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真 定 法 師

佛教末法思想在中國之受容與開展

──以南嶽慧思之末法思想為中心──

研 究 生 : 釋 性 玄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佛教末法思想在中國之受容與開展

──以南嶽慧思之末法思想為中心──

【內容題要】 ...1

第壹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3

第三節 略說三時思想 ...6

第貳章 漢譯佛典中所見之法滅思想 ...8

第一節 法滅思想形成之考察 ... 9

(一)早期法滅經典中正法滅盡之思想 ... 9

(二)以《法苑珠林》﹤法滅篇﹥為考察中心 ... 13

第二節 三時說之蘊釀 ... 19

第三節 五濁與末法思想之關係 ... 24

第四節 女人出家嚴持八敬-正法還住千年 ... 26

第五節 諸佛結戒與正法久住之關係 ... 31

第參章 影響慧思末法思想之重要經典考 ... 34

第一節 《妙法蓮華經》正、像、末之相 ... 34

(一)慧思與《法華經》之邂逅因緣... 34

(二)正像末三時景況與末法弘經軌則之教示 ... 36

(三)小結 ... 43

第二節 《涅槃經》法滅危機意識 ... 43

(一)佛弟子精勤與否是佛法住世之關鍵 ... 44

(二)大胆的持戒觀-護持正法不惜持刀杖 ... 47

(三)以斷禁肉食維護大慈悲種 ... 51

(四)小結 ... 51

第三節《大集經》五濁世相與劫盡末法時龍天的誓言 ... 52

(一)鬪諍言訟白法隱沒後的假名比丘 ... 53

(3)

(二)四部弟子與龍天末法中守護佛法的誓言 ... 55

(三)小結 ... 59

第肆章 慧思末法自覺之契機 ...60

第一節 末法思想的出現及其時代背景考 ... 60

第二節 少年苦節與法華大悟...64

第三節 一生行跡與現世遭遇 ... 65

第四節 末法思想因應之道的闡揚 ... 69

(一)《立誓願文》末法思想之代表作... 69

1、願文真偽之檢討 ... 70

2、慧思對彌勒下生之期許 ... 73

3、末法之世易生神仙思想 ... 77

(二)《無諍三昧》禪定與忍辱為末法思想救濟之道... 79

1、末法惡世時強調禪定實證經驗的重要性 ... 79

2、濁惡世中修持慈悲與空觀之必要性 ... 80

(三)《法華經安樂行義》末法因應之道的闡揚 ... 85

1、末法惡世中觀諸法實相與四種安樂行 ... 85

2、「三忍」是惡世中菩薩之行近處 ... 87

3、重視在家優婆塞為護正法不惜破戒 ... 89

第伍章 五~七世紀中國佛教界末法思想之省思 ...91

第一節 面對帝王毀佛無畏強權的淨影寺慧遠 ... 92

第二節 智顗對末法的來臨與覺醒 ... 95

第三節 嘉祥吉藏─六種三時說 ... 100

第四節 末法扶律者─道宣 ... 103

第五節 慈恩窺基以彌勒信仰作為末法救度之道 ... 107

第陸章 結論 ...109

一、末法危機思想之根源及其性質之界定 ... 110

二、末法思想形成之原因 ... 113

三、末法出現之徴兆 ... 113

四、末法對應之抉擇與方法 ... 115

附錄 ... 117

【參考書目】 ...121

(4)

感恩篇

也許是一種不忍盛教衰的使然,從立定論文方向之後,就很堅持的想寫 好這篇有關於「末法思想」的相關論題,乃至到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僧眾,

如何輩出龍象,續佛慧命,使令佛法綿延,能濟諸有情等,都是筆者想探究 的重點之一,只憾筆者才疏慧淺,筆拙於形。然而要感恩的是指導教授 定法師,三年之中不畏煩勞,從旁提攜鼓勵乃至到資料的尋找,與線索的提 供,才能將此論文呈顯於今。

除了感恩指導教授的提攜外,還有參與本篇論文給予寶貴意見的大綱、

口試老師,郭朝順老師及王晴薇老師。大綱發表時,感恩王晴薇老師給予論 題的修正及架構的重新思考,讓學生能有更清析的組織架構,以便更易於掌 握所要呈顯的內涵。

而在口試發表時,郭朝順老師更以畫龍點睛的譬喻,來指導學生結論的 重新編排,以不同的思考方位,來檢校整篇論文的精華所在。而今撰文已告 段落,深感這其中的不易,若非親身走過,實無法領略這個中滋味。

再次感懷圓光佛研所的栽培,以及老師們的辛苦,末後僅以最誠摯的祝 福,迴向所有眾因緣的成就。

(5)

【內容題要】

本文將以六個章節分別說明,佛教末法思想在中國之受容與開展。緒論 首先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方法,及前人之文獻回顧作為本文探究之空間,並 略說明所謂的正、像、末三時思想之梗概。

再者則以漢譯佛典中所見之法滅思想為主軸,考察法滅思想之形成亦為三 時說之蘊釀期,並探究五濁思想與末法的關係。及女人出家正法為之損減五百 年,若能嚴持八尊敬法,正法則還住千年的說法,最後談及諸佛結界與否與正 法久住的關連。

第參章,則以影響慧思末法思想之大乘經典作為主軸,分別以《妙法蓮華 經》《涅槃經》《大集經》等三部大乘經為討論中心,探析《妙法蓮華經》於後 末世法欲滅時及於末法時欲弘此經的軌則。《涅槃經》中所呈顯的法滅危機意 識以及《大集經》中五濁世相與劫盡末法時龍天的誓言。

第肆章,則以慧思對末法自覺之契機的開展說明,從其一生之行跡及其著 作當中,如何高唱末法的來臨並提出具體末法救濟及因應之道,目前文獻上慧 思是提出「正、像、末」三時思想的第一人。

第伍章,則以五到七世紀中國佛教界,對末法思想之省思。分別以淨影寺 慧遠,無畏帝王強權而衛護佛教的剛骨風範。及天台山智顗,對於南岳師的 殷重附囑「傳燈化物,莫為最後斷種人」則成為智顗對末法來臨的最佳詮釋。

嘉祥吉藏對末法的看待是,雖法流至澆末,眾生的根機亦隨之下劣,而佛法 的究竟滅絕,還是關鍵於佛弟子的精勤與放逸。及嚴持律儀的南山道宣,高 豎正法幢為一生宗旨,提出法流澆末,唯弘持清淨戒律,佛之正法方能久住 於世。及慈恩窺基認為若依大乘經來講,並非在初時,有修證解脫者才名正 法,若在當時尚還有解脫者,都可名為正法。

第陸章,總論歸納,關於佛教末法危機思想之根源,及佛弟子若依佛教敕,

即使末法時臨,如來法身則依然常在不滅。

關鍵詞: 五濁 三時 法滅 五堅固說 末法 彌勒思想

(6)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末法」一詞出現於中國僧人的著作中,首見於後秦·僧叡所寫的﹤大品 經序﹥是為中國最古「末法思想」的文獻。然而「末法思想」雖非陳·南岳慧 思大師(以下簡稱慧思)(AD515-577)首先提出,而中國佛教徒末法思想之自 覺,以正、像、末三時方式來呈現者,則肇始於慧思,基於《南嶽思大禪師立 誓願文》1(以下簡稱《立誓願文》AD558)中強烈的末法思想,衍生對佛法即 將隱沒,眾生將失大依怙的危機,而引發筆者欲探其末法危機之根源。

一般的認知中佛般涅槃後,弟子展轉流布,歷經正法、像法、末法爾後佛 法滅絕,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下生,龍華會上,再轉法輪。這種相似宿 命的末法觀念,普遍存在於一般人心中,然在悲痛末法之餘,佛陀仍為正法的 久住而說了大陀羅尼咒2,附囑十二萬大菩薩持法不滅…3。而末法思想是否是 一挽救正法滅盡的因應之道,所產生出來的思想呢?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之 一。

身為佛弟子,正法久住世間,乃弟子們共同的使命。然從佛般涅槃後,卻 有不計其數的考驗與磨難,展轉於弟子間。而如何在獅子身中不為獅子蟲,為 毀壞正法者?亦是筆者研究本文主要的關懷。

