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強化措施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強化措施之研究"

Copied!
2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

強化措施之研究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協 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0 年 12 月

(3)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

強化措施之研究

研究主持人:陳建忠

協同主持人:廖朝軒

研 究 員:蔡燿隆、吳崇豪

研 究 助 理 :邱奕儒、黃偉民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協 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0 年 12 月

(4)
(5)

目次

表次‧‧‧‧‧‧‧‧‧‧‧‧‧‧‧‧‧‧‧‧‧‧Ⅲ

圖次‧‧‧‧‧‧‧‧‧‧‧‧‧‧‧‧‧‧‧‧‧‧Ⅴ

摘要‧‧‧‧‧‧‧‧‧‧‧‧‧‧‧‧‧‧‧‧‧‧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

第三節 名詞定義‧‧‧‧‧‧‧‧‧‧‧‧‧‧‧8

第四節 小結‧‧‧‧‧‧‧‧‧‧‧‧‧‧‧‧12

第二章 文獻蒐集與分析探討‧‧‧‧‧‧‧‧‧‧‧13

第一節 都市型洪災防治理念及內涵‧‧‧‧‧‧‧13

第二節 社區或建築基地之減洪技術及防洪措施之基本

概念‧‧‧‧‧‧‧‧‧‧‧‧‧‧‧‧‧18

第三節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基本策略‧‧‧‧21

第四節 社區及建築基地防洪措施基本策略‧‧‧‧34

第五節 國內外相關對策與法令規範‧‧‧‧‧‧‧39

第六節 小結‧‧‧‧‧‧‧‧‧‧‧‧‧‧‧‧‧47

第三章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探討‧‧49

第一節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設計探討‧‧‧49

第二節 減洪設施設計要點及維護管理‧‧‧‧‧69

(6)

第四節 減洪設施選定配置及評估‧‧‧‧‧‧‧97

第四章 技術參考手冊之基本架構及內涵‧‧‧‧‧‧111

第一節 手冊導覽‧‧‧‧‧‧‧‧‧‧‧‧‧‧111

第二節 都市型洪災防治理念及內涵‧‧‧‧‧‧112

第三節 減洪技術概念及方法‧‧‧‧‧‧‧‧‧113

第四節 防洪措施概念及方法‧‧‧‧‧‧‧‧‧114

第五節 減洪設施選定配置及簡易評估‧‧‧‧‧‧114

第五章 有關防洪/減洪條文之未來發展策略建議‧‧‧116

第一節 現行《建築技術規則》架構增修訂之建議‧116

第二節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之未

來發展策略‧‧‧‧‧‧‧‧‧‧‧‧‧13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2

附錄一 會議紀錄‧‧‧‧‧‧‧‧‧‧‧‧‧‧‧‧143

附錄二 抽水泵浦所需馬力之計算模式‧‧‧‧‧‧‧171

附錄三 減洪容量計算模式‧‧‧‧‧‧‧‧‧‧‧‧177

附錄四 減洪/防洪設計圖說(手冊附錄)‧‧‧‧‧‧‧187

參考書目‧‧‧‧‧‧‧‧‧‧‧‧‧‧‧‧‧‧‧‧209

(7)

表次

表 3-1

減洪設施雨水儲存方式與功能一覽表‧‧‧‧‧49

表 3-2

雨水貯集設施貯水槽配置分類‧‧‧‧‧‧‧‧63

表 3-3

社區調節池工法一覽表‧‧‧‧‧‧‧‧‧‧‧66

表 3-4

社區調節池設施貯集水深界線‧‧‧‧‧‧‧‧67

表 3-5

土壤分類及入滲率一覽表‧‧‧‧‧‧‧‧‧‧70

表 3-6

土壤種類與入滲率及最大設計深度的關係表‧‧71

表 3-7

減洪設施設置前之初步建議調查項目與評估原則

‧‧‧‧‧‧‧‧‧‧‧‧‧‧‧‧‧‧‧‧‧75

表 3-8

不同土地利用別之設施適宜性評估參考表‧‧‧77

表 3-9

一般常用積水排除抽水泵浦產品表‧‧‧‧‧‧92

表 3-10 建築基地防洪措施設置適宜性評估參考表‧‧‧96

表 3-11 國外減洪設施-減洪目標相關設計規定‧‧‧‧99

表 3-12 統一土壤分類與土壤最終入滲率 f 及滲透係數 k 值

對照表‧‧‧‧‧‧‧‧‧‧‧‧‧‧‧‧‧100

表 3-13 土壤最終入滲率 f 及滲透係數 k 值簡易對照表

‧‧‧‧‧‧‧‧‧‧‧‧‧‧‧‧‧‧‧‧101

表 3-14 各類保水設計之保水量計算‧‧‧‧‧‧‧‧101

表 3-15 減洪設施各技術機能雨水流出抑制分別評估積分表

一覧‧‧‧‧‧‧‧‧‧‧‧‧‧‧‧‧‧‧104

(8)

表 3-17 減洪設施各技術積點修訂參考表‧‧‧‧‧‧105

表 3-18 減洪設施各技術機能副加效果一覧‧‧‧‧‧105

表 3-19 減洪設施各技術機能副加效果分別評估積分表一覧

‧‧‧‧‧‧‧‧‧‧‧‧‧‧‧‧‧‧‧‧106

表 5-1

減洪/防洪相關法規摘要彙整表‧‧‧‧‧‧‧117

表 5-2

日本減洪措施補助事項及配套措施相關辦法彙整表

‧‧‧‧‧‧‧‧‧‧‧‧‧‧‧‧‧‧‧‧118

表 5-3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增/修訂建議表‧125

(9)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7

圖 2-1

都市化伴隨之水循環變化示意圖‧‧‧‧‧‧‧14

圖 2-2

建築基地表面雨水流出率變化示意圖‧‧‧‧‧15

圖 2-3

淹水潛勢區案例(台北市一日暴雨 600mm)‧‧17

圖 2-4

淹水警戒(河川外水)預警示意圖‧‧‧‧‧‧18

圖 2-5

都市洪災防範設計概念圖‧‧‧‧‧‧‧‧‧‧20

圖 2-6

屋頂型防災調節池示意圖‧‧‧‧‧‧‧‧‧‧22

圖 2-7

社區型調節池示意圖‧‧‧‧‧‧‧‧‧‧‧23

圖 2-8

社區雨水入滲示意圖‧‧‧‧‧‧‧‧‧‧‧24

圖 2-9

美國波特蘭市推動都市暴雨管理計劃中的綠色街道

‧‧‧‧‧‧‧‧‧‧‧‧‧‧‧‧‧‧‧‧25

圖 2-10 波 特 蘭 市 更 新 區 域 綠 街 道 示 意 圖 及 逕 流 動 線 圖

‧‧‧‧‧‧‧‧‧‧‧‧‧‧‧‧‧‧‧‧‧26

圖 2-11 波特蘭市綠街道施作前(左圖)與施作後(右圖)之

比較‧‧‧‧‧‧‧‧‧‧‧‧‧‧‧‧‧‧26

圖 2-12 國外雨花園案例‧‧‧‧‧‧‧‧‧‧‧‧‧‧27

圖 2-13 雨花園施作前(左圖)與施作後(右圖)之比較‧‧27

圖 2-14 高雄市本和里專用社區調節池案例‧‧‧‧‧‧28

圖 2-15 中科專用社區調節池案例-東大公園配置圖‧‧29

(10)

圖 2-17 新北市林口區南勢國小社區型調節池‧‧‧‧31

圖 2-18 台南市大地莊園社區案例‧‧‧‧‧‧‧‧‧32

圖 2-19 江川專用防災調節池案例‧‧‧‧‧‧‧‧‧‧32

圖 2-20 台南市建築物及重要機電調昇案例‧‧‧‧‧‧35

圖 2-21 國外高腳屋建築案例‧‧‧‧‧‧‧‧‧‧‧‧36

圖 2-22 荷蘭漂浮建築案例‧‧‧‧‧‧‧‧‧‧‧‧‧36

圖 2-23 防洪閘門案例‧‧‧‧‧‧‧‧‧‧‧‧‧‧‧37

圖 2-24 擋水板組裝案例‧‧‧‧‧‧‧‧‧‧‧‧‧‧38

圖 2-25 砂包土袋等簡易防水措施案例‧‧‧‧‧‧‧‧39

圖 3-1

減洪設施類型一覽表‧‧‧‧‧‧‧‧‧‧‧‧51

圖 3-2

基地保水滲透設施整體規劃配置示意圖‧‧‧‧52

圖 3-3

草溝構造示意圖‧‧‧‧‧‧‧‧‧‧‧‧‧‧53

圖 3-4

草帶構造示意圖‧‧‧‧‧‧‧‧‧‧‧‧‧‧54

圖 3-5

滲透排水管示意圖‧‧‧‧‧‧‧‧‧‧‧‧‧55

圖 3-6

滲透井材料圖例‧‧‧‧‧‧‧‧‧‧‧‧‧‧56

圖 3-7

滲透陰井構造示意圖‧‧‧‧‧‧‧‧‧‧‧‧56

圖 3-8

滲透側溝示意圖‧‧‧‧‧‧‧‧‧‧‧‧‧‧57

圖 3-9

滲透渠示意圖‧‧‧‧‧‧‧‧‧‧‧‧‧‧‧58

圖 3-10 滲透乾井示意圖‧‧‧‧‧‧‧‧‧‧‧‧‧‧60

圖 3-11 透水性舖面之概念圖‧‧‧‧‧‧‧‧‧‧‧61

圖 3-12 透水性舖面標準構造圖‧‧‧‧‧‧‧‧‧‧61

圖 3-13 雨水貯集利用系統流程配置案例‧‧‧‧‧‧62

(11)

