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幾點觀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幾點觀察"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治時期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

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副教授

摘要

本文從熊谷良正臺語著作《臺灣語之研究》(1931)入手,透過對「予hōo」、「共 kā」、「佮kah」、「落loh」、「愛ài」、「親像tshin-tshiūnn」等詞彙的探討,觀察該書漢 字書寫與語法功能、多義詞的義項畫分、漢字與形音義關係、詞彙與語用分工等問題,並與 陳輝龍的《臺灣語法》(1934)、小川尚義編的《臺日大辭典》(1931∼1932)相互比較, 以釐清日治時期熊谷良正的臺語運用,並呈現他對臺語研究的貢獻。 關鍵詞:日治時期、多義詞、漢字、熊谷良正、語法功能 通訊作者:林香薇,Email: sulin@ntnu.edu.tw 收稿日期:2019/10/12;修正日期:2020/02/18;接受日期:2020/03/30 doi: 10.6210/JNTNU.202003_65(1).0005

(2)

壹、前言

早在1987年,洪惟仁《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五種語言篇》就載有1895∼1945年日治時 期在臺灣出版的臺語和客語的著作及雜誌。1而隨著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文舊籍圖書資料庫(含 書籍及報紙、期刊雜誌,約有十六萬餘冊)的逐漸公開,一方面日治時期臺語文獻目錄愈加 完備,另一方面這些文獻的全文也更易取得。不過,在豐富而大量的文獻資料中,仍有許多 較不為人知的臺語研究者和文獻,有待進一步探索。 本文擬以臺北州巡查熊谷良正的臺語著作《臺灣語之研究》為主要範圍,透過對「予 hōo」、「共kā」、「佮kah」、「落loh」、「愛ài」、「親像tshin-tshiūnn」等詞彙的探討, 觀察該書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多義詞的義項畫分、漢字與形音義關係、詞彙與語用分工等 問題,並與日治時期兩本重要的書籍—陳輝龍的《臺灣語法》,以及小川尚義編的《臺日 大辭典》做對比,藉以瞭解熊谷良正的臺語運用,並呈現他對臺語研究的貢獻。 熊谷良正的《臺灣語之研究》2於昭和6(1931)年出版,全書將近1200頁,是一部臺語 研究的巨著。全書分為22章,其內容包括:發音、音調、單語集和講話法四個部分。第1章 是「發音」,介紹的是常音、出氣音、鼻音和促音(入聲)。第2章是「音調」,介紹的是8 種聲調,以及假名的符號、連讀時發生的聲韻調變化、詞尾「仔(á)」前變調等。第3章是 「單語集」,主要介紹基本詞彙,包括數目、序數和個數、日月曆和時間的名稱、貨幣、度 量衡、人稱代名詞、場所及方向、人倫稱呼、事物代名詞及助數詞、名詞等。第4∼21章, 是「講話法」。這18章是將易混淆,或性質相關的詞彙(如差不多、大約、大概、大略、約 略、約量、量約、略續、草其略、量其約、大抵、諒必、較大面、略略仔、將近)或句型 (如能使得、沒使得、能用得、沒用得、能做得、沒做得)列舉出來,互相做對比,藉以幫 助學習者分辨其中的差異。第22章則是「日常的用語」,包括請安、相借問、天氣及氣候的 狀況、探訪等。其中第4∼21章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書中內容看似單純羅列一些例句,其實 在雜亂無章的語言現象之後,我們仍可歸納和統整出一些條理化的語言規律,而這些語言規 律,有助於理解日治時期的臺語。 陳輝龍的《臺灣語法》3於昭和9(1934)年出版,是目前發現第1部用日語寫成的臺語語 法書。連金發認為,陳輝龍的《臺灣語法》是日治期間最具有系統及理論性的語法著述。4湯 廷池也提及,在日治時期雖然出版了許多臺語書籍,但內容往往只是簡單的日常會話與相關 1洪惟仁,《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五種語言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7)。 2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1)。 3陳輝龍,《臺灣語法》(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934)。 4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79。

(3)

詞彙,沒什麼有系統的構詞說明或句法討論,更遑論語法參考書。5而陳輝龍的《臺灣語法》 則是碩果僅存的一本語法書。該書約400頁,分為3篇,包括:概論、品詞論和文章論。第1 篇概論,內容包括緒論和總說2章。第2篇品詞論,內容包括:品詞的分類及概要、名詞、代 名詞、數詞及助數詞、形容詞、動詞、助動詞、副詞、前置詞、語尾詞、接續詞、感嘆詞、 品詞的轉成、國語的助詞等14章。第3篇文章論,內容包括:總論、句子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排列、句子成分的倒序和省略、句子的種類、子句、句子的分析、結語等8章。據湯廷池 的說法,《臺灣語法》所提供的「福佬語語法體系」,主要蹈襲當時「日語語法體系」的理 論架構,從「詞類的畫分」到「句法的分析」,所用的概念與術語都大致依照日語的語法概 念與術語。他還說,《臺灣語法》幫助當時的臺灣人與日本人發覺「本土語言」也可以有自 成體系的語法。 小川尚義編的《臺日大辭典》於昭和6∼7(1931、1932)年出版,6洪惟仁以為,該辭典 是世界上最大的閩南語口語辭典。7初期編纂過程,雖部分翻譯自杜嘉德《廈英大辭典》8及 麥嘉湖《英廈辭典》,9但用於辭典編纂的語料是在臺灣蒐集的,洪惟仁在比對後認定,《臺 日大辭典》所紀錄的是當時臺灣北部閩南語的實際語音。不但語音如此,詞彙更是如此,該 書厚達1916頁所收的九萬餘個詞彙,都是當時在臺灣北部蒐集到的口語詞彙,還包括少數口 語出現的文言詞彙,或借自日語的新詞,以及漳泉各種方言變體。 本文的資料來源主要是根據「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10及「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 統」11兩大電子資料庫,前者收有各類期刊,目前線上可查詢瀏覽的約有79種刊物,後者收 錄許多重要而珍貴的圖書及調查報告書等,目前約有3,700本圖書可以線上檢索,且可以瀏覽 全文影像檔。藉由這兩大電子資料庫,可以蒐羅到小川尚義、陳輝龍和熊谷良正等語言學者 的臺語著作,熊谷良正的臺語散論,以及他人對熊谷良正的相關討論。 5湯廷池,〈評介兩本在日治時期以日文撰寫的台灣語法書〉,《臺灣語文研究》,5卷2期(2010),1-18。 6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上下)(1931、1932),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7、8 冊,洪惟仁(編)(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3)。 7洪惟仁,〈小川尚義對漢語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33-68。 8參見杜嘉德(編),《廈英大辭典》(1873),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4冊,洪惟仁 (編)(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3)。 9麥嘉湖(編)(John Macgowan),《英廈辭典》(1883)(臺北市:南天書局,1988)。 10參見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bview.jsp?id=718238BB-3B68-69B1-3C57-23914B12278D&type=0,2018年月11月1日∼2019年1月28日下載。 11參見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bview.jsp?id=72BC1C39-DB44-58E1-5B4F-9975E256C265&type=0,2018年11月1日∼2019年1月15日下載。

(4)

