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考試焦慮相關成因與對子女學習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母考試焦慮相關成因與對子女學習影響之研究"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父母考試焦慮相關成因與對子女學習影響之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025-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婉真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禎慧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梅淑鶯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08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父母考試焦慮相關成因與對子女學習影響之研究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8 – 2410 – H – 004 – 005

執行期間: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計畫主持人:陳婉真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梅淑鶯、黃禎慧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頇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08 月 20 日

(3)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編製父母考試態度量表與父母考試焦慮量表,並初步檢驗量表之信 效度。本研究先深入訪談 7 位國中學生家長,依據訪談資料進行內容分析編製量表,量表題目 編寫完成後,係使用該發展的量表為工具,以 550 組國中學生及其家長為樣本,進行信效度的 考驗。為了準確測量考試對國中家長與學生的影響,施測時間為最末一次段考前一週,國中家 長填寫父母考試態度量表與父母考試焦慮量表,國中子女填寫試前準備期焦慮量表與學習被動 性量表。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考試態度量表」可分為「重視學業成績」與「喜歡社會比較」兩 因素,「父母考試焦慮量表」則為單一「父母考試焦慮」因素,此三個因素所構成的分量表均具 有良好的信度。在效度方面,國中父母在「重視學業成績」與「喜歡社會比較」的得分與其在 「父母考試焦慮」的得分有顯著的正相關;國中父母在「重視學業成績」、「喜歡社會比較」以 及「父母考試焦慮」的得分與其子女試前情緒性的得分有顯著的正相關,但與子女在試前憂慮、 學習被動性量表的得分無顯著相關。 關鍵詞:父母考試焦慮、父母考試態度、國中學生

Abstract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parental test attitudes and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s and to initially explore the impact on their junior high school adolescent’ test anxiety and learning passivity. In this study, I developed the Parental Test Attitudes Scale and the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 according to sev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in-depth interviews. After revision from pretest, 550 pai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se developed scales. In order to precisely measure the parents’ attitudes and anxiety level on their adolescents’ exam, each participant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on one week before the final exam. Parents completed the Parental Test Attitudes Scale and the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 Adolescents completed the Exam Preparation Anxiety Scale and the Learning Passivity Scale.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Parental Test Attitudes Scale included two factors, emphasize academic score and prefer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which constituted two subscales and the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 included one factor, parental test anxiety; the Parental Test Attitudes Scale and the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 demonstrated good reliability estimates. In terms of validities of the scales, the Parental Test Attitudes Scale and the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ir adolescents’ pretest emotionality, but the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pretest worry and learning passivity.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future studies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ly.

(4)

報 告 內 容

壹、緒論

在教育改革推行多年以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的家長對於文憑與學歷的重視仍然遠甚 於多元發展與創意學習。從教育現場觀察發現,大部分國中學生的家長對於子女課業表現又特 別重視,認為此階段課業成績的好壞對於子女未來的升學發展有決定性的關鍵,產生「考不上 好高中則沒有機會考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則沒有好出路」…等一連串的憂懼想法 (worrying thoughts)。然而,國中父母重視學業成績,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可能包括下列兩個部 分:第一、阻礙學生投入與升學考試無直接相關的活動(王茜瑩,1998;楊榮祥,1992),如: 排斥升學考試科目之外的多元學習、貶低教師創意活潑的教學方式等,造成國中子女的學習單 一性,因此,國中子女往往傴是為了考試與成績而學習,降低對學習的主動性;第二、誘發自 己對於子女考試產生過強的焦慮感,父母本身的考試焦慮亦造成子女的考試焦慮,而考試焦慮 會增加考試失常的可能性(陳婉真,2008)。從這兩個層面的影響來看,父母對學業成績的重 視不但妨礙了子女的主動多元學習與發展,而且父母關注子女的考試成績,可能不利於子女考 試表現達到預期的實力,特別是對於原先即為害怕失敗或批評的學生,父母對課業的要求更加 劇其升學考試的壓力感受與考試焦慮的嚴重度(高淑芳、陸洛,2001;Pang, 1991)。因此, 父母對子女考試的焦慮可能造成子女學習被動性與子女考試焦慮的雙重不利影響。儘管如此, 研究者發現國內存有不少比例的家長,在其子女面對重要考試(如:國中基本學歷測驗等)的 過程中,出現考試焦慮的程度絲毫不亞於子女的考試焦慮。所以,本研究將嘗試探索下列兩個 問題: (一)什麼樣的父母會對於自己子女的考試產生強烈的考試焦慮? (二)如果父母對於子女的重要考試表現產生強烈的考試焦慮時,可能對子女的學習產生 哪些負面影響?

