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問題分析

許良榮*邱玉如**

*臺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系

**彰化縣舊館國小

摘要 本研究冒在分析國內大專教學用書「向然科學概論」之內容的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對 象為國人編著的大專用書共十本,針對物理屬性、出版屬性、內容屬性以及教學屬性進行分析。分析結 果顯不在物理屬性方面,十本自然科學概論之總頁數差異頗大,頁數最多與最少相差了三倍多。在出版 屬性方面,七牛;訂-B基本定價的自然科學概論並無一定的訂定標準'的j 再版時有六本自然科學概論沒有 修訂初版之內容。在內容屬性 )j 面,各書在不同學門類別之分佈頗不-致; rfr5各書所提及之科學家的年 代考據頗為不足,且科學家之譯名亦相常分歧。在教學屬性方面,十;牛;自然科學概論中,僅有一本沒有 習題的設計;有二本沒有提供摘要或重點輕理。總結分析結果顯示各書仍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 關鍵字:內容分析、自然科學概論、教科書。 壹、前言 近年來台灣的教育變革十分快速,民

國九十年展開了九年一貫課程,大學入學

改為多元入學,而大學院校也急速擴張,

八卡五學年全台只有的所大學院校,到九 十一學年已增加近一倍到 139 所。而教育 部(民 90) ,-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指出, 基於大專院校發展學術的自由,大學課程 除了各系所自訂的選課綱要外,並沒有所 謂的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因此大專教師 可以自由地選擇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用書。 在出版市場中不難發現以大專用書為名的 相關書籍為數頗多,這些大專用書並沒有 如同中小學的教科書需要經過某些既定程 序的審查或檢測。以筆者的經驗而言,大 專教科用書多半是擔任教學的教授依教學 需求或方便性來選書,或許大專教師的專 業素養可以克服或勝任教學之需求,但是 大專教科用書的品質仍然值得我們共同關

切。

教科書是課程的主要傳輸者(

major

conveyer) (Apple

,

1995)

,在學生學習中具 有多重的角色與功能,有很大的程度支配 著學生的學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相當深 遠 o

Stray ( 1994

)指出教科書因為有最具 體的教育內容,不僅是師生教與學的重要 依據,更扮演了傳遞人類文化的精華,形 塑社會價值的媒介。而 Renner

( 1990

)也

(2)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指出科學教學府全是以教科書為 I 甘心,由 於科學教科書是呈現給學牛科學面貌的最 主要工具乏一,對學生的學習亦有相當重 要的影響。查閱國內相關文獻,筆者發現 針對國中小學教科書做分析研究的為數不 少,但是針對大專用書的內容做相關的分 析與比較並不多。例如中華民國課程與教 學學會(民 86 )針對國小教科書各個審定 版做比較分析,研究指出小學自然科課本 中部分審定本繪圖有「不頁」之情形:部 分審定本之封面不上光,容易骯汙;編輯 群的學經歷末印於版權頁,使→般讀者無 法悉知作者之特性;在內容特性上,每一 審定本均無法讓學生由課本中充分獲得閱 讀能力的培養等情形。顯示小學課本雖然 有課程綱要與指標,仍存在值得關切的問 題,而這些問題是否也出現在大專用書 t ,是半個相當值得重視的問題。 筆者於民國 91 年 II 月,經由網際網 路查詢大專院校的課表,發現「自然科學 概論」的開課大略有下列王種情形是 開在通識課程中(例:東海大學、靜宜大 學、大葉大學與長榮學院) ;三是開在共同 科目中(例:東吳大學)

;

三是開在教育學 程中(例:中山大學)。因此大專院校開設 「自然科學概論」的主要目的可能為培養 學生的基本科學知能,值得關切的是 I 自 然科學概論」可能是非理工科系學生唯 修習的科學科目,對於學生在科學知識的

-3

學習與對科學的認識擔負了相當重要的角 色。因此筆者嘗試分析國內大專「自然科 學概論」用書可能存在的問題,期望能提 供國內學者在編著自然科學概論的參考。 但是由於目前國內相關書籍的版本果多,

