘年來,國內的相關研究也都發現教師知覺其工 作壓力的程度為中等或高度的程度,近年更有逐漸升高之勢(黃義良,2000)。 美國全國教育學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的全國性調查發現, 教師感受到相當大工作壓力的比率,在 1938 年時有 37.5%,在 1951 年時有 43 %,而在 1976 年時已有 78%(引自郭生玉,1995)。由此可知教師所感受到的

(9)

2 工作壓力越來越普遍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此外,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一直 關注教師工作壓力過大的問題,在 2001 年針對香港學校的教師進行工作壓力的 調查研究,其結果發現教師過度勞累且壓力過大,其中有一成的教師認為所受到 工作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05)。教師在學 校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教師的責任重大常使得教師倍感壓力,平日除 了日常例行工作項目之外,還要準備各科的教學。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長、 機會很多,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個人的身心健康不只會影響教學品 質,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影響(林思妙,1995)。教師一旦對於工作產 生倦怠感,就會失去對學生的關心,並且導致身體、心理及情緒的嚴重不良症候, 其結果除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之外,也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進而影響學 生的學習效果和人格發展(洪含詩,2006)。此外,教師除了要負責教學工作, 可能還須分擔學校的行政業務,協助教務、訓導、總務與輔導等工作。由此可知, 教師的工作內容是很繁雜的,而這些工作內容對於教師造成工作壓力。以上這些 相關文獻引起研究者試圖探討身為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為何?深 入去瞭解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實際情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現代的社會變成一個二十四小時不斷工作的世界,工作壓力引起個體生理、 心理與行為困擾,且造成組織生產力減低。2002 年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 出,工作壓力高以及付出與回報無法達到平衡時可能會增加心臟病死亡發生(邱 從益,2004)。Schultz 於 1986 年提出有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疾病和壓力有關。 因此長期處於壓力的環境中,在個體的生理、心理上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如心 臟病、高血壓等等(引自周佳佑,2005)。以教師工作而言,若工作壓力超過教 師所能負荷的範圍,則亦會造成教師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當教師感受到 巨大的工作壓力,教師會因個人的經驗、人格特質和情境而產生心理、生理及行 為上的反應症狀。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05)研究有關教師工作壓力,針對 全港中小學和特殊學校教師進行教師工作壓力調查,其中有 28%的教師工作壓力 過大已損及教師健康,最頻繁的五項症狀,依次為:身體疲乏、緊張、肌肉緊張

(10)

3 及酸痛、沮喪、抑鬱、睡眠症狀和頭痛等現象。在 2001 年由董氏基金會與高雄 長庚醫院精神科合作一項問卷調查,針對台北市五十多所國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 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台北市有二成八的教師面臨潛在性憂鬱症危機。根據上述 相關文獻研究者瞭解教師對於工作壓力的反應會有那些,在生理上會產生那些變 化?在心理上會怎樣的變化?在行為上會有什麼樣的改變?此為研究動機二。 工作壓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因此該如何去面對和調適 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研究者本身先前曾經在補習班擔任兒童美語教師,在任教 的工作過程中,經歷過許多的工作壓力,如學生程度差異大、專業知能不足等等, 研究者對於這些工作壓力也不知該如何去面對,只能採取消極逃避的方式來處 理,而這些工作壓力並沒有消失,對於研究者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產生很大的影 響,研究者的個性變得很暴躁,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耐心。現在進入研究所就讀 之後,仍舊擔任私立補習班的兼職兒童美語教師,在任教過程中這些工作壓力依 然存在。因此藉由此研究來探討其中的工作壓力的來源及對於這些工作壓力該如 何去因應。因此研究者探討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為何及如何因應方 式。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在蒐集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對於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的相關研究大多偏 向國民中學、國民小學一般教師作為研究樣本,其中針對國中、國小英語教師為 樣本的資料非常有限。張佳蓉(2003)以高雄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為研究樣本, 其研究方法以量化方式進行,針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困擾與工作壓力進行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在工作負荷、角色期望、專業成長、班級 教學及行政支持的壓力感受程度達到顯著,但其研究中並沒有探討國民小學英語 教師面對教學困擾與工作壓力時的因應方式。李玫玲(2003)研究有關台南地區 兒童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以質性研究的訪談方式進行研究,研究對象 為台南地區兒童美語教師,深入了解其在教學上所遭遇到的困難及其因應方式, 其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美語教師對於學生程度差異大、專業知能不足及班級經營管 理等方面的工作壓力感受程度較大,其因應策略主要為參加在職訓練、校內外社

(11)

4 會支持及情緒調適等。根據上述的文獻中,發現針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 力與因應策略的研究只有少數,而研究方式也多以量化的方式為主,但工作壓力 是屬於個體對於外在環境人事物的知覺,藉由質性的研究方式可以瞭解國民小學 英語教師對於工作壓力的感受及如何去面對這些工作壓力。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研究者歸納出本研究之具體目的為: 壹、瞭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情形。 貳、瞭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的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情形。 參、瞭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的因應方式。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十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問題 如下: 壹、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為何? 貳、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生理、心理與行為的反應為何? 參、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採用那些因應方式?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相關名詞,包含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茲解釋 如下: 壹、國民小學英語教師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係指目前已取得教師資格,並在公立國民小學擔任英 語科教學的科任教師、級任教師兼任英語教師。 貳、教師工作壓力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個人與環境之間互動所產生出來的,對教師的心

(12)

5 理與生理產生壓迫感或負面情緒。 本研究所指的教師工作壓力為造成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人際、個 人等三方面所感受的內外刺激。 參、因應方式 因應方式是指個人面對一個具有心理、生理或情緒威脅情境時,能夠有 效加以因應與克服困境,使身心能夠維持平衡和健康狀態的方式。 本研究所指的因應方式是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用來面對工作壓力的方 式,包含直接因應與間接因應兩種。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研究者採用質性 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根據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茲將本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 下:

壹、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目前擔任台中市的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不包含代理教 師、實習教師、代課教師等。研究者邀請 10 位擔任學校英語科任教師或級任教 師為受訪者,其中八位女性教師及二位男性教師,期藉以瞭解研究對象擔任英語 教師一職的壓力來源、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的情形。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中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的實 際情況,並以受訪對象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任教年資、擔任職 務、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探討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