貳、文獻探索

一、什麼樣的父母會對於自己子女的考試產生強烈的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指因面對考試或測驗的情境而引起的緊張狀態,包括心理與生理的層面, 或可分為擔憂(worry)和情緒性(emotionality);在心理層面(或擔憂方面),會出現焦慮不 安、恐懼、憂鬱、對考試結果有負面的預期和擔心、很少會想到考試的正面意義;生理層面(或 情緒性方面)則會有流汗、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僵硬、全身無力、偏頭痛及其他內分泌 的變化(袁以雯,1982﹔Libert & Morris, 1967;Spielberger, 1980)。研究報告顯示:在高競 爭的現代社會中,具有考試焦慮困擾的學生高達 30-50%(Beidel, Turner, & Taylor-Ferreira, 1999),且對青少年而言,考試焦慮是生活中重大的壓力來源之一(Smyth, 1995)。因此, 大部分的人都熟知學生會有考試焦慮,卻常忽略其實許多父母對於其子女的考試也會出現考試 焦慮,究竟什麼樣的父母容易產生考試焦慮,本研究參考過去的文獻資料與實務的輔導經驗,

(5)

擬由兩個可能的重要方向進行探討:喜歡社會比較與重視學業成績。 (一)喜歡社會比較 台灣地區的父母相當盛行拿自己的子女和其他孩子進行社會比較,無論是自己的其他子 女、親戚的孩子、同事的孩子、或是鄰居的孩子,都是可以拿來比較的對象。在呂信慧(2002) 的調查當中,約有七成的孩子(小六/國二)曾聽父母說過「被動-第三者」的比較話語,例如: 「××的功課表現這麼好,為什麼你不行……」。呂信慧同時也發現,學業表現是最常被比較的 向度之一;對孩子而言,被比較之後,優者最常感受「不好意思、羞愧」,劣者最常感受「羞 愧、生氣」。由此看來,不管是優者或劣者,被比較之後的感覺似乎都偏向負面;對父母而言, 好拿孩子進行社會比較的父母,似乎也是比較重視考試成績的父母,在比較考試成績之後,優 者的父母擔心子女是否能繼續保持勝利,劣者的父母則因卑劣的處境而焦躁不安。因此,無論 子女的課業成績比贏或比輸,進行社會比較的結果可能都會讓父母的情緒更焦慮。另外,喜歡 社會比較的父母,通常都很關心面子問題,並且關心自己是否給別人的好印象(林以正,1999; Domino, 1969;Hwang, 1987),所以愛比較的父母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最後,社會 比較分為向上社會比較、對等社會比較、與向下社會比較(Festinger, 1954),林以正(1999)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父母會特別偏好向上或對等的社會比較,而壓抑向下比較,這樣的比較 模式亦為增加父母壓力的來源。所以,綜合以上相關研究的發現,本研究推測:父母親愈喜歡 拿自己的子女和別人做比較,對於子女的考試可能會產生愈高的焦慮情緒;其中,比較的對象 不同,會產生一些調節(moderating)的效果,例如:向上比較所帶來的焦慮,可能會比對等比 較或向下比較所帶來的焦慮更強。 (二)重視學業成績 子女學業成績的表現是最常被父母親拿來做比較的向度之一,這對相當重視學業成績以及 升學率的台灣地區來說,並不令人驚訝。Pang(1991)提到亞裔美國人的傳統價值將教育視為 很重要的一部份,並將優異的學業成績視為家庭的驕傲,換句話說,子女學業成績表現不佳可 能代表父母在教育上的失敗,甚至為家庭的恥辱,因此,子女的考試亦為父母的重要壓力來源 之一。特別當子女進入國中階段,開始面臨重要的升學考試時,父母的焦慮感受則更加強烈(高 淑芳、陸洛,2001)。再者,從目前的社會經濟來探討,子女考上好學校除了是一件光宗耀祖 的事,在一般中產階級的父母而言,子女考上公立或是私立的高中,對於家庭經濟的負擔迥異 (駱明慶,2004),特別是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子女的學業或考試成績是重要的決定關鍵, 所以經濟因素的考量又增強父母對學業成績的重視以及對子女考試的焦慮情緒。父母適度重視 孩子的學業成績,應該是正常且有利的態度,但是,「重視程度過高」則可能不利於孩子的學 習,包含兩種基本現象:第一,價值觀較為狹隘,具有排他性,只重視學業成績,對於其它學 習面向都不重視。第二,重視的強度很高,當子女學業成績不如父母期望時,父母可能會有強 烈的情緒反應或採取強烈的手段(如:體罰)。Clark(1992)發現當父母本身的個性愈開放、 愈容易接受新的改變,則會鼓勵自己的子女嘗試多元學習,並且尊重子女的個別發展;反之, 愈是只重視子女學業成績表現而不重視子女順應潛能發展的父母,其本身個性可能愈保守、害 怕改變、且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而當學業成績為證明孩子優劣的唯一指標時,父母對子女學 業成績的情緒反應也會愈強。所以,綜合這些相關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推測:父母親愈重視學 業成績,對於子女的考試可能會產生愈高的焦慮情緒。

(6)

