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投稿日期:2010.2.20;接受日期:2010.11.25

email: 陳雪華sherry@ntu.edu.tw

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

之建置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n Ami Tribe’s Material Culture

朱雅琦

Ya-Chi Chu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陳雪華

Hsueh-Hua Chen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教授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摘要

Abstract】

近年來,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愈來愈受各界的關注與重

視,然而由於過去原住民族知識大多皆以口傳,鮮少有文字記

載,故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建構之不完整性是可想而知的。為

因應此劃時代之趨勢與需求,研究者在國科會「臺灣原住民族知

識體系建構之研究」計畫中,提出一套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

織架構之方法與步驟,以供原住民族相關單位與學者專家在未來

建構時之參考。然為使前述之方法步驟更趨實用,茲以臺灣原住

民族傳統知識領域中之一個面向( 阿美族物質文化)為測試對

象,期盼經由實證研究,進一步確認並落實前所設計之知識組織

架構之方法。

(2)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Taiwan’s aboriginal cultures. However, aboriginal knowledge is

commonly spread by oral tradition and rarely by inscriptions,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such endeavors. In this regard, a standar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capturing and constructing aborignals’

knowledge systems is still lacking.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author

introduced a series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towards

Taiwan’s aborigin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the research void. It can also be served as a resource and reference

for scholars and related public agencies. In addi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construct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n Ami tribe’s

material culture to further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n Taiwan’s aborigin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 關鍵字 Keywords ]

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知識;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

領域分析

Taiwan’s aborigines; Aboriginal knowledge; Ami tribe’s material cultur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Domain analysis

壹、前言

近年來,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愈來愈受各界的關注與重視,然而

過去原住民族的知識主要皆以口傳為主,鮮少有文字記載,故原住民族

知識組織架構建構之不完整性是可想而知的。

為因應此劃時代之趨勢與需求,研究者在國科會「臺灣原住民族知

識體系建構之研究」計畫中,提出一套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

之方法與步驟。此建構方法主要是根據多數領域分析之實證研究作法,

將臺灣原住民族領域知識分析之整體流程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

旨在確認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的範圍,除了針對臺灣原住民族領

域做知識盤點之外,亦蒐集該領域之相關資料及專家名單;第二階段為

實際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的建構,此階段主要著重於概念的

歸納,透過相關概念之匯集與分類,依所選定之知識組織系統類型及其

具體建構步驟,將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呈現出來;第三階段則是

(3)

架構的測試,檢測第二階段所建構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此階

段除了針對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外,更透過專家訪談以

確認領域專家對此架構的看法與意見(陳雪華,

2009)。

本研究為了檢測前所設計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

方法」的適用性,特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知識領域中之一個面向(阿美

族物質文化)為測試對象。阿美族原分布於花蓮縣、臺東縣和屏東縣境

內,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平地,是目前臺灣地區原住民十四族群中,人數

最多的族群。至於物質文化,則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元素,經由所穿戴的

服飾、使用的器物與工藝品等,可以探討人類社會的內涵。本研究分析

阿美族物質文化之領域知識內涵,並建置該主題之知識組織架構。期盼

經由此實證研究,進一步確認並落實可行之建構方法與步驟,作為未來

其他研究者或相關機構建置臺灣原住民族各領域知識組織架構的參考。

貳、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範圍與限制

一、選擇「物質文化」作為測試議題之主要原因

本研究選擇「物質文化」作為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

方法與步驟的測試議題,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因為臺灣原住民族物質

文化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本身即可自成一架構完整、範圍適中的知識

組織架構,在整體建構過程中,亦較能直接反映出建構知識組織架構時

可能發生的各種現象,進而針對這些現象歸納出可依循的方法步驟與相

關原則。其次是考慮到物質文化此議題本身比較不易引起爭執,且人類

學對此議題已達成相當程度的共識,相較於臺灣原住民族之其他主題範

圍,物質文化可算是相對較易切入的領域。最後則是因為物質文化此知

識組織架構之建構對臺灣原住民族具有直接之貢獻,研究臺灣原住民族

物質文化本身其實就是在探討其社會結構或社會內涵。

二、選擇「阿美族」作為探討對象之主要原因

由於各族物質文化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經與研究物質文化領域

專家討論,專家建議研究者鎖定在某一特定族群(阿美族)作為研究對

象。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檢測前所設計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

建構方法」的可行性,而非實際建構完整的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

構,因此研究過程之建構範圍選擇一族群為探討對象即可。

(4)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三、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時之限制

除了上述有關研究範圍上的界定之外,在研究執行過程中仍有無

法改變或不可抗力的事實與限制存在。若要完全符合國內外原住民族知

識組織架構建構之相關研究所提出之原住民族觀點、原則與策略,本研

究則必須由原住民本身來執行,由具備原住民身分的人員擔任研究指導

(Foley, 2003; Rigney, 1999),並儘可能地以族語語境作為建構媒介,

以族語進行訪談、記錄與書寫(汪明輝,

2007;張培倫,2008;Foley;

Barnhardt & Kawagley, 2005; Simpson, 2004; Thiongo, 1986)。但就實際現

況而言,上述原則的確很難完全符合,故本研究僅能在研究過程中多方

尋求具備物質文化知識背景之領域專家學者們的意見與研究指導,直接

訪談並實際接觸具備阿美族物質文化實務經驗的原住民,藉此將原住民

的觀點納入研究中,期盼能更貼近以去殖民化觀點重建傳統知識的理想

境界。

另外,研究者對「阿美族物質文化」領域知識所能掌握的有限性,

本研究於建置「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時所採用之分類取向,

以目前多數文獻所呈現之「器物取向」為主,而不以「議題取向」作為

分類之依據。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灱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

本研究因以阿美族物質文化作為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

原則、方法與步驟的測試對象,故研究過程僅針對阿美族物質文化之核

心進行概念的分析;再透過綜合、歸納,並參考前所初步擬定之知識組

織架構的建構原則、方法與步驟,彙整出「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

構」;最後藉由階層式的型態呈現,以提供領域專家參考。

牞問卷調查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期盼瞭解領域專家對本研究所彙整出之「阿

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的看法,並在共同的領域知識架構基礎

上,邀請領域專家對其進行新增、刪減與修改,以建構出各學術領域專

家與實務領域專家認知中最適合的領域知識範圍與內容架構。若本研

究所彙整出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無法獲得領域專家的

(5)

認同,領域專家亦可在空白架構圖中建構以專家觀點切入之領域知識

架構。

犴專家訪談

當領域專家完成對「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所進行之新

增、刪減或修改後,再進一步透過專家訪談法進行領域專家之個別面對

面訪談,以了解並確認領域專家增刪修改本研究彙整出之「阿美族物質

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或選擇重新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

的背後因素。而在訪談過程中,亦會特別徵詢學術界的領域專家,對前

所初擬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的建構原則、方法與步驟之意見或

看法,以確認此建構方法是否為學術領域專家所認同。

二、研究步驟

灱資料來源

由於受限於時間與人力,本研究蒐集阿美族物質文化領域中較為核

心且內容範圍較為集中完整之中文相關專書及研究計畫報告,進行內容

歸納與分析,以作為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基礎。

牞問卷與訪談對象之樣本來源

「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實際建構完成之後,接著則是

挑選研究對象。本研究設定的研究對象為「阿美族物質文化的領域專

家」。為了使此知識組織架構所建構之結果更貼近原住民族自身的觀

點,更為了符合去殖民化的研究原則,本研究除了參考學術領域專家對

本研究建構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及前所擬定之「臺灣

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方法」的看法與意見外,更著重於原住民

族本身對此知識組織架構雛形系統的觀點與建議。

本研究挑選學術界物質文化領域專家之原則包括:

1. 具原住民(阿美族)身分之物質文化學術專家,或非原住民物質

文化學術專家。

2. 曾經撰寫以「阿美族物質文化」為研究報告或專書主題者。

3. 教學研究專長明確標示為「物質文化」或「原住民物質文化」,

或曾經撰寫以「阿美族」為研究主題者。

本研究挑選實務界物質文化領域專家之原則包括:

1. 具阿美族身分。

2. 阿美族工作室之製作者。

(6)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3. 儘可能地涵蓋各種專長,包括:傳統各種器物(漁、耕、獵、

