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聯課活動實施技擊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聯課活動實施技擊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

Copied!
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9 )

聯課活動實施技擊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

能力的影響

目次

摘要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 . .. . ...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範園·

•. ••..•.

四、名詞解釋·

. .. '" •. . ..

貳、相關文獻探討... 一、國際基本運動能力測驗發展史實.

•. . •.

二、每週教學時數及次數不同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 . •..•

..1.·. .. .•..

8

三、各項體育活動對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

. . .•.

金、研究方法與步勝..

•..• •. ••.

一、研究對象...

13

二、研究時間...

.

三、活動設計.... 四、測驗的選捧..

. •

五、測驗人員及測驗器材、表格~...~...

六、測驗項目與方法.

•. •." . ... . ....

...1. ... .. ... ... ...- .

1 6

七、資料來源與測驗日期...~...

...,...:.

21

八、資料處理;...•...,....;...~...

2·1

肆、結果.

.. •.. . ...•. . •" . .. . .. ...•. .•.

1.1

....…. ... .. .... .-. ...‘...

26

(2)

( 30 )

一、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

. . .. .. ... .. .. ... .. . . ... . ... . .. .. . . ....

26

二、各項目測驗信度顯著性檢定結梟..

.•.. •. .•. . •. ... . ... .. . ... •. . •.

29

三、國術組與控制組間各項目調整後之學後成績平均數差異 顯著性檢定結果.

•.. . .. ... . .. . .

四、跆拳組與控制組間各項目調整後之學後成績平均數差異 顯著性檢定結果.

.... .

五、國術組、跆拳道組、控制組間各項目調整後之學後成績 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定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3 8

伍、分析與討論...的 一、信度與教度 ...i...·... ...

46

二、連步拳在聯課活動中實施對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

. .. .. ... . . .

的 三、跆拳道在聯謀活動中實施對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

... . ....

...的 四、比較連步拳與跆拳道在聯謀活動中實施對基本運動能力 影響差異.

. .. . .. ... .... . . ... ..

陸、結論與建議.

•.••. •.

一、結論...~...

53

二、建議.

. . .

附錄﹒.

.••

(3)

-2-( 31 )

L

附表目次

表 1 三組十二週體育正課教學內容表.

•.. •. ...••. •.

...a ..•..•.. ..

1 4

表 2 國衛組十二週活動內容表.

•.. . .

表 3 跆拳道組十二週活動內容表.

•.. •.••

表 4 控制組各項目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一覽表... 26 表 5 跆學道組各項目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一覽表...

...

27 表 6 國衛組各項目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一覽表...

•..

28

表 7 各項目測驗信度顯著性檢定表....

.. .

表 8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五十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29 表 9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引體向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0

表 10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折返跑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0

表 11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仰臥起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0

表 12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立體前屈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1

表 13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握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1

表 14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立定跳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2

表 15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一千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法...

32

衰的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五十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 ••.••.•

表 17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引體向上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 . . •.• •

表 18-1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折返跑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3

衰 18 一 2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折返跑平均數、差距考驗 q 值表.

. .. ..••.••. •.. •. .. ..••. ••.. . ..

...一.

... ...

.…

u

(4)

-3-( 32 )

衰的一 1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仰臥起坐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 ••. ••.

表的一 2 控制組與跆學道組二組別仰臥起坐平均數、差距考

驗 q 值表.

.. ...

表 20-1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立體前周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 . .•. . . .. ... . .. . .

表 20

- 2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立體前屈平均數、差距考

驗 q 值衰.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衰 21 一 1 控制組與跆學道組二組間握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6

接 21-2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扭力平均數、差距考驗

q

值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表 22

-1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立定跳遠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 . •. ••.. •.•••••••••• •. •

表 22

- 2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立定跳遠平均數、差距考 驗 q 值表.

.. .•.•.

表 23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一千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表 24 衰 25

-1

衰 25

-'- 2

表 25

- 3

表 26-1 表 26

-2

表 26

-3

表 27-1 表 27 ← 2 各組別間五十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38

各組別間引體向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 . ... . .. .. •.

e.' ••

38

各組BU 引體向上各值平均數表.

.

.0' • • •••• • •• •• • • • • • ••••••• •..的 各組別間引體向上事後比較差距考驗 q 值表.

... •.. . . . •

.的 各組別間折返跑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的 各組別折返跑各值平均數表﹒.

. . •.

各組別間折返跑事後比較差距考驗 q 值表.

..• . .. •.. . . . •

.的 各組別間仰臥起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各組別仰臥起坐各值平均數表﹒.

.. . .. ... •.

4

(5)

-( 33 )

1表 27

-3

各組別開仰臥起坐事後比較差距考驗q 值表...

••.••. ••.

41

表 28-1 各組別開立體前屈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 ••.• •.. •.. •. •••

42

表 28 一 2 各組別立體前屈各值平均數表.

•.. •

表 28-3 各組別開立體前屈事後比較差距考驗 q 值表...

42

表的一 1 各組別間揖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

表 29-

2

各組別扭力各值平均數表﹒..

••.• ••. •. ••.• •

表 29~3 各組別間揖力事後比較差距考驗 q 值表...

.•. ••.••.

43

表 30-1 各組別開立定跳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

表 30

-2

各組別立定跳遠各值平均數表.

•.. •.. •..

表 30-3 各組別開立定跳遠事後比較差距考驗 q 值表...

.•.

45

表 31 各組別間一千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 ..

(6)

-步-( 34 )

摘要

本研究以台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六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由同 一位教師教學的二年級學生八班中,在聯課活動選組中,依其志願選組

隨機選出三班,一班為國術組,一班為跆拳道組,另一班為控制組,每

組 40 名共 120 名學生 o 採用「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所訂定的八種 「基本運動能力測驗」項目,於民國六十六年( 1977 年)九月十九日起 兩週實施活動前測驗,經實施十二週技擊中連步拳與跆拳道的活動,於 六十七年一月一日起兩週實施活動後測驗。目的在探討: 一、技擊中的連步拳在聯課活動中實施,對園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 影響。 二、技擊中的跆拳道在聯課活動中實施,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 影響。

三、比較連步拳與跆拳道在聯課活動中,對園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影

響的差異。 以暸解連步拳與跆學道對園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做為推展

國術及改良國術的依疇。

測得的資料,使用共變數分析與杜凱式差距考驗法事後比較,並經 分析與討論後,獲得下列結論: 一、連步拳活動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增進,並無顯著效果(

P> .05

)。 二、跆拳道活動對國中男生的敏捷性(

P < .05

)、柔軟性(

P<.01

)、握力(

P <

.01

)、瞬發力(

P < .01

)增進上有顯著教果 。

(7)

( 35 )

三、連步拳在臂肌耐力與肩肌耐力增進方面,優於跆拳道(

p

<

.05

四、連步拳與跆拳道在握力與敏捷性增進教果上,並無顯著差異(

P>

.05

)。

(8)

( 36 )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國術古稱技擊。(註 1

)

j 其成為學技體育課程之構想,溯源於民 國四年四月,在「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的「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案 J 中 ,有關教授專項中明示「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 J (註 2

)

0 民國 七年十一月教育部在南京召開中等學校校長會議,提案「請全國中學校 一律添習武術 J j 本案原與當時盛倡軍國民教育有關,以提倡國術來鍛 鍊身體,且培華自衛能力(註 3 )。民國十九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各級學 校體育課程增列國術一科(註 4 )。民國二十一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 國體育會議,通過「國民體育實施方案 J j 其中有關研究工作規定得設 研究機關五種, r 國術館 J 為其中之一。研究專項共有七項第三項內容

