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敘述本研究的背景與目的,說明研究問題,並對相關 的名詞作明確的界定。全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 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重要性、第五節研究範 圍、第六節研究限制、第七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深植人心,一般父母總 認為青少年休閒生活並非必要,而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要求孩子只 要把書讀好就好了(張秀慧,2001) 。對於正值青春期躁動的階段,面 對緊張而忙碌的課業,常令孩子們壓力無處宣洩,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 不可以」是時下許多青少年的處事態度。 青少年正值生理、心理變化最劇烈的階段,心理學家將其稱為狂 飆期(stormand and stress),如果沒有得到適當輔導,很容易產生不良的 影響(江秀怡,2008) 。青少年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他們 缺乏適當的休閒活動,在課業負擔及升學壓力重重壓迫下,造成青少 年生活無比的緊張,精力旺盛、好奇心特強的情況下,而又得不到適 當的發洩與紓解,一旦受到不良誘惑,很容易誤入不正當的休閒場所。 一般青少年學生普遍缺乏正確的休閒觀念,不知如何安排、規劃空閒 時間,故心靈空虛,常覺得無所事事,因此很容易與同儕成群結隊飆 車夜遊,影響社會治安(謝敏靜,1995)。 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各項資訊得以透過衛星、網路快速傳遞,對 青少年的影響如同水銀瀉地,各式不同類型或新興型態的活動,也因.

(2)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 網路而更廣泛的流傳、風行,有人因此喜歡欣賞歌劇、音樂會,有人 受影響喜歡聽熱門音樂演唱會、唱 KTV、收集明星海報,而有些人可 能躲在家中看辣妹寫真集、玩電腦線上遊戲或賭博性電玩,甚而飆車 尋求刺激(劉紀瑄,2001)。 因此,在媒體充斥,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國中學生所面臨之休 閒環境情形,實有需要進一步予以瞭解,此為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研 究動機。 休閒活動對青少年的特質與身心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良好的休 閒生活培養可促進身心健康、滿足親和的需求、紓解壓力、獲得新知 及增進自我的實現。休閒活動除了具有釋放壓力、鬆弛緊張的功能外, 對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具有調適作用,青少年得以摸索、拓展自我 的途徑,也是能建構人際關係網絡的管道之一(Kleiber & Rickard, 1985)。如果休閒活動被誤導,則可能造成身心腐敗、潛能壓抑、甚至 自我放縱,導致犯罪的後果,而帶給個人、家人及社會的遺憾與災禍 (王梅香,2003) 。這些負面的社會現象是否導因於他們不知如何安排 休閒時間,發洩過剩精力而誤入歧途?抑或是社會上無法提供他們的 正當休閒場所與活動,而受不正當娛樂誘惑的影響,實有深入研究之 必要。 當休閒活動逐漸成為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時,如何妥善的安排休閒 生活便顯得格外重要,對國中學生而言,更是需要謹慎的思考和縝密 的計劃。參與休閒活動時缺少正確的休閒觀念,容易導致不良的行為 發生,因此提供適當的休閒教育對於青少年而言實為迫切需要(黃德 祥,1995)。青少年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青少年時期的休閒活動 是否適當,將會影響其一生身心健康的基礎。心理學家 Loesch(1981) 更曾說過,唯有在休閒活動中,青少年才能體驗人生與探索自己,進.

(3)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 而完成各項發展任務,可見休閒活動的重要性(引自江玉卉,2002)。 建立良好的休閒生活型態,是協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其需要性及迫切性是無庸置疑的。父母應該鼓勵孩子並與孩子共同從 事休閒活動,學校也要使教學正常化,提倡及辦理多元性的課外活動, 並擬定適當的休閒輔導策略,同時政府也應有計劃的規劃倡導與推 動,透過企業的參與與協助來倡導休閒活動,如此,才能免除青少年 不良休閒生活的弊端,開創青少年朋友健康、明朗的人生旅程(曹以 樂,2003)。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生之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試圖由這 兩方面去剖析國中生休閒現況,並深入探討國中生需要的休閒教育實 施策略,以瞭解目前臺北市國中生處於現今升學主義、功利主義與速 食主義下,如何建立真正的休閒涵養與休閒教育實施途徑,以期能做 為政府當局與教育單位編排休閒教育課程、規劃休閒教育方案與辦理 活動之參考。.

(4)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各公、私立國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 之關係,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相關單位、教育行政機關、家長做 為研擬與推展國中生休閒教育與參與休閒活動之參考。本研究擬提出 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北市國中生背景變項之特性。 二、瞭解臺北市國中生的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現況。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生在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差異 情形。 四、探討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間的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本研究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擬探討的具體問題如下四點: 一、瞭解目前臺北市國中生背景變項之特性為何? 二、探討目前臺北市國中生的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現況為何?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中生在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差異 情形為何? 四、分析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間的相關情形為何?.

(5)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5.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係以臺北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參與休閒活動時的 實際體驗、受阻礙之情形,以及各變項之間的關係,其重要性敘述如 下: 一、提出對臺北市國中生參與休閒活動的建議,期能改善休閒活動的 品質,並增加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與機會。 二、可提供研究休閒活動相關學者做為後續研究之修正與參考。 三、提供政府相關單位、教育行政機關、家長做為研擬與推展休閒教 育與參與休閒活動之參考。.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內容為探討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間的 相關情形,針對研究範圍說明如下: 一、研究地點 以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為本研究之調查範圍。 二、研究時間 (一)問卷預試:98年02月11日至98年02月18日。 (二)正式問卷:98年03月04日至98年03月18日。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指的研究對象,係指 97 學年度註冊於臺北市各公、私立 國中的學生。.

(6)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物力等因素之限制,以臺北市國中生為 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僅呈現臺北市國中生現況無法推論至其他縣 市之國中生。 二、影響國中生參與休閒的相關因素既多且廣,本研究內容僅針對臺 北市國中生之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兩個變項為本研究之主題,因 此,其他可能與本研究變項產生關係或影響的因素皆不在研究探 討範圍之內,也無法推論其他變項。 三、本研究是採用問卷調查法,故受試之臺北市國中生在填寫問卷時 可能因意願、情緒、態度等變項因素的影響,對問卷的題目有所 保留,僅能認為務實填答。.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臺北市國中生 本研究所指的臺北市國中生是指 97 學年度註冊於臺北市各公、私 立國中的學生。因臺北市為直轄市,且家庭資訊設備普及,國中學生 生活受傳媒影響甚鉅,相較於臺灣其他地區國中學生有更多管道接觸 多元的休閒活動,是故以臺北市各公、私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 下簡稱為國中生。.

(7)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7. 二、休閒態度 張春興(1995)指出態度是指一個人對於態度對象(包括人、事、 物)在情感、認知、行為的持久取向。休閒態度即為個體對休閒對象 表現喜好且較為持久的評價性反應,它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 為意向上。因此,本研究將休閒態度定義為: 「個體對休閒對象表現喜 好的較為持久的評價性反應,它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 上」 。換言之,休閒態度即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感與休閒行為意向三個 層面的總和。. 三、休閒阻礙 阻礙係指當個體喜好某一項活動,但因受各種干擾的因素,而使 得個體無法參與此項活動時,這些因素皆視為阻礙(Jackson, 1988)。本 研究休閒阻礙是指自己有意願從事休閒活動,然而受到某些外在或內 在的因素影響,導致無法或很少去參與休閒活動。本研究所訂定之休 閒阻礙因素可分為: (一)個人內在阻礙層面(個性、興趣、體力、健 康情形、休閒技術等因素)、(二)人際間的阻礙層面(友伴、家人態 度、朋友態度等因素)、(三)結構性的阻礙層面(時間、金錢、資 訊、場地設備、器材裝備、交通工具、指導人員、課業繁重、氣候等 因素)。. 四、國中生基本特性 本研究所界定之背景變項包含:臺北市國中生之性別、年級、學 校規模、學業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等五個變項。.