貳、標音方式

從熊谷良正的著作來看,書中的書寫形式多以漢字加註臺灣語假名,並對譯日語的方式 呈現,每節討論的詞彙或句型,或生難字詞偶爾會在文後加註說明。在進入詞彙的討論前, 我們得先釐清該書所使用的假名符號。 台灣總督府所訂的臺灣語假名標示法,主要經過了3次改良,第一次由伊澤修二新創 符號,小川尚義承襲,《新日本語言集甲號》12制定,《日臺小字典》13使用此符號,通 行時間約從1896∼1901年。第二次由小川尚義改訂,於《訂正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141901)公布,《日臺大辭典》15此符號使用,通行時間約從1901∼1931年。第三次由小川 尚義改訂,於《臺日大辭典》16公布,通行時間約從1931∼日治末期。17 據陳君慧18研究,其實第二套和第三套假名的不同只有一處,即《日臺大辭典》中 〈臺灣語之發音〉所舉「オ」列假名之第2類,其中屬於零聲母者在《臺日大辭典》中皆由 「オ」改寫為「ヲ」。例如「蠔」的發音由「オヲ」改寫為「ヲヲ」,「倚」的發音由「オ ア」改寫為「ヲア」,「歪」的發音由「オァイ」改寫為「ヲァイ」,「鞋」的發音由「オ エ」改寫為「ヲエ」。另外「腰」韻由「イオ」改寫為「イヲ」。 本文所討論的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是1931年出版,照上述臺灣總督府所訂的臺 灣語假名標示法的改良歷史,《臺灣語之研究》正好介於第二和第三次改良之間。檢索該 書的語料,發現「オ」列假名之第2類,屬於零聲母者在書中多由「オ」改寫為「ヲ」,例 如「話」、「鞋」的標音為「ヲエ」,19「寃」、「彎」、「怨」、「園」的標音為「ヲァ ヌ」,20「腰」的標音也改為「イヲ」。21不過「倚」一字的標音卻為「オア」,22顯然熊 谷的假名標示法多依第三次的《臺日大辭典》改訂,但仍殘留第二次《日臺大辭典》版的痕 跡。 12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新日本語言集甲號》(東京都:秀英舍第一工廠印刷,1896)。 13小川尚義(編),《日臺小字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898)。 14小川尚義改訂,《修正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1)。 15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收入《閩南語經典詞書彙編》,第5、6冊,洪惟仁(編)(臺北 市:武陵出版社,1993)。 16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 17陳君慧,〈《訂正台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 所,2002),頁22-30。 18同上註,頁30。 19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頁188、818。 20同上註,頁418、279、597、638。 21同上註,頁393。 22同上註,頁487、914。

(5)

陳輝龍《臺灣語法》是1934年出版的,理應依第三次的改良版,即《臺日大辭典》來標 示。翻查該書的語料,發現「オ」列假名之第2類,屬於零聲母者在書中皆由「オ」改寫為 「ヲ」,例如「瓦」的標音為「ヲア」23,「歪」的標音為「ヲァイ」24,「話」、「衛」 的標音為「ヲエ」25,「灣」、「員」的標音為「ヲァヌ」26,「腰」的標音也改為「イ ヲ」27。顯然,陳輝龍的假名標示完全依第三次的改良法。所以,《臺灣語之研究》和《臺 灣語法》,大體上與《臺日大辭典》的假名標示法一致。

參、從「予

hōo」看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

連金發28曾探討「予hōo」一詞的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他發現日本統治臺灣之初,即前 20年內,「予hōo」本來只有兩種寫法,即被動式的施事標記以「被」字書寫,使役動詞和 給予動詞都寫做「給」。這在衫房之助《臺灣土語叢誌》29及川合真永《通信教授台灣語講 義錄》30的書中得到證實。至於表使役的「俾」字,應是後來才分出來書寫的。 連金發提及,陳輝龍《臺灣語法》一書「予hōo」的用法有三,一是「予hōo」充當給 予動詞,例如:「老父留真多的財產『給』子」;二是「予hōo」充當使役動詞,例如: 「欲去,『俾』伊去」;31三是「予hōo」充當前置詞,即被動式中的施事標記,例如:「伊 『被』狗仔咬着」、「賊仔『去』警察拿去」、「汝曾『去被』人稱贊無」。32陳輝龍分別 用三種不同的漢字書寫,即「給」、「俾」、「被」,來表達「予hōo」一詞,這三種用法 其實都是來源相同的同源詞。 連金發認為,陳輝龍關於「予hōo」的書寫方式是有所本的,主要是承襲小川尚義《台 日大辭典》的寫法。唯一的不同是,《臺日大辭典》把khit書寫為「被」,而陳輝龍把它直 接書寫為「去」,這可能是陳輝龍受《臺日大辭典》按語的影響所致。不過陳輝龍在書中又 猜測khit的詞源可能是「乞」,連金發以為根據比較方言的證據顯示,被動式的施事標記khit 23同上註,頁398。 24同上註,頁301。 25同上註,頁98、214。 26同上註,頁40、271。 27同上註,頁99。 28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87-89。 29杉房之助,《臺灣土語叢誌》(臺北市:博文堂,1900)。 30川合真永,《通信教授臺灣語講義錄》(臺北市: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2)。 31陳輝龍提及,除了「俾」可以充當使役動詞,一般還會使用「使(kah)」、「差(tshe)」、「呌kiò)」。見陳輝龍,《臺灣語法》,頁197。 32陳輝龍提及,被動式中的施事標記,除了「被」、「去」、「去被」可以充當前置詞,還可以使用 「受(siū)」。見陳輝龍,《臺灣語法》,頁196。

(6)

的確是「乞」而非「去」,說明陳輝龍的揣測是正確的。33 廣義來說,陳輝龍用了5種不同漢字書寫來表達「予hōo」一詞的語法功能,即充當給予 動詞時,寫做「給」;充當使役動詞時,寫做「俾」;充當前置詞,即被動式中的施事標記 時,寫做「被」、「去(khì)」、「去被(khì-hōo)」。34 翻查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發現他對「予hōo」一詞有6種寫法,即充當給予動詞 時,寫做「給」和「與」;充當使役動詞時,寫做「俾」;35充當前置詞,即被動式中的施 事標記時,寫做「被」、「去(khì)」、「去被(khì-hōo)」。36他在第6章講話法第1節 中,舉出「給」(與)充當給予動詞的例子,如: 歹的給我,好的不給我真歹心肝。(頁357) 此枝雨傘是阮伯買給我喇。(頁357) 不可濫滲給人。(頁358) 汝若不值,我要給別人。(頁359) 仔細觀察,熊谷在標題「給」字後面,括號寫了「與」字,顯然他認為寫成「給」或「與」 字皆可。因此我們可在書中的他處,看到這樣的例子: 起動汝,彼塊椅為我夯過來與我。(頁843) 彼盆花汝為我扶起來厝頂,可與伊凍露。(頁978) 是汝在要與伊,比在我,伊一個錢都免數想。(頁1037) 伊若有趁錢,免講亦能寄來與汝。(頁985) 他在第7章講話法第1節中,舉出「俾」充當使役動詞的例子,如: 做人的子着不可俾父母煩心扒腹。(頁421) 不是我俾伊返去的,是伊呌我俾伊返去的。(頁421) 若有剩的飯,着俾雞食。(頁420) 食食物着收藏到好得,不可俾伊臭酸。(頁425) 33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台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89。 34陳輝龍,《臺灣語法》,頁158-159、196-197、283-294。 35熊谷提及,「俾」是表示使役的情況,在表示使役的場合,也可以使用「教(kah)」、「差tshe)」、「呌(kiò)」(見頁423)另外,「俾」字在《臺灣語之研究》裡,除了有hōo的唸法,還有hō 旳唸法。見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頁187。 36熊谷提及,「被」是表示被動的情況,有「被做了什麼」的意思,另有「去」、「去被」的用法。見 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頁423。以下引文直接於文後加頁碼,不另加腳註。

(7)

