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以李玉茹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以李玉茹為例"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戲曲表演教育在流派現象之後的發展 :以李玉茹為例 文◎李元皓 身知名京劇演員李玉茹於2007 年 7 月 11 日病逝於北京,享年 87 歲。在中國當 代表演藝術歷史上,這位女演員擁有跨界的身份,他是1940 年代上海京劇的三 朵花之一,在上海頭牌藝術家的演出當中擔綱。在晚年,最為所人熟知的身份是 華語文學界的知名劇作家曹禺的「老伴兒」,開始嘗試創作戲曲《鏡獅子》 (1980)、《青絲恨》(1984)與小說《小女人》(1994)。 李玉茹的劇本、小說創作並未造成重大影響,具有重大影響的是他的藝術生命歷 史,在流派藝術高度發展之後,新一代的京劇表演教育要如何繼承並發展流派 的豐厚遺產。這要從1940 年代上海京劇的三朵花說起。這三位旦角分別是言慧珠 (1919-1966)、童芷苓(1922-1995),以及李玉茹(1923-2007),當時被視為 是京朝派旦角的代表或被稱為「海上三明珠」 ,或稱上海「三大名旦」 。年齡差距 在四歲之內,是同一代人,在北京學戲,學戲的途徑不同,言慧珠是先求學後 下海,1943 年,拜師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童芷苓是跟著家族的「童家班」在 北平、天津學戲兼演戲,1939 年,拜師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 李玉茹則是就讀中華戲曲專科學校(1930-1940)──第一個現代化戲曲教育學 校,受到全面的旦角教育,行當有青衣、花旦、刀馬旦,老師有王瑤卿、程硯秋、 于連泉、郭際湘等。因此他能橫跨青衣、花旦兩種行當的基礎訓練,進而跨越流 派風格,演出梅派、程派、荀派、筱派四個流派的劇目,兼能崑曲、梆子。與此同 時,又能利用所學演出中華戲曲專科所排演的新戲,如《鳳雙飛》、《三婦豔》、 《美人魚》、《鴛鴦淚》、《琥珀珠》等。他具有不怯場,臨場反應明快的性格,扮相 是一雙靈活有戲的大眼睛,因而在校期間就受到了北平觀眾的注目,逐步成為 主角。在中日戰爭迫使學校停辦之後,即自行召集前後屆同學組織戲班「如意 社」,這一年他才19 歲。 1941 年初,如意社在上海演出,受到當時上海戲曲期刊的普遍注意,底下引用 的〈《鳳雙飛》觀後〉, 是一篇相當傳統的戲曲評論,對於表演的評論細膩而準確 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評論篇幅最多的就是李玉茹,他在劇中扮演兩個劇中人, 前半飾演青衣胡鳳蓮,後半飾演花旦盧鳳英,發揮他橫跨行當的教育。如〈《鳳 雙飛》觀後〉所描述,李玉茹唱唸做打全能,而且都有一定的水準,在處理兩個

(2)

