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與情緒調適輔導效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與情緒調適輔導效果之研究"

Copied!
2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麗敏 教授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與

情緒調適輔導效果之研究

研究生:陳蘭心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

(2)

謝辭

論文完成時,內心有無數的感受湧上心頭,在付梓前夕,回想寫作論 文的心路歷程,內心充滿無限的感謝,不論在學習經驗的成長、論文的寫 作以及經歷等,都讓我獲益良多。隨著論文的完成,促使我的視野得以擴 展,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銳變,在此我要感謝在我寫作論文時給予我協 助與支持的人,因為有他們在背後默默的付出,我的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魏麗敏老師,不論當我在寫作上遇到瓶頸與 挫折時,總是給予關心與指導,魏老師為學生著想的態度與專業的學術精 神,不論在心理層次與寫作上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在此特別要感謝口試 委員 王慶福教授、 楊銀興教授在百忙之中細心審閱、斧正,並在口試 期間對本論文惠賜許多寶貴的意見,使論文內容更加嚴謹與完備。感謝在 這兩年半中曾經教導、鼓勵我的諸位師長們,在此一併致謝。 兩年半來所認識的同學,也是我要感謝的朋友,由於有你們使我在求 學過程中充滿喜悅,在研究過程中,感謝一同成長的夥伴:瑋芸、雅玲,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給予我諸多的協助與支持,你們是我在研究所生涯中 的重要夥伴,以及諮心所與國小的行政協助,促使我的論文得以順利進行。 最要感謝的是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家人,由於爸媽的支持使我無後顧 之憂專心投入論文寫作中;姊姊們的鼓勵,使我因遇到挫折與心情低落時 有傾訴的對象,促使我產生完成論文的動力。 還有許多要感謝的人,沒能詳細訴說,但你們賜予的惠恩,我都銘記 在心,謝謝你們默默的支持我,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所有協助與關心我的 人,謝謝你們!

(3)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與情緒調適輔導效果

尊與情緒調適輔導效果

尊與情緒調適輔導效果

尊與情緒調適輔導效果

之研究

之研究

之研究

之研究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以台中縣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共有七名學生參與並接受一週 2 次,每次 60 分鐘,共計 11 次的團體 諮商。以質量並重的方式呈現研究結果,本研究以「自尊量表」與「國民 小學學童情緒調整量表」為測量工具,進行前、後測與追蹤測量,所得的 資料以魏克遜等級符號考驗作統計分析。研究者分析團體歷程的紀錄、團 體成員在團體中的回饋,以及訪談內容作進一步分析輔導效果,茲將主要 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團體諮商對提昇新住民國小兒童之「自我效能感」、「自我價值感」、 以及「自尊」具有立即輔導效果,但是未具有追蹤輔導效果。 二、團體諮商對提昇新住民國小兒童之「情緒表達」、「情緒反省」兼具 有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 三、團體諮商對提昇新住民國小兒童之「情緒覺察」、「情緒效能」、「調 整策略」、與「情緒調適」未具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 四、團體諮商對團體成員具有正面的輔導效果,由成員的回饋與訪談中發 現,成員對於團體互動、團體氣氛、學習結果等多數持正向滿意的態 度,認為團體諮商對其自尊與情緒調適的提升有所助益。 最後針對上述的結果,對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自尊與情緒調適提出具體 建議,以提供家長、輔導者以及往後實施此類團體時之參考。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團體諮商:團體諮商團體諮商團體諮商、、、新住民國小學童、新住民國小學童新住民國小學童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自尊自尊自尊、、、、情緒調適情緒調適情緒調適 情緒調適

(4)

Group

Group

Group

Group----Counseling on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Counseling on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Counseling on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Counseling on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Familys

Familys

Familys

Familys’’’’ Self

Self

Self----esteem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Self

esteem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esteem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esteem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used fifth, sixth graders as the sample in Taichung country. The total participants were 7 members. They received 11 sessions of group activities, two sessions each week and each session lasting 60minut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represented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modes. The study used “Self-Esteems Scale”, “Emotion Adjust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cale“ as the assessment tools to conduct pre-test, post-test and follow-up measures. The obtained data were tested with Wilcoxon Test.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nalysis of the group process records, the data feedback by the participants and interview data so a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Group-counseling had the significant, immediate effected on enhancing “Self-Efficiency”, “Self-Valued”, “Self-Esteems” , but no follow-up effected for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family at elementary school . 2. Group-counseling had the significant, immediate, and follow-up effected

on enhancing “Emotional Expression “, “Emotional Introspection “ for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family at elementary school .

3. Group-counseling had no the significant, immediate, and follow-up effected on enhancing “Emotional Awareness “, “Emotional Efficiency”, “Strategies of Modula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for students in a

(5)

4. Group-counseling had the positive effected on the group members. The members hold th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overall activities of counseling from the feedbacks and interviews, and considered that the counseling provided help in enhancing their self-esteems and emotion adjustment.

Finally, through the results, they provided the references for parents, counselors, and the future groups who manipulate such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Keyword: Group-counseling, 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family, Self-esteem, emotion adjustment.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六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住民國小學童的現況………11 第二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16 第三節 情緒調適的相關理論與研究………34 第四節 自尊與情緒調適團體諮商之相關研究………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57 第四節 團體諮商方案………59 第五節 實施程序………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之輔導效果………73 第二節 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情緒調適之輔導效果………78 第三節 團體歷程成員的表現………89 第四節 團體成員回饋單與訪談內容分析………92 第五節 綜合討論………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2

(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16 二、西文部分………123

附錄

附錄一 自我成長 go~go~go~ 團體方案………126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162 附錄三 單元回饋單………163 附錄四 團體總回饋單………173 附錄五 團體單元紀錄表………175 附錄六 團體結束後訪談大綱………176 附錄七 團體單元紀錄表內容………177 附錄八 團體結束後訪談大綱內容………194 附錄九 國民小學學童情緒調整量表同意書………198 附錄十 自尊量表同意書………199

(8)

表次

表 2-1-1 同生母國籍嬰兒出生數………13 表 2-1-2 大陸與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14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於自尊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17 表 2-2-2 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27 表 2-2-3 自尊與性別、年級的相關研究………31 表 2-3-1 國內外學者對於情緒調適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36 表 2-3-2 情緒覺察分析………40 表 2-3-3 情緒調適與性別、年級的相關研究………44 表 2-4-1 國內外學者對於團體諮商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47 表 3-1-1 新住民國小學童準實驗設計………55 表 3-4-1 團體諮商方案大綱………64 表 3-6-1 團體成員單元回饋單編碼說明………70 表 3-6-2 團體成員團體觀察紀錄編碼說明………70 表 3-6-3 團體成員訪談紀錄編碼說明………71 表 4-1-1 團體成員自我效能感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73 表 4-1-2 團體成員自我價值感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74 表 4-1-3 團體成員在自尊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75 表 4-1-4 團體成員自我效能感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76 表 4-1-5 團體成員自我價值感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77 表 4-1-6 團體成員在自尊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78 表 4-2-1 團體成員情緒覺察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79 表 4-2-2 團體成員情緒表達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80 表 4-2-3 團體成員調整策略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81 表 4-2-4 團體成員情緒反省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81 表 4-2-5 團體成員情緒效能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82 表 4-2-6 團體成員情緒調適前測與後測之差異考驗………83 表 4-2-7 團體成員情緒覺察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84 表 4-2-8 團體成員情緒表達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85 表 4-2-9 團體成員調整策略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86 表 4-2-10 團體成員情緒反省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86 表 4-2-11 團體成員情緒效能前測與追蹤測量之差異考驗………87

(9)

