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其母必有其兒?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有其母必有其兒?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有其母必有其兒?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黃淑滿 周麗端* 正修科技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幼兒保育系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摘 要

母愛的感受在個人的生命歷程如何?有沒有代間傳遞的現象?受哪些因 素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育有青少年兒女的中年女性,與其配對兒 女,兩代間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類型。本研究分開訪談 11 位母親與其配對 的青少年兒女 13 位。由主題式分析法歸納出的研究結果發現:母愛感受的 代間傳遞可分為三組。其中,本研究參與母親,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高 的,其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也高,母愛感受豐富的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學習並 傳遞到下一代,母愛感受有著明確的代間傳遞現象。但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 感受低的,其兒女的母愛感受可歸納為兩類型:一者的母愛感受普通,母愛 似乎也在母親不自覺中被傳遞著;另一者的母愛感受很好,這可能是因為不 被母親們認同的上一代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反省並改進著。兩代間母愛感受 的因素都與母親的偏心與否、互動陪伴時間的多寡、打罵強迫的管教方式, 以及個人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且生命歷程各階段的差異不大,呈現了相當 的穩定性。本研究依此建議母親宜注意公平的管教、少採用打罵強迫的管 教、多陪伴孩子,以及應用家庭教育或親職教育課程,以提升自我反省的能 力。 關鍵字:親情互動、代間傳遞、母愛感受、反省性家庭教育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周麗瑞,通訊方式:t10011@ntnu.edu.tw。

(2)

66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黃淑滿(2008)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母親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超 過了原生家庭的母親對自己的愛。但她們的孩子認同她們嗎?在國內研究中, 探討兒女對母親教養或情感感受的論文有之:例如趙梅如(2004)曾訪談師院 生和國小教師的生命故事,回溯過去受到父母獎勵或懲罰時所感受到的父母關 愛;又如俞仲娟(2007)透過與國小高年級兒童討論、孩子書寫、訪談、日常 觀察等方式,捕捉孩子對其父母教養的真實情感感受。但這些研究多是從兒女 的角度探索父愛或母愛的內涵與感受,也僅訪談一代的兒女本身。 在國內也有極少數的親子配對研究,例如王春淑(2007)以親子對偶式的 問卷調查法配對研究國小學童與其父母之情感表達行為。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父 母直接(口語表達、肢體表達)或間接(關懷支持、生活照顧、學習關注、管 教要求)的情感表達行為與子女知覺親子情感之間為正向低度的關聯,國小學 童大多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也喜愛自己的父母。然而在量化研究中只能推論華 人有著較為內向的情感表達方式,很難看到父母付出與兒女知覺之間的互動歷 程。研究者整理過去的文獻發現,國內極少有親子情感互動的配對研究可以解 答親情感受傳遞歷程的相關問題。 在研究上,母親的教養行為和親子關係確實會影響女兒的行為表現,例如 女兒的偏差行為(李文傑、吳齊殷,2004;周玉慧、吳齊殷,2001;曾維英, 2004)。更甚者,也會顯著影響女兒教養下一代的模式,例如歐陽儀(1997) 研究教養模式的代間傳遞,結果發現︰外婆教養模式與母親教養模式之間有典 型相關存在,也可能有直接代間傳遞的關係存在。曾端真(2005)指出,小孩 會將自己所經歷的親子對應模式烙印在心裡,成為其日後處理情感的腳本,他 們往往只會照著幼年經驗所構築的信念,來面對親子關係。根據文獻推論,這 種 從 原 生 家 庭 的 父 母 所 習 得 的 情 感 表 達 方 式 , 稱 為 情 感 的 代 間 傳 遞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Martin- Matthews & Kobayashi, 2003)。 假如真的如文獻所述,一位母親對兒女的付出與其原生家庭的母親脫不了 關係。那她到底是如何感受母親給她的愛?她的兒女又如何感受到她的愛?有無

(3)

代間傳遞的現象?誠如 Thompson 與 Walker(1982)所言,配對研究(pair research)可以擴增研究資料蒐集的廣度與深度。據此,本研究設計母親與其青 少年兒女的配對研究,目的在深刻地了解兩代間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類型與原 因。

貳、文獻探討

一、母愛感受

黃淑滿(2008)歸納台灣母親的生命歷程訪談資料,分析出母親們對其兒 女的母愛內涵,該研究將母愛歸類為內隱母愛及外顯母愛。黃淑滿、周麗端與 李盈貞(2009)的研究分析出母親所詮釋其對母愛內涵的想法,該研究發現內 隱母愛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情感和意志,情感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擔心、思念、心 疼、渴望親近和自覺愧疚,意志包括母親為兒女犧牲的心志和不離不棄的責任 感;該研究也發現,母親對未來的恐懼會折損母愛的意志,而夫妻關係不良對 內隱母愛的影響不大。 在外顯母愛方面,黃淑滿(2008)研究的歸類結果,母親的外顯母愛包含 母親對兒女的日常照顧、管教、陪伴、忍耐、為兒女提供資源和與兒女親親抱 抱等行為。該研究發現:母親和兒女互動的經驗愈多、育兒知識愈多,對經驗 和知識的反省能力愈高的母親,愈能提升自己對兒女的母愛付出。黃淑滿與周 麗端(2017)近年的研究則發現母親的外顯母愛受母親婚姻處境的影響很大。 Buri 曾於 1989 年發表「父母關愛量表:Parental Nurturance Scale(PNS)」, 該量表乃從子女的角度測量其所知覺 的「父母養育、接納和支持」(引自 Perlmutter, Touliatos, & Holden, 2001; Touliatos, Perlmutter, & Holden, 2001),國 內學者魏世台與王銘光(2005)曾引用此量表,並將「nurturance」譯為「關愛」, 他們認為「nurturance」是包含著照顧者多種行為的一般概念,除了對孩子表現 「情感」(affection),讓孩子知道他或者她被愛之外,也包括花時間「和孩子 一起」、「注意」(attention; take care)並「對孩子的需求積極回應」,以及「幫 助孩子」等照顧行為。整理 PNS 母親版的題目可以發現,從孩子的角度看,母

(4)

68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愛是正向的:「喜歡孩子做的事」,「溫暖」和「親近感」可能是母愛的內在 感受,「相信孩子」、「願意聽孩子說話」、「內在的主動性」等可能是母愛 的內在行動,而「對孩子說好話」、「和孩子一起」、「主動參與孩子的事」、 「安慰孩子」、「自我表露情感」、「幫助孩子」及「肯定孩子」可能是孩子 所認為的母愛的外在行為。 兒女對母親的內隱和外顯母愛的感受如何呢?黃淑滿與周麗端(2017)的 研究發現,母親的母愛付出和兒女的母愛感受之間有落差,母親「外顯母愛」 對「兒女母愛感受」的影響大於母親「內隱母愛」。母親婚姻際遇的不同會影 響外顯母愛的付出,進而影響兒女的母愛感受:忙碌的母親會刻意減少外顯母 愛的付出,兒女的母愛感受則因母親的偏心或打罵強迫而較少;苦命的母親會 因為對兒女的虧欠感而自覺母愛不足,反而更盡力補償孩子,母親的特殊境遇 似乎也使兒女較為早熟,反省能力較佳,母愛感受較豐。 黃淑滿等人(2009)探究童年母愛感受的因素,發現女性幼時的母愛感受 受當年母親行為的影響,母親充足的物質供應、母親的疼惜和安慰,以及自覺 被母親所需的感受,都是女兒們在童年感受到母愛的來源。此外,女兒們的母 愛感受還受自身解讀母愛的能力和手足競爭(Sibling Rivalry)心理的影響。女 性長大後,自己親身的經歷會增加對上一代母愛的感受,正所謂「養兒方知父 母恩」。 綜合上述,本研究引用黃淑滿(2008)和黃淑滿等人(2009)對內隱和外 顯母愛的定義。雖然根據上述研究,母親外顯母愛付出對兒女母愛感受的影 響,比內隱母愛更為明確,但本研究為了避免研究者話語引導設限了受訪兒女 對「母愛感受」的範疇,在研究者的訪談大綱中,直接請問受訪者「妳/你記憶 中,媽媽愛妳/你、或媽媽不愛妳/你的事件」,由受訪者自己來定義何為母愛。 故本研究所謂兒女的「母愛感受」,泛指兒女對母親內隱和外顯母愛付出的感 受。

二、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國 際 婚 姻 與 家 庭 百 科 全 書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arriage and Family)整理過去的研究內容,將代間傳遞定義為從一代到另一代間的移動、傳 承或交換;傳遞的東西可能是無形的,包括家庭的信念、規範、價值、態度和

(5)