無法一一分析,因此筆者先著于於「國內

學者」編著的大專「自然科學概論」之分 析,暫時不分析翻譯書籍、大陸學者編著 (如潘永祥,五南書局)以及明確標示為 技職用書之「自然科學概論」。因此本文只 著重於某些內容的分析並提出可能存在的 問題,而非全面性的「評鑑」各書籍,因 此不宜以本文宣稱各版本自然科學概論的 優劣性。

貳、分析教材之選定與分析方法

筆者於民國九十年十月著手進行分

析,首先蒐集當時仍在市面上流通且書名 為「自然科學概論」的書籍。筆者透過博 客來、金石堂、五南、三民等網路書店的 查詢與購買,共蒐集了19 本(含仁、下冊)

,

合計共 16 套的自然科學概論 o 16 套「自然 科學概論」中包含職技用書三套共六本, -套「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一冊一自然 科學概論與其發展 J '性質屬於辭典和發展 簡史,以及二套大陸學者編著(孟爾熹等; 潘永祥)亦不列入分析之範圍。經篩減後, 本文之分析教材共選定十本不同版本的 「自然科學概論 J '如表-所示。

(3)

相反

分析版本

79

79/02

66

80/07

;初版四刷

85

86/01

;修訂初版

87

87/08

;初版

84

89/01

;初版六刷

86

89

/0

7

;三版修訂

81

89/08

;六版

90

90/01

;初版四刷

90

90/02 初版

90

90/03

;初版一刷 表 l 分析對象「自然科學概論」基本資料 編號書名 作 者 出版社 自然科學概論教學策劃小 l 自然科學概論 宅中大學印行 組編 自然科學概論 歐陽鍾仁、楊榮祥、 在 I ↓1 書局 (大學用書) 吳國民 諸亞(農、曹培熙、

3

自然科學概論 民書局 姜善鑫

4

白然科學概論劉惠園、張白強 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5 自然科學概論林經綸等 文京圖書有限公司

杜平泉、 h 慧、杜鳳棋

6

白然科學概論 吳鐘州、自幼華、 r~于j 吐出版社 柴御清、蔡Jt 賢 王澄霞、何春荐、 自然科學概論 三民書局 郭鴻銘、諸亞儂 8 白然科學概論林水盛 文京圖書有限公司

9

自然科學概論張延廷、曾瓊慧 高立出版社 10 自然科學概論王應瓊 全華圖書公司 註.編號順序依分析的版本之出版年月以及出版社之名稱排列。 有關教科書的評鑑,林顯輝、訐國忠 (民 8 7)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針 對國小自然科教科書的評鑑架構,認為 1 1同層級的評鑑架構較為適當。第-層級的 向度分別有物理屬性、出版屬性、內容屬 性及教學屬性。第二層級為 L 述問大屬性 的評鑑項目,在「物理屬性」之 F 有版面 設計、印製、裝訂與紙質等;在「出版屬 性」之 F 有作者與出版菁、費用、發展過 程與附屬服務:在「內容屬性」之下有理 論基礎、目標、內容、組織、閱讀層次、 圖表說明、實驗活動及于冊:在「教學屬 性」之下有教學材料的呈現、教師于冊、 評量、作業問題型態、章節前後的教學參 考資料 O 第三層級則為評鑑標準細目。林 顯輝、許國忠(民 87 )指出評鑑標準細目 通常可依照學校、教師及學生的特性來訂 定,如此在評鑑或選擇教科書時所考慮的 層面較為廣泛,評選出來的教科書應更接 近理想。 本文以 t 述三個層級的評鑑標準為基 礎,著重於可以客觀直接量度的特性之分 析,包括物理屬性(裝訂、頁數與紙質) 出版屬性(定價與作者學術背景) ;內容 屬性(學門類別與科學家之呈現)以及教 學屬性(習題類型與章節參考資料)

