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師溝通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師溝通"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詹志禹(2001)。親師溝通:高品質的學習鐵三角。收於黃政傑、張芬芬(主 編),學為良師(第九章)。台北:師大書苑。

第九章 親師溝通

詹志禹

壹、教育是家庭還是學校的責任?

有位家長從不陪孩子做作業,也不太管孩子的生活,他常常讓孩 子在放學回家後就看電視,一直看到上床就寢;所以孩子常常未寫作 業,功課也跟不上,也很不快樂;老師很頭痛,輔導人員雖然作了很 多輔導措施與補救教學,仍然看不到成效。這位家長願意花錢讓孩子請 家教、上安親班,卻不太願意陪孩子一起活動或作功課。有一天,家教 老師勸這位家長說:「您應該多陪陪孩子作功課,培養親子之間的感 情。」家長聽了之後,竟然把這位家教老師炒魷魚,因為他認為「教育是 學校的責任,怎麼反過來要求我?道不同不相為謀!」 傳統上,許多人一聽到「教育」總是直接聯想到「學校」,甚至將 「教育」等同於「學校教育」;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父母因為太忙、太 懶或自覺教養孩子的能力有限,而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但 是,可能嗎?許多父母可能沒有發覺: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個揮之 不去的歷程,當父母在推卸責任的同時,即已顯示出對孩子較為冷漠、 疏離的態度,而這一個態度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非常重大。 沒有錯,學校的主要功能在教育學生,而家庭的功能較為複雜, 教育下一代只是其中的一種功能;但只要有子女,教育下一代就是家 庭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父母的天職,也是父母的權利、義務與責 任。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很大,為什麼呢?原因很多,包括下列 數點: 首先,從零歲到十八歲之間,孩子在家庭的時間總和遠多於在校 時間的總和;在這一段年齡的時間總和當中,孩子在校外與在校內的 時間比可能高達六比一;尤其在學前階段,孩子幾乎整天在家。其次, 即使就已上中小學的孩子來看,一年之中,孩子在校外的時間(包括 每天上學前與放學後的時間、晚上、假日、以及寒暑假),仍然遠多於在 校內的時間(不到二百天,每天約為八小時)。而這些所謂「校外時間」, 大部份是包含家庭的時間以及父母所能安排的時間。 第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對一或甚至是二對一的教育,而老 師對學生的教育通常是一個老師對四十幾個學生,父母的影響力當然 來得強。 第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通常是透過自然的互動,而老師對學生的

(2)

影響通常是透過直接的教導;根據研究,自然的互動比直接的教導來 得更有效、更具影響力。 第五,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是孩子非常在乎的關係人物,他 們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通常超過教師甚多,因此,父母言行對孩子 的影響力也就較強。 第六,父母是不能更換的,所以,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都 相當持久、穩定;教師是經常在更換的,甚至不同科目有不同教師,所 以,教師的影響力較為斷裂、分散。 由此可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其影響力 甚至可能超過教師的影響力,因此,父母幾乎沒有任何藉口可以把教 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而且,即使有藉口,在實質上也做不到。聰明 的家長都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列為生活中的優先選擇,並與教師密切 配合。 學校教育情境都是一對多的場合,教導者不一定為學習者所重視, 教導者定期更換,不同教導者之間的影響力常常互相抵銷,所以,學 校教育有其限制。學校教育的有利點在於:課程的系統性、觀念的多元 性、教師的專業性與學生同儕的社會性影響力。所以,學校教育有其優 點與限制,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合作,才能事半功倍,而不至於互相 抵銷成果。聰明的教師都會把班級經營的範圍涵蓋親師溝通與親師合作

貳、學校可以拒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嗎?