劇中人物各自的矛盾心情,有著令人訝異的表現,是整齣戲當中最成功的演員。 如意社的演出打響了他在上海的知名度,從此和上海結緣,退休時當到上海京 劇院副院長。 在表演藝術上,李玉茹繼承了京劇黃金時代的豐碩成果,首先是旦角行當的創 造,傳統的青衣、花旦分工;其次是以四大名旦為代表的旦角流派表演藝術。在 1940 年代,四大名旦之後的京劇旦角演員所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四大名旦 的成就之上,找到個人的發展空間。換句話說,就是在「因人設派」的流派藝術 之林當中,開拓自己的一片天。無論是傳統科班、手把徒弟,或是新式戲曲學校 這個問題是共通的。當時的風氣是,學習各種流派行當,在嘗試的過程當中,逐 步建立演員的個人風格,李玉茹也不例外,由於新式學校的課程設計,使得李 玉茹擁有某種優勢。在戲曲評論當中,評論人都能從表演與劇目解讀李玉茹表演 的來源,如〈聽戲雜感〉說他的台風異常老練,唸白有著明顯的荀派特色,連喜 歡說「呃」的習慣都學了起來。此外,李玉茹有著有腔無字的問題,這是由於嘴 型的考慮。 口形的要求是旦角的傳統要求,旦角演唱的口形要求收斂,以符合 櫻桃小口的傳統美感,這影響到李玉茹唱唸的咬字與發聲,直到1954 年中國唱 片《投軍別窯》依然如此,跟老生周信芳清晰有力而充滿表情的咬字一比,尤其 明顯。荀派最有特色的是花旦的踩蹺、京白,也是李玉茹的強項,如評論〈如意 社之我見〉 :「唯咬字尚未能字字清晰」,就是〈聽戲雜感〉引文提到的有腔「無 字」。「做長於唱,能體會劇情,鞭辟入裡,尤善狀小女兒嬌嗔媚態」,如〈《鳳雙 飛》觀後〉描述胡鳳蓮、盧鳳英的表演,加上多元的學習各類旦角表演藝術,有 利於中華戲曲專科的新編戲表演。擁有挑樑演出新編戲的機會,這是1920 年代 以來的京劇演員夢寐以求的事,是新式學校的獨特條件,也是李玉茹遠勝言慧 珠、童芷苓的優勢。但他也有不足之處,對於花旦潑辣旦的戲則受到條件的侷限 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玉茹其志不止於荀派與花旦,還向程派青衣發展,在 1950 年以後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例如《梅妃》。 在1940 年代,李玉茹持續在上海走紅,但是表演藝術走平,沒有高峰的跡象, 如思樓的〈非戲考〉。 長處也就是他的短處,嫵媚使得潑辣旦的表演受到侷限。另 一方面,成名的京劇名角李玉茹也在考慮結婚息影,離開舞台。 由於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李玉茹的生涯也發生了變化,成為 1950 年開始的戲曲改革運動的一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紅氍生命」成為李玉 茹的事業,而非「少奶奶的生活」。他的老師荀慧生說:「玉茹在政治上是進步的 文化也比我高,我該向他學習的地方很多,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又紅又專的演 員。」 「政治上的進步」指入黨,「文化高」指的是專科學歷,「又紅又專」則是指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自己政治正確的要求。

(3)

在1950 年代,李玉茹加入上海京劇院,成為上海三大名旦當中最受重用的演員, 院長周信芳演出《投軍別窯》、《宋士傑》、《寶蓮燈》、《打漁殺家》等戲的旦角都是 他。他能夠在流派之間尋求最合適的資源,學習各種流派而不流於死學和形似, 如評論〈從李玉茹說到「百花公主」〉 。同時李玉茹試圖創造自己的風格,整理大 批演出路子已經定型的經典老戲,如《小放牛》、《雁門關》,他所整理的荀派《辛 安驛》,連開派宗師荀慧生都認為改得好,照著他的整理本演出;又將《拾玉 鐲》的孫玉姣塑造成熱情活潑的正派姑娘,一掃之前的調情成分;此外,他對 《貴妃醉酒》的整理被稱為「宗梅融荀」, 結合于連泉、程硯秋、梅蘭芳、荀慧生四 個流派大師的指點傳授: 一、貴妃的出場:在1956 年以前,楊貴妃的出場採用「碎步」,他想要藉此表達 貴妃「初出樊籠展翅欲飛的心情……可是程硯秋看戲後指出與楊玉環的身份不合 要求他割愛。李玉茹接受了意見,於是才改為慢步出場。」貴妃是活潑少女還是 莊重少婦,涉及對劇中人身分情感孰優孰劣的解讀,也是「革命」年代對「封建 婦女」的刻板想像。 二、醉酒的嗅花表演:「梅蘭芳早期表演時,聞三盆花,後來改為聞兩盆花。」趨 向簡約凝練。李玉茹仍然聞三盆花,但是「把聞第三盆花時的表演加以更改與補 充,使之既符合劇情,又避免雷同。」想要在梅派經典之外,找到自己的特色。 「以一個大旋轉,再以『大臥魚』側臥在花叢之中。以上是李玉茹在1956 年以前 的表演程式。」梅蘭芳本人懷疑酒醉的人是否應有快速動作,這涉及藝術誇飾與 寫實主義如何合理調整的問題。李玉茹回應了大師的問題,改為撫摸花:「三次 撫摸由於眼花瞭亂而撲空,又由於酒醉站立不穩而以一般的旋轉,再度臥倒花 叢之中」。 這齣戲是老戲,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于連泉都有錄製唱片,而以 梅蘭芳最為著名。經由《貴妃醉酒》的整理,可見李玉茹和流派宗師對話的意圖 與成果。 同時李玉茹大量演出改編戲如《三姐下凡》(源自婺劇)、《秋江》(源自崑劇)、 《擋馬》(源自崑劇)、《遊龜山》(源自梆子)、《百花公主》(源自吹腔)、《紅 梅閣》(源自梆子)、《梅妃》(源於京劇新戲)等,新編戲如《鑄劍》、《白蛇傳》、 《樊梨花》、《十二女將》、《唐賽兒》等,來源多元,產量豐富。在京劇當中,這批 改編戲新編戲的演出路子尚未定型,或是個人風格強烈,李玉茹的努力使類似 劇目得以重新被消化,為改編新編京劇帶來更多可能。底下藉由對李玉茹版《梅 妃》的評論:〈創造性地學習流派—看李玉茹演出的《梅妃》〉討論李玉茹對待流 派藝術的態度。 評論偏重李玉茹改造的成就,此一成就不是生硬拼湊,而是有 機的,能掌握程派的風格,使得李玉茹版《梅妃》具有相當的整體性,第一是編 劇部分,加入了評彈與崑曲的情節,更為強調傳統女性的困境,以符合「反封 建」的時代風氣;其次是舞台美術的部分,如夜景、梅亭的運用;第三是表演部