樂)、服飾、裝飾品、手工藝品、傳統木雕等。

本研究蒐集整理出的領域專家共有

16位,然而經由電話與電子郵件

方式雙管聯繫後,接受問卷調查及訪談的領域專家共8位,其中4位為學

術領域專家,

4位為實務領域專家。有關受訪者的個人資料整理如表1,

其姓名僅以代號稱之,代號編碼按訪談先後順序,其中僅1位無法接受訪

談,即僅

1位有問卷書面資料而無訪談資料。

由於受訪者之工作所在不同地區,採訪地點分花蓮、臺東、新竹進

行,訪談日期為

98年4月間,每位訪談時間平均約為2小時。

表1 受訪者個人資料

代號

身分

工作單位

職稱

專長

蒐集來源

A

阿美族

某原住民服飾工作室

負責人/製作者 阿美族服飾

訪談

B

阿美族

某阿美族工作室

負責人/製作者 阿美族傳統工藝

訪談

C

阿美族

某阿美族文史工作室

負責人/製作者 阿美族傳統木雕

訪談

D

阿美族

某阿美族工作室

負責人/製作者 阿美族傳統工藝

訪談

E

非原住民

某國立大學南島文化

研究所

助理教授

宗教人類學

物質文化研究

訪談

F

阿美族

中央研究院某研究所

某財團法人基金會

研究助理

董事

民族誌寫作研究

問卷與訪談

G

非原住民

某國立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

副教授

南島社會文化

歷史人類學

宗教人類學

物質文化

訪談

H

非原住民 中央研究院某研究所

副研究員

社會人類學

臺灣南島社會文化

親屬研究

族群與歷史

問卷

犴資料類型與蒐集方式

本研究主要的資料類型分為三種,包括文獻資料、受訪專家填答之

問卷,以及受訪專家之訪談資料。

1. 文獻資料

主要是為了實際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而蒐集的文獻,

資料來源大多是透過線上公用目錄(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國家圖書

館、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及資料庫的查詢取得。

(7)

2. 受訪者填答之問卷

旨在蒐集領域專家對本研究實際建構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

架構的看法,故特請領域專家對此知識組織架構內容,開放式的進行增

加、刪除、修改或重新架構,以形成符合各領域專家觀點的知識組織架

構。為避免疏漏,在寄發問卷之後,會以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通知領域

專家,確認是否查收,並請領域專家盡量於一至二週內完成問卷填答。

3. 專家之訪談

目的乃在於了解並確認領域專家增刪、修改本研究彙整出之「阿美

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或選擇重新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

架構」的背後因素;同時亦期盼透過訪談過程,進一步蒐集學術領域專

家對前所設計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方法的建議。為慎重

起見,在進行專家訪談之前,亦會事先以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與受訪者

商討決定訪談的地點與時間,並徵求受訪者的同意進行全程錄音,以方

便將錄音轉譯為文字檔。

犵資料分析方式:

1. 阿美族物質文化相關資料分析

除了歸納相關專書及研究計畫之目次架構內容外,為了避免掛一漏

萬,根據前所初擬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整體流程中所條

列出之具體步驟,分析專書及研究計畫中之摘要或細部內容,並透過相

關概念之匯集與分類,進一步以階層式的型態呈現「阿美族物質文化知

識組織架構」。

2. 問卷與訪談資料分析

主要是針對各領域專家增刪、修改或重新建構之「阿美族物質文化

知識組織架構」進行整理,並以表格方式綜合呈現經各受訪者增刪、修

改後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至於半結構式專家訪談(附

錄一),則是為了瞭解各領域專家增刪、修改本研究彙整出之「阿美族

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或選擇重新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

構」的背後因素,以及學術領域專家對前所初擬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

組織架構之建構原則方法與步驟」的意見或看法。半結構式之專家訪談

後,並針對上述兩大面向進行訪談資料分析。

(8)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肆、阿美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與研究結果分析

一、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整體流程

本研究根據國科會「臺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之研究」計畫中之

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流程,進一步將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

組織架構之建構流程分成三個階段進行。整體流程如圖

1所示:

圖1 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流程

二、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具體步驟

建構整體流程決定後,本研究再依據「臺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

之研究」計畫中所提之五大具體步驟,進一步實際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

知識組織架構。各步驟之詳細作法如下:

灱步驟一: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盤點清單

本研究蒐集阿美族物質文化領域中較為核心,且內容範圍較為集中

完整之中文相關專書及研究計畫報告,其知識盤點步驟包括:

1. 至「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http://www.tiprc.org.tw/

treasure.html)線上公用目錄中,搜尋與阿美族物質文化相關之專

書及研究報告。

7

-ढᔆ֮֏

H

ॺ଺۰ا

խ؇ઔߒೃਬઔߒࢬ

೫ઔߒ୉

षᄎԳᣊᖂ

ፕ᨜ত୾षᄎ֮֏

ᘣ᥆ઔߒ

ගᆢፖᖵ׾

ം࠴

(؄)ᇷற։ֱ࣫ڤΚ

1. ॳભගढᔆ֮֏ઌᣂᇷற։࣫

ೈԱូ౏ઌᣂറ஼֗ઔߒૠ྽հؾڻਮዌփ୲؆Δ੡Աᝩ܍඀ԫዥᆄΔ௅ᖕছ

ࢬॣᚵհፕ᨜଺۰ا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ᖞ᧯ੌ࿓խࢬය٨נհࠠ᧯ޡᨏΔ։࣫

റ஼֗ઔߒૠ྽խհኴ૞ࢨาຝփ୲Δࠀຘመઌᣂᄗ࢚հႪႃፖ։ᣊΔၞԫޡאၸ

ᐋڤऱীኪܧ෼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Ζ

2. ം࠴ፖ๶ᓫᇷற։࣫

׌૞ਢಾኙٺᏆ഑റ୮ᏺܔΕଥޏࢨૹᄅ৬ዌ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

ዌωၞ۩ᖞ෻Δࠀא।௑ֱڤጵٽܧ෼ᆖٺ࠹๶ृᏺܔΕଥޏ৵հψॳભගढᔆ֮

֏वᢝิ៣ਮዌω

Ζ۟࣍ת࿨ዌڤറ୮๶ᓫΰॵᙕԫα

Δঞਢ੡ԱᛵᇞٺᏆ഑റ୮ᏺ

ܔΕଥޏءઔߒნᖞנ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ࢨᙇᖗૹᄅ৬ዌψॳભ

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ऱહ৵ڂైΔא֗ᖂ๬Ꮖ഑റ୮ኙছࢬॣᚵհψፕ᨜଺

۰ا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ঞֱऄፖޡᨏωऱრߠࢨ઎ऄΖת࿨ዌڤհറ୮๶ᓫ

৵ΔࠀಾኙՂ૪ࠟՕ૿ٻၞ۩๶ᓫᇷற։࣫Ζ

ဓȃߡछఊޣᜋಢᙑ࢜ᄺϞ࡚ᄺᇄंـ๖ݎϷݙ!

Ιȃߡछఊސ፴МϽޣᜋಢᙑ࢜ᄺϞ࡚ᄺᐌᡝࢺแ!

ءઔߒ௅ᖕഏઝᄎψፕ᨜଺۰اගवᢝ᧯ߓ৬ዌհઔߒωૠ྽խհፕ᨜଺۰ا

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Δၞԫޡല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հ৬ዌੌ࿓։

ګԿଡၸ੄ၞ۩Ζᖞ᧯ੌ࿓ڕቹ

1 ࢬقΚ

--- ሦୱጄൎዴᇡ ---

໘ࢤ΋Ǻᆵ᡼চՐ҇௼ޕ᛽ಔᙃࢎᄬጄൎϐዴᇡ

ߓऍ௼ނ፦Ўϯ

--- ಎਥ౛ፕ ---

໘ࢤΒǺ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ϐࡌᄬ

ȨҗΠԶ΢ȩޑБݤǺаሦୱ࣬ᜢЎ᝘ࣁࡌᄬ୷ᘵ

--- ࢎᄬև౜ ---

ϩᜪࢎᄬ

--- ࢎᄬෳ၂ ---

໘ࢤΟǺ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ϐෳ၂

аሦୱ஑ৎࣁୢڔፓࢗϷుΕೖፋϐჹຝ

--- ࢎᄬዴᇡ ---

অׯᆶዴᇡ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

ყ 2!!ߡछఊސ፴МϽޣᜋಢᙑ࢜ᄺϞ࡚ᄺࢺแ!

