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元代佛教戲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元代佛教戲曲"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摘要

元雜劇為中國戲曲成熟大戲,在文士及書會才人投入創作 下,產生大量劇本,質與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現存 約170 多本雜劇中,宗教類占 28 本,道教 20 本,佛教 8 本,

無論佛道皆集中敷演神佛仙人下凡點化俗眾,救其出離凡 塵離苦得樂的「度脫劇」,反映人民等待救度的殷殷期盼。

其中,佛教劇又可細分為「弘法度世」與「因果輪迴」兩 類,前者著重闡述佛理,有《度柳翠》、《東坡夢》、《忍 字記》、《西遊記》及《猿聽經》等5 本;後者強調因果 業報,有《來生債》、《看錢奴》及《冤家債主》等3 本。

雖各有闡述主題,但共同發揮勸化度世功能,同時也反映 元代宗教現象,呈現獨特風格與特色。

關鍵字:佛教戲曲 元代 元雜劇 度脫劇 弘法度世     因果輪迴

元代佛教戲曲

林智莉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

(2)

一、元代以前佛教戲曲概況

佛教與戲曲關係淵遠流長,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也正值漢代 百戲發展興盛時期。聞一多在《文學的歷史動向》論及戲劇起源:

我們至少可以說,是那充滿故事興味的佛典之翻譯與宣 講,喚醒了本土的故事興趣的萌芽,使它與那較進步的外 來形式相結合,而產生了我們的小說與戲劇。1

此一說法有待商榷,事實上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中國已有小戲的 表演形態,非必等佛教出現才有小說與戲劇產生。但不容否認,中 國小說與戲曲的題材內容與表現形式的確受佛教影響甚大。康保成 在《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一書中,考證戲曲專有詞彚如「戲 場」、「勾欄」、「瓦舍」及「脚色」等皆源自於漢譯佛典;戲曲 身段如「亮相」、「蓮花指」、「天魔舞」及「觀音舞」等則模仿 自佛教神像或手勢;大量的「佛戲」、「和尚戲」、「打城戲」及「焰 口戲」也都是搬演佛教故事,在在說明兩者關係密切。2

中國戲曲發展為大戲前,一直處於歌舞、雜技小戲階段,唐以 前已有漢百戲、參軍戲、假面戲、傀儡戲及唐戲弄等小戲,從演 出劇目考察,已見有《真最藥王菩薩》、《三教論衡》、《弄三 教》、《舍利弗劇》等佛教相關戲劇演出。宋金時期受講唱文學影 響,大大提升戲曲敘事手法及故事內容,漸朝成熟大戲發展。北方 形成以四段小戲組合而成的宋金雜劇或稱院本,南方則發展為成熟 大戲南曲戲文。南曲戲文今所存劇目5 種,尚未見佛教題材,但宋

1. 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聞一多全集》,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48 年,

203。

2. 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年。

(3)

金雜劇院本根據元末陶宗 儀(1329-1410)《 南 村 輟 耕錄》所載「院本目名」,

有「 和 曲 院 本 」、「 上 皇 院本」、「題目院本」、「覇 王 院 本 」、「 諸 雜 大 小 院 本」、「諸雜院爨」、「打 略拴搐」等數類,其中「和 曲院本」有〈月明法曲〉、

〈燒香法曲〉,「諸雜院爨」

有〈 船 子 和 尚 四 不 犯 〉、

〈跳布袋爨〉,「打略拴搐」

的「 和 尚 家 門 」 下 有〈 窗 下 僧 〉、〈 坐 化 〉、〈 唐 三藏〉等劇目,應該都屬 於佛教歌舞或雜技表演。3 另外,北宋孟元老(生卒年不詳)《東京夢華錄》記載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慶祝盂蘭盆會,市井除印賣《尊勝目連經》外,過七夕後連 演《目連救母》雜劇八、九日,直至十五日止;4南宋周密(1232- 1298)《武林舊事》也提及民間有戴著大頭面具的歌舞表演,稱「耍 大頭」,或稱「耍和尚」。由此可見,元代以前佛教小戲已在民間 盛演。

3.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頁 306-316。

4.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 年,頁 259。

《目連救母》源自佛教典故,唐代改編成說 唱文學,北宋發展出連演7 天的雜劇。

(4)

