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相 關 台 灣 「 開 教 」 的 研 究 現 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 、 相 關 台 灣 「 開 教 」 的 研 究 現 況 "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

___ 以寺院數及信徒人數的演變為考察中心

松金公正

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生

(2)

1。 但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前 的 日 本 把 所 有 的 海 外 佈 教 稱 為「 開 教 」2。 而 第

一 、 前 言

從 一 八 九 五 年 台 灣 成 為 日 本 的 殖 民 地 到 一 九 四 五 年 日 本 戰 敗 , 從 日 本 來 台 灣 的 佛 教 各 宗 派 在 台 灣 各 地 設 立 許 多 寺 院 及 說 教 所 。 而 且 , 以 這 些 寺 院 和 說 教 所 為 根 據 地 , 對 內 地 人 ( 在 台 日 本 人 ) 以 及 本 島 人 佈 教 , 同 時 舉 辦 社 會 事 業 與 教 育 事 業 等 是   所 周 知 。 由 於 近 來 日 台 雙 方 的 研 究 發 展 , 我 們 在 一 些 論 文 裏 , 可 以 看 到 這 些 寺 院 和 佈 教 所 內 的 僧 侶 活 動 內 容 和 他 們 的 目 的 , 以 及 跟 總 督 府 宗 教 政 策 的 關 係 等 。

以 往 學 者 偏 重 考 察 日 本 佛 教 勢 力 在 社 會 的 地 位 或 其 與 政 治 之 關 係 。 這 些 當 然 很 重 要 , 值 得 討 論 , 但 是 , 另 一 方 面   還 有 許 多 待 考 察 的 基 礎 問 題 , 如 這 些 寺 院 和 佈 教 所 在 什 麼 地 方 設 立 、 其 發 展 情 況 等 等 。 此 一 類 基 本 問 題 受 忽 略 , 可 以 說 這 是 因 史 料 不 足 , 也 可 以 說 是 由 於 到 現 在 大 部 份 的 研 究 一 直 沒 有 重 視 以 全 盤 理 解 方 式 來 考 察 日 據 時 期 日 本 佛 教 的 結 果 。

因 此 , 在 拙 文 中 , 首 先 整 理 各 研 究 成 果 , 來 指 出 這 些 成 果 存 在 的 問 題 。 然 後 , 概 觀 從 明 治 二 十 八 年( 1895)到 昭 和 十 七 年 (1942)之 間 , 日 本 佛 教 各 宗 派 在 台 灣 如 何 設 立 寺 院 與 說 教 所 , 以 及 如 何 開 展 。 經 過 這 些 考 察 , 描 寫 日 本 佛 教 各 宗 派 在 台 佈 教 的 概 要 。 從 這 些 地 方 尋 找 各 宗 派 之 間 來 台 灣 佈 教 的 特 色 與 差 異 , 以 及 把 握 其 變 遷 的   索 。

二 、 相 關 台 灣 「 開 教 」 的 研 究 現 況

1.日本的台灣「開教」研究

何 謂 「 開 教 」 ? 一 般 來 講 這 是 表 示 在 佛 教 未 傳 佈 的 新 地 域 宣 揚 佛 教

中村元編《岩波佛教辭典》,岩波書店,1989 年,頁 102 中之「開教使」定義為:「在佛教 未普及之地方

1

派從事佛教宣傳的僧侶去佈教。而此亦適用於近代在海外從事佛教佈教的僧

(3)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以 後 有 許 多 論 文 以 此 為 題 , 撰 寫 日 本 佛 教 各 宗 派 的 海 外 佈 教 史,如《 曹 洞 宗 海 外 開 教 傳 道 史 》3、《 淨 土 宗 海 外 開 教 的 事 蹟 》4及《 台 灣 開 教 的 事 蹟 》5

不 過 , 在 日 本 國 內 「 開 教 」 這 個 說 法 的 意 思 非 常 複 雜 。 因 這 個 說 法 含 有

最 近 主 要 的 研 究 學 者 , 如 鷲 見 定 信 、 工 藤 英 勝 、 胎 中 千 鶴 等 即 是 使 用 淨

如 鷲 見 的 < 淨 土 宗 的 台 灣 佈 教 ─ ─ 明 治 期 >8可 以 說 是 整 理 《 淨 土 教

把 日 本 佛 教 對 外 地 佈 教 , 其 中 隱 含 有 善 意 。 一 九 八 O 年 發 行 的 《 曹 洞 宗 海 外 開 教 傳 道 史 》, 出 版 後 十 二 年 , 即 一 九 九 二 年 , 以 裏 面 包 含 蔑 視 外 國 人 的 記 述 與 對 他 國 侵 略 行 為 無 反 省 而 被 回 收 6。這 件 事 明 顯 的 表 示 現 在 在 日 本 的 「 開 教 」 研 究 主 流 是 追 究 日 本 佛 教 跟 日 本 政 府 的 亞 洲 侵 略 作 了 何 種 配 合 7。 當 然 這 種 研 究 結 果 對 學 界 以 及 社 會 的 影 響 非 常 重 大 , 筆 者 對 這 些 情 況 不 表 意 見 。 但 是 , 在 考 察 關 於 台 灣 「 開 教 」 時 , 是 不 能 太 依 靠 這 些 研 究 成 果 的 。 就 方 法 論 而 言 , 勉 強 引 用 其 他 地 區 事 例 的 結 論 對 台 灣 「 開 教 」 的 研 究 , 有 著 某 種 程 度 的 危 險 。 因 為 今 日 研 究 「 開 教 」 的 主 題 多 是 關 於 中 國 本 土 、 東 北 地 方 和 朝 鮮 半 島 。 台 灣 「 開 教 」 研 究 , 仍 屬 不 足。所 以,研 究 在 台 日 本 佛 教 歷 史 的 時 候 若 未 細 緻 了 解 台 灣 佛 教 狀 態 , 即 受 其 他 地 域 的 研 究 結 果 所 影 響 , 繼 而 產 生 追 究 日 本 佛 教 戰 爭 責 任 的 態 度 , 則 導 致 有 可 能 看 不 清 楚 台 灣 的 特 色 , 如 台 灣 社 會 的 關 係 與 變 遷 等 。

土 宗 、 曹 洞 宗 、 臨 濟 宗 妙 心 寺 派 各 自 發 行 的 雜 誌 中 的 「 開 教 」 的 記 載 , 來 進 行 台 灣 「 開 教 」 研 究 的 。

侶而言。」

2 為了避免因敝作而產生誤會,主要使用在海外佈教或佈教的詞句。除了當專有名詞外,開 教一詞即是指「傳教」。

3 曹洞宗宗務廳編《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曹洞宗宗務廳,1980 年。

4 淨土宗開教振興協會編《淨土宗海外開教》,淨土宗開教振興協會,1990 年。

5 舊台灣日本寺院等調查(考查)委員會《台灣開教步》,日華佛教文化交流協會,1989 年。

6 大竹明彥<《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回收  >,曹洞宗宗務廳,1992 年。  