表 4-4-1 「單元回饋單」各項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93 表 4-4-2 「團體印象深刻」摘要………95 表 4-4-3 「我對今天團體的看法」摘要………96 表 4-4-4 「今天團體我的收穫是」摘要………97 表 4-4-5 團體諮商的看法各題目分數平均數與標準差………100 表 4-4-6 團體總回饋單「自我成長看法」題目分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101 表 4-4-7 團體總回饋單「團體設計的活動」填答摘要………102 表 4-4-8 團體總回饋單「改變的原因」摘要………103

(10)

圖次

圖 2-1 自尊階層圖………20 圖 2-2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的理論架構………41 圖 2-3 初級評估的過程………35 圖 3-1 團體諮商活動設計架構圖………63 圖 3-2 研究流程圖………66

(1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以及家庭結構改變,國內一些教育程度不足、 從事勞力就業、擇偶不易的中下階層男性,往往藉由婚姻仲介、職業媒人 等牽引下至大陸、東南亞解決其婚姻問題(翁桓盛,2006)。黃馨慧(2005) 指出因婚姻關係到台灣的大陸以及東南亞的新住民女性,已經成為台灣人 口結構中的重要一環,內政部(2008)統計指出國內新住民女性人數已達 38 萬人,內政部戶政司(2007)統計顯示,民國 88 年至 95 年每一百個新生 兒中「新住民家庭子女」所占比例由 6.04 個提升至 11.69 個,王旭閔、 魏怡嘉(2007)報導指出新住民家庭子女成年後的生育意願較高,若平均生 兩個孩子,新生兒比率將倍增到四分之一。教育部統計處(2008a)指出 92 至 95 學年度新住民國小學童的比例由 1.39%提升至 3.93%,人數由 26,627 增加至 70,797,增加 2.65 倍,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國內就讀國小的總人 數逐年下降,但新住民國小學童的人數上升,林天祐、吳清山(2005)認 為人口結構的改變會影響教育的制度面與教育內容的提供,新住民國小學 童對台灣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將不言而喻。 自尊係指個體對自己的評價或態度,個體由重要他人的觀點獲得對自 己的看法與自己心中的觀點兩者之間產生差異或不一致時,個體會對這個 差異與不一致的感受作主觀的評價而形成自尊(Branden, 1994; Lawrence, 2006)。魏渭堂(2005)認為自尊是兒童期的重要發展之一。Arndt 、 Greenberg、Pyszczynski、Schimel 和 Solomon (2004)指出追求自尊為人 類普遍與基礎的需要,當個體遇到威脅時,為了保持自己的高自尊,個體 會產生防衛機制,Hannell(2004)提出低自尊者的行為表現出:產生錯誤 時傾向責備別人或是環境、需要他人的認可、由自己所擁有事物價值評價 自己等;Crock 和 Park(2004)提出低自尊者的想法與負向的自我概念相

(12)

連結,關注於避免在領域中失敗的可能性,接受負向的回饋,遇到威脅時 會將焦點放在他們的社會品質,自尊對學童的人格與行為方式有著重要影 響性。新住民國小學童多數處於文化、環境、資源的不利地位,張敏華(2005) 研究指出社會大眾易將對新住民女性的負面形象觀點遷住至其子女身上。 高清淑(2005)指出新住民國小學童生長在先天文化環境不利中,若再加 上在校同儕的排斥,易使其在適應、人際關係上產生困難,自尊較低。探 討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自尊,使其擁有正向的自尊,可以適應未來的社會, 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研究者擬針對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自尊做一番深入的瞭 解。 情緒調適係指個體對自身感受到的情緒作調適,以避免產生過度或負 面的情緒。薛靜如(2006)提出情緒表達是需要學習的,東方人對於情緒 的表達傾向含蓄,拘謹的態度,這會間接地影響到兒童情緒表達的能力, 當兒童長期處於不舒服的情緒之中,可能會產生攻擊與自我封閉的防衛機 制,如何讓兒童調適情緒與適當的情緒表達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 地方。兒童的情緒調適與親子互動、主要照顧者、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 李玟儀(2003)提出在親子關係和諧、親子互動良好,孩童會在家中自在 地表達自身的情緒,其情緒調適會有較佳的表現,Delaney(2006)提出當 兒童接觸的正向情緒愈多其情緒調適的能力愈好,胡慧宜(1999)研究發 現兒童對於情緒的處理方式是模仿主要照顧者的情緒處理模式,主要照顧 者對於自身的情緒表達與控制會讓身邊的子女吸收並加以內化,進而形成 自身處理情緒的習慣,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和唐璽惠(2005)指出當 孩童在負面情緒的環境中成長時,會學習到負面的情緒表達方式,且不良 或是錯誤的情緒表達會影響孩童的人際以及親子關係。新住民國小學童的 情緒因應方式受到家庭的影響很深,朱玉玲(2005)、周美慧(2007)與 黃馨慧(2005)研究發現新住民女性大都為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新住民女

(13)

教養上情緒控制不易(李瑛,2006;陳冠蓉,2007;黃馨慧,2005),高淑 清(2003;2005)指出新住民女性為了要適應自己所嫁入的家庭之中,常 會產生一種孤立無援與無法喘息的感受而陷入孤寂與負面的情緒中。新住 民女性對於教養子女時不易控制情緒、常陷於負面的情緒之中,影響新住 民國小學童的情緒學習與情緒表達的方式。新住民國小學童在不利的環境 或地位下,對其情緒調適的影響性,為研究者所欲探討的議題。 自尊為對自我的評價是一主觀的看法,情緒調適為調適自身所感受到 的負面情緒,降低負面情緒對個體的影響。Crock 和 Park(2004)認為自 尊低的兒童對自己的能力、評價與看法都會產生負面的觀念,增進個體的 自尊亦會促進個體正向的情緒;反之,自尊低落會增強負面的情緒,當自 尊愈低落則負面情緒也就愈強烈。胡慧宜(1999)指出兒童的負面情緒如 氣憤、焦慮、罪惡感、悲傷、厭惡、忌妒,這些負面情緒為個體適應行為 不佳的顯現現象,魏渭堂(2005)與陳佳怜(2007)指出父母的教養方式 會影響兒童的自尊,父母親以民權式的管教方式,兒童的自尊表現最高; 少管教的方式,兒童的自尊表現最低。在國小階段中重要他人或大眾媒體 對兒童的影響性很深,個體會視重要他人或大眾媒體的訊息為理所當然 (陳國明,2003)。周美慧(2007)研究指出新住民家庭對子女的教養方式 多數採取寬鬆放任或冷漠的方式,李瑛(2006)與蘭美幸(2006)指出社 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有著負面的形象,張敏華(2005)研究發現社會大眾對 新住民女性的負面觀點,形成對新住民國小學童的偏差觀念與不友善態 度,周美慧(2007)研究發現新住民國小學童在學校與同儕的互動雖良好, 但一放學幾乎不與鄰居互動,導致封閉式家庭的現象,這種兩極化的現象 對於兒童的情緒易產生影響。Lawrence(2006)指出兒童的情緒感受決定自 尊的高低,Burke、Ervin、Henderson、Lightsey 和 Yee(2006)指出自尊 的階層是預測情緒的最佳指標。促進孩童的情緒調適,管理他們的情緒狀 態,對於兒童的目標、情緒、維持社會的規範等有所助益(Planalp, 1999),

(14)

對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自尊與情緒調適加以探討,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為研 究者所欲瞭解的面向。