二、元代佛教戲曲產生背景

戲曲在元代進入大戲階段,發展成一本四折、一人獨唱,體製 規律嚴謹的元雜劇,在文士及書會才人投入創作下,產生大量劇 本,質與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成為元代最主要的文學類型之 一。據可見劇目,元雜劇約有近千本,現僅存約170 多本,題材廣 泛多元,其中宗教類28 本,道教占 20 本,佛教有 8 本。這些宗教 類劇本,無論佛道,共同反映一個鮮明的時代現象,即人民等待救 度的殷殷期盼。

蒙古人馬上得天下,以武力平定遼金宋一統中原,入關前長期 兵馬倥傯,在戰火蹂躪下民不聊生;入關後又大肆破壞漢人文化,

分人民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及南人,漢人及南人地位低落,不 僅在任官制度上遭受不平等待遇,生活上也承受各種生計、差役及 賦稅壓力。彼時元太祖成吉思汗禮遇全真教道士丘處機,不僅數度 召見,尊為「神仙」,且詔命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門派極盛一時。

丘處機因見戰亂中生靈塗炭,居無室、行無食,告誡門下弟子必須 以立觀度人為要務,時不可失。一時全真道觀遍立,成為百姓避難 之所,所度者不下二、三萬人。

元代佛教雖分密、教、禪、律四宗,初期仍以禪宗為盛,北有 曹洞、南有臨濟,臨濟海雲印簡、曹洞萬松行秀其及門下弟子皆與 朝廷關係密切,在皇室支持下,同樣寺廟廣立。除了編纂佛典、制 定清規、參禪修行等佛門教業外,時局所趨,寺廟也多成為百姓逃 難、避役之所,耶律楚材(1190-1244)在《西遊錄》曾謂:「今 之出家人率多避役苟食者。」5至大四年(1311),聖旨也提及:「軍

5. 元.耶律楚材:《西遊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5)

人超避軍役,為僧為道者眾。」6站在統治者立場有批判之意,卻 也指出此一現象存在之事實。

因此,元代宗教重要社會功能之一,即是提供亂世人民生活庇 護、生計安頓及心靈撫慰。反映在戲曲文學上,則出現大量敷演神 佛仙人下凡點化俗眾,救其跳脫凡塵,離苦得樂,成仙成佛的「度 脫劇」,幾乎所有宗教題材都涵蓋在度脫架構底下。「度脫劇」不 僅在元雜劇獨樹一格,也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獨特的類型,影響後世 深遠。

三、元代佛教戲曲題材與內涵

明代朱權(1378-1448)《太和正音譜》將元雜劇依內容分為 12 科,分別為「神仙道化」、「隱居樂道」、「披袍秉笏」、「忠 臣烈士」、「孝義廉節」、「叱奸罵讒」、「逐臣孤子」、「鏺刀 趕棒」、「風花雪月」、「悲歡離合」、「煙花粉黛」及「神頭鬼 面」。7其中,「神仙道化」與「神頭鬼面」(又稱「神佛雜劇」)

兩類與宗教相關,但沒有明確定義。日人青木正兒加以說明,將道 教神仙度脫凡人之戲歸為「神仙道化」,其餘神佛鬼怪皆歸入「神 頭鬼面」,但此一分類又忽略佛教戲曲特色。8後人羅錦堂重新分 為「道釋劇」與「神怪劇」,凡宣揚道教與佛教教義者歸為「道釋 劇」,其餘鬼怪故事則列入「神怪劇」。羅錦堂再將「釋教劇」析

6. 元.拜柱等纂修:〈拯治軍官軍人條畫〉,《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卷 34,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景館藏元刊本,1972 年,頁 12 上 -13 上。

7.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3),北京:中國 戲劇出版社,1982 年,頁 24-25。

8.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元曲研究乙編》,台北:里仁書局,

1984 年,頁 24-30。

(6)

分出「弘法度世」與「因果輪迴」兩類,「弘法度世」名目下列出

《月明和尚度柳翠》、《花間四友東坡夢》、《布袋和尚忍字記》、

《龍濟山野猿聽經》及《西遊記》5 本;「因果輪迴」名目下列出《龐 居士誤放來生債》、《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及《崔府君斷冤家債主》