貳、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

(13)

6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質性研究強調研究者本 身也是一種研究工具,因此本研究所獲得的資料,都必須透過研究者加以 轉錄、整理與分析。其研究結果無法完全避免研究者的主觀意見,因此研 究者透過三角校正方式,盡量將研究者的主觀意見的涉入降到最低。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能力及資源,無法進行大範圍且較嚴 謹的抽樣,因此研究者只能針對台中市的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進行訪談,各 縣市之間的英語教學情況差異頗大,因此樣本不適宜作廣泛的推論。

(14)

7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介紹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說明壓力、工 作壓力及教師工作壓力的意義及其理論模式。第二節為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主要 是探討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第三節為教師的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說明教師面對 工作壓力時的反應及所採取的因應方式。第四節為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相 關研究,主要是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的相關研究。茲分 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本節主要是在探討教師工作壓力的意義及相關理論,從國內外學者對於壓 力、工作壓力及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文獻中歸納出教師工作壓力的意義。

壹、

壓力之意義與理論模式

壓力之意義與理論模式

壓力之意義與理論模式

壓力之意義與理論模式

一、

壓力的意義

壓力的意義

壓力的意義

壓力的意義

最初

壓力廣泛地被定義為個體感受到壓迫感或呈現緊繃狀態的來源。不同 學者對於壓力也有自己的解讀方式。有的學者從生理的觀點切入,認為壓力是個 人沒有能力應付所面臨的問題時,生理上產生失調或疾病的狀態。有的學者從認 知的觀點出發,壓力是個人知覺被壓迫的狀態。從適應的角度來看,壓力為個人 與環境互動時發生不平衡狀態,而導致個人行為失衡的現象。 以生理的觀點來說,俞筱鈞譯(2000)提到壓力是所有引起身體及情緒不愉 快反應之事件,其中不愉快反應指身體上的不舒服,也是情緒上不愉快的表現。 以認知方面來說,吳英璋(1994)認為壓力是與個人的主觀知覺有關的現象, 且導源於某生活變動對該個體的要求以及其相對應之因應能力兩者之間的比 較,在整個互動機制中,若要求與因應兩者之間呈不平衡狀態,則壓力情緒與壓

(15)

8 力反應必將隨之而起。 在心理學方面,壓力係指一個人面對其所處環境中的刺激時,所感受到的一 種內在心理歷程,呈現內在的生理情緒反應和外在的肢體反應,而這些反應對於 個體會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徐森西、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 朱敬先(1992)認為壓力是一個複雜的身心歷程,此歷程包含三個部分,第 一部份是指任何情境或刺激中具有威脅或傷害個人的潛在因素,即所謂的壓力來 源。第二部分是上述這些壓力來源對於個人構成了威脅,造成個人對於壓力的知 覺。第三部分為壓力引起個體的焦慮反應,進而影響到個體的生理、心理的健康。 簡言之,壓力的身心歷程為「壓力來源」→「威脅的知覺」→「焦慮的反應」。 綜上所述,壓力的意義不只有一種,可分為許多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本研究 將壓力定義為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互動,當個體面對外在壓力時,在心理、認知 和生理三方面所產生的交互作用。

二、

、壓力的理論模式

壓力的理論模式

壓力的理論模式

壓力的理論模式

壓力的理論模式大致上可分為生物心理社會性模式、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式及 壓力循環模式。茲分述如下: (一)生物心理社會性模式 由 Redfordford 與 Williams 於 1969 年提出此壓力模式,如圖 2-1-1 所示, 認為周遭環境刺激事件會引起生理反應,長時間累積容易導致心臟血管疾病(引 自李玫玲,2004)。 生物心理社會性模式有下列三點意涵: 1.當環境事件發生時,個體的腦部會發動訊息經由身體神經、自主神經及 神經末稍再傳送至身體各個生理,組織與器官反應出適當的行為,然而訊息傳 送本為生物性本能,但因個體的人格特質和遺傳基因是不同的,造成的影響亦 有所差異。因此相同的環境刺激事件所引起的反應結果有所不同。

(16)

9 2.個體對環境刺激事件的行為反應,個體行為反應過程是短暫的,對於個體的日 常生活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3.當環境刺激事件所引發不良的行為反應,假若持續累積且發生頻率過高,則個 體可能會引起生理病變或疾病。 基因 人格特質 發展性過程 習得的期望 環境刺激的歷史 環境事件 腦 基因 目標器官 (行為) 症狀和疾病 圖 2-1-1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李玫玲(2004:31) (二)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式 Kosciulek 於 1993 年提出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式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過程中 個體有能力去塑造環境(引自 Ferrin, Frain, Mizelle ,Tansey, & Tschopp,2004)。

(17)

10 個人與其環境之間的適配是指個人與外在環境之間取得供需平衡,而個人與環境 的適配程度分為個人需求與環境供給的適配程度及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的適配 程度,其模式如圖 2-1-2 所示。因此,個人與情境之間的適配程度包含兩種(李 玫玲,2004): 1.客觀的個人與環境適配:指的是客觀的環境和客觀的個體之間的因應關係。客 觀個體指的是個人真實的能力,而客觀的環境是指現實環境的要求,以個人真 實的能力來面對現實環境中的要求,其中所採用的因應方式,即客觀的個人與 環境適配。 2.主觀的個人與環境適配:指的是主觀的環境與主觀的個人之防衛心理所造成 的。主觀的個人能力對於主觀的環境要求,其中個人能力是偏離正確性,主 觀環境也是與現實有差距的,此時個體會採取防衛機制來抒解壓力,即主觀 的個人與環境適配。 圖 2-1-2 中的自我評估的正確性越高,則客觀的個人能力與主觀的個人能 力之間的差異會越小,在行為反應上亦傾向於一致。個體所知覺的客觀環境與主 觀環境之間的差距也越接近,則個體所知覺到的情境與現實的情境也越接近。 個體與外界環境接觸時,個體會依自我評估的正確性及與現實的接近性選擇 防衛機制或因應方式來抒解自己的壓力。根據此模式,當環境要求超過個人能力 所能負荷時,而個體無法滿足這些要求被視為是有嚴重的後果時,壓力也隨之產 生。因此壓力的大小要視個人與環境之間適配的程度而定。

(18)