團體諮商是一種動力的人際關係,在安全的團體氣氛中,達到團體的 目標,藉由預先安排的時間,加強個體的能力與成長所設立的團體。團體 情境中可提供團體成員較多的資源與觀點(Jacobs, Harvill, & Masson, 1994),領導者與團體成員在團體的過程中,發展信任關係,使團體成員 在團體中獲得成長。家庭扶助中心曾針對新住民家庭的需求服務進行調 查,調查結果顯示,其所面臨的需求有提供醫療知識、兒童的心理與情感 上的支持需要(高淑清,2005)。Molyn 和 Yalom (2005)研究發現在團體中 成員受團體成員尊重的程度會影響成員的自尊,郭怡君(2006)以阿德勒 學派團體諮商、張雪吟(2005)以現實治療團體諮商研究國小兒童的自尊, 研究發現團體諮商對於國小兒童的自尊有促進的效果,薛靜如(2006)指出 以團體輔導的方式表達情緒、同儕的回饋可提升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蔡 玉華(2005)研究發現參加團體的成員在團體結束後,負向情緒有明顯的 減少,洪嘉蓮(2005)研究發現兒童在接受團體後其情緒適應提昇。上述 研究顯示出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的自尊與情緒有促進的效果,國內研究新 住民國小學童的相關研究提出需要對新住民國小學童提供適切的輔導措 施(車達,2003;吳巧琳,2007;劉秀燕,2003),研究者擬以團體諮商的 方式探討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自尊與情緒調適在團體是否有促進的效果,為 研究者所欲瞭解的面向。 研究者在研究所就讀期間,曾修習過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團體諮商 研究、諮商技術研究、特殊個案諮商、多元文化諮商等專業課程,研究者 在修習團體諮商研究的過程中,有擔任領導者進行團體諮商的實務經驗, 且在研究所曾與指導教授研究「新住民女性自我價值感、生活適應及對子 女教養方式之團體諮商研究」的國科會計畫,研究者深刻地感覺到新住民 女性對其子女的影響性,以及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而言,與心理有關的相關 輔導是需要的,新住民國小學童在家中所學習到的情緒處理方式及形塑的

(15)

自尊狀態,會影響到其在學校與同儕之間的互動方式,以團體諮商的方式, 研究者可觀察與瞭解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互動方式以及想法,研究者由自 身的經驗與帶團體的體驗中出發,由諮商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相關文獻與 研究的研讀,探討團體諮商對自尊與情緒調適的影響,提出具體建議,以 供學校輔導與學術研究參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將針對新住民國小學童之自尊與情緒調 適輔導效果加以探討,希望對日後學校輔導工作者有所助益與參考,其主 要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團體諮商輔導方案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的影響。 二、探討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情緒調適的影響。 三、分析團體成員在團體歷程中的表現以及半結構訪談,進而評估團體諮 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與情緒調適的輔導效果。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新住民國小學童在教育、輔導之 參考。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的提升,是否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 二、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的提升,是否有持續性的輔導效果? 三、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情緒調適的增進,是否有立即性的輔導效 果? 四、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國小學童情緒調適的增進,是否有持續性的輔導效 果?

(16)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資料分做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兩部分,依本研究之研究問 題,有關質性資料的部份以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以及訪談結果呈 現,僅在研究假設中提出量化資料部分: 假設一、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前與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後,研究對象的自尊有 差異。 1-1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自我效能感」分 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1-2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自我價值感」分 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1-3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自尊」總量表上 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假設二、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前與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後三週,研究對象的自 尊有差異。 2-1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自我效能感」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2-2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自我價值感」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2-3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自尊」總量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假設三、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前與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後,研究對象的情緒調 適有差異。 3-1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情緒覺察」分量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3-2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情緒表達」分量

(17)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3-3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調整策略」分量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3-4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情緒反省」分量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3-5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情緒效能」分量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3-6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情緒調適」總量 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假設四、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前與實施團體諮商方案後三週,研究對象的情 緒調適有差異。 4-1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情緒覺察」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4-2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情緒表達」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4-3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調整策略」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4-4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情緒反省」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4-5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情緒效能」 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4-6 新住民國小學童接受實驗處理後三週,團體成員在「情緒調適」 總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前測得分。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18)

一、新住民國小學童(students in a foreign immigrant family) 「新住民國小學童」指透過法定程序之通婚管道進入台灣的外籍配 偶,如越南、泰國、緬甸、印尼、日本、美國等,與台灣籍配偶組合成家 庭後所生下的子女,目前就讀於國小階段,稱為「新住民國小學童」。本 研究指母親為大陸或東南亞籍(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尼等國), 且其子女為九十七學年度就讀於台中縣星星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童。 二、自尊(self-esteem ) 自尊係個體與環境互動中所形塑成個體對自己的主觀評價。本研究的 自尊係受試者以「國小兒童自尊量表」為工具,測量學童在自尊上的表現, 自尊得分高表示學童具有正向積極的自尊傾向,自尊得分低表示學童具有 負向消極的自尊傾向。 三、情緒調適(emotional adjustment) 情緒調適指個體對所感受到的情緒作調適,避免產生過度反應或負面 的情緒,並維持身心的平衡狀態。本研究的情緒調適係受試者以「國小兒 童情緒調適量表」為工具,當學童在量表上的得分愈高,表示學童的情緒 調適的發展程度愈高;得分愈低,表示學童的情緒調適的發展程度愈低。 四、團體諮商(group counseling) 以團體的方式進行諮商的過程,藉由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營造一個 安全、支持與同理的氣氛,使團體成員在團體中願意嘗試新行為、表達自 己的心理需求與想法,增進團體成員成長,達到團體目標。本研究的團體 成員由 7 名同質性學童所組成,擬定共十一個單元的團體諮商方案,使學 童增進自己對自己的評價程度、自我接受、自我表達、自我覺察、情緒表 達、情緒覺察、情緒的調整策略能力。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19)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在進行的過程中雖力求嚴謹,唯因受主客觀的 條件影響,仍有未盡周延之處,故將本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一)本研究的團體方案目標及內容係針對高年級的新住民國小學童所 設計,故本研究結果如推論到其他年級層或其他特質的國小學童 應受到限制。 (二)目前新住民國小學童在學校中的人數,新住民國小學童在國小的 人數分配中以高年級人數最少,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高年 級,台中縣星星國小國小高年級之新住民學童人數共 15 名,若以 隨機分配易導致實驗組人數的不足,因此本研究無採取隨機分派 的方式進行實驗研究。 二、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的研究地區為台中縣星星國小(佚名),研究結果推論到其 他地區的新住民國小高年級學童,易產生地區性的限制。 三、研究方法 (一)參與本研究的人數共 7 人,若以母數統計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呈 現量化統計結果,無法達到以統計方式控制無關的因素,且易產 生統計誤差。 (二)本研究的統計方法採取無母數統計之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分析, 呈現團體成員經過團體諮商後其自尊與情緒調適的量化統計結 果,但因樣本人數少,以致於統計結果保留。

(20)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一節

新住

住民國小學童現況

民國小學童現況

民國小學童現況

民國小學童現況

壹 壹 壹 壹、、、新、新新新住住住住民女性與新民女性與新住民女性與新民女性與新住住住民國小學童之現況民國小學童之現況民國小學童之現況 民國小學童之現況 一、新住民女性的現況 台灣新住民女性日益增多,對於台灣在整體的人口結構上之質與量都有 顯著的改變,許學政(2007)指出新住民女性已成為台灣的第五大族群, 尤其在某些地區新住民女性的比例甚高。內政部戶政司(2008)統計資料 顯示新住民女性已達38.4萬人(統計至2006年底),國內新住民女性每年 的增加比率至少10%。多數新住民女性來自於經濟條件較台灣落後的大陸 及東南亞國家,內政部戶政司(2008)指出大陸籍新住民女性(20-24歲) 的教育程度以國中程度為主,東南亞籍的新住民女性(20-24歲)以國中 程度為主。當母親來自的國家,其社經條件與生活環境與台灣有極大的差 距,家庭教育資源與文化資本財相對較不足 (黃德祥,2006)。當這些新 住民女性到台灣時,其面臨了兩大困境,即經濟的困乏與家的拘限性 (夏 曉娟,2005),新住民家庭的婚姻關係中大量的湧現邊緣者與邊緣者結合, 易產生經濟權力的不對等、物質為基礎的婚姻關係、對女性生育與勞力的 剝削等(潘淑滿,2007)。 新住民女性所衍生的問題有,買賣婚姻、以利益為基礎的婚姻關係、 溝通與生活適應、家庭暴力、子女教養、污名化與標籤作用等(李瑛,2006; 許學政,2007;蘭美幸,2006),其中子女教養方式對新住民國小學童的 自尊與情緒調適產生影響:教養子女方面,父親因為經濟壓力,必須養家 活口,因此新住民女性大都為主要的照顧者(朱玉玲,2005;黃馨慧, 2005),而新住民女性的語言溝通與學歷問題,使得其在子女的教育上倍 感困難,對於孩子無法提供「管教」、「課業指導」與「提供知識」等協 助,黃明華(2005)研究發現本國婚姻「開明權威」佔最大比例(38.9 ﹪),