3 本,9此一歸類已能涵蓋現存元雜劇中佛教戲曲作品與內涵。

(一)說理闡教,弘法度世

元代佛教戲曲藉說理闡教以弘法度世的作品有5 本,結構雷同,

多敷演佛祖或高僧度化謫凡羅漢的故事。

1.《月明和尚度柳翠》

作者李壽卿(生卒年不詳),太原人,官任將仕郎,後擔任縣 丞,作有雜劇10 種,今存《伍員吹簫》及《度柳翠》2 種。《度柳翠》

敘述柳翠為觀音淨瓶柳枝,因偶染微塵,被謫下凡,觀音命月明尊 者化為和尚,下凡度脫。「柳翠」故事在宋代已經流行,清代李調 元(1734-1803)《雨村劇話》記載:宋紹興年間,柳宣教新上任 為臨安府尹,玉通禪師拒絕前往參謁,柳宣教懷恨於心,派遣紅蓮 女破其色戒,玉通禪師慚悔而死,托生柳宣教之女柳翠,隸屬樂籍,

報柳宣教之仇。10

宋代張邦畿(生卒年不詳)《侍兒小名錄》也記載:五代時,

至聰禪師在祝融峰修行10 年,以為戒行具足。一日下山,於道傍 遇見一美女紅蓮,與其合歡。天明,至聰禪師起而沐浴,與婦人俱 化。有頌曰:「有道山僧號至聰,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間所積菩提

9. 羅錦堂:《錦堂論曲.元人雜劇之分類》,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年,頁 72-98。

10. 清.李調元:《雨村劇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8),頁 63。

(7)

水,瀉向紅蓮一葉中。」11

宋代話本小說《五戒禪師私紅蓮記》又有五戒禪師私通紅蓮,

被師弟明悟禪師點破,五戒坐化轉世為蘇軾,明悟轉世為佛印,點 化蘇軾之事。之後,柳翠、紅蓮與蘇軾的故事被串連起來,明代馮 夢龍改寫為《明悟禪師趕五戒》,收入《古今小說》。

李壽卿《度柳翠》捨棄宋代紅蓮色誘高僧情節,保留柳翠落入 樂籍,迷卻正道,終日送往迎來,沉淪情欲,月明和尚度其脫離苦 海的橋段。全劇擅用禪語機鋒,月明和尚三番兩次點撥柳翠認清本 來面目,開示她「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凡情滅盡,自然本性 圓明」,柳翠始終不悟,明月和尚於是化顯一惡境,命牛頭鬼力夢 中斬殺柳翠,讓她覺悟離世修行才能跳脫生死,看清世間萬緣俱 假,三十年紅塵情愛終是空,本為淨瓶柳枝,謫期已滿,當可返回 天界。《度柳翠》跳脫色誘高僧的敘事模式,轉向俗眾的考驗,傳 達若能擺脫俗世的愛欲貪瞋,即使卑賤如妓,亦能離苦得道,帶給 俗眾重生希望。

2. 《花間四友東坡夢》

作者吳昌齡(生卒年不詳),京人,任婺源知州,著有《張天 師斷風花雪月》、《花間四友東坡夢》等雜劇。《東坡夢》演佛印 度化蘇軾的故事,與李壽卿《度柳翠》同屬「柳翠」類型,但《東 坡夢》依循「色誘高僧」敘事模式,劇中蘇軾攜妓白牡丹前去色誘 佛印,佛印不為所動,反遣花間四友桃、柳、竹、梅於夢中引誘蘇 軾,蘇軾一覺醒來,美人盡失,始知世間情欲原是南柯一夢,前向 佛印參禪悟道,皈依佛法。劇中曲白雖喜引用詩詞典故,充斥文人

11. 宋.張邦畿:《侍兒小名錄》,《稗海》第 3 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年,

8。

(8)

買弄筆墨之嫌,但仍扣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主旨,演繹佛 印不受色誘,萬花叢裡過,一葉不沾身的智慧,及蘇軾陷入鶯燕風 光,但終能悟得魔障,逃脫情欲得道。在佛教主題下,保有更多文 人趣味。

3.《布袋和尚忍字記》

作者鄭廷玉(生平不詳),彰德人,有雜劇23 種,今存 5 種,

其中《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崔府君斷冤家債主》與《布袋和尚 忍字記》皆與佛教有關。《忍字記》為一宣說佛法之作,敘述劉均 佐為第13 尊羅漢,因不聽佛法,一念思凡,被罰往凡間,阿難尊 者遣彌勒尊佛化為布袋和尚度他歸道。布袋和尚在劉均佐手心寫下 一「忍」字,之後劉均佐屢遭惡運,先是劉九兒索債不成當眾譏罵、

