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文學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國文學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中國文學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零七年(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更新)

(2)
(3)

目 錄

引 言 i

第 一 章 概 論 1

1.1 背景 1

1.2 課程理念 2

1.3 課程宗旨 2

1.4 與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銜接 3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5

2.1 課程設計原則 5

2.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7

2.2.1 課程架構 7

2.2.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7 2.2.3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的中國文學科學習 8

2.3 學習目標 9

2.4 學習重點 9

2.5 學習成果 9

2.6 課程結構及組織 10

2.6.1 必修部分 10

2.6.2 選修部分 12

2.6.3 高中學習時間的安排 16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17

3.1 主導原則 17

3.2 學習進程 20

3.3 規畫課程 21

3.3.1 整體規畫的考慮 21

3.3.2 開設選修單元的考慮 21

3.3.3 學習時間 22

3.4 課程統籌 23

3.4.1 全面考慮 23

3.4.2 各司其職 24

第 四 章 學 與 教 27

4.1 知識與學習 27

4.2 學生與教師的角色 27

4.2.1 學生的角色 27

4.2.2 教師的角色 28

4.3 主導原則 29

4.4 取向與策略 31

4.4.1 教學取向 31

4.4.2 學與教策略 33

4.5 優質的互動學習 35

4.6 學習社群 36

4.7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37

4.7.1 照顧學習差異的原則 37

(4)

4.7.2 適當的課程設置 38

4.7.3 有效的教學策略 39

4.8 日常課業 41

4.8.1 日常課業的類型 41

4.8.2 布置日常課業的原則 41

第 五 章 評 估 43

5.1 評估的角色 43

5.2 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 43

5.3 評估目標 46

5.4 校內評估 46

5.4.1 主導原則 46

5.4.2 校內評估活動 49

5.5 公開評核 51

5.5.1 主導原則 51

5.5.2 評核設計 51

5.5.3 公開考試 52

5.5.4 校本評核 52

5.5.5 成績水平與匯報 53

第 六 章 學 與 教 資 源 55

6.1 學與教資源的作用 55

6.2 學與教資源的選取 55

6.2.1 主導原則 55

6.2.2 資源類別 56

6.3 學與教資源的運用 59

6.4 學與教資源的發展和管理 60

附 錄

一 建議學習重點 63

二 指定作品篇目 65

三 閱讀書目 67

四 選修單元綱要 71

五 選修單元與必修部分的關係 91

六 必修與選修單元安排構思示例 95

詞 彙 釋 義 97

參 考 文 獻 101

課 程 發 展 議 會—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錄

(5)

引 言

教育統籌局(教統局,現改稱教育局)於 2005 年發表報告書1,公布三 年高中學制將於 2009 年 9 月在中四級實施,並提出以一個富彈性、連貫 及多元化的高中課程配合,俾便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需要和能力。作 為高中課程文件系列之一,本課程及評估指引建基於高中教育目標,以 及 2000 年以來有關課程和評估改革的其他官方文件。請一併閱覽所有相 關文件,包括《基礎教育課程指引》(2002) 和《高中課程指引》(2009) , 以便了解高中與其他學習階段的連繫,並掌握有效的學習、教學與評估。

本課程及評估指引闡明本科課程的理念和宗旨,並在各章節論述課 程架構、課程規畫、學與教、評估,以及學與教資源的運用。課程、教 學與評估必須互相配合,這是高中課程的一項重要概念。學習與施教策 略是課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能促進學會學習及全人發展;評估亦不僅是 判斷學生表現的工具,而且能發揮改善學習的效用。讀者宜通觀全局,

閱覽整本課程及評估指引,以便了解上述三個重要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的 關係。

課程及評估指引由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於 2007年聯合編訂,並於2014年1月作首次更新,以落實新學制檢討中有關 高中課程及評估的短期建議,務求讓學生和教師盡早受惠;而是次更新 則包括新學制中期檢討中課程及評估的其他建議。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 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學校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政 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 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人士、考評局的代表、職業訓練局的代 表,以及教育局的人員。考評局則是一個獨立的法定機構,負責舉辦公 開評核,包括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委員會成員分別來自中學、高等院校、

政府部門及工商專業界。

教育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及評估指引。考評局會根據學科課程而 設計及進行各項評核工作,並將印發手冊,提供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考 試規則及有關學科公開評核的架構和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亦會就實施情況、學生在公開評核的表現,

以及學生與社會不斷轉變的需求,對學科課程作出定期檢視。若對本課 程及評估指引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2 樓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收 傳真:2834 7810

電郵:secchinese@edb.gov.hk

1該報告書名為《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

(6)

(空白頁)

(7)

第 一 章 概 論

本章旨在說明中國文學科作為三年制高中課程選修科目2的背景、理 念和宗旨,並闡述本科與初中課程、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出路等方面如 何銜接。

1.1 背 景

2004 年 10 月,教育統籌局發表《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 未來的投資》文件,蒐集各界對設計藍圖、實施時間及財政安排等問題 的意見;2005 年 5 月,發表「334 報告書」,為三年高中學制的實施,策 畫未來的路向。

《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是根據以上兩 份文件的主要建議而編訂,並配合和落實教育統籌局《高中課程指引》、

課程發展議會《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2002)、《學 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2001)及教育統籌委員會教育改革報告書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2000)所提出的各項建議。

《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銜接《中國語 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所訂定的課程發展方 向,說明三年制高中中國文學的課程理念和宗旨,並就課程規畫、學與 教、評估及學與教資源等方面提出建議。

為配合高中新學制於 2012、2014 及 2015 年開展的短、中期檢討結 果,中國文學科調整課程及評估的內容,《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 四至中六)》(2007)亦因應有關的變動而更新。其中修訂「指定作品篇 目」由 2015/16 學年的中四開始實施,2018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生效;

由於校本評核延至 2019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開始實施,修訂的評核設計 亦於同年文憑試生效。

本指引另提供「補充說明」,同時輔以學校示例,以詮釋課程的理念,

幫助教師實施課程。有關資料已上載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網頁 (http://cd.edb.gov.hk/chi),並會不時更新,歡迎教師瀏覽。

2 選修科目包括:「中國文學」「英語文學」「中國歷史」「經濟」「倫理與宗教」「地理」「歷史」、

「旅遊與款待」「生物」「化學」「物理」「科學」「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設計與應用科技」、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家政」、「資訊及通訊科技」、「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二十科。

(8)