(8)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關係。本章 是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深入加以分析整理,全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國中生之意涵;第二節休閒態度的意義與內涵;第三節休閒阻 礙的意義與內涵;第四節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第五節本 章總結。. 第一節 國中生之意涵. 許多研究指出,國中階段是個人身體成長發育的主要時期之ㄧ 11~12 歲時期兒童開始產生極劇的心理變化。此後,兒童的心理發展進 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期,而國中階段,以往所沒有的心理體驗,隨 著生理的發育開始出現。因此,國中時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加速的重 要階段(黃煜峰、雷霹,1999)。 然而,當個人由兒童期進入青少年期時,由於生理方面的變化造 成身心發展失衡,因心智能力尚未成熟,青少年無法有效控制因身體 急遽變化所衍生的問題,因此造成國中生行為偏差問題,較其他年齡 層為多。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 11 歲以後正是青年期的開 始,此時心智的發展將有別於兒童時期,科爾柏格(Kohlberg,1963)的道 德發展理論中,第三、四兩階段的習俗道德期約在小學高年級開始, 人們已開始有是非判斷的觀念和法治的基礎(張春興,1992),所以深 入探討青少年時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將更顯得重要。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將健康定義為: 「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 層面的完全安寧美好的狀態。」因此健康乃是一種身體與心理上的完.

(9)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9. 美狀態,並非只是沒有疾病而已。所以「身心健康」指的是身體和心 理的健康,也就是身體和心理都到健全的一種狀態。 在過去的調查中發現,青少年中每 8 人就有 1 人經常或總是感到 身體不舒服;在心理健康方面,平均每 5.4 人中就有 1 人不認為自己是 快樂的人,每 6.2 人中就有 1 人不喜歡自己,每 2.7 人中就有 1 人不認 為自己是個可愛的人,每 5.2 人中就有 1 人不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黃 俊傑、王淑女,2002)。一般而言,感到快樂的青少年比較健康,愈快 樂的人愈不常感覺身體身體不舒服,而愈健康的人也愈能接納自己並 給予自我肯定,因此偏差行為較少。然而研究中顯示,青少年一般的 身心健康狀況普遍不佳。謝佳容(2005)針對臺北市 23 所國中及高中 做的調查也發現,臺北市的國高中生中,近一成可能是憂鬱症高危險 群;董氏基金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4.2%的青少年曾經感到憂鬱。而 青少年憂鬱症狀的呈現往往伴隨著缺曠課、拒絕學習或害怕學習,還 可能造成失去結交朋友的興趣等現象。除了持續的心情低落以外也容 易出現暴躁易怒等症狀。而青少年時期正值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此 時家庭(父母) 、學校應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關心與耐心傾聽,並加強輔 導青少年做好自我情緒管理的工作,若青少年無法妥善管理自我情 緒,將可能影響學習動機與身心健康的健全發展。 青少年是介於兒童期與成年期間的轉換期,此時青少年開始在身 心狀況、同儕關係、教育要求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 變,因此導致壓力的產生(陳璧婉、陳雁齡、陳麗娟,1998)。而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在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人格特質等變項上有 顯著差異。年級越高,健康問題發生的次數越多(江承曉,1990;崔 珮玲,2003) 。此外身心健康也因整體生活壓力、生活環境、人際關係 事件、自我期許事件、自我表現事件、課業輔導與溝通事件的不同而.

(10)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0. 有顯著差異(崔佩玲,200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中顯示,無論 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中國家,女性患憂鬱症的比例較男性為高,約是 男性的 1.5 到 2 倍。何茉如、林世華(2000)的研究指出,國中生主觀 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陳淑芬(2002)也表示, 國中生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間有顯著關係。父母對青少年學習成就 的壓力,也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影響(楊孟麗,2005) 。由相 關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的憂鬱三大壓力來源分別為課業、人際關係、 考試。我國因承襲故有文化,父母仍將學生課業視為第一要務的傳統 觀念依舊(Crystal 等人,1994),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課業 成績所帶來的壓力常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1)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1. 第二節 第二節 休閒態度的 休閒態度的意義與內涵. 態度是指一個人對於態度對象( 包括人、事、物) 在情感、認知、 行為的持久取向。態度的認知成分是個體對事物的看法、認知與信念; 情感成分是個體對事物的感受及正負評價;行為成分是個體對事物所 採取的行為反應或傾向(張春興,1990) 。本研究嘗試從理論及實証研 究中了解國中生的休閒態度。. 一、態度之意涵 黃光雄(1993)認為「態度」通常包括認知、情意、行為結果三 種成分,換言之,即個人對人、事、物的一種相當持久的信念、情感 與行為傾向。適當的態度可以幫助個人求賞避罰、適應環境,適當的 態度可以發展、保持和維持自我的形象;態度可以表現自我為中心的 價值,也能作為個體尋求知識的參照標準。此即態度的功能論,適應、 自我防衛、價值表現、知識。 Eagly 和 Chaiken(1993)認為態度具有評價(evaluation)的意思,「評 價」是指對某些事物持肯定或否定的反應組合,在行為科學的研究上, 被認為是心理的準備狀態。所以,態度是一種相當複雜的心理歷程, 是指個體對環境周遭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喜好程度及價值觀,並影 響個體實際行為的表現模式。 Kenyon(1968)認為在社會學領域,態度的定義與測驗方法一直都是 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因此,Kenyon 將態度定義為「一種潛在的、不易 察覺的、複雜的、但較穩定的、對某種特殊理由並具方向與強度的行 為性格」 。張春興(1997)指出態度是指個體對事、對周遭的世界所持.

(12)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2. 有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此外國內學者林東泰(1994)認為 態度是指個人對一特定對象所持有的一種特定想法、感覺及行動的傾 向。張翠珠(2001)也認為態度是個體長久下所蘊含的一種複雜的內 在心理歷程,而行為即是心理歷程的外顯表現。陳俊豪(2001)則認 為態度是個體內心一種對於外在人、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趨向。 高俊雄(2002)則指出態度是一個人對於某一特定活動所具備喜 歡或不喜歡的預設立場,或者說是他對該活動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可 以用一個人對於該行為的信念(behavioral belief)以及對於該行為結果 的評價,兩項分數相乘來衡量態度的結構。 張春興(1989)在官能心理學中所謂「知」、「情」、「意」三種心 理官能。下列分別將態度三要素之內容說明如下: (一)認知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 認知層面包括了態度之對象、好壞之評價,以及意義的敘述成分, 是指對態度的對象之持有某種信念(belief)的組合。這種信念是一個人 對某種特定對象的知識或是訊息,他具有評價之意味,也就是態度有 善與惡、贊成與反對,或是有益或有害的瞭解與判斷。 (二)情意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 當個人對某件事物的判斷,跟心理狀況有很大的關係,通常會產 生某種情感及想法。情意包括情緒、感情、心境等心理歷程。因此, 當情感愈趨於樂觀,則對事物的看法愈趨於肯定,看待事情的想法就 愈積極。 (三)行為傾向要素(behavioral component) 行為傾向是指個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趨向目標的心理歷 程。一般而言,是為了達到目的的心理準備狀態,行為傾向動機愈強, 則外顯行為愈明顯。態度是種習得的反應,任何一種態度的形成,都.

(13)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3. 是從認知、情感、行為這三方面逐漸學習合成的(張春興、林清山, 1981)。 張文禎(2003)認為學習是一種藉由經驗和練習而導致行為持久 改變的歷程,態度乃藉由聯結、增強和社會學習等學習歷程而形成, 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聯結 儘管多數的態度是一些想法、感覺與行為意向等複雜的集合體, 然而有些態度則僅建立於經驗和經驗之間的聯結上,對一些簡單的情 緒經驗而言,古典制約可導致態度的形成。此外,態度也會因為與態 度對象的經常接觸而形成,此效果稱為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例如,孩子常看父母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無形中亦對音樂產 生興趣和嗜好,這是因為他將熟悉感和喜歡相聯結。 (二)增強 態度可以學自個人經驗,這是因為經驗所帶來的後果受到增強的 關係。增強可以增加一種行為的任何後果,所以個體的好行為會重複 出現,而不好的行為會逐漸消失。能對個體的態度提供增強的,通常 是來自家庭的影響力(包括父母及家中其他成員)和同儕與參考團體 (reference groups)。例如,兒童的閱讀習慣會因為受到父母、教師支持 和肯定而繼續保持。 (三)社會學習 有些態度可能經由被動的聯結或增強者的說服影響力而習得。但 是,有更多的資訊和經驗是人們主動去尋求的,以作為態度與行為意 向的形成基礎。這種主動探索的精神是社會學習論對態度形成的主要 論點。常見的社會學習形式,包括替代性學習(觀察他人行為的結果) , 以及模仿(學習仿效他人的行為) 。例如,學生可能因崇拜某個籃球明.

