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的殖民地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的殖民地教育"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77 歷 文 教 育 第 五 期 一 九 九 九 軍 十 二 月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

日本 的殖 民 地教 育

一 評介 《戰前 日本

U/少

/八

U教

育關與 》論文集一

歐 素 瑛

《戰 前 日本

U◤

9/︿

U教

育 關與 》 國立教 育研 究所 《國立教 育研 究所 紀要 》 第121集 日本 東京 平 成

4年

3月 書

名 作

者 出版 刊 物 期

次 出 版 地 出版 時 間

一 、前

口 日本 自明治 維 新 以後即 以西 方為 師

,積

極模 倣 歐美各 國的政治 、經 濟 、社 會 、文 化等現 代 化制 度

,於

極 短 的時 間之 內,一躍 而 為世 界 強權 之一

,進

而 倣 效 西 方 帝 國 主 義 的擴 張 道 路

,向

外 進 行 殖 民 統 治

,包

18%年

領 有 臺灣 、

191U年

併 吞 朝鮮 、

1931年

佔 有滿 洲

,以

1941年

太 平洋戰 爭爆 發後 佔領 東 南 亞 地 區 等

,成

為 戰 前 主 宰 東 亞 地 區 的 最 大 支 配 勢 力 。惟 戰 後 檢 討 殖 民 主 義 時

,各

殖 民 地 人 民 不 免 以 其 自身遭 遇

,將

所 有 的罪 惡 歸 因於 帝 國主 義 教 育 之 「奴 化 」 、 「愚 民 」等 ,日本 自然 成為亞 洲各 國眾 矢之的 ,由是 有進 一 步反省 與 檢視 第 二 次世 界 大戰 結束前 日本殖 民地教 育 之必 要 。

(2)

戰後 由於後殖民主義的盛行 ,各殖民國家紛紛反省或檢討其於近代帝國主 義盛 行期 間

,對

於 殖 民地所做所為之適當性或正確性 ,日本亦不例外 。近年 來 ,日本積極進行與世界各國之教育文化交流 、充實強化國際交流活動

,以

進相互 之瞭解

,因

而積極進行相關資料之蒐集與課題之研究 。十幾年間 ,國 教育研究所在其 國際研究協 力部亞洲教育研究室的主持下

,分

別聘請各個領域 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比較教育學 、亞洲教育史 、地域研究 、國際關係論等方面之 研究

,先

後發表在該所刊物 《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 ,其,《

/少

/t右

(9 δ教 育 交 流 一

/9/人

日本 留 學

U歷

t現

狀 一 》

(第

94集

,昭

和 “ 年)、 《拓雇 ㏑ 日本 人教 習

U研

究 一

/少

/U教

育近 代 化

t日

本 人 一 》 (第

115集

,昭

63年

)等

專號

,詳

細剖析 日本在戰前 、戰爭期間對於各殖 民地支配和軍事佔領之歷史背景 、強行推行 「日本化」 、 「皇民化」教育之過 程 、實況 、評價 及反省 日本於戰爭期間之行為 ,以及 日本 「過去的責任 」進行 謝罪和賠償 等 。 《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 》第

121集

之主題為

<戰

前 日本

U/少

◤‵

U教

關與 悒關玄 乙總合的研究

>,分

為 <明治 日本

U/少

/諸

U教

育近代化

t及

L走

影響 >、 <日本

U朝

鮮 、臺灣

t右

9δ植民地教育政策

t〔

U對

應 >、

<戰

前 日本

U對

中國教育政策

t〔

U對

應 >、<太平洋戰爭下 日本

U南

方教育

政 策

t〔

U對

>四

,係199U∼

1991年

,在

該所 國際研究協 力部長阿 部洋主持下

,從

事近 代 日本對 中國 、臺灣 、韓 國 、東南亞等地區教育近代化的 影 響

,探

討 日本在各地之教育實態 、構成特質 、正負面遺產及歷史教訓 。參與 共同研究者有專修大學商學部助教授蔭山雅博 、早稻 田大學文學部教授細野浩 二 、名古屋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馬越徹 、高千穗商科大學教授上沼八郎 、釧路短 期 大學教授 弘谷 多喜夫 、同朋大學社會福祉學部教授槻木瑞生 、岡山縣立短期 大學助教授石井均

,以

及南 山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明石陽至等教育史學者 。 本文擬評 介該集第二部弘谷多喜夫

