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5-2411-H-002-029- 執 行 期 間 : 95 年 08 月 01 日至 96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蔡耀明 計畫參與人員: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陳平坤、賴信川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解文琪、林怡蕙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0 月 27 日

(2)

一、本研究計畫的目的

梵文乃是從事佛教研究相當必備的語言工具,而梵文佛典,尤為從事佛教研 究在文獻材料上極具重要性的一個環節。 眾所周知,關於梵文與梵文佛典的數位化、以及透過網路資源共享的方式, 以提供給全球佛教研究者使用,乃是學界有心人士戮力以赴的重要事務。然而, 當前梵文與梵文佛典的網絡資料庫,因為各有所主、各有所事,所以缺乏整合性 而有不便於學界參用之處。因此,如何將它們整合、建構為資料庫,以免除資料 四散的缺失,並且給予規格化的處理,以便學界取用此類資料時,在便利性與完 整性上大為提昇,無疑是目前急需且必要的工作之一。 職是之故,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乃在於整合目前有關梵文與梵文佛典的 網路資源,以此為基礎,建構成數位資料庫,再將數位資源建置於「臺灣大學佛 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ccbs.ntu.edu.tw/BDLM/index.htm)以求達到資 源廣泛共享的效果。

二、本研究計畫的方法

本研究計畫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文獻學方法;(二)資料庫 的規格化建構與管理。 首先,文獻學方法的部分,乃是資料處理時所必備;然而關於此中操作方式 及其問題的詳情討論,請參閱計畫主持人所發表的〈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 的若干成果與反思〉(刊於《正觀雜誌》第34期,2005年9月,頁93-236)。 其次,在資料庫的規格化建構與管理方面,本計畫經由三位研究助理將所蒐 集的網絡資料,予以整理、編校之後,便委託「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 館」,交由另外三位具有網絡資料庫建構暨管理專才的工作人員,將之規格化處 理,以利學界使用。

三、本研究計畫的執行步驟

本研究計畫的主要工作,包含兩大部分:(一)梵文資料的處理,(二)梵 文佛典資料的整合。因此,有關處理、整合工作的執行步驟,也分成二項: (一)第一部分是梵文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

(3)

這一部分包含七個方面:(1)從印歐語系到印度雅利安語看梵文在語言史 的位置與變化;(2)梵文使用的字體概觀;(3)梵文與梵文典籍的入口網站; (4)打開梵文接觸的格局;(5)梵文文法從網路學習;(6)梵文辭典從網路 查閱;(7)網路上的梵文資源的改進空間。 (二)第二部分是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 這一個部分則包含八個方面:(1)梵文佛典研究書目;(2)梵文佛典專門 的入口網站或題名網頁;(3)梵文佛典專門的大型資料庫;(4)梵文佛典附掛 在範圍廣泛的大型資料庫內;(5)梵文佛典附掛在學術機構的相關計畫或出版 品內;(6)梵文佛典零星掛在四散的網站;(7)梵文佛典寫本與字母;(8) 網路上的梵文佛典資源的改進空間。

四、本研究計畫的主要成果

本研究計畫:「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的主要成果,呈現 在「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http://homepage.ntu.edu.tw/~tsaiyt/) 該網站,敬請學界參閱暨使用。 關於這一網站的建構與使用,則有下列二、三事項可以提出報告: (一)本網站的主要依據 本計畫在梵文數位佛典之建置方面,主要以梵文佛典的搜尋為主,當使用者 鍵入經典名稱之後,便可搜尋出與之相對應的梵文佛典。

本計畫在數位佛典的使用方面,乃是以美國西來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 CA, USA)的「數位佛教經典」(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網站

(http://www.uwest.edu/sanskritcanon/index.html)為依據,採梵文天城體與羅馬字 型經文並列的方式。原網站的梵文佛典,乃是採用分別為經、論、陀羅尼三大要 項的分類方式,然而,本計畫為了配合國內使用者的習慣,特別依據《大正新修 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總目錄的編排方式,也就是在搜尋結果的頁面中,羅 列該部經典的經號,以及它在《大正藏》中的冊別與部類,然後則是標出它的中 文經名、梵文經名、卷數、譯者與同本異譯,接著便是顯示其天城體與羅馬字體 的梵文原典。此中,有關梵文經名之判定,主要是以「高麗藏」為依據,同時參 酌國內外文獻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另外,在顯示搜尋所得結果的頁面上,還列 出該部經典的解題項目;而該一解題項目,則主要是以《大藏聖教法寶標目》、《閱 藏知津》、《大藏經綱目指要錄》等三部典籍作為解題的依據。

(4)

