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 1-9 頁 2007 年 5 月 19、20 日 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中國文學系.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簡宗梧*. 一、前言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輝煌的時期,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 面,都得到重大的發展。民族的融合,促成文化生態的蓬勃多元,其成就之高, 影響之大,更是空前。就文學而言,詩歌、散文、駢文、辭賦、小說、俗文學, 全都大放異彩,光耀古今,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朝代可以比倫;再者,敦煌與吐 魯番文物的發現,也吸引近百年國際漢學家的眼光,造就了一代的顯學。一代之 學術研究,能為海峽兩岸學者共同矚目,為研究它而分別成立學會的,只有唐代 而已。 馬積高《賦史》卻感慨地指出: 唐代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朝代。詩歌、散文乃至傳 奇小說的重大成就早已得到後人的肯定評價,而賦的成就卻少有人 提及。有的人甚至說「唐無賦」(明李夢陽《潛虯山人記》)、「唐以 後無賦」(清程廷祚《騷賦論》中)。比較重視唐賦成就的是清人王 芑孫,他在《讀賦卮言》中說: 「詩莫盛于唐,賦亦莫盛于唐。總魏、 晉、宋、齊、梁、周、陳、隋八代之眾軌,啟宋、元、明三代之支 流,踵武姬漢,蔚然翔躍,百體爭妍,曷其盈矣。」但是,他的話 似乎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特別是現代,一些文學史家對此大都 不屑一顧。1 接著,他解釋:「人們之所以忽視唐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用發展的觀點 來考察賦,而把比較缺乏形象性的漢大賦作為賦的模式。」並認為:「這是近代 * 1.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頁 252。所引用之文字,皆改簡體字為正體字。下 仿此。.

(2) 2. 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以前守舊的人們的看法,至於近代以後,則主要是人們對它缺乏了解,只看到唐 賦以律賦為多,而律賦又多為科舉功令的產物,便輕易地把它否定了。」2葉幼 明則把否定唐賦,歸之於「佔統治地位的意見」 。3何以歸之於佔統治地位者的意 見,我們不得而知;否定唐賦者是否完全以漢大賦做為賦的模式,也可能還有商 榷的餘地。4但馬積高推求唐賦不被推重的原因大體是正確的。 回顧中國文學發展史,賦是形式變化極大、內容涵蓋極廣的文類。它的句式 可嚴整、可參差,可問對以成章、可獨白以成篇,可敘客觀之事物、可抒主觀之 情懷,可莊可諧可雅可俗,鋪采摛文是它的特色,凡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 藻」的韻文,除了詩詞曲,幾乎都可以歸之於賦。它之所以如此龐雜,是因為後 之學者大體為它從詩騷解放出來,原無定式,於是它有寬廣的悠游空間,有強大 的包容力量。 賦由西漢而東漢、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不論其篇章形態、語言型式、 修辭方法、思想內質,都不斷地變化,以致代有新貌。執前以律後,當然有已非 舊制之嘆;如果以發展的觀點來觀察,那可能會有不同的價值評斷。5 從漢以至唐宋,賦的創作一直是能文之士所努力經營的核心工作,能文之士 藉它以自嗟命運,或反應時政,或邀名逞才,於是歷代賦不但扣緊時代的脈動, 也與其他文類發展產生了極其緊密的互動關係。唐代是民族注入新血、世族勢力 沒落、科舉取代資廕的時代,也正如馬積高所說的:「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 光輝燦爛的朝代」,那麼從發展的觀點來看,賦在唐代展現新的風貌,乃是理所 當然,也是勢所必然。. 二、唐俗賦的出土是文學史料的重大發現 馬積高《賦史》以為唐賦值得稱道者有四:諷刺賦特多、產生了新文賦、俗 賦、律賦等,而其所以能如此,則強調政治條件及前代文學的影響。6葉幼明《辭 賦通論》則以作家作品數量豐富、體裁形式多種多樣、反應社會生活深刻廣泛、 藝術風格多種多樣,為唐賦的特色,所述之緣由則與馬積高所述略似。7其中對 俗賦產生緣由的詮釋,雖不能令人滿意8,但它的發現,造成文學發展脈絡詮釋 2 3 4. 5 6 7 8. 同註 1。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頁 106。 如其所舉之程廷祚《青溪集‧騷賦論‧中》即云:「唐以後無賦。其所謂賦者,非賦也。君子 於賦,祖楚而宗漢,盡變於東京,沿流於魏晉,六朝以下無譏焉。」似非以漢之大賦為唯一準 式。 葉幼明《辭賦通論》以為唐宋才是辭賦的高峰期。頁 106-115。 見馬積高《賦史》頁 253-255。 同註 5。 唐代俗賦是清末才從敦煌石窟所藏的文獻中發現的,馬積高認為它是「由于都市生活的活躍 和變文等俗文學的影響」 ,所產生的一種新的賦體。 「這種俗賦後來雖無人繼作,甚至長期堙沒 無聞,但它是光輝的唐代文學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後世俗文學的先驅之一。」 其實,賦雖起於「暇豫事君」之作,但隨之用為茶餘飯後自娛娛人的遊戲之資,那是極其 自然的發展。這就像從前的藝術是以禱神媚祖為其主要使命,後來又肩負娛人的任務;文學的.