行為,或影響社會文化的、信仰的和種族的相關實務和信念;代間傳遞也可以 包 括 從 一 代 到 另 一 代 的 協 助 , 或 資 源 和 服 務 的 供 應 (Martin-Matthews & Kobayashi, 2003)。 由於過去的研究中,以「母愛感受代間傳遞」為研究主題的報告不多,故 本研究擴大相關研究文獻的搜尋範疇,引自過去包括親子情感連結,或親子相 處模式的代間傳遞研究結果,來探討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在心理學領域,最為人熟知的親子情感研究是「依附」相關研究。黃淑滿、 周麗端與葉明芬(2008)曾進行台灣過去二十年親子間的依附情感關係的後設 分析研究,發現母親對其原生家庭母親的安全依附,與其子女對她的安全依附 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兩代間的不安全依附亦同。亦即,安全依附和不安 全依附都有顯著的代間傳遞現象。仔細分析該研究發現,母親(以下簡稱G2) 對其原生家庭母親(以下簡稱G1)的安全依附,與其子女(以下簡稱 G3)對她 (G2)的安全依附之間,有極為顯著的低度正向關係(zr=.082***),兩代間不 安全依附也有著顯著的低度正向關係(zr=.069***),這表示安全依附和不安全 依附都有顯著的代間傳遞現象。有趣的是:G1 的安全依附和 G2 的不安全依附 間也有非常顯著的低度正向關係(zr=.086***);G1 的不安全依附和 G2 的安全 依附間也有極為顯著的低度正向關係(zr=.081***),這似乎暗示著兩代間的安 全依附和不安全依附間的代間傳遞間有著中介變項(mediator),如教養方式。 也就是說,孩子們對母親的情感依附代代雷同,但標準化的 r 值不高,或許是 受到母親對孩子們的教養方式所影響。 在上述研究中,依附關係的填答者多為兒女對母親的情感連結,也代表著 兒女對母親的記憶,在概念上,也與兒女對母親的母愛感受有關。然而兒女對 母親的母愛感受,也如同兩代的依附關係,有顯著的代間傳遞嗎?本研究更積 極地想描繪出兒女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類型。 蘇建文與龔美娟(1994)的研究指出母親幼時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 學前幼兒的安全依附三者之間具有相關存在;而且母親幼時的依附經驗對於其 教養方式及學前幼兒的安全依附,具有直接的影響。以整體效果而言:母親幼 時依附經驗中,對自己母親回憶的部分直接影響母親目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 對自己父親回憶的部分直接影響自己的子女對其安全依附的程度。龔美娟 (1994)自己的碩士論文也發現兩代之間的教養行為有顯著相關,幼兒母親回

(6)

70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憶其原生家庭父母親,認為父母親愈是接納自己的幼兒母親,其子女和自己的 依附關係也愈安全,母親的影響比父親大。 黃惠玲(1995)曾自編「兒童依附行為量表」與「成人依附行為量表」。 研究發現兒童母親和外婆間的安全依附,和兒童對母親的安全依附間有顯著相 關,兩代間的焦慮依附也有顯著相關。歐陽儀(1997)用相同的父母與同儕依 附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和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學 生版和母親版),施測338 組國中生與其母親(676 人),研究教養方式與依附 關係的代間傳遞模式,發現國中生母親和外婆間的信任依附,與國中生和母親 間的信任依附有顯著相關,歐陽儀與吳麗娟(1998)在後來發表的論文中指出: 外婆教養方式有可能會透過母親依附關係而與母親教養方式有間接代間傳遞關 係存在,母親依附關係可能透過母親教養方式而與子女依附關係有間接代間傳 遞關係存在,簡言之,其代間傳遞模型如下:外婆的教養方式→母親對外婆的 依附→母親教養方式→國中生對母親的依附。 陳秀蘭(2001)也用 IPPA 量表測量孕婦早年和父母親的依附關係,再用產 前親子依附量表(Maternal-Fetal Attachment Scale, MFAS)測量孕婦孕期親子依 附關係,兩者間的相關研究發現:孕婦早年依附關係可有效預測孕期親子聯 結,對母親越信任的孕婦,則越能對胎兒付出,也越能認同胎兒;和早年和母 親的溝通品質越好的孕婦,也越能對胎兒付出,也越能認同胎兒;而早年和母 親關係愈疏離的孕婦,也越無法對胎兒付出。 雖然也有少數沒有得到統計支持的研究,例如涂妙如(1999 年 12 月)用依 附 Q-sort 研究小班幼兒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再測量母親回憶幼時對外婆的依附 經驗,發現兩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從上述的文獻可知,國內的實證研究已 經發現母親情感依附有代間傳遞的現象。 另外,有更多研究親子互動的量化文獻都說明了代間傳遞的現象,例如范 美珍(1996)研究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她從社會學習 論的觀點指出個人原生家庭經驗中,父母親的管教方式或態度是影響個人日後 生活的關鍵因素,因為子女諸多行為的習得,是來自子女對父母行為的觀察並 加以仿效的結果。許多量化研究都支持教養方式代間傳遞的現象,只是這類研 究的焦點並非在母愛。 在質性研究方面,林如萍(1998)、利翠珊(1999,2000)及趙梅如(2004) 的論文,雖然都從事代間情感互動的研究,但研究的是兩代之間的互動,並未

(7)

探討兩代之間的代間傳遞現象。張齡友(2004)研究早期家庭經驗對於柬埔寨 籍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該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發現童年家庭經驗對個體成 長之後的影響既大且深,張齡友認為:了解個體的童年家庭經驗,有助於個體 解釋現今的多數行為,而家庭經驗更進一步突顯出其對孩童早年經驗的重要 性,這種經驗往往會一代影響一代,只是張齡友的研究焦點也並非放在母愛。 至目前為止,國內有極少數從事母親觀點的母愛代間傳遞之質性研究文獻。齊 雪芬和何慧敏(2015)從事兩代母親建設性教養行為之代間傳遞,探討兩代母 親教養行為的連續及不連續之處,研究發現第一代母親影響第二代母親代間連 續的教養行為甚深,受訪的第二代母親在許多面向都有提及受其母親的影響, 特別在紀律面向,她們多會參照母親作法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顯示第二代母親 於原生家庭中經歷的教養行為,的確會影響母親於現組家庭中的教養行為。 在英文的文獻中,「母愛感受代間傳遞」的文獻也是極少。但相關的研究 證實了母親教養的代間傳遞現象。例如 Olsen(1992)配對研究 80 對母親和其 上一代母親(母親-祖母),分別填寫其原生家庭、個性,婚姻關係、個人與母 職關係,和親職問卷。研究發現祖母那一代的教育程度顯著較低、兄弟姊妹和 孩子顯著較多,在婚姻中的情感表達和責任心也顯然較多。母親這一代的調查 結果顯示,母親比上一代母親對孩子的關愛更多,親職教養的過程也不同。該 研究提出並測試五個跨世代的子模型。結果發現,祖母的「關愛」和「限制」 會直接傳遞給母親。神經質、婚姻關係品質、和母親-祖母之代間關係的品質也 會代間傳遞。 晚近的研究中,O'Brien(2010)調查了 82 位愛爾蘭移民母親個別養育風格 的影響因素。調查結果顯示,縱容型(permissive)和權威型(authoritative)的 教養風格,與母親們知覺上代母親的教養風格有關;獨裁型(authoritarian)教 養風格,與上代母親獨裁型的教養風格有顯著相關。在標準化多元迴歸分析 中,影響母親親職風格最顯著的變項包括:上一代母親的親職風格、母親對社 會支持的知覺,和母職的在外工作。Madden 等人研究 146 位英國步兵父親,和 146 位英國步兵母親,追蹤他們 24 個月。在孩子(G3)12 個月大時,研究者使 用「親職連接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來評估這些步兵父母(G2) 自己被上一代父母親(G1)養育的知覺。在孩子 24 個月大時,拍攝這些父母 (G2)和孩子的互動。研究發現,上一代母親(G1)的「情感」和步兵父親(G2) 正向的養育行為(正向回應和認知刺激)有顯著相關;上一代母親(G1)的「控

(8)