:<日

本統治下臺灣

U民

族運動

t民

主義教 育 要 求

U展

191l∼

1922年

>、上沼八郎

:<臺

灣 矼拓19乙植民地 教 育行政史 ☉一考察 一 「芝山巖事件 」忙

9㏑

(一

>、槻木瑞生

:<中

國吉 林省 龍井村

U朝

鮮 人學校 一 東 北地 區朝鮮族

U學

校 ☉展 開 一 >、馬越徹 : ㄑ 《彳

V夕

ε 二 一 記錄 》回想☉京城帚國大學一松月秀雄氏

U教

授生活

>,

(3)

朋 於 第 二 次 世 界 大軟 結 束 前 日本 的殖 民地 教 育 179

以 及第 四部 明石 陽至

:<軍

政 下

VV君

求 一 91/、▼

9中

t拓

19乙日本

U教

政 策>、太 田弘毅

:<太

平 洋戰 爭 下 歹 彳

9亡

VU教

育>、西村重 夫

:<日

本 占領 期 彳

VF系

V/U地

方教 育>、石井均

:<太

平洋戰 爭 下 日本

U對

南 方教 育 政 策 一 大 東 亞 建 設 審 議 會

U答

t〔

U實

踐 老

bCU(一

>等

八 篇 論

文 ,諸文分別探討戰前日本在臺灣 、朝鮮所實施之殖民地教育政策

,以及中日

戰爭暨太平洋戰爭期間 ,對東南亞各國所實施之占領地教育政策等 。以下就主

題不同之各論文進行綜合評析 ,進而檢討當前之研究思潮與研究成果 。

二 、內容介紹

第 二部 8ㄑ日本 °朝鮮

.Ⅱ

港 仁台

9石

植 民地教 甫政策

&〔

U對

應> 第 一 篇 作 者 為 釧 路 短 期 大 學 教 授 弘 谷 多喜 夫

,其

曾 與 廣 川 淑 子 共 同 發 表 <日本 統治 下

U臺

.朝

t右

●9乙植 民地教 育 政策

U比

較 史 的研 究

>,對

於 日治 下 臺灣 與 朝鮮 之教 育政 策 有深 入 的探 討 。而其 <日本統治 下臺灣

U民

族 運 動

t民

族 主義教 育 要 求

U展

開 一

191l∼

1922一

>一

,探

討 日本 的殖 民 地 教 育 與

192U年

代 臺灣 政治 、社 會運 動 之關係

,以

及臺 人對於 日本領 臺 之態 度 與 因應 之道

,指

出 日本領 臺以來

,臺

灣亦如近 代其他 的殖 民地一般

,基

於 民族 主義 教 育或 民族 運 動 之要 求

,在

島 內外發起 臺 中 中學 設立運 動 、臺灣 同化會 , 以 及東 京留 學 生 抗議 事 件 等

,與

前 此 之武 裝抗 日運 動 ,在性 質 上雖 有不 同

,然

皆 係抒 發其對 日本 差 別 待遇 教 育 政 策 荏不滿 。

1911年

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隈本繁吉到中南部視察時

,林獻堂代表臺灣

之鄉紳 、知識階級向其表達臺人對於差別教育之不滿

,並提出內臺共學的要

求 。蓋公學校雖為臺人之初等教育機關

,然

學生以下層階級子弟居多 ,無法滿

足有繼續升學慾望之上層階級子弟的需求

,由

是有設立臺人子弟中學校的必

要 。經辜顯榮 、林獻堂等人與學務部代表多次會商之後

,臺灣人中學校的設立

始 日趨具體化 ,並於 1914年

1月

決定設立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 。1915年

布 「臺灣公立中學校官制」 ,入學者以中上階級子弟居多

,此一教育要求實乃

近代化與民族 自覺的結果 ,可謂為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先聲 。

其時島內因應政治要求的擴大

,乃

有臺灣同化會的成立 。該會係在林獻堂

(4)