從法律旳觀點來看,父母對未成年的孩子具有監護權,具有保護、 教養孩子的義務,並且必須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考量(兒童福利法及 少年福利法的共同精神),這一固權利、義務、與責任,並不因孩子進 入學校而消失;學校若無正當理由而拒絕家長的參與,可能有觸法之嫌 當然,有些學校在拒絕家長某些型式的參與時,一定會提出「正當理 由」,最常見的「正當理由」是「干擾教學」。這就牽涉到「家長參與權」和 「教師專業自主權」之間的平衡,如何澄清界定這二種權利的內涵,使 其從可能的干擾關係轉變成實際的相互提昇的關係,非常值得進一步 的思考。簡單來看,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如果家長提出的要求只是:參 觀學校、訪視孩子、觀察教學等輕度參與,而學校仍以「干擾教學」為理 由拒絕,則「干擾教學」很可能只是個藉口;學校如果總是對家長關起 大門,很可能有某些令自己自信不足的地方,或有某些不足為外人道 的地方,或仍有威權主義時代的「土皇帝」概念。 家長參與權的提昇以及親師合作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化國家不可 避免的發展趨勢,而且將以各種法律加以規範保護,並以各種組織加 強運作;例如,在美國有龐大的親師聯合組織;而在台灣,這方面的 發展已有一段基礎,『教育基本法』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做了許

(3)

多保護,過去若干教育改革團體所推動的教學實驗(如過去台北市的 「教學及評量改進班」及台北縣的「現代教育實驗班」等)也往往將親師 合作列為重要的改革目標,台北市議會所通過的「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 設置辦法」,使家長會得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團,並派員參與學校 的校務、教務、訓導、輔導等會議,尤其是家長會當中的基石──班級家 長會──負有「研討班級教育與家庭教育聯繫事項」及「協助班級推展教 育計畫及提供改進建議事項」等任務,將與班級導師及任課教師的關係 非常密切。此外,立法院新通過的教師法也明訂家長會可推選代表參與 教師的遴聘。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在台灣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 趨勢,學校無「法」拒絕,也無力拒絕。

參、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方式有哪些?

根據觀察與研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方式,依參與程度,從低排到高, 大致上有下列方式: 第一, 配合學校的要求而活動,例如:配合孩子的家庭作業的要求而帶 孩子參觀旅行,應學校邀請而參加母姊會,應學校請求而幫忙圖書 館服務工作,等等。 第二, 參與學校課後的某些行政工作。 第三, 到學校班級中訪視。 第四, 做老師的教學助理。 第五, 與教師合作教育孩子,在家中也成為一個好老師。 能以上述五種方式參與學校教育的家長,都是較有信心的家長, 五種參與方式當中又以第四種及第五種方式對孩子的表現最有幫助, 其中尤以第五種幫助最大;學校若要提供第五種參與方式,則必須負 起親職教育之責,協助父母成為一個好老師。 台灣過去,家長很少主動參與學校教育,頂多透過家長會做做捐 款的事,或被動配合學校的要求而活動,但近幾年來,關心學校教育 的家長愈來愈多,參與學校教育的方式也愈來愈多,常見的方式包括: 第一, 到學校當「愛心媽媽」(為免性別歧視,應改為「愛心父 母」),擔任交通導護、圖書館行政人員、教具室管理員等。 第二, 到學校輔助課外教學,包括在圖書館講故事、在放學後幫 忙補救教學(輔導低成就學生)、或在教師進行校外教學時 協助教師維護安全與秩序,等等。 第三, 進入教室內,擔任教師的助理,並偶而發揮專長,與教 師協同教學。 第四, 幫忙輔導室,認養個案,對問題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許多熱心學校事務的家長,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態,不但提供學校 一股助力,更藉機了解自己子弟每天生活的學校環境,也讓自己有機會進一步

(4)

成長。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及教育改革的腳步,近年來家長參與學校事務, 不再是家長會或是少數熱心家長的專利,家長對學校以及學生學習的參與,已 經從傳統「配合」的角色,移轉到支持者、教育者、輔導者與溝通者的角色。也就 是說現在父母不但只是參加例行性的親師座談會以及捐助學校活動,而且更進 一步參與校長遴選、教師聘任、課程規劃(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規定「課程委員會」 必須有家長代表參與)、校務會議等等;除了傳統上督導孩子的功課之外,更需 擔任老師在家的分身,進一步輔導孩子各式各樣的作業,更重要的是,家長必 須與老師攜手共同扮演輔導學生身心成長的工作,使學生成長更順利。於是,學 校行政、家長與教師三者之間也形成了輔助學生成長與學習的鐵三角關係。

肆、親師溝通的障礙在那裡?