7

-ढᔆ֮֏

H

ॺ଺۰ا

խ؇ઔߒೃਬઔߒࢬ

೫ઔߒ୉

षᄎԳᣊᖂ

ፕ᨜ত୾षᄎ֮֏

ᘣ᥆ઔߒ

ගᆢፖᖵ׾

ം࠴

(؄)ᇷற։ֱ࣫ڤΚ

1. ॳભගढᔆ֮֏ઌᣂᇷற։࣫

ೈԱូ౏ઌᣂറ஼֗ઔߒૠ྽հؾڻਮዌփ୲؆Δ੡Աᝩ܍඀ԫዥᆄΔ௅ᖕছ

ࢬॣᚵհፕ᨜଺۰ا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ᖞ᧯ੌ࿓խࢬය٨נհࠠ᧯ޡᨏΔ։࣫

റ஼֗ઔߒૠ྽խհኴ૞ࢨาຝփ୲Δࠀຘመઌᣂᄗ࢚հႪႃፖ։ᣊΔၞԫޡאၸ

ᐋڤऱীኪܧ෼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Ζ

2. ം࠴ፖ๶ᓫᇷற։࣫

׌૞ਢಾኙٺᏆ഑റ୮ᏺܔΕଥޏࢨૹᄅ৬ዌ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

ዌωၞ۩ᖞ෻Δࠀא।௑ֱڤጵٽܧ෼ᆖٺ࠹๶ृᏺܔΕଥޏ৵հψॳભගढᔆ֮

֏वᢝิ៣ਮዌω

Ζ۟࣍ת࿨ዌڤറ୮๶ᓫΰॵᙕԫα

Δঞਢ੡ԱᛵᇞٺᏆ഑റ୮ᏺ

ܔΕଥޏءઔߒნᖞנ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ࢨᙇᖗૹᄅ৬ዌψॳભ

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ऱહ৵ڂైΔא֗ᖂ๬Ꮖ഑റ୮ኙছࢬॣᚵհψፕ᨜଺

۰ا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ঞֱऄፖޡᨏωऱრߠࢨ઎ऄΖת࿨ዌڤհറ୮๶ᓫ

৵ΔࠀಾኙՂ૪ࠟՕ૿ٻၞ۩๶ᓫᇷற։࣫Ζ

ဓȃߡछఊޣᜋಢᙑ࢜ᄺϞ࡚ᄺᇄंـ๖ݎϷݙ!

Ιȃߡछఊސ፴МϽޣᜋಢᙑ࢜ᄺϞ࡚ᄺᐌᡝࢺแ!

ءઔߒ௅ᖕഏઝᄎψፕ᨜଺۰اගवᢝ᧯ߓ৬ዌհઔߒωૠ྽խհፕ᨜଺۰ا

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Δၞԫޡല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հ৬ዌੌ࿓։

ګԿଡၸ੄ၞ۩Ζᖞ᧯ੌ࿓ڕቹ

1 ࢬقΚ

--- ሦୱጄൎዴᇡ ---

໘ࢤ΋Ǻᆵ᡼চՐ҇௼ޕ᛽ಔᙃࢎᄬጄൎϐዴᇡ

ߓऍ௼ނ፦Ўϯ

--- ಎਥ౛ፕ ---

໘ࢤΒǺ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ϐࡌᄬ

ȨҗΠԶ΢ȩޑБݤǺаሦୱ࣬ᜢЎ᝘ࣁࡌᄬ୷ᘵ

--- ࢎᄬև౜ ---

ϩᜪࢎᄬ

--- ࢎᄬෳ၂ ---

໘ࢤΟǺ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ϐෳ၂

аሦୱ஑ৎࣁୢڔፓࢗϷుΕೖፋϐჹຝ

--- ࢎᄬዴᇡ ---

অׯᆶዴᇡ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

ყ 2!!ߡछఊސ፴МϽޣᜋಢᙑ࢜ᄺϞ࡚ᄺࢺแ!

7

-ढᔆ֮֏

H

ॺ଺۰ا

խ؇ઔߒೃਬઔߒࢬ

೫ઔߒ୉

षᄎԳᣊᖂ

ፕ᨜ত୾षᄎ֮֏

ᘣ᥆ઔߒ

ගᆢፖᖵ׾

ം࠴

(؄)ᇷற։ֱ࣫ڤΚ

1. ॳભගढᔆ֮֏ઌᣂᇷற։࣫

ೈԱូ౏ઌᣂറ஼֗ઔߒૠ྽հؾڻਮዌփ୲؆Δ੡Աᝩ܍඀ԫዥᆄΔ௅ᖕছ

ࢬॣᚵհፕ᨜଺۰ا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ᖞ᧯ੌ࿓խࢬය٨נհࠠ᧯ޡᨏΔ։࣫

റ஼֗ઔߒૠ྽խհኴ૞ࢨาຝփ୲Δࠀຘመઌᣂᄗ࢚հႪႃፖ։ᣊΔၞԫޡאၸ

ᐋڤऱীኪܧ෼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Ζ

2. ം࠴ፖ๶ᓫᇷற։࣫

׌૞ਢಾኙٺᏆ഑റ୮ᏺܔΕଥޏࢨૹᄅ৬ዌ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

ዌωၞ۩ᖞ෻Δࠀא।௑ֱڤጵٽܧ෼ᆖٺ࠹๶ृᏺܔΕଥޏ৵հψॳભගढᔆ֮

֏वᢝิ៣ਮዌω

Ζ۟࣍ת࿨ዌڤറ୮๶ᓫΰॵᙕԫα

Δঞਢ੡ԱᛵᇞٺᏆ഑റ୮ᏺ

ܔΕଥޏءઔߒნᖞנ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ࢨᙇᖗૹᄅ৬ዌψॳભ

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ऱહ৵ڂైΔא֗ᖂ๬Ꮖ഑റ୮ኙছࢬॣᚵհψፕ᨜଺

۰ا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ঞֱऄፖޡᨏωऱრߠࢨ઎ऄΖת࿨ዌڤհറ୮๶ᓫ

৵ΔࠀಾኙՂ૪ࠟՕ૿ٻၞ۩๶ᓫᇷற։࣫Ζ

ဓȃߡछఊޣᜋಢᙑ࢜ᄺϞ࡚ᄺᇄंـ๖ݎϷݙ!

Ιȃߡछఊސ፴МϽޣᜋಢᙑ࢜ᄺϞ࡚ᄺᐌᡝࢺแ!

ءઔߒ௅ᖕഏઝᄎψፕ᨜଺۰اගवᢝ᧯ߓ৬ዌհઔߒωૠ྽խհፕ᨜଺۰ا

ගवᢝิ៣ਮዌհ৬ዌੌ࿓Δၞԫޡല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հ৬ዌੌ࿓։

ګԿଡၸ੄ၞ۩Ζᖞ᧯ੌ࿓ڕቹ

1 ࢬقΚ

--- ሦୱጄൎዴᇡ ---

໘ࢤ΋Ǻᆵ᡼চՐ҇௼ޕ᛽ಔᙃࢎᄬጄൎϐዴᇡ

ߓऍ௼ނ፦Ўϯ

--- ಎਥ౛ፕ ---

໘ࢤΒǺ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ϐࡌᄬ

ȨҗΠԶ΢ȩޑБݤǺаሦୱ࣬ᜢЎ᝘ࣁࡌᄬ୷ᘵ

--- ࢎᄬև౜ ---

ϩᜪࢎᄬ

--- ࢎᄬෳ၂ ---

໘ࢤΟǺ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ϐෳ၂

аሦୱ஑ৎࣁୢڔፓࢗϷుΕೖፋϐჹຝ

--- ࢎᄬዴᇡ ---

অׯᆶዴᇡߓऍ௼ނ፦Ўϯޕ᛽ಔᙃࢎᄬ

ყ 2!!ߡछఊސ፴МϽޣᜋಢᙑ࢜ᄺϞ࡚ᄺࢺแ!

(9)

2. 於搜尋框中輸入「阿美族」、「物質文化」等關鍵字,並分別選

擇於「書/刊名關鍵字」及「標題關鍵字」中查詢。從搜尋結果

中挑選其中談及阿美族物質文化之專書與研究報告。本研究共選

擇以下八筆書目資料:

(1)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李亦園等,1962)

(2) 《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許功明,

1998)

(3)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灣總

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0)

(4)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

清,

1965)

(5)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阮昌銳,1969)

(6) 《臺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阮昌銳,1994)

(7) 《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黃宣

衛,

1991)

(8)《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鄭惠美,1997)

除了蒐集阿美族物質文化之相關專書及研究報告之外,本研究亦建

構了該領域之專家名單。建構名單之步驟可分為學術及實務領域專家兩

部分:

蒐集阿美族物質文化學術領域專家名單之步驟為:

1. 至國內設有民族學、人類學等相關系所之大專院校,以及國內藝

術大學網站中,蒐集教學研究專長與原住民物質文化相關之教授

資料。

2. 至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網站中,蒐集研究專長與原住民物質

文化相關之研究員資料。

蒐集阿美族物質文化實務領域專家名單之步驟為:

1. 透過搜尋引擎至阿美族各工作室網站,蒐集實務領域專家之相關

資料。

2. 於搜尋引擎搜尋框中輸入「阿美族」、「工作室」、「工作坊」

等關鍵字。

牞步驟二:擬定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類架構之選詞原則

本研究選擇詞彙的原則如下(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1994;國立

中央圖書館編目組,

1995;國家圖書館編目組,2006):

1. 以名詞為主:選詞原則以名詞、名詞詞組以及動名詞為主。選定

的詞彙,主要是領域內經常出現,有一定使用頻率,並能匯集一

定文獻量的名詞和詞組。

(10)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2. 單義詞原則:所選之詞彙以詞形簡練、概念明確、具有單義性