7 西山短期大學的菱木政晴教授、大谷大學的木場明志教授等的研究成果。

8 鷲見定信<淨土宗台灣布教──明治期通  >,《佛教文化研究》,第 30 號,1985 年。

(4)

報 》 中 的 相 關 記 載 的 成 果 。 此 文 對 於 要 了 解 當 初 領 台 的 淨 土 宗 的 台 灣 佈 教 的 態 度 、 活 動 和 佈 教 使 的 嘗 試 , 是 不 可 缺 的 作 品 。

另 外 , 工 藤 的 < 曹 洞 宗 『 台 灣 佈 教 』 的 目 的 >9是 以 至 今 在 台 灣 「 開 教 」研 究 中 不 太 被 使 用 的 曹 洞 宗《 宗 報 》來 做 為 基 本 資 料 的 劃 時 代 研 究 。 然 而 筆 者 認 為 此 篇 尚 存 在 著 一 些 問 題 。 例 如 , 工 藤 是 依 據 明 治 二 十 九 年 制 定 的 「 台 灣 島 佈 教 規 定 」, 談 論 「 曹 洞 宗 的 『 台 灣 佈 教 』 最 初 目 的 , 主 要 是 以 台 灣『 本 島 人 』為 對 象,遵 循 日 本 同 化 政 策,往 後 的 皇 民 化 政 策 」,

結 論 「 曹 洞 宗 教 團 , 是 以 總 督 府 和 駐 紮 軍 隊 合 作 之 下 成 為 殖 民 地 支 配 的 主 翼 之 一 」。 這 裡 認 為 曹 洞 宗 的 台 灣 佈 教 的 態 度 , 從 領 台 當 初 到 昭 和 十 二 年 開 始 皇 民 化 政 策 是 一 貫 性 作 業 。 如 此 的 態 度 稍 嫌 片 面 , 另 一 方 面 他 似 乎 並 無 考 慮 到 台 灣 方 面 的 變 化 的 重 要 性 。 然 而 , 曹 洞 宗 教 團 的 台 灣 佈 教 政 策 是 一 貫 性 無 變 化 的 嗎 ? 還 是 台 灣 方 面 是 一 直 地 順 從 曹 洞 宗 的 ? 都 存 在 著 許 多 疑 點 。

而 胎 中 的 < 日 本 統 治 期 台 灣 的 佛 教 勢 力 ─ ─ 一 九 二 一 年 南 瀛 佛 教 會 成 立 為 止 >10, 和 前 二 者 不 同 , 此 文 重 視 台 灣 的 變 化 及 臨 濟 宗 開 教 的 變 化 兩 者 的 關 係 。 對 該 領 域 而 言 , 是 劃 時 代 的 論 文 。 胎 中 描 述 和 「 檢 討 台 灣 佛 教 和 日 本 佛 教 的 『 會 合 』」11, 如 此 透 過 日 台 雙 方 的 相 互 關 係 討 論 , 以 台 灣 佛 教 的 變 遷 態 來 看 亦 是 不 可 缺 的 。

2. 台灣的日據時期日本佛教研究

以 前 , 在 台 灣 最 被 否 定 的 是 日 據 時 期 以 來 日 本 佛 教 對 台 灣 佛 教 界 的 影 響 , 所 以 從 前 很 少 討 論 到 此 一 部 份 。 近 年 來 由 於 江 燦 騰 和 釋 慧 嚴 等 人 的 研 究 成 果 , 日 據 時 期 台 灣 佛 教 的 容 貌 漸 漸 地 明 顯 。 但 是 , 大 部 份 的 研 究 還 是 以 現 在 台 灣 佛 教 是 如 何 形 成 為 研 究 主 題 。 而 且 只 研 討 跟 這 些 主 題 有 關 係 的 日 本 佛 教 而 已 , 很 少 看 到 以 當 時 的 日 本 佛 教 為 主 題 的 論 文 。

9 工藤英勝<曹洞宗《台灣布教》目的>《宗教研究》,第 311 號,1991 年。

10 胎中千鶴<日本統治期台灣佛教勢力──1921 年南瀛佛教會成立 >,《史苑》,第 58 卷第 2 號,1998 年。胎中另外還有一篇論文<日本統治期台  臨濟宗妙心寺派

活動──1920~30 年代中心──>,《台灣史研究》,第 16 號,1998 年。

11 同上論文,頁 24。

(5)

江 燦 騰 是 此 研 究 領 域 中 的 開 拓 者 , 不 斷 地 發 表 關 於 台 灣 佛 教 的 論 稿 。 特 別 是 關 於 殖 民 地 時 期 主 要 的 論 稿 在 《 二 十 世 紀 台 灣 佛 教 的 轉 型 與 發 展 》12、《 台 灣 佛 教 百 年 史 之 研 究 》13中 收 有 < 日 據 初 期 台 灣 佛 教 史 研 究 演 講 錄 ─ ─ 以 初 期 的 教 勢 發 展 評 估 和 丸 井 圭 治 郎 的 佛 教 事 業 為 中 心 > 、

< 日 據 前 期 台 灣 北 部 新 佛 教 道 場 崛 起 ─ ─ 基 隆 月 眉 山 靈 泉 寺 與 台 北 觀 音 山 凌 雲 寺 > 、 < 日 據 時 期 台 灣 佛 教 現 代 化 運 動 的 代 表 性 人 物 ─ ─ 林 秋 梧 的 佛 教 角 色 及 其 佛 教 理 念 的 內 涵 問 題 > 、 < 南 台 灣 佛 教 大 法 派 的 崛 起 與 戰 後 的 轉 型 ─ ─ 高 雄 超 峰 寺 和 大 崗 山 > 、 < 日 據 時 代 台 灣 北 部 曹 洞 宗 大 法 派 的 崛 起 ─ ─ 覺 力 禪 師 與 大 湖 法 雲 寺 派 >14。這 些 文 章 比 較 傾 向 探 討 當 時 的 台 灣 佛 教 和 現 在 台 灣 佛 教 的 關 係 , 以 及 日 本 殖 民 地 下 的 台 灣 佛 教 的 本 土 化 、 本 島 人 的 台 灣 佛 教 衍 生 的 流 派 情 況 。 江 燦 騰 討 論 殖 民 地 時 期 的 本 島 人 的 佛 教 時 , 採 用 實 地 考 察 方 法 , 收 集 到 貴 重 的 資 料 , 討 論 本 島 佛 教 的 開 展 ; 但 是 討 論 日 本 佛 教 時 ,   只 引 用 《 台 灣 省 通 志 稿 》15、《 台 灣 省 通 志 》16、《 重 修 台 灣 省 通 志 》17與 各 海 外 佈 教 史 等 而 已 , 尚 未 觸 及《 宗 報 》 等 原 始 資 料 。