一、親師角色不同

家長與老師雖然都是希望孩子或學生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然而,親師 的角色卻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因為:老師面對的是一個班級團體的所有成員, 家長則普遍關注自己孩子的福祉;老師必須和所有的孩子保持等距,家長則和 自己的孩子維持親密依附關係;老師處理學生問題較倚賴理性,家長處理孩子 問題則較常訴諸情感。 家長與老師角色本質的不同,常導致親師的觀點與立場有所不同,例如有 的家長可能輕易信任自己孩子所說的一切,只從自己孩子的觀點去看待學校教 師與其他學生,觀點狹隘,又缺乏客觀、求證的精神,因此對於教師的處理方 式可能容易產生扭曲與誤解,對於利益的爭取,也容易自我中心;當孩子受罰 或受責備時,這種情況就會特別嚴重,因為孩子通常不敢將自己的錯誤對父母 據實以報,總是會將實況略加選擇、略微扭曲、避重就輕或重新解釋,不明理的 父母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備受委屈;另外一方面,教師的觀點總是以大多數學 生為主要考量,重視「公平」而非「個別差異」,堅守原則而不肯輕易例外,因此 無法針對個別孩子的特性、發展歷史與家庭背景做充分的考量。

二、教師心態不適切

除了上述的立場問題之外,有些教師因態度或信念不適切,也會妨礙親師 合作,例如:

(一)

對家長持拒絕的態度,總是將家長的參與視為干擾。

(二)

對家長持輕視的態度,看不起家長,認為所面對的家長是能力有限、 不懂教育的俗夫俗婦。

(三)

對家長持自卑的態度,看不起自己,因為班上學生的家長都具有高學 歷或高社經背景。

(四)

缺乏專業自信,害怕家長的批評。

三、家長心態不適切

(5)

親師溝通是雙方面的事情,即使教師心態健康,若家長的心態不夠健康, 溝通上仍有許多障礙,例如: (一) 有些較傳統的家長,比較害怕權威,而學校老師或行政人員對他 們來講都是「權威」,因此就比較不敢親近,也不敢反應不同意見。 他們通常缺乏「家長參與權」的觀念,不知道參與學校教育是國民權 利的一部份,結果,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 (二) 有些家長對老師信任感不夠,怕反應問題或提出不同意見之後, 老師會對自己的孩子不利,因此一直隱忍問題卻又心理不痛快。 (三) 有些家長不敢和老師談到自己孩子的缺點,以免老師對孩子的印 象不佳。 (四) 有些家長對學校持信任、尊重、但不參與的態度,雖然關心,但沒 有行動。 (五) 有些家長對學校持疏離、旁觀、監控、略帶敵意的態度,心理想著: 「看你學校怎麼做?」 (六) 有些家長對教師的專業自主權不夠尊重,誤認為自己的學歷高於 教師就是專業知能高於教師。 (七) 有些家長溝通態度不良,例如以譏諷、咄咄逼人的態度提出質詢, 或是好傳耳語、捕風捉影、習慣從負面猜測別人的動機。 (八) 有時,家長會運作不正常,產生派系鬥爭、選舉舞弊、政治布樁、 干預校政、暗做直銷、男性支配等問題,或成為「有錢人俱樂部」,也 會使得家長與學校的關係氣氛顯得怪異、複雜,並對親師溝通關係 產生負面影響。

四、家長觀點多元、教師無所適從

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裡,家長的觀點、需求與人格特質也是非常多樣,因此, 學校或老師若要同時滿足所有家長的需求與看法,也是一件頗為辛苦的工作, 正如下面這則寓言所透露的困境: 一對父子騎驢進城,父騎驢子走路,旁人批評曰:「父不慈,虐待孩 子。」換子騎驢父走路,旁人又批評曰:「子不孝,虐待父親。」換父子 一同騎驢,旁人又批評曰:「父子不仁,虐待驢子。」換父子一同走路, 旁人又批評曰:「父子不智,帶驢子卻不使用」父子深感為難,不知所 措,旁人又批評曰:「胸無主見,心無原則,喪失立場,輕率聽從建 議。」父子遂堅定意志一同走路,牽驢子進城,不再理旁人的批評與建 議,旁人又批評曰:「固執獨斷,心胸不夠開放,不能察納雅言。」父子 該當如何? 家長背景複雜時,需求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意見南轅北轍,可能相互 之間很難達成共識,甚至彼此不合,教師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6)

伍、教師如何克服親師溝通的障礙?