(14)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4. 星而迷上打籃球。 根據態度的結構探討,三項要素並非獨立關係,而是息息相關。 態度的形成從認知開始,透過情意而發展出行為傾向,若是三大要素 之間產生矛盾,將會造成認知與行為之間的落差,造成個人心理上的 負擔與壓力,這時的行為表現,往往令人感到不順暢。 張春興(1991)對態度的闡述,可知基本上態度包括以下幾項特 性:(一)態度只是行為的傾向,而非行為的本身;(二)態度有其對 象,而此對象必須是個人能夠經驗到、知覺到或想像到的,其可以是 具體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觀念或象徵; (三)態度包含評價 的成分,個人對某態度對象表達贊同與否、喜歡與否等意見、才能稱 之為態度; (四)個人的態度,來自其價值體系,人們對某態度對象所 持有的態度, 取決於該態度對象對人的意義,而此意義並非絕對,乃 受其價值體系的制約; (五)態度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及一致性,態度的 形成需要假以時日,而個人對某一對象的態度一旦形成,就較不易改 變; (六)態度有類化的傾向,個人對相關對象的態度會趨於一致; (七) 態度是一種假設概念,屬於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無法直接觀察,必 須藉由外顯行為或表現推知; (八)態度是有組織的,包括認知性的成 分-學習、情意的成分-情緒,以及行為性的成分-實際的反應行為。 黃金柱(1985)曾綜合多位學者對態度的定義析述如下: (一)態度需有特定對象,此對象可能是具體的人物,可能是抽 象的概念,也可能是某政策或規劃,所以在態度的研究上,需對於態 度對象有清楚的界定; (二)態度具有方向性,對此態度對象所產生積 極或消極,喜愛或厭惡,贊同或反對等正負面傾向; (三)態度亦具有 強弱度,前所提的正負傾向有程度之分,而態度的強弱對其行為的影 響力成正比; (四)態度是學習而來的,是個體從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

(15)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5. 而成;(五)態度具有一致與一貫性,是個體持久的傾向。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態度是隱藏於內心而不易被覺 察的,然而其卻代表個體對外在環境持久性的感知、好惡與行為表現。 而在態度的研究上,通常以認知、情意與行為三方面探討。有關於「態 度」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許多解釋,依據研究調查時間先後順序彙整 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態度的定義表 作者(年份). 定 義. Kenyon. 將態度定義為「一種潛在的、不易察覺的、複雜的、但較穩定. (1968). 的、對某種特殊理由並具方向與強度的行為性格」 。. 張春興、林清山 態度是種習得的反應,任何一種態度的形成,都是從認知、情 (1981). 感、行為這三方面逐漸學習合成的。. Eagly &. 認為態度具有評價(evaluation)的意思, 「評價」是指對某些. Chaiken,. 事物持肯定或否定的反應組合,在行為科學的研究上,被認為. (1993). 是心理的準備狀態。 認為「態度」通常包括認知、情意、行為結果三種成分,換言. 黃光雄 之,即個人對人、事、物的一種相當持久的信念、情感與行為 (1993) 傾向。 林東泰 (1994) 張春興 (1997) 張翠珠 (2001) 陳俊豪 (2001). 表示態度是指個人對一特定對象所持有的一種特定想法、感覺 及行動的傾向。 指出態度是指個體對事、對周遭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種持久性與 一致性的傾向。 也認為態度是個體長久下所蘊含的一種複雜的內在心理歷程, 而行為即是心理歷程的外顯表現。 指出態度是個體內心一種對於外在人、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趨 向。. (續下頁).

(16)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6. 續表 2-1 態度的定義表 作者(年份). 定 義 指出態度是一個人對於某一特定活動所具備喜歡或不喜歡的預. 高俊雄. 設立場,或者說是他對該活動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可以用一個. (2002). 人對於該行為的信念(behavioral belief)以及對於該行為結果的 評價,兩項分數相乘來衡量態度的結構。. 張文禎 (2002). 認為學習是一種藉由經驗和練習而導致行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態度乃藉由聯結、增強和社會學習等學習歷程而形成。 凡是有利於滿足學者主觀需要的學習物件、學習內容和學習結. 李清榮 果,都能引起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否則就會消極否定的情緒 (2005) 情感。 戴振堯 (2007) 陳建吉 (2008). 態度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所習得,是一種個體內部準備狀 態,會影響外在行為。 個人對某件人事物抱持的負面獲正面的評價,反映出對某事物 的喜歡或不喜歡的看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有關於「態度」的定義中外學者有許多解釋, 「態度」是 個體意識對於外在的人、事、物,情緒呈現所表現出來的喜好程度, 態度具有多變的方向性、強弱度,並可經由年齡累積的經驗與環境學 習而顯現不同的反應,一般研究方向則大多從認知、情意、行為三方 面著手。. 二、休閒態度之意涵 Neulinger(1981)認為休閒態度是個人對休閒的一種特殊想法、感覺 與行為的表現,他會影響一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Ragheb 和 Breard(1982) 則將休閒態度區分為認知、情意與行為三大層面。.

(17)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7. 林東泰(1994)指出休閒態度即係指個人對休閒活動所抱持的一 種想法、感覺和行動的傾向。每個人的休閒行為大抵上是休閒態度的 外在行為表現,所以只要掌握其休閒態度就可以相當程度確認他可能 採取的休閒行為。李明榮(2000)則表示休閒態度是一種複雜的心理 過程,它通常包含個體對於休閒的認知情形、情意表現與行為傾向等 三個層面的總和。 張春興(1991)則認為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及周圍世界所持有 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之傾向,其實態度代表某種行為對象所學習到 的持久情感及信仰,這些感情及信仰使得具有這種態度的人會以特定 方式對該對象作出特定的行為和了解評估,以及預測個人的行為。 林東泰(2002)所謂休閒態度,乃是對於與休閒有關的標的所表 現的認知、情感及行為傾向,而休閒態度的對象(objects),有時是休閒 活動本身,有時是對於休閒活動的場所或設施,有時是對於參與人或 事或物,有時則是對於休閒有關的政策或規劃等。 休閒態度即為個體對休閒對象表現喜好的較為持久的評價性反 應,它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上。因此,在本研究中將 休閒態度定義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感及行為意向的總和,以下詳述休 閒認知、休閒情感與行為意向的意涵: (一)休閒認知: 休閒認知是個體對於休閒活動所持的常識與信念,包括有關休閒 的一般性認識與信念,對休閒的看法、休閒技能、功能及對個人發展、 友誼、放鬆及自我改善等方面的影響。 (二)休閒情感: 休閒情感是個體對於休閒活動的喜好或厭惡的經驗,包括休閒體 驗及休閒活動的評估、休閒活動的喜好程度及參與休閒活動的立即性.

(18)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8. 享受。 (三)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是個體對於休閒活動的反應傾向與參與意願態度之探 討。王福生(2003)將休閒態度定義為休閒認知、休閒喜好及行為意 向三個因素:休閒認知-為個體對於休閒活動所持的常識與信念,包 括有關休閒的一般性認識與信念、對休閒的看法、休閒技能、功能及 對個人的發展、友誼、放鬆及自我改善等方面的影響;休閒喜好-為 個體對於休閒活動的喜好或厭惡的經驗,包括休閒體驗及休閒活動的 評估、休閒活動的喜好程度及參與休閒活動的立即性感受;行為意向 -為個體對於休閒活動的反應傾向與參與意願。 所以態度的形成應是認知、情感與行為三方面逐漸學習合成的, 然後藉由聯結增強和社會學習等學習歷程,而導致持久的評價式反 應。因此,態度是指對一種信念的堅持,而休閒態度所要培養的,包 括:(1)了解生活中價值觀所扮演的角色,(2)肯定休閒對生活的價 值,(3)積極追求的人生態度,(4)人際關係態度,(5)肯定休閒與 學校、家庭、社區的關係,(6)選擇不同生活型態利弊得失。因此, 本研究之休閒態度係指個體對參與休閒活動所抱持的信念、看法與好 惡的心理歷程,並經由人格特質與外在情境交互作用而產生的過程。 有關於「休閒態度」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許多解釋,依據研究調查順 序彙整如表 2-2 所示:.