我不是不俾伊入來,伊不入來的。(頁421)37 他在第7章講話法第1節中,舉出「被」的例子充當被動式中的施事標記,例如: 我無怎樣,被伊罵到真忝。(頁415) 此囘是被人冤屈的,請汝恕罪。(頁419) 彼個戲謔的查某囝仔被警察呌去說諭。(頁416) 汝曾被人講背脊後話無。(頁417) 他在第7章講話法第1節中,舉出「去(khì)」、「去被(khì-hōo)」的例子充當被動式中的 施事標記,例如: 彼隻狗去此個人毒死。(頁423) 彼個賊仔去警察拿去。(頁423) 無罰去被伊說諭而已。(頁423) 我打不見一個票包仔,去被人拾着。(頁423) 連金發認為,「予hōo」一詞寫為「給」、「俾」、「被」,至遲在 1916 年就成形了。因為 劉克明《國語對譯臺語大成》(1923年出版)這本書在1916年問世,書中「予hōo」一詞就 是上述3種寫法,38而該書的校閱者正是小川尚義。且這種書寫影響了岩崎敬太郎39、熊谷良 正40及東方孝義41。 他還羅列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的資料,證明陳輝龍的書寫法是有所本的,如表1所 示。 37熊谷提及,「俾伊」的「伊」為指向某物,有表示「他(人)」或「那個(東西)」的不同用法。這 裡的「伊」被廣泛的使用著。見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頁424。 38參見劉克明,《國語對譯臺語大成》(臺北市:新高堂書店,1923),頁81-82、131-132、136-138、 141-143。 39岩崎敬太郎,《臺灣語典》(臺北市:臺灣語典發行所,1922)。 40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 41東方孝義,《台日新辭書》(臺北市: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內台灣警察協會,1931)。

(8)

1 《臺日大辭典》中「予 hōo」的寫法4243 讀音 漢字 用法 出處 hōo 被 表示被動 臺日大辭典42 khit 被 表示被動 臺日大辭典43 hōo 俾 表示使役 臺日大辭典44 hōo 給 給與 臺日大辭典45 資料來源: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臺灣語文研究》,4 期(2009),頁 89。 《臺日大辭典》在「被」的詞項加了一個案語,指出khit的詞源應該是「去」。由此,連金 發更證明了陳輝龍的書寫法是依據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而來的。4445 照連金發的說法,劉克明一書將「予hōo」寫為「給」、「俾」、「被」,影響了熊谷 良正,是可信的。46當然這樣的書寫,也為陳輝龍所承繼。47不過,要說陳輝龍的書寫完全 依據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或許並不盡然。 首先,從出版年代來看,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是1931年出版,而小川尚義《臺日 大辭典》是1931∼1932年出版,小川對「被」(khit)的詞源是「去」的說法,更是1932年 才提出,晚於熊谷良正的1931年。 其次,從書寫和標音上來看,小川寫為「被」,標音為「khit」,陳輝龍則和熊谷一 樣,寫為「去」,標音為「khì」。 最後,從書寫分類上來看,小川《臺日大辭典》將「予hōo」寫為「給」、「俾」、 「被(hōo)」、「被(khit)」,而陳輝龍《臺灣語法》寫成「給」、「俾」、「被」、 「去(khì)」、「去被(khì-hōo)」。48對照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則是「給」、 「與」、「俾」、「被」、「去(khì)」、「去被(khì-hōo)」。49雖然,《臺日大辭典》 42小川提及,「被」(hōo)表示被動,語源應該和「給」同。見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 (上),頁811-812。 43小川提及,「被」(khit)表示被動,語源應該和「去」同。見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 (下),頁316。 44小川提及,「俾」(hōo)表示使役,語源應該和「給」同。見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 (上),頁811-812。 45同上註。 46熊谷在《臺灣語之研究》的凡例提及,該書的編撰採用川合真永氏所著《日臺會話自在》、岩崎敬太 郎氏著《臺日言語集》、宇井英氏著《臺譯國語教本》、劉克明著《臺語大成》等書作為參考書籍之用。見 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凡例頁3。 47陳輝龍在《臺灣語法》的序文中,曾提及受到恩師劉克明先生的批評指教。參見陳輝龍,《臺灣語 法》,自序頁3。 48參見陳輝龍,《臺灣語法》,頁158-159、196-197、293-294。 49參見熊谷良正,《臺灣語法之研究》,頁357-359、843-978、420-425、415-419等。

(9)

的案語提到「被」(khit)語源應該和「去」同,連金發認為陳輝龍可能受《臺日大辭典》 案語的影響。50不過,從整體的書寫來看,陳輝龍顯然與熊谷的寫法更接近。所以,陳輝龍 (1934)關於「予hōo」一詞的寫法,固然是受了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的影響,但必然 也參酌了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書寫。 綜觀來看,日治時期「予hōo」一詞在以日文書寫的著作裡,約1900∼1912年前後,只 有「被」和「給」2種寫法,到1916年以前,分化為「給」、「俾」、「被」3種寫法。而 1931年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有了6種寫法,即「給」、「與」、「俾」、「被」、 「去(khì)」、「去被(khì-hōo)」。1934年陳輝龍《臺灣語法》用了5種寫法,即 「給」、「俾」、「被」、「去(khì)」、「去被(khì-hōo)」來表達。

肆、從「共

kā」與「佮 kah」看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

關於「共kā」一詞,川合真永在他一系列臺灣語著作裡,一律寫為「與」。如下: 彼條事情得確不可與人講,汝是怎樣彼呢落落講。51 汝着與伊討,伊是的確有。52 有與我提來抑無。53 就如此錢與伊搶起來過算。54 我與汝吊篾簾,不給伊照入來。55 上述例子裡,介詞「共kā」有給、跟、幫、向、把等意思,但川合在表達和、及、與、跟等 意思(即連詞「佮kah」)時,使用了同一個漢字。如下: 好口舌與厚話是爭差一絲仔而已。56 汝着緊去買四五斤的鹽與白糖一斤來。57 50參見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 89。 51川合真永,《通信教授臺灣語講義錄》,頁167。 52川合真永,《簡易速成日臺語入門》(臺北市: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3),頁98。 53川合真永,《獨修自在日臺會話話法》(臺北市: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3),頁41。 54川合真永,《臺灣笑話集》(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頁30-31。 55川合真永,《新撰註解日臺會話獨修》(臺北市: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6),頁226。 56川合真永,《通信教授臺灣語講義錄》,頁166。 57川合真永,《簡易速成日臺語入門》,頁99。

(10)

早起時與下昏時是較無閑喇。58 不拘等到明年就與 後生同年嗎。59 內地有出 萊與芎蕉無。60 上面的例子,除了第2句標「kap」以外,其餘川合皆標「kah」。61換言之,川合能分辨「共 kā」與「佮kah」的區別,卻用同一個漢字來表達,也就是「與」字同時表達了2個不同的 詞。 陳 輝 龍 《 臺 灣 語 法 》 一 書 則 區 分 了 「 共kā」和「佮kah」62, 前 者 寫 成 「 為 」 和 「共」,63後者寫成「與」和「及」。後者如下: 好額與地位各個亦欲。(頁211) 海翁及魚無同類。(頁211) 「與」和「及」陳輝龍一律標為「kap」,用法上並沒有分別。 連金發64曾探討陳輝龍《臺灣語法》中「共kā」一詞的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寫成 「為」時,表示為了某人的利益而做某事,「為」所標記的受惠者並沒有直接參與事件,而 是間接受到事件的影響。例如: 着骨力為伊做。(頁192) 此張批為我提去寄。(頁195) 寫成「共」時,又分為3類,一是「共」(向),表示動作的定著方位,例如: 彼條事情共伊通知未。(頁192) 來咧我共汝講。(頁147) 二是「共」(對),表示對他物加以處置或影響,例如: 58川合真永,《獨修自在日臺會話話法》,頁70。 59川合真永,《臺灣笑話集》,頁49。 60川合真永,《新撰註解日臺會話獨修》,頁16。 61「佮」白讀為kah,文讀為kap。 62陳輝龍,《臺灣語法》。以下引文後直接加註頁碼,不另立腳註(下同)。 63連金發提到,「共kā」分寫成「為」和「共」,至遲在1916就形成了。見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 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78。 64同上註,頁83-87。

(11)

