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探究中小學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之可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探究中小學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之可能"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195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六十五卷第二期 2020 年,65(2),195-222 doi:10.6209/JORIES.202006_65(2).0007

從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探究中小學體育類科

師資合流培育之可能

*

林玫君

蔡明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信賢

*

陳儷今

(退休)國家教育研究院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體育室

摘要

本研究旨在評估臺灣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政策之可行性,並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綱要》為核心,探究中小學體育類科師資培育課程規劃。本研究以問卷調查進行,調 查對象為全國中小學各校體育組長,共 3,407 份有效問卷,並輔以五場次 22 人次的焦點訪談 等方式,質量並進的方式分析。本研究認為:一、我國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機構單位足 以因應現場需求,然就制度面應從學生修課學分數進行調整;二、教育專門課程應結合素養 的發展方向,特別在溝通互動素養相關能力如何轉化至體育教學層面仍需努力;三、中小學 體育教師在課程實踐方展方向上有若干差異;四、師培機構在體育專門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 有其調整之空間。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實施後,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對於中小學體育類科教師合流培育政策實施之參 考依據。 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素養導向、體育師資培育 通訊作者:陳儷今,E-mail: dodo86@mail.ntust.edu.tw 收稿日期:2018/11/12;修正日期:2020/04/14;接受日期:2020/05/12。 * 本研究改寫自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體育類科師資培育政策與課程之研究」計 畫,本案計畫主持人為第一、二、三研究者。通訊作者陳儷今助理教授整理本研究、投稿、修正本研究內 容,並與其他研究者討論回覆審查意見,故擔任通訊作者。

(2)

196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總綱)已由教育部於 103 學年度正式發布,並訂於 108 學年度起,由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一年級起逐年實 施。由十二年國教總綱提出「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課程願景,並結合 「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期使課程發展以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培 養、身心健全發展,讓潛能得以適性開展,進而能運用所學、善盡責任,成為學會學習的終 身學習者,以使個人及群體的生活、生命更為美好(教育部,2014)。 目前師資培育的學生,未來畢業後將成為執行新課綱的中小學教師。Bruner(1996)指 出:「不論我們的教育計畫變得多麼周密,其中一定要留個重要的位置給教師。因為,到了 最終之處,行動都只在那裡發生」,故可知新課程綱要的頒布不僅影響學校現場的課程編排、 教學設計、考試評量,亦將影響師資培育的規劃及課程。而課程綱要的推行與落實,必須倚 賴整體系統考量的完善配套措施,師資培育政策與課程尤為其中的重要環節。而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強調國民中小學教育縱向連貫的重要,而新課綱研修將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 等學校等十二年教育做整體考量,以強化各教育階段間之縱向連貫,減少銜接縱向連貫問題 (范信賢,2015)。教育部師資藝教司表示,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及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於 108 學年度啟動,其中課程基準特色即包含未來師資培育大學可進行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以此 培育管道出來之學生同時具有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部,2018a)。從 2017 年公布之《師資培 育法》檢視,也提供辦理「中小學師資類科培育」的空間,體育類科中小學師資的合流培育 看似大有可為,但現行師資培育課程與法規須再衡量實際教育場域發展後,進一步探究其可 行性。 然十二年國教總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之主軸,期許能進行各教育階段之縱向 連接及各領域之橫向統整,因此,面對十二年國教總綱頒布,體育類科師資培育政策與課程 如何適切與教學現場課程教學進行連結,乃為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之一。再者,楊俊鴻 (2016)指出,我國體育師資培育過程、內涵與其他學科領域教師的培育差異性不大,大多 皆以一般性及理論化的教育課程為主,似乎較無法轉化到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如何規劃有 助於體育師資持續專業發展的師資培育課程,亦為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 另一方面,偏遠地區學校目前面臨少子化相關困境,故在偏遠地區常設以九年一貫中小 學設校。然目前我國師資培育為中小學分流培育,未能符合教育現場的實際需求;加上偏遠 地區經常性地面臨師資不足的困境,為舒緩偏遠地區九年一貫學校師資不足的需求,中小學 師資合流培育有其重要性。職是之故,如何在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綱要發展脈絡下,針

(3)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197 對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制度與課程應該如何規劃,使培育人才符合教育專業並滿足教學 現場之需求,亦為本研究所關注的議題。

二、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背景及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基於教育現場需求與國家課程政策脈絡下,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之可行 策略。 (二)以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指標,探究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之教育專業課程發展 方向。 (三)以教育實務現場需求,探討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之體育專門科目課程規劃方向。

貳、文獻探討

一、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之探討

我國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包含普通課程、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普通 課程」為學生應修習之共同課程;「專門課程」則為培育教師任教學科、領域專長之專門知能 課程,由師資培育大學擬定,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故各校課程設計略有不同;「教育專 業課程」指為培育教師依師資類科所需教育知能之教育學分課程,包括跨師資類科共同課程 及各師資類科課程;「教育實習課程」指為培育教師之教學實習、導師實習、行政實習、研習 活動之半年全時教育實習課程。而「教育專業課程」方面,國民小學師資類科的教學對象為 國小學生,須修習滿 40 學分;中等學校師資類科的教學對象為國高中學生,須修習滿 26 學 分。 教育部在推動十二年國教後認為,進行課程改革須重視教師專業自主,故對於師資培育 課程應有所調整。教育部陸續修正《師資培育法》,公布「教師專業素養指引」與「師資職前 教育課程基準」,藉此回應教學現場需求(教育部,2018b)。 檢視我國的體育師資培育過程、內涵與其他學科領域教師的培育差異性不大,但如何結 合教育專業科目與學科內容及實務,使培育出來的體育師資更能符應教學現場與時代教育趨 勢需求,仍有進一步探究與規劃。《師資培育法》亦給予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的空間,該法第 7條第 2 項即指出: 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應按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幼稚園及特殊 教育學校(班)師資類科分別規劃,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為配合教學 需要,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師資類科得依前項程序合併規劃為中小學校師資類科。

(4)