即為: r 國術、國衛之原理、派別之異同、教學及比賽方法、在體育上

的地位與價值, 2頁由國術家與體育家共同研究通盤計劃 J (註 5 )。民 國二十五年六月教育部修正公佈的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及教材大綱, 三學年體育教材中均列有國術一項〈註 6 )。民國三十年教育部再當II令 「各級學校提倡國術 J '並設置「國術教材編輯委員會 J (註 7 )。從 民國四年至三十年教育部除謬II 令提倡國術外,並有研究機構從事國術原 理及教學方法的研究 o 民國五十七年教育部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在 體育一科中,列國術為必授教材,佔體育課程標準的百分之十,教材為 連步拳及動j術基本動作;自此全國國中「國術」教材始為統一。自民國 五十七年修訂統一「國術 J 教材後,各校除在體育正課教學外,聯謀活 動中亦大力推展,並從事連步拳、劍術等表演活動。然而國術教學效果

(9)

h缸

( 37 )

如何,均無人從事研究。吳正明先生在其「中國武術之革新與制度之研 究 J 中提出國術目前僅為動作的教授,對於有關國術的生理,測驗內容 很少涉及;因此他曾建議設立「研究發展組 J '以研討國術在生理上的 功能(註 8 )。吳文忠先生在「中國武術的評價及其改進與發展的基本 途徑 J 中亦認為應成立研究機構,探討國術在生理上的教果。以作為研 究發展的依攘(註 9 )。由此可知從事國術生理教果的研究,為輔助推 展國術應循的途徑。 江良規先生在其「體育學原理新論 J 一書中會述體育的定義是「體 育是教育,以經過選擇組織的大肌肉活動為方法,以特有的場地設備為 環境,以有機體固有的身心需要為依據,使個人在實踐力行中,使體格 獲得完美的發展,行為加以理性的控制,動機能有正當的滿足,動作富 於和諧的協調,進而擴展經驗範圈,提高適應能力,改變石為方式,傳 避固有文化,一方面繁榮生活,一方面發揚生命意義J (註 10

)

0 可知體 育是充實生活經驗,促進適應能力;是整體性、身心合一的。其具體目 標為「使體格獲得完美的發展 J 及「提高適應能力 J 0 民國十八年四月 二十六日國民政府公佈之現行「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 J 中, 亦認為「發展體育之目的,固在增進民族之體力,尤獨以鍛鍊強健之精 神,養成規律之習慣,為主要任務 J (註 11

)

0 教育部於民國六十一年 十月公佈的國民中學體育課程標準,規定國民中學體育目標是: 一τ 指導學生鍛鍊身心,提高活力,使機體均衡發育。 三三培養學生運動道德,奠定良好之國民德性。 三美養成學生愛好運動之習慣,建立康樂生活之基礎。 月增進學生運動技能,提高安全與自衛等生活之適應能力(註 12 )。 由此可知體育目的,體育目標所強調的,是體能的增進,而體能的 增進叉是鍛鍊身體的具體成果。本研究基於體育目標所強調的一體能的 增進,來探討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所列國術中連步拳的教學,對體能的增 -2 也 一 一 ←.~__.".:<'.'~".1-"'"也-吋h晶晶晶4月年零J 當平ι""'"'沾沾 一一一

(10)

( 38 )

進是否有其生理教果,以作為推展及改良國術的依攘口

國術源流之一,跆拳道,乃是我國少林拳派北派之腿法,傳至韓區

,經其推展之武術(註 13 )口跆拳道由韓國傳入我國,是在民國五十五 年 P 蔣經國先生在國防部長任內,於訪問韓國期間,看到跆拳道在韓國 軍中推行成妓卓著,不僅可鍛鍊身體,更為一種最有放的防身術之一口 於是罔國後,即指示聘請韓籍軍中教練來我國軍中施教,並且改稱「莒 拳道 J '在海軍陸戰隊及步兵學校訓練師資,經過八年的推展,目前已 經成為國軍一項主要戰聞技能。跆拳道在國內能有如此的推展成款及受 廣泛的重視,或許有其增進體能的教果。但若無實驗研究,亦難暸解其 效果。-吳文忠先生在其「中國武術的評價及其改進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中亦提出:比較中外武術,可以促進中國武術的發展(註 14 )。因此由 研究結果亦可作為國術推展及改良的依攘。

二、研究目的

連步拳著重在上肢的活動,跆拳道著重在下肢的活動,因此本研究 假設連步拳對握力、臂與肩肌耐力、柔韌性有增進的奴果,跆拳道對敏捷 性、柔韌性、速度、握力、瞬發力有增進的放果,連步拳較胎學潛在握 力、臂與肩肌耐力增進上有效果,而跆拳道較連步拳在敏捷性、速度、瞬 發力增進上有效果,基於研究假設,本研究的目的探討下三問題: ←)探討技擊中的連步拳在聯謀活動中實施,對園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 影響。 仁)探討技擊中的跆拳道在聯謀活動中實施,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的 影響。 (三)比較連步拳與跆拳道在聯謀活動中,對國中男生基本運動能力影響的 差異。

(11)

-3-( 39 )

三、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北市忠孝國民中學,六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由同一位 體育教師教學的二年級學生共八班,在聯課活動選組中,依其志願'隨

機抽樣選出三班,一班為控制組,一班為跆拳道組,一班為國術組。

三組於六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聯謀活動實施前及實施後分別接受 「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 J

(

.I

CSPFT

)訂定的八種基本運動能力 測驗,其所獲得資料為本研究的範圈。

四、名詞解釋

H 聯課活動:聯謀活動原稱「課外活動J '教育部於民國六十一年十月公佈 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將名稱改為聯謀活動(註15 )。方炳林在其「聯謀活 動的意義、目的與功能」中提出「聯課活動」的定義是「聯課活動是課 程的一種,由學生自由參加,以活動的方式,聯絡各學科的學習,以充 實課程內容,積極發揮課程的功能與性質,有殼的達成教育目的J (註

16

)。各校「聯謀活動」的時數,依張威莉的調查,每週排定一小時 的學校佔 78.3

%

(註 17 )本研究實施時數,亦以一小時為主。聯課活 動內容,一般有學藝、生計、體能、康樂性等活動(註 18 )。而本研 究是以體能性的聯謀活動為主 D 的技擊:辭海中解釋技擊為「搏擊敵人之武技日技擊 J (註 19 )中國武

術古稱技擊,追至民國十七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始稱為國術。國術分

徒手(拳術)及器械(兵杖) (註 20 )。本研究以國術的徒手(學術

)部分,副教育部訂定課程標準「國術」中的連步拳,和我國古代技 擊傳至韓國的跆拳道5萬範圈。 (三)運動能力:所謂運動能力是進行運動的能力。運動能力一詞含有二種 意義;一種是現在存有何種程度之能力,男一種是將來可進步到何種

4

(12)

-(40 )

程度的潛在能力(註 21 )。運動能力叉可區分為特殊運動能力與一般 運動能力口特殊運動能力是指限定某項運動的能力,及特別項目所測 量的運動能力;一般運動能力是各運動所共同具有的運動能力(註 22 個)基本運動能力:所謂基本運動能力是指從事各項運動,所須共同具有 的運動能力,其因素包括速度、肌力、敏捷性、平衡、柔韌性、瞬發 力、耐力等口(註 23 )

個基本運動能力測驗:原文是 r

Basic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 J

'基本運動能力測驗是一種包括重要而能測量的身體能力如:

速度、肌力、敏捷性、柔韌性、瞬發力、耐力等基本運動能力因素的 客觀性的測驗(註 24 )。根據「國際標準體適能測驗委員會 J (簡稱

ICSPFT

)的規定,基本運動能力測驗的項目包括:

(1)五十公尺跑(

50

meter. Sprint )

(2) 立定跳遠 (Standing

Long Jump )

(3)耐力跑 (Endurance Run) 一男孩 11 歲以上為 1000 公尺

(4)揖力(

Grip

Strength)

(5) 引體向上(

Pu

l1-

Ups )

(6)折返跑 (Shuttle

Run)

(7)仰臥起坐(

Sit- Ups)

(8)立體前屈 (Trunk

Extension Forward)

(註 25 )。

附註:

註 1 :中心、中華民接技擊武藝(器)史圖試舖 中國商術史料集刊 第二集 敬

育部體育司編印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P.llφ

註 2 :吳文忠 中國武術發展簡史 中國武術史料集刊 第二集 教育部體育司編

(13)

-步-( 41 )

印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P.2 。 註 3 :吳文忠著 中國近百年體育史 台灣商聲印書館印行 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 初版 PP.56 。 註 4 :同註 2 p.3 。 註 5 :同註 2 P.3 。 註 6 :同註 3

PP .179 ...

180 。 註 7 :同註 2 P.5 。 註 8 :吳正明 中國武術之革新與制度之研究台北體育第十期台北體育雜誌 社印行 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出版

P.1

0, 註 9 :吳文忠 中國武術的評價及其改進與發展的基本途徑,國具體育季刊 第一 省第二期 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九日出版 P.9 ‘。 註 10 :江良規著 體育學原理新論 台灣商聲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八月四版 P.30 。 註 11: 雷國鼎編著 教育概論(上冊)敬育文化出版社 員國六十四年元月初版 P.84 。 註 12' :敬育部 國民中學體育課程標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印 民國六十 二年七月 P.1 。 註 13 :李清漢騙著空手道研究華聯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九年八月

P

.4 ... 5 。 註 14 :同註 9° 註 15 :教育部 團員中學課程標準 正中書局印行 民國六十一年十月公佈

p.4

註 16 :方炳林聯課活動的意義、目的興助能課程研究 中國教育學會台灣商 聲印書館印民國六十三年二月初版

P

.112 。 註 17 :張威莉 聯課活動實施狀況調查報告今日敬育 第廿四期民國六十二年 六月五日出版 P.34 。

(14)

-6-( 42 )

註 18 :同註 17

P

.35 。 註 19 :辭海台灣中華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大字值訂本台十六版上冊

p.1213

(卯集

P.91

)。 註 20 :中心 中華民接投擊武費(器)史國試編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二集敬 育部體育司騙印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P.11 。 註 21 :劉鋁銘運動能力體育研究第九省第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三月p.8 話 22: 劉錫銘轟運動與體力 維新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八月 PP.15-17 。

註 23

:

Harold M.' Barrow. and Rosemary Mcgee

A Pr 阻tical Appr~ach

to m 曲 surem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

Lea and Febiger 0:>

.1968

P

.184 。

註 24 :楊基榮騙著體育測驗與統計正中書局印行 民國六十年

P.379

0

註 25 :同註 23 PP. 1l 5-120 。

(15)

-( 43 )

貳、相關文獻探討

一、國際基本運動能完測驗發展史實

1964 年第十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在東京舉行之國際運動科 學會議中,倡議成立「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 J '以統一國際間體 能測驗之項目及方法,俾便研究與改進各國國民體能現況(註 1 )。 1965 年秋, I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在東京舉行會議,審查 該委員會於一九六四年所擬定之研究計劃,其中研究工作經委員會議 決定體能之主要研究工作有下列數類: f→活動測驗(共六項)。仁)生 理方面之工作能力之測驗。年)健康檢查。但)身體結構(註 2 )。 1966 年 6 月該會在挪威召開第三屆大會,討論體能測驗方法與技 能的選擇,暫定活動測驗的項目有十一項(註 3

)

0 1967 年 8 月該會在瑞典召開第四次會議,會中通過臨時性的標準 '並準備進行預備測驗,研究臨時標準的效度(註 4

)

0 1968 年該會在墨西哥召開第五次會議,在運動能力測驗( Per.一

formaee Test

)中新增立體前屈一項,並作最後的修正,且通過體

能測驗標準(註 5 ) (註 6 )。 1969 年該會在以色列召開第六次會議,會中決定第一日與第二日 的測驗項目,並改變立體前屈及耐力跑的測驗方法,規定立體前屈量 尺。 -100 公分,暈尺中點 50 em 處與椅面成水平,耐力跑規定應跑 而不准走。所有活動測驗項目,會中決定至 1972 年不再變更(註 7 )。

二、每週教學時數及次數不同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月 8

(16)

-( 44 )

Scott

,

Ro bert. S

(註 8 )在體育教學中會比較一般傳統教學 與非一般傳統教學,在每週不同次數中,即每週四次,每次 20 分鐘, 與每週二次,每次 30 分鐘及無實施體育教學中比較教學效果;結果顯 示在體能測驗(項目有仰臥起坐、屈臂懸垂、立體前屈等)上,每週四 次與每週二次在二種不同教學法間並無差異,而在體能發展上均優於 每週無實施體育課者。

E. Lorraine Lindquist and Fae Witte

(註 9 )會比較三種

不同教學時間表,對網球的對牆擊球、發球準確性及發球速度上的差

異,此三種教學時間表,第一種是每週一次,每次

85 分鐘,第二種是

每週三次,每次25 分鐘,第三種是前半學期每週二次,每次25 分鐘

,後半學期每週一次,每次85 分鐘;共實施三個月,以共變數分析法

分析學前與學後的測驗。結果對牆擊球、發球準確性及發球速度學前 學後並無顯著差異。 由上丈獻可知同一教學內容採取上述方法每週教學次數與時數雖 不同並不影響教學效果,然而均優於無實施體育時數者O

三、各項體育活動對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

阮如鈞(註 10 )會做過棒球運動訓練對基本運動能力影響,研究 結果顯示棒球運動訓練對基本運動能力的速度、瞬發力、柔韌性及肌 力發展,均有幫助,尤其對瞬發力及柔韌性的發展更有助益。 黃賢堅(註 11 )會比較各類運動員基本運動能力的差異,其中引 體向上方面軟網球員最好,籃球球員最差(

p

<

.01 )

;百公尺方面 田徑賽運動員最好,棒球次之,拳擊最差(

p

<

.01 )

;折返跑方面 排球球員最好,拳擊最差(

P<

.01

)。 吳萬福(註 12 )會研究田徑運動訓練對基本運動能力影響,顯示 在訓練前與訓練結束時,柔韌性、瞬發力、肌力(背力)、速度(

50

9

(17)

-( 45 )

M) 等四項並無進步而肌耐力(引體向上)、耐力跑則有顯著進步〈 肌耐力 p

<

.05

;耐力跑 p

<

.01

)。 張妙雙(註 13 )會研究舞蹈基本動作教學對大學女,生體能的影響 ,結果顯示舞蹈對肌力、平衡、瞬發力及敏捷性之體能因素有教學教 果(

p

<

.01 )

;而柔韌性與耐力則無顯著效果。 陳茲國(註 14 )會研究 1500 公尺快跑實驗教果,結果顯示在正課

中實施每隔二週增跑 200 公尺,從 400 公尺增至 1600 公尺經十四週其

1500 公尺成績較優於無實施者。(

p

<

.001 )