伊真歹我要共伊打。(頁118) 共伊提去別位。(頁201) 三是「共」(自),表示造成動作的結果或事物的位移,例如: 若有趁錢即要共伊買。(頁118) 我共伊稅。(頁201) 連金發認為,陳輝龍這樣的書寫方式,反映了他看待「共kā」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即寫 做「為」表示受惠者的角色,寫做「共」分別表示終點(向)、受事(對)、起點(自)。 檢索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65,發現他對「共kā」一詞的書寫方式與陳輝龍一樣, 分為「為」和「共」。他在第4章講話法第8節「共,對」一節中,羅列了「共」一詞的兩種 用法,例如: 無,攏無共我通知。(頁276) 彼條事情前時後日共汝講了,汝沒記得是不。(頁276) 查某先生共查哺的學生訓示。(頁277) 上述例子「共」(向),表示動作的定著方位,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表示終點。又例如: 我共隔壁的查某買的。(頁277) 汝彼條錢有共伊討無。(頁277) 伊有共汝借錢無。(頁277) 上述例子「共」(自),表示造成動作的結果或事物的位移,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表示起 點。 乍看熊谷只分出了「共kā」的2種語法功能,事實上翻查《臺灣語之研究》,可找到另 外兩種功能,例如: 樹仔頂彼個鳥巢,汝去共伊突俾伊落落去。(頁949) 此個狂的無共伊拿起來監,能四界打人。(頁966) 65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以下引文將直接加註頁數,不另立腳註。

(12)

彼張紙好好,汝共拗來拗去,拗到攏是痕了了。(頁1083) 上述例子「共」(對),表示對他物加以處置或影響,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表示受事。又 例如: 汝若要返來,順續為我買寡返來。(頁792) 我來要起動汝,為我做一張稟咧。(頁925) 此包米汝為我攬起來置下我肩頭給我夯。(頁965) 上述例子「為」,表示為了某人的利益而做某事,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表示受惠者。換言 之,熊谷能清楚的分辨「共kā」一詞的語法功能,並透過不同的漢字書寫來加以區隔。 但是在熊谷的書中,偶有將「為」和「共」混用的情形66,如下: 好亦 不好,我共汝寫。(頁526) 汝共我覓看有一個頭路無。(頁737)67 此號事情甚人共汝打圖的,無,汝何能曉得。(頁759) 我是共汝倚落水而已,起水的擔工汝着自己出。(頁914) 上面的例子「共」,表示為了某人的利益而做某事,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是受惠者,因此 是熊谷將「為」誤寫成「共」。又例如: 汝流到何位即被甚人為汝救起來。(頁963) 汝緊為我瓠起來好不。(頁964)68 上面的例子「為」,表示對他物加以處置或影響,後頭名詞組的語義角色表示受事,因此是 熊谷將「共」(對)誤寫成「為」。 連金發69提到,「共kā」分寫成「為」和「共」,至遲在1916年就成形。這與上述「予 hōo」一樣,都是因為劉克明《國語對譯臺語大成》70問世,因此「共kā」的二分法和小川尚 66同上註。 67「覓bā」是動詞,尋找的意思;「覓頭路」是找工作。 68「瓠hôu」是動詞,從水中取出東西的意思。 69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87。 70參見劉克明,《國語對譯臺語大成》。

(13)

義也有密切關係。71 至於「佮kah」一詞,熊谷和陳輝龍一樣,寫成「與」和「及」。他在第4章講話法第 9節「與,及」和第21章講話法第2節「及(與),兼」,羅列了「佮kah」一詞的例子,如 下: 日本茶米與臺灣茶心何一項氣味較好。(頁284) 猫及狗若做堆着,都要相咬。(頁1152) 熊谷在這裡和陳輝龍一樣,將「與」和「及」標為「kap」,用法上也沒有分別。但在書中的 他處,熊谷還是有「kah」的標法,如下: 汝干乾出彼枝嘴而已,論真,沒使得與我對分得。(頁696) 汝不時要與我打閙涼,是不好。(頁761) 大體上,川合、熊谷和陳輝龍都能分辨「共kā」與「佮kah」的區別,只是川合用一個漢 字,而熊谷和陳輝龍用不同漢字表達。不過,在熊谷和陳輝龍72的書中,偶有誤用「共kā」 的例子,導致「共kā」和「佮kah」混用。例如: 有共 參商無。(頁124)73 尚未共 參商。(頁195、201) 要與伊參商。(頁195) 上面是陳輝龍《臺灣語法》的例子,顯然他偶有誤用的情形。該書是語法書,例子有限,這 樣相混的用法很難確定是陳輝龍誤用或分辨不清。不過從誤用的例子皆發生在「參商 tsham-siông」一詞來看,應該是陳輝龍不瞭解該詞的用法所致。 至於熊谷一書,因為以例句為主,所以將「與」(佮kah)誤用為「共」(共kā)的例子 不少,例如:74 71小川尚義將「共kā」分寫成「為」和「共」的例子,可參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上),161、162。 72陳輝龍,《臺灣語法》。以下引文將直接加註頁數,不另立腳註。 73連金發提過,參商(tsham-siông)義指商量,是指兩者相互的行為。而現代閩南語「共kā」只能用 於非相互(non-reciprocal)動詞。見連金發,〈日治時代臺灣閩南語詞彙語義研究回顧〉,《臺灣語文研 究》,4期(2009),頁77。 74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以下引文將直接加註頁碼,不另立腳註。

(14)

我有聽見人講汝要共伊相合做生理,有影無。(頁461) 將此個共汝對換。(頁611) 我數次共伊商量,伊都不肯。(頁656) 不免去見 老父,伊若興事,即共伊結一下到底。(頁731) 伊個人足歹品行,四界要共人寃家。(頁903) 今仔日是講著我,換做講著別人,汝都共人清沒直。(頁1036) 汝若有專心要共我學,的確盡心教汝。(頁1065)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誤用的情形多發生在相互動詞,如「相合」、「對換」、「商量」、 「寃家」等,可能熊谷和陳輝龍一樣,因不瞭解這類動詞牽涉到兩者相互的行為,才會誤用 為「共kā」。 此外,書中也有將「共」(共kā)誤用為「與」(佮kah)字的例子,例如: 此句話汝要與伊講。(頁269) 汝為我教一個粗腳手去與伊提一張菜單來好不。(頁305) 無啊,無與伊買。(頁683) 上述的例子,熊谷仍標為「kā」,郤誤用「與」字。下面的例子是用「與」(佮kah)字無 誤,卻誤標為「kā」: 叫汝不可與伊做陣,汝屢屢是要與伊做陣。(頁652) 汝常常要與伊鬪陣,汝能吼痛。(頁653) 設使沒與伊處和,要按怎。(頁593) 熊谷書中,「共」(共kā)和「與」(佮kah)誤用或標錯音的情形偶爾會出現,顯然他對虛 詞的掌握仍有不夠精確之處。 總的來看,川合真永的臺灣語研究多在1912∼1916年出版,當時「共kā」和「佮kah」 尚未分寫,川合一律寫為「與」,然從標音上的不同,可知川合已能分辨其差異;熊谷良正 的《臺灣語之研究》是1931年出版,陳輝龍的《臺灣語法》是1934年出版,當時「共kā」和 「佮kah」已區分,並且「共kā」還進一步分為「為」和「共」,這應該都是受到劉克明一書 的影響。

(15)