(3)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3. 的震撼,則是不爭的事實。 俗賦或許是歷代皆有,算不上是唐代特有的產物,其後也不一定沒有後繼 者,它能不能算是後世俗文學的先驅,也不無問題。不過它的出土,不但添補有 關俗賦發展史料的空白,也說明與俗賦有關的變文在唐代大為流行的風雲際會, 所以它不但是文學史上的大事,也足以說明「文章辭賦化」現象的遍地開花,是 文學史料的重大發現。. 三、唐律賦提供文學與科舉關係的研究史料 至於律賦,則的確是在唐代發展出特色來,而它多為科舉功令的產物。9 《唐書‧選舉志上》說:「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 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 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 有道舉,有童子。」10但事實上「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盛焉。」 11. 而唐代的進士大多是要考賦的。12. 發展,也是經過宗教的儀式與君王貴族娛樂的階段,而進入於社會生活及民眾感情的表現。賦 用為茶餘飯後自娛娛人的遊戲之資,於西漢王褒〈僮約〉已見端倪,〈僮約〉應該不是特殊的 個案,今所見者如:曹植〈鷂雀賦〉 、左思〈白髮賦〉 、袁淑〈雞九錫文〉 ,都是俗賦或與俗賦 關係密切的作品,只是這類作品一向不為人所重,就像其他俗文學作品一樣,容易堙沒無聞。 要不是敦煌千佛洞文物的發現,那些所謂敦煌俗賦,也就不為人所知了。 班固〈兩都賦序〉說: 「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餘篇。」劉勰《文心雕龍‧ 詮賦》也說:「繁積於宣時,校閱於成世,進御之賦千有餘首。」可是今可考知的漢賦篇章, 包括非奏御以及成帝以後的作品,也只有 208 篇而已。堙沒比例之大由此可以想見。據《全唐 文》統計,單以賦名篇的作品即有 1622 篇,所存者似乎不少,但近 20 篇敦煌賦仍不在其中。 所以我們於今不能考見,並不足以說明它並不存在。 由於〈僮約〉等作品的存見和敦煌俗賦的發現,以及歷來篇章大量亡佚、俗賦不能登大雅 之堂等事實,我們似乎可以推斷:俗賦的傳統從西漢以至隋唐,應該是綿遠流長,不是受到「變 文等俗文學的影響」才產生的。 俗賦從〈僮約〉以來,一向都是故事性很強的作品,它可以說是用韻散夾雜來傳述民間故 事或寓言的文 學形式,今見敦煌俗賦〈晏子賦〉是劉向《新序》所載晏子使楚的故事鋪衍 而成;〈韓朋賦〉是本於干寶《搜神記》韓憑夫婦的故事。俗賦和變文演述佛經故事,基本上 是一樣的,而俗賦產生卻遠在佛教傳入之前,所以我們應該反過來說:變文可能是受到歷來俗 賦的影響才產生的。 由於變文韻散間用的形式,原本就是賦的行文特色;變文口誦耳聞的講唱互用,也原本就 是賦的欣賞方式;變文藉故事以寓教於樂,更是賦的傳統職能。而且「變文在表現上較多地繼 承了辭賦家敷陳鋪敘的手法。」若延伸王夢鷗先生所說: 「魏晉六朝文體的形成,只是一個『文 章辭賦化』的現象。」因此我們未嘗不可以說: 「變文的產生,是以佛經辭賦化為其濫觴。」 9 律賦依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民 67)將它與古賦、俳賦、文賦並列,並說 律賦:「始於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於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見其 書 61 頁。至於課賦於官吏登用之試,依鈴木虎雄《賦史大要》(殷石臞譯,臺北,正中書局, 民 55)所考,是在隋文帝開皇 15 年(595 年),唐代則以王勃《寒梧棲鳳賦》最早。見其書 15 頁。 