以如此的設計,當某位使用者透過本計畫所建構的網站,鍵入例如「妙法蓮 華經」一名時,那麼,他所看到的頁面內容,便包括:該經編號為《大正藏》第 262號,位居《大正藏》第九冊的「法華部」,總共七卷,而它的梵文經名則是 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m,姚秦‧鳩摩羅什翻譯,而其同本異譯則分別是《大 正藏》編號第263號、第264號的《正法華經》、以及《添品妙法蓮華經》。除此之 外,使用者也能看到《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和《閱藏知津》 的作者,對於該部經典之內容的簡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還可以透過天城體與 羅馬字體的梵本《妙法蓮華經》,針對本經做進一步研究,這是本計畫建置的重 要目的。 (二)關於《經典解讀的工具——梵文與其文法》自編本 本書為本研究計畫的網站資料之一,該書由本計畫的研究助理賴信川先生於 其撰寫博士論文過程裡所編出。該書內容主要取自法國神父R. Antoine S. J.所著

Sanskrit Manual。Sanskrit Manual。原書乃是印度高級中學的梵文課本,在臺灣

亦曾由梅迺文女士翻成中文,名為《梵文文法》(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出 版)。原書的特色之一,是在書中附上整理自艾格頓(Prof. Franklin Edgerton)所 編的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第一冊文法分冊

(Grammar)中的第二章「語音學/子音」、第三章「語音學/母音」,以作為研 究梵文佛典的參考。 (三)計畫主持人運用網站資料所完成的論文:〈觀看做為導向生命出路的修行 界面:以《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為主要依據的哲學探究〉 本研究計畫期間,充分利用通稱為《金剛經》的網路梵文佛典資源與梵文本 的紙本出版品,完成〈觀看做為導向生命出路的修行界面:以《大般若經‧第九 會‧能斷金剛分》為主要依據的哲學探究〉一文,將近三萬字,已投給一級期刊, 目前正在審稿作業中。 本文以「觀看做為導向生命出路的修行界面」為主標題,從檢視「觀看」 入手,至於加以檢視的情形,包括觀看普通的身相和觀看諸佛如來之身相,試圖 藉由相關經證的詮解,鋪陳佛教在觀看相貌的哲學思惟,彰顯觀看之智慧,進而 開啟生命的出路。 主要的文獻依據,《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又稱作《能斷金剛 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顯示在本文的副標題。此外,在導入主幹的 論述之前,本文亦多少援引《大般若經‧第四會》,用以形成義理上較為廣大的 支撐與連帶。

(5)

辨。第一,觀看如何成為佛法修行可檢視的課題?第二,觀看如何成為非陷落式 的?第三,觀看在導向生命的出路上,其路途的終究邊界確實為何? 在論述的行文,本文由如下七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 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初步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以「不停留在觀看 的表面」引發深沈的思索,就觀看形成問題意識,將觀看顯題化,並且論陳何以 與如何就觀看進行嚴格的檢視。第三節,準備聚焦在《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 金剛分》,指出經由心念之調整,就修行之處境或修行牽涉的項目,以「出路導 向」為著眼點,不僅因此確立《般若經》教學的基調,使菩薩乘或菩提道的修行 與救度,得以確實施展開來,而且也構成經文在講究觀看之智慧的礎石。第四節, 依於經證,區別陷落式的觀看和非陷落式的觀看,並且藉由非陷落式的觀看,帶 出觀看、生命、修行、和世界的出路。第五節,扣緊「如來應該怎樣被觀看」此 一課題,針對經文五個段落的問答,逐一解讀,論陳諸如「各個特徵的具備」、「偉 大人士的三十二個特徵」、「色身圓實」何以皆不足以做為可確實觀看如來的最後 依據。第六節,藉由導向觀看之出路,開發觀看之智慧,帶動修行道路的進展, 持續不斷地帶動而不設定終究的邊界,即貫徹通達「法身」、「法性」;也由於在 觀看上,貫徹通達「如來」,即可在修行上,貫徹成就「如來」。第七節,「結論」, 說明研究的工作跨出怎樣的一小步,得出哪些重大的成果。 以條列的方式做成本文重要的結論,大致可整理出如下四點。 結論一:《大般若經‧第九會》將「觀看」列為佛法教學的重大課題之一; 至於觀看的對象,包括一般有情的身相,以及諸佛如來之身相。 結論二:《大般若經‧第九會》以至少五個段落的問答,針對「如來應該怎 樣被觀看」,展開佛法教學的討論,明確宣告如來不應藉由「各個特徵的具備」、 「偉大人士的三十二個特徵」、或「色身圓實」就被觀看到,從而確立觀看的基 調為「非陷落式的」或「出路導向的」。 結論三:《大般若經‧第九會》不僅在觀看是出路導向的,而且走上菩薩乘 的修行,以及救度三界六道的有情,通通是出路導向的。因此,藉由觀看,完全 不是用以建立觀看者本身和被觀看者本身之存在,也不是用以造成觀看者和被觀 看者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而是正好透過觀看的進展,將觀看的出路徹底打通, 而所謂的能觀看和所觀看,就在觀看道路的通達上,平等且不二。 結論四:《大般若經‧第九會》在打通觀看的道路上,顯示出穿透式的智慧, 從初步接觸到的景象所形成的「表層的觀看」,切入構成要項而做出「內層的觀 看」,再就構成要項的因緣變化之流無遠弗屆地打通,而可說為「貫徹底層的觀 看」——如此層層切入,以觀看諸佛如來為修行的界面,即可打造觀看的道路,