二、焦慮的父母對其子女的學習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葉明華與楊國樞(1998)提到在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泛家族主義」,「家」是中國人最真 切的世界,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於子女發展成「社會人」,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關鍵角色。雖然 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家庭的結構也隨之改變,不過受到文化的影響,我們的父母對於子女的 管教與發展之重要性卻未曾改變。董玉如(2002)研究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評量經驗發現,考試 分數對其自身的意義深刻,考試分數代表自我的價值、換取零用錢、好的同儕人際關係、進入 好的學校、獲得父母或老師的獎勵等,而且,學生重視考試分數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家庭教育與父母 的期待所影響(黃炳城,2004)。當子女進入國中階段,開始面臨重要的升學考試時,父母的焦 慮感受常常比子女還要強烈(高淑芳、陸洛,2001),也容易對子女的學習行為有較多的刻意 安排,進而期待能夠增進子女的學業成績。因此,過度焦慮的父母對於子女學習被動窄化與考 試焦慮兩方面的影響。 (一)子女學習被動窄化 Kemple 和 Nissenberg(2000)在回顧文獻之後發現,過度重視學業成績、壓力太大的家 庭,並不利於孩子的多元學習與創造力發展,而李慧賢(1996)研究台灣原住民學生的父母親 教養態度,則發現「重視成就要求盡力」的態度有助於創意生活經驗以及創造思考能力,此處 的「成就」並不限於學業成就,而且「要求盡力」帶有強調「自我比較」的意涵。因此,強調 多元性的成就而不是成績、重視自我比較而非社會比較的父母,有利於孩子的多元學習與發展 (Amabile, 1989);反過來說,過度重視成績與喜歡社會比較,孩子似乎會將大部分的時間投 入在課業相關的工作,而且變得比較在意他人的評價或社會的認可,比較怕犯錯、怕被嘲笑、 怕不受教師認可、並對自己的進行多元的學習或探索缺乏信心,以致於太過謹慎、保守、從眾 (詹志禹,2005)。另外,楊瑞明(2004)提到傳統的聯考方式將所有的學習都化約為:一切 為了考試與升學。所以聯考不考的課程,學生也不學,特別是對於重視子女學業成績的父母而 言,會引導孩子窄化學習目標,而且對於考試的科目出現過度密集學習或過度提早學習的情況 (林照真,2004);然而這些父母對於子女的課外學習卻是格外的忽略。楊榮祥(1992)的調 查研究指出:與國外的學生相比,我國的國一學生花在學校指定的家庭作業上時間最多,但是 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即與教科書無直接關係)的時間最少,這樣的情況可能與父母比較重視學 業成績,或是對子女的考試成績太過焦慮有關。所以,綜合這些觀點與發現,本研究推測:對 於子女學業成績過度焦慮的父母,會以「學業成績」凌駕「多元成就表現」,侷限子女的課外 多元學習,使孩子的學習行為出現單一、窄化、被動的現象,一切都是指為了考試而學習。 (二)子女考試焦慮

Chorpita, Albano 與 Barlow(1996)指出學生的考試焦慮除了與本身的認知與注意力歷程 有關外,家庭因素的影響,如:父母期待子女學業成功的壓力與期望,也與子女的考試焦慮息 息相關,且是一個亟需探討的層面。在家庭相關的因素中,目前的研究發現父母的負向完美主 義(negative perfectionism)與子女考試焦慮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正相關(Besharat, 2003;Slade & Owens, 1998),負向完美主義係指對自己設定不合乎現實的超高標準,往往出現過度焦慮與 害怕犯錯的感受,並且非常在乎他人的眼光與評價,例如:「我會為自己設定不可能達成的目 標」。當孩子進入教育體制,若傴知覺到父母過高且不切實際的學業標準,而未知覺父母的支 持與鼓勵個人成長時,或是子女所知覺到的家庭氣氛與本身期待的家庭氣氛落差愈大,愈使子

(7)

女過度地在意失敗或父母的批評,容易產生考試焦慮(Peleg-Popko, 2002;Peleg-Popko & Klingman, 2002),而父母的負向完美主義亦可能造成本身出現較強的焦慮情緒。另外,焦慮 係指個體在不確定但攸關自身利害關係的情境所出現的情緒(Lazarus, 1991),因此,倘若父 母對子女的考試出現強烈的焦慮情緒,代表父母一方面認為子女的考試成績好壞與自己的評價 息息相關,父母可能將子女學業成績視為家庭的榮辱或本身教育成敗的指標(Pang, 1991); 另一方面,父母出現考試焦慮代表對於子女考試能力的不確定或質疑,當父母感受到缺乏控制 感,這樣的焦慮情緒亦會轉移到子女的感受(Roblek, 2004),而加劇子女產生考試焦慮的程 度。最後,Cobham, Dadds 與 Spence(1999)研究兒童焦慮發現:高焦慮的父母會期待自己的 子女也能夠比較焦慮,並且採用迴避或逃離的因應方式,以避免任何負向結果的出現。所以, 綜合這些觀點與發現,本研究推測,父母對子女考試的焦慮程度愈強,子女的考試焦慮程度也 愈強,兩者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三、研究目的 綜而言之,重視學業成績與喜歡社會比較的父母可能容易對子女考試出現較高的考試焦慮 (本研究稱父母考試焦慮);而父母考試焦慮一方面會造成子女的學習範圍窄化與被動,另一 方面亦會增強子女的考試焦慮;接下來,子女本身的考試焦慮,無論是考試準備期的預期焦慮 或是考試當下的臨場焦慮,這兩個層面的焦慮程度都會透過不同的機制影響考試的表現,增加 考試失常的可能性,造成父母的期望反而難以達成(e.g., Chapell et al., 2005; Hembree, 1988; Musch & Broder, 1999; Seipp, 1991;余民寧,1986;施淑慎、曾瓊慧、蔡雅如,2007;陳明