11 與現實的接近性 客觀的環境 主觀的環境 壓 身 因 防 力 心 客觀適配 應 衛 主觀適配 狀 疾 態 病 客觀的個人 主觀的個人 圖 2-1-2 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江鴻鈞(1995:32) (三)壓力循環模式 此模式由 Gmelch 於 1988 年歸納學者專家的相關研究所提出,其模式如圖 2-1-3 所示,該模式包含壓力來源、個人知覺、因應反應與結果四個階段。壓力 循環模式如圖 2-1-3,以下分別說明壓力循環的四個階段(引自李玫玲,2004): 1. 壓力來源:即一般的所謂的壓力刺激。 2. 個人知覺:由於個體對於壓力的感受有所差異,因此所知覺到的壓力程 度亦有所差異,其中包含個體的生理、心理與行為等。 3. 因應反應:當個體知覺到無法處理壓力時,個體依照文化、社會、心理 與特性做出調適。 4. 結果:個體長期受到壓力的影響,在生理、心理或行為上的改變。

(19)

12 I II III IV 壓力來源 知覺 反應 結果 期望 社會的 生 缺乏時間 身體的 理 薪水 智能的 或 工作負擔 環境的 心 工作或人際 人際的 理 進步 管理的 的 干擾 疾 會議 態度的 病 圖 2-1-3 壓力循環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李玫玲(2004:35) 綜合上述三種壓力模式理論,可知壓力來源與個體因應方式是多層面的,是 由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產物。而影響壓力的因素包含三個,分別為個人、工作 及社會因素。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適配程度及個體對於情境的評估,都會影響個體 對於壓力的因應方式及調適。個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若沒有適時抒解,對於個 體的生理、心理及行為會造成影響。

貳、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意義與理論模式

與理論模式

與理論模式

與理論模式

一、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意義

工作壓力是由壓力的定義而來的,舉凡因工作所帶來的壓力都可以稱為工作 壓力,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定義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工作 壓力是個體身處於工作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有的學者認為工 作壓力是以刺激、反應及互動等層面來定義工作壓力。 吳清山、林天佑(2005)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人於工作情境中,精神與身體

(20)

13 對內在和外在事件的一種生理與心理反應,這些反應都會導致個體心理感受到不 舒服或有壓迫感。 李勝彰(2003)研究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及退休態度的現況, 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人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 陳素惠(2005)以刺激、反應及互動等三個層面來說明工作壓力的定義。以 壓力是刺激來說,工作壓力是指工作情境中所知覺到會引起壓力的任何事件,包 含個人特質、心理、情境、人際關係、時間及生活中重大事件或不可抗拒的巨變 或災害等等均可能是造成壓力的誘因。以壓力是反應來說,工作壓力是對情境以 生氣、沮喪等消極性反應。以工作壓力為互動的定義來說,工作壓力是對於負面 工作環境條件的知覺後,而轉變的一種反應與行為。 綜合以上文獻整理出工作壓力的定義,個體與工作環境中的人事物進行互動 時所知覺到不舒服的感受,因而造成個體生理與心理上的反應狀態。

二、

、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工作壓力的模式有很多不同的架構,但其研究理論都接近於實際的壓力反應 過程與結果。 ( ( ( (一一一一))))付出付出-付出付出---挫折感挫折感挫折感模式挫折感模式模式 模式

付出挫折感模式(effort-distress model)由瑞典學者 Marianne Frankenhauser 在 1976 年所研發的理論,運用此模式的研究發現,單一警覺性工作、機械式的 工作步調、快速鍵盤輸入的工作和須常值班等工作所造成的工作負荷量過高或使 個體感到工作威脅時,個體常出現心律不整和疲倦,會使得個體的荷爾蒙分泌失 調而感受到有挫折感。此模式較偏向於生理學的觀點(曾蕓梃,2004)。 ( ( ( (二二二二))))需求需求需求需求--控制--控制控制支持控制支持支持模式支持模式模式 模式

需求-控制支持模式(demand-control support model)是一個多面向的模式, 測驗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且著重與工作環境的互動。需求-控制支持模式利

(21)

14 用三個面向來解釋個體在工作中的壓力發展。個體藉由這三個面向來形成對於工 作經驗的知覺。這三個面向分別為需求、控制及支持,都是屬於心理社會工作環 境的模式。以需求和壓力的關係而言,當需求越多時,其壓力也越大,假如壓力 增加到超過個體所能因應的範圍,個體就會產生憂傷的感覺。以控制而言,控制 等同於自主,個體可以控制自己對該任務如何回應及完成(引自 Ferrin, Frain, Mizelle ,Tansey, & Tschopp,2004)。

( ( (

(三三三三))))付出付出付出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回饋失衡模式回饋失衡模式 回饋失衡模式

付出回饋失衡模式((((effortefforteffort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reward imbalance modelreward imbalance model)reward imbalance model)))是 1996 年由德國學 者 Siegrist 等人所發展出來的工作壓力模式,主要的概念包含兩個部分,分別 為工作付出與工作回饋。工作付出分為外在及內在付出,外在付出是個體在工作 上的負荷及壓力源,內在付出又稱為「工作過度投入」,工作壓力與個人對於工 作的因應態度及壓力的調適能力有關。工作回饋評估包含物質回饋、自尊及社會 地位,如果付出的心力和所得的回饋之間失去平衡,而造成個體情緒上的不適, 於是產生壓力的反應(引自蔡玉董,2006)。 由上述的工作壓力模式,可知個體的工作壓力是來自於與工作環境互動過程 中,生理及心理需求和組織要求之間的差距。

參、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與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與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與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與理論模式

一、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

教師工作壓力意義

教師工作壓力是每個踏入教師職場的教師都會面臨到的問題,過程中教師因 面臨與工作場域中的教學、家長、行政等人發生互動,其所產生的心理失衡的現 象。教師工作壓力的產生是來自於個體與工作環境的互動所產生的,例如教學情 境、校務會議、親師會等等,當教師在不能達到工作環境的要求,其心理、生理 及行為產生失衡的現象。

(22)