而 釋 慧 嚴 的 < 西 來 庵 事 件 前 後 台 灣 佛 教 的 動 向 ─ ─ 以 曹 洞 宗 為 中 心

18、 < 日 本 曹 洞 宗 與 台 灣 佛 教 僧 侶 的 互 動 >19, 是 引 用 日 本 曹 洞 宗 發 行 的 雜 誌 《 宗 報 》, 詳 細 明 確 地 描 述 該 宗 在 台 灣 佈 教 的 實 際 情 形 , 可 以 說 此 方 面 基 礎 研 究 的 佳 作 。

此 外 , 隨 著 近 來 台 灣 史 研 究 的 興 隆 , 有 很 多 論 文 提 出 關 於 在 台 灣 各 地 , 從 明 代 到 現 代 的 地 域 佛 教 史 的 概 說 , 簡 單 地   說 在 台 灣 各 地 域 的 佛 教 的 弘 揚 20情 形 。

12 淨心文教基金會,1995 年。

13 南天書局,1996 年。

14 《台北文獻》,直字 118 期,1996 年。

15 李添春編纂《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年。

16 王世慶整修《台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年。

17 瞿海源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一、二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2 年。

18 《中華佛學學報》第 10 期,1997 年。

19 《中華佛學學報》第 11 期,1998 年。

20 林仁昱<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宜蘭文獻》第 23 期,1996 年;趙川明<台東寺 廟發展簡史>,《台東文獻》第 1 期,1991 年;林奇龍、曾蓮馨<日治時期台灣佛教之日

(6)

如 上 , 關 於 在 台 灣 的 日 本 殖 民 時 代 的 台 灣 佛 教 研 究 有 許 多 成 果 。 然 而 , 卻 仍 然 存 在 一 些 缺 憾 。 其 中 最 主 要 的 , 即 是 未 能 掌 握 此 一 時 期 的 原 始 資 料 。 現 存 日 據 時 期 台 灣 佛 教 資 料 , 主 要 有 三 種 : 第 一 , 殖 民 地 時 期 日 本 佛 教 各 宗 派 所 出 版 的 佈 教 雜 誌。第 二,當 時 的 佈 教 使 的 手 記、信 件 、 各 佈 教 監 督 所 的 資 料 , 及 地 方 廳 、 總 督 府 的 宗 教 關 連 文 件 。 第 三 , 以 當 時 各 派 佈 教 使 的 信 件 為 基 礎 , 記 載 在 各 宗 派 發 行 的 雜 誌 的 台 灣 佈 教 之 現 況 報 告 21

以 往 研 究 頂 多 使 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所 編 纂 之 海 外 佈 教 史 來 研 究 , 其 史 料 價 值 是 有 限 度 的 。 胎 中 、 慧 嚴 的 研 究 , 即 是 超 越 上 述 史 料 的 進 一 步 深 化 22。此 外,關 於 台 灣 的 日 本 宗 教 之 研 究,有 蔡 錦 堂 的《 日 本 帝 國 主 義 下 台 灣 宗 教 政 策 》23、陳 玲 蓉 的《 日 據 時 期 神 道 統 制 下 的 台 灣 宗 教 政 策 》

24、 黃 智 惠 的 < 天 理 教 在 台 灣 的 傳 道 及 受 容 >25等 等 。 這 些 研 究 著 重 探 討 宗 教 及 總 督 府 宗 教 政 策 的 關 係 。 由 此 亦 可 尋 求 佛 教 各 宗 派 和 總 督 府 之 間 的 關 係 。 因 此 , 從 神 道 和 政 府 間 的 互 動 關 係 , 導 引 出 以 政 策 變 化 為 基 準 來 討 論 佛 教 和 總 督 府 的 關 係 , 此 類 討 論 頗 多 。 但 是 , 此 點 筆 者 以 為 應 該 稍 為 重 新 看 待 。

三、 日本佛教各宗派的渡台與說教所的設立

以 下 以《 台 灣 總 督 府 統 計 書 》26為 主 的 現 存 的 各 地 方 官 廳 發 行 的 統 計 為 基 本 資 料 加 以 整 理 , 並 與 各 宗 派 宗 務 廳 發 行 的 資 料 作 比 較 , 期 望 追 溯 寺 院 及 說 教 所 設 立 與 展 開 的 概 要 。

本曹洞宗派>,《台北文獻》,直字 125 期,1998 年等。

21 這些資料複印件,大部份藏於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特藏室。

22 釋慧嚴或胎中千鶴針對此點,使用曹洞宗、臨濟宗的宗務廳所發行的《宗報》、《正法輪》

為史料。

23 《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宗教政策》,同成社,1994 年。

24 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年。

25 <天理教台灣  傳道受容>,《民族學研究》第 54 卷第 3 期,1989 年。

26 請由《第一統計書》 (明治三O年份)參考至《第四十六統計書》 (昭和十七年份)。由於

《統計書》中沒有寺廟的統計資料故請參考《第二統計書》 (明治三十一年份)。以下又簡 稱《統計書》。

(7)

1.教務所、說教所、佈教所(教會所)與聯絡寺廟

根 據 《 統 計 書 》, 自 明 治 三 十 一 年 至 昭 和 十 七 年 在 台 灣 各 地 設 立 的 教 務 所 以 及 說 教 所 、 寺 院 數 是 各 為 【 表 一 】、【 表 二 】、【 表 三 】。

【表一】明治三十年~昭和十七年 各宗派教務所數的變化

年度 宗派 華嚴 天台 真言 醍醐 臨濟 曹洞 淨土 深草 本派 大谷 木邊 日蓮 顯本 本門 合計

M30(1) (沒有教務所的記載)