參、分析結果

一、物理屬性

十本自然科學概論的「裝訂方式」均 為平裝書籍,在總頁數方面(以各書籍內 文部分所標示的最終頁碼為準) ,其中編號 4 、 5 、 6 、 9 與 10 等五本皆為二百多頁(

209

~284 頁) ,編號 3 、 7 與 8 等三本之總頁數

(4)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諭」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分別為 301 頁、 341 頁與 359 頁,而編號 l 與 2 之總頁數則分別多達 701 頁與 736 頁。 由此顯示十本自然科學概論之總頁數差異 頗大,頁數最多與最少相差了三倍多。 在物理屬性的「紙質種類與磅數」方 面,十本自然科學概論採用模造紙的最多 (共四本:編號 l 、 3 、 5 與 8) ,有三本採 用銅板紙(編號 6 、 9 與 10) ,二本採用道 林紙(編號 4 與7)' 叫本採用印書紙(編 號 2)0 在視覺方面,銅板紙紙面光滑且較 為亮面,易造成反光的效果;而模造紙、 印書紙與道林紙表面較為粗糙,不會反 光。在內頁磅數方面,十本自然科學概論 之內頁所使用的磅數介於 50~80 磅之間, 採用 60 磅紙的為數最多(共五本;編號卜 3 、 4 、 8 與 9)

,

70 磅與 80 磅分別有二本, 只有編號 2 採用 50 磅紙,但 50 磅的紙質 在雙面印刷後,會有透視另一面,內容的現 象,司能會影響閱讀之舒適性。

二、出版屬性

(一)、定價 表 2 出版屬性一定價之分析 書籍編號

2

3

4

5

6

7

8

9

10

定價 600 元 395 元

450

j已 350 元 400 元 385 元 340 元 480 元 550 元 290 元

兀/頁

0.856

0.537

1

.4

95

1.

471

1.702

1.

674

0.997

1.3

37

1.937

1.3

88

基本定價

8.7

7C

9 冗;

8.89

7t

77C

6.8 元 10.67 兀 6.9

)1:

比例

45

50

45

55

50

45

55

由表 2 的分析顯示十本書的定價介於 290~600 元之間,定價最高的與定價最低的 差距達 2 倍,若以每頁平均單價而言,則 介於 0.537~ 1. 937 元/頁之間,差距有三倍 多。此外,編號 2 、 3 、小心 7 、 8 與 9 等 七本在版權頁仁標示有基本定價,值得注 意的是定價與基本定價之比例並不一致 (由的至 55 不等) ,筆者電話詢問各出 版商數值比例的來源,發現-貫的凹答皆 是教育部曾規定凡是「教科書」都需要以 基本定價標示,而基本定價是由各出版社 自行考量成本計算出來,因此各出版社的 數值並不相同。既然基本定價是源於教育 部規定,顯示此種基本定價的標示有其意

-5

義,但是不同出版商有不同的計算方式, 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能只是徒增岡擾。 (三)、出版與作者學術背景 十本自然科學概論初版的年代差距頗

大,有早於民國 66 年發行出版,亦有民國

90 年出版 C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編號l 、 4 、 9 註明為初版以外,有7 本自然科學概論為 再版或再刷,顯示應有一定的銷售量,但 是除了編號 6 有標明修訂版之外,其餘 6 本皆未有修訂版,再版時既有的內容是否 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做修訂,或許值得編 著者深入考量。 在編著者專長方面,為-覽十本自然 科學概論的編著者之學f{ty 背景,筆者透過

(5)

各書的作者學經歷介紹、網路搜尋與電話 詢問,了解各個編著者的學術背景。編號 l 的編著者共有 24 位,分布於各個科學領 域,其餘九本之編著者的學術背景以「物

理 J (總計 9 人)與「化學 J (9 人)為最多,

「生物 J (5 人)次之, 1 地球科學 J (4 人)

再次之, 1 食品營養 J ( 1 人)。另外,有 位編著者的學術背景為「軍事 J '但在其服 務學校(某私立技術學院)教授共同科的 物理與化學,顯示各書編著者對於科學皆 表 3 內容屬性一不同學門類別之分佈 學 結論 科學史 化學

