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與地球環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人與地球環境"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探索地

第一章 探索地

1-1  地球的起源與演變

1-2  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

1-3  適合生命發展的地球環境

(2)

2 第一章

第一章 探索地球

1-1 地球的起源與演變  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  地球的演變 1-2 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  相對地質年代的測定  絕對地質年代的測定  地球的歷史 1-3 適合生命發展的地球環境  地球系統  碳循環 P.5 P.5

(3)

1-1 地球的起源與演變

1-1.1 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

1-1.2 地球的演變

P.6

P.6

這是課本的頁次

(4)

4 第一章

太陽系的形成

太陽系的形成

Q :星體 ( 恆星 . 行星 ) 的誕生地?

星雲:

主要成分是

氣體 ( 氫、氦、甲烷、

氨 ) 、冰和塵埃

P.6-7 P.6-7

(5)

5 第一章

獵戶座大星雲

M42

百寶箱 1-1 百寶箱 1-1 星雲-星體的誕生地 P.8 P.8

(6)

6 第一章

仙女座大星系

-星雲重組後的天體之一?

什麼力量可以重組星雲 ?

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

P.6-7 P.6-7

(7)

7 第一章 星雲因萬有引力吸引聚集 → 雲氣繞中心旋轉 → 形成高溫、高密度核心, 周圍呈扁平狀 → 盤上形成團塊 . 星雲中心 收縮增溫 ( 位能轉換成熱 能 ) →中心引發核融合 → 向外熱膨脹壓力與向內重 力平衡、氣體停止收縮 → 太陽誕生 星雲因萬有引力吸引聚集 → 雲氣繞中心旋轉 → 形成高溫、高密度核心, 周圍呈扁平狀 → 盤上形成團塊 . 星雲中心 收縮增溫 ( 位能轉換成熱 能 ) →中心引發核融合 → 向外熱膨脹壓力與向內重 力平衡、氣體停止收縮 → 太陽誕生

太陽的誕生

P.6

P.6-7P.6-7

(8)

8 第一章

太陽系的形成

太陽系的形成

P.7 P.7 近核心的較高溫盤面上,氣體 多被吹散,只凝結出以金屬和 岩石為主的數公里大小團塊。 近核心的較高溫盤面上,氣體 多被吹散,只凝結出以金屬和 岩石為主的數公里大小團塊。 遠離核心的低 溫盤面上,凝 結的團塊除了 金屬和岩石之 外,還含有大 量的冰。 遠離核心的低 溫盤面上,凝 結的團塊除了 金屬和岩石之 外,還含有大 量的冰。

(9)

9 第一章

星雲中團塊物質被 太陽風向外吹拂、擾動 → 團塊、雲氣繞中心旋轉 → 較重的物質因重力吸 引持續碰撞、結合形成 微行星體 ( 岩石 . 金屬為主 ) → 較輕的氣體在旋轉過程散布至外圍亦逐漸匯 集 → 微行星體碰撞、大的捲走鄰近塵埃和碎片匯 聚成類地行星 ( 地球誕生 ) ,外圍氣體匯集形 成類木行星→太陽風吹散盤面剩餘物質→太陽系 成形

太陽系行星的形成

太陽系 的形成 P.6

(10)

10 第一章

太陽系的形成

太陽系的形成

腦力激盪 1-1 腦力激盪 1-1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太陽系的形成 P.7 P.7 以岩石、金屬為主 類地行星 以岩石、金屬為主 類地行星 以冰、氣體 為主 類木行星 以冰、氣體 為主 類木行星

(11)

11 第一章 位於半人馬星座, 距離地球 220 光

一個正在萌芽的太陽系

一個正在萌芽的太陽系

(12)

12 第一章

獵戶座星雲中即將形成行星系統

獵戶座星雲中即將形成行星系統

哈伯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 M42 中,拍到許

多恆星的周圍環繞著黑暗盤狀物(圖中四個

角落的放大圖),科學家認為這些盤狀構造

中已有建構行星的團塊物。

百寶箱 1-1 百寶箱 1-1 P.8 P.8

(13)

13 第一章

小歇

請假

有一天一個小學學生,因為奶奶過世要出殯

,必須回南部,遞假單給老師,

事假單的「事由」上寫著:「出殯」。

老師糾正他說,「事由」應該是請假的人要

去做的事才對,

結果小朋友點點頭、拿回座位改,不久後拿

來改過的事假單,只見「事由」

由「出殯」 改成

---

陪葬

(14)

14 第一章 地球內部熱能的來源  近高溫熔融狀 , Why?  地球內部熱能的來源 : 1.質量增加重力壓縮,位 能轉換成熱能而增溫 2.隕石撞擊產生熱能 3.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放 熱 P.9 P.9 百寶箱 1-2 百寶箱 1-2 Q: 原始地球的溫度? Q: 原始地球的溫度?