(21)

異國婚姻家庭卻是「忽視冷漠」佔最大的人數比例(37.1 ﹪)。對於子女 的教養態度多採取冷漠、寬鬆放任,積極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擁有較多快 樂的情緒經驗,而消極的教養方式則易阻礙孩童的正常發展,形成適應的 困難,如父母雙方皆採「高關懷」且「一致型」的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 學童的情緒調整能力顯著優於採「不一致」與「低關懷一致型」的教養方 式(林淑玲,2005)。放任型教養下的小孩因為對自己的自我控制度、自尊 較低,因此外顯的行為問題也較多(蔡秀玲、楊智馨,1999)。 二、新住民國小學童的現況 吳巧琳(2007)整理國內新住民子女相關研究提出新住民子女的教育 影響有二點:文化間差異—受到母親教養資源的不足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的低落,學習上所具有的條件比一般學童差,對學習產生影響性;家庭資 源不足—新住民女性因本身的教育程度低、無充分準備擔任親職以及語言 上的差異以及新住民家庭的社經地位較低,對新住民子女的語言學習、學 業發展、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人格發展等教養問題產生力不從心的現象。 王旭閔、魏怡嘉(2007)報導中指出,目前我國的少子化問題異常嚴重,台 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在 2006 年為 1.12,名列世界的前四名(超低生育率)國 家,且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已經為日本、法國、荷蘭等已開發國 家的兩倍,由 2001 年開始,我國的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下降,由內政部 戶政司(2008)顯示由 2001 年開始至今,新住民家庭子女的出生比率皆 在 10%以上,在 2003 年至 2004 年高達 13%以上,如表 2-1-1 所示。

(22)

單位:人;% 總計 本國籍 大陸港 澳地區 東南 亞籍 其他 國籍 非本國籍 比率(%) 總計 本國籍 大陸港 澳地區 其他 國籍 非本國籍 比率(%) 民國87年 268,881 … … … 271,450 257,546 5.12 民國88年 284,073 … … … 283,661 266,505 6.05 民國89年 307,200 … … … 305,312 282,073 7.61 民國90年 257,866 … … … 260,354 232,608 10.66 民國91年 246,758 … … … 247,530 216,697 12.46 民國92年 227,447 … … … 227,070 196,722 13.37 民國93年 217,685 188,968 11,258 17,276 183 13.19 216,419 187,753 11,206 17,460 13.25 民國94年 206,465 179,852 10,099 16,337 177 12.89 205,854 179,345 10,022 16,487 12.88 民國95年 205,720 181,839 10,471 13,241 169 11.61 204,459 180,556 10,423 13,480 11.69 較上年 增減% - 0.36 1.10 3.68 -18.95 -4.52 1 -1.28 -0.68 0.68 4.00 -18.24 1 -1.19 資料來源:本部戶政司。 備註:1為增減百分點。 年別 表一 表一表一 表一、、、、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 30,833 30,348 按發生日期統計 按登記日期統計 13,904 17,156 23,239 27,746 隨著少子化問題以及新住民家庭子女進入國小的人數逐年增多,新住 民國小學童可能延伸出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王旭閔(2007)報導台大衛生 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江東亮研究發現,新住民家庭的子女在出生時與台 灣母親所生的孩子一樣健康,但六個月後新住民家庭子女的能力卻相對較 差,如發出笑聲、自己翻身、將物品由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等五項能力, 這顯示新住民家庭子女的問題不在於基因或是遺傳,而在於後天教養環境 不良所致。張敏華(2005)質性分析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顯示出媒體對 於新台灣之子有七個特定框架:「學習落後」、「非我族類」、「發展遲緩」、 「福利救濟」、「家境堪憐」、「問題來源」、「同化導向」等。其中「福利救 濟」就是強調新台灣之子的弱勢地位,而問題來源呈現三種不同的問題類 型:一、降低人口素質,二、引發治安問題,三、增加族群衝突。這使得 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負面形象多於正面的意涵的標籤,這種標籤化的作用會 使新住民國小學童被污名化,進而形成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 綜上所述可知新住民國小學童與一般的台灣小孩在出生時是一樣健 康,但因後天環境,如經濟的困乏、家庭教育的資本財、文化教育的資本 表 2-1-1 不同生母國籍嬰兒出生數 ○1 為增減百分比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8)。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 。

(23)

財等的相對不足,導致新住民國小學童的發展與台灣小孩的發展產生差 距,再加上社會對新住民國小學童的負面形象,導致新住民國小學童進入 國小教育階段時,他們在學習以及同儕之間的互動易形成一種弱勢。 少子化的現象,國內的新生兒總數逐年下降,依教育部(2008a)統計 預測由 94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國內國小教育階段的人數將逐年下降, 至 100 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人數將只剩下大約 20 萬人,教育部(2008b) 統計顯示,新住民國小學童的就學人數卻逐年上升,92 學年度國小有 26,627 人 為 新 住 民 國 小 學 童 , 到 了 95 學 年 度 新 住 民 國 小 學 童 增 至 70,797,增加為 2.65 倍(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大陸與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 92 學年 93 學年 94 學年 95 學年 國中 國小 國中 國小 國中 國小 國中 國小 學生人數 3,413 26,627 5,504 40,907 6,924 53,277 9,369 70,797 中 國 10,087 15,764 21,181 28,776 東南亞及其他 地區 19,953 30,647 39,020 51,390 印 尼 7,839 11,525 14,143 18,107 越 南 3,567 7,141 10,940 16,584 菲 律 賓 2,143 3,185 3,801 4,500 泰 國 1,859 2,447 2,858 3,257 其 他 4,545 6,349 7,278 1,477 合 計 30,040 46,411 60,201 80,166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b)。重要教育統計資訊重要教育統計資訊重要教育統計資訊。重要教育統計資訊。。。 上述資料呈現國小階段的新住民國小學童人數上升,導致新住民國小學童 在國小階段逐漸具有加重的比例,這也呈現出人口結構的改變影響教育的 制度面與教育內容的提供(林天佑、吳清山,2005)。新住民國小學童面臨 的各項教育問題,包括母親缺乏指導能力或參與子女的學習程度不足、家 庭成員防範心理作祟或過於溺愛、課業學習問題、文化適應問題、人際及 行為問題等(吳錦惠,2004)。新住民國小學童的教育在,社經環境、生活

(24)