門一理

一物 編號 有相當程度的學術背景。 三、內容屬性 c-) 、各學門類別所 11Ii 比例分析 各學門類別所佔份量的分析是統計各 書的「緒論」、「科學史」、「化學」、「物理」、 「地科」、「生物」、「笠活科技」與「資源、 環境」等八類所估的頁數(以獨立為節次 的為基準) ,而計算比例的「總頁數」是指 拜類別的頁數加總。 寶貝 地科 別 生物 生活科技 資源、 環境 合計 頁

2

79

117

183

193

26

93

691

%

。 3

11.4

16.9

26.5

27.9

3.8

13.5

100

26

75

22

150

210

243

726

2

%

3.6

10.3

3.0

20.7

28.9

33.5

100

10

23

36

44

37

75

16

241

3

''Yo

4.2

9.5

14.9

18.3

15.4

31.1

6.6

100

16

16

16

22

65

26

18

32

211

4

%

7.6

7.6

7.6

10.4

30.8

12.3

8.5

15.2

100

11

22

23

23

33

32

37

181

5

%

6.1

12.2

12.7

12.7

18.2

17.7

20.4

100

10

21

18

21

17

30

44

161

6

%

6.2

13.0

11.2

13.0

10.6

18.6

27.3

99.9

11

41

106

54

32

40

13

297

7

%

3.7

13.8

35.7

18.2

10.8

13.5

4

.4

100

15

19

21

55

24

57

86

277

8

%

5.4

6.9

7.6

19.8

8.7

20.6

31.0

100

11

28

30

59

50

37

215

9

%

5.1

13.0

14.0

27

.4

23.3

17.2

100

4

6

15

53

22

34

18

152

l

υA

%

2.6

3.9

9.9

34.9

14.5

22

.4

11.8

100

由表 3 的分析顯示,各書之間的比例 分佈有所差異,以「物理」所佔比例為最 高的有編號 7 與編號 10 (分別為 35.7%與 34.9%);1 資源、環境」所佔比例為最高的

(6)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有編號 5 、 6 、 8 (20 .4%、 27.3% 、 3 1. 0%)

;

「地科」所佔比例為最高的有編號 4 與編 號 9 (30.8%與 27.4%) ;以「生物」所佔比 例為最高的有編號 l 與編號 2 (27.9%與

33.5%)

;以「生活科技」所佔比例為最高 的有編號 3(3 1.1%)'由此結果顯示各書的 編著者所著重的學們類別並不一致。舉例 而言,在「化學」方面比例最低的為編號2

(3.0%)

,最高的為編號 7(13.8%)' 差距 達四倍以上; I 物理」方面比例最低的為編 號 8 (7 .6%)' 最高的為編號 7(35.7%)' 差距達近五倍; I 生物」方面比例最低的為 編號 8 (8.7%)' 最高的為編號 2(33.5%)' 差距達近四倍。 另外值得關切的是,有 7 本自然科學 概論沒有包括「科學史」的章節(請留意 筆者只是以獨立節次的方式分析科學史的 成分) ,編號 2 含有物理發展史與化學發展 史,各佔一個章節(總計佔10.3%) ,編號 4 含有告有的自然科學發展簡史(7.6%)

;

編號 10 有一小節在介紹自然科學的發展與 人類文明演進 (3.9% )。 進,步分析編著者學術背景與各書學 門類別的關(系,發現各自然科學概論之編 著者的學術背景與學門類別之含量無明顯 關係'例如編號 5 的編著者林經綸先住的 學術背景為化學,但「化學」所 ft~ 比例為