本文研究方法首先從縱向來看,早期漢譯經典中所描述佛法欲盡時的情 形,亦為法滅意識的起源,從原始阿含部中正法滅盡之思想及以《法苑珠林》

〈法滅篇〉為考察要點,乃至到中國末法思想的形成,作一相關溯源。

又此由末法思想的形成而橫展出五濁惡世劫盡法壞的思想,與女人出家正 法為之損減五百年亦或因尼眾的嚴持八敬法,而正法將還住千年的相關課題。

及諸佛是否結戒並廣為弟子說波羅提木叉等,都將與佛之正法是否久住有相當 的關係,亦為筆者逐一討論的重點。

而影響慧思末法思想之重要關鍵何在?本文考察出三著作是對慧思此一

1《立誓願文》T46,no.1933,p.786b25-792a24。

2《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法滅盡品第二十〉:「爾時世尊,為令正法得久住故,說大陀羅尼呪。」

T13,no.397,p.380b03。

3《大般涅槃經》〈梵行品〉:「哀哉佛法於是滅盡,而我正法實不滅也。爾時其國有十二萬諸大菩薩善 持我法。」T12,no.375,p.716c21-716c22。

(7)

思想影響甚鉅,如慧思與《妙法蓮華經》之深厚因緣及經中所描寫末法時弘經 者所應遵循的弘經軌則。及《涅槃經》中大膽持戒觀,為護正法不惜執持刀仗 與彼共相鬪戰。又《大集經》中正法、像法住世年限及末法僧風濁亂的種種樣 貌。

中國的「末法思想」,除了上述從一係列經典的探究外,復由歷史發展的 脈絡來看其時代背景亦為一重大而不可忽視的一環。南北朝時,佛教迅速且蓬 勃地發展,而慧思所處環境,正值中國烽火雲湧,征戰頻繁的時期4,社會與 政治動蕩不安,更蔓延此一末法思想的流行,確立了人們心中末法時代的來臨。

其次再從慧思一生的行跡遭遇及其著作之中,尋得其末法思想自覺之契機 及其對末法來臨的相應之道。末章並以五到七世紀較具代表性的中國僧人,對 末法思想的省思及其相應挽救之道作一分析說明。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在近代學界中,研究末法思想的相關論文、期刊為數不少,大多見於日本 學者,但相關於慧思「末法觀」的著作,卻不多見。筆者欲從前人文獻的回顧 中,藉以吸取其研究成果,並尋找出尚未發掘或研究的部分,作為本文探究的 空間。下例可見:

1、高雄義 堅〈末法思想と諸家の態度( 上 )〉5,文中提到佛教澆末觀有:

五濁,正、像、末,法滅,這三種思想。然在早期佛教唯有正法隱末,像似正 法產生,並無相對的末法可尋。直到佛法出現耽滯衰滅、僧團頹廢、社會惡質,

才與五濁思想做連結,末法思想於是呼之欲出。而真正形成正、像、末三時之 說,將末法與正、像二時並列,成為有組織三時體係的思想,在文獻上最初建 立現世末法信念的人,則始於支那慧思禪師。並將大師之後隋唐諸師的末法 觀,作了詳細的論述。

4錢穆《國史大綱》:「大師的青年時代(AD534-555)遇高歡討伐爾朱氏,北魏孝武帝奔長安依宇文泰,

後又遭宇文泰暗殺,另立文帝(西魏),高歡別立孝靜帝(東魏),自此魏分東西。壯年時(AD550-558)

又值北齊滅東魏、北周滅西魏,陳霸先亡梁朝(AD557)」上冊頁 263-279,1966 年 6 月修訂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及塚本善隆《魏書釋老志の研究》大川富士夫編<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年表>頁 41-44,1974 年,東京大東出版社發行。

5高雄義堅〈末法思想と諸家の態度(上)〉p.1-5。《支那佛教史學》第一卷第一號,1937 年 12 月 4 日發行。

(8)

2、仲尾俊博〈慧思禪師的末法思想〉6,作者根據結城令聞教授〈支那佛 教における末法思想の興起〉﹥7一文,對於大師末法思想自覺的理由,仲尾 俊博分五點說明:( 1)、所處時代背景。( 2)、教團內部綱紀的不振。( 3)、一生的 命難因緣。( 4)、北朝佛教風潮與大師性格。( 5)、末法思想的確立根據。

3、山田龍城〈末法思想について─大集經の成立問題〉8。文中對於「法 滅思想」源流,做四大類詳細的考察,肯定中國最早的末法文獻為慧思。

4、結城令聞則將《立誓願文》放置於中國佛教,最初末法思想自覺的文 獻上9。並提及雖在慧思之前出現「末法」「末世」「末代」的不同程度的意味,

但對於正像二時所相對的末法觀念是沒有的。故於文獻上的記載,應以慧思為 第一人較為穩當。

5、惠谷隆戒〈南岳慧思の立誓願文は偽作か〉10。文中提出五點質疑,

來作為願文偽作的根據。文中提到學者可能依《摩訶止觀》卷七中「武津歎曰:

一生望入銅輪,領眾太早,所求不克,著願文云,擇擇擇擇11。」一文,即立 刻判斷《立誓願文》為真撰,但是果真能如此簡單地斷定嗎?( 1)、《摩訶止觀》

和《輔行傳弘決》所記願文與最澄《台州錄》中所記願文和現存《立誓願文》 是同、或異。( 2)其他著作如《諸法無諍三昧》、《法華安樂行義》及弟子智顗,

卻未見有末法思想。( 3)、正、像、末三時說法,與《大集經》所述末法年代不 符。願文體裁上有諸多疑點。( 4)、道宣著《續高僧傳》未見記載。( 5)、歷來佛 滅年代異說紛云,如何判定從何時為末法之始。

6、小林泰善〈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の形成に関する問題〉12。對於願文之 形成,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試圖解釋前惠谷博士所提出三時說法的疑點,並無 前後矛盾的疑慮。小林泰善則認為雖然《立誓願文》是比《大集經》更早於八 年前完成,而《大集經》的作者那連提耶舍,卻是在《立誓願文》寫出的兩年

6仲尾俊博〈慧思禪師の末法思想〉p.157-158。《印佛研》第二卷第一號,1953 年 9 月 30 日發行。

7結城令聞〈支那佛教における末法思想の興起〉p.83-87。《佛教講座》第Ⅳ卷,1958 年 5 月 30 日發 行。

8山田龍城〈末法思想につぃて─大集經の成立問題〉p.361-370。《印佛研》第四卷第二號,1956 年 3 月 30 日發行。

9 結城令聞《佛教講座第Ⅳ》〈末法思想の 的 興 起 と 佛 教 思 想 の 行 き詰り〉p83-87。

10惠谷隆戒〈南岳慧思の立誓願文は偽作か〉p.524-527。《印佛研》第六卷第二號,1958 年 3 月 30 日發行。

11《摩訶止觀》T46,no.1911,p.99b17。

12小林泰善〈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の形成に関する問題〉p.250-253。《印佛研》第二十四卷第一號,1975 年 12 月 25 日發行。

(9)

前(AD556)就到齊國·鄴都13,而當時的譯經與宣講幾乎是同時並行。並非如 惠谷博士所言《立誓願文》成立的年代是不自然的。

7、雲井昭善〈インド仏教の末法思想〉14。這是一篇根據以往所著的短 篇文章,再經增補將此印度末法思想課題,作一完整的交代,前篇文中分六點 作其末法思想的考察。今再增補早期經典及大乘經典中有關正法隱沒、相似像 法、末法三時思想的次第產生,作較詳細的考察。

8、池田魯參先生〈南岳慧思伝の研究〉15中,從慧思周邊行徑動向,分為

( 1)、修成時代。( 2)、光州大蘇山時代。( 3)、南岳衡山時代。可以清楚地一覽 無遺,慧思一生求道的過程。

9、仙石景章〈慧思の神仙思想と南獄入山について〉16。慧思的「誓願入 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之誓願,實乃當時社會情勢之不穩。並自身所親 歷四度的法難因緣,而深自覺末法的到來,為此時代因素而著《立誓願文》。