與 日本 自由民權運動 的元老板垣退助的努力下所促成的 。板垣氏認為 日臺係同 文 同種之亞細 亞民族

,應

使 內臺人親善融合 、平等共處 ,並對 日本在臺所實施 之民族差別政策多所批判

,得

到臺人的熱烈迴響 。至於島外的情勢

,尤

其東京 的臺灣留學生則轉趨積極 ,包括 內地延長主義與六三法撤廢要求運動 、臺灣議 會設置請願運動 及臺灣文化協會的設立等

,得

到 島內外知識分子的歡迎

,雖

遭總督府的彈壓與檢閱

,但

卻得到原敬 內閣同意積極推行內地延長主義 、登用 臺 人 出任 官 吏 、內臺 人通 婚 、改正 地 方制度 、內臺人共 學等成果

,並

開 啟 192全年以降臺灣民族運動與民族主義教育要求之先聲 。 第二篇為高千穗商科大學教授上沼八郎所撰之 <臺

t拓

(9石植民地教育 行政 史

U一

考 察 一 「芝 山巖事件 」汒

9㏑

6一>,其

曾在 《世 界教 育史 大 系 》中撰

<臺

灣教 育史

>.並

在 《信濃教 育 》第

948號

發表

<芝

山巖

U昔

t

>,故

本文實係前此二文之姊妹作 。作者首先闡述殖民地之一般性矛盾

,即

近 代主義與 同化主義之糾結問題

,認

為殖民地競爭乃是伴隨資本主義國際化而 來的必然現象

,最

初是 向外傳教

,繼

之追求商業flj益,最後才是武 力競逐 ,由 是 引發民族 問之對立與抗爭 。近代 日本進入世界舞臺之情形亦不例外 ,以達成 其 「脫亞入歐 」的 目標 。關於其在臺灣所實施之折衷的同化政策

,係

本其 「內 地延長 」主義 的原則

,強

制實施宗主 國之語 言 、風俗等

,產

生明暗兩極 的矛盾 現象

,而

芝 山巖事件即為矛盾的最初象徵 。 接 著

,作

者企圖以小觀 大

,以

領臺之初 的芝 山巖事件 、領臺

35年

發生 之 霧社事件等反抗事件

,呈

現 出 日本在臺之教育理念與精神 。前者係臺灣總督府 實施軍政遭 致臺民反抗

,造

6名

學務課員遇難的事件

:後

者為推行民政之後 的安 定期間

,已

歸順 之原住民

ll社

3UU名

襄擊霧社公學校事件

,造

139名

日人遇難 。兩者均係在教育場所發生之反抗事件 ,在臺灣殖民地教育行政史中 有其重要意義 。惟戰後國民政府對於上述事件 ,因主客觀環境 、意識形態之改

,不

但完全廢除神道 、神社

,對

於事件之見解亦有不同 ,即由 日治時代強調 日人在臺灣犧牲 、開拓之 「芝山巖精神 」

,轉

而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

,褒

揚 臺 人 「反奴化教育 」之抗 日精神 。顯見 ,由於政權之轉換

,對

於不同種族統治時 期之歷史事件

,給

予不同之歷史評價 ,乃是可以理解的現象 。 第三篇為同朋 大學社會福祉學部教授槻木瑞生所撰之

<中

國吉林省龍井村

(5)