(19)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19. 表 2-2 休閒態度的定義表 作者(年份). 定 義. Neulinger. 認為休閒態度是個人對休閒的一種特殊想法、感覺與行為的表. (1981) Ragheb&Breard. 現,他會影響一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 將休閒態度區分為認知、情意與行為三大層面。. (1982) 林東泰 (1994) 李明榮 (2000). 指出休閒態度即係指個人對休閒活動所抱持的一種想法、感覺 和行動的傾向。 表示休閒態度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它通常包含個體對於休 閒的認知情形、情意表現與行為傾向等三個層面的總和。 休閒態度,乃是對於與休閒有關的標的所表現的認知、情感及. 林東泰. 行為傾向,而休閒態度的對象(objects),有時是休閒活動本身,. (2002). 有時是對於休閒活動的場所或設施,有時是對於參與人或事或 物,有時則是對於休閒有關的政策或規劃等。. 何吉郡 (2005). 在休閒活動需求及活動參與達到顯著差異,休閒活動可以提升 工作能力和舒壓效果。. 張永朋 (2006) 陳錫平 (2007) 陳重尹 (2008). 休閒態度愈正向,對休閒活動經常性參與可能性愈高。 休閒態度的形成應是認知、情感與行為三方面逐漸學習合成 的,然後藉由聯結增強和社會學習等學習歷程。 休閒態度即為個體對休閒對象表現喜好的較為持久的評價性 反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有關於休閒態度之意涵,大致係以態度之定 義為基礎,包含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意向三個向度,因此本研究將休 閒態度定義為:「個體對休閒對象表現出喜好且較為持久的評價性反.

(20)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0. 應,它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上」 。換言之,休閒態度即 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感與休閒行為意向三個層面的總和。. 三、休閒態度之測量 Raghed 和 Bread 兩人曾於 1982 年,針對 11 歲至 60 歲的美國人 進行施測,並整理 15 位休閒社會心理學與休閒行為專家學者的意見編 製「休閒態度量表」(Leisure Attitude Scale, LAS),全部表共有 36 個項 目,涵蓋內容完整、可信度高。其中認知部分α=.91;情意部分α =.93;行為部分α=.89。研究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求文句通順流 暢,並參考國內學者們對此量表的翻譯(宋幸惠,1999;周正秋,1998; 洪惟泉,2001;張翠珠,2001),選擇適切的用語,以形成本研究的休 閒態度量表。三個層面分述如下: (一)認知方面(cognitive): 包含個人及社會兩個層面,係指對休閒的知識與信念;瞭解休閒 與健康、快樂、工作相關的信念相信休閒對個人有放鬆、發展情誼、 自我發展等好處的信念。 (二)情意方面(affective): 指個人對休閒的感受,對休閒活動及體驗的喜好程度,包括對休 閒體驗及休閒活動的評價、對休閒活動及阻礙體驗的喜好程度、對休 閒體驗及休閒活動的直接感受。 (三)行為方面(behavioral): 指個體對過去、現在及未來休閒參與的行為傾向,包括描述休閒 活動及休閒選擇的傾向、陳述過去及現在的休閒參與狀態,而間接休 閒行為則包括在內。 由以上論述可知, 「休閒態度量表」同時從認知、情意與行為三方.

(21)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1. 面去檢測個人的休閒態度,較符合現今對態度的研究趨勢,當然也廣 受後進學者的採用。. 四、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 顏妙桂(1994)認為休閒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當中,提供個人休 閒活動或課外活動的機會,使學習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正確的休 閒觀和利用休閒的能力。由此可知,休閒教育是可以改善休閒態度、 提升休閒品質的。然而,國內對休閒態度方面的研究,多著重在休閒 現況的調查,對於休閒教育領域方面所做的研究則較少。張翠珠(2001) 曾探討休閒態度對休閒教育需求之預測力,並對休閒輔導提出概要性 的建議。 鄧正忠(1993a)研究運動員的休閒運動態度指出,運動選手認為 參與休閒運動最重要的就是鍛鍊體能,其次是一般態度,最後為社交 因素,不同性別、學歷及婚姻狀況的選手對參與休閒運動的意願並無 顯著差異,且不同體型、性別、婚姻狀況及學歷的選手對參與休閒運 動的態度傾向亦無顯著差異。 林東泰(1994)從休閒認知和休閒態度著手,探討台北都會地區 青少年的休閒問題,研究台北都會地區青少年的認知與休閒態度,並 了解他們的休閒認知與休閒態度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發現台北都會 地區青少年的休閒認知主要有:休閒的自主性、休閒的功能性、休閒 與讀書的對立性、休閒的閒逸性等四個層面的認知。在休閒需求態度 方面,以獲得紓解、滿足好奇、受到別人肯定和擁有寧靜等四個因素。 在休閒涉入的態度方面,則為有益健康、學習成長、自由自在、與學 業成績相衝突對立等四個面向。在休閒體驗態度方面,則是展現能力、 表現自我、輕鬆有活力及負面的休閒經驗等三個層面。調查結果並發.

(22)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2. 現台北都會地區青少年的休閒認知深深影響了他們的休閒態度。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 閒參與及相關因素的研究發現: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的平均數頗 高,成年期在休閒態度認知方面高於老年期,教育程度對休閒態度也 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且收入高者的休閒態度平均數較收入低者為 高。雖然分數頗高,但是在休閒活動參與方面卻呈現被動情形,而在 實際休閒參與主要因素也顯得消極,顯示嘉義地區成人在休閒方面有 知行矛盾的現象。 羅明訓(1999)研究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結果發現: 女童在認知層面優於男童、市區兒童在情感層面優於山區兒童,高社 經地位兒童在情感層面上優於低社經地位兒童,閩南籍兒童在情感層 面優於原住民兒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間有極顯著的正 相關。謝哲仁(1999)探討臺北縣市國中學生的休閒認知、休閒態度 與休閒行為的調查研究,發現:臺北縣市國中學生的休閒認知、休閒 態度與休閒行為均是趨向積極正面的,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 為均呈正相關,學生在休閒認知和休閒行為之間有顯著正相關,男生 則未達顯著水準,休閒認知較能有效預測休閒行為。連婷治(1999) 以臺北縣 700 位合格國小教師為對象,研究其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 相關中發現:國小教師具有積極且正向的休閒態度,但國小教師參與 休閒活動的頻率不高,且在休閒上知覺到許多阻礙,研究也發現其休 閒態度不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謝文真(2001)探討臺北地區公務員休閒態度發現:休閒認知與 休閒參與有顯著正相關,個人特質的不同會造成個人在休閒認知與休 閒態度上的顯著性差異。陳俊豪(2001)探討南投縣國小學童的休閒 態度傾向、休閒教育需求,結果發現:南投縣國民小學的學童普遍具.

(23)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3. 有積極而正向的休閒態度,年級的不同在國小學童的休閒態度上形成 差異,其中六年級學童的休閒態度較五年級學童高,休閒態度與休閒 教育需求之間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張翠珠(2001)研究高屏地區大學 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中發現:大學生具有正面、 積極的休閒態度,在整體的休閒教育需求及其各層面中,最具解釋力 的變項是休閒態度的「休閒認知」層面,其次為休閒內在動機的「休 閒挑戰」層面。 張燕麗(2002)探討母親在休閒態度、滿意度與憂鬱情緒,結果 發現:成人初期未婚女性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具有顯著正相關。 王鳳美(2003)探討屏東縣六年級學童在休閒參與、休閒態度、 休閒時間量、休閒滿意度的現況、差異與相關情形,結果發現:(一) 學童休閒態度為正面積極,休閒態度愈正面積極,其休閒參與程度亦 愈高, (二)女童在認知及情意層面均優於男童,男童在行動層面則優 於女童, (三)高社經地位家庭學童在認知、情意及行動層面均顯示高 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童, (四)學童的休閒參與、休閒態度、休閒 時間量與休閒滿意度具相關性, (五)學童的休閒參與、休閒態度、休 閒時間量對休閒滿意度具有聯合預測力。蔡志明(2003)研究國小學 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相關因素,結果發現:國小學生的休閒態度傾 向積極、正面,不同性別的學生,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 學生,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居住地區的學生,休閒態度情意層 面有顯著差異,父母休閒教養方式不同,學生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國小學生休閒態度愈積極,休閒參與程度愈高,國小學生背景變項及 休閒態度對休閒參與具有預測力。陳冠惠(2003)採用立意抽樣法, 以問卷調查雲林縣斗六地區 867 名國中、高中職學生之生活型態、休 閒態度與休閒參與。結果發現:青少年的休閒態度中,以認知因素為.