正因陳、齊混亂的世情及所遭遇惡論師的毒害,更確立末法到來的覺悟,誓願 的成就,勿寧說是相應於當時環境之所成。

10、佐藤哲英《續·天台大師的研究》17。大野榮人《天台止觀成立史の研 究》18。這二部天台研究專書中,對二祖慧思大師末法思想都有詳盡的介紹與 考察。

11、山野俊郎〈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に関する一試論〉19。本文綜合前 有關「立誓願文」中諸多學者(山田龍城、惠谷隆戒、小林泰善等)所提之問 題,作者將願文分為三大部分,( 1)、自著年譜。( 2)、正、像、末三時說。( 3)、

願文的部分。經推論後的結果,正、像、末三時說及願文的部分為大師真撰,

唯獨自著年譜的部分為後人所追記。

13小林泰善〈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の形成に関する問題〉p.251。

14雲井昭善〈インド仏教の末法思想〉p.327-336。《佛教思想 2 惡》,1976 年 11 月 20 日發行。

15《多田厚隆先生頌壽記念論文集》池田魯參〈南岳慧思伝の研究〉p.6-17。東京,山喜房書店 1982 年 2 發行。

16仙石景章〈慧思の神仙思想と南獄入山について〉p38-43。《 駒澤大學大學院 仏 教學研究 會》 第 十 六號 。1983 年。

17佐藤哲英著《續·天台大師的研究》〈南岳慧思の研究〉p140-260。1981 年 11 月 20 日發行。

18大野榮人著《天台止觀成立史の研究》〈南岳慧思の禪法とその背景〉p37-60。1994 年 7 月 15 日發 行。

19山野俊郎〈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に関する一試論〉p35-56。《佛教学セミナー》第 58 號, 1994 年 10 月 30 日發行。

(10)

12、河村孝照《法華經概說》20,從《法華經》的成立史及結構內容區分 等並將各品的說法精華擷取編輯。而對《法華經》的分析,是諸佛出世教化眾 生以方便法,將一佛乘的道理開演三乘,普利人天,而將它歸在「末法」中的 救濟妙經。

13、李開濟〈佛教預言與末法時代〉21。全文以《佛臨涅槃記法住經》22 十段預言,《佛說法滅盡經》23環境預言,《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24象徵式預 言,為全文之架構,說明佛在世時為弟子們所預言的末世景況。

14、宋道發〈慧思末法思想之研究〉25。全篇主要分有( 1)慧思末法思想 略介( 2)慧思末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3)慧思之後末法思想的普及( 4) 結語等,

雖是短篇論文,但所述及慧思大師的末法思想,皆為重點的論述,頗值得參考。

除了上述所舉,還有更多相關末法的論著26,在此就不一一列舉。綜觀 上述,研究的內容有慧思大師的生平事蹟、禪觀法門、及末法思想的形成和《立 誓願文》的真偽問題,中國及印度末法思想的成立,隋唐諸師的末法觀等,而 影響慧思大師末法思想的提倡,在早期漢譯經典中有那些重要的典籍,卻未見 有更深入的分析,故筆者欲從慧思大師相關著作中,尋找此一答案。

第三節 略說三時思想

佛法久住世間是全體佛弟子一致的願景,從經典的結集、僧團的形成,都 視為弘傳佛法的真實表現。然經時代的流變,弟子的弘揚難免受到時空與區域 的因素,佛法因而改變或漸趨式微,而教團本身僧眾的素質參差不等,氾濫邪 說自然叢生,而對外異教徒的毀謗及政治、軍事的逼害,此等皆為佛法住持世 間的一大考驗。而佛弟子面對此種種教難,法幟將滅的危機意識,則油然而生。

三時乃佛教教法的流通,分為三期的遷變,一、正法,二、像法,三、末 法。又有佛的教法,依教法而修持且證果者,此一期間即稱之為正法(梵

20河村孝照 《 法華經概 說 》p153。台北,新文 豐 出版 1989 年 2 月。

21李開濟〈佛教預言與末法時代〉,沈清松編著《末世與希望》p159-173。五南圖書出版,1999 年 10 月初版。

22《佛臨涅槃記法住經》T12,no.390,p.1112b26。

23《佛說法滅盡經》T12,no.396,p.1118c08。

24《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T2,no.147,p. 872a19。

25宋道發〈慧思末法思想之研究〉網路資料:http://www.nanputuo.com/nptxy/xbview.asp 閩南佛學,

2000 年第一期。

26 如中村元、野村耀昌、牧田諦亮、橫超慧日、鹽入良道等所著的有關中國佛教的研究,均載有末法 思想。

(11)

saddharma)。又有秉如來教法而修行,卻無證果者,即稱之為像法(梵

saddharma-patirupaka)。唯存教法而無行證者,即是澆末的法,相對於正法、像 法而言,正法的純味漸次轉薄,而眾生的根機漸次低下,即稱之為末法(梵 saddharma-vipralopa)27

吉藏大師《法華義疏》卷五云:

佛法凡有四時:一、佛在世時。二、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

三、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四、轉復微末,謂末法時28。 吉藏大師將佛法分為四個時期:而以佛在世和佛去世,佛法味純,律儀未改時,

稱之為正法。然佛去世久後,佛法不復純味,相似佛法繼之生起,則謂之像法,

又佛去聖時遙,像法更復轉薄,此謂之末法。

又根據中村元先生對「末世(梵kali-yuga;pawca-kale)」的解釋為,一 般的認知有兩種義意:一、指後世即未來之世。二、指最終的世界之末。佛教 稱之為佛滅後經過一段長時間,教法的衰退期,在這之後法滅的意識,伴隨著 混亂的世情,而稱之為末法濁世29。簡言之「末世」是指未來之世或世界的最 後世。而「末法」卻為佛教專有術語,指法的流傳已進入末微。

27望月信亨編《望月仏教大辞典》p.1517。第二卷,1936 年 11 月發行。

28《法華義疏》T34,no.1721,p.518a09-518a12。

29中村元等編《岩波仏教辞典》p.758。東京 ,岩波 書店 發行, 1989 年。

(12)

第貳章 漢譯佛典中所見之法滅思想

在中國最早具法滅思想的經典,應可說是後漢·支婁迦讖所譯的《般舟三 昧經》(AD179)中所提及佛泥洹後亂世中佛法欲滅的景象:

佛般泥洹後,是三昧者,當在閻浮利內不?佛告陀和菩薩:我般泥洹後,

是三昧者,當現在四十歲,其後不復現,却後亂世,佛經且欲斷時,諸 比丘不復承用佛教,然後亂世時,國國相伐…30

當佛般泥洹後,此《般舟三昧經》尚存世間四十年,之後則不復出現,在亂世 中佛經欲滅時,佛法難行,比丘不能承用佛教,亂世之時,國與國互相攻伐。

自後漢亡,進入三國鼎足,魏、蜀、吳三分天下。後晉亡三國,繼之分裂 東、西兩晉。北方五胡十六國割據,滅西晉。南方宋武帝亡東晉,南朝興。北 魏太武統一五胡十六國,北朝起。在這三百六十九年當中,人民苦荼,少有太 平盛世,多烽火延綿。

就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代,即使有人提出末法的思想,但所根據的是什麼 樣的聖典,則並不明確。幸運的是根據唐·道世法師所著的《法苑珠林》卷九 十八〈法滅篇〉31中所載,當時已翻譯出有關於法滅思想的經典,計有下列二 十一種之多:(譯出年代參考自工具書《東方年表》《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年表》《大藏經 全解說大事典》) ◎本表已作更詳細的經錄出處考證,請參考【附錄一】

經名 譯者·附錄 譯出年代 經名 譯者·附錄 譯出年代

《當來變經》 西晉·竺法 護

AD265-316 《摩耶經》 簫齊·曇景 AD479-502

《佛使比丘迦 旃延說法沒盡 偈》

失譯人名,

附西晉錄

AD265-316 《善見論》 齊·僧伽跋陀 羅

AD489

《持人菩薩經》 西晉·竺法 護

AD265-316 《薩遮尼乾 子經》

北魏·菩提留 支

AD508-533

30《般舟三昧經》T13,no.418,p.911a04-911a09。

31《法苑珠林》T53,no.2122,p.1005a06-1013a04。

(13)