爾 於 第 二 次 世 界 大歉 結 束 前 日本 的殖 民 地 教 育

U朝

鮮 人學校 一 東 北地區朝鮮 族

U學

U展

開 一

>,首

先檢討龍井村近代 教 育 之意義

,說

明 日本 入侵滿洲後

,分

別以關東 州 、滿鐵 及臨近朝鮮 的 「間 島 」作為據 點 。其 中 ,「問島 」為 日俄戰爭前後陸路上到達滿洲北部所經常通 過 的道 路

,也

是 日本 控 制 滿 洲 與 朝 鮮 半 島 的關鍵 地

,居

民 以朝 鮮 人 居 多 。

19U3年

,中國在 局子街設置延吉廳

,作

為其在問島的行政與交 易中心 。19U7 年

8月

,日本在龍井村設置韓 國統監府臨時間島派 出所

,作

為其在間島的政策 中心 ,由齊藤 季治郎 出任所長

,從

事排除 中國勢力及任命朝鮮 人官吏的工作 , 並於 是 月

7日 ,成

立以朝鮮 人為對象 的間 島普通學校

,一

直到

19U9年

l1月 派 出所撤 廢為止 ,日本政府所補助 的私立學校 高達

5U餘

所 ,同時

;居

住在當 地的漢族亦有獨立的學校 ,由是展開中 日之間激烈的鬥爭 。 其次

,東

北地區傳統的書院 、書堂 ,則與近代的學校並存

,其

中有一部分 並順利地轉換 為近代的學校

,而

,這

些學校往往兼具抗 日學校與近代化的雙 重特質 。同樣的

,在

教學科 目之安排上

,隨

著 日本對朝鮮支配的強化

,不

但有 近 代的教育科 目

,且

仍保留傳統的儒教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

,朝

鮮 成為 日本殖 民地之後

,東

北地區之朝鮮族學校

,以

使用朝鮮總督府所編纂之教科書為主 , 各學校 無法 自行決定教學科 目與教科書 。至於 問島學校教員的來源 ,以問島的 中央學校 出身者最 多

,亦

即以中等學校 出身者最 多 ,其次是初 等學校 ,素質普 遍 不高 。中 日戰爭爆發之後

,朝

鮮族 的學校進行整理 ,並與 中國的學校 合併 , 而龍井村學校 之開展

,實

兼具傳統的教育及近代的教育

,係

由傳統轉換到近 代 化之具體呈現

,扮

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性 角色 。 第 四篇 為名 古 屋 大學 教 育 學 部教 授 馬 越徹 所撰 之 <《彳

V夕

F二

一 記 錄 》一 回想

U京

城帝 國大學 一 松 月秀雄 氏

U教

授生 活

>,係

口述歷史 之訪 談紀錄

,探

討戰前 日本在殖民地朝鮮所創設 之京城帝 國大學 ,為時雖僅短短 的

2U年

,但

對朝鮮 的歷史 ,則有不容忽視 的影響力 。松 月氏

1917年

自日本東京 帝 國大學哲學科 卒業之後

,先

後擔任過成蹊學 園教諭 、旅順師範學堂教諭 、旅 順工科 大學預科教授 等

,接

,前

赴英 、美等國留學 ,從事教育學研究

,並

1926年

開始擔 任朝鮮 京城帝 國大學法文學部教授

j其

,京

大教授 多係留學 歸 國之新銳知識分子

,包

括安部能 成 、速水滉 、田保橋潔 ,及松 月氏等

,尤

其 文法科教授

,以

出身東京帝 國大學者為主

,教

授陣容十分整齊與堅強 。 181

(6)

除了教學工作之外 ,松月氏亦從事教育學研究工作 ,著有多本朝鮮教育史

之相關書籍 :而且由於他熟諳英語 、中國語及朝鮮語

,由

是前往農村 、學校演

講 ,企圖從事全生活 、全人的指導 ,使學習不只限於學校之內 。至於朝鮮入學

生大多優秀 ;尤以習醫之比率最高 ,教育學之畢業生亦復不少

,以

出任師範學

校或高等普通學校教師居多 。戰後 ,京城帚國大學不論在型式上或精神上都產

生實質的改變 ,校名取消 「帚國」土字

,日

籍教授也於昭和

2U年

或 21γ

22

年間紛紛遣返回國 。回國之後 ,松月氏於 1946年

前赴廣島 ,任教於九州大學

法文學部囑託 、山陽高等學校兼山陽女子高等學校校長

,未

久 ,轉往東京 ,擔

任東京理科大學教授 、東京理科大學長事務取扱等職 。學生們則按照學籍簿

,

全部編入九州大學 。至於朝鮮人的態度 ,亦隨著日本之敗戰與日人之遣返而有

所改變

,由

以往的低姿態轉前採取高姿態 。

由上述四文可見

,日

本在臺灣 、朝鮮實施之殖民地教育 ,確實達成相當的

成果 ;在其有計畫地推展教育政策之下 ,就學率與識字率均大幅提高 ,然而臺

灣與朝鮮 ,因為歷史 、民情 、風俗上之不同 ,所呈現之結果亦有一些差距 ,戰

後兩地對日本殖民教育之評價亦呈現明顯的不同 ,前者係肯定其近代化的努力

與貢獻 .而後者則基於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情感 ,而全盤否定之 。無論如何

,日

本之殖民地統治 ,除了殖民主義之特質之外 ,也含有近代主義之色彩

,並

為戰

後兩地之發展奠立基礎 。

第四部

8ㄑ

太平洋戰爭下日本

U南

方教甫政策

&〔

U對

應 〉

第一篇是南山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明石陽至所撰之 <軍政下

VV方

米一

,▼

歹中

19乙

日本

U教

育政策

>,敘

述 1941年

12月

至 1945年

8月日

本佔領新加坡期間 ,以該地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中心

,實

行車政統治

,以

維護

治安 、重要國防資源的取得 、作戰軍的自給自足為軍政三大目標

,並

以各民族

文化與 日本文化的合一 、專門技術的習得 、日本語的普及

,以

及勞動精神的促

進等為占領地教育方針 ,建設為日本在東南亞之經濟與軍事基地 ,在教育上之

施設 ,去除英國殖民時期之影響 ,完全廢除歐洲式教育 ,積極展開白本語教

育 、皇民化教育

,以

訓練現住民 「日本人化」與 「皇民化」為目標

,並

與 日本

帝國精神及產業技術的發展相配合 。

(7)