198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另外,教育部於 2013 年所發布「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 要點」,其中附表列有「中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 師資生只要修畢其中至少 50 學分以上並通過實習與檢定,即可同時取得中小學教師資格。 再者,《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13)在「學校體育」面向,提出「體育專業 人力培育與進修」的發展策略。檢視我國各級學校體育教師之聘任,除國小多採包班制外, 國中至大學校院體育教師之聘任係以體育相關科系為考量。然而,依據 106 學年度《學校體 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非體育專長而擔任體育教師者的比例,國小體育教師為 45.73%,其 餘國中及高中職非體育專長教師則分別為 3.63%及 2.38%。從此統計資料可見,國民小學階段 的非體育專長授課教師比例仍然偏高,由非具體育專長擔任體育教師,難免引發體育教學品 質低落的疑慮。 就師資培育方面來看,透過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而讓中等體育類科教師更有機會 到國小任教,一方面可落實中小學課程縱向連貫的理念,一方面可改善國民小學體育非專長 授課情況,似有可為之處。另一方面,有關偏遠地區體育教師聘任辦法,根據「偏遠或特殊 地區學校校長暨教師資格標準」第 6 條第 2 項:「國小教師為專科學校音樂、體育、勞作、 美術相關科畢業,並曾修習規定之教育學科及學分,成績及格者,具擔任資格」,以及第 7 條第 1 項:「國中教師為大學、獨立學院本學系或相關學系畢業者,同樣也具備資格」。然 檢視相關內容,偏遠地區學校體育教師任用相當彈性,但教育專業與教學品質上可能有若干 疑慮。同時為因應少子化之趨勢,未來有可能合併學生數偏少地區之中學與小學,確保當地 學生受教權,作為滿足偏遠地區教育品質的基礎需求,故對於照顧偏遠地區教育品質而言, 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有其急迫性。 目前全國共有 38 間學校採中小學合流教育(教育部,2019),若能透過中小學教師合流 培育,使教師同時具有國中與國小教師資格,一方面可以拓展師資生未來教職道路,一方面 可滿足偏遠地區同時有國中部與國小部的學校的師資需求,藉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與任教品 質。有關於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過去困難在於修習學分數過多,導致師培生意願降低,教育 部師資藝教司表示未來欲推動「國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應適度減低師資生同時修習國中、 小教育學程學分(教育部,2018a)。然,在課程規劃上如何降低學分數又能兼顧教育學程課 程中教育專業與專門科目之所需,實為未來「國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政策規劃發展目標。 檢視我國各大學校院師資培育教育機構,在大學中設有體育相關科系,又同時具備中等 教育學程與國小教育學程者,僅有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南 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與輔仁大學。以教育部(2018b)公布現行師資培育課程觀之,小學 教育學程須修習教育專業科目 36 學分、專門科目 10 學分;中等教育學程須修習教育專業科 目 26 學分、專門科目 26 學分。若師資培育學生欲同時取得中等與小學教師資格,則須修習 教育專業科目 62 學分、專門科目 26~50 學分,如表 1。然目前中小學合流培育對與教育現場

(5)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199 有實質需求,若未來師資培育新制能針對現行中等與小學師資培育制度做一整合規劃,在修 習學程學分數上暫定教育專業科目 40 學分,專門科目 36 學分後,體育類科師資培育課程該 如何規劃,有其探討之必要。 表 1 不同師資類科修習學分數 課程類型 學程類別 教育專業科目 專門科目 小學教育學程 36 10 中等教育學程 26 26 中小學合流 62 26~50 未來合流培育預計規劃 40 36 註:引自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修正規定,教育 部,2018b。取自 http://www.syajh.tp.edu.tw/data/pub/201811261359540.pdf。

二、體育類科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

中等學校師資培育為分領域與科系培育,不同領域有其主修專長科目,故在領域專門課 程中,亦規定相關專長科目,便於未來加註教學領域專長。有關體育教師專業領域課程,依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健康課程與體育課程合併為健康與體育領域,必須由專門課程中做出領 域共修之規範,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培育體育中等學校教師為例,領域、主修專長專門科目 學分除了原本體育專業課程外,另含括健康與體育概論:選修科目包含環境衛生、營養教育、 健康促進、健康心理學、性教育、安全教育與急救、藥物教育等課程(共 6 學分)。而國民小 學教師教育學程依據《師資培育法》第 6 條規定辦理(教育部,2015),目前我國小學教師仍 以包班制方式培育,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程科目至少修習 40 學分以上,含必修科 目及學分應至少 36 學分。其中,教學基本學科課程至少四個領域 10 學分。 準此以觀,比較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育課程,因國民小學師培教育主要採包班制的培育模 式,相較於中等教育學程,國小師資培育必修課程多出教學基本科目課程(至少 10 學分)。 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課程,中等與小學兩者又區分為不同教育階段課程,在中等教育階段課 程名稱為「中等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與教育實習」,國小師資培育課程名稱為「國民 小學健康與體育教材教法」。其他在選修課程中,課程名稱差異不大。 在學校場域中,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品質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最重要之關鍵因素(吳清 山,2018;Jensen, 2012)。優良的教師須具備哪些條件和能力,宜有一定的標準供其遵循或參 酌。許義雄(1994)指出,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特色可分為身體、社會行為、情緒(情感)及

(6)

200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專業知能等四方面。黃崇孝與王宗進(2008)則歸納體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教學能力應包含: 課程設計、課室管理、技能示範、善用媒體、維護學生安全、處理行政、多元評量與行動研 究等能力。 另外,Melograno(1998)研究指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應涵蓋教學專業能力、體育專業 能力等兩大構面,研究顯示中小學體育教師認為專業技能比專業知識重要。而美國國家運動 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9)於 2008 年制定初任體育教師 標準(begin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standard),包含:科學和理論知識(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技能和體適能的基本能力(skill and fitness based competence)、規劃和 實施(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教學傳達和管理(instructional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學生學習的影響(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專業(professionalism)。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育課程主要內涵為兩大區塊:教育專業知能(包 含課程設計、班級經營、多元評量與學生身心理健康維護等)與體育教學專業技能(教學技 能、社會行為和運動技能)。為符應中小學合流培育及其師資培育課程學分數規劃,其中教育 專門學分要由 62 學分調整為 40 學分,在降低學分數的狀況下,為維繫師資培育專業化,師 資培育課程該如何規劃?則需要妥適考量。

三、素養導向之體育師資培育課程

我國於 2014 年所發布的十二年國教總綱,即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及設計的主軸, 意即強調學習須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除關注知識及技能之外,也應注重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將學習與生活情境結合,並能整合運用所學於不同情境中,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 人發展(范信賢,2015)。「素養」,同時涵蓋“competence”及“literacy”的概念(蔡清田, 2014),係指一個人接受教育後學習獲得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與態度(attitude), 而能積極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生活需求的綜合狀態,而符碧真(2018)將素養區分為強調知識 與情境脈絡的連結的「功能性素養」與不論哪一門科目均須具備的「共通性能力」兩大類。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總綱提出「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 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 全人發展。值此,總綱的核心素養係強調培養以「人」成為「終身學習者」,包括「自主行 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以及「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 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 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 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九大項目,如圖 1 所示(教育部,2014)。