《仁王般若經》 西晉·竺法 護

AD267 《付法藏經》 失譯人名,李 廓錄

AD532

《舍利弗問經》 失譯人名,

附東晉錄

AD317-419 《大五濁經》 失譯人名,僧 祐錄

AD510-518

《阿難七夢經》 東晉·曇無 蘭

AD317-420 《大集經》 齊·那連提耶 舍

AD566

《毘尼母經》 失譯人名,

今附秦錄

AD350-431 《蓮華面經》 隋·那連提耶 舍

AD584

《十誦律》 後秦·弗若 多羅與羅什 同譯

AD383-417 《俱舍論》 唐·玄奘 AD651-654

《地持論》 北涼·曇無 讖

AD397-418 《順正理論》 唐·玄奘 AD653-654

《法滅盡經》 失譯人名,

今附宋錄

AD420-479 《新婆沙論》 唐·玄奘 AD656-659

《雜阿含經》 劉宋·求那 拔陀羅

AD421-478

山野俊郎先生認為:其中對於中國影響最大的則有劉宋(420-479)失譯 的《法滅盡經》、蕭齊(479-502)曇景譯的《摩訶摩耶經》,及同時的僧伽跋 陀羅所譯的《善見律毗婆沙》和北齊(550-77)那連提耶舍所譯《大集經》〈日 藏分〉〈月藏分〉的譯出,都是影響當時人們末法思潮的主要經典32

道世遍覽三藏後,分門別類,總纂一百篇,堪成十帙,共計一百卷,其中 三藏法典豐富,而文賅義廣、用詞簡約,於大唐總章元年(AD668),三月三 十日纂集完成33。本章將以五個子題(1)法滅思想的形成考(2)三時說之蘊 釀(3)五濁與末法思想之關連(4)女人出家嚴持八敬-正法還住千年(5)

結戒與正法久住,分別探討漢譯經中法滅與末法思想的相關重要課題。

第一節 法滅思想形成之考察

(一)早期法滅經典中正法滅盡之思想

32山野俊郎﹤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に関する一試論﹥p.42。

33《法苑珠林》:「故於大唐總章元年,歲在執徐,律惟沽洗,三月三十日,纂集斯畢。」p. 269b10-269b10。

(14)

以下就分別根據(1)早期法滅經典及(2)《法苑珠林》中較代表性的法 滅經典來作說明。

末法思想主要見於大乘經典,然而在早期經典中法滅的危機意識卻已出 現。在四阿含五部尼柯耶時代,就有正法滅、像法出的意識,而對「末法」的 概念並不明顯。只有在本緣部中發現兩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34《賢愚經》35 有提到末法時彌勒救濟的思想。就末法思想的形成應往前追溯,實來自於正法 滅、像法生的危機意識。

首先根據《出曜經》(AD374 譯),提到佛之正法千歲後滅盡,而有七穢 行,顯示於世:

釋迦文佛出現於世,在濁世中人壽百歲,翼從弟子不守護口過多犯禁 律,聖人在世猶尚毀戒,況千載末能存戒律耶?佛契經說,後千歲末正 法欲沒盡時,有七穢行顯布於世,云何為七:若有人百歲持戒,彈指之 頃為惡知識所壞。二者、久行慈心,彈指之頃,為瞋恚所壞。三者、薄 賤威儀,不隨其教。四者、互相是非,諍於勝負。五者、在國城村落,

鬪亂彼此,傳東至西。六者、貪著利養遂致疫病。七者、從凡夫至羅漢 皆被毀辱,而取滅度36

本經指出由於釋迦弟子的不守護口過及多犯禁律,世尊在世時尚且毀戒,更何 況是佛滅千年後戒律還存在嗎?於是契經中說,當佛滅後千歲時,正法欲滅盡 時,有七種穢行顯布世間。

從第一項的百歲持戒與第二項久行慈心,卻都在一瞬間為惡知識及瞋恚 所害,徒勞無功。又第七項中從凡夫到羅漢的修行者,皆被毀辱受到迫害,而 羅漢則取小乘法徑自滅度去,可知當時修行環境的惡劣。在從第三項及四、五 項中窺知修行者根性薄弱,好諍鬪惑亂彼此。在第六項中修行人因貪著名聞利 養,而於當世引發疾病,可知現世果報的迅速。

佛又因見當時眾多比丘,互相是非,不謹慎口過,而恐多後墮惡趣受罪,

便舉了兩個不護口過的故事:

34《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於末法中善男子,一摶之食施眾生,以是善根見彌勒,當得菩提究竟道。」

T3,no.159,p.306a07-306a07。

35《賢愚經》:「雖於此末法之中不能得度,緣此功德…彌勒世尊,不久五十六億十千萬歲,來此成佛…

汝於其中,隨願所求成三乘道,悉得解脫。」T4,no.202,p.376a26-376b01。

36《出曜經》T4,no.212,p.662c21-663a01。

(15)

(一)、尊者滿足阿羅漢前往餓鬼界,度一餓鬼,形狀醜陋,令見者毛孔竪然。

尊者悲憫問:你宿世作何罪愆,而今受此大苦。餓鬼報言:我於過去世時,出 家作沙門時,口常出惡言,撥弄是非,不善之本。若尊者還閻浮提時,將我惡 陋形狀告戒勅諸比丘,善護口過,勿妄出言37

(二)、在迦葉如來般涅槃後,三藏比丘黃顏,在為後學敷演經義時,內心常 存輕蔑,口出惡言,常以各種獸類的頭,呼喚這些後學受義者,如象頭、馬頭、

駱駝頭、驢頭、猪頭等。當從地獄出時,又生大海中作一身百頭形體極大的獸 類,亦受無量苦。

當時世尊因見眾多比丘弟子,互相是非,不守口過,或口吐麤言,以致忿 怒。或發起舊怨,使彼此不相信任。於是世尊恐比丘弟子後墮此罪,即以神足,

接諸比丘,到大海中見此三藏黃顏所化成的一身百頭形苦罪獸,於是比丘弟子 道心遂得以堅固38。從這兩個故事「因」不慎口業「果」墮入畜牲、惡鬼道,

可知不守口業的出家沙門諍相是非,果報非同一般。

而在《別譯雜阿含經》(AD409-431 譯)首先出現「像法出,正法滅」的 思想。這是大迦葉尊者向佛提出的疑問:是何因緣,如來當初開始制戒的時候,

戒條極少而修行者多。為何今日制戒轉增,而履行者甚少?於是佛告迦葉尊者 言:

眾生命濁,結使濁,眾生濁,劫濁,見濁,眾生轉惡。正法亦末,是故 如來,為諸弟子,多制禁戒,少有比丘,能順佛語,受持禁戒,諸眾生 等,漸漸退沒。譬如金寶漸漸損減,乃至相似金出,如來正法,亦復如 是,漸漸損減,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滅沒39

當五濁惡世出現時,眾生轉惡,如來正法亦轉微末,所以正法能否住世與眾生 的染淨是有直接的關係。當正法轉向微末世尊制戒越來越多,卻少有比丘能受 持。而當正法消失之時替代正法的便是相似的像法,譬如真金漸漸損減,於是 相似金寶出世,如來的正法,也是如此。

37《出曜經》:「尊者滿足阿羅漢說曰:恒訓化餓鬼,往詣餓鬼界,見一餓鬼形狀醜陋,見者毛竪莫不 畏懼…是時餓鬼說此語已,舉聲號哭自投于地,如泰山崩天飜地覆。」T4,no.212,p. 663a02-663a22。

38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泥洹後時有三藏比丘名曰黃顏…是故比丘當精勤護口,出言柔和勿吐麁 語,汝觀此獸由其惡言故便致此罪。時諸比丘聞佛教誡,又見彼獸形苦如茲,道心遂固。」T4,no.212,

p.663a25-663c4。

39《別譯雜阿含經》T2,no.100,p.419b21-419b26。

(16)

如來的正法,不會因地、水、火、風而毀壞。卻會因弟子們在佛法中生於 惡欲,行惡威儀,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是毘尼說言毘尼,犯說非犯,非犯 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

又佛弟子不能至心歸命於佛,卻仍然依止佛法而住。於正法中不能至心尊 重,然卻仍依法而住。於戒不恭敬,不至心持,所受戒律,卻仍然依戒而住。

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至心向教授者,然復依此教授而住。於佛所稱讚 之梵行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養,不能至心禮拜問訊,還猶然依彼修梵行 者而得安住。就因為這樣的因緣,佛之正法當不久住世間,而衰退損減,就如 佛所說的依真寶而住的贗寶出現於世40