12.2%

'並非最高比例:編號6 的七位編著 者有五位的學研~J 背景為化學,但「化學」 所佔比例也只有 13.0%' 編號 9 的編著者之 一 曾瓊慧女土所學為食品營養,與生活 健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但其著作中並無 一 7 「生活科技」之類別,顯示編著者在編撰 自然科學概論時並末特別偏好自己的學術 專長。 (二)、對東方科學家之描述 在被提及的東方科學家部分,十本書 總共提及 31 位東方科學家,其中編號命令 9 與 10 等四本完全沒有提及東方科學家, 其餘書籍出現東方科學家的人數由少至多 的依序為編號 5 、 3 、 7 、 1 、 2 與 4 ,提及最 多的為編號 4 的自然科學概論,多達 20 位。綜觀有提及東方科學家的六本書中, 提及的人物大部分為中國古代的科學家, 僅有編號 2 與 5 兩本有提及近代人物(

1900

年以後) ,例如編號 2 提及-位近代中國人 「裴文中 J

(

1898~不詳)與一位近代日本

人「湯川秀樹 J(1935~)' 編號 5 提及 1立

華裔美國人且為諾貝爾得主「于肇中」

(

1936~

)

,顯示編著者可能忽略了東方科 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與努力(至少中國古 代的科技成就頗為可觀)。 在年代呈現方面,部分自然科學概論在 描述東方科學家時,並沒有呈現其年代或所 屬朝代,而且在提及出生年代方面,在不同 書籍中出現的年代有出入,如發明活字版的 畢昇,在編號 2 中敘述為:「 1)苦于全肢之聲毋 λflrj寫j占吉CJF12哥拉于宇宙 (fI§JE l041~lO48 年 j 之事弄。 J

(

107 頁) ,在編號 4 中的敘 述則為: I

;?liiE

907~959 膺,事弄dl;道;汙宇 f!JJjJI; 和f是iJi!;百芋,

... ...

J ( II 頁) ,兩本書所 呈現的年代有所出入,顯示不同的編:著者在

年代的考據上有所差異\"rl

(7)

(三)、對西方科學家之描述與年代考證的 問題討 2 卡本自然科學概論中提及之西方科學 家總計共有 376 位,但是共同被提及的西 方科學家只有 2 位(亞里士多德與牛頓)

,

有 293 位科學家只被其中一本提及。分析 結果發現以編號 3 提及西方科學家人數為 最少( 19 位);提及人數最多的為編號 2(

272

位) ,差距達 14.3 倍。顯示十本自然科學概 論在陳述或列舉科學家時,並沒有很大的

交集。

在被提及的總計 376 位西方科學家的 年代方面,有 110 位科學家並未標示任何相 關的年代資料;有 136 位科學家有寫到其 發現或發明理論等事件的年代,但並未標

示出科學家之出生年與辭世年代,有

130

位科學家標註完整的年代。值得注意的問 題是.在科學家出生與辭世年代的標示上, 有六位科學家在不同的自然科學概論中有 所出入,認為所有物體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

子構成的 Democritus '在編號 2 年代的標示

為 470-360 B. C. '在編號 4 年代的標示為

460-370B

仁,而在編號 8 年代的標示為 470-400B.C.。提出太陽中心說之宇宙觀的

N.

Copernicus

(哥白尼) ,其辭世的年代有兩 種版本,編號 2 與 8 為西元 1543 年,而編 號 5 與 6 為 1544 年。文例如提出定比定律 的 J. Proust 的出生年代有 1754 年(編號 6 與 8) 與 1755 年(編號 2) 兩種版本。文例 如將氫氣命為可燃氣體的 H.

Cavendish

'在 編號 2 的辭世年代為 1810 年,在編號 4 則

為 1826 年。發現歐姆定律於 1854 年辭世的

G.

S.

Ohm' 其出生年代有三個版本,一為 1784 年(編號 2)' 一為 1787 年(編號 8)

,

另-為 1789 年(編號7),而編號 l 在 338 頁更標示出歐姆發表歐姆定律的年代為 1862 年,此年代已超出歐姆的辭世年代。顯 示在年代的呈現上,十本自然科學概論有頗

大的歧異性。

(四)、[J1oj方科學家譯名之不一致性泣 3

綜觀十本自然科學概論,筆者發現不 同編著者對於同一位科學家名字的翻譯經 常有不一致的現象。經過耗時的整理,總 計有 52 位科學家出現不同譯名的情形。例 如G. Galilei 較常見的譯名為伽利略(編號

I '

2 、 5 、 7 與 10) ,但也有翻譯為加利略 (編號 3 與 8) 與伽里略(編號 4)0

J.