伍、從「落

loh」看多義詞的義項畫分

熊谷良正在《臺灣語之研究》第16章第1節列出「落」一詞的用例,「落」的語音語義 關係是多重的,基本上它是一詞多音多義的關係。就該書所列,「落」的讀音包括loh、lak 、lok、làu。其實據楊秀芳的說法,「落」的讀音有loh、lak、lok、làu、lauh、lok。75這些讀 音各包含了不同的語義,因loh一音所包含的義項涵蓋面最廣,底下只討論loh一音的部分。 首先,彙整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中「落loh」的義項如表2所示。 表2 「落 loh」在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中的義項 欄位 義項 例子 1 向下 落崎、落車、落價、落雨 2 加入 落名、落本錢、落肥、落眾人嘴 3 降落 拍落、夯落、落碇、落帆、落詼 4 進入、前往 上山落海、落書房、落牛灶間、落廁池、落下港、落庄、落船 5 遭遇不幸 落運、落衰、落難、落薄 6 安於、融入 我佮伊袂落得、落俗、落心 7 動作開始就難停止 病落就袂好、跋落就袂煞 8 建築物的前後棟 厝起做三落、前落後落、欲去佗落 9 分成幾等分 落做四腿 10 (只用在人出生時)變 成 講落後月欲生、落底時欲生 11 數目約略超出 十箍落銀、一千落人 12 雞啼時刻 雞啼頭落 資料來源: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上下),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7、8 冊, 洪惟仁(編)(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3),頁 1025-1026。 傳統臺語字辭典對於多義詞的處理方式是依據義項使用頻率高低,以及義項間的邏輯關 係來排列。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讀者很快的找到所要查詢的詞的常用意及各個引申意。熊 谷《臺灣語之研究》則沒有羅列義項,只單純列出關於「落」的例句。所以底下依據小川尚 義對「落loh」的義項分類,把熊谷書中的例句分類如表3所示。76 75楊秀芳,《閩南語字彙》(一),收入《國語文教育叢書》,第23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 (臺北市:教育部,1998),頁271-275。 76小川尚義中未出現的義項,則參考楊秀芳,《閩南語字彙》(一),頁271-275;楊秀芳,《閩南 語字彙》(二),收入《國語文教育叢書》,第35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臺北市:教育部, 1999),以及董忠司(總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 公司,2001)的分類。

(16)

3 「落 loh」在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例句 欄位 義項 例子 1 向下 落雨天都無做工課,咱大家來合飲好不(頁928) 汝擔到彼擔彼重,若要落嶺着較細膩咧(頁932) 2 加入 人出錢的人,攏着共人落名即能用得(頁931) 阮彼處仔的園外肥咧,不免落糞,種稱採項都有可起來(頁938) 3 降落 此叢龍眼,今年足賢生,生到要頓落土腳(頁934) 此幾日仔各日都有聽見講跋落水死的(頁935) 4 進入、前往 着俾汝落監去關一囘,即能改變(頁927) 嬰仔適仔出世、頭一下哮的聲、號做落土的聲(頁928) 5 遭遇不幸 人到當在落衰、唾嘴爛給雞食雞都死(頁927) 我因為此幾年家事較落薄、煩惱了息致破病(頁939) 6 安於、融入 我卻有想要去外位趁食,不拘子尚細漢,去沒落心(頁927) 纔仔我在共汝講甚,汝聽有落耳無(頁931) 7 趨向安定緩和的狀況 (態度軟化) 我的性地今都較落軟仔,要永囘仔汝着及我寃家(頁929) 昨昏暗地動的時候,我適仔睏落眠,攏不知可驚(頁937) 8 開始進行一個工作 要呌我㩮刀去刣人,我刣沒落手(頁929) 汝書讀彼久仔,寫字續不知着對何一旁落筆(頁930) 9 寫入 相合生理一個錢亦着記落賬(頁935) 此幅卻是真好、不拘怎樣仔無落欵(頁939) 10 處置 若買甚,着歸手俾汝發落,即沒錯(頁935) 11 逐漸減少 汝此帮仔,敢能消骨落肉,是煩惱甚是不(頁938) 12 投合 恁彼個查某子嫁去都不止落人家教(頁934) 13 地方 汝亦成無下落,症頭致到此深,即要創(頁937) 14 容納得下 此個藥仔先煎與伊食,若能得吞落喉都無要緊(頁936-937) 資料來源: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1)。 比對結果發現,熊谷收錄關於「落loh」一詞的例句,在義項的類別上比小川要來得多, 實際內涵則互有差異,像是小川的第7∼12類,是熊谷未收錄的;而熊谷的第7∼14類,則未 見於小川的辭典。 比對其他臺語字辭典,關於「落loh」一詞的義項區分,如東方孝義《台日新辭書》 (1931)有4類、77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1931、1932)有12類、78王育德《臺灣語常用 語彙》(1957)有6類、79村上嘉英《現代閩南語辭典》(1981)有8類、80周長楫《廈門方 77東方孝義,《台日新辭書》,頁957。 78小川尚義,《臺日大辭書》,頁1025-1026。 79王育德,《臺灣語常用語彙》,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9冊,洪惟仁(編)(臺北市:武 陵出版社,1993),頁387。 80村上嘉英(編),《現代閩南語辭典》(奈良市:天理大學出版部,1981),頁264。

(17)

言辭典》(1993)有11類、81楊秀芳《閩南語字彙》(1998,1999)有14類、82吳守禮《國 臺對照活用辭典》(2000)有10類、83董忠司《臺灣閩南語辭典》(2001)有14類、84 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2011)有9類,85而熊谷《臺灣語之研究》在「落 loh」一詞的義項類別上則有14類。86 雖然熊谷沒有具體羅列義項,只單純列出關於「落loh」的例句,但以我們為這些例句所 做的義項分類來看,《臺灣語之研究》所收錄的材料算是相當精細而廣泛的。也就是熊谷表 面上沒有說明義項的類別,但收錄例句時,已展現他對「落loh」一詞所有義項的掌握。《臺 灣語之研究》絕非單純的會話入門書,更不是雜亂無章的鋪排例句而已,可能該書是為提供 給一般日人閱讀的書籍,因此書中才刻意避免使用語言學的術語和分類。

陸、從「愛

ài」看漢字與形音義關係

熊谷良正在第4章講話法的第7節列出「愛ài」一詞有4種寫法,包括「愛」、「欲」、 「要」、「易」。現在把這4個漢字所表達的詞彙義及例子,彙整如表4所示。874 「愛」、「欲」、「要」、「易」4 字在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例句 漢字 詞彙義 例子 愛87 喜歡 我愛彼款的,我無愛此款(頁263) 想要 彼個人是真狡怪的人,所以我不愛與伊交陪(頁264) 需要 我借汝彼條錢,愛更幾日即要還我(頁273) 容易 我酒真興食不拘恐食了愛醉即不敢飲太多(頁273) 欲 喜歡 此個囝仔真欲張(頁267) 想要 彼個囝仔飢鬼到不時欲食東食西(頁266) 希望 我欲汝能成人即要罵汝(頁267) 81周長楫(編),《廈門方言辭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頁362-364。 82楊秀芳,《閩南語字彙》,頁271-275。 83吳守禮(編),《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0),頁774-777。 84董忠司,《臺灣閩南語辭典》(總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頁868-869。 85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107年11月1日∼1081月30日下載。 86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頁927-939。 87熊谷提及,「愛(ài)」一詞普遍有「喜愛(動)」、「喜愛(名)」、「喜歡(對人)」、「想 要…」、「想做…」、「想要…(他人)」、「容易」等用法。見熊谷良正,《台灣語之研究》,頁274。 (續)

(18)

漢字 詞彙義 例子 要 喜歡 彼個人是真要錢的人(頁268) 想要 伊講要若多(頁269) 需要 明仔再我要更來抑免(頁269) 易 容易 熱天的時節各個都易破病(頁271) 資料來源: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1)。 顯然熊谷用不同的文字符號來表示同一個詞,亦即用不同書寫文字來代表同一個詞。但 仔細觀察,熊谷最常用「愛」字,且它表達的義項也最多;其次是「欲」和「要」,它們表 達的義項要少一些;最不常用的是「易」,它只表達一個義項。而其中「欲」字,還有一個 義項「希望」,是「愛」字所沒有的。 連金發88說過「戰前日本學者以不同的漢字書寫虛詞多重的語意功能,戰後中國學者 傾向用同樣漢字書寫。」雖然該篇論文主要討論虛詞,但部分實詞的狀況也是如此。像上 述「愛ài」的例子,就是熊谷以不同的漢字書寫該詞多重的語意功能,而戰後台灣人多單以 「愛」字表達。 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只用一個「愛」字表達,它的義項包括:一、姓氏;二、 欲,佮意,意愛,如「愛來」、「愛是金不愛是土」;三、容易,如「愛過人」、「愛沒記 得」89。陳輝龍《臺灣語法》在羅列第7章「助動詞」的第4項「希望助動詞」90的種類時, 列出—愛(欲)。但在內文實際說明時,只舉「欲」字。從他舉的例子來看,「欲」的 義項只有「想要」,例如:「我真欲去內地」、「想欲要來去南洋做生理」、「欲要與伊 參詳」、「這汝欲食無」。91至於「喜歡」、「需要」這兩個義項,他則用「愛」字表達, 例如「大兄愛小弟,小弟敬大兄,這就是相痛愛的一個好例喇」(頁275)、「大兄愛痛小 弟,小弟敬重大兄」(頁329)。

