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治動員背景下蘇聯國內政治中的敵人形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治動員背景下蘇聯國內政治中的敵人形象"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史  学  月  刊         2011 年  第 4 期

政治动员背景下苏联国内政治中的

“敌人形象”

张 建 华

[ 关键词] 政治动员;敌人形象 ;信息心理战;苏维埃爱国主义;世界主义 [ 摘  要] 冷战时期, 苏联共产党和政府运用了“ 敌人形象” 的特殊影响 , 借以整合和唤起苏联公民的“ 苏 维埃爱国主义” 意识 , 对抗美国和西方的文化和 政治压 力 , 进行社 会主义 经济建设 和政治 建设 。 苏 联国内 政治中的“ 敌人形象” 主要是反“世界主义” 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运动 。 * “敌人形象”(образврага/ Enem y im ag e)是 苏联政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 苏联共产 党和政府积极地运用“敌人形象”的特殊影响 , 借 以整合和唤 起苏 联公民 的“苏 维埃 爱国 主义” (советскийпатриотизм)意识 , 以全 民和全 国政 治动员的方式, 对抗美国和西方强势的文化和政 治压力,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其目的在于证明苏 联社 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维护苏联社会的稳 定。 苏联时期的“敌人形象”基本上可以分为国 外“敌人形象”和国 内“敌人 形象”两 部分①。 本 文主要论述苏联国内 政治中的“敌人形 象” , 从 “敌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因素入手 , 评述战后苏联 意识形态整顿运动中“敌人 形象” 的演变 , 并对 “敌人形象”的功能和效果做出简略评价②。 一 苏联“敌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因素 “敌人形象”在俄国历史上是与“反俄罗斯阴 谋论”联系在一起的 , 而“反俄罗斯阴谋论”是一 种历史现象。 当代俄罗斯社会学家古德科夫认 为, 在俄罗斯 , “阴谋论既是敌人形象的变体 , 也 是敌人形象的另一种表述”③ 自 10 世纪基辅罗斯立国之后 , 俄罗斯一直 处于积贫积弱和内忧外患的紧张环境之中。 俄 罗斯的四邻, 西部的波兰人 、日耳曼人 , 西北部的 立陶宛人和瑞典人, 南部的土耳其人 , 东部的蒙 古鞑靼人, 都或长或短地占领或统治过俄罗斯 。 特别是蒙古鞑靼人的后裔金帐汗国统治俄国两 个多世纪, 异民族 、异宗教和异文化祸害俄罗斯 是历史事实, 更是一个历史神话 。 因此 , 在俄国 历史上, 各种“反俄罗斯阴谋论”也极为流行 。 如 沙皇彼得一世在其遗嘱中强调俄国四邻均是敌 人, “朕认为 , 即将来临的北方对西方和东方各国 * ① ② ③ 基金项目:教育 部人文 社会科 学规划 基金 项目“ 苏联 早 期 的 文 化 革 命 与 知 识 分 子 的 政 治 认 同” (10 YJ A770068)。 笔者另著有《冷战 背景 下苏联 对外 政治 中的“ 敌 人形 象”》 , 《史学月刊》 2010 年第 7 期 。 汉语学界关于本专题的讨论尚不多见, 敬菁 华的《当代 俄罗斯社会的敌人形象研究》(北京外国语 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 2008 年)仅 在 背景 中 对苏 联时 期 的“ 敌 人形 象” 有所提及 。 苏联和俄罗斯学界研究成 果较多 , 代表 著作如莫德尔 任斯卡 娅的《世 界主 义——— 帝 国主义 奴 役其 他 民 族 的 意 识 形 态》 [ (Модржинская Е.Д., 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имп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идеологияпорабощения наций), 莫斯科 1958 年版] 、莫德尔 任斯卡 娅与他 人合 著的《 国 际 犹 太 复 国 主 义 的 意 识 形 态 及 其 实 践》 [ (МодржинскаяЕ.Д.идр., Идеология ипрактик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сионизма, Критическийанализ), 莫 斯 科 19 78 年版] 、法切耶夫 的《 苏联 宣传中 的敌 人形 象 (19 45 ~ 19 54 )》 [ (Фатеев А.В., Образ врага в советскойпропаганде,1945 ~ 1954 гг), 莫 斯科 199 9 年 版] 、利西 奇 金等 著《第 三 次世 界 大 战 ——— 信息 心 理 战》 [ (Лисичкин В. А.и др., Третья мировая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аявойна), 莫 斯科 2000 年版。 该书中文版由徐昌 翰等翻 译 , 社会 科学文 献出 版社 2003 年版] 。 欧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 仅见芬兰学 者索尼卡· 文森的《形象研究和敌人形象 :芬兰冬季战 争报道中的苏联(1939 年 9 月 30 日至 1940 年 4 月 13 日)》[ (Sinikka Wun sch , I ma ge Resear ch and the Ene-m y IEne-mag e:The S ovi td Union i n Fi nnish N ew spa per s dur in g the Wint er War , N ovember 30 , 1939 ~ Mar ch 13 , 1940), ht t p :// herkules .oulu .fi/isbn9514266331/ h tm l/ t857 .h tm l ] 。 美国学者西蒙科的《形象和军备控 制:里根时期的 苏联印 象》 [ (Keith L .S himko , Ima ges an d A rms Cont rol :P erct pt ions o f t he S oviet Union in the Reagan Ad mini str ati on), 密执 安 1991 年 版] 。 另 外美国外交史名家拉菲 博在 1980 年再版 的《美 国 、苏 联和冷战(1945 ~ 1980)》 [ (Walter LaFeber , Amer ica , R ussia , and the co ld war , 1945 ~ 1980), 纽约 1980 年 版] 中对此问题有所提及 。 古德科夫:《敌人的意识形 态自觉 :作为大 众合并 症和 社会文化综合机 制的“ 敌 人”》(ГудковЛ.,Идеологема врага:Враги как массовый синдром и механизм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ойинтеграции.), 《 敌 人 形 象》 (Образ врага), 莫斯科 2005 年版 , 第 11 页 。

(2)