M31(2) -- -- -- -- -- 11 1 -- 8 8 -- 1 -- -- 29

M32(3) -- -- -- -- -- 1 4 -- 4 3 -- 1 -- -- 13

M33(4) -- -- -- -- -- 2 1 -- 4 1 -- 1 -- -- 9

M34(5) -- -- -- -- -- 2 1 -- 真宗 4 -- 1 -- -- 8

M35(6) -- -- -- -- -- 3 1 -- 真宗 1 -- -- -- -- 5

M36(7) -- -- -- -- -- 2 1 -- -- -- -- -- -- -- 3

M37(8) -- -- -- -- 1 2 2 -- 1 -- -- -- -- -- 6

M38(9) -- -- -- -- -- 2 -- -- -- -- -- -- -- -- 2

M39(10) -- -- -- -- -- 2 -- -- -- -- -- -- -- -- 2

M40(11) -- -- -- -- -- 2 -- -- -- -- -- -- -- -- 2

M41(12) -- -- -- -- -- 2 1 -- -- -- -- -- -- -- 3

M42(13) -- -- -- -- -- 2 1 -- -- -- -- -- -- -- 3

M43(14) -- -- -- -- -- -- 1 -- -- -- -- -- -- -- 1

M44(15) -- -- -- -- -- -- -- -- -- -- -- -- -- -- --

T 1(16) -- -- -- -- 1 -- -- -- -- -- -- -- -- -- 1

T 2(17) -- -- -- -- 1 -- -- -- -- -- -- -- -- -- 1

T 3(18) -- -- -- -- 1 1 -- -- -- -- -- -- -- -- 2

T 4(19) -- -- -- -- 1 -- -- -- -- -- -- -- -- -- 1

T 5(20) -- -- -- -- -- -- -- -- -- -- -- -- -- -- -- T 6(21) -- -- -- -- -- -- -- -- -- -- -- -- -- -- -- T 7(22) -- -- -- -- -- -- -- -- -- -- -- -- -- -- -- T 8(23) -- -- -- -- -- -- -- -- -- -- -- -- -- -- -- T 9(24) -- -- -- -- -- -- -- -- -- -- -- -- -- -- -- T 10(25) -- -- -- -- -- -- -- -- -- -- -- -- -- -- -- T 11(26) -- -- -- -- -- -- -- -- -- -- -- -- -- -- -- T 12(27) -- -- -- -- -- -- -- -- -- -- -- -- -- -- -- T 13(28) -- -- -- -- -- -- -- -- -- -- -- -- -- -- -- T 14(29) -- -- -- -- -- -- -- -- -- -- -- -- -- -- -- S 1(30) -- -- -- -- -- -- -- -- -- -- -- -- -- -- -- S 2(31) -- -- -- -- -- -- -- -- -- -- -- -- -- -- --

S 3(32) -- -- -- -- 1 -- -- -- -- -- -- -- -- -- 1

S 4(33) -- -- -- -- 1 -- -- -- -- -- -- -- -- -- 1

S 5(34) -- -- -- -- 1 -- -- -- -- -- -- -- -- -- 1

S 6(35) -- -- -- -- 1 -- -- -- -- -- -- -- -- -- 1

S 7(36) -- -- -- -- 1 -- -- -- -- -- -- -- -- -- 1

S 8(37) -- -- -- -- 1 -- -- -- -- -- -- -- -- -- 1

S 9(38) -- -- -- -- 1 -- -- -- -- -- -- -- -- -- 1

S 10(39) -- -- -- -- 1 -- -- -- -- -- -- -- -- -- 1

S 11(40) -- -- -- -- -- -- -- -- -- -- -- -- -- -- -- S 12(41) -- -- -- -- -- -- -- -- -- -- -- -- -- -- -- S 13(42) -- -- -- -- -- -- -- -- -- -- -- -- -- -- -- S 14(43) -- -- -- -- -- -- -- -- -- -- -- -- -- -- -- S 15(44) -- -- -- -- -- -- -- -- -- -- -- -- -- -- --

S 16(45) -- -- -- -- -- -- -- -- -- -- -- -- --

S 17(46) -- -- -- -- -- -- -- -- -- -- -- -- --

(8)

根據各年度《台灣總督府統計書》,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註1)明治三十四、三十五年的統計裏本願寺派與大谷派表示真宗。

註2)昭和十六年,因宗教團體法的實施,真言宗高野派和醍醐派統稱為真言宗,

日蓮宗和顯本法華宗統稱為日蓮宗,本門法華宗稱為法華宗。

【表二】明治三十年~昭和十七年 各宗派說教所數的變化

年度 宗派 華嚴 天台 真言 醍醐 臨濟 曹洞 淨土 深草 本派 大谷 木邊 日蓮 顯本 本門 合計

M30(1) (沒有說教所的記載)

M31(2) -- -- -- -- 1 46 -- -- 18 22 -- 1 -- -- 88

M32(3) -- -- -- -- 1 1 44 -- 9 16 -- 9 -- -- 80

M33(4) -- -- 2 -- 2 46 8 -- 19 15 -- 8 -- -- 100

M34(5) -- -- 2 -- 2 24 5 -- 真宗 17 -- 2 -- -- 52

M35(6) -- -- 1 -- 1 27 7 -- 真宗 15 -- 3 -- -- 54

M36(7) -- -- 1 -- 3 30 9 -- 7 6 -- 3 -- -- 59

M37(8) -- -- 1 -- 3 30 9 -- 7 5 -- 4 -- -- 59

M38(9) -- -- 2 -- 3 32 11 -- 6 5 -- 3 -- -- 62

M39(10) -- -- 2 -- 3 30 11 -- 7 4 -- 3 -- -- 60

M40(11) -- -- 2 -- 3 31 11 -- 9 4 -- 3 -- -- 63

M41(12) -- -- 2 -- 3 18 9 -- 11 3 -- 3 -- -- 49

M42(13) -- -- 2 -- 3 18 9 -- 14 3 -- 3 -- -- 52

M43(14) -- -- 2 -- 2 15 9 -- 15 3 -- 3 -- -- 49

M44(15) -- -- 3 -- 3 19 10 -- 18 3 -- 4 -- -- 60

T 1(16) -- 1 4 -- 3 19 9 -- 20 3 -- 4 -- -- 63

T 2(17) -- 1 6 -- 3 24 10 -- 21 3 -- 5 -- -- 73

T 3(18) -- 1 8 -- 4 24 13 -- 19 3 -- 5 -- -- 77

T 4(19) -- 1 7 -- 3 26 14 -- 18 3 -- 5 -- -- 77

T 5(20) -- 2 6 -- 5 25 16 -- 19 3 -- 5 -- -- 81

T 6(21) -- 3 5 -- 5 20 13 -- 15 3 -- 4 -- -- 68

T 7(22) -- 3 4 -- 5 14 13 -- 14 3 -- 4 -- -- 60

T 8(23) -- 3 5 -- 6 12 15 -- 14 3 -- 4 -- -- 62

T 9(24) -- 3 5 -- 6 14 14 -- 14 3 -- 4 -- 1 64

T 10(25) -- 3 5 -- 7 14 14 -- 14 2 -- 3 1 2 65

T 11(26) -- 3 6 -- 6 14 14 -- 14 1 -- 3 1 4 66

T 12(27) -- 3 6 -- 6 14 14 -- 14 1 -- 3 1 4 66

T 13(28) -- 3 6 -- 6 14 14 -- 15 2 -- 3 1 4 68

T 14(29) -- 3 7 -- 8 13 15 -- 16 2 -- 4 1 4 73

S 1(30) -- 3 6 -- 7 15 14 -- 16 4 -- 3 2 6 76

S 2(31) -- 3 6 -- 8 16 15 -- 14 5 -- 4 2 6 79

S 3(32) -- 3 7 -- 8 17 15 -- 15 5 -- 5 3 7 85

S 4(33) -- 4 7 -- 8 19 15 1 17 6 -- 5 3 8 93

S 5(34) -- 4 7 -- 7 20 16 2 20 6 -- 4 3 8 97

S 6(35) -- 4 7 -- 7 21 15 3 20 7 -- 4 3 8 99

S 7(36) -- 4 7 -- 7 22 15 3 20 7 -- 4 3 8 100

S 8(37) -- 4 7 1 7 25 16 2 21 8 -- 4 3 8 106

S 9(38) -- 4 8 2 9 25 16 2 22 8 -- 5 3 8 112

S 10(39) -- 4 8 3 10 24 16 1 22 8 -- 4 2 8 110

S 11(40) -- 4 8 3 10 24 18 1 24 9 -- 5 2 9 117

S 12(41) -- 4 7 3 11 25 17 1 24 10 -- 5 2 9 118

S 13(42) -- 4 7 3 11 26 17 1 26 9 -- 5 2 9 120

S 14(43) -- 4 8 4 12 30 17 1 29 11 -- 5 2 9 132

S 15(44) 1 4 9 4 11 31 20 1 29 12 1 5 2 8 138

S 16(45) 1 4 13 11 32 22 1 30 12 1 8 8 143

S 17(46) -- 4 14 11 33 23 1 30 13 1 10 8 148

(9)