(15)

15 第一章

1-1.2

1-1.2

地球的演變

地球的演變

地球層圈構造的

演變

演變

原始地球 (

高溫熔融

狀、內部無明顯分層

)

密度大的

鐵、鎳

等沉到中心、形成

地核

密度小的

矽酸鹽

等浮到地核之上、形成

地函

地函中較輕 ( 含鐵鎂較少 ) 的部分浮到地球

表面、形成

地殼

• 此過程約歷經一億年。

P.9 P.9

(16)

16 第一章

地球層圈構造的演變

地球層圈構造的演變

鐵與鎳陷入核心,輕的

物質往外浮出形成地球

外層

持續向外散熱,地球慢慢

冷卻、外殼形成,地殼、

地函、地核三層成形

P.9 P.9

(17)

17 第一章 Q

太陽系各行星中,為何只 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1. 陽光:與太陽距離適中,陽光適量 2. 水:提供生命所需 . 調節氣候 . 造就地球多 樣且適合生命發展的地理及氣候環境 ( 海 . 河 . 湖泊、冰、地下水與大氣變化… ) 3. 空氣:提供適合生物發展的大氣組成 ( 氧、 溫室氣體… ), 保護生命 得天獨厚 的地球

地球適合生命發展的條件

P.9-10 P.9-10

(18)

18 第一章

Q :海洋 (

水 ) 、大氣從何而來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9-10 P.9-10

(19)

19 第一章 地球初形成 (46 億年前 ) ,大氣主要組成 為氫、氦、甲烷及氨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地球第一階段原始大氣 P.9-10 P.9-10

(20)

20 第一章

Q :第一階段原始大氣為何消失?

太輕而逃離地球

太陽風吹走、隕石撞擊

Q :現今大氣的起源主要和什麼活動有關?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9-10 P.9-10

(21)

21 第一章 主要組成: 水氣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氣 氫氣 氯氣

第二階段原始大氣形成-火山釋氣

右圖:夏威夷火山 爆發的氣體組成 Q :第二階段原始大氣組 成和現今有哪些不同?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9-10 P.9-10

(22)

22 第一章 原始大氣成分 現今大氣成分 水氣 ( 約 71 % ) 氮 (78%) 二氧化碳 ( 約 14 % ) 氧 (21%) 二氧化硫 ( 約 6 % ) 氬 (0.93 % ) 氮氣 ( 約 5%)

大氣成分比一比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8

P.9-10P.9-10

(23)

23 第一章

地球初形成

(46 億年前 ) ,大氣主要組成為

氫、氦、甲烷及氨

→ 氫和氦

太輕

而逸散,甲烷及氨因 隕石或

太陽風

衝擊,獲得能量而逃離

→ 高溫地球火山活動旺,釋出大量

氣、

CO

2

、 SO

2

、氮…,形成第二階段原

始大氣

→ 地表

降溫

、水氣

凝結

→ 降雨匯聚低窪→海洋形成 ( 四十億年前

海洋的形成

)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8

P.10-11P.10-11

(24)

24 第一章

大氣與海洋組成的演變 ( 續前頁

)

→ 大氣中

CO

2

溶解於海水、部分形成

碳酸

沉澱 ( 轉化成石灰岩

) , SO

2

亦溶

解於雨水隨著流入海洋形成

硫酸鹽

沈澱。

→大氣中

大部分

H

2

O

、 CO

2

與 SO

2

被移除

氮氣

所占

比例

因而相對

增加

→ 陸地岩石

風化侵蝕

產生鈉、鎂、鈣、鐵

陽離子

,經風及河流的搬運輸送入海

→ 海底

火山噴發

氣體溶於海水中形成

Cl

-、 HCO

3-

、 SO

42-

陰離子

→ 海水鹽度達到現在的平衡。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10-11 P.10-11

(25)