由以上經典的敘述中可以清楚得知,像法時期的比丘僧團是依附在依正法 而真實修行的梵行者身上,彷如附佛外道般地使佛法漸健衰頹。以上所指皆為 比丘僧團內部的情形,故之這無遺是喚起古德末法自覺的最佳典訓。

又《雜阿含經》(AD421-478 譯)99 經中提到佛法滅盡的情形:

我般涅槃後,汝等當護持正法…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 世間。十善悉壞…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四方盡亂,諸比丘來集中國。

時拘睒彌國有王,名摩因陀羅西那,其王生子,手似血塗,身似甲冑,

有大勇力41

佛般涅槃後過千歲時,當佛之正法欲滅時(saddharmantardhana)有非法出現 於世,四方有四王來集,破壞塔寺,殺害比丘,於是國中四方盡亂。當時在拘 睒彌國有大王,生一王子,手似血塗,身似甲冑,有大勇力,名曰難當。難當 漸漸長大跟著父王出征,與四方惡王大眾交戰,大勝之後便主閻浮提,統治四 天下。

於是在拘睒彌國王去逝後,難當王發願在十二年當中,當以種種諸辦供 具,供養眾僧。就在眾多比丘接受供養時,因圖豐厚利養,作佛法大賊,敗壞 正法幢:

40《別譯雜阿含經》:「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養佛,不能至心歸命於佛…不能至心禮拜問訊,

然猶依彼而得安住。」T2,no.100,p.419c06-419c15。

41《雜阿含經》T2,no.99,p.178b10-177c19。

(17)

時諸比丘大得供養,諸比丘輩食人信施,而不讀誦經書,不薩闍為人受 經,戲論過日,眠臥終夜,貪著利養,好自嚴飾,身著妙服,離諸出要.

寂靜.出家.三菩提樂,形類比丘,離沙門功德,是法中之大賊,助作 末世壞正法幢42

又於布薩日持戒羅漢和三藏比丘,於弟子間產生了很大的諍執,進而彼此 互相殺害,佛之教法亦隨之滅盡。這是佛般涅槃後千年,法如何滅的具體預言,

而此經不說正法、像法,卻言:「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43。」

從以上經典所用的語詞分別是「正法」「像法」及「法滅」的概念,而不 談及「末法」。然經中雖不言及末法,卻處處可見法滅(梵saddharma-bhrasta)

的危機思想。又根據雲井昭善先生在﹤インド仏教の末法思想﹥文中提及:所 謂「末世」概念的語詞,並未出現在早期經、律中,直到大乘經典出現後才以 各種的語詞問世,如末法時(梵pawcima- kala), 末世(梵pawca- kala),末法

(梵carima - kala)等種種語詞44

綜合以上三部早期法滅經典,《出曜經》明確提出佛的正法於千歲後滅盡。

而《別譯雜阿含經》首先提出正、像二時之說及五濁思想。在《雜阿含經》亦 說明了佛之教法於千歲後滅盡。又此類之法滅的危機思想,應可說是佛陀預言 性之末法思想。

(二)以《法苑珠林》﹤法滅篇﹥為考察中心

接著,則以道世法師所撰《法苑珠林》,較具代表性的法滅思想如《當來 變經》《阿難七夢經》《十誦律》《佛說法滅盡經》《俱舍論》,來作探討,以下 則就依翻譯年代,依次說明:

1、 《當來變經》45(AD265-316 譯)-比丘十五邪事

本經為西晉·竺法護所譯。這是佛在舍衛國祇樹園,對諸比丘及菩薩所說:

當吾滅度之後,未來比丘有此十五邪事之亂,令我佛法毀滅。

42《雜阿含經》T2,no.99,p.178b10-178b15。

43《雜阿含經》T2,no.99,p.177b25-177b26。

44《佛教思想 2 惡》,雲井昭善〈インド仏教の末法思想〉p.330。

45《當來變經》T12,no.395,p.1118a13-1118b18。

(18)

編號 十五邪事

1 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

度世之業。

2 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修智慧,畜妻養子放心恣意,賈作治生以共相活。

3 伴黨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墮故為言義,謂之諛諂;內犯惡行外佯清白。

4 既不護禁戒,不能攝心,不修智慧。

5 自讀文字,不識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頭尾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自 以為是。

6 明者呵之,不從其教,反懷瞋恨,謂相嫉妬。識義者少,多不別理咸云為是。

7 將來比丘,已捨家業在空閑處,不修道業。

8 憙遊人間憒閙之中,行來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9 高聽遠視,以為綺雅,自以高德,無能及者,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一一畜已!

10 不攝三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 行荒亂,正法廢遲。

11 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廢深經教十二因緣、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虛之 慧、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空無相願至化之節。

12 反習雜句淺末小經,世俗行故。王者經典,亂道之原,好講此業,易解世事,趣 得人心令其歡喜,因致名聞。

13 新聞法人、淺解之士,意用妙快;深達之士,不用為佳。

14 天龍鬼神不以為喜,心懷悒慼口發斯言:『大法欲滅,故使其然。』捨妙法化,反 宣雜句。諸天流淚,速逝而去。

15 由是正法稍稍見捨,無精修者。

本經為西晉時期法滅的代表經典。如弟子求名利養,不遵循教法,蓄養妻 子共同生活。不能解了道義之歸趣,佯裝自以為懂。身行荒亂,只求好袈裟儼 身,而廢遲正法,廢棄甚深十二經教,反習文飾雜句。

如果又有比丘欲修習佛道,能棄捐外在的裝飾、不求名聞利養、質朴守真、

弘揚正法。即使麁衣趣食,能夠得美不甘;得麁不嫌惡,攝身守意,不違佛教。

即使不逢值佛世,若能出家精勤為道,所學的功德自然功不唐捐46

從以上這兩段文本的描述,雖然佛舉出未來比丘僧團腐化的情形,亦同時 也提出解除此法滅危機的因應之道。

2、 《阿難七夢經》(AD317-420 譯)-當來惡逆之世

本經為東晉·曇無蘭所譯。這是阿難在舍衛國時作的七個夢而愁憂苦惱來

46《當來變經》:「若有比丘欲諦學道,棄捐綺飾、不求名聞、質朴守真…麁衣趣食,得美不甘;得麁 不惡…雖不值佛世,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T12,no.395,

p.1118b21-1118c02。

(19)

請示佛,佛告阿難所夢者,皆為當來五濁惡世時的情景。

編號 《阿難七夢經》

一夢 陂池火炎滔天者…當來比丘,善心轉少,惡逆熾盛,共相殺害,不可稱計。

二夢 日月沒星宿亦沒…佛泥洹後,一切聲聞,隨佛泥洹不在世,眾生眼滅。

三夢 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出者…當來比丘懷毒嫉妬,

至相殺害,道士斬頭,白衣視之,諫訶不從,死入地獄,白衣精進,死生天上。

四夢 群猪來觝揬栴檀林怪之者…當來白衣,來入塔寺,誹謗眾僧,求其長短,破塔 害僧。

五夢 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者…佛泥洹後,阿難當為千阿羅漢,出經之師。一句不 忘,受悟亦多,不以為重。

六夢 大象棄小象…將來邪見熾盛,壞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隱不現。

七夢 師子死者…佛泥洹後,一千四百七十歲,我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惡魔不得嬈 亂,七毫者七百歲後事47

其中提出了比丘教團鬪爭及互害的情形,所言將來五濁之世,(一)為比丘 弟子,善心轉少,惡逆熾盛,邪見熾盛,破壞佛法,而有德之人,則皆隱沒不 現。( 二)則突顯了白衣的清昇與僧眾的下墮,七夢之中有二種是關於白衣:(1)

為護法白衣,勸諫僧眾,僧眾不聽,而死後入地獄,相對白衣精勤,死後則往 生天界。(2)為壞佛白衣,進入塔寺,兩舌誹謗僧眾,說其長短、是非。由此 可知佛教之外護白衣,若具正見精勤修行,死後必能升天。反之邪見充斥,勢 必為佛法之大患。

又於第七夢中,獅子死時地有七毫毛,則是指佛之正法於七百歲後開始毀 壞,獅身蟲出,反食獅肉,此又乎應了前所指教團中出現了毀法壞教自行腐化 的情況。

3、《十誦律》(AD383-417 譯)-像法時非法興世

《十誦律》為後秦·弗若多羅與羅什共同譯出,但弗若多羅譯出全文三分 之二時便告圓寂,羅什則將後三分之一譯出,但仍尚未定稿時,又圓寂矣,繼 之由卑摩羅叉所補訂完成。為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律藏,也是最原始古老的一部 律典48