瀰 於 第 二 次 世 界 大軟 結 束 前 日本 的殖 民地 教育 在 初 等教 育 方 面

,進

行 原 來 教 育 制 度 的調 查 、學 校 的整 理 、教 員 的再 登 記 、學 生 再 入學 的計 畫 等 。

1944年

3月

,為達 成軍政 下 的教 育 目標

,特

別擬 訂 刷 新 強化初 等教 育 、民族 薰 化學 童 、軍民一體 化等方針 ,並在維護治 安 的前 提 下 ,關閉 內容 不適 當 的華僑 私校

,禁

止華僑社 會使 用 中國語教 育 等 。同時 , 軍政 監部 以教 員 之 日本教 化訓 練 不充分 為 由 ,要求各 市州學校 實施教 師 的再 教 育

,尤

其 強調 日本精神 、日本語教 育 、皇 民 化教 育 ,以及大東 亞共 榮 圈 、八紘 一 宇 的訓話 。除 此之外 ,尚有 昭南興 亞訓練 所和各 種訓練 所 的設 置 ,以涵 養青 年學 生 之奉 公精 神 及熟 習 日本語 為 目標 。至於 軍政 監部直轄 之馬 來醫科 大學 、 馬 來警 察 官鍊 成所 、昭南胎 員養 成所 、電 氣通 信學校 、郵 政 局鍊 成所 、水產修 鍊 場 等

,均

以技術教 育 、實業教 育 為重 ,以獲取 重 要資源 。 惟 日本 占領 東南 亞 時期 ,為時僅

3年

8個

,且

教 育 政策 實處於 決戰 的準 備狀 態

,特

別著重 精神 面 的強調

,教

育 品質與 內容 ,自然是 無暇 兼顧 了 。 第 二篇 為東 北女 子短 期 大學教 授 太 田弘毅所撰 之 <太平洋戰 爭 下 歹 彳

9亡

VU教

>,將

太 平 洋 戰 爭 期 間 菲 律 賓歷 史分 為二個 階段

,第

一 階段 是 1942 年 1月

3日

1943年

lU月

14日的 日本軍政 時期 ,第二 階段 則是

1943年

lU 月

14日

1945年

8月17日,在

日本 的 容 許 下 獨 立 的 菲 律 賓 共 和 國

,由

JUse.P.Laurel擔

任 大統領進 行 統治 。第一 階段 之教 育 方針

,係

植 基於 大東 亞 共 榮 圈的基礎 之 下

,為

建立新秩 序建設 的意義與 認識 ,由是 日菲親 善

,遠

離 美 英 而親近 日本

,偏

重物 質 建設 及道 德 的涵養 、鼓 吹普 及 日本 語 及初 等教 育

,振

興 實 業 教 育 及 勤 勞 精 神 等

,並

組 織 教 科 書 審 查 委 員 會

,進

行 教 科 書 之 檢 閱 工 作

,刪

除 書 中有 關 英 美 之 民 主 主 義 、自由主 義 思 想

,以

及 反 日 、反 東 亞 之 意 見 ,同時

,為

推 展 占領 地教 育

,文

部省 也延聘 專家編 纂教科 書

,以

儘 速去 除 美 英 影 響

,改

行 日本 式 的新教 育 。當然 ,國語 政策和 日本語教 育 之普 及

,亦

為 此 時該 地教 育 之 主 要工 作 之一 。 第 二 階段 之教 育 方針 為鼓 吹 國家意識與 民族 主義 的教 育 ,尤其 注重教 師資 格 、國語講 授 及私 立學校 之管理 三項 。首 先 ,出任教 師資格 有 三 :(-)中初 等學 校 教 師 需 通 過 政 府 試 驗

,取

得 免 許 狀

須 遵守 教 育 庫 生 省 之 「教 育 者 道 德 律 」

;日

教 師 有 遵守 國策 的義 務

:四

菲律 賓籍教 師須接 受 國語教 育 、人格 教 育 及 菲 律 賓 史 之教 育 。其 次

,在

國語 政 策 上

,規

定初 一 中等 以 上 學校 需 講 授 國 183 ———————————————————————— ————————— ...●●●●●●●●●●●●●●● 一 ●●︳︳︳︳︳︳︳︳●︳︳︳︳︳︳︳●︳︳︳︳︳︳︳●︳︳︳︳︳︳︳︳︳︳︳︳︳︳︳︳︳︳︳︳●●」