圖 3-14 薄層型綠屋頂的底層結構‧‧‧‧‧‧‧‧‧64

圖 3-15 雨花園剖面示意圖‧‧‧‧‧‧‧‧‧‧‧‧68

圖 3-16 建築物結合雨花園概念示意‧‧‧‧‧‧‧‧68

圖 3-17 雨水入滲型設施禁止設立場所‧‧‧‧‧‧‧78

圖 3-18 道路旁滲透側溝、渠、滲透井維護管理‧‧‧79

圖 3-19 建築物水患發生途徑示意圖‧‧‧‧‧‧‧‧81

圖 3-20 防洪措施類型一覽表‧‧‧‧‧‧‧‧‧‧‧82

圖 3-21 組合式擋水版示意圖-側牆固定法‧‧‧‧‧83

圖 3-22 組合式擋水版示意圖-抱壁固定法‧‧‧‧‧84

圖 3-23 油壓機械軸臂防水閘門(版)示意圖‧‧‧ 85

圖 3-24 地下空間防洪立牆設置示意圖‧‧‧‧‧‧ 86

圖 3-25 水 密 門 設 置 示 意 圖 - 划 軌 式 ‧ ‧ ‧ ‧ ‧ ‧ ‧ 8 7

圖 3-26 水 密 門 設 置 示 意 圖 - 水 密 蓋 板 ‧ ‧ ‧ ‧ ‧ ‧ 8 8

圖 3-27 水 密 門 設 置 示 意 圖 - 一 般 立 門 ‧ ‧ ‧ ‧ ‧ ‧ 8 8

圖 3-28 基地抬昇設計示意圖-建築抬昇及漂浮構造‧89

圖 3-29 建築物地下室防水工程‧‧‧‧‧‧‧‧‧ 90

圖 3-30 建築物壁面防水工程‧‧‧‧‧‧‧‧‧‧ 91

圖 3-31 建議砂包堤防堆置方式‧‧‧‧‧‧‧‧‧ 95

圖 3-32 減 洪 設 施 選 定 及 評 估 流 程 ‧ ‧ ‧ ‧ ‧ ‧ ‧ 1 0 7

圖 3-33 建 築 基 地 雨 水 流 出 率 等 級 1 ~ 5 設 施 配 置 案 例

‧‧‧‧‧‧‧‧‧‧‧‧‧‧‧‧‧‧‧‧108

(12)
(13)

摘 要

關鍵詞:基地減洪技術、基地防洪措施、淹水潛勢 一 、 研 究 緣 起 在此氣候變遷之情形下,極端氣候之發生有愈來愈頻仍之趨勢,2001 年潭 美颱風造成高雄市大淹水、2008 年卡玫基颱風、2009 年莫拉克颱風及 2010 年凡 那比颱風,這些動輒數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暴雨屢屢的重創台灣中南部,其 所產生之暴雨量遠遠超過市區下水道排洪設計標準(5 年一次暴雨頻率),導致 都市區域發生嚴重之淹水現象。在面對自然界的氣候變遷及人為因素(都市不當 開發)的交互影響下,極端之水文事件幾乎已變成每年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面 對此變化,必須認清傳統之防洪工程防護有其極限,而未來之減洪策略必定是朝 向流域綜合治水之方式,強化流域洪水分攤之措施,以各種不同之減洪方式達到 整體防洪的目的。 故在此流域綜合治水之架構下,如何有效提升都市區域建築物之防洪能力實 為當務之急。目前於建築技術規則中,已明訂基地保水措施之相關辦法,然其主 要目的是以生態保水及減緩都市熱島效應之功能為主;面對前述之都市淹水情 形,必須再輔以其他之減洪技術或防洪強化措施方能提升都市建築之耐災能力。 因此,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強化措施相關內容有其研究之必要。故本 研究計劃之主要目的旨在系統性的蒐集彙整回顧國內在都市雨洪管理技術面及 法規面的成果,參照國外的實施現況與成果並配合國內己有的研究成果與現有技 術法規,據以提出適合台灣使用之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技術 參考手冊之基本架構與包含內容,並作為日後制定法規及規範之重要参考依據, 未來也能提供都市及社區進行雨洪規劃設計之技術参考資料。 二 、 研 究 方 法 及 過 程

(14)

1. 蒐集彙整分析國內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相關防洪措施及計算模 式等資料包括:案例、研究報告、技術手冊或規範等。 2. 蒐集彙整分析國外己發展之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相關防洪措施 及計算模式等資料。 3. 蒐集彙整國內外現行社區及建築基地防洪相關法令規範等相關資料。 4. 針對淹水風險、水文、地文特性等重要影響因素,將國內外適合之現行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相關防洪措施予以歸納分類,並說明不同方 法的適用性與其限制條件,並以示意圖說說明之。 5. 研提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技術參考手冊之基本架 構與包含內容。 6. 檢討有關建築技術規則中之減洪設施設計規範等相關法令及增修訂建 議內容。 7. 研提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之未來發展策略。 三 、 重 要 發 現 (一)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強化概念 分區性的都市洪水防治概念提出,欲改善都市地區的雨洪情形及防治水患浸 入,可依階段或淹水潛勢區進行不同的措施防治: —首要可以從「貯留」和「入滲」技術作為第一層考量,針對非淹水區域或 易淹水區域(需擇適當之貯留設施)設置減洪設施。 —第二層考量可進一步從建築本身防洪著手(即為防洪措施)。針對易淹水 區域中新建設之建築可於規劃期間將防洪概念納入建築本身之設計中, 或針對既有建築本身提高其防洪程度,以利於洪患來臨時有所應變措施。 (二)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基本策略及設計探討 為了達到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的效果,必需利用現有公園、學校、廣場、運

(15)

動場、空地等公用或開放空間,設置減洪設施,延緩地表逕流排出時間、減低洪 峰流量,提高都市防災能力。 結合歐美及日本減洪技術之分類方式,可進一步區分為雨水貯集型減洪設 計、雨水入滲型減洪設計以及貯集(可入滲)型減洪設計。 (三)社區或建築基地防洪措施基本策略及設計探討 在面對淹水的高風險時(如易淹水區域),社區及建築基地防洪措施之重要 性應受到重視;防洪措施之型式應考慮建物的型式並結合建物的影響程度,如政 府重要機關、醫院、交通建設、學校,可以按分區採取針對不同防洪標準選定適 用的防洪措施。 其次,針對建築物淹水之途徑,進而研提相關防洪因應對策。研究結果顯示 建築物水患發生的途徑一般主要從建築物大門、停車場出入口、地下街出入口、 地下庭園、排水溝及通風口等;針對淹水途徑結構性防洪措施可包括防水閘門 (板)、防洪立牆及加蓋板、水密門 (Watertight Door)等措施。非結構性建築防 洪措施如防水材料、抽水泵浦、逆止閥,以及砂包堆疊等防護措施。 (四)建築基地減洪設施選定及評估方式 提出減洪設施評估方式,可包括一為理論模式計算保水量;另則設定雨水流 出抑制成效之積點評估,以事例個別評估由0 點(建築基地開發後之地表完全不 滲透型態)至減洪技術實行後滿點100 點(假定為回復成開發前之自然型態)兩 種評估方法。 (五)「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技術參考手冊」基本架構 彙編參考手冊之基本架構及內涵,內容主要可包括手冊導覽、分類大綱、減 洪/防洪案例型式及示意圖說、維護管理要點及評價方式等。 (六)國內外相關法令規範蒐集彙整,並研提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強

(16)

提出《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近期條文增修訂建議,以及增列第 18 章,亦即「建築物之防洪/減洪」專章及初步相關內容。繼之由策略規劃之角 度,進一步研擬「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理念推動與指標建立」、「社 區及建物基地減洪與防洪強化法制化推動」,以及「社區及建物基地減洪與防洪 強化區域整合及管理系統建立」策略目標及行動策略建議等。 四 、 重 要 建 議 事 項 建議一 社區或建築基地開發減洪設施配置規定: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協辦機關:各地方政府 1. 新案開發不得有增加洪峰流量或危害鄰近地區之規定(下水道法之內 容應再配合調整),並應先評估開發區所能承受雨水容許或排放,再進 行討論應以何種減洪技術進行配置。 2. 應需規定固定面積以上需設有減洪設施如社區調節池、入滲溝、入滲 渠、等設施之相關配套規定。 建議二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增修訂之建議: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我國建築技術規則,從建築設計施工編、建築構造編,乃至於建 築設備編,雖然陸陸續續均有在修正與增訂建築技術規則之法規條 文,猶不見對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有相關約束之法令 規範,因此建議可以針對現有之17 章條文,進行增修訂有關減洪技術 或防洪措施等(建議條文請參閱本報告表5-3)相關規定。