25 第一章 幾百萬年後,地球稍冷卻,開始降雨,雨水在 地表低窪累積、形成海洋

大氣與海洋的起源

P.10-11 P.10-11

(26)

26 第一章 大氣組成演變過程示意圖 1. 紫外線分解水氣 2. 藍綠藻光合作用 Q :現今大氣中的氧氣從何而來? P.10-11P.10-11

(27)

27 第一章

原始大氣的水氣經由太陽

紫外線分解

( 氫逃逸 )

→原始生命 (

藍綠藻

) 在水中出現 (

約 35 億

年前 )

→部分細菌發展出行

光合作用

能力、消耗 CO

2

產生氧 (

約 27 億年前 )

→氧氣與水中的鐵結合,形成氧化鐵 (

縞狀鐵

) 沉積 (

約 25-18 億年前 )

→水中鐵濃度降低、大氣中氧氣累積開始增快

(

約 20 億年前 )

→高空

氧氣和陽光反應

形成

臭氧

層 (

約 6 億年

前 )

大氣和海洋的演變與生物

生物的 發展 P.10-11 P.10-11

(28)

28 第一章

1-1.2

1-1.2

 地球的演變

 地球的演變

澳洲鯊魚灣的 疊層石,這是 由藍綠藻所形 成的岩石。藍 綠藻在地球已 經 有 35 億 年 的歷史,是原 始的簡單生命。 澳洲鯊魚灣 澳洲鯊魚灣 35 億年前的 藍綠菌化石 35 億年前的 藍綠菌化石 百寶箱 1-4 百寶箱 1-4 疊層石疊層石 P.10

(29)

29 第一章

1-1.2

1-1.2

 地球的演變

 地球的演變

氧化鐵礦 氧化鐵礦 出露在地表的氧化鐵礦床多形成於 25-18 億P.11 P.11

(30)

30 第一章

 高空

氧氣和陽光反應形成臭氧

(

約 6

億年前

)

→海中生物大量增加 (

5.4 億年前

=

武紀大爆發

)

→植物登陸 ( 四億年前

) 、大量繁殖

→ 氧氣增加,地球系統作用逐漸平衡,大

氣組成趨於穩定,並維持至今。

生物與環境

唇齒相依!

大氣和海洋的演變與生物

P.11

(31)

31 第一章

地球大氣的演變

地球大氣的演變

趨近於 0 氧開始在大氣累積 臭氧也開始產生 臭氧也開始產生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按此觀看影片 地球演化 ▲ 大氣中氫、氮、氧及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 P.11

(32)
(33)

33 第一章 禮拜天放假,蚯蚓兒子閒著沒事,就把自己 切成 兩段打 羽毛球去了。 蚯蚓媽媽高興有這麼聰明的兒子,也把自己 切成 四段自個打麻將 去了。 無聊爸爸受到兒子與老婆的啟發,就把自己 剁碎在砧板上奄奄一息了。 將台上的蚯蚓媽媽聞訊趕來,傷心地說;“ 老公你這是幹嘛呀! 蚯蚓爸爸虛弱得說: “我……… ... 我想踢場足球”

喝水時間-禮拜天放假

(34)

1-2 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

相對地質年代的判斷

絕對地質年代的測定

地球的歷史

(35)

35 第一章 相對地質年代:藉由岩層的上下關係、地質 事件的先後順序和生物演變等所劃定的地質 年代的先後次序,主要利用化石作為劃分工 具

單位 : 元、代、紀、世、期 ( 大

小 )

;「元」以下可以劃分成若干「代」,

各代之下再細分成若干「紀」

絕對地質年代:利用放射性元素定年法所測 岩石 ( 化石 ) 形成距今的確切年代

單位 : 百萬年 , 年

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

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

P.12

(36)

36 第一章

例題

例題

地質事件的先後順序

地質事件的先後順序

沉積岩層形成 沉積岩層形成

斷層 斷層 火成岩體侵入 火成岩體侵入 1. 1. 2. 2. 3. 3. P.12

(37)

37 第一章

相對地質年代的推定原則

相對地質年代的推定原則

原始水平定律  一般而言,沉積岩層若未受到地殼變動的影響 ,其層理為原始的水平狀態。 疊積定律  未經變動的水平沉積岩層,老地層在下、新地 層在上。 截切定律  先發生的事件會受到後發生事件的影響 ( 或截 切 ) ,被影響 ( 截切 ) 的事件較早發生P.12-13 百寶箱 1-5 百寶箱 1-5