珠,1993;陳綠蓉,1999,2001;陳婉真,2008)。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編製一份測量父母對子女考試態度的量表。 2. 編製一份測量父母考試焦慮的量表。 3. 探討父母對子女考試態度(包括:喜歡社會比較與重視學業成績)是否與父母考試焦 慮具有顯著相關。 4. 探討父母考試焦慮是否與子女考試焦慮與子女學習被動性具有顯著相關。

參、研究方法

經由以上各種文獻的探討,為了充分瞭解國中學生家長對子女考試的態度與焦慮,對其子 女考試焦慮與學習被動性的影響,首先客觀地瞭解國中學生家長對子女考試的態度與焦慮反 應,分別編製「父母考試態度量表」與「父母考試焦慮量表」,並檢驗上述兩份量表之信效度。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國中學生與其父母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共有兩個部分: (一)第一部份為量表編製。由筆者的人際網路委託 7 位目前子女正就讀於國中的家長(5 位母親、2 位父親),逐一進行一對一地深度訪談,每位家長訪談時間約一個小時,訪談地點為 該校的個別輔導室。 (二)第二部分為正式施測。本研究以 550 組國中學生與其家長作為樣本,進行正式施測, 並檢驗量表之信效度。刪除作答不完整的受試者後,有效樣本數共 521 組,學生部分的樣本,

(8)

男生 245 人,女生 273 人,未註明性別者有 3 人;家長部分的樣本,父親 116 人,母親 351 人, 未註明性別的父母或非父母的其他主要照顧者有 54 人。研究樣本依照研究者施測的順序,將前 三所學校所收集的受試者(共 170 組)作為第一階段探索性因素分析之研究樣本;再以後六所 學校所收集的受試者(共 351 組)作為第二階段驗證性因素分析之研究樣本。 二、研究工具 (一)自編之父母考試態度量表。 研究者依據內容分析資料,當兩位以上受訪者表達出相同或相似的內容,或傴一位受訪者 表達且研究者認為符合該向度構念之內容,初步編寫為量表題目,過度重視成績向度編寫 8 題, 喜歡社會比較向度編寫 6 題。 量表編寫完成後,先以第一階段的研究樣本進行項目分析,包括(1)同質性檢核法:各題項 與總量表得分之積差相關係數需達 .3 以上,與(2)極端值檢核法:選取總量表得分上下 27%的 人數作為高分組與低分組,再由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各題項在兩組是否有顯著差異。採用主 軸法與 Promax 轉軸抽取兩個因素,將其命名為「重視學業成績」和「喜歡社會比較」,分別可 解釋的變異量為 34.44%與 11.13%,兩個因素可解釋之整體變異量為 45.56%,因素分析結果如 表 2。兩個因素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 .76 與 .75,全量表的信度為 .79,信度值皆屬於合理 的範圍。兩個因素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50,達顯著水準,屬於中度相關,顯示因素之間同時具 有良好的相關性與獨特性。因此,父母考試態度量表初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自編之父母考試焦慮量表。 該量表之編製過程與父母考試態度相同。依據內容分析初步編寫為量表題目,考試準備期 向度編寫 6 題,考試結束後向度編寫 6 題。再採用主軸法抽取一個因素,命名為「父母考試焦 慮」,可解釋的變異量為 58.53%,其內部一致性信度亦高達 .92。因此,父母考試焦慮量表初 步具有相當良好的信效度。 (三)試前準備期焦慮量表(陳婉真,2006) 此量表分為兩個向度:1.試前情緒性,共四題。例如:「我的情緒變得比較差」;2.試前憂 慮,共四題。例如:「我擔心準備考試的時間不夠」。信度方面,試前情緒性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為 .84,試前憂慮之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74,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82。效度方面,採 用主軸法與最大變異轉軸,可以得到二因子的因素結構,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49.07%。而且, 試前準備期焦慮量表與特質焦慮量、情境焦慮量表均具有中度相關,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發散 效度,既能適度地與其他焦慮量表區別,又能反應出焦慮的特性。 (四)學習被動性量表。 Petress(2008)對學習被動性的定義為:學習被動係指學習者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無法 將自己投入在學習之中,而且對於學習不敢興趣也不負責任。本研究參照上述定義並改編自國 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李咏吟,1993),選取六題與學習被動相關的態度與行為,包括:學 習態度分量表三題:「我讀書只為了考試」、「在我看來,課堂上所教的不值得學習」、「我對自己 該有的教育目標感到困惑和難以決定」;專心分量表一題:「讀書時我很容易分心」;時間分量表 一題「拖延是我在讀書的一大問題」,並改編為「我複習的時候常常拖拖拉拉」;考試策略分量 表一題「當我唸書時,我想不通該如何去學習教材內容。」,並改編為「當我唸書時,我不會主 動去學習教材內容」。在信度方面,該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68。