1.2 課 程 理 念

中國文學科作為高中學生修讀的選修科目,設立的基本理念是:

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他們從成長的語言文化環境 中,曾接觸不少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養成一定的語言品味。

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課程要豐富學生的 積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文學鑒賞和創 作能力,鞏固和深化中國語文科的文學學習;讓學生通過學習 祖國文學,提升審美、探究、創新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國民素 質,弘揚民族文化。

 文學反映現實,寄寓理想。學習文學,可以探索生活和生命,

感悟人生。

 中國文學科為部分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深入而有系 統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就個人性向,發揮所長,以規畫未來升 學,或從事與創作、評論或研究有關的工作。

 中國文學有數千年優良傳統,有豐富的文學瑰寶流傳後世。學 生透過本課程研習大量古今文學作品,加深對中國歷史、社會 生活和思想文化的認識,促進社會協力承傳文學遺產。

 本課程讓學生通過研習優美的文學作品,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 和品味;透過探索作品的藝術境界,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 思想感情,促進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感互動,拓展生命領域。

1.3 課 程 宗 旨

配合中國語文學習領域的整體發展路向,本課程為部分對中國文學 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拓寬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文學的學習,以:

(1) 培養審美情趣,提升藝術品味;

(2) 提高文學素養,承傳文學遺產;

(3) 陶冶性情,美化人格;培養對國家民族、人類社會的感情;

(4) 發展個性,發掘潛能,發揮特長,為日後工作和進修作好準備。

我們期望透過本課程,培養出有文學鑒賞能力及創作能力、有審美 情趣、有道德操守、能夠熱愛生命的新一代。

(9)

1.4 與 基 礎 教 育 及 高 等 教 育 的 銜 接

2002 年起實施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 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

本課程讓學生在基礎教育初中中國語文課程的文學學習的基礎上,進一 步提高藝術品味和文學修養,為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作好準備。三年制 高中與基礎及高等教育的銜接,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面:

 在閱讀文學的能力發展方面,本課程專就基礎教育初中中國語 文課程的文學範疇,作深入而較有系統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文 學素養,以備將來在高等教育學習階段就語文及文學作專門研 習。

 在思想情意和審美教育方面,初中語文的學習材料有不少都是 文學作品,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養審美情 趣和品德情意。本課程在學生已有的思想情意的基礎上,進一 步拓寬學生文學閱讀的視野,廣泛閱讀古今不同類型的文學名 篇,深入剖析歷代重要作家作品,在不斷積累中提高語感,並 對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深刻的體會;同時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

重視賞析文學作品在形式和內容的整體美,並在文學創作的實 踐中,學習對美的表達和抒發個人的情感,以提升藝術品味,

美化人格。

 在發展學習重點方面,基礎教育階段包括了有關文學體裁、名 家名作的學習,本課程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專就「文學學習基 礎知識」、「文學賞析與評論」及「文學創作」三方面擬設學習 重點,學習運用文學基礎知識,以幫助理解、分析、評論、創 作文學作品,從而提升鑒賞和創作的能力。

 在學習的方式方面,基礎教育已着重培養各項共通能力,學會 不同的學習策略。本課程在這基礎上,提供更多讓學生獨立學 習的機會,進一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探 究和創新方面都有所發展,例如本課程除了提供指定作品外,

還鼓勵學生自讀其他文學作品,讓學生在自行賞析、評論不同 類型文學作品的活動中,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 踐各種探究的方法,從中建構知識和能力。本課程又在不同的 選修單元中創設空間,可讓學生就一些有興趣的文學專題自行 研習,重視學生對所探究的課題有個人的體會、評論或創見,

體現創造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為日後的工作或進修作好準備。

 在課程設計方面,務求照顧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的學習發展。本

(10)

課程配合各專上學院有關文學課程的發展,提供多元化的學習 內容,讓學生透過閱讀古今文學名篇,培養研習文學的基礎知 識和能力;又從不同的切入面,如作家、時代、地域、文類,

設計選修單元,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奠定學生在各專 上學院從事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基礎。

(11)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中國文學課程架構設定學生在高中階段須掌握之重要知識、技能、

價值觀和態度。學校和教師在規畫校本課程和設計適切的學、教、評活 動時,須以課程架構作依據。

2.1 課 程 設 計 原 則 建 基 課 程 優 勢

本課程建基於 2003 年實施的中六中國文學課程設計的精神,採納該 課程的設計模式,例如學習材料的組織方式、公開評核,均因承自該課 程。

配 合 學 制 發 展

本課程配合 2009 年高中學制的改變,參照整體課程發展而設計;在 必修部分的基礎之上,透過選修部分,提供多元的選擇,讓學生獲得開 闊、深化的學習,以發展他們的特長。本課程依以下原則設計:

建基於基礎教育階段已掌握的知識

為確保不同學習階段的課程能緊密配合和互相銜接,本課程的 設計,是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語文課程文學範疇所 掌握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學習經歷。

 求取廣度和深度之間的平衡

課程針對本科的發展進程,因應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必修部 分與選修部分,讓學生研習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拓寬視野,

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和品味;同時亦提供選修單元,讓學生通 過對個人有興趣的專門課題作較深入的研習,發展個性,發揮 所長。

 求取理論和應用學習之間的平衡

本課程包括理論和應用的學習,以助學生建構知識和掌握能 力。例如選修部分單元的學習,或從理論入手,或從實踐入手,

讓有不同學習取向的學生,可以從不同途徑建構知識和掌握能 力。

 求取基要學習和靈活多元化課程之間的平衡

本課程包括必修部分與選修部分,提供選擇空間。在必修部分

(12)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而選修部分則提供多樣化 的學習內容,以照顧學生的需要、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

 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探究

教學重視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與教的觀念須由教 師中心轉為學生為本。在課程設計中,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設計 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技巧和探究方法。

 規畫學習進程

本課程的三年學習進程,務須能幫助學生在中四級透過課程必 修部分的學習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進而探索自己的文學學習 興趣和學習性向,然後在中五、中六年級透過課程必修和選修 部分的學習發揮特長。

順利銜接不同出路和途徑

本課程要為學生奠定紮實的文學根基,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 驗,如追踪作家,研習文學專題,閱讀古今文學名篇,選讀香 港文學、現當代文學作品,嘗試創作不同的文類等,培養學生 的賞析與評論,以及創作能力,並能學以致用,為他們接受專 上教育,或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