(38)

38 第一章

例題

例題

下圖為某地未倒轉岩層的垂直剖面圖,地表在甲地 層之上界,圖上不同的圖樣和甲~辛的標示分別代 表不同的岩層。丁層與庚層各為一火成岩侵入岩層 ,其中丁岩層還包裹著一些來自丙層岩石的碎塊。 甲~辛的先後順序? ( 9797 學測)學測) 【 【答】】辛己戊丙丁庚乙甲辛己戊丙丁庚乙甲 被 包 裏 在 岩 層 ( 脈 ) 中的物體, 形 成 時 間 比 岩 層 ( 脈 ) 早。 P.12-13

(39)

39 第一章

相對地質年代的推定原則

相對地質年代的推定原則

包裹體定律  被包裏在岩層 ( 脈 ) 中的物體,形成時間 比岩層 ( 脈 ) 早。 動畫 動畫 動畫 動畫 相對地質年代的測定 Q :右圖為一礫岩,礫岩 的年代和其中所含的 礫石年代,何者較新 ? A :礫岩的年代比其中所 含的礫石年代新。 P.14

(40)

40 第一章

相對地質年代的推定原則

相對地質年代的推定原則

化石  不同時代的岩層含有不同的化石 ( 群 ) ,含有相同 化石 ( 群 ) 的地層則是相同年代形成的。利用地層 中的化石 ( 標準化石 ) 或化石群可分析地層的先後 次序。 岩石的紀錄常因地殼變動過程而被擾動或破壞, 年代愈久受擾動及破壞情形通常愈嚴重,各項判 斷及推論應更謹慎。

P.13

動畫 動畫 動畫 動畫 相對地質年代的測定

(41)

41

第一章

化石

(42)

42 第一章 1) 生物的遺體、遺跡或排泄物掩埋後,隨沈積 物受成岩作用石化而成 2) 由化石可推測沈積當時地球的海陸分布、環 境、氣候 3) 活化石:保有古代生物特徵、至今仍存活者 4) 標準 ( 指標 ) 化石:古代生物在地史上有特 定出現時間、可以推測岩層沈積時代者

化石

補充

(43)

43 第一章

百寶箱

百寶箱

1-5

1-5

標準化石

 標準 ( 指標 ) 化石:某些古生物在地史上 有特定出現的時間,可藉以推測岩層沈積 的時代者。  重要的標準化石:古生代-三葉蟲、石燕 ;中生代-恐龍、菊石;新生代-長毛象 、貨幣蟲。  標準化石的特性:演化速度快、生存期限 短、分布範圍廣、個體數量多、特徵明顯 易鑑定 ( 前二者取其時間需求、後三者取 其應用需求 ) 。

P.13

(44)

44

第一章

課本圖 6-3

化石-標準 ( 指標 ) 化

(45)

45 第一章  金 字 塔 所 使 用 的建材 , 就是俗 稱 「 天 使 硬 幣 」 的 大 型 有 孔 蟲 - 吉 薩 貨 幣 蟲 - 所 集 結 成 的 石 灰 岩 。 它 是 單 細 胞 生 物 中的龐然大物 , 直徑約五公分 , 是 最 早 被 觀 察 到的有孔蟲。 圖 b: 吉薩貨幣蟲 (Nummulites gizehensis)

標準 ( 指標 ) 化石-貨幣

補充

(46)

46 第一章

地層對比

按此觀看動畫 按此觀看動畫 按此觀看動畫 按此觀看動畫 化石對比 地層對比:比較兩 地的地層剖面,以 了解兩地沈積的關 係。包括岩層性質 ( 岩 石 種 類 、 特 徵 ) 、化石或化石 群、地質構造 ( 褶 皺、斷層 ) 的對比 。從地層的對比可 以瞭解地球環境的 歷史變遷。 乙地區缺少 B 層 ,可推測乙地在 A 、 C 地層形成期間 環境發生了明顯變 動。 同一年代 同一年代 A B C

P.13

同一年代 同一年代

(47)