(7)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01 圖1.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引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p. 3),教育部,2014。 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準此觀之,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教學及教材發展,乃在強調終身學習者的陶養,面對快 速變遷的資訊及社會,除了重視「知識」之外,更要注重「行動」及「態度」,並透過「覺察 及省思」將此三者串連為三位一體,以求自我精進並與時俱進。 在此概念下,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在體育課程方面關注各教 育階段間之縱向銜接、不同學習階段之學習能力與需求之描述,以運動性質區分,取代教學 類別。增加課程實踐中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強調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獨特性,將所學內容轉化 為實踐性的知識。為呼應十二年國教總綱的精神,規劃五個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可分 為:(一)認知(運動知識、技能原理);(二)情意(學習態度、運動欣賞);(三)技 能(技能表現、策略運用);(四)行為(運動計畫、運動實踐)等「學習表現」的類別, 設計包含:(一)體適能與運動知識;(二)挑戰性運動;(三)競合性運動;(四)表現 性運動;(五)民俗性運動;(六)休閒性運動;(七)防衛性運動等七大主題的「學習內 容」。 范信賢(2016)歸納未來核心素養在教學現場的展現,未來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的實踐, 其重點為:(一)將知識、技能、態度整合在一起,強調學習是完整的,不應只偏廢在知識

(8)

202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中學體育教師培育 中小學體育師培制度 與課程分析 1. 師資合流培育制度探討 2. 師資合流培育教育專業課程 規劃 小學體育教師培育 上面;(二)強調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就是更朝向學習意義的感知(making sense)及真 正的理解(understanding);(三)強調學習歷程、策略及方法;(四)強調讓實踐力行表現 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整合所學。換言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及教學,強調須整合知識、技 能與態度,在情境化、脈絡化中學習,注重學會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以及鼓勵學生實踐 力行的表現其所學。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亦須跟隨新課綱的發布而與時俱進,做出必要的回 應及調整。然,目前中小學教師現場教師多為分流培育,兩者在素養導向課程、教學在認知 與態度是否有其差異?若以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課程設計為前提,相關結果可作為回應師資 培育課程設計之依據。然檢視目前相關研究,該議題之探討文獻付之闕如。為回應中小學師 資合流培育課程規劃,有關中小學教師對於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認知,實有調查之必要。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中小學體育師資培育為核心,從縱向層面探討中小學師資合流的可行作法;其 次,在十二年國教總綱發展下,檢視中小學體育師資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及師資培育課程調整 的作法,以使中小學體育師資培育學生與時俱進具有專業素養。研究架構如圖 2 所示。 圖2. 研 究架構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和焦點團體訪談方法。問卷調查以全國中小學學校為母群體, 採普測的方式進行。焦點訪談則依據政策過程評估架構,對象區分為總體、中層與個體三層 次,故研究對象包含以下三類人士:(一)總體層次:教育決策單位首長與幕僚人員;(二) 中層層次:任教於具有師資培育之大專校院體育及相關科系教授,以及任教於學校具有體育 相關系所之師培中心教授;(三)個體層次:正在修習或曾修習師資培育學程之體育與相關科

(9)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03 系人士,如全國中小學體育組長。問卷調查以個體層次為主,焦點訪談則涵蓋三類人士,茲 將分別說明如後。

(一)研究對象背景

本研究針對全國中小學各校(包含高中職 525 所、國中 943 所與國小 2,664 所,共計 4,132 所學校)進行普查。調查方式以電子公文函送各校,並告知網路問卷網址,請各校體育組長 或任教體育課的教師填答。共計回收 3,407 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2.45%。調查時 間為 2016 年 3 月 16 日至 4 月 15 日止。受測者的背景資料如表 2。 表 2 背景變項次數分配(N=3,407)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女 1,002 29.4 男 2,405 70.6 大專階段學歷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門科系畢業 1,318 38.7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之體育專門科 系畢業 679 19.9 非體育專門科系 1,376 40.4 專科 25 0.7 未填答 9 0.3 研究所以上階段學歷 體育專門科系之研究所(含)以上 1,072 31.5 非體育專門科系之研究所(含)以上 1,200 35.2 未就讀研究所 1,066 31.3 未填答 69 2.0 教學身分 專任教師兼行政 2,917 85.6 代理代課教師兼行政 490 14.4 目前教學階段 國民小學 2,287 67.1 國民中學 673 19.8 高級中學 426 12.5 特殊教育學校 21 0.6

(10)

204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二)焦點訪談對象說明

焦點訪談邀請對象涵蓋教育決策單位人員、任教於具有師資培育之大專校院體育科系教 授及任教於學校具有體育相關系所之師培中心教授、中小學現場教育工作者(校長、主任、 組長及教師,共 22 名)。主題有二,包含「師資培育政策及課程架構」與「素養導向的體育 師資培育課程規劃」,相關場次、主題、時間、參與對象及代號編碼如表 3。 表 3 焦點訪談一覽 場次 主題 時間 參與對象 代號編碼 場次一 師資培育政策及 課程架構 2016.02.25 1. 教育部科長 2. 國立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3. 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4. 國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5. 高雄市立國民小學校長 1050225-A1-A 1050225-A1-B 1050225-A1-C 1050225-A1-D 1050225-A1-E 場次二 師資培育政策及 課程架構 2016.03.01 1. 私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2 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3. 國立體育運動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4.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校長 5. 新竹市立國民小學組長 6. 臺中市私立高級中學教師 7. 彰化縣立國民中學教師 1050301-A2-A 1050301-A2-B 1050301-A2-C 1050301-A2-D 1050301-A2-E 1050301-A2-F 1050301-A2-G 場次三 素養導向的體育 師資培育課程規 劃 2016.03.21 1. 國立師範大學院長 2. 私立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3. 國立體育運動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4.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主任 5.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校長 6. 新竹市立國民小學組長 1050321-B1-A 1050321-B1-B 1050321-B1-C 1050321-B1-D 1050321-B1-E 1050321-B1-F 場次四 素養導向的體育 師資培育課程規 劃 2016.04.01 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1050401-B2-A 場次五 師資培育政策及 課程架構、素養導 向的體育師資培 育課程規劃 2016.05.06 1. 國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2. 國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3. 國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1050506-AB-A 1050506-AB-B 1050506-AB-C 註:本研究中呈現的訪談內容,其代號編碼方式採「日期-主題場次-代碼」(如 1050315-A1-A)方 式註記。