黃國義(註 15 )會研究籃球、排球、國術、足球、棒球對師大男

益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籃球對揖力及仰臥起坐有教學敷果

;排球對仰臥起坐及引體向上有教學教果;國術對立體前屈及引體向 上有教學教果。同時,研究籃球、排球、國術、羽球、韻律對師大女 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影彎,結果顯示籃球對五十公尺有教學敷果;羽球 及韻律對折返跑有教學教果。 在教育部所訂的國民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中,必授教材的田徑運動、球

類運動、舞蹈等項教學對基本運動影響均有研究報告,而國術只有海

閻義會從事研究,但其教材為太極傘,對國術教材中的連步拳則無教 學教果之研究報告。故本研究乃以連步譽為研究對象,從事教學敷果 研究。並在每週一次,每次 50 分鍾的聯謀活動中加以實施,、以便暸解 整套連步拳的教學效果口 附註: 註 1 :蔡敏忠 中華民國青少年體能現況研究與體能攝準訂定 團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學會 民國五十七年四月四日 P.2 。 註 2 :蔡敏忠 1 圖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 體育研究季刊 畫灣省立師範大學體 i

--

(18)

10-( 46 )

育研究社 第六省第四期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 P.8 。 註 3 :同註 2 PP.8 --9 。

註 4 : Larson

,

Leonard A.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the Standiz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s" 10th international COl喀 ress procedings ICHPER 1967 PP.29 -- 52 。 在 5 :楊基榮騙著 體育測驗與統計 正中書局印行 民國六十年二月台初版 P.379 。 註 .6 :聞鐘 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概況 中外體育文獻選集 國際體育研究 社印行 民國五十九年三月再版 P.113 。 註 7 :蔡敏忠 出席第六屆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議報告 國民體育季刊第 一省第三期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一日 PP. 32 --33 。

誼 8 : Scott

,

Robert S.

A comparison of t個chi時 two MetIDds

a

Phy 一

si值I Education with grade one pupils"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 38 : 1 March 1967 PP.151--156 。

註 9 : E. Lorraine L indqui51 and Fae Witte

Comparison of W咀en 主 Begining Tennis skills unmr three different Time Schedules"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 48: 1 Ma rch 1977 PP. 85--91 。

註 10 :阮如鈞 連動訓線對同年齡男童身高體重及其基本運動能力之比較學技 體育通訊第二期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一日 PP.4 --5 。 註 11: 黃賢堅運動員基本運動能力的差異比較體育論著選集第四輯臺灣 省國民體育委員會騙印 民國六十一年六月 PP.93...102 。 註 12 :吳萬福集中訓輝對運動選手的心理健康程度與基本體力的影響亞洲及 太平洋地區體育、健康與休閒活動會議報告書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PP. 273 --291' 。 註 13 :張妙雙 舞蹈基本動作訓練對大學一年級女生體能的影響亞洲及太平洋 區體育、健康與休閒活動會議報告書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P P .199 --221 。

(19)

( 47 )

註 14 :陳茲國 一千五百公尺快跑實驗教學效果之分析亞洲及4太平洋地區體育 、健康與休閒活動會議報告書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PP. 253 -.. 2 59 "

註 15 :黃國義 國立臺禪師範大學體育正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對d 基本運動能力影 響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研碩士論文 民國六十六年五月

PP.l-..

2 。 12

(20)

-( 48 )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台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六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 由同一位教師教學的二年級學生八班中,在聯謀活動選組中,依其志

顧自由選組?其中第一志願選「國術」者有三班,第一志顧選「跆拳

道」者有三班,第一志願選學藝性活動者有二班,依隨機抽樣方法選

出三班學生,人數共一百二十人,年齡為 13 -15 歲,接受實驗。三

班活動分配為: 第一組:控制組(以不從事身體活動的學藝性活動為控制) 第二組:國術組(以教育部頒布體育課程標准中「國術」之連步拳 分十二週實施全部三十六式活動。) 第三組:跆拳道組(以筆者所設計跆拳道基本動作,由易而難分十 二週實施活動。)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所以決定於每週 50 分鍾的聯謀活動中實施,乃由於聯課活 動有連貫活動的價值。方炳林先生在其「聯謀活動的意義、目的與功 能」中認為聯課活動有聯繫同一學科的特性(註 1 )。也就是在聯謀

活動實施活動,能使該項活動在實施上?獲得整體且順序有效的學習

口故三組實驗時間均於每週 50 分鍾的聯謀活動中實施,自民國六十六 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卅一日共計十二週 o

13

(21)

-三、活動設計 (→三組十二週體育正課教學內容:

已表 1

)

-h# 自 週

一 一 一 四 五 7比、a

九 十 十 十 一

排球

手球

跳遠 體操 籃球 跳高 內 遊戲 官 ....", 的國術組十二週活動內容: (見附錄三) (表 2

)

四. 7比、a

九 十 十 十 一

一 一 一 一

l 絆

l -

z

在義

著並

基l被Z教

a

是義

是益

盡義

書並

主義

習並

品是

雲步』心

本式 習八 一熟 本習十 習廿 習作 習廿 一熟 習卅 一熟 習作答 動

弓掌

弓至 至 式練

弓一六

式 一解

至練 至練 一解間 操

操八

式十 至之 操式式 至 至 至析 至式 卅之 至 至 卅之 至析題 內 式 至六 十 o 至 至 廿 廿 廿及 廿 至 式 卅 卅 7比、 a

卅及

八式

-/4、a 十廿

式六 六實

六卅

式六

六實

容 式

六式

式 式際 式式 式 式際 式

應 用 r、

....

ca 、--"

(22)

-WB r、 (三)跆拳道組十二週活動內容: (見附錄四) (表 3

)

c.n ~ 、.../ 週 一 一 . J

-七

九 十 十 十 一 一 J 、

一 一 一 一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1

2.

1

2.

活 馬雙弓前 復雙前馬 被弓馬側 馬援側 馬廈內 馬援旋 馬抬二 馬抬前

被後

夜後

被旋

習 步手能抬 習外踢步 習箭步抬 步習踢 步習外 步習踢 步腿段 步腿踢 習側 習旋 習踢

所-正刀步腿

第腕正

一下正腿

正抬 正抬前 正抬 正動旋 正動、 第踢 第踢

第與

動 拳防正 一頭拳 、部拳 拳腿 拳腿掃 學腿

拳作踢 拳作旋

八練

八練

八後

動 (禦學 週部

(

二防( (動 (動 (動 r-、 r-、 ,....",...."踢 週習 週習 週旋 作 一 動防二

週禦一

一作 一作 一作

-

ft

lJ 一前、 動 動 動踢 內

作禦次

動次 i 、側 作 作 作聯 、../ 、-/ 作)

一別

一前

一別

一側

側踢 A

次、

次、

次、

次) 次)聯 動 容 )側 )側 )側 \ . . / ) 合 作 、../ 、-/ ' - / 動 作

(23)

( 5

J )

四、測驗的選擇

本研究測驗以「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 J

(

ICSPFT

)所訂之

「基本運動能力測驗J

(Basic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s )

為主。依委員會規定: 第一天測驗:握力、引體向上、折返跑、仰臥起坐及立體前屈。 第二天測驗:五十公尺、立定跳遠及耐力跑。(註 2

)