47 第一章 1. 小華在甲地的地層中,發現有 a 、 b 、 c 、 d 、 e 五種化石 ,而在乙地地層中,僅發現有 a 、 b 、 d 三種化石。根據地 層對比的觀念來判斷,則乙地 形 成 時 間 相 當 於 ?   (A) 400 萬 ~ 200 萬 年 前   (B) 500 萬 ~ 400 萬 年 前   (C) 900 萬 ~ 500 萬 年 前   (D) 900 萬~ 400 萬年前。 2.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b 可能為三葉蟲化石  (B) d 可能為恐龍化石  (C) c 可 能為菊石化石  (D) 五種化石 中, a 作為地層對比的精確度 最低。

【例題】附圖為甲地地層柱及其化石分布年代

,請依此回答下列問題:

答】 (C)答】 (D)

(48)

48 第一章 3.若在丙地發現 a 、 c 、 e 三 種化 石; 丁地發 現 a 、 c 、 d 三種化石。則 乙、丙、丁三地岩層形 成的先後順序為何?  (A) 乙→丙→丁  (B) 乙 →丁→丙  (C) 丙→乙→ 丁  (D) 丁→乙→丙。 4.哪一種最適合做為標準 化石?  (A) a (B) b (C) d (D) e 。

答】 (B)

答】 (D)

(49)

49 第一章

母元素原子數蛻

變一半所需的時

間為固定,稱為

半衰期

• 母元素 : 原始 的放射性元素。 • 子元素 : 蛻變 後的穩定元素。

絕對定年

--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P.15

放射性元素 ( 母元素 ) 隨時間會變成其他

穩定元素 ( 子元素

)

(50)

50 第一章

任一時間 [ 母元素+子元素 ] 總量 ( 個

數 ) 固定不變 (100%)

放射性元 素定年法

母元

母元

子元

子元

絕對定年

--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P.15

(51)

51 第一章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比較

母元素

子元素

的量,可決定岩石生成

的年齡

1 個 半衰期 母 : 子再 1 個半衰期 再 1 個半衰期 =1:1 母 : 子 =1:3 母 : 子 =? 1:7 依此類推

P.15

(52)

52 第一章 推算法: =1/2 , 岩石年紀為 1 個半衰期 =1/4 , 岩石年紀為 2 個半衰期 =1/8 , 岩石年紀為 3 個半衰期 …. 依此類推 , 岩石年紀 為 X 個半衰期 岩石年紀= X × 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元素總量 ) 母 子 ( 剩餘母元素  X        2 1

P.15

(53)

53 第一章

定年適用範圍: 10 個半衰期。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化石需採用不

同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來定年 (

愈古老的用較長半衰期的元素 )

絕對地質年代的測定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百寶箱 1-7 百寶箱 1-7

P.15

(54)

54 第一章

常用的同位素定年法

定年法 母元素 子元素 半衰期 常用的測定物 鈾鉛法 鈾 238U 鉛 206Pb 45.1 億年 鋯石 鈾鉛法 鈾 235U 鉛 207Pb 7.1 億年 鋯石 釷鉛法 釷 232Th 鉛 208Pb 141 億年 鋯石 銣鍶法 銣 87Rb 鍶 87Sr 480 億年 黑雲母 . 白雲母 鉀氬法 鉀 40K 氬 40Ar 12.6 億年 長石,雲母 碳 14 法 碳 14C 氮 14N 5730 年 含碳物質 百寶箱 1-7 百寶箱 1-7

P.15

(55)

55 第一章

放射性定年法的限制

岩石中需有足量的放射性礦物

定年的礦物必須是封閉的,元素需

全留在原岩中,不能有散失

原岩不可經過改變或破壞 ( 如變質 .

熔融

… )

百寶箱 1-7 百寶箱 1-7

P.15

(56)

56 第一章

【例題】

【例題】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若測得岩石中碳 14 與氮 14 的含量為 1

7 ,則該岩石已形成多少年?

(已知碳 14 的半衰期為 5,730 年)

答】

經過 3 個半衰期 (n = 3)

經過 3 個半衰期 (n = 3)

岩石年紀

5730 × 3 = 17190 年

岩石年紀

5730 × 3 = 17190 年

n 3

1

1

1

( )

(

) ( )

2

1 7

2

(57)

57 第一章 【例題】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 下圖為放射性元素中母元素和子元素含量隨時間的 變化圖,回答下列問題: 1. 哪一曲線是子元素?   2. 半衰期為何?     3. 若某岩石中,子元素含量為母元素的 7 倍,則此岩 層的年齡為何? 【答】 A 【答】 7 億年 【答】 21 億年

(58)

58 第一章 【 【例題例題】】 放射性定年法的限制 放射性定年法的限制

下表所列為常用以定年的放射性元素,要

測定近代較年輕的岩石或礦物,採用表中

哪一種放射性元素定年較適合?