47《阿難七夢經》T14,no.494,p.758a15-758b03。

48 鐮田茂雄等編《大藏經全解說大事典》p.387。東京, 雄山閣 出版 社發行 ,1998 年。

(20)

編 號 《十誦律》-非法在世

1 有比丘心得小止,便謂已得聖法,是名初非法在世。

2 正法滅,像法時,白衣生天,或有出家者,墮惡道中,是名第二非法在世。

3 正法滅,像法時,有人捨世間業,出家破戒,是名第三非法在世。

4 正法滅,像法時,有破戒 者 多 人佐助,有持 戒者 無 人 佐助,是 名第 四非 法 在 世。

5 正法滅,像法時,無不被罵者,乃至阿羅漢亦被他罵,是名第五非法在世49

早期律典中有關正法、像法相對的末法思想是沒有的,從《十誦律》中清 楚的看見像法時,是以「非法在世」來詮釋當時的法住時分,在律中同樣提到 白衣生天與比丘破戒的問題,這點是與《阿難七夢經》一致的。而於像法時無 不被罵,乃至阿羅漢亦被毀辱詈罵,這論點則與《出曜經》相同,故類屬於法 滅經典的內容中不乏有重復與相同的部份,更讓後世佛弟子們警醒到戒律的興 衰,將是正法久住重要的一環。

4、《佛說法滅盡經》(AD510-518 譯)-法滅時魔道興盛

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 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求作沙門 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 有信心,法將殄沒…《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 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50

從簡短不過一頁的《佛說法滅盡經》中,見到世尊靜默不發一語,而其身威光 亦不復從前,阿難如是再三的請佛垂示,世尊才說出自涅槃後,法欲滅時有關 五逆濁世中,魔道興盛事:

一、魔作沙門,壞我正法。 二、好樂五色袈裟,飲酒噉肉。

三、無慈憎嫉,黜出有德。 四、寺廟空荒,不復修理。

五、貪財聚物,不作福德。 六、耕田種植,焚燒山林。

七、無有道德,淫妷濁亂。 八、道心淡薄,為避傜役。

49《十誦律》T23,no.1435,p.358c17-358c25。

50《佛說法滅盡經》T12,no.396,p.1118c17。

(21)

九、不修戒律,不欲聽聞。 十、貢高求名,冀人供養。

此等眾魔比丘死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歷經恆河沙劫。

從在家優婆夷,恆持精進常作功德,且壽長乃至百歲的經文中可以印證今 日時下修學佛法女眾所佔的多數比例,以及現今比丘尼教團興盛的現況。而男 子懈怠,見沙門如視糞土,壽短、四十白頭,淫妷精盡夭亡。經中亦提出《首 楞嚴經》《般舟三昧經》首先滅去,繼之十二部經亦當復滅,而沙門所著袈裟 則自然轉白。本經所言的《首楞嚴經》及《般舟三昧經》首先滅去的記載在慧 思《立誓願文》中亦有相同的記述,慧思並誓願持《無量壽經》不滅並教化眾 生,直至彌勒佛出世51

所謂沙門袈裟自然變白,乃指僧人之袈裟,變為與在家之白衣相同,此乃 末世法滅盡之相。印度之在家者穿著白衣,佛所製正法中,出家者應著染有青、

黑、木蘭等不正色之袈裟,故袈裟變白,係正法毀滅之象徵52。《摩耶經》云:

「一千三百歲已,袈裟變白,不受染色53。」

從經中世尊一一地描述法欲滅的情景,宣告一切大眾,僅當分別明白,勿 令佛魔不清,壞吾法幢。

5、《俱舍論》訖栗枳王夢十事

在《俱舍論》〈分別世品〉中曾提到訖栗枳王夢,所夢見的十件事,皆表 未來餘事先兆,但並未詳細說明。筆者則根據唐·普光所記《俱舍論記》〈分別 世品〉54詳細記載訖栗枳王所夢見的十件事後,隔日問迦葉佛,佛答言:此十 事皆表未來釋迦佛入涅槃後,其遺法弟子之先兆也。而在《佛說舍衛國王十夢 經》中亦有記載波斯匿王夜夢十件事,驚恐萬分來問佛陀,佛則說十夢事中所 描述的乃後世之事,與王自身、國家、妻子並無妨害,但同樣是令人惶怖愁憂。

因同樣為國王所夢十事,又皆是指未來釋迦佛滅後的世況及遺法弟子的種種行 徑,故以列表方式呈顯如下: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55

(AD226-316 譯)

《俱舍論記》(AD654 譯)訖栗枳王夢十 事

經名

編號 外在表

真實意函 外在表法 真實義函

51《立誓願文》T46,no.1933,p.786c09-786c12。

52 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

53《摩訶摩耶經》「千三百歲已,袈裟變白,不受染色」T12, no. 383,p. 1013- c17。

54唐·普光法師所記《俱舍論記》〈分別世品〉T41,no.1821,p.160b20-160c21。

55 附西晉錄《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T2,no.147,p.872a23-872c20。

(22)

第一夢 三釜羅,雨 邊釜沸氣 交往來,不 入中央空 釜中。

後世人不復供給貧 窮、親 里 及 諸 孤 獨 , 兩富自相饋遺。

王夢見有一大象被 閉室中,更無門戶唯 有小窓,其象方便投 身得出,尾猶礙窓不 能出者。

此表釋迦遺法弟 子,能捨父.母.妻.

子出家修道,而於其 中猶懷名利,不能捨 離,如尾礙窓。

第二夢 王夢見馬 口亦食尻 亦食。

後世大臣長吏,廩食 於官,復食於民,曲 直者亦食。

王夢見有一渴人求 覓水飲,便有一井具 八功 德,隨逐 其 人 , 不敢飲者。

此表釋迦遺法弟 子,諸道、俗等不肯 學法,有知法者,為 名利故,隨彼為說而 猶不學。

第三夢 見大樹生 花。

後世人年未滿三 十,頭當生白髮。

王夢見以一升真 珠,博一升麨者。

此喻釋迦遺法弟 子,為求名利故,以 佛正法為他人說,希 彼財物。

第四夢 見小樹生 菓。

後世女人年未滿十 五,當行嫁,抱兒不 知慚耻。

王夢見栴檀博凡木 者。

表釋迦遺法弟子,以 內 正 法,博外 書 典 。

第五夢 見一人切 繩,人後有 羊,羊主食 繩。

後世女人,夫當從 役、若行賈販,婦在 其後,將男子與共同 房,食噉夫財。

王夢見有妙園林華 菓茂盛,狂賊毀壞無 有餘者。

此表釋迦遺法弟 子,磨滅如來正法苑 也。

第六夢 見胡虜坐 金銀床 上,以食金 銀器。

後世人貴者當賤,賤 者 當 貴,在 上 坐 食 , 食飲重味,君子食糟 糠,小人食粳糧。

王夢見有諸小象驅 一大象令出群者。

表釋迦遺法弟子,諸 惡朋儻,破戒苾芻擯 斥持戒有德苾芻令 出眾外。

第七夢 見大牛母 還從犢子 乳。

後世人母,當為女作 媒,將他男子與女同 房,母守門戶,撿取 財物,以自濟活。

王夢見有一獼猴身 塗糞穢湯突己,眾見 皆避者。

表釋迦遺法弟子,諸 破戒人,以諸惡事誹 謗 好 人,見皆 遠 避 。

第八夢 見群牛從 四面鳴 走,來相趍 欲鬪,當合 未合不知 牛處。

後世貪淫,多畜數 婦,王及臣民長者皆 大歡喜。當來今世當 爾不爾,須臾之間雲 便解散,爾時顧見其 怪,欲令人畏天地之 禁解,不復貪淫,守 妻慈心除之妻害。

王夢見有一獼猴實 無有 德,眾共 扶 捧 , 海水灌頂,立為王 者。

表釋迦遺法弟子,破 戒苾芻實無所知,為 名 利 故,諸惡 朋 儻 , 共相扶捧,立為眾 首。

第九夢 見大陂池 水中央 濁,四邊 清。

後世人在國中不敬 長老,當敬邊國少 年。

王夢見有廣堅衣,有 十八 人,各執 少 分 , 四面爭挽,衣不破 者。

表釋迦遺法弟子,分 佛正法成十八部,雖 有異執,而真法尚 存,依之修道,皆得 解脫,此顯所學之

(23)