72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制」和步兵母親(G2)負向的養育行為(減少母職)、以及和步兵父親(G2) 負向的養育行為(增加控制)有顯著相關。而上一代父親(G1)的各變項,和 G2 的養育行為則沒有顯著的關連(Madden et al., 2015)。 在日本的研究中,Kanemasa(2007)的研究發現「孩子對母親教養的感受」 有代間傳遞的現象。該研究調查 209 對母親和她們青春期晚期的孩子,結果發 現,母親和兒女間的「焦慮(關係的焦慮)」和「逃避(親密)」這兩個依附的 面向,都有顯著的相關。該研究從依附理論來分析,並提出因素模型驗證依附 風格的代間傳遞的影響因素,包括:母親的依附風格、孩子對教養的感受、孩 子對母親教養的感受,以及孩子的依附風格。 上述的國外研究也發現了教養的代間傳遞,也間接或直接驗證了「兒女對 母親教養或養育行為的感受」會影響兒女對下一代,有代間傳遞的現象。從本 研究的角度看來,量化研究雖然支持依附情感的代間傳遞現象,但其所測量的 「依附」的內涵─如子女對母親的信任、溝通、疏離程度或安全、分離、逃避 行為─並不能完全代表「母愛感受」的內涵。而教養方式或管教方式的代間傳 遞研究,雖然也有統計上的支持,但管教子女僅是母愛行為的其中一環,並 且,兒女母愛感受是否有顯著的代間傳遞更是不得而知。 過去本土母愛感受的相關研究,無論在量化或質化方法方面,無論在研究 的品質與數量方面,仍嫌不足。故本文研究臺灣中年女性與其青少年兒女的母 愛感受故事,歸納出兩代間母愛感受代間傳遞的類型。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邀請臺灣中年女性與其青少年兒女,深度訪談兩代從小到大,成長 過程中的種種親情故事,並衡量其中的母愛感受程度變化及原因。使用解釋研 究取向的主題式分析法歸納比較出兩代母愛感受的傳遞歷程。 Ğ˘ğࡁտ၆෪! 本研究考量母親生命歷程的長度及回溯性研究的記憶效應,採「綜合的立 意抽樣」(陳向明,2002),邀請中年母親參與本研究。因為母親和兒女情感互

(9)

動故事的多寡和深度會影響研究的品質,故孩子的年齡層不能太小;但孩子的 年齡太大的話,其母親的年事較高,生命歷程較長,不利回溯研究的記憶效 應,故選擇育有青少年兒女的母親來做配對研究。 本研究為能達成研究的主要目的,所配對的親兒雙方,必須有時間、有意 願、也有能力述說自己的經驗和情感,故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的立意抽樣,主要 考量母親和其青少年兒女配對受訪的意願和述說能力。本研究邀請研究參與者 的原則如下:(一)邀請生命週期處於中年女性(45 至 65 歲)的母親與其至少 一位青少年年齡以上的子女受訪。(二)受限於生命歷程訪談的特點:參與母 親與兒女必須是有時間、有意願、也有能力述說自己的經驗和情感的報導人 (黃瑞琴,1991)。 依此原則,直至資料收集完成以前,本研究共訪談11 位母親,每位母親配 對其1-2 位青少年兒女,合共 13 位青少年兒女。立意滾雪球抽樣的結果,受訪 的母親中約有一半是幼兒園老師,樣本的區域也集中在高雄市。 表1 本研究受訪母親及其及受訪青少年兒女背景資料表 編 號 受訪母親 受訪青少 受訪 年齡 受訪母親 家庭狀況 受訪母親 子女狀況 受訪母親 教育程度 受訪母 親職業 訪談時間 日期/約幾小時 1 英英 英長女 英次女 41 14 12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女國二* 次女國一* 三女小三 碩士 園長 英2013.07.31/2 英2013.08.28/2 長女2013.08.01/1.5 次女2013.08.09/1 2 明明 明女 44 17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子高中畢 長女高二* 次子國二 高中 工廠業 務員 明2013.07.27/2 女2013.07.27/1 3 夢夢 夢女 50 19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女大一* 次女高二 大學 幼教老 師 夢2013.07.27/3 女2013.07.20/2 4 悟悟 悟子 36 19 喪偶 長子大一 * 長女國三 高職 出版社 銷售員 悟2013.04.12/2 悟2013.04.18/2.5 悟2013.04.25/2 悟2013.07.07/1 子2013.07.08/2 (續下頁)

(10)

74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表1 本研究受訪母親及其及受訪青少年兒女背景資料表(續) 編 號 受訪母親 受訪青少 受訪 年齡 受訪母親 家庭狀況 受訪母親 子女狀況 受訪母親 教育程度 受訪母 親職業 訪談時間 日期/約幾小時 5 育育 育長子 育次子 41 14 13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子國二* 次子國一* 大學 園長 育2013.08.08/2 長子2013.08.12/1 次子2013.08.08/1 6 依依 依獨女 41 18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女大一* 高職 職業 保姆 依2012.09.01/2 依2012.09.08/2 依2012.10.24/1 女2012.11.03/2 7 順順 順女 51 18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子當兵 長女高三* 五專 家管 順2012.08.16/2 順2012.08.17/1 順2012.08.22/2 女2012.08.22/2 8 燕燕 燕獨子 40 19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子高二* 大學 幼教 老師 燕2013.03.29/2.5 子2013.03.23/2 9 美美 美獨女 47 17 與丈夫女 兒同住 長女高三* 大學 安親班 老師 美2013.08.15/2 女2013.08.15/2 10 莉莉 莉女 42 14 與丈夫女兒同住 次女國一長女國二 * 長子小三 高中 經營洗 衣店 莉2013.08.22/2 女2013.08.22/2 11 潔潔 潔女 45 18 離婚與女 兒同住 長女專三* 次女國中 長子國一 高職 賣美 髮飾 潔2013.08.21/2 女2013.08.21/1.5 註1:「母親子女狀況」中打*號者為本研究之受訪青少年 每名母親受訪者面對面訪談1-4 次不等,平均每次約 2 小時;每名青少年受 訪者訪談1 次,平均每次約 1-2 小時。最後寫入本研究的受訪文本數,含母親及 青少年兒女,共計24 人次,訪談超過 50 小時的文本量。 在本研究中,受訪母親都用化名出現,其上一代母親的稱呼則在其化名後 加個「媽」字代表,例如「英英」的原生家庭母親叫「英媽」,如有提到原生 家庭父親也援例叫「英爸」;「英英」的下一代,受訪的青少年兒女則依性別 和出生序稱為「英長女」、「英次女」,依此類推……。本研究有三個受訪的

(11)

青少年兒女本身是獨生兒女,本研究在其化名中間加個獨子,突顯其特質,包 括「依獨女、燕獨子,和美獨女」。 Ğ˟ğࡁտྤफ़۞ᄓะ! 研究者先邀請中年母親同意受訪,同時,先徵得參與母親的同意,訪談她 其中一位兒女,再徵得該子女的同意,參與本研究。雖然母親與及青少年兒女 都同意參與,但本研究考慮生命歷程的深度訪談原則(吳明清,1991;黃瑞 琴,1991),又考量母愛議題對同對母兒的敏感性,實際上分別訪談同一對母 兒。 本研究根據Glausen(1998)的看法應用在本研究中,本研究是以「母愛感 受」為焦點的生命歷程訪談。訪談的重點集中在引導母親回憶其從原生家庭母 親所感受的母愛經驗,所引發的母愛感受在母親一生的變化歷程;在訪談青少 年兒女方面,也是引導青少年說出與母親之間的親情故事,以及這些故事所引 發的感受程度,及其從有記憶以來到如今的變化歷程。實際訪談的重點如下: 1.請寫下妳/你記憶中,媽媽愛妳/你、或媽媽不愛妳/你的事件,或過去和媽媽 相處之間、印象深刻的事件。寫關鍵字就可以。幼兒園之前有嗎?國小時期 有嗎?國中時期有嗎?高中時期有嗎? 2.請說說這個事件(指關鍵字)發生在什麼時候?那時發生了什麼事?過程如 何?媽媽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妳/你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媽媽為何這樣說/ 做?妳/你為何這樣說/做?妳/你的感受如何? 3.這事件發生當時,妳/你覺得媽媽對妳/你的愛有多少?以十分為滿分,請妳/ 你給一個分數並說明理由。 4.在人生的各個時期(幼兒園以前、國小一二年級、國小三四年級、國小五六年 級、國中時期、高中時期),妳/你覺得媽媽對妳/你的愛有多少?以十分為滿 分,請妳/你給一個分數並說明理由。 Ğˬğࡁտྤफ़۞੃ᐂ! 訪談的歷程配合生命圖表(周麗端、唐先梅,2007)的記錄。生命圖表原 以「時間」為橫軸,「親子關係滿意度」為縱軸,為配合本研究的目的,研究 者修改成「年齡」為橫軸、以「母愛感受程度」為縱軸。使用時,隨著訪談受

(12)