(即單一概念詞)的詞語為主(如:會所、山豬),亦收「複合

詞」(如:家族獵團、細珠串項飾)。

3. 中性詞原則:選詞以不含褒貶色彩的中性名詞為主,非中性詞則

選作非正式同義詞彙。

4. 優選詞原則:一般為日常通用的詞彙。但新舊稱俱有的詞,盡量

採用新詞,舊詞則可選作非正式同義詞彙。例如:臺灣原住民族

(舊稱:臺灣高山族)等。

5. 自稱詞原則:自稱與他稱並存的詞,宜選自稱詞,他稱詞則選作

非正式同義詞彙。例如:達悟族(他稱詞:雅美族)等。

6. 以使用者為考慮重點的原則:詞彙的選擇,應從使用者的觀點出

發,應顧慮到使用者的習性。

7. 同義詞處理原則:選入之詞彙如有同義詞時,選其中最常用者

或使用者最熟諳者為正式詞彙,其餘為參照詞(非正式同義詞

彙),並在兩者之間以參照關係註明。

8. 專有名詞原則:由於本選詞原則主要應用於建構「臺灣原住民族

知識組織架構」此一專門知識架構,因此其選詞方向不僅在於一

般性詞彙,亦同時收錄與臺灣原住民族相關之較專深或專精的詞

彙,以凸顯臺灣原住民族領域之相關專業知識。

犴步驟三:蒐集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分類架構之相關詞彙

本研究蒐集詞彙的步驟如下:

1. 先採用「由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至文獻中擷取詞彙。以

《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許功明,

1998)

此文獻為例,擷取詞彙之步驟包括:

(1) 根據前所擬定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類架構之選詞原則」,

在《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此一文獻中擇

選詞彙。

(2) 於excel檔中建立詞彙表單,並按照詞彙屬性將詞彙進行初步歸

類。以《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第五章

――物質與生活概況〉為例,所擷取之部分詞彙如表

2所示。

(3) 在進行蒐詞過程中,應同時著錄各個詞彙之所有同義詞。先著

錄最常用者或該領域使用者最熟諳者,其餘參照詞或非正式同

義詞彙,則著錄於該詞右方之圓括弧中,如:粟(小米)。

2. 本研究在完成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架構之後,亦會採用「由

上而下」(

top-down)的方法繼續擴充詞彙。其步驟如下:

(11)

(1) 敦請於步驟一中所篩選出之阿美族物質文化領域專家,透過問

卷調查進一步針對初步建構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

進行刪除、修改、新增等動作。藉此不僅能擴展詞彙的蒐集,

同時亦符合使用者保證原則,以確保領域專家的觀點,並了解

領域專家的習性與興趣。

(2) 俟問卷調查完畢後,再藉由與領域專家進行深入訪談,進一步

了解領域專家於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中進行詞彙刪

除、修改或新增的背後因素。

表2 《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第五章――物

質與生活概況〉之擇選詞彙清單及初步歸類

農作

技術

農業工作

(旱田燒墾)

農業工作

(水田耕作)

農作物

農作工具

(旱田燒墾)

農作工具

(水田耕作)

農作祭儀

1

旱田

燒墾

選地

選地

(小米)

火石

播粟祭

2

水田

耕作

砍草

引水

旱稻

(陸稻)

木掘棒

(掘杖)

耙(而字耙、

口字耙)

驅蟲祭

3

伐木

耕田

甘薯

小木鍬

求雨祭

4

燒草

平田

玉米

石斧

鐮刀

求晴祭

5

開墾

耙田

高粱

鹿骨製

的小鍬

平土器

收粟祭

6

堆石

攘田

稻米

鐵掘棒

苗架

豐年祭

7

種植作物

插秧

鐵製手鍬

(手鋤)

秧鏟

8

除草

除草

鉤刀

(鐮刀)

秧盆

9

收割搬運

施肥

佩刀

秧簍

10

貯藏

拔草

鋸子

打稻具

(脫股具)

11

收割

榖耙

犵步驟四:採用層面分析方法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分類架構

透過「由下而上」的方法至文獻中擷取詞彙之後,接著需針對詞

彙的屬性將所蒐集之詞彙進行歸類。而層面分析方法就是根據某一個特

徵,把所擷取之詞彙分成不同的面向。這些層面可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的

某一種屬性(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1994)。

以「阿美族農業」的詞彙為例:「旱田燒墾」是一種「農作技術」;

「選地」是「農業工作」的一部分;「粟(小米)」是一種「農作物」;

(12)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豐年祭」是一種「農作祭儀」;「木掘棒(掘杖)」是一種「農作工

具」。根據「旱田燒墾」、「選地」、「粟(小米)」、「豐年祭」、

「木掘棒(掘杖)」等詞,即形成了「農作技術」、「農業工作」、「農

作物」、「農作祭儀」、「農作工具」五個區分特徵。由這五個區分特徵

可進一步形成阿美族物質文化――生產與器具之下的「農業層面體系」

(詳細之「阿美族農業之層面體系」請參考圖2)。這種層面體系可以根

據收詞情況不斷地加以擴充細分,直到把全部的相關詞彙全納入為止。

至於圖3「阿美族農具之層面體系」則是圖2中「農具」進一步的區

分。農具除了依「農作技術」為區分特徵進行分類之外,亦可依「製作

材質」此區分特徵,另立樹型架構。亦即圖2和圖3均可列屬「層面」體

系,但兩者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圖

2之層面,範圍較廣,屬於一個領域中

「內容相關」的層面,適用於收詞;圖3之層面,範圍較為專一,屬於同

一範疇「內容相同」的層面,適用與收詞與定詞。

步驟五:確定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分類架構中同一範疇內之層級關係

層級關係亦稱上下階層關係,是同一個範疇內往外擴展之詞彙間的

關係。故具有層級關係的兩個詞彙,彼此是上下概念的關係。每個下位

詞所表達的概念類型,應與上位詞所表達的概念類型相同,亦即上位詞

與下位詞必須是屬於同一範疇內的事物、行為或性質(農業科學資料服

務中心,

1994)。

1. 詞族的編製

透過詞族的架構可以檢視收詞的完整性。編製詞族亦可對詞族內的

詞彙起「定性」作用。詞族架構能將詞彙置於特定的語義空間,進一步

產生一種定義作用。例如:把「粟(小米)」放在「自產食物」這個詞

族,因而將「粟(小米)」的「性」定為一種自產食物。除了「定性」

之外,詞族亦可進行擴展和縮減,透過詞彙的層級關係,擴大或縮小瀏

覽或檢索範圍。

2. 族首詞的確定

族首詞是分類架構中的頂端詞彙。在詞族中只有下位詞,而沒有

上位詞。族首詞主要是以分類架構中的大類為基礎,例如:「服飾」、

「飲食」、「工藝」等。

3. 成族原則與成族類型

詞彙主要是按照「詞彙屬性」成族。然而,一般而言,詞彙的屬性

並非唯一,而是多樣的,因此,一個詞彙可能被歸入多個詞族。例如:

(13)

12

-!

!

ყ 4!!ߡछఊၻཾϞቹ७ᡝف!

ײҖᐨᏜ

НҖહբ

ߓऍ௼ၭ

!

ၭբמೌ!

ၭ཰πբ!

ၭբނ!

ၭբ౼ሺ!

ኞᅿ౼

០ᙝ౼

؃ߘ౼

؃න౼

ԏๅ౼

ᙦԃ౼

ײҖᐨᏜϐπڀ ʈ ОҡǵЕ௚෇Ȑ௚

׺ȑ

ǵλЕᗜǵҡܬǵജମᇙޑλᗜǵ៓௚

෇ǵ៓ᇙЋᗜȐЋ᎐ȑǵႋΘȐ៑Θȑǵٵ

ΘǵᒯηǾǾ

НҖહբϐπڀ

ʈ ዚǵ઺ȐԶӷ઺ǵα

ӷ઺ȑ

ǵ᎐ǵ៑ΘǵѳβᏔǵभࢎǵઙ᜖ǵ

ઙࣧǵઙᕡǵѺዿڀȐಥިڀȑ

ǵ⟻઺ǾǾ

ҡᇙπڀ ʈ ҡܬ

Еᇙπڀ

ʈ Е௚෇Ȑ௚׺ȑǾǾ

Ԯᇙπڀ

ʈ ᄔᕞλΘ

୏ނମᓐᇙޑᏔڀ ʈ ജମᇙޑλᗜ

៓ᇙᏔڀ

ʈ ៓௚෇ǵ៓ᇙЋᗜȐЋ᎐ȑǵ

ႋΘȐ៑Θȑ

ǵٵΘǵᒯηǾǾ

ײҖᐨᏜ

ʈ ᒧӦǵࣶ૛ǵҵЕǵᐨ૛ǵ

໒Ꮬǵ୴ҡǵᅿ෌բނǵନ૛ǵԏപཚ

ၮǵຟᙒ

НҖહբ

ʈ ᒧӦǵЇНǵહҖǵѳҖǵ

઺ҖǵᝎҖǵකઙǵନ૛ǵࡼޥǵܘ૛ǵ

ԏപ

ײҖᐨᏜ ʈ ๅǵײዿǵҏԯ

НҖહբ

ʈ ዿԯ

ၭբπڀ

!