Kepler

在編號 2 譯為刻←勒與克←勒,編號 4 與 編號 10 譯為開普勒,編號 6 譯為凱普洛, 在編號 5 、 8 與編號 9 則譯為克←勒。雖然 讀者可能明瞭是在描述同一位科學家,但 仍有可能造成閱讀上的困擾 O 其他科學家 的譯名差異更大,如 de Broglie' 編號 10 翻譯為得布羅意,編號 l 翻譯為德布洛伊, 也有部分翻譯為德布洛意(編號 3) 或杜布 羅伊(編號 2)' 前三個譯名差異較小,或 許讀者可能知道是在敘述同一科學家,但 杜布羅伊跟前三個譯名有較大的差距,加 t 如果沒有標示出生年與事蹟,很可能無 法得知是在描述同一位科學家。甚至同一 本自然科學概論對同一位科學家的譯名有 不同的情形,例如編號 I '在 I

MaxwellJ

的翻譯在 361 頁與 367 頁為 I 馬克士威J

'

(8)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而在 377 頁的地方為「麥克斯威爾 J '編號 4 對於 'Linnaeus J 的譯名在 152 頁翻譯為 林耐, 174 頁翻譯為林奈。文例如進行著名 的油滴實驗的 R.

A.

Millikan

'在編號 2 就 出現兩種譯名, --_.~為米利肯( 92 頁) ,另一 為密立根( 225 頁)。發現動物細胞核的德 國動物學家T. Schwann'編號 2 在 568 頁翻 譯為訐旺,卻在同一頁末譯為許宛,呈現 對於同一科學家的譯名在書中前後不一 致,若不仔細對照其年代與事蹟,可能會 不清楚是在描述同一位科學家O 此外有部分看似兩個不同的科學家, 但比對其年代與內容,會赫然發現其實是 同一科學家,如編號 2 的書在 'P.

A.

M.

DiracJ 的譯名在 48 頁譯為「狄萊克 J '在 193 頁譯為「德瑞克 J '但提到的內容都是 有關反粒子與電子的研究;叉例如以 x- 光 照射果蠅實驗之 Muller' 在編號 2 譯為牟 勒,在編號 5 譯為密勒。而證明孟德爾的 遺傳實驗的 E.

von Tschermak

'在編號 2 譯 為謝馬克,編號 5 譯為池丘馬克,在編號8 譯為邱馬克。主張物質不能無限分割的

Democritus

'在編號 2 譯為姐摩克利多斯, 編號 4 譯為德諜克特西,編號 6 譯為蒂瑪 !車特司,編號 8 譯為德莫克里特土。提出 氧化學說的 A. Lavoisier 在編號 2 譯為拉發 西埃,編號 5 譯為拉瓦節,編號 6 譯為拉 瓦錫。而編號 2 提及的泰戈(

Tycho Brahe )

與編號 8 提及的布拉赫 (Brahe) 亦是指同 →科學家,都是 Kepler 的老師(同事) ,查 閱其他相關書籍,亦有譯為「第谷﹒布拉 赫 J (潘永祥,民 90 )。 在西方科學家的原文名字亦有頗大的 差異,例如編號 2 提及「託立密 (Ptolemy)

J

(

329 頁)與「拖略馬(

Ptolema ) J (333

頁)。而以嚴密的演繹邏輯之推理,著成罕 世之作 「幾何原本」的歐幾里德其原名 亦有編號 5 的 EncJid (3 頁)與編號 2 的

Eucryd

(37 頁)。至於認為任何物質都是由 最小而稱之為原子的粒于所組成的

Democritus

'原文名字亦有五個版本,分別 為 Democlitus (編號 2) 、 Demodritos (編號 2) 、 Democritrs (編號 4) 、 Democritus (編 號 6) 與 Democritus (編號 8) 。相同科學家 卻有不同的原文名字,顯示各書之編著者 對原文名字的考證並不充足。 除上述譯名之差異外,在西方科學家 陳述部分,有 62 位科學家僅以中文譯名陳 述,並末輔以原文名字與其所屬年代,如 編號 2 在 20 頁提及的「拉波阿基」、 76 頁