(9)

肆、結果與討論

一、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潛在變項模式對父母考試態度量表與父母考試焦慮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進 一步檢驗新編量表的效度。兩量表依據第一階段樣本進行因素分析所得之因素結構建構理論模 式。 (一)父母考試態度量表 以完全排除遺漏值的 299 國中學生父母做為觀察樣本,進行模式的建構與評估。以各觀察 變項間的相關係數矩陣估計參數。父母考試焦慮態度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如圖 2,測量 模式中所有的參數(因素負荷量)及誤差皆達顯著水準,各項適配指標:χ2 (19, N = 299) = 53.24, p < .05 達到顯著,RMSEA=.07 雖然大於 .05 但仍小於 .08 的合理適配範圍(余 民寧,2006),NFI、NNFI、CFI、IFI、RFI 皆大於 .95,顯示模式達到合理適配。 X1 X2 X3 X4 X5 X6 PB1 1.00 .63 .61 .55 .55 .60 .56 X7 X8 PB2 1.00 .66 .61 .67 .62 .67 .63 .66 .87 .69 .25 .53 圖 1 父母考試態度量表之驗證性分析 (二)父母考試焦慮量表 以完全排除遺漏值的 301 國中學生父母做為觀察樣本,進行模式的建構與評估。以各觀察 變項間的相關係數矩陣估計參數。父母考試焦慮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如圖 3,測量模式 中所有的參數(因素負荷量)及誤差皆達顯著水準,各項適配指標:χ2 (20, N = 301)= 63.81, p < .05 達到顯著,RMSEA=.08 雖然大於 .05 但接近小於 .08 的合理適配範圍(余民寧, 2006),NFI、NNFI、CFI、IFI、RFI 皆大於 .95,顯示模式達到合理適配。

(10)

X1 X2 X3 X4 X5 X6 .33 .39 .31 .36 .38 .41 X7 X8 1.00 .45 .52 PC .82 .83 .78 .80 .79 .77 .74 .69 圖2 父母考試焦慮量表之驗證性分析 二、父母考試態度與父母考試焦慮之相關 以父母考試態度量表中的「重視學業成績」與「喜歡社會比較」兩個因素,和父母考試焦 慮量表的「父母考試焦慮」,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重視學業成績」及「喜歡 社會比較」與「父母考試焦慮」間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其相關值分別為 .51 與 .56。 表 1 父母考試態度、考試焦慮、子女考試焦慮、子女學習被動性之間的相關 父母重視 學業成績 父母喜歡 社會比較 父母 考試焦慮 子女 試前憂慮 子女 試前情緒性 父母重視學業成績 父母喜歡社會比較 .55** 父母考試焦慮 .51** .56** 子女試前憂慮 .07 .10 .15 子女試前情緒性 .17** .18* .19* .30** 子女學習被動性 .03 .04 .01 .14 .12 三、父母考試態度、父母考試焦慮與子女考試焦慮、子女學習被動性之相關 父母考試態度、父母考試焦慮與子女考試焦慮、子女學習被動性的相關如上表 1。表 1 的 結果顯示,父母過度重視成績、父母喜歡社會比較以及父母考試焦慮與子女試前情緒性之間存 在顯著正相關,表示父母無論是越重視考試成績、越喜歡社會比較、或是父母考試焦慮越高, 則學生的試前情緒性亦會越高;不過,父母過度重視成績、父母喜歡社會比較以及父母考試焦 慮,與子女試前憂慮、子女學習被動性之間均無顯著相關。另外,子女考試焦慮(試前憂慮與 試前情緒性)與子女學習被動性之間亦無顯著相關。

(11)

