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如何透過觀課評課促進學與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如何透過觀課評課促進學與教"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小學中國語文:透過觀課評課促進學與教(修訂)」研討會

如何透過觀課評課促進學與教

李孝聰博士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

(2)

• 課堂是一個活生生的,瞬息萬變的空間,在學與教過程 中,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學科知識、師生的已有知 識)幾個元素會互相影響,產生微妙的變化,所以同樣 的教學活動,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教師教完了所有 學習內容,也不一定代表學生學到要學的東西。

看不到的細節

(3)

• 預期的學習內容(Intended object of learning):

從教師角度出發,反映了教師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是教 師心目中希望學生能聚焦並學到的學習內容,大概相等 於學習目標。

Ference Marton, 2005, 2010

馬飛龍的三種學習內容

(4)

• 實踐的學習內容(Enacted object of learning):

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是研究人員在課堂中實際觀察到 的情況。實踐的內容可能與預期的內容有不同,因為教 師在課堂上經常會(有意或無意)臨場調整預期的學習 內容,使學生所經歷的或注視的重點與預期的有異,實 踐內容也因此與教師期望的並不一致。

馬飛龍的三種學習內容

(5)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的角度出發。學生學到甚麼,關乎他經歷過甚麼,這是他 真實體驗到的學習內容,實際學到的東西(學習成果、學 習表現)。在某些情況下,體驗到的學習內容未必等於教 師開始時所預期的目標。因為縱使教師聚焦於某一特定的 學習內容,學生卻可能着眼於其他地方,兩者未必一致。

馬飛龍的三種學習內容

(6)

通過聚焦於教師所預期(intended)和實踐(enacted),以及 學生所體驗(lived)的學習內容,我們可深入探討教師將預期的 學習內容實現(actualised)為實踐的學習內容,並反映在學生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中的過程,從而得到啟發。

觀課重點

(7)

預期學習內容與

實踐學習內容的比較

《小壁虎借尾巴》

(8)

課堂目標:

1. 引發學生的寫作動機,進行仿作;

2. 培養學生想像力及創作力;

3. 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念。

在教案中,教師原定的仿作指導步驟如下:

• 重温《小壁虎借尾巴》的內容及教科書頁31的概念圖,讓學 生掌握「起因三次借尾巴但不成功結果」的結構,為仿作 結構相似的文章做準備;

• 聆聽錄音《小猴子借尾巴》,並引導學生就「三次借尾巴但不

《小壁虎借尾巴》

(9)

• 上述的教學步驟清晰有條理,但結合學習目標細看,便 會發覺針對性略嫌不足,因為學習目標的重點是創造力 和想像力,但仿作結構(「起因三次借尾巴但不成功

結果」)所提供的只是文章的組織形式,與預期的目 標並不能完全配合。

• 如按此寫作,學生可以成功仿作出一篇有條理的文章

(目標一),卻不一定有創意(目標二)。

預期學習內容的審視

(10)

目標與學習活動的呼應

• 首先,教師訂定了預期的學習內容,但目標與學習活動 未能完全呼應(側重形式仿作而忽略內容[創意]),導 致學習目標可能落空;所以,教師在構思預期的學習內 容時必須細心;

(11)

• 其次,教師在將預期的學習內容實現(actualised)為實踐的學 習內容時,可能會因應情況調整學習內容,這種因應學生反應和 實際情況而隨機變化的能力,是教學能力成熟的表現。

• 在本案例中,教師在施教後仍沒察覺到預期和實踐學習內容的差 異(「以為是一樣的」)。透過觀課和評課,有助促進他們反思 教學,審辨這些細微的差異,從而使她們能由不自覺的應用,變 為有意識運用教學策略,這對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很有幫助。

審辨細微的差異

(12)