(4)

分,他善用自己的條件,學習程派唱腔、表情、水袖,而使觀眾有著「李玉茹在 台上是演唱自己所創作的梅妃,並不是在演唱程硯秋。」〈難道是「藝多反壓身」 麼?-李玉茹表演藝術片段回顧〉認為,1960 年代是李玉茹藝術邁向全面成熟 的階段。 至此,李玉茹在個人的藝術生命上,取得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 〈今日旦角必讀:《李玉茹談戲說藝》〉的作者曾於1960 年代初,在漢口人民劇 院連看李玉茹六天的演出,劇目如下: 第一天:雙齣,前《小放牛》(筱派花旦);後《貴妃醉酒》(梅派花衫) 第二天:雙齣,前《辛安驛》(荀派花旦);後《宇宙鋒》(梅派青衣) 第三天:全夲《梅妃》(程派花衫) 第四天:全夲《大英杰烈》(前荀派花旦;後反串武小生) 第五天:全夲《紅梅閣》(筱派花衫,京梆兩下鍋) 第六天:全夲《百花公主》(前梅派花衫、後尚派刀馬,崑亂不擋) 戲單中所有的劇目,如《小放牛》、《貴妃醉酒》、《辛安驛》、《宇宙鋒》、全夲《梅 妃》、全夲《大英杰烈》、全夲《紅梅閣》、全夲《百花公主》,在流派上橫跨梅派、程 派、尚派、荀派、筱派;在行當上跨青衣、花旦、刀馬旦、花衫、武小生;在劇種上 跨京劇、崑劇、梆子,類別之多元至足驚人,但是所有的劇目都經過李玉茹的整 理。 李玉茹不是一個特例,而是一整代旦角演員的先鋒之一,其先鋒性的意義在於, 在流派藝術高度發展之後,新一代的京劇表演教育要如何繼承流派的豐厚遺產, 同時又能嘗試新的可能。李玉茹受到了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完整教育,與演出新 編戲曲的訓練,使得他比起老式科班、手把徒弟的演員具有更多的優勢,這是戲 曲納入現代化學校教育的先聲,也是戲曲演員中心向導演中心轉化的開始。從 1930 年代開始的海峽兩岸,在一代之內,戲曲教育完全學校化,納入國家教育 的體制。李玉茹的生涯,成為往後女性演員的發展模式,直到今日。 此一優勢也有自己的侷限,行當橫跨青衣、花旦、刀馬、花衫,流派橫跨梅派、荀 派的模式,幾乎成為旦角教育的共同思維,造成了學校旦角的表現幾近千人一 面,觀眾難以分辨。回顧過往,也可以發現李玉茹在上海三大名旦當中,縱使他 全面性的藝業表現都很驚人,不過跟言慧珠、童芷苓相比,在今天看來,他的個 人特色與表演成就卻是最模糊的。在李玉茹晚年,他試著編導方向探索前進,只 是到了1980 年,編導的專業性發展,已經不是 1930 年代的演員訓練所能勝任 的了。 引用書目:

(5)