五、測驗人員及測驗器材、表格

H測驗人員: 實施測驗者除筆者外尚有四名合格體育教師,五名學生負責記 錄。於測驗前發給測驗方法及實施程序,並用實際演示法示範與練 習。 叫測驗器材: l 握力器:以日本竹井淺器工業株式會社握力計測量(事先經檢定 無誤)。 Z 碼 錶:以日本 SEIKO 牌碼錶計時(事先經儀器檢定無誤)。 1 量尺:以日本 King Lon 牌米尺丈量。 (三)測驗記錄表: l 學生基本運動能力測驗個人記錄表(見附錄一) Z 學生基本運動能力測驗分組記錄表(見附錄二)

六、測驗項目與方法

H 五十公尺(

50

Meter

Sprin t )

l 器材:寬1. 25m 跑道二道、石灰、皮尺、口笛、終點桂、碼錶二 個、信號旗。

16

(24)

-( 52 )

Z 目的:測驗速度(

Speed)

a 方法: (1)發令員位於起跑線前三公尺處,用口笛和旗子送信號與計時員 聯絡。 (2) 發令員發「各就各位J 口令,受試者雙足前後站立於起跑線後 ,發令員即發「預備一一起J 的口令;受試者立即:全速跑過終 點,並儘可能避免偏向及滅速。 (3)計時員看到起跑信號指示,立即撥動碼錶,俟跑者之胸部到達 終點時停錶。 4 成績:以秒為單位,登記至十分之一秒o a 注意事項: (1)被測學生穿軟底鞋或光闕,不能使用釘鞋、起跑架。 (2)可作兩次試跑,以最佳一次為成績。 (3)應在有分道之直道上舉行。 (斗引體向上 (Pull-Ups) 1 器材:單槓、碳酸鎮 z 目的:測驗上臂及肩之肌耐力 a 方法: (1)受試者以雙手正揖單槓,雙臂約與肩同寬,雙關離地。 (2)受試者保持不動,開「開始J 口令後,同時屈曲雙臂引體向上 ,直到下領高於損上為止。雙臂放鬆,身體放下岡復到開始姿 勢,直到雙臂完全伸直前不得停頓,如此繼續進行至無法再做

為止。

4 成績:以次為單位,登記至二分之一次。 E 注意事項:

(1)測驗一次。

-... 17

-一

(25)

( 53 )

(2)測驗中受試者停止二秒以上者,測驗即告結束。 (3)如上拉接近一半時,作為半次,但每人全部測驗中只能有一半 次,即拉兩個半次也只能算一個半次。 (4)在測驗中,身體不可擺動或踢腿,有此情形,可由襄試人員用 手擋在受試者之大腿前面 o 目折返跑(

S hut

t1

e Run )

l 器材:碼錶( 1/ 10 秒) 0 平坦場地劃兩條相距十公尺之平行線

,二個半徑 50 公分的圓圈在線外剛好接觸著每條平行線的

中央。二塊木塊(

5

x

5

x

10

em) 。 Z 目的:測驗敏捷性(

Agility )

a 方法: 「各就各位」口令後,被測學生走向前到起跑線的後方,當下達 「開始」口令後,被測學生急速跑向另一條線,撿起放在圓圈內 的木塊,跑回將木塊放在起跑圈內?但不能用擲。不要停頓再折 罔撿起另一木塊,並將第二木塊放在起跑圈內。 4 成績:以秒為單位,登記至十分之一秒 o E 注意事項: {l)測驗二次,以較優之成績為成績。 (2)測驗場地要平坦不滑 o (3)當第二塊木塊放在圓圈內時停錶,木塊用擲或用拋入國圈,計 時員應宣佈重新測驗。 (四)仰臥起坐( Sit 一 Ups) l 器材:碼錶、墊子 Z 目的:測驗腹肌耐力 (Muscular

Endurance )

a 方法: (1)受試者躺於墊上,雙腳分開三十公分,雙膝屈成九十度 o 18

(26)

-( 54 )

(2)雙手交叉捏著放於頸後。

(3)襄試人員瞬於受試者雙足之間,壓住受試者足部,保持腳跟與

墊子接觸。 (4) 開「開始」口令後,受試者坐立以肘觸膝,不能停頓地回復到 原來姿勢算作一次,如此反覆做 30 秒。 4 成績:以次為單位,登記整數 o E 注意事項: (1)測驗一次。 (2)受試者測驗時雙手手指應保持交叉位置於頸後,膝關節保持彎 曲。 (3)每次岡復臥姿時,頭部要與地面接觸 o 但)立體前屈(

Tank Extension

Forward)

l 器材:椅子、木尺(

0 -- 100

an )

Z 目的:測驗身體的柔韌性(

F lexibil i

ty )

1 方法: (1)置量尺之中點五十公分與椅子面平,其上為小於五十公分部分 。 (2)受試者兩關併攏,而關尖於椅子前端,直立於椅子上。 (3)兩手並列,手指伸開觸著木尺,上體慢慢的向前下屈至最低位 置,此時頭挾於雙臂間,膝關節不可彎屈。 4 成績:以公分為單位,登記整數 o E 注意事項: (1)實施二次,取較優成績。 (2) 受試者應併攏雙胸且直膝。

l3)蹦尖芥篤超過椅子邊緣。

(4)上體前屈時不可用反動力 o

19

(27)

-( 55 )

的捏力(

Grip

、Strength

)

l 器材: Smedley 式握力器、碳酸鎖。

Z 目的:測驗手的最大肌力 (Muscular

Strength)

a 方法: (l)調控力器至受試者能適當捏住之程度。 (2) 持捏力器時,握力器之指針需向外。 (3)身體直立之姿勢,兩腳自然開立,手臂自然下垂,以習用之手 持捏力器,使揖力器與手臂成一直線,在靠近腿邊用全力緊握 。 4 成績:以公斤為單位,登記至二分之一公斤o E 注意事項: (1)試作二次,以最佳一次為成績。 (2)兩次試作間應休息一分鐘。 (3)握力器不可接觸身體或其他東西,違者重測,儘量用力握把手 '且不可搖擺捏力器,受試者不可彎屈手臂,以免影響成績, 測驗前校正捏力器。

特)立定跳遠( s 個nding

Long

Jump)

l 器材:平坦不滑的地面、石灰、皮尺o Z 目的:測驗瞬發力(

power)

a 方法: 受試者兩足分閉,站立於起跳線後,兩臂後擺,屈膝,雙足用力 向前眺,同時兩臂用力向前擺o 4 成績:以公分為單位,登記至公分O E 注意事項: (1)試跳兩次,以較優者為成績。 (2)跳時必穿膠鞋,起跳前開掌不得離地。

-

(28)

20-( 5& )

(3)跳距離丈量是從受試者關後跟著地點與起跳線間最美豆距離為準 。 (4)著地時身體不平衡,落向後或起跳時身體任何部位踩線,試跳 不算,廳、重新測驗。 [l\) 耐力跑( Enduran臼

Run ) -

1000 公尺 l 器材:碼錶數個、石灰、信號旗、口笛、平坦的跑道 o Z 目的:測驗心肺耐力(

En durance )

a 方法:起跑與五十公尺間,測驗中不可以走代跑,保持速度的穩 定,有餘力可做最後衝刺。 4 成績:以秒為單位,登記分及秒 O E 注意事項: (1)測驗一次,成績加以紀錄。 (2) 計時員領持錶準確的逐名報出時間。 i 註 3

)

(草 4

)

七、資料來源與測驗日期

本研究資料,得自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十九日起兩週,對台北市立 忠孝國民中學二年級學生,於聯課活動志、顧選組後,經隨機選取的三 組學生,於實施活動前測驗。及民國六十七年一月一日起兩週,對同 一對象實施活動後測驗。 信度資料得自六十六年十月三日起一週,在三組於實施前測驗完 畢後,隨機取出一組以同一測驗項目實施被測。