• 每一教節的學習內容都有很多學習重點,有一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

馬飛龍教授稱之為「關鍵特徵」(critical features)。

• 教師在決定了學習內容後,必須認清關鍵特徵,並透過不同的策略,

引導學生聚焦關鍵特徵,掌握學習內容。

• 在本案例中,如何引導學生發揮變通力構思新意念,是作品能否表 現創意的關鍵,但在原來設計中並未突出這點。

• 教師適當地引進了「換主角/改原因/變結局」這三個策略,並將學 生的注意力由形式/結構的仿作,轉換到內容的變化(創意)方面。

「關鍵特徵」(critical features)

(13)

預期的學習內容與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的比較

《收音機裏的小人》

(14)

• 教師在教畢《收音機裏的小人》的課文後,請學生運用想像,

進入想像的世界,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想像力,創作新事物,

並互相評賞。

學習目標:

1.學生能運用想像力,創作新事物。

2.學生能在活動中互相評賞。

學習目標

(15)

• 第一類的答案:最想進入童話或漫畫故 事中的世界,如多啦A夢的世界、米奇 老鼠的世界;寫下這類答案的學生數目 最多,他們的想像明顯受日常接觸的童 話、動漫和老師所舉例子的影響,未能 走出老師提供的框框之外。

(一) 框框內的想像

學生填在工作紙上的答案,可分為三類。

(16)

• 第二類答案:與第一類相近,但答 案較完整,除了能寫出想去的世界 外,還能寫出想去的原因。提出這 類答案的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較高,

思路也較清晰;由於答案包括了更 多元素(想去的世界、想去的原 因),表現創意的空間也擴大了。

(二)有原因的想像

(17)

• 提出第三類答案的學生較少,他們的答案 能跳出老師的示例之外,表現出思維獨創 性,如「沒有功課的世界」便是一個好例 子。當大部分同學沉醉於童話世界時,他 卻連繫現實生活發揮想像,既有現實性,

又有創新性,層次與其他同學不同,如由 此而發展成文章,可塑性很高。

(三)走出框框,走入生活的想像

(18)

• 由上述的學生答案可以發現,即使教師的指導相同,目 標一致,但因為學生背景知識和能力的差異,理解和學 習效能可能大大不同;所以觀課時,不能只着眼於預期 的和實踐的學習內容,更要看它們是否能反映在體驗到 的學習內容中。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

(19)

• 這些差異既可反映於學生完成的課業上,也可反映於課 堂的師生對答,或活動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上。高效能 的教師能在現場捕捉這些可能稍縱即逝的差異,給予學 生即時適當點撥和回饋,對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及 提升學生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捕捉差異

(20)

• 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由於過於着重老師,所以往往會 忽略了學生;以教師為中心的觀課也一樣,大家只留意教師做 了甚麼,卻沒留意到學生實際做了甚麼,學到甚麼。當預期的 教學目標達到後,大家便已覺得功德圓滿,而沒注意到原來體 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中包括了非預期 的學習內容(如本個案中的第三類答案),而這些正可能是我 們最應注意的東西。

比較差異

(21)

由於學與教過程是一個充滿變數的互動歷程,觀課時必 須仔細審視實踐流程中的細節,包括師生、生生的互動,

始能掌握學與教的真象;

啟示一 :審視過程

(22)

每一教節的學習內容都包含一些對應學習目標至為重要 的關鍵特徵,觀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找出這些關鍵特徵,

並觀察教師怎樣處理和跟進這些關鍵特徵,從而引導學 生好好學習;

啟示二:發現關鍵

(23)

觀課時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師做了甚麼,而是看學生做了 甚麼、學了甚麼,包括口頭答問、討論、報告、小習作

(工作紙)等學習成果,分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階段 性成果,對瞭解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啟示三:分析成果

(24)

根據馬飛龍教授的理論,學習必須透過辨識關鍵特徵,

而辨識必先體驗變易。以上例子中,學生對學習內容有 不同的理解,教師對學習內容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透過 深入分析這些不同的變易,往往會有非常具啟發性的發 現。

啟示四:比較差異

(25)

評課

(26)

1.評鑑者:評核人員 2.評論者:專家學者 3.促進者:協作夥伴

評課人員的角色

(27)