(11)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05

三、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方式

(一)問卷信度及效度檢定與內容描述

本研究問卷係依體育課綱素養指標編製調查問卷初稿,進行專家效度審查,並透過會議 相關建議進行修正後,成為本研究預式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共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 會參與三向度,每向度均為六小題,每小題又細分為重要性與實踐性兩層面,讓受調者依據 個人意見回填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回答自己過去是否曾進行類似之教學的程度,問卷 係以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 five point)設計題項。預試問卷以立意抽樣新北市 10 所中小學 體育教師為對象,共回收 52 份有效問卷。回收後首先進行因素分析,在素養重要性分析中 KMO 球型檢定值為 .97,可解釋變異量為 70.26%;素養實踐性量表 KMO 球型檢定值為 .96,可解 釋變異量為 65.44%。再以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萃取,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然各題項因素負荷 量如表 4。 表 4 本研究量表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因素 因素 重要性 題項 1 2 3 實踐性 題項 1 2 3 1 .66 1 .72 2 .71 2 .73 3 .73 3 .67 4 .73 4 .65 5 .69 5 .56 6 .59 6 .65 7 .68 7 .72 8 .58 8 .54 9 .60 9 .67 10 .68 10 .74 11 .66 11 .69 12 .72 12 .75 13 .72 13 .70 14 .71 14 .73 15 .74 15 .78 16 .77 16 .75 17 .76 17 .76 18 .63 18 .66 註: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重要性轉軸收斂於 20 個 疊代、實踐性轉軸收斂於 9 個疊代。

(12)

206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本研究再進行信度分析,分別對於體育課綱的重要性與實踐性進行探討,各構面 Cronbach’s α 係數如表 5。 表 5 本研究量表各構面 Cronbach’s α 係數 重要性 Cronbach’s α 實踐性 Cronbach’s α 自主行動 .91 自主行動 .88 溝通互動 .88 溝通互動 .87 社會參與 .90 社會參與 .86

(二)焦點座談

本研究在焦點座談前,皆事先提供訪談題綱及參考資料,以供參與者事先閱讀。研究過 程中採取公開錄音、匿名處理等原則,並事先告知參與者及獲得其同意。會議完畢後,即於 兩週內謄寫完逐字稿,並進行反覆閱讀找出訊息單位、然後再進行主題歸類、整理其與研究 問題的相關性,並將逐字稿及座談紀錄以電子郵件寄回原參與者進行校正,以求其正確性。

肆、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探究中小學教師對於素養導向教學的認知差異,藉以探究中小學 體育師資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及師資培育課程調整的作法。首先以相關文獻為基礎,其次施行 問卷調查與焦點訪談等方式,最後進行結果分析並析論如後。

一、中小學體育教師合流培育意向調查

本研究由政策意見調查探討體育師資培育可行方向,現場教師對於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 調查結果顯示如表 6,有 41.6%的體育教師認為可採用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認證的方式進行, 亦有 40.5%的教師認為維持現況,僅有 17.9%的教師認為可採中小學合流培育。 表 6 中小學體育師資培育方式意見調查分析 題項 人數 百分比 1. 中小學體育教師合流培育 1,611 17.9 2. 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認證(意即取得某一階段的教學師資, 再透過修習課程取得另一教育階段) 1,418 41.6 3. 維持中小學分流培育 1,378 40.5

(13)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07 然而,從體育教師中小學合流培育面向來看,體育系學生合流不易可能原因在於:「對教 育專業學科沒信心」(1050225-A1-D)、「師培生花較長的時間來修習學分,得延長畢業年限, 導致修課意願降低」(1050225-A1-D)、「國小教師無加註教師專長,體育師資在小教、特教較 無競爭力」(1050225-A1-A、1050225-A1-D)、「偏遠地區學校,十分需要具備中小學任教資格 師資,惟師培機構無足夠師資開足所需的 50 學分」(1050225-A1-A、1050225-A1-E)。 深入分析後,其中支持合流培育之受訪者,多來自於偏遠地區學校。易言之,合流培育 對偏遠地區學校有其需求性。目前體育科系同時具有中小學程學校,共有國立清華大學等六 校,就培育機構面而言,足以支持合流培育的發展。訪談結果得知,對於師培生而言,加修 另一教育階段師資培育課程,導致修課負擔過大,須延長畢業年限;最重要的是具備中小學 資格的體育教師,對於通過教甄進入學校任教的幫助並不明顯,導致體育師培生對於同時取 得中教與小教資格的意願不高。

二、中小學體育教師對於健體領域核心素養重要性與實踐性分析

十二年國教總綱及領綱皆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重心,體育師資的培育,其課 程規劃及設計亦須與時俱進,融入並呼應素養導向的課程及教學。惟體育類科師資培育課程, 除一般必修之普通課程外,還牽涉其領域專長的專門課程、類科師資教育專業課程及教育實 習課程,頗為複雜。本研究探討的核心素養與師資培育課程的關聯性,將以「教育專業課程」 為主,「專門課程」為輔。 從調查分析結果來看,填答者高度認同健體領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整體平均 4.36),但 相對於實踐程度(整體平均 3.95)稍微偏低,顯見素養導向的課程在教學上的實踐,仍有值 得努力之處,而須融入或導入師資培育課程中。 再以總綱指標分析,受訪者對於素養指標的教學重要性,以培養學生「自主行動」優先, 其中教師們認為健體教學在於培養學生「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最為重要(重 要度排第一,實踐度排第二)。「社會參與」次之,細項指標則以「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 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進身心健康」認知最高(重要度排第二,實踐度排 第一)。最後,在「溝通互動」中,不論是重要性或實踐性則低於其他兩項總綱指標。其中在 細項指標中,有關於「理解體育與健康日常應用之專門符號與標示」,不論重要性與實踐性 都在所有指標中排名最後。

三、中小學體育類科對健體領域核心素養認知差異性分析

十二年國教後,若因應體育師資合流培育,首先須瞭解中小學教師對於體育核心素養內 容認知是否一致。根據研究分析顯示,中小學師資(中學樣本 1,120,小學樣本 2,287)對於 18 項體育課程素養重要性有部分的認知差異。如表 7 所示,不同學校層級(小學、中學)

(14)