ᇙբ׷፦!

ၭբמೌ!

圖2 阿美族農業之層面體系

(14)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木掘棒(掘杖)」可以歸入「木製工具」詞族,亦可歸入「旱田燒墾

之工具」詞族。

根據詞彙的相同屬性,詞彙間的層級關係有以下四種類型(農業科

學資料服務中心,1994):

1. 屬種關係

表示普遍概念與特殊概念之間的關係。一種適合於判斷普遍概念下展

示特殊概念的詞族則是,自上而下為「一些…是…」,自下而上為「所有

…全部是…」。例如:「鐵製器具」與「鐵掘棒」之間的關係,「一些鐵

製器具是鐵掘棒」,「所有鐵掘棒全部是鐵製器具」(如圖

4)。

2. 整部關係

表示整體概念與部分概念之間的關係,整體概念的名詞作為上

位詞,部分概念的名詞作為下位詞。一種適合於判斷整部關係的詞族

圖3 阿美族農具之層面體系

13

-შ 5!!ߢजఋၼڏϟቺ८ᡞق!

2. ᖞຝᣂএ

।قᖞ᧯ᄗ࢚ፖຝ։ᄗ࢚հၴऱᣂএΔᖞ᧯ᄗ࢚ऱټဲ܂੡ՂۯဲΔຝ։ᄗ࢚

ऱټဲ܂੡ՀۯဲΖԫጟᔞٽ࣍ܒឰᖞຝᣂএऱဲගঞਢΔ۞ՂۖՀ੡ψΞऱԫຝ

։ਢΞω

Δ۞ՀۖՂ੡ψΞਢΞऱԫຝ։ω

ΖࠏڕΚψልᄐՠ܂ωፖψၲᕼωհၴऱ

ᣂএΔψልᄐՠ܂ऱԫຝ։ਢၲᕼω

Δψၲᕼਢልᄐՠ܂ऱԫຝ։ωΖ

შ 6!!ᐍഌᜱ߾ұཏშ!

ၭ཰πբ

໒Ꮬ

ޑ΋೽ϩ

!

ࢂ啟ޑ΋

೽ϩ

!

ၭբπڀ

!

ၭբמೌ

ᇙբ׷፦

ҡᇙπڀ!ʈ!ҡܬ

Еᇙπڀ!ʈ!Е௚෇Ȑ௚׺ȑ

ǵλЕᗜǾǾ

Ԯᇙπڀ!ʈ!ᄔᕞλΘ

୏ނମᓐᇙޑᏔڀ!ʈ!ജମᇙޑλᗜ

៓ᇙᏔڀ!ʈ!៓௚෇ǵ៓ᇙЋᗜȐЋ᎐ȑ

ǵႋΘȐ៑

ΘȑǵٵΘǵᒯηǾǾ

ٵΘ ᒯη

ײҖᐨᏜϐπڀ

ʈ ОҡǵЕ௚෇Ȑ௚׺ȑǵλЕ

ᗜǵҡܬǵജମᇙޑλᗜǵ៓௚෇ǵ៓ᇙЋᗜȐЋ

᎐ȑǵႋΘȐ៑Θȑ

ǵٵΘǵᒯηǾǾ

НҖહբϐπڀ

ʈ ዚǵ઺ȐԶӷ઺ǵαӷ઺ȑǵ

᎐ǵ៑ΘǵѳβᏔǵभࢎǵઙ᜖ǵઙࣧǵઙᕡǵ

ѺዿڀȐಥ股ڀȑǵ⟻઺ǾǾ

(15)

89

朱雅琦、陳雪華: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

圖4 屬種關係示意圖

11

-(ն)ޡᨏնΚᒔࡳॳભගढᔆ֮֏वᢝ։ᣊਮዌխٵԫᒤᡱփհᐋ్ᣂএ

ᐋ్ᣂএٍጠՂՀၸᐋᣂএΔਢٵԫଡᒤᡱփ࢓؆ឩ୶հဲნၴऱᣂএΖਚࠠ

ڶᐋ్ᣂএऱࠟଡဲნΔ࢖ڼਢՂՀᄗ࢚ऱᣂএΖޢଡՀۯဲࢬ।ሒऱᄗ࢚ᣊীΔ

ᚨፖՂۯဲࢬ।ሒऱᄗ࢚ᣊীઌٵΔٍܛՂۯဲፖՀۯဲؘႊਢ᥆࣍ٵԫᒤᡱփऱ

ࠃढΕ۩੡ࢨࢤᔆΰልᄐઝᖂᇷறࣚ೭խ֨Δ

1994αΖ

1. ဲගऱᒳ፹

ຘመဲගऱਮዌױאᛀီگဲऱݙᖞࢤΖᒳ፹ဲගٍױኙဲගփऱဲნದψࡳ

ࢤω܂شΖဲගਮዌ౨ലဲნᆜ࣍௽ࡳऱ፿ᆠ़ၴΔၞԫޡขسԫጟࡳᆠ܂شΖࠏ

ڕΚނψ࿥ΰ՛ۏαω࣋ڇψ۞ขଇढωຍଡဲගΔڂۖലψ࿥ΰ՛ۏαωऱψࢤω

ࡳ੡ԫጟ۞ขଇढΖೈԱψࡳࢤωհ؆Δဲගٍױၞ۩ឩ୶ࡉᜍ྇Δຘመဲნऱᐋ

్ᣂএΔឩՕࢨᜍ՛ោᥦࢨᛀ౉ᒤ໮Ζ

2. ගଈဲऱᒔࡳ

ගଈဲਢ։ᣊਮዌխऱືጤဲნΖڇဲගխ׽ڶՀۯဲΔۖ޲ڶՂۯဲΖගଈ

ဲ׌૞ਢא։ᣊਮዌխऱՕᣊ੡ഗ៕ΔࠏڕΚψࣚ堸ωΕ

ψ堬ଇω

Εψՠᢌω࿛Ζ

3. ګග଺ঞፖګගᣊী

ဲნ׌૞ਢਊᅃψဲნ᥆ࢤωګගΖྥۖΔԫ౳ۖߢΔဲნऱ᥆ࢤࠀॺഄԫΔ

ۖਢڍᑌऱΔڂڼΔԫଡဲნױ౨๯ូԵڍଡဲගΖࠏڕΚ

ψֵൺཧΰൺޚαωױא

ូԵψֵ፹ՠࠠωဲගΔٍױូԵψޒضᗈᕼհՠࠠωဲගΖ

௅ᖕဲნऱઌٵ᥆ࢤΔဲნၴऱᐋ్ᣂএڶאՀ؄ጟᣊীΰልᄐઝᖂᇷறࣚ೭

խ֨Δ

1994αΚ

1. ᥆ጟᣂএ

।قཏሙᄗ࢚ፖ௽௘ᄗ࢚հၴऱᣂএΖԫጟᔞٽ࣍ܒឰཏሙᄗ࢚Հ୶ق௽௘ᄗ

࢚ऱဲගঞਢΔ۞ՂۖՀ੡ψԫࠄΞਢΞω

Δ۞ՀۖՂ੡ψࢬڶΞ٤ຝਢΞω

ΖࠏڕΚ

ψᥳ፹ᕴࠠωፖψᥳൺཧωհၴऱᣂএΔ

ψԫࠄᥳ፹ᕴࠠਢᥳൺཧω

Δψࢬڶᥳൺཧ

٤ຝਢᥳ፹ᕴࠠω

Ζ

ყ 3!!឴ᆍᜰ߽Ұཎყ!

!

!

!

៓ᇙᏔڀ

៓௚෇

΋

٤

!

ӄ೽ࢂ

!

則是,自上而下為「…的一部分是…」,自下而上為「…是…的一部

分」。例如:「農業工作」與「開墾」之間的關係,「農業工作的一部

分是開墾」,「開墾是農業工作的一部分」(如圖

5)。

3. 集元關係

表示集合概念與其所含單獨概念之間的關係。一種適合於判斷集元

關係的詞族則是,自上而下為「有的…是…」,自下而上為「…一定是

…」。例如:「頭飾」與「頭紮」之間的關係,「有的頭飾是頭紮」,

「頭紮一定是頭飾」(如圖6)。

4. 多層級關係

有些概念從邏輯上看可以同時屬於一個以上的範疇。

13

-ყ 5!!ߡछఊၻڎϞቹ७ᡝف!

2. ᖞຝᣂএ

।قᖞ᧯ᄗ࢚ፖຝ։ᄗ࢚հၴऱᣂএΔᖞ᧯ᄗ࢚ऱټဲ܂੡ՂۯဲΔຝ։ᄗ࢚

ऱټဲ܂੡ՀۯဲΖԫጟᔞٽ࣍ܒឰᖞຝᣂএऱဲගঞਢΔ۞ՂۖՀ੡ψΞऱԫຝ

։ਢΞω

Δ۞ՀۖՂ੡ψΞਢΞऱԫຝ։ω

ΖࠏڕΚ

ψልᄐՠ܂ωፖψၲᕼωհၴऱ

ᣂএΔ

ψልᄐՠ܂ऱԫຝ։ਢၲᕼω

Δ

ψၲᕼਢልᄐՠ܂ऱԫຝ։ωΖ

ყ 6!!ᐌഋᜰ߽Ұཎყ!