88原文為“Japanese scholars in the pre-war period make it a practice to use different characters to mark

divergent semantic roles, whereas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post-war period tend to use the same character even though different semantic roles are involved.” 參見連金發,〈Grammatical Function Words 乞, 度, 共, 甲, 將and力in Li4 Jing4 Ji4 荔鏡記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Min〉,載於《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何

大安(主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2),頁179。《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 179。 89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上),頁8。 90陳輝龍所謂的「希望助動詞」,就是現在語法上所說的「表示意願的能願動詞」。見陳輝龍,《臺灣 語法》,頁133。 91陳輝龍提出,希望或想要做某個動作時,會在普通動詞的前方加上「欲」字,有直接接續,也有與 他詞分隔的狀況。否定時在「欲」字的前方加上「不m」或「無bô」即可。見陳輝龍,《臺灣語法》,頁 146。 表4 (續)

(19)

換言之,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用「愛」、「欲」、「要」、「易」4種寫法來表 達「愛ài」一詞,語意部分重疊,部分分工,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1931、1932)只用 「愛」一個字表達,陳輝龍《臺灣語法》(1934)用「欲」和「愛」兩個字,語意則是分工 的。 日本學者用不同的漢字書寫一個詞時,該詞多重的語意功能有時得以分工,但有時會造 成另一個情形,就是用同一個漢字表達了不同的詞。戰後台灣學者傾向用同一個漢字書寫, 形音義間的對應關係就變得比較單純。像熊谷用「愛」、「欲」、「要」、「易」4字來表 達「愛ài」一詞時,其中某字若同時用來表達其他詞,則它形音義的關係就變得較複雜。例 如,「要」92: 此句話汝要與伊講。(頁269) 汝若要去納錢糧,此張續為我提去納。(頁793) 汝此幫要倩要幾名。(頁270) 第一句裡的「要」是「愛ài」,需要的意思;第二句裡的「要」是「欲beh」,要、想的意 思,表示意願;第三句裡第一個「要」是「欲beh」,第二個是「愛ài」。所以,「要」字同 時表達了2個不同的詞。又例如「愛」: 丈人愛子婿恰若自己的子。(頁269) 彼個人因為愛人的錢所以被人姦撠。(頁272) 第一句裡的「愛」是「疼thiànn」,疼愛的意思;第二句裡的「愛」是「愛ài」,想要的意 思。所以,「愛」字同時表達了2個不同的詞。 像這樣用同一個漢字表達不同的詞,還有上節提到的「與」字,例如: 我彼幫與伊計較一回,所以到即久尚未來往。(頁435) 此號事情攏是伊一個在與人使鬼弄蛇即能冤家。(頁484) 伊亦有彼號面,敢更來與汝借錢,亦是至極喇,即有如此。(頁640) 勿與伊食,伊都波昇天。(頁677) 勿與伊嘩,嘩了能哭。(頁677) 92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以下引用之頁數直接標示於引文後,不另立腳註。

(20)

第一句裡的「與」是「佮kap」,文讀音,是和、及、與、跟的意思;第二句裡的「與」是 「佮kah」,白讀音,意思和第一個相同;第三句裡的「與」是「共kā」,是給、向、幫、把 的意思;第四句裡的「與」是「予hōo」,是給予的意思;第五句裡的「與」是「共kā」,意 思和第三個相同,但熊谷把音錯標為ka。所以,「與」字在書中同時表達了3個不同的詞。 觀察臺語民間文學,會發現用同一個漢字來表達不同詞時,這些詞大多是音同或音近的 關係,較少意義上的聯繫。臺語民間文學的作者對語音的重視往往大於意義上的聯繫,因此 會有這樣的情形。但日治時期學者的用字,初步觀察,並不以假借字為主。所以,熊谷在書 裡用同一個漢字來表示不同詞時,這些詞大多如同上述的「要」、「愛」、「與」等字,多 在意義上相關。這當然與日本人常把漢字當訓讀的工具有關,另外臺語並非日本人的母語, 在對臺語語音不夠精熟的情形下,要用同一個漢字表達不同的詞,自然會以意義相關為主要 考量。

柒、從「親像

tshin-tshiūnn」看詞彙與語用分工

除了上述的課題,熊谷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把概念相關或相近(相同)的詞 彙或句型彙整在同一節,並加以舉例。像是第14章第9節「親像(像)、恰若、若、宛然、 相似、儼然、相親像、髣髴、款、成」、第13章第3節「忽然間、突然、雄雄赴赴、暴頻、 生真、忽其然、連當時、偶然、唐突間、恟恟狂狂、生成無白、青傍白傍、無知無東」、第 17章第8節「能當得、沒當得、能住、沒住、能堪得、沒堪得」、第五章第五節「能使=得  沒使=得 能用=得 沒用=得 能做=得 沒做=得」等。 底下就以「親像(像)、恰若、若、宛然、相似、儼然、相親像、髣髴、款、成」93為 例,來加以分析。 一、親像(tshin-tshiūnn),好像、好比,是臺語特有詞。 二、像(tshiūnn),相似,是古漢語詞,見於漢•王充《論衡•非韓》:「作為操止, 像類賢行,以取升進。」94 三、宛然(uán-jiân/uán-liân),好像、儼然,是古漢語詞,見於《關尹子•五鑑》: 「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95《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閣中供 養觀世音像,像照水中,毫髮皆見,宛然水月之景,就名為觀音閣。」96《北史•列傳第 93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頁848-854。 94東漢•王充,陸費逵總勘,《論衡》(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1965),卷10,頁 8。 95秦•尹喜,陸費逵總勘,《關尹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金壺本校刊,1965),頁15。 96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頁286。

(21)

六十八•外戚•馮熙》卷80:「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 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97 四、恰若(kah-ná),一般寫敢若(kánn-ná),好像,是臺語特有詞。 五、若(ná),似、好像,是古漢語詞,見於《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 衛,信乎?」98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九•禽部•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 去。』」99《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 懷。」100 六、相親像(sann-tshin-tshiūnn),相似,是台語特有詞。 七、髣髴(hóng-hut),一般寫作「仿佛」、「彷彿」。似乎、好像、近似,是古漢語 詞,見於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101《晉書•載記•苻堅 上》:「堅曰:『吾思漢文之返千里馬,咨嗟美詠。今所獻馬,其悉返之,庶克念前王,髣 髴古人矣。』」102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 更。」103 八、款(khuán),名詞,「……的樣子」,是古漢語詞,見於《史記•卷一一七•司 馬相如傳》:「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104有誠懇的意思;《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 鼓盆成大道》:「當下治飯相款。」,105有款待的意思;《宋史•卷二六五•張齊賢傳》: 「(齊賢)命具款,乃召兩吏,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106有法令的意思。後引申有 種類、式樣和樣子的意思。 九、成(sîng),相似,是古漢語詞,見於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107指現有的一切;宋•陸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 97唐•李延壽,陸費逵總勘,《北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金壺本校刊,1965),卷80,頁 5。 98東周•左丘明,晉•杜預解集,陸費逵總勘,《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 相臺岳氏家塾本校刊,1965),卷27,頁7。 99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68),卷49,頁13。 100後晉•劉昫,陸費逵總勘,《舊唐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卷1,4。 101東晉•陶淵明,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陶文毅集注本校刊, 1965),卷6,頁1。 102唐•唐太宗,何超音義,陸費逵總勘,《晉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1965),卷1,頁4。 103宋•蘇軾,《東坡樂府》(臺北市:廣文書局,影印彊部朱氏重編元延祐本,1960),卷2,頁6。 104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頁3067。 105唐•唐太宗,何超音義,陸費逵總勘,《晉書》,卷1,頁4。 106元•脫脫,《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頁9155。 107唐•吳競,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頁3067。