10 《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頁 1159。 11 同註 10,頁 1166。同在《新唐書‧選舉志》 ,也記載楊綰、李栖筠、李德裕等鄙惡進士,更可 想見進士一科為時所重,也才遭惹大力批判。 12 《唐書‧選舉志》即指出:「先是,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建中二年(781 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乃以箴、論、表、贊代詩、賦,而皆試策三道。大和八年(834 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而試詩、賦。」.

(4) 4. 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依王溥《唐會要》所考:「天寶十三載(754 年)十月十日,御勤政樓,試四 科舉人,其辭藻宏麗,問策外更試詩賦各一道。」此為制舉試詩賦之始。13《唐 書‧選舉志》還記載文宗從內出題以試進士,可見皇帝對試詩賦之重視。14 不但帝王重視,科舉又事關士子一生之前程,所以爭議多,事端也多。15 也就難怪《唐書‧選舉志》會說:「方其取以辭章,類若浮文而少實;及其臨事 設施,奮其事業,隱然為國名臣者,不可勝數,遂使時君篤意,以謂莫此之尚。 及其後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謂按其聲病,可以為有司之責,捨是則汗 漫而無守,遂不復易。」16 為使考試的公平性不被懷疑,只有訂定刻板的客觀形式標準。唯有建立可以 依循的規則,才能使主考官無法循私,減少困擾。於是設官韻以確立客觀的形式 標準,並杜絕考生猜題或勦襲。官韻的韻例,原無定制,五花八門的限韻措施於 焉產生。17 雖然有這些限韻措施,但「唐二百餘年之作,所限官字,任士子顛倒押之, 其挨次用者,十不得二焉,亦鮮有用所限字壓末韻者,其壓末韻者,十不得一焉。」 18. 畢竟還是給作者一些優游施展的空間,可是由於命題不免諛君頌聖,於是大量 出現像〈吳公子聽樂賦〉 、 〈京兆府獻三足烏賦〉 、 〈詔遣軒轅先生歸羅浮舊山賦〉、 〈漢武帝遊昆明池見魚銜珠賦〉 、 〈皇帝冬狩一箭射雙兔賦〉這一類的題目,原本 不易發揮,加上官韻的限制,就很難寫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文學作品,不免使律賦 淪為「因難見巧」的考試工具而已。19那麼律賦的趣味,無異於「因難見巧」的 文字遊戲,它的文學價值就不免大打折扣了。這正是徐師曾《文體明辨》所說: 「但以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為工,而情與辭皆置弗論」的結果。20. 13. 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 63),卷 74,頁 1347。 同註 12。 15 如《唐會要》所載:「天寶元年冬選,六十四人判入等,時御史中丞張倚男奭判入高等,有下 第者嘗為薊令,以其事白於安祿山,祿山遂奏之。至來年正月二十一日,遂於勤政樓下,上親 自重試,惟二十人比類稍優,餘並下第。張奭不錯一詞,時人謂之曳白。吏部侍郎宋遙貶武當 郡太守,苗晉卿貶安康郡太守;考官禮部郎中裴朏,起居舍人張炟,監察御史宋昱,左拾遺孟 國朝,並貶官。 16 同註 10,頁 1166。 17 如浦銑《復小齋賦話》便指出:「唐人限韻,有以四聲用韻者,只用四聲也。有從入至平者, 四聲倒用也。有平上去入周而復始者,四聲之後再用一平聲,共五韻也(如高郢〈吳公子聽樂 賦〉 ) 。或四聲之後,又押平上二聲,共六韻也(如李雲卿、王顯〈京兆府獻三足烏賦〉 ) 。有以 兩遍用四聲為韻者,則八韻也(如錢仲文〈豹舄賦〉 ) 。有以題中八字為韻者,如王棨〈詔遣軒 轅先生歸羅浮舊山賦〉,隨意撿八字用也。