ၭ཰πբ

໒Ꮬ

ޑ

΋

ϩ

!

ޑ

΋

ϩ

!

բ

π

ڀ

!

ၭբמೌ

ᇙբ׷፦

ҡᇙπڀ!ʈ!ҡܬ

Еᇙπڀ!ʈ!Е௚෇

(௚׺)ǵλЕᗜǾ

Ԯᇙπڀ!ʈ!ᄔᕞλΘ

୏ނମᓐᇙޑᏔڀ!ʈ!ജମᇙޑλᗜ

៓ᇙᏔڀ!ʈ!៓௚෇ǵ៓ᇙЋᗜ(Ћ᎐)ǵႋΘ(៑

Θ

)ǵٵΘǵᒯηǾ

ײҖᐨᏜϐπڀ

ʈОҡǵЕ௚෇(௚׺)ǵλЕᗜǵ

ҡܬǵജମᇙޑλᗜǵ៓௚෇ǵ៓ᇙЋᗜ

(Ћ᎐)ǵ

ႋΘ(៑Θ)ǵٵΘǵᒯηǾ

НҖહբϐπڀ ʈዚǵ઺(Զӷ઺ǵαӷ઺)ǵ᎐ǵ

៑ΘǵѳβᏔǵभࢎǵઙ᜖ǵઙࣧǵઙᕡǵѺዿ

ڀ

(ಥިڀ)ǵ⟻઺Ǿ

圖5 整部關係示意圖

開墾

(16)

90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3. ႃցᣂএ

।قႃٽᄗ࢚ፖࠡࢬܶ໢ᗑᄗ࢚հၴऱᣂএΖԫጟᔞٽ࣍ܒឰႃցᣂএऱဲග

ঞਢΔ۞ՂۖՀ੡ψڶऱΞਢΞωΔ۞ՀۖՂ੡ψΞԫࡳਢΞω

ΖࠏڕΚψᙰ堸ωፖ

ψᙰฮωհၴऱᣂএΔψڶऱᙰ堸ਢᙰฮωΔ

ψᙰฮԫࡳਢᙰ堸ωΖ

ყ 7!!໱ϯᜰ߽Ұཎყ!

4. ڍᐋ్ᣂএ

ڶࠄᄗ࢚ൕ᧤ᙀՂ઎ױאٵழ᥆࣍ԫଡאՂऱᒤᡱΖ

έȃሴ୿டড়ᄇޣᜋಢᙑ࢜ᄺཎَϞϷݙ!

ءઔߒ፦ႃᖞ෻נऱढᔆ֮֏Ꮖ഑റ୮ԫ٥ڶ

16 ۯΔྥۖΔ࿠ᚨ൷࠹ം࠴ᓳ

਷֗๶ᓫऱᏆ഑റ୮ႛڶ

8 ۯΔࠡխ 4 ۯ੡ᖂ๬Ꮖ഑റ୮Δ4 ۯ੡ኔ೭Ꮖ഑റ୮Ζ

܀ڇءڻം࠴ᓳ਷ኔᎾၞ۩ऱመ࿓ᅝխΔႛڶ

2 ۯᖂ๬Ꮖ഑റ୮࠹๶ृΰFΕHα

إڤჄ࿠ം࠴Δࠡխ࠹๶ृ

H ڂᜯழߪ᧯լᔞΔႛ൷࠹ം࠴ᓳ਷Δྤऄ൷࠹৵ᥛ

ऱ෡Ե๶ᓫΙۖࠡ塒ऱ

6 ۯ࠹๶ृΔឈྤإڤჄ࿠ം࠴Δ܀ڇ൷࠹๶ᓫհছઃࠃ٣

ᇡᔹം࠴ΔԱᇞ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հࢬڶփ୲Ιᅝխڶ

4 ۯ଺۰ا

ኔ೭Ꮖ഑റ୮࠹๶ृΰ

AΕBΕCΕDα֗ 1 ۯᖂ๬Ꮖ഑റ୮࠹๶ृΰEαΔ݁ຘመ๶

ᓫመ࿓Δၞԫޡಾኙ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ωհᖞ᧯ਮዌࢨຝ։ਮዌփ୲Δ

אՑᙰֱڤၞ۩ᏺܔଥޏΙ່ۖ৵ԫۯᖂ๬Ꮖ഑റ୮࠹๶ृΰ

GαΔঞႛಾኙᖞ᧯

ਮዌ༼נေᓵΕ઎ऄ֗৬ᤜΔࠀྤᇡาಾኙਮዌհփ୲ၞ۩ᏺܔΕଥޏΖ

։࣫խ࿇෼ΚೈԱ࠹๶ृ

F ಾኙψॳભගढᔆ֮֏वᢝωհՕਮዌၞ۩Օ༏

৫ऱଥޏΔ׊ࠠ᧯৬ᤜᏺףԫՂᐋਮዌΔٍܛψॳભගढᔆ֮֏वᢝωխհψ۰ωΕ

ψଇω

Ε

ψ۪ω

Ε

ψߛᑗω

Ε

ψՠᢌω࿛նՕवᢝ૿ٻհ؆Δࠡ塒ऱ࠹๶ृΰ

AΕBΕCΕ

DΕEΕHαઃႛಾኙۯࡺवᢝิ៣ਮዌՀᐋऱาຝवᢝΔ֠ࠡਢψॳભගढᔆ֮

֏वᢝิ៣ਮዌωխհփ୲ᜰࠏຝ։Δၞ۩ለՕ༏৫ऱଥޏΖءઔߒ௽֮࣍أऱॵ

ᙕխΔא।௑ֱڤጵٽܧ෼ᆖ

7 ۯ࠹๶ृᏺܔଥޏ৵հψॳભගढᔆ֮֏वᢝิ៣

ਮዌω

Ζ

(ԫ)ॳભගᨠរհψढᔆ֮֏वᢝิ៣Ղᐋਮዌω

ٚ۶वᢝิ៣ਮዌઃڶࠡዌګհ່ഗءցైΔॳભගढᔆ֮֏वᢝิ៣ਮዌٍ

լࠏ؆ΖאՀঞ௅ᖕ๶ᓫ࿨࣠։࣫Δ༼נॳભගᨠរհψढᔆ֮֏वᢝิ៣Ղᐋਮ

ᓐႬ

ᓐಎ

Ԗ

ޑ

!

΋ۓࢂ

!

圖6 集元關係示意圖

三、領域專家對知識組織架構意見之分析

本研究蒐集整理出的物質文化領域專家一共有

16位,然而,答應接

受問卷調查及訪談的領域專家僅有

8位,其中4位為學術領域專家,4位

為實務領域專家。但在本次問卷調查實際進行的過程當中,僅有

2位學

術領域專家受訪者(

F、H)正式填答問卷,其中受訪者H因臨時身體不

適,僅接受問卷調查,無法接受後續的深入訪談;而其餘的

6位受訪者,

雖無正式填答問卷,但在接受訪談之前皆事先詳閱問卷,了解「阿美族

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所有內容;當中有

4位原住民實務領域專家

受訪者(

A、B、C、D)及1位學術領域專家受訪者(E),均透過訪談

過程,進一步針對「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整體架構或部分

架構內容,以口頭方式進行增刪修改;而最後一位學術領域專家受訪者

G),則僅針對整體架構提出評論、看法及建議,並無詳細針對架構

之內容進行增刪、修改。

分析中發現:除了受訪者

F針對「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之大架構進

行大幅度的修改,且具體建議增加一上層架構,亦即「阿美族物質文化

知識」中之「住」、「食」、「衣」、「育樂」、「工藝」等五大知識

面向之外,其餘的受訪者(

A、B、C、D、E、H)皆僅針對位居知識組

織架構下層的細部知識,尤其是「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中之

內容舉例部分,進行較大幅度的修改。本研究特於文末的附錄二中,以

表格方式綜合呈現經

7位受訪者增刪修改後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

架構」。

灱阿美族觀點之「物質文化知識組織上層架構」

任何知識組織架構皆有其構成之最基本元素,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

組織架構亦不例外。以下則根據訪談結果分析,提出阿美族觀點之「物

質文化知識組織上層架構」,以及其架構內容項目之排列原則。

(17)

(1) 「住」、「食」、「衣」、「育樂」、「工藝」五大面向,是

整體「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的「根」,也是整個架

構的「基礎」。故「住」、「食」、「衣」、「育樂」、「工

藝」應列入整體架構的最上階層(第一階層)。[F]