〈《中國京劇百美圖》之李玉茹〉,《中國京劇》2007 年第 9 期(北京:文化部振興 京劇指導委員會,2007) 〈李玉茹六十歲開始編戲〉,《戲劇創作》1985 年第 2 期(長春:吉林省藝術研究 院,1985)38 〈當代菊壇群英譜:李玉茹〉,《中國京劇》2007 年第 9 期(北京:文化部振興京 劇指導委員會,2007) 《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全國圖書館圖書縮微複製中心,2006) 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下卷(北京:中國戲劇 2000) 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中卷(北京:中國戲劇 1990) 朱雲鵬〈與李玉茹同台演出〉,《中國京劇》1994 年第 5 期(北京:文化部振興京 劇指導委員會,1994) 李元皓《大陸地區「京劇」的變遷及其社會文化含意》(台北:文化大學中國大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角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台北:國家,2008) 李玉茹《李玉茹談戲說藝》(上海:上海文藝,2008) 李如茹〈李玉茹——演員?母親?妻子?〉,《上海戲劇》1985 年第 4 期(上海: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85) 李俐〈李玉茹在大學講學〉,《上海戲劇》1983 年第 1 期(上海:上海市文學藝術 界聯合會,1983) 李莉、田恬、楊家祺〈我和電視劇〉,《電影新作》2000 年第 3 期(上海:上海電影 藝術研究所、上海電影家協會,2000) 杜宣〈鏡獅子〉,《上海戲劇》1995 年第 3 期《上海戲劇》1999 年第 7 期(上海: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95) 周培松〈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記著名京劇演員李玉茹學藝二三事〉,《人民 戲劇》1980 年 11 月號(北京:中國戲劇協會,1980) 岳雯〈李玉茹失而復得的珍貴畫冊〉,《檔案春秋》2006 年第 9 期(上海:上海市 檔案館,2006) 果青〈正宗老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茹訪談〉,《當代電視》1998 年 11 期 (北京: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1998) 金永祁〈李玉茹《貴妃醉酒》的表演〉,《戲劇報》1983 年 5 月號(北京:中國戲劇 協會,1983) 南燕〈李玉茹拜荀慧生為師〉,《戲劇報》1958 年第 7 期(北京:中國戲劇協會 1958) 胡芝風〈李玉茹──我心中崇拜的藝術美神〉,《中國戲劇》1994 年第 3 期(北京 中國戲劇協會,1994) 胡絜青〈生活中飄出來的故事〉,《大舞台》1996 年第 6 期(石家莊:河北省藝術

(6)

研究所,1996) 貢淑芬〈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曹禺夫人李玉茹女士〉,《大舞台》1995 年 5 月 (石家莊:河北省藝術研究所,1995) 張屯〈難道是「藝多反壓身」麼?-李玉茹表演藝術片段回顧〉,《上海藝術 家》1995 年第 6 期(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95)57-59 張古愚《十日戲劇》(上海:國劇保存社,1941) 黃鈞、徐希博編《京劇文化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2001) 楊明〈今日旦角必讀:《李玉茹談戲說藝》〉,《氍毹夢痕》blog 網址: http://blog.yam.com/yeungming/ article/15817080。 劉菊禪編《戲報》(上海:蔡光德,1947-1948) 鄭子褒主編《半月戲劇》(上海:半月戲劇,1939-1942) 鄭利寅〈童芷苓授藝記〉,《上海戲劇》2000 年第 8 期(上海:上海市文學藝術界 聯合會,2000) 謝雨青〈海上三明珠——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上海戲劇》1999 年第 7 期 (上海: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99) 檻外人《京劇見聞錄》(香港:太平,1973) 顧森柏〈創造性地學習流派—看李玉茹演出的《梅妃》〉,《戲劇報》1962 年第 1 期 (北京:中國戲劇協會,1962) 文章轉自中華戲劇學會電子會訊(http://www.com2.tw/chta-news/): http://www.com2.tw/chta-news/2009-6/chta-0906-22.ht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院。於創立之初磣為使所辦的佛學院能夠培養 正知正見之弘法人才磣特砮吳老擇教授商討磣禮

戲院帶位員、銀行護衛員、鋼琴搬運 員、演唱會門外的無牌小販、日常用 品推銷員),然後分組討論如何演繹該 種職業。..

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 資飾說,暨我宋隆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 之士習氣未移,故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

戲曲在元代進入大戲階段,發展成一本四折、一人獨唱,體製

Water supplies (Reservoir, East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達、創意及思 維,透過音律 的演繹,具體 地展現. 靈活運用在創 作上,樂曲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