15 有學者提出教師工作壓力來自與工作環境互動時,其心理、生理及行為產生 失衡的狀態。黃義良(2000)針對國中小初任教師工作壓力所作的研究中,將教 師工作壓力定義為教師對於身處的工作環境改變要求,心理知覺到具有威脅性、 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性與負面的情感反 應,如憤怒、焦慮、沮喪等。陳玉賢(2005)研究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 中,提出教師感受到工作情境的刺激,使個人和工作環境之間產生失衡的現象, 因而威脅其認知、生理、心理的平衡時,即是所謂的教師工作壓力。陳素惠(2005) 探討教師工作壓力時,認為教師壓力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受到工作情境刺激 與個人認知兩者之間產生互動過程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或行為的反應症狀。 Kyriacou 與 Harriman(1993)定義教師工作壓力為教師因工作而產生了不愉快、 負面情緒如生氣、焦慮、緊張、挫敗、沮喪等。Kyriacou(2001)定義教師壓力 為教師經歷不愉快、負面情緒,如生氣、焦慮、緊張或失望等,這些情緒反應都 是源自於身為教師工作時的某些面向。由此可見,說明教師工作壓力為個人與工 作環境的互動的過程中,而對生理、心理或行為上造成失衡的現象。 亦有學者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為教師與周遭環境的成員互動所產生的情緒 及反應,其中的成員包含學生、家長、同事、行政人員等。吳宗立、林保豊(1995) 在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的研究中,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在教 學、行政、學生、家長及同事的關係方面產生個人無法適應而表現出負向的情感 知覺與反應。林曉萍(2002)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為教師在工作情境中察覺到學 校工作氣氛中,與其他人員互動過程情境下,對於教學、行政、輔導工作、進修 報酬、學生、家長與同事的緊張關係方面,個人無法適應,而產生負面的情感, 因而在態度上、生理與心理上都呈現出缺乏工作熱誠、關懷情感和工作成就感的 狀況。邱從益(2004)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從事學校教育工作時,在職務上 所給予的責任所產生負面、不舒服的感受。 綜合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知道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為教師個人與情境及情境 中成員之間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的心理與生理產生壓迫感或負面的情緒反

(23)

16 應。

二、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 ( (

(一一一)一)))Kyriacou Kyriacou Kyriacou Kyriacou 與與 Sutcliffe與與SutcliffeSutcliffe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與 Sutcliffe於1978年提出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其模式如圖2-1-4 所示,該模式說明教師工作壓力產生的過程,教師會透過個人的人格特質對於壓 力來做出評估,可能壓力源經過個體評估後變成實際壓力源,教師為降低心理上 的威脅感則採用因應方式來調適,若所採行的因應策略無效則產生壓力反應。(引 自李玫玲,2004;周元璋,2003)。 教師個人特質包含教師的屬性變項(例如性別、年齡、教學經驗等)、人格 特質、需要、適應能力及教師信念態度、價值系統。教師工作壓力產生過程會受 其個人特質所影響,其過程為: 1.可能的壓力源 2.經過個人的認知評估。 3.變成實際的壓力源。 4.透過適應的機轉。 5.產生教師對壓力的反應。 6.長期的影響形成慢性的壓力症狀,造成「非職業性的壓力源」產生。

(24)

17 7)教師的個人特質 教師屬性變項、人格、需要、適應能力 信念-態度-價值系統 D (1) (2) (3) (4) (5) (6) 可能的 評估 實 因應 教師壓 慢性壓 壓力源 際 作用 力反應 力症狀 的 減少 物理的 威脅個 壓 感受 物理的 身心症 心理的 人自尊 力 到的 心理的 心臟病 福祉 源 威脅 行為的 心理病 A B C 圖 2-1-4 Kyriacou 與 Sutch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李玫玲(2004:45) ( ( (

(二二二)二)))Moracco Moracco Moracco Moracco 與與 Mcfadden與與 Mcfadden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Mcfadden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Moracco 與 Mcfadden(1982)討論有關教師工作壓力和諮商者在減低壓力 中的角色。此模式如圖 2-1-5 所示,說明教師壓力模式,教師在環境中潛在的壓 力來源包含三個部份:社會、工作和家庭。工作、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源都會相互 影響的,來自於家庭的壓力源會影響潛在的工作的壓力源,社會壓力係指個體在 同一個團體生活中知覺到不舒服的感受,來自家庭的壓力(如離婚、孩子問題等) 可能會影響個體對於潛在職業壓力的知覺。此外,社會壓力就如 Sely 所說的社 會價值觀改變、犯罪等一樣是個體對於生活感受到不舒服,這個壓力來源是有害

(25)

18 的,類似來自於家庭壓力,社會壓力和職業壓力互動情況會影響潛在職業壓力的 知覺。 當壓力被教師認定為對自尊是一種威脅的時候,即為圖中(3)所示的實際 壓力源為教師知覺,潛在壓力源變成真實的壓力源。而圖中所示(2)表示對於 壓力評估的過程會受到(7)教師個人特質的影響,其個人特質包含過去的經驗、 人格特質還有個人所持的信仰和態度。評估過程會受到教師是否面對工作需求或 需求和更高層次需求之間的衝突等的影響。 Burchfield 於 1979 年提出個體信仰系統導致許多壓力的知覺。有些人持信 念系統使得自己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例如,教師明顯的會受到自己完美主義的 影響而造成自己的壓力,信念系統被視為已習得的認知現象。 因應機制對教師降低壓力是重要的。(4)圖 2-1-5 中顯示教師的因應機制 與壓力的關係。如何經由因應機制的使用而有效的減低壓力涉及壓力症狀的出 現。(5)和(6)顯示這些症狀出現表示是壓力所帶來的影響,這些症狀包含消 化系統潰瘍、氣喘、呼吸疾病及一些心理疾病。 四個迴圈完成這個模式。迴圈(A)表示壓力和因應機制之間的關係。因應 機制若不能降低壓力,個體會受到更大的壓迫感。迴圈(B)表示教師在壓力下 的運作狀況傾向於知覺到更多的壓力。迴圈(C)和迴圈(B)有關聯,迴圈(C) 為壓力慣常會出現的症狀和這些症狀如何被評估,其兩者之間的關係。迴圈(C) 似乎會影響評估過程。迴圈(D)為教師的個人經驗、人格特質及價值信念均會 影響對於目前壓力的評估及壓力事件的決定。

(26)