208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表 7 體育教師在體育核心素養重要性與實踐性之差異分析摘要 題目內容 重要性平均數 重要性排序 實踐性平均數 實踐性 排序 素養總綱指標:自主行動 4.46 4.03 1. 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 4.71 1 4.33 2 2. 讓學生學習健全的身心發展,認識個人特質,發展運動與 保健的潛能 4.58 3 4.20 4 3. 具備探索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問題的思考能力 4.45 9 4.02 9 4. 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中運動與健康的問題 4.51 5 4.10 8 5. 具備擬定基本的運動與保健計畫及實作能力 4.32 10 3.86 10 6. 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情境 4.20 14 3.67 14 素養總綱指標:溝通互動 4.20 3.77 7. 理解體育與健康日常應用之專門符號與標示 3.99 18 3.53 18 8. 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中、運動、保健與人際溝通 4.51 6 4.18 5 9. 具備應用體育與健康相關科技及資訊的基本素養 4.23 13 3.82 11 10. 理解各類媒體刊載、報導,有關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 影響 4.08 17 3.62 17 11. 具備運動與健康有關的感知和欣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 感官的發展 4.25 11 3.82 12 12. 在生活環境中培養運動與健康有關的美感體驗 4.14 15 3.67 15 素養總綱指標:社會參與 4.42 4.06 13. 具備生活中有關運動與健康的道德知識與是非判斷能力 4.47 7 4.15 6 14. 理解並遵守相關的道德規範,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社會 4.46 8 4.11 7 15. 具備同理他人感受 4.57 4 4.29 3 16. 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 作,促進身心健康 4.62 2 4.37 1 17. 具備關心本土、國際體育與健康議題的素養 4.12 16 3.64 16 18. 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4.25 12 3.79 13 整體平均 4.36 3.95 的受訪教師在「體育核心素養重要性」的 t 檢定中多數指標看法一致,然在「具備良好身體 活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情境」、「理解各類媒體刊載、 報導,有關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影響」、「具備生活中有關運動與健康的道德知識與是 非判斷能力」、「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進身心健

(15)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09 康」與「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性」達顯著差異(p< .05),各題標準差為 .56~ .77(如表 8)。 表 8 小學與中學在體育核心素養重要性之差異分析摘要 層面 小學 vs. 中學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素養總綱指標:自主行動 小學 2,287 4.69 .56 1. 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 的習慣 中學 1,120 4.73 .59 -2.01*** .04 小學 2,287 4.59 .60 2. 讓學生學習健全的身心發展, 認識個人特質,發展運動與保 健的潛能 中學 1,120 4.57 .66 0.59*** .56 小學 2,287 4.46 .64 3. 具備探索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 問題的思考能力 中學 1,120 4.45 .66 0.27*** .78 小學 2,287 4.50 .63 4. 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 活中運動與健康的問題 中學 1,120 4.52 .66 -0.80*** .42 小學 2,287 4.32 .70 5. 具備擬定基本的運動與保健計 畫及實作能力 中學 1,120 4.32 .71 0.02*** .99 小學 2,287 4.23 .74 6. 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 活情境 中學 1,120 4.13 .77 3.83*** .01 素養總綱指標:溝通互動 小學 2,287 3.99 .79 7. 理解體育與健康日常應用之專 門符號與標示 中學 1,120 3.99 .81 0.03*** .98 小學 2,287 4.51 .65 8. 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中、運 動、保健與人際溝通 中學 1,120 4.50 .67 0.15*** .88 小學 2,287 4.23 .73 9. 具備應用體育與健康相關科技 及資訊的基本素養 中學 1,120 4.23 .74 -0.08*** .94 小學 2,287 4.05 .69 10. 理解各類媒體刊載、報導,有關 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影響 中學 1,120 4.13 .69 -3.04*** .00 小學 2,287 4.24 .67 11. 具備運動與健康有關的感知和 欣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 官的發展 中學 1,120 4.27 .67 -1.07*** .29 小學 2,287 4.14 .71 12. 在生活環境中培養運動與健康 有關的美感體驗 中學 1,120 4.15 .72 -0.47*** .64 (續)

(16)

210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表 8 小學與中學在體育核心素養重要性之差異分析摘要(續) 層面 小學 vs. 中學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素養總綱指標:社會參與 小學 2,287 4.45 .65 -3.09*** .00 13. 具備生活中有關運動與健康的 道德知識與是非判斷能力 中學 1,120 4.52 .65 小學 2,287 4.45 .66 -1.23*** .22 14. 理解並遵守相關的道德規範, 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社會 中學 1,120 4.48 .68 小學 2,287 4.57 .61 -0.45*** .65 15. 具備同理他人感受 中學 1,120 4.58 .64 小學 2,287 4.60 .59 -2.40*** .02 16. 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 與 人 互 動 , 並 與 團 隊 成 員 合 作,促進身心健康 中學 1,120 4.65 .60 小學 2,287 4.11 .72 -0.48*** .63 17. 具備關心本土、國際體育與健 康議題的素養 中學 1,120 4.12 .71 小學 2,287 4.27 .71 2.65*** .01 18. 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中學 1,120 4.20 .73 *p< .05. **p< .01. ***p< .001. 根據研究分析顯示,中、小學師資(中學樣本 1,120,小學樣本 2,287)對於 18 項體育課 程素養實踐性有部分的認知差異。如表 9 所示,不同學校層級的受訪教師在「體育核心素養 實踐性」的 t 檢定中,在「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理解各類媒體刊載、報 導,有關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影響」、「具備生活中有關運動與健康的道德知識與是非 判斷能力」、「理解並遵守相關的道德規範,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社會」、「在體育活動和健 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進身心健康」與「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 性」達顯著差異(p< .05),各題標準差為 .58~ .87。 表 9 小學與中學在體育核心素養實踐性之差異分析摘要 層面 小學 vs. 中學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素養總綱指標:自主行動 小學 2,287 4.31 .59 1. 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的 習慣 中學 1,120 4.37 .58 -2.95** .00 (續)

(17)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11 表 9 小學與中學在體育核心素養實踐性之差異分析摘要(續) 層面 小學 vs. 中學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小學 2,287 4.18 .64 2. 讓學生學習健全的身心發展,認 識個人特質,發展運動與保健的 潛能 中學 1,120 4.22 .65 -1.66*** .10 小學 2,287 4.01 .70 3. 具備探索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問 題的思考能力 中學 1,120 4.03 .70 -0.87*** .39 小學 2,287 4.09 .70 4. 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 中運動與健康的問題 中學 1,120 4.11 .71 -0.77*** .44 小學 2,287 3.85 .82 5. 具備擬定基本的運動與保健計畫 及實作能力 中學 1,120 3.88 .82 -1.00*** .32 小學 2,287 3.69 .83 6. 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 情境 中學 1,120 3.64 .86 1.76*** .08 素養總綱指標:溝通互動 小學 2,287 3.53 .90 7. 理解體育與健康日常應用之專門 符號與標示 中學 1,120 3.53 .93 -0.04*** .97 小學 2,287 4.17 .71 8. 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中、運 動、保健與人際溝通 中學 1,120 4.18 .73 -0.51*** .61 小學 2,287 3.81 .82 9. 具備應用體育與健康相關科技及 資訊的基本素養 中學 1,120 3.83 .82 -0.66*** .51 小學 2,287 3.59 .84 10. 理解各類媒體刊載、報導,有關 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影響 中學 1,120 3.68 .80 -2.95*** .00 小學 2,287 3.81 .81 11. 具備運動與健康有關的感知和欣 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 發展 中學 1,120 3.85 .78 -1.39*** .16 小學 2,287 3.67 .87 12. 在生活環境中培養運動與健康有 關的美感體驗 中學 1,120 3.69 .86 -0.65*** .52 素養總綱指標:社會參與 小學 2,287 4.12 .76 13. 具備生活中有關運動與健康的道 德知識與是非判斷能力 中學 1,120 4.21 .74 -3.33*** .00 小學 2,287 4.09 .79 14. 理解並遵守相關的道德規範,培 養公民意識,關懷社會 中學 1,120 4.17 .79 -2.93*** .00 (續)