76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訪母親從小到大的親情故事,先在圖表橫軸上對應的時間標出生命中所發生的 重要親情事件,再逐一訪談母親事件發生時所感受到上一代母親對自己的母愛 程度,在表上標記。完成圖可以明顯的看出受訪母親對上一代母親的「母愛感 受程度」隨著生命時間的起伏變化。在訪談青少年方面,記錄方式亦同,隨著 訪談,先在圖表橫軸上對應的時間標出青少年生命中所發生的親情重要事件, 再逐一訪談該事件發生時所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母愛程度,在表上標記。完成 圖可以明顯的看出受訪青少年「母愛感受程度」隨著生命時間的起伏變化。生 命圖表的應用可以幫助受訪者敘說、也幫助研究者導引出受訪者的母愛感受轉 折生命軌跡。 本研究探討兩代配對的受訪者之母愛感受程度的變化。但由於每個人對於 程度的看法與感受不同,因此研究者用生命圖表縱座標,零到十分的方法來記 錄母親和兒女自覺的母愛感受,期望能縮小配對母女心中對程度的看法與感受 的差距,故本研究除了應用生命圖表十點分數的限制來協助受訪者分辨心中的 程度外,也積極訪問受訪者每個給分背後的原因,希望最後分析出的類型能更 貼近兩代間母愛感受傳遞的實際類型。 Ğαğࡁտྤफ़۞̶ژ! 在資料的蒐集和文本分析的結果逐漸充分與飽和(陳向明,2002)後,研 究者使用解釋研究取向(甄曉籣,1996)的主題式分析法,歸納比較出兩代母 愛感受的變化歷程。在實際的作法上,研究者反覆比較每位母親生命圖表所呈 現的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程度」軌跡,將「母愛感受」分出高低不同類型。再 反覆比較各類型母親之青少年兒女生命圖表中的「母愛感受」軌跡,配對分析 出不同類型母親,其青少年兒女對其母愛感受的對應性。 一開始,受訪母親(G2)對上一代母親(G1)的母愛感受,很容易被歸類 出「多(豐富)」和「少(缺乏)」兩型,研究者也很快發現,G2 對 G1 母愛感 受缺乏的,其兒女(G3)對她的母愛感受至少可再分為兩個不同的類型:一者 是G3 對 G2 的母愛感受也不高;另一者是 G3 對 G2 的母愛感受,超過 G2 當年 對G1 的母愛感受。研究者歸納母愛感受在這些受訪者生命歷程中的轉折因素, 發現受訪者對過去經驗的「反省能力」似乎是個重要的因素,故研究者假設: G2 對過去經驗的「反省能力」會影響 G2 對 G1 的母愛感受,也會影響 G2 對

(13)

G3 的母愛付出;另外,G3「反省」過去經驗的能力,會影響 G3 對 G2 的母愛 感受。 研究者依此假設繼續訪談,明確詢問受訪母親和受訪青少年對母愛感受的 程度和原因,繼續歸納兩代受訪者母愛感受變化軌跡,直到本研究三種不同母 愛感受傳遞類型的母兒配對數量充分(sufficiency),訪談的內容也呈現飽和 (saturation)為止。此法在質性研究中,被稱為「理論性抽樣」(陳向明,2002)。 研究者也依此原則,在後續的訪談文本中,持續歸納受訪者的母愛感受變化軌 跡和因素,反覆比較各文本,確認受訪者的「反省能力」是否為母愛感受代間 傳遞的重要影響因素,直到文本的內容飽和為止,故提出此為本研究的重要結 果之一。

肆、研究結果

受訪母親和青少年兒女配對研究的結果發現,受訪母親對上一代母愛感受 高的,其青少年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也都很好;但受訪母親對上一代母愛感受 缺乏的,其青少年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有歧異性:有一類的青少年母愛感受也 不好,另一類卻很好。以下分三組詳述: Ğ˘ğצణϓᏐࣧϠछलϓຑຏצᖳಱĂצణܦ͌ѐ၆ϓᏐ۞ϓຑຏצ˵ ᖳಱ! 英英年幼時,英爸經營搬家公司,英英也會被叫去搬重物,但英媽也因此 常為英英燉補、買傷藥,她擔心英英身體因搬重物受傷。英英從小和媽媽的關 係就不錯,母愛感受也是,一直到國小因唸書的緣故互動少,母愛感受少了一 點點,但到了高中赴外地唸書,母愛感受隨著英媽的噓寒問暖而更提升,直到 生了孩子到如今,母愛感受都是滿滿的。英英自己生了三個女兒,她覺得自己 對長女和次女的母愛付出都接近滿分,但次女比長女差那麼一點點,因為次女 有時比較不聽話。 但反觀女兒們對她的母愛感受,可以發現母親的母愛付出和兒女的母愛感 受因素並不相同。英長女從小對母愛的感受就很不錯,但她有時和小一歲的妹

(14)

78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妹吵架會被媽媽罵,有時覺得媽媽比較疼妹妹,母愛感受一直沒辦法滿分。而 英次女記得幼年時,媽媽有東西會先拿來問她、再問別人要不要,所以覺得媽 媽很愛她,直到國小中年級以後,漸漸覺得媽媽偏心小妹,稍微影響母愛感 受,直到升上國中,和媽媽媽的互動較多,母愛感受又豐富了。 明明說明媽雖然嘴上不說愛,有時也蠻嚴的,但她從媽媽送自己去學才 藝、補習等行動,知道明媽其實蠻疼自己的。明媽是照顧孩子三餐、供孩子讀 書的母親,和孩子較少溝通互動,這也是明明母愛感受稍有減少的原因。再看 下一代,明女對明明的母愛感受也很好,但國中後覺得母親管很多,母愛感受 稍降。 莉莉家有五姊妹,沒有兄弟,莉莉說說莉媽對她們五個都差不多,給她們 很多的自由,母愛感受很好,一直到莉莉出去工作了,和莉媽較少互動,母愛 感受才稍降。到了婚後回去,母親常煮她們愛吃的,母愛感受又稍升。莉莉和 莉媽不同的是,莉莉記得媽媽對她們的付出很多,凡事代勞,自己反而是盡量 讓兒女獨立而不幫忙兒女。雖然如此,莉女對莉莉的母愛感受也很好,但有時 覺得母親堅持己見,例如媽媽要自己參加合唱團,但自己不想,和母親溝通不 良而略減。 順順的家開理髮店,在順順的印象中,從小學就必須做所有的家務事:生 火、煮飯、洗衣、洗毛巾、叫哥哥起床、打理自己……等,一放學立刻幫忙, 時時都要向順媽報告進度,不然順媽會不滿意碎碎唸,甚至會叫她重做一次, 順順因此很沒有自信。一直到婚後,她仍然繼續報告她的生活給順媽聽,所以 順順的生活經常被順媽干涉。這也成了日後順順在管教自己兒女上的最大難 題,她希望自己能尊重孩子,不要造成孩子像自己一樣沒自信,但又怕自己沒 管好孩子。但即使如此,順順對順媽的母愛感受仍然很高,順順說這是因為她 從小體弱多病,每次生病時,母親都會不眠不休地照顧,也會燉補給她吃,是 哥哥沒有的,她也眼見母親每天工作到凌晨的辛勞,很體恤母親,因此母愛感 受很高。再看順女對順順,順女的母愛感受一直很好,其中只為了自己功課 忙、母親分心處理哥哥的懼學症,和母親兼職去工作的一些時間,母愛感受因 互動減少而稍有折損。

(15)

英英對英媽VS. 英英對英媽 VS. 明明對明媽 VS. 英長女對英英 英次女對英英 明女對明明 莉莉對莉媽 VS. 順順對順媽 VS. 莉女對莉莉 順女對順順 圖1 受訪母親的原生家庭母愛感受豐富,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也豐富 綜合言之,英英、明明、莉莉和順順,對英媽、明媽、莉媽和順媽所感受 到的母愛程度,和英長女、英次女、明女、莉女及順女對她們所感受到的母愛 程度都很豐富。對這些母親而言,母愛感受的提升似乎受到自身反省因素的影 響,反省力好的母親較能從上代母親的行為推論出母愛,從而有較多的母愛感 受。從兩代母愛感受生命歷程轉折曲線看來,母愛確實有代間傳遞的現象:對 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高的,其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也高。 Ğ˟ğצణϓᏐ̝ࣧϠछलϓຑຏצ৿ͻĂצణܦ͌ѐ၆ϓᏐ۞ϓຑຏצ ˵೼఼! 潔媽腳殘,身為長女的潔潔從小必須幫助潔媽做所有的家事和手工,她怨 恨那些永無止盡的家事及母親偏心弟弟,潔潔每天必須工作到半夜,隔天早上 四五點還要起來繼續做,超量的工作讓她很想自殺,她心想:我死了算了,反

(16)