1. 樂意聆聽的態度:在評課活動中,促進者與評鑑者或評論者的不 同之處,是促進者雖然主持討論,但他不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反而會鼓勵參與的老師發言,打開話匣子,讓大家在無壓力的情 況下暢所欲言,然後才作出回應。

2. 正向思維心態:引導老師先想想教節中學生或自己較佳的一面,

確保大家用正面的態度交流,建立信心。

3. 互相支持的氣氛:要令參與者暢所欲言,輕鬆、信任和互相支持 的討論氣氛十分重要。促進者宜鼓勵大家說出不同看法,不必擔 心被人批評,或會引起爭論。

促進者的角色

(28)

促進深層思考的交流

促進者的任務

(29)

• 在討論中,大家可能提出很多意見。促進者的其中一個任務,

是在教節中找出關鍵特徵,並在評課時引導參與者定向聚焦,

討論教節中最有意義的部分。

• 為此,在教師表達初步想法後,我會問:「我很有興趣知 道……大家可不可以談談你們的看法?」、「我很喜歡剛

才……你可以解釋一下嗎?」透過這類的問題,引導老師深入 討論關鍵特徵。

1.定向聚焦

(30)

• 教學過程千變萬化,一個細微差異可能會帶來迥異的結果。老 師在施教時須同時兼顧很多事情,電光火石間,可能會忽略了 這些細節,所以評課時我會以下列問題,引起他們的注意: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學生的某些表現、學習成果) …… 」、

「剛才有一點很有趣,你可不可以告訴我…… 」

2. 剖析細節

(31)

• 無論是觀課者或是任教老師,必須注意課堂上學與教過程中的變易。香港 的課堂學習研究以變易學習理論(Theory of Variation)為基礎,發展了 一個理論架構,並將變易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 第一層面的變易(V1):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不同理解;

• 第二層面的變易(V2):教師對學習內容的不同見解及處理方式;

• 第三層面的變易(V3):利用適切的「變易圖式」作為指導教學設 計的工具。

• (李樹英、高寶玉,2013)

3. 體驗變易

(32)

• 整體而言,事先知悉評估準則的4C班學生表現較佳;

而個別較主動的4B班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卻有不俗的 構思,原因是沒有被前設的評估準則局限,有創意的學 生的發揮空間便會更大。

個案分析:三個層面的變易

學生表現的差異(V1)

(33)

• 兩位老師的設計原本相同,而B老師(沒出示評估準則的一位)

也認為事先說明準則較合適,她本來已準備了評估準則,只是 於教學實踐時忘記出示。

體驗變易(V2)

(34)

• 老師無意之中造成的教學差異(V2),導致了學生表 現的差異(V1)。透過評課,讓教師認識和體驗到上 述變易的關係,有助他們未來可憑借專業判斷,針對 學生的需要設計課堂學與教活動,或靈活調適教學

(V3),提高學與教效能。

體驗變易( V3 )

(35)

• 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差異(V1)源於教師對內容的不同處理(V2)。

任教4B班的老師要求學生用詞語描述人物的感情,所以學生對人物心情的 掌握較具體;

• 4C班的老師以簡報將情節逐一呈現,故學生對人物心路歷程的掌握較清晰。

• 以上兩種教學方式各有好處,主要視乎老師的目標是甚麼。老師可因應學 生能力而選擇不同的目標(V3),例如教導年紀較小、能力較弱的學生,

可將重點放在掌握人物心情方面;對能力較高、思想較成熟的學生,可將 重點放在心路歷程(心情變化)上,這樣便可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體驗變易( V3 )

(36)

• 在經過充分討論後,促進者可以與參與的老師總結討論 內容,指出影響學與教的關鍵所在,肯定好的做法,亦 指出可以改善的地方,並嘗試提出改善的方案或建議。

4. 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學生提供真實 的學習經歷,從 中了解如何實踐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通過是次觀課與 評課活動,明白 到有需要擬定清 晰、可量度的評 估準則,才能幫 助學生了解是否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本校教師亦會透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如校內的中文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