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產學合作培育人才之定位與機制/ 1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產學合作培育人才之定位與機制/ 19"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8),頁 19-22

產業和大學的教育分工 主題評論 第 19 頁

產學合作培育人才之定位與機制

徐昌慧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一、前言

有鑑於外界對大學培育之人才屢 有學用落差之議論,教育單位也一直 積極推出各種因應政策並挹注經費, 希 能 力促 學用 相符 , 讓人 力供 需 平 衡,青年不但能順利就業還能脫離低 薪的窘境。然而,經過多年的努力, 社會上對於人才培育之諸多質疑仍未 緩解。人力資源攸關國家發展,應是 學界與業界共同的責任,但其中所涉 問題複雜難解,有賴各界共同關注與 釐清。本文首先探討學界和業界在人 才培育方面的定位,其次分析歷來產 學合作成果轉化於教學之限制,再試 提出產學合作培育人才之可能機制。

二、產業和大學在人才培育之定

(一) 大學教育的本質有待釐清 近年來凡論及大學畢業生就業率 低及學用落差等問題,外界幾乎一面 倒地檢討高等教育,儼然就是大學畢 業生理應與職場無縫接軌的邏輯。然 而,依據《大學法》第一條,「大學以 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 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大學 固 然 要培 育學 有專 精 的人 才服 務 社 會,但更需要以較宏觀的角度達成全 人教育的目標,如此才可提升文化並 促進國家發展。換言之,人才培育雖 係大學最重要的任務,但過度強調與 產業接軌,期待學用落差降低到最小 化,講求培育立即上手能力,將扭曲 大學教育本質,變成職業訓練所(陳 振遠,2016)。而相關計畫審查或評鑑 指標欲檢視之「學生學習成效」,又容 易變相引導大學致力衝刺速效的量化 成果,例如競賽和證照表現,而對於 不易測量卻影響職涯發展至鉅的素養 能力卻無力挹注較縝密完整之規劃。 由於大學教育本質逐漸調整,再加上 量化指標較易呈現辦學績效,導致部 分大學/專業系所的教育功能產生質 變,致力於對縮短學用落差助益不大 的職業訓練,所謂的實務增能也多半 鎖定與職場實際連結有限的技能檢定 或競賽。 (二) 產業的教育功能有待彰顯 教育單位回應高失業率與學用落 差的策略就是強化產學連結,而具體 做法則聚焦於擴大辦理學生赴業界實 習,預設把學生送到職場就理所當然 可以強化實務能力、促進學以致用、 並進而順利就業,但只要問問有實習 經驗的 學生就知道 絕 大多數 並非如 此。 何 以 職 場 實 習 難 以 達 到 預 期 目 標?簡言之,臺灣的產學實習制度偏 向美國而非德國,二國制度的主要差 異在「主體性」,德國的事業單位依勞 動法規簽署契約雇用學徒,並定期定 時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譚仰光, 2015);美國模式的主體是學校,透過 購置設備、引進業師、辦理各類產學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8),頁 19-22

產業和大學的教育分工 主題評論 第 20 頁 專班等,強化學生實作能力(黃偉翔, 2017)。德國的產學制度等同雇主主導 訓練員工,臺灣則是雇主對應學生, 兩 者 之實 質差 異不 言 可喻 。由 是 觀 之,臺灣再怎麼強調師法德國、擴大 要求學生到校外實習、辦理各式各樣 的產學/建教班,學用落差的批評必然 依舊會持續下去,尤其是教育單位對 於學生在事業單位工作崗位的訓練內 容、品質和進度其實是難以管控的。 面對此一現實,若仍苛責學校未善盡 人才培育之職也有失公允,產業界如 能對人才培育多盡一份心力,對國家 整體人力發展必有幫助,例如部分傳 統產業透過實習或建教合作管道,對 參與學生不遺餘力地傳承技能,甚且 搭配人才留用辦法,渠等之用心值得 肯定與推廣。

三、產學合作成果轉化於教學之

限制

既然大學應非職業訓練所,而產 業的教育功能也可再彰顯,那麼產學 之間要如何合作以培育人才?對學界 而言,將產學合作成果回饋於教學是 最直接的方式,此概念雖已逐漸形成 共 識 ,有 些學 校也 訂 定 辦法 鼓 勵執 行 , 且相 關評 鑑亦 開 始關注執行成 效,但仍多停留在口號性的宣示或原 則性的指引,難以在人才培育方面凸 顯實益。茲就相關執行問題說明如下: (一) 課程發展之專業性有待提升 課 程 設 計 與 發 展 的 要 件 包 括 目 標、選擇、組織及評鑑等四項,但一 般而言,許多學校和教師對於課程發 展的概念仍停留在傳統思維,對課程 的反思與更新明顯不足。尤以當前社 會變遷是個動態持續的歷程,科技發 展日新月異,課程和教材也應定時調 整,方可因應時代需求,培育出具有 就業競爭力的學生。由於一般課程發 展的嚴謹性都有待考驗,更遑論針對 產學合 作或研究成 果 要特別 設計課 程、融入教學。 (二) 產業界參與教學的能力與意願 大學教師與產業界保持密切聯繫 者相對有限,有些則受限於既有交流 網絡,難以再擴充人脈,對於產業現 況的掌握未必周全;再者,囿於產業 界的工作性質與主觀認知,妥適之產 學合作夥伴難覓,而即便有意願卻不 見得有時間和能力在課程教學方面著 力,尤其是產業界對於課程教學的理 念未必熟稔,如涉及智慧財產則更難 拿捏或開放於教學,是故產學能量不 易累積與擴散於教學。 (三) 現有相關補助計畫之效益問題 產學合作成果欲轉化於教學的前 提是教師本身的專業能力要先提升, 否則教學內容即與產業脫節。教育部 促進教師的實務增能政策主要有教師 研習和業師計畫,前者包括深度研習 與深耕服務,104 學年度共計補助深度 研習 190 件、深耕研習 167 件,共計 4,830 萬元(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 2017),補助總額相當可觀,無論是研 習與服務,結果是否能轉化於教學應 是主要檢核標準。業師協同教學計畫 宗旨係 藉業師之力 提 升教師 實務能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8),頁 19-22