的入侵是上帝命定和设计的一种周期运动, 正如 上帝曾以同样方式安排野蛮人的入侵以促使罗 马民族获得新生一样。 这种由北极向南移民的 运动有如尼罗河水的回流, 它定期用自己的泥土 使埃及西部的土地变得肥沃” , 因此要使“俄国长 期保持战争状态, 使士兵常备不懈 , 使他不断为 增强国家财政和改进陆军做出努力。挑选最有 利时机发动进攻, 以战继和 , 以和继战 , 达到俄国 的利益和日益繁荣”① 俄国历史上的“反俄罗斯阴谋论”主要有以 下两个来源: 其一是“共济会阴谋论” 。共济会起源于英 国, 最初是石匠间秘密的同业行会 , 后传播到欧 洲各国。 自 18 世纪初传入俄国以后 , 直至十月 革命前, 在俄国社会中 , 尤其是在社会上层中获 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 数众多的俄国 贵族 、政治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 包括沙皇家族成员 , 加入俄 国共济会。俄国共济会与近现代俄国政治 、宫廷 政变、社会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 对俄国近现代 政治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构成了俄国近代以来一 种非官方政治因素及政治变迁的驱动力。 因为 共济会是“俄罗斯第一个自由的自我组织的社会 团体, 只有 它 不 是 把政 权 从 上 面 硬塞 给 人 民 的”②。 俄国共济会作为秘密组织, 有着特殊的入会 仪式、等级差别以及联系方式 。“世界主义”是俄 国共济会认同的原则, “宇宙就是自由石匠们的 祖国”③, 共济会员称自己为“ 胸襟坦荡的世界主 义者或世界公民”④。 俄国共济会追求人类生活 及形式方面的统一, 不分民族 , 没有国家 , 没有阶 层的划分, 只有一个世界政府 。 另外 , 俄国共济 会持自然神论, 在它看来 , 神是所有生命的唯一 来源, 无论这个神来自哪种宗教 , 无论人类的心 灵通过哪种宗教仪式与其交流;各种宗教的信奉 者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宗教都应统一于一种宗教 之下。在这种世界主义哲学观和宗教观的影响 下, 俄国共济会与其他国家的共济会建立了紧密 的联系。 正是因为俄国共济会秉承“世界主义” 、“自 然神论”和“天下一家” 的宗旨 , 并且以秘密方式 积极涉入俄国上层社会, 干预俄国政治 , 因此它 被看成是俄国社会和文化的异己力量, 是败坏俄 罗斯文化传统和威胁俄罗斯国家的 破坏力量。 沙皇政府时常对共济会采取禁毁政策, 俄国社会 也对其持否定态度。 当代俄罗斯学者索罗金评 价道:“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其统治俄国期间 对共济会员的镇压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共济会的 各种活动也被视做某种邪恶… …”⑤ 其二是“犹太人阴谋论” 。 有关“犹太人阴谋 论”的说法早在 12 世纪就出现了 , 它伴随耶路撒 冷的圣殿骑士秘密组织而产生。早在中世纪 , 由 于犹太教与基督教在信仰和教义上的分歧, 基督 教徒视犹太人为魔鬼, 是阴谋颠覆基督教的敌基 督。“犹太人阴谋论”是欧洲历史上各个时期和 各国政府迫害犹太人的一个主要的理由。 犹太民族群体在公元 14 世纪初出现在俄国 境内。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世界上的犹太人 约半数居住在 俄罗斯帝国境内, 1897 年的俄国 人口统计资料表明, 俄国境内的犹太居民人数为 522 万⑥。 历代沙皇政府以及各级统治者对犹太 人始终采取限制、压制和迫害的政策 。 1903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 7 日 , 由俄罗斯民 族主义者克鲁舍 万主编的杂志《旗帜》(Знамя) 发表了《犹太智者议定书》(Протоколысионских мудрецов)的全文 。1905 年 12 月 9 日 , 《犹太智 者议定书》单行本在彼得堡出版 。 反犹主义者尼 鲁思于 1905 年 12 月出版《小中之大和作为近期 政 治 可 能 性 的 敌 基 督》 (Великоев малом и антихристкакблизкая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возможность) 也将该文本收入书中。《犹太智者议定书》整个 文本围绕一个主 题:犹太人如何 控制非犹太民 ① ② ③ ⑤ ⑥ 关于“ 彼得一世遗嘱” 的真伪 , 详 见刘祖 熙:《关于 彼得 一世的遗嘱问题》 , 《世界史研究 动态》 1979 年第 4 期 ; 刘存宽:《关于彼得大帝遗嘱的疑案》 , 《百 科知识》 1980 年第 4 期 ;李显荣:《也谈彼 得大帝 三个遗 嘱的真 伪问 题》 , 《河南大学学报》 1986 年第 4 期 。 遗嘱译 文见《彼 得一世遗嘱》 ,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0 年第 2 期 。 别尔嘉耶夫著, 雷永生 等译 :《俄 罗斯思 想》 , 读书 · 生 活· 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 第 17 页 。 ④ 索卡洛夫斯卡娅 :《俄国共济会和它在社 会运动史中 的意义(18 世纪和 19 世纪头 25 年)》 [ СоколовскаяТ. О., Русское масонство и его значение в истории обшественногодвижения(XVIII иперваячетвертьXIX столетия)] , 莫斯科 1999 年版 , 第 26 页 。 索罗 金:《保 罗 一 世 和 自 由 石 匠》 (Сорокин Ю .А., “ Павел I и 《 Вольныекаменщики”), 《 历 史 问 题》 (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2005 年第 11 期 。 泽夫· 卡茨等著 , 费孝 通等译 :《 苏联民 族手册》 , 人民 出版社 1982 年版 , 第 503 页 。

(3)

族, 将其置 于自己的统治 之下 , 如 何在经济 、政 治、思想和宗教诸领域制造混乱 , 蛊惑百姓 , 扰乱 经济, 发动战争 , 不择手段地实现建立全球性的 “犹太王国”的目的 。 《犹太智者议定书》发表于 1905 年革命最为 激烈的时刻, 配合了沙皇政府和黑色百人团将俄 国政治动乱的原因嫁祸于犹太革命家而镇压革 命的行动。 十月革命 胜利后 , 反 犹分子加 大对 《犹太智者议定书》的宣传 , 把“犹太人阴谋论”与 布尔什维克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相提并论。 《犹太智者议定书》已被同时代的历史学家 米留科夫、捷列夫斯基 、斯瓦季科夫证明纯属伪 造。 文本是 1890 年代由沙皇政府警察局国外分 部总监拉奇科夫斯基指派人员伪造的, 目的在于 把俄国动乱和革命的起因归结于犹太人和共济 会的“阴谋” 。尽管如此 , 文本仍然为大俄罗斯沙 文主义者、东正教极端保守派和黑色百人团分子 利用, 成为俄罗斯 20 世纪初反犹运动乃至全世 界有影响的“犹太人阴谋论”的理论基础 , 并且影 响甚广。 二 苏联国内“敌人形象”的塑造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处于 内忧外患的险恶环境之中,“敌人”和“敌人形象” 就现实地存在于苏联社会和政治之中。 早期的国内“敌人形象”具有可见性和暂时 性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敌人形象”一般都与现 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敌人”密切相关 , 并且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频繁更替。 在国内战争时期, 以邓尼金 、高尔察克 、弗兰 格尔、尤登尼奇 、克拉斯诺夫等旧俄将军为代表 的白卫军和白卫分子, 以马赫诺 、彼得留拉为代 表的乌克兰极端无政府主义者和乌克兰民族主 义者, 是威胁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国内敌人 , 因此 俄共(布)中央于 1919 年 7 月 9 日发布了列宁起 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 。 在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 1920 年代, 随着上述军事领域的“敌人”被消灭 , “敌人 形象”也随之转换 。 这一时期的“敌人”大多是暗 藏的但仍然是现实存在的敌人, 他们是新经济政 策的副产品———“耐普曼”和富农 , 是被列宁斥为 “`有教养' 的农奴主”并强调“把这类教员和学术 团体的成员客客气气地送到资产阶级` 民主' 国 家里去了”①的反苏知识分子, 以及社会革命党 反对派。在“为高等学校无产阶级化而斗争” 的 口号之下, 高等学校展开对大学生的政治清理运 动。1928 年列宁 格勒大学开除学生 712 人 , 其 中有 75 人是因为自己的出身②。 在 1920 年代末至 1940 年代初 , 苏联国内的 “敌人形象”开始了外延化和虚拟化的过程 。 联 共(布)党内激烈的路线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失败 者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 、加米涅夫 、布哈林等人 即是“敌人形象”的预备者 。 1928 年春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宣布在顿涅 茨矿区的煤矿破获了一起反革命案件, 被称为沙 赫特案件③。 老布尔什维克 、《红星报》副主编柳 亭于 1932 年 3 月秘密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联 盟” , 起草《斯大林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危机》和《告 联共(布)全体党员呼吁书》 , 向全党呼吁必须实 行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 恢复列宁制定的 原则, 主张停止强制集体化 。呼吁书直称斯大林 是“大间谍” 、“奸细” 、“党的破坏者”和“俄国革命 的掘墓人” 。斯大林要求苏联法制机关立即判决 柳亭等人死刑, 这是联共(布)中央总书记第一次 直接要求判决普通党员死刑的先例。 1937 年 1 月 20 日 , 苏联最高法院以“从事针对国家领袖的 恐怖主义分子”罪判处柳亭极刑 , 当天立即执行 枪决。 上述两大案件使斯大林得出结论:“随着我 们的进展, 资本主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起来 , 阶 级斗争将更加尖锐。”④1934 年 12 月 1 日 , 联共 (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 、列宁格勒州委 ① ② ③ ④ 《列宁选集》 第 4 卷 , 人民出 版社 1995 年 版 , 第 654 ~ 655 页 。 希卡鲁科:《俄罗斯居民 日常生活 中的政 治形势 反映》 ( Шинкарук С. А., “ Отражени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конъюнктуры в повседневной жизни нас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1921 ~ 1941 年 俄 国 日 常 生 活 :新 观 点》 (Российская повседневность, 1921 ~ 1941 гг, новые подходы), 圣彼得堡 1995 年版 , 第 33 页。 沙赫特是俄文“ 矿 井”(Шахт)的 音译 。 据称 从 1922 ~ 1923 年起 , 顿涅茨矿 区的 俄国 企业主 、外国 企业 主和 一些反动资产 阶级 专家 就与 白俄“ 巴黎 中心” 组 织联 系, 接受其指示和经费 。 他们窃取当地的 领导权 , 唆使 工人反对党的领导。 1928 年 5 月 18 日 至 7 月 6 日对 此案进行了审理, 在 53 名被告(沙赫特分子)中除 4 人 被宣判无罪外, 有 11 人被处决 , 其他的人被判处 1 ~ 10 年徒刑。 《斯大林全集》 第 12 卷, 人民 出版 社 1954 年版 , 第 15 页。