(8)

,養

成國語教師

,達

成全面講授 國語的 目標 。最後

,對

於私立學校之管理 , 除要求校長 、教 員須有免許狀外

,教

授科 目 、學生 、經費 、教師薪俸等

,皆

得到 教 育 厚生 大 臣之認 可

,而

,優

先任用 當地人 出任教 員與校 長

,以

達 成 「教 育菲律賓化 」的 目標 。至於外國人經營的學校 ,則以人種 的偏見 、教授科 目有害菲律賓人名譽 、傳統習慣等理 由逕行關閉之 。 第三篇為九州大學教育學部助教授西村重夫所撰之 <日本 占領期 彳

VF系

V/φ

地 方教 育

>,以

印尼之 日本語歷史科教科書 《兵補 》 、 《勞務者 》 -《警 防 團 》 、 《少中

9奉

公會 》 、 《青 年團 》 、 《義勇軍 》等為素材

,分

1942年

3月

1945年

8月

約三 年半的時間 內 ,日本 占領期間的教育狀況 , 並說明 由於該地民族 、文化上的多樣性

,致

使教育的實態亦趨於複雜 。在學校 制度的變革方面

,實

施 六三三學制 ,統一使用 日語教學

,且

為達成其急速獲得 重 要 國防資源的 目的

,特

別著重專門技術教育的發展

,尤

其是石油工業 、農業 教 育 、護士養成學校 ,以及航空學校 、航海學校 等 ,均與 日本的軍政統治有直 接而密切之關係 。至於師資之培育 ,則有二年制初等師範學校 、四年制中等師 範學校及六年制高等師範學校 之設置 ,主要研習 日本的風俗習慣 、日本語 、日 本 的愛 國歌等

,為

日本意識形態之宣傳者 。在教育活動的特色方面

,除

禁止荷 蘭語之使用外

,強

制使用 日本語 、日本語教育義務化 、實施軍事教練 、重視 日 本風俗習慣與歷史等

,與

新加坡 、菲律賓大同小異

,尤

其是 日本式教育活動的 導入 ,包括 每天早晨唱 日本 國歌 、向 日本天皇敬禮 、接受軍事訓練與體育 ﹉、勤 勞奉仕 、體罰等

,有

助於 大東亞共榮 圈建設 的實現 。 事 實上

,隨

1938年

日本大東亞共榮 圈政策之開展 ,以及 日軍戰火波 及 南洋

,為

宣撫所 佔領 之地區 ,日本佔領軍政府除了更改學制 、招收學生 、實施 日語教育之外

,還

利用報紙 、雜誌 、演講等進行文化宣傳工作

,甚

至到 了戰事﹉ 危急之際

,還

積極推行皇民化工作

,可

以說與殖民地臺灣 、朝鮮之情形如 出一

:實

係臺灣 、朝鮮經驗之移轉與引用 。 第 四篇為 岡山縣立短期大學助教授石井均所寫之 <太平洋戰爭下 日本

U對

南 方教 育政 策 一 大東 亞建設審議會

U答

t〔

U實

踐 老

bCU(一

>,係

就 日本政府與軍部 中央在大東亞建設審議會之會議紀錄

,探

討 日本軍政下東南

(9)

瀰 淤 第 二 次 世 界 大耿 結 束 前 日本 的殖 民 地 教 育 對 於 其 他 民族 支 配 的 特 權

,包

括 陸 海 軍 為戰 略上 之 需 要 及重 要 國防 資 源 之取 得

,而

南 向推 進 之大東 亞共 榮 圈的版 圖 、大和 民族 在南 方 占領 地 之優 越性

,以

及重視 「日本 精神 」 、日本語 ,以「鍊 成 」南 方民族 之皇 民性格 等 ,其次則 是 南 方進 出者與鍊 成機 關的設置 ,包括 :f-)政府與軍部所設立之 「興南鍊 成院 」 、 「大東 亞鍊 成院 」等鍊 成機 關

南 方的 日本 人鍊 成機 關 由興 南 奉公會所指 導 規 劃

,計

有 新 任 者講 習 、修練道 場 及拓南青 少 年訓 練所 之設 立 ,以鍊就 具 有健 全修 養與 文 化 的團體

現 地 人 的鍊 成機 關 ,屬於 「道場 型 」的鍊 成機 關

,在

「昭南興亞訓練所 」的統筆下,由官吏 、警察官 、教員 、技術者 、農村指導者 進行指 導

,實

施徹底的 日本生活

,以

培養南方民族 之 日本精神

,建

立其對 日本 之認 同感 。 上述 四文 係探 討太 平洋戰爭 以後 ,日本在南洋各 地之佔領情形與教育 政 策

,其

共同特點為 日本語教育 、精神教育及皇民化教育之推行 ,多係藉 由教育 的方式 ,包括教 育方針 的擬 定 、教 員的養成 、教科書的審查 、日本式教育活動 的導入等