(24)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4. 最高,其次依序為情感、行為因素,大體來說,青少年的休閒態度整 體情形良好,不同性別、年級會影響到青少年休閒態度中的行為層面, 男生的整體休閒態度顯著高於女生,高中生的休閒態度比高職生更為 正向。 陳亞雅(2004)探討宗教志願工作者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之關 係,結果發現:個人背景不同在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上有顯著差異, 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有顯著線性相關。 「休閒態度」的相關研究國內學者有許多發現,本研究依據研究 調查時間先後順序彙整如表 2-3 所示: 表 2-3 休閒態度相關研究彙整表 作者 研究對象. 研 究 發 現. (年份) 1.整體態度方面呈現正面積極。 鄧正忠. 專科學校. 2.不論其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學歷、任教科目、. (1993b). 教師. 2.年資及居住臺中地區時間長短等背景因素,在整體休 2.閒態度及各層面上沒有顯著差異。 1.兒童休閒態度趨向積極性且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2.不同年級、家庭狀況、社經地位的兒童休閒態度均無. 蔡素琴 兒童 (1997). 2.顯著的不同。 3.兒童休閒態度因不同的父母休閒教養方式而有差異。 4.教師對學生休閒參與的支持程度與兒童休閒態度之 4.間有關。 1.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有正面的影響,也就是說,休. 黃副殷 國中生 (2003). 1.閒態度愈正向者,其休閒滿意度愈高。 2.由休閒滿意度內在因素對休閒態度的相關情形來 2.看,發現休閒滿意度愈高者其休閒態度愈正面。. (續下表).

(25)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5. 續表 2-3 休閒態度相關研究彙整表 作者 研究對象. 研 究 發 現. (年份) 1.國小學生的休閒態度傾向正面積極。 2.國小學生的個人背景對國小學生的休閒態度有所影 張文禎 國小學生 (2003). 2.響。 3.國小學生的休閒態度愈積極,休閒參與程度也愈高。 4.國小學生的個人背景及休閒態度對休閒參與具有聯 1.合預測力。 1.女童在休閒投入層面的休閒態度上優於男童。. 李三煌. 高年級. 2.休閒參與、休閒認知、休閒態度等三者,彼此之間都. (2004). 兒童. 1.有相當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休閒認知與休閒態度 1.間的相關最高。 1.個人背景特性不同在休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白家倫 青少年 (2005). 2.不同的性別角色特質之青少年在休閒態度上有顯著 1.差異。 3.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有顯著相關。 休閒態度可簡單視為個體對於休閒或休閒活動的參. 江慧敏 國小教師. 與,所秉持的看法、情意感受及行為傾向。. (2006) 張永朋. 受試者具有高度休閒認知與情感,但他們的休閒行為與 護專學生. (2006). 其想法、感受間卻呈現不一致的現象。. 蕭湘薇. 大專院校. (2008). 教師. 1.不同性別教師對休閒態度有所差異。 2.不同年齡教師對休閒態度無顯著差異。 3.教師的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間呈現正向顯著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上表得知國人在休閒態度上為積極且正面,不同背景變項的 休閒態度是有差異存在,而年紀越小其差異性越小,甚至是無差異性。 學者研究發現青少年(國中生、高中職學生)的休閒認知、休閒態度.

(26)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6. 與休閒行為呈正相關,且休閒認知能預測休閒行為,如果各級學校能 加強休閒教育之推展,使學生能具有正確的休閒觀念,進而從事正當 的休閒活動,相信能減少許多青少年問題。. 五、休閒態度與背景變項之研究 根據以上學者的研究發現,休閒態度在不同性別、年齡、居住地 區、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式等背景變項上皆有差異存在。因此, 本研究係針對臺北市國中生之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家庭月收入等 因素探討其休閒態度,茲歸納以上相關研究的結果說明如下: (一)性別 羅明訓(1999) 、張翠珠(2001) 、蔡志明(2003) 、李三煌(2004)、 白家倫(2005)等有關休閒態度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性別在休閒態度 上有差異性存在。主要原因在於兩性發展與社會期望的不同,例如女 生進入青春期的時間較男生早,而傳統社會對於男性或女性的角色認 定亦有所不同,因此,也造成男女之間的休閒態度的差異。 (二)年級 陳俊豪(2001)探討南投縣國小學童的休閒態度傾向、休閒教育 需求,結果發現,六年級的休閒態度優於五年級。Neulinger(1981)以發 展心理學的觀點來剖析兒童青少年階段的休閒態度形成過程,其中第 五階段:十二至十八歲之間,發展重點在於依賴與獨立自主之間取得 平衡,因此在本階段孩童的休閒態度會有很大的轉變,尤其以家庭之 外的環境因素對於休閒態度的影響為深遠。 不同年級的學生其休閒態度之所以會有差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 在其心智發展階段不同,加上與環境、同儕的互動亦趨於頻繁,也因 此各年級學童對休閒態度的感受自然也不盡相同。.

(27)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7. (三)居住地區 蔡素琴(1997)、羅明訓(1999)、蔡志明(2003)等有關休閒態 度的研究發現,居住地區的不同對休閒態度會產生影響,推究其原因 在於休閒資源與休閒風氣的不同使得居民在休閒態度上產生差異。 (四)家庭社經地位 羅明訓(1999)、王鳳美(2003)等有關休閒態度的研究發現,家 庭社經地位不同,其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與項目上亦會有所不同, 當然在休閒態度上會有所差異。且高社經地位家庭學童在認知、情意 及行動層面均顯示高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童,其休閒態度亦較正向。 (五)父母教養方式 蔡素琴(1997)、蔡志明(2003)等有關休閒態度的研究中發現,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不同,學生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學者認為影響休 閒態度改變的最大因素為年齡與外界的刺激,因此,父母的休閒教養 態度當然會對孩童產生影響。 (六)變項間之相關性 陳美玲(1997) 、郭明麗(2004) 、徐育宏(2005) 、吳世德(2006)、 王碧雲(2008) 等有關休閒態度的研究發現,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均有 相關性;且休閒態度對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具有預 測力。 有關於「休閒態度與背景變項」的探討國內學者的相關發現,研 究者將其彙整如表 2-4 所示:.

(28)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8. 表 2-4 休閒態度與背景變項之研究彙整表 作者(年份). 研究變項. 研 究 發 現. 羅明訓(1999) 、張翠珠(2001)、 性別在休閒態度上有差異性存 蔡志明(2003) 、李三煌(2004). 性. 別 在。. 白家倫(2005) 陳俊豪(2001). 年. 級. 蔡素琴(1997) 、羅明訓(1999)、. 六年級的休閒態度優於五年級。 居住地區的不同對休閒態度會產. 居住地區 生影響。. 蔡志明(2003).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其在參與休 羅明訓(1999) 、王鳳美(2003). 家庭社經. 閒活動的頻率與項目上亦會有所. 蔡文慈(2006). 地. 位. 不同,當然在休閒態度上會有所 差異。. 蔡素琴(1997) 、蔡志明(2003). 父母教養. 父母休閒教養方式不同,學生休. 黃孟立(2007). 方. 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研究得知,個體休閒態度的形成,是受到性別、年級、 居住地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的整體影響,並且透過上述 因素形成一些休閒習性,這些習性將顯現在他們未來對工作和休閒的 態度,休閒活動的經驗是非常重要,它能幫助個體擴展對休閒的知識 和信念,進而為養成良好休閒態度,為未來休閒生活奠定基礎。. 六、本節小結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休閒態度」是指在生活條件許可、無外 在壓力的情形下,在自由時間與意願下為本身之樂趣而參與之一個整 體性的活動。是一種心理感受與經驗,強調的獲得愉悅與滿足,藉由 個體信念使休閒與生活緊緊相連,用內在的「心」體驗「人」的幸福,.