(22)

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108有完整的意思。後引申有相似的意思。 十、相似(siong-sū),古漢語詞,見於《易經•繫辭上》:「與天地相似,故不 違。」109《紅樓夢》第70回:「送了一卷東西與寶玉,拆開看時,卻是一色老油竹紙上臨的 鍾王蠅頭小楷,字跡且與自己十分相似。」110 十一、儼然(giám-jiân),好似、好像,是古漢語詞,見於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 記•永寧寺》:「有人從象郡來雲:見浮圖於海中,光明照耀,儼然如新。」111唐•谷神 子 《博異記補編•楊知春》:「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嚴然如生。」112明•湯顯祖《牡丹 亭•驚夢》:「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11311個詞彙,大致上分為古漢語詞和臺語特有詞兩類。臺語特有詞包括「親像」、「恰 若」、「相親像」,其他如「像」、「若」、「宛然」、「相似」、「儼然」、「髣髴」、 「款」、「成」均為古漢語詞。除了「款」一詞,其他10個詞算是意義基本相同,但有細微 差別的同義詞。 葉蜚聲與徐通鏘提過,詞義包含理性意義和附加色彩兩方面。同義詞的「同」,是指 理性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語言裡完全同義的詞是很少的,絕大多數同義詞都是意義基本相 同,但有細微的差別。這些差別可以表現為詞義所概括反應的側面和重點有所不同,而這種 不同又往往影響到搭配的習慣;或者在詞義的附加色彩方面有差異,而這種差異又往往影響 到運用的範圍。這樣,一組同義詞裡的各個詞都有自己的分工職責,可以相互補充,亦即從 不同的角度去表達某一類現實現象。114 上述10個同義詞,即是理性意義相同,但附加成分不同或用法不同,與別的詞搭配關 係不同的義位構成的同義義場,它們的義位間存在著重合關係。而在實際的運用上,會發現 彼此是有區別的。換言之,這些詞可能基本意義(denotational meaning)相同,而附加意義 (connotational meaning)不同;或者在理性意義(cognitive meaning)和感性意義(emotional meaning)上沒有明顯的不同,但它們往往不能替換使用。也就是說,這些詞彙所指涉的概念 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彼此卻產生了一些語意上競爭或分工的情形。如表5所示。 108宋•陸游,陸費逵總勘,《渭南文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汲古閣本校刊,1965),頁9。 109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頁77。 110清•曹雪芹、高鶚,脂硯齋、王希廉點評,《紅樓夢》(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頁477。 111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頁12。 112唐•谷神子,《博異記》,收入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頁15。 113明•湯顯祖,徐朔芳、楊校梅校注,《牡丹亭》(臺北市:里仁書局,1986),頁45。 11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市:書林出版社,1998),頁156。 (續)

(23)

5 「親像」等 10 詞的語句結構 詞彙 結構 例句 親像 親像+NP 親像此款即歹,要敢能用得。(頁848) 上無也着親像此款,即略仔能看得。(頁848) 無+ 親像 +NP 同父母生的,無親像加,亦親像少。(頁849) 親像+ 佮(kah) 伊在講的話,與𢙠老父親像到無一絕。(頁849) 像 像+ NP 像臙脂彼紅無。(頁849) 有(無)+ 像 + NP 有像彼個無。(頁 850) 今年無像往年仔彼好趁。(頁849) 無可像本成彼好空。(頁849) 恰若 恰若+NP 一身軀烏搔搔,恰若鬼咧。(頁850) 粒仔生到如此,恰若蜂巢咧百百頭。(頁850) 恰若九千年不曾食着的。(頁850) 若 若+NP 錢若米咧。(頁850) 汝若啞口裡。(頁851) 汝若狂咧,不癲不怪。(頁851) 宛然(若) 宛然若+NP 銅像離遠來看,宛然若一個人在彼在竪。(頁851) 影戲宛然若活的一般無二絕。(頁851) 與汝親好好,宛然若自己人的款。(頁851) 宛然+NP 夥記鬥一下久,宛然夫妻裡。(頁851) 宛然+ 佮(kah) 彼個面勢仔,與𢙠大兄宛然到。(頁852) 蓋+ 宛然 穿到彼破衫若乞食一般,蓋宛然。(頁852) 相似 相似+ 的 +NP 相似的人大甫四界。(頁852) 儼然(若) 儼然若+VP 汝在畫的鳥,儼然若在飛的款。(頁852) 儼然若+AP 人若睏眠夢,儼然若正實的一般。(頁853) 相親像 NP 與 NP + 相親像 汝的性地與我相親像,我猶原是如此。(頁 853) 髣髴 髣髴+NP+VP 纔仔不知那位在放大銃,髣髴我拿做是雷公。(頁853) 成 會(ē)+ 成 汝要來假做查某都能成,無人看能知影。(頁854) 資料來源: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1)。 從上面的表格來看,這10個詞多為動詞或副詞,其基本意義是「像」。就結構來看, 以「(像)+NP」的結構最多,在這個結構下有許多個詞彙是可以互換使用的。另一類是表 示雙方皆有參與,如:「親像+佮」、「宛然+佮」、「NP與NP+相親像」,這類結構是雙 向的,在某些語境下這幾個詞彙是可以互換的。還有一些如「髣髴+NP+VP」、「相似+的 +NP」、「蓋+宛然」等結構,則僅限於少數詞彙會這樣使用。換言之,這10個詞彙在某一 些語境中可以互換使用,並不會改變人們在語境中所要表達的概念。但它們不是絕對的同義 詞,因為它們不能在任何語境中任意互換使用。它們在某一些語境中,在意義上有重疊關 係,但在另一些語境中各有不同的意義。

(24)

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是1931年出版的,底下就幾本台語字辭典為例(像是杜嘉德 《廈英大辭典》、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1931、1932)、 董忠司《臺灣閩南語辭典》、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來比較早先、當 時以及近幾年這些詞彙出現和使用的狀況(如表6所示)。 表6 「親像」等 10 詞在其他辭典的出現狀況 詞彙 杜 東方 小川 董 教 備註(只列出熊谷書中未列出的結構) 親像 + + + + + 汝與伊親像(《臺日新辭書》,頁550) 此個與彼個親像(《臺日大辭典》上,頁614) 像 + + + + + 這齣電影我若像捌看過(《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像你講的,這藥仔真有效(《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恰若 — + + + + 到那親像(《臺日大辭典》上,頁177) 敢然是(《臺灣閩南語辭典》,頁554) 若 + + + + + 若親像(《臺灣閩南語辭典》,頁922) 講甲若真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宛然 + + + + + 畫了宛然親像活的(《台日新辭書》,頁79) 宛然失光明(《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宛然若 — — + — — 相似 — + + — — 像翕了不止相似(《台日新辭書》,頁363) 父子相似(《臺日大辭典》上,頁701) 儼然 + + + — — 儼然活的(《台日新辭書》,頁147) 儼然親像熱天(《臺日大辭典》上,頁338) 儼然若 — — — — — 相親像 + + + — — 面不止相親像(《臺日大辭典》上,頁542) 髣髴 + + + + + 髣髴有聽見(《台日新辭書》,頁892) 髣髴親像伊(《臺日大辭典》下,頁839) 成 — + + + + 伊真成台灣人(《台日新辭書》,頁351) 註: 杜即杜嘉德之《廈英大辭典》;東方即東方孝義之《台日新辭書》;小川即小川尚義之《臺 日大辭典》;董即董忠司之《臺灣閩南語辭典》;教即教育部之《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從上面的表格來看,「儼然若」只出現於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而未收於其他字 辭典,「宛然若」也只收於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和小川尚義的《臺日大辭典》。至 於其他將兩個同義詞重疊使用的,還有「若像」、「敢若親像」、「若親像」、「宛然親 像」、「儼然親像」、「髣髴親像」等,這些是上述辭典收錄而熊谷書中未提到的。就結構 來看,熊谷書中以「(像)+NP」結構出現最多次,而其他字辭典除了這個結構外,還出現 了「(像)+VP」的結構,這是熊谷書中較少羅列的。 語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詞與詞之間經常處在相互制約的關係中,尤其是概念相同或