(17)

建議三 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指標建立: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1. 為具體量化各式減洪設計,如入滲型、雨水貯留型及雨水貯留加入滲 型之減洪能力,有必要透過實際進行水文模式之進行模擬,並依台灣 各地區之降雨型態,建立建築基地各式減洪措施減洪能力量化之指標 系統。此指標有助於規劃者選擇最可行之減洪設計組合,以達到額定 之減洪目標。此外,此量化指標有助都市雨洪管理單位進行整體防洪 策略擬訂、管理,及執行獎勵補助之依據。 2. 各種長久或短暫式防洪強化措施,如防水閘門、圍牆、防水材料、逆 止、擋水牆、機電設施調昇、建物基地調昇、乃至於漂浮屋設計等, 皆可提高建築對洪水的承受能力。然而,如何評估搭配方法、成本及 整體防洪能力,需建立一套整體建築物防洪能力指標系統。該指標系 統一方面可提供建物使用者在合理成本下,依其所在地區之淹水潛 勢,引導一套有效的防洪強化設計;另一方面,此指標系統亦可提供 防洪主管單位依淹水潛勢區域,執行社區及建築基地防洪強化措施之 獎勵補助方案。

(18)

ABSTRACT

Keywords: Flood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lood Resistance Facilities, Potential of Inundation.

The ongo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ults into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that implies nature disaster has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These storms of frequency in decades or even hundreds of years often devastate Taiwan these years. The resulted runoff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design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mostly 5 years frequency), leading to severe urban flood. Facing these realities,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flood engineering approach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the future flood mitigation approaching surely will tend to integrated basin management, decentralized non-structure approach, and various diversified method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flood basin management, it has been an urgent issue to enhance the flood resistance of urban buildings. In present build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 the water retention methods have been included. However, they aim to ease the urban heat island while less to mitigate flood. Therefore, other flood mitigation methods and flood resistant technology should be added to enhance the flood resistant capacity of urban buildings. To this end,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the structure of handbook in buildings’ flood mitigation and flood resistant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technologies, researches, experiences and regula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1.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concepts of flood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hancement in communities and building. The proposed two steps approaches are: first, using infiltration and retention technologies to mitigate

(19)

the flood; and second, adapting flood resistant facilities in buildings to enhance the tolerance to flood.

2. Exploring of the basic strategy and design for flood mitig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buildings. The selections of flood mitigation facilities and related evaluation have been reviewed.

3. Exploring of the basic strategy and design for flood resistant enhancement in communities and buildings. Various sets of flood resistant facilities have been discussed.

4. Th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flood mitigation have been reviewed and discussed for future establishment of law and regulations.

5. The frame work of “the technology handbook of flood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hancement in community and building sits” has been presented, including the concepts, outlines, figures, and proposed evaluation.

6. Reviewing the related regulation around the world and developing the future strategy of flood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hancement in community and building sits.

The major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ings:

Suggestion 1: The stormwater runoff discharge allowance in the building sites should be reviewed according to the drainage regulation. That is, the runoff discharge should not be increase after the development. Than the design of flood red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discussed. Buildings above certain floor area should adopt the flood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to enforce the flood mitigation.

(20)

Regulations.

The flood mitigation and resistance desig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new building design based on the modified Build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

Suggestion 3: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flood reduction and flood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is system will facilitate the designer to reach the assigned target in flood mitigation and flood resistant of buildings. Also, it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making policy in incentive system.

(21)

第一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緣 起 與 背 景

壹 、 研 究 緣 起 近年來國內水利防災面對的不僅是颱風豪雨災害嚴重威脅著臺灣地區民眾 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全球極端氣候之發生有愈來愈頻繁之趨勢;臺灣地狹人稠, 目前已有將近80%的人口居住於都市計畫地區,都市化造成水環境變化加快且越 來越難預測,導致洪澇災害頻率、規模與損失加大,且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衝擊 及災害風險提高。在許多淹水防範研究探討中,大多認為應從災害潛勢調查、土 地使用編訂與開發限制進行管制,進入都市審議階段則應予以對應的管制設計內 容及建築管理等作為因應對策;而在實際執行面,公私部門也投入相當多的人力 與經費興建防洪設施等,但淹水的問題仍不斷的產生(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6)。傳統的雨洪管理即是仰賴以「集中末端處理」(End-of-pipe)的方式,來 約束洪水於一定渠道之內直接排放至下游,解除洪水在都市地區流竄之威脅;然 可能因將大量雨水排入河道中,反造成下游河川洪峰流量聚集性衝擊而使洪水風 險提高,加之洪水來時下游河道水位升高,亦導致都市「內水」無法外排,都市 洪澇焉然產生。復以水災災害防救災能量及人力疲乏物力不足,致使應變救災遲 緩,另面對氣候變遷及複合型災害一再重演,必須認清傳統都市防洪措施有其極 限。 貳 、 研 究 背 景 社區及建築基地水災防救已非單僅仰賴政府而能達成,政府與民間必須通力 合作,落實民眾防災意識,方能有效執行水災災害防治之任務。社區減洪技術首 先可以針對大量之社區、基地等公共空間,設置小型滯洪池、雨水貯留設施及入 滲設施作為暫時的儲存雨洪空間,藉由大量利用小空間以降低雨洪造成之威脅,

(22)

2010),並輔以社區或基地排水區出口的下水道工程防治,經由都市中各社區、 建築物的種種的減洪措施來達到整個都市集水區的雨洪綜合管理。 其次,在都市集水區的雨洪綜合管理架構下,如何有效提升都市區域建築基 地本身之防洪能力實為當務之急。現行建築技術規則中對於建築防災有多項規 定,如防火、防震、防空等設計規定,卻鮮少有針對建築防洪作相關規定。雖已 明訂基地保水措施之相關辦法,然其主要目的是以生態保水及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之功能為主;面對前述之都市淹水情形,必須再輔以其他防洪強化措施方能提升 都市建築之耐災能力,因此,社區及建築基地自身之防洪強化措施相關內容有其 研究之必要。 基於上述背景說明,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系統性的蒐集彙整回顧國內在都市 雨洪管理技術面及法規面的成果,參照國外的實施現況與成果並配合國內己有的 研究成果與現有技術法規,研擬適合台灣使用之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及防洪 強化措施技術參考手冊之基本架構與包含內容,作為日後制定法規及規範之重要 参考依據,未來也能提供都市及社區進行雨洪規劃設計之技術参考資料。

(23)

第 二 節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依據研究工作項目,本計畫之研究方法與步驟簡述如后: 壹、蒐 集 彙 整 分 析 國 內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與 相 關 防 洪 措 施 及 計 算 模 式 等 資 料 包 括 :案 例 、 研 究 報 告 、 技 術 手 冊 或 規 範 等 本計畫收集國內與研究主題有關之相關文獻、研究報告、案例、及計算模式 等,並探討其使用概況及遭遇問題等,其研究方法概述如下: 1. 次級資料蒐集(Secondary Sources):收集相關案例、研究報告、期刊、 網站等相關資料。 2. 定性資料:針對蒐集資料,分析國內案例,探討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 術與防洪強化措施設施之(1) 規劃型式、(2) 使用成效,進行彙整。 貳、蒐 集 彙 整 分 析 國 外 己 發 展 之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與 相 關 防 洪 措 施 及 計 算 模 式 等 資 料 本執行工作收集國外與研究主題有關之減洪技術與防洪強化措施內容及計 算模式,針對各國、各技術內容、各計算模式等進行系統性之彙整與比較。研究 方法概述如下: 1. 次級資料蒐集:收集相關案例、研究報告、期刊、網站等相關資料。 2. 定性資料:針對蒐集之資料,調查日本、歐美等國外使用相關技術與措 施,探討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強化措施設施之(1) 規劃型 式、(2) 計算模式等,進行彙整。 參、蒐 集 彙 整 國 內 外 現 行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防 洪 相 關 法 令 規 範 等 相 關 資

(24)

計規範可分為: 1. 國內法規彙整:水利法、建築技術規則、下水道用戶排水設備標準、下 水道工程設施標準、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非都市土地開發 審議作業規範以及相關法令、規範等。 2. 國外設計規範彙整:日本設計手冊、規範、歐美等設計標準。 肆 、 針 對 淹 水 風 險 、 水 文 、 地 文 特 性 等 重 要 影 響 因 素 , 將 國 內 外 適 合 之 現 行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與 相 關 防 洪 措 施 予 以 歸 納 分 類 , 並 說 明 不 同 方 法 的 適 用 性 與 其 限 制 條 件 , 並 以 示 意 圖 說 說 明 本研究針對前述各工作成果相關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詳細歸納其種 類,探討其特性,藉以分析其優缺點及設置影響因素,並根據分析結果探討其適 用性並發展示意圖說,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1. 依淹水風險等級進行減洪技術及防洪措施分類研擬 擬以下面兩觀點進行原則之研擬: z 區域觀點:主要可分為易淹水潛勢區與非淹水潛勢區,並進一步針對易 淹水潛勢區內之社區或建築基地建築提供相關防洪內容之建議。 z 設施型式:以針對設施之結構性、非結構性,或以永久性、臨時性及緊 急性等進行分類探討。 2. 影響因素探討 初步擬針對下列影響因子進行探討,分別為: z 水文特性,例如:地下水位、蓄洪時間等。 z 地文特性,例如:土壤特性、地形坡度、設置場所、土地使用計畫與限 制等。 3. 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手冊內涵及示意圖說之建立 針對國內外相關技術工法、案例進行彙整,並分類依序建構,並建立