(29)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29. 以外在的「動」增進「活」品質,促使每個「人生」活的更具意義與 價值。而「休閒活動」是單指排除生存與工作時間以外,所剩空暇時 間,基於個人內在動機驅使,非強迫性的選擇適於本身興趣之各類活 動,從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身心舒暢、使精神與心靈滿足、體驗生 活情趣,豐富生活,進而達到歡樂、紓壓、再造、創新等休閒目的。 從學者相關研究文獻中發現,不同背景因素將影響其休閒行為。 休閒態度對於個人休閒行為影響非常大,且良好的休閒態度,能夠使 個體熱愛參與休閒活動,並從中獲得正面的休閒效益,可以幫助個人 訂定休閒參與的目標,而使其積極參與休閒活動,進而達到良好休閒 體驗。而「休閒態度」是指個體於外在的行為表現及內在的認知觀念, 基於自願性、自發性對環境之人、事、物時,在認知、情感、行為方 面具有積極,持久的一致性傾向, 「休閒態度」可透過個體信念的連結、 經驗的增強以及社會學習等方式,增進對休閒觀的養成,從中促使身 體與心理獲得正面的發展,進而樹立正確的休閒觀。.

(30)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0. 第三節 休閒阻礙的 休閒阻礙的意義與內涵. 一、阻礙之意涵 Jackson 和 Searle(1985)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可能會想要多 參與休閒活動但實際上卻沒有參與,一些人可能完全停止參與休閒活 動,也有一些人持續參與休閒活動但卻不能達到其所要的滿足,這都 是阻礙。 Searle 和 Jackson(1985)建議將阻礙分為阻止(blocking)和禁止 (inhibiting)。 「阻止」指的是完全阻止參與之事物;「禁止」則是基於 不同狀況下,僅某程度的阻礙參與而已。 研究休閒阻礙時,開始是使用「barrier」 ,後來則改為「constraint」 兩者除了用詞不同外,還包括語意及概念的不同,「barrier」假定個人 對某項休閒有興趣,但外在因素阻礙了個人的參與,強調「介入個人 休閒偏好和休閒參與之間的變數」 ,假定休閒偏好、阻礙和參與之間僅 有一種關係存在,即當個人的休閒偏好若受到阻礙,其結果將是「未 參與」。「constraint」則假設個人對休閒之興趣是有限的,意指「介入 個人休閒偏好活動和參與之間的任何變數」,不但研究範圍更為廣泛, 而且提出休閒阻礙是可以克服的,近年來多為研究者所採用(許建民、 高俊雄,2000)。. 二、休閒阻礙之定義 Ellis 和 Rademacher(1986)則認為休閒阻礙是指任何阻止或限制個 人經常性或持久性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 Jackson(1988)更將阻礙明確的認定凡介入偏好一項休閒活動,或其 參與活動期間的所有阻撓因子,皆視為阻礙。.

(31)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1. 休閒阻礙的研究是近幾年在休閒領域才漸漸明確,其起源可追溯 到 19 世紀,一開始是出現在公園或遊憩的範圍中,其後才轉為休閒研 究中較學術的觀點。在 1960 年代,由美國 ORRRC(Outd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一項全國性戶外遊憩活動調查開始,其 重點僅為那些影響遊憩活動參與的外在阻礙因素,目的在提供服務的 改進,而非加強對休閒現象的了解。到了 70、80 年代,當研究的主題 漸漸複雜後,學者同意在「參與」與「未參與」休閒活動間存在許多 不同類型的休閒阻礙因素(賴家馨,2002)。 國外休閒阻礙的研究中,顯示個體對於休閒的選擇首重需求的滿 足(興趣、情緒、動機) 。從心理觀點來看,個體對休閒的選擇也可視 為人類需求的一部分,在休閒參與中如果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自由意 志、情感、能力時,將會影響基本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滿足。有關於 「休閒阻礙」的定義國內學者解釋有許多相似之處,研究者依據研究 調查時間先後順序彙整如表 2-5 所示: 表2-5 休閒阻礙的定義表 作者(年份). 定 義. 張少熙. 指出人們傾向參與一項活動時,受一項或一項以上原因(阻礙). (1994) 黃立賢 (1996) 鐘瓊珠 (1997). 影響,而不能繼續進行此一活動者為休閒阻礙。 指出影響或減少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和愉快程度的種種因素為休 閒阻礙。 指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任何限制或影響參與休閒的頻 率、持續性與品質的因子。. (續下頁).

(32)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2. 續表2-5 休閒阻礙的定義表 作者(年份). 定 義 休閒活動的選擇與參與,可能受某些因素的支配或影響,這些因. 連婷治. 素可能導致個體不願意參與休閒活動、中斷休閒活動、或使得個. (1999). 體無法獲得休閒滿足感,進而影響休閒生活的品質,這些因素統 稱為休閒阻礙。. 陳藝文 (2000) 林佳蓉 (2001). 抑制或中斷參與休閒活動的種種因素,使得人們不論原本無意或 有意中斷參與一項休閒活動,這些因素通通稱為休閒阻礙。 強迫或非強迫的中斷或限制個人參與某項喜好的休閒活動的因 素。. 賴家馨. 任何阻止或限制個人經常性或持久性參與某項喜好的休閒,或是. (2002). 減少個人參與的慾望,降低參與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感之因素。. 陳香菁. 凡個體偏好一項休閒活動,但受到種種因素影響,而使個體無法. (2006) 葉文玲 (2007). 或很少參與以及中斷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 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可能來自主觀的個人因素、來自 客觀的環境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彙整過去休閒阻礙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參與休閒所遭遇到的阻礙 大多來自缺乏興趣、設備、金錢、能力、知識或機會等,在性質上有 許多相似的地方。. 三、休閒阻礙之分類 國外休閒學者對於各種休閒阻礙現象,提出不同的分類方式。 Chubb 和 Chubb(1981)將阻礙參與休閒因素分為外在阻礙因素、 個人阻礙因素。 Francken 和 Van Raij(1981)概念性地將阻礙分為內在阻礙(Internal Constraints)及外在阻礙(External Constraints)。內在休閒阻礙包括:個人.

(33)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3. 的生理狀況(健康及體能因素) 、休閒參與動機、知覺休閒重要性的程 度、需求的滿足、壓力狀況、個人能力、知識興趣以及對休閒活動之 便利性評估等;外在休閒阻礙則有:缺乏時間、金錢、地理上的距離、 設施缺乏等(引自謝淑芬,2001)。 Boothby、Tungatt 和 Townsend(1981)將停止參與運動性休閒活動 的 43 個理由分為六類,並將這六類阻礙區分為個人阻礙(Personal Constraints)和社會阻礙(Social Constraints)兩大區塊。前者包含個人的體 能、興趣和技能;後者則是時間、金錢、設施和社會網路(離開年輕 團體,缺乏參與活動的動機及機會)等。 Henderson、Stalnaker 和 Taylor(1988)將阻礙分為中介性阻礙因素 (Intervening barriers)與前置性阻礙因素(antecedent barriers),兩者以偏好 的形成作分界, 「中介性阻礙因素」指休閒偏好已形成,而影響休閒參 與的因素,如:金錢、時間、友伴、氣候、交通等; 「前置性阻礙因素」 則是指會影響休閒偏好形成的因素,如:性別、角色、情緒、需求等。 常常「中介性阻礙因素」被認為比「前置性阻礙因素」重要。 Iso-Ahola 和 Mannell(1985)認為有些人感受到阻礙,是因為缺乏能 力或金錢,有些人則因為社會角色與規範的約束,造成阻礙。基本 上,依型式/位置區分阻礙,可以分為三種:社會個人的(social-personal) 、社會文化的(social-cultural)、生理的(physical)。這些阻礙會維持多久 時間?依時間分為穩定的/不變的,常變的/隨時的。 社會個人的阻礙是當個人能力與動機發生問題時,所產生的阻 礙,因為個人能力與動機的知覺,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許多社會 心理學的研究中指出,當個人知覺缺乏能力時,會導致無助感的產生, 而個人的知覺能力是穩定,不容易轉換地。不過,動機的感受是常變 的,對個人而言,動機與需求常隨社會環境變化。社會文化的阻礙是.