(4)

书记基洛夫惨遭暗杀是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导火 线。 当晚 , 根据斯大林的提议 , 未经政治局讨论 , 就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通过了一项决 定, 宣布侦查部门应从快从严处理被控策划和执 行恐怖行动的案件;一俟对犯有上述罪行的罪犯 做出 死刑判决, 内务人民委 员部机关应立即执 行。托洛茨基等人便上升为苏维埃“敌人形象” 的代言人,“叛徒” 、“间谍” 、“人民的敌人” 、“人民 敌人的妻子” 、“人民敌人的儿子或女儿”都成为 接受刑罚的罪名和“敌人”的代名词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特殊年代, “ 敌人” 和 “敌人形象”发生变化 。 这一时期 , 国外的“敌人 形象” ———德国法西斯及其盟友成为真实可见的 苏联主要的“ 敌人形象” 。 以叛降德国的苏军将 领弗拉索夫为代表的“ 俄罗斯解放军”以及国内 暗藏的“弗拉索夫分子” 是国内“敌人形象”的主 要代表者。在此期间 , 苏联政府还以“与敌合作” 为名, 将日耳曼 、鞑靼 、印古什 、车臣 、朝鲜 、卡巴 尔达、巴尔卡尔等 12 个民族统统视为“ 敌人”或 “潜在的与敌合作者” , 将整个民族强制迁移到中 亚或远东, 以示惩罚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国内的“敌人 形象”因国外“敌人形象”的转换而转变 。在苏美 关系 由友谊到分裂、最终走 上冷战之路的过程 中, 苏联国内“敌人形象”逐渐完成其虚拟化和形 象化的塑造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为反法西斯战争和前 线的需要, 苏联政府一度放松了对意识形态的控 制, 另一方面也借以鼓励作家 、艺术家们以自己 的创作服务于全民战争。 著名作家和出版家维 尔塔、波列伏依 、斯米尔诺夫 、吉洪诺夫 、托尔斯 泰、法捷耶夫 、费定 、列昴诺夫 、肖洛霍夫 、爱伦堡 等人积极参加了苏联情报局文学小 组的工作。 通晓欧洲多种语言的爱伦堡、列昴诺夫 、斯米尔 诺夫、费定等作家的作品和 文章在国外很有影 响, 美联社记者转交给爱伦堡美国报纸 , 内称上 千万美国听众借助书信认识了这个“不知名的美 国朋友” 。 作家维什涅夫斯基强调 :“所有的文学 是国防的。”①苏联情报局对作家们提出了要求: “个别的事实和概括应该反映我国军队的军事特 点, 反映前线和后方团结一致 ……尽管有着巨大 的困难、巨大的牺牲 , 我们却仍在不可动摇的道 德的统一的前提下勇往直前。 这意味着真实地 反映, 苏联就在于苏联的力量 。”②爱伦堡认为战 争时期爱国作家的使命就是:“ 应该注视摆在自 己面前的希特勒分子的面貌:这是应该准确无误 射击的靶子, 这是我们厌恶的化身 。 我们的责任 就是燃起对于恶的憎恨和巩固我们美好的、善良 的和正义的东西。”③ 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在十月革命后一直被 视为“垂死世界”的情绪的代言人 , 长期受到压制 和打击, 在 1930 年代几乎 从未公开 发表诗 作 。 阿赫玛托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参加了“苏 维埃 爱 国 主 义” 宣 传 活 动 , 创 作 诗 篇 《起 誓》 (Клятва, 1941)、《勇敢》(Мужество,1942)和《胜 利》(Победа, 1942 ~ 1945)。阿赫玛托娃在自传 中谈到这个特殊时期她的感受:“1944 年 5 月之 前我生活在塔什干, 我急切地搜罗着所有与列宁 格勒和前线相关的消息。 如同其他的诗人 , 我也 常常到军队医院去慰问, 为受伤的战士们朗诵诗 歌。在塔什干我第一次知道了 , 什么是酷热 、树 荫和水 声, 而且我 还懂 得了 , 什 么 是人 类的 善 良。”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阿赫玛托娃继续她 的创作并延续其在战争期间的社会反响。 1946 年在莫斯科举办了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朗诵晚会, 按照这次晚会的参加者、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说 法,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取得了“令人目眩神移的 、 示威性的辉煌胜利”⑤。 著名讽刺作家左琴科在 1946 年 发 表 了 《 猴 子 奇 遇 记》 (Приключения обезьяны), 他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家 。 报章 杂志 争先恐后地刊载他的作品, 广播和舞台上纷纷演 出他的节目, 剧院抢着上演他的剧本 。 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斯大林和主 管联共(布)中央意识形态工作的书记日丹诺夫 对思 想文化界的自由主义倾向表示极度担 忧。 斯大林亲自 主持的对《星》(Звезда)和《列宁 格 勒》(Ленинград)杂志的批判拉开了战后意识形 ① ③ ④ ⑤ ② 克 拉西 里 什科 等 编辑 :《来 自 苏联 情 报局 :1941 ~ 1945 年 战 争 年代 的 政 论 和 特 写》 (КрасильщикС.и др., От советского информбюро, 1941 ~ 1945 . Публицистика иочеркивоенныхлет)第 2 卷 , 莫 斯科 1984 年版 , 第 460 、470 页 。 爱伦堡:《艺术的职责》(ЭренбургИ.,Долгискусства), 《文学和艺术》(Литература иискусство), 1943 年 7 月 3 日 。 阿 赫 玛 托 娃:《 文 集》 (Ахматова А., Собирание сочетаний)第 3 卷 , 莫斯科 1998 年版 , 第 26 页 。 《消息报》(Извести),1988 年 5 月 20 日 。