一、觀念方面

有效能的教師都會瞭解到:教育的成敗無法單純決定於學校教育,取得家 庭的合作非常重要(正如本章第一節所言),因此,班級經營的範圍必須包括 親師溝通,教學的活動方式也常必須涉及親師溝通。 現代教師必須擁有「教師專業自主權」和「家長參與權」兩種權利概念,並適 度維持兩種權利之間的動態平衡;「教師專業自主權」太強時,可能會走向專業 偏執與獨斷;「家長參與權」太強時,可能會走向干預或妨礙專業,但教師不能 拒絕「家長參與權」(正如本章第二節所言)。讓兩種權利並存,是維持其動態 平衡的唯一方法。 擅於班級經營與親師溝通的教師都瞭解「天下父母心」:如果有家長喜歡你 那是因為你喜歡他的孩子;如果有家長肯定你,那是因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 果有家長接納你,那是因為你接納他的孩子(雖然「接納」不一定表示「贊同」, 只表示「同理心的理解」)。教師必須瞭解:天底下沒有一個孩子一無是處,只 要花點心思,總能找到一些值得肯定之處。

二、心態方面

心態健康的老師會較擅於親師合作,例如: (一) 能力強、有信心的老師比較不怕別人在場觀察教學,因而也比較願意 邀請家長參與教學。 (二) 心胸開放的老師,比較具有包容力與學習力,因而也比較歡迎家長參 與教學。 (三) 重視教室氣氛的老師,努力營造教室成為一個溫暖的家,因而也比較 歡迎家長進入教室、參與教學。 (四) 真正關心教育、關心學生的老師,比較願意花時間和家長溝通,甚至 訪問家庭,以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 (五) 溝通態度良好的老師,把握理性、平和、開放、相互尊重、具同理心、具 建設性、就事論事與問題解決的心態,並同時向家長宣導此種心態, 將會使親師溝通較為順暢,並使雙方共同成長。

三、做法方面

(一)建立互信的氣氛 教師建立互信的氣氛,家長才願意直接和老師溝通,否則,發生問題或產 生不同意見時,家長就會在背後到處抱怨、耳語、批評,或向學校告狀。教師若 要建立互信的氣氛,最佳的方法是對家長肯定他的孩子,例如: 1. 利用開學初一段時間,每天晚上打若干通電話給班上一位孩子的家長, 告訴他(她):「你的孩子今天在學校表現很好,……(他幫助同學講解

(7)

課業、他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他打掃認真服務精神令人感動、他上課很專 心、他很會照顧小寵物、他很會照顧別人、他畫了一張很精緻的圖,等 等)。」不必幾個禮拜,即可完成和全班同學家長的聯絡,並獲得驚人的 神奇效果,使往後的溝通順利。 2. 利用聯絡簿也可以做到上述第一點的效果。 3. 請務必牢記:第一次打電話給任何一位家長時,切勿說他(她)的孩子 的缺點,只可以說優點以及表達關懷。許多家長在接到教師的第一通電話 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我的孩子在學校又闖什麼禍了?」因為家長的 刻板印象是:教師打電話到家裡來,通常是來告狀、數落孩子的不是、或 述說孩子的問題。而有許多教師的確只當孩子發生問題時才跟家庭聯絡。 當家長聽到老師打電話到家裡來竟然只是說說孩子的優點時,會感到非 常驚訝和高興。 4. 如果孩子確有缺點,需要與家長討論或請家長配合幫忙時,務必在第二 次聯繫之後才提出,也就是在獲得家長的認同與正面情感之後才提出。 (二)召開「班級家長會」或「親師座談會」 根據台北市的「中小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以及大部分學校的家長會章程, 我們可以瞭解到班級家長會具有下列性質: 1. 班級家長會是全校學生家長會的基石,非常重要。 2. 每學年剛開學時,往往因為重新編班或新生班級的班級家長代表尚未產 生,因此法令規定班導師於開學四週內必須召開第一次班級家長會,並 在會中產生主席或召集人,老師轉為列席的角色。換句話說,老師並非 班級家長會的召集人,只是代為召開第一次會議並協助產生主席或召集 人,只是代為催生而已。 3. 班級家長會組成之後,其後若有必要,由召集人召開會議,請各該班導 師列席。因此,班級家長會有其法定地位,連學校的校務會議也無權取 消之。 4. 班級家長會組成之後,在班級家長會當中,無論是導師或科任老師皆可 以列席,是屬於被邀請的客人,沒有義務也沒有權利,老師要考量的是 責任感、工作需要、時間、或人情等因素的平衡。 班級家長會的功能與好處多多,例如: 1. 透過家長之間的經驗分享,讓許多細瑣的問題、過度擔心的問題或訊息 不足所造成的誤解,在與教師溝通之前就得到安心或解決,也讓家長瞭 解其他家長的想法,避免少數家長過度自我中心,省卻教師不少的麻煩。 2. 透過家長之間的討論形成共識,避免家長之間意見紛歧,導致教師無所 適從。 3. 可以利用此機會公開肯定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家長的參與。 4. 如果有任何涉及全校性政策的建議,也可以列入記錄送交校方參考。