(34)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4. 當社會規範與社會互動方面有問題時所產生的。雖然個人行為是善變 的,社會規範仍是規律且穩定的,因此可能變成個人休閒行為中永久 的阻礙。當個人找不到朋友一同參與活動,或未擁有與他興趣相同的 朋友,導致個人對其休閒活動不滿意,此時社會互動成為阻礙。另外, 個人也可能因為擁有許多的朋友,時常互動,使其失去自由控制的感 覺。因此社會互動可視為一種不穩定且多變的阻礙來源。最後,缺乏 金錢、缺乏設備及沒有機會等因素,可能是真正參與時所遭遇到的阻 礙,此稱為生理的阻礙,是不變的阻礙來源。而時間的不足或過多, 也是休閒行為中的阻礙來源之一(賴家馨,2002)。 Crawford 和 Godbey(1987)歸納統整各類休閒阻礙的研究,發展休 閒阻礙模式,將阻礙個體休閒參與的影響因素分別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體因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如 壓力、憂慮、信仰、焦慮、自我能力及對適當休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 (二)人際間的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體因沒有適當或足夠的休閒參與伙伴,而影響其休閒喜好與 參與,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 (三)結構性的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 指影響個體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外在因素,如休閒資源、設備、時 間、金錢及休閒機會等,而此類的休閒阻礙是可以經由個人高度的休 閒喜好去克服。 此阻礙因素模式又經 Crawford、Jackson 和 Godbey(1991)進一步地 修正,成為單一整合性的決策過程模式,即這三種阻礙是以階層 (hierarchical)方式來運作的。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如圖 2-1 所示:.

(35)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個人內在阻礙. 休閒喜好. 人際間的阻礙. 35. 結構性的阻礙. 人際間關係協調 或調整人際關係. 參與或不參與. 圖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 資料來源: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rawford, D.W., Jackson, E. L. & Godbey, G. C. (1991). Leisure Sciences, 13, 313.. 休閒阻礙的第一個層級是「個人內在阻礙」 ,包括個人實質的狀態 與特質,指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評價,影響休閒的選擇和參與。當個 人內在阻礙消失或經過個人的努力將內在阻礙克服後,才能進入「人 際間的阻礙」之階段。人際間的阻礙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的結果, 尤其是參與兩個人以上的活動,更容易遭遇到人際間的阻礙,但此阻 礙對於個人性活動影響較小。當協調、調整、適應人際間的阻礙後, 個人則能面對下一個階段「結構性阻礙」 ,其包括:金錢來源、能夠運 用的時間和機會等。若三類型的阻礙因素都能被克服,則個人將順利 參與休閒活動;若是其中一項阻礙因素無法克服,將無法順利參與休 閒活動。由此可知,當個人內在阻礙無法被克服時,則瞭解個體不參 與休閒活動之其他阻礙因素,似乎就不那重要了(Mannell & Kleiber, 1997)。 休閒阻礙的階層,說明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結構性阻.

(36)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6. 礙的出現是有先後順序的,且連續地影響個人參與休閒,模式也說明 了休閒阻礙是如何影響休閒喜好及參與。此阻礙階層的設定從開始的 「個人內在阻礙」至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右上方的「結構性的阻礙」, 意味著「個人內在阻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而休閒阻 礙階層模式圖右上方的「結構性的阻礙」之影響力最小。即當個人內 在阻礙存在時,如負面態度、對參與的期望較低,則個人不可能對休 閒有偏好或參與的慾望。如果個人對休閒參與持正向的態度,克服個 人內在阻礙與人際間的阻礙(父母、同學、朋友)後,結構性的阻礙 程度無形間會降低,所以在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中,將結構性的阻礙 程度列為影響力最小的因素。 此觀念讓我們回想到先前的研究可能只分析相對的較遠的阻礙因 素,而可能忽略了那些較近端且較有影響力的因素。另外,從模式也 發現個人若遭遇阻礙仍可以繼續參與休閒,不過可能會影響其參與頻 率、專業程度、自我涉入程度、自己對該情境的知覺與解釋,個人的 心理阻礙因素影響了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有關國外學者「休閒阻礙」 的分類,依據研究調查時間順序將其彙整如表2-6所示: 表2-6 國外學者休閒阻礙分類表 學者(年代). 休閒阻礙分類. Chubb & Chubb. 將阻礙參與休閒因素分為外在阻礙因素;個人阻礙因. (1981) Francken & Van Raij (1981) Boothby,Tungatt, & Townsend. 素。 概念性地將阻礙分為內在阻礙(Internal Constraints) 及外在阻礙(External Constraints)。 將阻礙分為個人阻礙(Personal Constraints) 和社會阻礙(Social Constraints)。. (1981). (續下頁).

(37)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7. 續表2-6 國外學者休閒阻礙分類表 學者(年代). 休閒阻礙分類 基本上,依型式/位置區分阻礙,可以分為三種:. Iso-Ahola & Mannell (1985). 社會個人的(social-personal) 、社會文化的 (social-cultural) 、生理的(physical) 。 將阻礙歸納為: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rawford & Godbey Constraints)、人際間的阻礙(Interpersonal (1987) Constraints)、結構性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 Henderson,Stalnaker, & Taylor. 將阻礙分為中介性阻礙因素(Intervening barriers) 與前置性阻礙因素(antecedent barriers)。. (1988) Crawford,Jackson,&. 經修正後將阻礙是以階層(hierarchical)方式來運作. Godbey. 的。第一個層級是「個人內在阻礙」 、第二個層級是「人. (1991). 際間的阻礙」 、第三個層級是「結構性阻礙」 。. Jackson. 利用因素分析將十五種休閒阻礙分為:社會孤立、資. (1993). 訊不足、個人因素、費用因素、時間受限及設備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Raymore、Godbey、Crawford 和 VonEye(1993)依據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間的阻礙、結構性阻礙三種阻礙構面發展出「休閒阻礙量表」 (Leisure Constraints Statement),該量表廣被翻譯應用於國內的研究中, 最早是由張玉玲(1998)翻譯使用,陳藝文(2000)亦進行量表翻譯, 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修定量表,並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其建構效 度。另有一些研究者(許建民、高俊雄,2000;陳南琦,2000;黃瓊 妙,2000)也將 Raymore 等人(1993)的休閒阻礙量表加以修訂使用。 賴家馨(2002)更進一步從心理學觀點切入,編製一份適合我國 情的休閒阻礙量表,其所引用的理論略述如下: (一)覺知自由:強調 個人在休閒參與中對環境、選擇的控制感; (二)需求理論:對於金錢、.

(38)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8. 環境、休閒同伴之需求的不滿足而產生而產生阻礙; (三)特質論:探 討個人一開始參與休閒所會遭受到的困難; (四)動機論:探討休閒環 境與休閒活動性質對個人休閒阻礙的影響; (五)刺激與反應理論:探 討個人社會角色的扮演與社會期待對休閒參與的影響;(六)社會支 持:強調社會網路對於休閒阻礙的影響。 (七)誘因論:探討外在環境 的誘因對選擇休閒參與的影響。該量表初擬 63 項問題,以探索性因素 分析歸納出九個休閒阻礙因素,並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其建構效 度。休閒阻礙的九個因素分別為:設施與環境、外在資源、休閒資訊、 個人責任、重要他人影響、社會網路、勝任感、社會角色及刺激感。. 四、休閒阻礙之因素 休閒阻礙因素和休閒機會常是一體兩面,亦即個體在選擇休閒時 是基於是否有機會和是否有限制的考量(李素馨,1997) 。國內有關於 青少年休閒阻礙的研究如:黃文真(1986)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的研 究中,發現課業太多、零用錢不夠、缺乏同伴為國中生最主要的休閒 阻礙。何福田(1990)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閒阻礙為家人 的反對、缺乏同伴、零用錢的多寡、時間不夠、訊息不足、場地環境 等。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等人(1992)針對台灣地區青 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進行調查,列出十五項阻礙因素,研 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前三名的阻礙因素依序為興趣、時間、個性。 黃瓊妙(2000)調查台北市在學少年的休閒阻礙時,則將休閒阻 礙分為個體內阻礙、人際阻礙、結構性阻礙三類,並發現學生的結構 性阻礙最大(如休閒價值觀、資源、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會)。 休閒阻礙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7 所示:.