80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正妳(媽媽)不喜歡我!潔潔常和母親吵架,很少有什麼母愛感受。潔潔婚後 的家境也不好,她說: 我一直有一個觀念,就是,我不會幫孩子做太多事情,可是我不知道給 孩子的感受是怎樣子(潔潔)。 潔女也必須日復一日幫忙母親夜市擺攤的工作,雖然在潔潔的自陳中最虧 欠的是潔女的妹妹(因為是婆婆幫忙帶大的),潔潔自認比較愛潔女勝於妹妹, 但因兒子狀況多、需較多的關注(最愛兒子);潔女雖然知道比起妹妹,媽媽 較愛她,但她同樣因為必須幫忙許多市場和家務的工作,以及母親偏心弟弟, 而對母親的母愛感受不高。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機制似乎在此可見端倪:母女 兩代都因為幫不完的工作和偏心因素,對母愛的感受不佳。 夢夢在漁村長大,幼年,夢媽就罹患重度精神分裂,長年住在療養院,父 親跑遠洋漁業,數月才回家一次,外婆過年過節才能帶菜來看她一次,一來就 是看著她掉眼淚,外婆也無力照顧夢媽和夢夢。夢夢幼年常獨自在家,生活有 一餐、沒一餐,對家的印象就是孤獨地黑漆漆,她很不喜歡,所以她常到鄰居 屋簷下蹲坐聽人聲,或者看哪個鄰居或同學願意收留她過夜,她在鄰里間漂 流,受人冷嘲熱諷中成長,在國小時期就獨自照顧從姑姑家接回來的妹妹,夢 夢說她堅持要照顧妹妹的原因就是想要「有人陪」,事實上她經常打妹妹,她 自己從夢媽那兒沒感到任何母愛,她敘說了自己的成長狀況: 我小時候曾經想說要把我媽殺了,……那時候會有那種想法是說……同 學會因為這件事(沒有媽媽)……嘲笑我這樣子〈難過哽咽〉。……其 實我……我覺得我小時候也,人緣還不錯,我隱藏自己的憂傷,然 後……就是,比較會扮演那種開心果的角色。……就是可能怕人家欺負 我,那我沒有人可以保護我,我就會覺得說,我就是要保護自己。…… 其實很多恨都在他(夢爸)身上,我會一直覺得說,我媽這樣的狀況, 其實原因都出在我爸身上,因為我爸就……捕魚、捕魚去,然後,吃喝 嫖賭樣樣來這樣。我們小時候,鄰居都會認為說,我們可能長大就會變 壞呀!因為沒有人……就是應該說,沒有人管我們,那我們的品行可能 就直接走……走向人家講的那種小太妹這樣,所以在那種村莊裡面,常 常是被……歧視阿!然後就是很多言語上的諷刺這樣。(夢夢)

(17)

夢夢自己有兩個女兒,女兒的日常起居大多是丈夫和婆婆照顧的。當研究 者 問 夢 夢 : 妳 覺 得 妳 媽 媽 對 妳 帶 小 孩 最 大 的 影 響 在 哪 裡 ? 夢 夢 回 答 : 有 ㄟ!……我不太會去……關心孩子,不太會去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夢夢說她 的丈夫娶到她很無奈: 我先生就說:奇怪ㄟ!……妳為什麼晚上睡覺都可以睡得那麼安穩?不 會起來巡房?巡房的意思就是去看看孩子有沒有蓋棉被什麼的,我竟然 可以一覺到天亮!呵呵!……那我就問他說:你小時候媽媽有嗎?他 說:有啊!我說:啊我小時候沒有啊!……我自己的成長背景不會去照 顧下一代,所以……我就……沒有那些動作,那我老公就會有那些動 作,他好像……他父母怎麼照顧他,他就把他那一套照顧在我們家小孩 身上,所以我們家……兩個孩子跟爸爸感情很好,所以我有時候也…… 也會覺得……很怪ㄟ!爸爸回來就馬上變娃娃音,然後我如果在跟他們 講話的時候就說:媽媽要衝啥米啦(台語)!就很兇這樣兇我,呵呵! (夢夢) 夢夢的女兒果然對夢夢的母愛感受不佳,夢女覺得,比起媽媽,爸爸真的 比較疼她,她也比較聽爸爸的話。在夢女的回憶中,媽媽打人很兇,從有記憶 以來一直到國中,常因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媽媽覺得是頂嘴,而被打到整個 小腿都是瘀血,因此缺乏母愛感受。 美美家務農又開雜貨店,美媽孩子多,忽略了對美美的照顧,放任美美到 處跑,美美印象中多次受到性騷擾甚至有兩次性侵害,她因此怨恨父母,她說 自己是個向父母討愛但終究得不到的孩子,母愛感受很差,她說: 囝仔是這樣生?這樣帶的嘛?(台語)這樣養孩子,一點都不負責任, 以後我生養一個給你們看,孩子要怎麼養才對,我那時我一直有這份自 信你知道嗎?(美美)。 後來美美婚姻失敗,育有一個獨生女,她說她內心十分愛獨生女,但要求 她凡事都要自己做,她說: 因為我覺得我很愛她,可是我不會因為我的愛而付出太多,就是我的行 動,我不需要,我覺得我是很輕鬆的在付出,對我來講是很輕鬆的啊,

(18)

82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我媽,其實……他們很難做到像我這樣,……我一隻手就可以完成的, (他們)七手八腳就做不完,……我覺得我對教養孩子方面,我覺得我 很得心應手……,不是說我付出少,我就是,臭屁一點講是我能力夠 吧!(美美,台語) 美美生了美獨女後,帶著她去工作、去進修、去佛堂念經,美獨女沒有選 擇,只能跟著母親做「母親想做」的事。到了美獨女不願意再跟著母親的時候, 美美就把美獨女關在家中。雖然美美覺得自己養孩子易如反掌,但美獨女對美 美的母愛感受卻很普通,她沒有印象深刻的母愛感受,印象中媽媽常出門,她 常獨自做完該做的事,雖然媽媽常對她說媽媽愛妳,她也沒有很多感受,甚至 覺得煩。美美和美獨女,對母親的母愛感受都不高,再次可見母愛感受的代間 傳遞:美美雖然自覺她做得比美媽好,但她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就複製了母親疏 於照顧的模式,以致於美獨女的母愛感受也不好。 燕燕說燕爸燕媽很照顧她,也不會打她,但燕媽很會罵人碎碎唸,所以她 感受不到任何爸媽的愛,她覺得爸爸媽媽照顧孩子是應該的事,直到她自己生 了燕獨子: 我生完那一天,我跟我媽媽說我好想上廁所我媽媽說她要扶我去,我跟 她說:不用,我自己起得來,可是我真的站不起來,然後我媽媽牽著我 去廁所,就是那個時間,感覺(其實媽媽很愛我)。……我從懷孕開始, 我媽媽就……會注意說、問我想要吃什麼之類的……。啊因為以前真的 沒感覺,以前都被念、都被罵……,(現在)我知道她是愛我的,只是 我以前不知道。(燕燕) 燕燕說到自己對待燕獨子的方式,受到了當年燕媽對自己的方式影響,會 罵人碎唸: 譬如說我要叫他起床,然後我就說:「我叫你很久了,你到底要不要起 床?你快點好不好!然後我就是……就半個小時叫一次、20 分鐘、10 分鐘、5 分鐘,然後叫到我兒子翻臉,然後我們就又吵架」(燕燕)。 而燕獨子也如同燕燕當年,他從母親叫起床、幫煮飯的日常照顧,感受不 到很多的母愛,也想不出來母親為他做過哪些事情讓他的母愛感受特別深。

(19)

潔潔對潔媽VS. 潔女對潔潔 夢夢對夢媽VS. 夢女對夢夢 美美對美媽VS. 美獨女對美美 燕燕對燕媽VS. 燕獨子對燕燕 圖2 受訪母親之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也普通 綜合看來,潔媽腳殘、夢媽精神分裂,潔潔和夢夢從小就女代母職;美媽 和燕媽很認真家務工作,對孩子的關愛表現極少,故她們對原生家庭母親的母 愛感受極少,她們的青少年兒女—潔女、美獨女、夢女和燕獨子所感受到的母 愛程度也只是普通程度。由此觀之,無論母親的母愛感受如何,母愛行為似乎 受母親原生家庭母親的影響,這些行為又在母親不自覺或無奈中被複製到下一 代,以致青少年的母愛感受有著代間傳遞的現象。 ĞˬğצణϓᏐ̝ࣧϠछलϓຑຏצ৿ͻĂצణܦ͌ѐ၆ϓᏐ۞ϓຑຏצ ݒޝр! 育育的父親外遇不斷,印象中,爸媽因外遇事件大吵後,媽媽就會身體不 好、一直哭。育媽從不讓育育做家事,但她對育育很嚴格:要唸好書,不准外 出、也會打她。令育育最傷心的是:

(20)