根據各年度《台灣總督府統計書》,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註1)明治三十四、三十五年的統計裏本願寺派與大谷派表示真宗。

註2)昭和十六年,因宗教團體法的實施,真言宗高野派和醍醐派統稱為真言宗,

日蓮宗和顯本法華宗統稱為日蓮宗,本門法華宗稱為法華宗。

【表三】明治三十年~昭和十七年 各宗派寺院數的變化

年度 宗派 華嚴 天台 真言 醍醐 臨濟 曹洞 淨土 深草 本派 大谷 木邊 日蓮 顯本 本門 合計

M30(1) (沒有寺院數的記載)

M31(2) (沒有寺院數的記載)

M32(3) (沒有寺院數的記載)

M33(4) (沒有寺院數的記載)

M34(5) (沒有寺院數的記載)

M35(6) (沒有寺院數的記載)

M36(7) -- -- -- -- 1 -- -- -- 1 -- -- 1 -- -- 3

M37(8) -- -- -- -- 1 1 -- -- 2 -- -- 1 -- -- 5

M38(9) -- -- -- -- 1 1 -- -- 3 -- -- 1 -- -- 6

M39(10) -- -- -- -- 1 1 -- -- 3 -- -- 1 -- -- 6

M40(11) -- -- -- -- 1 2 1 -- 3 -- -- 1 -- -- 8

M41(12) -- -- -- -- 1 2 1 -- 3 -- -- 1 -- -- 8

M42(13) -- -- -- -- 1 2 1 -- 3 -- -- 1 -- -- 8

M43(14) -- -- 1 -- 1 3 1 -- 3 -- -- 1 -- -- 10

M44(15) -- -- 1 -- 1 3 2 -- 3 -- -- 1 -- -- 11

T 1(16) -- -- 1 -- 1 3 2 -- 3 -- -- 1 -- -- 11

T 2(17) -- -- 1 -- 1 3 2 -- 4 -- -- 1 -- -- 12

T 3(18) -- -- 1 -- 2 4 2 -- 7 -- -- 1 -- -- 17

T 4(19) -- -- 1 -- 2 4 2 -- 10 -- -- 1 -- -- 20

T 5(20) -- -- 1 -- 3 5 3 -- 11 -- -- 1 -- -- 24

T 6(21) -- -- 1 -- 3 5 3 -- 11 -- -- 2 -- -- 25

T 7(22) -- -- 1 -- 3 5 3 -- 11 -- -- 2 -- -- 25

T 8(23) -- -- 1 -- 3 5 3 -- 11 -- -- 2 -- -- 25

T 9(24) -- 1 1 -- 4 5 3 -- 12 -- -- 2 -- -- 28

T 10(25) -- 1 1 -- 4 5 3 -- 12 1 -- 2 -- -- 29

T 11(26) -- 1 1 -- 4 5 3 -- 12 2 -- 2 -- -- 30

T 12(27) -- 1 1 -- 4 5 3 -- 12 2 -- 2 -- -- 30

T 13(28) -- 1 1 -- 4 5 3 -- 12 2 -- 2 -- -- 30

T 14(29) -- 1 1 -- 4 6 3 -- 12 2 -- 2 -- -- 31

S 1(30) -- 1 1 -- 6 7 3 -- 12 2 -- 2 -- -- 34

S 2(31) -- 1 1 -- 6 7 3 -- 15 2 -- 2 -- -- 37

S 3(32) -- 1 1 -- 7 8 4 -- 15 2 -- 2 -- -- 40

S 4(33) -- 1 1 -- 7 9 5 -- 15 2 -- 2 -- -- 42

S 5(34) -- 1 1 -- 9 9 5 -- 15 2 -- 3 -- -- 45

S 6(35) -- 1 2 -- 10 9 6 -- 15 2 -- 3 -- -- 48

S 7(36) -- 1 2 -- 11 10 6 -- 15 2 -- 3 -- -- 50

S 8(37) -- 1 2 -- 12 10 6 -- 15 2 -- 3 -- -- 51

S 9(38) -- 1 2 -- 13 11 6 -- 15 2 -- 3 -- -- 53

S 10(39) -- 1 2 -- 13 12 6 1 16 2 -- 3 -- -- 56

S 11(40) -- 1 3 -- 13 12 6 1 16 2 -- 3 -- -- 57

S 12(41) -- 1 4 -- 13 12 7 1 16 4 -- 3 -- -- 61

S 13(42) -- 1 4 -- 13 12 7 1 16 5 -- 3 -- -- 62

S 14(43) -- 1 4 -- 13 13 6 1 16 5 -- 3 -- -- 62

S 15(44) -- 1 4 -- 14 14 6 1 16 5 -- 3 -- -- 64

(10)

S 16(45) -- 1 4 15 14 6 1 16 5 -- 3 -- 65

S 17(46) -- 1 4 15 14 6 1 16 5 -- 3 -- 65

根據各年度《台灣總督府統計書》,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註)昭和十六年,因宗教團體法的實施,真言宗高野派和醍醐派統稱為真言宗,日 蓮宗和顯本法華宗統稱為日蓮宗,本門法華宗稱為法華宗。

根 據 【 表 二 】、【 表 三 】, 我 們 知 道 在 昭 和 十 七 年 現 在 有 六 十 五 所 寺 院 和 一 百 四 十 八 所 說 教 所 。 在 這 裏 先 要 說 明 關 於 說 教 所 、 佈 教 所 、 教 會 所 的 差 別 。