義弟劉均佑與妻幽會閨閣,最後夢見勸他出家的布袋和尚竟有妻 兒,幾度惱怒,甚起殺心,都被手上「忍」字制止,從一任性使氣 的守財奴,屢在「忍」字警戒下,不斷修行「嗔罵打害中,不生怨 恨」之道,終而悟得佛法。該劇主旨闡述大乘佛法「六度無極」(又 稱「六波羅蜜」)中的「忍辱度」之重要。三國吳康僧會(?-280)

譯《六度集經》謂:「忍辱度無極者,厥則云何?菩薩深惟:『眾 生識神,以癡自壅,貢高自大,常欲勝彼,官爵國土六情之好,己 欲專焉。若覩彼有,愚即貪嫉,貪嫉處內、瞋恚處外,施不覺止,

其為狂醉,長處盲冥矣。展轉五道,太山燒煮,餓鬼畜生,積苦無 量。』」12「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矣。」13此一教法正是元代苦 難芸芸眾生的一帖清涼劑。

12. 吳.康僧會:《六度集經》卷 5,CBETA , T3, no.152, p.24a19。

13. 同註 12。

(9)

劇中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與月明和尚同屬神異僧。布袋和尚 挺個大肚,手持布袋,出場唱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

到大自在」的形象生動有趣。宋代釋普濟(1179-1253)《五燈會元》

卷2 有明州布袋和尚偈云:「寬却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只和。」14又坐化前偈云:「彌勒真 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15都是劇中人物 的原型。全劇只布袋和尚實有其人,其餘角色與情節均為虛構,以

「忍辱度」貫穿全劇,將深奧佛理做通俗演出,勸人勿任性使氣,

切中時弊。

4.《西遊記》

作者楊訥(生平不詳),該劇敷演唐三藏取經故事,共六本,

每本四折,共二十四折,每折前有標題,分別為:之官逢盜、逼母 棄 兒、 江 流 認 親、 擒 賊 雪 讎、 詔 餞 西 行、 村 姑 演 說、 木 叉 售 馬、 華 光 署 保, 神 佛 降 孫、 收 孫 演咒、行者除妖、鬼母皈 依、 妖 豬 幻 惑、 海 棠 傳 耗、 導 女 還 斐、 細 犬 禽 豬、 女 王 逼 配、 迷 路 問 仙、 鐵 扇 兇 威、 水 部 滅 火、 貧 婆 心 印、 參 佛 取

14.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 2,CBETA , X80, no.1565, p.68a07。

15. 同註 14。

《西遊記》一劇氣勢恢宏,取材自史書、傳記 以及民間話本等,可見佛教題材對戲曲的影響。

(10)

經、送歸東土、三藏朝元。該劇體製龐大,氣勢恢宏,不同於元雜 劇一本四折,別出一格,可歸因前有所承,除《舊唐書 ‧ 方伎傳》、

玄奘《大唐西域記》及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史書、傳記 外,民間流傳的《太平廣記 ‧ 異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及《西 遊記平話》等也是取材來源,可以證明佛教題材對戲曲的影響。

故事敘述西竺有《大藏金經》5,480 卷,欲傳東土,可惜無一 肉身之人可前往取經,諸佛決議派遣西天毘盧伽尊者降世,托身為 中國海州弘農家陳光蕊之子陳江流,長大後出家,法號玄奘,前往 西天取經闡教。前半段有陳光蕊一家江上遇難,陳江流被金山長老 救起,後為父報仇之事;後半段則是玄奘西天取經情節,其中包括 玄奘收下木叉所贈白龍馬,在花果山收伏孫行者及黑風大王八戒,

孫行者收伏捲簾將軍沙和尚,五聖角色皆已齊備;其他如女人國唐 僧遇難、火焰山孫行者大戰鐵扇公主等情節亦已出現。全劇架構完 整,人物刻劃生動活潑,曲文與說白淺顯逗趣,配合舞台身段、武 打演出,實為明代吳承恩(1500-1583)《西遊記》出現以前的精 彩之作。

《西遊記》雜劇為元代作品,度脫旨意同樣明顯可見,如玄奘 本為西天毘盧伽尊者降世,取經歷難過程即象徵俗世重重魔考,必 須道心堅定,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才能一一通過考驗,正果朝元。