(25)

相近的語詞,彼此間的關係更加密切,當某一詞的語用範圍有所改變時,勢必影響到另一些 同義或近義詞的運用。像上述10個詞彙中,「宛然(若)」、「相似」、「儼然(若)」、 「髣髴」,在現代台語口語中較少使用,當它們的語用範圍縮小,相對的另一些同義詞的語 用範圍就擴大,甚至逐漸取代了這些詞彙。換言之,面對同樣的現象或概念,說話者主觀的 態度可能不同,詞彙在運用的範圍有些多用於書面語,有些多用於口語,這些都促使同義詞 具有不同的附加色彩。

捌、結語

日治時期的臺灣語言研究,雖然一直受到日本和臺灣學者的關注,但普遍來說,研究的 範圍還有拓展的空間。尤其是近年來國立臺灣圖書館公開了日文舊籍圖書資料庫,使我們發 現了更多有待探索的臺灣語研究者、書籍或刊物。日治時期語言學者的台灣語研究,記錄和 保留了早期臺語的語料,而研究和分析這些珍貴的語料,有助於瞭解台語語言的歷史發展。 然而,熊谷良正的《臺灣語之研究》在日治時期臺灣語言學的發展史上,並沒有受到該 有的關注和尊重。比起有「臺灣語言學的先驅者」之稱的小川尚義,115以及用整套語法體系 來研究臺灣語的陳輝龍,而熊谷的著作多被視為會話入門書,其內容只是簡單的日常會話與 相關的詞彙句型,沒有系統的語法觀念可言。 本文透過對「予 hōo」、「共kā」、「佮kah」、「落loh」、「愛ài」、「親像tshin-tshiūnn」等詞彙的探討,觀察該書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多義詞的義項畫分、漢字與形音義 關係、詞彙與語用分工等問題,並與陳輝龍《臺灣語法》、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等相 互比較,以對日治時期的臺語研究,做一歷時性的觀察。 本文發現,熊谷的著作並非只是一般的會話書籍,他對於「予hōo」、「共kā」和「佮 kah」的漢字書寫與語法功能,有很明確辨別的概念(除了偶爾誤用之外),並且在書寫的 分類上有不同於小川尚義和陳輝龍之處。在多義詞的義項畫分上,也列出許多前人(包括小 川)未收錄的義項,以「落loh」一詞所羅列的例句,可以看出熊谷對臺語詞彙的義項,有相 當深度的理解。換言之,該書在前人的基礎上,蒐羅大量臺灣語材料,並藉由熊谷的語言學 知識,加以歸納和統整。透過這一節的觀察,使我們看到他在語料收集上的全面,和對詞彙 觀念的理解是成系統的。 漢字與形音義關係一節,呈現了熊谷傾向用不同的漢字書寫一個詞多重的語意功能的 特色,這與戰前多數日本學者相同。相較於戰後臺灣學者,則喜歡用同一個漢字書寫,如此 一來,形音義間的對應關係會變得比較單純。詞彙與語用分工一節,以「像」等10個基本意 115李壬癸,〈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4期(2009),頁1-20。

(26)

義相同,但有細微差別的同義詞為例,分析其語用分工與互競,並與前後期的臺語字辭典相 較。結果發現,熊谷一書保留了部分早期臺語的詞彙與用法,它們在現代臺語已較少使用, 多被其他同義詞取代。 就目前的觀察發現,日治時期日人常以不同的漢字來表達一個臺語詞多重的詞彙意義或 語法功能,這種情形從191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到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時,日人對於 臺語漢字與詞彙、語法間的關係更加瞭解,所以漢字書寫變得更加分明,也就是用字愈加複 雜。到了戰後,臺語漢字書寫有兩條路線,一是臺語民間文學的漢字書寫,它不只關注到詞 彙、語法的不同,還牽涉到語音的關係,所以漢字書寫一樣複雜,但與日人略有不同;另一 條是臺語文學、臺語字辭典的漢字書寫,或受到華語的影響,或因為臺語學者漢字考證的進 步,反而變得較為簡化,常以單一個漢字來表達多重詞彙意義、語法功能和語音差異。

誌謝

本文得到兩位匿名審查者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在此特申謝忱。

(27)

參考文獻

東周•左丘明,晉•杜預解集、陸費逵總勘,《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臺北市:臺灣中華 書局,據相臺岳氏家塾本校刊,1965)。 秦•尹喜,陸費逵總勘,《關尹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金壺本校刊,1965)。 東漢•王充,陸費逵總勘,《論衡》(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1965)。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 東晉•陶淵明,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陶文毅集注本 校刊,1965。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唐•李延壽,陸費逵總勘,《北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金壺本校刊,1965)。 唐•唐太宗,何超音義、陸費逵總勘,《晉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 刊,1965)。 唐•吳競,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唐•谷神子《博異記》,收入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後晉•劉昫,陸費逵總勘,《舊唐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1965)。 宋•陸游,陸費逵總勘,《渭南文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汲古閣本校刊, 1965)。 宋•蘇軾,《東坡樂府》(臺北市:廣文書局,影印彊部朱氏重編元延祐本,1960)。 元•脫脫,《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68)。 明•湯顯祖,徐朔芳、楊校梅校注,《牡丹亭》(臺北市:里仁書局,1986)。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清•曹雪芹、高鶚,脂硯齋、王希廉點評,《紅樓夢》(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小川尚義(編),《日臺小字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898)。 小川尚義(編),《日臺大辭典》,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5、6冊,洪惟仁 (編)(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3)。 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上下)(1931、1932),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 編》,第7、8冊,洪惟仁(編)(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3)。

數據

表 1 《臺日大辭典》中「予 hōo」的寫法 4243 讀音 漢字 用法 出處 hōo 被 表示被動 臺日大辭典 42 khit 被 表示被動 臺日大辭典 43 hōo 俾 表示使役 臺日大辭典 44 hōo 給 給與 臺日大辭典 45 資料來源:連金發,〈日治時代台灣閩南語詞彙語義〉,《臺灣語文研究》, 4 期(2009),頁 89。 《臺日大辭典》在「被」的詞項加了一個案語,指出 khit的詞源應該是「去」。由此,連金 發更證明了陳輝龍的書寫法是依據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而來的。 4445 照連金發的說
表 3 「落 loh」在熊谷良正《臺灣語之研究》的例句 欄位 義項 例子 1 向下 落雨天都無做工課,咱大家來合飲好不(頁 928) 汝擔到彼擔彼重,若要落嶺着較細膩咧(頁 932) 2 加入 人出錢的人,攏着共人落名即能用得(頁 931) 阮彼處仔的園外肥咧,不免落糞,種稱採項都有可起來(頁 938) 3 降落 此叢龍眼,今年足賢生,生到要頓落土腳(頁 934) 此幾日仔各日都有聽見講跋落水死的(頁 935) 4 進入、前往 着俾汝落監去關一囘,即能改變(頁 927) 嬰仔適仔出世、頭一下哮的聲、號做落土
表 5 「親像」等 10 詞的語句結構 詞彙 結構 例句 親像 親像 +NP 親像此款即歹,要敢能用得。(頁 848) 上無也着親像此款,即略仔能看得。(頁 848) 無 + 親像 +NP 同父母生的,無親像加,亦親像少。(頁 849) 親像 + 佮(kah) 伊在講的話,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Education Bureau and the Academy for Gifted Education for their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for commissioning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Task: Writing an article to the school newspaper arguing either for or against the proposal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undertake 50 hours of community service, in addition to

In this portion of my article, I first discuss the “Pious Wives” section of Patricia Ebrey’s widely circulated book,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Calligraphy plays an integ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clud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scriptures or the distribution of Buddhist words and phrases in writing,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