適應、成就動機、學校支持、父母教養信念等產生困難點(許雅絢、黃貞 怡、羅毓析、鄒嘉蓁,2007;劉秀燕,2003),綜上所述,研究者整理出 新住民國小學童可能遇到的困擾,有學習困擾、文化、價值觀衝擊與隔閡、 不利性別角色認同與自尊心的建立、心理適應與偏差的行為,如下所述: (一)學習困擾方面 新住民國小學童因為文化教養、 語言、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源 等因素,導致其在整體的學習成就有偏低的狀況。 (二)文化、價值觀衝擊與隔閡方面 在班級中新住民國小學童處於非主流的地位,而目前學校的教學教 材與教學方式顯示出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性,影響新住民國小學童 的學習成就與困擾。 (三)不利性別角色認同與自尊心的建立方面 買賣婚姻與家庭中權力問題,在新住民家庭的互動模式中顯現出 來,子女長期觀察與模仿家中男尊女卑的互動,不利於自尊心的 建立與性別角色的認同。 (四)心理適應與偏差的行為方面 新住民女性為新住民國小學童的主要照顧者,新住民女性在跨文化 下產生許多的生活適應與情緒困擾,子女在母親與家庭的互動模式 下產生負面的影響,以及標籤化的情況下,新住民國小學童的心理 壓力,易導致兒童產生自卑的心理狀態。 新住民國小學童所延伸的相關問題為需要重視的一環,新住民國小學 童所占的比例愈來愈高,有關新住民國小學童所引伸的相關問題如教育、 社會適應等日益重要,目前有關新住民國小學童的研究著重在語文領域、 生活適應、教養方式等,對於情緒調適能力與自尊較少論及,而情緒調適 與生活適應有直接的影響,自尊為個體評價自己的一種態度、價值感,為

(25)

第二

二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 壹 壹 壹、、、、自尊的定義自尊的定義自尊的定義自尊的定義 James 和 Richard(1984)指自尊為評價自我概念的描述,個人是否滿 意自己的評價,當個體滿意自己的評價,就會增進個體的自尊,反之,個 體的自尊就會下降,Santrock(2008)提出自尊為對自我整體評價,涉及個 人的自我價值感,包含對自我感覺正向、中性、負向的強度,Lawrence(2006) 認為自尊是對自我概念的評價後,個體所產生的主觀看法,即個體對知覺 我與理想我之間的差異性感受。從一個人外顯行為來看,自尊是個體知覺 現實我與理想我兩者間相符合程度,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Plummer(2005) 認為自尊為一種感覺自己受人喜愛與有能力的感受,Margaret 和 Wayne ( 2005)認為自尊為個體對其自身全面性價值的評估,為一種自我的評 價(陸洛、高旭繁譯,2006),黃淑芬(1998)認為自尊的定義涉及態度、 心理感受、人格與價值觀:態度—個體對自己所做的評價與經常對自己所 持的看法,以一種認可或反對的態度表達出來;心理感受—對於知覺我與 理想我兩者之間的差距所具有的感受;人格—自我系統的一部份,使自我 系統在壓力的情況下得以保持平衡;價值觀—個體對自己所具有的特質賦 予價值,為個體對能力與適應的自我滿意度與觀點。Maslow 提出的需求層 次論中認為自尊為尊重需求之一,而尊重為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尊重的需 求加以細分,尊重包含二部份:自尊、他尊,一旦個體滿足自我尊重的需 求,個體就會產生自尊、價值感、適應性等多方面的正面感受,反之,則 會有無助感、自卑心等(劉燁譯,2006)。 研究者整理出國內外學者對自尊的定義,如表 2-2-1 所示。

(26)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於自尊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 學者 時間 定義 張春興 1989 1、個體對自身的感受。 2、個體對自己有價值、重要感,並接受自己。 黃淑芬 1998 個人對其所具有特質的自我評價為一種主觀的經 驗,藉由語言及其他外在行為傳達給別人,具有 對自我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呈現出個體接納自 己與重視自己的程度,屬於人格的持久面。 溫世頌 2006 自尊為一種態度,與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James 1890 個人潛力(抱負)與實際上的成就間所得的比例。 James, & Richard 1984 評價自我概念的描述。 Arthur 1985 個體評價自己的程度。 Craighead,

McHale, & Pope

1988 真實的自我概念與理想的自我兩者之間的差距。 Schaffer 1994 兒童評價自己所知覺到自我的所有品質。 Branden 1994 自身有能力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並有享受 快樂的權利。 Plummer 2005 個體感受到受人喜愛以及有能力。 Margaret,& Wayne 2005 個體對自己全面性的評估。 Santrock 2008 個體的信念,使個體在情境中精熟產生令人喜愛 的結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自尊為個體與環境互動中所形塑成個體對自己

(27)

的主觀評價,這一評價為個體主觀的看法與態度,當個體接受自己並瞭解 自身的感受,覺得自己有價值感,就會產生高自尊,反之,就會產生低自 尊的現象。 貳 貳 貳 貳、、、、自尊的形成自尊的形成自尊的形成自尊的形成 A. H. Maslow 認為自尊為兒童期的重要發展之一,其影響因素有四: 重要性(受自己所重視的人讚許、感覺被愛)、勝任感(自認為重要工作 上的表現行為)、德行(有否達到倫理和道德標準)、力量(對自己與他人 生活的影響程度)(莊耀嘉譯,1990)。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下所形成的 自尊通常是相當地穩定。自尊的發展是循著兒童身心發展的一種流動性的 結構,具有相當穩定的成分,但個體的身心發展成熟後,自尊並非固定下 來,隨著環境而不斷的充實與修正自尊的內容與知覺組織的特性,個體會 以不同的方式發展自尊,漸漸形成個人的獨特自尊狀態。 一、自尊的形成 Craighead、McHale 和 Pope(1988)認為自尊形成源自於知覺的現實 我與理想我兩者之間的差距,Branden(1994)認為知覺我為外在自我— 個體表現於外的自我—別人看到的個體;Branden(1994)認為理想我為 內在自我—只有個體自己看得見、體會得到—具有自私且主觀的特點。個 體的知覺我對個體的影響深遠,其中重要他人對個體的影響尤其重要,黃 惠惠(1996)指出師長、父母、個體所在乎的人、朋友等對個體的反應與 評價,對個體極具有意義性,影響個體對自己的看法,Lawrence(2006) 提出兒童自尊發展著重於重要他人對個體的回饋與反應。個體也會由同儕 團體或參照團體比較發現自己在團體中所呈現的型態來評價自己。當知覺 我與理想我兩者產生不一致,而這不一致無法被個體所調適,個體的自尊 就會受到影響,黃惠惠(1996)指出當個體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獲得較正 向的感受時,個體就會建立自己的正向自我評價;反之,就會形成負向的 自我評價。個體的自尊發展與個體周遭的人、事、物間的互動具有密切的

(28)

關係;郭為藩(1996)則提出自尊的來源有四個方向,如下所述: 一、來自過去的經驗,尤其是成敗的經驗。 二、與他人比較的結果,尤其是與同儕團體、同胞兄弟姐妹或其他競爭者 比較。 三、受周遭重要他人的影響,重要他人包括兒童的父母、師長、長輩等。 四、社會對於個體所擔任角色的刻板印象或角色所涉及的社會身分與地 位。 這四個方面呈現出個體的自尊形成涉及社會的互動與個體的內在自 我評價,在自尊形成的過程中,重要他人、個體的角色、經驗會影響個體 自尊的形成。 參 參 參 參、、、、自尊的結構與內涵自尊的結構與內涵自尊的結構與內涵自尊的結構與內涵 一、自尊的結構 Craighead、McHale 和 Pope (1988)認為自尊是由個體的知覺我與理 想我兩者所形成,Plummer(2004)指出理想我與完美不同,當個體對於自 己應該是什麼創造出一個非現實的概念時,會導致個體的低自尊,當個體 對自己的觀點與個體想要形塑自己的觀點相接近,個體才會產生健康的自 尊。自尊不是一個單一的態度或概念,自尊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自尊由個 體的內在個人層面與社會互動所構成,這些層面環環相扣,產生自尊,以 下針對自尊的階層性、自尊的層面說明自尊的結構,分述如下: (一)自尊的階層性 Lawrence(2006)提出自尊階層,最上層為整體自尊,次層為學業與 非學業部份,最下層的為各個領域、科目,即將整體自尊分作兩部分:學 業;非學業,學業部分指個體在學校中所學習科目;非學業部分又可細分 為社交與生理,社交包含家庭中的互動、社會,生理包含外表與技能,個 體在某一方面的自尊低,並不代表個體在另外一方面的自尊也會低。例如