八、資料處理

本研究共實施學前與學後兩次各八項測驗。測驗所得結果,使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之佳能牌(

Canola )

1614

P 型電子計 算機加以處理。其處理的方法如不:

21

(29)

-( 57 )

H 信度(

Reliability

)的檢討: 本研究信度,以再測相關法(Test-Retest

Method

)加以 檢討 o 相關係數是用皮爾生積差相關法(

Pearson

S ' Product一

Moment

Meth吋)求前後兩次相同測驗結果的相關o 用佳能牌

1614

P 型電子計算機ST-3 程式計算,故採用原始資料直接計算 o 其公式如下:

NLXY -

l:

XLY

Tn

=

J

....T~ ~~2

;"

~..~

,2 )

....T~

...::2 ;"

~...~

,2

(註 5 )

.LXV -

J

N

l:

X

2

(Lx)2 VNl: γ 一(l:Y)

求得的相關係數直接查「皮氏(

Pearson

)相關係數顯著性臨界值 表 J (註 6

)

(註 7

)

0 (二}敷度( Validity) 的檢討 本研究因無最有紋的教標 (Validation

Criteria )

,故無法 衡量測驗教度 (Experimental Validity)' 只能從其形式教度

(Formal

Validity

)加以檢討。(註 8

)

(三)平均數、標準差及標準誤之計算 平均數、標準差、標準誤的計算以佳能牌 1614P 電子計算機的 FI008 程式計算 o 其公式如下:

l:

Xf

l 平均數 ('M

)

=

-n

fLex 一艾 )2

/l:

x

2

Z

標準差 (S.D)=

j

=

j-':::"三--v

n

'\I

n

1 標準誤(

s.

E )

=三是

(註 9

)

'\I

n

關單因子 (One Way) 三組間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定

l 先以共變數分析法 (analysis

of

covariance

)探究國術組與

控制組間,跆拳道組與控制組間,及國術組、跆拳道組與控制組 ~

(30)

22-( 58 )

間是否有差異。計算用佳能牌 1614P 電子計算機加以計算。其公

式如下:

(1) SS$

(月=

L L (

X

lj -

X )

2

(

x 為學前測驗成績, i 代表橫列, j 代表縱列)

(2)

SSW( X)

=

L

l: (

X

1j 一支

J

)2

(3)SSb(X)

=

SSHX

> -

S

Sw

(X)

(4) S

St

(Y)

=

LL. (

Y

1j _

Y

)2

(

Y 為學後測驗成績)

(5)

SSW(Y)

=

LL (

Ylj -

Y

J

)2

(6)

SSb(Y)

=

SSt (Y) -

S

Sw

( y )

(7)SP

t

=LL(Xlj-X..

)(Y

1j

- Y . . )

(8)

SP

w

= LL (

X

1j

一支

j

) (

Y

lJ -

Y

J )

(9)

SP b

=

SP$ -

SP

w

(1.0)

SS'

t(Y)

=

SS

t (

Y)

(SP

t )2

SSt (X)

(SPW)2

a.])

SS'W(Y)

=

SSW(

Y) 一 \ ' 1 - ~W\"

SSW(X)

o.?J

ss'

b(Y)

=

SS

't

(Y) -

SS'W( Y)

SS仁 'V,

o.

3MS'w(

y) =一」午三三 、 I

df

, 只只ra , 7 、 ωMS'b(Y) =一- U\.J:J

[ df

=

N- K -.

1 ]

[ df

=

K- 1 ]

MS九 CYl

a.

e

F

K-

1_

N-K﹒ 1=一「斗」

.,

"c - - •

MS'

W(Y\ (註 10

)

(註 11

)

Z 若顯著再以組內姐歸係數(

b

w )調整學後成績,亦即去除學後 成績受學前成績影響的因素。其公式如下:

-

(31)

23-( 59 )

bw 一一三主

-"

S

Sw

(X)

Y

J

=

Y

J -

b

w (

X

J -

X)

(註 12

)

a 最後以杜凱民法(

Tukey' s

Method

)之差距考驗(

Studentized

range

test) 進行事後此嚴求出兩組平均數差異的顯著,以求出 何組較優。其公式:

y; 一

Y

J

q = - -

,

jMS error

SSh

,

X'/K_.

MSerror

=

MS'

W(Y) ( 1十 王三,

- • )

(x) (註 13

)

h 求得 q 值直接查

rq

分配臨界值」以求其顯著性 o (註 14 附註: 註 1 :方炳林聯課活動的意義、目的與功能 課程研究中國教育學會 台灣1 商聲印書館印 民國六十三年二月翻版 P. 1l5

2 :蔡敏忠 出席第六屆國際標準體能測驗委員會會議報告 國民體育季刊 第一省第三期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出版 p.33 。 註 3 :敬育部體育司 中華民國青少年體能測驗之編製 體育學術研究報告之二 民國六十五年五月 PP.6-14 。 註 4 :黃國義 國立畫灣師範大學體育正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對基本運動能力影 響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六十六年五月

PP.14

-18。 註 5 :林清山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民國六十五年七月值訂版 P. 1l 9

6 :. Gene V. Glass and Julian C. Stanley

Stlt t istical Method

in

-

(32)

24-( &0 )

E9ucation. and

psychology" 1973

P.536 。

註 7 :同註 5

P.

561 。 註 8 :唐守謙編著 現代教育統計學臺灣書店 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再版 P.168 。 註 9 :同註 4

PP.19 --

20 。 註 10 :同註 5 PP.270--274 。 註 11 :同註 5

PP. 412 -.;

415 。 註 12 :同註 5 PP.416--417 。 註曰:同註 5 PP.301--302 及 p.418 。 註 14 :同註 5

P.

575 。

- 25 .-;

(33)

肆、結果

一、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

付控制組各項目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一覽表: (表 4

)

(. 61 )

可更是

人數

最大

最小 全距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N

max

min

Range

M

S.D

S.E

五十公尺 前

40

9.9

7.4

2.50

8.47

0.55

0.09

(秒)

40

10

7.5

2.50

8.54

0.51

0.08

引體向上

目U

40

6

6

1.

45

/1.

82

0.29

.

(次

40

9

9

2.05

2.09

0.33

折返跑 前

40

12.5

10.8

1.

70

11.50

0.46

0.07

(秒)

40

12.5

9.9

2.60

11.61

0.50

0.08

仰臥起坐 前

40

27

11

·16

詛 .30

3.31

0.52

(次) 後

40

31

16

15

24.68

3.86

0.61

立體前屈 前

40

65

47

18

54.93

4.29

,;

0.68

(公分) 後

40

68

46

22

56.55

5.17

'、

0.82

40

43

16.50 26.5

29.13

6.24

0.99

(公斤) 後

40

46.5

17.5

29

28.63

6.50

1.

03

立定跳遠 前

40

233

152

81

192.33

19.04

3.01

(公分)

40

235

147

88

186.00

20.02

3.

1'

7

一千公尺

40

320

232

88

272.03

22.59

3.57

(秒)

40

305

228

II

77

269.48

20.33

I

3.22

'26

(34)

-( &2 )

的跆拳道組各項目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一覽表:

(表 5

)

哼起

人數

最大

最小 全距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N

位lax 口110 R缸1ge

M

S.D

S.E

五十公尺

IJ

Ij

40

10

7.6

2.40

8. 70

0.53

0.08

(秒)

40

10.2

7.5

2.70

8.61

0.57

0.09

引體向上 目U

40

10

10

2.90

2.23

0.35

次) 後

40

11

11

3.08

2.22

0.35

.