(18)

212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表 9 小學與中學在體育核心素養實踐性之差異分析摘要(續) 層面 小學 vs. 中學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小學 2,287 4.27 .70 15. 具備同理他人感受 中學 1,120 4.31 .71 -1.33*** .19 小學 2,287 4.35 .64 16. 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 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 進身心健康 中學 1,120 4.41 .64 -2.65*** .01 小學 2,287 3.65 .84 17. 具備關心本土、國際體育與健康 議題的素養 中學 1,120 3.64 .84 0.34*** .73 小學 2,287 3.83 .84 18. 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中學 1,120 3.71 .87 3.60*** .00 **p< .01. ***p< .001. 根據研究分析顯示,可發現在體育課程素養上,中小學體育教師確實存在教學上的認知 及實踐差異。彙整焦點訪談發現: 現行法令已有中小學合流培育制度,加上 107 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師培大學在 課程方面亦須有所調整。有關中小學合流培育課程應採用模組的概念進行設計,設 計方面須考量教育基本學科、方法學、教材教法等課程比例,相關細節可由各個師 培大學去規劃。(1050225-A1-A) 綜上所述,目前教學現場中小學教師對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與實踐性反應上的差異, 就平均數而言,認知差異不大,不過就差異性分析結果得知,除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性之 外,中學教師對素養課程發展與實踐其認知程度高於小學教師。可能原因為任職於不同教育 階段的教師所接觸的學生年齡與身心發展不同,在中學階段,課程設計需要更貼近生活素養, 在小學階段任教,由於新住民子女逐漸增加,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文化包容。

四、素養導向之體育師資培育課程的規劃

對於當前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之規劃,本研究透過複選題方式進行下列調查,再與受訪者 學歷進行交叉分析。就表 10 觀之,調查結果顯示,不論大專階段是否為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教師普遍認為任教期間體育教學課程內容設計主要是以參與相關研習之內容進行建構(師範 校院 48.6%、非師範校院 53.0%、非體育專門科系 68.0%、專科 60.0%);其次為過往教學經驗 的累積(師範校院 47.3%、非師範校院 49.0%、非體育專門科系 42.3%、專科 60.0%),調查結 果顯示,進入教學現場後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主要仰賴職場內的相關培育,然在大學期間師

(19)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13 資培育課程幫助較為有限。其次,大專階段為體育專門科系教師認為就學期間體育科系的教 學內容(師範校院 45.1%、非師範校院 30.9%)比起師資培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師範校院 17.2%、非師範校院 21.8%)更能有效影響體育教師現場教學。故此,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 推展,師資培育相關課程須積極與教學現場結合,其中師資培育學程的「專業課程」或「教 育實習」課程內容應適度調整,更能符應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發展需求。 表 10 大專階段學歷與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交叉分析摘要 無幫助 有幫助 研究變項 大專階段學歷 個數 百分比 個數 百分比 Σ 2 1.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 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 門科系畢業 1,091 82.8 227 17.2 2.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 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 之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531 78.2 148 21.8 3. 非體育專門科系 1,156 84.0 220 16.0 修習學程時, 師資培育課程 的教學內容 4. 專科 23 92.0 2 8.0 12.44*** 1.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 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 門科系畢業 724 54.9 594 45.1 2.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 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 之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469 69.1 210 30.9 293.47*** 3. 非體育專門科系 因非體育專門科系,故無法作答 就學期間,體 育科系的教學 內容 4. 專科 因無法確定為體育專科或師範專科, 因此不列入分析中 1.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 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 門科系畢業 1,213 92.0 105 8.0 實習階段學校 資深教師的引 導 2.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 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 之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612 90.1 67 9.9 10.45*** (續)

(20)

214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表 10 大專階段學歷與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交叉分析摘要(續) 無幫助 有幫助 研究變項 大專階段學歷 個數 百分比 個數 百分比 Σ 2 3. 非體育專門科系 因非體育專門科系,實習期間並非以體育 科為主,因此不列入分析 4. 專科 因無法確定為體育專科或師範專科,因此 不列入分析中 1.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 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 門科系畢業 677 51.4 641 48.6 2.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 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 之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319 47.0 360 53.0 3. 非體育專門科系 440 32.0 936 68.0 任教後,參與 相關課程研習 4. 專科 10 40.0 15 60.0 110.35*** 1.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 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 門科系畢業 958 72.7 360 27.3 2.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 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 之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474 69.8 205 30.2 3. 非體育專門科系 794 57.7 582 42.3 觀摩同儕的教 學方法 4. 專科 17 68.0 8 32.0 72.91*** 1. 師範校院(師範大學、教 育大學)之體育/運動專 門科系畢業 695 52.7 623 47.3 2. 非師範校院(除師範大 學、教育大學以外大學) 之體育專門科系畢業 346 51.0 333 49.0 3. 非體育專門科系 794 57.7 582 42.3 過往教學經驗 的累積 4. 專科 10 40.0 15 60.0 12.85** *p< .05. **p< .01. ***p< .001.