(8)

為求效率以及信任感,班級家長會可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單純由家 長之間交換心得與意見,第二階段再邀請級任與科任老師列席,以進行家長與 教師之間的溝通。 至於「親師座談會」一詞,法令上似無界定,原則上應由教師召開,由教師 主導,次數不拘,形式不拘。座談會內容可以包含:課程規劃、教學活動、班級 經營、個案問題、或家庭教育問題等。 「班級家長會」與「親師座談會」雖然法律性質不太一樣,但目標相近,都是 為了協助班級公共事務。教師為了平衡「教師專業自主權」和「家長參與權」,可 以將班級公共事務分成四類,採取不同的解決方式: 1. 可經教育理念或專業素養判斷為應行者(如評量方式多元化),逕依專 業判斷行之。 2. 可經教育理念或專業素養判斷為不應行者(如班級家長會議決教師採取 體罰手段管教孩子),逕依專業判斷拒絕之。 3. 見仁見智、無法訴諸專業判斷者,可訴諸民主多數決。 4. 訴諸民主表決,卻正反相當,無多數共識者,可訴諸實驗或階段性試行, 再定期檢討。 召開「班級家長會」或「親師座談會」時,常會碰到出席率過低的問題,若要 克服此一問題,除了注意時間安排之外,同時舉辦孩子的作品展覽或表演活動, 讓孩子去邀請父母來參加,是最有效的方式。家長可能不理教師的開會通知,卻 很難拒絕孩子的邀請,也很不願意傷孩子的心。許多家長會來學校,是因為他想 看看自己孩子的傑出表現。 (三)編印班刊 一張薄薄的班刊,就可以成為班級經營與親師溝通的好幫手。班刊從刊名、 到圖案、到內容,都盡量讓孩子提供,盡量以孩子的作品為主,以家長和老師的 作品為輔。家長最喜歡看到自己的孩子的作品被登出來,也就會很樂意參與輪流 編輯的工作,甚至在經費上有困難時樂意捐助。許多家長透過此一園地,而瞭解 到教師的上課情況,也瞭解到童年世界的另類思考方式,甚至再度體會到童年 的樂趣。孩子的作品,也有更多機會得到表現。 班刊的型式與內容,不必參照任何範例,應該盡量發揮創意,形成各班不 同的風格。

陸、如何利用問卷調查提昇親師溝通品質?

一、檢驗教學品質

下面這則示例,是由教師向家長進行意見調查,主要目的在透過家長的觀 察角度,瞭解孩子在家中的反應以及教師對孩子影響。問卷是由本文作者發展出

(9)

來的,教師可根據任課性質改編使用。 【家長意見調查表示例】 親愛的家長: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與學校雙方密切合作。您的孩子是我們的寶貝,但每 個父母以及每個老師寶貝孩子的方法都不太一樣,只有透過溝通,才能達成密 切合作。煩請您撥冗二十分鐘,填寫下列問卷供我參考,相信對我的教學品質以 及貴子弟的學習品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填寫問卷,不必具名;填寫完畢,請裝 信封,上書我的名字,於一週內投入本校警衛室之意見箱內,謝謝! 年 班老師○○○敬上

(10)