折返跑 目U

40

14.4

10.9

3.50

11.95

0.76

0.12

(秒)

40

12.9

10

2.90

11.56

0.54

o.

09

仰臥起坐 前

40

29

10

19

22.08

3.52

0.56

(次)

40

28

10

18

22.20

3.79

0.60

立體前屈 前

40

68

46

22

54.88

4.58

0.72

(公分)

4-

0

73

48

25

59.13

5.41

o.

86

握 力 前

40

44

19

25

27.34

5.76

0.91

(公斤)

40

45

20

25

29.46

6.72

1.

06

立定跳遠 前

40

211

140

71

173.78

16.74

2.65

(公分)

40

218

150

68

187.33

15.62

2.47

一千公尺

40

320

241

79

274.50

17.88

2.83

(秒)

40

329

239

90

27主 93

19.84

3.14

-

(35)

27-t三)國術組各項目測驗結果基本統計值一覽表:

(表 6

)

( 63 )

內更

'

人數

最大

最小 全距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N

max

min

R缸1ge

M

S.D

S.E

五十公尺 前

40

10.8

7.5

3.30

8.88

0.67

0.11

(秒)

40

10. 5

7.3

3.20

8.73

0.69

0.11

引體向上 前

40

12

12

2.58

2.46

0.39

(次) 後

40

13.5

O

13.50

3.93

3.34

0.53

折返跑 前

40

13.5

10.5

3.00

11.74

0.68

0.11

〈秒) 後

40

13.9

10.4

3.50

11.64

0.76

0.12

仰臥起坐 前

40

30

6

24

20.7

4.48

0.71

(次)

40

31

8

23

23

5.10

0.81

立體前屈 前

40

65

50

15

56.03

4.32

0.68

(公分)

40

70

50

20

57.78

4.95

0.78

握 力 前

40

37.5

18. 5

19

27.24

4.75

0.75

(公斤) 後

40

43.5

15

28.5

28.30

6.08

0.96

立定跳遠 前

40

220

140

80

183.38

22.18

3.51

(公分)

40

221

130

91

184.28

2

1.

59

3.42

一千公尺

40

363

234

129

278.53

25.69

4.06

(秒)

40

375

236

139

279.15

28.16

4.46

-

(36)

28-( 64 )

二、各項目測驗信度顯著性檢定結果

各項目夜測信度顯著性檢定表 (表 7

)

五 十 引 體 折返跑 仰 臥 A-LLa 體 立 定 一

項目 ~

揖 力 遠 公尺 相關

••

••

司~.

••

••

••

車*

••

係數

0.73

0.99

0.80

0.89

0.95

0.94

0.82

0.81

..p

<

.01

1-.05 Y 35

= 0.325 ( P < .05 )

1-.01Y35

= 0.418 (P < .01)

三、國術組與控制組間各項目調整後之學後成績平均數

差異顯著性檢定結果

的五十公尺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五十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8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3.47

0.67

1.

52

0.41

1

0.41

3.15

組內 (w)

78

29.50

28.89

23.69

9.87

77

0.13

全體 (t)

79

32.97

29.56

25.21

10.28

78

1-.0

sF'

1

,

77

=4.00 (P<.05)

(斗引體向上

29

-1-.01

F

1

,

77=7.08(P<.01 )

(37)

( 65 )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引體向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9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25.32

70.32

42.19

6.99

1

6.99

3. 70

組內 (w)

78

366.17

的8.17

41

1.

57

145.57

77

1.

89

全體(t)

79

39

1.

49

678.49

453.76

152.56

78

1:'.05

F

1

,

77

=

4.00 (

P.

<

.05 )

1-.01F1

,

77

=

7.08 (

P

<

.01 )

目折返跑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折返跑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0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 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1.

12

0.01

0.14

0.49

1

0.49

2

.4

5

組內 (w)

78

27.09

33.02

2

1.

71

15.62

77

0.20

全體 (t)

79

28.21

33.03

2

1.

85

16.11

78

1-.05F1

,

77

=

4.00

(P<

.05 )

1-.01F1

,

77

=

7.08 (

P<

.01 )

個)仰臥起坐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仰臥起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1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7.20

56.12

20.10

25.23

1

25.23

3.32

組內 (w)

78

121

2-

80 159

8.

77 1108.90

584.87

77

7.59

‘ 全體(

t)

79

1220.00 1654.89 1129.00

610.10

78

-

(38)

30-( 66 )

t-.OSFt

,

77

=

4~00

(P< .05 )

t-.OtFt

,

77

= 7.08 ( P< .01 )

但)立體前屈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立體前屈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2) 變異來源

elf

SSx

SSy

SP 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2

4.

21

30.02

26.95

0.14

1

0.14

0.02

組內 (w)

78

1447.74 2004

.8

7 1507.87

434.37

77

5.64

全體(

t)

79

147

1.

95

203

4.

89 153

4.

82

434.51

78

1..osF1

,

77=4.OO(P<.05)

1..01F1

,

77=7.08(P<.01)

的揖力 控制組與國術組三組間捏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3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 Xy

SS'

df

MS'

,

F

組間 (b)

1

7

1.

26

2.

12

12.27

40.25

1

40.25

3.11

組內 (w)

78

2400.86

3095.27 224427

997.38

77

12.95

全體(

t)

79

2472.12

3097.39 225

6.

54 1037.63

78

t-.OSFt

,

77

= 4.00 ( P< .05 )

川 t ~ll,77 三 7.08

C

P < .01 )

(甘立定跳遠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立定跳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4

)

31

(39)

-( 61 )

變異來源

df

SSx

SSv

SPxv

SS'

df

MS'

F

組間 (b)

1

1ω2.06

59.52

3伯.78

548.33

1

548.33

3.27

組內 (w)

78

33346.14 3382L97 2639

8.

87 12922.99

77

167.83

全體 (t)

79

34948.20

認881.49

26707.65 13471.32

78

1-:-.05Fl

,

77

==

4.00 (

P

<

.05 )

l-.OlFl

,

77

=

7.08

(P<

.01 )

扒)一千公尺

控制組與國術組二組間一千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5

)

變異來源

df

SSx

SSv

SP xv

SS'

df

MS'

F

, 組間 (b)

1

845.01

1872~12 12宙 .75

378.35

1

378.35

1.

73

組內 (w)

78

4567臥 94

47055.07 37138.37 16855.15 77

218. 側 全體 (t)

79

4651丘95

48927.19 38396.12 1723&50

78

1-.05 F l

,

77

=

4.00

(P

<

.05 )

1-.0tFt

,

77

=

7. 08 (

P<

.01 )

四、跆拳道組與控制組間各項目調整後之學後成績平均

數差異顯著性檢定結果

卜)五十公尺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五十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6

)

變異來源

df

SSx

SSv

SPxv

SS'

df

MS'

F

組間 (b)

1

1.

13

0.08

0.32

0.32

1

0.32

3.56

組內 (w)

78

23.62

19.73

23.40

6.92

77

0.09

全體 (t)

79

24.75

23.48

20.05

7.24

78

-

32 一

(40)

( &8 )

1-.05吭,77=4.OO(P<.05) 1EO1F1

,

77=7.08( P<.01)

(斗引體向上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引體向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7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42.05

25.32

32.但

0

.4

9

1

0.49

0.17

組內 (w)

78

324.50

36

1.