(A)

碳 14 -氮 14

(B)

鉀 40 -氬 40

(C)

鈾 238 -鉛 206 。

答】 (A)

(59)

59 第一章

1-2.3  地球的歷史

地球的歷史即以全球物種的興衰為依據,

再加上其岩層中礦物的放射性定年資料,

定出一個全球通用的地質年代表。

最早的隱生元代表物種很稀少的時代,其

與顯生元的分界,為 5 億多年前生物開始

大量出現的時間點上。

顯生元又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代以下為紀,紀則可再細分為世。

P.16-19

(60)

60 第一章 相 對 地 質 年 代 絕 對 地 質 年 代 1-2.3  地球的歷史 P.19

(61)

61 第一章

1-2.3  地球的歷史

5 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早 期,生物種類與數量突 然大量增加,地球從一 片荒蕪變成生物興盛, 稱為寒武紀大爆發,其 中以三葉蟲為代表。 二疊紀末期發生大滅絕 事件,之後恐龍等大型 爬蟲類繼之成為中生代 的主要生物。 新生代則是哺乳類動物 的時代。 百寶箱 1-7 百寶箱 1-7 P.16-19

(62)

生物數量與大滅絕

P.19 •條紋寬度表示 生物的數量變化 ,淡紫色直線代 表五次大滅絕事 件。 1-2.3 1-2.3 地球的歷史地球的歷史

(63)

隱 生 元 隱 生 元 顯 生 元 顯 生 元 ( 寒 武 紀 大 爆 發 ) ( 寒 武 紀 大 爆 發 )

1-2.3 地球的歷史

P.16-19

(64)
(65)

1-2.3 地球的歷史

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 史上最嚴重大滅絕 史上最嚴重大滅絕 史上最嚴重大滅絕 史上最嚴重大滅絕 P.16-19

(66)

66

第一章

1-2.3

1-2.3 地球的歷史地球的歷史

(67)

例題 -

例題 -

101

101

學測題

學測題

(A) (A) 太陽光度的增加與減少 太陽光度的增加與減少 (B) (B) 岩石風化速率的增加與減少 岩石風化速率的增加與減少 (C) (C) 石灰岩沉積速率的增加與減少石灰岩沉積速率的增加與減少 (D) (D) 陸地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增加陸地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增加 與減少 與減少 (E) (E) 大氣中水氣含量及雲量的增加大氣中水氣含量及雲量的增加 與減少 與減少 圖為地球科學家根據不同年代岩石中的相關化學成分, 圖為地球科學家根據不同年代岩石中的相關化學成分, 由全球尺度的觀點, 推論顯生元以來至工業革命之前 由全球尺度的觀點, 推論顯生元以來至工業革命之前 , 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形。下列哪些選 , 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形。下列哪些選 項與圖中曲線變化的關聯性最為密切?( 應選 項與圖中曲線變化的關聯性最為密切?( 應選 2 2 項)項)

【答案

】 (B)(C)

(68)

68

第一章

高中

vs.

(69)

1-3

(70)

70 第一章 1. 地球及其上的生物結合成一個系統,透過自 我調節及組織使地球環境保持穩定、適合生 命發展 2. 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密切相連,物質 ( 如碳 、氮、水分… ) 與能量透過不斷的互動循環 ,使地球成為巨大的動態平衡系統。 3. 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及生物圈構成一套體 系,巧妙地互動,使地球環境保持穩定。

1-3.1  地球系統

P.20

(71)

71

第一章

▲ 氮氣與氧氣的循環

地球系統的循環

(72)

72 第一章

地球系統的能量循環

太陽輻射能量是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來源, 從赤道到兩極,各地區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 量不大相同。 透過全球大氣環流和海洋洋流循環,赤道過 多的太陽輻射能量得以分送到地球其他角落 。 百寶箱 1-9 百寶箱 1-9 ▲ 赤道地區大多為 陽光直射,地表單位 面積受熱較多。高緯 度地區陽光斜射,地 表單位面積受熱較少 。 ▲ 赤道地區大多為 陽光直射,地表單位 面積受熱較多。高緯 度地區陽光斜射,地 表單位面積受熱較少 。