 加強連貫性

本課程在文學知識、評賞能力的學習和價值觀的培養方面,與 其他學科,例如英語文學、通識科、中國歷史科、視覺藝術科,

均互有連繫,在學習上可以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本科的設計,

拓寬學習文學的空間,透過不同課題的研習,如文學專題、戲 劇文學,以加強本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連繫,幫助學生貫通不 同領域的學習。

 與評估緊密配合,同步發展

「學、教、評」是課程實施的完整循環過程,課程與評估須同 步發展。三年制高中中國文學課程與評估的設計,須體現課程 宗旨、學習目標及學習成果。「香港中學文憑」中國文學科公開 考試和校本評核的設計,亦應與課程緊密配合。

(13)

2.2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架 構 2 . 2 . 1 課 程 架 構

課程架構是幫助學校自行規畫和發展課程的組織框架,設定學生在高 中階段須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這個課程 架構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彈性和自主,配合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的課 程模式。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 知識

 共通能力

 價值觀和態度

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圖示如下:

2 . 2 . 2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架 構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1) 本 領 域 的 學 習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疇的知識、能 力、興趣、態度和習慣。

(2) 共 通 能 力

共通能力是中央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共同培養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幫 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在九種共 通能力3中,學校可先以培養學生溝通、創造和明辨性思考4這三種能力為

3 九種共通能力是: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

4 過去譯作「批判性思考」。2015 年起,建議使用「明辨性思考」作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譯,以強

調其要義是謹慎思考,明辨分析。為保持課程文件用語的一致性 , 所有於 2015 年或以後更新的中、

小學課程文件均會相應更新。我們理解其他華語地區的教育專業部門及群體多採用「批判性思考」

或「批判思維」,我們將按需要予以註明。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知 識

共 通 能 力

(14)

起步點,但也不應忽略其他共通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各學習領域的 知識性質有所不同,各項共通能力在不同學習領域所佔的比重也有所不 同。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主要透過讀寫聽說和語文自學培養學生的 溝通、協作和研習能力,透過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明辨性思考、

解決問題等能力。

(3)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是個人行為和判斷的準則;態度則是 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二者是互相影響的。中國語文教育重視學 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華文化的學習,

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圖示如下:

2 . 2 . 3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中 的 中 國 文 學 科 學 習

作為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一個科目,中國文學科提供機會讓學生 延伸中國語文教育文學範疇的學習,進一步提高文學素養。中國文學科的 學習內容,包括與文學賞析、評論和創作相關的學科知識、能力、興趣、

(15)

態度和習慣,讓學生得到審美的體驗、思想情感的感染和文化的薰陶,

並着重發展學生明辨性思考、創造力等共通能力,培養他們對國家民族、

人類社會的感情,幫助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

中國文學科與中國語文科同是中國語文學習領域中的科目,二者關 係密切。中國語文課程有九個學習範疇,其中包括文學範疇,而中國文 學科為部分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深入而有系統的學習機會,

可鞏固和深化中國語文科的文學學習,進一步提高文學修養和藝術品味。

2.3 學 習 目 標

本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國語文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

(1) 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

(2) 加強感悟,提高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 培養創作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文學創作的能力;

(4) 比較有系統地掌握中國文學知識;

(5) 啟迪情思,滌蕩性靈,豐富生活體驗,拓展生命領域;加強對 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提高對人類的同情同感。

2.4 學 習 重 點

「學習重點」是課程建議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供學校作為課程設 計和教學的參考。本課程就「文學學習基礎知識」、「文學賞析與評論」、

「文學創作」編訂建議學習重點。(見附錄一)

2.5 學 習 成 果

本課程預期學生有以下的學習成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對作品有個人的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理解、分析文學作品的內容及形式;

(3)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及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性和 藝術性,並有個人的見解;

(4) 能創作不同文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作品,表達思

(16)

想感情,呈現個性;

(5) 養成閱讀古今文學作品的習慣,能享受閱讀的愉悅,樂於閱 讀,樂於創作;

(6) 養成個人道德情操,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2.6 課 程 結 構 及 組 織

本課程建議分必修及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約佔本科課時的三分之 二至六分之五,選修部分約佔本科課時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建議必 修部分由中四貫串至中六;選修部分則由中五開始。

本科建議課程結構及組織圖示如下:

2 . 6 . 1 必 修 部 分

必修部分體現本課程的基礎性。學生通過必修部分的學習,培養必 須具備的文學素養,包括:審美體驗,讓學生感受文藝的愉悅,涵泳終 身,具有藝術品味和情操;理解、分析、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探索作品中所呈現的時代精神、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創作文學作品,

以藝術手法,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必修部分的學習內容以「文學賞析與評論」、「文學創作」為主,「文

 必修部分

建議約佔本科課時的三分之二至六分之五 包括文學賞析與評論、文學創作、文學學習 基礎知識的學習

 選修部分

建議約佔本科課時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建議選修二至四個單元(其一可由學校自擬)

建 議選 修 單 元

作家追踪——自選作家作品選讀 名著欣賞

文學專題

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 香港文學

戲劇文學評賞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學創作——原創或改編 自 擬單 元

中六

中五

中四

選修部分

中國文學

必修部分

(17)

學學習基礎知識」為輔。「賞析與評論」和「創作」二者可以互相促進,

而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的研習,則有助提升賞析與評論,以及創作能力。

這三方面的學習分別說明如下:

文 學 賞 析 與 評 論

「文學賞析與評論」是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感受、分 析、欣賞及評論。研習文學作品可先從直觀入手,學生可對文學作 品作整體感受,在感受過程中,體會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再由感性 轉向知性,通過理解作品的字、詞、句、段,掌握作品的背景、內 容、主題、結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與作者經歷、寫作背 景的關係,以及作品的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然後二者結合,欣 賞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作品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思和創意,

並評論作品的藝術手法,作家的文學成就及作品的文學價值等。

文 學 創 作

「文學創作」是人們對生活或外界事物有了獨特的感受,激發起表 達意欲,運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個人對週遭人事的細 緻觀察與深入思索,是文學創作的泉源。創作文學作品,主要是將 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經過選取、想像、虛構、提煉的過程,以概 括、具體、生動的形式,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現出來。在創作過 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培養對生活敏銳的觸覺和深刻的反思;

運用不同的寫作技巧,嘗試不同文類的創作,豐富創作經驗。有了 創作經驗,學生更容易感受、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判別作品的優劣 與品評高下。