此一主旨正符合元代庶民百姓的觀看期待。

5.《龍濟山野猿聽經》

作者不詳,故事敘述山中白猿三度前往龍濟山聽修公禪師說 法,終而悟道坐化。該劇演繹江西龍濟寺紹修禪師開悟眾生之事。

其中猿猴的形象在佛典常見,宋代釋贊寧(919-1001)《宋高僧傳》

(11)

〈南宋錢塘靈隱寺智一傳〉中,就有智一和尚與猿共處的記載,智 一還被時人稱「猿父」,後衍生出天竺籍慧理禪師蓄養二猿的故 事;16另外,在江西也有百丈懷海禪師升堂說法,青猿聽經的記載;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也記載曾有獼猴至羅漢所,居羅漢坐具,

披作袈裟,如沙門般偏袒右肩,並手擎香爐繞比丘行,時諸比丘從 禪定覺,見此獼猴有好善心,為其說三歸依及五戒之事。17

《猿聽經》劇中,猿猴三變為樵夫、靈猿、儒官前往龍濟山聽 經,鍥而不捨,終於悟道,劇末修公禪師謂「因你一念真心,悟如 來般若玄音。脫皮毛聞經聽法,改形容參訪師林,了然徹無生道妙,

須明透萬法洪深,除卻了輪迴六道,免去了苦海潛津」,闡發《佛 說師子月佛本生經》所言:「獼猴聞法尚可成佛,豈況我等於未來 世不成佛耶?」18全劇傳達「萬物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

的佛法要旨。

(二)因果輪迴、勸善懲惡

因果報應思想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又結合道教承負之說,成為 庶民百姓普遍存在的觀念,最能反映俗民的生活價值,元雜劇有

《龐居士誤放來生債》、《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及《崔府君斷冤家 債主》三劇敷演此一主題,內容雖各異,但皆闡述「錢財命定、分 毫不差」的道理。

《龐居士誤放來生債》作者劉君錫(生卒年不詳),燕山人,

曾任省奏。故事敘述主角龐蘊不小心聽見家中牛、馬、驢對話,得

16.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卷 29,CBETA , T50, no.2061, p.888c20。

17.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CBETA , T3, no.0176, p.443c22-446a21。

18. 同註 17,p.443c22-446a16。

(12)

知這些牲畜都是前世欠他錢財,今世投胎來償還業債。龐蘊一驚之 下,燒毀所有放債文書,放生家中牲畜,並將萬貫家財盡沉海底,

參禪問道,舉家得道。龐蘊為衡州衡陽人,世代以儒學為業,少時 悟得世俗塵勞,因此志求真諦,四處參禪,其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釋道原(生卒年不詳)《景德傳燈錄》載有龐蘊交友丹霞禪師,

謁石頭和尚與馬祖參禪之事,因其譏辯迅捷,成為居士修禪之代表 人物。19另民間亦傳龐蘊家財萬貫,因殊用勞神,常常竊以自念,

若贈與人,恐人如我之苦,不如置之無何有之鄉,因此將家財盡數 沉入大海,舉家修道,終成證果。20雜劇即借龐蘊之事,勸誡世人

「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善緣也」。

該劇後半敷演龐居士女靈照點化丹霞禪師一事,本事出自《五 燈會元》卷5〈鄧州丹霞天然禪師〉:

(丹霞)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洗菜次,師曰:「居士在 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而立。師又問:「居士在否?」

女子提籃便行,師遂回。須臾居士歸,女子仍舉前話,士 曰:「丹霞在麼?」女曰:「去也。」士日:「赤土塗牛奶。」21 此為當時流行之禪宗公案,劉君錫敷演為丹霞禪師調戲靈照 女,被靈照女棒喝度化的情節,同樣是破戒僧得度的悟道模式。

《看錢奴買冤家債主》與《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同為鄭廷玉所 著。《看錢奴》敘述周榮祖祖父周奉記敬重釋門,起蓋佛院,每日 看經念佛,積累福德;至其父竟為修理宅舍,毀壞佛院,得一怪病,

19. 宋. 釋 道 原:《 景 德 傳 燈 錄 》 卷 8 ,CBETA , T51, no.2076, p.0263b03- 0263c11。

20.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頁 227-228。

2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 5,頁 11c17。

(13)

百藥無醫。後周榮祖進京趕考,將財產埋於家後牆下,東嶽殿前靈 派侯指派增福神暫由毀僧謗佛的賈仁盜得周家祖產,為周家守財20 年。賈仁無端獲得「潑天也似的家緣家計」卻為富不仁,異常慳吝,