(5)

态批判的序幕, 这场意识形态围剿的对象是“全 面腐朽” 的资产阶级文 化和寻找文化艺 术界的 “敌人形象” 。 1946 年 8 月 9 日 , 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 组织局会议上发表了就《星》和《列宁格勒》两杂 志问题的讲话, 激烈批评了这两份杂志以及上面 发表的具有“资产阶级” 和“反苏维埃”性质的文 章。 8 月 14 日 , 联共(布)中央通过《联共(布)关 于〈星〉和〈列宁格勒〉杂志的决议》 , 谴责在《星》 上登载的著名讽刺作家左琴科的作品和《列宁格 勒》刊登的阿赫玛托娃的作品 , 认为它们是毫无 思想内容的、意识形态上有害的作品①。在决议 中明确宣布:“阿赫玛托娃是与我国人民背道而 驰的、内容空洞 、缺乏思想性的典型代表 。 她的 诗歌充满悲观情绪和颓废心理, 表现过时的沙龙 诗歌的风格, 停留在资产阶级 —贵族阶级唯美主 义和颓废主义以及` 为艺术而艺术' 这一理论的 立场上, 不愿与本国人民步调一致 , 对我国的青 年教育事业造成危害, 因而不能为苏联文学界所 容忍。”“左琴科一直专门写那些空洞无物 、庸俗 无聊的东西, 鼓吹腐朽的 、无思想内容的 、低级趣 味的、不问政治的东西 , 妄图使我们的青年迷失 方向, 毒害他们的思想 。 左琴科最近出版的《猴 子奇遇记》是对苏联生活方式及苏联公众的下流 诽谤。左琴科丑化苏联制度和苏联人 , 把苏联人 说成是野蛮落后、文化低下和愚蠢之极的人 。”② 8 月 15 日 , 即在通过了关于《星》和《列宁格 勒》杂志决定后之次日 , 主管苏共中央意识形态 工作的书记日丹诺夫专程到列宁格 勒作说明。 他在该市党的积极分子会上报告说:“这个问题 经斯大林同志倡议已在中央委员会做过讨论:他 亲自过问了这两个杂志的工作……并建议讨论 两个杂志领导上的缺点, 而且他亲自参加了这次 会议 并作过指示;这些指示 成为这个决定的基 础”③。 他批评左琴科“惯于嘲弄苏联生活 、苏维 埃制度、苏联人 , 用空洞娱乐和无聊幽默的假面 具掩盖这种嘲弄” 。“左琴科这个市侩和下流家 伙给自己所选择的惯用主题, 便是发掘生活中最 卑劣的、琐碎的各方面 … …这是一切下流市侩作 家———左琴科也在内 ———所特有的东西”④。 日 丹诺夫以极其苛刻但不文明的语言称有“俄罗斯 诗歌月亮”之称的阿赫玛托娃“不知是修女还是 荡妇, 更确切地说 , 是集淫荡与祷告于一身的荡 妇兼修女”⑤, 于是苏联爱国 女诗人立即变成了 “敌人” ———“资产阶 级”“ 贵族”“ 荡妇兼 修女” 。 以中央宣传鼓动部为首的宣传机关立即开足马 力, 动用一切工具和手段来批判 。诗人阿赫玛托 娃和作家左 琴科, 二人立即被苏联作 家协会开 除。 1946 年 10 月 1 日 , 中央宣传鼓动部在报告 中 称, 中 学 十 年 级 的 教 材 《 现 代 文 学 》 (Современнаялитература)中 , 存在着“严重的政 治错误” , 因为它将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称之为 “现代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 俄罗斯联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随后删去了关于 二人的描述⑥。实际上 , 从开始批判左琴科和阿 赫玛托娃到二人最终消失在文字记载与公众视 野下, 联共(布)中央和宣传鼓动机关都有一套模 式化的操作程序与方法, 以求最大限度地抵消被 批判者造成的所谓“恶劣影响” 。在这种凡事都 必须与政治挂钩的文化体制下, 宣传鼓动机关不 是去创造促进文化真正繁荣的制度性环境, 而是 拿着放大镜在知识分子的创作中寻找“反党 、反 社会主义”的片言只语 , 并将其演化成政治上的 种种不纯洁与背叛之处。 1948 年 2 月 18 日 ,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联共(布)中央组织局 1946 年 8 月 14 日 关于斯 大林 提议的〈星〉和〈列宁 格勒〉杂 志的决 议草 案》 [ Проект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яоргбюро ЦК ВКП (б)“ о журналах `Звезда' и` Ленингра' ”справкойИ.В.Сталина, 14 .08 . 1946] , 《斯大 林 和世 界 主义》 档 案 第 19 号(Архивы: 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19)。 雅科夫列娃:《俄共(布)中央 — 联共(布)中央 , 全 俄肃 反委员会—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 内务部关 于文化政策 的档案(1917 ~ 1953)》(Яковлева А.Н.ДокументыЦК РКП(б)— ВКП(б), ВЧК — ОГПУ — НКВД о культурнойполитике.1917 ~ 1953 .), 莫 斯 科 1999 年 版, 第 589 页 。 《消息报》(Извести),1988 年 5 月 20 日 。 曹靖华等译:《苏联 文学 艺术 问题》 , 人民 文 学出 版社 1953 年版 , 第 40 页 。 基明齐科编辑:《安魂曲》 (ТименчикР.Д.,Реквием), 莫斯科 1989 年版 , 第 236 ~ 238 页 。 《中央宣传鼓动部 1946 年 10 月 1 日关于教 科书〈现代 文学〉中“ 真正的政治 错误” 致 联共(布)中央书记 帕多 里 切 夫 的 报 告》 [ Докладнаязаписка агитпропа ЦК секретарю ЦК ВКП(б)Н.С.Патоличевуо“серьезных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ошибках” в учебнике“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 01 .10 .1946] , 《斯大 林和世 界主义 档案》 第 27 号(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 №27)。

(6)