(6)

總之,觀看諸佛如來之身相,不必停留在觀看的表面。如果藉由開發穿透式 的觀看智慧,所謂諸佛如來之身相,即為「法身」在因緣變化之流透過眾多構成 要項組裝的顯現,其實並非有其身相本身的存在,因而了悟其之為空性或無自性 的「法性」。觀看上,一旦切進因緣變化之流,並且徹底打通因緣變化之流,則 諸佛如來之身相,不論一般世人怎麼認定或設定時空之邊界而弄出生時或滅時、 來處或去處之類的相對概念,基本上,就是「法身」一貫、「法性」一貫,從而 了悟諸佛如來之所以為「如來」。因此,修行的道路,不自我拘限在任何生滅或 來去的認定或設定,跟著就無限貫通。

五、本研究計畫的後續工作

在前項中提及本計畫以《大正藏》總目錄的編排方式作為本網站在目錄整編 上的依據,這是因為時間、以及研究人力有限,無法旁及《大正藏》所未收錄而 為其他大藏經所收錄的佛典。所以就搜尋所需資料的範圍來看,難免會有不夠完 整之感。對此而言,未來之工作,或可就此部分做更進一步的補強。 其次,本計畫所採用的梵文數位佛典乃以美國西來大學的「數位佛教經典」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網站為依據。而在該網站中,除有對應於漢譯 佛典的梵文原典之外,另還包括論典、陀羅尼、以及讚頌。這些梵文佛教資料, 有些並未收入《大正藏》、或其他大藏經中,而有些則與漢譯經典部分相同。因 此,在本計畫以《大正藏》所錄佛教資料為搜尋範圍的前提下,對於那些並未收 入《大正藏》的佛教資料,便不免令人有蒐羅未盡之憾。因此,日後或可再就(1) 與漢譯佛典部分重疊的部分,以及(2)漢譯佛典中所未羅列的部分,再做進一 步的分類、與數位化呈現,以期使漢語系佛教研究者能夠擁有一更完整的梵文數 位佛典資料庫,來作為其從事相關研究時的參考之用。 此外,目前最大的梵文佛典網站即是前述所提到美國西來大學的「數位佛教 經典」(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該網站原由西來大學前校長Prof. Lewis Lancaster,與尼泊爾龍樹正法書院(Nagarjuna Institute of Exact Methods, NIEM, Nepal)NIEM的負責人Prof. Min Bahadur Shakya1共同指導,而由Mr. Miroj Shakya (美國西來大學的佛教學碩士)負責執行所完成的網站。本研究計畫的研究助理 之一賴信川先生,與Prof. Min Bahadur Shakya、以及Mr. Miroj Shakya相識,所以 有機會得知Prof. Min Bahadur Shakya另外還有屬於印度佛教梵文佛典之咒語藏

1 Prof. Min Bahadur Shakya 是尼泊爾尼瓦族人,尼瓦佛教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印度大乘佛教傳承

者。尼瓦族佛教徒曾於十九世紀提供英國外交官霍格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 1800-1894)宗 族所傳的梵文佛典寫本,即當世所留傳的梵文佛典寫本。該族並有完整的顯密兼備之修行儀軌與 歷代傳承金剛上師行者,傳承至今。Prof. Min Bahadur Shakya 為該族佛教徒領袖之一,為 NIEM 的創辦人與現任的負責人,並為國際知名的佛教學者,曾發表多篇論文介紹梵文佛典研究與該族

(7)

部分的相關研究計畫,正在尋求合作對象。賴信川先生將此消息轉告本計畫主持 人之後,乃決定請賴信川先生繼續就此課題與Prof. Min Bahadur Shakya聯繫,並 已獲得Prof. Min Bahadur Shakya首肯,而將就相關合作細節展開商討。因此,該 一部分的網絡資料建構工作,或可成為另一後續工作項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這個課題,以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裡的介紹最為全面。 [註 3]

在與 不願讓他 建構一個 將很難 八年的戰 常將這段 爭(wa 第谷突 第谷的觀 為基礎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認識生命 欣賞生命 尊重生命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來自加拿大世界知名的太陽劇團成立不過數年,靠著創新與堅持締造了無數佳績與成

afx_msg void OnLButtonDown(UINT nFlags, CPoint po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