19 教師的個人特質 社 過去 人格 價值 D 會 經驗 特質 觀念 (1) (2) (3) (4) (5) (6) 潛 評 實 因 壓 長期 在 估 際 應 力 倦怠 的 工 機 壓 機 的 壓 轉 力 轉 徵 身心 力 威 源 用 兆 疾病 源 作 脅 為 來 自 教 減 尊 師 低 心理 自 壓 疾病 覺 力 A 家 B 庭 C 圖 2-1-5 Moracco 與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Moracco 與 Mcfadden(1982:550) (三)Tellenback 等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Tellenback, Brenner 以及 Lofgren(1983)根據 Kyriacou 與 Sutcliffe 於 1978 年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而提出新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此壓力模式如圖 2-1-6 所示,其包含三個層面:(1)學校壓力源和教師壓力反應的關係;(2)

(27)

20 教師特質的影響;(3)評估、適應機制和非職業性壓力源對壓力的關係。此模 式與 Kyriacou 與 Sutcliffe(1978)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不同的地方在於加入 了學校社會特質。 此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如圖 2-1-6 所示。此模式在說明學校鄰近社區特質與 教師特質對壓力源的影響,特點如下: 1.此模式假定學校脈絡會影響壓力源發生的頻率。學校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吸 引不同特質的教師。例如有經驗的教師會尋找工作環境較佳的學校,但年輕教 師會傾向在有名的學校任教。因此,不同特性的教師在工作中所接受到壓力來 源也有所不同。 2.潛在壓力源是否轉成實際壓力源,要視教師的評估而定。此外,壓力源也可 能源自工作脈絡之外非職業性的壓力。 3.A 型性格的教師有容易緊張的特質,而假定實際壓力源會造成一般的緊張狀 態,此緊張狀態會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的性格在決定真實的 壓力源是否累積成一般緊張狀態中扮演重要角色。 4.壓力本身是一個刺激與反應的過程,過程中各種防衛機制可以緩和壓力的影 響,例如社會支持可能阻止潛在壓力源成為真實的壓力源。若個體面臨壓力 時,防衛機制無法有效發生功能時,教師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退出工作職場。

(28)

21 學校社會特質 (3) (4) (5) (6) (7) 可 實 一 身 退 能 際 般 心 出 的 壓 性 健 工 壓 力 緊 康 作 力 源 張 的 源 損 傷 教師特質 非職業性 評估 適應 的壓力源 機制 圖 2-1-6 Tellenback 等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Tellenback 等人(1983:20) 根據上述文獻可知,教師的工作壓力是來自不同的面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 響,包含個人特質及環境等,而個體長期處於這些壓力下對於教師的生理、心理 及行為造成影響,包含工作倦怠及退出職場等,那麼研究者試圖瞭解國民小學英 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的實際情況有那些呢?

(29)

22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相關探討也很多,本節茲將壓力來源、 工作壓力來源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來進行探討。

壹、

壓力來源

壓力來源

壓力來源

壓力來源

壓力是指引起個人身心失去平衡狀態的一種刺激、反應歷程,從在日常生活 中的食衣住行,應付周遭的人事物的變化,到生老病死,預料中和無法預期的壓 力都會不斷的出現在生活中(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陳雅瑩,2002)。而這 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事件都是壓力的來源之一,其中包含生活事件、工作現場 以及周遭的人、事、物等(Lin & Gina,1995)。以下將說明國內外學者探討有 關壓力來源的因素: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將壓力來源分成六點來探討,分別說明如 下: 一、重要的生活變動:個體面對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動常常無法有效的處理, 甚至可能對於身體造成不適或疾病的發生。 二、生活小困擾:生活中常常存在著一些不如意的事,如趕不上公車、上課 睡過頭遲到等等,而這些不如意的事件累積起來足以影響個體的身心健 康。 三、災變事件:災難事件的發生不只是對於受害者造成重大的傷害,對於身 在現場的目擊者、醫護人員、受害者親友也會造成壓力。 四、長期之社會問題:生活中的社會事件對於個體也會形成壓力,如經濟不 景氣、環境物染、噪音、交通擁擠等等,都會引起個體的壓力。 五、工作的壓力:工作壓力的來源包含工作負荷、工作環境氣氛及安排工作 壓力。 六、家庭的壓力:在家庭中每位成員各自需求和慾望都有所不同,而這些需

(30)

23 求和慾望常常會引起成員之間的磨擦和衝突,這也會使個體感受到壓 力。 Powell 將壓力的來源分別為挫折、威脅及衝突,茲分別加以說明(俞 筱鈞譯,2000): 一、挫折是指環境因素所造成個體無法順利達到目的所引起不舒服的感受 二 二 二 二、、、、威脅是指個體預期自己無法處理未發生事件所產生心理的恐懼感。 三 三 三 三、、、、衝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動機同時存在,使得個體心理產生心理矛盾, 不知所措。 根據上述文獻可知,壓力主要的來源來自生活事件、內在心理因素與人際關 係等等,而這些壓力來源都會影響個體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的變化。

貳、

工作壓力來源

工作壓力來源

工作壓力來源

工作壓力來源

工作壓力的來源係指凡是在工作場域中會造成個體身心負荷、主觀認知上感 到不舒服、不愉快感覺的任何內、外在因素,而一般壓力是指包含工作壓力在內 所有生活上會引起個體壓力反應的各種事件(周佳佑,2005)。國內外學者對於 工作壓力來源提出不同的看法,整理如下: 吳清山、林天佑(2005)將工作壓力來源分別:(1)職場人際關係問題; (2)福利、薪水等問題;(3)前途發展問題;(4)工作缺乏安全;(5)工作 量過重的問題;(6)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7)對於工作適應的問題;(8) 角色衝突問題;(9)身體暴露於危險環境。 余朝權(2005)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四類:(1)組織變革:組織策略改變、 組織結構調整、營運地點遷移等;(2)職務:工作負荷量大、工作環境差、工 作性質不合法、工作與生活衝突等;(3)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良、職場暴力、 性騷擾等;(4)生涯發展:工作保障、遷調、晉升。 Greenberg(1995)提出工作壓力來源有五個方面:(1)工作的本質:包含 工作環境不佳、工作負荷、時間的壓力及外在危險;(2)在組織中的角色:包

(31)