议批 判 穆 拉 杰 里 创 作 的 歌 剧《伟 大 的 友 谊》 (Великаядружба),理由是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 都是错误的, 并且苍白没有表现 力 。 3 月 12 日 新上任的艺术事务委员会主席列别杰夫便迫不 及待地向日丹诺夫提议设立荣誉法庭来审判一 些被揪出各式错误的形式主义音乐家, 实际上设 立荣 誉 法庭 的 联共(布)中 央 决议 于 18 日 出 台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艰难岁月中创 作出振 奋人心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的著名作曲家肖斯 塔科维奇也因歌剧《伟大的友谊》 而受到批判与 牵连。 三 虚与实 :反“世界主义”与反犹太主义 尽管在早期苏维埃政权中有季诺维也夫、加 米涅夫、托洛茨基 、卡冈诺维奇 、李维诺夫 、莫洛 托夫的夫人热姆丘任娜等高级领导人都是犹太 民族属性, 并且斯大林在 1931 年 1 月 12 日给犹 太通讯社写的题为《反犹主义 :答美国犹太通讯 社记者问》信中强调了苏联政府反对反犹主义的 立场, 即“在苏联 , 反犹主义作为和苏维埃制度为 敌的现象, 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 按照苏联法律 规范, 反犹主义者应被判处死刑”②。然而 , 不容 置疑的事实是反犹主义几乎贯穿整个苏联时代, 并且在苏共党内、党内高层和苏联社会里都极有 市场。 从 1930 年代中期开始 , 随着苏联国内政治 气氛日渐紧张, 犹太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在斯 大林与托洛茨基的斗争中, 反犹主义成为斯大林 手中的武器。 1930 年 , 俄共(布)中央的犹太部 被撤销, 在随之而来的大清洗运动中 , 一大批的 犹太族干部和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 其罪名是里 通外国的“犹太世界主义者” 。 “世界主义” 是在整个苏联时期经常被苏联 政府提及的政治关键词, 而在知识分子之中即是 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灾难之词。 在苏联权威哲 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中 , “世界主义”条目的解释是 :“一种宣传漠视自己 祖国利益、漠视民族传统 、漠视民族文化 、放弃民 族主权的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这种宣传 是在承认整个世界是每一个人的祖国的幌子下 进行的… …帝国主 义者力图用关 于世界主 义 、 `世界政府' 等思想宣传来麻痹人民的警惕性 , 在 他们中间培植背叛祖国和出卖民族利益的思想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是 完全对立的… …世界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的思想 体系、和 苏维 埃 爱 国 主 义是 不 能 相 容 的。”③ 苏联政府在 1942 年 2 月成立了“犹太人反 法西斯委员会”(简称犹委会)。 担任犹太人反法 西斯委员会主席的是莫斯科犹太国立剧院演员 兼导演所罗门· 米霍埃尔斯 。 委员会的任务是 与美国等国的犹太人富商联系, 以获得对方的资 助。犹太 人 反 法 西 斯 委 员 会 在 战 时 的 各 种 活动为苏联扭转战局、击败纳粹 起到了重要 作 用。    1947 ~ 1948 年 , 苏联在 国内掀起一场 反对 “世界主义”运动 , “目的是加强与外界的隔绝并 在知 识 分 子 中 清 除 任 何 外 来 意 识 形 态 的 影 响”④, 在苏联民众当中“灌输对西方的反感和敌 意” , 当预期的冲突发生时培养起一种仇外的情 绪。苏联犹太人因为和西方联系最广 、受西方影 响最大, 因 而沦为打 击的重点 对象 。 1948 年 5 月以色列建国事件对苏联犹太人和犹太人反法 西斯委员会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政府 的反犹政策骤然加剧, 斯大林本人的态度也发生 巨变, 他后来在一次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上明 确指出,“任何一个犹太人都是民族主义者 , 都是 美国情报机关的间谍”⑤。 苏联国家安全部副部 长留明指控犹太 民族“是一 个间谍民族”⑥。 犹 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是斯大林心目中“世界主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 1947 年 3 月 28 日关 于“ 荣誉法 庭” 的决议》(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политбюроЦК ВКП(б)об организации“судовчести” , 28 .03 .1947),《斯大 林与世 界 主 义》 档 案 第 37 号 (Архивы:Сталин и 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 №37)。 中 国学 者 闻一 认 为, 荣誉法庭的产生与战 后苏联国 内贪污 腐化和 羡慕 西方物质文明的社会风 气紧密相 关, 但是 它的主 要打 击对象是知识分子。 参 见闻 一 :《“ 荣 誉法 庭” ———“ 为 布尔什维克荣誉而战”》 , 《学习时报》 (第 376 期), 2007 年 3 月 14 日 ;《学习时报》(第 378 期), 2007 年 3 月 26 日。 《斯大林文集》 第 13 卷 , 莫斯科 1955 年版 , 第 30 页 。 罗森塔尔、尤金主编 , 中央编译局译 :《简明 哲学辞典》 , 读书· 生活 · 新知三联书店 1973 年版 , 第 71 页 。 苏多普拉托夫著, 魏小明 等译 :《情 报机关 与克里 姆林 宫》 , 东方出版社 2000 年版 , 第 365 页 。 姆列钦著, 李惠生等译 :《 历届克格 勃主席 的命运》 , 新 华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359 页 。 乔纳森· 布伦特 、弗拉基米尔 P .纳莫夫:《 斯大林最后 的罪行:医生谋杀案》(Jonathan Brent and Vladimir P . N aumov .S ta li n' s Last Cr ime :The Doctor' s P lot), 伦 敦 2003 年版 , 第 184 页 。

(7)