伍、結論、討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首開先河探討父母考試態度與父母考試焦慮對國中子女學習的影響,所得結論分述 如下。 (一)本研究嘗試編製「父母考試態度量表」與「父母考試焦慮量表」,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父母考試態度分為「重視學業成績」與「喜歡社會比較」二個因素,父母考試焦慮量表傴「父 母考試焦慮」一個因素。父母考試態度量表與父母考試焦慮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值得後 續研究進一步使用。 (二)父母考試態度與父母考試焦慮的關係。無論是父母重視學業成績或父母喜歡社會比 較,與父母考試焦慮均呈現顯著正相關,而且相關值屬於中度相關。該結果顯示父母越重視學 業成績或越喜歡社會比較,其對子女的考試焦慮亦隨之越高,且反之亦然。 (三)父母考試態度與焦慮和子女學習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父母重視學業成績、父母 喜歡社會比較以及父母考試焦慮,與子女試前情緒性均呈現顯著正相關;然而,其與子女試前 憂慮、子女學習被動性均無顯著地相關。該結果顯示父母越重視學業成績、越喜歡社會比較以 及父母考試焦慮的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試前情緒性亦隨之越高,且反之亦然。 二、討論 (一)父母重視學業成績對子女學習的影響。 過去研究顯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表現呈現出顯著的正向關係(e.g., 李鴻章,2008;陳建志,1998;陳建洲,2004;Buchmann & Dalton, 2002;Stern, 2007),可 能的原因包括兩個層面。第一:父母在子女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影響,子女從在父母互動中內化 了父母重視教育的價值,因此子女亦重視學業成就;第二、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待愈高,促使 其在實際行為上對子女做更多的教育投入,進而協助子女獲得較高的學業成就。然而,雖然對 子女抱持較高的教育期望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本研究的結果來看,父母倘若重視學業成績,反 而會增加子女的考試焦慮,不利於子女的學業成就。因此,父母重視學業成績與子女學業成績 的關聯,值得後續研究進一步探討。另外,Heaven 與 Ciarrochi(2008)的研究發現:權威性、 重視學業成績的父母,會降低高中學生自我覺察、自動自發的能力,然而,本研究的結果卻顯 示:國中父母重視學業成績與子女學習被動性無顯著的相關,研究者推論不一致結果為:對於 國中學生而言,父母重視學業成績與子女學習被動性兩變項之間可能存在其他的中介變項,是 未來研究可探討的方向。 (二)父母喜歡社會比較對子女學習的影響。 林以正(1999)指出在華人的社會文化,無論是父母或子女均偏好向上或對等的社會比較, 而壓抑向下比較,而且許多研究發現:向上或對等的社會比較方式的確會讓學生隨時提高自己 的競爭力,增加學業成績的進步(e.g., 林麗華、林清文,2003;Lane & Gibbons, 2007;Thompson & Perry, 2005;Toyama, 2007);然而,從本研究的結果發現:父母喜歡社會比較會增加子女 考試焦慮,反倒不利於子女的學業成績,因此,父母喜歡社會比較與子女的學業成績的關聯, 亦值得後續研究進一步探討。另外,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喜歡社會比較與子女的學習被動性無 顯著的關聯,推論可能原因為:對於成績較好的子女,父母喜歡社會比較會刺激子女更加積極、

(12)

主動地學習;然而,父母喜歡社會比較卻會讓成績不好的子女,產生過高的自我挫敗情緒,子 女為了保護其自我價值感,可能反倒會採取消極、被動的學習態度。因此,未來研究探討父母 喜歡社會比較與子女學習被動性的關聯,必頇考量子女成績的好壞是否為重要的中介變項。 (三)父母考試焦慮對子女學習的影響。

Xing, Huang 以及 Huang(2005)的研究比較美國與中國的國中學生發現:中國的國中學生 認為其父母害怕自己成績表現不佳的焦慮,顯著高於美國的國中學生,而且,中國的國中學生 亦會因父母的焦慮而受到干擾。該結果顯示華人社會的父母,確實容易出現較高程度的父母考 試焦慮,且因為自身對子女的考試焦慮會進一步意圖影響子女的學習方式。不過,探討焦慮與

表現理論(Yerkes & Dodson, 1908)可以得知,焦慮程度與個體表現之間呈現「倒 U 型」,而非

線性關係,亦即,焦慮程度過高或過低,其表現均會比較不理想,唯有焦慮程度處於最適程度 (optimal level),個體才會有最佳表現。由此推論,父母考試焦慮不一定會對子女學習造成負 面的影響,有時候父母適當的督促反而有利於子女的學習,父母考試焦慮對子女考試焦慮或子 女學習被動性之間的關聯可能呈現非線性關係,因此以線性的相關分析方式無法顯示出此「倒 U 型」的關係。同樣的狀況亦出現於父母考試態度,如同過去研究顯示:父母重視子女學業成 績、對子女抱持較高的教育期待,與子女學業成就呈現正向關係,然而重視學業成績則會造成 反效果,或許此即為本研究分析父母考試態度與父母考試焦慮,和子女考試焦慮或子女學習被 動性的相關值均偏低之可能原因。不過,本研究設計遭遇的難題在於:無論是父母考試態度與 父母考試焦慮,均難以判定最適水準的區間,再加上每位受試學生所感受到父母考試態度與焦 慮之最適水準可能有所不同,所以無法以固定的程度套用於所有受試者的情況。因此,如何測 量最適父母考試態度或父母考試焦慮指標,將是一項未來研究需克服的議題。

參 考 文 獻

王茜瑩(1998)。Rudolf Steiner 幼兒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1986)。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台北:高等教育。 呂信慧(2002)。家中手足比較訊息與手足關係研究──以學業表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1993)。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之修訂報告。測驗年刊,40,91-116。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李鴻章(1996)。台東縣原住民父母教育期望、子女知覺與學業成就之關聯與變遷。教育學術 彙刊,2,1-21。 林以正(1999)。華人的社會比較:比較什麼?與誰比較?為何比較?。本土心理學研究,11, 93-125。 林照真(2004)。英語焦慮症蔓延全台灣。天下雜誌,311。