有截取題中上幾字者,如〈漢武帝遊昆明池見魚銜 珠賦〉,以題上七字為韻;〈皇帝冬狩一箭射雙兔賦〉,以題上六字為韻;〈曲直不相入賦〉,以 題中曲直二字為韻是也。有以題為韻次用者,如〈聖人苑中射落飛雁賦〉是也。有限韻而依次 用者,如〈審樂知政賦〉是也。有不限韻而注任用韻者,如〈霓裳羽衣曲賦〉是也。 18 王芑孫《讀賦卮言‧官韻例》語,同註 23,頁 19。 19 如浦銑《復小齋賦話》所說:「律賦押官韻,最宜著意,如蔣防〈雪影透書帷賦〉押『閱』字 云: 『時觀謝賦,想墀廡之縈盈;載睹曹詩,歎蜉蝣之掘閱。』崔損〈降霜賦〉押『乃』字云: 『笳聲乍沸,怨楊柳之衰兮;劍鍔可封,發芙蓉之礪乃。』白行簡〈息夫人不言賦〉押『言』 字云: 『勢異絲蘿,徒新昏而非偶,華如桃李,雖結子而無言。』真令讀者叫絕。」 20 同註 9。 14.

(5)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5. 不論我們給予它什麼樣的評價,一種新文體的產生,在文學史來說就是一件 大事,更何況我們如果從修辭學及文學語言變造的角度去考察,那麼這裡有極豐 富的材料可供研究。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其所謂「因難見巧」,不只是形式上 巧於組句,也在內容方面巧見新意。讀這些賦篇,猶如看見舞者戴腳鐐手銬跳舞, 直把枷鎖當做道具,隨著變巧的節奏,舞出優美的身段,顯示了他的靈巧和造詣。 所以它的藝術價值,還是不能夠全部加以抹殺的。. 四、唐賦保存了龐大的語言變造的史料 賦從漢世以來,一直與文學語言變造的脈動息息相關,賦家一直扮演著書面 語言變造者的角色,一方面領先其他文類創新語言,一方面又從其他文類吸取語 言菁華,因此它一直與其他文類產生緊密的交互影響。這現象在唐賦發展過程 中,極為明顯。 詩而為楚辭而為賦,原本是詩的成分漸少,而散文的成分漸多,可是卻也如 王力所說:「六朝賦到了後期,有明顯的詩歌化趨勢,多夾用五七言詩句。例如 庾信的〈春賦〉,前以七言詩起,後以七言詩結,中間也雜有七言詩句。這種賦 到初唐更盛,可說是駢賦的變體。」21鈴木虎雄及王力所說的現象,史家或稱之 為詩賦合流,其實這正是賦家變造辭賦語言,並與其他文類產生緊密交互影響的 現象。 在唐賦中用五七言詩句最顯著者,是王勃〈春思賦〉和駱賓王〈蕩子從軍賦〉 , 鈴木虎雄還說: 「明李夢陽改駱賦中數句,成七言歌行〈蕩子從軍行〉 ,可知此類 22 賦體與七言古詩之相類似。」 這種雜用五七言詩句的賦體,則在七言古詩興盛 之後,逐漸為其所取代,只是糢糊詩賦分野的現象還是存在著。如馬積高所述: 「在李白的創作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他的小賦固然像詩,而他的許多樂 府長詩又像賦,故朱熹把他的〈鳴皋歌〉收入《楚辭後語》。」並說不只〈鳴皋 歌〉,還有〈遠別離〉〈蜀道難〉,都與〈劍閣賦〉〈悲清秋賦〉相近。23 就賦而言,正如王芑孫所說:「四六肇起齊梁,篇不數聯,其風未鬯,已而 大盛於唐。」24蓋律賦大多以四六句為主。這階段這類賦篇在語言形態方面,與 制誥表啟的駢四儷六,只有用韻與不用韻之別而已。 唐律賦形成的階段,也正是古文運動正興盛的時期。由於賦與其他文類的緊 密關係,更因為六朝文體的形成,原本只是一個『文章辭賦化』的現象,所以唐 人對六朝文體的改革,勢必反映在賦體的變革上,尤其在語言形態方面。因此, 古文運動的推展,就帶動了馬積高所謂的新文賦有所開拓。 文賦之名,見於徐師曾《文體明辨》,謂「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 21.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七》,頁 1289。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殷石臞譯,臺北,正中書局,民 55),頁 132。 23 同註 1,頁 289。 24 同註 18。 22.