題項 是 否 說明 1. 貴子弟是否表示喜歡上我的課? 2. 貴子弟是否表示害怕上我的課? 3. 貴子弟是否喜歡我出的作業? 4. 貴子弟是否討厭我出的作業? 5. 貴子弟對於○○科(領域)的學習是 否很主動、很有興趣? 6. 依您的觀察,我的教學對貴子弟的知 識成長與思考能力是否很有幫助? 7. 依您的觀察,我的教學對貴子弟的自 信與潛能開發是否很有幫助? 8. 依您的觀察,我的教學對貴子弟的人 際關係是否很有幫助? 9. 依您的觀察,我的教學對貴子弟的道 德養成與生活常規是否很有幫助? 10. 依您的觀察,我的教學對貴子弟的 身心健康是否很有幫助? 11. 您與我溝通的機會是否足夠? 12. 您是否很放心和我討論貴子弟的教 育與學習問題? ◎其它肯定或建議之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檢驗親師溝通品質

若家長對教師有缺乏信任感的情況,那麼由教師自身進行問卷調查時,並 不能得知此一情況,因為家長不願意在問卷中表達真實情況,這是一個困境。因 此,下列問卷並非設計由教師自己使用,而是設計由第三者(如學校行政人員 或家長代表等)進行,第三者回收統計之後,可將數據密封提供教師本身參考, 提昇親師溝通品質。此問卷由本文作者發展出來,家長、教師或學校可根據個別 情況改編使用。 【親師溝通品質調查表示例】 親愛的家長: 本問卷的目的在了解○○○教師與您之間的溝通情況,製成溝通品質指數, 以作為提昇親師溝通品質的基礎。填答本問卷,不必具名;完成之後,請將問卷

(11)

交貴子弟攜回學校交該班班長,再由班長交□□□收。謝謝您的協助,敬祝 大 安! □□□ 敬上 說明:1. 本問卷的目的在調查您與○○○老師的溝通品質。 2. 題目中的代名詞「他」為中性,無性別之分。 3. 題目中所謂的「討論、建議」等,皆含蓋口頭與書面。 4. 請在題目右側依您的同意程度圈選適當的數字。) 非 常 同 意 有 些 同 意 無 意 見 有 些 不 同 意 非 常 不 同 意

題目

1. 如果我想和○○○老師討論有關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我都可以 找到適當的機會。 5 4 3 2 1 2. 當我想對○○○老師提供參考性建議時,我相信他有開闊的胸 襟,不會因此而生氣或不高興。 5 4 3 2 1 3. 當我想對○○○老師反應教學問題時,我不會擔心他遷怒我的 孩子。 5 4 3 2 1 4. 如果我對○○○老師提出不同的教育意見時,我不會擔心他在 班上責罵家長,讓我的孩子難堪。 5 4 3 2 1 5. 當我和○○○老師討論有關教學態度等方面的問題時,他都能 就事論事,解決問題,不會過度敏感。 5 4 3 2 1 6. 當我和○○○老師討論有關班級經營等方面的問題時,他都能 理性平和,參考不同觀點。 5 4 3 2 1 7. 我和○○○老師的溝通經驗是愉快、和諧的。 5 4 3 2 1 8. ○○○老師讓我覺得:我和他是協助孩子成長的伙伴。 5 4 3 2 1 9.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老師是一個良好的諮詢對象。 5 4 3 2 1 10. 我和○○○老師的溝通具有安全感。 5 4 3 2 1 (註:本問卷原始總分最低10 分,最高 50 分,乘以兩倍,可以得到一種類似 百分制的量尺,最低20 分,最高 100 分。)

柒、結論

孩子的教育要成功,學校要像家庭(充滿溫暖),家庭要像學校(充滿學 習)。更重要的,教師與家長必須攜手合作,學校與家庭必須穿引針線情,才能 共同為孩子編織一個亮麗的明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科 1 實缺代理教師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核定聘期為準。 備取若干名 國文科 2 鐘點代課教師.

國外實施教師評鑑,已行之有年,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成效益相當 顯著。國內對於教師評鑑的主張直到 1996

請持續配合本部 政策推動藝術教 育、師資供需評 估、辦理教育實習 及 教 師 進 修 工 作,建議針對提升 國民中學專長授 課比率教師進修 第二專長學分班 辦理部分,可後續 追蹤。.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