文 學 學 習 基 礎 知 識

「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的研習,有助學生理解、分析、欣賞和評論 文學作品,並提升創作能力,對學習起輔助作用,但要結合適當的 學習材料,不宜孤立地處理,作純知識的教授。「文學學習基礎知識」

的內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1) 各種文類的起源、流變及作品的題材;

(2) 各種文類的基本特徵及主要的表現手法;

(3) 代表作家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主要影響;

(4) 文學評論及文學創作的常用術語。

本課程提供指定作品和名著選讀的閱讀書目,教師可按建議的學習

(18)

重點,透過指定作品及文學名著,以及自選作品,組織學習單元,讓學 生研習古今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及戲劇作品,概略認識中國文學的 發展脈絡,了解中國文學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提高賞析、評論和創作文 學作品的能力,並培養研讀文學的興趣、態度和習慣。

 指 定 作 品

課程提供 28 篇指定作品(篇目見附錄二),供教師引導學生通篇 深入研習,以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學的學習興趣,並增強賞析與評 論能力。

 自 選 作 品

教師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需要,自行選取適當的文 學作品配合「指定作品」施教。「自選作品」以文學名篇為主,亦 可包括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目的是讓學生大量閱讀,藉以拓寬 學生的研習範圍,提高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與評論能力,鞏固所學。

 名 著 選 讀

課程提供閱讀書目(見附錄三),教師須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不同文 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經典名著,讓學生擴大閱讀 範圍,汲取優秀作品的精華,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賞析和創 作能力,並拓展視野和胸襟。

2 . 6 . 2 選 修 部 分

選修部分與必修部分的學習,互相促進、互相補足。選修部分以必 修部分的學習為基礎,是必修部分的延伸和發展,體現課程的選擇性。

高中課程要為不同需要、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的學生,提供多樣化 的學習內容,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所以課程必須讓學生在學習上有 更多的選擇,為他們創設更寬廣的學習空間,促進日後的自主學習和終 身學習。

(1) 設計原則

選修單元的設計,以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成果為依據,並考 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選修單元的設計原則如下:

貫徹以「賞析與評論」、「創作」為主,「知識」為輔的學習;

體現與必修部分的延伸和互補關係;

擴大閱讀面,拓寬視野,讓學生對古今文學、香港文學作品,

有廣泛而均衡的認識;

通過不同的切入面,如人物、作品、時代、地域,讓學生研

(19)

習相關的作品;

不同單元的設計,須針對該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內容,訂定相 關的學習及評估活動;

各單元的學習可從理論入手,或從實踐入手,讓不同學習取 向的學生,都得以從不同途徑建構知識和能力;

配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習動機和興趣;

創設豐富多采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文學的自覺性,促 進全方位學習;

設計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發揮創新精神。

(2) 開設單元

學校開設選修單元時,可以開設課程建議的選修單元,也可考慮按 實際的情況自行擬訂單元。學生可在學校開設的單元中選修二至四個,

其中一個可以是學校自擬單元。

建議選修單元

選修單元一:作家追踪——自選作家作品選讀

透過選讀一位作家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作品,體味作家的情懷,

探索他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特色,了解作品與 作家生活和時代的關係,提高學生賞析、評論作家作品的能力。

選修單元二:名著欣賞

透過選讀一本名著及其相關的材料,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和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社會和時代意義,提高學生賞析、

評論文學名著的能力,並培養審美的情趣。

選修單元三:文學專題

可按時代或主題,選取一個專題,研讀有關的文學作品。以時代作 專題,可選取一個朝代或年代的不同作家、流派的作品,感受作者 的情懷,就其內容、風格作深入探討,以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探討文學與時代的關係,提高學生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 主題作專題,可透過研讀同一主題的文學作品,體會作品的意蘊,

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鑒賞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提高學生 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

(20)

選修單元四: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

透過研習現當代優秀文學作品(包括內地、台灣、香港、澳門及海 外),體會作品的時代精神及現代人的語言和感情,比較不同地域的 文學作品在思想內容與藝術表達技巧方面的特色,提高學生賞析、

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選修單元五:香港文學

透過研習香港文學作品,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香港文學的特 色,體會文學與個人、地域的關係,豐富學生創作的素材,並培養 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提高他們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 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選修單元六:戲劇文學評賞

透過研習戲劇文學作品,觀賞演繹這些作品的戲曲和話劇,領略作 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戲劇文學的特色,比較原著及演繹這些原著作 品的戲劇表演,提高學生賞析、評論戲劇文學作品的能力。

選修單元七: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

透過探討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情感 世界,探究作者的創作用心,剖析人物的性格、行為、命運,以及 作品中人物的關係等,並學習塑造人物的技巧,提高學生賞析、評 論及創作的能力。

選修單元八:文學創作——原創或改編

讓學生選取一至兩種文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研習相關的 寫作理論和經典作品,嘗試文學創作;或選取若干文學作品加以研 習,將作品改寫或以其他文學形式加以改編。通過創作或改編,讓 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並發揮創意,提高賞 析和創作能力,發展個人風格。

(選修單元綱要見附錄四)

自擬單元

為讓學校及教師能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選修 部分並為學校提供開設自擬單元的空間。學校若考慮開設自擬單

(21)

元,須注意:

依據選修單元的設計原則;

學習內容為課程建議的選修單元所未能涵蓋的,如「神話與文 學」、「傳記文學」、「流行文學」;

發揮學校優勢和教師的特長,切合學生需要和具校本課程特 色;

因應時代社會的發展,富時代精神,引進新的知識、技能和正 面價值觀;

參考本課程提供的建議選修單元示例,務使自擬單元與建議選 修單元的質量和水平要求相若;

根據學習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對應本課程的學習成 果,擬訂該單元預期的學習成果;

學習單元的水平要求,除配合課程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成果 外,可參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標準。

在課程的選修部分,教師可讓學生按興趣和能力,有選擇地就必修 部分的某些課題作深入的研習,例如學生在必修部分已涉獵多個重要作 家的作品,可在選修部分的「作家追踪——自選作家作品選讀」單元,專 研一位喜愛的作家,廣泛閱讀該位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探索作家創 作的心路歷程,了解他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特色,並掌握文學反映人生、

寄寓理想的特質,進一步提升賞析及評論的能力。

(選修單元與必修部分的關係見附錄五)

(22)

2 . 6 . 3 高 中 學 習 時 間 的 安 排

高中三年課程總課時約為 2,500 小時5。本科佔總課時 10%,即 250 小時6。課程建議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佔全科學習時間的比重如下:

學 習 時 間 的 比 重 必修部分 2/3 - 5/6

選修部分

1/6 - 1/3

(學生在選修部分修讀 2 至 4 個選修 單元,每個單元所佔課時,可按此比 重作校本處理。)

5 新高中課程設計以 2,500 小時作為規畫的參考基數。為了讓學校可因應校本情況作規畫,以照顧學 校的多樣性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同時符合國際認可的準則,我們建議學校以 2,400±200 小 時作為三年總課時的彈性範圍。一直以來,學校投放於學與教的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學校整 體課程規畫、學生的能力及需要、學生的已有知識、教學及評估策略、教學風格及學校提供的科目 數量等。學校應運用專業判斷,靈活分配課時,以達到特定的課程宗旨與目標,並配合校情及學生 獨特的需要。

6通識教育科及每個選修科目的課時以 250 小時(或總時數的 10%)作為規畫的參考,學校可自行作 彈性分配,以促進學與教的成效及照顧學生的需要。「250 小時」是規畫各選修科目的參考基數,以 滿足本地課程的需要,並符合國際基準。

(23)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本章就第二章所介紹的課程架構,列述有關原則,以協助學校與教 師因應學生需要、興趣和能力,以及學校實際情況,從而發展出一個靈 活而均衡的課程。

3.1 主 導 原 則

規畫本科課程時,須考慮以下各項:

(1) 配 合 課 程 宗 旨 和 學 習 目 標

課程設計的方向,須以課程理念為大前提,貫徹課程宗旨。在教學 實施上,依據課程架構下的學習目標,具體布置學習重點,有機組 織和編排教學計畫,編選學習材料,進行教學,使學生建構知識,

掌握能力,養成應有的態度、興趣和習慣。

(2) 分 階 規 畫 學 習 進 程

學校課程編排和學習時間安排,要做到在中四級先讓學生透過課程 必修部分的學習打好基礎,了解自己的文學學習興趣和性向,然後 在中五、中六級透過課程必修和選修部分的學習發揮個性和特長。

例如在中四級先研習一些課程指定作品,涉獵多個重要作家的作 品,掌握賞析及評論作家作品的能力,對作家作品產生興趣;然後 在中五或中六級選修「作家追踪——自選作家作品選讀」單元,透過 專研一位喜愛作家的作品,深入探討作家的作品風格,提高文學素 養。

(3) 依 據 中 央 課 程 架 構 , 發 展 校 本 課 程

學校須依據中央提供的課程架構,透過本科的學習內容,促進學生 均衡而全面的文學學習;同時盡量善用課程架構提供的彈性和空 間,因應學生的需要、性向、興趣、能力,以及教師的準備程度和 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校本課程。為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和掌握 學習重點,學校可靈活選擇或調整學習內容的組織方式、學與教的 策略和進度、對學生課業的要求、評估的模式和準則。

(4) 設 計 均 衡 的 課 程

規畫本科課程時,學校要同時顧及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九種共通 能力和本科學習內容橫向的平衡,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在知識的積 累、能力的掌握、態度和習慣的培養等各方面都能獲得均衡和全面 的發展:

(24)

基要的學習經歷

教師應有機地規畫學校課程,根據文學學習的特質,設計多元化 的文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文學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均衡地獲 得「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

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例如透過討論文 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賞析能力,同時進行德育及公民教 育;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學習各種賞析方法,運用所學知識,

為慈善機構或社區服務機構朗誦、表演話劇,讓學生嘗試參與社 會服務、接觸不同的工作行業;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文學、文化 藝術活動,欣賞文學、藝術作品,以及文藝表演,提高學生的文 藝素養。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基礎。教師要安排適切的 文學學習活動,均衡地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例如透過誦讀、分 享、探討、評議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的溝通能力;透過 文學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透過小組討論、座談會,培 養學生的明辨性思考能力等。

學習內容

中國文學科的學習內容以「文學賞析與評論」「文學創作」為主,

「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為輔。規畫本科課程,要確保學生的學習 均衡而全面。

(5) 連 繫 中 國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 其 他 學 習 領 域 或 學 科 的 學 習 中國文學科與中國語文學習領域、其他學習領域,在學科知識、能 力、價值觀的學習上,均互有關連,在學習上可以互相照應。為了 更有效地運用教學的時間及資源,並增加學生學習和應用本科知識 的機會,同時,又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促進本科的學習。

學校在規畫課程時,須關顧本科與中國語文學習領域、其他學習領 域或學科之間知識、能力的滲透和遷移,並從以下各方面靈活而有 計畫地組織學習內容,使學生的賞析、評論、創作的能力得以充分 發展,同時促進共通能力:

與中國語文學習領域的連繫

本科與中國語文科同是中國語文學習領域中的科目,學校在規畫 本科的學習內容時,宜考慮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況,與中國語文科 九個範疇、特別是文學範疇的學習作緊密的配合,讓學生應用從 中國語文課程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習效能,同時通過適 當的教學安排,避免兩科之間學習內容及學習材料不必要的重 複,更經濟而有效地運用學習時間,使兩科的學習,互相促進、

(25)

互相補足,提升學生的賞析、評論和創作能力。例如詩歌的學習,

在中國語文科已認識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在中國文學科中則可 進一步分析文學作品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

與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的連繫

本科教師應透過整體規畫,與其他學習領域、跨學科的教師溝通、

協作,共同訂定相關的學習重點,靈活組織學與教的活動,從而 擴闊學生的視野,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以提升學習效能。

以下舉例說明中國文學科和其他學習領域、學科的連繫:

學 習 領 域 / 學 科 連 繫 不 同 學 習 領 域 或 學 科 的 學 習 活 動 / 設 計 示 例

英國語文教育 以本科與英語文學科所學習的文學賞析與評論、審美 的能力評論中國或英語文學作品

通識科 剖析作家的人生觀,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

透過中國歷史科的學習,了解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特 徵與發展,以幫助學生賞析不同時代作家作品的內涵 科學教育

應用物理科或生物科的知識,了解文學作品有關宇 宙、自然的描寫,如屈原《天問》、《詩經》中草木、

鳥獸的名目等

科技教育 運用多媒體及資訊科技,設計作家、作品網頁,建設 文學作品欣賞討論區

藝術教育

與「視覺藝術科」合作,在戲劇的學習中,以主題串 連文學作品,設計戲曲欣賞、話劇表演、專題研習等 活動

與應用學習課程的連繫

若學校提供應用學習課程,教師亦宜配合學校所開設的課程設計 本科的學習內容,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職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如學校開設「創意學習」範疇(如「戲劇藝術入門」)的課程,可 在本科加入更多戲劇作品的閱讀材料,並開設「戲劇文學評賞」