產業和大學的教育分工 主題評論 第 21 頁 力,日後能獨力將之應用於教學;然 而,部分教師並未落實「協同」教學, 而係跟隨學生一同聽課,業師形同代 課教師,原班師生或許皆有收穫,然 而一旦補助計畫終止,則老師的專業 知能恐怕又會回歸原點,這是業師計 畫效益需要注意之處。

四、建立整合性產學合作人才培

育運作機制

(一) 學校層級的整合運作機制 產學合作的範疇極廣,從人才培 育的角度而言,學界要先覓得妥適的 產業夥伴、產學雙方共同討論系科定 位暨學生應有能力並規劃課程、導入 業 師協 同教學、 師生 赴業界參訪體 驗、學生至業界實習、乃至於產學雙 方共同指導學生專題、研發教材等, 凡此種種,均屬產學合作人才培育之 內涵,如能建立環環相扣的整合機制 (圖1)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使大 多數學生因產學合作衍生的實務學習 直接受惠。 圖 1 整合性產學合作人才培育機制 (二) 跨部會層級的運作機制 目前政府部門針對高中職、大專 校院及研究所層級分別提供的產學合 作專班/學程的計畫約有 15 項,包括教 育部 6 項、經濟部 4 項、勞動部 3 項 及科技部 2 項(經濟部工業局產學合 作人才培育資訊網,2017)。跨部會之 產學合作平台早已建立,問題是怎樣 讓平台的運作更有效能?尤其是人才 培育看似應由教育單位主政,但論及 對產業界的影響和引導,則無論是教 育部或各大學實際上都著力有限。各 部會除了分工開出各類產學專班外, 在跨部會平台會議尤宜了解各類專班 之實際效應,而非僅止於開班之基本 量化成果;就如何促進產業的人才培 育功能更宜有較多關注,因為人力發 展影響層面擴及各行業,也和國家整 體建設息息相關。

五、結語

促進學用相符之相關教育政策已 執行十餘年,但外界抨擊的聲浪並未 稍減,在目前的基調上,繼續端出更 多炫目的政策與口號恐怕於事無補。 要解決此一問題應先確認病因再對症 下藥,建議宜回歸以下四點:1.釐清大 學教育的本質,培育可因應未來職場 的終身學習人才、2.有效鼓勵產業對人 才培育的實質參與,必要時宜借重經 濟部之力、3.強化現有產學交流機制之 成效, 從淺層點狀 進 階到深 層多元 化、4.掌握教育現場執行相關政策之實 況、誠實且務實地滾動修正。人才培 育問題經緯萬端,以上四點或可做為 正本清源之切入點。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8),頁 19-22

產業和大學的教育分工 主題評論 第 22 頁 參考文獻  陳振遠(2016)。高教轉型期的大 學評鑑新思維。評鑑雙月刊,64,17。 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2017)。 產學合作成果/實習與教師研習/教師 研習。取自 https://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 CP.aspx?s=348&n=370  黃偉翔(2015)。都是「美國模式」 的錯?臺灣技職教育學用落差如何反 轉。取自 http://www.tvet3.info/learn-to-drop/  經濟部工業局產學合作人才培育 資訊網(2017)。各政府部門提供的產 學合作專班/學程的計畫。取自 http://hrd.college.itri.org.tw/CoEdu/Cont ent/01S/19  譚仰光(2015)。不要再強調德國 模式,臺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臺灣 模式」。取自 http://www.tvet3.info/do-not-emphasize-the-german-model-taiwan-cooperative-s pecial-class-is-the-taiwan-mode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目的 培養理性、智慧之人 培養具有基本能力之人 教學方法 古代典籍 基本學科(博雅教育) 重視教師教學能力 基礎學科(學科知識).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修習本專門課程者,應取得閩南語 中高級以上 能力證明,包括(一)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核

一、學雜費:28 小時* 21 元=588 元 (依本中心工藝文創產業人才培 育訓練、研習課程學雜費收費標準規定,每人每日以 8 小時新臺幣 168 元/每小時新台幣 21