84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你知道嗎?我跟我媽媽,從來沒有逛過街,到現在都如此……她會帶我 弟弟去逛街買東西,她不會帶我去ㄟ,對我,不曉得,就是,一直以 來……(育育掉眼淚)。 育育常見父母吵架,也不敢多問,她說她想通一件事: 這是我自己想的啦!可能是因為我(媽媽已懷了我),所以他必須要跟 我爸爸在一起(育育)。 一直到育育結婚生小孩後,媽媽幫她坐月子,漸漸也會跟她分享心事和煩 惱,她和育媽的母女關係才比較親密。因此育育認為母愛就是對孩子的陪伴, 育育自己經營幼兒園和安親班,即使再累,她每天會親自做早餐給孩子們吃, 聽孩子們說話,這是她愛孩子的方式。 育育對原生家庭的反省性做法很有效,育長子和育次子的母愛感受都很 好,育次子在受訪中提到育育工作越來越晚,都是為了自己。兄弟倆都覺得媽 媽十分愛自己,沒有偏心,家務工作兄弟會輪流幫忙,假日全家一起出門。從 育育和育子的身上可見,對上一代母親行為的反省,會改進自身的母愛行為, 進而增進下一代的母愛感受。 悟悟小二時,悟媽因悟爸外遇,忿而拋夫棄子,離家出走,頭一年,悟媽 會偷偷回家看他們,這是悟悟在結婚生子之前唯一的母愛感受記憶。爾後,悟 悟隨悟爸和兩個弟弟,過著在外租屋被趕,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她想不起來 媽媽還曾為她做過什麼事,悟悟時常渴望著母親的愛,但母親總是令她失望, 悟悟從小到大,母愛感受很貧乏。悟悟在16 歲時懷了悟子,青少年時期就成為 人母的悟悟,盡力做了所有母親該做的生理照顧,孩子總是飯來張口、襪子來 伸腳,學齡前就被檢查出感覺統合失調。悟悟從報章雜誌的育兒知識中,後來 又從童書出版社的專業訓練中,逐漸知道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有誤,她盡力想 補償兒子,悟悟從孩子上小一後,就排除家人的非議,獨自帶孩子到醫院,花 時間陪悟子做他學齡前五年沒機會做的、各種導致他感覺統合失調的日常活 動。悟悟的丈夫酗酒、外遇、家暴,最終在酒醉後引火自焚而亡,悟悟命運坎 坷,但她說她既然有了孩子,就肩負起為人母的責任,絕不想重蹈自己母親當 年的覆轍,讓孩子失去媽媽。

(21)

在訪談的過程中,悟悟是個知道就去做的媽媽,悟子也能體會母親的辛 苦,他提到母親工作和照顧他們兄妹的種種辛苦,甚至有一次過勞昏倒送醫。 整體而言,悟子對悟悟的母愛感受很好,只除了國高中時期因為自已騎腳踏車 上學,和母親的互動較少,母愛感受略降。悟子說他有時候跟媽媽的關係沒那 麼好,心裡知道是自己的錯,但有種就是不想道歉的感覺,但他知道媽媽是愛 他的。從悟悟和悟子的關係看來,除了母親對上代母親負面行為的反省功效, 兒女本身的反省,似乎也是提升母愛感受的關鍵。 小時候,依依總是有做不完的家事,依媽不能忍受依依不聽她指派的工 作,動輒打罵,依依自稱她是受家暴長大的孩子。小五時有一天,依依在翻櫃 子找東西時發現依爸的領養文件,才知道自己是養女;小六時,養母和前夫所 生的二女兒搬來和依依一家同住,依依認為養母確實比較愛自己生的女兒。養 母每天在外的工作時間很長,依依從小就是鑰匙兒童,她很不喜歡孤單一人的 感覺。國一時有一天,養母又罵依依家事沒做好,依依因為身體不舒服而頂 嘴、不理養母,逕自到廚房煮水準備洗澡,沒想到養母拿刀架著她的脖子,歇 斯底里謾罵,所幸被養父拉開,但在依依心中留下難忘的傷痕,這些事使她幼 時的母愛感受很缺乏。雖然如此,養父母非常勤奮工作存錢,依依從不愁吃 穿,養父母不但不拿依依所賺的錢,反而幫助依依存錢,讓依依嫁得很風光。 後來依獨女出生,因沙門氏菌感染住加護病房三個月,頭筆帳單就是七十幾 萬,也是養母借給依依和丈夫週轉。依獨女出生後,因經濟壓力,依依希望去 工作賺錢,婆婆不願意幫忙帶女兒,也是養母晚上幫忙帶女兒,好讓依依出去 兼差。因為養母的付出,生了女兒之後的依依,對養母給她的母愛感受越來越 好。 長女兩歲多,依依二度三度懷孕都在二十多週早產,沒保住孩子,流產的 經驗使依依對依獨女更加珍視,她捨不得女兒做鑰匙兒童,所以有了孩子後就 辭職帶孩子,孩子大一點就選擇當家庭保母。依依說她非常愛女兒,日常照顧 無微不至,但教女甚嚴,對女兒的期望甚高,依依尤其在乎女兒對大人的禮 貌,女兒不聽話就嚴格打罵。訪問依獨女時,依獨女也說到國小中低中級時, 母親自我情緒管理不佳,常因為功課和說她沒禮貌的原因打她,升國中時,強 迫她跨區去唸明星國中,使她失去熟悉的朋友,母愛感受不佳,但她說她國二 的時候想通了,所以她覺得媽媽是很愛她的:

(22)

86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像(升)國中那件事,她(媽媽)算合理的安排,我覺得她這樣做是對 的!但是那時候我沒有辦法體會啊!現在(國二)想就覺得很合理。(依 獨女) 依依反省了母親常不在家的孤獨,選擇在家陪伴女兒的工作,但某段時間 也複製了母親的打罵強迫;而依獨女的反省提升了她的母愛感受。從依依和依 獨女的故事,再次看見了母愛感受的提升和兒女的反省能力有關。 育育對育媽VS. 育長子對育育 育育對育媽VS. 育次子對育育 悟悟對悟媽VS. 悟子對悟悟 依依對依媽VS. 依獨女對依依 圖3 受訪母親之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卻很好 育媽嚴格而冷漠,悟媽早年離家出走、依媽對依依多打罵強迫,故育育、 悟悟和依依的母愛感受不多。但育育能反省育媽的冷漠而刻意陪伴育長子和育 次子,悟悟能反省悟媽的遺棄而對悟子不離不棄,依依能反省依媽只顧工作而 選擇在家能兼職照顧依獨女。相對的,育次子、悟子和依獨女都提到了母親的 工作辛苦,依獨女甚至反省到了母親當年的強迫是為了自己好。看來,這組的

(23)

母親們能改善上一代母親所沒能給自己的,來善待自己的孩子,這組的青少年 也透過反省而提升母愛感受。這使得這組的受訪母親之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 乏,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卻很好。反轉了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伍、討 論

一、母愛代間傳遞的類型

綜合比較本研究的三組研究結果: 第一組:受訪母親原生家庭母愛感受豐富,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也豐富; 第二組:受訪母親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也普通; 第三組:受訪母親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卻很好。 第一組的母親能透過反省上一代母親對自己的好意,母愛感受因而提升; 相較而言,第二組的母親和青少年比較缺乏自身反省的能力,在不自覺中就複 製了上一代令人受傷的母愛行為,兩代的母愛感受都缺乏;第三組的母親們透 過反省實踐,有能力把母親沒給自己的,給予下一代。這樣的母愛感受代間傳 遞受母親們對「母愛感受的反省」所影響,這三種類型可圖示如圖4。 圖4 母愛代間傳遞類型圖 複 製 母 愛 行 為 給下一代(G3) 本研究 參與母 親(G2) 對 G1 的母愛 感受 G2 能反省 母 愛 感 受 豐富 G2 母愛感 受缺乏 複 製 母 愛 行 為 給下一代(G3) G3 母愛感 受豐富 G3 母愛感 受普通 原 生 家 庭 母 親 (G1) 的 母 愛 付 出 G2 反省修正對 下 一 代(G3) 的 母愛付出 G3 能反省 母 愛 感 受 很好

(24)

88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研究者反思:除了本研究的三組母愛感受傳遞模式,有沒有可能有四組? 例如「受訪母親原生家庭母愛感受豐富,受訪青少年對母親的母愛感受卻缺 乏」?研究者在實際訪談的過程中,確實有遇到這樣的配對母兒,只是只有一 例,該例的青少年兒女又是獨生女,到底是研究者所遇上的特例,不符實際的 代間感受傳遞類型?又或者是獨生兒女的特質使然?本研究受訪的配對母兒不 夠充份、文本也不夠飽和到可以歸類出第四組的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的研究可 以再擴大母兒配對樣本的選取,找出實際生活中所存有,本研究卻沒發現的母 愛感受代間傳遞機制。