者”的典型代表 , 是苏联犹太人的文化精英汇聚 的精神中心。大量的事实证明 , 斯大林在内心深 处不仅把苏联犹太人看成是一个民族群体, 而且 把犹委会看成是他们的代表, 无论苏联犹太人还 是犹委会都是“潜在的危险的`外国人' , 敌视苏 联政权和他个人”① 1948 年 3 月 26 日 , 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 莫夫 给斯大林、日丹诺夫等 人递交了一份长达 15 页的文件 ———《苏联国家安全 部就犹委会的 严重问题致苏联部长会议的报告》 。报告称 :“苏 联国家安全部通过新采取的契卡工作手段查明: 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领导人是积极的民族 主义分子, 他们面向美国人 , 实质上在进行反苏 的民族主义活动。”报告直接指控犹委会前主席 “米霍埃尔斯战前好久就是一个著名的民族主义 积极分子, 曾经是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犹太人的 一面旗帜”② 阿巴库莫夫在斯大林去世后供认:“1948 年 苏联政府领导人约· 维 · 斯大林给了我一项紧 急任务———由苏联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迅速安 排干掉 米 霍埃 尔 斯, 此 事 可 委 派 专门 人 员 执 行。”③1948 年 1 月 12 日晚 6 点 , 国家安全保卫 部用 汽车绑架了米霍埃尔斯等人, 大约在晚上 10 点钟 ,“他们立即被从车上拖下 , 并用货运汽 车轧死了他们。夜里 12 点左右 , 当明斯克市内 开始无人走动时, 米霍埃尔斯和戈卢博夫的尸体 被装 上卡车运走, 并抛在市 内一条偏僻的大街 上”④。 1 月 15 日 , 《真理报》刊发了米霍埃尔斯 的死讯⑤, 苏联国内外为之震惊 。《真理报》称赞 米霍埃尔斯是“一位杰出的演员 , 艺术家 , 导演和 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 , 高度评价了他在戏剧 创作和表演方面的伟大成就与突出贡献, 但是对 其死因却只字未提。有一个地方提到他是苏联 犹委会主席, 但是却没有任何相关报道 。1 月 16 日, 苏联官方为米霍埃尔斯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和盛大的葬礼。《真理报》报道说 , 有数万莫斯科 市民参加了追悼会。 而著名作家 、犹太人爱伦堡 当时就断定“米霍埃尔斯被杀害了”⑥ 1948 年 12 月 8 日 ,《消息报》工作人员别吉切 娃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世界主义者 ———敌人占据 艺术领域”的信 。 作者在这封信中开门见山地写 道:“敌人正在艺术领域中活动 , 我用生命为这些 话担保” , 在信中指出在戏剧作家 、戏剧评论家和 戏剧活动家中间存在着大批世界主义者, 并列举 了诸多世界主义者“反对党的戏剧”和“向人民艺 术进攻”的言论⑦。 这封信即是战后规模最大的 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反对世界主义运动开端的预 兆。 1949 年 1 月 23 日 , 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 部向联共(布)中央秘书处提交了名为“在戏剧评 论中与世界主义作斗争”的决议草案⑧。该决议 草案指出, 在戏剧评论界中汇聚了一个反党的 、 持资产阶级审美立场的世界主义者派别, 该派别 垄断了戏剧评论界, 它的活动给苏联戏剧艺术的 健康发展带来 了严重的损害。 1 月 28 日 , 反世 界主义运动开始, 《真理报》刊发了《一个反党的 戏剧评论家派别》的编辑部文章 , 指出在戏剧评 论界存在着一个反党的、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者 派别。 次日 ,《文学报》刊发社论《彻底揭发反党 的戏剧评论家派别》 , 剑指“奴颜婢膝地崇拜西方 ① ③ ⑤ ⑥ ⑦ ⑧ ② 西蒙 · 雷迪奇 :《战争 、浩劫和斯大林主义 :一项关于 苏联 犹 太 人反 法 西 斯 委 员 会 的 档 案 研 究》 (S himon R edlich , Wa r , H olocaust an d S ta li nism :A Documented S t ud y o f t he Jew ish Ant i-Fa scist Commi tt ee in the US S R), 伦敦 1995 年版 , 第 162 、133 页 。 ④ 科斯德琴科 :《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1941 ~ 1948 年):档案史》(КостырченкоГ.В.Еврейскийантифашистский комитетВСССР.1941 ~ 1948 , Документированнаяистория), 莫斯科 1996 年版, 第 358 、358~ 359 页。 苏联政府对 米霍埃 尔斯 的死 因 进行 了“ 调查” 。 1948 年 2 月 11 日 , 莫斯科警察总局给苏联内务 部副部长谢 罗夫呈交了一份经过精心编造的事发现场 调查和尸检 报告, 宣称“ 没有证据表明米霍埃尔斯和戈卢博夫 — 波 塔波夫死于其他原因。 只是死于意外车 祸 。” 见科斯德 琴科:《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 委员会(1941 ~ 1948 年): 档案史》 , 第 354 ~ 356 页 。 爱伦堡著, 冯南江等译 :《人 · 岁 月 · 生 活》 下 卷, 南海 出版社 2008 年版 , 第 467 页 。 《〈消息报〉工作人员别 吉切娃 1948 年 12 月 8 日 关于 “ 世界主义者 ——— 敌人占据艺 术领域” 给 斯大林 的信》 (Письмоработника газеты“ Известия” А.БегичевойИ. В.Сталину о засилье “ врагов-космополитов” в искусстве,08 .12 .1948), 《斯大 林与世 界主义》 档 案第 85 号 (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 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 №85)。 《联共(布)中央宣传鼓 动部 1949 年 1 月 23 日在 联共 (布)中央书记处提交关于与戏剧评论界的 世界主义斗 争的决议草案》(АгитпропЦК ВКП(б)- всекретариат ЦК ВКП(б)с проектом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я о борьбес 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ом в театральной критике, 23 .01 . 1949),《斯大 林 与世 界 主义》 档 案 第 67 号(Архивы: 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67)。

(8)

资产阶级文化的世界主义”①。1 月 30 日 , 《文化 与生活》(Культура ижизнь)报亦刊发社论《反 党戏剧评论家派别的阴谋诡计》 , 再次挞伐了“世 界主义”与“无爱国心的世界主义者” , 最后倡议 “为了扫除这些巨大的障碍和保障苏联戏剧艺术 的继续繁荣, 必须彻底消灭不爱国的 、资产阶级 美学观点的戏剧评论”② 1949 年 2 月 10 日 , 苏联艺术学院院长格拉 西莫夫在《真理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为了艺术界 的苏维埃爱国主义》 , 指出“苏联的造型艺术在与 世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斗争中达到了创作上的 胜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 , 彻底揭露形式主义者 和世界主义者, 彻底揭露他们将西方资产阶级腐 朽艺术的畸形现象带到我们现实中去的奴才式 附和行为”③。2 月 16 日 , 苏联作家协会书记格 里巴乔夫在《真理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反对诗歌 中的世界主义和形式主义》 , 再次用大量的篇幅 极其严厉地批判了世界主义和形式主义, 指责它 们“阻碍了我们文学的发展”④。 4 月 6 日 , 苏联 外交部出版局局长弗兰采夫在《真理报》发表了 《世界主义 ———美国反动派的意识形态武器》的 长文, 指出“在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战略武器库中 , 资产阶级世界主义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在世界 主义的幌子下美帝国主义极力试图建立自己在 世界上的统治地位”⑤。 随后, 在反对“世界主义者”和反对犹太复国主 义的旗帜下, 大批杰出的犹太知识分子被捕 。从莫 斯科、列宁格勒 、明斯克 、基辅 、敖德萨 、哈尔科夫 、 切尔诺夫一直到遥远的比罗比詹, 从文艺界到医疗 卫生界, 从政界到宗教界 , 仅仅两个月就有数百名 犹太人政治和文化精英被捕。1948 年 11 月被苏联 当局以进行反苏宣传、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苏联情 报的罪名勒令解散“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 。 不 久, 其领导人相继被捕入狱 , 在受尽摧残和折磨之 后, 于 1952 年 8 月被处以极刑 , 从而酿成了苏联历 史上的一大悲剧。1949 年 2 月 8 日 ,联共(布)中央 政治局通过了解散犹太人作家协会的决议。1949 年 3 月 , 出台了关于关闭犹太国家剧院的报告。 不 久, 国内所有的犹太国家剧院全部关闭 , 唯一的意 第绪语《真理报》出版社也被查封 。 1949 年 7 月 19 日 , 中央宣传鼓动部上呈报 告, 指出刚出版的单卷本《俄语词典》除收录了一 些必要的外国科技词汇外, 还含有一些在俄语中 根本用不上的词汇, 如“老爷”(Денди/ Dandy ) 这样反映剥削生活的外来词汇, 并建议将其从词 典中清除出去。 7 月 26 日 , 中央宣传 鼓动部上 呈苏斯洛夫报告, 支持禁止发行已经印刷完毕的 《卫国战争时期 的国际关系》丛 书 , 认为该 丛书 “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千方百计地为英国和 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各种政策辩护, 没有揭露英美 帝国主义掠夺性的本质……刻意掩饰英美推迟 开辟第二战场的现实原因, 夸大了英美在反法西 斯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 贬低了苏联在伟大的卫 国战争中的历史作用”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文学报》 1949 年 1 月 29 日社论《彻底揭发反党的戏剧 评论家派别》(“ Доконца разоблачитьантипатриотическую группу театральных критиков” .Редакционная статья “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газеты” , 29 .01 .1949),《斯大林与世界主 义》 档 案 第 1 号 (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101)。 《文化与生活报》 1949 年 1 月 30 日社论《反党戏剧评论 家 派 别 的 阴 谋 诡 计》 (“ Ну чуждых позициях.О происках анти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ой группы театральных критиков” Редакционнаястатьягазеты“ культура и жизнь,” 30 .01 .1949), 《 斯大 林 与世 界 主 义》 档案 第 102 号(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 №102) 《苏联艺术学院院长格 拉西莫 夫 1949 年 2 月 10 日发 表在〈真 理 报〉 的文 章〈为 了艺 术 界的 苏 维埃 爱国 主 义〉》(“За советскийпатриотизмвискусстве” .Статьяв “ Правде” президентаакадемиихудожествСССР А.М. Герасимова , 10 .02 .1949),《斯大林与世界主义》 档案第 109 号(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 №109) 苏联作 家协 会书 记格 里巴乔 夫 1949 年 2 月 16 日在 《真理报》 上的文章《反 对诗歌中 的世界主 义和形 式主 义》(“ Против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аиформализмавпоэзии” . Статьяв“ Правде”секретаряпартбюроССП СССР Н. М .Грибачева, 16 .02 .1949),《斯大林与世界 主义》 档案 第 113 号(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 №113) 苏联外交部出版局局长弗 兰采 夫 1949 年 4 月 6 日在 《真理报》 发表文章《世界 主义 ——— 美国反 动派的 意识 形态武 器》 (“ 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оеоружие американскойреакции” .Статьяв“ Правде”заведующего отделомпечати МИД СССР Г.П.Францева, 06 .04 . 1949),《斯大林与 世界主 义》 档案 第 145 号(Архивы: 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145)。 《中央宣传鼓动部 1949 年 7 月 26 日呈苏 斯洛夫 的关 于支持禁发〈卫国战争 时期的国 际关系〉 丛书的 建议》 (Докладнаязаписка агитпропа ЦК М.А.Сусловув поддержку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об изъятии из библиотек книг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 , 26 .07 .1949),《斯 大 林与 世界 主义》档 案第 187 号(Архивы:Сталиникосмополитизм, Документ№187)。