24 含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對人責任感、組織界限範圍等;(3)生涯的發展:包 含過多提拔、自我抱負、缺乏安全感等;(4)工作上的關係:包含不良上司下 屬同事關係、委託責任的困難等;(5)組織的結構與氣氛:過少與沒有參與決 策、行為上的限制、公司策略、缺乏有效的溝通等。 綜上所述,可知工作壓力來源包含心理的知覺、人際互動關係、組織氣氛、 角色期待等,工作壓力來源具有多元性和複雜性的。

參、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國外內學者對於教師壓力來源也作了許多的相關研究,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來 自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含工作負荷、人際關係、教師專業成長、管教學生行為、 家長溝通、時間運用、行政支持、專業知能、生涯發展、班級經營、組織氣侯、 適應變革及角色期望等因素。茲整理近十年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研 究,如表 2-2-1 所示。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分析 研究者 年份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張郁芬 2001 國民小學教師 1.工作負荷 2.行政干涉 3.學生教學 4.個人發展 5.人際關係 6.違反教學原理 林保豊 2002 國民小學教師 1.人際壓力 2.專業知能 3.工作負荷 4.時間壓力 5.適應變革壓力 6.自我期許壓力 鄭全利 2003 國民小學資深教 師 1.人際壓力 2.家長壓力 3.學生輔導管教壓力 4.教師自我壓力 5.創新教學壓力 6.工作負荷

(32)

25 研究者 年份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張佳蓉 2003 高雄市國小英語 教師 1.行政支持 2.工作負荷 3.班級教學 4.專業成長 5.角色期望 蔡翠娥 2004 台北市國民小學 教師 1.工作負荷 2.角色期望 3.教學問題 4.人際關係 5.行政支持 蘇興國 2004 台北市國民小學 教師 1.工作負荷 2.行政支持 3.學生教學 4.個人發展 5.人際關係 6.違反教育原理 鄭媛文 2004 桃園縣國小資源 班教師 1.管教學生 2.工作條件 3.時間運用 4.社會支持 5.角色壓力 郭耀輝 2004 國民小學教師 1.學生行為 2.時間支配 3.工作負荷 4.行政支持 5.專業成長 賴寶蓮 2005 國民小學教師 1.工作負荷 2.學生與教學 3.溝通協調 4.專業知能 呂佩珊 2006 大台北地區國民 小學教師 1.工作負荷 2.行政干涉 3.學生教學 4.個人發展 5.人際關係 6.違反教學原理 陳怡如 2006 屏東縣國民小學 教師 1.學生行為 2.工作負荷 3.專業知能 4.人際關係 郭彥庭 2006 桃園巿國民小學 普通班級任教師 1.教學輔導與親師溝通 2.專業知能發展 3.人際關係 4.工作本身 表 2-1(續)

(33)

26 研究者 年份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來源 吳晨妤 2006 台北縣國民小學 教師 1.工作負荷 2.人際關係 3.角色壓力 4.行政支持 5.生涯發展 6.專業知能 7.家長參與 葉錦光 2007 國民中小學教師 1.工作負荷 2.人際關係 3.專業知能 4.班級教學 5.行政支援 6.學生行為 Punch, Tuetteman 1996 789 位澳洲國中 教師 1.專業能力不足 2.工作負荷 3.學生行為 4.過度社會期望 Harris, Halpin, Halpin 2001 130 位中產階級 教師 1.專業能力不足 2.與上級關係 3.師生互動 4.團體教學 5.工作負荷 Jarvis 2002 英國教師 1.教學本身 2.教師本身 3.政策制度方面 Wsilon 2002 英國中小學教師 1.工作負荷 2.人際溝通 3.角色期望 4.學生行為 Finlayson 2002 蘇格蘭教師 1.學生行為 2.人際關係 3.工作負荷 Cinamon, Rich, Westman 2007 230 位女性高中 教師 1.學生偏差行為 2.親師互動 Donnell, Lambert, McCarthy 2008 521 位美國東南 部國民小學教師 1.學生需求 2.學生行為 3.專業能力 4.行政需求 表 2-1(續)

(34)

27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不只是包含單一面向,而是來是四面八方不同的面向,且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更趨於複雜化,因此教師的角色也趨於多元化,而教師所 需要背負的壓力更為繁重。根據上述的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對於國民小學英語 教師的實徵性研究較少,上述研究中的工作壓力是否為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壓力 來源?值得本研究加以探討。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來源所作的相關研究,其結果顯示教師壓力來 自多方面不同的因素,其中其共同的因素為工作負荷、同事間人際關係、專業成 長、學生行為、時間支配、行政支持、專業知能、班級經營、組織氣候、決策參 與及角色期望等。 研究者根據上述文獻將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大致上可分為幾個面向,分別為 教學、人際、個人因素等三個方面,以下分別說明:

一、

、教學方面

教學方面

教學方面

教學方面

在教學方面的工作壓力包含班級經營、專業知能、工作負荷及擔任行政工作 等部分。以教師專業知能來說係指教師對於專業成長發展上所感受到的壓力。李 玫玲(2004)在研究中提到兒童英語教師認為自己在戲劇、遊戲與故事教學上的 專業能力不足,造成英語教師的心理壓力而無法提升教學能力。陳怡如(2006) 研究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在專業 知能上有中等以下程度的壓力,教師對於學校因外在環境的變遷及內在的需求進 行變革感到壓力,如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多數學校要求教師自行製作網頁等,大 多數教師對於網路及電腦並不熟悉,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因而造成心理上的壓 力。宋禮彰(2002)研究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的情形及因應方 式的現況,其研究結果為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對於專業知能所帶來壓力有較大的感 受力。 除了教學工作之外,教師還需照顧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安全,有些時候還要 擔任學校的行政工作,工作量很多,工作負荷自然也重了許多,因此教師工作壓

(35)