P.20

(73)

73 第一章

地球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

P.20  大氣圈與水圈間的水循環,主導地表的氣候變 化,促進岩石圈的風化與侵蝕作用。  岩石圈的火山作用也會釋放氣體至大氣圈,影 響全球的氣候。

(74)

74 第一章

地球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

P.21 生物圈一方面從太陽吸取能量,一方面則從 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吸收養分,死亡後遺 骸回到岩石圈,並加入全球循環。

(75)

75 第一章 大氣與海洋的化學組成也受生物活動影響, 生物作用也強化了岩石圈的地表地質作用。

地球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

P.21 岩石圈、 水圈、大氣 圈及生物圈 構成一套體 系,巧妙地 互動,使地 球環境保持 穩定。

(76)

76 第一章

1-3.2  碳循環

自然界的碳以不 同形式儲存於四 大圈中,透過各 個作用過程,交 換彼此的碳儲量 ,稱為碳循環。 岩石圈的煤和石 油,也是古代生 物的遺骸經由泥 沙的掩埋、沉積 ,在地底高溫高 壓的長期作用下 所形成。 P.22 ▲ 地球目前的碳循環概況

(77)

77 第一章

1-3.2  碳循環

岩石圈的碳儲 量最多,是地 球系統中最大 的碳儲存庫。 水圈的碳通量 幾近呈現收支 平衡狀態。 大氣圈的碳儲 量最少,最易 受碳通量的變 化而影響。 P.22 ▲ 地球目前的碳循環概況

(78)

78 第一章

碳循環

火山噴發或生物呼吸作用及其死亡後的腐爛 、分解作用 釋出 CO2 到大氣中 →植物吸收、雨水沖刷 .. 減少大氣中的 CO2 → CO2 在 雨 水 及 土 壤 中 作 用 , 酸 腐 蝕 岩 石, CO2 被轉化為碳酸盬 ( 進入岩石圈 ) → 溶解的碳酸盬進入河川、大海 ( 進入水圈 ) → 溶解的碳被海中珊瑚等生物消耗 ( 移除 ) → 生物死後堆積、成為石灰岩或化石燃料 ( 進入岩石圈 ) → 岩石被埋到深處因高溫分解 ( 板塊運動 ) P.22-23 地球系統物質能量循環的實例

(79)

79 第一章

地球層圈間的碳循環

地球層圈間的碳循環

儲量: 1,020 單位 移出: 90+50+92=232 移入: 92+40+100=232 P.22

(80)

80 第一章

地球層圈間的碳循環

地球層圈間的碳循環

儲量: 750 單位 移出: 61+0.5+92=153.5 移入: 60+1.5+5.5+90=157 P.22

(81)

81 第一章

1-3.2  碳循環

人 類 大 量 使 用 化 石 燃 料 以 及 變 更 土 地 利 用 等 行 為 , 使 得 二 氧 化 碳 快 速 增 加 , 造 成 全 球 暖 化 , 進 而 影 響 氣 候 變 化 , 改 變 生 物 的 分 布 與生存。 百寶箱 1-9 百寶箱 1-9 P.22-23

(82)

82 第一章 碳在大氣中的交換 一、從大氣中移走二氧化碳 植物 ( 生產者 ): 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吸入 CO2 轉化為 碳水化合物 動物 ( 消費者 ): 動物以植物為食物,並將植物消化及 轉化為動物組織。 石灰岩 . 化石燃料的形成 : 生物屍體埋在泥土下或沉 在水底 , 生成石灰岩或化石燃料並將大量的碳儲存 海中的動 ( 生 ) 物:海中的動 ( 生 ) 物會利用海水中 的碳製造殼或骨骼等構造。 二、二氧化碳回歸大氣中 呼吸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分解:生物屍體被分解會釋放二氧化碳 燃燒:燃燒化石燃料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 海中生物 : 貝殼或骨骼破碎時 , 碳會被分解釋放出來 P.22-23

(83)