(21)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15 受訪者指出: 體育一直以來都是技能導向,擔心說學生上完體育課,他們不知道這個體育課的背 後意義,也脫離了跟實際生活的結合,體育老師應讓學生把運動技能跟生活結合在 一起,比較整合的方式帶他去玩,讓學生下課後也有興趣去做,也連結生活品格、 人際互動。(1050321-B1-A、1050506-AB-C) 甚至要回到學校本位課程概念,與其他科目教師結合,透過跨領域及生活經驗的連 結,跳脫單本教科書或教材的限制,進行與生活連結的操作。(1050321-B1-D) 素養導向所進行的,需要培養學生對體育的 understanding 的 sense,包括跟生活結合 應用的這些能力,真的不是在學單一的運動技能,而是比較整體性的學習,包括能 夠看得懂比賽,能夠去欣賞比賽,能夠參與在這個運動裡面;素養的學習,可能不 是 從 單 一 的 科 目 來 著 手 , 而 是 從 比 較 上 層 的 素 養 類 別 來 規 劃 這 個 課 程 。 (1050401-B2-A) 而要讓師培生具有素養導向教學的能力,受訪者指出:「在師資培育課程上,要有類似教 師動能的陶養,提升老師持續學習的意願」(1050321-B1-E);「調整減少修課科目,並增加實 務性課程或案例探討,及早讓師培生跟現場產生連結」(1050321-B1-A、1050506-AB-C);「師 資培育相關教材教法的課程或者是概論的課程應該要加入有關十二年國教的課程介紹,甚至 共享課程大綱」(1050506-AB-A、1050506-AB-C);「師資培育的課程發展及評量,也應跟核 心素養有所呼應或連結」(1050506-AB-A);「先讓師培教育的教授能對核心素養的內容能夠有 具體的認識,或讓師培單位的教授之間進行專業社群或教材教法研討會之間的交流」(1050321- B1-A、1050506-AB-C、1050506-AB-B)。 師培單位本身扮演重要的關鍵,從中央到地方,有一點忽略師培單位的角色,在輔導 推動的過程中,師培單位應該可以賦予更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更重的責任,並應鼓勵 師培大學遴聘任教材教法教師。(1050401-B2-A、1050506-AB-A、1050506-AB-B) 根據分析顯示,體育教師素養導向教學受訪者普遍認為有其重要性,但如何在課程中實 踐?直言之,素養導向教學對於現行體育課程活動的實施,仍待努力。有關體育教師是否應 該合流培育,文獻探討與訪談結果所述,現行國立清華大學等六所學校同時設有體育相關科 系與中小學教育學程,師培機構應有其充足之單位;但就學生修課來談,為避免延長畢業年 限、提升修習意願,降低學程學分數亦為制度之策略。

(22)

216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中小學教師對與素養導向教學認知層面來看,現場教師對於課綱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 中,以「自主行動」重要性與實踐性程度最高,其次是「社會參與」,最後則是「溝通互動」。 素養健體領綱指標中:「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理解各類媒體刊載、報導, 有關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影響」、「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 員合作,促進身心健康」與「認識及包容文化的多元性」不論在重要性與實踐性,中小學教 師具有認知上之差異。職是之故,中小學體育教師在課程實踐方展方向上,有若干差異。 最後,就目前體育教師師培學程的實用度上,多數教師反應,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 能以職場研習與個人教學經驗為主。經過訪談得知,在體育教學專門課程設計上應注重增加 實務性課程或案例探討,以及核心素養課程發展及評量相關課程。

伍、結論與建議

茲將綜整文獻分析、調查結果及焦點訪談,並依研究目的,歸納結論及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臺灣中小學體育師資合流培育機構單位足以因應現場需求,然就制度面應從

學生修課學分數進行調整

本研究結果發現,中小學體育教師合流培育僅獲得 17.9%的支持,雖然支持程度不高,但 相關受訪者多來自於偏遠地區學校,故偏遠學校對於中小學師資培育有其需求性。然根據訪 談結果彙整發現,合流培育有兩大困境須克服:1. 合適的師培機構;2. 引發學生跨教育階段 進行培育之意願。訪談提到合適的師培機構,檢視我國體育科系同時具有中小學程學校,共 有國立清華大學等六校,未來待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協調後,即可成為體育師資合流培育機構。 另一方面,體育師培生需要花較長的時間來修習學分,得延長畢業年限,導致不願意跨階段 修習學程,故降低修課學分數,亦為制度面尚待調整之方向。

(二)教育專門課程應結合課綱素養的發展方向,特別在溝通互動素養相關能力如

何轉化至體育教學層面仍需努力

彙整訪談結果發現,若要使師培生具有素養導向教學的能力,師資培育機構應以十二年 國教總綱內容進行師資培育課程解構再建構。相關教育專業課程或教材教法等課程目標,應 建立在師培生具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等素養導向相關能力課程設計、 教學活動及課室評量。本研究發現,體育教師認同健體領域核心素養的發展,其中對於「自 主行動」與「社會參與」等素養相關能力在課程教學實踐程度高,然「溝通互動」實踐度較 低,顯示現場教師在溝通互動的核心素養融入教學活動,仍需努力。

(23)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17

(三)中小學體育教師在課程實踐發展方向上有若干差異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對於部分健體領域核心素養在「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 康生活的習慣」、「理解各類媒體刊載、報導,有關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意義與影響」、「在體育 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進身心健康」與「認識及包容文化 的多元性」不論在重要性與實踐性,中小學教師具有認知上之差異,顯示中小學體育教師在 課程實踐方展方向上有若干差異。差異的指標上多為國中教師認知高於國小教師,其可能原 因之一在於國中教師所接觸到的學生年齡較為集中,因此,國中教師更易於將核心素養融入 課程規劃中;反觀國小教師,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皆為其教授之範圍,學生年齡差距較大、 身心發展狀況也較不一致,因此有可能使任教國小的教師對於如何將體育核心素養融入課程 規劃中感到較為困難。

(四)師培機構在體育師資培育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有其探討之空間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體育教學課程內容設計主要參照相關研習內容建構,其次為過往教 學經驗的累積;不過大專階段為體育專門科系教師認為就學期間體育科系的教學內容比起師 資培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更能有效影響體育教師現場教學。由此結果可知,目前我國師資培育 課程規劃上與教學現場需求有些許落差,其可能原因在於體育領域的課程較偏向於技能導 向,若師資培育課程不能讓師資生實際規劃並執行課程內容,則將使師資生進入教學現場後 才發現理論與實務的差距,並導致其對於課程規劃感到力不從心。職是之故,體育師資培育 課程有其探討之空間。

二、建議

(一)合流培育機構法制化並降低修課學分數

現行《師資培育法》雖提供中小學師資類科合流培育的空間,但中小學體育教師對體育 教學之理念與方法仍有不同,故僅有少部分的教師(17.9%)認同中小學師資培育可採合流的 方式進行。本研究認為目前較務實的作法是:職前師培亦有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學分數過多, 導致延長畢業年限、無對應之教師檢定考試方式及內容、無足夠師資開足所需學分數等困難, 致使中小學師資合流難以執行。制度面上調整策略可選定具備相關條件的體育師培大學(國 立清華大學等六所),並降低修習學分數吸引師培生。