28 力來源一部分都是來自於工作負荷過大。張佳蓉(2003)對於國小英語教師師資 背景與教學困擾與教學困擾、工作壓力的研究中指出國小英語教師對於工作負荷 較感壓力。李玫玲(2004)在兒童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中也提到工作負 荷為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之一。邱姮娟(2004)提到屏東縣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 整體來說,以「工作負荷」層面壓力感受最高。李菁菁(2003)的研究中指出在 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兼行政的工作壓力層面中,以「工作負荷」的壓力最高。 江欣霓(2002)在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發現國 小教師的工作壓力以「工作負荷」為主。蔡翠娥(2004)對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的 工作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中,提出教師對於工作負擔感受最深。 由以上文獻可以得知,國小教師因為工作負荷壓力負荷過重,使得教師無法上班 時間內完成份內的工作,因此教師在這樣的工作壓力下,心理和生理會產生一些 變化。 Ferguson(2006)調查加拿大北安大略地區教師的工作壓力程度,包含影響 壓力因素、一般壓力症狀、教師壓力的特徵、教師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其 中最大的壓力來源為時間不足、工作負荷和學生行為。 Keay(2004)針對偏遠地區高中 10 位教師進行訪談工作壓力的經驗,探討 教師知覺壓力、壓力來源與教師如何因應的研究中,教師認為工作壓力來自於時 間不足、額外紙上作業、注重考試成績、缺乏決策參與及在教學上缺乏支持。 Pack(2000)使用問卷方式調查薩克斯其萬省偏遠學校教師的壓力來源、壓 力所造成的影響及因應策略,其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對於工作負荷和學生管 教感到壓力。

二、

、人際關係方面

人際關係方面

人際關係方面

人際關係方面

一般來說,人際互動不良是造成職場壓力的因素之一,其中包含上司的不支 持、申訴不受理、同事間或上司與下屬間缺乏合作或互相猜忌,以及性別歧視等, 換言之,在工作場合中人與人交往,多少都會產生磨擦。以教師的工作場域來說,

(36)

29 在人際關係方面包含與學生、同事、家長、上級主管、家人及感情之間的互動關 係,而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也發現人際關係亦是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之一。蔡 翠娥(2004)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中,其 結果顯示人際處理為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之一。

三、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包含角色壓力、角色期待、生涯發展、自我要求及個人特質等等。 很多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問題都是來自於對教師角色的過度期待,中國的文化強調 尊師重道,教師的角色代表著權威,但這個觀念已經慢慢的改變了,教師的角色 變成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共同學習者,協助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有時教師對於自己 的角色定位難免會感到混淆,尤其是教師必須扮演與家長溝通的角色和學校活動 的推動者時。而在國內的相關研究發現教師對於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是感到相當的 壓力。吳晨妤(2006)研究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中發現國民 小學教師對於角色壓力的感受最大。張佳蓉(2003)研究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師資 背景與教學困擾、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工作 普遍最大的工作壓力為需扮演多重角色所造成的壓力,教師除了必須扮演教室內 的教學者、輔導者引導者、常規控制者之外,還需要承辦學校英語藝文活動的推 動者,面對家長的期許,又必須扮演英語專家的角色,多重角色聚集於一身,容 易產生角色衝突而造成壓力。 研究者根據文獻將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教學、人際與個 人等,而實際上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情況如何?值得本研究加以探 討。

(37)

30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教師的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

教師的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

教師的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

教師的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

本節分別探討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及教 師面對工作壓力的因應方式作說明,研究者也從國內外學者對因應工作壓力方式 的相關研究作探討,茲詳如下:

壹、

教師面對壓力的反應

教師面對壓力的反應

教師面對壓力的反應

教師面對壓力的反應

一、

、壓力反應

壓力反應

壓力反應

壓力反應

現代實驗醫學之父 Claude Bernard 在 18 世紀末發現一個健康的有機體,即 使外在環境不斷變化,內在環境仍然保持基本的穩定狀態。而 1932 年,Walter Cannon 將這個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穩定的過程命名為「體內平衡」。且他發現任 何嚴重破壞此一平衡狀態的事物,都將會引起「戰爭或逃跑症候群」,後來稱為 「壓力反應」(王美華譯,2002)。 一般人對於壓力的反應主要產生在三個範圍:生理、心理、行為(周文欽、 孫敏華、張德聰,2004)。 ( ( ( (一一一一))))生理反應生理反應生理反應生理反應 壓力反應是由大量、瞬間及反射性的生理變化所組合而成的。這些生理變化 都是為了讓個體身處劇烈的變化時能有因應之道(王美華譯,2002)。因此,個 體在面對壓力時,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壓力的生理反應在生理作用下有其 適應的歷程,內分泌學家 Seyle 將此歷程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 目的在於說明人們遇到壓力後會出現的生理 反應,此歷程包含警覺反應、抗拒期及耗竭期等三個階段。 1. 警覺反應:當人們遇到壓力源的第一個反應是將自己組織起來以面對外 界的挑戰,且適應各種隨之而來的需求。此時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頭痛、 沒有胃口與疲累。

(38)

31 2. 抗拒期:在此階段,個體的警覺反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類腺體的 分泌來降低感染的抗拒力,及由心理壓力所產生的「適應疾病」。在此階 段最常見的疾病為胃潰瘍和高血壓。 3. 耗竭期:在此階段,個體無法再繼續分泌各種激素,個體因防衛力崩潰、 適應力耗盡而無法在長期因應壓力,此時警覺反應的生理症狀又再度出 現。這時,若不即時伸出援手,那麼當事人的適應狀況會越來越差,最 後導致死亡。 有的學者提出壓力反應與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有關,自主神經系統通常可以 控制並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與生長速率,但是在壓力的情緒下,個體在生理上會 產生一些改變,如心臟功能會加速、消化系統會減緩、分泌賀爾蒙等等。長期處 於壓力的情況下,個體又無法調適,將會使得個體感到疲憊不堪,會引起傷害免 疫系統、腦及心臟等生理現象(藍采風,2000)。 壓力的生理反應是很複雜的,當你面臨威脅情境時,大腦便傳遞訊息至自主 神經分泌腎上腺素,導致個體產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 促進個體新陳代謝而能脫離威脅情境,且等到個體脫離威脅情境時壓力反應所產 生的生理反應會逐漸和緩。如果個體無法脫離具有威脅的情境時,因為壓力所產 生的生理反應一直存在,如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等,長期累積下來會造成各 種身心疾病,影響個人的思維及行為(藍采風,2003)。 ( ( ( (二二二二))))心理反應心理反應心理反應心理反應 壓力的心理反應包含個體的情緒反應,情緒反應是人們面對壓力源最初的 及最普遍的反應。所謂情緒是指個體受到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的狀況。情 緒具有四個特徵: 1. 情緒為刺激所引起的 2. 情緒是主觀意識經驗 3. 情緒狀態不易自我控制