二、母親母愛的付出傳遞和修正自上一代母親的母愛,影響了

兒女的母愛感受

有些國內外依附關係的研究發現:母親對上一代母親間的安全依附,和下 一代兒女對母親的安全依附間有顯著相關(黃惠玲,1995;歐陽儀,1997;蘇 建文、龔美娟,1994;Kanemasa, 2007)。歐陽儀與吳麗娟(1998)的研究指出 母親依附關係可能透過母親教養方式而與子女依附關係有間接代間傳遞關係存 在,簡言之,其代間傳遞路徑如下:上一代母親的教養方式→母親對上一代母 親的依附→母親教養方式→兒女對母親的依附。依附代表的是母親和子女之間 的情感連結,只是國內的研究多從兒女的角度來回溯母親和自己之間的依附關 係,上述的研究中,只有黃惠玲的研究是由研究人員用觀察法記錄母兒間的依 附等級。從其依附代間傳遞的研究結果可知:兒女的母愛感受受到母親教養方 式的影響,母親的教養方式是母親表達母愛的行為之一,母親會複製上一代母 親的母愛行為,故兩代兒女對母親們的母愛感受,從依附研究的結果來推論, 具有顯著的相關。本研究更進一步配對兩代母女,從研究結果看來,對許多人 而言,母愛感受的確存在著代間傳遞的現象:受訪母親原生家庭母愛感受豐 富,受訪青少年的母愛感受也豐富。 黃淑滿(2008)的研究發現:豐富的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學習並傳遞到下一 代,但不被母親們認同的上一代母愛行為則被母親們反省並改進著。本研究也 發現:母親對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的「反省」,以乎是影響母親母愛付出,進而 影響兒女母愛感受的關鍵因素。在本研究中,有些受訪母親(育育、悟悟和依

(25)

依)的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但她們都能夠透過反省,在實際對待孩子的做 法上,改善上一代母親所沒能給自己的,善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有所感受。 既然如此,為何有些受訪母親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受訪青少年的母愛 感受也普通?本研究也發現,並非所有的母親都能反省並改進上一代令人缺乏 母愛感受的母親行為,例如潔潔、夢夢、美美和燕燕,她們對上一代的母愛感 受很缺乏,下一代對她們的母愛感受也不好:潔媽讓潔潔做許多的工作和偏心 兒子,導致潔潔很想死,潔潔也讓潔女做很多工作和偏心兒子;夢媽沒辦法照 顧夢夢,夢夢也把照顧夢女的事交給婆婆和夢爸,不會照顧女兒,相處時常衝 突;美媽疏於對美美的照顧,在美獨女眼中,美美也疏於照顧她;燕燕受不了 燕媽的罵人碎唸,但她對燕獨子也是罵人碎唸。齊雪芬與何慧敏(2015)的研 究發現,受訪的第一代母親(外婆)影響第二代母親代間連續的教養行為甚深, 特別是在紀律面向,受訪的第二代母親多會參照原生家庭母親的作法來要求自 己的孩子。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有些在自己原生家庭中,母愛感受低的母親 們,也繼續複製上一代的母愛行為。 研究者更進一步地以為,這也與母親的反省能力有關,負面的感受並沒有 成功引發對自身行為的改進,似乎是這些母親缺乏反省自身的能力,兒女們似 乎也相對缺乏反省的能力。最明顯的是美美,美美在母親的忙碌中被放任不管 而受傷,她反而一直要在忙碌中帶著女兒還表現出一派輕鬆,但女兒顯然如同 她當年,不喜歡被母親對待的方式(雖然是相反的對待方式),母愛感受也不 好。林國亮(2004)也提到這樣的狀況:她們似乎是「不自覺」的走熟悉的路, 重覆父母的模式;Stoop 和 Masteller 兩位心理醫師,也提到這種故意和父母「反 其道而行」的家庭規則,最後又會落入和父母同樣處境(顧瓊華譯,2009); Cloud 和 Townsend 則稱之為母女間心理彊界的「過猶不及」(蔡岱安譯,2001)。 從家庭系統理論的角度來看,家人關係不自覺的代間傳遞肇因於代間相似或極 端相反的家庭規則和情感依附關係,若家庭成員能正視而非逃避,則有改變的 契機。 綜上所述,對於能給兒女豐富母愛感受的母愛行為,母親們理所當然地依 樣給予自己的下一代,兒女的母愛感受也很好。然而,對於那些令人感受不佳 的母愛行為,若要打破其代間傳遞複製,則可能必需透過能促進母親和兒女雙 方面的反省思考能力,並能具體付諸實踐的家庭教育來達成。

(26)

90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三、母愛的反省能力能改變母愛的付出,兒女的反省能力能提

升母愛的感受

在本研究中,有些受訪母親之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缺乏,受訪青少年對母親 的母愛感受卻很好。在研究者的分析中,這些母親們能反省且改善上一代母親 所沒能給自己的,他們的青少年兒女也能透過反省而提升母愛感受。齊雪芬與 何慧敏(2015)的研究也發現:兩代母親教養行為代間不連續,最多為情感表 達、溝通與母親參與。在該研究中,第一代母親多因工作忙碌或情感含蓄,少 與子女有日常生活作息外的互動,而第二代母親有穩定的生活和固定經濟來 源,子女數較少,且會自行尋找與子女相處的時刻,希冀親子間有良好的情感 基礎。從該研究看來,第二代母親之所以能改進對上一代母親那些令自己母愛 感受不佳的行為,以致於兩代母親行為代間不連續,主因是第二代母親自己的 各種生活經驗,包含兒時學校經驗、接觸的訊息與周遭環境,如親子專欄、同 事之分享及自己的教養經驗等。這和本研究認為:是母親本身的反省能力,改 變了上一代母親令自己感受不佳的母愛付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黃淑滿(2008)的研究發現:母親的經驗愈多、育兒知識愈多,對經驗 和知識的反省能力愈高的母親,愈能提升自己對兒女的母愛付出。例如悟悟, 她原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凡事為兒女代勞會造成兒女的發展遲緩和過度依賴, 從大眾媒體和後來工作的出版社的專業訓練中,知道了自己過去的錯誤後便改 進自己的做法,盡力補償孩子;育育和依依都從事幼教相關行業,都從專業訓 練中有著更多的反省機會。可見有些母親的行為之所以傷害孩子,並不是母親 故意的,而是母親不知自己的行為原來對孩子是有害的,母親一旦體認自己行 為的錯誤,就會改進。難的是,有時候,母親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原來是錯 的。本研究認為,這是家庭教育應著力之處。 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兒女的自省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母愛感 受,上述研究結果的第二組青少年:潔女、夢女、美獨女和燕獨子在訪談中很 少提到母親的辛勞,或母親為了自己的犧牲等描述,他們的母愛感受都不好; 第三組青少年:育次子、悟子和依獨女,都提到了母親的辛勞和為兒女好,他 們比起第二組的青少年,反省能力顯然較好,母愛感受也較好。最明顯的是夢 女和依獨女的對比,夢夢和依依都是打罵教育的母親,但依依能從母親工作的 辛苦和為自己著想的好意,提升了母愛感受。

(27)

由上述可見,母親的反省能力使對上一代母親母愛感受不佳的母親,能改 變對下一代的母愛付出行為,提升下一代的母愛感受,同樣的,兒女的反省能 力也能提升其對上一代母親的母愛感受。據此,本研究積極鼓勵在家庭教育中 使用和反省性教學相關的教學方法,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親職教育或子職教育課 程中,應用Campbell, Campbell 和 Dickinson 所提及的「反省性教學」(郭俊賢、 陳淑惠譯,2004)的說法:親子雙方都能察覺自己情緒的範圍、找到表達自己 情感與想法的方法與出口、發展出反省後的親子相處模式、建立一套家庭的親 子倫理價值體系,能尋求親子情感的意義、關聯與目標、會激勵自己持續的學 習與成長、有企圖去發掘與理解內在的親情經驗、並能試著和上下代家人一起 努力,增進代間親子情感。從本研究看來,是增進良好代間傳遞並打破不良代 間傳遞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受訪母親和受訪青少年之母愛感受分析

黃淑滿(2008)的研究發現,影響兒女母愛感受的原因有:母親外顯的母 愛行為、兒女解讀母愛的能力、手足的爭競和兒女的親身經歷的影響。在黃淑 滿與周麗端(2017)的後續的研究中進一步發現,母親的婚姻和經濟困難,以 及因之而來的工作時間和心力不足,實在是影響母愛付出減少的主要原因,另 外,母親的教養觀念和作法:家務工作的分配、母親該不該代勞、刻意的補償 等,也是主因之一。然而,反觀兒女母愛感受增減的因素,各類型母愛感受幾 乎都與母親的陪伴照顧、母親重不重視自己(或偏心其他手足),以及母親打 罵強迫的教養方式有關。 黃淑滿與周麗端(2017)的研究說明了,兒女母愛感受起伏的因素,比起 母親母愛付出的因素穩定許多,且母愛的付出不見得為兒女所感受,兩者之間 有落差。有些母親會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採用不同的親子相處方式,母愛付出 的因素也有差異。但以本研究而論,不論是兒童期或青少年期,也不論是在什 麼樣的母愛類型養育下成長的兒女,母愛感受的因素都與「母親的偏心與否、 互動陪伴時間的多寡、打罵強迫的管教方式(負面影響),以及自我的反省能 力」等原因有關,且各生命歷程與階段的差異不大,呈現了相當的穩定性。如 下兩圖所示:

(28)

92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5 本研究受訪母親(G2)對上一代母親(G1)之母愛感受因素分析 6 本研究受訪青少年(G3)對受訪母親(G2)之母愛感受因素分析 如上兩圖所示,兩代受訪者間,母愛感受的原因一致性高,比較明顯的差 異是:G2 那一代的物質資源較缺乏,G1 對 G2 的的生活照顧,包含物質供應充 足的話,G2 的母愛感受較多。同一代內,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的母愛感受因 素也差異不大,童年時期如果母親陪伴照顧多,母愛感受就較佳;打罵強迫 多,母愛感受就少;青少年時期如果母親陪伴多、打罵強迫少,母愛感受也較 多。母親的偏心因素和母兒反省因素更為穩定,在本研究中,手足彼此都知道 母親偏心誰,被偏愛者母愛感受高,被偏待者母愛感受低,兩代受訪者無一例 外;兩代受訪者「自身反省」的能力亦同,不受歷史因素的影響,穩定性高, 有自身反省能力的受訪者,母愛感受也較佳。

(29)

由此可知,本研究三組母愛傳遞類型之不同的主要原因,並非單是上述這 些母愛感受的原因所造成,而是這些原因—受訪母親對上代母親的母愛感受、 受訪母親的婚姻與家庭處境、其教養和個人特質,和受訪兒女的特質,尤其是 兩代人本身自省的能力—在母兒雙方的生命歷程中交錯、發生與互動下,共同 鋪陳的不同類型故事。

陸、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原生家庭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本研究參與母親,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高的,其兒女對她的母愛感受也 高,母愛感受豐富的母愛行為被母親們學習並傳遞到下一代,母愛感受有著明 確的代間傳遞現象。但對原生家庭母親母愛感受低的,其兒女的母愛感受可歸 納為兩類型:一者的母愛感受普通,母愛似乎也在母親不自覺中被傳遞著;另 一者的母愛感受很好,這可能是因為不被母親們認同的上一代母愛行為,被母 親們反省並改進著。 在本研究中,兩代間母愛感受的因素都與母親的偏心與否、互動陪伴時間 的多寡、打罵強迫的管教方式,以及個人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且各生命歷程 與階段的差異不大,呈現了相當的穩定性。本研究依此建議為人母親者,宜注 意公平的管教、少採用打罵強迫的管教,應多陪伴孩子。本研究也依此建議母 兒兩代都應透過家庭教育來提升自身反省的能力。 本研究也有其限制。其一,如同上述,除了本研究的三組母愛感受傳遞模 式,有沒有可能有第四組?本研究受限於質性研究的受訪者取樣限制,研究的 結果也無法窮盡各種可能的傳遞類型,也無法推論到母群。再者,本研究雖發 現母愛感受的原因穩定,但母愛付出的原因,因母親婚姻與家庭的處境、兒女 特質表現等各因素,歧異性大,母兒之間各因素在其生命歷程中的交錯互動 下,配對出多元的母兒互動故事。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設計成縱貫性的質性研 究,繼續追蹤這批受訪的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女未來成家生育子女後,其對下 一代的母愛付出,再回頭對照其原生家庭母親對其之母愛付出,是否也有代間

(30)

94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傳遞的現象。其傳遞路徑及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為何?值得本研究後續的努 力。 最後,本研究發現母親的反省能力能改變母愛的付出,兒女的反省能力能 提升母愛的感受。但基於質性研究無法推論到一般母兒的限制,到底「反省能 力」在一般母兒配對中,母愛付出和母愛感受中的重要性如何?建議未來的研 究者,多方考量作者整理的各項因素,以更完整地釐清母愛的代間傳遞機制。

參考文獻

王春淑(2007)。談中國父母的情感表達行為與親子情感之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10, 47-54。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31-36。 利翠珊(2000)。親子情感、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子女代間情感糾結的經驗與內涵。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77-107。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文傑、吳齊殷(2004)。棒打出壞子?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台灣社會學,7, 1-46。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 人文及社會學科集刊,13(4),439-476。 周麗端、唐先梅(2007)。臺灣已婚女性的家庭與工作生涯抉擇─以生命歷程理論分析 (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5-2413-H-003-010), 未出版。 林如萍(1998)。農家代間情感之研究—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中華家政學刊, 27,68-83。 林國亮(2004)。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完全手冊。臺北市:雅歌。 俞仲娟(2007)。“愛”一定要說出口?國小高年級兒童知覺父母教養中情感意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31)

涂妙如(1999 年 12 月)。母親的依附經驗、婚姻調適與其學前子女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親子關係與幼兒發展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暨教育學程中 心。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對於柬埔寨籍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 學刊,2,139-164。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4)。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增訂版)。臺北市:遠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秀蘭(2001)。孕婦早前依附關係、婚姻品質與孕期親子聯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端真(2005)。剪不斷理還亂—談親子關係諮商中的分化議題。諮商與輔導,231, 37-44。 曾維英(2004)。酒癮者原生家庭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 投縣。 黃淑滿(2008)。臺灣女性親子關愛情感的代間傳遞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校內專題研究成 果報告(編號:DWU96C21),未出版。 黃淑滿、周麗端、李盈貞(2009 年 3 月)。童年母愛感受因素之探討。「幼兒與家庭學術 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嘉義市稻江管院學術專題研討室。 黃淑滿、周麗端、李盈貞(2009)。天下無不是的母親─母親內隱母愛之探究。中華家政 學刊,45,1-20。 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依附與其相關因素之後設分析─台灣近二十年文獻的 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1),39-62。 黃淑滿、周麗端(2017)。內隱和外顯母愛對青少年兒女在成長歷程中的母愛感受之配對 分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8,15-47。 黃惠玲(1995)。兒童依附行為量表與成人依附行為量表之編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4-2413-H-037-004),未出版。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甄曉籣(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報,10,119-146。 趙梅如(2004)。親子間印象深刻之獎勵與懲罰的情感意涵。應用心理研究,21,219-248。 齊雪芬、何慧敏(2015)。兩代母親建設性教養行為之代間傳遞。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19,33-60。

(32)

96 ˠᙷ൴णᄃछलጯಡ 歐陽儀(199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2),33-58。 蔡 岱 安 ( 譯 )(2001 ) 。 過 猶 不 及 : 如 何 建 立 你 的 心 理 界 線 ( 原 作 者 : H. Cloud & J.Townsend)。臺北市:道聲。 魏世台、王銘光(2005)。父母關愛特質及教養方式對子女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東南學 報,29,101-116。 蘇建文、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27,1-33。

顧瓊華(譯)(2009)。回家學饒恕(原作者:D. Stoop & J. Masteller)。臺北市:校園書房。 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安全依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Glausen, J. A. (1998). Life reviews and life stories. In J. Z. Giele & G. H. Elder Jr. (Eds.),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pp.189-212).

Thousand Oaks, CA: Sage.

Kanemasa, Y. (2007).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late-adolescent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Does attachment recur?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78(4), 398-406.

Madden, V., Domoney, J., Aumayer, K., Sethna, V., Iles, J., Hubbard, I., . . . Ramchandani, P. (2015).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Findings from a UK longitudinal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5(6), 1030.

Martin-Matthews, A., & Kobayashi, K. M. (2003).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In J. J. Ponzetti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arriage and family(2nd ed.)(pp. 922-927). New York, NY: Thomson Learning.

O'Brien, H. G. (2010).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styles of Irish immigrant mothers.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 13(5), 395-409.

Olsen, S. F. (1992).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parenting.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 com/docview/303967126?accountid= 14228.(Order No. 9316376)

Perlmutter, B. F., Touliatos, J., & Holden, G. W.(2001). Handbook of family measurement

techniques-Volume III. Thousand Oaks, CA: Sage.

Thompson, L., & Walker, A. (1982). The dyad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4, 889-900.

(33)

techniques-Volume II. Thousand Oaks, CA: Sage.

收稿日期:2017 年 06 月 19 日 一稿修訂日期:2017 年 10 月 11 日 二稿修訂日期:2017 年 11 月 17 日 接受刊登日期:2017 年 11 月 20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weigh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stock price hits the diagonal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at node...

• The XYZ.com bonds are equivalent to a default-free zero-coupon bond with $X par value plus n written European puts on Merck at a strike price of $30. – By the

Due to the increase in housing rent, rising prices in outbound package tours and air tickets during summer holidays, as well as in gasoline that was affected by price increase

• But Monte Carlo simulation can be modified to price American options with small biases..

•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implied volatilities for options on the same underlying asset shows the Black-Scholes model cannot be literally true.... Binomial Tree Algorithms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