(二)偏遠地區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相關教育專業課程實施專長

現階段體育教師在國小階段之專長授課仍不到四成,較國、高中大幅落後,若不改善此 一現象,特別在偏遠地區學校,體育教學在國小扎根階段極為堪慮。在政策面上為符應偏遠 地區學校之體育教師需求,亦使偏遠小校避免因領域師資不足的情況而學習不利,建議將偏 遠地區同時具有中小學體育教師甄選比照專業類科,並納入公費生名額。此外,在師資培育

(24)

218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專業課程科目「教學基本學科課程」中的教材教法或課程設計相關課程應加入小班教學、差 異化教學、混齡教學或補教教學等弱勢教育課程,俾使未來教師實踐有效教學,提升偏遠地 區教育品質。

(三)合流培育後,師培機構應著重於課程設計與教材教法之內容設計,消弭中小

學教師教學認知差異

有關中小學體育教師對於健體素養導向指標重要性與實踐性上的差異,本研究建議未來 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後,應加強師資生對每一教學年段之教材與課程設計的熟悉度,並使師 資生透過廣泛接觸不同教學年段之教材內容並進行課程設計,加強師資生將核心素養融入於 課程規劃之能力。

(四)為強化體育類科教師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相關知能,應強化教育專業課程與

體育專門課程對於現場教學之連結

本研究結果發現多數教師認為,對教學課程設計較有幫助的皆為與現場實務相關的經驗 (如任教後參與相關課程研習、過往教學經驗的累積、觀摩同儕的教學方法等)。因此,本研 究建議未來體育類科師資培育課程應強化課程與教學現場實務之連結,使師資生能從教學現 場汲取課程內容規劃等相關經驗。

誌謝

感謝教育部體育署對於本研究提供資源協助,同時對於參與訪談的學者專家、受調的國 中小教師們,以及本研究審查者的專業建議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25)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 261-293。doi:10.6209/JORIES.201812_63(4).0009

【Wu, C.-S. (201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etency-base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63(4), 261-293. doi:10.6209/JORIES.201812_63(4).0009】

范信賢(2015)。展圖攬勝—總綱特色。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同行─走進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pp. 7-9)。新北市:編者。

【Fan, H.-H. (2015). Exhibition browse ─ Curriculum features. In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Ed.), Peer ─ Enter directions governing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pp. 7-9). New Taipei City, Taiwan: Editor.】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 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5,1-6。

【Fan, H.-H. (2016). Core competencies and directions governing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roduction “National core competencies: DNA of 12-year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ulse of Education, 5, 1-6.】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3). White paper on sports policy. Taipei, Taiwan: Author.】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 7944,c639-1.php?Lang=zh-tw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4). Directions governing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5)。國民小學教師加註各領域專長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取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7541/25934/98952463-90cd-46ae-82c1-6c82acc60c 1b.pdf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5).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dd specialization courses in various fields and credits. Retrieved from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7541/25934/98952463-90cd-46ae-82c1-6c82acc60 c1b.pdf】

教育部(2018a)。師資職前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及課程基準 108 學年度即將啟動。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0E78CCBAC669CF2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8a). Teacher professional pre-service teacher professional literacy guidelines started in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0E78CCBAC66 9CF2】

教育部(2018b)。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 修正規定。取自 http://www.syajh.tp.edu.tw/data/pub/201811261359540.pdf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8b). ROC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guideline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e-service teacher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www.syajh.tp.edu.tw/data/pub/201811261359540.pdf】

(26)

220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教育部(2019)。教育部統計處─108 學年各級學校名錄及異動一覽表。取自 https://depart.moe.

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63F5AB3D02A8BBAC&sms=1FF9979D10DBF9F3& s=BF61A0C5E5432A0B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9).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ist of schools in the 108 academic year. Retrieved from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63F5AB3D02A8 BBAC&sms=1FF9979D10DBF9F3&s=BF61A0C5E5432A0B】

符碧真(2018)。素養導向國教新課綱的師資培育:國立臺灣大學「探究式─素養導向的師 資培育」理想芻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59-87。doi:10.6209/JORIES.201812_63(4). 0003

【Fwu, B.-J. (2018). Teacher preparation in response to competence-based curriculum reform for K-12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proposal of inquiry-based and compete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63(4), 59-87. doi:10.6209/JORIES.201812_63(4).0003】

許義雄(1994)。學校體育課程系統化規劃第三階段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Hsu, Y.-H. (1994). The third stage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of systematic planning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aipei, Taiwa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黃崇孝、王宗進(2008)。體育教師體育專業職能之探討。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之「2008 年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pp. 127-135),彰化縣。

【Huang, C.-H., & Wang, T.-C. (2008). The career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al teachers. I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Ed.),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Cross-Strait Sports Development Symposium Proceedings” (pp. 127-135), Changhua County, Taiwan.】

楊俊鴻(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體育類科師資培用策略之研究。國家教育研 究院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AER-102-06-A-1-02-07-1-1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Yang, C.-H. (2016). A study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under the 12-year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research report (NAER- 102-06-A-1-02-07-1-16). New Taipei City, Taiwan: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Tsai, C.-T. (2014). National core competencies: DNA of 12-year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aipei,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二、外文文獻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ensen, B. (2012). Catching up: Learning from the best school systems in East Asia. Sydney, Australia: Grattan Institute.

Melograno, V. J. (1998).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portfolio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9). National standards &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Reston, VA: Author.

(27)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22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2020, 65(2), 195-222

doi:10.6209/JORIES.202006_65(2).0007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ultivat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n Taiwan

Mei-Chun Lin

Ming-Hsueh Tsa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Systems and Policy,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Hsin-Hsien Fan

Li-Chin Chen

(Retired) Research Center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olicy of merging the 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dditionally, it explored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llowing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a total of 3,407 valid responses. The survey respondents were the heads of the sports teams of their schools. The survey was supplemented by 22 focus interviews conducted during five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the quality was analyzed following a consistent method. The study presented the following ideas: (1) Taiwa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faculty cultivation institutions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system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ourse scores. (2) Th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literacy’s development direc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A method to integrate interpersonal literacy-related abilities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level is still required. (3)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Corresponding Author: Li-Chin Chen, E-mail: dodo86@mail.ntust.edu.tw

(28)

222 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

practic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4) The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adjust their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cultivating a system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iteracy orient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tie i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enabl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Leaders in schools of a

for their future under the three-year junior and three-year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and life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The basic ranks of teachers in aided secondary schools are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CM) for non-graduate teachers and Graduate Master/Mistress (GM) for

Curriculum Council (1998)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Kindergarten to Year 12 Educ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Western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