(25)

社區及建築基地開發「減洪設施」及「防洪措施」示意圖說,內容可包括: 「技術種類」、「型式」、「技術特性」、「執行需求」、「逕流處理能力」、「適用 場所」、「內容」、「注意事項」,以及「示意圖」等。 4. 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使用適用性建議 社區或建築基地座落之區域,以及不同建築之功用與類型,應給予不 同之風險等級。若從技術面向觀之,社區面積一般較大,可以使用減洪技術 為主,建築物則以防洪強化措施為主以強化其防洪能力,而各技術種類亦涉 及前述相關影響因子。 藉由上述技術面之探討建立「減洪技術及防洪強化措施使用適用性建議參考 表」。建築師實務規劃時可對於不同風險等級,不同建物型式、需求,對社區及 建築基地所需減洪技術及建築物防洪強化措施提出適當之建議。 伍、研 提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及 防 洪 強 化 措 施 技 術 參 考 手 冊 之 基 本 架 構 與 包 含 內 容 本項工作遂行係延續前述相關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及計算模式等資料文獻 蒐集及分析成果為架構基礎,進一步彙編參考手冊之基本架構及內容,包括: z 手冊導覽—包含手冊目的、說明、用語定義及適用範圍等。 z 分類大綱—依淹水潛勢、減洪需求或防洪措施需求等,或以土地利用條 件進行分類。 z 案例型式及示意圖說—依前述之建構分類條件下,內容可包括案例及示 意圖成果,並配合其適合的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之建構型式、配置、維 護管理要點等,進行彙編。 z 評估方法—內容可包括相關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簡易評估方式及配置 選定建議。

(26)

陸、檢 討 有 關 建 築 技 術 規 則 中 之 減 洪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等 相 關 法 令 及 增 修 訂 建 議 內 容 本計畫針對研究主題所涉及之相關法令、技術規則進行通盤檢討,並於計畫 執行期間舉辦專家座談及進行專家諮詢。針對相關檢討結果進行縱向及橫向之意 見彙整,縱向則徵詢各相關業管單位及執行單位之看法,瞭解是否符合政府現行 推動之相關政策及技術面之落實度;橫向則彙整各界專家學者之意見。檢討之結 果將回歸到建築設計之主軸,針對建築技術規則中之減洪設施設計規範等相關法 令提出增修訂建議內容。 柒 、 研 提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及 防 洪 強 化 措 施 之 未 來 發 展 策 略 本計畫延續前述相關法規資料蒐集、彙整及分類等成果為架構基礎,進行本 項工作之遂行。由策略規劃之角度,在策略之擬定上,必須先有策略之總目標, 繼之進行情勢分析,然後依據分析結果研擬未來各階段之策略目標,各策略目標 可能包含數個行動策略,最後完成近、中、長程策略研提。 依據工作項目與內容,本研究案之研究步驟如下圖1-1所示。

(27)

圖 1-1 研究流程圖

(28)

第 三 節 名 詞 定 義

依據本計畫執行成果報告中主要名詞定義,彙整歸納如下,其它詳細相關技 術、設施或措施之用語及定義,請詳見報告中各節所述: ■ 淹 水 潛 勢 是 指 在 自 然 環 境 中 潛 藏 易 致 淹 水 的 可 能 性 , 而 所 謂 自 然 環 境 是 包 括 降 雨 、 地 形 、 地 物 、 地 質 、 土 壤 、 河 川 、 植 被 等 因 素 。( 資 料 來 源 : 經 濟 部 水 利 署 ,2011) ■ 洪 災 洪 災 泛 指 暴 雨 或 颱 風 帶 來 豐 沛 之 降 雨 量 , 其 降 落 至 地 面 後 產 生 沖 蝕 坍 方 ; 或 雨 水 降 落 至 地 面 , 成 為 地 表 逕 流 流 入 河 川 後 , 使 得 河 川 流 量 超 過 河 道 及 排 水 設 施 之 容 量 , 而 造 成 淹 沒 ; 或 因 水 流 沖 刷 力 道 強 , 破 壞 相 關 水 利 設 施 或 水 工 結 構 物 而 引 發 水 患 災 害 。( 資 料 來 源 :1.淹 水 潛 勢 地 區 建 築 防 洪 設 計 技 術 探 討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2003; 2.本 研 究 整 理 ) ■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設 置 滯 洪 或 滯 留 設 施 , 或 設 置 可 入 滲 鋪 面 、 陰 井 、 管 渠 等 相 關 設 施 , 以 延 緩 地 表 逕 流 排 出 時 間 、 減 低 洪 峰 流 量 , 改 善 社 區 開 發 後 增 加 之 逕 流 量,減 緩 都 市 洪 患 產 生。( 資 料 來 源 : 本 研 究 整 理 ) ■ 基 地 防 洪 措 施 利 用 調 昇 建 築 物 基 礎 高 程 或 其 內 部 財 物 位 置 、 家 具 等 佈 置 改 變,或 興 建 防 水 閘 門、圍 牆,或 利 用 防 水 材 料、逆 止 閥 、 抽 水 泵 浦 、 砂 包 等 相 關 措 施 以 防 止 或 減 輕 水 患 浸 入 建 築 物 內 部 造 成 損 失 。( 資 料 來 源 : 本 研 究 整 理 ) ■ 雨 水 流 出 抑 制 為 防 止 雨 水 落 至 地 表 後 直 接 進 入 下 水 道 及 河 川 , 以 減 輕 下 游 河 川 等 的 洪 水 之 負 擔。( 資 料 來 源:戸 建 住 宅 に お け る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施 設 設 置 マ ニ ュ ア ル ,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技 術 協 会 ,2010) ■ 水 循 環 海 水 蒸 發 後 成 為 雲 並 開 始 下 雨 , 雨 水 入 滲 到 大 地 , 變 成 地 下 水 和 河 川 水 流 流 進 大 河 , 另 一 部 份 是 以 各 種 的 形 式 被 人

(29)

們 利 用 後 , 再 次 回 到 海 的 整 個 自 然 性 水 循 環 。 此 外 , 因 為 在 都 市 化 後 自 然 本 來 應 有 的 水 的 循 環 路 徑 , 受 到 自 來 水 道 和 下 水 道 等 影 響 , 亦 可 稱 為 人 工 性 的 水 循 環 。( 資 料 來 源 : 戸 建 住 宅 に お け る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施 設 設 置 マ ニ ュ ア ル ,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技 術 協 会 ,2010) ■ 熱 導 現 象 都 市 成 為 比 週 邊 郊 區 溫 度 偏 高 的 現 象 , 若 以 連 結 等 溫 線 方 式 繪 出 如 同 成 為 小 島 形 狀 , 起 因 於 被 放 出 的 人 工 熱 和 地 表 被 混 凝 土 覆 蓋 等,尤 其 在 無 風 的 夜 晚 變 得 明 顯。(資料來源: 林憲德,2001) ■ 社 區 社 區 應 需 具 備 特 定 地 理 上 的 共 同 體 、 居 住 在 共 同 體 上 的 民 眾 , 有 組 織 的 社 會 、 民 眾 共 同 擁 有 的 普 遍 特 質 及 某 種 共 同 特 徵 及 認 同 感。( 資 料 來 源:生 態 社 區 的 雨 水 利 用 系 統 規 劃 技 術 研 究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2011) ■ 建 築 物 為 定 著 於 土 地 上 或 地 面 下 具 有 頂 蓋 、 樑 柱 或 牆 壁 , 供 個 人 或 公 眾 使 用 之 構 造 物 或 雜 項 工 作 物。進 一 步 可 說 明 為:( 資 料 來 源 : 建 築 法 ,2011) 公 眾 使 用 之 建 築 物 : 為 供 公 眾 工 作 、 營 業 、 居 住 、 遊 覽 、 娛 樂 及 其 他 供 公 眾 使 用 之 建 築 物 。 公 有 建 築 物 : 為 政 府 機 關 、 公 營 事 業 機 構 、 自 治 團 體 及 具 有 紀 念 性 之 建 築 物 。 ■ 建 築 基 地 為 供 建 築 物 本 身 所 占 之 地 面 及 其 所 應 留 設 之 法 定 空 地 。 前 項 法 定 空 地 之 留 設 , 應 包 括 建 築 物 與 其 前 後 左 右 之 道 路 或 其 他 建 築 物 間 之 距 離 。( 資 料 來 源 : 建 築 法 ,2011) ■ 雜 項 工 作 物 為 營 業 爐、水 塔、瞭 望 臺、招 牌 廣 告、樹 立 廣 告、散 裝 倉 、 廣 播 塔 、 煙 囪 、 圍 牆 、 機 械 遊 樂 設 施 、 游 泳 池 、 地 下 儲 藏 庫 、 建 築 所 需 駁 崁 、 挖 填 土 石 方 等 工 程 及 建 築 物 興 建 完 成 後 增 設 之 中 央 系 統 空 氣 調 節 設 備 、 昇 降 設 備 、 機 械 停 車 設 備、防 空 避 難 設 備、污 物 處 理 設 施 等。( 資 料 來 源:建 築 法 ,