67

215.30

218.82

77

2.84

全體 (t)

79

366.55

386.99

247.92

且 9.31

78

1-.05F 1

,

77=4.00 (P<.05)

1_.01F 1

,

77=7.08(P<.01 )

的折返跑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折返跑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8

-1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3.96

0.04

- 0 .45

0.85

1

0.85

4.06'"

組內 (w)

78

3

1.

15

2

1.

64

1

1.

85

,

16.34

77

0.21

全體(

t)

79

35~11

2

1.

68

1

1.

40

17.19

78

'" P

<

.05

1-.05F1

,

77 = 4.00 ( P< .05 )

1-.01 F 1

,

77 = 7. 08 ( P < . 01 )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折返跑平均數、差距考驗 q 值表 (表 18

- 2 )

33

(41)

-全非也

控制組 跆拳道組 q 值 學 前

11.50

11.94

3.00 •

11.61

1

1.

56

調整學後平均

11.69

1

1.

48

( 69 )

·P

<

.05

1-. 05Q2

,

77

= 2.83( P< .05 )

1-.01q丸 77

=

3. 76 (

P

< .

01 )

(四)仰臥起坐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仰臥起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19-'-1

)

變異來源

df

55

x

55

y

5P

xy

55'

df

M5'

F

組間 (b)

1

12.02

122.~

-38.36

1&>.56

1

185.56 23.25"

組內 (w)

78

913.17

1145.17 696.30

614.24

77

7.98

全體 (t)

77

925.19

1267.69 657.94

7~.80

78

.. P

<

.01

1-.05F1

,

77

= 4.00 (P<. 05 )

仇的 F1, 77=108(P<.01)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仰臥起坐平均數、差距考驗 q 值表 (表的一 2 )

法專題;

控制組 跆拳道組 q 值 學

目U

2

1.

30

22.08

7.02 ••

學後

24.68

22.20

調整學後平均

24.99

21090

-

(42)

34-( 70 )

1- .01q丸 77

== 3.76 ( P < .01 )

**P<.01

1-.05 Q2

,

77 ==2.83 (P< .05)

但)立體前屈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立體前屈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 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0.06

1招 .62

-2.57 137.79

1

137.79

臼.97輛

組內 (w)

78

1539.14 2188.27 153

1.

27 664.83

77

8.63

全體 (t)

79

1539.20 2320.89 1528.70

助 2.62

78

(表 20

-1

1-.01F1

,

77 ==7.08 (P< .01.)

**p< .01

1-.05F1

,

77

==

4.

00 ( P < .05 )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立體前屈平均數、差距考驗 q 值表 (表 20 一 2

)

k扣L

控制組 跆拳道組 q 值 學 目11

54.93

54.88

- 5.72 **

學 後

56.55

59.13

調整學後平均

56.53

59.16

1-.01恥,77=3.76(P<.01)

**

P

< .

01

1-.05 Q2

,

77

== 2.83 ( P < .05 )

jj

-3 多-的握力

(43)

( J' )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喔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21

-

1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63.91

14.04

-29.94 126.42

1

126.42

11.4:

r'''

組內 (w)

78

2815.06 3412.56 2684.88 85

1.

84

77

1

1.

06

全體 (t)

79

2878.97

3426.ω

2654.94 978.26

78

.,,,,,

P

< .

01

1-.05

F

1

,

77 = 4.00 ( P < .05 -)

1..MF1

,

77=108(P<.01)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揖力平均數、差距考驗q 值表 (表 21

-

2 )

法乎也

控制組 跆拳道組

q

值 凰 -:r- 前

29.13

27.34

-4.79"''''

學 後

28_63

29.46

調整學後平均

27.78

30.32

1-.01恥,77=3.76(P<.01) 和)立定跳遠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立定跳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22

- 1 )

-

(44)

36-( 72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倒 82.偈

35.12

-491.57

3258.89

11 3

aJ

8.89

19.79-組內 (w)

78

25伯3.74

25158.77 17693.92

12677五8

77

16

4.

64

全體 (t)

79

31965.80 25193.89

17202. 站

15936

.4

7 78

...p

<

.01

1-.0sFJ.,77

=

4.00

(P<

.05 )

1-.o l

F1

,

77

=

7.08 (

J><

.01 )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別立定跳遠平均數、差距考驗 q 值表 (表 22 一 2

)

主字型\

控制組 跆拳道組

q

值 學

6

1J

192.23

173.78

-6.33**

186

187.33

調整學後平均

179.42

193.92

串串 P

<

.01

1-.05 Q2

,

77

=

2. 臼(

P

<

.05 )

1-.01恥,77

=

3.76 (

P<

.01 )

扒)一千公尺

控制組與跆拳道組二組間一千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23

)

變異來源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間 (b)

1

122.52

238.06

170.78

47.59

1

47.59

0.30

組內 (w)

78

32390.97 31490.74 24925.02 12310.81 77

159.88

全體 (t)

79

3251

3.

49 31728.80 25095.80 12358

.4

0 78

1-.05Fl

,

77

=

4.00 (

P<

.05 )

-

37-1-.01F1

,

77

=

7.08 (

P<

.01 )

(45)

( 73 )

五、國術組、跆拳道組及控制組間各項目調整後之學

後成績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定結果

廿五十公尺

各組別間五十公尺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24

)

變異來源

df

55

x

55

y

5P

xy

55'

df

M5'

F

組間 (b)

2

3.51

0.68

1.

51

0.60

2

0.30

2.73

組內 (w)

117

40.98

410 宙

34.76

12.47

116

0.11

全體 (t)

119

44.49

也 .63

36.27

13.07

118

1-.05 恥, 116=3.07(P<.05) 1-.01 扎, 116=4.79(P<.01) (二)引體向上 各組別間引體向上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25

-1 )

變異來源

df

55

x

55

y

5P

xy

55'

df

M5'

F

組間 (b)

2

46.32

冗 .26

46.63

24.81

2

12

.4

1

4.16*

組內 (w)

117

56

1.

27

799.44

回4.77

345.48

116

2.98

、 全體 (t)

119

607.59

870.70

自1. 40

370.29

118

,.

P

<

.05

1-.05F

2

,

116 = 3.07 ( P < .05 )

各組別引體向上各值平均數表 (表 25

-

2 )

-

38-1-.01恥, 116=4.79(P<.01)

(46)

( 74 )

法手fL

控制組 跆拳道組 國術組目U

1.

45

2.90

2.58

2.05

3. 18

3.93

調整學後平均

2.81

2.64

3~69 各組別間引體向上事後比較差距考驗q 值表 (表 25

- 3 )

E f i

控制組 跆拳道組 國術組

.

控 制 組 一

0.67

一 3.24 跆拳道組 一

- 3.92·

組 一

.p

<

.05

1-.05QS

,

U6

= 3. 36 (

p.<

.05 )

目折返跑 各組別間折返跑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26

- 1 )

1-.01QS

,

116

=4.20 (P<.01 )

變異來跟

df

SSx

SSy

SPXy

SS'

df

MS'

F

組閱 (b)

2

3.96

0.12

-0.43

1.

67

2

0.84

3_36·

組內 (w)

117

49.63

44.62

27.35

al.55

116

0.25

全體 (t)

119

自.自

44.74

26.92

沮 .22

118

*P

<

.05

1-.05Fν16

= 3.07 (

:r<

.05 )

39

-1-.01 恥, ue=4.79(P<.0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CA Co-ordinator should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appraisal system for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various activities, school clubs, staff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This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The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is not one of the Vijñānavāda's texts, but Kuei-chi (窺基) in his PPHV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幽賛) explains its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20/21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嘉許狀 Certificate of Merit..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