(29)

響,若當個體理想我與知覺我產生不一致,且個體對自我的評價看法低 時,個體的語文自尊才會低,但不可由學業自尊的低,推估個體的非學業 自尊也低(如圖 2-1 所示)。 圖 2-1 自尊階層圖 資料來源:Lawrence, 2006, P.16. (二)自尊的層面 自尊的層面指自尊具有情境的特殊性,自尊的形成涉及個體在生活中 的各層面,如社會、學業、家庭、身體、整體、自我效能、自我價值等, 由各個生活層面檢視個體自尊的結構,以下針對自尊的層面說明自尊的結 構,分述如下: 1、Lawrence (2006)以整體自尊與特定自尊二個層面探討自尊,分述如 下: (1)整體自尊(global self-esteem) 指自我價值或自信的整體感受。 (2)特定自尊(specific self-esteem) 指對特定活動、行為的自我價值或自信的感受。 整體自尊 學業 非學業 語文 數學 自然 其他 社交 生理 親子概念 其他 技能 外表

(30)

2、Branden(1994)以自我效能感、自我價值感二個部分探討自尊,分 述如下: (1)自我效能感 指個體認為自己可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能力的感受。 (2)自我價值感 指個體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感。 2、Craighead、McHale 和 Pope (1988)以社會、學業、家庭、身體形象 以及整體自尊五個層面探討自尊,分述如下: (1)社會層面 兒童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感覺他自己是否受其他人的喜歡,評價他 人對自己的想法,由同儕之間的友誼與互動感受對自己的滿意度,兒 童的這些社會需求,讓自身對自己觀點的感覺覺得是否舒服,當兒童 感覺舒服,兒童的社會自尊就往正向發展。 (2)學業層面 當兒童的身分為學生時,他評價自己對學業能力與成就的評價,不單 只依著成績,而是學童覺得他自己是否夠好,而這個感覺標準是由家 庭、朋友、老師所形成的,當學童覺得自己在學業上夠好,學童就具 有正向的學業自尊。 (3)家庭層面 兒童在家中,為家庭中的成員之一,他對自己的感覺源於他的家庭所 給予的評價,當他在家庭接受到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對他的觀點,讓 他感覺他是安全的而且被愛,兒童就具有正向家庭自尊。 (4)身體形象層面 身體形象來自生理的顯現與能力,當兒童滿意他的外表與表現,兒童 的身體形象就會提升,一般而言,女孩較關注外貌,男孩著重體育能

(31)

(5)整體自尊層面 對自我更一般化的評價,它建立在兒童對自己的整體評價,正向的整 體自尊反映出兒童覺得自己「我是一個好人」、「我喜歡有關於我自己 的所有事情」。 Branden(1994)由「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這兩部分探討 自尊,提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可促進個體的自尊。Lawrence (2006)將自尊分為兩個層面:整體自尊、特定自尊, Craighead、McHale 和 Pope (1988)將自尊分作五個層面:整體自尊、社會自尊、家庭自我、 學業自尊、身體形象,兩者所探討的層面有殊途同歸之處,將 Lawrence (2006)與 Craighead、McHale 和 Pope (1988)對自尊的分類加以比較,呈 現出自尊的種類分作整體自尊與特殊自尊,而特殊自尊又可加以細分為社 會、學業、家庭、身體形象這四個部分。 對上述自尊的階層性與自尊的層面加以綜合言之,整體自尊分做學業與非 學業的部分,學業部分包含個體在學校中所學習的各學科,自尊的階層性 中的學業部分與自尊層面中的學業自尊相似;非學業部分包括社交與生 理,社交涉及親子概念與其他,生理涉及技能與外表,自尊的階層性中的 非學業部分與自尊層面中的社會、家庭、身體形象自尊相似。自尊的結構 是階層的,包含多個層面,如 Lawrence(2006)指整體自尊與學業、非學業 以及 Craighead、McHale 和 Pope (1988)所述整體自尊、生理自尊、社會 自尊、學業自尊、家庭自尊、身體形象。研究者認為自尊具有階層性,內 涵為多層面,每一個層面皆有所司的領域與範疇,彼此之間相互的合作與 協調,成為個體評價自我的準則。 二、自尊的內涵 自尊的內涵由高、低自尊的特質與自尊的基本元素兩方面加以探討, 分述如下: (一)高自尊與低自尊的特質

(32)

具有健康自尊的人不會依賴外表、生理、智能上的能力,個體會由在 各領域中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對自己的自尊產生助益,單由個體在各領域中 的表現判斷個體的自尊高低,易產生誤差,個體的自尊高低與個體本身對 自己的評價、態度、對事情所持有的信念等有關,自尊高與自尊低的人所 表現出的特質不同,Hannell(2004)提出高自尊與低自尊者的特質,如 下所述: 1、高自尊的特質:對所擁有的特質產生獨一無二的價值與觀點;不需 要由他人的認可評價中尋找過度的再保證;不會向別人賣弄以證明 自己是「好」的;在家庭、教室中對於親密關係與應得的權力有一 種安全感;別人所說與做的事情,對於個體產生欺負或是不舒服時, 個體會產生迅速恢復精力的信念;不會為了使別人滿意而妥協自己 對或錯的感覺;對於別人的讚美不會羞愧或否認;接受壓力與批評 不會感覺有過度的壓力;當自己有錯的時候不會害怕坦誠自己的過 錯;當需要請求別人幫助時不會感到羞愧;當個體感到安全時會表 現出自己對別人的觀點;會恰當的接受責備與道歉;會很有風度的 接受勝利與失敗。 2、低自尊的特質:會說很多去掩飾自己不恰當的感受;對於自己所做的 事情不感到滿意;需要別人的認可;依一時的潮流與時尚而試著去適 應大眾;經常尋找別人的注意力與認可;思考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性以 增加自己的認可評價;易被挫折或是困難的事所打亂;容易心煩意亂 ,相信別人所說,對自己的所有負向陳述;傾向責備自己在情境中的 錯誤或是其他人;對別人的讚美而感覺不舒服;對批評有著過度的防 禦性;當自己成功時會產生自誇或是過度興奮;以賣弄的方式給別人 深刻的印象;因為預期不會被理會或是遭遇拒絕,因此會第一個去做 或是拒絕別人。

(33)

有些低自尊的學童,經常對自己的成功產生否認,且對自己的能力顯 示出較少的價值,很難去設定自己的目標與問題解決,他們對自我限制的 信念已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也有很多的小孩因傾向完美而害怕失敗,以 致創造力與實驗精神受到阻礙,這些學童會對自己設立不切實際的高度個 人目標,且經常藉由自己所經驗到的失敗肯定自己「不夠好」,自尊的顯 現不只來自成功,也來自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受。Plummer(2005)由其觀察 與臨床上的實驗發現社會與情緒健康的基礎可形成七個導致高自尊的元 素;Branden(1994)針對影響個體的內在因素,提出健康自尊的六項元 素,以建立個體的自尊,研究者整理Plummer(2005)與Branden(1994)的 自尊的元素,加以說明如下: 1、Plummer(2005)提出自尊的七個元素,這七個元素根源散佈於兒童時 期,繼續成長到成人期,分述如下: (1)自我知識:發展一種對自己有強烈感受的安全感:一種瞭解我是誰 以及適應這個我所生活的社會世界,以及瞭解不同與共同性—我與 別人在外表、特徵上的不同以及我如何也有與別人所共同有的東 西。人們如何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使用不同的方法。 (2)自我與他人:知道人我之間的關係與互助的功能,當區分人際時, 能發展與保持個體所擁有的認同,承認人們之間互相依賴的關係; 瞭解不同的內在關係以及學習與他人的相互合作;由別人的觀點發 現事情,以發展出瞭解別人如何看待個體的方式,並學習對別人的 觀點與容忍別人的看法;瞭解自己的情緒與覺察的方式,並表達出 自己的情緒與覺察;知道自己的選擇以及個體如何將情緒適當的表 達,避免否認、壓抑情緒或是採取不適當的方式;認可其他人的情 緒,區分出由他人所帶來的情緒導致的自身感受。 (3)自我接受:知道自己的優點與認可的區域並找到自己的困難與想 要的發展;接受自己所犯的錯誤讓自己學習的更好;知道自己能