83 第一章

人與環境唇齒相依

1.人類與生物圈內所有生物 ,都是地球系統生態系的 一部分,人類無法單獨生 存,其行為和社會文化的 產物及問題也必然回饋到 地球系統。 2.地球系統中任一組成發生 變化,就會引發回饋機制 ,以維持穩定平衡。 人類的任何活動均可影響到整個地球 ( 或生 態 ) 系統的平衡。 P.23

(84)

84 第一章

小歇

*求婚

六歲的小芳粉可愛,常常被班上小男生求婚。

有一天,小芳回家後跟媽媽說:

「媽咪!今天小強跟我求婚要我嫁給他…」

媽媽漫不經心的說:

「他有固定的工作嗎?」

小芳想了想說:

他是我們班上負責擦黑板的。

(85)

85

第一章

1-3.2

(86)

86 第一章

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衝擊實例

1.

氟氯碳化物( CFCs )的使用,造成 ____

層變薄,地表的紫外線輻射量增加。

2.

工業革命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

大氣中 ________ 增加,使溫室效應加劇

3.

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及有毒廢棄

物等造成環境汙染。

4.

空氣污染迼成的酸雨問題,嚴重影響水資

源、土壤資源及生態系統。

臭氧

二氧化碳

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衝擊 補充

(87)

87 第一章 工業革命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大氣 中二氧化碳增加,使溫室效應加劇。 圖片來源:http://www.friendsofscience.org/assets/documents/FOS%20Essay/Climate_Change_Science.html 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衝擊 補充

(88)

88 第一章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水汙染

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衝擊 補充

(89)

89

第一章

圖片來源 :http://myislandnights.files.wordpress.com/2009/06/plastc050208_15074a.jpg

(90)

90 第一章

大太平洋垃圾塊

圖片來源:http://mrbarlow.files.wordpress.com/2009/04/trash-vortex.jpg 美國海洋科學家莫爾 (Charles Moore) 在北太 平洋發現一個面積遼闊的「大太平洋垃圾塊」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堪稱世

界最大的垃圾堆,「大太平洋垃圾塊」裡面的垃 圾從洗髮精瓶子、塑膠玩具、輪胎、到塑膠游泳 池、拖鞋,無奇不有。 太平洋海洋塑膠垃圾場的影片 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衝擊 補充

(91)

91 第一章 人類影響地球系統平衡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接連不斷發生的重

大天然災害-暴風雪、暴雨、洪水、

土石流、乾旱、糧荒、沙塵暴

山河變色

是『天災』?

還是『人禍』?

補充

(92)

92 第一章

人與環境唇齒相依

人與環境唇齒相依

地球系統中任一組成發生變化,就會引發回饋 ( 調節 ) 機制 ( 大自然反撲 ?) ,以維持穩定平衡 地球的平衡機制需時間運作,若環境改變太快 ,平衡將暫時失調,可能對生命造成重大衝擊 (如:物種滅絕-人類亦可能為其中之一) 每一種自然環境都有一定的彈性恢復能力。人 類只要在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合理適度的發展 ,同時又積極的保護環境並維持生態平衡,即 可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解鈴還需繫鈴人! 拯救地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需要每個人從日常生活做起!

(93)

93

第一章

快樂並不在於有與無,而是在於

珍惜與知足。

(94)

94

第一章

(95)

The End

---1.

其他參考資料

2.

腦力激盪參考解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全世界生產結構存在全球供應鍊的整合體系,在 這種環境下,土國相信保護主義的形成亦對實施保護

● 畢卡索以較主觀的分析手 法把造形分解,塊面切割 得更破碎,產生斷續的線 條,主體與背景交融,物 體難以辨識。用色以彩度 較低

或因一意孤行而為形格勢禁,主體便退居被動的陰極而將主動的陽極拱手讓與客

他所測量了相對成長率 (dP/dt)/P 大約為 0.7944 ,而環境容 量上限大約為 64 。.

集熱器總熱損係數定義為:集熱器中吸熱板 與周圍環境的平均傳熱係數。只要集熱器的吸熱

表 6.3.2 為不同電壓下,驅動整個系統運作所需電流。圖 6.3.2 為 測試情形。其中紅燈代表正常工作。結果證明只要太陽能板能夠提供

Department of Physics,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Ontario; Space Studies Department,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Boulder, Colorado [2007-04-02]. 金牛座

「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 11 日登上自家太空船「團結號」」(VSS Unity)到 達離地面 85 公里處,也就是大氣與太空的交界處後關閉太空船動力,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