(13)

林麗華、林清文(2003)。國中生數學科學習之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 係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87-132。 施淑慎、曾瓊慧、蔡雅如(2007)。國小學童隻成就目標、動機與情感中介歷程以及學業成就 間路徑模式之檢驗。測驗學刊,54,31-57。 高薇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高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學刊,6, 221-250。 袁以雯(1982)。國中學生考試焦慮的處理 – 認知行為矯治法的實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珠(1993)。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成績之影響模式 --- 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政大教 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建州(2004)。狀的性別差異:高中、高職的比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6,43-57。 陳婉真(2006)。「試前準備期與考試當下焦慮量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53,181-204。 陳婉真(2008)。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表現失常之關係 --- 由考試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已 接受刊登)。 陳綠蓉(1999)。高中生的考試焦慮與鬆弛技術。高中教育,5,56-60。 陳綠蓉(2001)。考試焦慮的矯治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75,80-95。 黃炳城(2004)。國小學生評量經驗的歷程之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 詹志禹(2005)。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兒童的創意經驗及其家庭因素。教育與心理研究,28, 591-615。 楊瑞明(2004)。四技二專多元入學方案之芻議。2008年9月21日取自http://0rz.net/230VJ。 楊榮祥(1992)。科學教育世界第一 – 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結果說起。中等教育,43,8-21 。 葉明華、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83,169-225。 董玉如(2002)。試煉:分數對學生的意義與作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駱明慶(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32,417-445。

Amabile, T. (1989). Growing up creative: Nurturing a lifetime of creativity. 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Press.

Beidel, D. C., Turner, S. M., & Taylor-Ferreira, J. C. (1999). Teaching study skills and test-taking strategie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23, 630-692.

Besharat, M. A. (2003). Parental perfectionism and children’s test anxie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93, 1049-1055.

Buchman, C., & Dalton, B. (2002).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in 12 countries: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contex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99-122.

(14)

McCann, N. (2005).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 268-274.

Chorpita, B. F., Albano, A. M., & Barlow, D. H. (1996).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children: relation to anxiety and family influ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5, 170-176.

Clark, B. (1992). Growing up gifted (4

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bham, V. E., Dadds, M. R., Spence, S. H. (1999). Anxious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hat do they expect? Journal-of-Clinical-Child-Psychology, 28, 220-231.

Domino, G. (1969). Matern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ons’ creativi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 180-183.

Ellis, A. (1973). Humanistic psychotherapy: The rational-emotive approach. New York: Julian Press. Ellis, A. (1979). The practice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In A. Ellis & J. Whiteley (Ed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pp. 61-100).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Heaven, P. C., & Ciarrochi, J. (2008). Parental styles, conscientiousnes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 451-461.

Hembree, R. (1988). Correlates, causes, effects, and treatment of test anxiet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 47-77.

Hwang, K. K. (1987).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 945-974.

Kemple, K. M., & Nissenberg, S. A. (2000).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milies are part of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67-71.

Lane, D. J., & Gibbons, F. X. (2007). Social comparison and satisfaction: Students’ reactions after exam feedback predict future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7, 1363-1384.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ebert, R. M., & Morris, L. W. (1967).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test anxiety: A distinction and some initial data.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 975-978.

Musch, J., & Broeder, A. (1999). Test anxiety versus academic skills: A comparison of two alternative models for predicting performance in a statistics exam.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 105-116.

Pang, V. O. (1991). The relationship of test anxiety and math achievement to parental values in Asian-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4, 1-10.

Peleg-Popko, O. (2002). Children’s test anxiety and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s.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5, 45-59.

(15)

Peleg-Popko, O., & Klingman, A. (2002). Family environme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perceived actual and desirable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test and trait anxiet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30, 451-464.

Petress, K. (2008). What is meant by “active learning”. Education, 128, 566-569.

Piaget, J.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New York: Viking.

Roblek, T. L. (2004). Exa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 of control as a mechanism of anxiety transmission from parent to chil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Seipp. B. (1991).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 Anxiety Research, 4, 27-41.

Slade, P. D., & Owens, R. G. (1998). A dual process model of perfectionism based on reinforcement theory. Behavior Modification, 22, 372-390.

Smyth, F. (1995). Standardized testing in college admission: How the ACT and SAT are used and compared. 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 148, 24-31.

Spielberger, C. D. (1980). Test Anxiety Inventor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Stern, M. (2007). Parents’ academic expectations, children’s perceptions, and the reading achievement

of children at varying risk.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7(10), 3714A.

Thompson, T., & Perry, Z. (2005). Is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self-worth protective students linked with social comparison goal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471-490.

Toyama, M. (2007). Social comparison and perceived academic competence in improve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d learning comparis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5, 72-81.

Xing, L-F., Huang, X-Y., & Huang, H-X. (200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ent-related test anxiety: Comparisons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19, 509-512. Yerkes, R. M., &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18, 459-482.