(2) 「住」、「食」、「衣」、「育樂」、「工藝」的先後順序,

乃依其在阿美族生活觀念中之重要性決定,排序愈前者表示愈

重要。按阿美族之分類方式,「住」才是其落實生活的主要條

件,其他如「育樂」、「工藝」等,皆屬美化生活的「奢侈

品」。故「住」依阿美族之觀點應列於其知識組織上層架構之

第一順位。[F]

牞阿美族觀點之「知識分類依據」

知識分類為架構知識組織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不論何種分類

方法皆有其依據可循。以下針對「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中的

五大面向:「住」、「食」、「衣」、「育樂」、「工藝」,依據本研

究之訪談內容歸納結果,分別說明阿美族原住民在看待此五大知識面向

時可能採取之分類依據。

1. 住

(1) 建築可依用途分類:人住的建築物,如:住屋/Luma;非住

人的建築物,如:祭拜用的建築物/

Kakitaan、老人會所或青

年會所/

Suraratan、蓋在墳墓上的小房子等。[C]

(2) 家屋種類可依時代分類:傳統型或原始型的家屋、現代型或改

良型的家屋。

[B]

(3) 建屋成員可依工作內容或扮演角色分類:請一位師傅級的建築

師或技術員負責設計房子的結構,即扮演主導角色;親朋好

友、左鄰右舍前來共同協助,每一戶派一兩位,則扮演協助角

色。

[B]

(4) 建屋成員可依性別分類:男性負責比較粗重的工作,如:劈木

頭;女性則擔任打雜性的工作,如:拿木料。

[B、C]

2. 食

(1) 農作技術可依時代分類:早期、後期(早期→旱田燒墾;後期

(清朝)

→水田耕作)。[B]

(2) 農具可依時代分類:早期、後期(清朝)、日據時代(早期→

骨頭、石頭;後期(清朝)

→鐵器、刀類;日據時代→?)。

[B、C]

(18)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3) 魚的種類可依魚的外表分類:無麟的魚(沒有穿衣服)、不像

魚的魚、有麟的魚(有穿衣服)。[C]

(4) 捕 魚 方 法 與 捕 魚 漁 具 可 依 時 代 分 類 : 早 期 、 後 期 ( 早 期

→palakau捕魚法;後期→網魚捕漁法、照魚法、電瓶)。[B]

(5) 家畜種類可依用途分類:食用、獵用、農耕用。[B]

(6) 食材可依採集時間或出產季節分類。[B]

3. 衣

(1) 服飾與服飾配件可依不同場合分類:活動表演、開會、婚慶、

工作、平日等。

[A、B、C]

(2) 服飾與服飾配件可依身分或社會角色分類:頭目、巫師等。

[A、B、E]

(3) 服飾與服飾配件可依地區分類:花蓮阿美族、臺東阿美族等。

[A、B、E]

(4) 服飾、服飾配件與裝飾品可依性別分類:男性、女性、不分男

女。

[A、B、C、H]

(5) 服飾、服飾配件與裝飾品可依時代分類:傳統、改良(服飾、

服飾配件與裝飾品皆可依時代分類,其所採用之原料或材料亦

可依時代區分)。

[A、B、E]

(6) 服飾與服飾配件可依年齡階層分類。[A、B、C、D、E]

4. 育樂

(1) 遊戲可依性別分類。[H]

(2) 釀酒法可依時代分類:咀嚼法(更早期)、餿飯釀造法(以

前)、酒麯利用法(現在)。

[B]

5. 工藝

(1) 紡織者可依時代分類:婦女(早期)、男女(現在)。[B]

(2) 木製品可依時代分類:木匠隨著年代之不同,會有一些不同的

創新。

[B]

(3) 木工工具可依時代分類:傳統木工工具、現代木工工具。[D]

(4) 木雕染色(染料)可依時代分類:早期染料(天然物質、植物

染)、現代染料(化學染)。[D]

犴影響受訪者增刪、修改「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內容的因素

1. 受訪者對「原住民族知識」此一概念之定義及範圍的界定

「原住民族知識」所涵蓋的範圍可大可小。狹義來說,可專指原

住民族原有或未受任何外族文化影響之傳統知識;廣義而言,則可包括

(19)

原住民傳統與現代之所有知識,甚至包含後期融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

之外來知識。因此,受訪者對於此知識架構內容的判斷,的確會因受訪

者當下對「原住民族知識」此一概念之定義及範圍的界定差異而有所不

同。[B、F]

2. 受訪者在看待此架構時所採取之「時間向度」

知識常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增刪,原住民族的知識更是如此,其在各

時代所呈現的面貌常受當時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因此,受訪者本身

在看待此架構時所採取之時間向度,著實影響其對知識架構內容的判斷

或增刪、修改。

[G]

3. 受訪者在看待此架構時所採取之「空間向度」

知識的確也會隨著地域而不斷改變,阿美族各聚落的知識亦同,

其淵源雖皆出自阿美族,但因受所在地域各種潛在因素的影響,其知識

內涵及呈現方式漸漸有所差異。因此,受訪者本身受自己當下地域性的

限制,對此知識架構內容的判斷或增刪、修改,自然會有所影響。[A、

B、C、G]

犵受訪者針對「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的整體建議

1. 在建構知識分類架構時,應加入「時間向度」

受訪者建議在每一大項下增列「沿革或變遷」,如:在「裝飾品」

之下加入「裝飾品沿革」。時序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否則每個受訪者

在看待此架構時所採取之角度,可能因時間向度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差

距。[E、G、F]

2. 在建構知識分類架構時,應加入「空間向度」

受訪者提出以聚落、部落為分析單位,以便凸顯各聚落、部落的特

色與差異。建議在每一大項下再依地區分類,如:在「服飾」項目下依

地區再細分成「南勢阿美服飾」、「恆春阿美服飾」等。

[E、G、C]

3. 在建構知識分類架構時,應考慮「年齡組織」的特色

受訪者認為阿美族是一個具年齡組織的社會,此年齡組織的特質很

強烈的反映於各種不同之社會活動中。因此,在建構知識分類架構的同

時,也應儘可能地將阿美族年齡組織社會的特色,呈現在物質文化分類

架構中。

[E]

4. 在建構知識分類架構時,除了重建傳統知識外,更應將現在興起

或目前較活躍的原住民族知識表現出來

受訪者覺得,一般原住民族知識架構的建構,大多停留在重建原住

民族傳統知識的階段,而往往忽略了現代原住民族知識的納入。故建議

(20)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將現代較突出、正興起,或較活躍的知識,從原住民族傳統知識裡獨立

出來,如:將「雕刻」從「木工」項內分立出來,再進一步做較深入的

說明,如:「雕刻工具」、「雕刻技術」、「現代雕塑品」。

[E]

玎受訪者針對「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方法」的建議

1. 以「文獻著手」(「由下而上」方式)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

組織架構」的限制

(1) 知識組織架構的內容會受限於建構時所能找到的文獻。[E]

(2) 文獻本身會受限於當時進行研究調查的地點。[E]

(3) 以往的研究文獻,大部分均由非原住民、非阿美族人士所撰

寫,若無法確切地掌握其關鍵線索或資料,許多重要內容可能

因被忽略而散佚。

[E]

2. 彌補「由下而上建構方式之限制」的方法與建議

(1) 若欲建構更完整的知識架構,則需進一步多方蒐集資料(如:

透過各種文獻資料分析、訪談內容分析),將各種想法、立

場、意見、觀點及角度皆納入知識架構中。此類知識架構不但

更具包容性,亦能獲得大家的認同。[E]

(2) 在知識分類架構的建構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做重複檢驗,以檢

驗其有效性。重複檢驗的方法之一,就是所謂的「由上而下」

的方式,即針對具原住民族觀點且對其知識有廣泛了解的專家

們,進行深入訪談。而所選定的受訪專家也應儘可能地涵蓋不

同的專長。

[E]

(3) 「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兩種方法若能同時進行、互相搭

配,將使此知識架構更趨完善。兩種知識(即原住民學者專家

的知識與研究者透過文獻或訪談資料分析所得來的知識)之雙

重比對相當重要,因為原住民學者專家也有他們知識上的限

制,畢竟他們所擁有的知識,一般皆由其長輩口述傳承下來,

而透過口述傳承的知識,一方面常屬片段,另一方面容易失

傳;而一般研究者透過多方訪談所獲得的知識,反而可跨越知

識片段性的限制。

[E]

(4) 有能力去論述、表達原住民族知識的人士,大多是具備原住民

身分的學者,且受過西方的學術訓練,故應多加參考他們的觀

點,因為知識組織架構的主要建構目的,畢竟是為了確保其傳

統知識的架構。因此,他們在整個建構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

的角色,他們是一個媒介者,比一般的原住民,甚至比一般非

(21)

原住民學者,都更具媒介角色。故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應

通過他們的審查或修訂。[E、G]

(5) 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由原住民族本身親自建構,一來會比較符

合他們的精神與需要(去殖民化、以原住民為知識主體、為了

他們自身的目的);二來透過族語建構,藉由母語思考,所產

生的分類架構可能相當不同,其連結方式可能更不一樣;再

者,由原住民本身去做田野調查,亦可加快蒐集一手資料的速

度與數量。[E]