(39)

32 4. 情緒與動機有連帶關係 情緒反應不全然都是負面的,情緒包含正面的及負面的兩種。 1. 正面情緒:如喜、愛、快樂等。 2. 負面情緒:如怒、哀、懼、憂、惡、欲、憤怒、悲傷、恐懼、驚訝、厭 惡等。 雖然情緒有正面和負面兩種,但是一般而言在壓力下的情緒反應大部分是負 面的,而負面的情緒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周文欽、孫敏 華、張德聰,2004)。 ( ( ( (三三三三))))行為反應行為反應行為反應行為反應 所謂行為是指個人的外顯活動,可以觀察的到的客觀活動。當個體受到壓 力源又無法加以調適時,個體的行為易產生改變。當個體面對到壓力時在行為上 會產生大吃大喝、失眠、昏睡、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脾氣暴躁甚至會產生自殺 的行為(郭耀輝,2004)。 個體面對壓力時所出現的壓力反應包含生理、心理及行為等,研究者欲瞭解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遇到工作壓力時所出現的壓力反應有那些呢?

貳、

、壓力因應

壓力因應

壓力因應

壓力因應方式

方式

方式

方式

一、

、壓力因應的意義

壓力因應的意義

壓力因應的意義

壓力因應的意義

國內許多的學者對於因應提出不同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因應是個體因心理 方受到某種程度的壓力或威脅,因而產生克服壓力的動力來維持心理的平衡。吳 英璋(1994)假設某個人在某段時間內遭逢某項生活變動,因而面臨個人與該生 活變動互相影響所形成的特定壓力狀態。這種壓力狀態就如同個體的生理或心理 需要,具有動機的性質,而產生某一項目標導向行為,朝一特定的目標前進。吳 清山、林天佑(2002)指出個人面對一個具有心理、生理或情緒威脅情境時,能

(40)

33 夠有效加以因應與克服困境,使身心能夠維持平衡和健康狀態的過程。 亦有研究者用調適或適應的觀點來說明因應,個體會為了符合環境的要求, 而運用原有的基模或改變原本的基模去減低心理的失衡狀態,使其恢復到平衡和 諧的狀態。黃義良(2000)使用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中的調適來說明因應的定 義,對壓力的因應為個體為了符合目前環境的壓力要求,主動修改其心理認知或 變遷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得以產生質的變化與量的消減。王沂釗(2004) 提出個體在變動的環境中,當個體心理產生不愉快、不舒服的心理感受,依然可 以運用個人能力和環境資源,有效率的解決當前的困境,以保持個體心理、社會、 經濟、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和諧狀態。程一民(1996)對於因應的定義為當個體面 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情境或問題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 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動力的歷程。歐滄和(1995)認為因 應是指對較嚴重的壓力事件,以新的或不常用的策略作處理,其中所指新的或不 常用的策略為個體遇到壓力事件需要經由思考才能做出的反應,不是屬於習慣性 的行為。邱義烜(2002)定義因應為對環境和內在要求有所反應,而影響生理或 心理的平衡時,個體選擇最佳的處理或解決的方法。

二、

、壓力因應的理論模式

壓力因應的理論模式

壓力因應的理論模式

壓力因應的理論模式

(一)人格特質導向之因應理論模式 Pervin(1983)指出個體人格的形成極為複雜,可分為四種主要的特徵: 1. 先天遺傳的人格特質:如基因、智商、性別、容貌會影響個人的作為。這些 人格特質會影響個體的因應方式。 2. 環境性的人格:壓力大多來自於生存競爭的環境中,其民族性、個人生活史 等,都會影響其因應的行為。 3. 都會性的人格:社會階層實際上是由先天基因和後天努力所決定的,因此當 代人格特質明顯朝向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的因應模式。

(41)

34 4. 教育性的人格:教育性的人格改變對於增進人際關係是有幫助的,人格發展 涵蓋情緒性、認知性、行為性的因應方式,而屬於樂觀進取、積極主動者較 能採取因應策略去面對壓力。 ( ( ( (二二二二))))認知評估派之因應理論模式認知評估派之因應理論模式認知評估派之因應理論模式認知評估派之因應理論模式 Lazarus 與 Folkman(1984)提出壓力和因應都是認知評估的動態的過程, 個體面臨到工作壓力時,會對產生的壓力加以評估,評估壓力可能引發的傷害 性、威脅性及挑戰性,如圖 2-3-1 所示。 可能發 可能發 可能發 可能發 初級評估 初級評估初級評估 初級評估 次級評估 次級評估次級評估 次級評估 因應策略 因應策略因應策略 因應策略 適應結果適應結果適應結果適應結果 生的壓 生的壓 生的壓 生的壓 我有麻我有麻煩嗎我有麻我有麻煩嗎煩嗎 煩嗎 我能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能做什麼 ----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 -- ---社會功能社會功能社會功能社會功能 力事件 力事件 力事件 力事件 -無關 --因應選擇 --情緒抒解 --士氣 -良性/正向 --效能期望 --生理健康 重大事件 -有壓力 --可利用資源 日常困擾 *傷害/失去 *威脅 *挑戰 圖 2-3-1 Lazarus 與 Folkman 壓力因應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李玫玲(2004:66) ( ( ( (三三三三))))互動學派之因應理論模式互動學派之因應理論模式互動學派之因應理論模式互動學派之因應理論模式 Moss(1992)所提出的「互動模式」中指出環境因素,即壓力事件性質與 個人因素、因應資源會影響因應策略的選擇,認知能力高者,對壓力的知覺較高。 Lewin 指出個體行為是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函數,如圖 2-3-2 所示。Lazarus 與 Folkman(1984)亦提出互動因應理論,將因應策略分成處理問題和處理情緒 兩種功能,認為因應策略是個體與其環境互動的一種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nhance teachers’ capacity to integrate language arts rich in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school- based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broad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 Work in a collaborative manner with subject teachers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additional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use English in the school.  Enhance teachers’ own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3 The teaching modes of ELA in English include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language subject teacher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o conduct cross-curricular English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The focus group meetings held by the NET Section with Principals, English Panel Chairs (EPCs), local English teachers (LETs), 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s (NETs) and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