後因無子嗣,因緣湊巧收了周榮祖之子為義子,死後果將財產全數 歸還周家,以顯果報不爽。

《看錢奴》雖有濃厚宿命思想,但賈仁未富前即輕視貧乏,不 恤鰥寡,狡佞奸猾,周榮祖祖父禮敬佛門,累三世福報,才能守住 家財,亦有勸人為善增福之意。另外,劇中生動刻劃賈仁守財奴形 象,想吃豆腐捨不得花一個錢,「多使了一個錢,便心疼殺了我 也」;借口買燒鴨,五個指頭滿滿撾了人家一把鴨油,回家咂一個 指頭配一碗飯,吃了四碗睡著了,剩一個指頭被狗舔了,一氣下竟 生成大病;死前交代不准花錢買棺材,只能馬槽發送,屍首太長裝 不下,可向鄰人借斧斷屍。種種荒謬行徑,嘲諷了世人受制錢財的 可笑形象,深具社會寫實意義。

《冤家債主》則敘述張善友被趙廷玉盜走五錠銀,其妻則騙取 五台僧十錠銀,趙廷玉與五台僧分別投胎為張善友之子乞僧與福 僧,一來還債、一來討債,乞僧辛勤孝順,福僧怠懶不孝,反映世 俗兒孫樣貌皆前世因緣。明人抱甕老人《今古奇觀》卷10〈看財奴 刁買冤家債主〉一文,結合《看錢奴》與《冤家債主》兩劇寫「善 惡有報、錢財命定」之事,開場詩即云「從來欠債要還錢,冥府於 斯倍灼然;若使得來非分內,終須有日復還原」,22同樣具有勸誡 世人勿行惡道、勿起貪念之寓意。

其他元雜劇如《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取材自《賢愚經 ‧ 檀膩

22. 明.抱甕老人:〈看財奴刁買冤家債主〉,《今古奇觀》卷 10,台北:智揚,

1991 年,頁 139-152。

(14)

䩭品》,《沙門島張生煮海》、《洞庭湖柳毅傳書》引用佛典龍王 故事,都可見佛教題材對戲曲的影響。

四、元代佛教戲曲特色

(一)沿用度脫習套

元代度脫劇為當時全真教宣揚教義、救度眾生的弘教之作,作 品頗多,如《岳陽樓》、《黃粱夢》、《鐵拐李》、《竹葉舟》均 屬此類。配合元雜劇一本四折的體製結構,發展為三度模式:第一 折交代被度者謫凡原因,第二、三、四折分別展開三次點化,或語 言點撥,或夢中設境,或化顯惡鏡頭警示,情節層層推進,起承轉 合,在最後死生關頭覺悟,證果朝元,共登仙界。度脫習套完整,

對於鋪陳故事,推展情節,於緊張高潮處警語教化,令人頓而驚醒,

頗具特色與效益。佛教戲曲也多模仿此一套式,改道教仙人為佛 祖、高僧,將勸人離開酒色財氣改為跳脫生死輪迴大事,在此架構 下,同樣將佛教戲曲特色發

揮得淋漓盡致。

此外,道教謫仙概念也 被佛教劇普遍採用,劇中被 度 者 多 為 遭 謫 的 羅 漢, 如

《忍字記》的劉均佐,即是 不聽佛祖講經說法而被貶下 凡的十三尊羅漢;《來生債》

中, 龐 蘊 是 上 界 賓 陀 羅 尊 者、龐婆是羅剎女、兒子鳯

毛是善才童子、女兒靈照是 山西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

(15)

南海普陀落伽山觀音菩薩,一行人因賓陀羅一念之差,共同下凡受 此塵緣。此一謫凡概念雖屬謬說,但凡人間受苦者,皆有可能即神 佛降世歷難,只要修道悟道,皆能成仙成佛,回歸天界,此一說法,

為俗眾困頓生活帶來一線光明,深具撫慰人心之用。

(二)體現禪宗特色

「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以戲說禪早在宋代出現,元雜劇興 起,此風更盛,元代佛教戲曲無論在思想與表演形態上幾乎皆受禪 宗影響,充滿禪悟色彩。