(6) 6. 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且舉揚雄〈長楊賦〉及杜牧〈阿房宮賦〉為文賦 之始。25大體以「議論押韻之文」為文賦之性質。26馬積高所謂新文賦是依「語 言比較平易,藝術構思比較新穎」27定名。二者指涉不同,討論的範疇自然有異, 但如果探討宋賦,二者所指涉就得到交集。 馬積高所謂「語言比較平易,藝術構思比較新穎的新文賦」,實際上就是背 離當時律賦習尚的作品,因此他提到開元、大曆年間的賦壇: 從形式說,也在前期的基礎上繼續發生變化:律賦已開始形成;古 賦雖仍不同程度的駢儷色彩,但已脫出繁縟輕靡的餘風,而顯示出 簡潔遒勁的新貌;新體文賦的雛形也已出現。28 說到貞元、元和年間的賦壇,則謂: 這時,新體文賦已正式形成,律賦已漸定型,其他各種賦體也繼續 得到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29 律賦與新文賦特性背離,其發展卻完全平行的狀況。 這類新文賦在中唐當首推柳宗元、韓愈這兩位古文大家,宋人嚴羽說:「唐 人唯柳子厚精於騷學」,馬積高《賦史》對柳宗元更極力推許,並以「他的某些 賦就是更藝術化的有韻的雜文」 ,說明他對賦的創新與開拓;30說到韓愈, 「是古 文運動的主將,也是推進賦體改革的健將,他的賦形式靈活多樣,有騷體、有新 文賦,也有以文為主而雜以騷體句法者,然均運以散文句式。」31其他如李翱、 皇甫湜、劉禹錫等,都有不錯的成績。 到晚唐,杜牧更以〈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此外李商隱、李德裕、皮日休、 陸龜蒙、盧隱、孫樵等,在所謂新文賦方面,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既然唐代是文學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辭賦也形成多元化發展,是可以理解 的。尤其古文復興,力矯時文習尚,於是在賦方面自然也呈現不同的格調,展現 多采多姿的風貌,甚至於明清八股文的「股對」都可溯源到唐賦。所以唐賦的確 保存了龐大的文學語言變造的史料。. 25. 同註 9。 同註 22,頁 259。蓋鈴木虎雄據其言所推論。 27 同註 1,頁 253。 28 同註 1,頁 273。 29 同註 1,頁 305。 30 同註 1,頁 312-322。 31 同註 1,頁 306。 26.