(6) 在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的過程當中,需要有原住民專

家、非原住民研究者,以及具備圖書資訊背景之專家或研究

者,三方面整合互動式的參與。原住民專家建構之架構或透過

非原住民研究者訪談原住民專家所獲得之架構,必須和非原住

民研究者或具圖書資訊背景之研究者所建構之原先架構,做進

一步的比對,將兩者之間的差異比較分析;如此必可獲得意想

不到的成果,不僅呈現原住民專家認同之架構內容,更可具體

說明原住民是如何看待原先的架構,他們又是如何增刪、修

訂,以及其觀點如何被加入。

[E、G]

3. 受訪者對本研究初擬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方

法」的看法。

3位阿美族物質文化學術領域專家(F、E、G)皆認為,就整體方法

論而言,本研究所提出之建構方法確實可行,其流程步驟相當清楚,應

該是一個既實際且具有效率、值得參考的作法。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檢測研究者先前在國科會「臺灣原住民族知

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方法研究」計畫中,所提出之一套建構臺灣原住民族

知識組織架構的方法與步驟,並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知識領域中之一個

面向(阿美族物質文化)為測試對象,期盼透過實證研究,進一步確認

前所設計之方法論的可行性。

藉由本研究所進行的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問卷調查,及

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領域專家深入訪談之結果,經綜合整理、分析歸納

後,更進一步發現在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時必須正視的原住民族

知識特質如下:

(22)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一、原住民族知識內容的流變性與差異性

從本研究之調查及訪談過程中發現,幾乎每個受訪者對「原住民族

知識」此一概念之定義及範圍的界定,以及在看待「阿美族物質文化知

識組織架構」時所採取之時間與空間向度,皆或多或少影響其對此知識

架構內容的判斷及增刪、修改。此現象明確凸顯原住民族知識內容的流

變性與差異性,尤其位居組織架構中愈下層、愈細部的知識,受訪者對

其認知的差異性愈明顯,其被修改的幅度亦愈大。

二、

原住民族知識組織上層架構的共通性及知識分類依據的多

元性

根據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分析印證,無論哪一位受訪者

如何增刪、修改本研究初擬「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細部內

容,皆脫離不了受訪者

F(具學術背景之阿美族耆老)於訪談過程中所提

及「住」、「食」、「衣」、「育樂」、「工藝」等五大知識面向,足

見此五大知識面向為整體「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的「根」,

更是所有「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的「基礎」。因此,雖然原住民族的

知識內容的確深具流變性與差異性,但若排除組織架構下層的細部差

異,而回溯到整體架構之根源,則又不難發現其上層架構仍有相當明確

的共通性。此外,透過原住民受訪者所敘述之內容發現,原住民針對其

知識進行分類時,可能採取之原則或分類依據相當多元,除了依「時

代」、「地區」進行分類外,亦會從「性別」、「年齡階層」、「社會

角色」、「工作內容」、「場合」、「用途」、「外表」等不同的角度

切入。

三、原住民擁有知識的片段性及原住民掌握知識的有限性

即便是原住民學術專家或實務專家,亦有他們知識上的限制。誠如

受訪者

E在訪談過程中所云,原住民所擁有的知識一般皆由其長輩口述傳

承下來,而此透過口述傳承的知識,一方面常屬片段,另一方面若不刻

意記載或傳授,則極易散佚。此外,原住民本身能掌握的知識,事實上

亦常受自己當下地域差異的影響,尤其是受其所經歷或可回溯記憶之時

代限制。由此可見,雖然原住民是其知識的擁有者,但每個原住民所擁

有的知識其實仍是相當片段有限的,故若要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知識組織

架構,則須先將隱藏在每個原住民思緒中的片段知識拼湊起來,並且由

原住民學者透過田野調查,儘可能地將所有與原住民族相關之知識做更

有系統的蒐集與記錄。

(23)

四、與原住民族知識相關之文獻的限制性

灱文獻所述內容的正確度

過去多數與原住民族知識相關之文獻皆由非原住民學者專家所撰

寫。但因他們不具原住民身分,亦無與生俱來的原住民思考模式,所以

在撰寫原住民族知識的過程中,無法百分之百以原住民觀點來呈現原住

民族的知識,尤其於轉換過程中難免會有些許的扭曲或誤解。因此在建

構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時,若僅仰賴現有與原住民族知識相關之文

獻,且單採用「由下而上」方式來進行,則其過程可能會出現以下兩大

缺失:

1. 引用文獻裡錯誤的表達方式(或詞彙)於此知識組織架構中。

2. 引用文獻所採行非原住民觀點的分類方式(或知識分類依據)於

此知識組織架構中。

本研究在實際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時,即出現有

部分詞彙錯用和分類方式不妥的現象。

牞文獻涵蓋範圍的完整度

過去原住民族知識主要皆以口傳為主,鮮少有文字記載,因此原

住民族知識的不完整性可想而知。雖然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學者開始以文

字謄寫、記錄原住民族的知識,但因文獻的撰寫者皆以非原住民為主,

而這些文獻所涵蓋之範圍,不論是文獻所研究之對象、文獻所橫跨之年

代,或者文獻所調查之地區,皆取決於當時撰寫者所關懷之研究議題、

所接觸之研究對象,以及撰寫者在進行研究調查中,所處之年代及所在

之地點。因此,若僅仰賴現有與原住民族知識相關之文獻,並僅採用

「由下而上」方式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則可能出現以下三種

狀況:

1. 在建構此知識組織架構時,僅呈現文獻中所涵蓋之主題內容。

2. 在建構此知識組織架構時,僅呈現文獻所橫跨年代範圍內之相關

知識。

3. 在建構此知識組織架構時,僅呈現文獻所調查地區範圍內之相關

知識。

本研究在實際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時,即受到此

文獻涵蓋範圍不完整性的影響。

(24)

圖書資訊學研究5:1 (December 2010)

五、

「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互相搭

配的重要性

知識組織架構建構方法之測試結果,亦凸顯出「由下而上」與「由

上而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互相搭配的重要性。由於「原住民擁有知

識的片段性及原住民掌握知識的有限性」,以及「與原住民族知識相關

之文獻的限制性」,即便是由原住民本身去建構其知識架構,甚至由原

住民族知識領域專家親自參與,此知識架構仍須不斷的被檢視與修正。

因此,研究者在〈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建構方法研究〉一文中

所提及之「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的方法因而更顯重要,尤其兩者

之間不但必須同時進行、彼此搭配,甚至進一步參照歸納、比對分析,

誠如受訪者

E於訪談中所建議,藉由此雙重方法步驟相輔相成、循環不斷

的反覆檢測;特別是在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的過程中,能透過原

住民專家、非原住民專家,以及圖書資訊學專家,三方面整合互動式的

參與,相信欲建構一個理想完整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必

指日可待。

最後,本研究根據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分析所得之結論,以及實際

建構「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過程中所發現之問題,經總結性

的探討歸納後,進一步提出下列四點建議,以供未來各領域臺灣原住民

族知識組織架構的實際建置者之參考:

灱建議在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整體架構或特定主題面向之

架構)之前,事先確定建構架構之目的與用途

建構架構之目的與用途,在於決定實際進行建構時,一手資料與

二手資料在整體知識來源中所佔的比重,以及扮演不同角色之參與者的

參與程度。此外,不同目的、不同用途的建構,亦會產生不同的分類方

式,或採用不同的分類取向。以「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

構為例,其最終目的,若僅為了文物的典藏與分類,則「器物取向」,

如:住、食、衣、育樂、工藝等,是最主要的分類方式;反之,若是為

了反映阿美族物質文化中之相關議題,則「議題取向」,如:符號象

徵、空間景觀等,則是另一可能的分類取向。

建議在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之前,先確定架構所欲包含之

內容範圍,並界定整體所要採取之時間及空間向度

在建構知識組織架構之前,若能清楚確立知識組織架構所欲包含之

主題面向,了解可能涉及之族群或聚落知識,並界定橫跨之時間年代,

以及所涵蓋之空間地域,則可縮小知識組織之範圍,使整體架構更趨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傳統醫學及互聯網等領域熱點展開討論。其中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包括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

下手傳球是接發球, 後排防守, 保護的主要技術. 正面下手傳球是最 基本的傳球方法, 是各種傳球技術的基礎, 適合於接各種發球, 扣球 等.. ──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 有一個可以耐重 W 的背包,及 N 種物品,每種物品有各自的重量 w[i] 和價值 v[i] ,且數量為 k[i] 個,求在不超過重量限制的情 況下往背包塞盡量多的東西,總價值最大為多少?.

另一方面,也 未嘗不可將課程建議的全部選修項目以至新增 的精讀課文化為多個小單元,

專門服務 處理危機 及早識別 支援家庭 宣傳教育 預防問題... •人們利用本身與兒童之間權力差異的特殊 地位 (如年齡、身分、知識、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