所 謂 的 「 說 教 所 」 和 「 教 務 所 」。 明 治 三 十 二 年 制 定 的 < 寺 院 、 教 務 所 、 說 教 所 建 立 廢 合 規 則 >27裏 有 簡 單 說 明 。 說 教 所 是「 只 使 用 於 說 教 的 場 所 」, 教 務 所 是 「 教 會 所 、 法 務 所 、 講 社 、 事 務 所 之 類 」28。 領 台 初 期 到 明 治 三 O 年 代 , 說 教 所 和 教 務 所 可 能 是 上 述 情 形 。 但 是 , 根 據 《 統 計 書 》 的 記 載 , 進 入 明 治 四 O 年 代 以 後 , 佛 教 教 務 所 漸 漸 地 減 少 , 到 了 大 正 初 年 大 部 份 都 消 失 了 29。因 為 正 好 這 時 期 每 個 宗 派 都 建 立 寺 院,而 且 在 其 寺 院 裏 設 立 佈 教 監 督 所 。 我 們 可 由 這 件 事 來 推 測 , 有 可 能 自 明 治 四 O 年 代 到 大 正 初 年 之 間 , 教 務 所 的 機 能 漸 漸 地 編 入 寺 院 和 主 要 說 教 所 裏 。

另 外 , 在 曹 洞 宗 30與 本 願 寺 派 31等 宗 派 發 行 的 史 料 上 使 用 「 佈 教 所 」 和 「 出 張 佈 教 所 」, 沒 有 使 用 「 說 教 所 」。 那 「 佈 教 所 」 和 「 說 教 所 」 這 兩 所 的 關 係 是 如 何 呢 ?

筆 者 將 在 後 面 證 明 , 於 大 正 七 年 以 後 ,《 統 計 書 》 上 的 說 教 所 數 量 及 設 立 地 方,與 日 本 宗 派 史 料 的 佈 教 所 32數 量 及 設 立 地 方 大 略 是 一 致 的 33。 即 可 以 說 「 說 教 所 」 和 「 佈 教 所 」 是 表 示 同 樣 的 地 方 。 因 此 ,「 說 教 所 」 並 不 只 是 只 使 用 於 說 教 的 場 所 而 已 , 而 是 有 佈 教 使 駐 在 其 中 , 對 其 地 域

27 收錄於台灣總督府文教局所編纂的《現行台灣社寺法令類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36 年,頁 338-342 中。明治三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府令第四十七號。於大正十一年第一四五號,

昭和六年第六號中更正。以下,以《規則》簡稱之。

28 《規則》中有關神社的規定於大正十二年六月之府令五十六號中被廢除。

29 請參考【表一】明治三十一年~昭和十七年各宗派教務所數的變化。

30 同註 13,頁 239-244。

31 大橋捨三郎編《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開教史》,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1935 年。

32 據柴田玄鳳所編之《淨土宗開教要覽》,淨土宗務所教學部,1929 年。淨土宗是就任於寺 院外的佈教使,並將從事佈教活動的機關稱為「教會所」。

33 第四部份中詳述,此說教所數和佈教所數的一致,約在大正七年左右。因此,大正七年之 前的情況需要再考慮。

(11)

民   舉 行 各 種 法 會 或 說 教 等 等 的「 教 化 活 動 」的 地 方 34。所 以,也 是 在 本 文 中 以「 說 教 所 」來 代 替「 佈 教 所 」的 意 思。另 外,還 有「 出 張 佈 教 所 」。

這 地 方 是 沒 有 佈 教 使 駐 在 其 中 , 而 從 別 的 佈 教 所 派 佈 教 使 到 這 個 地 方 來 特 別 佈 教 35

至 於 「 聯 絡 寺 廟 」, 聯 絡 寺 廟 是 由 本 島 人 來 經 營 , 與 日 本 佛 教 宗 派 保 持 聯 絡 關 係 的 寺 廟 。 但 是 , 不 能 確 認 現 在 日 本 佛 教 各 宗 派 確 實 了 解 聯 絡 寺 廟 的 地 位 。 比 如 戰 後 在 日 本 發 行 的 《 曹 洞 宗 海 外 開 教 傳 道 史 》 等 的 海 外 佈 教 史 的 書 籍,其 中 < 開 教 寺 院 名 簿 >36、< 開 教 師 名 簿 >37的 部 份 中 , 將 聯 絡 寺 廟 和 其 僧 侶 的 名 字 也 記 載 於 其 上 。 不 過 , 雖 然 聯 絡 寺 廟 確 實 與 各 宗 派 本 山 有 聯 絡 的 關 係 , 但 是 , 大 部 份 始 終 是 本 島 人 所 經 營 的 獨 立 寺 廟 。 所 以 , 本 山 或 者 台 灣 別 院 並 沒 有 補 助 聯 絡 寺 廟 , 對 各 寺 廟 的 佈 教 使 派 遣 也 多 半 是 於 昭 和 十 年 以 後 才 開 始 的 。 昭 和 十 二 年 發 行 的 《 妙 心 寺 派 寺 院 錄 》 裏 有 台 灣 的 寺 院 和 佈 教 所 及 聯 絡 寺 廟 的 目 錄 。 因 為 在 這 裏 把 寺 院 和 佈 教 所 及 聯 絡 寺 廟 的 名 字 分 成 三 項 , 所 以 可 確 定 當 時 這 些 地 方 之 間 有 明 確 的 分 別 38

2.各宗派的渡台與說教所的設立

根 據 《 台 灣 省 通 志 稿 》 有 「 來 台 之 日 本 佛 教 , 前 後 合 共 有 八 宗 十 二 派 」39。 這 些 記 載 , 筆 者 認 為 可 能 從 《 在 台 灣 的 神 社 及 宗 教 》40一 書 引 用 的。但 是,在 日 本 昭 和 十 四 年 成 立 宗 教 團 體 法 41,發 生 統 合 宗 派 的 情 形 。 因 此 , 宗 教 團 體 法 成 立 前 後 宗 派 的 數 量 和 名 稱 不 同 。

34 以淨土宗為例,同註 32,頁 11-27 中,視為於各教會所所舉行之佈教事業,除定例法會 外,還有「婦人會」、「夜學校」、「日曜學校」、「念佛會」的記載。因此得知,除說教外,

同時也辦有各種活動。

35 同註 31,頁 454-455 中,為了覺寺前身之古亭出張佈教所之代表,成為正式派遣之駐紮 佈教使前,常常到了指定日期會由別院或其他寺院派遣佈教使去。

36 同註 3,頁 239-244。

37 同註 3,頁 285-305。

38 據昭和十二年發行的《妙心寺派寺院錄》,「寺院」、「佈教所」、「聯絡寺廟」各屬獨立項目,

應有明確的區分既定。

39 李添春編《台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頁 103。

40 《台灣於 神社及宗教》,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43,頁 58。

41 宗教團體法於昭和十六年實施,因此由佛教五十六宗派被統合二十八宗派。

(12)