(30)

■ 地 下 層 地 板 面 在 基 地 地 面 以 下 之 樓 層 。 但 天 花 板 高 度 有 三 分 之 二 以 上 在 基 地 地 面 上 者 , 視 為 地 面 層 。( 資 料 來 源 : 建 築 技 術 規 則 建 築 設 計 施 工 篇 ,2011) ■ 集 合 住 宅 具 有 共 同 基 地 及 共 同 空 間 或 設 備 。 並 有 三 個 住 宅 單 位 以 上 之 建 築 物 。( 資 料 來 源 : 建 築 技 術 規 則 建 築 設 計 施 工 篇 ,2011) ■ 被 覆 地 為 了 防 止 灰 塵 與 水 分 蒸 發 , 全 面 以 地 披 、 樹 皮 、 木 屑 、 礫 石 覆 蓋 之 裸 露 土 地 地 面。( 資 料 來 源:戸 建 住 宅 に お け る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施 設 設 置 マ ニ ュ ア ル ,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技 術 協 会 ,2010) ■ 自 然 狀 態 地 面 未 被 擾 動 之 前 , 亦 即 不 被 機 器 建 設 開 挖 、 道 路 舖 修 或 建 築 本 體 覆 蓋 的 土 地 狀 態 下。( 資 料 來 源:戸 建 住 宅 に お け る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施 設 設 置 マ ニ ュ ア ル ,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技 術 協 会 ,2010) ■ 更 地 狀 態 使 用 建 設 機 械 等 方 式 改 變 原 有 的 自 然 被 覆 地 , 使 土 地 地 面 平 坦。( 資 料 來 源:戸 建 住 宅 に お け る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施 設 設 置 マ ニ ュ ア ル , 雨 水 貯 留 浸 透 技 術 協 会 ,2010) ■ 透 水 區 域 雨 水 能 滲 透 至 地 下 之 土 地 範 圍 。( 資 料 來 源 : 本 研 究 整 理 ) ■ 不 透 水 區 域 雨 水 不 能 滲 透 至 地 下 而 直 接 從 地 表 流 出 之 土 地 範 圍。( 資 料 來 源 : 本 研 究 整 理 ) ■ 社 區 調 節 池 ( 或 稱 調 整 池 ) 調 節 池 可 以 為 滯 洪 池 及 滯 留 池 之 統 稱 , 當 社 區 開 發 後 雨 水 落 於 基 地 形 成 逕 流 , 在 逕 流 到 達 排 水 區 出 口 之 間 , 於 逕 流 的 流 路 上 設 置 具 滯 洪 (Detention) 或 滯 留 ( Retention) 設 施 等 , 以 充 分 發 揮 逕 流 滯 蓄 的 效 果 , 並 達 到 洪 水 調 節 之 目 的。( 資 料 來 源:1. 利 用 公 園 及 學 校 設 置 滯 洪 設 施 及 貯 留 洪 水 再 利 用 之 研 究 本 研 究 整 理,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2009;

(31)

■ 滯 洪 池 ( Detention Pond) 滯 洪 池 為 調 節 池 之 一 種 , 為 滯 洪 型 之 調 節 逕 流 機 能 係 限 定 在 一 定 期 限 內 的 調 節 , 以 其 設 施 容 量 暫 時 儲 存 上 游 來 水 , 並 以 滯 洪 口 控 制 出 流 量 使 水 慢 慢 排 去 , 可 延 遲 洪 水 波 到 達 下 游 時 間 並 削 減 洪 峰 流 量 ; 一 般 而 言 , 滯 洪 設 施 僅 為 控 制 出 流 量 之 水 工 結 構 物 , 在 雨 停 後 不 久 即 將 池 中 蓄 水 完 全 排 除 , 並 無 減 少 逕 流 體 積 的 功 能 。( 資 料 來 源 : 利 用 公 園 及 學 校 設 置 滯 洪 設 施 及 貯 留 洪 水 再 利 用 之 研 究 本 研 究 整 理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2009) ■ 滯 留 池 ( Retention Pond) 滯 留 池 為 調 節 池 之 一 種 , 為 滯 留 型 之 蓄 水 並 不 排 放 至 下 游 , 可 結 合 現 有 或 人 工 的 池 塘 、 窪 地 予 以 儲 存 部 分 之 洪 水 體 積,具 有 減 少 逕 流 體 積、尖 峰 流 量 及 延 遲 洪 水 波 之 功 效 。 一 般 而 言,除 減 洪 功 能 外 尚 可 維 持 水 生 生 態 系 統 的 穩 定 性。 ( 資 料 來 源 : 利 用 公 園 及 學 校 設 置 滯 洪 設 施 及 貯 留 洪 水 再 利 用 之 研 究 本 研 究 整 理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2009 ) ■ 蓄 洪 以 水 庫 、 湖 泊 、 水 池 或 其 它 可 儲 蓄 水 體 之 設 施 等 , 以 巨 大 水 體 容 量 貯 蓄 洪 水 量 。( 資 料 來 源 :1.淹 水 潛 勢 地 區 建 築 防 洪 設 計 技 術 探 討 , 財 團 法 人 中 華 建 築 中 心 ,2003; 2.本 研 究 整 理 ) ■ 生 態 調 節 池 為 調 節 池 之 一 種 , 將 水 池 分 為 高 、 低 水 位 兩 種 , 水 深 以 安 全 考 量 為 主 , 大 部 分 水 深 以 不 超 過80公 分 為 原 則 , 水 池 底 部 以 土 壤 鋪 覆 , 以 利 植 物 生 長 , 並 可 種 植 對 污 染 物 吸 附 性 較 高 之 水 生 植 物 , 因 為 土 壤 與 植 物 是 最 好 的 天 然 水 質 過 濾 器 , 應 用 重 力 沉 降 方 式 , 將 淨 化 後 的 水 再 排 入 下 游 或 下 水 道 系 統 , 平 時 水 池 裡 只 有 低 水 池 有 水 , 一 遇 下 雨 時 , 水 池 就 如 蓄 水 庫 一 樣 可 擴 大 蓄 水 深 , 淹 水 區 須 備 有 透 水 性 良 好 之 土 質 或 透 水 涵 井 , 使 其 逕 流 可 慢 慢 滲 透 入 地 表 下 , 達 到 涵 養 水 份 的 目 的 , 使 生 態 調 節 池 同 時 具 有 逕 流 調 節 與 改 善 水 質 雙 重 功 效 。( 資 料 來 源 :1. 都 市 高 淹 水 潛 勢 地 區 地 下 雨 水 貯 留 系 統 研 究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2004; 2.本 研 究

(32)

第 四 節 小 結

依據本計畫之目的及研究內容,本計畫初步完成收集計畫執行相關資料並進 行分析,分析結果提供後續研究作為研提「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 技術參考手冊」基本架構以及未來法令修訂及策略建議之參考依據。本計畫收集 之資料項目概略如下: — 國內外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種類等資料 — 國內外建築基地防洪措施種類等資料 — 國內外相關技術或措施之案例、規範及發展歷程等 — 國內減洪技術或防洪措施等相關法規及歷程資料等 — 國內外減洪設施容量計算方式及特性等相關資料 — 國內外減洪、防洪設施之維護、管理等相關資料 本計畫彙整上述資料進行分析探討,以建構計畫之研究理論基礎,詳細執行 成果與報告撰寫將分列於後面諸章節說明。

(33)

第二章 文獻蒐集與分析探討

本章主要彙整國內、外之案例、規劃手冊及法規規範等分析探討。首先說明 何謂都市型洪災及發生之原因,再者社區或建築基地之減洪/防洪技術之基本概 念,其次針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案例進行分析,並進一步分別對社區減洪技術及 建築基地防洪措施等基本策略加以分類並探討,文中並輔以國內現有規範、法規 或補助方式等進行研究撰寫。相關成果提供作為後續各章節研究之依據。

第 一 節 都 市 型 洪 災 防 治 理 念 及 內 涵

近年來因為都市發展快速、土地使用改變、不透水區域與人工排水路促使地 表流速加快,集流時間大幅縮短,造成地表逕流的增加,容易造成水患發生,對 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建築基地開發之所以對淹水現象產生如此大之影響, 除了與水爭地外,主要的原因就是地表不透水面的增加,一般較常使用都市「不 透水表面率」(percentage of impervious area ,簡稱 IMP)來評估都市中不透水面 積佔都市全部面積的比例,其數值愈高,也代表開發的密度愈大,即隨著集水區 內的新市鎮之人為開發密度提高,該處之年最大洪水量便會有明顯的升高現象 (林憲德,2001)。 壹 、 都 市 水 患 的 發 生 都市內洪水氾濫,可說是造成地面及地下室財物損失與淹水危險性的首要原 因,主要可因豪雨而造成河川洪水的「外水氾濫」,以及排水不及的下水或雨水 溢出所造成的「內水氾濫」,促使街道內四處淹水的結果,並讓洪水全都湧向地 形較為低窪的地區,因此地勢低於週邊的地區,不僅會淹的快,也淹的深。

(34)

a.