的選修單元,讓學生具備戲劇文學的理論基礎,對戲劇表演藝術 這行業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6) 循 序 漸 進 、 酌 量 取 材

學校擬訂全面而長遠的計畫,可建基於現有的優勢,因應本身的條 件、學生的特點,決定發展的步伐。學校可以計畫從小步子做起,

並分階段及時段逐步開展。在實施過程中,須按實際情況適時進行 檢討,並就內容、進度、數量等方面作適度、及時的調整。例如設 計單元教學時,可參考學習單元設計示例或坊間的設計,作校本課 程調適,並從學生需要出發和衡量教學實效,進行修訂,逐步發展

(26)

校本的中國文學課程。又如在課程實施初期,每學年可開設 2 至 3 個選修單元,其後再按學校及學生的條件,逐步增加選修單元的數 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學校設計校本課程時,可參考有關課程文件及資源,按學校發展進 程,酌量取材:

中國文學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提供課程架構及學習目標,作為學校設計校本課程的依據。只要 能達到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學校可以靈活地使用各種學習策略和 方式,以切合不同學生的需要。

課程資源

例如因應所需,參考學習單元設計示例、課程指定作品參考資料 選編、名著選讀簡介、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等;推行課程發展計 畫,如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舉辦教師培訓課程、研討 會、經驗分享會等。

(7) 建 基 於 基 礎 教 育 階 段 的 優 勢

學校須確保學生能在初中階段(中一至中三)為三年制高中課程的 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而三年制高中中國文學課程,應建基於學生 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優勢,讓學生展現個性、發揮所長。

( 8 ) 根 據 實 際 , 靈 活 調 整 課 程 內 容 及 課 時

學校在規畫課程時,應預留發展和調整課程的空間和時間。在課程 實施時,可因應實際需要、學生能力、社會環境的變化等,靈活調 整課程內容和課時,如調整單元的數量,增刪課題、學習材料和活 動,設計不同的自擬單元等,並配合校本評核的設計及安排(詳見 第五章),使課程更切合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精神。

3 .2 學 習 進 程

本課程建議必修部分由中四貫串至中六;選修部分則由中五開始。

教師應就高中三年課程的必修和選修部分作整體的規畫。

中四時,學校須安排必修部分的學習,為學生中五、中六的學習奠 定基礎。教師可配合本科的學習目標,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並因應學 生的需要、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編擬整個學年的學習內容,讓學 生通過這部分的學習,培養文學賞析與評論,以及創作的能力。同時,

教師也要發掘學生的興趣、潛能和特長,幫助學生及早規畫個人在中五、

中六的學習,選讀最適合自己的單元。

(27)

中五、中六時,學校可按校本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必修與選修部分 的學習,例如在中五時,選修單元與必修部分可同時進行,亦可先完成 必修部分,然後才進行選修單元的學習。在開設選修單元之前,教師須 擬訂周詳的教學計畫,協調必修和選修部分的學習內容,例如開設選修 單元六「戲劇文學評賞」之前,教師可在必修部分,預先安排有關戲劇 文學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戲劇文學的特色,並具備賞析、評論戲劇 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備在選修單元作延伸學習。

至於選修單元的學習,也可靈活處理,既可逐一完成,亦可將單元 的學習內容分成若干環節,安排在不同的學習時段施教。

(必修與選修單元安排構思示例見附錄六)

3 .3 規 畫 課 程

3.3.1 整 體 規 畫 的 考 慮

每個學生都具備學習能力,亦各具獨特性。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 態度和學習方式各有不同,學習表現亦因而有異,教師宜因應學生不同 的性向和能力,規畫課程,以協助他們有效地學習。教師在必修部分設 計學習單元時,可預留若干課時,作拔尖保底之用;如有需要,更可為 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材料,安排多元化的賞析和創作活動,使他們 的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此外,教師在設計選修單元或自擬單元的學 習內容時,亦須提供各種機會,使學生能各展所長,如設計選修單元「文 學創作——原創與改編」時,宜考慮學生在不同文類(詩歌、散文、小說、

戲劇)創作的能力,讓他們就擅長的文類創作。

評 估 是 學 與 教 的 組 成 部 分 。 學 校 應 整 體 規 畫 校 內 評 估(Internal Assessment)和校本評核 (School-based Assessment(SBA)),以促進學與教。評估 的方式不應限於紙筆測試,可靈活採用不同的評估方式,如觀察、提問、

課堂討論、專題報告、閱讀報告等。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評估的頻次和 份量須有合理的安排,以免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3.3.2 開 設 選 修 單 元 的 考 慮

學校開設選修單元時,須考慮以下各項:

(1) 銜接必修

須考慮必修部分與選修部分之間的銜接,讓學生在必修部分掌握一

(28)

定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然後在選修單元中可以有較深入的探討或更 大的發揮。

(2) 學生需要

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能力,並須就他們的興趣、性向和特長,

提供各種機會,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使學生能各展所長。

(3) 校本特色

須按實際情況,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如教師的專長和興趣,

學校具有的特殊條件、資源配備,開設具有校本特色的選修單元。

(4) 自擬單元

學校開設自擬單元時,須注意單元應具特定的針對性;訂定單元的 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不宜單取決於學校的行政考慮,

或教師個人的專長和喜好。

(5) 選課指導

在指導學生選修單元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設選修單元的 主要內容特點,並且要幫助他們判斷選修部分中哪些單元最適合自 己的需要、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配合未來的個人學習發展需 要,以作出選擇。

3.3.3 學 習 時 間

(1) 學習時間的成分

學習時間不單指學生在課室上課的時間,因為學生的學習經歷可以 發生於任何時空。學習時間包括上課的時間,上課以外的在校時間(例 如小息、午膳、課後時間),以及校外時間,包括假期。作為學生學習的 促導者,教師須布置環境,營造氣氛,讓學生自然投入學習,養成持續 學習的態度、習慣和興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全方位學習」擴大了文學的學習時間及空間。周遭環境、時空人 物都是文學的學習材料,教師只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便可以 在學校以外的廣闊生活天地中,主動、積極學習文學。