(39)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39. 表 2-7 休閒阻礙相關研究彙整表 作者(年份). 研究對象. 休閒阻礙因素. 黃文真 國中生. 課業太多、零用錢不夠、缺乏同伴. 青少年. 家人、同學、零用錢、時間、訊息、場所. 青少年. 興趣、時間、個性(前三名). 大 學. 休閒資源、設備、時間、金錢、休閒機會. (1986) 何福田 (1990) 許義雄等 (1992) 張玉玲 (1998) 休閒價值觀、資源、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會. 黃瓊妙 在學少年 (2000). (結構性阻礙). 胡家欣. 身心因素、經濟因素、設施因素、時間因素、人際 大 學. (2000). 因素. 洪惟泉 大專生. 時間不夠、沒有友伴及費用太高. (2001) 自己興趣、自己個性、場地設施、時間因素、過去. 蘇振祥 國中、高中 (2001). 經驗. 陳世霖 肢體障礙. 時間因素、人際因素. 青少年. 設備因素、資訊因素. (2005) 陳秀卿 (2006) 黃珮綺 國小. 家人因素、老師因素、同儕因素. (200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表可看出,國內學生所面臨的休閒阻礙,時間、經費、場地 環境、課業壓力、缺乏同伴等因素為最主要的阻礙因素。.

(40)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40. 五、休閒阻礙與性別的相關研究 Iso Ahola 和 Mannell(1985)由社會心理學觀點指出,社會化過程 中,社會對女性的個性及行動的限制原本就較男生多,而使女生在休 閒參與的過程中面臨更多個人內在壓力,如在意他人的看法、有沒有 休閒夥伴的阻礙(引自張玉玲,1998)。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於青少年休閒狀況及 阻礙因素之研究中認為:就性別的角度言之,男生青少年與女生青少 年在參與休閒活動時阻礙因素影響程度明顯不同,男性受場地設備及 器材設施影響較高,女性則受家人的態度影響較大。而男性的休閒阻 礙較偏向結構性阻礙,女性多偏向人際間阻礙。 Shaw、Caldwell 和 Kleibe(1996)認為女性在休閒時間方面感受到較 多的社會控制、規範與期待而阻礙了休閒參與。 陳德海(1996)針對南部地區九所專科學校學生進行休閒活動阻 礙原因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休閒活動實際參與情況較大的因 素為興趣、場地設備、經費、時間、同伴、技巧(能力) 、體力及健康 情形等因素,以上阻礙原因對男女性別學生沒有明顯差異,女生阻礙 指標較男生高。 孫孟君(1998)針對身體障礙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身體障礙學 生與普通學生的休閒阻礙會因性別的不同及有無身體障礙而有顯著差 異。 「場地設備」因素對身體障礙女生的阻礙程度都不如身體障礙男生 及普通男、女學生高。反而是「心理認知」因素對身體障礙女生的阻 礙程度較高。在「社會支持」因素方面「社會支持」因素對普通男、 女學生的阻礙程度皆大於身體障礙女學生。 張玉玲(1998)在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 感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之整體休閒阻礙為中等程度,而在各層面.

(41)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41. 休閒阻礙的平均數最高為「結構性阻礙」 ;而在人際方面的休閒阻礙最 低。由此推論大學生在休閒參與中可能面臨休閒資源、設備、時間、 金錢及休閒機會等方面的阻礙較大,並且顯示大學生因無適當或足夠 的休閒伙伴而未從事休閒的並不多。女性在「個體內阻礙」、「人際間 阻礙」兩層面較男性來的高。 黃瓊妙(2000)針對台北市在學少年進行研究時卻發現:不同性 別在「整體休閒阻礙」及各層面的「個體內阻礙」、「結構性阻礙」及 「人際間阻礙」皆未顯著水準,顯示男女在學少年在休閒阻礙上沒有 顯著差異。 陳藝文(2000)的調查中也指出,北部男女大學生在整體休閒阻 礙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大學女生在整體休閒阻礙之程度較男生為高, 而且大學女生在「個人內在」和「人際間」二層面所受的休閒阻礙均 比男生來得高。 蘇振祥(2001)的研究指出中學學生受休閒阻礙三類型層面的影 響,依序為:個體內阻礙、結構性阻礙及人際間阻礙;在參與休閒活 動時,女生比男生更會出現阻礙的現象,而且受影響程度為高中學生 高於國中學生。 本研究將蒐集到的國內外學者有關休閒阻礙與性別的相關研究整 理如表 2-8 所示:.

(42)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42. 表 2-8 休閒阻礙與性別相關研究彙整表 作者(年份).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社會化過程中,社會對女性的個性及行動的限制原. Iso Ahola & Mannell. 本就較男生多,而使女生在休閒參與的過程中面臨 男生、女生 更多個人內在壓力,如在意他人的看法、有沒有休. (1985). 閒夥伴的阻礙. 許義雄. 就性別的角度言之,男生青少年與女生青少年在參. 陳皆榮. 與休閒活動時阻礙因素影響程度明顯不同,男性受. 陳麗華. 青少年. 張少熙. 場地設備及器材設施影響較高,女性則受家人的態 度影響較大。而男性的休閒阻礙較偏向結構性阻. (1992). 礙,女性多偏向人際間阻礙。. 張玉玲. 女性在「個體內阻礙」 、 「人際間阻礙」兩層面較男 大學生. (1998). 性來的高。 北部男、女大學生在整體休閒阻礙上有顯著差異存. 陳藝文. 在,大學女生在整體休閒阻礙之程度較男生為高, 大學生. (2000). 而且大學女生在「個人內在」和「人際間」二層面 所受的休閒阻礙均比男生來得高。 研究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 王薰禾. 國民小學. (2004). 學童. 閒阻礙,認為休閒阻礙對於地區、年紀和性別並不 會有差異。 Miller & Wendy. 決定女人在從事休閒的阻礙有:教育、收入、種族、 上班族 年齡、體重及體重及婚姻狀況等。. (2005) 吳貴枝. 國民小學. (2007). 學童. 研究彰化縣國小學童假日休閒活動及其影響因素 中,認為國小學童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偏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上述文獻看出,性別的差異,對休閒態度的影響,其相關研究 結果並不一致,但多數結果顯示,性別確實會對休閒態度產生影響。.

(43) 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43. 這也許是因為兩性身心發展的差異,以及社會化的影響,而使得男女 生對休閒所表現出的行為和態度有所不同。本研究擬針對身心皆尚處 於發展階段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於國中學生之性別因素是否影 響其休閒態度部分,進行探討。. 六、休閒阻礙與不同年級的相關研究 王天威(2004)研究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 因素中發現,台北縣青少年女性在不同教育階段參與休閒運動阻礙上 有顯著差異。周維敏(2005)在台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之阻礙與 滿意調查研究中發現,不同年級在「環境設備」類型阻礙有顯著差異。 陳香菁(2006)研究台南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中發現,不同年 級在休閒阻礙上會有顯著差異。吳世德(2006)在研究金門地區高中 職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中發現,高中職學生在休閒阻礙上會因年 級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陳高彬(2006)研究宜蘭縣國中學生課後休 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中發現,宜蘭縣國中學生在不同年級 在休閒運動阻礙有顯著差異存在。 鄭味玲(2007)在研究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 休閒阻礙中發現不同年級在在休閒活動阻礙上有差異存在。. 七、休閒阻礙與家庭社經地位的相關研究 Howard 和 Crompton(1984)發現低收入戶的人們最少使用遊憩設 施;並且發現遊憩設施使用增加,收入層級也跟著增加(引自孔令嘉, 1996)。Godbey(1994)證明低或中社經地位的人們更少知道公共休閒服 務,於是根本不考慮參與一些可能參與的休閒活動(引自黃瓊妙, 2000)。而 Jackson 和 Searle(1985)也發現個人有較高的收入和教育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Applicants are therefore advised to exercise extreme care in selecting premises for school use, as the presence of unauthorized building works, such as unauthorized sub-divis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