Zajonc, R. B. (1980).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 151-175

Zajonc, R. B. (2000). Feeling and thinking: Closing the debate over the independence of affect. In J. P. Forgas (Ed), Feeling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affect in social cognition (pp.31-58). New York, NY, 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由於父母問卷的回收率較低,故未達到原先預計的樣本數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

(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年度之國科會計畫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量表編製,父母考試焦慮量表與

父母考試態度量表。此兩量表皆經過質性的深度訪談與內容分析後,再由量

性的大樣本施測檢驗其信效度。結果發現:兩量表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

供後續研究繼續使用。因此 99 年度,研究者將持續探索影響父母考試焦慮與

態度的相關原因,包括父母對子女考試成績的歸因,父母所知覺的制度性壓

力以及父母背景變項,對父母考試焦慮與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期待未來能夠

更了解父母考試焦慮與態度的成因,進而發展出有效處理父母考試焦慮與態

度的方案,避免父母因自身的焦慮而加劇子女的考試焦慮,或是進一步影響

了親職關係的品質。

(17)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99 年 7 月 23 日

計畫編號 NSC 98 – 2410 – H – 004 – 005

計畫名稱 父母考試焦慮相關成因與對子女學習影響之研究

出國人員

姓名

陳婉真

服務機構

及職稱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副教授

會議時間

2010 年 06 月 18 日至

2010 年 06 月 21 日

會議地點

Osaka, Japan

會議名稱 (英文)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Science (ACSS 2010)

發表論文

題目

(英文)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al Test Anxiety Scale

一、參加會議經過

於 06/18 至會場報到,聆聽一場論文發表並於傍晚參與壁報論文發表。06/19 上午聆聽 keynote speech 及數場論文發表。06/20 上午與下午皆聆聽數場論文發表,主要均以心理學與 教育學領域為主。

會中所聆聽的 keynote speech 為:

1. East meets west in pursuit of a sustainable world. 會中所聆聽的論文發表包括:

1.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during the first year in women who fracture at the hip, vertebrae, and distal forearm due to falls.

2. Factors influencing moral behavior of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officials.

3. Age-related changes in work motives and regulatory strategies.

4. Work related variables and mental health of employees in manufactory.

5. What makes you happy? A further analysis of happiness indicators of Malaysian and Indonesian adults.

6. Gendered outcom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Japanese and U.S. elders: Does culture explain the gap?

7. Using the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to promot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A quasi-experiment study.

8. A structural model of math self-concept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9. Human sustainability in the face of incidents of mass violence: The psychological dynamics and effects on trauma on emergency response interventions.

(18)

12. Difference in probabilistic judgment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二、與會心得

ACSS 算是著名的社會科學方面的學會。此次有許多重要學者出席會議演講,也有許多 頗能引發進一步研究思考的論文,因此受益良多。同時,在參與論文發表的過程中,得有機 會和與會者互動,獲得了不少啟示與學習的機會。 個人因對心理學與教育學較有興趣,大會中安排了不少這方面的論文,我也因此有機會 參與這些場次,並對目前的研究趨勢和教學啟示有更深入的了解,相信這對日後的教學與研 究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大會中於早上及下午各安排一次點心時間,使得來自各國的學者及 與會者有充分的時間交流,這是正式學術研究論文以外的收穫。

三、考察參觀活動(無是項活動者略)

無。

四、建議

1. ACSS 之下有許多會議,每一會議之下均有審查制度,通過的論文必須繳交全文, 所有的全文均放置於 ACSS/ACAH 的網頁中。國內教育與心理相關的重要學會在這 方面尚未有這樣的資料庫建置,建議建置這樣的資料庫,以使研究論文可以更有效 的取得與分享。 2. 國外著名的研討會均選在著名的觀光景點或是較有特色的城市,不但可達到學術交 流,也可適度的放鬆與充電。建議國內的研討會也可以參考這樣的作法,以使研討 會達到更完美的目的與功能。

五、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ACSS _ Proceeding 2010 光碟片一份。

六、其他

(19)
(20)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陳婉真 計畫編號:98-2410-H-004-025- 計畫名稱:父母考試焦慮相關成因與對子女學習影響之研究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1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1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21)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22)
(23)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年度之國科會計畫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量表編製,父母考試焦慮量表與父母考試態度 量表。此兩量表皆經過質性的深度訪談與內容分析後,再由量性的大樣本施測檢驗其信效 度。結果發現:兩量表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供後續研究繼續使用。因此 99 年度,研 究者將持續探索影響父母考試焦慮與態度的相關原因,包括父母對子女考試成績的歸因, 父母所知覺的制度性壓力以及父母背景變項,對父母考試焦慮與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期待 未來能夠更了解父母考試焦慮與態度的成因,進而發展出有效處理父母考試焦慮與態度的 方案,避免父母因自身的焦慮而加劇子女的考試焦慮,或是進一步影響了親職關係的品質。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For the data sets used in this thesis we find that F-score performs well when the number of features is large, and for small data the two methods using the gradient of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test on the emphasizing degree with different factors according to grouping by genders shows that girls and boys attribute differences to the factors, such as close frie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NN, two phenomena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training period performance is truly relevant to test period performa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