(7)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7. 五、唐賦題材多元充實了唐代文學的內涵 就賦的內容來說,在唐代也是多采多姿的,除應詔頌聖及科舉場屋的律賦之 外,詠物抒情為其大宗。以詠鳥類為例,承禰衡〈鸚鵡賦〉的手法,就有蕭穎士 的〈白鷳賦〉、韓愈的〈感二鳥賦〉等。 賦經漢魏六朝,其形式與內容變化甚大,唐賦承前人遺產,當然會多樣發展。 詠物之外,上規漢賦典禮賦的,如杜甫的三大禮賦;具有類書性質的,如楊炯的 〈渾天賦〉 ;取法鮑照〈蕪城賦〉以感時傷事的,如蕭穎士的〈登故宜城賦〉 ;取 法 東方朔〈答客難〉以自我推銷的,如韓愈的〈進學解〉;借其他題材以委婉 喻志的,如魏徵的〈道觀內柏樹賦〉,王勃的〈春思賦〉、〈採蓮賦〉、〈澗底寒松 賦〉 ,李邕的〈石賦〉 、 〈鶻賦〉 ;這類題材不免嗟老嘆卑,相對的就有反對嘆老嗟 卑的,如李翱的〈幽懷賦〉。 唐賦和唐詩一樣,唐人有田園詩,賦有王維的〈山中人〉 、羅隱的〈幽居賦〉、 〈杞菊賦〉等,也是描寫隱居生活情趣的;詩有邊塞詩,賦有駱賓王的〈蕩子從 軍賦〉,也是描寫邊塞征戰生活的。詩歌多弔古興感,如徐彥伯的〈登長城賦〉 便是弔古興感慷慨悲歌的;李華的〈弔古戰場文〉便是弔古興感以發議論的。 賦原本以諷諫為主,在唐代這開明的時代,就有直接陳述教戒的,如李百藥 的〈贊道賦〉 、謝偃的〈唯皇誡德賦〉 。賦當然以譎諫為主,所以有出以寓言者, 如李華的〈言毉〉 ,元結的〈說楚何荒王賦〉 、 〈說楚何惑王賦〉 、 〈說楚何惛王賦〉。 唐賦有講處世哲學的,如劉知幾的〈慎思賦〉 、劉禹錫的〈問大鈞賦〉 ,有諷 世刺時的,如韋承慶的〈靈臺賦〉 、李翱的〈釋懷賦〉 。最為馬積高所讚賞的,是 那些諷刺的小賦,對柳宗元的〈罵尸蟲文〉 、 〈招海賈文〉 、 〈哀溺文〉 、 〈乞巧文〉、 〈辨伏神文〉 、 〈憎王孫文〉 、 〈愬螭文〉 、 〈宥蝮蛇文〉 、 〈斬曲几文〉 、 〈起廢答〉 、 〈愚 溪對〉 、 〈答問〉極為讚揚,說「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諷刺和揭露了唐代中期政 治的黑暗、腐敗和人情世態的醜惡」。 其他諷刺小賦,如李商隱的〈虱賦〉 、 〈蝎賦〉 ,陸龜蒙的〈蠶賦〉 ,羅隱的〈秋 蟲賦〉,多藉詠蟲類以行諷刺。羅隱的〈屏賦〉、〈市賦〉,針對現實而發;〈後雪 賦〉則大唱反調,〈迷樓賦〉則借古以喻今。同是借古以喻今的,如孫樵的〈露 臺遺基賦〉,是贊古以諷今;孫樵的〈大明宮賦〉則藉夢中與宮神之問答,抨擊 當時朝廷,還以揚為抑、以褒為貶。孫樵另有〈逐痁鬼文〉 、 〈罵僮志〉 、 〈乞巧對〉 等,都對社會的黑暗現象抨擊得酣暢淋漓。32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唐賦在題材方面,是沿襲前人呈現多元發展的局 面。而馬積高以諷刺小賦之多,超過前此任何一代,為唐賦突出的特點;33葉幼 明以反應社會生活深刻廣泛,為唐賦的一大特色;34都大體正確的。諷刺小賦多, 32. 以上所舉篇章之例,多為馬積高《賦史》所舉述者,蓋用以舉證而已,非僅限於此,有關研究 有待來茲。 33 同註 1,頁 253。 34 同註 5。.