故事取材亦多以禪師形象或禪宗故事為據,如《東坡夢》中佛 印即了元禪師,宋代釋惠洪(1071-1128)《禪林僧寶傳》卷 29 有

〈雲居佛印元禪師〉傳,記載佛印與蘇軾鬥機鋒之事;《五燈會元》

卷2〈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即《忍字記》構想由來;《猿聽經》

的修公禪師即紹修禪師,《五燈會元》卷8 也有〈撫州龍濟紹修禪 師〉事等。

元雜劇或取禪師事蹟、或倡其宗風、或取其思想演法,總之,

多為闡發禪門教義,表現形態亦多仿禪宗修行悟道法門。

1. 機鋒相鬥,禪語點撥

元代佛教劇中,以禪語開悟排場俯拾皆是,不僅符合劇作主旨,

機鋒相鬥也造成語言趣味。《度柳翠》一劇,明月和尚下凡度化柳 翠,兩人一見面便打禪語:

(旦兒云)敢問師父從哪裹來?

(正末云)我來處來。

(旦兒云)如今哪裹去?

(16)

(正末云)我去處去。

(旦兒云)這和尚倒知個來去。

(正末偈云)噤聲!道馬非為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 下,終到一時休。

「來處來,去處去」、「道馬非為馬,呼牛未必牛」為南宋道川禪 師偈語,劇中藉以點悟柳翠知其來去,勿迷惑於現世。「來處來,

去處去」本有直指回歸原來本性之意,戲曲以具象的淨瓶柳枝取代 抽象的玄奧義理,更適合俗眾理解;另禪語不一語點破,饒富趣味,

也留下戲劇懸宕。

又如《東坡夢》蘇軾與佛印的一段機鋒對答:

(東坡云)借你口中言,傳俺心間事。你道有箇客官不言 姓名,有兩句禪語又叫做偈語。你道眉山一塊鐵,特地來 相謁。

(行者云)老官,小和尚心笨,一本心經念了三年零六個 月,還記不得,再說一遍?

(東坡云)這個笨和尚。

(行者云)敢是姓鐵?

(東坡云)不姓鐵。

(行者云)不姓鐵就姓錫?

(東坡云)不姓錫。

(行者云)不姓鐵、不姓錫,就姓銅罷。

(入報科云)師父,外面來到一個主兒,不言姓名,道兩 句禪語,又叫做偈語,眉山一塊鐵,特地來相謁。

(正末云)急急上堂來,爐中火正熱。

(17)

(行者云)著手。他是鐵,我師父是火,架起爐火來燒他 娘。老官,我師父著我燒你哩!

(東坡云)怎麼說?

(行者云)叫你急急上堂來,爐中火正熱。

(東坡云)這也是禪語,再進去說。我鐵重千斤,恐汝不 能挈。

(行者云)你不怯我師父,我師父也不怯你。師父,他又 道兩句,我鐵重千斤,恐汝不能挈。

(正末云)我有八金剛,將汝碎為屑。

(行者云)著手。我師父道,我有八金剛,將汝碎為屑。

(東坡云)再進去說。我鐵類頑銅,恐汝不能爇。

(行者云)罷了,軟了。

(東坡云)怎麼軟了?

(行者云)爇的軟了。師父,他又道兩句。我鐵類頑銅,

恐汝不能爇。

(正末云)將你鑄成鐘,眾僧打不歇。

(行者云)著手,我師父要打你哩!

(東坡云)怎麼要打我?

(行者云)將汝鑄成鐘,眾僧打不歇。

(東坡云)再進去說,鑄得鐘成時,禪師當已滅。

(行者哭入科云)

(正末云)行者,為何哭起來?

(行者云)他道,鑄得鐘成時,禪師當已滅。

(正末云)大道本無成,大道本無滅,心地自然明,何必 叨叨說。

(18)

此大段禪語顯然指向末句「大道無成滅」,蘇軾的叨叨禪說,畢竟 是不了究竟之義。透過戲曲情節鋪排,行者從中插科打諢,將艱澀 禪語生動演出,非但不覺枯燥乏味,一來一往中更顯露佛印略高一 籌,帶出修禪最高境界。

2. 宣講佛理、教導修行

佛教戲曲中亦常穿插教導修行法門的情節。《忍字記》一劇藉 由布袋和尚勸化劉均佐至汴梁嶽林寺出家,請首座定慧和尚教其參 禪打坐之法。其間劉均佐屢動凡心,定慧和尚教其必得「抖擻精神,