(9)

  就连在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 受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重视和重用的著名 作家爱伦堡在战后几乎立即被看成是与美国等 西方情报机关联系的“世界主义者” , 而被禁止发 表著作和公开言论, 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犹太人 身份。爱伦堡在回 忆录中写道 :“对`世 界主义 者' 的迫害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 。 逮捕了大批的 人, 其中有的是曾被法西斯俘虏(这当然不是他 们一人之过)的 , 有的是没有来得及撤退的 , 有的 是自愿从侨居国回来的, 有的是在 30 年代受过 惩罚的, 有的是在国外有亲属的 。”①爱伦堡本人 每夜都在等候着电铃声或粗暴的敲门声, 因为那 意味他也被捕了。报刊上停止发表他的文章 , 亲 朋好友也不敢登门, 只能小心翼翼地打来电话 , 当听到爱伦堡回答“是我” , 对方就放心地放下电 话。 在另一个场合 , 一位大人物已经公开宣布 : “头号世界主义者 、人民公敌伊利亚 · 爱伦堡被 揭发和逮捕了。”②爱伦堡在 回忆录中将其看成 是“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 1942 年立陶宛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 亚被强 制并入苏联后, 当地反对加入苏联的犹太人大量 地被驱赶出苏联国境或者被大量地关进各地的 集中营。 美国学者泽夫 · 卡茨估计有 20 万人之 多③。 1940 年代中期后 , 在斯大林的默许 下 , 大 俄罗 斯主义急剧膨胀, 反犹 主义盛行于全国全 党。1953 年 1 月 , 在斯大林去世前两个月 , 因克 里姆林宫医院女医生季玛舒克的告密, 内务部长 贝利亚制造了一起莫须有的“医生谋杀案” , 即所 谓的克里姆林宫的保健医生与国际犹太人恐怖 组织“犹太联合救济委员会”和美国情报机构联 系, 以“有害的治疗方法缩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生命” , 在被捕的 9 名著名医生中有 7 名是犹太 人。 随后 , 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专家从医疗机构 、 研究所、医院及高等院校中被赶走 。到斯大林去 世时,“甚至在党的区委书记中 , 恐怕也很难找到 一个犹太人”④。 而季玛舒克本人却因“协助揭 发医生杀人犯”而荣获列宁勋章 。 1956 年 4 月 , 华沙出版的意第绪语报纸《人 民之声》(F olkshtimme)公布了一份纳粹大屠杀 前后非正常死亡的苏联犹太人名单。世界舆论 要求苏联领导人对此做出解释, 并开始打听关于 目前犹太教育体制和犹太文化的情况。这份名 单同样促使一些国家的犹太人知名人士公开要 求苏联领导人澄清事实。 在整个苏联时期, 在苏联社会和民间组织中 也时隐时现反犹主义情绪和活动。 1956 ~ 1958 年苏联出现了宣扬民族主义的秘密组织———人 民民主党、俄罗斯民族党 、俄罗斯民族社会主义 党。在这些组织的秘密集会上传播《犹太智者议 定书》 , 重谈“犹太人阴谋论” 。 活跃在莫斯科的 “祖 国” (Родина)和 列 宁 格 勒 的 “ 俄 罗 斯” (Россия)俱乐部借口宣传俄罗斯文化传统 , 推荐 阅读 19 世纪俄国反犹主义学者罗赞诺夫 、列昴 季耶夫、克朗施塔得斯基的作品 。一部分持不同 政见者还以《犹太智者议定书》为蓝本 , 编写《苏 联 犹 太 人 教 义 问 答》 (Катехизиссоветских евреев),在地下出版 社印刷并在 全国传播 。 这 些持不同政见者强调犹太人控制了苏联的党政 大权, 迫害俄罗斯民族 , 目的在于毁灭俄罗斯民 族和俄罗斯国家。 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 , 随着 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口号的政治改革的深 入, 以及苏联政府放松书报检查制度 和社团制 度, 莫斯科 、列宁格勒 、新西伯利亚 、斯维尔德洛 夫斯克、明斯克 、基辅等城市的民族主义团体“纪 念”(Память)、“祖国”(Родина)等开始重新解读 《犹太智者议定书》 , 对其内容做注解 , 把苏联社 会混乱、经济严重下滑的原因归结为“犹太人阴 谋论” 。民间组织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反犹主义活 动在客观上符合或迎合了苏联政府的政治动员。 1950 ~ 1960 年代 , 随着苏联政治环境的“解 冻”以及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 有大批的苏联犹太 人申请移居以色列或赴以色列旅游。 苏联政府 对此加以严格的限制。 1970 年代初 至 1980 年 代末, 由于苏联政府放松对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 控制, 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浪潮 , 到 1982 年移居 以色列的苏联犹太人总数达 25 万人之多⑤。 这 些犹太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了近七十年, 他 们同苏联其他民族一起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 制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毫无疑问 , 他们 ① ③ ④ ⑤ ② 爱伦堡 :《人 · 岁月 · 生活》 下卷 , 第 472 页 。 泽夫· 卡茨等著 :《苏联民族手册》 , 第 506 页 。 欧文· 豪著 , 王海良 、赵立 行译 :《 父辈的 世界 :东 欧犹 太人移居美国以及他们发现与创造生活的 历程》 , 上海 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 第 750 页 。 阿尔蒙德等著, 朱曾汶 、林铮译 :《当代比较 政治学》 , 商 务印书馆 1993 年版 , 第 477 页 。

(10)