(8) 8. 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與唐賦作品多有直接的關聯;反應社會生活深刻廣泛,則與唐代士子出身以及唐 代政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單就數量而言,唐代諷刺小賦的確不少,但因唐賦所存作品原本就多,各類 作品比起前此各代,當然也都相對的多一些。至於所佔比例唐代是否偏高,則因 諷刺小賦的義界尚待釐清,所以有待進一步研究。 至於反應社會生活深刻廣泛,一方面因唐代的政治資源不再被世族門閥所壟 斷,科舉取士使許多士子出身於民間,深知民間疾苦與一般社會生活情況,自然 反映在賦篇;當其出身卑微躋身上層社會時,容易調適不良,而且反應敏銳,見 官場矯情與傾軋,既看不慣又不能迎合時,也自然發抒在作品上。另方面也因唐 朝立國以來皇帝大多好文而開明,有使賦家較少顧忌,也未嘗不是重要的因素。 此外,唐代有安史之亂、藩鎮專橫、八司馬事件、李牛黨爭、朝臣與宦官的 傾軋等,都使許多士子有切身之痛,於是作賦以諷,或藉以抒其忿懣之情,造就 唐代有不少反應社會生活廣泛、批評朝政深刻的諷刺小賦。如司空圖的〈共命鳥 賦〉、〈釋怨〉,便是針對唐末朝廷內爭提出的警告與諷刺。 譎諫與諷刺原本就是賦體所講求的職能,所以在朝廷內外充滿素材的時刻, 這群綿綿不斷來自各地域充滿創作活力的士子,自然不會放棄運用賦體去表達心 聲的機會。. 六、結論 由以上所述,大體可得到以下四點結論: 一、作家作品數量豐富、體裁形式多種多樣、反應社會生活深刻廣泛、藝術 風格多種多樣,的確是唐賦的外在特色。其外在特色的產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唐賦題材的多元,更充實了唐代文學的內涵。 二、自有賦以來,歷代賦家不論其篇章體裁、語言型式、修辭方法、風格氣 象,都不斷地求新求變,以致代有新貌或因人而異。體裁形式與風格氣象前人開 拓於先,唐人承之在後,所以唐賦體裁形式與藝術風格多種多樣,本是理所當然 的事。惟語言型式和修辭方法,有其時代習尚。唐初承六朝餘風,駢律賦沿此發 展,一度沿襲庾信等人五七言詩句入賦的嘗試,造成詩賦交流的現象;而古文復 興,則又促成賦體展現另一新貌,就賦的發展而言,這才別於前代展現新的特色。 於是在唐賦保存了龐大的文學語言變造的史料。 三、另一項別於前代的唐賦特色,是律賦的形成。由於「四字密而不促,六 字格而非緩」,四六句的組合有其婉轉相騰之妙,便於宣讀,於南北朝已有逐漸 成為駢句主流的趨勢,並以此要求音律諧協、對偶精切。到了唐朝由於科考迫切 需要客觀的標準,採取限韻措施,這種律賦乃更大行其道。它雖淪為「因難見巧」 的考試工具,但仍不乏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所以我們是不該一筆抹殺。就文學 史的研究而言,同時唐律賦乃大量提供了文學與科舉關係的研究史料。 四、賦雖起於「暇豫事君」之作,但早就被用為茶餘飯後自娛娛人的遊戲之.

(9) 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9. 資,只是這類俗賦一向不為人所重,就像其他俗文學作品一樣,容易堙沒。由於 敦煌俗賦的發現,讓我們相信:俗賦的傳統從西漢以至隋唐,源遠流長,唐俗賦 的出土,添補有關俗賦發展史料的空白,這些文學史料的發現,對文學史的研究 是有重大的貢獻。.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唐法應 唐紹闍黎 唐保恭 唐法祥 唐僧定 唐滿意 唐慧暠 唐慧蕭 唐空藏 唐法護 唐慧斌 唐慧休 唐慧璧 唐寶相 唐道會 唐弘智 唐明隱 唐明解 周神楷 唐詮律師 唐法翫 唐玄嶷 唐元崇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73  同注 70 Rémusat 書第 38 頁 ;同注 70 Thomas 書第 35 頁。. 74  同注 70 Thomas 書第

Sircar, Indian Epigraphical Glossary,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ing House, 1966, p..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