法。

第十夢 見谿水正 赤。

後世人大臣長吏,所 欲不知止足,興兵聚 眾,更相攻伐,當殺 人民,流血正赤。

王夢見多人共集,互 相征伐,死亡略盡 者。

此表釋迦遺法弟 子,既分成十八,各 有門人部執不同,互 興鬪諍,此顯能學法 人。

從以上表格中不難看出《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中所指之事乃世尊入滅 後,後世時國主、人民間互相傷害,且時世人多貪淫欲,亦不知慚恥等,皆為 白衣世俗事。而訖栗枳王所夢十事則皆為釋迦滅後遺法弟子間的諍鬥,亦將佛 之正法分為十八部各執異義。

不論是《阿難七夢經》或是訖栗枳王夢見十事中,經常出現的大象和獼 猴,它們分別代表引喻,持戒有德之人與破戒弟子,就在將來邪見熾盛的時代,

有德之人,皆隱不現,破戒比丘驅擯持戒有德比丘,反立實無所知的破戒比丘 為眾首,共相扶捧。實不禁讓人感慨,後世遺法弟子輕邈毘尼,隳馳律典的結 果,勢導正法之磨滅,如來的法將殄沒。

而波斯匿王的夜夢十事,也一一浮現於世,若人不敬畏天地,不恭敬道 德,咎由自取,即使佛在世,亦不復可救。

綜觀上述所探討的早期法滅經典及《法苑珠林》所舉之經來看,皆為佛涅 槃後,正法已過,像法之時亦或法欲滅時的情景,幾乎皆為內部比丘弟子之非 法邪行,自壞正法幢等。雖諸經中不言及末法,但均已呈現法的澆末,僧風的 濁亂,以及閻浮提中出現的種種惡現象等,所以可以這麼認為法滅經典的流 行,應是末法思想蘊釀的前期,亦可將此類經典歸納為佛陀警告性之末法思想。

第二節 三時說之蘊釀

根據赤沼智善先生〈五濁と法滅の思想に就いて〉一文中,說明在原始經 典並未見有正、像、末三時的思想。若要追究其源頭,有兩種可以指示出這樣 的思想,第一關於正法衰滅不衰滅的五種理由,第二則是關於正法止住年月的 語句出現。

又關於正法衰滅不衰滅的五種理由的語句,在巴利增一阿含部第一五四、

一五五、一五六經中有記載,而相對於漢譯經典則有《四分律》〈毘尼增一〉、

(24)

《十誦律》等的記載56。根據赤沼氏的研究結果,制表如下:

巴利增一 阿含部

經文 漢譯經典 經文

一五四 1、比丘不敬佛。

2、不闇法。

3、不受持法。

4、不研究法。

5、不依法。

《四分律》57 1、比丘不敬佛。

2、不敬法。

3、不敬僧。

4、不敬戒。

5、不敬定。

一五五 1、比丘對經偈乃至方 廣的法並不熟稔。

2、聞法後不為他人廣 說。

3、亦不廣為教化他 人。

4、亦不反復弘廣法。

5、亦不覺觀心,不調 伏意。

《十誦律》58 1、比丘無欲 2、鈍根

3、雖誦義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 解了。

4、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有說法 者不能如法教。

5、鬪諍相言,不在阿練若處,亦不 愛敬阿練若處。

一五六 1、比丘錯引經文,不 明其義

2、惡語,不善取忍 教。

3、不說法

4、墮落,未證謂證 5、破僧合和,互相毀 謗。

《四分律》59 1、不諦受誦,憙忘誤。文不具足以 教餘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

2、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入,

未證而證,後生年少比丘倣習其行。

3、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 所誦教餘比丘比、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私便命終。

4、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不能忍辱,

餘善比丘即捨置。

5、憙鬪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

口如刀劍,互求長短。

首先來看關於《四分律》〈毘尼增一〉中,長老波摩那與佛的問答,來說 明佛教內部的問題。

這是長老波摩那在迦陵伽國請教世尊:大德!什麼樣的因緣,在如來滅 後,正法疾滅,而不久住。又以何因緣,正法不滅而得久住?如來的回答總是 簡短明瞭:「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因緣正法疾滅而不

56赤沼智善〈五濁そ法滅の思想に就いて〉p.542-547。﹤ 佛教研 究﹥ 第八, 1927 年。

57《四分律》T22,no.1428,p.1007c17- 1007c18。

58《十誦律》T23,no.1435,p.358b21-358c01。

59《四分律》T22,no.1428,p.1006b27-1006c12。

(25)

久住…若比丘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故正法不滅而得久住60。」爾後又 有一比丘亦以同樣的心情白佛,佛回答:

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為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持。設復堅持,

不能思惟義趣,彼不知義,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佛告比 丘!有是因緣,令法疾滅而不久住61

世尊對比丘弟子的回答總是多一分「法付法子」的殷勤附囑。若比丘在我法律 中出家,卻不能至心為人說法,如法修行,亦不能自利利他,則我法疾滅將不 久住。從以上經文中可知,佛法的疾滅或久住與比丘弟子是否恭敬三寶,修習 戒、定及為眾說法等有密切的關連。

又《十誦律》62云:

第一重說 第二重說

有五法正法滅亡沒 正法不滅不亡不 沒

更有五法正法滅亡沒 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1、無欲 1、有欲 1、不隨法教隨非法

教,不隨忍法隨不忍 法。

1、隨法教不隨非法 教,隨忍不隨不 忍。

2、鈍根 2、利根 2、不敬上座無有威

儀。

2、敬上座有威儀。

3、雖誦義句不能正 受,亦不能令他解 了。

3、能誦義句能正 受,能為人解 說。

3、上座不以法教授。 3、上座能以法教。

4、不能令受者有恭 敬威儀,有說法者 不能如法教。

4、能令受者有威 儀恭敬,有說法 者能如法教。

4、上座說法時愁惱,

令後眾生不得受學修 多 羅、毘 尼、阿 毘 曇 。

4、說法時不愁惱,

令後眾生得受學修 多羅、毘尼、阿毘 曇。

5、鬪諍相言,不在 阿練若處,亦不愛 敬阿練若處。

5、無鬪諍相言,

在阿練若處,愛 敬阿練若處。

5、上座命終已後,比 丘放逸習非法失諸善 法。

5、上座命終已後,

比丘不放逸習善 法。

60《四分律》T22,no.1428,p.1007c17-1007c20。

61《四分律》T22,no.1428,p.1007c26-1008a01。

62《十誦律》T23,no.1435,p.358b21-358c12。

(26)

在《十誦律》中更有二重的說明,正法的滅亡與久住,更強調了法的行持 與弘通。若弟子於法無有勤求精進之心,又識心闇鈍不能隨習法教,無有威 儀,放逸習非法,鬪諍相言,不愛敬阿練若,則法速疾亡滅不待他時。反之 弟子於法精勤且根利,能隨法教,能誦義句並為人解說,令後世眾生得以受 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致放逸修習善法,則正法久住不滅。

關於正法止住年月的記事經典,大致上是與女人出家有關,對於女人出 家因而損減正法五百年的討論,筆者將於本章第四節再作說明。

又《摩訶摩耶經》(AD479-502 譯)中記載,因佛的入滅,而摩耶夫人自 忉利天宮下到人間,此時如來為了後世不孝的眾生,特從金棺坐起合掌而向著 摩耶夫人。可知末世眾生多有不事父母,佛已入涅槃,但仍為後世不孝的眾生,

從金棺起,向母合掌,作世間為人子女行孝之表率。

夫人即詢問阿難,汝侍奉佛陀以來曾聽聞如來正法幾時會滅?阿難言:我 於往昔曾聽聞世尊說,未來法滅之事。自佛涅槃後,摩訶迦葉和我共結集如來 法藏,事畢之後,摩訶迦葉便於狼跡山中入滅盡定,而我亦當得果證,次第隨 後便入涅槃,而以正法付優婆掬多,如是正法傳至五百年後滅盡,九十六種邪 見外道等競興,至千五百歲已,佛法於是滅盡也63