都市化前

b.

都市化後

圖 2-1 都市化伴隨之水循環變化示意圖

(資料來源:1.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2006;2.本研究編譯)

為了達到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的效果,必需有部分之都市土地作為滯洪池或 滯留池所使用;然而,由於都市土地開發多已達飽和,因此必需利用現有公園、 學校、廣場、運動場等公用空間,建設滯洪或滯留設施,或設置可透水舖面、陰 井、管渠等,藉由相關減洪對策後,延緩地表逕流排出時間、減低洪峰流量,並 改善都市開發增加逕流現象、減緩都市洪患;若同時能另結合災後供水功能,將 能提高都市災後自救能力。

(35)

圖 2-2 建築基地表面雨水流出率變化示意圖

(資料來源:1.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2006;2.本研究編譯)

貳 、 何 謂 淹 水 潛 勢 區 域 為了防範洪災對民生生活造成之影響,經濟部水利署及國內相關單位實施許 多之應對措施且共同研究策劃「淹水潛勢圖」,可分別由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 網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查詢獲得,現今已完成全台灣22 縣市之淹水潛勢圖 之分析與製作,其分別可依據不同重現期距、日降雨量(經濟部水利署,製作年 份:2007-2010 年),或以 150 公釐、300 公釐、450 公釐與 600 公釐及 750 公 釐等5 種 24 小時累積雨量(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製作年份:1999-2000 年), 0% 雨水完全無 法滲透 40%~60% 更地、減洪設 施配置 100% 自然狀態

(36)

參 、 國 內 淹 水 警 戒 分 級 定 義 淹水警戒準確性受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雨量站密度、地形地物、河川排水及 其當時水位高低、沿海潮位、排水流路阻塞等因素影響,可配合即時雨量觀測及 當地降雨實況研判因應,其分級依經濟部水利署定義可區分為: • 二級警戒:發布淹水警戒之鄉(鎮、市、區)如持續降雨,其轄內易淹水 村里有70%機率三小時內開始積淹水。 • 一級警戒:發布淹水警戒之鄉(鎮、市、區)如持續降雨,其轄內易淹水 村里有70%機率已開始積淹水。 註: 淹水雨量警戒值可由以下網址查詢下載(http://fhy.wra.gov.tw)。 肆 、 國 內 警 戒 水 位 定 義 及 分 級 警戒水位之定義為河川某水位站達一定水位,該站河段沿岸地區,因應未來 預警時間後可能發生溢淹,即應進入救災機關動員準備(人員、機具及材料準備) 狀態,以及通知民眾防洪疏散準備之預警,稱之為該站河段沿岸區域河水溢淹之 警戒水位,簡稱警戒水位,其分級依經濟部水利署定義可區分為: • 三級警戒水位:河川水位預計未來2 小時到達高灘地之水位。 • 二級警戒水位:河川水位預計未來5 小時到達計畫洪水位(或堤頂)時之 水位。 • 一級警戒水位:河川水位預計未來2 小時到達計畫洪水位(或堤頂)時之 水位。 每一河川之警戒水位係由各該主管機關訂定並公告,且各河川依不同防救災 需求到達計畫洪水位(或堤頂)的時間亦有所差異。

(37)
(38)

圖 2-4 淹水警戒(河川外水)預警示意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2011)

第 二 節 社 區 或 建 築 基 地 之 減 洪 技 術 及 防 洪 措 施 之 基 本 概 念

近年來由於天氣異常及土地大量開發,導致水患發生次數日益增加,其相關 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防洪概念與技術、措施等研究也漸受國內外重視;傳統的 治水防洪管理即是仰賴以「集中末端處理」(End-of-pipe)的方式,來約束洪水 於一定渠道之內直接排放至下游,而流域治理方式乃以河道治理為主,依過去經 驗而言大致都可達預期保護效果。然近年來流域集水區快速都市化發展,促使降 雨集流時間縮短、逕流系數增加,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效應,原有的都市防洪設 施漸漸難以盡其功。 都市防洪設計最終目的最主要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減少洪災的發生 機率;然近年來經濟持續發展促使民眾對於水患防範更加重視並抱持高度期待, 然受限於都會地區開發幾近飽合,各單項傳統防洪設施擴建不易及用地難以取 得,此外整體性規劃較少或僅偏向局部的規劃就施工;亦或者在工程施作上大多 只重視工程手段,對於區域性綜合管理、民眾參與等觀念普遍不足。近年來淹水 災情頻傳,颱風暴雨所引起之都市型水災,整理歸類其發生原因大致如下(內政

(39)

部建築研究所,2006): 1. 集中雨量異常增加,超過市區原有設計的排水能力。 2. 排水設施老化,所設計之排水量已不符合現今都市排水容量。 3. 河川整治後堤防內外水位差增大,高水位時間延長,導致排水能力不足。 4. 堤防內地區因都市化,導致逕流量增加及雨水入滲條件改變。 5. 土地利用改變,河川逕流量增大,且高密度之開發,導致河道縮窄,喪 失河川原有蓄洪能力。 6. 忽視防洪排水設施之配合及功能維護。 7. 計畫洪水量未適時檢討,防洪排水設施不足;以及颱洪資訊不易掌握準 確,民眾防災意識不高,缺乏防洪設備及救災應變措施。 故近年衍生「總合治水」之新思維,即將以往僅河川排水「線」的治理方式, 沿伸擴展至流域集水區「面」的治理方式。台灣地區總合治水的推動,首推台北 市。經歷納莉颱風慘痛的經驗後,台北市開始積極推動「總合治水」相關工作。 於2004 年 12 月完成「總合治水對策規劃」專案計畫,推動「上游保水、中游減 洪、下游防洪」之總合治水理念及總合治水對策。並於2005 年 8 月通過「台北 市總合治水推動委員會設置要點」,於2006 年 1 月成立總合治水推動委員會,整 合市政府相關單位推動總合治水之各項業務。新北市政府(台北縣)亦開始著手 推動總合治水,從傳統築高堤防設大型及大型抽水站的「末端集中處理思維」, 轉變成「源頭管制,分散處理思維」;更從以往區域性的減洪、防洪措施,轉變 成為針對都市型態之個別性的社區、建築基地等各自減洪、防洪設計。 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技術與防洪措施規劃具有綜合性特點,專業範圍廣,涉 及的市政設施也多,因此在措施設計與配置規劃中要搜集整理各種有關資料,如 包括地形圖、高淹水潛勢資料、水文、地質資料,以及洪水所發生的來源等。基 本上,都市型態所面對的的洪水發生可分為「內水」及「外水」兩類;進一步若

(40)

術(以下統稱為減洪技術)作為第一層考量;「貯留」意指將雨水以天然地形或 人工方法予以截取貯存,來源主要可由屋頂、地面集流為主,將水暫時留住,即 可降低城市暴雨洪峰負荷量,此外亦可適用在消防用水或農業灌溉上,或做為工 業、民生用水之替代性補充水源等多目標用途。「入滲」則是運用都市的排水系 統或停車空間、住宅空地等進行設置,一般而言這些系統及空間是非滲透性,水 從中迅速經過、匯集,如果將這些系統或空間改成具有滲透功能時,大量的水可 滲透到地下,則應能降低都市環境淹水情形產生。 然礙於都市地區減洪技術發展的空間,及遇過大暴雨時間性不足,第二層考 量可進一步從建築本身著手(以下統稱為防洪措施),新建設之建築可於規劃期 間將防洪概念納入建築本身之設計中,或針對既有建築本身提高其防洪程度,以 利於洪患來臨時有所應變措施並降低洪患所帶來之損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6)。針對建築防洪措施主要可包括有:增設防水、擋水設施,意旨可於建築 入口處加設防水閘門,以達降低都市建物一樓或地下室淹水情形產生。或可將建 築本身之高程提高,由於部分地區因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嚴重或地勢較低窪 之地區,容易飽受豪雨侵襲時淹水之災害,所以可將其自家建築之高程提高,以 防止洪患之侵襲。

圖 2-5 都市洪災防範設計概念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易淹水區域

(41)