对这个国家和这一制度是怀有深厚 的感情的。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离 开苏联, 移居他国呢 ? 恐怕无法排除苏联反犹主 义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四 苏联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敌人形象” 政治动员是指以一定的政治主体为凝聚力 量, 为实现某一政治目标 , 利用拥有的政治资源 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鼓动。 它一般遵循的是自 上而下的运作机制, 一般是国家或社会处于内忧 外患的非常时期之举动。 苏联作为政治意识形 态色彩极强的国家, 其政治动员不仅在非常时期 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也是苏联国内政治和对外政 治中的行之有效的一种常态行为, 对苏联政治体 制的运作和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构成苏联 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敌人形象”是社会对抗的意识形态反映 、敌 对国家和公民力量的鲜活象征、社会统治集团的 政治工具。从长时段来看 , 它存在于俄国历史之 中, 但从 20 世纪的苏联时期政府方面开始有计 划和系统地在大众意识中宣传“ 敌人形象” 。 社 会经济、政治 、意识形态和国际冲突是苏联式的 “敌人形象”的主要来源 。 当代俄罗斯学者法切 耶夫认为:“敌人形象是`心理战' 的重要手段 , 是 政治敌人们有目的倾向和计划的利用宣传, 其中 包括以简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敌人、朋友 或自己的居民的看法、感受和行为 , 目的在于适 合政府倾向。`政治宣传' 或者简单`宣传' 是指 借助大众媒体和象征方式系统作用于大众意识, 以达到预想的政治目的。 然而 , 为了有效地作用 于大众的意识形态, 宣传内容就应该充满`信息 真实性' 的所有要素 ———思想和象征的组合 、理 解和 平的方式, 这些都是通 过信息的来源完成 的, 宣 传内 容 决 定 了大 众 和 个 人 的意 识 和 行 为。”① 苏联是典型的政治社会和以意识形态为导 引的国家, 苏维埃文化是典型的政治文化 , 是苏 联政府和苏联共产党自上而下的制度层面和管 理层面的意识形态安排, 是苏联社会角色自下而 上对苏联政治系统的认识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 取向的总和。政治动员与“敌人形象”相结合 , 构 成了苏联政治文化———苏维埃文化的本质特性 , 即苏维埃文化既是自上而下运作的动员型文化, 又是自下而上响应的大众型文化。苏联政治动 员中的“敌人形象”的重要职能是广泛调动和整 合苏联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 确保针对苏共领导 的行动上和意识上的双重一致性, 保障苏联社会 和国家制度的稳定。 苏联的“敌人形象”经历了从实际存在到虚 实结合再到虚拟化的发展过程, 在 1947 年开始 的苏美冷战背景下, 在 1948 ~ 1949 年的意识形 态大批判和反世界主义运动中最终形成了它的 具体模式。 苏联的国外“敌人形象” 主要是指人格化了 的美国帝国主义, 1949 年 4 月苏联政 府制定的 《近期反美宣传强化措施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 它指示宣传者把注意力用在损害美国政治和日 常生活的威信上。具体包括 :叙述美国经济大危 机的各种征兆, 垄断资产阶级统治 , 美国文化和 道德的堕落与腐朽, 美国日益严重的种族主义 , 将科学用于 军国主义备战, 新闻出版 的厚颜无 耻, 社会犯罪率急速上升 , 美国政府中存在着危 险的反苏阴谋者, 美国对外政策的侵略性并为达 到这一目的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为美国 和西方国家的思想进攻武器的“世界主义” , 在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一矛盾最终将导致西方阵营瓦解, 等等 。 国外“敌人形象” , 首先是德国人和美国人的 形象, 被苏联宣传机构利用 , 目的在于维护自己 在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空间。 美国 这一“敌人形象”系统被运用于在针对意大利 、联 邦德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心理战之中 , 目的在 于瓦解美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 苏联的国内“敌人形象“即是“ 世界主义” 和 代表这一危险思潮和政治运动的犹太人。 联共 (布)中央宣传鼓动部副部长舍皮洛夫 、苏联作家 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文学报》总编叶米洛夫负 责完成联共(布)最高领袖斯大林 、联共(布)中央 书记苏斯洛 夫、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 的政治任 务。在 1949 年反世界主 义运动过 后 , “世界 主 义”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内容 :犹太复国主义、 泛美主义、泛伊朗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 、泛突厥主 义。在艺术上表现为 :颓废主义、形式主义 、为艺 术而艺术。 在生物学方面表现为 :魏斯曼主义— ① 法切耶 夫:《苏 联 宣传 中 的 敌人 形 象(1945 ~ 1954)》 (ФатеевА.В.,Образврага всоветскойпропаганде. 1945 ~ 1954 гг.), 莫斯科 1999 年版 , 第 7 页 。

(11)

摩尔根主义。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 :流氓式青年 前卫行为。于是 , “世界主义”成了苏联政府在不 同时期所利用的制造“敌人形象”的主要借口 , 它 是作为美国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第五纵队” 。 在苏联的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中, 国内“敌 人形象”主要是指各个时期反对苏维埃制度 、反 对苏联共产党领导的人员, 而犹太人形象则是虚 拟化的苏联“敌人形象”之一 , 它是和历史上的反 犹主义和现实中的大俄罗斯主义相关联的。 著 名苏 联持不同政见者、历史 学家麦德维杰夫指 出:“反对`世界主义' 的斗争具有明显的反犹性 质。 在当时的日常政治用语中 , `世界主义者' 、 `犹太 复国 主 义者' 、` 犹太 人' 几 乎 就是 同 义 词。”①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 在卫国战争期间以自己 的文笔、创作 、表演等方式积极参与“苏维埃爱国 主义”政治宣传 , 参与反法西斯战争 , 在一定程度 上参与制造苏联外部的“敌 人形象” 的作家 、诗 人、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们 , 在战后的政治运动 中却变成了可疑的“敌人” , 昔日“爱国诗人 、作家 和艺术家形象”变成了“敌人形象” 。 苏联的国外“敌人形象”与国内“ 敌人形象” 不仅构成了苏联“敌人形象”的全部面貌 , 而且相 互影响, 相互作用 , 为苏联政府所用 。国内“敌人 形象”可以使掌权者对苏联公民采取“分而治之” 的手段, 国外“敌人形象”即可以增加苏联公民的 团结性和政治上的一致性。两者结合 , 可以培养 苏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 识, 并将这两种意识上升到“苏维埃爱国主义”的 高度。 收稿日期 2010 —11 —17 作者张建华, 历史学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院教授。北京 , 100875 。 【责任编辑  池  豫】   ① 麦德 维杰夫 著 , 何宏 江等译 :《让历 史来审 判 ——— 论斯 大林和斯大林主义》 , 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 , 第 966 页 。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也承认反对“ 世界主 义” 运动 “ 具有公然反犹 太主义 性质” 。 见阿利 卢耶 娃著 , 刘白 岚译:《仅 仅一 年》 , 外文 出版 局《 编译 参考》 编 辑 部印 1980 年版 , 第 140 页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7-1 造園景觀(成人組) 黃泰源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 37-1 造園景觀(成人組) 巫宗雨

• 最早敘事理論: 1920 年代卜羅普 (Vladimir Propp, 蘇聯 民俗學者 ) 、蘇俄的形式主義批評學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但三路之中左右兩 路的主要目的是牽 制敵人,中間沿穎 水南下一路才是主 戰力所在。又,前 秦動員規模過於龐 大,在軍事行動展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Third, during period of DPP as ruling party, little evidience shows that connecting with DDP increases dividend, yet there is significanc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