現象 佛滅

經文 約三時

二百歲已 尸羅難陀比丘,善說法要,於閻浮提度十二億人。 正法時

三百歲已 青蓮花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半億人。 正法時

四百歲已 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一萬人。 正法時

五百歲已 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八部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滅盡。

正法時

六百歲已 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 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像法時

七百歲已 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 像法時 八百歲後 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百千人中或有一兩得道果

者。

法欲壞時

九百歲已 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 法欲壞時

一千歲已 諸比丘等聞不淨觀、阿那波那,瞋恚不欲,無量比丘,若 一、若兩思惟正受。

法欲壞時

千一百歲已 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於大眾中毀謗毘尼。 法欲壞時 千二百歲已 是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為比丘,女

為比丘尼。

法欲壞時

千三百歲已 袈裟變白,不受染色。 法欲壞時

63《摩訶摩耶經》T12,no.383,p.1013b23-1014a03。

(27)

千四百歲已 時諸四眾,猶如獵師,好樂殺生,賣三寶物。 法欲壞時 千五百歲已 俱睒彌國有三藏比丘,善說法要徒眾五百,又一羅漢比丘,

善持戒行徒眾五百,於十五日布薩之時,羅漢比丘昇於高 座說清淨法云:此所應作,此不應作…三藏弟子聞此語已 倍更恚忿,即於座上殺彼羅漢,時羅漢弟子而作是言:我 師所說合於法理,云何汝等害我和上,即以利刀殺彼三藏,

天龍八部莫不憂惱…一切經藏皆悉流移至鳩尸那竭國,阿 耨達龍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而滅盡也。

佛法滅盡

從上述的表格來看正法止住五百年,而之後的兩百年則出現了像似的邪法 外道,然而幸運地有善說法要的馬鳴及龍樹,降伏外道,燃正法炬。但於七百 歲後正法始壞,比丘、比丘尼弟子等始縱逸嬉戲,毀謗毘尼。這「七百歲後正 法始壞」的記載與前面所提到的《阿難七夢經》以及後章節要說明的《大般涅 槃經》所記載的情形是一致的。本經亦不言及「末法」,然卻深刻的顯示了法 流澆末的景象,乃至一切經藏皆悉流入阿耨達龍王海中。

從以上《四分律》及《十誦律》中雖不見「末法」的語詞與思想。但可以 根據《摩訶摩耶經》中正法的滅亡與佛法止住年月的記事中,感受到法的遞嬗。

佛教徒對於佛陀時代的憧憬及對現實的悲觀思想,而衍生出法的次第衰微。

又西紀前後所成立的《妙法蓮華經》則首先出現「末法」的語詞64,之後 同為羅什法師譯的《思惟略要法》65(AD401-413)中﹤觀佛三昧法﹥也記載 了末法眾生,應如何攝心觀佛,而入禪定的方法。而由佛陀跋陀羅所譯的《佛 說觀佛三昧海經》66(AD408-419)亦同樣地提出,彌勒菩薩為憐愍未來眾生,

生於末法者,眾生多有造不善業。而佛已入涅槃,眾生將以何為依持憑怙,而 能除罪障咎?於是勸請世尊為末法眾生說觀佛像及除罪法。

另外在律部中最早的末法語詞,是出現在薩婆多部毘尼律中,是由僧伽 跋摩所譯的《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67(AD442),佛為諸弟子善解無畏,

為持正法,亦為後世末法中諸惡比丘增多的原故,於是說迦盧鏂波提舍68。而

64《妙法蓮 華 經》:「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T9,no.262,p.37c29-38a01。

65《思惟略要法》「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專念耶?又作念言,生在末法,末法垂已欲滅。」T15,no.617,

p.0299a21-299a21。

66《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汝等所以見佛色身如赤土者,汝等前世於然燈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既出 家已於師和上起不淨心。」T15,no.643,p.661a16-661a17。

67《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說迦盧鏂波提舍,為諸弟子善解無畏故,持正法故,為後世末法中諸 惡比丘增故。」T23,no.1441,p.598a06-598a07。

68《翻梵語》:迦盧鏂波提舍(譯曰時說) T54,no.2130,p.984c21。

(28)

在論集部中最先出現末法思想的是慧簡等所譯《請賓頭盧法》69(AD457),

也就是賓頭盧阿羅漢受佛的教勅,讓末法眾生培植福田。

以上所舉之經律論,皆是於慧思之前就已翻譯出的末法經典,然而正、像、

末的三時思想並未成熟,直到六世紀中那連提耶舍相繼譯出並宣講有關的法滅 經典,繼之慧思提出正法、像法、末法並列的三時思想,才正式確立了三時思 想的流行,而在這之前應可說是三時的蘊釀期吧。

第三節 五濁與末法思想之關係

接著來談末法與五濁的關係,五濁(梵語 pabca-kasaya)乃指末法時代之 五種惡劣的生存狀態,在佛教的宇宙觀裡,是指減劫時所起的五種滓濁(污 濁)。又名五滓。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又名有情濁)、命濁(或名 壽濁)。

具有這五種惡劣生存狀態的時代,謂之為「五濁惡世」。又五濁者,住劫 中自人壽二萬歲之時,開始有五濁的思想,初期其五濁較輕微,漸從時代之推 移變化,而增高其惡劣的程度,尤在末法澆季之今時,愈益增長,故謂之五濁 增時。

簡單的說所謂劫濁,指時節污濁而災害競起,衣食等資具皆衰損。見濁謂 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修善道。煩惱濁指眾生起貪瞋 等煩惱。眾生濁指眾生受小身、劣弱之果。命濁指眾生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

以下則以幾部早期具五濁思想的經典來作說明。

最早具五濁思想的漢譯經典是為吳·康僧會在大帝太元一年(AD251)所譯 出的《六度集經》:

誓於五濁為天人師,度諸逆惡令偽順道,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70

這是釋迦佛過去生作為菩薩時,常居住在山林水澤邊,一日道路中適逢乳虎,

而母虎餵乳之後,疲困飢饉,於是回頭欲食其虎子。菩薩見時不忍愴然心悲,

哀念世間眾生的苦,母子相吞,情何以堪,於是捨身餵虎,並發無上道意,誓 於五濁惡世為天人師,度諸有情。

69《請賓頭盧法》:「佛擯之不聽涅槃,勅令為末法四部眾作福田,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T32,no1689,

p.784b11-784b11。

70《六度集經》T3,no.152,p.2b09-2b26。

(29)

又《菩薩地持論》(AD397~418)云:

命濁:謂今世短壽,人極百歲。

眾生濁:若諸眾生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

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慧施,不作功德,不修齋法,

不持禁戒。

煩惱濁:若此眾生增非法貪,刀劍布施,器仗布施,諍訟鬪亂,諂曲虛 誑,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生。

見濁: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

劫濁:若飢饉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71

文中所形容的乃典型五濁惡世情景,命濁時:人壽只百歲。眾生濁:不識父母,

不持禁戒,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煩惱濁:增生非法欲貪,諍訟鬪亂。見 濁時:像法漸起,邪法轉生。劫濁時:三災競起,飢饉劫、疾病劫、刀兵劫起。

環顧今日社會,人壽極少能上百歲,故於經中五濁惡世的情況,也一一可 見於現世,更能證明五濁增時,法亦復轉微的末法思想。

《大五濁經》又云《大五濁世經》。《僧佑錄》記載,此經為道安法師編為 涼土異經,目前只存經名,內容則已失佚。經文雖已失佚,但可借從《法苑珠 林》的引文中,得知此經載有佛入涅槃後的五亂澆世。

佛涅槃後當有五亂:

一者、當來比丘從白衣學法,世之一亂。

二者、白衣上坐比丘處下,世之二亂。

三者、比丘說法不行承受,白衣說法以為無上,世之三亂。

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現在,於世間以為真道諦,佛法正典自為不明,詐 偽為信,世之四亂。

五者、當來比丘畜養妻子奴僕治生,但共諍訟不承佛教,世之五亂72

71《菩薩地持經》T30,no.1581,p.928c22-929a03。

72《法苑珠林》T53,no.2122,p.1005c15-1005c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關於這個課題,以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裡的介紹最為全面。 [註 3]

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於 1076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r]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