(34)

做的更好,藉由知識與技能使自己接受自己;對自己的生理、身 體感覺我是「好」的。 (4)自我信任: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瞭解生活是困難的,有很多的事 情是自己可以做的,使自己的路更加的平順;建立一個測量自己 的獨立與自我動機的機制;能實際的評估自己的發展產生自我監 控與調適自己的行為、感覺、思考;相信自己對自己生活是精熟 的,遇到挑戰時能夠克服。 (5)自我表達:知道如何與別人溝通,不僅是用語言也用臉部表達、身 體動作、聲調與穿著等;學習對字的閱讀與訊號,表達更多與表達 出一致的自己;發展與創造自我的表達,認可與讚美個體所表達自 己的獨一無二的方式。 (6)自我信心:知道自己的意見、思考、行為所具有的價值,並正確的 表達他們;知道自己的權力以及自己的不同;發展一個創造的取向 去解決問題,並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能夠實驗解決問題的 不同方式,並有足夠的彈性使用策略;可以接受挑戰與作選擇。 (7)自我覺察:當別人喚起個體自身覺察到的感覺時,將焦點放於此時 此刻,盡量不將焦點放在有關過去或未來的負向思考;知道自己的 能力以及學習設定符合現實的挑戰目標;在自己生活中,瞭解情 緒、心理、生理的中性改變;在自己的改變與發展中瞭解自己的控 制力;對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能發展克服非預期當中的成功策略。 2、 Branden(1994)將自尊的因素分作內、外在因素:內在因素—由 個體內心產生、存有的理想、信念、行為等;外在因素—外在環境加諸在 個體的一切,如重要他人、團體/組織、文化背景脈絡等傳遞的語言與非 語言的訊息與經驗的感受,Branden(1994)針對影響個體的內在因素, 列舉出自尊的六個元素,以建立個體的自尊,如下所述:

(35)

體的自尊將會產生迫害性,個體選擇思考與不思考的方式,建構了 個體對自己的看法。 (2)自我接受:自我接受是一種作為,當個體接納自己不與自己為敵就 是自我接受,自我接受包含三個層面:與自己同國—以「我」為出 發點;體驗自己的感覺/想法/作為/自我/慾望—自己的身體、情 緒、思考、行為、需求等都與自己密不可分,體驗個體在生活中所 經驗到的真實自我,產生接受真實的態度;同情與自己為友的想 法—當個體做錯了一件事,對自己產生後悔、自責等負向的情緒, 個體不會去否決這些事實、而是去探究事情得發生原因與過程,以 及當時採取何種行動、作為較為恰當與正確。 (3)自我負責: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握,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與設定 的目標負責。 (4)自我堅持:尊重自己的慾望、需求、價值觀,並在日常生活中尋找 適當的機會表達出來,具有自我堅持的人不會為了討好別人隱藏自 己的想法與需求,自我堅持為一種主張自己的意願,公開的展現自 己,面對他人時能尊重自己而不偽裝。 (5)活出目標:活得有目標必須要具有生產力,生產力為生存的行動, 使個體將想法加以實踐,設定目標衝刺,將知識與理想具體化,因 此有目標的人會依自己的能力設立目標。 (6)正直人格:正直是理想、信念、標準、行為的統整,當個體的行為 與價值一致、理性信念與行為相符合時,就會成為正直的人,因此 正直涉及到言行的一致性、行為的價值觀與準則。 綜合上述,研究者發現Plummer(2005)與Branden(1994)兩位學者 提出自尊的基本元素,兩者對於自尊的基本元素看法大同小異,Plummer (2005)與Branden(1994)所提出的自尊元素有相重疊之處:自我覺察 (自我負責、活出目標)、自我信任(同情與自己為友的想法)、自我表達

(36)

(自我信心、正直人格)、自我與他人(自我堅持)。Branden(1994) 的自尊以信念為架構,Santrock(2008) 認為個體的自尊並非總符合現 實,而是個體對自己的智能、吸引力等的信念,而個體所持的信念未必正 確。個體的信念會對個體的自尊產生影響性,將個體不合理的信念修正, 增加個體的自尊可促使個體有較好的開始,這是本研究著重之處。 肆 肆 肆 肆、、、、建立自尊的策略建立自尊的策略建立自尊的策略建立自尊的策略 Kleinke(1998)指出良好的自尊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的不良 影響,以培養兒童的自我效能增強自尊; Harter(1983)以親子關係、 控制負向情緒、自我接受、社會表現建立兒童正向自尊;Branden(1994) 以信念強化個體的自尊;McMullin以重新評價自己想法與解釋的方式作評 估,促使個體的信念產生修正,提昇個體的自尊與適應生活的能力(引自 Kleinke, 1998)。Lawrence(2006)以「我」為出發點建立自尊,以自 我接受的正向特質建立兒童的自尊。 各學者對於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以時間順序排列) 學者 年代 策略方式 Harter 1983 1、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指兒童服從他們的父 母、及他們的父母顯示認同他們自己的孩子。 2、兒童控制自己的負向情緒,不管兒童經常使自 己的脾氣升起時或是當他感到很生氣的時候。 3、自我接受,兒童他們對於自己感到快樂。 4、社會表現,當兒童在學校與他人的相處良好。

(37)

表2-4(續)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 學者 年代 策略方式 McMullin 1986 1、還擊:自己與自己對話,當個體產生非理性的 信念時,為避免太過強調對自己的不利信念可 以單一個字如「無意義」、「不是真的」、「停止」 等加以還擊,或是使用一個完整的句子還擊。 2、選擇其他的解釋:當面對生活壓力時,個體可 能對生活事件有錯誤的見解,以致產生低自 尊,此時個體可選擇其他的解釋去看待這件事 情,促使自己產生較好的適應反應。 3、重新為他人貼上標籤:重新為他人貼上標籤可 幫助個體對某些生活事件的看法更能適應情 境脈絡。 Branden 1994 提出自尊的六個元素為個體考慮信念的參照 架構。當個體將這六個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加以 實踐,便可強化個體的自尊,否則個體的自尊 將遭受到扭曲,在這六個元素中信念相當的重 要,為個體發展自尊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Kleinke 1998 1、過有目標的生活: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並將 設計目標變成一種習慣,當個體達到自己所設 定的目標時,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2、設定合理與標準的目標:個體所設定的目標要 具有足夠的挑戰性,以提供個體達到目標時的 滿足感,且個體所設定的目標需符合現實的實 際狀況。

(38)

學者 年代 策略方式 3、尋求良好的角色模範:個體的角色模範要可以 激起個體產生能力與適當的生活態度。 4、以正面的態度對自己喊話:個體先瞭解自己的 內心,並仔細的回想美好的經驗與過去的成功 感受,再講出來給自己聽。 Lawrence 2006 1、讓兒童表達出各種情緒如懲罰的恐懼、罪惡 感:低自尊的兒童因為害怕被拒絕以及對自己 的低自信以致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情緒,藉 由活動的設計讓兒童感覺不同於他人的想法 與感受都是可以的。 2、正向回饋的經驗:讓低自尊的兒童聽到他人對 自己表達出的正向看法,讓兒童知覺到別人對 自己的正向面。 3、給兒童冒險的機會:低自尊的兒童他們對自己 的自信低導致在各領域中的冒險性低,提供生 理上的冒險使兒童對自己有成功的經驗。 4、幫助兒童發展出接受自己。 表2-2-4(續)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