討個分曉,不可胡思亂想,須要綿綿密密打成一片,只如害大病一 般,喫飯不知飯味,喫茶不知茶味,如癡似醉,東西不辨,南北不 分。若做到這些功夫,管取你心華發現,徹悟本來,生死路頭,不 言而到」。透過情節鋪排,取日常生活為譬,以淺顯之語闡述打坐 功夫,易於理解與納受。

接著又開示「定慧」妙義:「修禪先要定慧心,定慧為本,不 可迷著。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言,即是慧定。學道者莫言先慧而發定,定慧有如燈光,有 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用本 向,此仍是定慧了也。」此教雖稍涉玄義,但嵌於戲中,順勢教諭,

實能發揚佛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之方便法門。

3. 升堂說法、開悟眾生

禪門說法場面也常見搬演於戲曲場上,《度柳翠》、《東坡 夢》、《猿聽經》皆以登堂說法作結。《猿聽經》最後一折安排眾 僧前來向修公禪師問道:

(19)

(眾僧)敢問我師,如何是西來意?

(禪師)九年空冷坐,千古意分明。

(眾僧)如何是法身?

(禪師)野塘秋水漫,花鄔夕陽遲。

(眾僧)如何是祖意?

(禪師)三世諸法不能全,六代祖師提不起。

修公禪師對眾僧參問不直接回答,以言外之意說法,以待眾僧自 悟。再如透過禪問解說五派教義,亦是常見內容:

(首座)如何是曹洞宗?

(禪師)不萌草解藏香象,無底籃能捉活龍。

(首座)如何是臨濟宗?

(禪師)機如閃電,話似轟雷。

(首座)如何是雲門宗?

(禪師)三旬可辦(應為「三句可辨」),一鏃遼空。

(首座)如何是法眼宗?

(禪師)言中有響,句裡藏鋒。

(首座)如何是溈仰宗?

(禪師)明暗交□,語默不露。

末折排場儼然直接移植禪門升堂說法場面,缺少舞台趣味,但作為 全劇總結,配合法樂細音,實際上便是完成一場法會儀式了。

4. 摻雜三教思想

元代佛教劇同時摻雜了儒道思想,主要表現在神佛人物混雜及 思想合流。《西遊記》便是最佳例證,劇中除了觀音、諸佛操控玄

(20)

奘取經大局,每逢災難,也多有天兵神將齊助過關,除展現熱鬧場 面,神佛不分教派,合力對抗邪惡勢力,善惡兩分的價值判斷是庶 民的一貫思惟。又《看錢奴》中,信佛的周榮祖與毀佛的賈仁,同 樣也是透過道教神祇東嶽神君派遣增福神暗中布局,讓賈仁守財20 年後歸還周家,以顯報應不爽,同屬佛道合流。

另如《冤家債主》一劇,張善友在二子乞僧、福僧及妻子相繼 亡逝後,不滿虔誠奉佛卻招致不幸,一氣之下告官崔子玉。崔子玉 為一正直賢良、公正無私的地方儒官,可「晝理陽間,夜斷陰府」,

為使張善友明白因果業報,領其下地府,請閻君讓他看盡與二子的 前世因緣,終而醒悟。此劇則體現儒釋合流,共演真理,度化眾生 的表現。

五、結語

元代佛教戲曲雖僅存8 本,但作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大戲,保留 民間本色,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淺顯通俗的對話,傳達佛理教義,

或以度脫形式帶給人民重生希望,或透過因果業報勸善懲惡,皆指 引俗眾一條可依循的修行道路,深入民間,發揮其影響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班級如有興趣可另自行報名參加場館導覽,相關服務詳見 歌劇院官網資

在遊戲中的未來世界

海報 1,000 張、DM 記事本 5,000 份;製作求職防騙校園巡迴話劇 DVD 共 500 份;實際辦理為防止社會新鮮人誤入求職陷阱,並宣導求職防騙相關知識,特 辦理求職防騙戲劇競賽,辦理

一、學雜費:28 小時* 21 元=588 元 (依本中心工藝文創產業人才培 育訓練、研習課程學雜費收費標準規定,每人每日以 8 小時新臺幣 168 元/每小時新台幣 21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單元一:上學 圖畫書 單元二:泛愛 童詩 小二、小三 單元三:四季 童詩 單元四:友情 童話 小三、小四 單元五:謙遜 寓言 單元六:創意思維 童話 小四、小五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