提及的「尼可斯」與 83 頁的「柳佛威J

' 編號 7 在 6 頁提及的「奧斯本」與「潘恩 J ' 編號 10 在 126 頁提及的「洒吞」與「巴夫 來 J '都未呈現年代與原文名字以輔助讀者 閱讀,很可能造成讀者不清楚或混淆其所 陳述之科學家。

四、教學屬性

(一)、習題的呈現 以作為「教科書」的角色而言,評量 的設計是相當重要的成分之一,分析十本 自然科學概論的習題,呈現的型式包括了 是非、選擇、填空/填充、問答、申論與應 用問題等六種方式,分析結果如表 4 所示。 9 一

(9)

合計(本)

2

9

8

7

J

6

5

4

3

J

6

6

5

J

J

J

J

4

J

J

J

J

J

J

J

書籍編號 是非 選擇 填空/填充 問答 中論 應用問題 合計(種)

2

J

J

J

J

J

J

J

J

J

J

習題呈現類型

J

3

2

3

4

3

3

4

O

10 為「屯點輕型」、編號 5 與 6 稱為「學習 l 木白然科學概論 rj 1 ,僅有編號 2 沒 摘要 J' 其餘編號 3 、 7 與 8 土木皆稱為「摘 可重;習題早!式的有兩本(編 有習題 ;1(11 :1采用 要」。比較特別的是,編號 l 的摘要証每」 號 l 與 4)

;

1祠種習題型式的有 A 本(編號 車節之開端,形式似章節之大意,以段落 9); 三種習題型式的有向本(編號 5 、 6 、 8 h 式呈現;其餘 7 來-的「摘要」皆眉於章 與 10) ;凹種習題型式的有兩本(編號 3 與 節之二來,以精簡、條列之方式敘述章節的 7)。就六種習題型式的採用情形而舌,以 重點。換句話說,編號 l 的摘要類似大意, 封閉式的「選擇」與「填空/填充」為數最 其餘的摘要類似重點整理。除了「摘要」 多(共有六本)。其次是開放式的「間有-J 之外,在章節前提供參考資料的還有編號 l (共有五本)。以 L 只是就型式的量而言, 的「前言」、編號 5 與編號 9 的「學習日標」。 半:於其評量的設計品質仍有待往後的分 {r章節後的參考資料有編號 l 的「參考文 已川吋 rtRI 獻」與「關鍵詞彙 J '編號 9 則有「註釋」。 肆、結語 現今中小學課程的實施有課程綱要可

(

---)、各章節前後的參考資料 以當為「教科書」的角色而言,章節 前後的資料扮演了導讀與歸納整理的功 依循,教學用書所囊括的範間或內容不會 能,例如摘要或重點整理可以提供學習首 有很大的羔異。大專用書沒有課程綱要或 了解內文的精華所在,參考資料或延伸閱 標准,而且在尊重學術自由的原則 f' 不 讀口J 以提供學習者得知資料的來源或更深 同編著括在撰寫的型式或內容 I二具有差異 入學習的路徑。本文分析的 j- 本自然科學 性應不足為奇,而且不同的編寫風格與內 概論中除了編號 2 與編號 4 沒有摘要之 容,也可提供不同之教學需求的大專教授 選用。只是教學用書對於教師的教學以及 外,其餘 8 本皆有摘要,只是在名稱 1--略 有不同。例如編號 9 為「本章總彙」、編號

(10)

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 學生的學習具有不能忽略的影響力,

Leite

(2002

)即指出府宣科學教師十分倚賴教 科書,其中包括在物理課程裡科學史的課 程內容,亦都是倚賴教科書。目前國內學 者對於教科書的分析或評鑑幾于集中於rjl 小學(如姜蓓蒂,民79 ;梁榮財,民 84