第 三 節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減 洪 技 術 基 本 策 略

社區或建築基地開發減洪技術基本策略,即是「在河川中上游之都市集水區 中,於社區、基地中綜合的利用各種小型滯洪池,達到區域保水、減洪之目的, 藉由各分區之雨洪減量,達到都市集水區的總量減洪目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10)」。 近年來台灣部分地區都市化迅速,加上氣候環境變遷,造成降雨與逕流量變 大而集流時間縮短,使得傳統以渠道排放為主之雨洪管理對策,反因將大量雨水 排入河道中、下游,造成洪峰流量聚集性衝擊而使水患更加劇烈。為改善上述情 形,雨洪管理對策遂轉變改採「總合治水」的方式,建議以集水區中利用開放空 間、建築物等廣設置小型滯洪池,利用滯洪池大量蓄水以滲透、調節流量並降低 洪峰流量(社區或基地開發都市雨洪綜合管理策略,2010)。 而為了達到社區或建築基地減洪的效果,必需有部分之都市土地作為滯洪池 或滯留池所使用;然而,由於都市土地開發多已達飽和,因此必需利用現有公園、 學校、廣場、運動場等公用空間,建設滯洪或滯留設施,或設置可入滲鋪面、陰 井、管渠等,藉由「減洪技術」,延緩地表逕流排出時間、減低洪峰流量,並改 善都市開發增加逕流現象、減緩都市洪患;若同時能另結合災後供水功能,將能 提高都市災後自救能力。 「防災社區」即是一個以社區為主體,經由民眾參與、培力(empowerment) 的過程,凝聚社區的共識與力量,並推動減災的措施,來減少社區的易致災因子, 因此災前的減災、整備可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亦可防止災害不斷的擴大,水患 的防患亦是如此;本研究減洪技術將著力於都市社區內公園、學校土地等發揮減 洪功能,保障民眾之安全,並有助提供法制化之基礎,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在上述減洪技術相關設施方面,多以小型滯洪/滯留池進行,通常愈高都市 化的地區設置愈多,特別是小型分散的滯洪與入滲設施,因技術簡單,在都會區 運用,具有社區與民眾參與的特性。小型滯洪池設置的目的在於都市開發時所引

(42)

型態分為兼用型與專用型,概述如下: 壹 、 兼 用 型 減 洪 技 術 (一)屋頂集水型之減洪技術 利用所建造屋頂平坦的建築物,屋頂本身就剛好成為一雨水集流場所,本 方式的特性為屋頂的面積與貯留能力直接成比例,對經常為都市型洪水所苦惱的 高密度街市來說,本方式不失為一有效用的方法。此方法係將雨水藉由屋頂收集 直接導入設施,其又可分為雨水入滲型設施-可使一部份雨水可暫時貯存於碎石 孔隙中入滲,一部份排進下水道或河川(圖 2-6a 所示);另一為雨水貯留型設 施-可使雨水收集貯留下來再利用等(圖2-6b所示)。點與線的聯合作用來達到 雨水調節的目的。 a. 雨水入滲設施 b. 雨水貯留設施

圖 2-6 屋頂型減洪技術示意圖

(資料來源:1. 宅地開発に伴い設置される浸透施設等設置技術指

針の解説,1998;2. 本研究整理)

(二)社區調節池及其它技術 社區調節池其收集雨水區域較多樣化,舉凡社區之道路、停車場、廣場、 運動場及公園綠地等皆可設置,其中亦可分為雨水貯留型設施及雨水貯集入滲 型。圖2-7分別為一社區雨水貯留型集流示意圖,此種地下室型式的調節池(蓄 水槽)除具備有循環、過濾、補給及滯洪的貯留特性外,災害時可有效運用池水

(43)

作為生活雜用水使用,且此類蓄水槽除具有耐震性外,可使用一般的幫浦等設 備,平時只要盡量使用設備及水質淨化設施,就可有效供水。另社區調節池可結 合公園內其它設施,可參考如圖2-8 (a~c)分別為道路、停車場及公園綠地之雨水 貯集入滲型集流示意圖。 a. 社區型調節池雨水貯留型示意圖 b. 雨水利用設施於防災公園整合配置示意圖

圖 2-7 社區型調節池示意圖

(資料來源:1. 都市綠化技術開發機構,2009;2.本研究彙整)

(44)

圖 2-8 社區雨水入滲示意圖

(資料來源:1. 宅地開発に伴い設置される浸透施設等設置技術指

針の解説,1998;2. 本研究整理)

a. 道路雨水入滲示意圖 b. 停車場雨水入滲示意圖 c. 公園雨水入滲示意圖

(45)

(三)綠色街道(Green Street)

美國波特蘭市執行《綠色街道政策》(Green Street Policy),要求所有市政府 補助之開發、更新或提昇計劃,需依其《暴雨管理手冊》(Stormwater Management Manual)2004 年版本以上之準則,設置「綠色街道」。而其維護則依《綠色街道 維護政策》(Green Street Maintenance Policy)。若未設置綠 WUL 色街道,則應支 付總計劃經費之1%於市府之「綠色街道基金」。依《綠色街道政策》之定義,所 謂「綠色街道」(如圖2-9所示)意指: ■ 以具有植裁之設施,就地(on-site)處理暴雨 ■ 提供水質淨化效益及地下水補充 ■ 藉由引入公園要素、提昇行人與住家鄰里環境以創造迷人的街景 ■ 可做為連結公園、學校、主要道路、野生動物棲地等之綠廊 綠色街道能藉由截流、蒸發散、入滲等削減地表逕流。此外,綠色街道能在 雨水流入地下水、或進入河川湖泊等水體之前,藉由植裁過濾暴雨、去除污染、 冷卻降雨,有效提高水質。

圖 2-9 美國波特蘭市推動都市暴雨管理計劃中的綠色街道

(資料來源:http://www.portlandonline.com/)

(46)

Area) 之案例做為綠街道之示範計劃。圖2-10 及 2-11 為蓋特維都市更新區域其 中一條綠街道之示意圖及逕流動線圖。其目的在引入道路之逕流水進入草溝中, 再透過下方之礫石溝入滲,並導流至原有排水系統。

圖 2-10 波特蘭市更新區域綠街道示意圖及逕流動線圖

(資料來源:http://www.portlandonline.com/)

圖 2-11 波特蘭市綠街道施作前(左圖)與施作後(右圖)之比較

(資料來源:http://www.portlandonline.com/)

計劃結果不只緩和都會化效應,延長集流時間,減少洪水體積,增加地下水 入滲,更大幅提高城市景觀,有效連結破碎生物棲地提高都會區之生物多樣性。

(47)

(四)雨花園 (Rain Garden)

雨花園,依華盛頓洲立大學出版之「雨花園設計手冊」(Rain Water Design Handbook)之定義,雨花園意指發揮如森林一般,從屋頂、停車場、人行道等不 透水舖面,收集、吸收、過濾都市暴雨。基本上,雨花園有如一淺碟,其形狀可 依所在綠地條件調整;以培養土混合,可快速吸收雨水,並支持植物成長;並且 可搭配不同植物,以達景觀美化之功效。康乃迪克州立大學「雨花園手冊」(Rain Water Handbook)則指出雨花園應搭配多年生植物及灌木(最好為本土種),經過選 擇的花色可產生相當的環境美感。雨花園的優點在於其簡單,技術性低,民眾可 利用自家庭院操作,達到暴雨管理的目的。其案例如圖 2-12 所示。其設計在於 匯集來自不透水舖面之逕流,圖2-13為施作前與施作後之比較。

圖 2-12 國外雨花園案例

(資料來源:http://mantis.com/build-a-rain-garden.asp,2011)

圖 2-13 雨花園施作前(左圖)與施作後(右圖)之比較

(48)

貳 、 專 用 型 社 區 調 節 池 (一)國內案例說明 專用型社區調節池(或稱滯洪、滯留池)依其築造方法而區分為挖掘與築 堤式,抑或利用天然河川或低窪地形,一般為調整容量較大的調節池,針對大型 開發基地或社區等進行設計;圖 2-14 為高雄市本和里之專用型調節池案例,本 和里因地區地勢較低,且里內集合式大樓林立,相形在防汛期間之排洪極具重要 性,因此高雄市工務局水工處於2003 年以結合公園濕地生態之形式設置了本和 里專用滯洪池,約可蓄洪11 萬噸之水量,以加強改善該區之淹水情形。 a. 滯洪池護岸 b.閘門

圖 2-14 高雄市本和里專用社區調節池案例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03)

另外,國內大型調節池案例如台中科學園區-台中基地面積共計 414.4 公頃, 針對每個小集水區,相對應即具備有8 個滯洪池以提供洪水來時之調節應用;其 中進一步再以「東大公園(編號滯7)」乾式滯洪池說明(如圖2-15),其功效 包括滯洪池集水面積 86.25 公頃,設計可滯洪量 87,406 m3,其用地面積佔 5.48 公頃。

(49)

圖 2-15 中科專用社區調節池案例-東大公園配置圖

(資料來源:中華顧問工程司,2007)

(50)

圖 2-16 中科專用社區調節池案例-東大公園現況(續)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unhebe/unhebe/22139956)