(39)

學者 年代 策略方式 Santrock 2008 1、情緒支持:對於有家庭困擾或是有被忽視經驗 的兒童,提供情緒上的支持與鼓勵。 2、社會支持:藉同儕或是重要他人,提供可以選 擇的資源,使兒童面對問題時有支持的管道。 3、幫助成就:由過去的相似行為或經驗,設定可 以達成的重要目標。 4、幫助適應:當學生面對問題時,會試著去克服 問題而非逃避問題,並產生喜愛自己的評價想 法,形成一般化的自我提昇,促進個體的自 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研究者整理各學者對於提昇自尊的策略方式,如下所述: 一、可藉由正向回饋經驗、正面態度對自己喊話、重新為他人貼上標籤 等,由他人或自己觀點中,表達出對個體的正面評價。 二、設定符合個體的目標。 三、信念會影響兒童的自尊,也導致兒童產生需改善的行為,兒童可藉 由自尊的六個基本元素為架構,建立合理的信念,以及選擇其他的 解釋、還擊促使自己與自己對話。 四、讓兒童表達出各種情緒、控制自己的負向情緒(如生氣、焦慮、緊 張、害怕、恐懼等),促使兒童控制與表達自身的情緒與感受,。 兒童在發展中自尊可能產生過高或是過低的現象,低自尊現象對兒童 的人格發展有負面的影響,正向的自尊對發展具有促進的效果,兒童的自 尊為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總而言之, 表2-2-4(續)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

(40)

兒童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會影響兒童對自己的主觀看法與評價, 提昇個體的自尊,未必可以改善個體在學校的表現,但可以使個體有較好 的開始。研究者綜合上述,以「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探討國 小高年級學童的自尊,研究者並以各學者建立自尊的策略方式,作為增進 自尊的參考,促使學童產生正向的自尊。 伍 伍 伍 伍、、、、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與性別與性別、與性別與性別、、、年級的相關研究年級的相關研究年級的相關研究 年級的相關研究 國內研究自尊的相關文獻,對於自尊在性別與年級上的研究結果,不 盡相同,以下根據所收集到的相關文獻資料,將自尊與性別、年級的研究 結果,整理如表 2-2-3 所示: 表 2-2-3 自尊與性別、年級的相關研究(以時間順序排列) 研究者 時間 研究結果 黃淑芬 1998 1、不同性別的國小兒童在整體自尊、學業自尊、社會 自尊、一般自尊發展上並無顯著差異。 2、不同性別的國小兒童在身體自尊以及家庭自尊發展 上有差異,且女生高於男生。 3、五、六年級國小兒童在整體自尊與五個分量表的 自尊發展上無顯著差異。 沈如瑩 2003 1、女生在整體上的自尊發展皆顯著高於男生。 2、國小高年級呈現自尊較中年級低落。 林慧姿 2004 1、不同性別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心理自尊、學業自尊 這兩方面,男生高於女生。 2、家庭自尊與人際自尊上雖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女生的 平均高於男生。

(41)

黃 大 峰 陳佳怜 2005 2007 1、發現女童自尊高於男童。 1、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整體自尊」方面有顯著的 差異。在自尊的分量表上「自我效能感」亦有顯著 的差異,但在「自我價值感」層面則無顯著差異。 2、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在整體自尊上並無顯著差異, 且自尊的兩個分量表「自我效能感」、「自我價值感」 上亦無顯著差異。 張文嘉 2007 1、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其自尊表現無顯著差異。 2、國小五年級學生的自尊優於六年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個體自尊的形成與重要他人、個體的角色、經驗有密切的關聯。 二、自尊具有階層性與層面性:階層性中自尊的最上層為整體自尊,由個 體在各個領域中的主觀感受所組成;層面性中以不同的學者所切入的 觀點不同,產生的層面種類就有差異。 三、由自尊的內涵中,個體構成自尊的基本元素大同小異,主要為自我接 受、自我覺察、自我信任、自我表達、自我與他人。 四、研究者綜合上述各學者建立自尊的策略,本研究以正向回饋、設定目 標、建立合理信念、表達自身的情緒,建立新住民國小學童自尊的策 略方式。 五、性別:有關自尊的相關文獻結果顯示,性別在自尊上無顯著差異;有 些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自尊上有顯著差異;另有一些研究呈現出性別 在自尊的分量表上有部分的差異,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性別在 表 2-2-5(續) 自尊與性別、年級的相關研究(以時間順序排列) 研究者 時間 研究結果

數據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於自尊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  學者  時間  定義  張春興  1989  1、個體對自身的感受。  2、個體對自己有價值、重要感,並接受自己。  黃淑芬  1998  個人對其所具有特質的自我評價為一種主觀的經  驗,藉由語言及其他外在行為傳達給別人,具有 對自我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呈現出個體接納自 己與重視自己的程度,屬於人格的持久面。  溫世頌  2006  自尊為一種態度,與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James 1890  個人潛力(抱負)與實際上的成就間所得的比例
表 2-3-1 國內外學者對於情緒調適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  學者    時間  情緒調適的定義  張春興  1989    個體對情緒變化的自我控制能力,且能運用理性 適當的表達情緒,以避免個體的過度反應。  溫世頌  2006  維持情緒平衡的能力、控制情緒表達的能力、以    及調節情緒用以應付情境中的需求現象。  Huber   1996  調整主觀的感受,對壓力、心理衝動、認知評價與 行動動力的調整。  Levenson   1999  控制情緒使負面的情緒最小化,並使正面的情緒最 大化
表 2-3-3 情緒調適與性別、年級的相關研究(以時間順序排列)  研究者    時間  研究結果  王春展    1999  1、女生的情緒調適能力顯著高於男生。  2、四年級和六年級兒童的情緒調適大都顯 著高於二年級兒童。 胡慧宜  1999  1、女生情緒適應行為顯著優於男生,尤其     在「自我情緒管理」 、 「認知他人情緒」 。  2、六年級學童在「覺察自我情緒」、 「自我      控制」、 「自我情緒管理」上顯著較四年     級為佳。  蕭瑞玲  2002  1、不同性別在情緒調適上有顯著
表 2-4-1 國內外學者對於團體諮商的定義(以中外籍時間順序排列)  學者  年份  定義  陳麗娟  1984  運用團體互動的過程,協助成員認識與解決生活中的 問題,進而促進個人的自我瞭解與接納,發展良好的 生活適應。  何長珠  1997  一群人(8-12 人),具有心理成長需要或是興趣者, 在受過訓練的領導者帶領下,以結構、非結構的方 式,安全的團體氣氛,經歷一個為期八次以上的團體 過程。  李意文  2004  在團體情境下進行諮商,團體中藉著人際互動以幫助 個人的歷程。  溫世頌  200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Classroom level focus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n particular, information literacy (IL)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 as well as changes in teachers’

Holographic dual to a chiral 2D CFT, with the same left central charge as in warped AdS/CFT, and non-vanishing left- and right-moving temperatures.. Provide another novel support to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你的生活

Constant review and flexibility in fine-tuning and re-engineering the strategies

3.1 Phase I and Phase II Impact Study reports, as a composite,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self-evaluation centre stage i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primary

Although many excellent resourc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s have been pro- posed, most of them are either for hard real-time task scheduling with the maxi- mum priority in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children’s learning, briefly comment on whether the objectives of the tasks were achiev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uccess criteria listed in the

2.分署依審查計分表,核計各訓練單位之分數,且依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