,以

貫輸人民對於 日本之認 同感 ,並配合其擴張政策之推行 。

三 、內容評析

綜觀 上述八文

,雖

以單篇論文形 式集結

,不

若專書體例之嚴謹

,但

若從 內 容 、資料

,以

及相 關課題之研究來看 ,實與學術專書相似

,以

下僅提 出幾點讀 後心得 。 (-(資料 豐 室 而 多 元 綜觀上述八篇文章

,係

日本有關教育學者之研究成果

,所

運 用之資料 ,自 然以 日本所藏相 關史料 為主 ,包括 :(1)官方典藏史料 一 日本防衛廳戰史部 、 復員局史 實部 、軍政總監部等 ;(2)社團法人典藏史料 一 教育協 會 、新加坡協 會 、菲律 賓協 會 、東洋拓殖株 式會社 、教育史學 會等 ;(3)軍政官員 回憶 錄 一 渡 邊渡 少將 :《軍政 日誌 》 、 《大東 亞戰 爭 中南 方軍政 的 回顧 》

;佐

佐木輝 久 :《軍政 回顧錄 》 :德川義親 :《德川 日記 》 ;《示七

.P.99V”

博士

戰爭回顧錄》等

;(●)政

府公報 一 《軍政公報》 、《軍政月報》 、《馬來公

報》 、《比律賓情報》

,以

及議事錄等

:(Sl近

年來相關的研究成果等

,所

運用

185

(10)

之史料相 當 多樣而豐富 。此外 ,各篇文章皆能善用圖表以供佐證 ,並補充文字 敘述之不足 。惟有待補充之史料尚有 :(l)被占領地或被殖民地區民眾之看法 , 亦即 占領地輿情之探討尚付諸 闕如 ,(2)較少運用被 占領地或被殖民地區近年來 之研究成果

,僅

傾 向於單方面之說明 ,缺乏雙 向互動關係之探討 ,為美 中不足 之處 。 ° 教 育 施 設 之 一 致 性 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的基本方針 ,係兼具 同化主義與近 代主義之特質

,一

方面是懷柔 、宣撫

,積

極貫徹其 「日本化 」 、 「皇民化 」的教育政策 ,一方面 是懲處 、討伐

,強

力鎮壓反 日行動 ,以雙管齊下的方式

,推

行其 「近代化取 向 的同化政策 」 。換 言之

,戰

前 日本的殖民地教育 ,係隨著軍事上的佔領而推進 之殖 民地支配

,尤

其是 太 平洋戰 爭期 間

,對

東南亞各 地之教 育政策

,除

引進 「日本化 」的教育活動與設施之外 ,實係為配合其擴張政策之需要 ,實現其大 東亞共榮圈的夢想

,而

以該地區作為其軍事與經濟上的後盾

,使

人民對其產生 認 同

,以

向歐美各 國挑戰 。要言之 ,日本對 占領教育之基本方針 ,向採 「日本 語教育 」與 「皇民化教育 」在前

,而

實業教育與 國防建設在後的政策

,不

但影 響及教育 內容

,也

對一般民眾 之生活產生具體 的影響

,與

臺灣 、朝鮮之情形 , 並無二致

,亦

即 日本係以其在此二殖民地之經驗 ,引用於東南亞地區 。顯見教 育實係 日本帝 國主義遂行其政治野心最重要的手段 ,以塑造其所須之人民與人 才 。 在上述八文 中

,明

顯可見臺灣 、朝鮮 及滿洲等地之殖民經驗

,對

於後來 日 本之佔領南洋

,在

統治 之方向與措施上有其關聯性

,但

各作者在探討之時多未 能進一步說 明前此之經驗與後來之統治間的關係 ,以及前此之殖民地當局在南 進政策上所扮演之角色與地位等

,僅

將各該地區孤立視之 ,不免有所缺憾 。 日 區 域 間 之 差 異性 南洋地區原係美 、英 、荷等國之殖民地

,第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

美各 國 無暇東顧

,對

於殖民地亦不若前此之嚴謹 ,由是 日本在該地區乃得到初步發展 的機 會 。太平洋戰爭之後 ,日本勢力及於南洋各地 ,進而 占領之 。在政策上 ;