此工程係考量大度山台地為卵礫石層,自然狀態下蓄水不易,池底採自然 透水方式施工,讓水有更多機會自然滲流至地表下補充地下水,可達水土保育功 能。此外不僅具備蓄洪效果,尚有生態水池、雨水回收、景觀休憩、戶外表演廣 場與社區睦鄰等多元功能。 進一步以國內新北市政府(前台北縣政府)為案例說明,為降低各地區開 發後增加逕流量發生水患機率,於2010 年要求林口地區計 16 區(原鄉鎮市)共 20 個都市計畫區(三重、板橋、中和、新莊、永和、新店、蘆洲、土城之頂埔 地區、汐止、樹林、淡水、泰山、五股、八里、瑞芳、八里之龍形地區、澳底、 淡水之竹圍地區、樹林之三多里地區及樹林之三佳地區等),強制要求設置社區 型減洪設施(包含雨水貯留型、雨水貯集入滲型)。依據本研究取得資料統計, 目前依新北市政府水利局審查減洪設施相關申請案件顯示,自 2004 年 10 月至 2011 年 7 月份為止,新北市林口區設置減洪設施之竣工建案,申請使照者共計

(51)

460 件,其中已核准 450 件。申請數量可觀,顯示國內建築業者對於減洪設施及 提升減洪準備的認知觀念業已成熟並樂於配合。本研究進一步依據其滯洪容量、 建案種類與抽排水類型可說明如下。 „ 滯洪容量 林口地區滯洪容量設計超過1,000m3以上者計7 處;超過 100m3,小於 1,000m3者計102 處;而小於 100m3者計101 處。 „ 抽排水類型 可分為重力溢流、機械抽排與壓力流三類。考量操作維護成本與複雜 度,目前在各式建案中已較少使用壓力流設計,而多以重力溢流與機械抽 排為主。

圖 2-17 新北市林口區南勢國小社區型調節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若再以社區景觀為因應對象,則可規劃設計較小型調節池外,亦可供做景 觀或休閒設施等利用,圖 2-18 為台灣台南市大地莊園社區專用防災入滲池及調 節池案例,圖 2-19 為日本專用防災調整池的實例(江川),可配合調整池周邊 生態環境充分綠化,不會有一般水工結構物的突兀感,不僅原來的生物棲息環境 也得以保全,亦發揮了水土保持的功能,也為居民創造了舒適的親水環境。

(52)

a. 入滲池 b. 生態滯洪池

圖 2-18 台南市大地莊園社區案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a. 生物棲息地 b. 生態滯洪池

圖 2-19 江川專用社區調節池案例

(資料來源:

http://protist.i.hosei.ac.jp

,2011.)

(二)日本相關設置基準 有關開發基地後調節池配置基準,以下以日本岡崎市開發行為調節池設定基 準(岡崎市宅地開発技術指導基準, 2010),以及神栖市等(神栖市開発行為 の技術基準,2007),分別說明如下:

(53)

„ 日本岡崎市限定開發區域 5 公頃(含)以上,應設置社區調節池以提 供調節洪水。其雨水蓄洪容量設計,可依據下式作為簡易計算。 V=600A (2-1) 式中V:蓄洪容量(m3) ;A:開發區域面積(ha) 開發區域如不滿5 公頃,也需要採取貯集雨水的措施,為了保全河川 流域的保水功能,應致力於相當600A 的雨水貯集、滲透設施的配置。 其相關方法可對建築基地設置屋頂雨水貯集,或者對公園、廣場等設 立貯水槽等蓄存雨水,或可鋪修滲透性設施等以抑制雨水流出。 „ 日本神栖市則限定同為開發區域 5 公頃(含)以上的開發行為,需設 置社區調節池;而社區調節池之洪水調節方式,除可利用泵浦排水外, 亦可利用地基高程差的關係,以自然可以排水情況排除。 此外洪水的頂峰流量計算建議以合理化公式進行推估,公式中逕流係 數,開發前的狀態以0.6 計算,開發後的狀態以 0.85 作為標準。 開發區域如不滿5 公頃,必須以開發基地下游排放出口處的區域洪水 含容能力,作為設置社區調節池之配置依據。而1 公頃未滿的開發行 為,因為小規模開發所設置社區調整池,勢必對將來的維持管理也有 不少問題,因此在不附加特別的條件的情況下,為免於給下流流域帶 來受害的畏懼,原則不建議配置社區調節池。

(54)

第 四 節 社 區 及 建 築 基 地 防 洪 措 施 基 本 策 略

傳統之防洪觀念多以築堤、圍堵等方式約束水流方向,但近年來隨之而起 的急速都市化過程中,水患型態已逐漸改變,傳統的防洪措施已不再能滿足民眾 對水患防治的需求。在面對淹水的高風險時,除了需依靠結構性或非結構性之防 洪設施外,建築基地本身之防洪措施之重要性應受到重視;與傳統防洪措施不同 的是,建築基地防洪措施針對的是保護單一建築物及其內部財物;傳統防洪措施 一般則泛指區域性大範圍的,保護的是全部或部分高淹水潛勢區域內的建築物、 民眾生命及財產安全。 此外,建築基地防洪保護範圍可根據當地歷年來洪水致災範圍來大致確 定。在確立洪水致災範圍時,防洪措施型式及上下限的選用,應考慮受災後造成 的影響,建物的型式、經濟損失,救災的難易以及投資的可能性等因素,並且另 可結合建物的影響程度,如政府重要機關、醫院、交通建設、學校,可以按分區 採取針對不同防洪標準選定適用的防洪措施。各個建築基地之具體情況不同,因 而防洪標準、防洪措施也不盡相同,但是建築防洪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防洪基本 原則,即是「建築防洪設計要以都市防洪規劃和建築相關法令規範為基礎」予以 綜合治理,研提出高淹水潛勢區域其建築基地對抗洪災之因應對策。 建築基地之防洪措施可以為調整高淹水潛勢區域內之建築物基礎高程及其 內部財物位置、結構等佈置,或興建防水閘門、圍牆,或利用防水材料等,並可 進一步將建築基地之防洪措施分為:永久性、臨時性和緊急性。如調整高淹水潛 勢區域內建築物內部結構等設置,具有永久防洪作用,屬於永久性防洪措施;洪 水警報系統發佈後,封堵門窗和圍牆缺口、關閉下水道閥門等屬於臨時性防洪措 施;當發生高淹水位時,緊急將人財物撤離疏散,或搬遷至建築物較高樓層等, 則為常見之緊急應變措施(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6)。 壹 、 永 久 性 (一)防洪牆 在建築物周圍建設圍牆,在圍牆的交通缺口和門牆上預留一定封堵門槽,

數據

表 3-17  減洪設施各技術積點修訂參考表‧‧‧‧‧‧105 表 3-18  減洪設施各技術機能副加效果一覧‧‧‧‧‧105 表 3-19  減洪設施各技術機能副加效果分別評估積分表一覧 ‧‧‧‧‧‧‧‧‧‧‧‧‧‧‧‧‧‧‧‧106 表 5-1  減洪/防洪相關法規摘要彙整表‧‧‧‧‧‧‧117 表 5-2  日本減洪措施補助事項及配套措施相關辦法彙整表 ‧‧‧‧‧‧‧‧‧‧‧‧‧‧‧‧‧‧‧‧118 表 5-3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增/修訂建議表‧125
圖 2-17  新北市林口區南勢國小社區型調節池‧‧‧‧31 圖 2-18  台南市大地莊園社區案例‧‧‧‧‧‧‧‧‧32 圖 2-19  江川專用防災調節池案例‧‧‧‧‧‧‧‧‧‧32 圖 2-20  台南市建築物及重要機電調昇案例‧‧‧‧‧‧35 圖 2-21  國外高腳屋建築案例‧‧‧‧‧‧‧‧‧‧‧‧36 圖 2-22  荷蘭漂浮建築案例‧‧‧‧‧‧‧‧‧‧‧‧‧36 圖 2-23  防洪閘門案例‧‧‧‧‧‧‧‧‧‧‧‧‧‧‧37 圖 2-24  擋水板組裝案例‧‧‧‧‧‧‧‧‧‧‧‧‧‧38 圖
圖 3-14  薄層型綠屋頂的底層結構‧‧‧‧‧‧‧‧‧64 圖 3-15  雨花園剖面示意圖‧‧‧‧‧‧‧‧‧‧‧‧68 圖 3-16  建築物結合雨花園概念示意‧‧‧‧‧‧‧‧68 圖 3-17  雨水入滲型設施禁止設立場所‧‧‧‧‧‧‧78 圖 3-18  道路旁滲透側溝、渠、滲透井維護管理‧‧‧79 圖 3-19  建築物水患發生途徑示意圖‧‧‧‧‧‧‧‧81 圖 3-20  防洪措施類型一覽表‧‧‧‧‧‧‧‧‧‧‧82 圖 3-21  組合式擋水版示意圖-側牆固定法‧‧‧‧‧83 圖 3-22
圖 1-1  研究流程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As an aside,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best way of motivat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 but I don’t know a better way and most sources you’re likely to check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Let f being a Morse function on a smooth compact manifold M (In his paper, the result can be generalized to non-compact cases in certain ways, but we assume the compactness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Comparison of B2 auto with B2 150 x B1 100 constrains signal frequency dependence, independent of foreground projections If dust, expect little cross-correlation.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