(2) 校內學習時間的安排

學校規畫課程,要整體考慮學生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習時間的 分配和銜接;例如在寫作方面,可安排片段寫作在課堂上進行,文學創 作則在家中進行,以配合不同的訓練目的;又如在賞析方面,教師在課 內指導學生通過指定作品學習一些賞析的技巧,然後安排學生在課外自 行研習其他文學作品,鞏固所學,教師再在課堂上跟進。

(29)

教師應配合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以及學校的實際 情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例如安排連堂的寫作課;在同一課時安排同 級的課節,以便進行協作教學;安排一個短課節進行誦讀或閱讀分享會。

此外,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時間表中可供彈性處理的時間(各學習 領域建議分配課時以外的課時),以進行文學學習活動,例如安排文學作 品座談會、戲劇欣賞、創作經驗分享會等。

3 . 4 課 程 統 籌

3.4.1 全 面 考 慮

科組規畫課程時,宜考慮以下各項:

(1) 了 解 課 程 及 學 生

了解課程: 了解中國語文教育中中國文學科的課程理念、宗旨、學 習目標、學習範疇、學習重點、學習成果、課程結構及 組織、課程規畫、學與教、評估等。

了解學生: 因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並建基於初中三年的語文學 習,編擬高中三年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成果。

掌握情況: 了解學校的優勢、社區的文化,以及社會轉變中的需要,

規畫課程的學習內容,組織豐富而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2) 科 組 協 作

加強科組聯繫:科主任與任教各級的教師,須就高中三年的課程作 整體規畫,有需要時可與其他學習領域的教師共同 商議,以配合跨學習領域的學習。此外,科主任要 培訓任教不同級別的教師,以協助教師掌握課程理 念、教材、教學法等。

(3) 全 面 規 畫 課 程

整體規畫: 考慮學校整體課程的發展,與中國語文科和其他學科的 學習協調。

訂定範圍: 因應課程特點、學生需要等,訂定高中三年的學習範圍。

編訂單元: 因應學習目標和重點組織學習單元,設計靈活而有效的 學習及評估活動,編選校本的學習材料。

布置評估: 設計校內評估,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因應學校的情 況和學生的學習,訂定預期學生可達到的學習成果,透 過學與教的回饋,提高學習效能。

(30)

編排課節: 按課程規畫和學校情況,靈活編排上課時間,如安排較 長或相連的課節、安排課外延伸學習活動、針對選修單 元的設置作特別安排。

介紹課程: 於高中學習階段之初,向學生介紹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 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模式、評估措施等,讓學 生能了解高中學習的梗概,並盡早規畫個人的學習進程。

(4) 加 強 專 業 發 展

建立團隊: 調協人力資源,凝聚專業力量。定期舉行會議,讓科組 成員協作、分工,共同討論和檢討學習內容、教學策略、

學習材料和評估措施等;鼓勵成員間互相交流,分享學 與教的心得。

編配教師: 因應課節的安排、學生學習需要及教師的專長,靈活編 配教師任教必修和選修部分。如有需要可考慮利用校外 專業力量,協作選修部分的教學。

專業發展: 因應學校、科組的情況和個別教師的需要,幫助科組內 成員擬訂專業發展計畫,推動參加培訓、建立師徒制、

同儕觀課、共同備課、專業交流等,以助教師專業發展。

(5) 資 源 發 展

匯聚資源: 發展「教學資源庫」,儲存教學的材料,以支援教學;建 立「學習材料庫」,鼓勵學生自學。例如在學校的內聯網 絡提供各種主題的範文、參考資料,供學生瀏覽或下載;

亦可建立網上平台,供學生自學或互相交流。

(6) 持 續 監 控 調 節

檢視進程: 定期分階段檢視各級、各班的教學進度和檢討學與教策 略的成效,包括課堂教學、聯課活動和自學等學習活動;

利用學生於課堂學習、課業、測考等評估表現所得之數 據,結合教師於教學研究、共同備課、同儕觀課等專業 交流的心得,評鑑、反思及調整課程內容和學與教策略。

3.4.2 各 司 其 職

為有效推動本科的課程發展,校長、科主任和教師等,各有不同的職 能,需要衷誠合作,齊心協力,以提高學與教的效能:

(1) 校 長

領導發展: 領導學校整體課程發展,充分了解中央課程架構,考慮 學生的需要、學校的優勢和教師的特長,規畫校本課程,

(31)

並加強各科教師之間的溝通、協作和聯繫。

調配資源: 善用資源、根據優次,分配時間、人力、撥款等資源,

以取得更大的學與教效益。

營造環境: 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提供充分機會,讓學生在課 堂以外,能學習和運用語文,如設立校園電台、創作園 地等。

開發空間: 培訓科主任和課程領導人員,為教師創造時間和空間,

例如安排共同備課節,並鼓勵他們參與各種專業發展計 畫,以及支持他們在教學方面的新嘗試。

建立網絡: 建立專業交流網絡,與其他學校、大專學院及有關機構 交流教學經驗。

家校協作: 與家長保持溝通,讓他們了解學校辦學宗旨、校本課程 理念、校本評核等,以促進子女的學習。

(2) 科 主 任

溝通協作: 作為學校行政階層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樑,讓學校了解 本科的需要,以求取資源;同時又培訓級聯絡人或級統 籌員,讓各級教師能有效協作和溝通。

規畫課程: 規畫校本課程,依據中央課程及評估架構,設計切合學 生需要的校本課程;因應學校和教師條件,開設多元化 的選修單元,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和個性化的發展。

課程領導: 領導教師擬訂各級的教學計畫,確保各學習範疇、必修 部分和選修部分得到適當的配合,而級與級之間的課程 能互相銜接。

統籌科務: 執行本科的科務,包括教學工作的分配、科務會議的籌 備和召開、本科資訊的蒐集和報告、教科書的選用、聯 課活動的安排等。

專業發展: 關注科組內教師的教學表現,恰當地回饋教師,肯定他 們的成果;因應本科的發展需要,為教師持續專業發展 擬訂計畫和作出部署,並協調科組內的人力資源,讓每 位教師都有機會和時間進修;推動共同備課、同儕觀課、

地區教師交流等活動,以提高學與教的效能。

(3) 教 師

配應協作: 根據學校的政策,協助科主任,並與其他中文科教師合 作,發展校本課程,共同擬定合適的學與教和評估策略,

檢討教學成效。

(32)