由 於 《 統 計 書 》 可 知 的 宗 派 之 內 , 日 蓮 宗 和 顯 本 法 華 宗 統 稱 為 日 蓮 宗 , 本 門 法 華 宗 稱 為 法 華 宗 , 真 言 宗 高 野 派 和 醍 醐 派 統 稱 為 真 言 宗 。 因 此,筆 者 認 為 來 台 的 日 本 佛 教 之 宗 派 前 後 合 共 有 八 宗 十 四 派 42。然 而,尚 有 其 他 宗 派 來 台 佈 教 的 記 載 , 以 及 為 了 與 本 島 人 寺 廟 聯 結 而 來 台 視 察 的 史 料 43, 所 以 有 做 再 次 確 認 之 必 要 。

那 麼 , 這 些 各 宗 派 於 同 時 期 內 一 起 來 台 了 嗎 ? 參 考 江 木 生 的 < 內 地 佛 教 的 台 灣 傳 來 與 其 現 勢 >44等 , 來 分 類 日 本 各 宗 派 的 來 台 時 期 如 下 :

( 1 ) 領 台 初 期 , 作 為 從 軍 佈 教 使 以 來 的 開 教 :

真 宗 本 願 寺 派 、 真 宗 大 谷 派 、 日 蓮 宗 、 淨 土 宗 、 曹 洞 宗 、 真 言 宗 高 野 派

( 2 ) 領 台 後 , 明 治 時 期 來 台 : 臨 濟 宗 妙 心 寺 派 、 天 台 宗 ( 3 ) 領 台 後 , 大 正 時 期 來 台 :

本 門 法 華 宗 、 顯 本 法 華 宗 ( 4 ) 領 台 後 , 昭 和 時 期 來 台 :

淨 土 宗 西 山 深 草 派 、 真 言 宗 醍 醐 派 、 真 宗 木 邊 派 45、 華 嚴 宗 46 如 上 各 宗 派 的 來 台 時 期 大 概 分 成 四 個 時 期 。 那 麼 , 這 些 宗 派 來 台 時 期 的 差 異 與 各 宗 派 的 佈 教 目 的 及 佈 教 對 象 的 差 別 有 沒 有 關 係 呢 ? 在 本 文 第 五 、 六 部 份 , 要 透 過 寺 院 以 及 佈 教 所 在 地 方 上 的 展 開 與 信 徒 數 量 的 變 化 來 做 更 進 一 步 的 考 察 。

42 八宗是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臨濟宗、曹洞宗、淨土宗、淨土真宗、日蓮宗。十四派 是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高野派、真言宗醍醐派、臨濟宗妙心寺派、曹洞宗、淨土宗、

淨土宗西山深草派、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真宗木邊派、日蓮宗、本門法華宗、顯 本法華宗。

43 在《淨土教報》裏有記載領台初期新義真言宗派遣佈教使來到台灣。另外,根據清水寺裏 的大西良慶的日記,大正十一年法相宗京都清水寺的大西良慶管長為了視察來到台灣。

44 <內地佛教台灣傳來其現勢>,《台灣佛化》1-1,1937,轉載《南瀛佛教》l5-2,1931。

此部份常被當史料引用,但各派之渡台時期及佈教內容有誤 很多。

45 昭和十五年渡台。

46 昭和十五年渡台。

(13)

另 一 方 面 , 這 些 各 宗 派 來 台 以 後 的 佈 教 概 要 雖 然 可 見 於 一 些 史 料 , 但 是 , 整 理 得 最 好 的 是 《 台 灣 的 神 社 及 宗 教 》 一 書 。 李 添 春 即 將 這 本 書 省 略 了 不 必 要 的 內 容 , 並 翻 成 中 文 編 列 於 《 台 灣 省 通 志 稿 》 中 。 不 過 , 翻 譯 時 , 其 內 容 是 否 經 過 詳 細 考 證 , 值 得 懷 疑 。 比 如 各 宗 派 的 來 台 目 的 或 者 其 後 的 展 開 等 等 , 將 本 來 有 多 樣 性 的 各 宗 派 以 一 元 論 , 存 有 許 多 的 疑 點 。 這 些 地 方 今 後 必 須 要 更 加 慎 重 地 考 證 47

在 《 台 濟 省 通 志 稿 》 裏 所 記 載 的 台 灣 佈 教 概 要 如 下 48

( 1 ) 日 本 討 伐 軍 出 發 當 時 , 佛 教 各 派 亦 從 軍 佈 教 , 因 此 駐 錫 在 各 地 , 此 為 日 本 佛 教 傳 來 之 始 。

( 2 ) 當 初 各 本 山 各 設 臨 時 局 , 從 事 慰 問 出 征 軍 人 及 軍 屬 。 至 地 方 平 靜 以 後 開 始 策 略 佈 教 。

( 3 ) 最 初 日 人 之 來 台 者 尚 少 , 佈 教 之 對 象 多 向 於 漢 人 。 殊 因 語 言 關 係 , 雖 設 有 佈 教 所 亦 無 作 用 。 於 是 開 設 日 語 講 習 班 , 或 慈 惠 醫 院 。 ( 4 ) 明 治 三 十 二 、 三 十 三 年 時 , 各 宗 派 本 山 因 經 濟 困 難 不 得 不 變 更 方

針 以 節 省 佈 教 費 之 支 出 , 或 全 部 中 止 。

( 5 ) 在 台 之 佈 教 使 , 迫 於 獨 立 自 營 之 必 要 , 轉 其 傳 道 之 方 向 , 注 重 有 錢 之 日 人 為 本 位 。

( 6 ) 來 台 之 官 警 軍 商 各 界 漸 次 增 加 , 應 付 喪 葬 法 事 無 有 寧 日 , 遂 至 閑   漢 人 之 佈 教 ( 除 了 曹 洞 宗 、 臨 濟 宗 以 外 ) 。

大 致 上 來 說 其 傳 道 之 方 向 , 確 實 從 領 台 當 初 , 以 本 島 人 為 本 位 , 變 化 為 以 內 地 人 為 本 位 。 但 是 , (1)明 治 三 十 二 、 三 十 三 年 左 右 , 因 經 濟 因 素 , 各 宗 派 本 山 佈 教 方 針 的 改 變 、 (2)在 台 佈 教 使 的 獨 立 自 營 之 必 要 與 節 省 佈 教 費 之 支 出 或 全 部 中 止 49(3)閑   本 島 人 佈 教,這 三 點 使 人 感 到 疑 惑 。 這 些 變 化 與 所 有 宗 派 的 變 化 是 否 符 合 。 為 了 解 決 這 些 問 題 , 以 下 將 討 論 說 教 所 和 寺 院 的 設 立 過 程 , 以 及 內 地 人 、 本 島 人 信 徒 數 量 的 變 遷 。 而 須

47 省略的部份,《台灣省通志稿》中有翻譯。但至於翻譯內容,是否正確尚待查証。如渡台 的目的或其後之發展方式,應是多元化的各宗派 只有單一論,實在值得存疑。

48 同註 39,頁 102-103。

49 請參考同註 31,頁 34-35。第四部份中有詳述,但本願寺派的史料,確實是如此記載的。

(14)