(11)

朋 於 第 二 次 世 界 大獄 結 束 前 日本 的殖 民 地 教 育 187 首先隔離佔領 區與英 、美各 國之關係 ,進而積極貫徹其 日本 化 、皇民化措施 , 然因各地之民情 、風俗 ,以及民族 、文化上之多元性與歧異性

,對

於早期英 、 美各 國之作風與施設

,或

延續 ,或新設 ,而且 ,由於 日本統治各該地區久暫不 同

,其

所 發揮 之影 響 力亦 不相 同

,由

是有其 區域 間之差異性

,南

洋如 此

,臺

灣 、朝鮮亦復如 此 。蓋因軍事的佔領只是過渡時期

,欲

長久治 之

,除

了統治者 意識 之貫徹 外

,尚

須考慮被 占領 地或被統治地之特殊情形

,在

政策制定上

,亦

有不 同之考量 。

.

@開

展 視 野 、力求客觀 上述八篇文章 多為 日人學者之研究成果

,傾

向於以 日人觀點來看問題

,對

於 有關 日人之戰爭責任與賠償 問題 ,多數略而不提

,亦

即對於 日本在各該地區 之影響力

,予

以正面評價者 多

,但

對於 日人對於各該地區傳統文化與人民生活 之衝擊與產生之摩擦

,則

著墨較少

,為

其美中不足之處

,職

是之故 ,期望未來 在討論 日本 之殖民統治 時

,能

擴大視野

,站

在世界史 、國際史的觀點 ,來檢視 戰前暨戰爭期 間 日本 之殖民擴張

,進

而指 出殖民主義與近代主義 之間的矛盾與 糾結

,亦

即 隨著後殖 民主義之 出現

,宜

以之追究 、檢討殖民史

,跳

脫意氣與主 觀 的評價

,以

較為理性而實證 的方式 ,觀察殖民主義與各殖民地之間的關係 。 ω 比 較 研 究 之 基 礎 本文所評介者為 <日本在臺灣與朝鮮 之植民地教育 >、<太平洋戰爭下 日 本 的南方教育政策

>兩

個專題之相 關論文 ,均係獨立課題之個案性研究

,各

篇 論 文不但作者不同

,所

探討之主題亦不相 同

,彼

此之交集不 多

,在

進行比較研 究之討論 上

,難

有統一的標準

,但

可廣泛而 多元地觀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 , 日本 在東 北亞與 東南 亞 之施設與 作為

,提

供 未來比較 研究 之方 向與 課題

,而

,相

同課題 之研究 已有基礎

,也

可作為擴大研究及與世界其他殖民統治比較 之起點 。 以上僅為個 人之幾點淺見

,作

為研讀該論文集時之參考 。惟因本文評介之 範 圍僅 限於 四部 中之二部 ,只觀察戰前暨戰爭期間 ,日本在臺灣 、朝鮮 及南洋 之殖民教育

,對

於戰前 日本在 中國及滿洲之教育政策未予評介

,故

不無疏漏或 ┘

(12)

188 歷 文 教 育 第 工 期 誤解 之處

,還

有待更正或補強 。該論文集係共同研究之成果 ,係由多篇不同主 題 之論文組 成

,在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 、史實敘述 、資料運用上

,皆

有獨到 之 處

,可

做為未來相關課題研究之參考與基礎 ,同時

,不

同國家學者之研究

,雖

有其意識型態與主觀立場

,但

也可為相同課題提供不同的觀點與視野

,兼

顧主 觀性與客觀性 。尤其 目前臺灣學術界之研究焦點 ,多置於 臺灣總督府與南進政 策之研究

,有

關朝鮮 、南洋之研究與資料尚屈指可數之際

,該

論文集之貢獻與 重要性

,不

言可喻 。 (本文作 者 為 國立 士污 師範大學歷 史 系博 士班研 究生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二、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109 年 5 月 25 日中市教體字第 1090043646C

請持續配合本部 政策推動藝術教 育、師資供需評 估、辦理教育實習 及 教 師 進 修 工 作,建議針對提升 國民中學專長授 課比率教師進修 第二專長學分班 辦理部分,可後續 追蹤。.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一、依據:臺中市政府 108 年 12 月 26 日府授教秘字第 1080297971 號函暨「臺中市政府各機關學校工 友人力替代方案」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四)有意願參與閩南語沉浸式教學之幼兒園及中心應於每年四月三十日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