與時俱進: 關注語文課程的最新發展和變革,樂意試行有創意的學 與教策略。

交流互享: 主動與其他教師交流、分享教學理念、知識及經驗,加 強團隊協作,共同改善語文教學。

專業發展: 訂定個人的專業發展及終身學習計畫,配合社會改變和 課程發展需要,積極參與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地區教 師交流、教師培訓等活動,以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33)

第 四 章 學 與 教

本章就中國文學課程之有效學與教提供指引和建議。本部分應與《高 中課程指引》(2007)第三冊一併閱讀,以便了解以下有關高中課程學與教 的建議。

4 . 1 知 識 與 學 習

面對資訊發達、瞬息萬變的知識型社會,學習就是學生不斷主動汲 取知識和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文學學習中所汲取的知識,主要來自 學科本身、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所以可包括與文學賞析、評論和創作 相關的學科知識,與文學學習相關的知識如歷史、文化等知識,以及學 生切身體驗的生活知識等。這些知識主要透過學習古今名篇和經典著 作,參與各種文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體悟中獲得。

學生學習文學是從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中,透過理論、感受、想像、

模仿、創造、潛移默化等途徑,掌握學習方法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提高 個人的文學素養,激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感和同情,加強情感教育。

4 . 2 學 生 與 教 師 的 角 色

4.2.1 學 生 的 角 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處於主導地位,規畫自 己的學習方向,並為個人的學習負責。高中階段的中國文學教學,着重 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文學學習的感性、自覺性和 敏覺性。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使學生:

 規畫個人發展:認識文學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內容,了解學習文 學對個人思想和感情發展的意義,根據個人的能力、興趣、性 向、特長、抱負,確立文學學習目標,選讀最適合自己的選修 單元、名著書刊,以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

 積極主動學習:主動投入文學學習活動,在課堂上透過對話、

交流、討論等方式,切磋砥礪,引發感受和思考,探索文學作 品的精妙之處,享受文學閱讀的樂趣;並積極參加課堂外的文 學活動,如寫作比賽、投稿等,從實踐中學習,以聯繫、應用 理論知識,體驗文學創作的成功感。

 掌握學習策略:欣賞文學作品,先要整體感受,然後作理性的 探究,玩味鑒賞,提出個人真切的體會。除了與作品交感,學

(34)

習知識外,還要積極地學習掌握文學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按不 同的目的,靈活運用誦讀、聯想、想像等方法研習文學作品,

並能配合不同的學習情境,靈活運用,提高學習效果。

 培養審美情趣:在學習過程中,除對文學作品有個人的感受外,

並能分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對生活和生命作深入的探索和體 悟,從而發展思維、培養個性、提高審美能力、提升藝術品味。

4 . 2 . 2 教 師 的 角 色

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擔當不同的角色,包括傳 授知識、促進學習、提供資訊、學生輔導、學習評估等。教師既是學習 社群中的領導者,又是富有學習經驗的學生學習夥伴。教師在文學教學 上須發揮專業自主的精神:

 根據第三章在課程規畫方面的建議,調適課程或編訂校本課 程,為課堂或學習活動訂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因應學生的程度 和興趣,設計文學學習活動,照顧大多數學生對作品感受和鑒 賞的能力水平,同時做到拔尖和保底。

 利用學生的生活情境或創設真實而具挑戰性的文學學習情境,

靈活運用各種學與教策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建立開 放的文學學習環境,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課內和課外的文學學習活動,敢於發問,勇於表達。

 在學與教過程中,觀察學生的需要,並於他們個性和全人發展 上給予適時的輔導,讓學生享受自主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功感,

更有信心和更愉快地學習文學。

 除了傳授知識外,更為學生提供資訊的來源,讓學生能掌握獲 取各種學習資源的途徑。

 清楚認識學習、教學、評估三者的循環關係,改變應試教學的 觀念,善用評估,適時回饋,促進學與教。

 幫助學生訂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兼顧感情和知性知識的學習,

掌握文學學習策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 在學習社群中,既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又與學生共同學習,

互相交流。

 以教育專業研究者的心態進入課室,在文學的學與教過程中,

重視情感教育,同時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斷反思自 身的教學行為,更新教學理念,把文學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

促進教研文化。

(35)

4 .3 主 導 原 則

教師須發揮專業精神,建基於以往成功的經驗,貫徹以下原則:

(1) 以 學 生 為 主 角 , 促 進 自 主 學 習

最有效的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角,在課堂及其他學習場合,

盡量使學生主動經歷、積極參與活動,例如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

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繫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對文學作品提出個人 真切的體會。此外,教師更要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 學生訂定個人學習目標和學習計畫,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 和學習策略,主動學習,並在學習的進程中,不時自我省察學習的 方法、進度和表現,及時總結經驗,調節策略,以獲取學習的成果。

(2) 建 基 現 有 優 勢 , 掌 握 學 生 已 有 知 識

課堂教學的優化應建基於本科已有的優勢上,如文學科一直行之有 效的教學法,文學教師豐富的學科知識,個人的專長及教學實踐經 驗,都是教師建構優質課堂的有利條件。此外,教師布置課堂教學 時,須配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設不同情境和學習活動,靈 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連繫知識,並利用評估促進 學習,讓學生勤於學習和追求卓越。

(3) 訂 定 清 晰 的 學 習 目 標

教師不單要整體規畫教學,也應該為課堂或學習活動訂定清晰的教 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任務,以及對學生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明 白要達到的目標和要完成的任務,並作出準備,以開展學習。

(4) 促 進 理 解 , 引 發 思 考

教師要協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學習的內容,教師的教學,不 是讓學生熟記文學作品的內容、文學術語或理論等知識,而是要引 發學生思考,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繫,同時結合已有學習經驗,

以獲得新知,並能在課內外新的情境中適當運用。當學生理解錯誤、

產生疑惑時,教師須適時點撥,引導他們糾正、釋疑。教師要鼓勵 學生在廣博知識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分析、評論文學作品,並敢於 質疑、打破成規,提出個人的見解。

(5) 建 立 開 放 的 學 習 環 境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 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態度和習慣。因此,教師應營 造開放、輕鬆、融洽的學習氛圍,利用文學作品的情境,觸動學生 的思想和感情,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從實踐中學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Integrated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 Pur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Advanced Level).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age 6 syllabus.. New South Wales: Board of Studies New

Hong Kong: Creative Arts and Home Economic Sections (Music), Advisory Inspectorate Division, Education Department.. Curriculum Council,

Botswana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teaching syllabus: Food and nutrition. Retrieved June 2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