要 考 察 的 各 宗 派 本 山 佈 教 費 用 的 改 變 , 將 另 文 討 論 。

四 、 寺 院 數 和 說 教 所 數 的 探 討

根 據 《 統 計 書 》 等 的 史 料 , 來 討 論 說 教 所 及 寺 院 的 增 減 , 然 後 考 察 各 宗 派 的 說 教 所 設 立 的 趨 勢 概 要 。

1 ﹒ 說教所數量的變化意含

首 先 , 討 論 說 教 所 設 立 的 經 過 。【 表 二 】 是 根 據 《 統 計 書 》 製 成 的 說 教 所 數 量 變 遷 一 覽 表 。 在 明 治 三 O 年 出 版 的 《 統 計 書 》 裏 , 沒 有 關 於 說 教 所 的 記 載 , 因 此 一 覽 表 的 範 圍 是 從 明 治 三 十 一 年 至 昭 和 十 七 年 為 止 的 資 料 。

根 據 昭 和 十 七 年 的 統 計 , 說 教 所 總 共 有 一 百 四 十 八 所 , 保 持 最 多 說 教 所 的 宗 派 是 曹 洞 宗 , 其 次 是 真 宗 本 願 寺 派 , 第 三 是 淨 土 宗 。 總 計 只 有 這 三 派 的 說 教 所 就 達 到 八 十 六 所 , 約 占 全 部 說 教 所 的 百 分 之 五 十 八 。 特 別 是 曹 洞 宗 從 很 早 以 來 就 積 極 地 設 立 說 教 所 , 到 明 治 三 十 三 年 時 已 經 達 到 四 十 六 所 , 即 佔 全 部 說 教 所 約 百 分 之 四 十 六 。 之 後 曹 洞 宗 的 說 教 所 一 直 是 最 多 , 到 明 治 四 O 年 之 前 佔 全 部 說 教 所 約 百 分 之 五 十 , 到 大 正 六 年 之 前 佔 全 部 說 教 所 約 百 分 之 三 十 。

根 據 【 表 二 】, 於 明 治 三 十 一 年 , 有 八 十 八 所 說 教 所 。 不 過 , 這 些 說 教 所 並 非 全 部 都 與 昭 和 十 七 年 存 在 的 說 教 所 有 關 聯 。 要 如 何 得 知 昭 和 十 七 年 時 存 在 的 一 百 四 十 八 所 說 教 所 的 起 源 , 是 於 何 時 形 成 的 呢 ?

由 【 曲 線 圖 】 可 以 了 解 說 教 所 的 總 數 在 明 治 三 十 三 ~ 三 十 四 年 、 明 治 四 O ~ 四 十 一 年 、 大 正 五 ~ 六 ~ 七 年 大 幅 度 減 少 , 而 於 且 大 正 七 年 以 後 急 劇 的 增 加 。 因 此 可 知 昭 和 十 七 年 說 教 所 的 起 源 時 間 , 可 能 是 經 過 這 三 次 說 教 所 的 整 理 、 統 合 之 後 , 即 大 正 七 年 。

(15)

( 曲 線 圖 )

(16)

自 明 治 三 十 三 至 三 十 四 年 之 間 , 可 說 是 從 領 台 初 期 開 始 , 積 極 地 設 立 說 教 所 的 有 本 願 寺 派 、 大 谷 派 、 淨 土 宗 、 曹 洞 宗 、 日 蓮 宗 、 臨 濟 宗 、 真 言 宗 50等。這 些 宗 派 第 一 次 整 理 了 各 自 的 說 教 所。其 結 果 是 日 蓮 宗、臨 濟 宗 及 真 言 宗 三 派 , 於 這 時 期 內 確 立 了 說 教 所 為 佈 教 活 動 中 心 。 自 明 治 四 O 至 四 十 一 年 之 間 削 減 說 教 所 的 有 大 谷 派 、 淨 土 宗 及 曹 洞 宗 。 特 別 是 曹 洞 宗 更 是 做 大 幅 度 的 削 減 。 在 此 時 期 , 大 谷 派 和 淨 土 宗 的 說 教 所 數 量 很 穩 定 , 並 很 明 確 地 知 道 這 些 說 教 所 一 直 到 昭 和 十 七 年 仍 存 在 著 。 自 大 正 五 至 七 年 之 間 , 本 願 寺 派 和 曹 洞 宗 說 教 所 明 顯 銳 減 。 之 前 從 明 治 四 O 年 代 到 大 正 五 年 左 右 , 本 願 寺 派 積 極 的 增 加 設 立 說 教 所 。 筆 者 認 為 這 個 變 化 跟 明 治 三 十 四 年 六 月 制 定 的 < 台 北 別 院 職 制 並 同 事 務 章 程 >51「 特 例 」 中 的 「 別 院 經 濟 暫 時 以 自 治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 規 定 有 密 切 關 係 。 即 , 這 時 期 本 願 寺 派 為 了 「 別 院 經 濟 暫 時 以 自 治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 將 佈 教 方 針 改 為 以 日 本 人 為 中 心 , 在 日 本 人 居 住 區 積 極 的 設 立 說 教 所 。 結 果 , 在 大 正 五 至 七 年 間 整 理 過 度 增 加 的 說 教 所 , 同 時 期 內 曹 洞 宗 的 說 教 所 也 被 整 理 。 在 大 正 七 年 時 所 有 宗 派 的 說 教 所 跟 昭 和 十 七 年 存 在 的 說 教 所 其 間 的 關 聯 更 加 明 確 了 。

昭 和 十 七 年 時 , 說 教 所 總 數 達 一 百 四 十 八 所 。 不 過 , 在 大 正 七 年 時 只 剩 六 O 多 所,尚 不 到 一 半 52。自 大 正 後 期 至 昭 和 十 七 年 之 間,說 教 所 急 劇 的 增 加 可 從 【 曲 線 圖 】 顯 示 。 接 著 , 再 談 其 如 何 增 加 。

自 大 正 七 年 至 大 正 末 期 之 間 說 教 所 增 加 緩 慢 , 但 是 從 大 正 十 三 年 以

50 臨濟宗妙心寺派與真言宗高野派的說教所於明治三十四年未減少,但翌年(明治三十五年) 才減少。

51 請參考《本山錄事》,教海雜誌社,明治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頁 105-108,以及同註 31,頁 32-35。

52 說教所中後來也有昇格為寺院,實質的增加數還超過確實統計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略論日僧東海宜誠及其在台之佛教事業.

妙心寺派開始傳入台灣是在明治 32 年(1899)。當時該 派布教師梅山玄秀在臺北圓山劍潭寺駐錫、傳教。明治

註釋 808,臨濟寺,位於臺北市圓山。全名臨濟護國禪寺,屬於禪宗 分支臨濟宗妙心寺派,始建於明治 33 年(1900) 。昭和 20 年(1945)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r]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印順 2

131 佐藤哲英〔1972〕 〈俊芿律師帶回日本的天台文獻〉 (石田充之《鎌倉佛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