;

黃瓊琪,民 85 ;熊召弟、 F. 美芬,民的; 林顯輝、訐國忠,民 87; I凍勇志、洪木干IJ 、 林財庫,民 87 ;啟昱、陳商茹、楊龍 i(

89

;陳甲辰,民 90) ,對於大專教學用書鮮 少關注,其原因或許是由於大專教學用書 以原文書或翻譯書籍為大宗,們是對於基 礎科學仍然有不少教學用書是取臼於國人 編著(例如基礎物理/化學/主物等等)

,

值得我們重視其內容的適切性。本文雖然 不是進行具有涵蓋性的「評鑑 J '但是分析 結果顯示各書仍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 期望本文能引起拋磚引£的作用,讓科教 學者能共同 [F 視並檢驗大專科學月j 冉的適

切性。

註 I :依據大陸學者陳美東 L 騙, J吋嘉準、 王治浩撰<化學與化1".志>

(

1998)

,

畢昇發明活于印刷術是於末朝慶 itt 年間(西元 I

041

~

1048

{t-)

0 註 2: 文中提到之 l柯力科學家的存項年代, 依據 Serres(

1995

)編輯之<A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elements of a history

of

science>分別為:

Democritus ( about

460~370

'

s.c.)

Copernicus ( 1473

~

1543 ) ; Cavendish ( 173 I

~

1810) ;

Proust (

1754~

1826) ; Ohm (

1789~

1854

)。 在 3: 關於西方科學家之譯名,本交沒有統 計較常用之譯名,這也值得我們思 考是仟有必要建立科學家譯名資料 庫之必要性,以提供論文撰寫或編 寫教科書之參考,避免使用者在閱 讀 I·. 或學者溝通上的困擾 3

參考文獻

I.

q ,華民關課科與教學學會(民86 )。國小 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中華民國課程與 教學句: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0001

)。

2.

i

J:秤早、陳茜茹、楊龍立(民 89 )。國小 白然教科書內容屬性之探討。科學教育研 究與發展季刊,

21 '

18-46 。 3. 林顯輝、訐國忠(民 87 )。國小自然科教 科書評鑑架構之探討 o ift 束科學教育,

7 '

22-32

0 4. 姜蓓蒂(民 79

)

0 rjJ 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 教科書之分析與比較。台北:國攻台灣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5 梁榮財(民 84 )。台灣地區內 f·年來自中 化學教科書之內容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 教育部(民 90 )。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 2002 年 8 月 6 日,取自

http://www.high.edu.tw/white-p

aper/index.

htm

0 7. 陳甲辰(民 90 )。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 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 ~if: 屏東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II 一

(11)

版)。 8. 陳勇志、洪木利、林財庫(民 8 7)。現行 國中理化教科書的科學史內容之分析。科 學與教育學報,

2 '

181-204 。 9 黃瓊嗔(民的)。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 書之分析研究。載於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論文集 --1 (頁 201-228 )。屏東: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 10. 熊召弟、王美芬(民的)。國民小學自 然科評鑑重點。載於國民小學教科書評 鑑標準(頁。 53-61 )。台北: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學會。。 11 潘永祥(民 90 )。自然科學概論。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2.Apple

,

M.

W.

(1

995).

Education and

Power.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13.Leit巴,

L. (2002).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ecklist for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science textbooks.

Science and Education

,

11

,

333-359.

14.Renner

,

J. S. (1990). Understang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eighth graders of

four Physics concepts found in textbook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27

(1),

35-54.

15.Serr肘,

M. (ed.)

(1

995). A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elements of a history of

science. Oxford: Blackwell

l6.Stray

,

C.

(1

994).

Paradigms

regained:

Toward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textbook.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北市 致理科技大學 臺南區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基隆區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高雄區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桃園區 萬能科技大學 屏東區 大仁科技大學 新竹區

A-1展現課程設計能力(教學檔案指標) A-2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教學檔案指標)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